标题:礼拜 内容: 道宣《归敬仪》云:“礼者,履也,敬而已矣。 经云‘恭敬塔庙,谦下比丘’者是也。 ”礼者,履也,出《说文》。 敬而已矣,出《孝经·广要道章》。 经云,出《法华》。 《六祖法宝坛经》云:“僧法达,常诵《法华经》。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 ’乃至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大鑒小清规》云:“礼拜之法,自谦之法,坐具不敢全展,须上两角折转些子。 若新为僧,坐具但半展两重狭而礼拜。 又拜时,合掌低头问讯,次先两手托地,次两膝至地,低腰妥身,仰展开两掌,头额至地,两手、两膝皆至地,名五体投地。 又拜佛之法,仰开两掌,接承如来双足,叩头而礼拜佛也,故曰头面接足礼。 今此方人,以两手捏拳,不知何义。 ”又云:“礼拜之法,低头问讯,先两手掌至地,徐徐五体投地,低腰,伸手掌而拜。 有一等执拗之人,礼拜时,先跪两膝至地,次方两掌至地,威仪不雅,如俗人不知次第。 此大? 谬之人,不依真正法度,误后来错习恶相之甚也。 ”《大鑒? 展坐具法》,见〈服章类·坐具〉处。 《翻译名义集》云:“那谟悉羯罗,此云礼拜。 今谓礼之与拜,名有通局长短。 经曰:礼者,履也。 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礼记》云:‘礼也者,犹体也。 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是则凡所施为,皆须合礼,此显礼名通也。 《白虎通》云:‘人之相拜者何? 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礼尊事者也。 ’拜之言服也,故《周礼·明九拜,此显拜名局也。 若依释氏,如南山云:‘四仪若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 ’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是知四仪法则名礼。 身业恭敬名拜,此亦礼通拜局。 今此翻译礼即是拜。 “故《大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 ’一、口礼者,如合掌问讯也。 《观音义疏》云:‘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 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散诞,专至一心。 ’《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 ’《尔雅》云:‘讯,言也。 ’《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 ’《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不? ’二、屈膝者,即互跪也。 《音义指归》云:‘不合云胡跪,盖梵世遗种,居五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胡,今经律多翻互跪。 以三处翘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 ’《涅槃疏》明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 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 《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三、头至地者,即五体投地。 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 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辅行》云:‘準《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五处圆故。 ’”《华严经·十回向品疏》云:“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后三,以成圆十。 一、我慢礼,谓依次位立,无敬心故;二、唱和礼,高声喧杂故;此二非仪。 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故;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而礼不可礼之三宝,一一佛前皆影现故;六、内观礼,但礼身中法身佛故;七、实相礼,无内无外,同一实故;八、大悲礼,前虽有观,未显为生,今一一礼,普代众生故;九、总摄礼,总摄前六为一观故;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故。 ”《钞》:“礼佛十重,初、二非仪,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权小;四是始教,顺空义故;五是终教,通事理故;六、七顿教,但礼心佛,无礼礼故。 八通终教,同教一乘故。 后三合成圆教,八是能礼,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浅,事随理融,事事无碍故。 而言摄前六,二非仪故,十重重无尽故。 下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 亦以言辞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 ’又〈普贤行〉云:‘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 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等。 ’若依此礼,一礼则无有尽,功德岂可量哉! ”忠曰:“勒那七礼广说,如《法苑珠林·致敬篇》及道宣《归敬仪》。 ”《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 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 ”《智度论》云:“何名头面礼足? 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 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 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 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两手捉上座两足,以头面礼。 ”又云:“天竺以捉足为第一恭敬。 ”忠曰:“清拙:‘仰开两掌,接承如来双足。 止此’固无间然,而《智度论》已言:‘毗尼中,两手捉上座两足。 止此’今且引律,证覆开两掌执触前人足上。 ”《毗奈耶杂事》云:“难陁执持衣钵,入城乞食,巡至鹿子母家,时毗舍佉见彼容仪光饰,便起净信,礼其双足,将手触着;彼身柔软,女是触毒,近便损害,难陀便起染心。 ”略钞。 又《十诵律·云:“尔时诸比丘以油涂足上,是国多尘土,着比丘脚,诸居士妇以两手接比丘足作礼,然后洗手捉 钵下食。 比丘言:‘先洗手已,捉钵。 ’答言:‘已洗,若汝不油涂足者,当有何过? ’佛见妇呵责,还僧房,语比丘:‘从今不应油涂足上入白衣家。 ’”又《十诵律·云:“毗舍佉鹿子母信众僧,两手接足,头面作礼。 ”《释氏要览》云:“《长阿含经》云:‘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轮。 ’轮者,圆转之义也,亦云五体。 凡礼拜,必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 《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 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 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 若以中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捺地,并非仪也。 ”又云:“《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 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 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 ’”《万善同归集》云:“若行道礼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着有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虚玄,傥涉兹伦,深当客舂磨牛责。 ”《野客丛书》云:“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 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 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云云。 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邪? 乃知禹闻善言则拜,如揖之类是也,岂仆仆之谓哉? ”《周礼·九拜解,见〈顿首〉处。 《朱子语录》云:“古人之拜,正如今道士拜,二膝齐下。 唐人先下一膝,谓之雅拜。 ”李济翁《资暇录》云:“夫拜者,礼之特,所以申敬恭之仪。 故《周礼·有稽首、顿首、振动、吉兇、奇褒、肃九等之拜,以示威灵而观容止也。 其非至亲,行卑者拜,则接捧示止之,不敢当之意。 今卑谦大过,反不敢接捧,而鞠躬侧立惕受,翻令前人得以尽礼深拜。 又书状吊庆辞竭,并削去拜字,以敬尊官,都乖古风。 ”周祈《名义考》云:“首与要平为拜。 《荀子》:‘平衡曰拜。 ’平衡谓磬折,正首与要平。 ”《荀子注》:“首与腰,如衡之平。 ” 发布时间:2025-05-21 05:32:5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