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自恣五德举罪五德 内容: 亦名:二种五德子题:自恣五德、举罪五德、自恣不自恣、自恣二五德各具二种五德、二五德自恣不得求余人行事钞·自恣宗要篇:“(一、二种德相)四分律,取具二五法者。 谓不爱恚怖痴,知自恣不自恣名自恣五德。 律文,又差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此谓举罪五德。 意令和合无诤;有罪非谬;欲使前人,忏悔清净,美德外彰;故能劝喻,离于怀恼;愍物与乐,不欲非法故。 (二、差二所以)所以差二人者,四分文不了;十诵僧祇中,并差二人为法。 五分中,二人已上,乃至多人。 谓僧多故,更互息作。 三千威仪云,要差二人,为僧自恣竟,自相向出罪。 不得求余人自恣,以余人僧不差故。 ”资持记释云:“初五德中,上四通德。 如前篇分房中;下一别德。 初约人释,破夏,不结,前后等人,并应自恣;三举二灭,抱过不露等,名不自恣。 次约时释,三日是时,余为非时;增减难事,并须晓故。 三约法者,一广六略,观缘缓急,并合宜故。 疏云,众杂是非,染净同住,无宜枉滥,坌污僧伦共谓知人也,知时,知法共上为三。 非人不显,故须之也。 律下,明次五德,初列五相。 一一相中,是非相对。 言知时者,与上何异? 上是时节,此即时宜,谓量僧和诤,可举即举,疏云举过静诤,无不和顺是也。 意下,随释。 初句释初德;次句释第二德;欲下三句,释第三德;故下二句,释第四德;愍下二句,释第五德。 五中,上二是智,能观量故;次二是悲,皆拔苦故;后一是慈,以与乐故。 又第四是口,余四并心。 此谓各人自具二种五德。 有人行事,差一人为自恣五德,一人为举罪五德,谬矣。 问:‘既具二五,何以不名十德耶? ’答:‘罪事别故,通局异故。 ’‘若尔,今云五德,从何得名? ’答:‘用分通局,义有兼正;约事就局,从正为名。 ’”(事钞记卷一三·七·一五)羯磨疏·诸众自恣篇:“差五德者,缘制两五德。 初自恣五德,取不爱等。 以众杂是非,染净同住,无宜枉滥,坌污僧伦。 知时知法,非人不显。 故须之也。 又取举罪五德者,众以清净为先,过犯具彰,何得杜默? 故须举处,德人行事也。 言知时不以非时者,举过静诤,无不和顺也。 如实不以虚妄者,有实非谬,有根不滥也。 利益不以损减者,欲令清净,美德外彰也。 柔软不以粗犷者,慈心慰拔,无鼓怒也。 所以差二人者,威仪经云,相向出罪,不得求余,僧不差故。 今行事者,如文所牒,一时双差。 五人前后,互为足数,不容滥故。 如十诵中,并差二人,取上座也。 来至执足,口说求听。 若是下座,不得执足,乖仪式也。 ”(业疏记卷二一·一八·一五) 发布时间:2025-05-21 01:38:0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