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嘉集一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544部永嘉集一卷唐慎水沙门玄觉撰永嘉集序唐庆州刺史魏静述闻夫。 慧门广辟。 理绝色相之端。 觉路遥登。 迹晦名言之表。 悲夫。 能仁示现。 应化无方。 开妙典于三乘。 畅真诠于八部。 所以发挥至赜。 悬梵景于昏衢。 光阐大猷。 泛禅波于欲浪。 是以金棺揜耀。 玉毫收彩。 孤标灵鹫之英。 独负成麟之业者。 其唯大师欤。 大师俗姓戴氏。 永嘉人也。 少挺生知。 学不加思。 幼则游心三藏。 长则通志大乘。 三业精勤。 偏弘禅观。 境智俱寂。 定慧双融。 遂使尘静昏衢。 波澄玄海。 心珠道种。 莹七净以交辉。 戒月悲花。 耿三空而列耀。 加复霜松洁操。 水月虚襟。 布衣蔬食。 忘身为法。 愍伤含识。 物物斯安。 观念相续。 心心靡间。 始终抗节。 金石方坚。 浅深心要。 贯花惭洁。 神彻言表。 理契寰中。 曲己推人。 顺凡同圣。 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 名重当时道扇方外。 三吴硕学辐辏禅阶。 八表高人风趋理窟。 静往因薄宦。 亲承接足。 恨未尽于方寸。 俄赴京畿。 自尔已来。 幽冥遽隔。 永慨玄眸。 积翳忽丧金錍。 欲海洪涛。 遄沈智楫。 遗文尚在。 龛室寂寥。 呜呼哀哉。 痛缠心腑。 所嗟一方眼灭。 七众何依。 德音无闻。 远增凄感。 大师在生。 凡所宣纪。 总有十篇。 集为一卷。 庶同归郢悟者。 得意忘言耳。 今略纪斯文。 多有谬误。 用俟明哲。 非者正之。 永嘉集大章分为十门。 慕道志仪第一。 夫欲修道。 先须立志。 及事师仪则。 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 慕道仪式。 戒憍奢意第二。 初虽立志修道。 善识轨仪。 若三业憍奢。 妄心扰动。 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戒憍奢意也。 净修三业第三。 前戒憍奢。 略标纲要。 今子细检责。 令粗过不生。 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 戒乎身口意也。 奢摩他颂第四。 前已检责身口。 令粗过不生。 次须入门。 修道渐次。 不出定慧。 五种起心。 六种料简。 故次第四。 明奢摩他颂也。 毗婆舍那颂第五。 非戒不禅。 非禅不慧。 上既修定。 定久慧明。 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优毕叉颂第六。 偏修于定。 定久则沈。 偏学于慧。 慧多心动。 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 等于定慧。 令不沈动。 使定慧均等。 舍于二边。 三乘渐次第七。 定慧既均。 则寂而常照。 三观一心。 何疑不遣。 何照不圆。 自解虽明。 悲他未悟。 悟有浅深。 故次第七明三乘渐次也。 理事不二第八。 三乘悟理。 理无不穷。 穷理在事。 了事即理。 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 即事而真。 用祛倒见也。 劝友人书第九。 事理既融。 内心自莹。 复悲远学。 虚掷寸阴。 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 发愿文第十。 劝友虽是悲他。 专心在一。 情犹未普。 故次第十明发愿文。 誓度一切也。 慕道志仪第一先观三界。 生厌离故。 次亲善友。 求出路故。 次朝晡问讯。 存礼数故。 次审乖适如何。 明侍养故。 次问何所作。 为明亲承事故。 次瞻仰无怠。 生殷重故。 次数决心要。 为正修故。 次随解呈简。 为识邪正故。 次验气力。 知生熟故。 次见病生疑。 堪进妙药故。 委的审思。 求谛当故。 日夜精勤。 恐缘差故。 专心一行。 为成业故。 亡身为法。 为知恩故。 如其信力轻微。 意无专志。 粗行浅解。 泛漾随机。 触事则因事生心。 缘无则依无息念。 既非动静之等观。 则顺有无之得失。 然道不浪阶。 随功涉位耳。 戒憍奢意第二衣食由来。 长养栽种。 垦土掘地。 盐煮蚕蛾。 成熟施为。 损伤物命。 令他受死。 资给自身。 但畏饥寒。 不观死苦。 杀他活己。 痛哉可伤。 兼用农功。 积力深厚。 何独含灵致命。 亦乃信施难消。 虽复出家。 何德之有。 噫。 夫欲出超三界。 未有绝尘之行。 徒为男子之身。 而无丈夫之志。 但以终朝扰扰。 竟夜昏昏。 道德未修。 衣食斯费。 上乖弘道。 下阙利生。 中负四恩。 诚以为耻。 故智人思之。 宁有法死。 不无法生。 徒自迷痴。 贵身贱法耳。 净修三业第三贪嗔邪见意业。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 杀盗淫身业。 夫欲志求大道者。 必先净修三业。 然后于四威仪中。 渐次入道。 乃至六根所对。 随缘了达。 境智双寂。 冥乎妙旨。 云何净修身业。 深自思惟。 行住坐卧。 四威仪中。 检摄三愆。 无令漏失。 慈悲抚育。 不伤物命。 水陆空行。 一切含识。 命无大小。 等心爱护。 蠢动蜎飞。 无令毁损。 危难之流。 殷勤拔济。 方便救度。 皆令解脱。 于他财物。 不与不取。 乃至鬼神。 随有主物。 一针一草。 终无故犯。 贫穷乞丐。 随己所有。 敬心施与。 令彼安隐。 不求恩报。 作是思惟。 过去诸佛。 经无量劫行檀。 布施象马七珍。 头目髓脑。 乃至身命。 舍而无吝。 我今亦尔。 随有施与。 欢喜供养。 心无吝惜。 于诸女色。 心无染着。 凡夫颠倒。 为欲所醉。 耽荒迷乱。 不知其过。 如捉花茎。 不悟毒蛇。 智人观之。 毒蛇之口。 熊豹之手。 猛火热铁。 不以为喻。 铜柱铁床。 焦背烂肠。 血肉糜溃。 痛彻心髓。 作如是观。 唯苦无乐。 革囊盛粪。 脓血之聚。 外假香涂。 内唯臭秽。 不净流溢。 虫蛆住处。 鲍肆厕孔。 亦所不及。 智者观之。 但见发毛爪齿。 薄皮厚皮。 肉血汗泪。 涕唾脓脂。 筋脉脑膜。 黄痰白痰。 肝胆骨髓肺脾肾胃。 心膏膀胱。 大肠小肠。 生藏熟藏。 屎尿臭处。 如是等物。 一一非人。 识风鼓击。 妄生言语。 诈为亲友。 其实怨妒。 败德障道。 为过至重。 应当远离。 如避怨贼。 是故智者观之。 如毒蛇想。 宁近毒蛇。 不亲女色。 何以故。 毒蛇杀人。 一死一生。 女色系缚。 百千万劫。 种种楚毒。 苦痛无穷。 谛察深思。 难可附近。 是以智者。 切检三衍。 改往修来。 背恶从善。 不杀不盗。 放生布施。 不行淫秽。 常修梵行。 日夜精勤。 行道礼拜。 归凭三宝。 志求解脱。 于身命财。 修三坚法。 知身虚幻。 无有自性。 色即是空。 谁是我者。 一切诸法。 但有假名。 无一定实。 是我身者。 四大五阴。 一一非我。 和合亦无。 内外推求。 如水聚沫。 浮泡阳焰。 芭蕉幻化。 镜像水月。 毕竟无人。 无明不了。 妄执为我。 于非实中。 横生贪着。 杀生偷盗。 淫秽荒迷。 竟夜终朝。 矻矻造业。 虽非真实。 善恶报应。 如影随形。 作是观时。 不以恶求。 而养身命。 应自观身。 如毒蛇想。 为治病故。 受于四事。 身着衣服。 如裹痈疮。 口餐滋味。 如病服药。 节身俭口。 不生奢泰。 闻说少欲。 深乐修行。 故经云。 少欲头陀。 善知止足。 是人能入贤圣之道。 何以故。 恶道众生。 经无量劫。 阙衣乏食。 叫唤号毒。 饥寒切楚。 皮骨相连。 我今暂阙。 未足为苦。 是故智者。 贵法贱身。 勤求至道。 不顾形命。 是名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口业。 深自思惟口之四过。 生死根本。 增长众恶。 倾覆万行。 递相是非。 是故智者。 欲拔其源。 断除虚妄。 修四实语。 正直柔软和合如实。 此之四语。 智者所行。 何以故。 正直语者。 能除绮语。 柔软语者。 能除恶口。 和合语者。 能除两舌。 如实语者。 能除妄语。 正直语者有二。 一称法说。 令诸闻者。 信解明了。 二称理说。 令诸闻者。 除疑遣惑。 柔软语者亦二。 一者安慰语。 令诸闻者。 欢喜亲近。 二者宫商清雅。 令诸闻者。 爱乐受习。 和合语者亦二。 一事和合者。 见斗诤人。 谏劝令舍。 不自称誉。 卑逊敬物。 二理和合者。 见退菩提心人。 殷勤劝进。 善能分别。 菩提烦恼。 平等一相。 如实语者亦二。 一事实者。 有则言有。 无则言无。 是则言是。 非则言非。 二理实者。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如来涅槃。 常住不变。 是以智者。 行四实语。 观彼众主。 旷劫已来。 为彼四过之所颠倒。 沉沦生死。 难可出离。 我今欲拔其源。 观彼口业。 唇舌牙齿。 咽喉脐响。 识风鼓击。 音出其中。 由心因缘。 虚实两别。 实则利益。 虚则损减。 实是起善之根。 虚是生恶之本。 善恶根本。 由口言诠。 诠善之言。 名为四正。 诠恶之语。 名为四邪。 邪则就苦。 正则归乐。 善是助道之缘。 恶是败道之本。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 实语自立。 诵经念佛。 观语实相。 言无所存。 语默平等。 是名净修口业。 云何净修意业。 深自思惟。 善恶之源。 皆从心起。 邪念因缘。 能生万恶。 正观因缘。 能生万善。 故经云。 三界无别法。 惟是一心作。 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 云何邪念。 无明不了。 妄执为我。 我见坚固。 贪嗔邪见。 横计所有。 生诸染着。 故经云。 因有我故。 便有我所。 因我所故。 起于断常。 六十二见。 见思相续。 九十八使。 三界生死。 轮回不息。 当知邪念。 众恶之本。 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云何正观。 彼我无差。 色心不二。 菩提烦恼。 本性非殊。 生死涅槃。 平等一照。 故经云。 离我我所。 观于平等。 我及涅槃。 此二皆空。 当知诸法。 但有名字。 故经云。 乃至涅槃。 亦但有名字。 又云。 文字性离。 名字亦空。 何以故。 法不自名。 假名诠法。 法既非法。 名亦非名。 名不当法。 法不当名。 名法无当。 一切空寂。 故经云。 法无名字。 言语断故。 是以妙相绝名。 真名非字。 何以故。 无为寂灭。 至极微妙。 绝相离名。 心言路绝。 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 是故智者正观因缘。 万感斯遣。 境智双忘。 心源净矣。 是名净修意业。 此应四仪。 六根所对。 随缘了达。 入道次第云尔。 奢摩他颂第四恰恰用心时。 恰恰无心用。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夫念非忘尘。 而不息尘。 非息念而不忘尘。 忘则息念而忘。 念息则忘尘而息。 忘尘而息。 息无能息。 息念而忘。 忘无所忘。 忘无所忘。 尘遗非对。 息无能息。 念灭非知。 知灭对遗。 一向冥寂。 閴尔无寄。 妙性天然。 如火得空。 火则自灭。 空喻妙性之非相。 火比妄念之不生。 其辞曰。 忘缘之后寂寂。 灵知之性历历。 无记昏昧昭昭。 契真本空的的。 惺惺寂寂是。 无记寂寂非。 寂寂惺惺是。 乱想惺惺非。 若以知知寂。 此非无缘知。 如手执如意。 非无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 亦非无缘知。 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为无知。 自性了然故。 不同于木石。 手不执如意。 亦不自作拳。 不可为无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于兔角。 复次修心渐次者。 夫以知知物。 物在知亦在。 若以知知知。 知知则离物。 物离犹知在。 起知知于知。 后知若生时。 前知早已灭。 二知既不并。 但得前知灭。 灭处为知境。 能所俱非真。 前则灭灭引知。 后则知知续灭。 生灭相续。 自是轮回之道。 今言知者。 不须知知。 但知而已。 则前不接灭。 后不引起。 前后断续。 中间自孤。 当体不顾。 应时消灭。 知体既已灭。 豁然如托空。 寂尔少时间。 唯觉无所得。 即觉无觉。 无觉之觉。 异乎木石。 此是初心处。 冥然绝虑。 乍同死人。 能所顿忘。 纤缘尽净。 閴尔虚寂。 似觉无知。 无知之性。 异乎木石。 此是初心处。 领会难为。 入初心时。 三不应有。 一恶。 谓思惟世间五欲等因缘。 二善。 谓思惟世间杂善等事。 三无记。 谓善恶不思閴尔昏住。 戒中三应须具。 一摄律仪戒。 谓断一切恶。 二摄善法戒。 谓修一切善。 三饶益有情戒。 谓誓度一切众生。 定中三应须别。 一安住定。 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 二引起定。 谓澄心寂怕发莹增明。 三办事定。 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 慧中三应须别。 一人空慧。 谓了阴非我。 即阴中无我。 如龟毛兔角。 二法空慧。 谓了阴等诸法。 缘假非实。 如镜像水月。 三空空慧。 谓了境智俱空。 是空亦空。 见中三应须识。 一空见。 谓见空而见非空。 二不空见。 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 三性空见。 谓见自性而见非性。 偏中三应须简。 一有法身无般若解脱。 二有般若无解脱法身。 三有解脱无法身般若。 有一无二故不圆。 不圆故非性。 又偏中三应须简。 一有法身般若无解脱。 二有般若解脱无法身。 三有解脱法身无般若。 有二无一故不圆。 不圆故非性。 圆中三应须具。 一法身不痴即般若。 般若无著即解脱。 解脱寂灭即法身。 二般若无著即解脱。 解脱寂灭即法身。 法身不痴即般若。 三解脱寂灭即法身。 法身不痴即般若。 般若无著即解脱。 举一即具三。 言三体即一。 此因中三德。 非果上三德。 欲知果上三德。 法身有断德迩。 因断惑而显德。 故名断德。 自受用身有智德。 具四智真实功德故。 他化二身。 有大恩德。 他受用身。 于十地菩萨有恩德故。 三种化身。 于菩萨二乘异生有恩故。 三谛四智。 除成所作智。 为缘俗谛故。 然法无浅深。 而照之有明昧。 心非垢净。 而解之有迷悟。 创入初心。 迷复何非浅。 终契圆理。 达始何非深。 迷之失理而自差。 悟之失差而即理。 迷悟则同其致。 故有渐次名焉。 复次初修心人。 入门之后。 须识五念。 一故起。 二串习。 三接续。 四别生。 五即静。 故起念者。 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 及杂善等事。 串习念者。 谓无心故忆。 忽尔思惟善恶等事。 接续念者。 谓串习忽起。 知心驰散。 又不制止。 更复续前。 思惟不住。 别生念者。 谓觉知前念是散乱。 即生惭愧改悔之心。 即静念者。 谓初坐时。 更不思惟世间善恶。 及无记等事。 即此作功。 故言即静。 串习一念初生者。 多接续故起二念。 懈怠者有别生一念。 惭愧者多即静一念。 精进者有串习。 接续故起别生四念为病。 即静一念为药。 虽复药病有殊。 总束俱名为念。 得此五念停息之时。 名为一念相应。 一念者灵知之自性也。 然五念是一念枝条。 一念是五念根本。 复次若一念相应之时。 须识六种料简。 一识病。 二识药。 三识对治。 四识过生。 五识是非。 六识正助。 第一病者有二种。 一缘虑。 二无记。 缘虑者善恶二念也。 虽复差殊。 俱非解脱。 是故总束名为缘虑。 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 然俱非真心。 但是昏住。 此二种名为病。 第二药者。 亦有二种。 一寂寂。 二惺惺。 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 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 此二种名为药。 第三对治者。 以寂寂治缘虑。 以惺惺治昏住。 用此二药。 对彼二病。 故名对治。 第四过生者。 谓寂寂久生昏住。 惺惺久生缘虑。 因药发病。 故云过生。 第五识是非者。 寂寂不惺惺。 此乃昏住。 惺惺不寂寂。 此乃缘虑。 不惺惺不寂寂。 此乃非但缘虑。 亦乃入昏而住。 亦寂寂亦惺惺。 非唯历历。 兼复寂寂。 此乃还源之妙性也。 此四句者。 前三句非。 后一句是。 故云识是非也。 第六正助者。 以惺惺为正。 以寂寂为助。 此之二事。 体不相离。 犹如病者。 因杖而行。 以行为正。 以杖为助。 夫病者欲行。 必先取杖。 然后方行。 修心之人。 亦复如是。 必先息缘虑。 令心寂寂。 次当惺惺。 不致昏沉。 令心历历。 历历寂寂。 二名一体。 更不异时。 譬夫病者欲行。 阙杖不可。 正行之时。 假杖故能行。 作功之者。 亦复如是。 历历寂寂。 不得异时。 虽有二名。 其体不别。 又曰。 乱想是病。 无记亦病。 寂寂是药。 惺惺亦药。 寂寂破乱想。 惺惺治无记。 寂寂生无记。 惺惺生乱想。 寂寂虽能治乱想。 而复还生无记。 惺惺虽能治无记。 而复还生乱想。 故曰惺惺寂寂是无记。 寂寂非寂寂。 惺惺是。 乱想惺惺非。 寂寂为助。 惺惺为正。 思之。 复次料简之后。 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 谓历历分别。 明识相应。 即是识阴。 领纳在心。 即是受阴。 心缘此理。 即是想阴。 行用此理。 即是行阴。 污秽真性。 即是色阴。 此五阴者。 举体即是一念。 此一念者。 举体全是五阴。 历历见此一念之中。 无有主宰。 即人空慧。 见如幻化。 即法空慧。 是故须识此五念及六种料简。 愿勿嫌之。 如取真金。 明识瓦砾。 及以伪宝。 但尽除之。 纵不识金。 金体自现。 何忧不得。 毗婆舍那颂第五夫境非智而不了。 智非境而不生。 智生则了境而生。 境了则智生而了。 智生而了。 了无所了。 了境而生。 生无能生。 生无能生。 虽智而非有。 了无所了。 虽境而非无。 无即不无。 有即非有。 有无双照。 妙悟萧然。 如火得薪。 弥加炽盛。 薪喻发智之多境。 火比了境之妙智。 其辞曰。 达性空而非缚。 虽缘假而无著。 有无之境双照。 中观之心历落。 若智了于境。 即是境空。 智如眼了花。 空是了花空眼。 若智了于智。 即是智空。 智如眼了眼。 空是了眼空眼。 智虽了境空。 及以了智空。 非无了境智。 境空智犹有。 了境智空智。 无境智不了。 如眼了花空。 及以了眼空。 非无了花眼。 花空眼犹有。 了花眼空眼。 无花眼不了。 复次一切诸法。 悉假因缘。 因缘所生。 皆无自性。 一法既尔。 万法皆然。 境智相从。 于何不寂。 何以故。 因缘之法。 性无差别。 故今之三界。 轮回六道。 升降净秽苦乐。 凡圣差殊。 皆由三业四仪。 六根所对。 随情造业。 果报不同。 善则受乐。 恶则受苦。 故经云。 善恶为因。 苦乐为果。 当知法无定相。 随缘构集。 缘非我有。 故曰性空。 空故非异。 万法皆如。 故经云。 色即是空。 四阴亦尔。 如是则何独凡类缘生。 亦乃三乘圣果。 皆从缘有。 是故经云。 佛种从缘起。 是以万机丛凑。 达之者。 则无非道场。 色像无边。 悟之者则无非般若。 故经云。 色无边故。 当知般若亦无边。 何以故。 境非智而不了。 智非境而不生。 智生则了境而生。 境了则智生而了。 智生而了。 了无所了。 了境而生。 生无能生。 生无能生。 则内智寂寂。 了无所了。 则外境如如。 如寂无差。 境智冥一。 万累都泯。 妙旨存焉。 故经云。 般若无知。 无所不知。 如是则妙旨非知。 不知而知矣。 优毕叉颂第六夫定乱分政。 动静之源莫二。 愚慧乖路。 明闇之本非殊。 群迷从暗而背明。 舍静以求动。 众悟背动而从静。 舍暗以求明。 明生则转愚成慧。 静立则息乱成定。 定立由乎背动。 慧生因乎舍暗。 暗动连系于烦笼。 静明相趋于物表。 物不能愚。 功由于慧。 烦不能乱。 功由于定。 定慧更资于静明。 愚乱相缠于暗动。 动而能静者。 即乱而定也。 暗而能明者。 即愚而慧也。 如是则暗动之本无差。 静明由兹合道。 愚乱之源非异。 定慧于是同宗。 宗同则无缘之慈。 定慧则寂而常照。 寂而常照则双与。 无缘之慈则双夺。 双夺故优毕叉。 双与故毗婆奢摩。 以奢摩他故。 虽寂而常照。 以毗娑舍那故。 虽照而常寂。 以优毕叉故。 非照而非寂。 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 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 非寂非照。 故杜口于毗耶。 复次观心十门。 初则言其法尔。 次则出其观体。 三则语其相应。 四则警其上慢。 五则诫其疏怠。 六则重出观体。 七则明其是非。 八则简其诠旨。 九则触途成观。 十则妙契玄源。 第一言其法尔者。 夫心性虚通。 动静之源莫二。 真如绝虑。 缘计之念非殊。 惑见纷驰。 穷之则唯一寂。 灵源不状。 鉴之则以千差。 千差不同。 法眼之名自立。 一寂非异。 慧眼之号斯存。 理量双消。 佛眼之功圆着。 是以三谛一境。 法身之理恒清。 三智一心。 般若之明常照。 境智冥合。 解脱之应随机。 非纵非横。 圆伊之道玄会。 故知三德妙性。 宛尔无乖。 一心深广难思。 何出要而非路。 是以即心为道者。 可谓寻流而得源矣。 第二出其观体者。 只知一念即空不空。 非空非不空。 第三语其相应者。 心与空相应。 则讥毁赞誉。 何忧何喜。 身与空相应。 则刀割香涂。 何苦何乐。 依报与空相应。 则施与劫夺。 何得何失。 心与空不空相应。 则爱见都忘。 慈悲普救。 身与空不空相应。 则内同枯木。 外现威仪。 依报与空不空相应。 则永绝贪求。 资财给济。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则实相初明。 开佛知见。 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则一尘入正受。 诸尘三昧起。 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则香台宝阁。 严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 若不尔者。 则未相应也。 第五诫其疏怠者。 然渡海应须上船。 非船何以能渡。 修心必须入观。 非观无以明心。 心尚未明。 相应何日。 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观体者。 秖知一念即空不空。 非有非无。 不知即念即空不空。 非非有非非无。 第七明其是非者。 心不是有。 心不是无。 心不非有。 心不非无。 是有是无即堕是。 非有非无即堕非。 如是秖是。 是非之非。 未是非是。 非非之是。 今以双非破两是。 是破非是。 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 非破非非即是是。 如是秖是非是。 非非之是未是。 不非不不非。 不是不不是。 是非之惑。 绵微难见。 神清虑静。 细而研之。 第八简其诠旨者。 然而至理无言。 假文言以明其旨。 旨宗非观。 藉修观以会其宗。 若旨之未明。 则言之未的。 若宗之未会。 则观之未深。 深观乃会其宗。 的言必明其旨。 旨宗既其明会。 言观何得存存耶。 第九触途成观者。 夫再演言辞。 重标观体。 欲明宗旨无异。 言观有逐方移。 移言则言理无差。 改观则观旨不异。 不异之旨即理。 无差之理即宗。 宗旨一而二名。 言观明其弄引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 夫悟心之士。 宁执观而迷旨。 达教之人。 岂滞言而惑理。 理明则言语道断。 何言之能议。 旨会则心行处灭。 何观之能思心。 言不能思议者。 可谓妙契寰中矣。 三乘渐次第七夫妙道冲微。 理绝名相之表。 至真虚寂。 量超群数之外。 而能无缘之慈。 随有机而感应。 不二之旨。 逐根性以区分。 顺物忘怀。 施而不作。 终日说示。 不异无言。 设教多途。 无乖一揆。 是以大圣慈悲。 随机利物。 统其幽致。 群籍非殊。 中下之流。 观谛缘而自小。 高上之士。 御六度而成大。 由是品类愚迷。 无能自晓。 或因说而悟解。 故号声闻。 原其所修。 四谛而为本行。 观无常而生恐。 念空寂以求安。 患六道之轮回。 恶三界之生死。 见苦常怀厌离断集。 恒畏其生证灭。 独契无为修道。 惟论自度。 大誓之心未普。 摄化之道无施。 六和之敬空然。 三界之慈靡运。 因乖万行。 果阙圆常。 六度未修。 非小何类。 如是则声闻之道也。 或有不因他话。 自悟非常。 偶缘散而体真。 故名缘觉。 原其所习。 十二因缘。 而为本行。 观无明而即空。 达诸行而无作。 二因既非其业。 五果之报何酬。 爱取有以无疵。 老死亦何所累。 故能翛然独脱。 静处幽居。 观物变而悟非常。 睹秋零而入真道。 四仪庠序。 摄心虑以恬愉。 性好单栖。 憩间林而自适。 不忻说法。 现神力以化他。 无佛之世。 出兴作佛。 灯之后焰。 身惟善寂。 意玩清虚。 独宿孤峰。 观缘散灭。 利他不普。 自益未圆。 于下有胜。 于上不足。 两非其类。 位处中乘。 如此辟支佛道也。 如其根性本明。 玄功宿着。 学非博涉。 解自生知。 心无所缘。 而能利物。 慈悲至大。 爱见之所不拘。 终日度生。 不见生之可度。 一异齐旨。 解惑同源。 人法俱空。 故名菩萨。 原其所修。 六度而为正因。 行施则尽命倾财。 持戒则吉罗无犯。 忍辱则深明非我。 割截何伤。 安耐毁誉。 八风不动。 精进则勤求至道。 如救头然。 自行化他。 刹那之顷无间。 禅那则身心寂怕。 安般希微。 住寂定以自资。 运四仪而利物。 智慧则了知缘起。 自性无生。 万法皆如。 真源至寂。 虽知烦恼无可舍。 菩提无可取。 而能不证无为。 度生长劫。 广修万行。 等观群方。 下及谛缘。 上该不共。 大誓之心普被。 四摄之道通收。 总三界以为家。 括四生而为子。 悲智双运。 福慧两严。 超越二乘。 独居其上。 如是则大乘之道也。 是以一真之理。 逐根性以阶差。 取益随机。 三乘之唱备矣。 然而至理虚玄。 穷微绝妙。 尚非其一。 何是于三。 不三之三而言三。 不一之一而言一。 一三非三尚不三。 三一之一亦何一。 一不一自非三。 三不三自非一。 非一一非三不留。 非三三非一不立。 不立之一本无三。 不留之三本无一。 一三本无无亦无。 无无无本故妙绝。 如是则一何所分。 三何所合。 合分自于人耳。 何理异于言哉。 譬夫三兽渡河。 河一宁从兽合。 复何独河非兽合。 亦乃兽不河。 分河尚不成。 三河岂得以河而合兽。 兽尚不成一。 兽岂得以兽而成河。 河非兽而何三。 兽非河而何一。 一河独包三兽。 而河未曾三。 三兽共履一河。 而兽未尝一。 兽之非一。 明其足有短长。 河之不三。 知其水无深浅。 水无深浅。 譬法之无差。 足有短长。 类智之有明昧。 如是则法本无三。 而人自三耳。 今之三乘之初。 四谛最标其首。 法之既以无差。 四谛亦何非大。 而言声闻观之。 位居其小者哉。 是知谛以于河。 人之若兽。 声闻最劣。 与兔为俦。 虽复奔波。 宁穷浪底。 未能知其深极。 位自居卑。 何必观谛之流。 一概同其成小。 如其智照高明。 量齐香象者。 则可以穷源尽际。 焕然成大矣。 故知下智观者。 得声闻果。 中智观者。 得缘觉果。 上智观者。 得菩萨果。 明宗皎然。 岂容图度者矣。 是以声闻见苦而断集。 缘觉悟集散而观离。 菩萨了达真源。 知集本无和合。 三人同观四谛。 证果之所差殊。 良由观有浅深。 对照明其高下耳。 是以下乘行下。 中上之所未修。 上乘行上。 而修中下。 中行中下。 不修于上。 上中下之在人。 非谛令其大小耳。 然三乘虽殊。 同归出苦之要。 声闻虽小。 见爱之惑已祛。 故于三界无忧。 分段之形灭矣。 三明照耀。 开朗八万之劫。 现前六通。 纵任无为。 山壁游之直度。 时复空中行住。 或坐卧之安然。 泛沼则轻若鸿毛。 涉地则犹如履水。 九定之功满足。 十八之变随心。 然三藏之佛。 望六根清净位。 有齐有劣。 同除四住。 此处为齐。 若伏无明。 三藏则劣。 佛尚为劣。 二乘可知。 望上断伏虽殊。 于下悟迷有隔。 如是则二乘何咎。 而欲不修者哉。 如来为对大根。 引归宝所。 令修种智。 同契圆伊。 或毁或誉。 抑扬当时耳。 凡夫不了预畏被呵。 宁知见爱尚存。 去二乘而甚远。 虽复言其修道。 惑使诸所不祛。 非惟身口未端。 亦乃心由谄曲。 见生自意。 解背真诠。 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 根缘非唯宿习。 见解未预生知。 而能世智辩聪谈论。 以之终日。 时复牵于经语。 曲会私情。 纵邪说以诳愚人。 拨因果而排罪福。 顺情则嬉怡生爱。 违意则[怡-台+於][怡-台+諸]怀嗔。 三受之状固然。 称位乃俦菩萨。 初篇之非未免。 过人之衅又萦。 大乘之所不修。 而复讥于小学。 恣一时之强口。 谤说之患铿然。 三涂苦轮。 报之长劫。 哀哉吁哉。 言及怆然悲酸矣。 然而达性之人。 对境弥加其照。 忘心之士。 相善不涉其怀。 况乎三业之邪非。 宁有历心于尘滴。 是以鉴玄之侣。 净三受于心源。 涤秽之流。 扫七支于身口。 无情罔侵尘叶。 有识无恼蜎螟。 幽涧未足比其清。 飞雪无以方其素。 眷德若羽群扬翅。 望星月以穷高。 弃恶若鳞众惊钩。 投江瀛而尽底。 玄曦惭其照远。 上界恧以缘消。 境智合以圆虚。 定慧均而等妙。 桑田改而心无易。 海岳迁而志不移。 而能处愦非喧。 凝神挺照。 心源朗净。 慧解无方。 观法性而达真如。 鉴金文而依了义。 如是则一念之中。 何法门而不具。 如其妙慧未彰。 心无准的。 解非契理。 行阙超尘。 乖法性而顺常情。 背圆诠而执权说。 如是则次第随机。 对根缘而设教矣。 是以叙其纲纪。 委悉余所。 未明深浅宗途。 略言其趣。 三乘之学。 影响知其分位耳。 事理不二第八夫妙悟通衢。 则山河非壅。 迷名滞相。 则丝毫成隔。 然万法本源。 由来实相。 尘沙惑趣。 原是真宗。 故物像无边。 般若无际者。 以其法性本真。 了达成智故也。 譬夫行由通径。 则万里可期。 如其触物冲渠。 则终朝域内。 以其不知物有无形之畔。 渠有穷虚之域故也。 是以学游中道。 则实相可期。 如其执有滞无。 则终归边见。 以其不知有有非有之相。 无有非无之实故也。 今之色相纷纭。 穷之则非相。 音声吼唤。 究之则无言。 迷之则谓有形声。 悟之则知其閴寂。 如是则真谛不乖于事理。 即事理之体元真。 妙智不异于了知。 即了知之性元智。 然而妙旨绝言。 假文言以诠旨。 真宗非相。 假名相以标宗。 譬夫象非雪山。 假雪山而类象。 此但取其能类耳。 岂以雪山而为象耶。 今之法非常而执有。 有假非有以破常。 性非断而执无。 假非无而破断。 类夫净非水灰。 假水灰而洗净者。 此但取其能洗耳。 岂以水灰而为净耶。 故知中道不偏。 假二边而辨正。 断常非是。 寄无有以明非。 若有若无言既非。 非有非无亦何是。 信知妙达玄源者。 非常情之所测也。 何者。 夫妄非愚出。 真不智生。 达妄名真。 迷真曰妄。 岂有妄随愚变。 真逐智回。 真妄不差。 愚智自异耳。 夫欲妙识玄宗。 必先审其愚智。 若欲审其愚智。 善须明其真妄。 若欲明其真妄。 复当究其名体。 名体若分。 真妄自辨。 真妄既辨。 愚智迢然。 是以愚无了智之能。 智有达愚之实。 故知非智无以明其真妄。 非智莫能辨其名体。 何者或有名而无体。 或因体而施名。 名体混绪。 实难穷究矣。 是以体非名而不辨。 名非体而不施。 言体必假其名。 语名必藉其体。 今之体外施名者。 此但名其无体耳。 岂有体当其名耶。 譬夫兔无角而施名。 此则名其无角耳。 岂有角当其名耶。 无体而施名者。 则名无实名也。 名无实名。 则所名无也。 所名既无。 能名不有也。 何者。 设名本以名其体。 无体何以当其名。 言体本以当其名。 无名何以当其体。 体无当而非体。 名无名而非名。 此则何独体而元虚。 亦乃名而本寂也。 然而无体当名。 由来若此。 名之体当。 何所云为。 夫体不自名。 假他名而名我体。 名非自设。 假他体而施我名。 若体之未形。 则名何所名。 若名之未设。 则体何所明。 然而明体虽假其名。 不为不名而无体耳。 设名要因其体。 无体则名之本无。 如是则体不名生。 名生于体耳。 今之体在名前。 名从体后辨者。 如此则设名以名其体。 故知体是名源耳。 则名之所由缘起于体。 体之元绪何所因依。 夫体不我形。 假缘会而成体。 缘非我会。 因会体而成缘。 若体之未形。 则缘何所会。 若缘之未会。 则体何所形。 体形则缘会而形。 缘会则体形而会。 体形而会则明。 形无别会。 形无别会。 则会本无也。 缘会而形则明。 会无别形。 会无别形。 则形本无也。 是以万法从缘。 无自体耳。 体而无自。 故名性空。 性之既空。 虽缘会而非有。 缘之既会。 虽性空而不无。 是以缘会之有。 有而非有。 性空之无。 无而不无。 何者会即性空。 故言非有。 空即缘会。 故曰非无。 今言不有不无者。 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 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 如是则明法非有无。 故以非有非无名耳。 不是非有非无。 既非有无。 又非非有非非无也。 如是何独言语道断。 亦乃心行处灭也。 劝友人书第九婺州浦阳县佐溪山朗禅师召大师山居书。 自到灵溪。 泰然心意。 高低峰顶。 振锡常游。 石室岩龛。 拂乎宴坐。 青松碧沼。 明月自生。 风扫白云。 纵目千里。 名花香果。 峰鸟衔将。 猿啸长吟。 远近皆听。 锄头当枕。 细草为毡。 世上峥嵘。 竞争人我。 心地未达。 方乃如斯。 傥有寸阴。 愿垂相访。 大师答朗禅师书。 自别以来。 经今数载。 遥心眷想。 时复成劳。 忽奉来书。 适然无虑。 不委信后。 道体如何。 法味资神。 故应清乐也。 玄觉粗得延时。 钦咏德音。 非言可述。 承怀节操。 独处幽栖。 泯迹人间。 潜形山谷。 亲朋绝往。 鸟兽时游。 竟夜绵绵。 终朝寂寂。 视听都息。 心累閴然。 独宿孤峰。 端居树下。 息繁餐道。 诚合如之。 然而正道寂寥。 虽有修而难会。 邪徒諠扰。 乃无习而易亲。 若非解契玄宗。 行符真趣者。 则未可幽居抱拙。 自谓一生欤。 应当博问先知。 伏膺诚恳。 执掌屈膝。 整意端容。 晓夜忘疲。 始终虔仰。 折挫身口。 蠲矜怠慢。 不顾形骸。 专精至道者。 可谓澄神方寸欤。 夫欲采妙探玄。 实非容易。 决择之次。 如履轻冰。 必须侧耳目而奉玄音。 肃情尘而赏幽致。 忘言宴旨。 濯累餐微。 夕惕朝询。 不滥丝发。 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 寂累绝群哉。 其或心径未通。 瞩物成壅。 而欲避諠求静者。 尽世未有其方。 况乎郁郁长林。 峨峨耸峭。 鸟兽呜咽。 松竹森梢。 水石峥嵘。 风枝萧索。 藤萝萦绊。 云雾氤氲。 节物衰荣。 晨昏眩晃。 斯之种类。 岂非喧杂耶。 故知见惑尚纡。 触途成滞耳。 是以先须识道后乃居山。 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 但见其山。 必忘其道。 若未居山而先识道者。 但见其道。 必忘其山。 忘山则道性怡神。 忘道则山形眩目。 是以见道忘山者。 人间亦寂也。 见山忘道者。 山中乃喧也。 必能了阴无我。 无我谁住人间。 若知阴入如空。 空聚何殊山谷。 如其三毒未祛。 六尘尚扰。 身心自相矛盾。 何关人山之喧寂耶。 且夫道性冲虚。 万物本非其累。 真慈平等。 声色何非道乎。 特因见倒惑生。 遂成轮转耳。 若能了境非有。 触目无非道场。 知了本无。 所以不缘而照。 圆融法界。 解惑何殊。 以含灵而辨悲。 即想念而明智。 智生则法应圆照。 离境何以观悲。 悲智理合通收。 乖生何以能度。 度尽生而悲大。 照穷境以智圆。 智圆则喧寂同观。 悲大则怨亲普救。 如是则何假长居山谷。 随处任缘哉。 况乎法法虚融。 心心寂灭。 本自非有。 谁强言无。 何喧扰之可喧。 何寂静之可寂。 若知物我冥一。 彼此无非道场。 复何徇喧杂于人间。 散寂寞于山谷。 是以释动求静者。 憎枷爱杻也。 离怨求亲者。 厌槛忻笼也。 若能慕寂于喧。 市廛无非宴坐。 征违纳顺。 怨债由来善友矣。 如是则劫夺毁辱。 何曾非我本师。 叫唤喧烦。 无非寂灭。 故知妙道无形。 万像不乖。 其致真如寂灭。 众响靡异其源。 迷之则见倒惑生。 悟之则违顺无地。 閴寂非有缘会而能生峨嶷非无缘散而能灭。 灭既非灭以何灭灭。 生既非生以何生生。 生灭既虚。 实相常住矣。 是以定水滔滔。 何念尘而不洗。 智灯了了。 何惑雾而不祛。 乖之则六趣循环。 会之则三涂迥出。 如是则何不乘慧舟而游法海。 而欲驾折轴于山谷者哉。 故知物类纭纭。 其性自一。 灵源寂寂。 不照而知实相。 天真灵智非造。 人迷谓之失。 人悟谓之得。 得失在于人。 何关动静者乎。 譬夫未解乘舟。 而欲怨其水曲者哉。 若能妙识玄宗。 虚心冥契。 动静常短。 语默恒规。 寂尔有归。 恬然无间。 如是则乃可逍遥山谷。 放旷郊廛。 游逸形仪。 寂怕心腑。 恬澹息于内。 萧散扬于外。 其身兮若拘。 其心兮若泰。 现形容于寰宇。 潜幽灵于法界。 如是则应机有感。 适然无准矣。 因信略此。 余更何申。 若非志朋。 安敢轻触。 宴寂之暇。 时暂思量。 予必诳言。 无当看竟。 回充纸烬耳不宣。 同友玄觉和南。 发愿文第十稽首圆满遍知觉。 寂静平等本真源。 相好严特非有无。 慧明普照微尘刹。 稽首湛然真妙觉。 甚深十二修多罗。 非文非字非言诠。 一音随类皆明了。 稽首清净诸贤圣。 十方和合应真僧。 执持禁戒无有违。 振锡携瓶利含识。 卵生胎生及湿化。 有色无色想非想。 非有非无想杂类。 六道轮回不暂停。 我今稽首归三宝。 普为众生发道心。 群生沉沦苦海中。 愿因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诸苦。 不舍弘愿济含灵。 化力自在度无穷。 恒沙众生成正觉。 说此偈已。 我复稽首归依。 十方三世。 一切诸佛法僧前。 承三宝力。 志心发愿。 修无上菩提。 契从今生。 至成正觉。 中间决定。 勤求不退。 未得道前。 身无横病。 寿不中夭。 正命尽时。 不见恶相。 无诸恐怖。 不生颠倒。 身无苦痛。 心不散乱。 正慧明了。 不经中阴。 不入地狱。 畜生饿鬼。 水陆空行。 天魔外道。 幽冥鬼神。 一切杂形。 皆悉不受。 长得人身。 聪明正直。 不生恶国。 不值恶王。 不生边地。 不受贫苦。 奴婢女形。 黄门二根。 黄发黑齿。 顽愚暗钝。 丑陋残缺。 盲聋喑哑。 凡是可恶。 毕竟不生。 出处中国。 正信家生。 常得男身。 六根完具。 端正香洁。 无诸垢秽。 志意和雅。 身安心静。 不贪嗔痴。 三毒永断。 不造众恶。 恒思诸善。 不作王臣。 不为使命。 不愿荣饰。 安贫度世。 少欲知足。 不长畜积。 衣食供身。 不行偷盗。 不杀众生。 不啖鱼肉。 敬爱含识。 如我无异。 性行柔软。 不求人过。 不称己善。 不与物诤。 怨亲平等。 不起分别。 不生憎爱。 他物不悕。 自财不吝。 不乐侵犯。 恒怀质直。 心不卒暴。 常乐谦下。 口无恶说。 身无恶行。 心不谄曲。 三业清净。 在处安隐。 无诸障难。 窃盗劫贼。 王法牢狱。 枷杖钩锁。 刀枪箭槊。 猛兽毒虫。 堕峰溺水。 火烧风飘。 雷惊霹雳。 树折岩颓。 堂崩栋朽。 挝打怖畏。 趁逐围绕。 执捉系缚。 加诬毁谤。 横注钩牵。 凡诸难事。 一切不受。 恶鬼飞灾。 天行毒疠。 邪魔魍魉。 若河若海。 崇山穹岳。 居止树神。 凡是灵只。 闻我名者。 见我形者。 发菩提心。 悉相覆护。 不相侵恼。 昼夜安隐。 无诸惊惧。 四大康强。 六根清净。 不染六尘。 心无乱想。 不有昏滞。 不生断见。 不着空有。 远离诸相。 信奉能仁。 不执己见。 悟解明了。 生生修习。 正慧坚固。 不被魔摄。 大命终时。 安然快乐。 舍身受身。 无有怨对。 一切众生。 同为善友。 所生之处。 值佛闻法。 童真出家。 为僧和合。 身身之服。 不离袈裟。 食食之器。 不乖盂钵。 道心坚固。 不生憍慢。 敬重三宝。 常修梵行。 亲近明师。 随善知识。 深信正法。 勤行六度。 读诵大乘。 行道礼拜。 妙味香花。 音声赞呗。 灯烛台观。 山海林泉。 空中平地。 世间所有。 微尘已上。 悉持供养。 合集功德。 回助菩提。 思惟了义。 志乐间静。 清素寂默。 不爱喧扰。 不乐群居。 常好独处。 一切无求。 专心定慧。 六通具足。 化度众生。 随心所愿。 自在无碍。 万行成就。 精妙无穷。 正直圆明。 志成佛道。 愿以此善根。 普及十方界。 上穷有顶。 下极风轮。 天上人间。 六道诸身。 一切含识。 我所有功德。 悉与众生共。 尽于微尘劫。 不惟一众生。 随我有善根。 普皆充薰饰。 地狱中苦恼。 南无佛法僧。 称佛法僧名。 愿皆蒙解脱。 饿鬼中苦恼。 南无佛法僧。 称佛法僧名。 愿皆蒙解脱。 畜生中苦恼。 南无佛法僧。 称佛法僧名。 愿皆蒙解脱。 天人阿修罗。 恒沙诸含识。 八苦相煎迫。 南无佛法僧。 因我此善根。 普免诸缠缚。 南无三世佛。 南无修多罗。 菩萨声闻僧。 微尘诸圣众。 不舍本慈悲。 摄受群生类。 尽空诸含识。 归依佛法僧。 离苦出三涂。 疾得超三界。 各发菩提心。 昼夜行般若。 生生勤精进。 常如救头然。 先得菩提时。 誓愿相度脱。 我行道礼拜。 我诵经念佛。 我修戒定慧。 南无佛法僧。 普愿诸众生。 悉皆成佛道。 我等诸含识。 坚固求菩提。 顶礼佛法僧。 愿早成正觉。 发布时间:2025-05-14 17:48:4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