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焰口 内容: (一)饿鬼名。 又称焰口、面然。 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 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 曾于阿难入定中显现,并因而成为佛教“放焰口”仪式之缘起。 [焰口饿鬼经] (二)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之施食饿鬼之法事。 该法会系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 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又作放焰口。 昔时,阿难于林中习定,见一饿鬼(名为焰口)形容枯槁,面貌丑恶,头发散乱,爪甲长利,腹大如山,喉细如针,面上喷火,阿难骇而问其故,饿鬼告以生前居心悭吝,贪不知足,故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是身形,长年受饿,备受诸苦。 饿鬼复谓阿难三日后亦当命尽,堕饿鬼道。 阿难大惊,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为说焰口经及施食之法,谓其若能施饮食予恒河沙数饿鬼及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寿,诸鬼神等常来拥护,遇事吉祥。 其法于诸经所载,有详略之别。 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于一切时,取一净器,盛以净水,置少饭面及诸饼食等,以右手按于器上,诵咒七遍,并称多宝、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等四如来名号,然后弹指七遍,取于食器,展臂泻之于净地上。 后人据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增益科仪,遂有敬供与悲施二部,敬供可分升座、入定、洒净、归依、道场观、献曼荼罗,普供养等七项;悲施可分入定、召请、显施食、灭障、密施、回向等六项。 作此施法,宜于戌亥二时(晚间七时至十一时),因过此时段则鬼神不得食。 最早传入我国有关焰口之经典为唐代实叉难陀所译之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及甘露陀罗尼咒。 二书中各载有真言,名为变食真言、甘露真言;谓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 其后,不空译出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与实叉难陀所译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为同本异译。 不空又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即不空所译仪轨经前半部之起源部分别出单行本)、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其中,不空译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所述行法次第为:破地狱真言、召饿鬼真言、召罪真言、摧罪真言、定业真言、忏悔真言、施甘露真言、开咽喉真言、七如来名、发菩提心真言、三昧耶戒真言、施食真言、乳海真言、普供养真言、奉送真言。 此后,施饿鬼食便成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之仪式。 后遭唐末五代之乱,密教失传,施食一法亦随之失传。 至宋代,诸师对于施食一法不甚了解。 遵式之金园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观想诸篇。 而其法并非密教仪轨,仅取经中之真言,再附以天台宗之观想方法而已。 其施食正名中述有斛食、冥道、水陆。 斛食指焰口施食;冥道为唐代之冥道无遮大斋,亦为密教行法之一;水陆为宋代兴起之仪式。 此三者于当时混合行使,无所区别。 又有宗晓着施食通览,其中有施食须知一篇,亦主张施旷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饿鬼同为施食。 而释门正统卷四利生篇亦同此说。 由此可知宋代诸家对于焰口施食曾企图恢复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进入汉地,密教亦随之复兴。 藏经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译者不详。 就其中真言译音所用字考之,应系元代人所译。 其次第与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相同,其前增有三归、大轮明王咒、转法轮菩萨咒、三十五佛、普贤行愿偈、运心供养、三宝施食、入观音定,然后方破地狱;其后增尊胜真言、六趣偈、发愿回向偈、吉祥偈、金刚萨埵百字咒、十类孤魂文、三归依赞。 从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复兴。 明代之时,由于诸家传承不一,遂又形成杂乱之势。 今所知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仪。 其后,天机禅师删其繁芜,编成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世称“天机焰口”。 天台灵操为之作注,名为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应门。 其中唯召请孤魂文不同。 莲池袾宏又将天机焰口略加参订,编成“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又称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并为之作注,名为施食补注。 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德基又将袾宏本略加删辑,名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称“华山焰口”。 乾隆六年(1741),宝华山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仪观。 此外又有寂暹着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 清代佛寺流行之焰口,多为“天机”及“华山”两种。 [焰口(周叔迦,中国佛教人物与制度)] p5065 发布时间:2025-05-20 04:48: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dict/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