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篇古德四方便 内容: 亦名:四方便、方便罪相子题:远方便、夷远、残远、提远、近方便、进趣方便、阙缘方便、阙缘有三、境强方便、缘差方便、境差方便、想差方便、疑心方便、善心息方便、阙缘七方便出在律文境想五句戒本疏·诸篇方便:“古德相传立四方便:一,远;二,近;三,进趣;四,阙缘。 此之四位,通于篇聚。 (一,远方便)所言远[方便]者。 远资前境,借势成犯;事绝情殊,名体全隔,故名为远。 及论成果,非不别因;即以此罪,名为方便。 今于此过位分有五。 (一、夷)言夷远者,自言感圣,声了成犯;后受名利,与盗作缘。 (二、残)言残远者,染心触语,与淫作缘。 同是残中,支类可比。 (三、提)言提远者,取衣作衣,染浣坐等,并与初二,而作犯缘。 (四、提舍、吉罗)乃至四五,种类相收。 缘成果克,便成后犯。 如自覆露,教他行非,过状自成,体不相及;非不积习,生于后犯。 犯由缘成,故号方便。 此方便者,但有异义;至结罪时,两不通涉。 所以立者,欲令行人观犯兴厌,或因染习,便成大犯。 故律文中,大妄语戒,乃诃大贼;明知盗受远因妄语,文证可知。 (二,近方便)二者近方便。 揽体成果。 情事相状,如上明了三方便说。 (三,进趣方便)三者进趣方便。 (一、初师约违理明无)心规前境,运用不息,或自造业,或设杀具;心虽克漫,事无暂止,即号此缘名进趣也。 若事未差,念念增其不善,未结兰吉之愆。 若事毕心达,终成至果;中遭阻碍,初是阙缘。 ……(二、次师或有或无)有人言,进趣方便,或有或无。 若藉一世因成,中无隔绝;既因不定,如何结罪? 或藉异世因成,如诸谏戒,中有法隔,乃至杀盗微涉迟疑,皆有其罪;如律文中,舍者三兰。 (三、后师约制明有)(一、立义)((一)对初师立)有人解言,一切造业,其必有因。 业成当果,则篇聚所摄;如何此因乃名违理? 若以违理恶因,而成违制罪者,则违制罪时,更无违理恶业。 然违理违制,各有二业。 故知其因,双分两缘,其义极矣。 是以十诵多论步步偷兰,文诚验也。 ((二)对次师立)据如此理,亦无同异两世。 念念趣境,皆有违教之心。 是以律云,发心作,心念作,即其证也。 (二、释难)((一)约进趣难方便何异)问:‘此之进趣,与近方便,复何殊耶? ’答:‘言进趣者,心事不绝为名;言近方便者,从因至果,时分延促为义。 何以分之? 如前了论立三方便,此义合之,总名为近。 ’((二)约同进趣以难不别)问:‘延促虽异,趣果不殊,即是进趣,何必有别? ’答:‘息不息别。 ’((三)约归二位以难不须)问:‘不息名为进趣,有息必在阙缘;何须繁纸,横立斯位? ’答:‘不息方便,如箭不停;近方便者,如行暂息。 不妨意远,非是阙缘。 ’(四,阙缘方便)四者阙缘方便。 义分二门:初、列名显相,二、校量同异。 (一、列名显相)初列名者,言方便者,乃是趣果之都名。 业未成前,诸缘差脱;故令此罪壅住方便。 有人制疏,改曰不成;以律文云,不成偷兰。 今解亦得,何须较执? 即律文云,方便求盗不得偷兰;斯则明证。 今言方便,随相众多;且以事约,分为七种;所谓阙缘,乃至心息。 此列名也。 言显相者。 (一、阙缘)初明阙缘。 泛解有三。 (一)通名阙缘。 七方便者,阙不至果,并为缘来,岂非通也? (二)别名阙缘。 如诸戒下,各有阙缘,不可以盗而开杀戒;各不相通,故名别也。 (三)者亦通亦别。 何者是耶? 凡是犯戒,体是比丘。 若造罪未果,或自命终、舍戒、邪见、二形生等,或未制广教,或病狂痴。 但有三缘,不名犯戒;俱为造因,未成至果,故名阙比丘缘。 望下六别,对戒并通,故兼二号。 (二、境强)二、境强[方便]者。 如欲行杀,前境反强,倒欲害我;差此进趣,壅住在因,故曰方便。 然境强非偷兰,偷兰由强而生。 余之上下,类此可释。 (三、缘差)三、者缘差方便。 如欲杀盗,往逢异人,或恐有事,或刀杖毁坏,或要期未遂。 总号缘差。 就义通名,七缘皆是;随相取别,唯此第三。 (四、境差)四、境差[方便]者,随戒并有。 且据大杀,四境来差;谓人、非人、畜生、杌木。 ((一)明人异境)如欲杀人,克心在张;王人异境,而代张处。 缘王张解,望人不殊,究竟成重。 由异境来,张人不死,杀意又息,壅住方便。 故曰境差。 ……((二)明余异境)余有非人畜杌来作异境;通望本境,不死偷兰;若望异境,无心无罪。 ……(五、想差)第五、想差方便,义张八位。 (一)初心差境方便。 如律,人非人想等。 (二)境差心方便。 如律,非人人想等。 (三)心差境究竟。 如律,淫酒戒,若怀非道非酒想疑,但是正境,皆结究竟。 (四)境差心究竟。 如欲杀诳张人,张去王来,缘王张解,若诳若杀,是境俱差,齐成究竟。 (五)心境俱差成方便。 (六)即此互差(心境俱差)成究竟,以事思取。 (七)心境不差成方便。 如出佛身血,境强缘差之类。 (八)心境不差成究竟。 诸戒并是。 就此想中,或有从轻向重,如杀盗畜生,转想向人者是。 或从重至轻,即反上句是。 或互转者,如彼淫酒破僧,俱是正境,想疑或生,无非究竟。 (六、疑心)第六、疑心方便者,相对义张八位方尽。 我疑他方便,人非人疑也。 他疑我方便,身现妄语相,前疑不了是。 他疑我究竟,我疑他究竟,如口造语业,但使言章了了,不问自他疑也。 上四句单疑也;今此双举,何者是耶? 自他俱疑成方便,身口互造也。 即成究竟者,妄语言了也。 自他俱不疑成方便,如出血在佛也。 即成究竟者,一切戒是也。 (七、善心息)第七、善心息方便者,如欲造罪,身口虽发,未邻究竟,忽起善心,便止前业,壅碍不畅,但居方便。 问:‘此乃善心生,今何言息? ’答:‘实如来问。 向若不生,恶必趣果;由此善心,能息恶想;即所息处,号为方便。 又如律文,舍者偷兰;舍时非罪;由能舍故,前恶不至后果,故号前因为方便也。 ’(二、校量同异)第二大门校量同异者。 (一、明多少宽狭)初以自身造境,对置杀具,明方便多少者。 身自造境,具七方便。 设置悬拟,既非自身,故阙想疑,但五方便。 克心辨差,其境则宽。 以元在张,王非畜杌,后来差故。 漫心辨差,其境则狭。 以通三趣,有境齐害;唯有杌境,用分轻相。 乃至想疑,克漫可解。 二、心境分别。 境差、境强、缘差,据前境论;阙比丘缘、想、疑、心息,据自心辨。 或阙恶心,如好心息;或阙有心,如狂心息。 三、宗致分别。 问:‘此[阙缘]七方便依何而述? ’答:‘出在律文境想五句。 以彼文言,人非人想、人非人疑,即是向述想疑二位;非人人想,则是境差,如前所指。 余四方便,义通克漫;境想无文。 是故律云不成偷兰,则摄四位,可以知也。 ”(戒疏记卷四·一五·一○)(请参阅附录二‘克漫别配四戒文义表’一一九页) 发布时间:2025-05-21 01:26: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7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