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毗尼四法 内容: 子题:本、随本、法师语、四大处、律师三法行事钞·序:“善见云,毗尼有四法,诸大德有神通者,钞出令人知。 一,本者,谓一切律藏。 二,随本。 三,法师语者,谓佛先说本,五百罗汉广分别流通,即论主也。 四,意用,谓以意方便度用,及三藏等广说也。 先观根本,次及句义,后观法师语;与文句等者用,不等者莫取。 第六卷中广明律师法。 正文如此。 ”资持记释云:“引论中,欲明取舍有所准故。 此论五百罗汉造,释四分律。 初牒释淫戒缘起已,将入戒本,即变为宗论。 其中一罗汉曰,于戒句中即下随本,于戒本中即下本也,于问难中即法师语,若欲知者,有四毗尼;诸大德等,如钞所引。 然诸罗汉并具神通,不无胜劣;故选召能者耳。 钞出者,传于贝叶也。 上是告众之词。 一,本下,出四法之相,初本中。 云一切律藏,即指当部诸戒;非谓通诸律也。 二,随本下,略其释文。 论云四大处名为随本。 论文难解,诸释不同。 且依古记约通别二缘注之。 佛告诸比丘,我说不净性恶遮恶,俱是不善,故不清净,而不制痴狂心乱,并通开故,然此随入不净一念心忆,是比丘便入犯位,于净不入,是名不净。 不顺开教,故净不 入,即是犯罪,故名不净。 第二、佛告诸比丘,我说不净如上,而不制如上,然此随入净,是名净。 心不忆知,顺开入净,由不成犯,故得名净。 第三、佛告诸比丘,我说听净如淫怨逼,俭开八事,然此随入不净三时有乐,时礼不止,二并归犯,于净不入,于汝辈不净。 乖于开教,故净不入,并结正犯,故言不净。 第四、佛告诸比丘,我说听净如上,然此随入净,于汝辈净。 顺于开教,并无犯故。 一切诸戒,并具通别二缘;通如持犯,别在随相。 今此四句,前二通缘,后二别缘。 又前后二句中,并初句是犯,后句不犯。 一一戒下,皆有二缘,故名随本。 是一切戒大要之处,名四大处。 三,法师语。 先说本者,即上二本。 广分别者,即论中解释之文,一一并云法师曰是也。 即论主一句,祖师助显;非本论文。 四,意用。 论作自意。 彼云:‘何谓自意? ’答:‘置本、置随本、置法师语如评一戒,则涉三法,且置此三,待加意度,及对三藏,方可取舍,以意度筹量可否,用方便度详其理趣。 及三藏者,上是意详,下以教勘;彼云以修多罗广说,以阿毗昙广说,以毗尼广说,以法师语。 文略下句,故云等也。 此谓三藏中法师语也。 先观下,正示意用次第之法。 根本即本。 句义即随本。 文句等不等者,谓以上三,对考三藏。 等即同也。 注中指广,今略引之。 彼(善见)云,律师者,有三法然后成就:一、于本讽诵通利,句义辨习,文字不忘;二、于律中坚持不杂;三、从师次第受持,不令忘失。 ”(事钞记卷二·九·一七) 发布时间:2025-05-21 01:46: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8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