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漏断 内容: 梵语 anāsrava-viyoga。 为“有漏断”之对称。 谓以无漏道断除烦恼。 无漏道,指以十六行相正观苦、集、灭、道等四谛理之智慧。 此观智全离烦恼之过非,故称无漏。 此无漏智生起于见道位之初,能断除三界九地之见惑;于修道位复习之,能断除修惑。 就其所依之定而言,依初禅近分之未至定而起,能断除九地之烦恼;生起于初禅以上时,能断除自地及上地之烦恼,此时下地之烦恼已断除,故不复更断。 与仅能断除下一地之烦恼,而不能断除自地及上地之烦恼的有漏断不同;又与止于下八地,而不能断除有顶地之惑者有别。 以上乃依俱舍论卷二十四等之意,为小乘有部宗之说。 然除非想地之惑外,见、修二惑通于无漏断及有漏断二者,故修道之断惑通于有漏、无漏二断,此概由行者之意乐而任用其一。 见道虽亦通于此,然速疾历观三界四谛而断惑,为有漏道所不堪,必以无漏道方能断之。 又依经部之说,则无漏断以上为不退,而有漏断仍有退转之时。 若依大乘唯识家之意,以有漏智可伏住烦恼之现行,然不能断其种子,唯有无漏断能断其种子。 其无漏智为唯识之性(即证得真如之根本智),由此出唯识之相(即了知因缘现起之万相之后得智)。 其根本智有“我法二空”之无分别智,后得智则有三心、十六心等分别。 菩萨于初地见道位之初生起无漏智,此智既起,即可断除分别而起之烦恼、所知二障。 进一步于十地悉伏修惑之俱生起烦恼障,而于金刚喻定之中全然断尽;所知障则于十地中渐次断除,而至金刚喻定现前时方才永远断尽。 [成唯识论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一] p5132 发布时间:2025-05-20 04:49: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