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止观大意一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548部止观大意一卷唐天台沙门释湛然述止观大意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报纲要。 略述教观门户大概。 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 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 洎乎南岳天台。 复因法华三昧。 发陀罗尼。 开拓义门观法周备。 消释诸经。 皆以五重玄解十义。 融通观法。 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轨行。 言五重者。 一切经前五义玄释。 名通义异。 以总冠别。 谓释名。 出体。 明宗。 辨用。 判教。 自法华前诸教未合五重皆粗。 来至法华名等俱妙。 广如玄文十卷委释。 言十义者。 一先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 于一寂理不分而分。 离开诸谛。 谓四四谛七二谛五三谛等。 若开若合权实道理冷然可见。 二能诠教门。 纲格槃峙包括秘露。 谓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得此八意。 一代声教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 不可以情通。 不可以博解。 古来执诤连代不休。 今用四悉檀意。 无滞不融。 拔掷自在。 四者巧破执着。 善用诸句破能着心。 如所破惑单复具足。 无言穷逐。 五结正法门。 对当行位使依教修有方便。 依行证有阶差。 贤圣不滥。 免增上慢。 六随以一句纵横无碍。 而纶绪次第宛然成章。 七开章科段钩销相承。 决疏文势生起冠带。 八帖释经文。 须义顺理当。 九翻译方言。 令名义不壅。 十一一句下理观消通观。 与经合印心成行。 非数他宝。 若释法华弥须晓了权实本迹。 方可立行。 此经独得称妙。 方可依此以立观意。 言五方便及十乘轨行者。 即圆顿止观全依法华圆顿止观。 即法华三昧之异名耳。 若欲修此圆顿三昧。 具圆十乘方名圆行。 方便品法文虽略。 譬谕品大车谕足。 然止观十卷大分为二。 初之二卷略释纲纪。 后之八卷广明行相。 初略明中又开为五。 谓发圆心。 修圆行。 感圆果。 起八教归三德。 初发圆心在第一卷。 谓约四弘四谛六即。 以简偏圆发心之相。 四弘是能发之誓。 四谛是所依之境。 六即是所历之位。 誓若无境名为狂愿。 境不辨位凡圣不分。 言依境发誓者。 谓众生无边誓愿度。 依苦谛境。 烦恼无数誓愿断。 依集谛境。 法门无尽誓愿知。 依道谛境。 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灭谛境。 涅槃经中四谛开为四重。 故使弘誓亦有四番。 今简偏从圆。 以此圆四愿融前三愿。 无非法界。 故依法界起于妙愿。 初心遍摄观惑法界。 遍习佛法三身等证。 已发圆心未知圆心。 为初心是。 为后心是。 为初即后。 为初异后。 若初非后是。 若初心异后。 俱非圆融。 故辨六即而判是非。 谓理即。 名字即。 观行即。 相似即。 分真即。 究竟即。 即故初后俱是。 六故初后不滥。 理同故即。 事异故六。 凡诸经中有即名者。 如生死即涅槃之流。 皆以六位甄之。 使始终理同。 而初后无滥。 次修圆行等四文。 并在第二卷中。 初圆行者。 谓四种三昧遍摄众行。 若无胜行胜果难阶。 一常坐出文殊问文殊说两般若经。 亦名一行三昧。 唯专念法界故也。 以九十日为一期。 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经。 亦名佛立三昧。 成时见十方佛在室中立。 亦以九十日为一期。 三半行半坐出法华方等二经。 法华三七日为一期。 方等不限时节。 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 意起即观故也。 方法出请观音等诸大乘经。 通于四仪及诸作务公私忽遽。 亦可修也。 是四三昧行异理同。 是故同用十乘之法。 二感圆果者。 由诸行故得入圆位。 近在初住名无生忍。 远期妙觉名寂灭忍。 初住功能具如华严叹初住文。 即其相也。 岂可造次自谓证真。 乃至妙觉广如经说。 三起八教者。 既入位已八相成道。 现十界身。 能随顺物机。 用三藏等四及渐等四。 五时利物。 一代始终。 四归三德者。 机缘息已宜归三德。 三德者何。 谓秘密藏。 故涅槃云。 安置诸子秘密藏中。 我亦不久自住其中。 次第三卷去。 广释行相。 开演前五。 令易行故。 谓释止观名。 辨止观体。 明体摄法。 判法偏圆此四并在第三卷中。 次为正修作前方便。 并在第四卷中。 谓二十五法。 总为五科。 初具五缘。 一衣食具足。 离希望缘故。 二持戒清净。 离恶道因故。 三闲居静处。 离愦闹事故。 四息诸缘务。 弃猥杂业故。 五须善知识有咨疑地故。 文中各有事理二具。 二诃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 正报依报各具此五。 并能生于行者须欲心故。 故须诃灭。 文中自有事理二诃。 三弃五盖者。 缘具无欲方堪入观。 观未相应五法覆心。 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狐疑。 由观所起倍异于常。 损于寂照觉已须弃。 文中各有事理二弃。 四调五事者。 盖去不入。 当是身等五法不调。 谓身息心三定内合调。 令身不宽急。 心无涩滑心无浮沉。 眠食二法定外各调。 眠应不节不恣食。 使不饥不饱。 五行五法者。 四科虽具必须此五方成行首。 一乐欲。 须希慕故。 二专念。 须忆持故。 三精进。 须相续故。 四巧慧。 须回转故。 五一心。 无他求故。 具此方便。 正观可获。 正观者何。 所谓十法。 若无此十。 名坏驴车。 又此十法虽俱圆常圆。 人复有三根不等。 上根唯一法。 中根二或七。 下根方具十。 上根一法者。 谓观不思议境。 境为所观。 观为能观。 所观者何。 谓阴界入不出色心。 色从心造全体是心。 故经云。 三界无别法。 唯是一心作。 此之能造具足诸法。 若漏无漏非漏非无漏等。 若因若果非因非果等。 故经云。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众生理具诸佛已成。 成之与理莫不性等。 谓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尘中一切尘。 一一心中一切尘。 一一尘中一切心。 一一尘中一切刹。 一切刹尘亦复然。 诸法诸尘诸刹身。 其体宛然无自性。 无性本来随物变。 所以相入事恒分。 故我身心刹尘遍。 诸佛众生亦复然一一身土体恒同。 何妨心佛众生异。 异故分于染净缘。 缘体本空空不空。 三谛三观三非三。 三一一三无所寄。 谛观名别体复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三观名义在缨络等经。 三谛名义在王仁等经)如是观时名观心性。 随缘不变故为性。 不变随缘故为心。 故涅槃经云。 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上定者。 名第一义。 第一义者。 名为佛性。 佛性者。 名毗卢遮那。 此遮那性具三佛性。 遮那遍故三佛亦遍。 故知三佛唯一刹那。 三佛遍故刹那则遍。 如是观者。 名观烦恼。 名观法身。 此观法身。 是观三身。 是观刹那。 是观海藏。 是观真如。 是观实相。 是观众生。 是观己身。 是观虚空是观中道。 故此妙境为诸法本。 故此妙观是诸行源。 如是方离偏小邪外。 所以居在十法之首。 上根一观横竖该摄。 便识无相众相宛然。 即破无明登于初住。 若内外凡。 故谕云。 其事高广乃至道场。 中根未晓。 更修下法。 二起慈悲心者。 观境不悟。 须加发心。 此人无始已起弘誓。 故云。 发僧那于始心。 终大悲以赴难。 僧那者。 弘誓也。 赴难者。 入恶也。 今由观境不契于理。 重须发誓。 于静心中思惟彼我。 鲠痛自他。 无量劫来沈回生死。 纵发小志迷菩提心。 我今虽知行由未备。 故重发誓言。 众生无边誓愿度。 生死即涅槃故。 烦恼无数誓愿断。 烦恼即菩提故。 法门无尽誓愿知。 即惑成智故。 佛道无上誓愿成即生成灭故。 作此思惟豁然大悟。 冥所照境入凡圣位。 故谕云。 张设幰盖等。 若不入者。 由心不安。 三安心者先总。 次别。 所言总者。 以法界为所安。 以寂照为能安。 若知烦恼及以生死本性清净。 名之为寂。 本性如空。 名之为照。 此烦恼生死复名法界。 即此法界体用互显。 体是所安之法界。 用是能安之寂照。 体名平等法身。 亦具三德。 用名般若解脱。 亦具三德。 体用不二三德理均。 冰水藤蛇谕意可识。 所言别者。 虽复安之。 弥暗弥散。 良由无始习性不同。 故今顺性逐而安之。 谓宜听宜思宜寂宜照。 随乐随治随第一义。 何以故。 有因寂照而善根增长。 有不增长。 有因寂照烦惑破坏。 或有不破。 见理亦然。 或闻思回转。 或闻思相资。 未可卒具。 细寻方晓。 故谕云。 安置丹枕。 即车内枕也。 若不入者。 由破法不遍。 四破法遍者。 众教诸门大各有四。 乃至八万四千不同。 莫不并以无生为首。 今且从初。 于无生门遍破诸惑。 复以无生度入余门。 纵横俱破令识体遍。 故喻云。 其疾如风。 此门最广不可即具。 若不入者。 应寻通塞。 五识通塞者。 虽知生死烦恼为塞。 菩提涅槃为通。 复应须识。 于通起塞此塞须破。 于塞得通此通须护。 如将为贼。 此贼岂存。 若贼为将。 此将岂破。 节节检校。 无令生着。 着故名塞。 破塞存通。 非唯一辙有心皆尔。 念念常须检校通塞。 故谕云。 安置丹枕。 即车外枕也。 若不入者。 由道品不均。 六道品调适者。 约门遍破。 于理又昧。 应须七科次第调试。 若不尔者。 此之道品为谁施设。 以破遍门。 虽观阴境。 阴上未分念处名故。 况有六科。 展转调停。 故用此门检校铨择。 谓念处正勤如意根力七觉八道。 初念处者。 谓身受心法四法。 并于法性心中。 三谛推检。 初观身者。 身是色法。 观法性色一色一切色。 一切色一色。 双照一一切。 双非一一切。 能所三一具如前文妙境中说。 受等三法例前可知。 余之六科不可具委。 故谕云。 有大白牛等。 如上六门。 名为正行。 若不悟者。 良由事恶助覆理善。 七助道对治者。 涅槃云。 众生烦恼非一种。 佛说无量对治门。 夫不信有对治之人。 当知此人未晓正行。 若识己身正行未辨。 良由事恶助于理恶。 共蔽理善令不现前。 理善者。 法界常住。 事善者。 事施等六。 理恶者。 微细无明。 事恶者。 谓六重蔽。 由修止观。 此六现起。 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想愚痴。 具此六恶而云内有胜法。 或云常自相应。 若相应者即同法身。 应无方所说必称机。 若暂相应。 复起恶者都无此理。 则与成佛还作众生为妨。 若言曾契妨亦如之。 若言知理不妨恶者。 亦应知富免贫。 知药免病。 事恶若去。 理善易明。 仍请圣加。 助我显理。 若尔但观恶即是道。 岂有恶能蔽理。 此义不然。 若恶已成道道即法身。 法身未契由即观微故。 先修事度以治事恶。 事恶倾已理善可生。 故修观者。 须以事恶检。 以六即判。 理善明竟事恶必亡。 须知理明位在何许。 乃以小助大以偏助圆。 况复更有转治兼治具治第一义治等。 非可卒尽。 故谕云。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若无仆从倾覆何疑。 中根用观极至于此。 八知次位者。 下根障重非唯正助不明。 却生上慢谓己均佛。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须知次位使朱紫不滥。 夫小大真似非证不明。 故三世诸佛皆明诸位。 若未证得而谓证得。 非唯失位却堕泥犁。 故小乘经中四禅比丘谓为四果。 大乘经中魔与菩萨授跋致记。 若生取着必同魔属。 尚夫人天何关至道。 故大小经论咸明次位。 又说深位胜妙功德。 引接始行令欣慕故。 又有乐闻长远之位。 生增上信立难行行。 破大烦恼见第一义。 故谕云。 游于四方谕住等四。 虽知次位不忍违顺。 须明安忍。 九安忍者。 圆顿行人初入外凡。 外招名利内动宿障。 宿障纵薄名利弥至。 为众围绕废损自行。 因兹破败。 岂能进道。 外人视之犹谓大圣。 如树抱蝎表似内虚。 唯当自勉不为所动得入内凡。 名为似位。 若专住似位。 名为法爱。 十离法爱者。 已得相似六根互用。 已破两惑永无坠苦。 爱此似位。 名为顶堕。 不同小乘退为五逆。 以内外凡位诸教别故。 若修离爱进入铜轮。 名为十住。 分身百界一多相即。 身土既尔。 己他亦然。 十身利生四土摄物。 初住功德具如华严贤首品广明。 此上从第五卷初。 尽第七卷末。 明正修行。 始从初心终至初住。 从第八卷去。 明观阴后更发宿习。 用观观习。 若用上来十种观法。 未得入位。 必发宿习。 谓烦恼病患业相魔事。 并在第八卷中。 禅境在第九卷中。 见境在第十卷中。 余有上慢两教二乘三教菩萨。 时逼夏终。 故略不说。 以前诸文可比知故。 宿习若起不可不识。 先若知之。 恣其变怪。 如此诸境发又不定。 随过去世若近若熟。 此世现前。 文中一往且从次第。 凡有所起。 但以寂照而止观之。 令等法界一相无相。 无不皆用十乘观法。 初言烦恼发者。 谓无始已来积集重惑。 今因用观。 此惑过常不可控制。 言病患者。 由观阴惑激动四大。 识其元由。 宜用何治。 或内观力。 或术或医。 然后用观。 言业相者。 有漏之业或已受报。 不复更发。 或未受报。 于静心中忽然俱发。 发相虽多不出蔽度。 各有六相。 或因止生或因观生。 言魔事者。 由观诸境惑虽未破。 天魔犹恐出境空其宫殿。 化其民属与共战诤。 故民主皆来。 即四魔中天子魔也。 乃至人间[怡-台+追]惕夜叉时媚等。 鬼管属天魔为其巡逻。 防遏行者不许出界。 故大品云。 菩萨不说魔者。 名菩萨旃陀罗。 次禅发者。 谓根本四禅特胜通明九想背舍乃至念佛神通等。 禅随近熟者。 而发其相。 相最难知。 次诸见者。 乃至百四十见。 言上慢者。 既伏见已。 谓为深诣滥叨上位。 是故须识。 次二乘者。 昔发小志由慈习生。 次菩萨者。 三藏通别三菩萨心由习而现。 如上诸境。 并须观力而调伏之。 并在本文。 不可具抄。 故一家观法入道次第稍异诸说。 以附诸经成行相故。 则内顺观道外扶教门。 依而修行必不空过。 纵此生未获为种亦疆。 意气博达该括包笼。 尽未来际。 不复改辄。 若依之修行。 咸须口诀。 方成一家行相。 (湛然)所见暗短禀承无功。 本文三百余纸。 略此多有不周。 虽俯仰以赴严命。 实恐失大师深旨。 诸有不逮。 敢望通恕云耳。 发布时间:2025-05-14 17:49: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