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十五点 内容: ○鼓 更 ●版 点白圈鼓为更,黑圈版为点。 点局更点,此为準。 《唐书·百官志》云:“漏刻博士,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版更□柝点黑圈版为更,白方柝为点。 巡点更点,此为準。 初更昏鼓三通,击法见〈昏鼓〉处。 次戛鼓磉三通。 一点:[○@鼓]●、[○@鼓]●、[○@鼓]●,点局鼓板。 库司大鼓、大版同。 已下例知,此三板为出寮板,卷帘也。 ●[□@柝]、●[□@柝]、●[□@柝],巡点版柝。 堂前、首座寮、众寮、方丈巡廊,合鼓板击之,已下例知。 忠曰:“余观日本更点之图数本,并打初更一点,今按谢肇浙说,初更不打第一点、第二点,而自第三点发,于此禁夜行人。 五更到第三点而止,于此放行人,乃不打第四点、第五点。 余此图之后,详引依此,则日本更点打初更一点者,非也。 ”大钟一通半, 以三十六下为一通,一通半实五十四下。 其法:初十八缓打,次十八敛打,又次十八缓打,都五十四下。 候二点。 若打二点,则可到此打二点鼓板,然后鸣次下大钟。 然二点省不打,故直接此大钟,又鸣大钟一通半。 又鸣大钟一通半,合前三通,都一百八下也。 此名昏钟。 昏钟鸣,点灯。 钟第一通,都寺入佛殿烧香,鸣殿钟三下,正面三拜。 自库司、山门至僧堂龛前炷香,归位。 第三通时,住持入殿烧香,鸣殿钟七下。 盖祖堂一下、普庵一下、土地一下、三尊三下、正面礼拜一下。 自库司、山门至僧堂龛前烧香,巡堂一匝,归位。 住持入堂时,昏钟三通终。 首座闻住持烧香钟,出寮入堂龛前烧香,归位。 次戛鼓磉三通。 三点:○●●●、○●●●、○●●●。 ●□□□、●□□□、●□□□。 忠按:中华初更,省第一点、第二点,与五更省四、五二点,都二十一点矣。 如日本二十五点图,去五更四、五,同中华。 至初更,但去第二点,然则打者二十二点,故《敕修清规·大坐参》旧解云:“初更一点,鼓一板一,如此三度。 次初更二点间,鸣大钟三通,总百八下。 钟绝,初更三点之后,钟鼓不共鸣,去可鸣大钟一通半之顷,然后初更四点,鼓一板四,如此三度。 又少时,初更五点,鼓一板五,如此三度。 更经少时,鸣钟十八下,此谓定钟。 ”四点:○●●●●、○●●●●、○●●●●。 ●□□□□、●□□□□、●□□□□。 五点:○●●●●●、○●●●●●、○●●●●●。 ●□□□□□、●□□□□□、●□□□□□。 《南禅规式》版柝,但于初更五点及四更五点鸣之,余不鸣版柝。 定钟十八下。 初更五点后,经少时鸣之,坐禅于是止,又有少时打二更。 《莹山清规》云:“一更三点之后鸣定钟。 ”如前〈定钟〉处辩。 二更一点:○○●、○○●、○○●。 ●●□、●●□、●●□。 鸣火铃。 呼照顾火烛,巡廊警火,点局行者掌之。 或云:鸣火铃在二更二点后。 火铃之后,诸寮收灯。 自次二点至四更一点,库司番头者主之。 二点:○○●●、○○●●、○○●●。 ●●□□、●●□□、●●□□。 三点:○○●●●、○○●●●、○○●●●。 ●●□□□、●●□□□、●●□□□。 四点:○○●●●●、○○●●●●、○○●●●●。 ●●□□□□、●●□□□□、●●□□□□。 五点:○○●●●●●、○○●●●●●、○○●●●●●。 ●●□□□□□、●●□□□□□、●●□□□□□。 三更一点:○○○●、○○○●、○○○●。 ●●●□、●●●□、●●●□。 二点:○○○●●、○○○●●、○○○●●。 ●●●□□、●●●□□、●●●□□。 三点:○○○●●●、○○○●●●、○○○●●●。 ●●●□□□、●●●□□□、●●●□□□。 四点:○○○●●●●、○○○●●●●、○○○●●●●。 ●●●□□□□、●●●□□□□、●●●□□□□。 五点:○○○●●●●●、○○○●●●●●、○○○●●●●●。 ●●●□□□□□、●●●□□□□□、●●●□□□□□。 三更五点后,报方丈、首座寮、都寺寮,以打四更之点。 四更一点:○○○○●、○○○○●。 诸寮点灯。 戛鼓磉。 收时,大疏七下。 都寺诸堂烧香,入堂,龛前烧香,归位坐禅。 ○○○○●。 《南禅规》云:“戛鼓磉毕,复打四更一点者一遍。 ”●●●●□,●●●●□,●●●●□。 鸣火铃。 警火也。 点局行者掌之。 众僧入僧堂坐禅。 〈大坐参〉云:“次早三下板鸣,众起,圣僧侍者牵堂内手巾辘轳,惊酣眠者起洗面,众归堂。 ”二点:○○○○●●、○○○○●●、○○○○●●。 ●●●●□□、●●●●□□、●●●●□□。 前堂首座入堂,住持随后入堂。 〈大坐参〉云:“首座入烧香、巡堂,次住持入烧香、巡堂。 ”三点:○○○○●●●、○○○○●●●、○○○○●●●。 ●●●●□□□、●●●●□□□、●●●●□□□。 住持于二点、三点前后,随意入堂。 《南禅规式》云:“住持入堂,龛前烧香,巡堂,归位。 ”四点:○○○○●●●●、○○○○●●●●、○○○○●●●●。 ●●●●□□□□、●●●●□□□□、●●●●□□□□。 五点:○○○○●●●●●、○○○○●●●●●、○○○○●●●●●。 ●●●●□□□□□、●●●●□□□□□、●●●●□□□□□。 《南禅规》见初更五点。 住持出堂,次首座出堂,大众随意。 〈大坐参〉云:“四鼓鸣,住持出。 ”五更一点:○○○○○●、○○○○○●、○○○○○●。 ●●●●●□、●●●●●□、●●●●●□。 二点:○○○○○●●、○○○○○●●、○○○○○●●。 ●●●●●□□、●●●●●□□、●●●●●□□。 三点:○○○○○●●●、○○○○○●●●。 戛鼓磉。 ○○○○○●●●。 《南禅规》云:“戛鼓磉,复打五更三点者一遍。 ”●●●●●□□□、●●●●●□□□、●●●●●□□□。 大钟三通。 每一通三十六下,初十八缓,后十八敛,如是三通,合一百八下,然后鸣开静。 〈大坐参〉云:“钟鸣,首座出。 ”《南禅规式》云:“五更四点、五点不打鼓,板鸣,大钟配之。 ”忠曰:“约大钟一通半到四点,复一通半到五点。 ”《禅苑清规·警众》云:“五更鸣大钟者,警睡眠也。 ”戛鼓磉。 次晓鼓三通。 兼板同击。 击法见〈晓鼓〉处。 宋洪迈《俗事考》云:“《汉书·:‘斥候士百余人,五分夜,击刁斗自守。 ’师古曰:夜有五更,故分而持之。 《唐六典》:‘太史门典钟,二百八十人掌钟漏。 ’故诗云:‘促漏遥钟动静闻。 ’其漏五五相递,凡二十五,故李郢诗云:‘二十五声秋点长。 ’韩退之诗:‘鸡三号,更五点。 ’宋宫而及州县更漏,皆去五更后二点,又并初更去其二点,首尾止二十一点,至今仍之,故曰:‘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 ’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 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 陈履常诗:残点连声杀五更。 汪元量诗:‘乱点传筹杀六更。 ’今报更,冬冬鼓将尽,则云板连敲,谓之杀更。 卫公兵法曰:鼓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角吹十二声为一叠,鼓止角动也。 司马法曰:昏鼓四通为大? ?,夜半三通为晨戒,旦明三通为发饷,今早晚各止三通也。 其钟声则一百八撞,以应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数。 ”《杨升庵外集》云:“夜漏,五五相递为二十五,唐李郢诗‘二十五声秋点长’、韩退之诗‘鸡三号,更五点’是也。 至宋世国祚长短谶,有寒在五更头之忌,宫掖及州县更漏,皆去五更后二点,又并初更去其二以配之,首尾止二十一点,非古也,至今不改焉。 ”《品字笺》云:“宋时有寒在五更头之谶,始绝去五更之后二点,因而又去初更之前二点以配之,嗣后相沿。 初更以三点起,五更以三点终,世遂有‘一更三点禁人行,五更三点放人行’之说。 ”《瑯邪代醉编》云:“宋祖匡胤建隆庚申受禅,后闻陈希夷只怕五更头之言,命宫中转六更方严鼓鸣钟,殊不省庚与更同音也。 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越十七年,宋亡,而希夷五更头之数信矣。 到元朝延祐七年庚申,而至正帝顺帝生,帝乃宋少帝赵显南宋孝恭子,我大明兵入燕都,遁去。 当时人只呼庚申帝,刘尚宾庚申帝大事记是也,后方号顺帝云。 由是观之,则宋祖命转六更数亦不爽。 ”谢肇浙《文海披沙》云:“入夜,每更五点,递为二十五点,李郢诗‘二十五声秋点长’是也。 今禁漏首尾二更去二点者,盖昏钟、禁鼓一动,即禁人行。 初更二点夜未深,后二点天将曙,皆不宜禁者,故以三点为起止耳。 今人不知,以为起于宋太祖因五更头之谶遂去之,不知宋太祖因此谶令宫中皆转六更,然后鸣钟,又何尝禁初更耶? ”《代醉编》云:“《蟫精隽》云:宋内五更绝,梆鼓遍作,谓之虾蟆更。 其时禁开而百官入,所谓六更也。 如方外之攒点,即今之发擂耳。 ”《七修类纂》。 杨诚斋《江东集》诗:“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归来打六更。 ”自注云:“予庚戌考试,殿庐夜漏,杀五更之后,复打一更,问鸡人,云:‘宫漏有六更。 ’”忠曰:“余观日本禅林二十五点图数本,皆未得初更后更省点来由。 或曰五更四点、五点则混开静声,故闻之不分明,可笑! 又除前后二点之义,至谢肇浙初得其理焉。 又如中华初更省第一点第二点,此方但去第二点。 又有以钟十八下为一通者,并非也。 ”又旧说曰:“昔慈照相公命京师五山令击二十五点,而今已废焉。 但今略法:‘初更如常式,二更唯一点而止,及三更,相接击四更、五更,不管时辰。 次相接鸣钟九十下,遗十八下,及开静鸣之,总一百八下也。 止此’忠谓《敕修清规·大坐参》云:‘钟绝,开静板鸣。 止此’然则非钟与开静板同时鸣可知之。 ”因录天竺城门开闭。 《杂阿含经》云:“王家常法,待远使命来往,至初夜尽,城门乃闭。 中夜已尽,辄复开门,欲令行人早得往来。 ”五更义。 《颜氏家训》云:“或问:‘一夜何故五更? 更何所训? ’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 ’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西都赋亦云:卫以严更之署。 所以尔者? 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 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至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 发布时间:2025-05-21 05:21: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