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静虑 内容: 【第四静虑】 p0964瑜伽十二卷十七页云:又于第四、喻有差别。 清净心者:谓与舍念清净相应。 超过下地诸灾患故。 鲜白者:谓性是善。 自地烦恼、无爱味故。 何故复以长者为喩? 谓彼所作、皆审悉故;不放逸故;思惟筹量、观察胜故;于增减门、无不知故。 证得清净第四静虑者,亦复如是。 凡有所为、审谛圆满,无诸放逸。 于一切义,无不了知。 其性捷利。 八经九经以为喩者:由坚致故;显蚊蝱等,不能侵损。 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可侵损。 谓衣薄故;有露处故。 今此显示二失俱无。 此定亦尔。 其心清净鲜白周遍。 一切散动、所不能侵。 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恶言;及内身中种种苦受。 二解 瑜伽三十三卷十二页云:复次此中对治种类、势相似故;略不宣说乐断对治,但说对治所作乐断。 何等名为此中对治? 所谓舍念、及以正知。 由即于此,数修习故;便能弃舍令不出离第三静虑,第三静虑地中胜乐。 是故说言由乐断故。 修静虑者、即于尔时,所有苦乐、皆得超越。 由是因缘,若先所断,若今所断,总集说言乐断苦断先喜忧没。 谓入第四静虑定时,乐受断故。 入第二静虑定时,苦受断故。 入第三静虑定时,喜受没故。 入初静虑定时,忧受没故。 今于此中,且约苦乐二受断故;说有所余。 非苦乐受。 是故说言彼于尔时不苦不乐。 从初静虑一切下地灾患已断。 谓寻、伺、喜、乐、入息、出息。 由彼断故,此中舍念清净鲜白。 由是因缘,正入第四静虑定时,心住无动。 一切动乱、皆悉远离。 是故说言舍念清净。 第四等言、如前所说初静虑等,应知其相。 三解 法蕴足论五卷十五页云:复有一类、断乐断苦先喜忧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第四天道。 六卷六页释云:断乐者云何? 乐谓顺乐触所起身乐、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总名为乐。 复次修第三静虑时,顺乐受触所起心乐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 断苦者云何? 苦谓顺苦触所起身苦、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 此苦及乐、尔时俱得断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为断乐断苦。 先喜忧没者云何? 喜、谓顺喜触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 复次修第二静虑时,顺喜受触所起心喜、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喜。 云何忧? 谓顺忧触所起心忧、平等受受所摄,是名忧。 此及前喜、尔时俱得断遍知,乃至隐没除灭;是故说为先喜忧没。 复次入初静虑时,忧得断遍知。 入第二静虑时,苦得断遍知。 入第三静虑时,喜得断遍知。 入第四静虑时,若乐、若苦、若喜、若忧、皆得断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 是故说为断乐断苦先喜忧没。 不苦不乐者:显此中无苦乐二受,唯有第三非苦非乐受。 舍念清净者:云何舍? 谓彼尔时,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警觉寂静住性,总名为舍。 云何念? 谓彼尔时,诸念、随念、广说乃至心明记性,总名为念。 彼于尔时,若舍、若念、俱得清净。 乐、苦、喜、忧、寻、伺、二息、皆远离故;说名清净。 第四者:谓此静虑、顺次数中,居第四故。 复次此于九种次第定中,在第四故。 静虑者:谓在此定中,不苦不乐受、舍、念、心一境性、总此四支、名第四静虑。 如有颂言:乐苦等已灭。 心坚住不动。 得清净天眼,能广见众色。 不苦不乐受、净舍念及定,名第四静虑。 诸佛所称誉。 在此定中诸心意识、名第四静虑俱有之心。 诸思等思、乃至造心意业、名第四静虑俱有意业。 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第四静虑俱有胜解。 在此定中、若受、若想、乃至若慧等、名第四静虑俱有诸法。 如是诸法、亦得名为第四静虑。 此静虑名所依之义、具足及住、皆如前说。 发布时间:2025-05-20 08:07: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22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