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佛略教偈 内容: 亦名:毗婆尸如来略戒经子题:法体偈、忍辱第一道、第一道、佛说无为最、无为最、毗婆尸佛、婆沙佛、钵沙佛、羼提、贤劫、鞞婆尸佛含注戒本·七佛略戒:“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是戒经。 此贤劫前九十一劫出兴于世。 一百年中常说此偈,后方广说。 ”(含注戒本卷下·二○·九)戒本疏·七佛略戒:“初法体偈中分二,上半明忍行之益,下半示不忍之损。 (一,释上半偈)(一、约因果释)就初忍法有三:一、法思惟,二、他不益,三、安苦也。 于辱生忍,故曰忍辱;行功既强,入道最胜,故曰第一道。 此明因行也。 因不虚设,必能感果。 是以次句明涅槃体寂,不为诸相所迁,故曰无为;出离中胜,故曰最也。 (二、就因释)又释,忍力最大,不为缘动,名曰无为;诸行中胜,故曰最也。 (三、对戒释)又释,夫欲净澄戒行,必以忍法为先,既令戒净,故先叹忍也;忍成戒净,有相自亡,故次叹无为也。 (一,释下半偈)下半诫劝中,沙门名息恶之士。 今内违外恼,便乖出俗形名也。 ……此是毗婆尸者,显前所说有劫佛名也。 此佛在贤劫前九十一劫出世;由中间劫空,故远取有劫佛,以成七世也。 乃至后弥勒佛兴,即以尸弃为第七之祖也,如是广知。 本曰毗婆尸,或曰婆沙,钵沙,此译同为广说也。 ”行宗记释云:“第一佛(毗婆尸如来),上半偈中,初科,又二,初释上句。 前通列三忍。 法思惟者,谓于诸法,安忍思择,而不劳倦;二、他不益者,彼怨加害,而不反报;三、安苦者,众苦逼迫,安然忍受。 今释忍辱,即当第二。 梵语羼提,此翻忍辱。 行功强者,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因不下,次释下句。 无为即目涅槃自体;诸相即生住异灭四相,简诸有为,随相迁变,有坏灭故。 次释,忍力大者,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不为缘动,缘即恼辱等。 后释,欲附所宗,故兼戒行。 以戒净故,业遣惑除,故云有相自亡。 ……题名中,初总示。 毗婆尸,如下自翻。 此下,别释,初明劫数。 此依长阿含经所列,下六并尔。 此佛出世,三会说法,度三十四万八千人。 贤劫者,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称贤劫,二十劫中第九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 在前九十一劫者,谓跨过空劫,逆数坏住成,更跨一空劫,复取坏为八十劫,即当前住劫第十劫,故云远取有劫等。 欲顺世谛,以七为祖故也。 弥勒兴时,除毗婆尸,故以尸弃为第七;若据相承,合云第一,此约从亲至疏,以释迦为始,远劫为第七也。 乃至后佛出世,第减亦然。 本下,翻名。 梵言三别,毗字并同,故下二不举;智论亦云鞞婆尸,此翻种种具。 ”(戒疏记卷一六·五三·一九) 发布时间:2025-05-21 01:43: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