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酬恩护法 内容: 酬恩护法(出自《金汤编》) 【原文】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封许国公。 方公之微也,尝寄迹僧察,得安意书史。 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 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 诘之,以实对。 帝曰,僧中有若人耶。 赐紫袍以旌之。 所得恩俸,悉与寺僧,以酬宿德。 公于晨兴礼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 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三宝。 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 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 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 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 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 [按]经言,诸佛之恩,过于父母。 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谓佛恩过之,何哉。 盖父母之恩,止于一世。 诸佛之恩,尽未来劫。 父母之恩,但养色身。 诸佛之恩,济人慧命。 又父母训诲,不过导以名利,若或误用,反能造业。 诸佛菩萨,能示以究竟法门,苟从其教,疾出轮回。 父母若遇逆子,便发嗔恨。 诸佛菩萨,虽遇谤佛谤法之人,悲悯无已。 不特此也,父母爱其子,原望养生送死。 至诸佛菩萨,毫无希望,虽度尽众生,初无能度之想。 故世间第一负恩之事,无如谤佛。 吕公不愿此种来为子孙,识亦卓矣。 【译白】宋朝吕蒙正,字圣功。 太宗时,考取进士第一名。 屡次升迁,官至参知政事,封为许国公。 吕公在少年时,曾经寄住寺院,得以安心攻读书史。 后来执政十年,朝廷发给郊祀的费用及俸禄,他都不接受。 皇帝问他是何原因。 吕公回答说:“臣有私恩未报。 ”皇帝再追问,吕公据实把少时受恩于僧寺之事告诉皇帝。 皇帝说:“想不到僧寺中也能造就如此杰出之人才。 ”于是赐他紫色朝服作为表彰奖赏。 而吕公把朝廷额外赠他的俸禄,都拿去供养寺僧,以酬报当年之恩德。 吕公每天早晨起来拜佛时,必定祝道:“不信佛的,不要生到我家。 愿子孙世代食朝廷俸禄,护持三宝。 ”后来,侄儿吕夷简,被封为申国公,每到元旦曰,拜了家庙后,就叩拜广慧元琏禅师。 申公之子吕公著,后来也被封为申国公,他对天衣义怀禅师也是如此。 左丞吕好问对于圆照禅师也是如此。 左丞之子吕用中,对佛照禅师仍是如此。 吕家世代显贵,并且都奉事三宝,果然应验了吕公之愿。 [按]佛经上说:“诸佛之恩,过于父母。 ”父母之恩,已是至为深重了,为何反说佛恩胜过父母之恩呢? 这是因为父母对我们之恩,只局限于这一世。 诸佛对众生之恩,却是尽未来劫。 父母之恩,只是养育我们的身体。 诸佛对众生之恩,却是度人慧命。 而且父母训诲子女,不过着重于功名利禄,若或误用,反能造罪。 诸佛菩萨,能为众生开示究竟法门,若能信受奉行,当即出离六道轮回。 父母若遇逆子,便会起瞋恨心。 诸佛菩萨,即使遇谤佛谤法之人,也只是悲悯其愚昧无知罢了。 不但如此,父母爱其儿女,原是指望老时有人赡养,死时有人送终。 而诸佛菩萨对众生丝毫不存回报之希望,纵然度尽一切众生,也完全不生自己能度之想。 所以世间第一等忘恩负义之事,莫过于诽谤佛。 吕公不愿此种人来为其子孙,见识卓越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酬恩护法 发布时间:2020-12-22 23:04:3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