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516部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宋钱塘沙门释智圆述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序夫涅槃无方。 佛性无体。 而菩萨见之谓之假。 二乘见之谓之空。 凡夫日用而不知。 故如来之道鲜矣。 古者能仁大觉愍群机之未悟也。 于是仰观妙理。 俯立嘉号。 圆常之经于是乎作也。 其体言见心。 得兔忘蹄。 不知纪极。 洎乎去圣踰远。 人根渐钝故。 四依大士撰之以疏。 童蒙之类又不能晓其旨。 故人师申之以记。 俾因记以了疏。 因疏以知经。 因经以识理。 理斯达矣。 孰为经乎孰为疏乎孰为记乎。 混而为一则如来之道不远而复。 若乃考其功。 则记为启发之先也。 故秉笔立言者。 实难其人。 尝试论之。 夫欲开前疑。 决后滞者。 必在乎识也。 学也。 才也。 匪识胡以宗圆理断是非。 匪学胡以晓群言通理论。 匪才则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三者备矣。 始可与言笔削已矣。 斯玄疏者。 盖章安法师用智者义趣演龙猛宗旨以申经意也。 遂古作者莫之与京。 圆不佞识昧学寡才短。 故非立言之人也。 窃念斯文坠地传受道息。 于是辩理解纷而笔记之。 乃有玄记两卷疏记二十卷。 文浅义迂实无所取。 意者。 俟夫后世者。 有达如荆溪者。 忿我之纰谬。 秉洪笔敷丽藻而发挥之。 俾斯经斯疏光大于时。 导无穷之机入秘密藏者。 岂不功由于我耶。 夫经名者。 题牓大理。 经文者剖析众义。 众义由大理所出也。 譬如观发源必知其流多也。 挹众流必知其源一也。 故玄之五义疏之五门。 大底申明于此旨。 使大理众义总别相涉无越三德尔。 夫三德者。 实诸佛之所证也。 众生之所具也。 生佛不二同归于心。 若然者。 则首题之总。 品卷之别。 在我方寸。 岂他物哉。 尝撰疏记以指归为名者。 盖令于别而识总也。 今玄记以发源为号者。 盖令于总而识别也。 此乃赞述疏主之微旨耳。 岂古自我作哉。 抑又此之玄义皆用经语以成文章。 具引则文烦。 略之又义阙。 繇是粗征经文。 聊辅大义。 机要之名。 又在此也。 吾宗达人且不以狂简罪我。 或有可观无隐乎尔。 时圣宋三叶天子在宥之十七载。 大中祥符纪号之七年岁次甲寅正月既望。 钱塘沙门释智圆字无外。 于大慈山崇法寺方丈。 绝笔序云。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一此玄义即章安旧文既辞旨尽善。 故荆溪不更修治。 或曰。 下文有此中遗一章之语。 即知亦经再治。 今谓不尔。 遗章之语盖后人签注书者谬写。 此乃鄙语常谈。 岂是荆溪再治之例。 若再治者。 应书云。 四明不生不生下注阙字。 如梁氏删止观书三大章皆注阙字。 今以七义验之。 知不再治。 一者疏文再治则于总题削大般二字。 今此备有知非再治。 二者题下无再治之人号。 故三者。 或谓阙逸借使阙逸治者之号。 则不合显书疏主之名。 例下疏中。 只合云顶法师撰。 今既显书名讳知非再治。 四者文中全无私谓之语。 知非再治。 五者准净名部。 荆溪亦但删略疏文。 而不再治玄义。 以此例彼知非再治。 六者疏文旧本再治二俱在世。 而此玄义唯有一本。 知非再治。 七者准下疏文释义有阙。 则荆溪私加补助。 今既再治。 何故不生一章阙遗无释。 然义非难见。 但恐后学穿凿。 故此评之。 初题目二。 初标法。 题玄义者。 五章释题妙尽经旨。 故称玄义。 二显作者。 沙门者。 此翻勤息。 谓勤劳息断烦恼故。 瑞应经云。 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若乃息见思之妄心。 达真谛之本源。 藏通沙门也。 息尘沙之妄心。 达俗谛之本源。 别教沙门也。 息无明之妄心。 达中道之本源。 圆融沙门也。 又次第息三惑达三本者。 是别沙门。 一心中息三惑者。 是圆沙门。 今疏主即圆人也。 然沙门之名。 于诸教中复通因果。 今约疏主迹说。 乃住前因中沙门也。 灌顶即名讳。 华严第十法云地名灌顶位菩萨也。 经云。 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 为受职。 故名灌顶。 字法云小字非凡。 盖言十地之圣非三贤之凡也。 俗姓吴氏常州义兴人。 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章安人也。 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生甫三月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师乃口效音句清辩。 时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惠拯。 法师闻而笑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才业日新玄儒并骛。 弱冠之岁进具律仪。 洎拯师厌世沐道天台。 即陈至德元年。 时俗寿二十七也。 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能领能记唯师一人。 故方集奔随为法上将。 后于隋大业十年十月。 庐于天台之南。 撰此疏文。 越五年于安洲绝笔。 即唐武德元年也。 常于章安摄静寺讲说此经。 值海贼抄掠道俗奔委师。 挝钟就讲颜无慑惧。 贼徒麾旛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 持弓执戟人皆丈余。 雄悍奋发。 群贼惊散其感通有如是者。 事迹见唐续高僧传习禅科。 若乃撰疏之休征为法之难苦。 则下文详悉。 以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国清寺。 春秋七十二。 将终之际身现微疾。 室有异香。 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佛。 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吾将去矣。 有同学智晞。 智者亲度。 于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宝座行列。 皆悉有人。 唯一座独空云。 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焚香。 验意即慈氏降灵。 计岁论期审晞言不谬。 是故灌顶之名法云之字。 岂有过实之畏哉。 撰者。 鸠集文义解释之也。 本文二。 初总序玄旨二。 初标。 题大般涅槃经序者。 以此序是开题序王。 故别标之。 如法华玄别行经序。 亦标云序王。 或除削此题者。 非也。 二夫正下正序二。 初总叹三德宗归二。 初叹所诠宗极三。 初双叹事理二。 初正叹事理融即二。 初叹即事之理。 二叹即理之事。 理即三千三谛之理。 生佛一贯因果无殊。 事即十界迷悟之事。 始终两异新故有别。 然而即事而理。 波即水也。 即理而事。 水即波也。 故此事理是今经之所诠。 斯教之极致故。 于文首举而叹之。 初文者。 正道即妙理绮互其文。 正以简邪道约能通。 谓涅槃佛性之理。 无二边邪而遍通一切。 故名正道。 妙则不纵不横。 理乃无所不统。 无始终之喧动。 故称幽寂。 无新故之滞碍故称虚玄。 又幽寂即妙理寂绝。 虚玄即正道虚通。 而言正道幽寂者。 盖言正道即妙理故。 妙理虚玄者。 盖言妙理即正道故。 虽有二名而无两体。 然则约理乃无始终新故之异。 约事则始终新故宛然。 今谈于理实不离事。 即始终而无始终。 即新故而无新故。 其犹指波即水也。 二无始下叹即理之事。 即无始终而有始终。 即无新故而有新故。 其犹指水即波也。 波水融一理事谁分。 无明生死等者。 无明对种智为始终。 生死对涅槃为始终。 翻无明为种智。 即生死证涅槃。 故本自有之者。 无始本迷故。 修因方克者由缘了因得智断果故。 二此经下结为今经所诠。 非始之始等者。 问向以无明生死为始。 今何故。 以佛性三因为始耶。 答无明生死体。 即三因。 二若佛下复疏释成三。 初按定。 是则下释上二句义。 如即理事也。 因理即果理故佛性非因。 果如下果理即因理故。 涅槃非果。 二若因下复释上文。 既显因果理同。 则非但极果所证之理。 非新非故。 下凡所具之理亦非新非故也。 文中反覆释成。 故云因如不异果如。 果如不异因如。 大抵只显因果理一耳。 问据前所释。 乃以涅槃为新佛性为故。 此中合云非止涅槃之如非故。 何以却云非新耶。 答若因果对明诚如所责。 今虽分句释义。 但显因果理同并非新故耳。 故下结云。 是则佛性涅槃因果之如。 皆是非新非故也。 三是则下结成。 三非新下结归三德。 以理事对一性二修。 共成三德。 一性是理以配法身。 虽理本具三。 今对修成一。 二修是事虽智断俱冥于理。 今对性但二。 此即合性为一合修为二。 若约开说则修性各三。 理具三法身。 智即三般若。 断即三解脱。 开虽成九。 九只是三。 三九互融展转无碍。 下明体宗用三。 各各互具即此意也。 即理成解故曰非新而新。 即理成惑故曰非故而故。 既惑解即理故种智不发。 无明不断而断。 即一而三故。 非点水之纵。 即三而一故。 非烈火之横。 不纵不横如新伊字。 凡论修性进否非一。 显性录备明之。 二辨能诠兴由二。 初通举一化利钝不同者。 一切众生无不本具三德平等无殊。 但由熏习浅深故。 成利钝差别。 利根者于华严座席即悟圆常。 故法华云。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 悉皆信受入如来慧。 其钝根者如聋如哑全生如乳。 故须三味次第调熟。 来至今经方归秘藏。 故法华云。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其有不定根性。 则于三味得悟妙理。 对前名钝对后名利。 由此根机不等故。 有五时之教差别故云。 是以大圣赴缘等也。 顿即华严。 渐即三味。 鹿苑渐始。 方等渐中。 般若渐终。 法华涅槃会前顿渐归非顿非渐。 顿则下征下经文证成其义。 忍草等者。 第二十五云。 雪山有草。 名曰忍辱。 牛若食者。 即得醍醐。 雪山譬佛。 忍草譬教。 牛譬机缘。 食譬修行。 得譬入位。 顿机扣佛说圆顿教。 闻教修行解发入住。 此证利根。 于华严会悟三德理。 彼虽兼别且约圆说。 渐则下第十三云。 从牛出乳。 譬从佛出十二部经。 即华严也。 从乳出酪。 譬从十二部出九部。 即阿含也。 从酪出生酥。 譬从九部出方等。 从生酥出熟酥。 譬从方等出般若。 从熟酥出醍醐。 譬从般若出大涅槃。 法华与涅槃开显义同。 故经省之。 此证钝根。 既于华严全生如乳。 故须历三味渐次调熟。 至于今经方悟三德。 故云次第圆满。 因前四味次第。 得至今经三德圆满。 故云次第圆满。 喻之下二十七云。 置毒乳中乳即杀人。 酪及二酥置毒亦尔。 宿习了因名为置毒。 藉今闻教毒发不同。 若昔于二酥下圆乘种。 故今再闻无明即灭。 名为杀人。 此证不定根性味味得入也。 皆是下总结也。 释迦。 此云能仁。 妙穷权实者。 五时增减不出四教。 教教所诠岂离十界。 藏通诠六。 别圆诠十。 由即不即故分四殊。 今能仁究竟显理。 十界唯心九权一实。 权实理等故云妙穷。 巧赴下亦由众生理具权实。 故感如来施权实教。 权实虽异理常平等。 故不二门云。 由众生理具非权非实为权实机。 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 罄尽也。 爽失也。 二今此下别彰。 此经开通往昔等者。 开诸权门显今实义。 故法华云。 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也。 密义者。 佛若不说偏小不知。 故名密义。 又已前显施方便。 而密意在圆。 今谈此意故云显发如来方便密义也。 毕竟不入涅槃者。 偏小之机。 谓佛灰灭圆顿之机。 知佛常住。 二此经下别序五章玄义。 初序二。 初广序释名二。 初翻名释义二。 初约三德释二。 初通举梵文。 二随文翻译二。 初释别名三。 初翻对开章。 二依章正释。 二种烦恼生死者。 界内见思烦恼感分段生死。 界外无明烦恼感变易生死。 免斯因果者。 因谓烦恼。 果谓生死。 通释下包广曰大。 三德圆融包括百界故。 俱受大名圆融故。 俱无二边之喧动故。 皆称寂灭圆融故。 俱超二死之暴流故。 悉名究竟。 三别通下结意。 显题无上至极果者。 即约究竟所显涅槃。 以立题也。 二指通名圣教之总名者。 大小偏圆总名经故。 事在别释者。 如法华玄义中约有翻无翻各有五义也。 无翻五者。 以彼语多含此方单浅。 不可以单翻复。 应留本音。 既不可翻而含五义。 一法本。 二微发。 亦云显示。 三涌泉。 四绳墨。 五结鬘。 有翻五者。 一翻为经。 二翻为契。 三翻法本。 四翻线。 五翻善语教。 昔佛法初度梵汉未明。 故有无翻之说。 乃是河西群学所传晚人承用耳。 有翻之家虽具五义。 以经为正。 以此方先圣之语悉名经故以佛语为经。 此义翻也。 是以三藏中但有经藏。 十二部中但有经部而无线藏线部等名。 二若具下约三谛释。 然三德三谛同体异名故。 前约三德。 次约三谛。 文分为二。 初重翻别名。 二再释三字。 初约真俗中俱名大也。 初明真谛。 遍荡相着故。 大故云大若虚空。 次明俗谛。 体具三千故。 大故云其性广博。 后名中谛。 遮照不二故。 大故云又名不思议等。 不因小相者。 虚空绝待非对小名大也。 二约真俗中俱名灭也。 初约真谛自行名灭。 灭凡夫生死故云灭。 二十五有灭二乘涅槃故。 云及虚伪物。 次约俗谛化他明灭。 则随类现形灭彼三惑故。 云得二十五三昧也。 二十五三昧如圣行品说。 后明中谛。 灭真灭俗故。 云生灭灭已。 生即是俗。 灭即是真。 二边俱灭故云灭已。 是则中谛名寂灭乐。 三约真俗中俱名度者。 度以过越为义。 三谛无著悉是过越。 咸得度名。 不着于俗故云度于不度。 不着于真故云又度于度。 又度此彼下约中谛明度也。 不着双照故云度。 此彼之彼岸不着双遮故。 云亦度非彼非此等。 此即生死俗。 彼即涅槃真。 神龟者。 中华古今注云灵龟者。 玄文五色神龟之精也。 上隆法天下平法地。 能见存亡明于吉凶。 水陆俱度者。 譬中道度于二边也。 水喻生死。 陆喻涅槃。 二总揽结归三法等者。 哀叹品云。 何等名为秘密之藏。 犹如伊字三点。 若并则不成伊。 纵亦不成。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 乃得成伊。 我亦如是。 解脱之法亦非涅槃。 如来之身亦非涅槃。 摩诃般若亦非涅槃。 三法各异亦非涅槃。 故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方是涅槃也。 二金刚下略序余四。 然释名总论三法体宗用。 别论三法。 总既含别。 别不离总。 故体即是大。 宗即是度。 用即是灭。 教相分别总别之三法耳。 是故五章不出三法。 金刚宝藏等者。 二十一经云。 譬如宝藏多诸珍异种种具足。 佛道甚深奥藏。 亦复如是。 多诸奇异具足无缺。 名大涅槃。 二边不坏故曰金刚。 含摄三千故名宝藏。 无二死迁变故曰恒安。 无三惑热恼故曰清凉。 不老不死即常住不变也。 置毒佛性者。 毒喻佛性。 五味喻五道。 二十七经云。 譬如有人置毒乳中乃至醍醐皆悉有毒。 名字虽变毒性不失。 若服醍醐亦能杀人。 众生佛性亦尔。 虽处五道受别异身。 而是佛性常一无变。 应以见性破惑名为杀人。 即是今经大力用也。 前引置毒喻五时教。 此引置毒喻五道机同引一文而用意各别。 毒鼓如第九经。 譬如有人以新毒涂鼓于众人中击。 虽无心欲闻。 闻之皆死。 唯除不横死者。 是经亦尔。 于诸行众中有闻声者。 所有三毒悉皆灭尽。 虽无心思念是经力故。 能灭烦恼犯重造逆。 闻已亦作菩提因缘。 渐断烦恼。 除不横死一阐提辈。 八自在我者。 一一多示一身以为多身。 身数大小如微尘。 充满十方。 如来身实非尘。 以自在故现微尘身。 二大小示一尘身满大千界。 三轻重以满大千之身。 轻举飞空实无轻重。 四色心如来一心安住不动。 所可示化无量形类。 五根六根互用。 六得得一切法亦无得想。 七说演一偈经无量劫义亦不尽。 八见如来遍满一切处。 如虚空不可得见。 具如第二十一经。 常住二字者。 寿命品云。 常当系心修此二字。 佛是常住。 若有修此二字。 当知是人随我所行至我至处。 四谛品云。 或闻常住二字音声。 若一经耳。 即生天上。 无上醍醐者。 即经云。 从熟酥出醍醐如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也。 二名含下结极教之相也者。 圣人被下之言曰教。 分别同异曰相。 谓分别今经三德圆融。 异偏小纵横也。 又望前诸部明圆虽同兼等则异。 今虽重施同知佛性故与兼等其义永殊。 天竺五处不同者。 五国咸名天竺。 而言音各异。 天竺或言身毒。 或言贤豆。 皆讹也。 正言印度。 印度月名。 月有千名。 斯一称也。 良以彼土贤圣相继。 开悟群生照临如月。 因以名也。 奢切小殊者。 谓言音大同。 但奢缓亲切小异。 如中国云摩诃。 东南称摩醯也。 此间楚夏者。 此则言音大异。 如中国云般涅。 西北称涅隶。 淮南曰楚。 中原曰夏。 楚即蛮夷也。 中原语正类彼中天。 淮楚语讹。 类彼西北。 春秋后语曰。 楚之先季连苗裔曰鬻熊。 其子事周文王早卒。 子熊任。 任生熊绎。 成王举文武之勤。 而封于楚蛮也。 孔安国曰。 大国曰夏。 双卷者。 自有二经。 一在王舍城鹞山中说。 名佛般泥洹经上下两卷。 即西晋帛法祖译。 一在毗舍离国大林中重阁讲堂说。 名大般涅槃经。 亦上下两卷。 即东晋释法显译。 而此二本皆是小乘。 六卷名大般泥洹经。 亦法显所译。 大本即无谶所翻六卷。 乃是大本前分耳。 是义下斥古非也。 肇论下彼涅槃。 无名论云。 泥洹泥曰涅槃。 此三名前后异出。 盖是楚夏不同耳。 涅槃者正也。 故今云。 为彼土正音。 如言大者下以此方大含多义以例涅槃。 不偏翻一切至于此者此即涅槃。 大品云。 一切法中涅槃为第一。 又大下名字功德品云。 所言大者。 名之为常神通者。 璎珞经云。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心慧性究竟开发。 名之为大。 故曰极号。 常乐下总包四德故名为大。 故曰都名。 故不可翻也者。 以涅槃多含故存梵语。 是色声之法者。 手书故属色。 口说故属声。 不可下累书是色叠说是声。 意云。 既书梵名不可更书华名也。 又一梵名具含多义不可累说。 由是不翻。 义岂可多者。 此师不许一名含多义也。 但一下正示己义。 还引此方息字为例。 问多训与多义。 岂不同耶。 答不同。 如训子息时。 但有子息一义。 故子息名下更无多义。 此皆人师情见如此。 盖匪通方。 或训长息者。 以生长训息也。 暂时消息者。 此以调养为消息。 报示消息者。 此以音信为消息。 一名四实者。 先陀婆一名。 而有盐器水马之四实。 智臣善解者。 菩萨品云。 如是四物共同一名。 有智之臣善知此名。 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 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 欲饮奉器。 欲行奉马。 经喻如来密语。 唯大乘智臣应当善知。 四等者。 谓慈悲喜舍也。 亦曰四无量。 无量从境四等从心。 境虽无量我心常等。 以轻代重者。 以智慧翻般若也。 真丹者。 或云。 震旦旃丹指那指难。 皆梵音赊切也。 若准华严翻为汉地。 又婆沙论中有二音。 一云指那。 此云文物国。 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 二云指难此云边鄙。 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 西域记。 翻摩诃支那为大汉国。 或谓日出东隅其色如丹。 故云震旦。 真丹者。 此皆讹也。 竺道生者。 竺姓也。 道生名也。 本姓魏钜鹿人。 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后值沙门竺法汰遂改俗受业因姓竺也。 言涅槃圣者。 初生游长安。 从罗什请法关中。 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建康住青园寺。 寺即晋恭思皇后褚氏种青之处。 因以为名。 以六卷泥洹。 先至京都。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阐提皆得成佛。 遂撰十四科。 其第十众生有佛性义云。 经言阐提无者。 欲击励恶行之人。 非实无也。 以其见恶明无无恶。 必有抑扬当时诱物之妙。 岂可守文哉。 于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中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疠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踞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虎丘山。 旬日之中。 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去已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销影岩岫之中。 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明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 忽见尘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疾。 追而信伏其人鉴之至征瑞如此。 尝着涅槃记。 事迹委如梁传第九。 其于涅槃独见若此故。 时人美之为圣。 引下文引唱灭速灭。 即是译人翻涅槃为灭也。 前家下今师判也。 前谓生公后指庄严唱灭速灭但约生身故云止灭。 于生复灭灭者亦灭涅槃也。 二边俱灭故称寂灭。 白马引第二文。 长干引第十五文。 定林引第五文疮疣即二死也。 梁武引二十三文。 因中用智名断。 果上惑尽名不生。 睿师下睿公释论序也。 秦言者。 秦有亡秦符秦姚秦乞伏秦。 今云秦者。 姚秦。 亦曰德秦。 以符秦为前秦也。 睿乃什公门人。 即姚秦时也。 方册者。 即此土经籍也。 礼记中庸篇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册郑玄注云。 方版策简也。 或曰。 一扎曰简。 连编诸简曰册。 故左传序曰。 大事书之于册。 小事简牍而已。 梵音不可变者。 谓不可翻也。 唐三藏明不可翻。 凡有五例。 一秘密。 如陀罗尼。 二多含。 如薄伽梵。 三此方无。 如阎浮树。 四顺古。 如阿耨菩提。 五生善。 如般若。 今涅槃不翻。 应在生善多含之例。 即时书之者即就也。 匠者。 谓师谓什公也。 受者。 谓资谓笔受之人也。 谨敬也。 四云下约所诠之理不可思议故。 双非华梵。 又理难思故不可翻。 而摩诃亦可翻大故。 非不可翻。 灭据下法即五阴。 人即假名。 生死下灭生死妄法证涅槃真法。 转凡夫因人为极圣果人。 以转释度义也。 灭名目无者。 目谓题目以灭名题目其无。 以度名题目其有也。 实法即第一义谛。 假人五阴俱不可得故。 云俱灭相续即世谛。 从因至果革凡成圣故去。 俱度三云下苦依身在名有余。 身智俱灭名无余。 而非永免者。 谓死已还生故但名灭。 佛于三界更不受生。 方得名度。 观师下难开善。 初解也。 生死之人附何而度者。 且人之与法岂得相离。 由五阴实法有众生假人。 如揽指成拳。 故无异体。 其法既已先灭。 其人附何而度。 此难彼释灭义也。 若生下人既可转例知。 法亦可转以人法无异体故。 何得云生死法灭耶。 此难彼释度义也。 今研下今师以四教望之。 次第破彼四解。 三果生死未并灭者。 初果虽灭四趣生死。 而有欲界人天七生。 二果尚有一生。 三果虽无欲界生死尚有色无色生死。 故前三果未并灭也。 凡法下约有余解脱难。 子缚已断名因灭。 苦依身在名果未灭。 若灰下约无余难假法俱寂者。 谓假人宝法也。 寂则不论度者。 人既寂灭约谁论度。 又下下小教所谈二乘取证无余无作佛义。 凡法都不灭等者。 以三藏菩萨不断惑故。 不论灭。 与不灭度与不度者。 以本自不生今则无灭。 若法若人俱如幻化故。 非但下灭伪法。 在十住灭真法。 在十行灭伪法故度。 凡人灭涅槃故度。 圣人言不涉真法者。 彼释灭但云生死之法。 灭语不下释度。 但云生死之人转。 故云不涉真不论圣也。 灭之与度不纵不横者。 灭即三解脱度即三般若。 而体同名异。 三一相即不纵不横。 既非下小即三藏。 共即通教。 菩萨别教。 佛即圆教。 先圣法言唯兹四教。 彼既并非故不敢道。 受此有无犹是苦等者。 领受二见故逼迫为苦。 执此起惑故成集。 修行对治故是道。 断常俱离故是灭。 此斥开善有无之义。 全同断常。 言犹是灭谛者。 谓纵灭断常未出三藏小乘。 意未涉大故云犹是灭谛之真。 下开善所说尚非小乘灭义。 云何释今圆顿涅槃。 若以至目有者。 牒义。 若双下按定双目生死者。 谓以灭度俱约生死以说也。 生死本自下正难。 则无度法等者。 实法既无假人亦无故。 云亦无度者。 既不可下以生死本空如幻化故。 云何下生死尚不可。 何况涅槃耶。 疣赘者上音尤。 下之汭切。 说文曰。 疣赘也。 小曰疣。 大曰赘。 释名云。 疣者。 丘也。 出于皮上如地有丘。 今以灭度之义。 如彼疣赘通真之理喻之虚空。 若以下约别教破。 且以初地中道为涅槃。 文中先邪次小。 约二边次第纵破也。 纵非邪执乃是小义。 纵非小义乃是教道。 二边定非中道。 涅槃以名召法等者。 以灭度名召有无法。 以有无法应灭度名。 名物尚存者。 物即法也。 能通拙者。 且据三藏二乘为破析色故。 拙所通伪者。 所证偏真非是真实故。 贫住化城者。 乏大乘财食。 犹如贫子止住草庵。 患佛道长远。 譬之疲商权息化城。 法华开显破草庵之滞情。 荡化城之执教。 故云久已被弃。 云何下安用法华已弃之义。 用释今经圆常之名。 偏邪二边者望当教但中理故。 二边悉是偏邪。 有不关无等者。 有无不融故非圆义。 纵横狼籍者。 各体故纵并得故横。 劫掠下掠力尚反。 夺取也。 经喻外道窃佛常乐之名。 喻以劫牛。 今斥开善但得灭度之名。 如掠劫群牛。 不知其义。 如不解钻摇。 三藏酪浆尚犹难得。 况通别二酥圆醍醐耶。 又灭度无明亦非究竟者。 以破无明通分真故。 灭度究竟者。 破惑究竟唯妙觉故。 方得字上或有灭度二字者。 文误以后下后谓妙觉前谓分真。 第二第三者。 文亦误。 应云第三第二也。 第三约尘沙无明。 第二约四住尘沙。 初番即有余无余尚不可。 以第四番中分破释涅槃。 况用第三。 第二尚不可以第三第二。 况用初番小乘义。 以释圆顿极果涅槃耶。 亦应凡夫从此至彼。 便应是度者。 准前开善立义。 乃云度者。 永免之名。 不云从此至彼今此例难也。 既得以已有还无释灭。 例应以凡夫死此生彼释度也。 文中初难凡夫展转复并。 意云。 既许是灭即应是度。 若不是度亦应非灭。 何得云灭通凡夫度唯圣人耶。 若圣下次难圣人既许灭义。 同凡例应度义亦同故云圣人从此至彼等。 若同下结难也。 若同小乘凡圣。 则近同小果。 非至圆极之高。 狭唯六道非包十界之广。 若异下借使异小凡圣。 但是通别。 是故亦非高广。 云何下结斥应作四。 四十六番者。 难第三第四解。 亦应例前二解。 作四教难之。 故有十六。 今文存略。 前二解各约四教则成八。 后二解各合为一。 故但十番。 然后二解文虽但一义。 各含四。 第三约有余无余及以三惑。 则已该四教。 第四既约近狭非高广。 以斥之则高广在圆。 近狭收三义各含四。 其旨焕若。 明哲下示存略意。 哲智也。 时人下示研难意。 薳音伟远也。 已如前说者。 如前依开善翻名也。 释其下依翻释义。 于中分二。 初且寄历别为释义故。 次正约圆融为显理故。 非前历别无以显后圆融。 非后圆融无以会前历别。 故知圆融更无别法。 但是达前三九互摄耳。 复于二文。 皆征下哀叹品中秘藏之说。 以显其义。 于次第中引法说文用结三身故云秘密藏者。 名大涅槃。 伊字三点。 首罗三目。 只是譬说。 还譬三德故无别途。 今就义便点。 是文字宜结解脱。 目能照了宜结般若。 至圆融释乃取合譬之文以结其义。 故云法身亦非等。 故哀叹所谈秘藏法譬合三义无别趣。 既用法譬以证历别。 合文以证圆融。 乃知二文义归一揆。 不可见下斥云未是今经正意。 便弃历别别觅圆融。 若得此意至下释经用别用圆处处多尔。 秀出者。 秀亦出也。 又荣也。 智境照发相应者。 以智照境由境发智。 境大智大故曰相应。 境即法身智即报身。 应身自在者。 应遍法界如镜现像。 形对像现故曰无能遏绝。 非生非起者。 前生即因后起即果。 照无下以遍以足释其圆义。 照无不遍者。 圆灭周遍照三谛故。 发无不足者。 性灭具足发三智故。 虽境智双举。 正显报智圆灭耳。 照遍故明穷发足故境极。 逗必会者。 以四教法逗权实机。 随自随他示生示灭。 称机无乖故曰必会。 取必克者。 义同上句克胜也。 诸佛之师也者。 诸佛即智师即是境。 境能发智故称佛师。 非四即之此岸。 非究竟之彼岸。 非分真之中流。 非能契智非所契理。 无始因无终果。 实相绝待故并非之。 故云故名实相度佛师度故。 诸佛亦度者。 境既绝待智亦绝待也。 以境智不二故。 此虽明智正在示境论云下释论赞般若偈也。 境发智故名佛善来。 智照境故名佛穷底。 如如智等者。 全境如为智如故曰如如智。 全智如为境如故曰如如境。 佛无碍者。 即大义。 自度度他者。 自既出二死。 亦令他出二死也。 度他故彼利益。 自度故我利益。 一切周悉者。 等彼十界故名周悉。 浅深别异者。 于三番中各有深浅也。 法身则深二身则浅。 性净涅槃一切种智则深。 二净二智则浅。 身智脱不同故别异。 未是今经正意者。 意本圆融说有次第。 今据所说故非经意。 意者下正约圆融三法。 即三智等者三法。 谓三法身也。 以理智用皆可轨故。 同受法名。 三智即三般若。 三点即三解脱。 法身即一切种智性净涅槃。 报身即一切智圆净涅槃。 应身即道种智方便净涅槃。 三法下两番融即。 初明九三相即。 次明三一相即。 良由九只是三三只是一故也。 三法即九法者。 以身智脱各开三故。 九法即三法者。 以合三身为法身。 合三智为般若。 合三脱为解脱故。 不三而三下明三一互融。 不得相离者。 即三而一故。 不得相混者。 即一而三故。 涅槃之名遍布诸处者。 涅槃是安乐法。 诸处即十法界。 此乃约事以辨故。 有十界浅深之殊。 猕猴者。 毛诗草虫经曰。 猱猕猴也。 楚人谓之沐猴。 腾枝跃树者。 后汉王延寿王孙赋曰。 缘百仞之高木。 攀窈褭之长枝。 河伯者。 水神也。 名天吴。 山海经云。 天吴八首十八尾。 亦曰水伯。 援神契曰。 河者水之伯。 上应天汉。 噞喁上音验。 下牛凶切。 说文云。 众口上见也。 淮南子曰。 天且雨也。 鱼已噞噞。 修罗怖畏得归依处者。 谓与天主斗战奔北。 故怖入藕丝中即归依处也。 欲界报法等者。 即人中饱足为乐。 是报法也。 断欲界结等者。 即第二十一文多用。 善因者。 谓断结之言。 皆在人中悬发上二界定。 故云善因。 若三下婴儿行品文也。 八万等者。 初果八万劫成菩提。 六四二及十千。 如次对二三四果及支佛。 以由界内经生多少故。 成菩提赊促有差。 经有三文。 第十云。 成菩提。 十九云至大涅槃。 二十云。 得阿耨菩提心。 委释如疏记释论下诸文明菩萨法界。 多明三教菩萨。 或但取别教。 今此乃以圆教分真名菩萨界。 故知从初发心即指初住故。 引此经十住见不了了。 证成其义。 唯取极果为佛界。 问三教菩萨及圆住前。 何不明之。 答欲显极果住大涅槃。 是经正意故。 且以真因为菩萨界。 余可准知。 各有涅槃义也。 随情逐事者。 十界事别各谓涅槃。 此翻法胜者。 亦法尚是阿罗汉。 佛灭度后八百年中。 于婆沙中取三百偈以为一部。 名杂阿毗昙。 又撰增一集文中解二涅槃。 皆先立义。 次引证悉。 是今经第二十一文也。 灭烦恼即子缚断。 离诸有即果缚断。 皆是有余者二乘虽断果缚无明全在。 是故望佛仍是有余。 故引胜鬘证成其义。 昔灭下昔教小乘以灰断为涅槃故云是尽。 今经大乘以常住为涅槃。 故云非尽。 若依下约别义正斥。 今昔相对者。 昔小今大俱有涅槃。 正是通途之义。 非别显今经圆极涅槃也。 若擘下盖约别义以弹剥之也。 故云义则不然。 肌谓肌肉。 理谓凑理。 张平子西京赋曰。 街谈巷议弹射臧否。 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注云。 言此人弹剥善恶虽毫厘肌理之间。 亦能分擘。 何者下牒彼立义所灭则异者。 彼以灭烦恼为有余灭生死为无余。 若尔下今师正难也。 法尚既于小乘以断见师子缚为有余。 断生死果缚为无余。 若例大乘。 亦应以破根本无明为有余。 破变易生死为无余。 此则大小两教各有二种涅槃高下硕异。 小既未破无明。 岂得以小所得二种为大乘有余耶。 汝今既以小乘二涅槃为大。 有余则应小乘。 已破无明入菩萨位也。 故云若尔至同佛入无余涅槃也。 何事下既若二乘已破无明入菩萨位。 何故复被弹诃言非大乘耶故云被诃言非也不断下出诃小之文。 不断根本无明故。 不到三德彼岸故。 门外草庵非长者宅内故。 云何下结责也。 此约别义则大乘二种涅槃。 唯佛及证。 不应对佛云小是有余也。 又若下约通义例斥。 通则九界皆应对佛称为有余。 何但二乘。 皆不得然者。 然是也。 谓皆不是大乘有余也。 岂非佛性通耶者。 安乐性即佛性也。 前明涅槃约事通于十界。 如云寒狱以热为乐等。 今明佛性约理通于十界。 且取通义故得例答。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二文云下即如来性品文。 二十五有者。 即细开六道也。 谓四洲四趣。 无想天那含天。 六欲天梵天。 四禅天四空天二十五有生死不亡故。 并名有我。 谓真我亦佛性也不耶。 即迦葉问辞。 答言即。 佛答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义也。 寤言下文选曰。 寤言莫予应。 注云。 谓卧而语也。 依经应作寱牛世切。 眠言也。 如来性品云。 譬如二人共为亲友。 一是王子。 一是贫贱。 见王子有一好刀心生贪着。 王子后持是刀逃至他国。 贫人于后寄宿他家。 即于眠中寱言刀刀。 傍人闻之。 收至王所。 乃至云。 菩萨亦尔。 出现于世说真我相。 说已舍去譬如王子持刀逃国。 凡夫说言一切有我。 如彼贫人止宿他舍寱言刀刀。 又杨下婴儿行。 止小儿啼故。 以杨树黄叶为金等者。 取木人木马皆为止啼。 此喻说三十二天妄常乐我净也。 下疏云。 叶喻妄常金喻妄净。 人喻妄我马喻妄乐。 六道以安身适悦等者。 如寒地狱中以热间为适悦也。 余道可知。 望佛犹通者。 以未能究竟隔别变易生死故。 非通非别者。 此成四句故属双非。 若束而明之。 只是通别九界是通。 佛界是别故。 上句明菩萨而云望佛犹通也。 [穀-禾+牛]古候切。 取牛乳也。 随其流处等者。 如来性品云。 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乐味。 轮王为此药故。 处处造作木筒以接是药。 其味真正。 王既没已其后是药。 或酢或碱或甜或苦或辛或淡。 如是一味随其流处。 有种种异。 是药真味停留在山。 犹如满月。 乃至云。 秘藏亦尔。 以烦恼故出种种味。 所谓五道四姓。 委释如疏记。 倒泻斯病者。 倒即吐也。 文云下引陈如品也。 三种病贪嗔痴也。 三种药不净慈心因缘也。 事理不融故。 药病互无。 王复得病者。 即哀叹品中客医喻也。 王得病即小机执无常为病也。 亦药亦病者。 治邪常故名药。 障真常故名病。 是胜三修者。 谓常乐我也。 旧伊纵横喻无常苦无我劣三修也。 又新下前对二边故。 中道教行理三悉受双非之名。 今以教行对理则圆伊教行能治二边。 故得名药。 圆理亡泯故属双非。 故云正法正性等。 唯有常净等者。 此约半与半夺故。 与二夺二。 若全夺者。 四德俱无。 如下疏记。 则是习气者。 谓三宝差别。 即无明心也。 无明即习气。 净名云。 结习未尽华则着身。 此无为缘习非界内习也。 竖出九界者。 此约自行破九显佛界名竖出。 然但破事九不破性九。 横收一切者。 横遍彼彼九界也。 无边底故常者。 横收故无边竖出故无底。 由达无边底故名大丈夫。 自既丈夫复调丈夫。 故云能化度一切自他融摄。 故不思议断苦下亦四句释乐。 初二约断。 后二约智。 初二中前一明断用故。 云断苦乐。 故乐即是断生死苦及涅槃乐故。 得中道之大乐。 后句明断体故云大寂。 故乐即是中道永寂二边。 故名大寂。 后二约智中初句明智用故。 云一切知故乐。 即中道双照二边名一切知。 后句明智体故云身常故乐。 即了了常知也。 业净者总标也。 身净下即三业俱净也。 以身兼口但云身净。 即色心不二咸空假中。 故并名净。 是故下总结。 然此文中明常乐各有四句明我唯一句。 明净有三句。 各随语便更无他说。 例前应就理等者。 例前正法正性非药非病之文也。 互显等者。 前已约理明非。 今但约事明非。 以前例后以后例前。 故云互显。 从地狱已上料简者。 即通别中云。 六道以安身适性为安乐也。 从外道已上者。 即药病中云长者。 没已劫掠群牛也。 二乘已上者。 即大小中云小者二乘也。 四悉檀者。 名出智论。 悉是华言。 檀乃梵语。 悉之言遍檀言为施。 以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法。 遍施有情故曰悉檀。 又应法师云。 悉昙此云成就。 论中云。 悉檀者。 亦悉昙也。 准此二字。 俱是梵音。 故他宗学者或谓天台不善华梵。 且古来亦云二字俱是梵语。 岂独唐代方知。 故净名玄义云。 悉檀是外国之语。 诸法师解释不同。 或言无翻。 外国多含。 例如修多罗名含五义。 此土不的翻也。 有翻者。 或翻为宗乘。 墨印实成就究竟。 如是异翻非一难可定判。 南岳云。 此例如大涅槃。 是胡汉兼举也。 南岳亲证不应错用。 故天台智者依之释义。 又如龙树之名。 古者译家皆云二字并是华言。 谓龙生法身树生生身。 至于唐代。 乃云。 龙是华言树是梵语。 梵云那伽树那。 此云龙猛。 应知龙猛既有父母祷树之缘。 复与树那音滥。 故致异释以例悉檀。 以悉训遍借是梵语。 亦应无爽。 如翻究竟亦是遍义。 显昔第一义者。 昔人天教及小乘教。 各指当教涅槃为第一义也。 引互无为证者。 即第三十五卷云。 牛处无马马处无牛。 名互无也。 真谛涅槃者。 亦同初家。 以涅槃为俗谛也。 彼为涅槃因修而证。 故属俗谛。 引肇论以证俗谛无名无相也。 肇有四论。 一物不迁论。 二不真空论。 三般若无知论。 四涅槃无名论。 今引物不迁文也。 江河至不流者。 前波后波虽复相续。 而不相到。 其性各住虽注不流。 日月至不周者。 日月历天昼夜无停。 亦由各住故不能周。 岂有下结显涅槃无名无相也。 谓江河等物及以涅槃俱俗谛故。 犹是续待二假者。 以冥真故。 无明已尽故。 非因成而有缘真相续之假。 迷悟相待之假。 具二假故。 即是俗谛故有名也。 执真有名者。 谓俗本无名依真立名。 如劫初圣人。 仰法真理俯立俗号。 真理能通因名道路。 真理不动因名山岳。 所通非有者。 以四门所通同一偏真故。 但存邻虚名有门。 析破邻虚名空门。 两亦双非准义可见。 指三下引喻结斥。 三涂者。 山名泰行轘辕崤渑是也。 左传曰。 三涂四岳九州之险也。 或作荒涂者。 后人妄改。 彼以小能释大所。 其犹指三涂之险阻为宝所之坦夷。 鱼目喻小明珠喻大。 其旨可知。 问古下叹美立问而有三叹。 一问一叹师承道胜。 二肇作下叹述作辞高。 三世人下叹古今共许。 意复下是一问。 虽具三美所诠义意。 比望今家孰优孰劣。 故云意复云何。 命世者。 文选李陵书曰。 皆信命世之才。 抱将相之具。 注云。 命名也。 言其名流播于时代也。 孟子云。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矣。 注云。 名世次圣之才。 物来能名正。 一世者。 生于圣人之间也。 升堂入室者。 以于道浅者为升堂。 于道深者为入室。 论语云。 子曰。 由也升堂矣。 未入于室也。 一肇而已者。 什公门下有十哲八俊四圣。 肇皆预焉。 生肇融睿为四圣。 更加影严凭观为八俊。 兼常标名十哲。 僧传曰。 通情则生融上首。 精难则观肇第一。 刘遗民览肇所撰之论。 叹曰。 不意方袍复有平叔。 洋洋下谓其文辞洋溢盈人之耳也。 论语云。 师挚之始关睢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卷不释手者。 释放也。 答中初谦己总指日月在怀。 喻其明达也。 既不下自斥。 既不亲承肇师其法门深旨。 我亦难见。 钻仰下虽不亲承遗文。 既在寻其旨趣。 亦应可知。 钻仰者。 颜渊叹仲尼云。 钻之弥觉其坚。 仰之弥觉其高。 管窥者。 庄子曰。 以管窥天以锥指地。 二其论下以四句判论文也。 彼论凡有九折十演共十九篇。 今之所斥。 皆于上秦主表及第一开宗第二核体。 中撮其妙言要辞不出四句。 故参杂引之不成次比。 今先指会其文。 次消释其义。 初有句中初是开宗中文。 若无下表中文。 次无句中初二句即开宗中文。 具云余尝试言之。 夫涅槃之为道也。 寂寥虚旷等。 岂有下一句。 是表中文。 具云既曰涅槃。 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两亦句中唯恍惚窈冥。 其中有精句。 是表中语。 余开宗中语双非句。 并开宗中文。 而欲下具云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 而欲以有无题牓标其方域。 而语其神道者。 不亦邈哉。 次释义者。 出处至假名者。 有余住世名出。 无余入灭名处。 斯皆应机示有生灭。 既无实体。 故并假名。 若无下此本秦主之语。 斥诸家通第一义谛。 皆廓然空寂无有圣人。 故肇举之。 若真谛廓然无圣人者。 谁知真谛耶。 既有知者。 验有圣人。 故彼文云。 实如明诏也。 若无下即肇公伸明秦主之意。 圣人忘怀动静合道。 故曰与游。 即其有句者。 既存能知能游之人。 岂非有句即无句也者。 既无形名复非有心所知。 岂非无句故不可得而有者。 此即亦无。 不可得而无者。 此即亦有。 恍有也。 惚无也。 窈幽也。 冥暗也。 谓有无不定幽暗难测。 故曰窈冥。 虽曰难测而有灵明知觉其妙甚存。 故曰有精也。 窈冥即亦无有精。 即亦有五阴永灭故亦无。 幽灵不竭故亦有。 有无绝于内者冲而不改故。 不可为有故有绝。 至功常存故无绝。 称谓下涅槃之体。 既内绝有无故外没称谓。 视听下释上二句也。 由外绝称谓故。 两界视听之所不及。 由内绝有无故。 无色四空之所不了。 题牓谓名字也。 方域谓理体。 不亦邈哉者。 若执有无去道甚远。 然其下以四教定论意。 文云等者。 开宗云。 灭度者。 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不涉界外者。 但度界内欲有见无明之四流耳。 不灭涅槃患者。 但以阴身为大患。 故辨差下既彼论是大又非别圆。 今寻辨差之文。 知属通教辨差即第九章也。 无为一也者。 彼云。 以俱出生死故同称无为。 此以下彼云三乘诸道。 皆因无为而有差别。 此三三于无为非无为有三也。 如来下彼云放光云涅槃有差别耶。 答曰无差别。 但如来结习都尽。 声闻结习未尽耳。 请以近喻以况远旨。 如人斩木去尺无尺去寸无寸修短。 在于尺寸不在无也。 今师引之语或改转。 有本云声闻结尽习不尽者。 结下多尽字也。 在于尺寸不在无也者。 尺寸喻三乘浅深。 无喻涅槃理一。 虽俱下彼岸涅槃也。 升降三乘也。 以无言说道者。 即大品共般若也。 僝(士限切)然者。 尚书曰。 方鸠僝工。 孔安国云。 鸠聚僝现也。 夫通下斥肇四失也。 次第在文俯提枝末者。 肇云。 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初句是上求下句是下化。 理为道本故云玄根。 婴儿失故乡名为弱丧。 方便善微名为婴儿。 本有真如名曰故乡。 今判彼意故云乃是等也。 是泯忧喜等者。 通人了达幻化即空。 故忧喜等一切亡泯。 齐明暗者。 智明惑暗也。 不作大小者。 下疏释云。 是别教婴儿谓不造五逆名不作大。 不起二乘心名不作小。 今为通教婴儿者。 不以文害意也。 以达即空故亡巨细。 喻之以婴儿者。 准下品意。 但是和光利物。 能令众生得见。 菩萨同其始学名婴儿行。 是则示同人天。 三教并圆住前悉名婴儿也。 今判肇论。 但是通教婴儿也。 喻之以三兽度河。 以三乘俱证涅槃。 而智有深浅。 文载大品及今经第二十一卷。 则声闻如兔。 缘觉如马。 菩萨如象。 灰断喻。 文载智论。 声闻断正使如烧木成炭。 缘觉侵习如烧炭成灰。 菩萨俱尽如炭灰俱无。 宗在他经者。 通教体法非今圆顿也。 一切下下三教菩萨藏通罗汉。 咸破偏疑同成圆佛。 佛开下既开通即圆。 云何更立通义。 聋聩之徒者。 于法华中机生未脱斥为聋聩。 于今得悟悉是聪明。 聩(五怪切)聋也。 斥故显新者。 故即劣三修新即胜三修。 波动下用哀叹春池失珠喻也。 瓦砾喻小理月形即珠喻圆理。 委释如疏记。 肇以昔教三乘所证之理。 而解今经圆融涅槃。 何异捉砾为珠也。 纲维即纲上大绳故。 纲维整则网目正。 纲维阙则网目堕。 涅槃大义喻以纲维。 九折十演其犹网目。 涅槃义坏折演何为。 故云安寄。 执佛下昔教方便。 佛于法华涅槃已斥为权。 故云遗弃。 十演者。 彼有十九篇而名九折十演。 折者。 问难也。 演者。 答释也。 谓一开宗。 二核体。 三位体。 四征出。 五超境。 六搜玄。 七妙存。 八难差。 九辨差。 十责异。 十一会异。 十二诘渐。 十三明渐。 十四讥动。 十五动寂。 十六穷源。 十七通古。 十八考得。 十九玄得。 于中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十七十九是演。 余九是折。 终非三德者。 十演之谈但明昔教涅槃。 终非圆常三德也。 今言下今师正明涅槃无名之义。 请寻文核旨。 比望肇师虽涂汉之相远。 山毫之相绝。 未得为喻。 优劣历然。 其犹指掌非独情也。 初举三德释涅槃。 次离九界释无名。 六道并三教三乘合成。 九界。 从所离等者。 所离即九界能离即佛界。 乃是无九界涅槃之名。 故曰无名而有佛界三德之名也。 故知涅槃无名四字上二显。 能离下二明所离以约能所相待故属有门。 即诸名无名者。 即九界名是佛界无名故云便是涅槃。 此约绝待故属空门。 涅槃非四者。 三一互融。 岂存四相。 须知四门还是三观。 即空故名即无名。 即假故不离九界名。 即中双照是两亦。 双遮是俱非。 当晓十界一心三观。 融摄涅槃无名之旨。 不离方寸皎在目前。 岂假九折十演迂曲而谈哉。 故名无缘者。 不缘二边也。 今亦下无六道名即不缘众生。 无四圣名即不缘法。 有秘藏名即缘于如来。 况复下地等者。 佛眼佛耳。 尚不见闻。 况余四眼四耳而能见闻耶。 问佛眼佛耳岂不见闻耶。 答见无见相闻无闻相。 故云不见闻也。 大悲方便者。 随四悉机施设假名也。 动树举扇喻名相。 月喻实理。 文云下即第二十一文也。 坻罗婆夷疏云。 是鷃雀一音二名。 智度下论四十六文也。 更设五阴等者。 开心故成五阴。 开色故成十二入。 心色俱开故成十八界。 故此三科不出色心枫楠。 或复下所列诸名散在经文。 欲有见无明四流所不能漂。 名洲陼。 尔雅曰。 水中可居曰洲。 小洲曰陼。 能遮烦恼恶风雨故名窟宅。 圆法遍摄故圆修者。 如服乳糜更无所须最第一故喻之醍醐。 能扶起阐提圆信心故。 喻之以杖。 故三十四经云。 是经能为一阐提杖。 犹如羸人因之得起。 照了破戒犹如明镜。 故经云。 是经即是毁戒众生之明镜也。 如世间镜见诸色像故。 云为破戒明镜。 有本于为字下加一字者非。 不可下释喻虚空义也。 即空中故如空不可得。 遍一切故如空无障碍。 大论下众生假名五阴实法。 皆因中之称。 既通极果例知涅槃果称。 亦通因中。 故知十界悉言安乐。 名不在内等者。 不在内即非空。 不在外即非有。 中间即两亦常自即双非。 是字不住即四性不可得名性空。 亦不不住者。 此空亦空名相空。 涅槃亦尔者。 佛菩萨是能住之人。 涅槃是所住之法。 人既二空法岂不尔。 人法不二体性无殊。 合求亦不可得者。 谓具足三德亦非涅槃也。 此明三德若具若各皆无定相故。 各各求及合求皆不可得。 方名涅槃。 故智下引大论赞般若偈。 证见与不见各求合求俱缚俱脱。 显向涅槃不在之言。 是不见脱也。 若人等者。 于法起见名见被缚。 迷于法相名不见缚。 称法起见名见得。 脱见无见相名不见脱。 法身解脱各例般若以为四句。 故云亦如是。 譬如下幻体本虚故不可见。 而有色像故而见。 不可见而见喻见脱。 见而不可见喻不见脱。 但假名字引导众生者。 假立秘藏三德之名。 欲令众生悟。 名下理达名非名。 即是大悲动树举扇也。 譬如空拳下次第配四悉可知。 以新伊悦之者。 大机发悦即欢喜益。 引进即引生大善。 破之即破昔小恶。 悟之则悟小即大。 无则不绝者。 于无起计何曾得绝。 尚非小乘义者。 以通教二乘即有达空证涅槃故。 大香象等即哀叹品文。 羁锁者。 革络马头曰羁。 释名曰。 羁检也。 所以检持制之也。 介尔动念者。 介微弱也。 周易系辞曰。 忧悔吝者。 存乎介心。 既不绝等者。 心为语本故也。 杨子法言曰。 言者。 心之声。 书者。 心之画。 此乃修习言语道断等者。 即小乘内凡方便道也。 苦忍明发者。 即见道十六心中初苦法忍苦法智也。 略举见道意该修道。 以此二道皆真证故。 世谛死时者。 即见思破处名世谛死。 指此下举劣况胜。 三藏之劣已能绝六道人法。 况余三教大乘之胜乎。 然入下将明通义先斥三藏。 真俗异故者。 以三藏事理相隔故。 入观冥真故绝。 出观入俗故不绝。 不同通人事理相即。 出观入观咸皆契绝。 若能下正明通义。 初二句。 即肇论中语以肇论所诠。 但在通故。 远乎哉者。 言不远也。 初句明法即俗而真。 故道不远。 次句明人即凡而圣。 故圣非遥。 无绝无不绝者。 皆如幻化故无二相。 方便道即性地也。 空慧相应者。 见地已上悉名相应。 净名下即天女诃身子文也。 无明未吐者。 下哀叹品二乘白佛云。 我于往昔情色所醉轮转生死。 如彼醉人卧不净中。 如来今当施我法药。 令我还吐烦恼恶酒。 而我未得醒悟。 云何放舍回转日月者。 又云。 如彼醉人见上日月实非回转。 生回转想众生亦尔。 为诸烦恼无明所覆。 生颠倒心我计无我。 乃至乐计为苦。 如彼醉人于非转处而生转想。 如疟病者者。 又云。 如疟病人值遇良医所苦得除。 我亦如是。 邪命热病虽遇如来病未除愈。 未得无上安隐常乐。 对界下结示经意。 界内通惑虽除。 界外别惑全在。 故云结习未尽无明未吐等也。 以大涅槃心修行者。 以但中解修次第五行。 具历别十德也。 然五行约修十德约证。 亦互通修证。 今此且约地前教道以说。 则二俱在修。 则是一向专求初地真证。 大般涅槃而修地前诸行也。 无复界内之心等者。 界内心即析体智。 界内说即藏通教。 如是方便者。 即别教三十心也。 而未是冥中者。 以初地分证为冥中。 昔所不得等者。 昔于凡位不得证中智。 今闻中智不绝无明。 今绝无明而修时梯蹬等者。 以果望因斥为次第阶级。 如登梯蹬。 离边求中如河回曲。 第十经云。 一切江河必有回曲。 发心不能遍法界者。 信本有性至果乃发。 故次第灭九显出佛界。 不能达九即佛名为不遍。 非无上方便者。 别三十心非圆融相似方便故也。 方便上更有方便者。 别教方便上更有圆教内凡方便也。 若圆下通明圆绝。 文中明理行教皆绝。 初明理绝言诸心法界者。 诸心即九界心。 达九界妄心即三谛真理。 故云法界更无复法界者。 如观地狱心。 即三谛理具足三千摄无不遍。 离此心外更无余法。 观九界起心遍摄咸尔。 故云独一法界也。 又如下明行。 又如下明教。 尼俱耶洲喻教也。 指事即理如直入海。 第十经云。 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 其洲有河端直不曲。 名娑婆耶。 犹如直绳入西海。 绝方下正释。 方便初绝偏显圆有本绝。 方便下多一绝字者误。 如经下依经总立。 三藏下约教别示。 一切疑网即三教偏疑。 宁起疑网者。 宁愿辞也。 以疑是解津不起疑心。 岂得生解。 故迦葉品云。 若人于此生疑心者。 能破烦恼如须弥山。 故知执小为决定者。 无由入圆。 方便道中者。 即观行相似也。 是圆下结成四门。 亦有亦无门者。 一即三是亦有。 三即一是亦无。 不可思议即非三非一故。 属双非门。 若谓下真道开示悟入。 即四十真因位也。 金錍喻涅槃教。 眼膜喻无明。 三指喻三谛。 是名究竟绝者。 对前方便真因分显。 通名究竟。 非克指妙觉也。 而无一言者。 言由心变即言是心。 心空故言空故。 满法界无一可得。 心满例尔。 心无定相随缘而起。 随染缘则起九界心。 随净缘则起佛界心。 染净虽别只是一心。 心性亡泯故无一念。 然诸下引诸经证成。 又诸菩萨言于言等者。 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 即是言于诠理之教。 故曰言于言。 净名杜口直显绝理。 文殊赞净名云。 寂然无说真入不二。 即是以言诠于无言之理。 非绝非不绝。 如别四门者。 非藏通之绝。 非六道之不绝。 前火木者。 进火杖也。 草喻所绝木喻能绝。 次总结下显前五重。 皆依经立义。 非是徒然。 故征经显门以收五义。 在文可见。 同名即通名也。 四者门也者。 涅槃是所入理。 四说是能入门。 如天下天帝喻理。 千名喻门。 涅槃是名等者。 亦由人以定体为名彰德立字也。 不可复空者。 意谓涅槃是妙有故也。 具相续相待二假者。 如前说。 乃即真之义者。 以即真故非全同世谛。 而不冥真者。 以不冥真故非全同真谛。 故与前三师立议并殊。 有人难下次第破前四师。 初破庄严。 二若为下破开善。 三若佛下破冶城。 四若佛下破龙光。 此皆成论等者。 为诸师皆依成论立义。 谓佛果是无为也。 及至释义翻在有为等故。 使人情不伏遭前四破。 矛盾者。 矛兵器。 盾傍牌也。 庄子曰。 楚有鬻矛盾者两皆誉之。 买者曰。 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如何。 鬻者不答。 凡说义相违。 皆喻矛盾惬伏也。 肇论下涅槃之理。 非色像故不可以形名。 得非缘虑故不可以有心知。 本无言而强兴言说故。 失其真实。 本无知而强起虑知故。 反成愚执。 谓有则乖非有之体。 谓无则伤非无之躯。 此由涅槃不思议非有无故也。 肇意推之下正出肇意也。 堕在四见者。 谓以四句言之。 以四句思之。 谓有谓无但是邪见故。 云不可以名得等也。 然肇师立义。 但离邪执及小四门。 而正是通意广如前说。 经云下引哀叹品喻以斥诸师。 以四见释大涅槃。 如捉瓦砾谓琉璃珠也。 春阳譬尘欲耽湎之境。 乘船譬乘诸业。 游戏譬着可爱果。 失宝譬无解。 因于放逸慧解潜昏。 故言失耳。 即共入水者。 信教如入水。 谓佛果是二谛等。 如竞捉瓦石皆谓得意故欢喜。 以此示他如持出。 谓是涅槃深理。 如谓琉璃珠。 俱背。 圆常故。 都非真宝体。 非四执故云澄渟清净。 为教所诠人自不晓故。 云故在水中周遍一切。 如仰观虚空圆备无缺。 如彼月形非众人所执者。 结斥诸师解义。 如执砾为宝。 此喻本斥小乘三修。 今借之以斥异解。 众盲所触者。 竞执尾牙不见全象。 亦譬诸师色聚亦有亦无者。 亦有真常妙色。 亦无无常粗色。 经道色者下此师释妨。 恐他难云。 佛果若但有心。 何故经云获得常色等。 故以真应二义释之。 一则应同方类故有色。 二者真果显现有可见义。 故喻以色故云义说为色。 为下多非字。 或为字下。 缺色其实三字。 应云义说为色其实非色。 两界有色者。 欲色二界也。 无粗色耳者。 舍利弗毗昙云。 无色有色。 此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所知。 故此师定谓三界并有色也。 六地已还者。 通六地也。 即前三果犹有生故。 故云身在分段。 七地下残思已尽故生界外。 两国中间者。 以分段变易为两国。 亦是同居方便为两国。 金心者。 即等觉是金刚心也。 意生身者。 楞伽大慧问佛。 何名意生。 佛言。 譬如意去速疾无碍。 此即从譬。 彼经两义而释通名。 初云如十万由旬外。 忆先所见念念相续。 疾至于彼。 次云如幻三昧力忆本愿故。 生诸圣中。 二义并是意忆生故也。 而有三种意生。 如疏记。 皆有无作者。 皆有第三聚也。 何意不离者。 既离妄色亦应离妄心。 若许有真心何妨有真色。 如是下今师斥前。 若立若破皆是妄语。 无如是刀者。 略如前记。 广在下经。 今以贫贱寱言。 喻诸师异解也。 无记性亦有亦无者。 谓无记有四种。 一异熟二威仪路。 三工巧处。 四通果。 异熟者。 谓三界五道果报五阴即异时熟故。 变异熟故。 异类熟故。 具此三义故。 名异熟。 二威仪有二。 一威仪事谓行住坐卧四尘为性。 二威仪心即意识强盛。 能引发威仪眼等五识。 自性羸劣虽缘威仪。 不能引起威仪。 第七末那唯执赖耶为内。 我既不缘色等。 四尘所以不发威仪。 第八赖耶虽缘色等。 诸尘亦性是羸劣不能引发。 威仪言路者。 谓威仪行路也。 工巧者。 一工巧事谓彩画雕镂。 五尘为体。 二工巧心。 即是意识眼等非威仪准前。 四通果者。 谓证果有于通用。 亦名变化无记。 一变化事谓改易形质无而欻有。 小乘以五尘为性。 大乘以五阴为性。 二变化心。 即是意识。 今云。 亦有即佛果有工巧及异熟。 亦无即佛果无威仪路及通果。 如下光宅简出。 二种其义自显。 故注云云。 一知解者。 即工巧。 二果报者。 即异熟。 然此去取皆是人师情计。 不当正理弗可致诘。 总如下破。 如棋下释佛地有知解无记也。 棋者。 博物志曰。 舜造围棋丹朱善之。 书者。 帝王世纪曰。 黄帝垂衣裳苍颉造文字。 然后书契始作。 射者。 礼记曰。 男子生。 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 郑玄注曰。 天地四方男子所有事也。 御者。 家语曰。 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 均马力和马心。 故曰。 无声而马应辔。 策不举而极千里。 夫无衔勒而用棰策。 马必伤车必败。 故曰。 御四马者执六辔。 果报者下释佛地有果报无记也。 开善下即开善寺智藏。 庄严寺僧旻。 并光宅寺法云。 即梁朝三大法师也。 今此二师立义不许佛地有无记。 初且总示。 故云并言至善性。 知解下释出佛果无知解无记也。 有多释者。 合云有二释。 不应云多。 是善性者。 谓棋书等知解非是无记以通佛果有之。 故云是善性。 余人下除阐提及佛果凡夫至菩萨。 悉曰余人。 此谓棋书等在余人。 得云知解无记。 在佛地悉名为善。 非无记也。 言果下释出佛果无果报无记也。 多有异具者。 具应作熟文误。 无复报法者。 谓佛无生死中异熟执故。 此明佛但有习因习果也。 夫三下总斥。 尚不是真者。 三性尚非小教偏真也。 以偏真涅槃无三性故。 何得下尚非偏真。 何以用此释。 于中道极果大涅槃耶。 如野人曝背等者。 列子曰。 野人之所安。 野人之所美。 谓天下无过者。 宋国有田夫常衣緼黂(符分切緼黂乱麻也)仅以过冬。 既春东作自曝于日。 不知天下之有广夏隩室绵纩狐貉。 顾谓其妻曰。 负日之暄人莫之知。 以献吾君。 将有重赏。 里之富室而告之曰。 昔人有美茙菽甘枲茎芹萍子者。 对乡豪称之。 乡豪取而尝之。 蜇于口惨于腹。 众哂而怒之。 其人大惭。 子其类也。 今以诸师喻野人。 三性喻曝背。 涅槃喻至尊。 今师斥之。 喻里之富室也。 五种言之者。 五名虽异其体无殊。 性净即法身。 乃至即正因。 正因即不生。 不生乃至即性净。 余义皆尔。 举一即五举五即一。 总指一部者。 以二十五品通名涅槃。 故方便净者下初正释相三。 初方便净文中先释方便义。 次然于下释涅槃义。 初释方便即现十界身也。 又二。 初明能现由住首楞严。 故能现像。 沤和此云道种智。 建于大义者。 建立也。 或一下二明所现。 先明处所从狭之广。 始一阎浮终乎十方。 随诸下次明现身。 初广明现佛界身示生示灭。 示生中云七步者。 四相品明东行七步。 是对小机。 十方各行七步是对大机。 示灭中示倚卧者。 即如来答迦葉三十四问毕。 乃倚卧如彼小儿及常患者。 如现病品初说。 是以下明序中发起倚卧示灭之相也。 擗踊者。 擗拊心也。 踊跳跃也。 翳隐也。 障也。 乃至下示九界身也。 下者即劣机所感。 但见地狱乃至菩萨等身。 且约见身以为下劣。 若论闻法则一一界身。 各说四教。 若然者胜身说劣劣身说胜。 论其悟解胜劣自分。 今约现身。 且以见佛身为胜。 见九界为劣。 不前等者。 总结十界生灭随机利见不相妨碍。 故云一时等现。 然于下释涅槃义。 虽十界喧动而不损寂灭。 由契寂灭故于生无染于死无累。 涅槃之义其在此也。 故名下总结。 二圆净文中亦二。 初释圆净义。 次虽破下释涅槃义。 初又二。 先总后别。 总释中言因圆果满者。 分真因圆妙觉果满也。 原其下别释。 先明因。 次明果。 三文各有自行化他。 初文至正法因中自行也。 始乎名字达性成修。 故曰初基。 五行互融名如来行。 持戒下别举戒圣行也。 不杀事戒无非中道。 斯则理事自他不二。 名护正法。 广宣下化他也。 弘通正法故曰广宣。 令彼闻悟故曰利益。 回事向理回因向果。 故曰回向大乘。 此之自他始从名字。 终至等觉。 悉名因中。 感得下果上自行也。 感即能感之因。 得即所得之果。 谓妙觉极果也。 金刚下正示所得不可破坏。 故喻金刚。 理可轨则故曰法身。 理无迁改故曰常身。 此之三名悉是法身异称耳。 虽三身不二。 且从胜说。 修道得故者。 举因显果。 由修常因得此常果。 复能下化他也。 一切悉有佛性者。 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不简阐提及以定性。 故云悉有。 又依正唯心不简草木。 故云悉有。 施与下此由纯陀献最后供故。 佛印之得五常果。 当以常字贯下力等五法并常故。 初云常连持曰命。 常命则以无始无终。 而无断绝。 以非色为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作用为力。 遍一切处用无穷尽。 不动名安。 虽具力用安固不动。 被机有辨。 无缘慈悲普施法药。 虽破下释涅槃义也。 初约自行明寂灭。 虽施下次约化他明寂灭。 亦无所破者。 以烦恼即智慧故。 亦无能圆者。 以智慧即烦恼故。 不得众生等者。 佛如生如一如无二故。 是名下总结。 三性净文中亦二。 初释性净。 冲湛下释涅槃。 初文云非修等者。 谓三千三谛始凡本具。 非修因非修果非作业非与业者。 字误。 作应作正。 与应作期非意业故。 云非正业。 非身口故云非期业。 第三十四经云。 正业者。 即意业也。 期业者。 谓身口。 疏释云。 意是业体故也。 以身口自然符会有若期契。 故云期业。 本自下既非因果及以三业。 故知本来具足。 非今修成果证始有也。 适始也。 冲湛下释寂灭义。 不生不灭者。 由性本寂灭故。 名此性以为涅槃。 虽在下举春池喻以释之。 如前记。 五翳者。 烟云尘雾修罗手。 以喻五住烦恼不污性净之理。 犹如五翳不隐月形。 此言月形。 即池内珠故。 非五翳能隐。 随流等如前记。 虽没下如来性品云。 譬如王家有大力士。 眉间有金刚珠。 与余力士角力触。 珠寻没肤中。 都不自知是珠所在。 其处有疮。 命医欲治。 医善方药知疮因珠入。 其珠入皮即便停住。 广如经文。 今以珠喻性净之理。 本来寂灭故云脓血不染。 此三下明互融。 不得相离者。 体性互融故。 唯一法不可相混者。 体用既分自成三种。 会之弥分者。 即一而三。 故派之弥合者。 即三而一。 故横即竖故弥高。 竖即横故弥阔。 更复重说者。 更约法身以明义也。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三德有三种者。 然此释体。 正约法身以三德互融故。 须备举而于此三各自具三。 谓三身三智三脱。 开之成九。 合之成三。 三九虽殊同归一体。 一尚无一岂有九三。 虽无九三九三宛尔。 佛果既尔生因亦然。 乃识体宗用三展转相成。 只我一念。 若知此旨前后易明。 法身者下释三德相。 一一德中各自具三。 在文可见。 释法身中云。 非色即报身。 即色谓应身。 双非谓法身。 由三身互融故。 名真善妙色。 又真下约三观。 释因修三观果证三身。 例一切法者。 亦应云真善妙心真善妙阴界入等。 乃至根尘细开凡圣备历。 皆可加于真善妙三字。 以明诸法同归三谛焉。 又例一切法者。 即是以真善妙三字摄一切三法也。 法身藏等者。 包含三故名藏。 皆具常等。 名德下二结云藏德者。 亦尔。 二般若言一切种智者。 大论云。 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 皆知名一切种智。 一相寂灭即中道双遮也。 种种皆知即中道双照也。 当知三智圆融名一切种智。 故下结云。 三智一心中得。 照中即一切种智。 照真即一切智。 照俗即道种智。 三解脱自在解脱等者。 自在即方便解脱。 解脱即实慧解脱。 其性广博即实相解脱。 无缚下次第释出三脱义也。 体缚即脱者。 体达也。 即是实慧达结业之缚。 即解脱也。 此即释上解脱二字。 调伏众生自在无碍。 即方便解脱。 此即释上自在二字。 令彼众生离二死苦。 名无疮疣。 所引三文皆下经中明百句解脱中语。 摄一切法摄一切人者。 十界实法假人俱在一念即三德故。 悉皆入中者。 我究竟入诸子分入。 余义亦显者。 谓余四章也。 世人解谛等者。 下疏云。 旧或以境为四谛。 或以智为四谛。 谓凡夫无智但有于境。 所以经云。 有苦无谛。 或云。 苦集灭道皆是对境说智智即是谛。 境能发智令智无所有。 智能照境了境本无。 境智相成故言四谛。 下疏中阙约教释。 谛义应谓言教诠辨分明是审谛义。 经云。 心喜说真谛。 说即教也。 各得一途故云非无此义。 今用理释谛者。 此即用兴皇义也。 故下疏云。 兴皇云谛者。 只是佛性涅槃非境非智非漏非无漏。 非因非果非世出世。 故名圣谛。 此乃约理释也。 然今约一理随机而有四种四谛之别。 则兴皇所释未为尽善理。 当即境正者。 以境是事事元依理故境正。 即智教俱正者。 以依境发智依智说教故。 以理下理为境智教之本。 举本摄末故以理释谛义方允合。 能生生所生者。 习因招苦果也。 所生还生能生者。 于苦果上还起集因。 因又招果故云苦集回转。 道名能坏者。 戒定慧能治苦集也。 灭是所坏者。 苦集尽处名灭谛也。 更互生灭者。 能坏生则所坏灭圣人是也。 所坏生则能坏灭凡夫是也。 逼迫下如次对四谛。 如经者。 如四谛品及圣行品明四谛慧中说下三文。 末皆云如经。 悉指二品。 有无量相者。 以约十界明四谛故。 解苦无苦者。 阴入皆如无苦可舍。 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 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 故云。 乃至解灭无灭。 皆即一心三谛故。 云而有于实。 苦因即集。 苦尽即灭。 苦对即道。 一中有无量等者。 一即是一实四谛。 无量即三种四谛。 取道谛所治以当其用者。 苦集灭处用义乃彰。 调御下即迦葉问。 云何诸调御心喜说真谛。 故佛以四谛一品答之。 只是一无差别者。 前约理释谛妙在此也。 此中遗一章者。 此非正文。 乃是古本阙落。 不生不生一义后人校勘签。 于卷上或注于界外写者。 不晓辄入。 文中亦始疏中。 如是下有白书重点二字。 亦是文中合重书。 如是二字而疏本阙落。 勘者签之。 今于如是字下重点写者。 不晓亦书在文中。 鹦鹉学语斯言验矣。 然此不生不生之义。 若欲例说者。 如德王中明四句。 谓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也。 生生是无明生死。 生不生是断德解脱。 不生生是智德般若。 不生不生是理体法身。 而此四句即一而四即四而一。 令易解故总唱四句。 即名不生不生即体。 不生生即宗。 生不生即用。 如此演说。 即教非但经体义明余义亦显。 性有五种者。 正因约理余四约事。 以约理故。 虽非因果体遍因果。 所生智慧因缘之境。 已是于因智慧望果。 复是于因。 故曰因因。 果果性者。 菩提智德已是于果。 复得涅槃断德之果。 故云果果。 今且下约五阴正示。 以五阴之境常现前故。 所以止观初唯观阴烦恼等九。 待发方观。 今从要的故约阴境以示五性。 五阴下所以者。 所以犹义理也。 五阴是事佛性是理。 事由理变。 此事即理故云所以也。 五阴是因复生智慧之因。 故曰因因。 问五阴是果何名因耶。 答凡夫妄果望佛仍因。 智慧增成者。 分证究竟悉曰增成智慧。 所灭者。 所灭即无明。 无明灭处即涅槃果。 余一切法者。 即界入等。 果果性为名者。 以经名大涅槃故。 正性为体者。 正性是妙理故。 因因性果性为宗者。 以因果为宗故。 问既以因果为宗。 何故不摄涅槃断果耶。 答其实兼之。 但经题正约果果而立其义。 既便故。 宜当名。 若准前义。 亦应云总摄五性为名也。 因性为用者。 十二因缘是所破故。 以所显能用义明矣。 二即不二等者。 二谓因果不二即理体。 事理融一故并相即不二。 不可为二者。 以名事分别。 则不二之体不可为因果之宗。 故云不可。 为二下句例说。 既立下正约名事分别。 以立五章修行喉襟者。 如身之喉。 如衣之衿。 盖言要也。 莫过因果者。 以因收万善果摄万德。 故略有三种者。 谓三修五行一行也。 次第标释故不先列。 问净名玄云。 涅槃非无五行之因。 而果正因傍以果为宗。 又上句云。 莫过因果。 何故但引三种明因之文。 以释宗义耶。 答虽引因文因必克果。 则与上句义同符。 经简示则与净名玄义义同。 下名三修云能得常果成涅槃食。 五行中云修是行已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 德王中到彼岸师子吼中住大涅槃。 一行中大乘大涅槃。 此等皆是所克之果。 故知明因意在于果。 则是今经明宗之意。 以此经中正谭果人所证故也。 斥诸比丘者。 以圆斥小也。 显于非常非无常者。 即因果所显之体也。 劣三修者。 即所破无常也。 是烦恼薪者。 以二乘人无明全在故。 胜三修即当住因果也。 涅槃食者。 即所证理分理极理悉名。 为食。 四众即四十真因也。 即是甘嗜者。 智能证理故喻甘嗜。 履而行之者。 履践其性体而修因至果。 法常等者。 法即所履之境。 佛即能履之智。 何意增减者。 增至二三减至二一。 置事缘理者。 诸比丘弃置小乘事行。 而对佛称叹昔教苦无常无我三修之理观也。 故经云。 譬如诸迹之中象迹第一。 此无常想亦复如是。 举胜理破劣理者。 苦等劣理也。 常乐我胜理也。 问何故但言三修。 答空滥果证。 今明修义故且不言。 既增减由机。 亦应至四。 二者下约次第五行明修因也。 初谓戒定慧者。 以五行中圣行居初故云初也。 圣行不出三种故标戒定慧。 居家下次第释出。 初文即戒圣行。 即经云。 在家不乐犹如牢狱。 出家闲旷犹若虚空。 文云。 梵行者。 非指四等之梵行。 盖指出家为梵行耳。 以离在家染秽故。 此明戒圣行也。 从头下明定圣行。 此即特胜禅也。 引文虽略而有修有证。 从头至足修也。 唯有下证也。 证此特胜。 发开身仓备见己身三十六物。 观察下明慧圣行。 而有四种慧行。 初观八苦等是生灭。 次无生。 次无量。 次无作。 在文可见。 如经者。 指第十一卷。 得二十五三昧者。 即慧行果由慧行成。 谓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随机利生也。 分证三德名住涅槃况出等者。 举分果况出极果。 从浅至深者。 因浅果深。 显非下以因果事显双非理。 德王下五行约修十德明证故。 彼品云。 菩萨修行大般涅槃证十功德也。 然五行通证十德通修。 舍傍取正。 以分二别。 疏记委论。 四大如箧者。 大如毒蛇。 身如箧笥。 四大成身如蛇在箧。 五阴如害者。 即经云。 五旃陀罗拔刀随之也。 经文甚广。 截流者。 流喻烦恼生死。 从因名烦恼河。 从果名生死河。 经中凡有六河。 谓烦恼生死善求恶业佛性涅槃。 初从下第二十五经有十番。 初少欲。 二知足。 三寂静。 四精进。 五正念。 六正定。 七正慧。 八解脱。 九赞叹解脱。 十以涅槃化众生。 今举初二及第十。 中间并略。 故云乃至。 又善下文在第二十九。 彼云。 若见戒戒相戒因戒果戒上戒下戒聚戒一戒。 二此戒彼戒戒灭戒等戒修修者。 戒波罗蜜若有如是见者。 名不修戒。 释曰。 见有戒体防止戒相。 修时名因成时名果。 圣上凡下多戒名聚。 总一别二。 自此他彼。 息过名灭余善名等。 修上七门名为戒修。 修人名者戒能到果。 名波罗蜜。 见如是相名不修戒。 今文直显修相故。 云不见等也。 定慧等亦尔者。 谓定定相定因定果等。 例戒释之。 原始要终者。 始因也。 终果也。 何所不运何所不克者。 大因大果无所不摄。 故因运万善果克万德。 因果融通即事而理。 一切下圆因圆果遍融一切。 名无碍人。 生佛无差名为一道。 如是修证能出二死。 或修十想至知欲者。 并在第三十四卷也。 经云。 菩萨若四众能修十想。 当知是人能得涅槃。 一者无常想。 乃至十者无爱想。 知根知欲者。 经云。 菩萨于三十七品。 知根知因知摄知增知主知导知胜知实知毕竟者。 则得名为清净梵行。 又云。 三十七品根本是欲因。 名明触等。 故今云知根知欲也。 接小接通者。 小即三藏以圆常法。 接引两教三乘也。 此约通途接引。 故云接小。 若明三接则不通六度菩萨及两教二乘。 委明如疏记。 从渐入顿者。 以地前为渐登地为顿。 故文云下引迦葉品证别意。 本立道生者。 涅槃本立则诸行道生。 涅槃也者。 其唯行之本欤。 如无下如无纲维则纲目不正也。 纲皮喻涅槃。 毛目喻诸行。 靡无也。 要在于常者。 虽破偏次第圆融三行不同。 而常果无别。 故向文云。 虽三不同悉以常为宗。 行会于常者。 行即因常即果。 能显下果上所显理也。 即前宗本义。 故知宗本约理宗要约智宗助约行。 以此寻文义无不晓。 七曜谓日月五星也。 北辰者。 荆州星占曰。 北辰一名天关。 一名北极。 北极者。 紫宫天座也。 论语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拱之。 似万下尚书曰。 江汉朝宗于海。 七曜万川喻行。 北辰东海喻智。 或人下人理教行并能资助。 令分真极果常智开发也。 谓依人闻教。 依教修行。 以行契理。 由斯四法得入分真乃至极果。 故云由助得力。 或道助者。 道即理也。 亦是用偏人偏教等为助。 如止观对治助开中说。 如弊下即如来藏经喻也。 彼经云。 譬如持金像行诣于他国。 裹以秽弊物弃之在旷野。 天眼见之者。 即以告众人去秽现真像。 一切大欢喜。 我天眼亦尔。 观彼众生类恶业烦恼缠生死备众苦。 又见彼众生无明尘垢中如来性不动无能毁坏者。 力士下今经喻也。 额珠如前引。 经宝藏者。 如来性品云。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 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如贫女舍多有真金之藏。 家人大小无有知者。 井中下经云。 如闇室中井及种种宝。 人亦知有闇故不见。 有善方便然大明灯照之得见。 是人终不生念。 是水及宝本无今有。 涅槃亦尔。 本自有之。 非适今也。 大智如来以善方便然智慧灯。 令诸菩萨得见涅槃正因佛性。 附此众生者。 由心神不断故。 但约下谓其理元一。 约时有异故云两时异。 或作若字者误。 本有下神时虽无当果之事。 而有当果之理。 时或作助者误。 金心即等觉。 种觉即妙觉。 明乳下乳喻众生。 酪喻佛性。 醪暖喻修行。 醪应作捞。 谓取酪必捞搅也。 应法师云。 应作酵古孝切。 起酒面也。 经文多作醪音劳。 三苍说文皆云有滓酒也。 醪非字体。 胡麻喻众生。 油喻佛性。 捣压喻修行。 双取二文者。 取如来性文证本有。 取师子吼及迦葉文证当有。 又引下即迦葉品云。 为非佛性说为佛性。 非佛性者。 谓墙壁瓦石。 此师但得简去木石之文。 岂识依正互融之理。 当知木石刹尘悉由心变当体即心。 我心成佛即刹尘俱成。 安有木石别居心外。 则非本有之用者。 谓众生则有本有之用。 木石则无也。 宁晓因中有依正互融之理。 果上有依正互融之事耶。 因中有果过者。 斥彼所解过同外道。 若相续常者。 由因相续得至果故。 亦应至无常者。 此亦他人不了二鸟双游之旨。 故有斯难。 若达双游则常与无常二皆理具。 了因了本有等者。 了因是智照本有性。 如灯照物。 生因是福从因至果。 如泥成瓶。 鹬蚌下今师双斥二家也。 专执者。 不许专破。 专破者。 不许专执。 更互是非其犹鹬蚌。 而并为今师渔父所擒也。 春秋后语第十云。 赵将伐燕。 苏代为燕说赵王曰。 臣从外来过小水。 见蚌方出暴。 而鹬啄其肉。 蚌夹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必见蚌脯。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 必见死鹬。 两者不相舍。 渔父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 燕赵相支以弊其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大王熟计之。 赵王乃止。 今当下双斥二家。 初约理非三世以斥专执。 次约适缘四说以斥专破。 初文中非三藏通教之宗也。 佛性之名不在二教故。 工匠揆则任用者。 揆度也。 左传曰。 山有木工则度之。 有本任下阙用字。 槊用者。 山卓切。 埤苍云。 槊长丈八尺。 或作槊。 俗字也。 佛即破之者。 此段皆师子吼中破定性文也。 屒直为曲者。 屒音臣字误也。 屒应作熨。 下陈如品疏云。 向时曲者。 任机熨机直为床。 向时直者为床。 令熨床曲为机。 若专下约适缘四说。 以斥专破也。 是诸佛法界者。 法界遍摄四门互融。 旧义下云云者。 今四句互融不同。 旧师各执。 又约理非四句不同。 专执而随机说四不同专难故。 此二家悉为令破。 须除惑都尽等者。 惑许渐除理须顿见。 不可一期等者由智渐满故理渐见。 三云下此师明佛果在二谛外。 故真可渐知果须顿得。 既不下除惑由见理故。 理既下以理体圆通如太虚空不可分知故。 若初下反覆诘难也。 初既称后即是顿见。 则不须后见。 初不称后者。 谓初浅后深也。 既有浅深故非顿见。 然第二师但执渐见。 恐彼被难转计于顿。 故此遮之。 如法观佛等者。 佛即佛果涅槃即真谛。 此计涅槃在真不同。 前师谓涅槃是俗也。 佛与涅槃既是一相。 不应真渐见佛顿得。 引华严者。 彼谓即俗而真故可分知。 果在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渐得。 既不即生死。 岂非虚妄分别生死涅槃异耶。 以佛果无所证但证涅槃故。 真与下佛果所证。 涅槃即是真谛故也。 依此知是执佛果不出二谛家难也。 若以今家会通并是通义。 约当教则不出二谛。 约被接见中故出二谛。 今明下将明正义。 先斥古师诸解相攻。 故云驰逐由是诤计水动妙理珠昏。 然理下文有二。 初明理非渐顿。 次有因缘下明渐顿。 随机约理则不同执家。 约机则不同难家。 宁得称理者。 以如理而解方名智。 故智不称理全是邪执。 如方下如方凿入于圆柄。 言不相应也。 不见下不见约理无得约智。 俱非渐顿。 能所一如故。 不见不得而见而得。 明宗中意者。 即前文云。 初破无常而修常。 即是以圆接小接通。 次以大涅槃心修无常。 次修于常。 即次第别意后即无常而修于常。 即圆顿人。 虽三不同悉以常为宗。 同归常果即前二是顿渐。 后一是顿顿。 所接藏通及别次第。 既已会归则显前教。 是顿家之渐顿。 乃无差渐则有差。 故向云无差别中差别。 以解行俱顿故名顿顿。 是不定观者。 兼前二句及后渐渐。 即三种止观也。 渐更下谓约渐渐句。 更自开四也。 前文但明三句者。 此既细开渐渐。 故前阙之。 此中细开仍阙三句。 前后互显四句咸足。 渐修渐见者。 藏通当教修行见真也。 渐修顿见别教地前。 渐修登地顿见也。 渐修顿渐见者。 别接通也。 接归地前还是渐见。 接归登地则是顿见。 渐修非顿渐见者。 圆接通别也。 异前三教故非顿渐。 余三亦可解者。 谓渐顿顿渐顿顿皆各开四。 准渐配释思之可知。 今且明顿顿中四义以示后学。 顿顿修渐见者。 修圆顿发藏通三乘境也。 顿顿修顿见者。 圆修圆发也。 顿顿修顿渐见者。 修圆顿发别教菩萨境也。 顿顿修非顿渐见者。 约理故双非亦是发烦恼等境也。 照境之用者。 即当有用上有照境之能。 舌烂口中事迹如疏记。 当说如来定是无为者。 体用俱是无为也。 那忽下责彼违经。 光宅云下无常智谓凡夫智。 常住境谓佛境。 意云。 凡智观佛既不逐佛境为常。 今佛智观凡岂逐凡境为无常耶。 此亦不可者。 如大论云。 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 是三则一相。 岂非凡智逐佛境为常耶。 若然者反例佛智逐俗境为无常也。 作九世者。 过现未各更开三也。 欲明佛智无迁。 且约未来三世以说。 复有当现在等者。 当即未来也。 今遂来等者。 谓至未来时则未来成现在。 望今成过去故云及过去。 例如今日望明日为未来。 至明日时今日乃为过去。 若于今日并知明日之事。 则是遍知三世。 以今日是现在明日是未来。 明日望今日是过去故。 既于一念遍照故非逐境生灭。 此亦下今斥照。 当知已息者。 今照正现在故。 向者当现在智已息也。 岂不生灭者。 即照当智已灭。 照现智方生。 正是无常也。 文中照当智。 或作知者字误。 逆照者。 反观过去名逆照。 则知向九世家约未来三世。 是顺照也。 从初流来者。 流来为迷真起妄之始。 天子登极者。 易纬曰。 天子者。 继天治物改政一统各得其宜。 父天母地以养人至尊之号也。 终不与境相称者。 境体常照智体亦然。 若后不照何能契境。 佛在因日等者。 指地前为在因时。 导发初心者。 谓引导开发初心众生也。 其心便能横竖照了。 但力用微劣未能周广。 故云数境数时。 数去声。 三四五并名数。 若据下云百千万展转而增。 则数当其十境。 谓十方故横。 时谓三世故竖。 悬镜高堂者。 梁元帝讲学碑云。 详其悬镜高堂衢尊待酌。 或改堂为台者非。 万物在空者。 万物喻境。 空喻佛智。 况复下谛智三一既乃相即。 岂所照俗境能照俗智是无常耶因中圣人谓初地已上也。 亦冥亦会者。 冥约体一会约契合故。 冥之与会其义两殊。 第二下此师立义。 复破开善冥一之义。 二体既殊者。 佛智有知真谛无知。 有无两异。 故曰体殊。 岂可下责开善。 但会下示己义会极为冥。 不以体一为冥也。 慧印下引证会极为冥。 寂亦冥也。 肇论下即般若无知论中文也。 故彼论云。 用即寂寂即用。 用寂体一也。 佛虽知幻等者。 如下经中长者难佛云。 瞿昙知幻应是幻人。 佛反问云。 汝知旃陀罗。 应即是旃陀罗耶。 若其非者。 如来之幻。 岂是幻人。 若尔下依经显义。 须知中智双照当体双遮。 故知俗不冥俗真不同真三当有。 起用下前列章云。 自在起用。 今云当有者。 谓今第三即是第二。 当有果成起自在用。 相由明义故云当有起用。 望前列章。 乃是互现。 疏中此例甚众。 或改此文。 当有为自在者非。 且约三种下即三轮施化也。 不思议谓芥纳须弥。 即身轮现通。 二鸟双游谓双照。 常与无常即心轮。 鉴机善恶邪正双摄。 谓声教等被即口轮说法也。 不思议用者。 四相品明。 身密中经云。 善男子。 是大涅槃能建大义。 汝等今当至心谛听。 广为人说。 莫生惊疑。 若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 须弥山王如是高广。 悉能取令入于芥子。 其诸众生依须弥者。 亦不迫迮无往来相如本无异。 唯应度者。 见是菩萨以须弥山纳芥子中。 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此名不思议用。 而古来解释七家不同。 一云下次第出七家义也。 何谓神通者。 但是众生自见。 何显菩萨神通。 况经云如是高广悉能取令入芥子中。 而此师云其实不入。 显背佛言。 三解下此成论师义。 下释四相品疏文。 重破此论师意云。 此是圣人权巧于凡不解。 故云既是不可思议等。 余者下经所谈。 无非圣人境界。 既皆释义验悉解知。 那于权巧独云不解耶。 小大皆空者。 长沙所解义与此同。 彼颂云。 须弥本不有。 芥子本来空。 将空纳不有。 何处不相容。 若其下破也。 况大小相入正论事用。 不应以皆空约理释之。 大中有小性者。 须弥有芥子性故能小。 小中有大性者。 芥子有须弥性故能大。 此亦下破此解凡有三失。 一同外道。 二同小乘。 由执定性故。 纵非外道还同小乘有门之义。 故云又似毗昙三不成妙用。 故云还是大容于小等。 地论师义大约与第四师义同。 兴皇谓法性本空绝大小相。 故云本无大小。 世谛虚假相待而说有大小名。 其体无异。 但是一有为法耳。 小是大小者。 芥子是须弥之大相也。 大是小大者。 须弥是芥子之大相也。 既是一有为法中有此二相。 何妨相入。 故云故得相容。 大不自大等者。 须弥自无大相。 待他芥子之小为大相也。 小不自小等者。 芥子自无小相。 待他须弥之大为小相也。 故堕外道他性之执。 自性下举前第五师。 况斥兴皇也。 前解云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 即是自性大小其义甚巧。 尚己被破。 况今作他解其义迂拙耶。 今明下明今义二。 初依理起用。 二用遍法界由分证妙理故。 有大用而自在应机。 普周十界故。 有二文。 初又二。 初理绝四计。 以芥子之小须弥之大。 二并是事而此事即理。 并绝四性。 岂同古师。 文中先明小。 次以大例。 明小中初句明不自生。 亦不下明不他生。 大不下此二句属推大。 然是相对而来以此段正推小。 故下云大亦如是。 方是明大也。 因缘故小大者。 明不共生。 应以上句亦不字贯下。 亦不下明不无因生。 不在下引经以证理绝四计也。 内自外他两中间共常自有无因。 由此妙理本绝四执。 故不可以九界心思言议也。 大亦下明大例小可见。 故云亦如是。 通达下明依理起用。 通达此理者。 通达向明绝四之理也。 即事而真者。 达大小事即实相理。 唯应度者。 即能感之人见不思议等。 即能应之事。 感应道交以所见也。 大小俱言不思议者。 以须弥之大芥子之小。 俱由心变无非心性。 而此心性本具依正心性既一相入何疑。 但由在迷则无外用。 此理显已转变无方。 内则果住楞严。 外则建斯大义。 如经广说者。 指四相品。 一往下明用遍法界。 在于道后者。 唯于佛界现变也。 其理实通者。 谓变于十界。 乃至现地狱身等。 乃至下以例善恶等用。 亦遍十界菩萨。 为正下云云者。 此则九界邪正悉为佛界非邪非正。 所摄下明善恶其义例尔。 三界下例二鸟双游用。 亦遍十界。 是三无为常者。 谓虚空择灭非择灭。 通举乃三。 其实但证择灭无为也。 如疏记。 以真空比生死故真空名常。 又二下菩萨破空出假。 空既可破。 故二乘无常菩萨是常。 常无常双用者。 句首合有二字。 即前例章云二。 二鸟双游用也。 俱亡二边者。 中智之体非常非无常故俱亡。 即亡而照双用二边。 而用有二异一并用。 如鸟喻品以鸳鸯双游并息。 以喻涅槃二用。 同时前后下二单用如已前二用无常破邪常。 今经用真常破无常。 喻以倒泻病无不尽。 宜一下结示二意。 用时虽单佛意必并。 故知单用不失双游。 用自在故者。 单并适宜也。 善恶下以例摄善。 摄恶亦是双游。 不妨亦有单并之别。 故云或双用或前后也。 邪即外道等者。 彼品之初。 如来始告陈如。 谈五阴常住结正观行故。 舍无常色获得常色等。 能如是知是名沙门。 名婆罗门。 以斥外道虚假诈称都无实行。 外道闻之心生嗔恚。 遂索论议。 凡十外道。 其第十人即弘广也。 以是权人故在正摄。 故经云。 是婆罗门乃往过去于普光明佛所发菩提心。 久已通达了知法相。 为众生故现处外道。 邪即诸魔等者。 即经云。 世尊知已。 即告陈如。 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答言。 阿难比丘在娑罗林外。 去此太会十二由旬。 而为六万四千亿魔之所娆乱。 平等皆摄者。 非但摄陈如。 阿难亦摄。 外道诸魔同归秘藏也。 若见此意等者。 谓见不思议双游双摄之三意也。 具此三者。 名自在用善巧。 四随者禅经名随大论名悉。 谓随乐欲随便宜随对治随第一义也。 住首楞严者。 谓分住及究竟住。 悉能起十界用。 故云种种示现。 虽终日示现而不离楞严。 故云不动法性。 其见下见形闻声俱蒙四益。 若专本用即是体者。 以本用在理故是体。 当用在果故是宗。 自在化他故是用。 手出香色乳等者。 此谓观音经文也。 今约观解。 应以两手表二智。 出乳表说教。 令他饱满法味也。 旧医偷教者。 外道偷佛教也。 用佛常乐之名。 故云窃取乳名。 不解下不解四德真义也。 而为下由不解四德则起四倒。 妄计念念相续为常。 妄计人天悦意为乐。 妄计转动自在为我。 妄计薄皮所覆臭身为净。 由此四事所诳而起四倒。 毒乱下四倒毒乳闷乱真心。 而伤法身害慧命也。 碱苦酢喻三修也。 以榍出榍者。 又作楔同。 先结切。 说文楔櫼也。 櫼子林切。 以正乳之楔。 出邪乳之楔。 或说方便法者。 以小乘无常治邪常也。 或说真实法者。 以圆常治无常也。 此即别教十行随机利他。 如经者。 即哀叹品文也。 犊喻佛也。 得中道理柔和善顺名调善。 不驰空不住有。 不处涅槃高原不居生死下湿。 不染真谛三昧。 如不食酒。 不着俗谛三昧。 如不食糟。 泥洹智易得如滑草。 分别智难生如麦[麥*弋]。 特牛无乳譬无慈悲。 明佛有不共慈悲。 革凡成圣者。 此约别教革地前凡成登地圣。 亦革下革十地圣成妙觉无上道。 佛教下圆信圆修初后不二。 故云即得安住等。 四出证义者。 即本无今有偈。 人师名为四出偈。 亦名四柱偈。 则涅槃如室四出如柱。 一出菩萨品。 二出梵行品。 三出二十五卷。 四出二十六卷。 大意是同而为缘则异。 一菩萨释差无差。 二释得无得。 三释有不定有无不定无。 四为破定性说无定性。 故云明无差别差别等也。 例此说之。 无咎者。 例彼四出说乳多种。 邪乳名乳乳者以生死喻乳。 涅槃喻非乳。 凡夫因果俱生故名乳。 乳子何须惑者。 结责问者。 子谓男子之美称也。 诣师学书者。 此方古者子生六岁而教数与方名。 十岁入小学学六甲书计之事。 则文学之谓也。 出欲论者。 明梵天出离欲界也。 释天即忉利也。 仓雅之类者。 然仓雅多种。 仓有苍颉篇埤仓三仓。 雅有广雅博雅小雅。 仓即人名。 帝王世纪曰。 黄帝垂衣裳苍颉造文字。 雅非人名。 尔近也。 博于闻识可近而取正。 故曰尔雅。 谢氏正引苍颉以证梵佉娄。 是人名。 雅则相带而来还。 是世间二字者。 例如此方苍雅二书。 俱说文字诂训之义。 名为二字。 是则梵是一人。 佉娄是一人也。 婆和者。 是小儿习语之声。 以喻方便小教也。 所谓有为无为者。 苦集有为道灭无为。 此名生灭二谛为二字也。 半满为二字者。 前有为无为合为半字。 对大为满。 六行俱明者。 胜劣各三修也。 是大乘非满者。 意谓涅槃胜劣俱谈。 则是大小满足故称满也。 法华废小故。 是大非满。 由是无常者。 由应作犹。 谓谈常住谓在涅槃也。 此都下法华开权显实。 超出诸教已今当说。 最为第一。 却谓非满。 世间相常住知法常无性。 显谈常住却谓无常。 非圣反经。 颠乱已甚不可与言。 故云不须论难。 兴皇五满略如疏记。 弹小褒大者。 弹三藏褒三教也。 带半者。 带二乘也。 废半明满者。 若以四教明之。 则后三教俱得满名。 若在法华涅槃。 则前三悉是半字。 唯圆名满。 开半明满者。 废约相待开约绝待。 故知半满二字其名则通其义则异。 须跋此云善贤。 陈如品云。 娑罗林外有一梵志。 名须跋陀。 年百二十得非想定起涅槃想。 佛令阿难召来为说第一义谛。 得罗汉果。 彼闻圆常而证小果者。 由小半即大满故。 明于常住二字者。 如哀叹品。 又结下约五时结为四句也。 初句是鹿苑。 次句法华涅槃三句二味。 四句即鹿苑已前。 天教也。 邪三下初约邪慧释。 次约邪禅释。 如执掣电速灭喻妄常非久住飞蛾起火喻妄乐唯是苦。 蚕茧自缚喻妄我非自在。 追求下明由起邪执。 故追求五尘。 亦是下约邪禅释。 此即六行观也。 外道于初禅觉观支中。 厌离觉观以初禅为苦粗障二法。 动乱定心故苦。 从二法生喜乐故粗。 二法翳上定故障。 二禅异此名胜妙出。 修上三禅四空皆尔。 此厌三欣三亦得名邪三修也。 能破欲染下明三修有破惑之功。 染即是贪。 游诸觉华者。 七觉如华故云觉华。 又邪修下哀叹品文。 但有新旧两伊。 今以义加世伊及非新非故伊。 例前一乳多种分别。 智论明四依菩萨依义立名。 名为法施。 此其例也。 然经以旧伊喻外。 今既义立世伊。 故以旧伊之名。 以名二乘也。 别有疏本者。 开净名前玄以为三部。 谓四悉四卷。 四教四卷。 三观两卷。 今指四教也。 谓戒定慧藏者。 即是律藏诠戒。 经藏诠定。 论藏诠慧。 藏有三别故云三藏。 此是合字解义。 四念处中谓声闻缘觉菩萨。 故言三经律论。 故言藏者。 即分字解义也。 为彼婴儿等者。 三乘悉名婴儿。 历修三学如登梯蹬。 畏惮长远者。 不能行五百由旬也。 止息化城者。 偏约二乘以说。 若菩萨因中不入至果方入。 菩萨下此指圆顿菩萨。 修小三学以为助道。 亦是渐次止观行人也。 下明通别亦尔。 浮囊是小戒。 白骨是小定。 八苦是小慧。 近远俱通者。 钝根近通偏真。 利根远通中道。 即受接人也。 若能下借彼法华开小之文。 以成通人受接之义。 所行事理者。 事则尘劫修行入空出假。 理则初心知中登地开发故。 非两教三乘所知。 两教菩萨所证真理。 既同二乘故。 悉在二乘所摄。 故上云不与二乘共。 显前菩萨与二乘共。 是彼境界也。 非诸二乘下地所知者。 圆融三谛之教非两教二乘非别教下地所知也。 下地即地前也。 证道同圆则有知分。 从浅至深者。 三教互有浅深。 圆教唯深菩萨备修四教。 故云从浅至深。 即是渐顿之教等者。 历三教偏渐至圆顿故。 故名渐顿渐圆也。 此乃文中一种者。 即次第五行从渐至圆。 于三种止观中。 即次第止观也。 复有下一行即不次第五行也。 于三种止观中即圆顿止观也。 发轸者。 文选曰。 发轸清洛汭。 注云。 轸车也。 言发车洛阳也。 今以发轸喻初修也。 更无别异者。 圆法无别从渐入故名渐圆。 非谓圆有渐顿之异。 通是杂藏者。 以当教三乘及被接者。 其人不一故称杂也。 正譬说教次第者。 以从牛初出于乳。 譬佛出世先说华严。 乃至最后变成醍醐。 譬佛最后说法华涅槃也。 如第十三卷中说。 不应以浅深意取者。 不应谓乳等定浅。 则以华严等为劣。 醍醐定深则以涅槃为胜。 须知约次第相生故有五味。 而诸味中悉有圆融故无胜劣。 鹿苑显无秘密亦有此亦不约开未开。 别以分胜劣也。 若谓下广引诸文用破定执。 所喻浅深之见。 四味若浅不应喻深。 醍醐若深不应喻浅。 医占王病等者。 医喻佛。 王喻众生。 病喻执无常。 乳喻今经。 以常药破无常病也。 甜酥八味者。 乳酪时淡醍醐时浓。 酥居中间故具众味。 一生味。 二熟味。 三酥味。 四浆味。 五乳味。 六甜味。 七淡味。 八腻味。 以喻涅槃具常乐我净。 恒安无垢清凉不老不死之八德也。 况其深矣者。 况比也。 不可言深者。 既喻二乘其法乃浅。 如血变为乳者。 无明即明如血变乳。 从法界体至界法者。 即依圆顿理。 说圆顿教也。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卷第四如日下日喻法界体。 照喻法界法。 高山喻菩萨。 如聋下喻小机。 在华严座不得大益。 聋故不能闻大。 哑故不能说大。 隐其下初约隐身。 次约隐法。 初文者。 神德舍那身丈六释迦像。 覆如下明隐法。 如来藏者圆顿法也。 令改革凡夫成小圣人。 无生无用者。 败种无生坏根无用。 先与后夺者。 与小即鹿苑。 夺小即方等。 委业领财者用法华穷子喻也。 此喻委以大乘家业。 以化菩萨。 如诸部般若多是空生身子。 满愿对扬也。 付财定性者。 会父子定天性也。 如经云。 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以喻法华开权二乘。 皆当作佛也。 文云下即第九卷。 指法华持品中八千人也。 故知法华涅槃开会事等。 悉号醍醐。 但彼废此施义有小异然由法华本怀已畅故。 至今教遂般涅槃。 夫众下通示化意也。 众生本具与佛无殊。 日用不知。 乃沦生死故。 佛出世以二智手指撝迷徒点示本性。 方将直显复虑谤法。 机既不等遂有五时。 兼别但小对三带二。 一期调熟乃获开权。 法华今经所以兴也。 或作下叙五时华严唯别圆故大。 鹿苑但三藏故小。 方等诃责偏小。 褒叹圆大。 意令耻小慕大。 般若委以大法。 令教菩萨渐使通泰。 法华开权名定天性。 众生下明法华既见佛性故。 于今经涅槃。 故知二经见性义一静乎双树者。 即经云右胁而卧。 表一期化极。 内智指撝其功已毕。 息教二河者。 即经云。 寂然无声也。 故云息教也。 二河者。 拔提河大在城南。 熙连河小在城北。 相去百里。 佛居其间。 于四双八只树下涅槃也。 诸佛下灯明迦葉出于净土。 但说法华即入涅槃。 今佛世尊既出秽土。 故须扶律以拾残机。 二经虽殊见性无别。 又若约扶律为涅槃者。 则唯秽土。 若约谈常为涅槃者。 则净秽皆说只是下能发究竟智。 故名佛师。 能生分真智故名菩萨母。 佛菩萨下举佛菩萨之胜。 以况凡小之劣。 千舌百盲者。 举千百言多耳安能。 舞手者。 毛诗序云。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专五所以是体意者。 五番所诠之理名为所以。 谓从上品乳满字。 胜修圆教醍醐所诠。 俱是今经正体。 设诸名相者。 应云行相即依理起行故是宗。 意对破者。 即五番中皆有以圆破偏意也。 皆言若专者。 专独也。 谓五番具含众义。 今若独取其一故。 成体等不同。 双卷等者。 如上卷记。 大本者。 虽南北二本不同。 同名大本。 对六卷名小本也。 同座异闻者。 宜广闻大本。 宜略闻六卷。 例大小品者。 般若有大品小品。 故以为例。 准诸经目录。 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译大品竟。 二十七卷成者是也。 竺法护于晋太康元年译。 上帙为光赞。 罗什又重译为十卷。 名小品。 是知小品亦是抄其前分。 若然者。 则次说为是。 以六卷但尽菩萨品故。 斯乃广略者。 六卷则略抄前段。 大本则广有后文。 世犹惑焉者。 或云异闻或谓广略难可准定。 故人尚疑如来说。 偷狗等者。 示其前后不同也。 如来说则在后。 迦葉问则在前。 偷谓盗贼。 以喻见魔。 狗喻爱魔。 如四依品。 说三归在如来性品。 秦人弥译者六卷。 东晋所翻大本。 北凉所翻俱非秦代。 而言秦人者。 但姚秦翻译最盛。 故义学之家相承而用。 [打-丁+奚]互者。 [打-丁+奚]胡计切。 换也。 或作系奚者。 俱误。 昔道猛等者。 按译经图纪及僧传并云昙无谶。 以玄始元年岁次壬子至姑臧。 赍涅槃前分十卷。 止于俗舍。 逊闻谶名厚遇请译。 遂以玄始三年岁次甲寅起首。 至玄始十年辛酉译经律。 总二十三部。 合一百四十八卷。 慧嵩笔受。 又南山涅槃弘传序云。 北凉沮渠氏玄始三年。 有天竺三藏昙无谶者。 凉言法丰。 赍此梵本前分十卷。 来达姑臧。 伪主蒙逊珍赏隆重。 于凉城内闲豫宫中。 前后三翻成四十卷。 终宋武帝永初二年。 据此诸文乃是谶公赍至。 不云道猛将还。 沮渠蒙逊者。 胡人。 其先为匈奴左沮渠。 遂以官为氏。 蒙逊博览群史。 颇晓天文。 杀段业自称凉州牧。 又破[仁-二+辱]檀于穷泉。 乘胜入姑臧。 僣号西河王。 陇右即陇西也。 右或作后后并误。 自号玄始者。 改元玄始也。 是时下南经缘起也。 经从北凉入于江南。 后因治定。 既与旧本品卷开合不同。 遂号南本。 姚苌杀符坚。 改长安为常安都之。 改元白雀。 后改建元。 苌卒。 子兴立。 改元皇初。 后改弘始。 今云。 姚苌复号弘始者误。 应云姚兴弘始。 非玄始者。 别其两国年号也。 玄始五年即晋恭元熙元年者。 恭帝者。 即东晋第十一帝。 都建康。 在位一年逊位于刘裕。 是为宋武帝。 故云次入宋武裕也。 恭帝元熙元年即是宋武永初元年。 以当年改号故。 宋武姓刘讳裕字德舆。 得四年者。 宋武在位三年而崩。 长子义符立。 是为少帝。 即位昏乱。 太后废帝为荣阳王。 在位二年。 武帝第三子讳义隆即位。 是为文帝。 以少帝于武帝三年当年即位。 在位二年。 至文帝元嘉元年。 凡四年矣。 故云得四年。 此即大本始至南朝之年也。 故开皇录云。 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也。 即北凉玄始九年也。 此二高明者。 谓德高智明乃美称也。 事迹如梁传第七。 康乐县令者。 南史第十八云。 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 文章之美与颜延之。 为江左第一。 纵横俊发过于延之。 深密则不如也。 袭封康乐公。 今云。 县令恐误。 抗世逸群等者。 抗举也。 逸群犹出群也。 南史云。 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 不就。 为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 车服鲜丽衣物多改旧形制。 世共宗之。 咸称谢康乐也。 开皇三宝录云。 陈郡处士谢灵运治定者。 盖灵运自称处士也。 灵运陈郡阳夏人。 尝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 公素爱好肆意遨游。 称疾去职。 于始宁县修营故墅。 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因着山居赋。 寻山登岭常着木屐。 上则去其前齿。 下则去其后齿。 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 公谓之曰。 得道应须慧业。 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 成佛必在灵运后。 顗深恨之。 今抚州城东南四里。 有翻经台。 唐颜鲁公碑云。 宋康乐侯谢公。 元嘉年初。 于此翻译涅槃经。 因以为号。 问谢公但修定旧本。 安称翻译。 答翻经之所有译语者。 笔受者。 缀文者。 证义者。 润色者。 而通称译人。 谢公治定乃是证义润色之职也。 故称灵运翻经焉。 开寿命下开寿命为四品。 复改寿命为长寿。 开如来性为十品。 凡十二品者。 新开品目则有十二。 并旧寿命如来性共有十四。 皆准六卷。 中品名开之。 故三宝录云。 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疏简。 初学之者难以措怀。 乃依旧翻泥洹正本加之。 文有过质颇亦改治。 足前等者。 并旧大众问等品也。 北本但十三品成四十卷。 南本二十五品成三十六卷。 故北远师名北本为少品多卷经。 名南本为多品少卷经。 有三品等者。 至唐麟德中后分方来。 尚阙分舍利。 其后分中立品与谶说不同者。 和会如疏记第二十卷。 由来关中者。 关中秦地罗什居关中不见大本。 故知足品非罗什也。 录称者。 即梁宝唱录及隋开皇三宝录第十三云。 豫州沙门范慧严。 清河沙门崔慧观。 陈郡处士谢灵运等加品改治。 故今依之。 知小亮非也。 初三人下此明事迹。 与梁僧传及开皇录不同者。 恐是传说有异。 而彼二文咸云三十六卷。 始有数本流行未广。 严后一夜忽梦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 何以率尔轻加斟酌。 严既觉已怀抱惕然。 旦乃集僧欲收前本。 时有识者咸共止之。 此盖欲诫励后人耳。 若必乖理。 何容即时方始感梦。 严以为然。 顷之。 又梦神人曰。 君以弘经精到之力。 于后必当得见佛也。 如法华疏说者。 即玄义第八明有翻无翻。 各具五义也。 亦如彼者。 如文句也。 以玄义文句。 皆是解经通得称疏。 释序品义既指法华文句。 故下疏文直释通序五事而已。 更不消释序品名义。 又下疏文初且离文通示五章。 所以疏初不题序品二字。 若法华疏发初即解序品。 故云序谓庠序等。 所以疏初乃标序品二字。 或例法华文句。 于此疏初加序品二字者非也。 且净名疏初亦不标其品目。 用意各别。 岂须一准。 又疏文已经治定。 标题从省。 故削大般二字。 但题云涅槃疏。 此乃荆溪新意。 或加大般二字者。 亦非必也。 正名宣尼所诫。 后之学者宜善思择。 二疏下疏缘起二。 初通示。 二由二。 初制疏远由二。 初受经摄静。 缘起者。 因由曰缘。 兴致曰起。 余我也。 童年稚岁也。 摄静寺名。 在章安。 即慧拯法师也。 传云。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具载上卷。 予尝读高僧传。 见古来盛德鲜有不讲诵斯经者。 信夫。 法王顾命慈父遗嘱为臣为子理合遵奉。 迩世讲诵閴其无人。 法渐陵夷于斯验矣。 庶几同见同行勉力流通。 载纽颓纲重树颠表。 忠臣孝子于是乎在。 二走虽下求旨天台二。 初别示缘差二。 初八障丧听二。 初师存丧听二。 初正明八障。 凡称走或仆或蒙皆谦也。 东京赋曰。 走虽不敏庶斯达矣。 注云。 走谓走使之人。 公子自谦敏达也。 愿闻旨趣者。 既诵其文愿知其义。 负笈天台者。 切韵曰。 笈负书箱也。 史记云。 后汉苏章字士成。 北海人。 负笈追师不远千里。 天台指智者所居之山也。 陶隐居真诰曰。 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 当斗牛之分。 上应台星。 故曰天台。 舆地志曰。 天台山一名桐柏。 众岳之极秀者也。 心忻蓝染者。 刘子云。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染使然也。 此以染义喻从师求解不取胜义。 登山甫尔者。 甫始也。 言未久也。 仍逢出谷者。 又值智者奉陈后主诏出山也。 疏主传曰。 陈至德元年随师出京。 住光宅寺。 不惟下自谦也。 言不思已德荒薄而辄侍奉。 随从智者于皇帝朝廷也。 易纬曰。 帝者。 天号也。 德象天地不私公位。 称之曰帝。 香涂三宫者。 或作六宫。 并由斯文。 古无章记。 讲贯者寡。 故令传写鱼鲁成讹。 今谓三宫定非二六通用。 有云。 三宫为正。 乃地名也。 引唐僧传疏主传云。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 访问遗逸。 此不应尔。 今叙大师正宫京辇。 地乃金陵非三宫也。 今按三宫即东岳泰山。 故茅君内传曰。 岱宗山之洞周回三千余里。 名三宫空洞之天。 言二宫者。 文选曰。 婉变二宫徘徊殿闼。 注云。 婉娈徘徊皆顾慕貌。 二宫谓帝及太子宫也。 故大师别传云。 陈主幸寺舍身大施。 又云。 皇太子已下并托舟航咸宗戒范。 故云二宫也。 续高僧传中皆指帝宫及储宫为二宫。 既禀戒法故云香涂。 即经云。 常用戒香涂莹体也。 或谓大师为陈隋二帝戒师。 即是二宫。 此亦不然。 此中正叙陈主钦崇。 下云金陵土崩方归隋国。 岂于陈世预说隋朝。 无乃不可。 或作六宫。 即特指天子其义亦通。 言六宫者。 周礼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妻。 郑玄注曰。 六宫者。 前一宫后五宫也。 五者后一宫。 三夫人一宫。 九嫔一宫。 二十七世妇一宫。 八十一御妻一宫。 凡一百二十人。 后正位宫闱。 体同天子。 七众者。 一比丘。 二比丘尼。 三式叉摩那。 四沙弥。 五沙弥尼。 六优婆塞。 七优婆夷也。 比丘等六翻名释义。 具在疏文。 式叉摩那者。 此云学法女。 不别得戒也。 先以立志六法练心。 为受缘也。 四分云。 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 又云。 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 十诵中六法者。 练心也。 试看大戒受缘二年者。 练身也。 可知有胎无胎。 此式叉尼具学三法。 一学根本谓四重是。 二学六法。 谓一染心相触。 二盗人四钱三断畜生命。 四小妄语。 五非时食。 六饮酒也。 三学行法。 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 言光辉七众者。 此谓戒香既涂于二宫。 道光弥耀于七众也。 道俗参请者。 道谓出家五众。 俗谓在家二众。 交络者。 谓参玄请法之人往来不绝也。 虽钦下甘露喻涅槃旨趣也。 瑞应图云。 露色浓甘者为之甘露。 王者施德惠。 则甘露降其草木。 甘露仁泽也。 一名天酒。 如俟下谓待智者讲说此经。 如待黄河之清。 言其难者也。 王子年。 拾遣记曰。 丹立千年一烧黄河千年一清。 皆至圣之君以为大瑞。 又黄河清而圣人生。 左传子驷曰。 周诗有之曰。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杜预注曰。 言人寿促而河清迟。 讵岂也。 有期无日者。 虽许讲宣。 以我多障竟无日得闻也。 逮及也。 金陵地名也。 吴晋宋齐梁陈谓之江南。 六朝悉都其地。 建康实录云。 本楚金陵邑。 秦改为秣陵。 吴改为建业。 晋愍帝讳业改为建康。 元帝即位称建康宫。 土崩者。 隋开皇八年文帝命晋王杨广。 清河公杨素。 督兵五十万以伐陈。 旌旗千里金鼓震天。 俄而平江东肤陈主。 陈国倾坏喻以土崩。 文选陈琳檄书曰。 必土崩瓦解不俟血刃。 师徒雨散者。 陈国既破法集遂停。 师徒相舍如雨分散。 绝交论云。 骆驿纵横烟飞雨散。 大师遗嘱云。 朝同云集暮如雨散。 或作两字者误。 后会匡岭者。 匡岭即庐山也。 庐山记曰。 匡俗出于周威王时。 生而神灵隐沦潜景。 庐于此山。 俗称庐君。 故山取号焉。 大师别传曰。 金陵既败旋锡荆湘。 路次湓城。 忽梦老僧曰。 陶侃瑞像敬屈守护。 远公冥请也。 于是住憩庐山。 俄而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挠。 复属虔刘者。 左传曰。 虔刘我边垂。 杜注云。 虔刘皆杀也。 即是值浔阳反叛也。 江陵荆州也。 仍遭雾露者。 仍值兵乱也。 抱朴子曰。 白雾四面围城不出百日大兵必至。 又三国名臣。 谮曰。 虽遇尘雾。 注云。 尘雾谓耻辱也。 敕征下江浦即江都今扬州也。 亦曰洛浦。 文选曰。 归骸洛浦。 注云。 扬州则梁之洛阳也。 敕征者。 即炀帝潜龙之时。 镇守江淮。 两请智者。 初请出江都求受戒法。 即开皇十一年也。 事毕仍归江陵建玉泉寺。 后又请出江都撰净名疏。 此言再出江都时。 疏主滞疾于洪州也。 若初出江都。 则获随从故。 疏主传云。 开皇十年晋王作镇扬越。 陪从智者止于[邱-丘+千]沟。 汉制天子曰敕。 太子曰令。 诸王曰教。 炀帝镇扬越时。 犹是诸王。 后既登极故云敕征。 故别传云。 奉敕撰净名疏也。 顶滞疾豫章者。 顶疏主称名也。 始称余次称走。 今称名文体之变也。 豫章郡名。 今洪州也。 大师既再出江都。 而疏主滞疾洪州。 不获随从。 既远圣师安闻斯典。 始举飘南湖等者。 南湖即宫亭湖。 亦曰拱亭。 谓于豫章病愈始举掉飘帆。 速往江都以就智者。 而值隋文东巡狩。 晋王入朝。 于是大师东旋台岳。 是故无暇讲演。 且给侍东归。 此乃大师最后入天台。 即开皇十六年春也。 东旋者。 旋或作还同。 似泉切。 文选曰。 只召旋北京。 作此旋字也。 秋至佛陇者。 神邕天台山记曰。 从修禅寺南行二百步有盘石。 平正犹如削成。 古老相传佛尝于此放光。 故名佛陇。 春离江都秋时方至者。 以随处利人行程故缓。 冬逢入灭者。 即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 于天台西门石城寺弥勒像前。 加趺而终也。 叹伊余之法障者。 伊维也。 语辞耳。 余我也。 法障者。 欲闻此经法义竟不获闻。 由前八事为障也。 一逢师出谷障。 二参请交络障。 三金陵土崩障。 四复属虔刘障。 五仍遭雾露障。 六滞疾豫章障。 七东旋台岭障。 八冬逢入灭障。 由具八事障我闻法。 故曰法障。 若不出谷则合得闻。 虽在帝庭。 若参请事简则合得闻。 虽其人交络。 若金陵久安亦当得闻。 乃至若不入灭虽有前障。 终当讲演令我得闻。 故入灭之障最为深重故下叹云。 日既隐于重崖。 盲龟眠于海底也。 奚可胜言者。 奚何也。 胜平声谓法障之多非言所载也。 二昔五下引事感伤。 初引事类己。 贤愚经第六云。 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 乞丐自治。 时闻人言。 如来出世。 盲人闻已还共议曰我曹若当遇佛必见救济。 即便问人佛在何国。 答云。 佛在舍卫。 遂各乞金钱一枚。 雇人引往。 时有一人收取金钱。 将诸盲人至摩竭提国。 弃诸泽中。 盲不知处。 互相捉手。 经行他田伤破苗谷。 长者行田见彼践苗。 甚多嗔怒。 盲者求哀具宣上事。 长者使人将诣舍卫。 适达彼国。 又闻佛往摩竭提国。 及到彼国。 复闻世尊已还舍卫。 如是追逐凡往七反。 佛知根熟乃于舍卫待之。 盲到佛所。 蒙光目开。 佛为说法成阿罗汉。 祇洹等者。 譬喻经第三云。 昔有一人作两业。 有二妇适诣小妇。 小妇语言。 我年少婿年老。 我不乐住。 可住大妇处作居。 其婿拔去白发。 适至大妇处。 大妇语言。 我老头已白婿头黑宜去。 于是拔黑作白。 如是不止。 头遂秃尽。 二妇恶之。 便各舍去。 坐愁致死。 过去世时作寺中狗。 水东一寺水西一寺。 闻楗椎鸣狗便往得食。 后日二寺同时鸣磬。 狗浮水欲度。 适欲至西。 复恐东寺食好。 向东复恐西寺食好。 如是犹豫溺死水中。 文云祇洹者。 通取寺名。 非直指祇洹寺也。 唯疆唯沈无见无得者。 结前二事。 盲虽七追唯至于他疆。 竟不见佛故。 云唯疆无见。 狗听两钟唯死于沉溺。 竟不得食故云唯沈无得。 次入山下以己类事己之多障。 如盲如狗。 入山出谷总前八障。 入山摄七八。 出谷摄前六。 浮坠溯江者。 释上句也。 浮坠字误。 应作乘陵。 谓入山乘陵。 出谷溯江空历艰苦。 不闻斯典。 文选北征赋曰。 乘陵冈以登降。 注云。 陵冈皆山丘也。 左传曰。 吴将溯江入郢。 尔雅曰。 逆流而上曰溯洄。 顺流而下曰溯游。 字林云。 顺流曰沿。 逆流曰溯。 溯苏故切。 日既下举喻。 叹师灭也。 日喻师解圆明。 隐崖喻师入寂灭。 崖山也。 淮南子曰。 日入崦嵫。 注云。 亦曰落棠山。 盲龟喻己无智眼海底喻迷深。 杂含第十六云。 告诸比丘。 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 百年一遇出头。 复有浮木止有一孔。 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得遇此孔。 龟至海东。 浮木或至海西。 违绕亦尔。 虽复差违或复相得。 凡夫漂流五趣之海。 还复人身甚难于此。 今借彼文以喻圣师难值也。 凭光想木者。 人在半夜欲凭日光鉴物。 龟居海底空想浮木安身。 其不可得也。 故云。 讵可得乎。 二余乃下没后思愆师既已灭。 斯经旨趣莫得而闻。 省己宿愆。 于是躬事塔庙。 口诵斯经。 以期未来值师闻法也。 扫墓愿值师诵偈期闻法。 西土塔婆即此方坟墓也。 扫洒坟塔种植林树。 以坟必树故含文。 嘉曰。 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 诸侯半之树以柏。 大夫入尺树以槐。 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更服灰场者更平声。 谓常更换净服。 于塔所诵经也。 故法华云。 着新净衣内外俱净也。 或作伏字者非。 如来阇维之地号曰灰场。 今大师土葬而言灰场者。 用其故实耳。 亦犹法华疏序云。 晚还台岭仍值鹤林。 鹤林之言例同灰场也。 石偈即此经也。 以圣行品中雪山大士既获半偈。 乃于草木石壁书之。 以示来者。 故名此经为石偈也。 疏主童年诵经已半。 知此诵其全部。 非只一偈也。 思[保/言]毕世者。 则是思往世之[保/言]成今法障。 遂乃身扫口诵隐居求志。 期尽此身故云毕世。 二事不下五难丧思。 五初僧使迫已虽欲隐居毕世。 而为众举差。 因与智璪同充僧使。 屡入帝京。 故云事不由己。 盖为僧事所逼迫也。 故云迫不得止。 事备国清百录。 戴函负封者。 所持笺表诏敕皆用函也。 百录云。 金书一函与天台众。 西考阙庭者。 考应作朝字误也。 阙谓双阙以石为之。 其上隐起奇兽异禽之状。 在端门外夹道置之。 亦曰象阙魏阙。 周礼太宰以正月悬理象之法于象魏。 使万人观理象焉。 左传哀公三年火。 季桓子命书藏象魏曰。 旧章不可忘也。 崔豹古今注曰。 阙者。 观也。 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 所以表宫门也。 其上可居。 登之则可远观。 故谓之观。 人臣将朝至此则思其所阙。 故谓之阙。 天子所居曰阙庭。 隋都长安也。 私去公还者。 充僧使而去。 奉敕命而还。 或度僧造寺。 或修营香火事备百录。 故百录云。 今遣大都督段智兴。 送师还寺。 故曰公还经涂下往还充使。 经由道涂凡八年也。 二日严下诤论遭追。 虽免僧使仍因诤论。 重入帝京日严寺名也。 唐高僧传曰。 炀帝时为晋王。 于京师曲池施营第林。 造日严寺。 咸阳即长安。 今永兴军也。 诤论之事而不传不书。 乃传搜访之阙耳。 三值水夜奔桃林水奔者。 尚书放牛桃林之野。 是也。 左传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杜注云。 桃林在弘农华阴县。 此言行至桃林山。 水夜至避之奔走。 故失伴侣。 四又被下被谗收往及至京都。 又遭谗佞。 谓为巫蛊惑乱于人。 而炀帝信谗故收往河北。 幽蓟二州名在河北。 蓟音计。 五乘冰马陷冬月度河。 故乘履其冰以济北岸。 马虽陷冰而死。 其身犹获生存。 临危履薄者。 诗云。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疏主意云。 昔闻诗语喻以戒慎。 而今身当履践。 故下句云。 生行死地也。 宁可言尽者。 危难若此。 那可具言。 二昔裹下总结俱丧者。 裹粮至东南者。 即指前负笈天台已下文也。 入山出谷扬越往来。 何啻千里。 文选云。 裹粮万里簦长柄竹笠也。 史记虞卿蹑屩担簦。 说赵孝成王。 一见赐金百镒。 再说拜为上卿。 负罪至西北者。 即指又被谗已下文也。 三谗者。 晋献公三子皆为骊姬所谗。 故曰三谗。 疏主自比也。 三子谓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也。 左传第五曰。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 卜之不吉。 筮之吉。 公曰。 从筮。 卜人曰。 筮短龟长。 不如从长。 弗听。 立之。 生奚齐。 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 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谓太子曰。 君梦齐姜。 必速祭之。 太子祭于曲沃。 归胙干公。 公田。 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 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 地坟。 与犬。 犬毙。 与小臣。 小臣亦毙。 姬泣曰。 贼由太子。 太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社原款。 或谓太子。 子辞。 君必辩焉。 太子曰。 君非姬氏。 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 姬必有罪。 君老矣。 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 太子曰。 君实不察其罪。 被此名也。 以出。 人谁纳我。 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 皆知之。 重耳奔蒲。 夷吾奔屈。 言东南西北者。 以帝京居中。 则扬越在于东南。 幽蓟居乎西北也。 若听若思等者。 前希闻斯典。 故担簦。 东南有入障故丧其闻。 后欲思[保/言]毕世。 由驱驰西北有五难。 故丧其思。 故云二涂俱丧。 二情不下制疏近由。 后时虽获生还台岳。 以昔两缘听思俱丧。 于是慕法不已。 更寻他疏以勘经旨。 义既违经。 因自撰疏。 旧疏即河西光宅等诸师疏义各存也。 不与文会者。 乖经失旨也。 怏怏于亮切。 怅怏也。 病诸者诸之也。 见其义非如已有病。 此即制疏之近由。 二敩群下正明述作时处二。 初谦光述怀。 经第三十云。 譬如王告大臣。 汝牵一象以示盲者。 时彼众盲各以手触。 其触牙者即云。 象如莱茯根。 其触耳者言象如箕等。 经自合云。 王喻如来。 臣喻方等大涅槃经。 象喻佛性。 盲喻一切无明众生。 独梦谈刀如经第十八。 略如上记。 刀喻佛性。 梦寱谬谈非亲得刀。 此皆疏主谦也。 谓心思经旨如盲触象。 岂识全躯。 口说经文如梦谈刀。 故非实有。 二以大下著述时处二。 初明时处二。 初示染笔时处。 大业即隋炀年号。 十年即甲戍岁也。 庐于天台之南者。 小尔雅云。 庐寄也。 谓寄止也。 亦别舍也。 黄帝为庐。 以避寒暑。 春秋去之。 冬夏居之。 故云寄止也。 神邕天台杂记云。 赤城为南门。 石城为西门。 今云天台之南。 谓赤城也。 二管窥下明凭师述作。 管窥智者义意者。 庄子云。 以管窥天也。 谓智者法门如天之高远。 已解推寻如以管窥。 义意者。 五时四教之义。 三观六即之意。 依此义意辄为此经解释旨趣也。 为去声。 尚书序曰。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 大业明制撰之时。 天台之南显笔削之处。 管窥智者示所学之宗。 二运丁下叙难缘二。 初避难。 四移两蒙灵异。 丁当也。 大业十二年有大鸟似鹏飞入殿内。 至于御幄至明而去。 九月幸江都。 以代王侑留守西都。 越王侗留守东都。 既至江都。 唯以酒色为务。 五月星陨吴郡为石。 征求萤火数斛。 夜出游山光遍岩谷火守羽林星如斗出。 王良阁道声如隤墙。 枉矢出北斗米一斛。 计钱八九万。 用锡环钱细如线。 十月李密起兵于梁楚之郊。 窦建德卢明月等所在称号。 盗贼公行劫掠州县。 又诸道贼师孟海公。 徐圆朗。 朱粲。 刘武用。 薛举。 萧铣。 李子通。 沈法兴等各率众寇掠。 多者数十万。 少者二三万。 天下无处无贼。 故曰寇盗纵横于时。 天台悉为沈法兴所有。 杂记云。 大业十四年沈法兴擅置海州。 即改临海县为海州也。 匿影沃洲者。 匿藏也。 沃洲山名在剡。 即支遁所栖之山也。 赤城既喧复更匿藏形影。 避盗于沃洲山也。 荫林席箭者。 山宿野栖故无屋宇。 但荫茂林以为帐布。 箭竹以为席。 亦犹古人班荆而坐也。 箭竹偏产会稽。 尔雅曰东南之美者。 有会稽之竹箭焉。 衣殚等者。 殚音丹。 尽也。 既避盗深山而衣粮又尽。 故于撰述致乖次第。 于是下明为撰述缘阙。 更求他处挟藏也。 鄙志谦也。 托命遂安者。 寄托形命于遂安也。 遂安县名今属睦州。 县令邓氏者。 即遂安令也。 曳疾应之者。 赴请为讲也。 应去声事不兼举者。 既务讲宣。 且停笔削因将草本寄于他舍。 冥持此本者。 谓冥圣护持。 故得烧舍疏在。 故云得免灰。 扬扬音羊。 风所飞扬也。 重寄栅城者。 讲经既毕。 复寄栅城意欲补削草木也。 栅音册。 编木成援也。 未详何处。 今仙居县有栅岸保。 恐是其地。 玉石俱罄者。 玉石喻贵贱贤愚。 海贼劫掠贵贱并尽。 故云俱罄。 尚书曰。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 萧亮即当时将帅也。 复获安存者。 身安疏存。 焦不能烧者。 即前云冥持此本得免灰扬。 贱不能得者。 贼劫栅城玉石俱尽。 而此疏独存也。 再蒙灵异者。 初火不烧次贼不得。 故云再也。 励勉也。 诚心也。 或作厉非也。 食息者。 息寝卧也。 无宁不安也。 二乃卜下幽境称怀勤加补削二。 初叙幽境。 称怀卜者。 礼记曰。 龟曰卜。 蓍曰筮。 古者移居必卜。 故离骚经有卜居也。 左传曰。 非宅是名唯邻是卜。 今疏主以移居为卜居。 安洲在乐安县。 今仙居县也。 故僧传云。 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然安洲之名始于疏主。 台州图经曰。 管竹山在县东南五里。 高二十丈周回二里。 其下旧有潭。 唐武德年中。 邑人请天台国清寺灌顶尊者。 讲于光明寺时。 此潭之鱼取者甚众。 尊者率道俗于潭侧讲金光明经。 诱渔者令止其采捕。 一夕忽暴风雨至。 旦视之。 乃为洲矣。 故号为安洲。 以此洲渚在乐安故。 微澜者。 澜力旦切。 又力安切。 尔雅曰。 河水清且澜漪。 大波为澜小波为时。 绝人兽之踪者。 山深溪隔故。 人兽不到。 峰连伟括者。 谓伟美山及括苍山也。 陶弘景玉匮云。 括苍山西南百余里。 有伟美山状如宫阙。 多灵异。 可伟美也。 皇朝新修图经曰。 亦名天姥山。 又云。 大括苍岭在县西一百八里。 兼二山之美者。 谓安洲景象兼有伟括之好。 水镜者。 溪水澄净有若明镜也。 蕖池者。 谓池有荷花也。 尔雅曰。 荷芙蕖。 郭璞注曰。 别名芙蓉。 江东呼荷。 红葩普巴切。 华也。 白牙团扇者。 善见律云。 优波离升座执象牙装扇。 先集律藏。 萋茜者。 草茂盛貌。 加亦胜也。 戴氏重席者。 东观汉记。 戴凭字次仲。 拜侍中正旦朝贺。 帝会群臣。 诸生能说经史者。 更相诘难义。 有不通者辄夺其席。 以益通者凭遂坐。 五十余席。 今疏主承修竹之风。 藉翠草而坐。 胜于牙扇重席也。 以彼由造作此任天真。 其实胜之固非夸饰。 下云羞绘图陋弦管亦尔。 云霞赤白松桂青黑雕镂杂糅。 而有五彩之文。 则使画图有羞色绘画也。 猿吟麏叫蝉噪蛙鸣相和成韵。 似其八音之乐。 翻令丝竹成陋声故。 左太冲招隐诗云。 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 麏居筠切。 鹿属。 八音者。 五经通义曰。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 金为钟。 石为磬。 丝为弦。 竹为管。 匏为笙。 土为埙。 皮为鼓。 木为柷敔。 雅有高致者。 竹风草席画图音乐。 皆得之于自然。 故云高致也。 丰趣冥伦者。 冥幽也。 伦人也。 谓此高致丰饶归趣于我幽人也。 伦亦可作沦。 沦没也。 谓隐没于山泽也。 二仍莳下明资缘勤苦。 莳种也。 种粟充食拾薪备爨。 二。 暨染下感伤谦己二。 初感伤多难。 暨至也。 从此绝笔逆至染笔。 凡历五载。 即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岁撰疏绝笔也。 炀帝即位改元大业在位十三年。 十二年幸江东宫。 十三年唐公起义师于太原。 破宋老生于霍邑。 所在克敌。 遂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 奉炀帝孙文德太子之子侑。 篡位即恭帝也。 改元义宁。 至二年逊位于唐公。 改云武德。 既云凡历五载。 知是武德元年绝笔也。 于此五载凡经六移。 初寄天台之南。 二移沃洲。 三移遂安。 四移栅城。 五重移遂安。 六移安洲。 并前八障及中五难共成十九难缘。 于后六中更取火贼二事。 则有二十一也。 五难谓僧使遭追值水被谗马陷也。 前八中五是制疏之远由。 寻旧疏是近由。 后六是正制疏。 问前八为障何名远由。 答由不闻法故自撰疏。 若其闻者则疏是师说。 安得自制。 前八为障竟不闻法。 后六虽艰终成斯疏。 呜呼正法难闻正道难行。 其若是乎。 干戈者。 孔安国曰。 干盾也。 戈戟也。 论语曰。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菜食水斋言其俭也。 水床雪被喻其寒也。 其有圆顶方袍暖衣饱食。 既逢遗教。 又偶清时。 而口不谈出世之言。 心不则至真之道。 自树迷暗反轻学宗。 吾知斯人绍三涂种。 疏主圣者。 得无悲乎。 梦抽思乙者。 乙应作一。 昭明文选序云。 耿介之意既复。 壹郁之怀靡愬。 注曰。 壹郁忧思也。 今谓军火所怖干戈所骇。 而梦惊若抽忧思壹郁。 辞既下谦己述怀。 野质者。 论语曰。 质胜文则野。 此言辞鄙意。 岂会文者。 谓所立义意浅近。 岂能契会斯经圆顿之文也。 此言义暗辞鄙义暗皆谦也。 有崖易殆者。 尔雅曰。 重崖岸注曰。 两崖累者曰岸。 殆危也。 有身速灭如土岸易崩。 空海难遍者。 圆空广大若沧海难遍。 故不可以易殆之身穷。 难遍之义也。 盲寱下如盲触象如寱谈刀。 或可偏知于少义。 敢言圆解于大理也。 特是下正明述作之意。 既是偏知何故撰疏。 故释云。 特是不负本怀也。 言本怀者。 始为此经遂亲智者。 即前文云。 走虽不敏愿闻旨趣。 于是负笈天台。 心忻蓝染也。 遽兹石火者。 淮南子曰。 人生天地之间。 如凿石见火电光过隙。 疏主自谓。 无常忽遽如彼石火。 不能久研经义。 故且率尔成疏也。 卷舒下自庆也。 初句明卷舒寻经。 次句明赞叹撰疏。 仰谢于心口者。 由心思故口赞也。 鹿耘毒草。 或作粗芸。 并豕亥之误。 应作麃[卄/尢/(ㄠ-ㄙ+(衣-〦))]。 上彼苗切。 下音衮。 左传曰。 譬如农夫是穮是[卄/尢/(ㄠ-ㄙ+(衣-〦))]。 杜注云。 穮耘也。 [卄/尢/(ㄠ-ㄙ+(衣-〦))]壅苗也。 然毒草药王之语。 出在今经。 故如来性品云。 譬如雪山多生诸药。 亦有毒草。 诸众生身亦复如是。 虽有四大毒蛇之种。 其中亦有妙药。 大工所谓佛性。 或执讹字便求麋鹿耘草之缘者。 何异闻三豕渡河。 便谓猪行水上乎。 故僧传道丕议沙汰云。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卄/尢/(ㄠ-ㄙ+(衣-〦))]。 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 金逐沙泥而荡。 彼用藨[卄/尢/(ㄠ-ㄙ+(衣-〦))]之语义与今同。 又麃藨穮三体并通。 尔雅云。 緜穮也。 经典释文作麃耘也。 字林云。 耕禾间也。 说文云。 穮耨锄也。 今疏主斥诸师非义。 如麃[卄/尢/(ㄠ-ㄙ+(衣-〦))]毒草。 显佛性正理如微养药王。 故前文云。 将疏勘经不与文会。 怏怏终日恒若病诸也。 螳[虫*敖]萤熠者。 螳螂性怒。 遇物必举[虫*敖]而拒之。 庄子曰。 螳螂怒臂以当车。 岂免碎于辙间。 文选曰。 欲以螳螂之斧。 御隆车之隧。 注云。 前有两足举之。 如执斧之象。 崔豹古今注曰。 萤火一名晖夜。 一名景天。 一名熠熠。 一名磷。 一名丹良。 一名丹鸟。 一名夜光。 一名宵烛。 非能抗曜也者。 曜即日也。 广雅云。 日名曜灵。 谓螳[虫*敖]不能拒抗于车辙。 萤熠不能争辉于曜灵。 此疏主自谦识见微劣。 不能抗曜于诸师也。 吾祖圣师为法之志艰苦之迹。 尽在于此文矣。 传斯宗者。 得不思齐。 诗云。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可不懋乎。 或卷末有半纸批文者。 盖后人谬录。 发布时间:2025-05-14 17:45:3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