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心直说一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627部真心直说一卷高丽国普照禅师知讷撰古德禅师真心直说序或曰。 祖师妙道可得知乎。 曰古不云乎。 道不属知。 不属不知。 知是妄想。 不知是无计。 若真达不疑之地。 犹如太虚宽廓。 岂可强是非耶。 或曰。 然则诸祖出世无益群生耶。 曰佛祖出头无法与人。 只要众生自见本性。 华严云。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是故佛祖不令人泥著文字。 只要休歇见自本心。 所以德山入门便棒。 临济入门便喝。 已是探头太过。 何更立语言哉。 或曰。 昔闻马鸣造起。 信。 六祖演坛经。 黄梅传般若。 皆是渐次为人岂独无方便于法可乎。 曰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 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 或曰。 敢祈第二峰头略垂方便耶。 曰然哉是言也。 奈何大道玄旷非有非无。 真心幽微绝思绝议。 故不得其门而入者。 虽检五千之藏教。 不以为多洞晓真心者。 但出一言之拟比。 早是剩法矣。 今不惜眉毛。 谨书数章。 发明真心。 以为入道之基渐也。 是为序。 重刻真心直说序夫真心直说者。 佛佛授手祖祖相传。 更无别法也。 心者人人之本源。 诸佛之觉性。 一切万法尽在一心之内。 八万四千法门从此而出。 悟此心者。 凡圣交参。 迷此心者。 生死无际。 心随事转。 事随理彰。 事理融和。 名直说者矣。 今比丘净林。 宿生庆幸。 得遇斯文。 发心重新刊梓流通。 命予为序以冠篇首。 予才陋语拙学问之浅。 无足以发明其深奥。 略序直说真心。 以塞其请耳。 时。 成化己丑年五月端阳日后学文定序。 真心直说真心正信华严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 又唯识云。 信如水清珠。 能清浊水故。 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 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 生信之所谓也。 或曰。 祖门之信与教门信有何异耶。 曰多种不同。 教门令人天信于因果。 有爱福乐者。 信十善为妙因。 人天为乐果。 有乐空寂者。 信生灭因缘为正因。 苦集灭道为圣果。 有乐佛果者。 信三劫六度为大因。 菩提涅槃为正果。 祖门正信非同前也。 不信一切有为因果。 只要信自己本来是佛。 天真自性人人具足。 涅槃妙体个个圆成。 不假他求从来自备。 三祖云。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志公云。 有相身中无相身。 无明路上无生路。 永嘉云。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故知众生本来是佛。 既生正信须要解滋。 永明云。 信而不解增长无明。 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 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或曰。 初发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 曰起信论云。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 当知是人定绍佛种。 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 不如有人于一念顷正思惟此法。 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又般若经云。 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 初步若错千里俱错。 入无为国初信要正。 初信既失万善俱退。 故祖师云。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是此理也。 真心异名或曰。 已生正信。 未知何名真心。 曰离妄名真。 灵鉴曰心。 楞严经中发明此心。 或曰。 但名真心别有异号耶。 曰佛教祖教立名不同。 且佛教者菩萨戒呼为心地。 发生万善故。 般若经唤作菩提。 与觉为体故。 华严经立为法界。 交彻融摄故。 金刚经号为如来。 无所从来故。 般若经呼为涅槃。 众圣所归故。 金光明号曰如如。 真常不变故。 净名经号曰法身。 报化依止故。 起信论名曰真如。 不生不灭故。 涅槃经呼为佛性。 三身本体故。 圆觉中名曰总持。 流出功德故。 胜鬘经号曰如来藏。 隐覆含摄故。 了义经名为圆觉。 破暗独照故。 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 一法千名应缘立号。 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或曰。 佛教已知。 祖教何如。 曰祖师门下杜绝名言。 名不立何更多名。 应感随机其名亦众。 有时呼为自己。 众生本性故。 有时名为正眼。 鉴诸有相故。 有时号曰妙心。 虚灵寂照故。 有时名曰主人翁。 从来荷负故。 有时呼为无底钵。 随处生涯故。 有时唤作没弦琴。 韵出今时故。 有时号曰无尽灯。 照破迷情故。 有时名曰无根树。 根蒂坚牢故。 有时呼为吹毛剑。 截断尘根故。 有时唤作无为国。 海晏河清故。 有时号曰牟尼珠。 济益贫穷故。 有时名曰无鑐锁。 关闭六情故。 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 种种异名不可具录。 若达真心诸名尽晓。 昧此真心诸名皆滞。 故于真心切宜子细。 真心妙体或曰。 真心已知名字。 其体如何耶。 曰放光般若经云。 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 起信论云。 真如自体者。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 无有增减。 非前际生非后际灭。 毕竟常恒。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据此经论真心本体。 超出因果通贯古今。 不立凡圣无诸对待。 如太虚空遍一切处。 妙体凝寂绝诸戏论。 不生不灭非有非无。 不动不摇湛然常住。 唤作旧日主人翁。 名曰威音那畔人。 又名空劫前自己。 一种平怀无纤毫瑕翳。 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象森罗。 染净诸法皆从中出。 故圆觉经云。 善男子。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 名为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 教授菩萨。 圭峰云。 心也者。 冲虚妙粹。 炳焕灵明。 无去无来冥通三际。 非中非外洞彻十方。 不灭不生。 岂四山之可害。 离性离相。 奚五色之能盲。 故永明唯心诀云。 夫此心者。 众妙群灵而普会。 为万法之王。 三乘五性而冥归。 作千圣之母。 独尊独贵无比无俦。 实大道源是真法要。 信之则三世菩萨同学。 盖学此心也。 三世诸佛同证。 盖证此心也。 一大藏教诠显。 盖显此心也。 一切众生迷妄。 盖迷此心也。 一切行人发悟。 盖悟此心也。 一切诸祖相传。 盖传此心也。 天下衲僧参访。 盖参此心也。 达此心则头头皆是物物全彰。 迷此心则处处颠倒念念痴狂。 此体是一切众生本有之佛性。 乃一切世界生发之根源。 故世尊鹫峰良久。 善现岩下忘言。 达磨少室壁观。 居士毗耶杜口。 悉皆发明此心妙体。 故初入祖门庭者。 要先识此心体也。 真心妙用或曰。 妙体已知。 何名妙用耶。 曰古人云。 风动心摇树。 云生性起尘。 若明今日事。 昧却本来人。 乃妙体起用也。 真心妙体本来不动。 安静真常。 真体上妙用现前。 不妨随流得妙。 故祖师颂云。 心随万境转。 转处寔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亦无忧。 故一切时中动用施为。 东行西往吃饭着衣。 拈匙弄筯左顾右盻。 皆是真心妙用现前。 凡夫迷倒于着衣时只作着衣会。 吃饭时只作吃饭会。 一切事业但随相转。 所以在日用而不觉。 在目前而不知。 若是识性底人。 动用施为不曾昧却。 故祖师云。 在胎名神。 处世名人。 在眼观照。 在耳听闻。 在鼻嗅香。 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法界。 收摄在一微尘。 知之者为是佛性。 不识者唤作精魂。 所以道吾舞笏。 石巩拈弓。 秘魔擎杈。 俱胝竖指。 忻州打地。 云岩师子。 莫不发明这着大用。 若于日用不迷。 自然纵横无碍也。 真心体用一异或曰。 真心体用未审是一是异耶。 曰约相则非一。 约性则非异。 故此体用非一非异。 何以知然。 试为论之。 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 非达性契证者。 莫测其理也。 妙用随缘应诸万类。 妄立虚相似有形状。 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也。 又用从体发用不离体。 体能发用体不离用。 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也。 如水以湿为体。 体无动故。 波以动为相。 因风起故。 水性波相动与不动故非一也。 然波外无水水外无波。 湿性是一故非异也。 类上体用一异可知矣。 真心在迷或曰。 真心体用人人具有。 何为圣凡不同耶。 曰真心圣凡本同。 凡夫妄心认物。 失自净性为此所隔。 所以真心不得现前。 但如暗中树影地下流泉。 有而不识耳。 故经云。 善男子。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 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 自性亦复如是。 肇论云。 乾坤之内宇宙之间。 中有一宝秘在形山。 此乃真心在缠也。 又慈恩云。 法身本有诸佛共同。 凡夫由妄覆有而不觉。 烦恼缠裹得如来藏名。 裴公云。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 故知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 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 真心息妄或曰。 真心在妄则是凡夫。 如何得出妄成圣耶。 曰古云。 妄心无处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经云。 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永嘉亦云。 心是根法是尘。 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时光始现。 心法双忘性即真。 此乃出妄而成真也或曰。 庄生云。 心者其热燋火。 其寒凝冰。 其疾俯仰之间。 再抚四海之外。 其居也渊而静。 其动也悬而天者。 其惟人心乎。 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 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 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 或曰。 人若无心便同草木。 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曰今云无心。 非无心体名无心也。 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 如言空瓶。 瓶中无物名曰空瓶。 非瓶体无名空瓶也。 故祖师云。 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 自然虚而灵寂而妙。 是此心旨也。 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从来诸师说。 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 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 谓做功夫时。 平常绝念堤防念起。 一念才生便与觉破。 妄念破觉后念不生。 此之觉智亦不须用。 妄觉俱忘名曰无心。 故祖师云。 不怕念起只恐觉迟。 又偈云。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此是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歇。 谓做功夫时。 不思善不思恶。 心起便休遇缘便歇。 古人云。 一条白练去。 冷湫湫地去。 古庙里香炉去。 直得绝廉纤离分别。 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 此休歇妄心功夫也。 三泯心存境。 谓做功夫时。 于一切妄念俱息。 不顾外境但自息心。 妄心已息何害有境。 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 故有语云。 是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 又庞公云。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泯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 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 只存一心孤标独立。 所以古人云。 不与万法为侣。 不与诸尘作对。 心若着境心即是妄。 今既无境何妄之有。 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 即古人夺境不夺人也。 故有语云。 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 又云。 三千剑客今何在。 独计庄周定太平。 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泯心泯境。 谓做功夫时。 先空寂外境。 次灭内心。 既内外心境俱寂。 毕竟妄从何有。 故灌溪云。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 净裸裸赤洒洒。 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 故有语云。 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又云。 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 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存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 心住心位境住境位。 有时心境相对。 则心不取境。 境不临心各不相到。 自然妄念不生。 于道无碍故。 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 故有语云。 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 又云。 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 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内外全体。 谓做功夫时。 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 一切诸法同真心体。 湛然虚明。 无一毫异。 大千沙界打成一片。 更于何处得妄心来。 所以肇法师云。 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同体。 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内外全用。 谓做功夫时。 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 及一切动用施为。 悉观作真心妙用。 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 既一切皆是妙用。 妄心向甚么处安着。 故永嘉云。 无明实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志公十二时歌云。 平旦寅。 狂机内隐道人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 只么忙忙受苦辛。 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即体即用。 谓做功夫时。 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 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 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 故永嘉云。 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无记寂寂非。 既寂寂中不容无记。 惺惺中不用乱想。 所有妄心如何得生。 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透出体用。 谓做功夫时。 不分内外。 亦不辨东西南北。 将四方八面。 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 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 通身打成一片。 其妄何处得起。 古人云。 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栾。 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已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 但得一门功夫成就。 其妄自灭真心即现。 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 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 非有心功力也。 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 偏多说无文繁也。 真心四仪或曰。 前说息妄未审但只坐习。 亦通行住等耶。 曰经论多说坐习。 所以易成故。 亦通行住等。 久渐成纯熟故。 起信论云。 若修止者。 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不依气息。 不依形色。 不依于空。 不依地水火风。 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 亦遣除想。 以一切法本来无想。 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 心若驰散即当收来住于正念。 是正念者。 当知唯心无外境界。 即复此心亦无自相。 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 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久习纯熟其心得住。 以心住故渐渐猛利。 随顺得入真如三昧。 深伏烦恼信心增长。 速成不退。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 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据此则通四仪也。 圆觉经云。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 坚持禁戒。 安处徒众。 宴坐静室。 此初习也。 永嘉云。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据此亦通四仪耳。 总论功力坐尚不能息心。 况行住等岂能入道耶。 若是用得纯熟底人。 千圣兴来惊不起。 万般魔妖不回顾。 岂况行住坐中不能做功夫也。 如人欲仇恨于人。 乃至行住坐卧饮食动用。 一切时中不能忘了。 欲爱乐于人亦复如是。 且憎爱有心中事。 尚于有心中容得。 今做功夫是无心事。 又何疑四仪中不常现前耶。 只恐不信不为。 若为若信则威仪中道必不失也。 真心所在或曰。 息妄心而真心现矣。 然则真心体用今在何处。 曰真心妙体遍一切处。 永嘉云。 不离当处常湛然。 觅即知君不可见。 经云。 虚空性故。 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大法眼云。 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 此即是体所在也。 真心妙用随感随现。 如谷应声。 法灯云。 今古应无坠。 分明在目前。 片云生晚谷。 孤鹤下遥天。 所以魏府元华严云。 佛法在日用处。 在行住坐卧处。 吃茶吃饭处。 语言相问处。 所作所为举心动念。 又却不是也。 故知体则遍一切处。 悉能起用。 但因缘有无不定故。 妙用不定耳。 非无妙用也。 修心之人欲入无为海度诸生死。 莫迷真心体用所在也。 真心出死或曰。 尝闻见性之人出离生死。 然往昔诸祖是见性人。 皆有生有死。 今现见世间修道之人有生死事。 如何云出生死耶。 曰生死本无妄计为有。 如人病眼见空中华。 或无病人说无空花。 病者不信。 目病若无空花自灭。 方信花无。 只花未灭其花亦空。 但病者妄执为花。 非体实有也。 如人妄认生死为有。 或无生死人告云。 本无生死。 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 方知生死本来是无。 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 以妄认生死有故。 经云。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 乃至如众空花灭于虚空。 不可说言有定灭处。 何以故。 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轮转生死据此经文。 信知达悟圆觉真心本无生死。 今知无生死。 而不能脱生死者。 功夫不到故也。 故教中说。 庵婆女问文殊云。 明知生是不生之法。 为甚么被生死之所流。 文殊云。 其力未充故。 后有进山主。 问修山主云。 明知生是不生之法。 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 修云。 笋毕竟成竹去。 如今作篾使得么。 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 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 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 今人尚不知无生死。 况体无生死契无生死用无生死耶。 故认生死者不信无生死法。 不亦宜乎。 真心正助或曰。 如前息妄真心现前。 且如妄未息时。 但只歇妄做无心功夫。 更有别法可对治诸妄耶。 曰正助不同也。 以无心息妄为正。 以习众善为助。 譬如明镜为尘所覆。 虽以手力揩拭。 要须妙药磨莹光始现也。 尘垢烦恼也。 手力无心功也。 磨药众善也。 镜光真心也。 起信论云。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 发何等心。 略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集一切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 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 何故不唯念真如。 复假求学诸善也。 答曰。 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 若人虽念宝性。 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 修一切善行。 如是真如之法体性空净。 而有无量烦恼染垢。 若人虽念真如。 不以方便种种熏习亦无得净。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 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 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据此所论。 以休歇妄心为正。 修诸善法为助。 若修善时与无心相应不取着因果。 若取因果便落凡夫人天报中。 难证真如不脱生死。 若与无心相应乃是证真如方便脱生死之要术。 兼得广大福德。 金刚般若经云。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今见世人有参学者。 才知有个本来佛性。 乃便自恃天真不习众善岂只于真心不达。 亦乃翻成懈怠。 恶道尚不能免。 况脱生死。 此见大错也。 真心功德或曰。 有心修因不疑功德矣。 无心修因功德何来。 曰有心修因得有为果。 无心为因显性功德。 此诸功德本来自具。 妄覆不显。 今既妄除功德现前。 故永嘉云。 三身四智体中圆。 八解六通心地印。 乃是体中自具性功德也。 古颂。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故知无心功大于有心也。 洪州水潦和尚参马祖问。 如何是西来的的意。 被马祖一踏踏到。 忽然发悟起来抚掌。 大笑云。 也大奇也大奇。 百千三昧无量妙义。 只向一毛头上便一时识得根源去。 乃作礼而退。 据此则功德不从外来。 本自具足也。 四祖谓懒融禅师曰。 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 河沙功德总在心源。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 悉自具足不离汝心据祖师语。 无心功德甚多。 但好事相功德者。 于无心功德自不生信耳。 真心验功或曰。 真心现前如何知是真心成熟无碍也。 曰学道之人已得真心现前时。 但习气未除。 若遇熟境有时失念。 如牧牛虽调到牵拽随顺处。 犹不敢放了鞭绳。 直待心调步稳赶趁入苗稼中不伤苗稼。 方敢撒手也。 到此地步便不用牧童鞭绳。 自然无伤苗稼。 如道人得真心后。 先且用功保养。 有大力用方可利生。 若验此真心时。 先将平生所爱底境。 时时想在面前。 如依前起憎爱心。 则道心未熟。 若不生憎爱心。 是道心熟也。 虽然如此成熟。 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 又再验心。 若遇憎爱境时。 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 若心不起是心无碍。 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 古有呵佛骂祖者。 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 未知道之远近。 便学呵佛骂祖者。 太早计也。 真心无知或曰。 真心与妄心对境时。 如何辨别真妄耶。 曰妄心对境有知。 而知于顺违境起贪嗔心。 又于中容境起痴心也。 既于境上起贪嗔痴三毒。 足见是妄心也。 祖师云。 逆顺相争是为心病。 故知对于可不可者是妄心也。 若真心者无知而知。 平怀圆照故异于草木。 不生憎爱故异于妄心。 即对境虚明不憎不爱。 无知而知者真心故。 肇论云。 夫圣心者。 微妙无相不可为有。 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乃至非有故知而无知。 非无故无知而知。 是以无知即知。 无以言异于圣人心也。 又妄心在有著有在无著无。 常在二边不知中道。 永嘉云。 舍妄心取真理。 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 深成认贼将为子。 若是真心居有无而不落有无。 常处中道故。 祖师云。 不逐有缘勿住空忍。 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肇论云。 是以圣人处有不有。 居无不无。 虽不取于有无。 然不舍于有无。 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 寂然而往怕尔而来。 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此说圣人垂手为人。 周旋五趣接化众生。 虽往来而无往来相。 妄心不尔。 故真心妄心不同也。 又真心乃平常心也。 妄心乃不平常心也。 或曰。 何名平常心也。 曰人人具有一点灵明。 湛若虚空遍一切处。 对俗事假名理性。 对妄识权号真心。 无分毫分别。 遇缘不昧。 无一念取舍。 触物皆周。 不逐万境迁移。 设使随流得妙。 不离当处湛然。 觅即知君不见。 乃真心也。 或曰。 何名不平常心耶。 曰境有圣与凡。 境有染与净。 境有断与常。 境有理与事。 境有生与灭。 境有动与静。 境有去与来。 境有好与丑。 境有善与恶。 境有因与果。 细论则万别千差。 今乃且举十对皆名不平常境也。 心随此不平常境而生。 不平常境而灭。 不平常境心对前平常真心。 所以名不平常妄心也。 真心本具。 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 所以名平常真心也。 或曰。 真心平常无诸异因。 奈何佛说因果善恶报应乎。 曰妄心逐种种境。 不了种种境。 遂起种种心。 佛说种种因果法。 治伏种种妄心须立因果也。 若此真心不逐种种境。 由是不起种种心。 佛即不说种种法。 何有因果也。 或曰。 真心平常不生耶。 曰真心有时施用非逐境生。 但妙用游戏不昧因果耳。 真心所往或曰。 未达真心人。 由迷真心故作善恶因。 由作善因故生善道中。 由作恶因故入恶道中。 逐业受生其理不疑。 若达真心人妄情歇尽契证真心无善恶因。 一灵身后何所依托耶。 曰莫谓有依托者胜无依托耶。 又莫将无依托者。 同人间飘零之荡子。 似鬼趣无主之孤魂。 特为此问求有依托耳。 或曰然。 曰达性则不然也。 一切众生迷觉性故。 忘情爱念结业为因。 生六趣中受善恶报。 假如天业为因只得天果。 除合生处余并不得受用。 诸趣皆尔。 既从其业故。 合生处为乐。 不生处为非乐。 以合生处为自己依托。 不生处为他人依托。 所以有妄情则有妄因。 有妄因则有妄果。 有妄果则有依托。 有依托则分彼此。 分彼此则有可不可也。 今达真心契无生灭之觉性。 起无生灭之妙用。 妙体真常本无生灭。 妙用随缘似有生灭。 然从体生用用即是体。 何生灭之可有。 达人即证真体。 其生灭何干涉耶。 如水以湿性为体波浪为用。 湿性元无生灭故。 波中湿性何生灭耶。 然波离湿性别无故。 波亦无生灭。 所以古人云。 尽大地是沙门一双正眼。 尽大地是个伽蓝。 尽是悟理人安身立命处。 既达真心。 四生六道一时消殒。 山河大地悉是真心。 不可离此真心之外别有依托处也。 既无三界妄因。 必无六趣妄果。 妄果既无说甚依托。 必无彼此。 既无彼此则何可不可也。 即十方世界唯一真心。 全身受用无别依托。 又于示现门中随意往生而无障碍。 故传灯云。 温操尚书问圭峰曰。 悟理之人一期寿终何所依托。 圭峰曰。 一切众生无不具有灵明觉性与佛无殊。 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 本自无生何有依托。 灵明不昧了了常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但以空寂为自体。 勿认色身。 以灵知为自心。 勿认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随之。 则临命终时自然业不能系。 虽有中阴所向自由。 天上人间随意寄托。 此即前真心身后所往者也。 发布时间:2025-05-14 17:54:0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