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光明经玄义二卷 内容: 此土著述·第1500部金光明经玄义二卷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此金光明甚深无量。 太虚空界。 尚不喻其高广。 况山斤海滴。 宁得尽其边崖。 日轮赫奕。 非婴儿之所瞻仰。 大舶楼橹。 岂新产者之所执持。 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况二乘心口安可思说。 凡夫徒欲言之。 言则伤其实。 徒欲不言。 默则致其失。 二俱不可。 欲以言之言亦不可。 欲以默之默亦不可。 故大品中梵志云。 非内观故得是菩提。 非外观故得是菩提。 非亦内亦外观故得是菩提。 经言皆不可思说。 又生生不可说。 生不生不可说。 不生生不可说。 不生不生不可说。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者。 以金为名。 名盖众宝之上。 以法性为体。 义则如来所游庄严。 菩萨深妙功德以为宗。 照曜诸天心生欢喜以为用。 故文号经王。 教摄众典。 故唯贵为名。 唯极为体。 唯深为宗。 唯大为用。 唯王为教。 所以不二之体常为四。 佛世尊之所护持。 三世十方亦复如是。 一切菩萨。 遍他方以遥礼。 树神善女。 亲雨泪以称扬。 诸天覆之以天威。 地祇润之以地肥。 大辩加之以辩道。 功德益之以财宝。 诸有悉干枯。 三涂除热恼。 举要言之。 一切世间未曾有事。 悉皆出现。 是以金龙尊王三世赞叹。 地神发愿以护说者。 上圣既尔。 岂况人乎。 敢托斯义。 辄欲兴言。 冀涓露入海禽鸟向山。 实藉片缘同均碱色。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 初释题。 二释文。 释题为五。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教相。 就此五章大分为二。 初总释。 二别释。 总释又二。 初生起。 二简别。 生起者。 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 或初从善知识所闻名。 或从经卷中闻名。 故名在初。 以闻名故。 次识法体。 体显次行。 行即是宗。 宗成则有力。 力即是用。 用能益物。 益物故教他。 闻名是自行之始。 施教是化他之初。 有始有终。 其唯圣人乎。 五章生起次第如此。 简别者。 简是料简也。 问若略则唯一。 若广则无量。 今此五章。 进不是广。 退不成略。 何故五耶。 答非略非广。 非略故不一。 非广故不多。 广则令智退。 略则义不周。 我今处中说今义易明了。 五章中当其义如此。 别者分别也。 前一章总三字共为名。 次三章派三字以为别。 后一章兼于总别。 而明教相也。 又显体一章明理。 余四章明事。 又前三章是因。 后二章是果。 又前四章是行。 后一章是教。 又前四章是自利行。 后一章是利他行。 又前四章是圣默然。 后一章是圣说法。 如此等种种分别料简。 今显譬中当。 分明包富。 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 人无知者。 此皆为分明中作譬也。 囊中有宝为总三字作譬。 探以示人为别三字作譬。 囊中有宝为理一章作譬。 探以示人为明事章作譬。 其余例皆可知也。 二别释者。 别释五章也。 今先解释名章。 若依四卷题但作三字。 无帝王两字。 若依经文有经王之义。 若说若不说俱亦无妨。 今释名为五。 一通别。 二翻译。 三譬喻。 四附文释。 五当体释。 言通别者。 夫教有通别依教明行。 行有通别从行显理。 理有通别。 且置行理。 但明教通别者。 夫理无名字。 名字名理。 如虚空无丈尺。 丈尺约虚空。 天王般若云。 总持无文字。 文字显总持。 若从能显之文字。 是名则通。 若从能显之所以。 此名则别。 云何为通。 如圣所说。 一经一时一处一部一偈一句一言皆是文字。 从此文字通称为经。 云何为别。 别则有四。 一令世谛不乱。 欢心悦耳。 二逗化所宜。 开发宿善。 三对其业障。 令恶灭罪除。 四点示道理。 霍然妙悟。 悦宜对悟。 各各所以。 其致不同。 称之为别。 譬如盐梅相和成种种滋味。 组织交横成种种文绣。 从别所以故有金光明三字。 标今教异于诸教。 从通文言故有经之一字。 众经通称也。 今经通别合标。 故言金光明经。 二翻译者。 真谛三藏云。 具存外国音。 应言修跋拏婆颇婆郁多摩因陀罗遮阅那修多罗。 修跋拏此言金。 婆颇婆此言光。 郁多摩此言明。 因陀罗此言帝。 遮阅那此言王。 修多罗此言经。 外国又称佛陀罗。 此间所无。 又略帝王两字。 但存三字者。 汉人好略译者省之。 但翻为金光明经也。 余师翻不及此委悉也。 三譬喻者。 旧经师。 以三字譬三德。 金譬法身。 光譬般若。 明譬解脱。 若大师云。 数论但明真应二身。 若以二释三于论不便。 若取经文。 经文无一处明三德。 若别作义解何义不通。 而独譬三德既违己论。 又不会经非今所用。 地人云。 金质之上自有光明之能。 譬于法性从体起用。 自有般若解说之力。 但作体用二义。 不须分光明异也。 若大师云。 地论幸明三佛。 三佛释题于义自便。 而弃三身从体用者。 则非论意。 若取经文新旧两本。 并说三身不道体用。 亦违己论复不会经。 进退何之。 今所不用。 真谛三藏云。 三字譬三种三法。 一譬三身。 二譬三德。 三譬三位。 譬三身者。 金体真实以譬法身。 光用能照以譬应身。 明能遍益以譬化身。 次譬三德者。 金有四义。 一色无变。 二体无染。 三转作无碍。 四令人富。 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 光有二义。 一能照了。 二能除闇。 以譬般若照境除惑。 明有二义。 一无闇。 二广远。 以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 次三位者。 金性先有。 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 如道中了因位。 明无瑕垢。 如道后缘因位。 彼家料简云。 法身是实二身不实。 法身具四德。 般若解脱各具二德。 正因是本有。 了因是现有。 缘因是当有。 大师谓三三之释。 三义不了。 一因果不通。 二乖圆别。 三不称法性。 云何因果不通。 夫三身三德。 本是果上圆满之名。 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 何者。 若法身是道前。 为是果上之法身。 为是性德之法身。 若是果上之法身。 不应在道前。 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有法身。 亦应有性德之般若。 性德之解脱(云云)。 若言般若是道中。 为是何等之般若。 若是果上之般若。 不应在道中。 若是分得之般若。 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 若解脱在道后。 道后众善溥会。 何独有解脱。 以是观之因果不通。 乖圆别者。 若作圆说。 法身常乐我净此自可知(云云)。 般若与法身相冥。 法身既具四德。 般若宁无四德耶。 解脱脱果缚故乐。 脱因缚故净。 无因果缚故我。 非因非果故常。 圆说圆满无有缺减。 真谛若作别说。 应依此经。 经云法身是常是实。 实即我德也。 应身智慧清净即净德也。 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也。 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 二身各具二德。 故皆乖圆别也。 不称法性者。 且引一。 经如净名云。 众生如弥勒如。 一如无二如。 此性德法身也。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不可复得。 此性德般若也。 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不可复灭。 此性德解脱也。 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 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 又华严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所有慧身不由他悟。 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 妙法身是法身德。 慧身是般若德。 应一切即应身。 是解脱德。 此之三身地地转增。 如月渐满。 岂非道始因中之位。 那得因中。 只有般若耶。 道后具三德如上说。 此事可知。 当知道前圆性德。 道中圆分德。 道后圆究竟德。 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 岂非蹙灵凤于鸠巢。 回神龙于兔窟。 辱鳞羽之壮势。 非法性之圆谈。 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 何者经言。 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 文称经王。 何所不摄。 岂止于三三九法耶。 当知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 乃称法性无量之说。 遍譬一切竖法门。 乃称法性甚深之旨。 方合经王一切遍收。 若长若广教无不统。 此义渊博不可以言想。 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 复为三意。 一标十数。 二释十相。 三简十法。 言标十数者。 谓三德三宝。 三涅槃三身。 三大乘三菩提。 三般若三佛性。 三识三道也。 诸三法无量止取此十法。 其意云何。 此之十法该括始终。 今作逆顺两番生起。 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夫三德者。 名秘密藏。 秘密藏显由于三宝。 三宝由三涅槃。 三涅槃由三身。 三身由三大乘。 三大乘由三菩提。 三菩提由三般若。 三般若由三佛性。 三佛性由三识。 三识由三道。 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 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 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 三道迷惑翻惑生解。 即成三识。 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 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 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 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 乘办智德即成三身。 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 涅槃办恩德利物即成三宝。 究竟寂灭入于三德。 即成秘密藏也。 是为逆顺次第甚深无量义。 复云何无量义者。 是一法门具九法门。 三德尊重即是三宝。 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 三德具足诸法聚集名为三身。 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 不可异趣名三菩提。 觉了清净名三般若。 是如来种名三佛性。 分别不谬是名三识。 即事通理故名三道。 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门。 亦具一切三法门。 悉例可知。 又皆具一切一法门。 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 四法门五法门。 六法门七法门。 八法门九法门。 十法门。 百法门千法门。 万法门亿法门。 一恒沙二恒沙。 百千万亿恒沙法门。 亦应可知。 经云一法门无量法门以为眷属。 一中解无量。 是为法性横广无量之义也。 甚深义者。 寄三位显之。 如十法门共论者。 三道三识是本有位。 三德三宝是当有位。 其余是现有位。 是名法性甚深。 竖高之义亦成。 又一法门具九法门。 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 取三德三宝是当有位。 取其余者为现有位。 甚深义亦成。 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 理即是本有位。 究竟即是当有位。 其余即是现有位。 甚深义亦成。 是为法性竖高甚深之义也。 当知金光明三字。 遍譬一切横法门。 故言无量。 遍譬一切竖法门。 故言甚深。 乃称法性之文。 方合经王之旨。 次释十种三法相者。 十名如前已列。 十相今当分别。 若分别色相青黄同异者。 应用肉眼。 若分别法相深浅同异者。 应用智眼。 今时行者既无智眼。 应用信解分别同异之相。 初明三德相者。 云何三云何德。 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 常乐我净是为德。 法者法名可轨。 诸佛轨之而得成佛。 故经言。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身者聚也。 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 故名为身。 经言。 我身即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 当知身者聚也。 般若者。 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 即是觉了三谛之法。 解脱者。 于诸法无染无住。 名为解脱。 是名为三。 云何为德。 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 名之为德。 法身无二死为常。 不受二边为乐。 具八自在为我。 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 无以为类。 疆寄世金以譬之。 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贵。 譬法身四德也。 般若任运具四德。 如智冥如境故。 大品云。 色净故般若净。 例此即得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 又云。 色大故般若大。 色无边故般若无边。 此是法性广大。 般若亦广大。 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 此是法性竖高。 般若亦竖高。 当知般若亦具四德明矣。 解脱亦具四德。 夫解脱者。 诸恶永尽。 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皆已尽也。 亦是众善溥会。 即常乐我净溥会也。 大经云。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来即是法身。 当知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 又大经云。 三点具足名大涅槃。 点是文字。 当知法身般若解脱皆文字也。 故知三点悉备四德。 故言具足。 三因即是三智。 三智德具四德。 三德具足名秘密藏。 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 当知四德具足即是其相。 若得此一章意。 余九可解。 不能默已更复略言。 云何三云何宝。 佛法僧是为三。 可尊可重名为宝。 至理可尊名为法宝。 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即事而理。 此和可尊名僧宝。 此之三宝皆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 当知三德与三宝。 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喻三德。 还以金光明譬三宝也。 云何三。 云何涅槃。 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 不生不灭名涅槃。 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 不染即不生。 不净即不灭。 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 修因契理惑毕竟不生。 智毕竟不灭。 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 寂而常照机感即生。 此生非生。 缘谢即灭此灭非灭。 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当知此三涅槃。 不生不灭即是常。 常故名乐乐故名我我故名净。 涅槃既即常乐我净。 即是三德可尊可重故。 即是三宝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 还以金光明喻三涅槃也。 云何三云何身。 法报应是为三。 三种法聚故名身。 所谓理法聚名法身。 智法聚名报身。 功德法聚名应身。 然理无聚散义言聚散。 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方圆。 始从初心终至究竟。 显理之智智聚方圆。 始从初心终至究竟。 功德之聚方圆。 故以三法聚为三身。 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 即是三德。 可尊可重即是三宝。 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 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 云何三大乘。 运荷名乘。 理性虚通任运荷诸法。 故名理乘。 随乘者。 智随于境如盖随函。 故名随乘。 得乘者。 得果得机。 得果故自解脱。 得机故令他解脱。 故名得乘。 当知三乘皆常乐我净。 即与三德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 还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 云何三菩提。 一真性菩提。 亦名无上菩提。 此菩提以理为道。 二实智菩提。 亦名清净菩提。 此菩提以智慧为道。 三方便菩提。 亦名究竟菩提。 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 当知三菩提皆常乐我净。 与三德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 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 云何三般若。 般若名智慧。 实相般若。 非寂非照即一切种智。 观照般若。 非照而照即一切智。 方便般若。 非寂而寂即道种智。 当知三般若皆常乐我净。 与三德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 还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 云何三佛性。 佛名为觉性名不改。 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 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 名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者。 觉智非常非无常。 智与理相应。 如人善知金藏。 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 缘因佛性者。 一切非常非无常。 功德善根资助觉智。 开显正性。 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 名缘因佛性。 当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 与三德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 还以金光明三字。 譬三佛性也。 云何三识。 识名为觉了。 是智慧之异名尔。 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 若分别之即是佛识。 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 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 别而分之是菩萨识。 大论云。 在菩萨心名为般若。 即其义也。 阿陀那识。 是第七分别识。 诃恶生死欣羡涅槃。 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于佛即是方便智。 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 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 与三德无二无别。 既以三德譬金光明。 还以金光明譬三识也。 云何三道。 过去无明现在。 爱取三支是烦恼道。 过去行现在有。 二支是业道。 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 未来生老死。 七支是苦道。 道名能通。 此三更互相通。 从烦恼通业。 从业通苦。 从苦复通烦恼。 故名三道。 苦道者。 谓识名色六入触受。 大经云。 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名为佛性。 中间即是苦道。 名为佛性者。 名生死身为法身。 如指冰为水尔。 烦恼道者。 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若者。 如指薪为火尔。 业道者。 谓行有乃至五无间。 皆解脱相者。 如指缚为脱尔。 当知三道体之即真常乐我净。 与三德无二无别。 既以金光明譬三德。 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 若见此十法门。 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 作一切法门相。 若同若异相相明了。 即百法千法万法。 恒沙尘数亦如是。 华严云。 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 首楞严和香丸。 大品裹珠。 法华一地所生。 涅槃大海水浴。 皆是其义。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 唯说一法何用余法耶。 答佛为悦一切人。 宜一切人。 对一切人。 悟一切人。 若遍说之多有利益。 一说尚令生种种解。 遍读诸异论。 即知智者意。 故种种说令得一切解。 粗言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皆是示人无违诤法。 即此义也。 三料简者。 初料简三德。 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 法身在前。 树王下时。 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般若。 般若在中。 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后身为解脱。 解脱在后。 异而且纵。 法身时无般若。 般若时无解脱。 解脱时无般若法身。 此即三法各异。 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 此之三意。 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 若指空境为法身。 法身是本有。 照真之慧为般若。 般若是今有。 子果两缚尽为解脱。 解脱是当有。 异而且纵。 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 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 亦不得称常乐我净。 若如真谛师明。 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 此乃横而且异。 乃别教一途所明。 而真谛师偏用。 当知法身可称为德。 般若解脱无德可称。 不会无量甚深之高广。 亦不得称为经王。 今所明三德如上说。 一一皆具常乐我净。 论广则无量。 论高则甚深。 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 四佛所护。 不解此意。 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 料简三宝者。 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 转生灭四谛法轮为法宝。 度陈如等五人。 先得眼智明觉者为僧宝。 由是三宝故到于今。 即有相从三宝者。 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 亦是数论宗用也。 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 所说无生四谛为法宝。 二乘菩萨修真无漏断结成圣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通教中所说。 探明大乘人所用。 此两种三宝。 并无常乐我净。 若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 所说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为法宝。 四十一贤圣为僧宝。 此则异前。 虽非阶梯未是同体。 亦非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料简三涅槃者。 若饥得食病得差。 狱得出猕猴得酒。 旃遮婆罗门饱食指腹。 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若计非想定无想天为涅槃者。 此是邪见妄谓为涅槃尔。 若多贪欲人得不净观为涅槃者。 斯乃四善根方便行人涅槃也。 若三界烦恼尽。 证有余涅槃。 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 菩萨未得此涅槃。 此即阿含中析法二乘之涅槃。 若三乘人同尽子果两缚。 即是通教中共涅槃。 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 中道智为圆净涅槃。 同缘出世薪尽火灭。 为方便净涅槃。 三种各别互不相关。 是为别教涅槃。 若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两涅槃。 不明缘因涅槃。 各别不融者还是别教。 非今经所譬涅槃也。 料简三身者。 若取树王下佛为真身。 神通变化猿猴鹿马为应身。 不明三身者。 此小乘析法意尔。 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 化用为应身。 不明三身者。 此体法中意尔。 问若尔树王下丈六。 既非佛复非鹿马。 为是何身。 答一往应同人像此属应身。 又一解。 例如大乘心中智合中理为法身。 今亦如是。 体是人像即是真空。 此属真身。 若依真谛师云。 法身真实二身不真实。 此则三身体相各异。 乃是别教中一途。 非今所用。 若言三身皆真实。 至理是法身。 契理之智是报身。 起用是应身。 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虚。 大经云。 不净观亦实亦虚非实。 不净作不净想是为虚。 能破贪心是为实。 应身例尔。 非本体故为虚。 能利益故为实。 今取实边不取虚边。 故言三身皆实是今所用。 若复圆论三身。 皆实皆虚皆亦实亦虚皆非实非虚。 当约三身并作四句。 如别记(云云)。 问三字譬三身。 亦得譬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 答佛赴缘以三字名经。 义家作三身解释。 若得意者。 作四三二一无义。 亦复何咎。 下经中悉有其文。 若作四身者。 新本云。 释迦牟尼能种种示现。 此则开出应化。 是为四身。 若作三身者。 即有三身分别品。 专论其义。 若作二身者。 佛真法身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如水中月。 若作一身者。 新本云。 一切诸佛以真法为身。 若作无身者。 如来行处净若虚空。 而复游入善寂大城。 虚空中则无一二之数。 此是无身之文。 问若尔。 云何以金光明。 譬四身二身一身无身耶。 答若以义名譬盈缩由义尔。 若譬四身者。 取光明之上有煜爚之焰。 文云金光晃曜。 此是譬四身之文。 若譬三身如即所用。 若譬二身。 金是正体光明只是功能。 以此为譬。 若譬一身但举于金以为正譬。 光明既是枝末非正所论。 若譬无身者。 至宝以无贪为金。 扬震四知亦以无贪为金。 今以世之至宝。 譬出世之至理。 弥会文义也。 料简三大乘者。 若约因缘六度大乘者。 此还是三人名别义同也。 若约三人同用无生断烦恼。 三人同乘一乘。 此则通教中乘也。 若理随得三乘。 体相别异不同者。 此则别教中乘也。 三种并为得乘方便所摄也。 正法华中明象乘。 足三为四。 羊鹿牛乘为得乘所摄。 象乘即是理乘。 如今之所明三乘也。 华严中明四乘。 三乘亦为得乘所摄。 佛乘正是今之三乘义也。 料简三菩提者。 如请观音云。 修三种清净三菩提心。 此即缘三乘人心而修心也。 乃是方便菩提所摄。 若缘真如实理发菩提心者。 或缘如来智慧说法发菩提心者。 或缘如来神通变化。 发菩提心者。 亦非今所用。 文殊问般若云。 无发是发菩提心。 又若一发一切发。 是发菩提心。 又若非一非一切。 而一而一切。 是发菩提心。 如此菩提心。 即一而三并今所用。 于一而论三。 于三而论一尔(云云)料简三般若者。 问般若至忘至寂。 云何分别诸法耶。 答一切智观慧眼见。 见法皆非法。 道种智观法眼见。 见非法皆是法。 一切种智观佛眼见。 见法非法非非法双照法非法。 若三智三眼一时圆观。 一切法寂灭相。 种种行类相貌。 皆知五眼具足成菩提。 汝所问者乃是眇眼所见。 偏观所观。 与则是曲见。 夺则堕尼犍也。 料简三佛性者。 真谛师云。 正性在道前。 了性在道中。 缘性在道后。 此一往别说推理不然。 华严云。 一中具无量。 大品云。 一心具万行。 净名云。 举足下足具于佛法矣。 法华云。 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涅槃云。 金刚宝藏具足无缺。 但有深浅明昧之殊尔。 料简三识。 若分别说者则属三人。 此乃别教意。 非今所用。 若依摄论如土染金之文。 即是圆意。 土即阿陀那。 染即阿梨耶。 金即庵摩罗。 此即圆说也。 问如经云。 依智不依识。 既云三识此那可依。 答经言不依识者是生死识。 今则不尔。 今言依识者。 是智之异名。 名清净识。 又道前通名为识。 道后转依即是智慧未详。 料简三道者。 问界内可有十二轮转三道迷惑。 界外复云何。 答宝性论云。 生界外有四种障。 谓缘相生坏。 缘即无明。 为行作缘即烦恼道也。 相即结业。 即业道也。 生即名色等。 是苦之初。 坏即老死是苦之终。 即苦道也。 有此四障障于四德。 缘障净相障我。 生障乐坏障常。 四障破四德显也。 第四依经文立名者。 上来举譬多是义推。 依文立名显然可解。 何者义推疏远依文亲近。 以己情推度是故言疏。 彼义例此。 是故言远。 用佛口说是故言亲。 即此经文是故言近。 岂可弃亲近而从疏远耶。 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 品之中若不说金光明名。 即说金光明事。 或一品说名不说事。 或一品说事不说名。 或一品名事兼明。 或一品名事独说。 或一品重说名重说事。 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 为此义故依文立名也。 序品云。 是金光明诸经之王。 创首标名弥为可用。 次寿量品。 四佛俱集王舍城。 放大光明照王舍城。 及此三千大千世界。 发起其事忏悔品。 信相梦见金鼓。 其状姝大其明溥照。 过夜至旦向佛说之。 赞欢品金龙尊王。 奉贡金鼓发大誓愿。 愿我当来夜则梦见昼如实说。 空品云。 故此尊经略而说之。 尊经即金光明也。 四王品六番问答。 问问之中重说其名。 答答之内重明其事。 又以手擎香炉时。 香烟变为香盖。 金光不但遍此大千。 亦遍十方佛土(云云)。 大辩功德已下。 标名举事其例甚多。 若信相所梦。 是现在金光明之事。 龙尊发愿。 是过去金光明之事。 香盖遍满是未来金光明之事。 一部名事遍十八品。 一处起烟十方光盖。 非但现在亘通三世。 若名若事纵横高广。 无量甚深为若此也。 而不用此标名义推。 譬喻无有一文。 无而疆用有而不遵。 明识者审之无俟多云。 又诸经例多如稻秆斧柯象步城经等说。 其事指所说事仍即为名。 又如说稻秆事斧柯事象步事等。 即名为稻秆斧柯象步经事也。 第五当体得名者。 有师云。 真谛无名世谛有名。 寄名名于无名。 假俗而谈真尔。 成论云。 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今反此义。 俗本无名随真立名。 何者如劫初廓然万物无字。 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 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 如理尊贵依真以名宝。 如理能该罗依真以名网。 如理能超应依真以名响。 华严中云。 耕田转耒衣裳作井。 皆圣人所为。 大经云。 世谛但有名无实义。 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 以此而推。 真谛有名更何所惑。 龙树四依菩萨。 随义理为立名字。 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 净名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经论咸然岂可不信。 今言法性之法。 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 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 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 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 菩萨入此法门从法为名。 即是金光明菩萨。 佛究竟此法门。 即有金焰光明如来。 金百光明照藏如来等。 若尔何故名释迦。 释迦此有通别名。 从通即名金光明。 允同诸佛。 从别即受释迦之称尔。 故赞佛品云。 如来之身金色微妙。 其明照曜曜即是光。 此是赞佛法体。 非赞世金也。 当佛法性为金。 非借世金也。 三身品云。 与诸佛同体。 与诸佛同意。 与诸佛同事。 同体者是同法性金也。 同意者同法性光也。 同事者同法性明也。 故华严云。 一切诸如来。 同共一法身。 一身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一身即是同金。 智慧即是同光。 力无畏即是同明。 于一法体三义具足。 非假世金寄况佛法。 故树神云。 无量大悲宣说如是妙宝经典。 当体并是妙宝。 此宝具足光明。 非借世金以譬法也。 金光明经玄义卷下问旧云。 此经从譬得名。 云何矫异而依文耶。 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 若苟执譬复害于文。 义有二途应须两存。 故前云义推疏远依文亲近。 若钝根人以譬拟法。 若利根人即法作譬。 下文云。 如深法性安住其中。 即于是典金光明中。 而得见我释迦牟尼。 又空品云。 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钝人守指守株。 宁知兔月。 利人悬解不须株指(云云)。 次观心释名者。 何故须是。 上来所说专是圣人圣宝非己智分。 如鹦鹉学语。 似客作数钱。 不能开发自身宝藏。 今欲论道前凡夫地之珍宝。 即闻而修故明观心释也。 净名曰。 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释论云。 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 即此意也。 问心有四阴。 何以弃三观一。 答夫天下万物唯人为贵。 七尺形骸唯头为贵。 头有七孔目为贵。 目虽贵不如灵智为贵。 当知四阴心为贵。 贵故所以观之。 心贵故心即是金。 夫萤火自照。 灯烛珠火虽复照。 他光不及远。 星月之光与暗共住。 日光能照天下。 不能照理。 心智之光能发智照理。 故心是光。 若心痴暗体则憔悴。 心有智光肤色充泽。 故大品云。 般若大故色大。 般若净故色净。 亦能充益受想行等。 心即明也。 又知心无心名为光。 知想无想知行无行名为明。 又知四阴非四阴名为光。 知色阴非色阴名为明。 又知五阴非五阴名为光。 知假人非假人名为明。 又知正报非正报名为光。 知依报非依报名为明。 又知依正非依正名为光。 知一切法无一切法名为明。 得此意者。 即观心金光明也。 上约十种三法论金光明。 今观心王即观苦道。 观慧数即烦恼道。 观诸数是业道。 心王是金。 慧数是光余数是明。 如净名曰。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者。 若头等六分各各是身。 此即多身。 若别有一身则无是处。 各各非身合时亦无。 若头等六分求身叵得。 现在不住故不可得。 过去因灭亦不可得。 未来未至亦不可得。 如是横竖求身。 毕竟不可得。 即是无此无亦不可得。 亦有亦无亦不可得。 非有非无亦不可得。 但有名字名之为身。 如是名字不在内。 非四阴中故。 不在外非色阴中故。 不在中间非色心合故。 亦不常自有非离色心故。 当知名无召物之功。 物无应名之实。 假实既空名物安在。 如此观身是观实相。 实相即是金。 实相观智即是光。 缘身诸心心数。 寂不行者。 即是明也。 观身是假名。 假名既如此。 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即为苦道观也。 次观烦恼道者。 烦恼与业皆是身因。 今且取烦恼为身因而起观也。 净名云。 不坏身因而随一相者。 应作四句分别。 谁身因果俱坏。 谁身因果俱不坏。 谁坏果不坏因。 谁坏因不坏果。 云何是身果。 父母所生头等六分是也。 云何身是因。 贪恚痴身口意业等是也。 今且置三业。 观贪恚痴等四果。 以无常苦空观智破贪恚痴。 子缚断名坏身因。 不受后有名坏身果。 凡俗之流。 名衣好食长养五阴。 纵心适性放逸贪恚痴。 自恼恼他一身死坏。 复受一身因果相续无有边际。 是名因果俱不坏。 如犯王宪付旃陀罗。 如怨对者自害其体身既烂坏。 四阴亦尽。 是为坏果。 贪恚痴身因转更炽盛。 弥纶生死无得脱期。 是为第三句也。 余三果亦以无常观智。 断五下分因缚。 五下分果身犹未尽。 是名坏身因不坏身果。 如此四句存坏不同。 皆不随一相。 随一相者。 所谓修尘共观。 观一念贪恚痴心。 心为自起为对尘起。 为根大乘起。 为离根尘起。 皆无此义。 非自非他非共非无因。 亦非前念灭故起。 非生非非生非灭非非灭。 如是横竖求心叵得。 心尚本无何所论坏。 是名不坏身因。 而随一相随一相者即是随金。 随相智即是随光。 诸数寂灭即是随明。 既得不坏一句。 而随一相了坏身因。 亦随一相坏身果不坏身果。 亦随一相皆亦如是(云云)。 次观业道者。 如净名云。 举足下足无非道场。 具足一切佛法矣。 观举足时为是业举。 为是业者举。 为业业者共举。 为离业业者举。 若业举不关业者。 业者举不关于业。 各既无举合亦无举。 合既无举离那得举。 举足既无下足亦无。 观行既然。 住坐卧言语执作亦复如是。 是为观业实相名为金。 此观智名为光。 诸威仪中心数悉寂名为明。 是为三道辩金光明。 夫有心者即具法界法性金光明。 能如此解了。 但是名字金光明。 常依此观。 念念不休心心相续。 即是观行金光明。 若蒙笼如罗縠中视未得分明。 闭目则见开眼则失。 此是相似金光明。 若了了分明闭目开目俱见者。 是分证金光明。 若妙觉果圆究竟明了。 名究竟金光明也。 次观心明三识。 论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心。 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观心识于三识。 何者意识托缘发意。 本无识缘何所发。 又缘中为有识为无识。 若有识缘即是识。 何谓为缘。 若无识那能发识。 若意缘合发二俱无。 故合不能发。 离最不可。 当知此识不在一处从众缘生。 从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于此空中假作分别。 是恶识是善识。 是非恶非善识。 种种推画强谓是非识。 若定空不可作假识。 若定假不可作空。 当知空非空假非假。 非空非假双亡二边。 正显中道。 一念识中三观具足。 识于三识。 亦不得三识观。 故净名云。 不观色不观色如。 不观色性。 乃至不观识不观识如。 不观识性。 虽不得识不得识如不得识性。 双照识识如识性宛然无滥。 以照识性故是庵摩罗识。 照识如故是阿梨耶识亦照亦灭故是阿陀那识。 是名观心中三识金光明。 六即位如上说。 次观心明三佛性金光明者。 观一念心起。 即空即假即中。 是见三佛性。 何者心从缘起。 是故即空。 强谓有心是故即假。 不出法性是故即中。 此释已显。 更引经证之。 净名云。 何谓病本。 所谓攀缘。 何谓攀缘。 谓缘三界。 证其假也。 何谓息攀缘。 谓心无所得此证即空。 我及众生病。 皆非真非有。 此证即中。 华严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此证观心即三佛性也。 又般舟三昧经云。 我心如佛心如。 佛心如我心如。 不见我心为佛心。 不见佛心为我心。 而见阿弥陀佛。 如琉璃中见像。 如饥梦食如梦淫从事。 如观骨光等喻。 皆是证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读此经文宜须细意。 若并作如读是即空也。 示如许多心纷纭。 是即假也。 见阿弥陀是即中也。 又我心如佛心如者。 以有我佛如等分别之异。 所以是即假。 从不见我心为佛心去。 是即空也。 而见阿弥陀是即中也。 又以梦食喻之。 梦食不饱譬即空。 梦食百味譬即假。 皆不出法性譬即中。 余譬类如此。 又释云。 我心佛心者是假名。 假名分别我佛之异也。 我心如佛心如凡圣俱空。 不得我心不得佛心。 岂有我心作佛心佛心作我心。 亡假也。 不得我心如不得佛心如。 岂有我心如作佛心如。 亡空也。 是为双亡空假正显中道。 而见阿弥陀者。 双照二谛也。 常见佛余者安不见耶。 此又是证观心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观心即中是正因佛性。 即空是了因佛性。 即假是缘因佛性。 是为观心三佛性。 是金光明六即位如前说。 复次佛者觉智也。 性者理极也。 能以觉智照其理。 极境智相称合而言之。 名为佛性。 今观五阴称五阴实相。 名正因佛性。 观假名称假名实相。 名了因佛性。 观诸心数称心数实相。 名缘因佛性。 故经云佛性者。 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此之谓也。 观五阴实相故名金。 观假名实相故名光。 观心数实相故名明。 六即位如前思得。 此大好故附此后也。 次观心三般若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之心。 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三般若。 何者一念心一切心。 一切心一心。 非一非一切。 一念心一切心者。 从心生心杂杂沓沓。 长风驶流不得为喻。 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六道轮回十二钩锁。 从闇入闇闇无边际。 皆心之过也。 故言一念心一切心。 是则凡夫所迷没处。 一切心一心者。 若能知过生厌。 皆自持出如小火烧大[卄/積]薪。 置一小珠澄清巨海。 能观心空。 从心所生一切诸心无不即空。 故言一切心一心。 如此一心乃是二乘所迷没处。 非究竟道双亡二边故。 烦恼非一非一切。 大经言。 依智不依识。 识但求乐。 凡夫识妄求乐。 二乘识求涅槃乐。 是故双亡不可。 依止智则求理。 如是观者即是一心三智。 即空是观照般若一切智。 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种智。 即中是实相般若一切种智。 是三智一心中得。 即空即假即中。 无前无后不并不别。 甚深微妙最可依止。 是为观心三般若金光明。 六即如前。 次观心三菩提。 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三菩提心。 何者一心一切心交横缭乱。 如丝如沙如蚕如蛾。 为苦为恼。 若知即空真谛菩提心。 度妄乱心数之众生。 通四住之壅。 是为即空发菩提心。 即假发菩提心者。 空虽免妄乱。 经云空乱意众生而智乱。 甚盲闇复是三无为坑。 是大乘冤鸟未具佛法。 不应灭受而取证也。 若真即假俗谛菩提心。 度沈空心数之众生。 通尘沙之壅。 分别可不分别时宜。 分别药病分别逗会。 不住无为故言即假发菩提心。 空是浮心对治。 假是沉心对治。 由病故有药。 药存复成病。 病去药止宜应两舍。 非空非假双亡二边。 即发中道第一义谛菩提心。 度二边心数之众生。 通无明之壅。 以不住法住于中道故。 言即中发菩提心。 说时如三次第观即不然。 一心中三菩提心。 若观即中是缘金。 发无上菩提心。 若观即空是缘光。 发清净菩提心。 若观即假是缘明。 发究竟菩提心。 是为观心三菩提金光明。 六即如前。 次观心三大乘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之心。 即空即假即中是三大乘。 何者虽观一念心而实有四运。 此心回转不已。 所谓未念欲念念念已。 从未念运至欲念。 从欲念运至念。 从念运至念已。 复更起运。 运运无穷不知休息。 如闭目在舟不觉其疾。 观一运心即空即假即中。 一一运心亦复如是。 从心至心。 无不即空即假即中。 是则从三谛运至三谛。 无不三谛时。 是名以运。 运运若随四。 运运入生死若随三运运入涅槃。 即空之观乘于随乘运到真谛。 即假之观乘于得乘。 运到俗谛。 即中之观乘于理乘运到中谛。 三乘即一乘。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 观音普贤大人所乘故。 故名大乘。 是为观心三大乘金光明。 六即如前。 次观心三身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心。 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三身。 何者华严云。 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若心缘破戒事即地狱身。 缘无惭愧憍慢恚怒等。 即畜生身。 缘谄曲名闻即饿鬼身。 缘疾妒诤竞即修罗身。 缘五戒防五恶即人身。 缘十善防十恶。 缘禅定防散乱即天身。 缘无常苦空空无相愿。 即二乘身。 缘慈悲六度即菩萨身。 缘真如实相即佛身。 登难坠易多缘诸恶身故。 故知诸身皆由心造。 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 若观五受阴。 洞达空无所有。 从心所生一切诸身。 皆空无所有。 如翻大地草木倾尽。 故言即空。 若即空者永沈灰寂。 尚不能于一空心能起一身。 云何能得游戏五道。 以现其身。 不得应以佛身得度者为现佛身。 应以三乘四众天龙八部种种身得度者。 皆悉示现同其事业。 为此失故。 故言即假同六道身。 如此观身坠在二边。 非善观身。 善观身者。 大经云。 不得身八尺之形也。 不得身相五胞形也。 不得身因饮食将养也。 不得身果酬五戒也。 不得身聚阴入界也。 不得身一假实成身。 不得身二四大成身也。 不得身此已一身也。 不得身彼彼遗体也。 不得身识念念无常也。 不得身等身中空也。 六道皆等有身也。 不得身修依身能修法也。 不得修者即行人也。 亦不得身如身相如。 乃至身修如修者如亦不得。 身性身相性。 乃至身修性修者性毕竟清净。 为此义故故言即中。 言即中者即是法身。 即空者即是报身。 即假者即是应身。 是名观心三身金光明。 六即如前。 次观心三涅槃金光明者。 谛观心性本来寂灭。 不染不净染故名生。 净故名灭。 生灭不能毁故常。 不能染故净。 不能碍故我。 不能受故乐。 是为性净涅槃。 若妄念心起。 悉以正观观之。 令此正观与法性相应。 妄念不能染不能毁。 不能碍不能受。 常乐我净者。 即是圆净涅槃。 又以正观观诸心数心数法。 不行心数法。 不能毁不能染。 不能碍不能受者。 名方便净涅槃。 是名观心三涅槃金光明。 六即如前。 次观心三宝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之心。 即空即假即中。 即是三宝。 何者不觉名法宝。 觉名佛宝和名僧宝。 三谛之理不觉故是法宝。 三谛之智能觉故是佛宝。 三谛三智相应和故是僧宝。 无谛智不发。 无智谛不显。 谛智不和。 不能大用利益众生。 三种皆可尊可重。 是故俱称为宝。 六即如前。 复次中谛不觉名法宝。 真谛不觉名佛宝。 俗谛不觉名僧宝。 知即中离二边名法宝。 知即空名佛宝。 知即假名僧宝。 即中事理和名法宝。 即空事理和名佛宝。 即假事理和名僧宝。 即中名为金。 即空名为光。 即假名为明。 是为观心三宝金光明。 六即如前。 次观心三德金光明者。 谛观一念之心。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一空一切空。 无假无中而不空。 空无积聚而名为藏。 藏具足故名之为德。 即假故一假一切假。 无空无中而不假。 假摄诸法亦名为藏。 藏具足故名之为德。 即中故一中一切中。 无空无假而不中。 中摄一切法亦名为藏。 藏具足故称之为德。 虽言一中有无量。 无量中有一。 了彼互生起展转生非。 实智者无所畏。 当知一不为少众不为多。 非一非多不失一多。 不可思议。 不纵不横不并不别。 诸佛以即中为体。 故名法身。 以即空为命故名般若。 以即假为力故名解脱。 一一皆常乐我净无有缺减。 故称三德。 一一皆是法界。 多所含藏故称秘密藏。 故净名云。 诸佛解脱。 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当知我心亦然。 众生亦然。 彼我既然诸佛亦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得此意者。 即中是金即空是光即假是明。 此为观心三德金光明。 六即如前。 世间有行空人执其痴空。 不与佛修多罗合。 闻此观心而作难言。 若观心是法身。 应触处平等。 何故于经像生敬纸木生慢。 敬慢既异则非平等。 非平等故法身义不成。 既无平等平等智不成。 则无报身。 不能将此化他。 应身义不成。 不如我于经像纸木。 平等平等皆如如名法身。 有此平等智是报身。 将此智化他是应身。 我三身义皆成。 用汝观心何为。 若逢此难者。 当以三事反难答之。 一者汝谓于纸木经像平等为如者。 何意于七庙敬木像。 天子符敕而生畏敬。 于佛经像而生轻慢畏慢。 既起诸使沸乱。 何处有平等法身义耶。 二者汝于同师同学生爱生护。 于异师异学生慢生恚。 爱慢从痴生三毒炽然。 诸恶更甚。 宁复有智慧报身耶。 三者汝耽痴空无慧方便。 尚不悦人情。 况会至理。 矜高自着是增上慢人。 汝师所堕汝亦随堕。 毒气深入。 若为将此邪气化他。 和光应身复在何处。 我以凡夫位中观如实相。 尔为欲开显此实相恭敬经像。 令慧不缚。 使无量人崇善去恶。 令方便不缚。 岂与汝同耶。 今更释帝王者。 真谛三藏云。 法身摄华严。 华严以法身为体故。 报身摄般若。 般若明智慧故。 应身摄涅槃。 涅槃明百句解脱四德等故。 此是彼师明帝王统摄之义。 今明帝王应具三义。 谓帝慧王也。 帝则贵极至尊至重。 慧则神谋圣策。 王则万国朝会。 备此三义称帝慧王。 此经亦尔。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即是至尊极贵义。 若有闻者。 则能思惟无上甚深微妙之义。 开甘露门入甘露城。 处甘露室。 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以智慧刀裂烦恼网。 即是圣智雄略义。 诸佛护持庄严。 菩萨诸天恭敬。 护世赞叹。 能令地狱诸河焦干。 乃至一切世间未曾有事。 悉具出现。 即是万国朝会。 多致利益义。 将此三义压十种三法门。 苦道即法身是贵义。 烦恼即般若是慧义业即解脱是朝会义。 乃至法身德即贵义。 般若德即慧义。 解脱德即朝会议。 一一法门悉备三义。 一一法门皆是经王也。 既得此意即论摄法。 摄法有三。 先摄法门。 次摄经教。 三摄六即位。 初摄法门者。 三道摄一切惑。 三识摄一切解。 三佛性摄一切因。 三般若摄一切智。 三菩提摄一切发心之行。 三大乘摄一切发趣之位。 三身摄一切佛果智德。 三涅槃摄一切佛果断德。 三宝摄一切佛恩德。 三德摄一切理。 是为横摄法门。 第二摄教者。 三道是三障。 即三障是三解脱。 摄不思议解脱净名教。 三识摄楞伽地持摄论等。 三佛性摄涅槃。 三般若摄大品等五时教。 三菩提摄诸方等经。 三大乘摄法华。 三身摄华严。 三涅槃三宝三德等。 皆摄涅槃。 此举当道诸经。 絓是八万法藏。 皆应摄尔(云云)。 第三摄位者。 苦道有一切五阴。 烦恼道有五住惑。 业道有一切业乃至(云云)。 三道是三障障覆六位。 若即三种之非道。 通达三种之佛道者。 六位所显则摄诸位也。 乃至三德亦有六位。 三德既备摄。 六位宁不备收耶。 其间则例自可知(云云)。 所以作三番摄者。 合帝慧王三义。 摄法门合贵义。 摄教合慧义。 摄位合王义。 又摄法门是横摄。 摄位是竖摄。 摄教是横竖双摄。 统摄之义既明。 经王之义显矣。 次观心明经王者。 观心即中是贵义。 观心即空是慧义。 观心即假是朝会义。 是为观心中经王也。 观心论位者。 众生本有理性金光明。 心但有名。 即名字金光明。 念念修观即观行金光明。 观心淳厚即相似金光明。 会入法流即分证金光明。 尽边到底即是究竟金光明。 若不修观徒闻何益。 如遥羡宝山。 足不涉路。 安可得乎。 为此义故。 须观心一番令闻慧具足也。 次释通名者。 如法华玄义中说(云云) 第二辨体为三。 一释名。 二引证。 三料简。 释名者。 体是质质是主质。 何为主质之体。 法身法性是经体质。 若依义者法身为体质。 若依文者法性为体质。 法身法性只是异名。 更非两体。 欲令易解是故双题尔。 法性语通。 今以佛所游入法性为体质也(文云)。 是时如来。 游于无量甚深法性。 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故知此体不与下地菩萨及二乘等共。 非通法性也。 但是佛所游入一切种智。 以此为根本。 无量功德共庄严之。 种种众行而归趣之。 言说问答共诠辨之。 类众星之环北辰。 如万流之宗东海。 故以法身法性。 为此经正体之主质也。 故书家解。 礼者体也。 体有尊卑长幼。 君父之体尊。 臣子之体贱。 当知体礼之释。 与经法性意同。 如来所游佛所护持。 故知此体是贵极之法也。 复次体是底义。 穷源极底。 理尽渊府光扬实际。 乃名为底。 释论云。 智度大海唯佛穷底。 此与今经法性甚深意同。 当知法性高深竖穷佛海。 故以底义释体也。 复次体是达义。 得此体意通达无壅。 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 一切异名别说。 皆与法性不相违背。 释论云。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异字。 又云。 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 是三则相。 其实无有异。 此与今经法性无量意同。 当知法性广大无涯。 横收法界遍无所隔。 故以达义释体也。 二引证者。 序品云。 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 鬼神品云。 若入是经即入法性。 如深法性。 二文既云深法性。 即知简异二乘菩萨所得法性也。 空品云。 故此尊经略而说之。 说于空即如也。 赞佛品云。 知有非有本性空寂。 当达此等。 皆体之异名。 悉会入法性。 法是轨则性是不变。 不变故常一。 此常一法性诸佛轨则。 故云法性为此经体也。 二料简者。 问法性定是空。 为非是空。 答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净于四句不应以空有求之。 虽非四句。 或时赴缘作四句说之。 文云。 两足世尊行处亦空。 新本云。 是第三身是真实有。 又云。 前二种身是假名有。 又云。 非有非无。 此有四句。 四门意也。 门乃有四悟理非数。 佛示人无诤法。 不应执此相竞。 旧本明空新本明有以体达义释之。 二文不乖即此意也。 第三明宗者。 宗谓宗要也。 说者或以果为宗。 或以因为宗。 或双用因果为宗。 今寻寿量品。 虽明施食不杀之因。 乃将因拟果。 果是正意。 三身分别品。 虽复问因。 佛答三身还是果为正意。 今此意但用佛果为宗。 何者法性常体甚深微妙。 若欲显之非果不克。 当知果是显体之枢要。 如提纲目整。 则以果为宗。 意在此也。 更附经重显此义。 文云。 释迦如来所得寿命。 释迦是果。 人寿量是果法。 果人克果法冥乎法性。 法性既非有非无。 非常非无常。 果人果法亦非常非无常。 法性既能常能无常。 果人果法亦能常能无常。 四佛释疑。 举山斤海滴地尘空界。 无能算计。 知其数量。 明其能常八十灭度是能无常。 此见八十灭度之无常。 不能计校其常。 尚不能知其常焉。 能知其非常非无常。 若不约果此义难明。 既举果冥理显体义彰。 以果为宗其义如是又说果义不同。 或约无上菩提智德明果。 或约大般涅槃断德明果。 若举智德众善溥会。 任运知有断德。 若举断德诸恶永尽。 任运知有智德。 互举一边不可偏执也。 今经举寿量明果。 寿量是果报。 果报语总。 总于智断。 智断亦总果上三身果。 上三身既与法性冥。 法性非常非无常。 三身亦非常非无常。 法性既能常能无常。 三身亦能常能无常。 若能无常即化身寿命也。 对无常而论常。 能常即报身寿命也。 报化与法性冥。 法性既非常非无常。 不可算数。 报化亦非常非无常。 不可算数。 云何见迹短。 而言佛寿定短。 此不识果能显体之意。 又如佛非鹿马能现鹿马。 鹿马定是佛耶。 鹿马是佛化所为。 非佛身也。 法性能长短。 长短非法性也。 若见此意。 果能显体常义亦成。 非常非无常义亦成。 无常义亦成。 果为宗要义亦成。 若不尔者。 诸义皆不成。 旧用山斤海滴之文是无常。 谓虚空分界是虚空无为。 复引舍身品中求常乐住处者。 是三无为为常。 无生死故为乐也。 皆以小意曲解大乘。 如此解者一切皆不成。 非宗要也。 第四明用。 用谓力用也。 灭恶生善为经力用。 灭恶故言力。 生善故言用。 灭恶故言功。 生善故言德。 此皆偏举具论毕备也。 夫一切种智是果上之德。 果智由于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灭除诸苦与无量乐。 苦是恶业果。 贪恚痴是恶因。 恶因不除果不得谢。 圣人意先令灭恶因。 故忏悔品居先。 乐是善果忏赞是因。 忏罪赞圣恶灭善生。 故赞叹品居后。 亦是互举尔。 将此胜用庄严果智。 智备体显。 体显名金。 果备名光。 力成名明。 益他曰教也。 但忏品灭恶非不生善。 赞品生善非不灭恶。 互说一边尔。 空品双导。 忏不得空恶不除灭。 赞不得空善不清净。 文云。 一切种智而为根本。 即其义也。 四王品已下。 护经使宣通还是生善。 攘灾令去还是灭恶。 摄此诸文。 故言以灭恶生善为用也。 第五判教相者。 旧明。 此经非会三。 非褒贬非无相。 不列同闻众。 不在五时次第而明常住者。 是偏方不定教。 是义不然。 若不列同闻非次第者。 列同闻众应是次第。 鸯掘摩罗列同闻。 与众经不异。 论褒贬与维摩意同。 论家何故不预次第。 若列众不列众皆非次第者。 亦应列众不列众俱是次第(云云)。 若言未应明常而明常。 是偏方不定者。 陀罗尼云。 王舍城波罗奈只陀林三处与声闻记。 此亦是未应会三而会三。 得为次第。 未应明常而明常。 何故不定耶。 又法华般若净名方等。 咸论常住得是次第。 此经明常独居不定何耶。 又一师言。 此经与法华同。 是第四时。 山斤海滴与尘沙义齐故。 是义不然。 新本云。 舍利系缚色。 如来常住身无有舍利事。 何得山海而翳金光。 尘沙而蔽宝所。 真谛三藏云。 此经是法华之后涅槃之前。 九十日说。 引涅槃云。 佛告波旬。 却后三月吾当涅槃。 信相闻斯故知八十应灭。 是义亦不然。 唱灭之旨非独告魔定在三月。 法华云。 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普贤观亦云。 当般涅槃。 诸经唱灭非但一文。 何必九十日耶。 纵令三月。 为属第四时。 为属第五时。 若属第四时。 法华已舍方便。 此中何得更许三乘同忏。 若属第五时。 何得复言在前三月。 进退无据两楹不摄(云云)。 今既不同旧。 若为判教。 若安无相而时异。 若入会三而未别案。 下文云。 曾闻过去空闲之处。 有一比丘。 读诵如是方等大乘。 既言方等岂非文耶方等之教通于三乘。 新本云。 欲生人天。 欲得四果支佛。 欲得佛。 皆应忏悔灭除业障。 安处方等其义无疑。 而难者言。 新本云。 法界无异乘。 此害于通义。 然方等满字通别通圆。 此旨非妨。 难者以不列同闻为疑。 胡本尚多。 何必止四卷七轴。 或其文未度尔。 如此斟酌五味明义。 则第三生酥摄。 若四藏明义则杂藏摄。 四教明义则通教摄。 通教之中即得论带别明圆也。 发布时间:2025-05-14 17:44: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