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住 内容: (一)梵语 aniketa。 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 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又称不住。 将无住引申为否定固定状态之用语,故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故为无所住”。 盖事物不会凝住于自身不变之性质,人之认识亦不应以固定概念作为其固有本质。 般若理论据此作为诸法性空之重要内容。 摩诃般若波罗蜜序品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应色中住,不应受、想、行、识中住。 此因诸法均处于因缘联系与生灭无常中,故不应住。 又大智度论卷四十七阐释无住三昧(大二五·三九九下):“无住三昧者,是三昧名无住三昧,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 ”故无住实为现象之共性,但于理论之运用上,亦常作一切现象之本源,成为真如、法性之另一称谓。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中之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僧肇于注维摩诘经卷六详释之(大三八·三八六下):“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中观学派并以无住之空性作为因果报应一切法得以成立之证明,六祖坛经更进一步认为于诸法念念不住,即可使思想不受束缚,而得解脱。 [大宝积经卷四、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品般若经卷五、卷二十一、卷二十六、成唯识论卷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 (二)(714~774)唐代禅僧。 凤翔郿县(陕西)人,俗姓李。 又称李僧、李了法。 初修儒术,武艺绝伦。 年二十,遇嵩山慧安禅师弟子陈楚璋,默传心法,遂改归佛。 天宝初年(742 顷),往太原参谒自在禅师,从之剃发,八年受具足戒。 乾元二年(759),参谒无相禅师于四川成都净众寺,并嗣其法。 无相示寂后,师于永泰二年(766)入空慧寺,十月与杜鸿渐问答,开演顿教之法,后住保唐寺开法,教化大行,世称保唐无住。 大历九年六月三日坐化,世寿六十一。 后世称师之法系为保唐宗。 [禅源诸诠集都序、景德传灯录卷四、龙兴佛法编年通论卷十七、五灯会元卷二、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参阅“保唐宗”3723) p5085 发布时间:2025-05-20 04:53:4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