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说戒前僧同犯识疑白忏法 内容: 亦名:识疑同犯白忏后说戒法子题:二种智人、白忏、初二两果故心犯性、三果故心犯遮、四果误心犯遮含注戒本·戒经序:“佛言,谓所犯事未忏悔也。 有二种智人,有罪能见,见罪能如法忏悔。 若欲悔者,当诣清净比丘,说犯名字。 如法除已,方得闻戒。 乃至于罪有疑,亦如是说。 若僧并犯,无人可忏,不问识疑,白忏后说。 ”(含注戒本卷上·三·九)戒本疏·释戒经序:“(一、释未忏)注中犯事未悔者,释成有罪相也。 但以无始无明,想倒为本;动念缘境,何得萧然? 唯有智人,能见能忏;自余惑重,何由开悟? 故律文云,无学果人不故犯戒;三果同凡,未免缘缚。 可不思哉! (二、释悔法)注列智人以成行悔之法。 诣清净者,用显托境明心。 说犯名字,识相不虚也。 如法除者,明依教起悔,非泛滥也。 (三、释开白)识疑同犯开白忏者,罪据覆藏,对众陈情,白告悔断,同大忏也。 ”行宗记释云:“释注中,初科,前牒示。 但下,推释,初叙犯多。 上二句示惑,下二句明业。 萧然谓清静无系之貌。 唯下,明忏少。 故下,引圣诫凡。 初二两果,故心犯性。 须斯二尼怨逼受乐。 三果故心犯遮。 四果误心犯遮。 次悔法中,初通示。 诣下,牒释。 托境,即所对人。 明心者,决所犯罪。 开白中,初科,罪据覆藏者,由覆成过,露则无故。 同大忏者,不异上篇众法悔故。 白文如羯磨;识罪白已即净,疑罪后决重忏;又偷兰已下诸篇皆灭,不开上二。 ”(戒疏记卷三·二○·一七) 发布时间:2025-05-21 01:32:5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