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诚感父骨 内容: 诚感父骨(出自《高僧传》) 【原文】后周李氏子,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 七岁出家,法名道丕。 十九,值驾幸洛,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 时谷涌贵,丕自辟谷,惟乞食供母。 母问食否,必曰,已斋。 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葬乎。 遂往霍山,拾白骨聚一处,昼夜诵经,忏父杀业。 且祝曰,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父遗骸也。 一心持诵,目不暂舍。 数日间,有髑(du)髅从骨聚中跃出,摇曳良久。 丕擗踊〖擗(pi)踊,捶胸顿足〗抱持,赍归见母。 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 后应诏人京,名播朝野。 [按]孝有二,有世间孝,有出世间孝。 师盖兼而有之矣。 若夫道纪,荷亲而讲演。 法云,居丧而毁瘠。 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ku)。 智聚,丁母忧而三年泣血。 如斯之类,罄竹难书。 倘谓辞亲出家,父母遂可不必奉养,岂识孝名为戒之义乎。 【译白】后周时,长安贵胄里有位李姓人家的儿子,是唐朝皇族的宗亲。 七岁出家,法名道丕。 十九岁时,正值唐庄宗迁都洛阳,长安被烧毁荡尽,道丕法师背负母亲入华山。 当时粮食涨价,师入村乞食,仅得少许,他自己舍不得吃,把乞来之食供养母亲。 母亲问他吃过没有。 他总说已吃过了。 母亲说:“你父亲在安徽霍山战死沙场,骨头暴露于风霜雨露的荒野之中,你能收取归来安葬吗? ”师便前往霍山,将所有白骨收集在一处,对着骨堆昼夜诵经,为父亲忏悔杀业。 并祝祷说:“骨堆中有能动转的,就是我父亲的遗骨。 ”遂一心诵经念佛,眼睛时刻注视着骨堆。 过了好几天,果然有骷髅从骨堆中跳出来,摇晃了很久。 师抱着尸骨捶胸顿足痛哭,将尸骨背回去见母亲。 当天夜里,其母梦见丈夫归来。 第二天早晨,师已将父骨背回。 后来,师受皇帝召请入京弘法,名扬朝野。 [按]孝有两种,即世间之孝和出世间之孝。 道丕法师之孝是两种都兼而有之了。 至于北齐时的道纪法师,担着母亲出外讲演佛法。 梁时的法云法师,守丧时瘦得形销骨立。 唐朝鉴宗法师,为治父亲之病,割两大腿之肉煮给父亲吃。 隋朝智聚法师,在守母丧的三年中,哭得眼中流血。 佛门中像此类尽孝之事例,多得难以尽载。 若认为辞亲出家后父母就可不必奉养,那是没理解《梵网经》上孝名为戒之义啊! 摘自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诚感父骨 发布时间:2020-12-22 22:24: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