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一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578部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一卷法孙继忠集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问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 四明沙门比丘知礼。 谨用为法之心。 问义于浙阳讲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 本州国宁寺传到上人。 答十义书一轴云云。 答释未善读文。 纵事改张终当乖理。 始末全书于妄语。 披寻备见于谄心毁人。 且容坏法宁忍欲敷后难恐混前文。 故且于十科立二百问。 盖恐上人仍前隐覆不陈已堕之愆。 更肆奸谀重改难酬之问。 故先标问目后布难词。 必冀上人依数标章览文为答。 母使一条漏失。 欲令正理分明希不延时庶塞颙望。 问辨讹云。 观有二种。 一曰理观。 二曰事观。 今文不须附事而观。 盖十法纯谈理观。 故且二种观法各能观境显理。 既不附事相而观。 乃是直于阴入观理。 此则正是约行理观。 今那云是事法理观耶。 问夫名事法为理观者。 须托事附法入阴心用观。 显理方名理观。 今文既不附事托阴而观于理。 何显而名理观耶。 问附事显理乃是一种观法。 何得标列云观有二种。 一曰理观。 二曰事观。 岂以所附事自为一事。 所显理更立为一理观耶。 问约教明三法对观心。 三法但名为事。 今文既非约观三法。 那名为所显三谛耶。 问辨讹云。 今文理观事事全成于法界。 心心成显于金光。 既不附事相法相。 则是直体阴入事事成不思议境。 则十乘心心显于金光既尔。 得不是约行理观耶。 问十法若非约行理观。 那得便是普贤端坐念实相耶。 问答疑书。 既云普贤观法证前圆谈。 理观示可修义。 何故释难书转云念念相续。 及念实相令依止观修证耶。 问若非约行理观焉。 得念念相续焉。 得入理证果耶。 问答疑书云。 此玄直显心性义同理观。 若少带事法且非直显心性。 唯约行理观直观阴心显性。 此玄既直观心显性。 那非行约理观耶。 问今文既是约行理观。 那无拣阴及十乘耶。 问本立十法是约行理观。 故废后附法观心。 约行观既不成。 后文观心如何废那。 问此玄十种三法。 乃是正谈果法。 何得是直显心性耶。 问所引五章但称涅槃。 只是佛性乃是正谈果法。 该于因人佛性。 岂是直显众生佛性耶。 问如云游心法界如虚空。 则知诸佛之境界。 乃是直显心性该得佛法。 岂名直显佛法耶。 问诰难书特问此玄正谈佛法。 那名直显心性因。 何不答何得二三处。 改云予不许直显法性耶。 问今既牵率而答。 何得言心性处。 不言直显。 言直显处不言心性。 岂非四字全书恐义乖返耶。 问答疑书云。 此玄文直显心性。 今何改云学者备览妙玄。 已知心性遍生遍佛。 故观此果法知是心性。 此岂非妙玄自显心性。 此玄不显心性。 何得云此直显心性耶。 问予云。 良师取意讲授义合诸文。 仁尚不伏。 仁立学者先解妙玄。 方寻此部出何文耶。 问既此玄直显心性。 故十法皆以理融。 妙玄不直显心性。 故十法不以理融学者解彼心性尚能融于他部何不自融当部。 而更观心融之耶。 问此玄十法文显标云为未有智眼。 约信解分别。 那云纯被妙玄深达心性人耶。 问秖为此玄附于如来所游十法。 广示心观故至经文不论观解。 何得据被废此观心耶。 问此玄大师被在日。 当机故须即示修法。 涅槃玄是灭后私制既。 非当众策观。 故且缺如以托讲者仿诸部授人。 那云学者自知耶。 问妙经文疏虽叙偏小。 本被习圆之人。 故附文作观多分在圆。 令一一文不违所习。 据何文证知是久习止观之人。 岂大师讲妙经时。 预为玉泉寺修止观人示观心耶。 问所据观心销开等。 欲成观心销文是要。 且开等具于四释最后旁用观心销之。 观销若要何不居初。 又何文云观心销是要耶。 问大师说玄疏时。 尚未说圆顿止观。 何得纯为久习圆顿止观人。 示事法观耶。 问妙玄观心。 令即闻即修不待观境。 那云指示行人。 须依止观中修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 何以称久修者。 本习耶。 问本习既是拣境修观。 今文亦拣恰称本习。 岂以太称而以为非耶。 问若废此文观心将何以指示。 令于止观中修耶。 问止观既拣境修观。 今文预拣示之。 有何乖违耶。 问发挥本据十法有六即义。 故不观心。 妙玄十法一一细示六即。 何故却云彼文须有观心。 观于十法耶。 问此玄十法以一法性贯之。 故不须观心。 妙玄十法岂不以一理贯之。 何故须有观心耶。 问仁以此三法欲类净名疏。 法无众生具观心义。 彼约研心修观辨三法。 此谈果证三法。 那具观心义耶。 问仁立十法。 只是三谛异名故具观心义。 既类法无众生。 彼约所观所显。 能观能显能破。 能破助道正道自行利物。 论三法此既一向是所显谛。 理安类彼文具观心义耶。 问又云此三法具修性义。 故具观心义释毗耶离城。 具论修性三德。 何故更示观心耶。 问此十法从三德至三道。 而辨妙玄十法。 从众生心性三道辨至极果。 一一皆具六即。 何故却须用观心观之。 此文何故不用观之耶。 问摄事入阴用观显理。 方名摄事成理。 故妙玄五义正观心文俱明观阴。 仁何但云摄事归理。 不云入阴观理耶。 问今十法文既不摄入阴心。 又无观法显理。 那名事法理观耶。 问辨显立十法。 纯是理观。 修证之法同普贤观。 何故改云只有理观义耶。 问常坐虽观三道事境。 既非起心末事。 又非借事立观。 乃是直显心性。 那名事观耶。 问观于一念及三道。 皆是直附事境观。 只是一种理观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常行观相好是立事境。 三观依之显理方成一种观法。 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随自意推于末事四运叵得。 只是一种事观。 那名事理二观耶。 问今约四三昧。 论事理二观辨讹。 既云不须附事而观。 即是不附三道相好。 旛坛白象起心等事。 乃是一念法界观空之理观既尔。 十法那无一念。 等十乘耶。 问辨讹既立十法纯谈理观。 遂问何无理观拣阴十乘。 仁既不立纯是事观。 那责不问事观。 拣境并十乘耶。 问大意与正修。 事仪与理观。 互有广略。 举四行必带正修观法。 予将常坐为难。 已摄正修何得枉。 云常坐唯在大意耶。 问予云。 若依五略修行证果能利他者。 一是闻师取意教授。 二是宜略即能修证。 那得枉。 云五略自具十乘耶。 问若诸经与妙经观体全同。 何故妙乐云此示观解异于他经。 他经岂无圆观耶。 问前时圆教欲修观人。 既未闻开于声闻。 那能自用开显之理为观体耶。 问若二经圆理是同。 妙玄十法。 那无理融耶。 问妙玄一心成观。 那类方等忏仪未成之观耶。 问若执王数相扶观。 王必观数何故约识心修观。 后更历四阴观耶。 观时既然悟时那不然耶。 问王城耆山房宿。 万二千数皆观阴入。 那云事法观。 不立阴入为阴境耶。 问既云又诸观境不出五阴。 今此山等约阴便故山等。 约阴既便故立阴名。 则显诸境虽无阴名。 而体皆是阴故云不出五阴。 那据此句判诸观境非阴耶。 问所云以诸文中。 直云境智者。 盖以诸文既对阴不便。 故辍阴名而但以一念心。 及因缘生心等为境。 以三观为智。 即是直云境智也。 若不尔者有何观解。 但立境智两字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 及因缘生心。 若非阴心谓是何物。 如仁之意岂不谓是清净真如耶。 问大意妙境云观心性。 诸文事法多观心性。 止观既是阴识之性。 诸文那不是耶。 问山城观中妙乐。 令于此辨方便正修。 讲人还须于此辨否。 若不辨者则违尊教。 若具辨之学者还可修否。 问妙乐于山城观中。 令于此拣境及心。 若非拣阴为拣何境。 若不拣思议取不思议。 为拣何心耶。 问阿难观中妙乐。 令具述观相。 若不述拣境十乘。 何名具述。 岂独此中具述验知凡指止观。 皆令具述那违教耶。 问婆多观中妙乐。 令广引般舟三昧。 仁于讲时还曾引否。 问山城之外只合直云境智。 今文既立阴境以验。 是讹者山城之外房宿。 亦立阴境。 不异山城。 万二千人立十二入为境。 岂亦后人添耶。 问诸文观一念心与此弃三观一何异。 纵诸数相扶。 岂不的以心王为主耶。 问今文因云弃三观一。 验是讹者。 据何教云附法观心。 不得拣阴耶。 问十二入各具千如。 则已结成妙境。 诸文但云阴等。 未结妙境乃于此。 境示乎三观。 三观若立境自成妙。 故云但寄能观观耳。 今文弃三观一方当示阴。 未结妙境故于此境示乎三观。 显金光明岂非寄能观耶。 那将示阴便为妙境。 那云不是寄能观观耶。 问义例二种观法虽不云阴。 而云入一念心。 心之与阴虽能造能覆少殊其体。 岂异托事则山城观。 阴既令拣境。 那执二种不立阴耶。 问答疑书云。 此玄文十境不足既无修发九境。 验知只有阴境。 既是十境中辨须是拣阴之境。 且今十法何文是拣阴境耶。 问妙玄心如幻焰等。 既在观心科中。 须作境观而说。 故释签云。 今销一一文俱入观门。 仍须细释令成妙观。 何得谤云是通途法相耶。 问指要本立先解诸法皆妙。 然欲立行须论起观之处。 乃立不变随缘阴识为境。 观之显理。 仁曾破之今那枉予解。 则唯妄观方了真耶。 问予据金錍大意立不变随缘。 名心为所观境。 岂是独头之妄。 那斥同外道耶。 问予据止观念处忏仪。 立阴识妄心一念无明为境。 此诸教文既单就妄立未云即真。 岂是外道说耶。 问所观之心。 是无明染缘所成。 佛界心是十乘净缘所成。 诘难书定所观心。 那责不说净缘佛界心耶。 问金錍立不变随缘。 名心本示妄染色心有果佛性。 若是随净缘佛界心者。 岂是佛界色心有佛性耶。 问辅行引心造如来。 本证妄染阴识能造一切因何抝作非染非净心耶。 问若云妄心即真故。 立非染非净心者。 岂大师不知即真。 那但云阴识。 应不及仁之所说耶。 问大意本示止观阴识是随缘心。 辅行乃指随缘所成阴识能造如来。 那作四句分之云大意。 是随缘染净心。 止观是非染净心耶。 问若转计云妄心即理故。 云非染非净者。 何独止观。 论即大意不即耶。 若皆即者何故约句定分之耶。 问若约染净两缘所成十界心。 论所观境者十境之中。 那无佛心耶。 问示珠云一念常灵寂体。 一念真知等显。 是以真性释一念耶。 问示珠若知一念是妄。 何不仰顺妙玄释签。 以迷因法释心。 那云心非因果。 约理能造事以释心是因耶。 问大意虽将阴境在修观文中。 拣繁取要与大部不殊。 岂见文在一处便不分阴境。 理境所破所显耶。 问大意云异故分于染净缘。 缘体本空空不空此论所显。 能破三谛三观。 那得引此而难所破心境耶。 问仁既自云浊成本有之语此示本迷。 今了迷心当体即理。 染净不二等。 且所观阴心为约本迷说。 为约今了说二义。 若混则将贼不分。 那名观法耶。 问虽云三无差别乃是阴心摄他生佛。 岂可摄佛便令能摄。 之心属果耶。 若便属果何故。 释签云生佛在心亦定属因耶。 问仁立钻火之喻。 意执于火唯是所钻所出。 而不知出已烧木。 复是能烧观阴显理。 本欲灭阴理显。 阴灭理非能灭耶。 问辅行既用器械权谋。 及以将身喻止观及以谛理。 此三俱运方破三贼。 因何身力独非能破耶。 问仁执了阴是理所以观之。 不知此是妙解。 若欲立行须且立阴观阴显理。 岂云观理显理钻火出火耶。 问辨讹云。 三千是妄法今云是所显之理因谁解耶。 问初弃于阴明具三千。 后依妙境起誓安心等。 岂非妙境对。 阴为能对九为所耶。 问仁执心具三千色无三千。 且心与色皆是真如随缘而造。 岂一片具德真如造心。 一片不具德真如造色。 不尔何故心具色无耶。 问若色不具三千。 何故妙经疏十二入各具千如耶。 问若执入义带心。 妙乐那云界亦各具耶。 问既许不情体遍无情体。 既遍已具那不遍。 岂有一分不具德体遍于无情。 不尔那执色无三千耶。 问金錍本立无情有佛性。 岂独有不具三千之性。 若尔不名有果人之性也莫违宗否。 问能造之心既由全理而起。 故能具三千。 色是全理之心而起。 那不具三千能生树根。 既具四微所生枝条。 岂不具四微耶。 问他约能造论于唯识。 故无唯色之义。 今既约具论于唯识。 故有唯色之义。 既许唯色那无三千耶。 问岂以色不造心等。 故便不得云色具三千。 便不名法界中道。 及不名唯色耶。 岂以波结为冰暂不流动。 便谓不具波性耶。 问心具于色色是妙色。 既是妙色那无三千耶。 问观阴为妙境。 摄彼无情同为佛乘盖显法法皆具三千。 若无情不具那为佛乘耶。 问四念处内外二观之后结归心者。 盖舍旁从正。 舍难从易。 外观破于内着。 岂全不观外耶。 问荆溪云。 四教中圆。 奚尝不云三处具法。 邪师执此立顿顿观。 却抑四教中圆。 唯论心具二处不具。 仁立心具三千色无三千。 是不及彼师所见。 以彼元知随观即具。 但不合立为顿顿耳。 仁全不知此义。 望彼邪师千里万里。 更何分疏耶。 问予据破于着内着外之文。 遂立恐心外向。 复遵唯识唯色之教。 乃云心具色具。 何得以樏隔见。 诬独头为谤耶。 问内心遍摄观成。 更论历外者。 犹居因位故也。 虽约理融宁无事境。 唯遍游历而任运见理。 既云任运那以巡检覆察释于历耶。 问内外不二门标列牒释。 二种境观文义显然。 何得但对义例净心外历。 及止观例余阴入国土方等。 历旛坛等耶。 问若色心门明内观毕。 何故次门方标列二境。 逐一牒释耶。 问若先了等文为结前生后者。 既云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则结前已泯合毕。 因何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生后之文又对泯合是何道理。 问示珠以外观豁同真净是六根净位。 则成结前外观至六根已。 方乃生后令修内观。 岂名字全无内观耶。 问内外门立二境观。 乃加功研习之义。 那对任运泯合之文耶。 问色心门无修观相。 那对内心正观。 内外门二种观境分明。 因何却对傍历外观耶。 问仁执色心门明内观对实相观。 内外门明外观对唯识观。 且义例实相唯识二观。 既且约内心修之。 则二观俱在色心门。 岂非内外门全不明观法耶。 问四念处令着外者。 修唯识观。 着内者。 修唯色观。 岂得特违教文将唯识为外观耶。 问仁今议论特扶先师之义。 示珠既判色心门未论观法。 内外门方对境明观。 今何违彼自立色心门。 明内心正观。 内外门但示外境旁历之观耶。 问示珠判外观豁。 同真净名六根观成位。 则外已泯合。 仁何违彼自立。 次文内观方是泯合耶。 问示殊自于外境。 明观成相于义无亏。 仁何乖义苦破师耶。 问若示珠释不二门。 有乖发挥废观心自败。 何故拌入地狱强诤非义耶。 问心佛众生既是事用故分高下广狭。 初心修观遂有难易去取。 若三种三千本来融摄。 因何内观但观已之三千未摄。 生佛三千外观但观彼彼三千。 未与己心三千泯合。 至第二再观内境。 方得彼此泯合此之邪曲之见还与一家观法合否。 问若心佛众生事相。 既别三处理性。 又殊则人人各住法法不融。 约何义说三无差别。 独头樏隔推与谁耶。 问大意约三无差别染净明其假观。 此假空中明三谛观。 仁何违彼内观不观生佛三千。 违文违义何可言耶。 问事境暂隔。 故扶宗云。 初观内心未涉外境。 仁何破云理境本融生佛同趣。 内观如何作意去取耶。 问今执内观未观生佛三千。 何故辨讹更令内观托彼色心依正。 岂非其时全不识内外二境耶。 问仁于前书。 数将止观例余界入国土。 及方等旛坛以为外观。 岂此外境非己依正。 尚违自语宁会圆宗耶。 问义例本论色心不二之观。 先观内心约心融色明不二观。 次历色等任运各融。 本既不论三法之观。 何以初观己心次历生佛。 岂非不解看读耶。 问仁于前书。 坚执内外二观并修。 方名事理不二。 今那改云内心理观。 自说事理不二。 岂非窃予之义为己见耶。 问实相唯识。 用观虽殊妙解无别。 那云观唯识者。 未能即了一切唯心。 但随自意四运推检。 若尔与通教观心何异耶。 问辨讹既将拣境中。 心造诸法便为妙境中一念三千。 又以托外依正色心便为内观之境。 还是不分事理二造内外二境耶。 问既遭间疑书难。 便改转云所造诸法者。 理具名造实非事造。 又云所言三千者。 即是所具三千名造。 实非外境事造。 此是欺心转计否。 问辨讹难于恐心外向之义。 云何不恐心外向。 但云托彼心即空即中。 彼心既是生佛之心。 岂托彼心便非外向耶。 此时还知二境否。 问辨讹云。 色心之境俱观。 此时还知拣境之意耶。 问仁今转云。 观理摄事者乃是甘伏。 予云。 但观理具自然摄于事造。 不可遍将事造诸法为观所托境。 前那频难未涉二修事造耶。 问仁今复云遍揽诸法。 专观能造之心。 意以遍揽之言。 欲成色心之境俱观之义。 且遍揽诸法乃是妙解。 总摄诸法归心。 若论修观须的拣阴境。 而观用观遍揽。 岂免俱观之失耶。 问义例先了万法唯心方可观心。 仁前定云先了属解。 观心是行今之遍揽那非解耶。 问仁今复云。 若了一心即见诸法。 意成色心内外俱为观境。 既云若了一心。 显是初唯观心未涉他境。 即见诸法者。 乃是了悟一心具摄诸法。 岂是所托事境耶。 问若观内心理具摄一切法。 便为色心之境。 俱观内外之法皆托者。 或修内观不入。 更将何法为境观之显理耶。 问若言观内心理具。 虽摄外境事造。 不妨修外观时。 的就外境事造。 观之显理。 若尔者正合予之所立非初作观。 便观依正诸法。 及未涉二修事相。 何频妄破耶。 问若不暂分内外二境。 但以理摄便云俱观者。 或用正观历众缘时。 何异未历时耶。 问仁立外观只是观色归心。 仁立内观亦是揽外归内。 二观如何分耶。 问义例本为邪解之师。 错谓止观释名已下。 皆是渐圆乃将十二部经观心之文。 立顿顿观修道即得。 既谓九章带渐。 终不取彼方便正修。 十境十乘度入。 事法观中修习。 此师又云频将二顿问人人无答者。 终不肯咨禀良师口诀。 只据见文一句为顿顿观修道即得。 遂斥之为坏驴车也。 若禀师氏取彼止观方便。 十境十乘细释成乎妙观。 岂是驴车余文。 或有此斥皆潜防此计。 乃言止观一部为妙行者。 皆为防于不取大部。 销通便以一句为足者也。 那例破事法观心不得修习。 傥得知识决通。 岂亦成坏驴车耶。 问仁执金錍须善一家宗途。 方可委究行门始末之语。 谓须读止观者。 且妙境最邃尚于言下开通。 傥再请余乘。 岂闻说不解。 而执须读止观部帙耶。 问忏仪既云。 不入三昧但诵持故。 南岳云。 散心诵法华。 不入禅三昧。 亦见普贤身。 那云于诵持时修十乘耶。 请细看广难一一答之。 问荆溪自云。 面授口诀非后代所堪。 今悬叙私记。 决事法观道有何失耶。 问妙玄观心一释令即闻即修。 何得以声闻悟入稍难而便不许委销事法劝人修观耶。 问大师说禅门六妙门。 小止观既各有人修。 说诸文事法观门。 何独无人修耶。 问大师在日闻事法观既能修行。 灭后闻之岂不能即修耶。 问若据陈都机缘减少。 岂独今日无机。 抑亦玉泉虚唱传法本令诱物。 而却约时退人还善为师否。 问辅行云。 若依五略修行证果。 能利他者自是一途。 此指不须广闻为自是一途。 何得类同顽境。 踏心之一途耶。 问若执方便纯解无行者。 或习方便时欲盖数起。 还须用圆观呵弃否。 或因慈悟理还入位否况云初心即可修习仍结六即耶。 问夫论法门须求其意。 不可以名相多少。 为论释名等四章三观名相虽多。 意谓生于止观之解释。 法无众生名相虽少。 意成中道生空之观。 得意之师依章善消。 岂不成乎解行耶。 问仁用违文背义各十段文难。 子不寻止观即修附法。 若得良师取意决通何须寻读止观。 既蒙劝进可不即修此义。 既成更问何耶。 问始从发挥至答疑书。 皆以谈于妙性真理便为观心。 因何改云观六识妄心。 成三谛真心。 此义因谁解耶。 问始从扶宗观。 于一念识心及诸义状。 皆立因心为境。 那枉抑予不许观于妄心。 仁于何时说观妄心予不许耶。 问示珠既云心非因果。 还是偏指清净真如否。 问若转计云色由心造。 但示心即妙理者。 自己报色且由心造。 生佛各有能造之心。 何不皆即妙理。 何故定作因果事释耶。 问予立三法各具二造。 何文谓生佛约色论造。 岂非三各二造。 示珠全无此义。 仁欲翻为己见说之。 遂先加誙色造之失。 作偷义之计。 便自约心各论二造此之贼心。 仁当自省谓无报耶。 问示珠何文。 曾言生佛约心论能造耶。 问三法各论二造。 互具互摄方名无差。 示珠于六义中心之事造尚不全。 以约心论能造故。 余之五义本非拟议还甘伏否。 问示珠设问本定经中三无差语。 为就三人论。 为约一人说答中约心迷悟论生佛毕。 即明判云示本末因果不二。 故云三无差别岂非定判。 经中三法在于一人。 那得抵讳翻转作了己知他救之耶。 问既不约因心。 论乎二造则不善了已。 若例他亦以真心造事则不善知他。 如此了知有何益耶。 问妙玄三法皆判属事。 示珠何故作一理二事判耶。 问止观二境观法。 全在名字中。 示因何答疑书五番言修二观。 皆在观行五品位中。 偶一回云五品初心便自归观行。 那于今来改转。 将五品初心却为名字。 既朗自结归观行。 如何翻改为名字耶。 问止观八种观成显云初品。 因何答疑书五番。 言观成皆在相似。 况五番说五品方修二观。 却言初品观成。 谁不知之得非彰灼欺诳耶。 问不二门结境智行。 三法相符设位简滥。 岂非六即之位拣三法之滥。 况证果起用不离三法。 仁何抑之但在凡位耶。 问若境智行局在初住前位。 因何妙乐通果说耶。 问若智局在名字不通后位。 岂可行时全无于目。 若二凡无智。 则名字无境。 岂非五即皆无佛性耶。 问若位位中以正行为智。 将助行为行明智妙。 既至极果行妙。 因何更明正行。 又妙乐智三既在妙觉。 岂等觉来唯修助行耶。 问仁执正释三法全无修二性一。 今那自许八种三法是修二性一耶。 问不二门本论一切三法离合。 仁坚执只约三因说离合。 今那八种有离合耶。 问今观心前。 先约离明观识。 次约合示历法。 岂须就前离论于后合。 如正释三智约离。 次释三因约合。 岂云离则三智。 合则缘了。 岂智唯空行惟假耶。 问若合三智之解为了。 三脱之行为缘。 显发性三为正。 如此约开论合有何等过。 那得枉云开则三观合则空假耶。 问妙玄云。 生佛高广难观观心则易。 此玄十种果法正当太高。 那云谈此便不用观心耶。 问诸文事法之后所明观心。 岂非舍难取易。 仁废观心自以果法为理观。 岂非舍易取难耶。 问十义书引净名玄。 约教明三身三脱为事解。 后更约观心明三身三脱。 仁但谓彼之事解。 与今三涅槃惑毕竟不生等不齐。 何不具说不齐之义耶。 问仁今又云。 净名玄三身与法无众生义齐否。 未知欲与彼事释观释何义论齐不齐何不显说耶。 问此玄十法约乎果证。 该及迷因其间。 具示自行化他。 若智若行何得名为于诸佛法边。 直谈理性耶。 问妙玄起五心中乃先出观心。 一解之意观心解中既皆约阴论观。 何得以不待阴境销。 于起五心中不待观境之文。 问释签不待观境方名修观。 乃是预出观解之意。 实未正明观解。 何得辄谓是观心之式样耶。 问若转计云自道不待拣云阴境。 不道不待通示阴境且释签。 今消示阴之文皆入观门。 若不拣阴那得入于观门耶。 问彼观心文云。 三界无别法皆是一心作。 止观大意皆以此示拣阴。 妙玄观心何独非耶。 又既在观心文中。 岂以愿境及生解销之耶。 问仁转计云。 自是久修止观行人。 摄法入于三千三谛。 心中不待玄文拣示阴境。 此说甚违释签自令讲者销入观门。 乃是宗师取意拣示故不待止观教文故云即闻即修。 那云学者自能。 问仁又报云。 未习止观。 即闻事法乃知。 须依止观修之。 此则固违妙玄即闻即修之说。 既须待止观拣境示妙教文。 岂非又违释签。 不待观境之语耶。 问若不摄事法入乎阴。 心修观显发。 何名摄事成理耶。 问若云不待观境之文。 是观心式样者。 纵云不待阴境。 岂不待精进而修耶。 问诸事法观未明。 拣境尚须精进修之。 此玄观心既拣那不可修耶。 问既许不二门。 撮乎十妙为止观大体。 那不许诸得意。 师将十门妙意入事法中为观体耶。 问大师说此十法开解之。 后即合策众观心故有观法。 章安制大经玄义。 既非对众时节。 又艰但宣教义托后师氏。 比望余部示人。 学者因兹谙练。 岂是自寻诸部耶。 问初习玄疏事法之观人师取其止观通释。 如引众经说乎止观修入者。 岂名众经修入耶。 问若先习止观未悟。 今历事法观门得悟。 如将无生观法度入生门。 岂名无生门悟耶。 问予引义例唯达法性不云达阴。 既是端坐十乘。 岂不达阴为法性。 用例摄事成理虽不云入阴。 后观解中既立阴境。 验须摄事入阴观理。 方名摄事成理。 仁那枉云意谓法性不关三千耶。 问仁答疑书中引此文。 正圆谈法性义同理观。 理观既不达阴验。 仁当时不知约行须观阴心。 若不尔者。 何故。 引此证无阴理观耶。 问妙玄以三轨通十法。 此玄以无量甚深法性贯十法。 因何此中独得云以法性融法耶。 问若妙玄尚不以法性融圆果十法。 何能融余因果。 又何能开二乘耶。 问答疑书明说彼玄不以法性融故。 故用观心观前十法。 今那转云观三教三轨。 及援引文相耶。 问妙玄三教三轨。 既云从一开三。 又一一皆以如来藏摄。 何得却用观心融之。 此玄三教十法。 未云从实开出未成藏理融摄。 何以却不用观心融耶。 问义例自云托事导情。 何得自撰附法观情耶。 问若托事一向导情全无修相。 何故耆山观中。 令于此明方便正修耶。 问纵云附汝遣执教忘行之情者。 妙玄十法皆以一念。 用六即辨至极果。 何故更用观心示行。 此玄但约信解说四教法相。 何能自遣忘行之情。 那无观心示行耶。 问妙玄十法附妙法题那非理融。 此玄十法附世金喻。 却得是理融耶。 问止观结题说为结文相。 事法观心处处言为行立。 令即闻即修安辄类之耶。 问发心中观心约自己心数。 众生明乎与拔之观。 那自撰为结其文相及示行耶。 问仁元执云。 此玄所谈十法。 纯是理观直显心性超过妙玄。 故废附法观心。 今何全同法界次第。 列诸法数却是学三观者。 自用观法融之则成。 此玄全不谈理观全不显心性。 乃自发挥至今义状所说一时倾败。 此文观心自成真说。 此之义目并是自来废立观心之意。 傥于此问不能酬答。 及答不尽理则显妄破观心正文。 仍以上人心行多奸言词无准。 已堕之义隐覆不言纵答之文。 复多辄改使鉴览。 稍分于得失讨论未息于往来。 故今列数于前。 冀答无缺略演义于后知。 问有因由请上人。 只将所列问词实书前项。 用所陈答语即写次文。 休将己义前书如不善消文之类。 莫谓后科兼答如直显心性之流。 庶邪正之甄分俾胜负之明白。 须臻极理必见所归。 唯愿上人正直修心流通勖念。 莫顾一期之虚誉。 仰扶千载之真宗。 使教观之不空见说行之并运。 损益即大罪福不轻。 须取证于神明岂强行于咒诅。 若心无谀谄任咒之无征。 或意有诳欺必言之速验请揣。 寻昔见比对今。 言傥用实解以废教文罪应少薄。 或纵欺心而毁方等祸必不迟切。 宜审思莫侮圣法。 悟与未悟酬与不酬。 速望回音即有征索(或作征索)也。 发布时间:2025-05-14 17:50:4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