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众同分 内容: 【众同分】 p0979瑜伽十二卷十一页云:复次云何众同分? 谓若略说、于彼彼处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众同分。 亦名有情同分。 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说名同分。 谓同生一界。 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说名同分。 谓同生一趣。 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说名同分。 谓同生一生。 或有有情、由类同分,说名同分。 谓同一种类。 或有有情、由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音声覆蔽养命同分,说名同分。 或有有情、由过失功德同分,说名同分。 如杀生者、望杀生者;广说乃至诸邪见者、望邪见者;离杀生者、望离杀生者;乃至正见者、望正见者;从预流者乃至阿罗汉独觉、望预流等;菩萨望菩萨;如来望如来;如是更互说名同分。 二解 瑜伽五十六卷二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众同分? 此复几种? 答:依诸有情相似分位,立众同分。 此复三种。 所谓种类同分,自性同分,工巧业处养命同分。 三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众同分者:谓诸有情互相似性。 四解 雑集论二卷二页云: 众同分者: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 于种种类者:于人天等种类差别。 于自体相似者:于一种类性。 五解 五蕴论六页云:云何众同分? 谓诸有情、自类相似为性。 六解 广五蕴论十三页云:云何众同分? 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七解 俱舍论五卷一页云:论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 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名众同分。 此复二种。 一、无差别,二、有差别。 无差别者:谓诸有情、有情同分。 一切有情、各等有故。 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姓男女近事苾刍学无学等、各别同分。 一类有情、各等有故。 八解 大毗婆沙论二十七卷四页云:云何众同分? 谓有情同分。 犹如命根,体是一物;遍与一切身分为依。 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唯无覆无记性。 唯有漏。 通三界。 问:此众同分、为长养? 为等流? 为异熟? 答:是异熟、及等流。 非长养。 非色法故。 异熟者:谓趣同分等。 如地狱趣、有情展转相似;乃至天趣等有情亦然。 等流者:谓界同分等。 如欲界有情、展转相似;乃至无色界等有情亦然。 有说:异熟者:谓初生时得。 如与父母等、展转相似。 等流者:谓后时方得。 如与沙门婆罗门等、展转相似。 洲渚方土及族姓等有情同分、如理应知。 有余师说:有情同分、通善不善无记性摄。 谓四向四果有情同分、是善性摄。 造五无间业有情同分、不善性摄。 诸余同分、无记性摄。 评曰:彼不应作是说。 法、虽有三种;而有情同分、唯无记摄。 由此应知前说为善。 问:若得众同分;彼舍众同分耶? 答:应作顺前句。 谓若得众同分;彼定舍众同分。 有舍众同分,而不得众同分。 谓阿罗汉般涅槃时。 问:若死此生彼时,定舍众同分,得众同分耶? 答:应作四句。 有死此生彼,而不舍众同分,不得众同分。 如地狱死,还生地狱;乃至天死,还生天等。 有舍众同分,得众同分,而非死此生彼。 谓入正性离生等位。 有死此生彼,亦舍众同分,亦得众同分。 谓地狱等死、生异趣等。 有不死此生彼,亦不舍众同分,不得众同分。 谓除前相。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众同分云何? 谓有情同类性。 十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页云:诸有情类、同作事业,同乐欲因,名众同分。 此复二种。 一、无差别,二、有差别。 无差别者:谓诸有情、皆有我爱,同资于食,乐欲相似。 此平等因、名众同分。 一一身内、各别有一。 有差别者:谓诸有情界地趣生种姓男女近事苾刍学无学等种类差别,一一身内、有同事业乐欲定因、名众同分。 此若无者;圣非圣等,世俗言说,应皆杂乱。 诸异生性、异生同分,有何差别? 同乐欲等因,说名彼同分。 异生性者、能为一切无义利因。 如契经说:苾刍当知;我说愚夫无闻异生,无有少分恶不善乐,彼不能造。 又世尊说:若来人中、得人同分。 非异生性、于死生时,有舍得义。 故异生性、与同分别。 发布时间:2025-05-20 08:19: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2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