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信士入寺法 内容: 亦名:入寺法、俗人入寺法、男子入寺法子题:佛法僧体唯是一、俗人、僧地行事钞·导俗化方篇:“(一、礼敬舍恶等法)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 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 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 若未见佛供养,设见众僧,不先与语。 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 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 僧中,亦不可识,事似俗阙,检意则殊;今以俗情检道,意诚非易。 若以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生便障道,终无出期。 又不识因果业报,但得示改恶修善,总知大分。 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 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仗杂物,然后乃入。 舍刀仗者,去瞋恚众僧心也;舍杂物者,去众僧乞求之心。 具除两过,乃可入寺。 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二、想念慎护等法)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 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一体无别矣。 始学时名僧,终满足名佛。 僧时未免诸过,佛时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也。 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回俗即是道器。 如此深思,我亦有道分,云何轻侮? 宜志心归依,自作出家因缘者,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 低头看地,不得高视。 为表下观己身,是将来作佛之地;不宜驰散,浮生死海。 见地有虫,勿误伤杀。 念一切众生,同是佛因。 起不杀行,即是敬信。 信知因果,作长寿缘。 不唾僧地。 欲明俗人,名为僧地。 口尚不应诃毁欲出家者,名唾僧地;况复诃诘众僧,岂非悖逆耶? 当歌呗赞叹作爱敬乐,重因缘也。 若见草土,自手除之。 事则与僧除粪,法则与僧清过。 (三、有缘暂宿等法)若有因缘寺中宿者,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亦勿卧沙门被中。 应自设供,供养于僧。 岂损他供,自害善器? 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 沙门未眠,不得先寝,为除憍慢故。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 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 是以经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 如是因缘,如别广说。 若至明晨,先沙门起。 修恭敬之行。 ”(事钞记卷三九·三三·一八) 发布时间:2025-05-21 02:09:0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