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非时食戒释名相 内容: 亦名:时与非时子题:时、非时、时非时、昼夜各分九时、一时、十八时、一须臾、一怛刹那、怛刹那、一腊缚、腊缚、一日夜、食必中前、四洲皆约从明至中为时、食时、卯斋、一瞬、一发、薜[打-丁+罗]斫羯罗、时轮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多论四解:一、从旦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时。 二、从旦至中,作食时节,乞不生恼;中后已去,反上可知。 三、中前俗人事务淫恼未发;中后闲预,入村乞食,多被讥谤。 四、中前乞食济身;过中静缘修道,非是乞时,名为非时。 又云,昼夜各分九时,事同须臾。 ……律云,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按此时为法,四天下亦尔。 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 僧祇,日正中时,名时非时,若食得吉;时过如一瞬、一发,食得提。 ”资持记释云:“昼夜各[分]九时且约相等。 增辉引古解云,昼夜都十八时,一时有五十腊缚,十八时总九百腊缚,三十腊缚为一须臾。 三百为十须臾,九百为三十须臾。 事同者,同下僧祇故。 俱舍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 三十腊缚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日夜。 ……引律定时。 云至中者,此明极限;食必中前。 四天下者,俱舍云,日转四天下,正照一面,傍照两面,长背一面。 又云,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四洲皆约从明至中,故云亦尔。 下引僧祇。 正中犯吉,故知受食必在中前,经中食时,乃当辰巳(早上七点至十一点);古德卯(早晨五点至七点)斋,护之弥急。 有闻诸佛日中食,便谓中前非法,盖不知教也。 又有讹云不过钟食,便听钟奉戒,况打钟不定,何足为准? [一]瞬即动目少时,[一]发谓影移少地。 义净内法传云,宜于要处安小土台,圆阔一尺,高五寸,中插细杖,或时食上竖竹箸,可高四指,取正午之影,画以为记,影过画处,便不合食,西方在处悉有之,名薜[打-丁+罗]斫羯罗,译为时轮。 ”(事钞记卷二三·四七·一二)(请参阅附录四‘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二七八页) 发布时间:2025-05-21 01:03: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4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