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比丘 内容: 亦名:苾刍、二、刍子题:怖魔、乞士、破烦恼、杀贼、应供、无生、世魔有四、欲魔、阴魔、烦恼魔、死魔戒本疏·释皈敬偈:“比丘者,梵天本音,名为苾刍;传之讹伪,故致斯耳。 (一、约因译)此方无人,以三义译:一、曰怖魔,或令魔怖。 遵修三行,出三有也。 由此义故,名之为僧。 故五分云,为解脱出家,名为僧也。 二、曰乞士,有二义故,上则乞法以练心,下则乞食以资身。 得法奉持,验以四教;受食观厌,须离五邪。 广如常解。 三、曰破烦恼者,欲使依名思义,顾瞻有本,不至流俗,唯欣出要。 故云,于我法中,快修梵行,尽苦源也。 (二、对果译)又解,在因,名怖魔、乞士、破烦恼也;在果,名杀贼、应供及无生也。 相对转胜,故殊绝也。 ”行宗记释云:“果号阿罗汉,亦具三义,翻前三因。 杀贼者,二惑尽故。 应供者,是真福田,德堪物供故。 应字平呼,谓相应也。 无生者,苦报永亡故。 因名已胜,果号复胜,故云转也。 ”(戒疏记卷二·一八·一○)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二、叙翻传)言比丘者,中梵天音,此方无译,可以陈相。 如水火等,彼此同体,以名目之,得其实也。 比丘不尔。 元出中方,此土本无,不知何目;且用义例,得诠便止。 因此四句,以义翻名,以名翻义,余二俱句,可以例知。 (二、释名义)中梵本音,号曰谭盖[稫-禾+火]刍;此传讹失,转比丘也。 初翻怖魔,次云乞士,后云破烦恼。 或从功能者,令魔怖也;明本志者,为怖于魔也。 魔名如上。 世魔有四:欲魔即下界顶住者,以欲缠生,令不出也;言阴魔者,即身所聚,念念坏也;言烦恼魔者,即心三毒起,必灭善也;言死魔者,劫略善财,终趣死也。 此人为怖此四,故出家也。 取其志致,用以翻名。 (三、明存梵)如诸经律,一切出家,不问邪正,修道之士,俱称比丘,即通名也。 此土沙门,本言道士,是正释名。 李张之伦,名为治头及鬼卒也;后渐弘广,改名滥上;致释耻从,改为道人。 古晋汉经,翻为道士,亦有德也。 今全不译,但云比丘,以存本音。 自与李异,不妨还同五天异道。 且据一相,知所归也。 ”济缘记释云:“初总示三名。 [稫-禾+火],皮逼反。 或云苾刍;上云不知何目,而世中妄传是草名者,谬也。 比丘,因名;阿罗汉,果号。 因中三名,对果三号。 怖魔对杀贼;乞士对应供;破烦恼对无生。 或下,别释初名。 功能是德,本志即出家心。 魔名如上,前三归中已具释故。 欲魔即天魔,住欲界天顶;有求出离,则怀愁恼,变现异相,扰令着欲,故云以欲等。 阴魔即五阴迁谢,不得安住故。 死为魔者,谓死苦所逼,夺其善念故。 此下,结示名义。 虽通两释,本志义长,故独结之。 ”(业疏记卷一二·一·六) 发布时间:2025-05-21 02:01:5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