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翻净中体净不须翻 内容: 亦名:体净子题:食不净钵、不受腻器行事钞·四药受净篇:“言体净者,不容腻器,佛令自得安水燃火。 乃至诸僧器未经盛食,体是净物,无秽可翻。 ”资持记释云:“体净中,自安水等者,即下僧祇开恶触自煮。 诸僧器等开触宿。 ”(事钞记卷三四·二·三)羯磨疏·诸界结解篇:“(一,明旧食器)体净,如十诵中,比丘食竟,以食不净钵与净人,彼洗竟还置僧器中。 由一心与故,名之为净。 又与沙弥担食;后沙弥得已,还与比丘;以先不共要;随施取食。 五分中,自食残者,施净人已,明还施者如法受之。 皆谓决心弃舍,无再畜心故得。 (二,新器物)(一、通列)如本新净器物柴水衣帛,本非饮啖;触宿非罪,水是大开,何得有染? (二、引示)(一、引文)僧祇中,比丘洗不受腻器,着水然火,既涌沸已。 令人知之,着米安中,不得更然。 并使净人待重沸已,如法受受。 然后重煮。 (二、指滥)今多有人好心然火,致触僧器,皆是自煮。 律开然火,乃是未下米前,又是净器故也。 今时并腻,腻是食余;有触煮者,津尘通染故不许。 (三、重判)如上僧祇,知水器等无腻体净。 僧器新净,有触无翻。 以异别人,故触获罪。 体无腻染,翻何所翻? (三、斥非)有人言,僧祇律中船在水中,车驾牛时,比丘虽触,无罪体净。 今解不然。 此由牛水缘来故开,缘去便染;不同水器当体是净,无缘来也。 ”济缘记释云:“体净中,初科,十诵,初明决与净。 食不净钵者,谓已用食者。 又下,次明互易净。 彼随施取食下,有反此不得一句;谓若先共要,即非体净。 五分,明还施者,谓净人不食,明早还施比丘得受。 皆下,通决上文。 次新器中,初科,诸物器分新故,余则不论。 明了论水名大开量,不须受故。 次引示中,初科,僧祇,不受腻[器]者,即是新器。 不得更然,护自煮故。 受已重煮,同温食故。 二中,初叙非。 具有二过,一、则恶触,二、则自煮。 律下,显过。 律即僧祇。 虽开然火,而非触煮。 今则反之,违教有罪。 三中,初准前文。 僧下,决新器。 以下二句,释上有触;体下二句,翻上无翻。 斥非中,僧祇彼云,若船上载谷,覆以芦席,比丘坐上,不得问名字。 若大车上载诸谷,上覆者得坐同上。 古谓体净,今判缘净,如上所列。 牛水缘来者,彼文云,若风波漂船在岸,一切不净;绳篙不离水名净;又云忽即车翻离牛者,一切不净;若牛绳尾未离车名净。 准知古判不足取也。 ”(业疏记卷九·二二·一八) 发布时间:2025-05-21 01:39: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