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宿住随念智 内容: 【宿住随念智】 p1022瑜伽六十九卷十二页云:若于过去生自体差别,明了记忆;名宿住随念。 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果修,依止于念,与念相应,此方得转;是故说名宿住随念智。 余如前说。 二解 如大毗婆沙论一百卷六页至十九页广说:云何宿住随念智? 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现忆知诸宿住事种种相状,及所言说。 是谓宿住随念智。 此中若智修所成者:谓修所成慧为自性故。 是修果者:谓是四支五支静虑果故。 依止修者:谓依数习而成就故。 已得不失者:已证得不舍故。 问:何故不说未得已失? 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复次若由此智说名成就宿住通者;此中说之。 未得已失诸宿住智,无如是义;是故不说。 能现忆知诸宿住事者:谓此智能明了忆知过去生中欲色界自他相续等事。 种种相状及所言说者:谓生本死有,名种种相状。 可显示彼相状别故。 中有、名所言说。 中有、微细,但可言说;不可示其相状别故。 有作是说:中有名种种相状。 似本有故。 生本死有、名所言说。 可说彼为剎帝利等,种姓别故。 又本有时,能起种种言论事故。 复有说者;种种相状者:略显前生事。 及所言说者:广显前生事。 有余师说:种种相状者:显过去世所诠表事。 及所言说者:显过去世能诠表事。 如契经说:佛告阿难:若有相状,及有言说;可施设有色身名身。 若无相状,及无言说;可施设有增语触有对触不?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此中内六处,名相状;外六处,名言说。 有作是说:外六处,名相状;内六处,名言说。 所以者何? 依内六处,可说六识及触言故。 谓说名眼识,眼触,乃至意识,意触。 又契经说:由如是相状,入初静虑具足住。 此中相者:谓加行相。 状者:谓所缘状。 如论所说。 除前相者:相、谓所名。 如伽他说:若成就八智十六行相者;如赡部真金,无能说其过。 此中相声,说无漏慧。 应知此中诸宿住事种种相状,及所言说,皆显宿住随念智境。 即欲色界过去生中自他所更有漏五蕴。 此宿住随念智,或应说一。 谓宿住随念智通明力。 或应说二。 谓曾得,未曾得。 或应说三。 谓下、中、上、三品。 或应说四。 谓四静虑果。 或应说六。 谓曾得,未曾得,各有三品。 或应说八。 谓四静虑果,各有曾得未曾得。 或应说九。 谓下下品乃至上上品。 或应说十二。 谓四静虑果,各有三品。 或应说十八。 谓曾得,未曾得,各有九品。 或应说二十四。 谓四静虑果,各有曾得未曾得。 此复各有三品。 或应说三十六。 谓四静虑果,各有九品。 或应说七十二。 谓四静虑果,各有曾得未曾得。 此复各有九品。 若以在身剎那分别;应说无量无边。 此中总说一宿住随念智。 问:此宿住随念智,以何为自性? 答:以慧为自性。 是谓宿住随念智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 问:何故名宿住随念智? 宿住随念智,是何义耶? 答:诸过去生有漏五蕴,名为宿住。 随念势力,而能知彼;故名宿住随念智。 谓此聚中,虽有多法;而念力增,故说随念。 如四念住,虽慧为体;而念力增,故名念住。 如持息念,虽慧为体;而念力增,名持息念。 如本性念生智,虽慧为体;而念力增,名本性念生智。 如伏除色想,虽慧为体;而想力增,名伏除色想。 此亦如是。 虽体是慧;而念力增,名宿住随念智。 三解 发智论八卷一页云:云何宿住随念智? 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随忆知诸宿住事种种相状,及所依止;是谓宿内。 又云:诸宿住随念智,皆现忆知诸宿住事耶? 答:应作四句。 有宿住随念智,非现忆知诸宿住事。 谓过去未来宿住随念智。 有现忆知诸宿住事,非宿住随念智。 谓如有一,得自性念生智,或得如是生处得智,能现忆知诸宿住事。 有宿住随念智,亦现忆知诸宿住事。 谓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现忆知诸宿住事种种相状及所依止。 有非宿住随念智,亦非现忆知诸宿住事。 谓除前相。 诸宿住随念智,皆知他过去蕴处界心相续耶? 答:应作四句。 有宿住随念智,非知他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谓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前生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有知他过去蕴处界心相续,非宿住随念智。 谓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此生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有宿住随念智,亦知他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谓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他前生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有非宿住随念智,亦非知他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谓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知自此生过去蕴处界心相续。 发布时间:2025-05-20 08:06: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2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