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法正理论一卷 内容: 大乘论·第1193部王法正理论一卷弥勒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王法正理论如佛世尊为出爱王所说经言。 彼王一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 白言。 世尊。 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 以不真实过失现前呵谏于我。 我于尔时。 其心不生悔恼忧戚。 何以故。 观此过失。 于我自身都不见故。 又有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 以不真实功德现前赞劝于我。 我于尔时。 心亦不生欢喜踊跃。 何以故。 观此功德。 于我自身都不见故。 彼诸沙门及婆罗门既退还已。 我便独处空闲静室。 生如是心筹量寻伺。 我当云何了知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 若我知者当舍其失爰修其德。 谁有沙门或婆罗门。 能了诸王真实过失真实功德。 亦能为我广开示者。 既寻伺已。 便作是念唯我世尊一切知者。 一切见者。 定当了知诸王所有真实过失真实功德。 我今当往佛世尊所请问斯义。 故我今者来至佛所。 请决是义。 唯愿如来。 为我开示。 世尊。 云何诸王真实过失。 云何诸王真实功德。 作是请已。 尔时世尊告出爱王曰。 大王。 大王。 今者应当了知王之过失。 王之功德。 王衰损门。 王方便门。 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 云何名为王之过失。 大王当知。 王过失者。 略有九种。 王若成就如是过失。 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不可归仰。 何等为九。 一不得自在。 二立性暴恶。 三猛利愤发。 四恩惠奢薄。 五受邪佞言。 六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七不顾善法。 八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九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云何名王不得自在。 谓有国王。 志性不强所为软弱。 为诸大臣辅相国师群官所制。 不随所欲作所应作锡赉群臣。 于妙五欲欢娱游戏。 亦不如意。 如是名王不得自在。 云何名王立性暴恶。 谓有国王。 诸群臣类或余人等。 随于一处现行少小不如意事。 即便对面摈黜。 发粗恶言咆勃忿恚。 颦蹙而住时生愤发。 设不对面背彼向余。 而作于前摈骂等事。 设不对面亦不背彼向余而作于前黜骂等事。 然唯内意愤恚郁快。 怀恼害心怀怨恨心。 然不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 复有内意愤恚郁快。 怀恼害心怀怨恨心。 亦于长时持愤恚心相续不舍。 由如是相对面暴恶。 背面暴恶。 懊恚暴恶暂时暴恶。 长久暴恶。 如是名王立性暴恶。 大王当知。 长久暴恶名为大过。 非是余者。 云何名王猛利愤发谓有国王诸群臣等。 有小[億-音+(夫*夫)]过有少违越便削封禄夺去妻妾。 或以重罚而刑罚之。 如是名王猛利愤发。 云何名王恩惠奢薄。 谓有国王诸群臣等供奉侍卫。 虽极清净善称其心。 而以微劣软言而慰喻之。 颁赐爵禄酬赏勋庸。 不能圆满不顺常式。 或损耗已。 或稽留已。 或推注已。 或怨恨已。 然后方与如是名王恩惠奢薄。 云何名王受邪佞言。 若有国王诸群臣等。 实非聪睿诈现聪睿。 贪浊偏党不闲宪式。 情怀谋叛不修善政。 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谏议。 由此因缘王务财宝。 名称善政并皆衰损。 如是名王受邪佞言。 云何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谓有国王。 不能究察不审究察。 不能思择不审思择。 诸群臣辈于彼彼务机密事中。 不堪委任而委任之。 堪委任者而不委任。 堪驱役者而不驱役。 不堪役者乃驱役之。 应赏赉者而刑罚之。 应刑罚者而赏赉之。 又于群臣不善安处先王仪则。 由此群臣处大朝会。 余论未终发言间绝。 不敬不惮而兴谏诤。 不如旨教而善奉行。 不正安住王之教命。 如是名王所作不思不顺仪则。 云何名王不顾善法。 谓有国王。 不信他世亦不晓悟。 由于他世不信不悟。 便于当来善不善业爱非爱果不能信解。 不信解故无有羞耻。 随情造作身语意业三种恶行。 不能时时布施修福受斋学戒。 如是名王不顾善法。 云何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谓有国王。 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官等。 其心颠倒不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 以不知故。 非忠信所生忠信想。 于忠信所非忠信想。 无技艺所生技艺想。 有技艺所无技艺想。 于恶慧所生善慧想。 于善慧所生恶慧想。 彼由如是心颠倒故。 于非忠信无有技艺恶慧臣所敬重爱养。 忠信技艺善慧臣所反生轻贱。 又诸臣等年耆衰迈。 曾于长夜供奉侍卫。 知其无势无力无勇。 遂不敬爱不赐爵禄不酬其赏。 设被陵蔑舍而不问。 如是名王不知差别忘所作恩。 云何名王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谓有国王。 于妙五欲一向沉没。 耽着嬉戏爱乐受行。 不能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赉群臣。 如是名王一向纵任专行放逸。 若有国王成就如是九种过失。 虽有大府库有大辅佐有大军众而不可归仰。 大王当知。 此九过失。 是王自性之过失也。 云何名为王之功德。 大王当知。 王功德者。 略有九种。 王若成就如是功德。 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 何等为九。 一得大自在。 二性不暴恶。 三愤发轻微。 四恩惠猛利。 五受正直言。 六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七顾恋善法。 八善知差别知所作恩。 九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云何名王得大自在。 谓有国王。 自随所欲作所应作劳赉群臣。 于妙五欲欢娱游戏。 于诸大臣辅相国师群臣等。 所凡出教命宣布无碍。 如是名王得大自在。 云何名王性不暴恶。 谓有国王。 诸群臣等随于何处。 虽行增上不如意事。 性能容忍不现摈黜。 不发。 言亦不咆勃。 广说乃至不生愤发亦不对面。 亦不背面而作前事。 亦不内意秘匿忿缠。 亦不长夜蓄恶愤心相续不舍。 不现暴恶不背暴恶。 不匿暴恶不久暴恶。 如是名王性不暴恶。 云何名王愤发轻微。 谓有国王。 诸群臣等虽有大愆有大违越。 而不一切削其封禄夺其妻妾。 不以重罚而刑罚之。 随过轻重而行黜罚。 如是名王愤发轻微。 云何名王恩惠猛利。 谓有国王诸群臣等。 正直现前供奉侍卫。 其心清净其心调顺。 于时时中以正圆满软言慰喻。 具足颁锡爵禄勋庸而不令彼损耗稽留劬劳怨恨。 易可供奉不难承事。 如是名王恩惠猛利。 云何名王受正直言。 谓有国王。 诸群臣等实有聪睿无聪睿慢。 无浊无偏善闲宪式。 情无违叛乐修善法。 听受信用如是辈人所进言议。 由此因缘国务财宝。 名称善法皆悉增盛。 如是名王受正直言。 云何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谓有国王性能究察能审究察。 性能思择能审思择。 诸群臣等于彼彼务机密事中。 不堪委任而不委任。 堪委任者而委任之。 不堪役者而不驱役。 堪驱役者乃驱役之。 应赏赉者而正赏赉。 应刑罚者而正刑罚。 凡有所为审思审择。 然后方作而不卒暴。 又于群臣能善安处先王仪则。 由此群臣虽处宴会终不发言间绝余论。 要待言终恭敬畏惮而兴谏诤。 如其旨教而善奉行。 能正安住王之教命。 如是名王所作谛思善顺仪则。 云何名王顾恋善法。 谓有国王信知他世。 由信善故。 便于当来净不净业爱非爱果能善信解。 由信解故具足惭耻而不纵情作身语意三种恶行。 时时思择布施修福受斋学戒。 如是名王顾恋善法。 云何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 谓有国王于诸大臣辅相国师及群臣等。 心无颠倒能善了知忠信技艺智慧差别。 若诸群臣忠信技艺及与智慧。 若有若无并如实知。 于其无者轻而远之。 于其有者敬而爱之而正摄受。 又诸臣等年耆衰迈。 曾于长夜供奉侍卫。 虽知无势无力无勇。 然念昔恩转怀敬爱而不轻贱。 爵禄勋庸分赏无替。 如是名王善知差别知所作恩。 云何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谓有国王。 于妙五欲而不沉没。 耽着嬉戏爱乐受行。 能于时时勖励方便作所应作劳赉群臣。 如是名王不自纵任不行放逸。 若王成就如是功德。 虽无大府库无大辅佐无大军众而可归仰。 大王当知。 如是九种王之功德。 是王自性之功德也。 云何名为王衰损门。 大王当知。 王衰损门略有五种。 一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二虽善观察而摄群臣。 无恩妙行纵有非时。 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四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五专行放逸不修法行。 如是五种。 皆悉名为王衰损门。 云何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谓有国王。 于群臣等不能究察不审究察。 不能思择不审思择。 忠信技艺智慧差别。 摄为亲侍加以宠爱。 厚赐爵禄重赏勋庸。 最机密处而相委任。 数以软言现为慰喻然此群臣所付财宝多有损费。 若遇怨敌恶友军阵。 彼先退败。 恐惧破散为他所胜。 迟留人后奔北无恋。 矫行恶策动亏王政。 如是名王不善观察而摄群臣。 云何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 无恩妙行纵有非时谓有国王。 虽于群臣性能究察能审究察。 性能思择能审思择。 忠信技艺智慧差别。 摄为亲侍而不宠爱。 不如其量具赐爵禄。 最机密处亦不委任。 不数软言现相慰喻。 彼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 广说乃至大怖畏事命难现前。 尔时于臣方行宠爱。 广说乃至数以软言而相慰喻。 时群臣等共相谓曰。 王于今者危迫因缘。 方于我等暂行妙行非长久心。 知此事已。 虽有忠信技艺智慧隐而不现。 如是名王虽善观察而摄群臣无恩妙行纵有非时。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谓有国王。 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而不时时独处空闲。 或与智者共正思惟。 称量观察和好方便。 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皆不时时独处空闲。 或与智者共正思惟。 称量观察乖绝方便。 乃至摄受强党方便。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思机务。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谓有国王。 寡营事业。 拙营事业。 不持事业不观事业。 不禁王门。 不禁宫门。 不禁府库。 或于俳优技乐笑弄倡逸等所。 或复耽乐博弈戏等。 非量损费所有财宝。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守府库。 云何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 谓有国王。 于世所知柔和淳质。 聪慧辩才得理解脱。 巧便无害乐无害法。 所有沙门若婆罗门不能数往礼敬咨询。 云何为善。 云何不善。 云何有罪。 云何无罪。 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 设得闻已亦不勖励如说修行。 不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 如是名王专行放逸不修法行。 若有国王。 成就如是五衰损门。 当知此王退失现法后法义利。 谓前四门退现法利。 最后一门退后法利。 云何名为王方便门。 大王当知。 王方便门略有五种。 何等为五。 一善观察摄受群臣。 二能以时行恩妙行。 三无放逸专思机务。 四无放逸善守府库。 五无放逸专修法行。 云何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 谓有国王。 于群臣等性能究察能审究察性。 能思择能审思择。 忠信技艺智慧差别摄为亲侍。 如是名王能善观察摄受群臣。 云何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 谓有国王。 于诸群臣善观察已。 摄为亲侍加以宠爱。 随其度量厚赐爵录重赏勋庸。 最机密处而相委任。 数以软言现相慰喻。 彼于一时王遇怨敌恶友军阵大怖畏事命难现前。 即便罄竭显示忠信技艺智慧。 如是名王能善以时行恩妙行。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 谓有国王。 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能于时时独处空闲。 或与智者共正思惟。 称量观察和好方便。 如是于应乖绝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于应惠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于应军阵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皆能时时独处空闲。 或与智者共正思惟。 称量观察乖绝方便。 乃至摄受强党方便。 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思机务。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 谓有国王。 广营事业。 巧营事业。 善持事业。 善观事业。 善禁王门。 善禁宫门。 善禁府库。 又于俳优技乐笑弄倡逸等所。 不以非量而费财宝。 亦不耽乐博弈戏等。 如是名王无有放逸善守府库。 云何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 谓有国王于世所知柔和淳质。 聪慧辩才得理解脱。 巧便无害乐无害法。 所有沙门若婆罗门而能数往礼敬咨问。 云何为善。 云何不善。 何等有罪。 何等无罪。 作何等业能致吉祥远离诸恶。 既得闻已善能勖励如说修行。 亦能时时惠施树福受斋学戒。 如是名王无有放逸专修法行。 若有国王。 成就如是五方便门。 当知此王不退现法后法义利。 略前四门不退现法所有义利。 最后一门不退后法所有义利。 云何名为王可爱法。 大王当知。 略有五种诸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 何等为五。 一世所敬爱。 二自在增上。 三能摧怨敌。 四善摄养身。 五能往善趣。 如是五种是王可爱可乐可欣可意之法。 云何能引王可爱法。 大王当知。 略有五种能引诸王可爱之法。 何等为五。 一恩养世间。 二英勇具足。 三善权方便。 四正受境界。 五勤修法行。 云何名王恩养世间。 谓有国王。 性本知足。 于财宝门为性谨慎不邪贪着。 如其所应积集财宝不广营求。 又有国王。 性无贪吝。 成就无贪白净之法。 以自所有库藏珍财。 随力随能给施一切贫穷孤露。 又有国王。 柔和忍辱。 多以软言晓喻国界。 于时时间随其所应颁赏爵禄。 终不以彼非所能业恶业重业役任群臣。 诸有违犯可矜恕罪。 即便矜恕。 诸有违犯不可恕罪。 以实以时如理治罚。 如是名王以正化法恩养世间。 由王受行如是恩养世间法故。 遂感世间之所敬爱。 云何名王英勇具足。 谓有国王。 计策无惰武略圆满。 未降伏者而降伏之。 已降伏者而摄护之。 广营事业如前。 乃至。 不甚耽乐博弈戏等。 又善观察应与不应勤于僚庶。 应刑罚者正刑罚之。 应摄养者正摄养之。 如是名王英勇具足。 由王受行如是英勇具足法故。 遂能感得自在增上。 云何名王善权方便。 谓有国王。 于应和好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如前乃至于应摄受大力朋党所作所成机务等事。 能正了知和好方便。 乃至摄受强党方便。 如是名王善权方便。 由王受行如是善权方便法故。 遂能摧伏所有怨敌。 云何名王正受境界。 谓有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增减。 不奢不吝平等自处清正受用。 众杂受用胜妙受用。 随其时候所宜受用。 与诸臣佐亲属受用。 在于胜处而为受用。 奏诸伎乐而为受用。 无有[億-音+(夫*夫)]失而为受用。 无[億-音+(夫*夫)]失者。 谓疾恼时应食所宜。 避所不宜于康豫时。 消已方食若食未消。 或食而利。 皆不应食。 应共食者。 正现在前不应独食。 精妙上味诡摈余人。 如是名王正受境界。 由王受行如是正受境界法故。 遂能善巧摄养自身。 云何名王勤修法行。 谓有国王。 具足净信戒闻舍慧。 云何名王具足净信。 谓有国王。 信解他世信解当来净不净业及爱非爱果与异熟。 如是名王具足净信。 云何名王具足净戒。 谓有国王。 远离杀生及不与取淫欲邪行妄语饮酒诸放逸处。 如是名王具足净戒。 云何名王具足净闻。 谓有国王。 于现法义于后法义及于现法后法等义众妙法门。 善听善受习诵通利。 专意研究善见善达。 如是名王具足净闻。 云何名王具足净舍。 谓有国王。 虽在悭垢所缠众中心恒清净。 远离悭垢而处居家。 常行弃舍舒手乐施。 好兴祠福惠舍圆满。 于布施时常乐平等。 如是名王具足净舍。 云何名王具足净慧。 谓有国王。 如实了知善不善法。 有罪无罪。 修与不修。 胜劣黑白。 于广分别诸缘生法。 亦如实知。 纵令失念生恶贪欲嗔恚忿恨覆恼悭嫉幻诳谄曲无惭无愧恶欲恶见。 而心觉悟并不坚住。 如是名王具足净慧。 如是名王勤修法行。 由王受行此法行故能往善趣。 如是五种能引发王可爱之法。 能引诸王现法后法所有利益。 谓初四种能引发王现法利益。 最后一种能引发王后法利益。 复次大王当知。 我已略说王之过失。 王之功德。 王衰损门。 王方便门。 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 是故大王。 应当修学。 王之过失宜当远离。 王之功德宜当修习。 王衰损门宜当远离。 王方便门宜当修学。 王可爱法宜当希慕。 能引发王可爱之法宜当受行。 大王。 若能如是修学。 当获一切利益安乐。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 谓下中上。 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 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 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 复有四种补特伽罗。 或有行恶而非乐恶。 或有乐恶而非行恶。 或有行恶亦复乐恶。 或非行恶亦非乐恶。 若信诸恶能感当来非爱果报。 由失念故。 或放逸故。 近恶友故。 造作恶行是名行恶而非乐恶。 若先世来串习恶故。 喜乐诸恶恶欲所牵。 彼由亲近善丈夫故。 闻正法故。 如理作意为依止故。 见诸恶行能感当来非爱果报。 自勉自励远离诸恶。 是名乐恶而非行恶。 若性乐恶而不远离。 是名行恶亦复乐恶。 若有为性不乐诸恶亦能远离。 名非行恶亦非乐恶。 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 若有行恶而非乐恶。 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中士。 若非行恶亦非乐恶是名上士。 复有三士一重受欲。 二重事务。 三重正法。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有三种补特伽罗。 一以非事为自事。 二以自事为自事。 三以他事为自事。 若行恶行以自存活。 名以非事为自事。 若怖恶行修行善行。 名以自事为自事。 若诸菩萨以他事为自事等。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诸国王有三圆满。 谓果报圆满。 士用圆满。 功德圆满。 若诸国王生富贵家。 长寿少病有大宗叶。 成就俱生。 聪利之慧。 是王名为果报圆满。 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所摄持故。 恒常成就圆满英勇。 是王名为士用圆满。 若诸国王任持正法。 名为法王安住正法。 名为大王。 与内宫王子群臣英杰豪贵国人共修惠施。 树福受斋坚持禁戒。 是王名为功德圆满。 果报圆满者。 受用先世净业果报。 士用圆满者。 受用现法可爱之果。 功德圆满者。 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 若有国王三种圆满皆不具足。 名为下士。 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 名为中士。 若三圆满无不具足。 名为上士。 复有三臣。 一有忠信无伎能智慧。 二有忠信伎能无智慧。 三具忠信伎能智慧。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若不忠信无有伎能亦无智慧。 当知此臣下中之下。 又有四语。 一非爱似爱。 二爱似非爱。 三非爱似非爱。 四爱似爱。 诸有语言辞句善顺。 然非所宜。 是名初语。 或有语言辞句勃逆。 然是所宜。 是第二语。 或有语言辞句勃逆。 亦非所宜。 是第三语。 或有语言辞句善顺。 亦是所宜。 是第四语。 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 非爱似爱语者。 是下士。 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 是中士。 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 是上士。 复有三种。 受诸欲者。 或有受欲。 非法猛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 正养己身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或有受欲。 以法或非法猛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 正养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 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或有受欲。 一向以法及不猛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 正养己身。 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 此三种中。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有三人。 一者有人。 贪染而食爱着饕餮。 乃至耽湎不见过患。 不知出离。 二者有人。 思择而食不染不着亦不饕餮。 吞吸迷闷坚住耽湎。 深见过患善知出离。 而于此食未断未知。 三者有人。 思择而食不生贪染。 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 又于此食已断已知。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依施物说有三人。 一者有人。 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 二者有人。 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 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依施田说有三人。 一者有人。 于爱于恩而行惠施。 二者有人。 于贫苦田而行惠施。 三者有人。 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有差别。 施于所爱名为下士。 施于有恩名为中士。 施于贫苦具德胜田名为上士。 又依施心说有三人。 一者有人。 将欲惠施先心欢喜。 正惠施时心不清净。 惠施已后寻复追悔。 二者有人。 先心欢喜。 施时心净。 施已追悔。 三者有人先心欢喜。 施时心净。 施已无悔。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于受持戒福业事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 但离一分非一切时。 常能远离。 唯自远离。 不劝他离亦不赞美。 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下士。 二者有人。 离一切分一切时离。 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 见同法者心不欢喜。 是名中士。 三者有人。 一切俱现。 是名上士。 又于受持禁戒处所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 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 二者有人。 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 三者有人。 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 为活命故受持禁戒。 二者有人。 为生天故受持禁戒。 三者有人。 为涅槃故受持禁戒。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别解脱律仪说有三人。 一者有人。 唯能受持近住律仪。 二者有人。 亦能受持近事律仪。 三者有人。 亦能受持苾刍律仪。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于受持苾刍律仪说有三人。 一者有人。 唯能成就受具足支。 无受随法诸学处支。 亦无随护他人心支。 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 二者有人。 成前三支。 无后一支。 三者有人。 具成四支。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有三人。 一者有人。 唯成就别解脱律仪。 二者有人。 成别解脱静虑律仪。 三者有人。 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有三人。 一者有人。 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 二者有人。 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 三者有人。 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 唯得励力运转思惟。 二者有人。 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 三者有人。 已得成就任运思惟。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依已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 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 二者有人。 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 三者有人。 俱得二种。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有三人。 一者有人。 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 二者有人。 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 三者有人。 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 一者有人。 住染污静虑。 二者有人。 住世间清净静虑。 三者有人。 住无漏静虑。 初名下士。 次名中士。 后名上士。 发布时间:2025-05-14 17:16:3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