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异熟因 内容: 【异熟因】 p1114如菩萨八种异熟因中说。 二解如摄受中说。 三解俱舍论六卷十一页云:第六异熟因相云何? 颂曰:异熟因、不善,及善、唯有漏。 论曰:唯诸不善及善有漏、是异熟因。 异熟法故。 何缘无记、不招异熟? 由力劣故。 如朽败种。 何缘无漏不招异熟? 无爱润故。 如贞实种、无水润沃。 又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异熟。 余法具二,是故能招。 如贞实种、水所沃润。 异熟因义、如何可了? 为异熟之因、名异熟因? 为异熟即因,名异熟因? 义兼两释,斯有何过。 若异熟之因、名异熟因;圣教不应言异熟生眼? 若异熟即因名异熟因;圣教不应言业之异熟? 两释俱通。 已如前辩。 所言异熟,其义云何? 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异类而熟,是异熟义。 谓异熟因、唯异类熟。 俱有等因、唯同类熟。 能作一因,兼同异熟。 故唯此一名异熟因。 熟果不应余因所得。 果具二义,方得熟名。 一、由相续转变差别,其体得生。 二、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非彼俱有相应二因所生果体、要由相续转变差别,方乃得生。 由取果时,即与果故。 又非能作同类遍行三因之果、亦由随因势力胜劣时有分限。 由善恶等、穷生死边,果数数生,时无限故。 由此但应作如是释:变异而熟,是异熟义。 不应但异,简别余因。 于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有记得、及彼生等。 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善不善身业语业、及彼生等。 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善不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 于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有记得,无想等至,及彼生等。 有时二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初静虑善有表业,及彼生等。 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非等引善心心所,及彼生等。 有时五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是等引心心所法,并随转色,及彼生等。 无色界中,有时一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有记得,灭尽等至,及彼生等。 有时四蕴为异熟因,共感一果。 谓一切善心心所法,及彼生等。 有业、唯感一处异熟。 谓感法处。 即命根等。 若感意处;定感二处。 谓意与法。 若感触处;应知亦尔。 若感身处;定感三处。 谓身触法。 感色、香、味、应知亦尔。 若感眼处、定感四处。 谓感眼处、及身诸法。 感耳鼻舌、应知亦尔。 有业、能感或五或六或七或八或九或十或十一处。 业或少果,或多果故。 如外种果,或少或多。 种果少者,如谷麦等。 种果多者,如莲石榴诺瞿陀等。 有一世业、三世异熟。 无三世业、一世异熟。 勿设劬劳,果减因故。 有一念业、多念异熟。 无多念业、一念异熟。 此中所以,如上应知。 然异熟果、无与业俱。 非造业时、即受果故。 亦非无间。 由次剎那等无间缘力所引故。 又异熟因、感异类果,必待相续,方能办故。 四解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一切不善,有漏善法,与自异熟为异熟因。 五解如大毗婆沙论十九卷九页至二十卷十七页广说。 彼云:云何异熟因? 答:诸心心所法、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 此心心所法、与彼异熟为异熟因。 此中诸心心所法者:谓一切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 此言、亦摄彼随转色不相应行。 与心心所、同一果故。 异熟色者:谓色蕴。 即眼等五根色香味触。 心者:谓识蕴。 即眼等六识。 心所法者:谓三蕴。 即受想思等。 心不相应行者:谓行蕴。 即命根众同分等。 此显异熟因及异熟果、俱通五蕴。 复次诸身语业、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身语业、与彼异熟、为异熟因。 复次诸心不相应行、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不相应行、与彼异熟、为异熟因。 是谓异熟因。 又云:问:异熟因、以何为自性? 答:一切不善善有漏法。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异熟因? 异熟、是何义? 答:异类而熟、是异熟义。 谓善不善因、以无记为果。 果是熟义。 如前已说。 此异熟因、定通三世,有异熟果。 六解发智论一卷十一页云:云何异熟因? 答:诸心心所法、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心所法、与彼异熟、为异熟因。 复次诸身语业、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身语业、与彼异熟、为异熟因。 复次诸心不相应行、受异熟色心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此心不相应行、与彼异熟、为异熟因。 是谓异熟因。 发布时间:2025-05-20 08:18: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2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