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一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626部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一卷高丽国普照禅师知讷撰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三界热恼犹如火宅。 其忍淹留甘受长苦。 欲免轮回莫若求佛。 若欲求佛佛即是心。 心何远觅不离身中。 色身是假有生有灭。 真心如空不断不变。 故云。 百骸溃散归火归风。 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 不识自心是真佛。 不识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远推诸圣。 欲求佛而不观己心。 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 纵经尘劫烧身炼臂。 敲骨出髓刺血写经。 长坐不卧一食卯斋。 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 如蒸沙作饭只益自劳。 尔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故世尊云。 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又云。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 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若言佛性现在此身。 既在身中不离凡夫。 因何我今不见佛性。 更为消释悉令开悟。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见。 汝于十二时中知饥知渴知寒知热。 或嗔或喜。 竟是何物。 且色身是地水火风四缘所集。 其质顽而无情。 岂能见闻觉知。 能见闻觉知者。 必是汝佛性。 故临际云。 四大不解说法听法。 虚空不解说法听法。 只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 始解说法听法。 所谓勿形段者。 是诸佛之法印。 亦是汝本来心也。 则佛性现在汝身何假外求。 汝若不信略举古圣入道因缘令汝除疑。 汝须谛信。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 何者是佛。 尊者曰。 见性是佛。 王曰。 师见性否。 尊者曰。 我见佛性。 王曰。 性在何处。 尊者曰。 性在作用。 王曰。 是何作用今不见。 尊者曰。 今见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 于我有否。 尊者曰。 王若作用无有不是。 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 若当用时几处出现。 尊者曰。 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 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尊者曰。 在胎曰身。 处世曰人。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 在舌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心即开悟。 又僧问归宗和尚。 如何是佛。 宗云。 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僧云。 和尚诚言焉敢不信。 师云。 即汝是。 僧云。 如何保任。 师云。 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其僧言下有省。 上来所举古圣入道因缘。 明白简易不妨省力。 因此公案若有信解处。 即与古圣把手共行。 问汝言见性。 若真见性即是圣人。 应现神通变化与人有殊。 何故今时修心之辈无有一人发现神通变化耶。 答。 汝不得轻发狂言。 不分邪正是为迷倒之人。 今时学道之人口谈真理。 心生退屈返堕无分之失者皆汝所疑。 学道而不知先后。 说理而不分本末者。 是名邪见不名修学。 非唯自误兼亦误他。 其可不慎欤。 夫入道多门。 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两门耳。 虽曰顿悟顿。 修是最上根机得入。 也若推过去。 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渐熏而来至于今生。 闻即发悟一时顿毕。 以实而论是亦先悟后修之机也。 则而此顿渐两门是千圣轨辙也。 则从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 所言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熏所现。 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如经云。 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故圭峰深明先悟后修之义。 曰识冰池而全水。 借阳气以镕消。 悟凡夫而即佛。 资法力以熏修。 冰消则水流润。 方呈溉涤之功。 妄尽则心虚通。 应现通光之用。 是如事上神通变化。 非一日之能成。 乃渐熏而发现也。 况事上神通。 于达人分上犹为妖怪之事。 亦是圣末边事。 虽或现之不可要用。 今时迷痴辈。 妄谓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 用神通变化。 若作是解所谓不知先后亦不分本末也。 既不知先后本末欲求佛道。 如将方木逗圆孔也。 岂非大错。 既不知方便故作悬崖之想。 自生退屈断佛种性者不为不多矣。 既自未明。 亦未信他既有解悟处。 见无神通者。 乃生轻慢欺贤诳圣良可悲哉。 问汝言顿悟渐修两门千圣轨辙也。 悟既顿悟何假渐修。 修若渐修何言顿悟。 顿渐二义更为宣说令绝余疑。 答顿悟者。 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 不知自己虚知是真佛也。 心外觅佛波波浪走。 忽被善知识指尔入路。 一念回光见自本性。 而此性地元无烦恼。 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即与诸佛分毫不殊。 故云顿悟也。 渐修者。 顿悟本性与佛无殊。 无始习气难卒顿除。 故依悟而修。 渐熏功成长养圣胎。 久久成圣故云渐修也。 比如孩子初生之日诸根具足与他无异。 然其力未充。 颇经岁月方始成人。 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 若作方便更求解会。 比如有人不见自眼。 以谓无眼更欲求见。 既是自眼如何更见。 若知不失即为见眼。 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 自己虚知亦复如是。 既是自心何更求会。 若欲求会便会不得。 但知不会是即见性。 问上上之人闻即易会。 中下之人不无疑惑。 更说方便令迷者趣入。 答道不属知不知。 汝除却将迷待悟之心听我言说。 诸法如梦亦如幻化。 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诸法皆空之处虚知不昧。 即此空寂虚知之心。 是汝本来面目。 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 若悟此心。 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 步步超三界。 归家顿绝疑。 便与人天为师。 悲智相资具足二利。 堪受人天供养日消万两黄金。 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毕矣。 问据吾分上何者是空寂虚知之心耶。 答汝今问我者。 是汝空寂虚知之心。 何不返照犹为外觅。 我今据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 汝须净心听我言说。 从朝至暮十二时中。 或见或闻或笑或语或嗔或喜或是或非。 种种施为运转。 且道毕竟是谁能伊么运转施为耶。 若言色身运转。 何故有人一念命终都未坏烂。 即眼不自见。 耳不能闻。 鼻不辨香。 舌不谈论。 身不动摇。 手不执捉。 足不运奔耶。 是知能见闻动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 况此色身四大性空。 如镜中像亦如水月。 岂能了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 故云。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且入理多端。 指汝一门令汝还源。 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 曰闻。 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 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 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我更问尔。 尔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 既不可得当伊么时莫是虚空么。 曰元来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 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 既无相貌还有大小么。 既无大小还有边际么。 无边际故无内外。 无内外故无远近。 无远近故无彼此。 无彼此则无往来。 无往来则无生死。 无生死则无古今。 无古今则无迷悟。 无迷悟则无凡圣。 无凡圣则无染净。 无染净则无是非。 无是非则一切名言俱不可得。 既总无如是一切根境一切妄念。 乃至种种相貌种种名言俱不可得。 此岂非本来空寂本来无物也。 然诸法皆空之处虚知不昧。 不同无情性。 自神解此是汝空寂虚知清净心体。 而此清净空寂之心。 是三世诸佛胜净明心。 亦是众生本源觉性。 悟此而守之者。 坐一如而不动解脱。 迷此而背之者。 往六趣而长劫轮回故云。 迷一心而往六趣者去也动也。 悟法界而复一心者来也静也。 虽迷悟之有殊。 乃本源则一也。 所以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而此空寂之心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 故云。 在圣智而不耀。 隐凡心而不昧。 既不增于圣不少于凡。 佛祖奚以异于人。 而所以异于人者。 能自护心念耳。 汝若信得及疑情顿息。 出丈夫之志。 发真正见解。 亲尝其味自到自肯之地。 则是为修心人解悟处也。 更无阶级次第。 故云顿也。 如云于信因中契诸佛果德分毫不殊。 方成信也。 问既悟此理更无阶级。 何假后修渐熏渐成耶。 答悟后渐修之义前已具说。 而复疑情未释。 不妨重说。 汝须净心谛听谛听。 凡夫无始旷大劫来至于今日。 流转五道生来死去。 坚执我相妄想颠倒。 无明种习久与成性。 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殊。 而此旧习卒难除断。 故逢逆顺境嗔喜。 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 若不以般若中功着力。 焉能对治无明。 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如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 风停波尚涌。 理现念犹侵。 又杲禅师云。 往往利根之辈。 不费多力打发此事。 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 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 则岂可以一期所悟便拨置后修耶。 故悟后长须照察。 妄念忽起都不随之。 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 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是也。 虽有后修已先顿悟。 妄念本空心性本净。 于恶断断而无断。 于善修修而无修。 此乃真修真断矣。 故云。 虽备修万行。 唯以无念为宗。 圭峰总判先悟后修之义云。 顿悟此性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与佛无殊。 依此而修者。 是名最上乘禅。 亦名如来清净禅也。 若能念念修习。 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达磨门下转展相传者是此禅也。 则顿悟渐修之义。 如车二轮阙一不可。 或者不知善恶性空。 坚坐不动捺伏身心。 如石压草以为修心。 是大惑矣。 故云。 声闻心心断惑。 能断之心是贼。 但谛观杀盗淫妄从性而起起即无起。 当处便寂何须更断。 所以云。 不怕念起唯恐觉迟。 又云。 念起即觉。 觉之即无。 故悟人分上虽有客尘烦恼俱成醍醐。 但照惑无本。 空华三界如风卷烟。 幻化六尘如汤消冰。 若能如是念念修习。 不忘照顾定慧等持。 则爱恶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 罪业自然断除。 功行自然增进。 烦恼尽时生死即绝。 若微细流注永断。 圆觉大智朗然独存。 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中。 赴感应机似月现九霄影分万水。 应用无穷度有缘众生快乐无忧。 名之为大觉世尊。 问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实未明了。 更为宣说委示开迷引入解脱之门。 答若设法义入理。 千门莫非定慧。 取其纲要则但自性上体用二义。 前所谓空寂虚知是也。 定是体慧是用也。 即体之用故慧不离定。 即用之体故定不离慧。 定则慧故寂而常知。 慧则定故知而常寂。 如曹溪云。 心地无乱自性定。 心地无痴自性慧。 若悟如是任运寂知遮昭无二。 则是为顿门。 个者双修定慧也。 若言先以寂寂治于缘虑。 后以惺惺治于昏住。 先后对治均调昏乱以入于静者。 是为渐门。 劣机所行也。 虽云惺寂等持。 未免取静为行。 则岂为了事人不离本寂本知任运双修者也。 故曹溪云。 自悟修行不在于静。 若静先后即是迷人。 则达人分上定慧等持之义。 不落功用元自无为。 更无特地时节。 见色闻声时但伊么。 着衣吃饭时但伊么。 屙屎送尿时但伊么。 对人接话时但伊么。 乃至行住坐卧。 或语或默或喜或怒。 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 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 今日腾腾任运。 明日任运腾腾。 随顺众缘无障无碍。 于善于恶不断不修。 质直无伪视听寻常。 则绝一尘而作对。 何劳遣荡之功。 无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缘之力。 然障浓习重观劣心浮。 无明之力大。 般若之力小。 于善恶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 心不恬淡者。 不无忘缘遣荡功夫矣。 如云六根摄境心不随缘谓之定。 心境俱空昭鉴无惑谓之慧。 此虽随相门定慧渐门劣机所行也。 对治门中不可无也。 若掉举炽盛。 则先以定门称理摄散心。 不随缘契乎本寂。 若昏沉尤多。 则次以慧门择法观空。 照鉴无惑契乎本知。 以定治乎乱想。 以慧治乎无记。 动静相亡对治功终。 则对境而念念归宗。 遇缘而心心契道。 任运双修方为无事人。 若如是则真可谓定慧等持明见佛性者也。 问据汝所判。 悟后修门中定慧等持之义有二种。 一自性定慧。 二随相定慧。 自性门则曰。 任运寂知元自无为。 绝一尘而作对。 何劳遣荡之功。 无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缘之力判云。 此是顿门。 个者不离自性定慧等持也。 随相门则曰。 称理摄散择法观空。 均调昏乱以入无为。 判云。 此是渐门。 劣机所行也。 为两门定慧不无疑焉。 若言一人所行也。 为复先依自性门定慧双修然后更用随相门对治之功耶。 为复先依随相门均调昏乱然后以入自性门耶。 若先依自性定慧则任运寂知。 更无对治之功。 何须更取随相门定慧耶。 如将皓玉雕文丧德。 若先以随相门定慧对治功成。 然后趣于自性门。 则宛是渐门中劣机悟前渐熏也。 岂云顿门。 个者先悟后修用无功之功也。 若一时无前后。 则二门定慧顿渐有异。 如何一时并行也。 则顿门个者依自性门任运亡功。 渐门劣机趣随相门对治劳功。 二门之机顿渐不同。 优劣皎然。 云何先悟后修门中并释二种耶。 请为通会令绝疑情。 答所释皎然。 汝自生疑随言生解转生疑惑。 得意忘言不劳致诘。 若就两门各判所行。 则修自性定慧者。 此是顿门用无功之功并运双寂自修自性自成佛道者也。 修随相门定慧者。 此是未悟前渐门劣机用对治之功。 心心断惑取静为行者。 而此二门所行顿渐各异不可参乱也。 然悟后修门中兼论随相门中对治者。 非全取渐机所行也。 取其方便假道。 托宿而已。 何故于此顿门亦有机胜者。 亦有机劣者。 不可一例判其行李也。 若烦恼淡薄身心轻安。 于善离善于恶离恶。 不动八风寂然三受者。 依自性定慧任运双修。 天真无作动静常禅。 成就自然之理。 何假随相门对治之义也。 无病不求药。 虽先顿悟。 烦恼浓厚习气坚重。 对境而念念生情。 遇缘而心心作对。 被他昏乱死杀昧却寂知常然者。 即借随相门定慧。 不忘对治均调昏乱以入无为。 即其宜矣。 虽借对治功夫暂调习气。 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故。 即不落渐门劣机污染修也。 何者修在悟前则虽用功不忘念念熏修。 着着生疑未能无碍。 如有一物碍在胸中。 不安之相常现在前。 日久月深对治功熟。 则身心客尘恰似轻安。 虽复轻安疑根未断。 如石压草。 犹于生死界。 不得自在。 故云。 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悟人分上虽有对治方便。 念念无疑不落污染。 日久月深自然契合。 天真妙性任运寂知。 念念攀缘一切境。 心心永断诸烦恼。 不离自性定慧等持。 成就无上菩提。 与前几胜更无差别。 则随相门定慧虽是渐机所行。 于悟人分上可谓点铁成金。 若知如是。 则岂以二门定慧有先后次第二见之疑乎。 愿诸修道之人。 研味此语更莫狐疑自生退屈。 若具丈夫之志求无上菩提者。 舍此奚以哉。 切莫执文。 直须了义一一归就自己契合本宗。 则无师之智自然现前。 天真之理了然不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而此妙旨虽是诸人分上。 若非夙植般若种智大乘根器者。 不能一念而生正信。 岂徒不信。 亦乃谤讟返招无间者比比有之虽不信受一经于耳暂时结缘。 其功厥德不可称量。 如唯心诀云。 闻而不信尚结佛种之因。 学而不成犹益人天之福不失成佛之正因。 况闻而信学而成守护不忘者。 其功德岂能度量。 追念过去轮回之业。 不知其几千劫。 随黑闇入无间受种种苦。 又不知其几何。 而欲求佛道。 不逢善友长劫沉沦。 冥冥无觉造诸恶业。 时或一思不觉长吁。 其可放缓再受前殃。 又不知谁复使我今值人生为万物之虚不昧。 修真之路。 实谓盲龟遇木纤芥投针。 其为庆幸。 曷胜道哉。 我今若自生退屈。 或生懈怠而恒常望后。 须臾失命退堕恶趣。 受诸苦痛之时。 虽欲愿闻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 岂可复得乎。 及到临危悔无所益。 愿诸修道之人。 莫生放逸莫着贪淫。 如救头然不忘照顾。 无常迅速身如朝露。 命若西光。 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切须在意切须在意。 且凭世间有为之善。 亦可免三途苦轮。 于天上人间得殊胜果报受诸快乐。 况此最上乘甚深法门。 暂时生信所成功德。 不可以比喻说其小分。 如经云。 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间七宝。 布施供养尔所世界众生皆得充满。 又教化尔所世界一切众生令得四果。 其功德无量无边。 不如一食顷正思此法所获功德。 是知我此法门最尊最贵。 于诸功德比况不及。 故经云。 一念净心是道场。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愿诸修道之人。 研味此语切须在意。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今若不修万劫差违今若强修难修之行。 渐得不难功行自进。 嗟夫今时人饥逢王膳不知下口。 病遇医王不知服药。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且世间有为之事。 其状可见其功可验。 人得一事叹其希有。 我此心宗无形可观无状可见。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故天魔外道毁谤无门。 释梵诸天称赞不及。 况凡夫浅识之流其能仿佛。 悲夫井蛙焉知沧海之阔。 野干何能师子之吼。 故知末法世中闻此法门。 生希有想信解受持者。 已于无量劫中承事诸圣植诸善根。 深结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 故金刚经云。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者。 当知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又云。 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愿诸求道之人。 莫生怯弱须发勇猛之心。 宿劫善因未可知也。 若不信殊胜甘为下劣生艰阻之想。 今不修之。 则纵有宿世善根今断之故。 弥在其难展转远矣。 今既到宝所不可空手而还。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请须慎之。 岂有智者知其宝所。 反不求之长怨孤贫。 若欲获宝放下皮囊。 发布时间:2025-05-14 17:53:5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