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衲衣 内容: 忠曰:“文字虽出经论,禅僧常着之,故称有衲僧,问有衲衣下事。 ”《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 ”衲,本作纳。 《佛祖统记? 慧思尊者传》云:“平昔御寒,唯一艾纳。 注:《法华经》:‘纳衣在空閑。 ’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为衣也。 俗作衲字,失义。 ”五纳衣者,《释氏要览》云:“粪扫衣有五种:一、道路弃衣;脱厄衣也。 二、粪扫处衣;三、河边弃衣;四、蚁穿破衣;五、破碎衣。 又有五种:一、火烧衣;二、水渍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你母弃衣。 已上衣,天竺人讳忌,故弃之以不任用。 义同粪扫,故共纳成衣,名粪扫衣也。 ”又《应法记》云:“五纳,谓五色斗成也。 止此”此亦一解,异《要览》。 《智度论》云:“佛意欲令弟子随道行,舍世乐故,赞十二头陁。 如转法轮时,五比丘初得道,白佛言:‘我等着何等衣? ’佛言:‘应着纳衣。 ’”《释氏要览》云:“《十诵》云:‘若纳衣不贴田相,不许披入聚落。 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坏;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 ’又云:‘体是贱物,离自贪故,不为盗所贪,常得资身。 故少欲者,须济形苦,故上士着之。 ’”《诸善根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大迦叶常修阿兰若,行乞食,衲衣粗弊三衣,边外远住,少欲知足,乐远离行,于一切法,心不与合,声闻功德皆悉具足。 ’”《传灯录·多福和尚章》云:“问:‘如何是衲衣下事? ’师曰:‘大有人疑在。 ’曰:‘为什么如此? ’师曰:‘月里藏头。 ’” 发布时间:2025-05-21 05:29:5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