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退法阿罗汉 内容: 【退法阿罗汉】 p0913 显扬三卷十二页云:一、退法。 谓成就如是软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现法乐住、及世间功德。 不能练根。 不能发起胜品功德。 二解 杂集论十三卷十页云:退法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思惟者:欲害自身。 不思惟者:不欲害自身。 退现法乐住者:谓退世间静虑等定。 三解 大毗婆沙论六十卷十五页云:谓或有执:定无退起诸烦恼义。 如分别论者。 彼引世间现喩为证。 谓作是说:如瓶破已;唯有余瓦,不复作瓶。 诸阿罗汉、亦应如是。 金刚喩定、破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 如烧木已,惟有余灰,不还为木。 诸阿罗汉、亦应如是。 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 彼引此等世间现喩,证无退起诸烦恼义。 为遮彼执:显有退起诸烦恼义。 若无退者;便违契经。 如契经说:阿罗汉有二种。 一、退法,二、不退法。 又契经说:由五因缘,令时解脱阿罗汉退隐没忘失。 云何为五? 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斗诤,四、喜涉长途,五、身恒多病,又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 是时解脱。 六反退已;于第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槃。 故知定有起烦恼退。 问:若有退义;分别论者所引现喩、当云何通? 答:不必须通。 所以者何? 彼非素怛缆;非毗奈耶,非阿毗达磨;但是世间粗浅现喩。 世间法异,贤圣法异。 不应引世间法,难贤圣法。 若必须通;当说喩过。 喩既有过;为证不成。 如瓶破已;必有余瓦。 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 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 若无烦恼者;即义与喩别,不应为证。 如烧木已,定有余灰。 得阿罗汉已,有余烦恼不? 若有烦恼者;应非阿罗汉。 若无烦恼者;即义与喩别,不应为证。 然世间木、无被烧义。 但木极微、与火极微、为因已灭,此火极微、与灰极微、为因已灭。 应作是说:木是火因,火是灰因。 而世间想、谓火烧木,令木成灰。 木既灭已;犹有余灰,非全无物。 故喩与法、义不相似。 又阿罗汉、断诸烦恼,非令全无。 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 若相续中违烦恼道,未现在前;尔时名为烦恼未断。 若相续中违烦恼道、已现在前;断诸系得,证离系得,不成就烦恼,名烦恼已断。 应作是说:修习圣道、是希有事。 今阿罗汉、虽断烦恼;而不令无。 是故尊者妙音说曰:烦恼不在自身中行,说名为断;非令全无。 如说天授、舍宅中无。 非谓天授、余处亦无。 烦恼断时,应知亦尔。 过去有故。 若遇退缘,为因引生未来烦恼;故必有起烦恼退义。 问:分别论者,云何释通应理论者所引契经? 答:彼说退时,退道非果。 以沙门果,是无为故。 问:既许有退;退道、退果、有何差别,而说无退? 又彼许退无学道时,为得学道? 为全不得? 若得学道;果亦应退。 非无学果、成学道故。 若全不得;便有大过。 退无学道,不得学道。 若尔;应住异生位故。 若非异生、及学无学;应离凡圣,有别有情。 许即便非世尊弟子。 故应许有起烦恼退。 分别论者、又说随眠是缠种子。 随眠自性、心不相应;诸缠自性,与心相应。 缠从随眠生,缠现前故退。 诸阿罗汉、已断随眠;缠既不生;彼如何退。 故说无退、是应正理。 彼如是说、是无知果,是黑暗果,是无明果,是不勤方便果。 然实有起烦恼义。 为止彼宗、及显退法相应正理,故作斯论。 发布时间:2025-05-20 08:20:3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2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