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说戒前僧同犯识罪忏白法 内容: 亦名:僧同犯识罪忏白法、同犯识罪忏白法、识罪忏白法子题:上起、识罪忏白除上二篇余皆可忏随机羯磨·诸说戒法篇:“僧同犯识罪忏白法。 佛言,若僧集说戒,尽犯罪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 彼比丘白已,当忏悔,应作如是白言:‘大德僧听。 此一切众僧犯罪。 若僧时到,僧忍听。 此一切僧忏悔。 白如是。 ’如是白已,然后说戒。 律本更不悔本罪。 ”(随机羯磨卷下·八·一)羯磨疏·诸说戒法篇:“如何识罪同时犯耶? 世所同行,虽罪不责。 如受钱宝,为利行道,礼佛诵经所获赃贿,合众安坐,知非而受,是为一罪通于僧也。 故律云,僧犯尼萨耆者,即斯人也。 或人别随犯,名种不同,校量其罪,俱非清净;虽非同犯,无任应说。 理总白忏露过便灭。 (一、定时节)就文标缘中,僧集说戒者,此以时逼无由外忏。 故律说云,若在说前,同犯罪者,当诣比近清净众中,差人往忏;彼来返寺,次第对忏。 今开白者,义不同也。 (二、释四制)(一、)有犯不得说者,戒法体净,拟敕将犯。 今自沉溺,何能拯救? 故不可也。 (二、)有犯不得闻者,说序之时,文言俱悉;罪者当忏,净者默然。 今心停罪,端然应净;虚欺贤圣甚自负责;又不可也。 (三、)不得向犯者忏者,以罪积思除,引证对息。 前既有瑕,无由遣累;又不可也。 (四、)犯者不得受他解罪者,忏名上起。 前证染污,何能生他后断之本? 故制不可也。 既有斯四,义从开文;作白同忏,便应净法。 (三、释忏灭)律文不言更忏,明知本罪随灭。 何以知耶? 夫忏罪对人,令证瑕累;今作白告,通无纤隐。 人俱非净,法是除缘。 如草覆白,罪诤同灭;亦俱有罪,相向露也。 故作此白,一切偷兰下诸篇罪,犯皆除也。 上二篇罪,须僧别法,故非所论。 ”济缘记释云:“初文,初明临逼方开。 故下,次简余时不许。 合众皆犯;一人忏净,堪为对首。 次、四制中,初谓行缺不堪训人。 二、即体秽不合净教。 三、忏不简境,秽中浣秽。 四、自不省非,病人治病。 忏名上起,出明了论。 结示中,由无净境,故开白忏。 问:‘作白之人,为须净否? ’答:‘既云众犯,彼此齐忏;必有一净,自当对首。 ’三中,初准判。 何下,征意,初叙所以。 对众无隐,心净罪除。 准此,白前必应告众;惭耻自责,向僧发露。 如下,引例。 灭诤草覆,事义颇同。 故下,简滥。 除上二篇,余皆可忏。 ”(业疏记卷一九·二五·二) 发布时间:2025-05-21 01:32:5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7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