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比丘 内容: 《释氏要览》云:“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 肇法师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时,魔宫震动故,至果上名杀贼;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发勇捍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众生,真实大心者,方能震动魔宫尔。 二因中名乞士,果上名应供;三因中名破恶,即持戒名破恶。 至果上名无生。 ’“《涅槃经》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破我等想,修戒定慧,度三有四流,安处无畏道,故名比丘。 ’《大庄严经》云:‘破无明藏,故名比丘。 ’《瑜伽论》云:‘比丘者,舍离家法,趣非家等,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比丘。 ’“《毗婆沙论》偈云:‘手足勿妄犯,节言顺所行,常乐守定意,是名真比丘。 ’《杂阿含经》偈云:‘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 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 ’“《大威德陁罗尼》:‘有一长者,名选择,投佛出家,剃发已,时有尊者婆难陁唤言:长者! 选择答曰:我今出家,剃发为比丘,非长者也。 时婆难陁语曰:不但剃发名为比丘,乃以偈说云:若断欲希望,复断诸漏尽,诸法无希望,不可说有法。 随顺向涅槃,随顺趣厌离,入信到彼岸,此成为比丘。 ’“有四种比丘:一、毕竟到道比丘,谓阿罗汉;二、示道比丘,谓三果圣人;三、受道比丘,谓初果向;四、污道比丘,谓凡夫破戒者。 凡夫持戒比丘,随信随戒法故,必在受道下称也。 问:污道比丘堪为福田否? 答:《大婆沙论》云:污道比丘,虽破戒而不破见,虽破加行,不破意乐,信有因果,如是正见意乐,九十六种外道所无。 但施主于彼起正信,不生嫌恶,自生大福矣。 ”《智度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 乃至 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 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 羌、虏各有名字。 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受持戒,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 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着染衣,受戒,是时魔怖。 何以故怖? 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着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维摩经·注》云:“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 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 ’”忠曰:“比丘号不必局声闻僧。 ”马鸣《遗教论》云:“此修多罗中每说比丘者,示现远离相故,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又于四众亦同远离行故。 ”《住法记》释第二义云:“欲明比丘之号,不局声闻,取其所修,皆受斯目,方显遗教普被群机。 ” 发布时间:2025-05-21 05:17:0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5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