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智度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 内容: 大乘论·第1163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长安释僧叡述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 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 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杂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 正余易宏,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 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 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 其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远而自复。 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 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 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慧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焉渊镜,凭高志以明宗。 以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 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 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得之心不旷;造尽之要虽玄,而惜津梁之势未普。 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宏兼忘之慧。 乃集京师义业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 銮舆伫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 躬览玄章,考正名于梵本;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 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 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 梵夏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玄章婉旨,朗然可见。 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故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 其故何耶? 寔由二末契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险径与夷路争辙。 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与正之! 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 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曜;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 ”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侔补处者矣。 传而称之,不亦宜乎? 幸哉! 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梵文委曲,皆如初品。 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 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 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于一致? 理固然矣! 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穿凿之讥。 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玄也。 大智度论卷第一缘起论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海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等佛! 有无二见灭无余,诸法实相佛所说,常住不坏净烦恼,稽首佛所尊重法! 圣众大海行福田,学无学人以庄严,后有爱种永已尽,我所既灭根已除,   已舍世间诸事业,种种功德所住处,一切众中最为上,稽首真净大德僧! 一心恭敬三宝已,及诸救世弥勒等,智慧第一舍利弗,无诤空行须菩提。 我今如力欲演说,大智彼岸实相义,愿诸大德圣智人,一心善顺听我说! 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诸佛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 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答曰: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 唯中阿含本末经中,佛记弥勒菩萨:“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字弥勒。 ”亦不说种种菩萨行。 佛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为彼等欲令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现神足,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示现大身,清净光明,种种妙色满虚空中。 佛在众中,端正殊妙,无能及者,譬如须弥山王处于大海。 诸菩萨见佛神变,于念佛三昧倍复增益。 以是事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菩萨初生时,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观察四方,作师子吼而说偈言: “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 ” 作是誓已,身渐长大,欲舍亲属,出家修道。 中夜起观,见诸妓直后妃婇女,状若臭尸。 即命车匿,令鞁白马,夜半逾城,行十二由旬,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以刀剃发,持上妙宝衣,贸粗布僧伽梨。 于尼连禅河侧,六年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等,而自念言:“是处非道! ”尔时,菩萨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 魔王将十八亿万众来坏菩萨,菩萨以智慧功德力故,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式弃,及色界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并四天王,皆诣佛所,劝请世尊初转法轮。 亦是菩萨念本所愿,及大慈大悲故,受请说法。 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 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 所以者何? 诸法无量无数,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 佛住实相清净如虚空、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法中,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 ”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惑,心没邪法,不入正道,为是辈人起大慈心,以大悲手拔之,令入佛道,是故自现最妙功德,出大神力。 如般若波罗蜜初品中说:佛入三昧王三昧,从三昧起,以天眼观十方世界,举身毛孔皆笑,从其足下千辐轮相,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从足指上至肉髻,处处各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数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令大明。 佛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恶邪人,怀嫉妒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于人,但以幻术惑世。 ”断彼贡高邪慢意故,现无量神力、无量智慧力,于般若波罗蜜中,自说我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一发恶念,获罪无量;发一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果。 复次,欲令人信受法故,言:“我是大师,有十力、四无所畏,安立圣主住处,心得自在,能师子吼,转妙法轮,于一切世界最尊最上。 ”   复次,佛世尊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言:“汝等应生大喜! 何以故? 一切众生入邪见网,为异学恶师所惑。 我于一切恶师邪网中得出,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 我随时开发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 复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自有生死已来,无人能治此病者,常为外道恶师所误。 我今出世为大医王,集诸法药,汝等当服。 ”是故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 ”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 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思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 ”如偈说: “诸法实相中,诸梵天王等,一切天地主,迷惑不能了! 此法甚深妙,无能测量者,佛出悉开解,其明如日照。 ” 又如佛初转法轮时,应持菩萨从他方来,欲量佛身,上过虚空无量佛刹,到华上世界,见佛身如故,而说偈言: “虚空无有边,佛功德亦尔;设欲量佛身,唐劳不能尽! 上过虚空界,无量诸佛土,见释师子身,如故而不异! 佛身如金山,演出大光明,相好自庄严,犹如春华敷。 ” 如佛身无量,光明、音响亦复无量,戒、定、慧等诸佛功德皆悉无量。 如密迹经中三密,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初生时,堕地行七步,口自发言,言竟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乳哺三年,诸母养育,渐次长大。 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 凡人生时,身分诸根及其意识未成就故,身四威仪坐卧行住,言谈语默,种种人法,皆悉未了;日月岁过,渐渐习学,能具人法。 今佛云何生便能语能行,后更不能? 此事可怪! 当知但以方便力故,现行人法,如人威仪,令诸众生信于深法。 若菩萨生时,便能行能语,世人当作是念:“今见此人,世未曾有,必是天、龙、鬼、神。 其所学法,必非我等所及。 何以故? 我等生死肉身,为结使业所牵,不得自在,如此深法,谁能及之? ”以此自绝,不得成贤圣法器。 为是人故,于岚毗尼园中生。 虽即能至菩提树下成佛,以方便力故,而现作孩童、幼稚、少年、成人;于诸时中,次第而受嬉戏、术艺、服御、五欲,具足人法。 渐见老病死苦,生厌患心,于夜中半,逾城出家,到郁特伽阿罗罗仙人所,现作弟子而不行其法。 虽以常用神通,自念宿命,迦葉佛时持戒行道,而今现修苦行六年求道。 菩萨虽主三千大千世界,而现破魔军,成无上道。 随顺世法故,现是众变。 今于般若波罗蜜中,现大神通智慧力故。 诸人当知佛身无数,过诸世间。 复次,有人应可度者,或堕二边;或以无智故,但求身乐;或有为道故,修著苦行。 如是人等,于第一义中,失涅槃正道。 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分别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舍利塔品中说。 复次,欲说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故。 复次,欲说魔幻、魔伪、魔事故。 复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莂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如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此般若波罗蜜当至南方,从南方至西方,后五百岁当至北方。 是中多有信法善男子、善女人,种种华香、缨络、幢幡、伎乐、灯明、珍宝,以财物供养。 若自书,若教人书,若读诵、听说,正忆念、修行,以法供养。 是人以是因缘故,受种种世间乐;末后世时,得三乘,入无余涅槃。 ”如是等观诸品中因缘事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 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无相违背。 佛法中实,有以世界悉檀故实,有以各各为人悉檀故实,有以对治悉檀故实,有以第一义悉檀故实有。 云何名世界悉檀? 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 譬如车,辕、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 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 问曰:如佛说:“我以清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随善恶业受果报:善业者生天人中,恶业者堕三恶道。 ”复次,经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庆,福乐饶益,佛世尊也。 如法句中说:神自能救神,他人安能救? 神自行善智,是最能自救。 如瓶沙王迎经中,佛说:“凡人不闻法,凡人著于我。 ”又佛二夜经中说:佛从得道夜,至般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不颠倒。 若实无人者,佛云何说人等? 答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 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 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 所以者何? 五众因缘有故有人。 譬如乳,色、香、味、触因缘有故有。 若乳实无,乳因缘亦应无。 今乳因缘实有故,乳亦应有。 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而有假名。 如是等相,名为世界悉檀相。 云何名各各为人悉檀? 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 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 更有破群邪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 问曰:此二经云何通? 答曰: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 是破群邪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 破群邪经问佛言:“大德,谁受? ”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是以不说有受者、触者。 如是等相,名为各各为人悉檀。 云何名对治悉檀? 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 譬如重、热、腻、酢、咸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 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 所以者何? 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 所以者何? 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 所以者何? 先邪观故生邪见,邪见即是愚痴。 问曰:佛法中说十二因缘甚深。 如说,佛告阿难:“是因缘法甚深,难见难解,难觉难观,细心巧慧人乃能解。 愚痴人于浅近法,犹尚难解,何况甚深因缘? ”今云何言愚痴人应观因缘法? 答曰:愚痴人者,非谓如牛羊等愚痴;是人欲求实道,邪心观故生种种邪见。 如是愚痴人,当观因缘,是名为善对治法。 若行瞋恚、贪欲人,欲求乐,欲恼他,于此人中,非善非对治法;不净、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对治法。 何以故? 是二观能拔瞋恚、贪欲毒刺故。 复次,著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法,非第一义。 何以故? 一切诸法自性空故。 如偈说言: “无常见有常,是名为颠倒;空中无无常,何处见有常? ” 问曰:一切有为法,皆无常相应,是第一义。 所以者何? 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相,前生、次住、后灭故,云何言无常非实? 答曰:有为法不应有三相。 何以故? 三相不实故。 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法故。 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则无穷。 住、灭亦如是。 若诸生、住、灭各更无生、住、灭者,不应名有为法。 何以故? 有为法相无故。 以是故,诸法无常,非第一义悉檀。 复次,若一切实性无常,则无行业报。 何以故? 无常名生灭失故,譬如腐种子不生果。 如是则无行业,无行业云何有果报? 今一切贤圣法有果报,善智之人所可信受,不应言无。 以是故,诸法非无常性。 如是等无量因缘说,不得言诸法无常性。 一切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等亦如是。 如是等相,名为对治悉檀。 云何名第一义悉檀? 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 上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则通。 问曰:云何通? 答曰:所谓通者,离一切过失,不可变易,不可胜。 何以故? 除第一义悉檀,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 如众义经中偈说: “各各自依见,戏论起诤竞,知此为知实,不知为谤法。 不受他法故,是则无智人;诸有戏论者,悉皆是无智。 若依自见法,而生诸戏论,若是为净智,无非净智者。 ” 于此三偈中,佛说第一义悉檀相。 所谓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 如偈说: “有受法故有诸论,若无有受何所论? 有受无受诸见等,是人于此悉已除。 ” 行者能如实知此者,于一切法、一切戏论,不受不著,不见是实,不共诤竞,能知佛法甘露味。 若不尔者,则谤法。 若不受他法,不知不取,是无智人。 如是则诸有戏论者,皆是无智。 何以故? 各各不相受法故,所谓有人自谓法第一实净,余人法妄语不净。 譬如世间治法,刑罚杀戮,种种不净,世间人信受行之,以为真净;于余出家善圣人中,是最为不净。 外道出家人法,五热中一脚立、拔发等,尼揵子辈以为妙慧,余人说此为痴法。 如是等种种外道出家、白衣婆罗门法,各各自以为好,余皆妄语。 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 ”犊子阿毗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 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说一切有道人辈言:“神人、一切种、一切时、一切法门中求不可得,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复次,十八界、十二入、五众实有自性,而人此中不摄。 ”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如是等一切论议师辈,自守其法,不受余法,此是实,余者妄语。 若自受其法,自法供养,自法修行,他法不受、不供养为作过失。 若以是为清净得第一义利者,则一切无非清净。 何以故? 彼一切自受法故。 问曰:若诸见皆有过失者,第一义悉檀何者是? 答曰: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 如摩诃衍义偈中说: “语言尽竟,心行亦讫;不生不灭,法如涅槃。 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 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    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 ”   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 是义甚深,难见难解;佛欲说是义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论议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有梵志号名长爪,更有名先尼、婆蹉、衢多罗,更有名萨遮加、摩揵提等。 是阎浮提大论议师辈言:“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故,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 ”如舍利弗本末经中说: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 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 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 ”思惟是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 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 诸人问言:“汝志何求? 学习何经? ”长爪答言:“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 ”诸人语言:“尽汝寿命,犹不能知一,何况能尽? ”长爪自念:“昔作憍慢,为姊所胜,今此诸人复见轻辱。 ”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翦爪,要读十八种经尽。 ”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 是人以种种经书智慧力,种种讥刺是法是非法、是应是不应、是实是不实、是有是无,破他论议。 譬如大力狂象,搪揬蹴蹋,无能制者;如是长爪梵志以论议力,摧伏诸论师已,还至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罗聚落,至本生处,问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处? ”有人语言:“汝姊子者,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 有释种道人姓瞿昙,与作弟子。 ”长爪闻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 ”说是语已,直向佛所。 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 长爪梵志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 何者是第一义? 何者性? 何者相? 不颠倒? 如是思惟,譬如大海水,欲尽其涯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实可以入心者。 彼以何论议道而得我姊子? ”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 ”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 ”佛所质义:汝已饮邪见毒,今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毒汝受不? 尔时,长爪梵志,如好马见鞭影即觉,便著正道;长爪梵志亦如是,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捐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著二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多人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言是见我受? 此现前妄语,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 第二负处门细,我不受之,以不多人知故。 ”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 ”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受,与众人无异,何用贡高而生憍慢? ”如是长爪梵志不能得答,自知堕负处,即于佛一切智中起恭敬,生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我负,不言是非,不以为意。 佛心柔软,是第一清净处;一切语论处灭,得大甚深法,是可恭敬处;心净第一,无过佛者。 ”佛说法断其邪见故,即于坐处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是时,舍利弗闻是语,得阿罗汉。 是长爪梵志便出家作沙门,得大力阿罗汉。 若长爪梵志不闻般若波罗蜜气分,离四句第一义相应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出家道果? 如欲导引如是等大论议师利根人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二者、观诸法相。 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如说相不相品中,诸天子问佛:“是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作相? ”佛告诸天子:“空则是相,无相、无作相、无生灭相、无行之相,常不生、如性相、寂灭相等。 ”   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 诤处,如余经中已说;今欲说无诤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有相、无相,有物、无物,有依、无依,有对、无对,有上、无上,世界、非世界,如是等二种法门亦如是。 问曰: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 答曰: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苦、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 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起诤,故名诤。 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空。 毕竟空,有无二事皆灭故。 是故般若波罗蜜名无诤处。 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诸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学法、无学法、非学非无学法,见谛断法、思惟断法、无断法,可见有对、不可见有对、不可见无对,上、中、下法,小、大、无量法,如是等三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随声闻法说四念处,于是比丘观内身三十六物,除欲贪病;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 今欲以异法门说四念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如所说:菩萨观内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 如是观外身,观内外身,于身不生觉观,不得身,以无所得故。 于身念处中观身而不生觉观,是事甚难。 三念处亦如是。 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如是等种种四法门,亦如是。 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欲以异法门说五众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如佛告须菩提:“菩萨色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是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色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无常行,不行般若波罗蜜。 五受众、五道,如是等种种五法亦如是。 余六、七、八等,乃至无量门等种种法门亦如是。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 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竟。 释序品第一【经】如是我闻:一时,   【论】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 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如是者,即是信也。 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 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 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复次,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 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 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 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 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 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 ”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 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 如梵天王请佛初转法轮,以偈请曰: “阎浮提先出,多诸不净法;愿开甘露门,说诸清净道! ” 佛以偈答: “我法甚难得,能断诸结使;三有爱著心,是人不能解! ”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 善软直心者,易可得度。 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 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开。 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 ”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 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 ”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 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倚不著,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 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 如偈曰: “世间人心动,爱著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心著而深入;我是甚深法,无信云何解? ”   如提婆达大弟子俱迦离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 是人无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 何以故? 佛法甚深故。 如梵天王教俱迦离说偈:   “欲量无量法,智者岂应量? 无量法欲量,此人自覆没! ”   复次,如是义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 如所说:   “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   复次,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诸利根本,信为大力。 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 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訾他人法,是故现世斗诤相打,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 如偈说:   “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虽持戒行人,不脱地狱苦! ”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著。 如筏喻经言:“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 ”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倚,何况余法有倚著者? 以是故,佛法初称如是。 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 ”   如说阿陀婆耆经,摩揵提难偈言:   “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 ”   佛答曰:   “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 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 ”   摩揵提问曰:   “若不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 ”   佛答曰:   “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 复次,“我法真实,余法妄语”、“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斗诤本。 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 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 略说如是义竟。 我者,今当说。 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 答曰:佛弟子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 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 何以故? 卖买法应尔故。 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 如天问经中偈说: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 ”   佛答曰: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 ”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义。 以是故,诸法空无我而说我,无咎。 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 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 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漏尽人用一种语:名字。 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 复次,若人著无我相言是实,余妄语,是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 ”今诸佛弟子,于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著? 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 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 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   略说我义竟。 闻者,今当说。 问曰:闻者云何闻? 用耳根闻耶? 用耳识闻耶? 用意识闻耶? 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 若耳识闻,耳识一念不能分别,亦不应闻。 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 何以故? 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 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 何以故? 意识不破故。 答曰: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 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 何以故? 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 尔时,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 以是故,不应作是难。 虽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 如偈说:   “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说。 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   略说闻法竟。 一者,今当说。 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阴、入、界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 答曰:随世俗故有一时,无有咎。 如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 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 问曰:不应无一时。 佛自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得乐。 是者何人? 佛世尊也。 ”亦如偈说:   “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 ”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 复次,一法和合故,物名为一。 若实无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 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 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 若实无诸数,一物中应二心生,二物中应一心生;如是等三、四、五、六皆尔。 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 答曰:若一与物一,若一与物异,二俱有过。 问曰:若一有何过? 答曰:若“一”、“瓶”是一义,如“因提梨”、“释迦”亦是一义。 若尔者,在在有“一”,处处应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应处处有“释迦”。 今衣等诸物皆应是“瓶”,“一”、“瓶”一故。 如是处处“一”,皆是“瓶”。 如“瓶”,衣等悉是一物,无有分别。 复次,“一”是数法,“瓶”亦应是数法。 “瓶”体有五法,“一”亦应有五法。 “瓶”有色有对,“一”亦应有色有对。 若在在“一”,不名为“瓶”,今不应“瓶”、“一”一! 若说“一”不摄“瓶”,若说“瓶”亦应不摄“一”。 “瓶”、“一”不异故,又复欲说“一”,应说“瓶”;欲说“瓶”,应说“一”,如是则错乱。 问曰:一中过如是,异中有何咎? 答曰: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 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以不名“一”为“瓶”? 是故不得言“瓶”异“一”。 问曰:虽“瓶”与“一”合故,“瓶”为“一”,然“一”不作“瓶”。 答曰:诸数初“一”,“一”与“瓶”异,以是故“瓶”不作“一”。 一无故,多亦无。 何以故? 先一后多故。 如是异中,“一”亦不可得。 以是故,二门中求一法不可得。 不可得故,云何阴、界、入摄? 但佛弟子随俗语名为一,心实不著,知数法名字有。 以是故,佛法中言一时、一人、一师、不堕邪见咎。 略说一竟。 时者,今当说。 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 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 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 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 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 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 ”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 世界如车轮,时变如轮转,人亦如车轮,或上而或下。 ”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 ”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华实等果故可知有时。 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 何以故? 见果知有因故。 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 答曰:如泥丸是现在时,尘土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 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亦不作现在时,杂过去。 过去时中亦无未来时,以是故无未来时;现在时亦如是。 问曰:汝受过去尘土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 答曰:汝不闻我先说,未来时瓶,过去时尘土。 未来时不作过去时,未来时相中是未来时,云何名过去时? 以是故,过去时亦无。 问曰:何以故无时? 必应有时。 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 答曰:若尔,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时,无过去、未来时。 若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名已来。 以是故,是语不然! 问曰: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行,过去时过去相行,未来时未来相行。 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 答曰:若过去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 未来时亦如是。 以是故,时法不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华果等诸物? 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 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 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舍世界名字语言法。 问曰: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 答曰: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 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瞋诃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 诸佛世尊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实? 有何名字等? 何者相应? 何者不相应? 何者是法如是相? 何者是法不如是相? 以是故,是事不应难! 问曰:若非时食、时药、时衣,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说迦罗? 答曰: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 余经通皆得闻,故说三摩耶。 三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见。 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迦罗,少故不应难。 略说如是、我、闻、一、时,五字别义竟。 大智度论卷第二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一时如是我闻,今当总说。 问曰:若诸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随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从他闻而说法,何以言如是我闻? 答曰: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应从他闻法而说。 佛法非但佛口说者是,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 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 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复次,如释提桓因得道经,佛告憍尸迦:“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 ”如赞佛偈中说:   “诸世善语,皆出佛法,善说无失,无过佛语。 余处虽有,善无过语,一切皆是,佛法之余。 诸外道中,设有好语,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自共相破,如铁出金,谁当信者? 如伊兰中,牛头栴檀;如苦种中,生甘美果。 设能信此,是人则信,外经书中,自出好语。 诸好实语,皆从佛出;如栴檀香,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无出栴檀;如是除佛,无出实语。 ”   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 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 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 尔时,长老阿尼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 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 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 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 谁当作师? 恶口车匿,云何共住? 佛经初首,作何等语? ’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 ”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 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 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 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 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 ’何以故? 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 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 ’”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 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 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 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复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间故,长老摩诃迦葉等诸阿罗汉问阿难:“佛初何处说法? 说何等法? ”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柰国仙人鹿林中,为五比丘说是苦圣谛。 我本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得眼智明觉。 ”是经是中应广说,如集法经中说:佛入涅槃时,地六种动,诸河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恶雷掣电,雹雨骤堕,处处星流,师子恶兽哮吼唤呼,诸天、世人皆大号啕。 诸天、人等皆发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 世间眼灭! ”当是时间,一切草木、药树、华叶一时剖裂,诸须弥山王尽皆倾摇,海水波扬,地大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四面烟起,甚大可畏。 陂池江河尽皆扰浊,彗星昼出。 诸人啼哭,诸天忧愁,诸天女等喐咿哽咽,涕泪交流。 诸学人等默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 如是天、人、夜叉、罗刹、揵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 诸阿罗汉渡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人恩爱河,老病死券已裂破;见身箧中四大蛇,今入无余灭涅槃! ”   诸大阿罗汉各各随意,于诸山林流泉溪谷,处处舍身而般涅槃。 更有诸阿罗汉于虚空中飞腾而去,譬如雁王现种种神力,令众人心信清净,然后般涅槃。 六欲天乃至遍净天等,见诸阿罗汉皆取灭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没,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先亦灭度。 是诸众生有种种淫怒痴病,是法药师辈今疾灭度,谁当治者? 无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莲华,今已干枯;法树摧折,法云散灭。 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随去。 法商人过去,从谁求法宝? 如偈说:   “佛已永寂入涅槃,诸灭结众亦过去;世界如是空无智,痴冥道增智灯灭! ”   尔时,诸天礼摩诃迦葉足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   如是赞已,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 佛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灯欲灭;说法人欲去,行道人渐少,恶人力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 ”尔时,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汝等善说! 实如所言,世间不久无智盲冥。 ”于是大迦葉默然受请。 尔时,诸天礼大迦葉足,忽然不现,各自还去。 是时,大迦葉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 ”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妒路、阿毗昙、毗尼,作三法藏。 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 所以者何? 佛世世勤苦慈愍众生故,学得是法,为人演说;我曹亦应承用佛教,宣扬开化。 ”是时,大迦葉作是语竟,往须弥山顶,挝铜揵椎,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 ”   是揵椎音、大迦葉语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闻知。 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大迦葉所。 尔时,大迦葉告诸会者:“佛法欲灭,佛从三阿僧祇劫种种勤苦,慈愍众生,学得是法。 佛般涅槃已,诸弟子知法、持法、诵法者,皆亦随佛灭度。 法今欲灭,未来众生甚可怜愍,失智慧眼,愚痴盲冥;佛大慈悲愍伤众生,我曹应当承用佛教,须待结集经藏竟,随意灭度。 ”诸来众会,皆受教住。 尔时,大迦葉选得千人,除去阿难,尽皆阿罗汉,得六神通,得共解脱、无疑解脱,悉得三明,禅定自在,能逆顺行诸三昧,皆悉无碍;诵读三藏,知内外经书,诸外道家十八种大经,尽亦读知;皆能论议,降伏异学。 问曰:是时,有如是等无数阿罗汉,何以止选取千人,不多取耶? 答曰:频婆娑罗王得道,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道。 是时,王教敕宫中,常设饭食,供养千人;阿阇世王不断是法。 尔时,大迦葉思惟言:“若我等常乞食者,当有外道强来难问,废阙法事;今王舍城常设饭食,供给千人,是中可住结集经藏。 ”以是故,选取千人,不得多取。 是时,大迦葉与千人俱,到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语阿阇世王:“给我等食,日日送来,今我等结集经藏,不得他行。 ”是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集和合僧。 大迦葉入禅定,以天眼观今是众中,谁有烦恼未尽应逐出者! 唯有阿难一人不尽,余九百九十九人诸漏已尽,清净无垢。 大迦葉从禅定起,众中手牵阿难出,言:“今清净众中结集经藏,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是时,阿难惭耻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随侍世尊,供给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恼。 佛实大德,慈悲含忍。 ”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久可得道;但诸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残结不尽断耳! ”大迦葉言:“汝更有罪! 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以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 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我怜愍瞿昙弥,又三世诸佛法皆有四部众,我释迦文佛云何独无? ”大迦葉复言:“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背痛,四叠沤多罗僧敷卧,语汝言:‘我须水。 ’汝不供给,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答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渡,令水浑浊,以是故不取。 ”大迦葉复言:“正使水浊,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浊水清净,汝何以故不与? 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罗忏悔! ”大迦葉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寿一劫,若减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汝默然不答。 问汝至三,汝故默然。 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应住一劫,若减一劫。 ’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无言。 我非恶心而不答佛。 ”大迦葉复言:“汝与佛叠僧伽梨衣,以足蹈上,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尔时,有大风起,无人助我捉衣,时风吹来堕我脚下,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大迦葉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以示女人,是何可耻? 是汝突吉罗罪! ”阿难言:“尔时,我思惟,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者,便自羞耻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种福德根。 以是故,我示女人,不为无耻而故破戒。 ”大迦葉言:“汝有六种突吉罗罪,尽应僧中悔过! ”阿难言:“诺! 随长老大迦葉及僧所教! ”是时,阿难长跪合手,遍袒右肩,脱革屣,六种突吉罗罪忏悔。 大迦葉于僧中,手牵阿难出,语阿难言:“断汝漏尽,然后来入;残结未尽,汝勿来也! ”如是语竟,便自闭门。 尔时,诸阿罗汉议言:“谁能结集毗尼法藏者? ”长老阿泥卢豆言:“舍利弗是第二佛,有好弟子,字憍梵钵提,柔软和雅,常处闲居,住心寂宴,能知毗尼法藏。 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遣使请来。 ”大迦葉语下座比丘:“汝次应僧使。 ”下座比丘言;“僧有何使? ”大迦葉言:“僧使汝至天上尸利沙树园中,憍梵钵提阿罗汉住处。 ”是比丘欢喜踊跃,受僧敕命,白大迦葉言:“我到憍梵钵提阿罗汉所,陈说何事? ”大迦葉言:“到已,语憍梵钵提:‘大迦葉等漏尽阿罗汉,皆会阎浮提,僧有大法事,汝可疾来! ’”是下座比丘头面礼僧,右绕三匝,如金翅鸟飞腾虚空,往到憍梵钵提所,头面作礼,语憍梵钵提言:“软善大德! 少欲知足,常在禅定! 大迦葉问讯有语:今僧有大法事,可疾下来,观众宝聚。 ”是时,憍梵钵提心疑,语是比丘言:“僧将无斗诤事唤我耶? 无有破僧者不? 佛日灭度耶? ”是比丘言:“实如所言,大师佛已灭度。 ”憍梵钵提言:“佛灭度太疾,世间眼灭! 能逐佛转法轮将,我和尚舍利弗今在何所? ”答曰:“先入涅槃。 ”憍梵钵提言:“大师法将,各自别离,当可柰何! 摩诃目伽连今在何所? ”是比丘言:“是亦灭度。 ”憍梵钵提言:“佛法欲散,大人过去,众生可愍。 ”问:“长老阿难今何所作? ”是比丘言:“长老阿难,佛灭度后忧愁啼哭,迷闷不能自喻。 ”憍梵钵提言:“阿难懊恼,由有爱结,别离生苦。 罗睺罗复云何? ”答言:“罗睺罗得阿罗汉故,无忧无愁,但观诸法无常相。 ”憍梵钵提言:“难断爱已断,是以无忧愁。 ”憍梵钵提言:“我失离欲大师,于是尸利沙树园中住,亦何所为! 我和尚大师皆已灭度,我今不能复下阎浮提,住此般涅槃。 ”说是言已,入禅定中,踊在虚空,身放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自心出火烧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大迦葉所。 水中有声,说此偈言:   “憍梵钵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   尔时,下座比丘持衣钵还僧。 是时中间,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其夜坐禅经行,殷勤求道。 是阿难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 后夜欲过,疲极偃息,却卧就枕;头未至枕,廓然得悟,如电光出,暗者见道。 阿难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 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 大迦葉问言:“敲门者谁? ”答言:“我是阿难。 ”大迦葉言:“汝何以来? ”阿难言:“我今夜得尽诸漏。 ”大迦葉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中来! ”阿难答言:“可尔! ”即以神力从门钥孔中入,礼拜僧足忏悔:“大迦葉莫复见责! ”大迦葉手摩阿难头言:“我故为汝,使汝得道。 汝无嫌恨,我亦如是,以汝自证。 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 复汝本坐。 ”是时,僧复议言:“憍梵钵提已取灭度,更有谁能结集经藏? ”长老阿尼卢豆言:“是长老阿难,于佛弟子中,常侍近佛,闻经能持,佛常叹誉。 是阿难能结集经藏。 ”是时,长老大迦葉摩阿难头言:“佛嘱累汝,令持法藏,汝应报佛恩! 佛在何处最初说法? 佛诸大弟子能守护法藏者,皆以灭度,唯汝一人在。 汝今应随佛心,怜愍众生故,集佛法藏。 ”是时,阿难礼僧已,坐师子座。 时,大迦葉说此偈言:   “佛圣师子王,阿难是佛子,师子座处坐,观众无有佛。 如是大德众,无佛失威神,如空无月时,有宿而不严。 汝大智人说,汝佛子当演,何处佛初说,今汝当布现! ”   是时,长老阿难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说:   “佛初说法时,尔时我不见;如是展转闻,佛在波罗柰,    佛为五比丘,初开甘露门;说四真谛法,苦集灭道谛。 阿若憍陈如,最初得见道;八万诸天众,皆亦入道迹! ”   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 皆言:“无常力大,如我等眼见佛说法,今乃言我闻! ”便说偈言:   “我见佛身相,犹如紫金山,妙相众德灭,唯有名独存。 是故当方便,求出于三界,勤集诸善根,涅槃最为乐! ”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说此偈言:   “咄世间无常! 如水月芭蕉,功德满三界,无常风所坏! ”   尔时,大迦葉复说此偈:   “无常力甚大,愚智贫富贵,得道及未得,一切无能免! 非巧言妙宝,非欺诳力诤,如火烧万物,无常相法尔。 ”   大迦葉语阿难:“从转法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 是名修妒路法藏。 ”诸阿罗汉更问:“谁能明了集毗尼法藏? ”皆言:“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请。 ”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 佛在何处初说毗尼结戒? ”忧波利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 尔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 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忧波利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毗尼藏。 ”诸阿罗汉等复思惟:“谁能明了集阿毗昙藏? ”念言:“长老阿难,于五百阿罗汉中,解修妒路义第一,我等今请。 ”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 佛在何处初说阿毗昙? ”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 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 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 何等五怖应远? 一者、杀生,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 如是等名为阿毗昙藏。 ”三法藏集竟,诸天、鬼神、诸龙、天女,种种供养,雨天华香、幢盖、天衣,供养法故。 于是说偈:   “怜愍世界故,集结三法藏;十力一切智,说智无明灯! ” 问曰:八乾度阿毗昙、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 答曰:佛在世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 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 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乾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 后诸弟子,为后人不能尽解八乾度故,作鞞婆沙。 有人言:“六分阿毗昙中,分别世处分(此是楼炭经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揵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蜜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余五分是诸论议师所作。 ”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 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蜫勒(蜫勒此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 ”诸论议师,皆是广解佛语故。 如说五戒:五戒几有色,几无色? 几可见,几不可见? 几有对,几无对? 几有漏,几无漏? 几有为,几无为? 几有报,几无报? 几善,几不善? 几有记,几无记? 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爱使,憍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 是七使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 几见谛断,几思惟断? 几见苦断,几见集断,几见尽断,几见道断? 几遍使,几不遍使? 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是十智几有漏,几无漏? 几有为,几无为? 几有漏缘,几无漏缘? 几有为缘,几无为缘? 几欲界缘,几色界缘,几无色界缘? 几不系缘? 几无碍道中修,几解脱道中修? 四果得时,几得几失? 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 为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 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 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 是为阿毗昙。 略说如是我闻总义竟。 释初品中婆伽婆【经】婆伽婆。 【论】释曰:云何名婆伽婆? 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 复次,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 转轮圣王、释、梵、护世者,无有及佛,何况诸余凡庶! 所以者何? 转轮圣王与结相应,佛已离结;转轮圣王没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转轮圣王为恩爱奴仆,佛已永离;转轮圣王处在世间旷野灾患,佛已得离;转轮圣王处在无明暗中,佛处第一明中;转轮圣王若极多领四天下,佛领无量诸世界;转轮圣王财自在,佛心自在;转轮圣王贪求天乐,佛乃至有顶乐亦不贪著;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内心自乐。 以是因缘,佛胜转轮圣王。 诸余释、梵、护世者,亦复如是,但于转轮圣王小胜。 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 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 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 如舍利弗瞋恚余习,难陀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慢余习。 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 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 ”罗睺罗说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 ”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 ”罗睺罗答:“和尚舍利弗。 ”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 ”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 ”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 ”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 ’今不得受人请。 ”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 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 ”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 ”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 时诸医言:‘还令蛇[口+数],毒气乃尽。 ’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 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口+数]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 ’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口+数]? 此事剧死! ’思惟定心,即时入火。 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复次,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 ”水即两断,得过乞食。 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 ’”佛言:“毕陵伽婆蹉忏谢恒神。 ”毕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 今忏谢汝! ”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 ”佛语恒神:“汝见毕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 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 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 ”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余气。 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习气。 栴阇婆罗门女带盂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身,何以不忧? 与我衣食,为尔无羞。 ”诳惑余人! 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 是! 我曹知此事。 ”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 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 如是等种种饮食、衣服、卧具,赞诃、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 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 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习气,不得称婆伽婆。 问曰:婆伽婆止有此一名,更有余名? 答曰: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 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 复有名多陀阿伽陀。 云何名多陀阿伽陀? 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复名阿罗诃。 云何名阿罗诃? 阿罗名贼,诃名杀,是名杀贼。 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精进为钢甲,持戒为大马,禅定为良弓,    智慧为好箭,外破魔王军,内灭烦恼贼,是名阿罗诃。 ”   复次,阿名不,罗诃名生,是名不生。 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 复次,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阿罗诃。 复名三藐三佛陀。 云何名三藐三佛陀?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 问曰:云何正遍知? 答曰:   “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灭如灭相,知道如道相。 ”   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 云何名不坏相?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 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一切十方诸世界名号,六道所摄众生名号、众生先世因缘、未来世生处,一切十方众生心相、诸结使、诸善根、诸出要,如是等一切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名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 云何名明行足? 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 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 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 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 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 答曰: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云何不满足? 云何满足? 答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 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 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 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 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 行名身业、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 复名修伽陀,修秦言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 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   “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 ”   是名好去。 好说者,如诸法实相说,不著法爱说。 观弟子智慧力,是人正使一切方便神通智力化之亦无如之何;是人可度,是疾、是迟;是人应是处度;是人应说布施,或说持戒,或说涅槃;是人应说五众、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则能入道。 如是等种种知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 复名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 问曰:云何知世间? 答曰: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 及如实相知世间、世间因、世间灭、出世间道。 复次,知世间非如世俗知,亦非外道知;知世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 复次,知世间非有常非无常、非有边非无边、非去非不去,如是相亦不著,清净常不坏相如虚空,是名知世间。 复名阿耨多罗,秦言无上。 问曰:云何无上? 答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 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 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 故言无上。 复次,阿名无,耨多罗名答。 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亦实清净故。 以是故,名无答。 复名富楼沙昙藐婆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秦言可化,婆罗提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 如偈说:   “佛法为车弟子马,实法宝主佛调御,若马出道失正辙,如是当治令调伏。 若小不调轻法治,好善成立为上道,若不可治便弃舍,以是调御为无上。 ”   复次,调御师有五种:初父母兄姊亲里,中官法,下师法,今世三种法治;后世阎罗王治;佛以今世乐、后世乐及涅槃乐利益,故名师。 上四种法治人,不久毕坏,不能常实成就。 佛成人以三种道,常随道不失,如火自相不舍乃至灭。 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舍。 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 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 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佛,佛以是故不说。 复次,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 若说丈夫,一切都摄。 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 如是说丈夫,二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故说丈夫。 用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 复名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婆言天,魔[少/兔]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 云何名天人教师? 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 是人随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 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以独言天人师? 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如白色人,虽有黑黡子,不名黑人,黑少故。 复次,人中结使薄,厌心易得,天中智慧利。 以是故,二处易得道,余道中不尔。 复次,言天则摄一切天,言人则摄一切地上生者。 何以故? 天上则天大,地上则人大,是故说天则天上尽摄,说人则地上尽摄。 复次,人中得受戒律仪,见谛道、思惟道及诸道果。 或有人言:“余道中不得。 ”或有人言:“多少得。 ”天人中易得多得,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次,人中行乐因多,天中乐报多;善法是乐因,乐是善法报。 余道中因报少,以是故,佛为天人师。 复名佛陀,秦言知者。 知何等法? 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 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 问曰:余人亦知一切诸法,如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 如韦纽天,秦言遍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 如鸠摩罗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鸡持铃,捉赤幡,骑孔雀;皆是诸天大将。 如是等诸天,各各言大,皆称一切智。 有人作弟子,学其经书,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 答曰:此不应一切智。 何以故? 瞋恚憍慢心著故。 如偈说:   “若彩画像及泥像,闻经中天及赞天,如是四种诸天等,各各手执诸兵仗。 若力不如畏怖他,若心不善恐怖他,此天定必若怖他,若少力故畏于他。 是天一切常怖畏,不能除却诸衰苦。 有人奉事恭敬者,现世不免没忧海。 有人不敬不供养,现世不妨受福乐。 当知虚诳无实事,是故智人不属天。 若世间中诸众生,业因缘故如循环,福德缘故生天上,杂业因缘生人中。 世间行业属因缘,是故智者不依天! ”   复次,是三天,爱之则欲令得一切愿,恶之则欲令七世灭。 佛不尔,菩萨时,若怨家贼来欲杀,尚自以身肉、头目髓脑而供养之,何况得佛! 佛不惜身时,以是故,独佛应当受佛名字,应当归命佛,以佛为师,不应事天。 复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净心,诸结使灭。 诸天虽有福德神力,诸结使不灭故,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故,神力亦少;声闻、辟支佛虽结使灭,心善清净,福德薄故力势少。 佛二法满足,故胜一切人;余人不胜一切人。 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说。 复名阿娑摩,秦言无等。 复名阿娑摩娑摩,秦言无等等。 复名路迦那他,秦言世尊。 复名波罗伽,秦言度彼岸。 复名婆檀陀,秦言大德。 复名尸梨伽那,秦言厚德。 如是等无量名号。 父母名字悉达陀,秦言成利。 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应受诸天世人供养。 如是得名大德、厚德。 如是种种,随德立名。 问曰:汝爱刹利种净饭王子,字悉达陀,以是故汝而大称赞言一切智,一切智人无也! 答曰:不尔! 汝恶邪故妒瞋佛,作妄语,实有一切智人。 何以故? 佛一切众生中,身色颜貌,端正无比,相德明具,胜一切人。 小人见佛身相,亦知是一切智人,何况大人! 如放牛譬喻经中说:摩伽陀国王频婆娑罗,请佛三月及五百弟子。 王须新乳酪酥,供养佛及比丘僧,语诸放牛人:“来近处住,日日送新乳酪酥。 ”竟三月,王怜愍此放牛人,语言:“汝往见佛,还出放牛。 ”诸放牛人往诣佛所,于道中自共论言:“我等闻人说佛是一切智人,我等是下劣小人,何能别知实有一切智人? ”诸婆罗门好喜酥酪,常常来往诸放牛人所作亲厚,放牛人由是闻婆罗门种种经书名字,故言:“四韦陀经中治病法、斗战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论议难问法,是等六十四种世间技艺,净饭王子广学多闻,若知此事不足为难。 其从生以来不放牛,我等以放牛秘法问之。 若能解者,实是一切智人。 ”作是论已,前入竹园,见佛光明照于林间。 进前觅佛,见坐树下,状似金山,如酥投火,焰焕大明,有似镕金,散竹林间上,紫金光色,视之无厌,心大欢喜,自相谓言:   “今此释师子,一切智有无,见之无不喜,此事亦已足。 光明第一照,颜貌甚贵重,身相威德备,与佛名相称。 相相皆分明,威神亦满足。 福德自缠络,见者无不爱;    圆光身处中,观者无厌足! 若有一切智,必有是功德。 一切诸彩画,宝饰庄严像,欲比此妙身,不可以为喻! 能满诸观者,令得第一乐,见之发净信,必是一切智! ”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 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 ”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 何等十一? 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 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 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 云何知色? 知黑、白、杂色。 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 云何知相? 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 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 云何刮刷? 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 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 云何覆疮? 若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 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棘所伤。 云何知作烟? 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 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 云何知道? 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 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 云何知牛所宜处? 能令牛蕃息少病。 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 云何知渡济? 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 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 云何知安隐处? 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 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 云何留乳? 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 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 云何知养牛主? 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 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 ”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 今闻此说,叹未曾有! 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 ”是经,此中应广说。 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 何以故? 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不尔! 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 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 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水边沙数,有而不可知。 二者、实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可见。 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 何等是覆因缘? 未得四信,心著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 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 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 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 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 此三已摄一切法。 问曰: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 何等十四难? 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 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 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 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 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 ”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 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 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有作无,非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 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 他作耶? ”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 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 ”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 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 ”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邪见非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 有四种答:一、决定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 此中佛以置答。 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 实有一切智人。 何以故? 得十力: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住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 净不净分别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 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若日月灯明;释迦贵族种,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须弥山海水;为破老病死,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光明满十方;四观发大音,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大音振法鼓;以此觉众生,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希有事已出;诸天及世人,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大光满月面;一切诸男女,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哺力,胜万亿香象;神足力无上,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照耀佛身表;佛在光明中,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 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一切有识类,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故能胜一切;为度众生故,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为众作利益;智慧力有十,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无量功德藏;如是等无数,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破诸外道法;转无上梵轮,度脱诸三界。 ”   是名为婆伽婆。 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大智度论卷第三释初品中住王舍城【经】住王舍城   【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 云何名住? 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王舍城。 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 六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 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 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 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 三住如前说。 佛住者,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 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问曰:如舍婆提、迦毗罗、波罗柰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 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 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 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 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 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 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 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 ”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 ”共诤云云。 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 ”诸居家婆罗门言:“信。 ”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 ”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 ”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 ”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 ”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 应杀生啖肉不? ”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 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 ”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 汝大妄语! ”即唾之言:“罪人灭去! ”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 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 ”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生啖肉无罪。 ”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 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 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 ”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 又婆罗门四韦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 我一人死,当何足计! ”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 ”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摧去! 不用见汝! ”于是举身没地中。 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生。 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 ”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 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 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 ”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 ”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 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 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浴池,皆悉清净。 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 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 “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 ”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 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 ’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 ”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 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 是王先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竟。 【经】耆阇崛山中。 【论】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头,时人便名鹫头山。 是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 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 如沤只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 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多住王舍城、舍婆提。 云何知多住二处? 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佛虽大慈等及,以沤只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又弥离车地,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 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若华未应敷,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住三种人中,利智善根熟,结使烦恼薄。 ”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 如佛答频婆娑罗王偈说:   “有妙好国土,在于雪山边,丰乐多异宝,名曰憍萨罗。 日种释诸子,我在是中生,心厌老病死,出家求佛道。 ”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主,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多住舍婆提。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著心生。 问曰: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迦毗罗婆弟子多。 佛初还国,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 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 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 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著,如火如蛇。 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 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 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 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熨。 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 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著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缘,于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 如偈说:   “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 ”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 如偈说: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 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 耆阇崛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余国无此多精舍。 舍婆提一处,祇桓精舍;更有一处,摩伽罗母堂,更无第三处。 波罗柰斯国一处,鹿林中精舍,名梨师槃陀那。 毗耶离二处,一名摩诃槃,二名猕猴池岸楼舍。 鸠睒弥一处,名劬师罗园。 如是诸国,或一处有精舍,或空树林;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禅人所宜,故多住此。 复次,是中有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及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论议师;及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世等,是佛怨家,不信佛法,各怀妒嫉! 有是人辈故,佛多住此。 譬如毒草生处,近边必有良药。 又如偈说:   “譬如师子,百兽之王;为小虫吼,为众所笑。 若在虎狼,猛兽之中,奋迅大吼,智人所可。 诸论议师如猛虎,在此众中无所畏;大智慧人多见闻,在此众中最第一。 ”   以是大智多闻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频婆娑罗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结发千阿罗汉。 是中佛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被、饭食、卧具、医药,给所当得。 ”佛即受请,是故多住王舍城。 复次,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数始,以日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 东方之中,摩伽陀国最胜。 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胜,是中有十二亿家。 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 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犹尚于诸城中最大,何况本王舍城! 复次,是中人多聪明,皆广学多识,余国无此。 复次,佛豫知有人应得度者,待时、待处、待人乃能得道。 是释提桓因及八万诸天,应在摩伽陀石室中得道。 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余国不如。 以三因缘故:一者、频婆娑罗王约敕宫中常作千比丘食;二者、树提伽虽人中生,常受天乐,又多富贵诸优婆塞;三者、阿波罗罗龙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饥馑故,常降好雨,是故国丰。 如佛涅槃后,长老摩诃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国丰乐,乞食易得,疾得集法。 如是思惟已,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 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处无如是常供。 若行乞食时,诸外道来共论议,若共论议,集法事废;若不共论,便言诸沙门不如我。 如是思惟,择取最上千阿罗汉,将就耆阇崛山,集结经藏。 如阿含及毗尼中说,言毗耶离国,时亦有饥饿。 如降难陀、婆难陀龙王经中说,舍婆提国饥饿,余诸国亦时时有饥饿;摩伽陀国中无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 复次,王舍城在山中闲静,余国精舍平地故,多杂人入出,来往易故不闲静。 又此山中多精舍,诸坐禅人、诸圣人皆乐闲静,多得住山;佛是圣人、坐禅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若住王舍城,可尔。 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在耆阇崛山? 答曰: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 云何胜? 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 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葉,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 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 ”如是语已,入房结跏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 摩诃迦葉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 尊者摩诃迦葉,今日入无余涅槃。 ”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葉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 ”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 长老摩诃迦葉晡时从禅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说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 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 一切世界中,心应厌求离欲。 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 说此语竟,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 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 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 ”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 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 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无量人逐佛出家。 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 自是已后,度无数人。 尔时,人民久后懈厌。 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 是时,长老摩诃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 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 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变化! ”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葉,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 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 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 ”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 弥勒佛随众生心,为说种种法。 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 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 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 如富楼那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 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处,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 何以故? 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迦留罗、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 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唯有真法存。 ”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 诸摩诃衍经,般若为大,云何不住耆阇崛山? 略说耆阇崛山竟。 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经】共摩诃比丘僧   【论】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摩诃比丘僧。 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 云何大? 一切众中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 云何多? 数至五千,故名为多。 云何胜? 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议,能破故名胜。 云何名比丘? 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如经中说: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 是时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问舍利弗言:“沙门汝食耶? ”答言:“食。 ”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 ”答言:“不! ”“仰口食耶? ”“不! ”“方口食耶? ”“不! ”“四维口食耶? ”“不! ”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 我不解,汝当说。 ”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榖、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 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 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 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 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 ”是时净目闻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 舍利弗因为说法,得须陀洹道。 如是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 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 ”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 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 何以故怖? 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如佛说:“有人能剃头,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   云何名僧伽? 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 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 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 云何名有羞僧? 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 云何名无羞僧? 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 云何名哑羊僧? 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 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实僧? 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 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 是中实声闻僧六千五百。 菩萨僧二种:有羞僧、实僧;声闻一种,谓实僧。 以是实僧故,余皆得名僧,以是故名僧。 【经】大数五千分   【论】云何名大数? 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 云何名分? 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分。 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经】皆是阿罗汉。 【论】云何名阿罗汉? 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 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经】诸漏已尽,   【论】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 【经】无复烦恼,   【论】一切结、使、流、爱、扼、缚、盖、见、缠等断除故,名无烦恼也。 【经】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论】问曰:何以说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答曰: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得解脱,非于一切障法得解脱。 以是故,阿罗汉名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复次,诸阿罗汉二道心得解脱:见谛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脱。 学人心虽得解脱,非好解脱。 何以故? 有残结使故。 复次,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 如人但布施求清净;如人祀天,言能脱忧衰,能得常乐国中生;亦更有言八清净道:一、自觉,二、闻,三、读经,四、畏内苦,五、畏大众生苦,六、畏人、天苦,七、得好师,八、布施;但说第八名清净道。 复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求智慧说清净。 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少功德说清净。 是人虽一处心得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道不满足故。 如偈说:   “无功德人不能渡,生老病死之大海;少功德人亦不渡,善行道法佛所说。 ”   是中应说须跋陀梵志经:须跋陀梵志,年百二十岁,得五神通,阿那跋达多池边住。 夜梦见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堕、地破、大海水竭、大风起吹须弥山破散。 觉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尔? 我命欲尽? 若天地主欲堕? ”犹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恶梦故。 先世有善知识天,从上来下,语须跋陀言:“汝莫恐怖! 有一切智人名佛,后夜半当入无余涅槃,是故汝梦不为汝身。 ”是时,须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国,树林中见阿难经行,语阿难言:“我闻汝师说新涅槃道,今日夜半当取灭度! 我心有疑,请欲见佛,决我所疑。 ”阿难答言:“世尊身极! 汝若难问,劳扰世尊。 ”须跋陀如是重请至三,阿难答如初。 佛遥闻之,敕语阿难:“听须跋陀梵志来前,自在难问,是吾末后共谈,最后得道弟子。 ”是时,须跋陀得前见佛,问讯世尊已,于一面坐,如是念:“诸外道辈,舍恩爱财宝出家,皆不得道,独瞿昙沙门得道。 ”如是念竟,即问佛言:“是阎浮提地六师辈,各自称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语实不?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始年十九,出家学佛道;我出家已来,已过五十岁。 净戒禅智慧,外道无一分;少分尚无有,何况一切智? “若无八正道,是中无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 须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 余外道法皆空,无道、无果、无沙门、无婆罗门。 如是我大众中,实作师子吼! ”须跋陀梵志闻是法,得阿罗汉道,思惟言:“我不应佛后般涅槃。 ”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结跏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烧身而取灭度。 ”   以是故,佛言无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满,皆不得度。 佛说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 譬如小药师,以一种药、二种药,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药师辈,具足众药,能差诸病。 问曰:若一切三界烦恼离故,心得解脱,何以故佛言染爱离,心得解脱? 答曰:爱能系闭心有大力,以是故说;不说余烦恼,爱断余则断。 复次,若人言王来,知必有将从,染爱亦如是。 又如捉巾一头,余则尽随,爱染亦如是。 爱断,则知余烦恼皆已断。 复次,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 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 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复次,是五千阿罗汉,应不退法,得无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不退故。 退法阿罗汉得时解脱,如劬提迦等,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以退法故。 【经】心调柔软。 【论】若有恭敬供养,瞋恚骂詈挝打者,心等无异;若得珍宝、瓦石,视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涂身,亦等无异。 复次,淫欲、瞋恚、憍、慢、疑、见,根本已断故,是谓心调柔软。 复次,是诸阿罗汉,欲染处不染,应瞋处不瞋,痴处不痴,守护六情,以是故名心调柔软。 如偈说:   “人守护六情,如好马善调;如是实智人,诸天所敬视。 ”   诸余凡人辈,不能守护六情,欲、瞋、慢、痴、疑者不断故,不名调柔,如恶弊马。 以是故,诸阿罗汉名心调柔软。 【经】摩诃那伽。 【论】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 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 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 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 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复次,如善调象王,能破大军,直入不回,不畏刀杖,不难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 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修禅定智慧故,能破魔军及诸结使贼;骂詈挝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难。 复次,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注大洪雨,润泽万物。 诸阿罗汉亦复如是,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根。 【经】所作已办。 【论】问曰:云何名所作? 云何名已办? 答曰:信、戒、定、舍等诸善法得故,名为所作;智慧、精进、解脱等诸善法得故,是名已办。 二法具足满故,名所作已办。 复次,诸烦恼有二种:一种属爱,一种属见。 属爱烦恼断故名所作,属见烦恼断故名已办。 复次,色法善见故名所作,无色法善见故名已办。 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等二法亦如是。 复次,不善、无记法断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办。 闻、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办。 种种三法亦如是。 复次,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得故名已办。 见谛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办。 学道得故名所作,无学道得故名已办。 心解脱得故名所作,慧解脱得故名已办。 漏尽故名所作,得共解脱故名已办。 一切结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时解脱故名已办。 自益利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办。 如是等所作已办义,自在说。 【经】弃担能担。 【论】五众粗重常恼故,名为担。 如佛所说:“何谓担? 五众是担。 ”诸阿罗汉此担已除,以是故言弃担。 能担者,是佛法中二种功德担应担:一种自利益,二种益利他。 一切诸漏尽、不悔解脱等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能与他人,是名利益他人。 是诸阿罗汉,自担、他担能担,故名能担。 复次,譬如大牛壮力,能胜重载。 此诸阿罗汉亦复如是,得无漏根、力、觉、道,能担佛法大事担,以是故诸阿罗汉名能担。 【经】逮得己利。 【论】云何名己利? 云何非己利? 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非法,是名非己利。 复次,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能到甘露城故,三因缘故是名己利。 如信品中偈说:   “若人得信慧,是宝最第一;诸余世财利,不及是法宝! ”   复次,若人今世得乐,后世得乐,及得涅槃常乐,是名己利,余非己利。 如偈说:   “世知种种无道法,与诸禽兽等无异。 当求正智要道法,得脱老死入涅槃! ”   复次,八正道及沙门果,是名诸阿罗汉己利。 是五千阿罗汉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已利。 【经】尽诸有结。 【论】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云何欲有? 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 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 结尽者,结有九结: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 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以是故名有结尽。 问曰:诸阿罗汉结使应永尽,得一切烦恼离故;有不应尽。 何以故? 阿罗汉未灭度时,眼根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诸有成就故。 答曰:无所防! 是果中说因。 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辩。 食不能令人得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 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与五事。 如偈说:   “断食死无疑,食者死未定;以是故佛说,施食与五事。 ”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 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为戒垢。 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言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 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 【经】以正智得解脱。 【论】如摩揵提梵志弟子,举其尸著床上,舁行城市中多人处,唱言:“若有眼见摩揵提尸者,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 ”多有人信其言。 诸比丘闻是语,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 ”佛说偈言:   “小人眼见求清净,如是无智无实道,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眼见得净道? 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功德宝? 眼见求净无是事,智慧功德乃为净。 ”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脱。 问曰: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更不求进。 何以故? 常在佛边,不余处度众生? 答曰:一切十方众生,虽尽应供养佛,阿罗汉受恩重故,应倍供养。 所以者何? 是阿罗汉从佛得成,受无量功德,知结使断,信心转多,是故诸大德阿罗汉,佛边受功德乐味,供养恭敬,报佛恩故,在佛边住。 诸阿罗汉围绕佛故,佛德益尊。 如梵天人绕梵天王;如三十三天绕释提桓因;如诸鬼神绕毗沙门王;如诸小王绕转轮圣王;如病人病愈住大医边。 如是诸阿罗汉住在佛边,诸阿罗汉围绕供养故,佛德益尊。 问曰: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 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   “种种诸学人,及诸数法人,是人所行法,愿为如实说! “是中,云何学人? 云何数法人? ”   尔时,舍利弗默然。 如是三问,三默。 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 ”舍利弗答:“大德,有生。 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 ”是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若有漏、若无漏,诸禅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坚深故,诸阿罗汉佛边听法。 复次,现前乐故,如难陀迦经中说,以今世乐故听法。 复次,诸阿罗汉在佛边听法,心无厌足。 如蜫卢提迦经中说:舍利弗语蜫卢提迦:“我法中听法无厌。 ”   复次,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 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 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复次,佛住解脱法中,诸阿罗汉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 如栴檀譬喻经中说:有栴檀林,伊兰围之;有伊兰林,栴檀围之;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有伊兰,伊兰自相围绕。 佛诸阿罗汉亦复如是。 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 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绕。 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经】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论】问曰:何以言唯除阿难? 答曰:上所赞诸阿罗汉,阿难不在其数。 何以故? 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问曰:大德阿难第三师,大众法将,种涅槃种已无量劫,常近佛,持法藏,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离欲作学人? 答曰:大德阿难本愿如是:“我于多闻众中最第一,亦以诸佛法,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应作供给供养人;以其于佛法中能办大事,烦恼贼破,共佛在解脱床上坐故。 ”   复次,长老阿难种种诸经,听、持、诵利、观故智慧多,摄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尽道。 以是故,长老阿难是学人须陀洹。 复次,贪供给世尊故,是阿难为佛作供给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尽道,便远世尊,不得作供给人。 ”以是故,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自制不取。 复次,处、时、人未合故。 何等处? 能集法千阿罗汉未在耆阇崛山,是为处。 世尊过去时未到。 长老婆耆子不在。 以是故,长老阿难漏不尽。 要在世尊过去,集法众合,婆耆子说法讥谏,三事合故,得漏尽道。 复次,大德阿难厌世法少,不如余人。 是阿难世世王者种,端正无比,福德无量;世尊近亲,常侍从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宝藏,漏尽道法,我不畏失。 ”以是事故,不大殷勤尽漏。 问曰:大德阿难名,以何因缘? 是先世因缘? 是父母作字? 是依因缘立名? 答曰:先世因缘,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缘立字。 问曰:云何先世因缘? 答曰: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 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揵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 尔时,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事供养佛及比丘僧,便发愿言:“我于当来老病死恼五恶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释迦文;我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 ”以佛愿故,得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立愿:“我在释迦文佛弟子多闻众中,愿最第一,字阿难。 ”   复次,阿难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缘故,生便端正。 父母以其端正,见者皆欢喜故,字阿难。 阿难者,秦言欢喜,是为先世因缘字。 云何父母作字? 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其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 有一女,名甘露味。 净饭王有二子:悉达陀、难陀。 白饭王有二子:跋提、提沙。 斛饭王有二子:提婆达多、阿难。 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 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罗。 是中悉达多菩萨渐渐长大,弃转轮圣王位,夜半出家,往沤楼鞞罗国中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 是时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 若病? 若死? ”使来白王:“菩萨唯有皮骨筋相连持,身命甚微弱! 若今日、若明日,不复久也。 ”王闻其言,甚大愁念,没忧恼海:“我子既不作转轮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无所得而死! ”如是忧恼,荒迷愦塞。 是时菩萨弃苦行处,食百味乳糜,身体充满;于尼连禅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处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结跏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终不起也。 ”是时,魔王将十八亿众到菩萨所,敢与菩萨决其得失。 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 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萨叵胜,当恼其父。 至净饭王所,诡言:“汝子今日后夜已了。 ”王闻此语,惊怖堕床,如热沙中鱼。 王哭而言:   “阿夷陀虚言,瑞应亦无验,得利之吉名,一切无所获! ”   是时,菩提树神大欢喜,持天曼陀罗华,至净饭王所,说偈言:   “汝子已得道,魔众已破散;光明如日出,普照十方土! 欢喜得大利,解脱一切苦;今得转法轮,无所不清净! ”   王言:“前有天来言汝子已死;汝今来言坏魔得道。 二语相违,谁可信者? ”树神又言:“实不妄语。 前天者诡言已死,是魔怀嫉,故来相恼。 今日诸天、龙、神华香供养,空中悬缯。 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 ”王闻其言,于一切苦恼心得解脱。 王言:“我子虽舍转轮圣王,今得法转轮王,定得大利,无所失也。 ”心大欢喜。 是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 ”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是欢喜日! ”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 ”是为父母作字。 云何依因缘立名? 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老少好丑,容貌颜状,皆于身中现。 其身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著覆肩衣。 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 于是造论者赞言: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能令人心眼,见者心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   如是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养佛故,自不尽漏。 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以是故数为五千;以实未是阿罗汉故,言唯除阿难。 别释三众义【经】复有五百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见圣谛。 【论】问曰:何以诸比丘五千,余三众各五百? 答曰:女人多短智慧,烦恼垢重,但求喜乐,爱行多故,少能断结使,得解脱证。 如佛说是因缘起法,第一甚深难得:一切烦恼尽、离欲得涅槃,倍复难见。 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 优婆塞、优婆夷,有居家故心不净,不能尽漏,正可得四圣谛,作学人。 如偈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   以是故,诸比丘尼虽出家弃世业,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罗汉比丘尼。 白衣二众,居家事遽故,得道者少。 亦各五百。 问曰:如五千阿罗汉皆赞,三众何以不赞? 答曰:大众已赞,则知余亦赞。 复次,若别赞,外道辈当诃言:“何以赞比丘尼? ”生诽谤故。 若赞白衣,当言为供养故,以是故不赞。 问曰:诸余摩诃衍经,佛与大比丘众俱,或八千人,或六万、十万人俱。 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经中第一大。 如嘱累品中说:余经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 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大。 是第一经中当第一大会,何以故声闻众数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五百? 答曰:以是大经甚深难解故,声闻众少。 譬如王有真宝,不示凡人,示大人信爱者。 如王谋议时,与诸大臣信爱智人共论,诸余小臣则不得入。 复次,是六千五百人尽得道,虽不尽解甚深般若波罗蜜,皆能信,得无漏四信故。 余经声闻众虽大多杂,不尽得道。 复次,是中先赞千万阿罗汉中,择取最胜五千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尔。 胜者难得,故不多。 大智度论卷第四释初品中菩萨【经】复有菩萨摩诃萨。 【论】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 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 答曰: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 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 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显示。 显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 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 以显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 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怪,是故后说。 问曰:在阿罗汉后可尔,何以反在优婆塞、优婆夷后? 答曰:四众虽漏未尽,尽在不久故,通名声闻众。 若于四众中间说菩萨者,则不便。 如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 此诸菩萨亦如是,虽应在学人三众上,以不便故,在后说。 复次,有人言:“菩萨功德智慧超殊阿罗汉、辟支佛。 ”是故别说。 问曰:声闻经中但说四众,此中何以别说菩萨众? 答曰:有二种道: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说四众,当知是求声闻道者;若别说菩萨摩诃萨众,当知是求佛道者。 以是故声闻法中,经初无佛在某处某处住,尔所菩萨俱;但言佛某处某处住,与尔所比丘俱。 如说:佛在波罗柰,与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国中,与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与五百比丘俱。 如是种种经初,不说与菩萨若干人俱。 问曰:诸菩萨二种:若出家、若在家。 在家菩萨,总说在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菩萨,总说在比丘、比丘尼中。 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虽总在四众中,应当别说。 何以故? 是菩萨必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 何者是? 有声闻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乐自活人,此四种人不堕菩萨中。 何以故? 是人不发心言“我当作佛”故。 复次,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断,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 何以故? 声闻人得阿罗汉道,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何况菩萨? 如波罗延经,优波尸难中偈说:   “已灭无处更出不? 若已永灭不出不? 既入涅槃常住不? 唯愿大智说其实! ”   佛答:   “灭者即是不可量,破坏因缘及名相,一切言语道已过,一时都尽如火灭。 ”   如阿罗汉一切名字尚断,何况菩萨能破一切诸法,知实相、得法身而不断耶? 以是故,摩诃衍四众中,别说菩萨。 问曰:何以故大乘经初,菩萨众、声闻众两说,声闻经独说比丘众,不说菩萨众? 答曰: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 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 复次,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 如是等种种分别三乘,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 如赞摩诃衍偈中说:   “得此大乘人,能与一切乐,利益以实法,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慈悲一切故,头目以布施,舍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护持清净戒,如牦牛爱尾,不惜身寿命! 得此大乘人,能得无上忍,若有割截身,视之如断草! 得此大乘人,精进无厌惓,力行不休息,如抒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广修无量定,神通圣道力,清净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分别诸法相,无坏实智慧,是中已具足! 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 驴马驼象乘,虽同不相匹;菩萨及声闻,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为轴,智慧为两轮,精进为快马,戒定以为衔,    忍辱心为铠,总持为辔勒,摩诃衍人乘,能度于一切! ” 问曰:如声闻经初但说比丘众,摩诃衍经初何以不但说菩萨众? 答曰:摩诃衍广大,诸乘诸道皆入摩诃衍;声闻乘狭小,不受摩诃衍。 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狭小故;大海能受众流,以其广大故。 摩诃衍法亦如是,如偈说:   “摩诃衍如海,小乘牛迹水;小故不受大,其喻亦如是。 ”   以是故,小乘众不受菩萨。 问曰:何等名菩提? 何等名萨埵? 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 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 如偈说:   “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 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 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 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问曰:齐何来名菩提萨埵? 答曰:有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 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复次,有人言:“初发心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 从是已来,名菩提萨埵。 ”如偈说: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 ”   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 是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 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 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实僧:以实僧故,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问曰:云何知是菩萨鞞跋致、阿鞞跋致? 答曰:般若波罗蜜阿鞞跋致品中,佛自说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转,如是相是不退转。 复次,若菩萨一法得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萨。 何等一法? 常一心集诸善法。 如说:诸佛一心集诸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有菩萨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 何等一法? 正直精进。 如佛问阿难:“阿难,汝说精进? ”“如是,世尊。 ”“阿难,汝赞精进? ”“如是,善逝。 ”“阿难,常行、常修、常念精进,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经广说。 复次,若得二法,是时是阿鞞跋致相。 何等二法? 一切法实知空,亦念不舍一切众生,如是人名为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复次,阿毗昙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何名菩萨? 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 必当作佛,是名菩萨。 菩提名漏尽人智慧,是人从智慧生,智慧人所护,智慧人所养故,是名菩萨。 ”又言:“发阿鞞跋致心,从是已后名菩萨。 ”又言:“若离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萨。 何谓五法? 离三恶道,常生天上人间;离贫穷下贱,常得尊贵;离非男法,常得男子身;离诸形残缺陋,诸根具足;离舍喜忘,常忆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离一切恶法,远舍恶人,常求道法,摄取弟子。 如是名为菩萨。 ”又言:“从种三十二相业已来,是名菩萨。 ”   问曰:何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答曰:过三阿僧祇劫,然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几时名阿僧祇? 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 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 如是数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满,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满,行第三阿僧祇。 譬如算数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还至一。 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 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 ”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 从罽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 ”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 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三十二相业,何处可种? 答曰:欲界中,非色、无色界。 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种;于四天下,阎浮提中种,非拘耶尼、郁怛罗越、弗婆提。 唯在阎浮提,于男子身种,非女人;佛出世时种,佛不出世不得种;缘佛身得种,缘余不得种。 问曰:是三十二相业,于身业、口业、意业,何业种? 答曰:意业种,非身、口业。 何以故? 是意业利故。 问曰:意业有六识,是三十二相业,为是意识种? 是五识种? 答曰:是意识,非五识。 何以故? 五识不能分别,以是故意识种。 问曰:何相初种? 答曰: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种。 何以故? 先安立,然后能种余相。 ”有人言:“绀青眼相初种,得此眼相大慈观众生。 ”虽有是语,不必尔也。 若相因缘和合时,便是初种。 问曰:一思种? 为多思种? 答曰: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 问曰:几许名一福德? 答曰:有人言:“业报转轮圣王,于四天下受福乐得自在,是名一福德。 如是百福成一相。 ”复有人言:“作释提桓因,于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作他化自在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除补处菩萨,余一切众生所得福报,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天地劫尽,一切众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报立,是名一福。 ”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 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无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为一福。 一切人皆被毒药,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应死,一人能救之令脱;一切人破戒,破正见,一人能教令得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 ”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 是菩萨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种是三十二相因缘。 以是故,是福无能量,唯佛能知。 ”   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 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 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办三十二相。 如经中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 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 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 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 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 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 ”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 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 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   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若释迦牟尼菩萨聪明多识,能作种种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赞佛? 答曰:释迦牟尼菩萨贵其心思,不贵多言。 若更以余偈赞佛,心或散乱,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问曰:释迦牟尼菩萨,何以心未纯淑而弟子纯淑? 弥勒菩萨心纯淑,而弟子未纯淑? 答曰:释迦牟尼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 从鞞婆尸佛至迦葉佛,于其中间九十一大劫,种三十二相业因缘竟,六波罗蜜满。 何等六? 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问曰:檀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 譬如尸毗王以身施鸽。 释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毗。 是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大精进,有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母爱子。 时世无佛,释提桓因命欲终,自念言:“何处有佛一切智人? ”处处问难,不能断疑,知尽非佛,即还天上,愁忧而坐。 巧变化师毗首羯磨天问曰:“天主何以愁忧? ”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忧。 ”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萨,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具足,不久当作佛。 ”帝释以偈答曰:   “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 ”   毗首羯磨答曰:“是优尸那种尸毗王,持戒、精进、大慈、大悲,禅定、智慧,不久作佛。 ”释提桓因语毗首羯磨:“当往试之,知有菩萨相不? 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当逐汝。 ”毗首羯磨言:“此大菩萨,云何以此事恼? ”释提桓因说偈言:   “我亦非恶心,如真金应试;以此试菩萨,知其心定不? ”   说此偈竟,毗首羯磨即自变身作一赤眼赤足鸽,释提桓因自变身作一鹰;急飞逐鸽,鸽直来入王腋底,举身战怖,动眼促声。 是时众多人,相与而语曰:“是王大慈仁,一切宜保护。 如是鸽小鸟,归之如入舍;菩萨相如是,作佛必不久。 ”   是时鹰在近树上,语尸毗王;“还与我鸽,此我所受! ”王时语鹰:“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发意时受此,一切众生皆欲度之。 ”鹰言:“王欲度一切众生,我非一切耶? 何以独不见愍而夺我今日食? ”王答言:“汝须何食? 我作誓愿,其有众生来归我者,必救护之。 汝须何食,亦当相给。 ”鹰言:“我须新杀热肉。 ”王念言:“如此难得,自非杀生,何由得也? 我当云何杀一与一! ”思惟心定,即自说偈:   “是我此身肉,恒属老病死,不久当臭烂,彼须我当与。 ”   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与鹰。 鹰语王言:“王虽以热肉与我,当用道理,令肉轻重得与鸽等,勿见欺也! ”王言:“持称来! ”以肉对鸽,鸽身转重,王肉转轻。 王令人割二股,亦轻不足;次割两踹、两臗、两乳、颈、脊,举身肉尽,鸽身犹重,王肉故轻。 是时近臣内戚,安施帐幔,却诸看人:“王今如此,无可观也! ”尸毗王言:“勿遮诸人,听令入看! ”而说偈言:   “天人阿修罗,一切来观我! 大心无上志,以求成佛道。 若有求佛道,当忍此大苦;不能坚固心,则当息其意。 ”   是时,菩萨以血涂手,攀称欲上,定心以身尽以对鸽。 鹰言:“大王,此事难办,何用如此? 以鸽还我! ”王言:“鸽来归我,终不与汝。 我丧身无量,于物无益,今欲以身求易佛道。 ”以手攀称,尔时菩萨肉尽筋断,不能自制,欲上而堕,自责心言:“汝当自坚,勿得迷闷! 一切众生堕忧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渡一切,何以怠闷? 此苦甚少,地狱苦多,以此相比,于十六分犹不及一。 我今有智慧、精进、持戒、禅定,犹患此苦,何况地狱中人无智慧者! ”是时菩萨一心欲上,复更攀称,语人扶我。 是时,菩萨心定无悔。 诸天、龙王、阿修罗、鬼、神、人民皆大赞言:“为小鸟乃尔,是事希有! ”即时天地为六种震动,大海波扬,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及散名华,天女歌赞必得成佛。 是时四方神仙皆来赞言:“是真菩萨,必早成佛! ”鹰语鸽言:“众试如此,不惜身命,是真菩萨! ”即说偈言:   “慈悲地中生,一切智树牙,我曹当供养,不应施忧恼! ”   毗首羯磨语释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可令此王身得平复。 ”释提桓因言:“不须我也。 此王自作誓愿,大心欢喜,不惜身命,感发一切令求佛道。 ”帝释语人王言:“汝割肉辛苦,心不恼没耶? ”王言:“我心欢喜,不恼不没。 ”帝释言:“谁当信汝心不没者? ”是时,菩萨作实誓愿:“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 ”即出语时,身复如本。 人天见之,皆大悲喜,叹未曾有:“此大菩萨必当作佛。 我曹应当尽一心供养,愿令早成佛道,当念我等! ”是时,释提桓因、毗首羯磨,各还天上。 如是等种种相,是檀波罗蜜满。 问曰:尸罗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不惜身命,护持净戒,如须陀须摩王,以劫磨沙波陀大王故,乃至舍命不犯禁戒。 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 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 出城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乞,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匄少多! ”王语言:“诺! 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 ”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 时有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譬如金翅鸟海中取龙。 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 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山,置九十九诸王中。 须陀须摩王涕零如雨,鹿足语言:“大刹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儿? 人生有死,合会有离。 ”须陀须摩王答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 我从生已来,初不妄语。 今日晨朝出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 不虑无常,孤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 ”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便来还。 若过七日不还,我有翅力,取汝不难。 ”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物,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 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 ”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也! 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 ”王言:“不得尔也! ”而说偈言:   “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 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   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王所。 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 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 ”尔时,须陀须摩王赞实语:“实语是为人,非实语非人。 ”如是种种赞实语,诃妄语。 鹿足闻之,信心清净,语须陀须摩王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汝得解脱。 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 ”如是语已,百王各得还去。 如是等种种相,是为尸罗波罗蜜满。 问曰:羼提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瞋。 如羼提比丘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坚不动。 问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萨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干尽,定心不懈。 亦如赞弗沙佛,七日七夜翘一脚,目不眴。 问曰:禅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如一切外道禅定中得自在。 又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时无出入息,鸟于螺髻中生子,不动不摇,乃至鸟子飞去。 问曰:般若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菩萨大心思惟分别,如劬嫔陀婆罗门大臣,分阎浮提大地作七分。 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 般若波罗蜜如是。 是菩萨六波罗蜜满,在迦葉佛所作弟子,持净戒,行功德,生兜率天上。 问曰:菩萨何以生兜率天上,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 是大有福德,应自在生? 答曰:有人言:“因缘业熟,应在是中生。 ”   复次,下地中结使厚浊,上地中结使利,兜率天上结使不厚不利,智慧安隐故。 复次,不欲过佛出世时故;若于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于上地生命长,寿未尽复过佛出时;兜率天寿,与佛出时会故。 复次,佛常居中道故。 兜率天于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 于彼天下生中国,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毗罗婆国,行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余涅槃。 好中法故,中天上生。 如是菩萨兜率天上生竟,以四种观人间:一者、观时,二者、观土地,三者、观种姓,四者、观生处。 云何观时? 时有八种,佛出其中:第一、人长寿八万四千岁时;第二、人寿七万岁;第三、人寿六万岁;第四、人寿五万岁;第五、人寿四万岁;第六、人寿三万岁;第七、人寿二万岁;第八、人寿百余岁。 菩萨如是念:“人寿百岁,佛出时到。 ”是名观时。 云何观土地? 诸佛常在中国生,多金银宝物,饮食丰美,其土清净。 云何观种姓? 佛生二种姓中,若刹利,若婆罗门。 刹利种势力大故,婆罗门种智慧大故。 随时所贵者,佛于中生。 云何观生处? 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 亦能自护净戒? 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罗婆净饭王后能怀菩萨。 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问曰:何以故一切菩萨末后身从天上来,不从人中来? 答曰:乘上道故,六道之中天道最上。 复次,天上下时,种种瑞应未曾所有;若从人道,人道不能有此。 复次,人敬重天故。 问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应,云何名菩萨正慧入母胎? 答曰:有人言:“有相续时,一切众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萨忆念不失故,名正慧入母胎。 中阴中住则知中阴住,入胎时知入胎,歌罗逻时知住歌罗逻(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时也),頞浮陀(二七时如茧胞状也)时知住頞浮陀,伽那时知住伽那(三七日时如凝酪名也),五疱时知住五疱,出生时知出生;是中忆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 ”   复次,余人在中阴住时,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与我从事,于父生瞋恚;若女,于父生染欲心,此男子与我从事,于母生瞋恚。 如是瞋恚心、染欲心,菩萨无此。 菩萨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母能长养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 是菩萨满十月,正慧不失念。 出胎,行七步,发口言:“是我末后身。 ”乃至将示相师:“汝观我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不? 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应有二法:若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当成佛。 ”诸相师言:“地天太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若在家者当作转轮王,若出家者当成佛。 ”王言:“何等三十二? ”相师答言:“一者、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著地,间无所受,不容一针。 二者、足下二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毗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 ”   问曰:何以故不能? 答曰:是毗首羯磨诸天工师,不隐没智慧,是轮相善业报;天工师生报得智慧,是轮相行善根智慧得;是毗首羯磨一世得是智慧,是轮相从无量劫智慧生。 以是故,毗首羯磨不能化作,何况余工师? “三者、长指相,指纤长端直,次第[月+庸]好,指节参差。 四者、足跟广平相。 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 六者、手足柔软相,如细劫波毳,胜余身分。 七者、足趺高满相,以足蹈地,不广不狭。 足下色如赤莲华,足指间网及足边色如真珊瑚,指爪如净赤铜,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毗琉璃色。 其足严好,譬如杂宝屐,种种庄饰。 八者、伊泥延腨相,如伊泥延鹿王腨,随次[月+庸]纤。 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 十者、阴藏相,譬如调善象宝、马宝。 问曰:若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弟子何因缘见阴藏相? 答曰:为度众人决众疑故,示阴藏相。 复有人言,佛化作马宝、象宝,示诸弟子言:我阴藏相亦如是。 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如尼拘卢陀树,菩萨身脐为中,四边量等。 十二者、毛上向相,身有诸毛,生皆上向而靡。 十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乱,青琉璃色,毛右旋上向。 十四者、金色相。 问曰:何等金色? 答曰:若铁在金边则不现,今现在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圣王道中金沙则不现,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诸天缨络金则不现,三十三诸天缨络金比炎摩天金则不现,炎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萨身色则不现。 如是色,是名金色相。 十五者、丈光相,四边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严第一,如诸天诸王宝光明净。 十六者、细薄皮相,尘土不著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 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蓝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十七者、七处平满相,两手、两足、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色净胜余身体。 十八者、两腋下平满相,不高不深。 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 二十者、大身直身相,于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 二十一者、肩圆好相,一切治肩无如是者。 二十二者、四十齿相,不多不少,余人三十二齿,身三百余骨,头骨有九;菩萨四十齿,头有一骨。 菩萨齿骨多,头骨少;余人齿骨少,头骨多。 以是故,异于人身。 二十三者、齿齐相,诸齿等,无粗无细,不出不入。 齿密相,人不知者,谓为一齿,齿间不容一毫。 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胜雪山王光。 二十五者、师子颊相,如师子兽中王平广颊。 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 有人言:“佛以食著口中,一切食皆作最上味。 何以故? 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 无是相人,不能发其因故,不得最上味。 ”复有人言:“若菩萨举食著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 ”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萨大舌,从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发际;若还入口,口亦不满。 二十八者、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 菩萨声音亦如是,五种声从口中,出迦陵毗伽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可爱;鼓声相,如大鼓音深远。 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莲华。 三十者、牛眼[目+妾]相,如牛王眼[目+妾],长好不乱。 三十一者、顶髻相,菩萨有骨髻,如拳等,在顶上。 三十二者、白毛相,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 相师言:“地天太子三十二大人相如是,菩萨具有此相。 ”   问曰: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菩萨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 答曰: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相。 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 转轮圣王相不尔。 问曰:云何名相? 答曰:易知故名相,如水异火,以相故知。 问曰:菩萨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庄严身者,端正不乱故。 ”若少者身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乱。 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乱,不可益、不可减,犹如佛法不可增、不可减,身相亦如是。 问曰:菩萨何以故以相严身? 答曰:有人见佛身相,心得净信,以是故以相严身。 复次,诸佛以一切事胜故,身色、威力,种姓、家属,智慧、禅定、解脱,众事皆胜。 若佛不庄严身相,是事便少。 复次,有人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是身中,若身相不端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此身中。 ”譬如人欲娶豪贵家女,其女遣使语彼人言:“若欲娶我者,当先庄严房室,除却污秽,涂治香熏,安施床榻,被蓐綩綖,帏帐幄幔,幡盖华香,必令严饰,然后我当到汝舍。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遣智慧使,未来世中到菩萨所言:“若欲得我,先修相好以自庄严,然后我当住汝身中。 若不庄严身者,我不住也。 ”以是故,菩萨修三十二相自庄严身,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时,菩萨渐渐长大,见老病死苦,厌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行,食难陀婆罗门女益身十六功德石蜜乳糜。 食竟,菩提树下破万八千亿鬼兵魔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得何功德故名为佛? 答曰:得尽智、无生智故,名为佛。 复有人言:“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佛无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无忧;三者、敬重不敬重,心无异。 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诸法总相别相悉知故,故名为佛。 ”   问曰:何以故未得佛道名为菩萨,得佛道不名为菩萨? 答曰:未得佛道,心爱著求,欲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菩萨;已成佛道,更得佛种种异大功德故,更有异名名为佛。 譬如王子未作王,名为王子;已作王,不复名王子。 既为王,虽是王子,不名王子;菩萨亦如是,未得佛道,名为菩萨,已得佛道,名为佛。 声闻法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说菩萨相义如是。 摩诃衍人言: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辈,是生死人,不诵不读摩诃衍经,非大菩萨! 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于佛法中作论议,诸结使、智、定、根等于中作义,尚处处有失,何况欲作菩萨论议? 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不能过,何况大河? 于大河中则知没失。 问曰:云何失? 答曰:上言三阿僧祇劫过名为菩萨。 三阿僧祇中,头、目、髓、脑布施,心无有悔,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 如昔菩萨为大萨陀婆,渡大海水,恶风坏船,语众贾人:“捉我头发手足,当渡汝等。 ”众人捉已,以刀自杀。 大海水法不停死尸,即时疾风吹至岸边。 大慈如是而言非者,谁是菩萨? 第二阿僧祇劫行满,未入第三阿僧祇时,于燃灯佛所受记为佛,即时上升虚空,见十方佛,于虚空中立,赞燃灯佛。 燃灯佛言:“汝过一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 ”得记如是,而言尔时未是菩萨,岂非大失! 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三阿僧祇劫中未有佛相,亦无种佛相因缘,云何当知是菩萨? 一切法先有相,然后可知其实,若无相则不知。 摩诃衍人言:受记为佛,上升虚空,见十方佛,此非大相耶? 为佛所记当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大相,舍此大相而取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亦有,诸天魔王亦能化作此相。 难陀、提婆达等皆有三十相,婆跋隶婆罗门有三相,摩诃迦葉妇有金色相,乃至今世人亦各各有一相、二相:若青眼、长臂、上身如师子;如是等种种或多或少,汝何以重此相? 何经中言三阿僧祇劫中菩萨不种相因缘? 如难陀澡浴鞞婆尸佛,愿得清净端正;于辟支佛塔,青黛涂壁,作辟支佛像,因而作愿,愿我恒得金色身相;又作迦葉佛塔中级;以此三福因缘,世世受乐,处处所生,恒得端严。 是福之余,生迦毗罗婆释种中,为佛弟子,得三十大人相,清净端正,出家得阿罗汉道。 佛说于五百弟子中,难陀比丘端正第一。 此相易得,云何言于九十一大劫中种,余一生中得? 是为大失! 汝言初阿僧祇劫中,不知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当作佛,不自称说;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能为人说。 佛何处说是语? 何经中有是语? 若声闻法三藏中说? 若摩诃衍中说? 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虽佛口三藏中不说,义理应尔,阿毗昙鞞婆沙菩萨品中如是说。 答曰:摩诃衍中说:初发心是时知我当作佛。 如阿遮罗菩萨于长手佛边初发心时,乃至金刚坐处成佛道,于其中间,颠倒不净心不生。 如首楞严三昧中四种菩萨,四种受记:有未发心而授记;有适发心而授记;有于前授记,他人尽知,己身不知;有于前授记,他人、己身尽知。 汝云何言于二阿僧祇劫,知受记而不自称说? 复次,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于三阿僧祇劫? 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问曰:摩诃衍中虽有此语,我亦不都信。 答曰:是为大失! 是佛真法,佛口所说,汝无反复! 汝从摩诃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都信? 复次,摩诃衍论议,此中应广说。 复次,说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欲界中种,非色、无色界中种。 无色界以无身无色,是三十二相是身庄严故,无色界中不得种可尔,色界中何以不得种? 色界中大有诸梵王,常请佛初转法轮,是智慧清净,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 又言人中得种非余道,如婆伽度龙王十住菩萨,阿那婆达龙王七住菩萨,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复何以言余道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 汝言人中阎浮提种,郁怛罗越不可种,有义,彼中人无吾我,著乐不利根故。 劬陀尼、弗婆提二处,福德、智慧、寿命胜阎浮提,何以不得种? 复次,汝言一思种一相,是心弹指顷六十生灭,一心中不住,是一心中无力不住,不能分别,云何能种大人相? 此大人相不应不了心得种,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种一相。 如重物一人不能担,必须多人力。 如是种相,要得大心多思和合,尔乃得种。 以是故,名百福相。 百大心思种,是名百福相,不应一思种一相。 余事尚不得一思种一事,何况百福相? 何以故言释迦文尼菩萨心未纯淑,弟子心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弟子心未纯淑? 是语何处说? 三藏中、摩诃衍中无是事,此言自出汝心。 汝但见释迦文尼菩萨于宝窟中见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赞;弥勒菩萨亦种种赞弗沙佛,但阿波陀经中不说,汝所不知。 无因缘故,汝便谓弥勒弟子心未纯淑,如是皆为违失! 汝言菩萨一切物能施,无所爱惜,如尸毗王为鸽故,割肉与鹰,心不悔恨。 如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著,是为上布施。 汝何以赞中布施为檀波罗蜜满? 此施虽心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 如人为父母亲属不惜身,或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为鸽不惜身,是中布施。 问曰:菩萨为一切众生,为父为主者,为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不惜身为檀波罗蜜满。 答曰:虽为一切众生,是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 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于世界中得福报,不能直至佛道。 如说般若波罗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著,是为具足檀波罗蜜满。 如是乃至般若波罗蜜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为般若波罗蜜满。 是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如大海水,诸天、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初行菩萨,尚不能知其边涯,十地住菩萨乃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名般若波罗蜜满? 是事是算数法,能分地是世俗般若波罗蜜中少许分,譬如大海水中一渧两渧。 实般若波罗蜜名三世诸佛母,能示一切法实相。 是般若波罗蜜无来处,无去处,一切处求不可得。 如幻、如响、如水中月,见便失。 诸圣人怜愍故,虽一相,以种种名字,说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智慧宝藏。 汝言大失! 汝言四种观:观时、观土地、观种族、观生处。 人寿八万岁佛出,七、六、五、四、三、二万岁中佛出,世人寿百岁是佛出时。 若诸佛常怜愍众生,何以止八种时中出世,余时不出? 佛法不待时,如好药服时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时。 问曰:虽菩萨怜愍众生,诸佛不待时,过八万岁人长寿、多乐,染爱等结使厚,根钝,非可化时。 若百岁后,人短寿,苦多,瞋恚等诸结使更厚。 此乐时、苦时、非得道时,以是故佛不出世。 答曰:诸天寿出千万岁,有先世因缘,虽多乐,染爱厚,能得道。 何况人中不大乐,三十六种不净,易可教化? 以是故,人寿过八万岁佛应出。 是中人无病心乐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应易得道。 复次,师子鼓音王佛时,人寿十万岁;明王佛时,人寿七百阿僧祇劫;阿弥陀佛国,人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过八万岁佛不出世? 问曰:摩诃衍经有此事,我法中无十方佛,唯过去释迦文尼、拘陈若等一百佛,未来弥勒等五百佛。 答曰:摩诃衍论中,种种因缘说三世十方佛。 何以故? 十方世界有老病死、淫怒痴等,以是故佛应出其国。 如经中说:无老病死烦恼者,诸佛则不出世。 复次,多病人应有多药师。 汝等声闻法,长阿含中毗沙门王以偈白佛:“稽首去、来、现在诸佛,亦复归命释迦文佛。 ”汝经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言稽首释迦文尼佛,言归命。 以此故知现在有余佛。 若无余国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后别归命释迦文尼佛? 此王未离欲,在释迦文尼佛所得道,敬爱心重故归命,于余佛所直稽首。 问曰:佛口说一世间无一时二佛出,亦不得一时二转轮王出,以是故,不应现在有余佛。 答曰:虽有此言,汝不解其义。 佛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一时二佛出,非谓十方世界无现在佛也。 如四天下世界中,无一时二转轮圣王出,此大福德人,无怨敌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转轮圣王。 佛亦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亦无二佛出。 佛及转轮圣王,经说一种,汝何以信余四天下更有转轮圣王,而不信余三千大千世界中更有佛? 复次,一佛不能得度一切众生。 若一佛能度一切众生者,可不须余佛,但一佛出。 如诸佛法,度可度众生已而灭,如烛尽火灭,有为法无常性空故;以是故,现在应更有余佛。 复次,众生无量,苦亦无量,是故应有大心菩萨出,亦应有无量佛出世度诸众生。 问曰:如经中说:无量岁中佛时时出,譬如沤昙婆罗树华时时一出。 若十方佛充满,佛便易出易得,不名为难值! 答曰:不尔! 为一大千世界中,佛无量岁时时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中难。 亦为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进求道,以是故语言:“佛无量岁时时一出。 ”又此众生众多罪报故,堕恶道中,无量劫尚不闻佛,何况见佛? 以是人故,言佛出世难。 问曰:若现在十方多有诸佛菩萨,今一切众生罪恶苦恼,何以不来度之? 答曰: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虽有种种余福,无见佛功德故不见佛。 如偈说:   “好福报未近,衰罪未除却,现前不能见,大德有力人。 大德诸圣人,心亦无分别,慈悲一切人,一时欲令度。 众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若为现度缘,即时得解脱。 譬如大龙王,随愿雨众雨,罪福随本行,各各如所受。 ” 问曰: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无福德、智慧,佛不度。 若尔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 答曰:此福德、智慧,从佛因缘出。 若佛不出世,诸菩萨以十善因缘、四无量意、后世罪福报,种种因缘教导。 若无菩萨,有种种经中说: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缘。 复次,人虽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报,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为大益。 譬如人虽有目,日不出时,不能有所见;要须日明,得有所见。 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为? ”如佛说内外因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内自如法思惟。 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知从佛得度。 如是等种种,多有违错! 欲作般若波罗蜜论议故,不能复广论余事。 大智度论卷第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经】摩诃萨埵。 【论】问曰:云何名摩诃萨埵? 答曰: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 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摩诃萨埵者,于多众生中最为上首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多众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诃萨埵。 摩诃萨埵相者,如赞佛偈中说:   “唯佛一人独第一,三界父母一切智,于一切等无与等,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为己利,求报以财而给施;佛大慈仁无此事,怨亲憎爱以等利! ”   复次,必能说法破一切众生及己身大邪见、大爱慢、大我心等诸烦恼故,名为摩诃萨埵。 复次,众生如大海,无初、无中、无后;有明知算师,于无量岁计算,不能尽竟。 如佛语无尽意菩萨:“譬如十方一切世界,乃至虚空边际,合为一水,令无数无量众生,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更有无央数众生,如前共持一发取一渧而去,如是令彼大水悉尽无余,众生故不尽。 ”以是众生等无边、无量、不可数、不可思议,尽能救济,令离苦恼,著于无为安隐乐中。 有此大心,欲度多众生故,名摩诃萨埵。 如不可思议经中,沤舍那优婆夷语须达那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辈,不为度一人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非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万、非十万、非百万,非一亿十百千万乃至亿亿,非为阿由他亿众生故发心;非那由他亿,非阿耶陀众生故,非频婆罗,非歌歌罗,非阿歌罗,非簸婆罗,非摩婆罗,非波陀,非多婆,非鞞婆呵,非怖摩,非念摩,非阿婆迦,非摩伽婆,非毗罗伽,非僧伽摩,非毗萨罗,非谓阎婆,非鞞阇迦,非鞞卢呵,非鞞跋帝,非鞞迦多,非兜罗,非阿婆罗那,非他婆罗,非鞞婆那婆,非藐写,非钝那耶写,非醯婆罗,非鞞婆罗,非萨遮多,非阿跋伽陀,非鞞施陀,非泥婆罗,非醯梨浮陀,非波摩陀夜,非比初婆,非阿犁浮陀,非阿犁萨写,非醯云迦,非度于多,非呵楼那,非摩楼陀,非叉夜,非乌罗多,非末殊夜摩,非三摩陀,非毗摩陀,非波摩陀,非阿满陀罗,非婆满多罗,非摩多罗,非醯兜末多罗,非鞞摩多罗,非波罗多罗,非尸婆多罗,非醯罗,非为罗,非提罗,非忮罗,非翅罗,非尸罗,非斯罗,非波罗,非弥罗,非婆罗罗,非迷楼,非企卢,非摩屠罗,非三牟罗,非阿婆夜,非剑摩罗,非摩摩罗,非阿达多,非醯楼,非鞞楼婆,非迦罗跋,非呵婆跋,非鞞婆跋,非婆婆,非阿罗婆,非娑婆婆罗,非迷罗浮罗,非摩遮罗,非陀摩罗,非婆摩陀,非尼伽摩,非阿跋多,非泥提舍,非阿叉夜,非三浮陀,非婆摩摩,非阿婆陀,非沤波罗,非波头摩,非僧佉,非伽提,非沤波伽摩,非阿僧祇,非阿僧祇阿僧祇,非无量,非无量无量,非无边,非无边无边,非无等,非无等无等,非无数,非无数无数,非不可计,非不可计不可计,非不可思议,非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非不可说,非不可说不可说,非为一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至十百千万亿千万亿阿由他、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国土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一阎浮提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拘陀尼,郁怛罗越,弗婆提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微尘等众生故发心,非为二、三至十百千万亿阿由他、那由他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众生故发心。 非为供养供给一佛故发心,乃至非为供养供给不可说不可说诸佛故发心;非为供养供给一国土微尘等诸佛故发心,乃至非为供养供给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佛故发心。 非为净一佛土故发心,乃至非为净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故发心。 非为受持一佛法故发心,乃至非为受持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法故发心。 非为令一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种不断故发心,乃至非为令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三千大千世界中佛种不断故发心。 非为分别知一佛愿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愿故发心。 非为庄严一佛土故发心,乃至非为庄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故发心。 非为分别知一佛会弟子众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知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会弟子众故发心。 非为持一佛法轮故发心,乃至非为持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法轮故发心。 非为知一人诸心故,非为知一人诸根故,非为知一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劫次第相续故,非为分别断一人诸烦恼故发心;乃至非为分别断不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人诸烦恼故发心。 ”是诸菩萨摩诃萨愿言:“尽教化一切十方众生,尽供养供给一切十方诸佛,愿令一切十方诸佛土清净,心坚受持一切十方诸佛法,分别知一切诸佛土故,尽知一切诸佛弟子众故,分别知一切众生诸心故,知断一切众生诸烦恼故,尽知一切众生诸根故,诸菩萨发心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十门为首,乃至百千万亿阿僧祇门,是为道法门,菩萨应知应入! 略说如是诸菩萨实道。 一切诸法皆入皆知,智慧知故,一切佛土菩萨道中庄严故。 ”沤舍那言:“善男子,我愿如是:自有世界已来一切众生尽清净,一切烦恼悉断。 ”须达那言:“是何解脱? ”沤舍那答言:“是名无忧安隐幢。 我知此一解脱门,不知诸菩萨大心如大海水,一切诸佛法能持能受。 诸菩萨心不动,如须弥山;诸菩萨如药王,能除一切诸烦恼;诸菩萨如日,能除一切暗;诸菩萨如地,能含受一切众生;诸菩萨如风,能益一切众生;诸菩萨如火,能烧一切外道诸烦恼;诸菩萨如云,能雨法水;诸菩萨如月,福德光明能照一切;诸菩萨如释提桓因,守护一切众生。 是菩萨道法甚深,我云何能尽知? ”以是诸菩萨生大愿,欲得大事,欲至大处故,名摩诃萨埵。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经中,摩诃萨埵相,佛自说如是如是相,是摩诃萨埵相。 舍利弗、须菩提、富楼那等诸大弟子各各说。 彼品,此中应广说。 释初品中菩萨功德【经】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 【论】问曰: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赞菩萨摩诃萨? 答曰:欲出诸菩萨实功德故,应赞则赞,应信则信。 以一切众生所不能信甚深清净法赞菩萨。 复次,先说菩萨摩诃萨名字,未说所以为菩萨摩诃萨。 以得诸陀罗尼,三昧及忍等诸功德故,名为菩萨摩诃萨。 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名陀罗尼? 云何陀罗尼? 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 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 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除尽智);一识识(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著;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 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 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 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 答曰:是陀罗尼甚多。 有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 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 如偈说:   “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 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 ”   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 若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 问曰: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 答曰: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著谁? 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 凡人心著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 ”   复次,若人能知语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 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 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 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 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 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著靴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 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 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复次,若有人如恒河沙等劫众生,赞叹供养,衣食、卧具、医药、华香、缨络,得忍菩萨其心不动,不喜不著。 问曰:已知菩萨种种不瞋因缘,未知实赞功德而亦不喜? 答曰:知种种供养恭敬,是皆无常。 今有因缘故,来赞叹供养;后更有异因缘则瞋恚,若打若杀,是故不喜。 复次,“以我有功德智慧故,来赞叹供养,是为赞叹功德,非赞我也,我何以喜? ”   复次,“是人自求果报故,于我所作因缘,供养我作功德。 譬如人种榖,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   复次,“若人供养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则薄,于他亦少,是故不喜。 ”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如梦如响,谁赞谁喜? “我于三界中未得脱,诸漏未尽,未得佛道,云何得赞而喜? 若应喜者,唯佛一人。 何以故? 一切功德都已满故。 ”是故菩萨得种种赞叹、供养、供给,心不生喜。 如是等相,名为入音声陀罗尼。 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净音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 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 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诸三昧者,三三昧:空、无作、无相。 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法: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 ”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 ”知是空已无作,云何无作? 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 如佛说法句中偈:   “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复不著无。 ”   是名无作三昧。 云何无相三昧? 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无相三昧。 如偈说:   “言语已息,心行亦灭,不生不灭,如涅槃相。 ”   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种种(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业)有中心不求,是名无作三昧;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是名无相三昧。 问曰:有种种禅定法,何以故独称此三三昧? 答曰:是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动,余处不尔。 以是故,独称是三三昧。 余定中或爱多,或慢多,或见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实义实利,能得涅槃门。 以是故,诸禅定法中,以是三定法为三解脱门。 亦名为三三昧,是三三昧实三昧故,余定亦得名定。 复次,除四根本禅,从未到地乃至有顶地,名为定,亦名三昧,非禅。 四禅亦名定,亦名禅,亦名三昧。 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如四无量、四辩、六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诸定法。 复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种。 ”有言:“六十五种。 ”有言:“五百种。 ”摩诃衍最大故,无量三昧,所谓遍法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别知观法性底三昧、入无底佛法三昧、如虚空无底无边照三昧、如来力行观三昧、佛无畏庄严力颦呻三昧、法性门旋藏三昧、一切世界无碍疾遍月三昧、遍庄严法云光三昧,菩萨得如是等无量三昧。 复次,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义品中,略说则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不著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 以是故,说诸菩萨得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者。 问曰:前言菩萨得诸三昧,何以故复言行空、无相、无作? 答曰:前说三昧名,未说相,今欲说相,是故言行空、无作、无相。 若有人行空、无相、无作,是名得实相三昧。 如偈说:   “若持戒清净,是名实比丘;若有能观空,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进,是名行道人;若有得涅槃,是名为实乐。 ”   已得等忍者,问曰:云何等? 云何忍? 答曰:有二种等:众生等、法等。 忍亦二种:众生忍、法忍。 云何众生等? 一切众生中,等心、等念、等爱、等利,是名众生等。 问曰:慈悲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应等念,不应等观。 何以故? 菩萨行实道,不颠倒,如法相,云何于善人、不善人、大人、小人及畜生,一等观? 不善人中实有不善相,善人中实有善相,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亦尔。 如牛相牛中住,马相马中住,牛相非马中,马相非牛中,马不作牛故。 众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观而不堕颠倒? 答曰:若善相不善相是实,菩萨应堕颠倒。 何以故? 破诸法故。 以诸法非实善相、非实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一、非异;以是故,汝难非也。 如说诸法相偈: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因缘生法,灭诸戏论,佛能说是,我今当说。 ”   复次,一切众生中,不著种种相,众生相、空相,一等无异;如是观,是名众生等。 若人是中心等无碍,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 得等忍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 如偈说:   “观声如呼响,身行如镜像;如此得观人,云何而不忍? ”   是名众生等忍。 云何名法等忍? 善法、不善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如是诸法入不二法门,入实法相门,如是入竟。 是中深入诸法实相时,心忍直入,无诤无碍,是名法等忍。 如偈说:   “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    亦不生灭,非不生灭,    亦非不生灭,非非不生灭。 ”   已得解脱(于邪见得离故言解脱),空、非空(于空不取故言非)是等悉舍,灭诸戏论,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 以是故,说已得等忍。 【经】得无碍陀罗尼。 【论】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 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 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 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 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 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 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 【经】悉是五通。 【论】如意、天眼、天耳、他心智、自识宿命。 云何如意? 如意通有三种:能到、转变、圣如意。 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没彼出;四者、一念能至。 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 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 圣如意者,外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 是如意通,从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缘故次第生,不可一时得。 天眼通者,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 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 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 是五通中天眼从修得,非报得。 何以故? 常忆念种种光明得故。 有人言:“是诸菩萨辈得无生法忍力故,六道中不摄,但为教化众生故,以法身现于十方三界中。 未得法身菩萨,或修得,或报得。 ”   问曰:是诸菩萨功德,胜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赞凡夫所共小功德天眼,不赞诸菩萨慧眼、法眼、佛眼? 答曰:有三种天:一、假号天;二、生天;三、清净天。 转轮圣王、诸余大王等,是名假号天;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生处,是名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名清净天。 是清净天修得天眼,是谓天眼通。 佛、法身菩萨清净天眼,一切离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亦所不得。 所以者何? 小阿罗汉小用心,见一千世界;大用心,见二千世界。 大阿罗汉小用心,见二千世界;大用心,见三千大千世界。 辟支佛亦尔。 是名天眼通。 云何名天耳通? 于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能闻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 云何得天耳通修得? 常忆念种种声,是名天耳通。 云何识宿命通? 本事常忆念:日月年岁至胎中,乃至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万亿世,乃至大阿罗汉、辟支佛知八万大劫;诸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是名识宿命通。 云何名知他心通? 知他心若有垢、若无垢。 自观心生、住、灭时,常忆念故得。 复次,观他人喜相、瞋相、怖相、畏相,见此相已,然后知心,是为他心智初门。 是五通略说。 【经】言必信受。 【论】天、人、龙、阿修罗等,及一切大人,皆信受其语,是不绮语报故。 诸绮语报者,虽有实语,一切人皆不信受。 如偈说:   “有堕饿鬼中,火焰从口出,四向发大声,是为口过报! 虽复多闻见,在大众说法,以不诚信业,人皆不信受。 若欲广多闻,为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 ” 【经】无复懈怠。 【论】懈怠,破在家人财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乐、涅槃乐。 在家、出家名声俱灭,大失大贼,无过懈怠。 如偈说:   “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妙愿皆为灭,大业亦已失! ”   以是故,说无复懈怠。 【经】已舍利养、名闻。 【论】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 譬如天雹,伤害五榖;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 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 ”如偈说:   “得入栴檀林,而但取其叶;既入七宝山,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乐,反求利供养,是辈为自欺! 是故佛弟子,欲得甘露味,当弃舍杂毒,勤求涅槃乐! 譬如恶雹雨,伤害于五榖;若著利供养,破惭愧头陀。 今世烧善根,后世堕地狱;如提婆达多,为利养自没。 ”   以是故,言已舍利养、名闻。 【经】说法无所悕望。 【论】大慈怜愍,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名声、势力故说,大慈悲故,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故。 如偈说:   “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 博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 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小云无雷雨。 多闻广智美言语,巧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镜,照明佛法智慧藏,持诵广宣振法铃,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诸味,说如佛言随佛意,助佛明法度众生,如是法师甚难值! ” 【经】度甚深法忍。 【论】云何甚深法? 十二因缘,是名甚深法。 如佛告阿难:“是十二因缘法甚深,难解难知! ”   复次,依过去、未来世生六十二邪见网永离,是名甚深法。 如佛语比丘:“凡夫无闻,若欲赞佛,所赞甚少,所谓若赞戒清净,若赞离诸欲。 若能赞是甚深难解难知法,是为实赞佛。 ”是中,梵网经应广说。 复次,三解脱门,是名甚深法。 如佛说般若波罗蜜中,诸天赞言:“世尊,是法甚深! ”佛言:“甚深法者,空则是义,无作、无相则是义。 ”   复次,解一切诸法相,实不可破、不可动,是名甚深法。 复次,除内心想智力,但定心诸法清净实相中住。 譬如热气盛,非黄见黄;心想智力故,于诸法转观,是名浅法。 譬如人眼清净无热气,如实见黄是黄;如是除内心想智力,慧眼清净,见诸法实相。 譬如真水精,黄物著中则随作黄色,青、赤、白色皆随色变;心亦如是,凡夫人内心想智力故,见诸法异相。 观诸法实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转,无所挂碍,是名度深法忍。 度名得甚深法,具足满,无所碍,得度彼岸,是名为度。 【经】得无畏力。 【论】诸菩萨四无所畏力成就。 问曰:如菩萨所作未办,未得一切智,何以故说得四无所畏? 答曰:无所畏有二种:菩萨无所畏,佛无所畏。 是诸菩萨虽未得佛无所畏,得菩萨无所畏,是故名为得无畏力。 问曰:何等为菩萨四无所畏? 答曰:一者、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 二者、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三者、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 四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 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经】过诸魔事。 【论】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 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著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 以是故,说过诸魔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觉魔品中,佛自说魔业、魔事,是魔业、魔事尽已过故,是名已过魔事。 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 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 问曰:何处说欲缚等诸结使名魔? 答曰:杂藏经中,佛说偈语魔王:   “欲是汝初军,忧愁军第二,饥渴军第三,爱军在第四,    第五眠睡军,怖畏军第六,疑为第七军,含毒军第八,    第九军利养,著虚妄名闻,第十军自高,轻慢于他人。 汝军等如是,一切世间人,及诸一切天,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军,如坏瓶没水。 一心修智慧,以度于一切;我弟子精进,常念修智慧,    随顺如法行,必得至涅槃。 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 是时魔王闻,愁忧即灭去;是魔恶部党,亦复没不现! ”   是名诸结使魔。 问曰:五众、十八界、十二入,何处说是魔? 答曰:莫拘罗山中,佛教弟子罗陀:“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 ”   复次,若欲作未来世作色身,是为动处;若欲作无色身,是亦为动处;若欲作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身,是为一切动处。 动是魔缚,不动则不缚,从恶得脱。 此中说众、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须说。 问曰:何以名魔? 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 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 ”佛法中名为魔罗,是业是事,名为魔事。 是何等魔事? 如觉魔品中说。 复次,人展转世间受苦乐,结使因缘,亦魔王力因缘。 是魔名诸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 是魔有三事:戏笑语言,歌舞邪视,如是等从爱生;缚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从瞋生;炙身、自冻,拔发、自饿,入火、赴渊、投岩,如是等从愚痴生。 又大过失不净,染著世间,皆是魔事。 憎恶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 没大苦海,不自觉知。 如是等无量,皆是魔事。 已弃已舍,是为过诸魔事。 【经】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论】一切恶业得解脱,是名业障得解脱。 问曰:若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何以舍二障,但说业障? 答曰:三障中业力最大故,积集诸业,乃至百千万劫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合时不亡。 是诸业能久住,和合时与果报;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时节而生,不失不坏。 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 如偈说:   “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业,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先世业自作,转为种种形,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 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 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众生,追之不暂离,如珂梨罗刺,是业佛所说。 如风不入实,水流不仰行,虚空不受害,无业亦如是。 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果报时节来,不亡亦不失。 从地飞上天,从天入雪山,从雪山入海,一切处不离。 常恒随逐我,无一时相舍,直至无失时,如星流趣月。 ”   以是故,说一切诸业障悉得解脱。 【经】巧说因缘法。 【论】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 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业;余七分,名事。 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 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 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 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 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 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 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情、尘、识合,是名为触。 从触生受。 受中心著,是名渴爱。 渴爱因缘求,是名取。 从取后世因业,是名有。 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 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 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 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 是十二因缘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见,为人演说,是名为巧。 复次,是十二因缘观中,断法爱,心不著,知实相,是名为巧。 如说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品中,佛告须菩提:“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 菩萨当作是知! 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 ”作是观十二因缘起者,则为坐道场,得萨婆若。 【经】从阿僧祇劫已来发大誓愿。 【论】阿僧祇义,菩萨义品中已说。 劫义,佛譬喻说:“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过,持细软衣一来拂拭,令是大石山尽,劫故未尽。 四十里大城,满中芥子,不[既/木]令平;有长寿人百岁过,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劫故不尽。 菩萨如是无数劫,发大正愿度脱众生。 ”愿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众生,断诸结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愿。 【经】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论】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四种邪语断故,得颜色和悦。 如偈说:   “若见乞道人,能以四种待;初见好眼视,迎逆敬问讯,    床座好供养,充满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邪,口过妄语毒,两舌恶绮语,得大美果报。 善软人求道,欲度诸众生,除四邪口业,譬如马有辔! ” 【经】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论】大德故,坚实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辩陀罗尼故,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如偈说:   “内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譬如竹无内,但示有其外。 内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刚,中外力具足。 ”   复次,无畏法成就故,端正、贵族、大力,持戒、禅定、智慧、语议等皆成就,是故无所畏。 以是故,于大众中无所畏。 如偈说:   “少德无智慧,不应处高座,如豺见师子,窜伏不敢出。 大智无所畏,应处师子座,譬如师子吼,众兽皆怖畏! ”   无量无边智慧福德力集,故无所畏。 如偈说:   “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无恼,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   复次,独得菩萨无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经中说。 菩萨独得四无所畏,如先说。 【经】无数亿劫说法巧出。 【论】不放逸等诸善根,自身好修。 是诸菩萨,非一世、二三世,乃至无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 如偈说:   “为众生故发大心,若有不敬而慢者,其罪甚大不可说,何况而复加恶者! ”   复次,是菩萨无数无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灭缚解中,自了了知诸法实相。 有三种解:闻解、义解、得解。 种种说法门中,无所挂碍,皆得说法方便、智慧波罗蜜。 是诸菩萨所说,如圣人语,皆应信受。 如偈说: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 问曰:应言无数亿劫巧说法,复何以言出? 答曰:于无智人中,及弟子中说法易;若多闻利智善论议人中说法难。 若小智法师,是中退缩;若大学多闻,问难中大胆欣豫,一切众中有大威德。 如天会经中偈说:   “面目齿光明,普照于大会;映夺诸天光,种种皆不现。 ”   以是故,名为无数亿劫巧说法中能得出。 大智度论卷第六释初品中十喻【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论】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 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 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 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 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 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 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如德女经说: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 ”佛言:“不! ”“外有不? ”佛言:“不! ”“内外有不? ”佛言:“不! ”“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 ”佛言:“不! ”“从此世至后世不? ”佛言:“不! ”“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 ”佛言:“不! ”“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 ”佛言:“不! ”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 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 ”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 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 于汝意云何? 是幻所作内有不? ”答言:“不! ”“外有不? ”答言:“不! ”“内外有不? ”答言:“不! ”“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 ”答言:“不! ”“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 ”答言:“不! ”“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答言:“不! ”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伎乐不? ”答言:“我亦闻亦见。 ”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 ”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 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 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 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如焰者,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 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 复次,若远见焰,想为水,近则无水相。 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焰。 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 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 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 如偈说:   “如水中月焰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 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 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 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 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 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 如偈说:   “如夏月天雷电雨,阴云覆曀不清净;凡夫无智亦如是,种种烦恼常覆心。 如冬天日时一出,常为昏气雪阴曀;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时为阴云所覆曀;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若如秋日无云曀,亦如大海水清净;所作已办无漏心,罗汉如是得清净。 ”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 ”彼经,此中应广说。 是故说诸法如虚空。 问曰:虚空实有法。 何以故? 若虚空无实法者,若举若下,若来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应无有,以无动处故。 答曰:若虚空法实有,虚空应有住处。 何以故? 无住处则无法。 若虚空在孔中住,是为虚空在虚空中住,以是故,不应孔中住。 若在实中住,是实非空,则不得住,无所受故。 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如石壁实中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虚空,以虚空无住处,故无虚空。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 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识相、慧解相、世间生死相、涅槃永灭相。 是虚空,无相故无。 问曰:虚空有相,汝不知故言无,无色处是虚空相。 答曰:不尔! 无色是名破色,更无异法,如灯灭。 以是故,无有虚空相。 复次,是虚空法无。 何以故? 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 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 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 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 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 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 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 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 如偈说:   “风名忧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 愚人不解此,惑著起瞋痴;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著,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 曲直及屈伸,去来现语言,都无有作者。 是事是幻耶? 为机关木人? 为是梦中事? 我为热气闷,有是为无是? 是事谁能知? 是骨人筋缠,能作言语声,如镕金投水。 ”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如揵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 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 无智人亦如是,空众、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问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我先已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 摩诃衍多因缘故,多譬喻无咎。 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 复次,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网经中空譬喻。 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 问曰: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 答曰: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 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 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 以是故言如梦。 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复次,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 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 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 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问曰:不应言梦无实。 何以故? 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无也! 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 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尺人。 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 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 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 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 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 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 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 如偈说:   “如梦如幻,如揵闼婆;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 如偈说:   “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 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 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问曰:影空无有实,是事不然! 何以故? 阿毗昙说:云何名色入? 青、黄、赤、白、黑、缥、紫、光、明、影等,及身业三种作色,是名可见色入。 汝云何言无? 复次,实有影,有因缘故。 因为树,缘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无? 若无影,余法因缘有者,亦皆应无! 复次,是影色,可见长短、大小、粗细、曲直,形动影亦动,是事皆可见,以是故应有。 答曰:影实空无,汝言阿毗昙中说者,是释阿毗昙义人所作;说一种法门,人不体其意,执以为实。 如鞞婆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 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 又言:诸有为法,新新生灭不住。 若尔者,是则为断灭相! 何以故? 先有今无故。 如是等种种异说,违背佛语,不可以此为证。 影今异于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触等,影则不尔,是为非有。 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应二根知,而无是事。 以是故,影非有实物,但是诳眼法,如捉火[火+曹],疾转成轮,非实。 若影是有物,应可破可灭;影终不坏,以是故空。 复次,影属形,不自在故空,虽空而心生眼见。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如镜中像者,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 何以非镜作? 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 何以非面作? 无镜则无像。 何以非执镜者作? 无镜、无面则无像。 何以非自然作? 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 以是故非自然作。 何以非无因缘? 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 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 云何非自作? 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 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 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 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 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 以何因缘故与苦? 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 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 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 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 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 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 无智人得乐,淫心爱著,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欲求得。 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著,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复次,如镜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 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 答曰: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 若法实有,是不应从因缘生。 何以故? 若因缘中先有,因缘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 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 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 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 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 如偈说:   “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如化者,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数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 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草、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 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 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化生先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 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如变化心灭则化灭;诸法亦如是,因缘灭果亦灭,不自在。 如化事虽实空,能令众生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如是,虽空无实,能令众生起欢喜、瞋恚、忧怖等。 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如变化生法,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如变化,生时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著,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 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清净。 问曰:不应言变化事空。 何以故? 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 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如影中已答,今当更答:此因缘虽有,变化果空。 如口言无所有,虽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无所有便是有。 若言有第二头、第三手,虽从心口生,不可言有头、有手。 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 依无为,从有为得脱。 ”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 譬如幻、焰等九譬喻虽无,能生种种心。 复次,化事于六因、四缘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缘不相应故空。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 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著处,有心不著处。 以心不著处解心著处。 问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处? 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以是故,是心不著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 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论议,我已悉知为空。 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我说空,破诸法有。 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 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 ”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 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 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经】得无碍无所畏。 【论】种种众、界、入因缘中,心无碍无尽无灭,是为无碍无所畏。 问曰:如先说诸菩萨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今何以更说无碍无所畏? 答曰:先说无所畏因,今说无所畏果。 于诸大众乃至菩萨众中,说法无尽,论议无减,心无疑难,已得无碍无所畏故。 复次,如先说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无畏,以是故,更说无所畏,以得无碍力故。 问曰:若诸菩萨亦有无碍无所畏,佛与菩萨有何等异? 答曰:如我先说,诸菩萨自有无所畏力故,于诸法中无所畏,非佛无所畏。 复次,无碍法有二种:一者、一切处,二者、非一切处。 非一切处者,如入一经书,乃至百千经书中无碍;若入一众、若入百千众中无所畏。 诸菩萨亦如是,自智慧中无碍,非佛智慧。 如佛放钵时,五百阿罗汉及弥勒等诸菩萨皆不能取。 诸菩萨亦如是,自力中无碍,佛智慧力中有碍。 以是故,说诸菩萨得无碍无所畏。 【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论】问曰:云何悉知众生心行? 答曰:知众生心种种法中处处行,如日光遍照,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 言一切众生趣,有二种:一者、心常求乐;二者、智慧分别,能知好恶。 汝莫随著心,当随智慧,当自责心;汝无数劫来,集诸杂业而无厌足,而但驰逐世乐,不觉为苦。 汝不见世间贪乐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为,谁使尔者? 汝如狂象蹈踖残害,无所拘制,谁调汝者? 若得善调,则离世患。 当知处胎不净,苦厄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 如是种种诃责其心,誓不随汝,是为菩萨知众生心行。 问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是中云何名微妙慧? 云何名粗智慧? 答曰:世界巧慧,是名粗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布施智是为粗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施戒智是为粗慧,禅、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禅定智是为粗慧,无倚禅是名微妙慧。 复次,取诸法相是为粗慧;于诸法相不取不舍,是名微妙慧。 复次,破无明等诸烦恼,得诸法相,是名粗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损不失,亦如金刚不破不坏,又如虚空无染无著,是名微妙慧。 如是等无量微妙慧,菩萨自得,复教众生。 以是故,说诸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经】意无挂碍。 【论】云何名意无挂碍? 菩萨于一切怨、亲、非怨非亲人中,等心无有碍。 复次,一切世界众生中,若来侵害,心不恚恨;若种种恭敬,亦不喜悦。 如偈说:   “诸佛菩萨,心不爱著;外道恶人,心不憎恚。 ”   如是清净心,名为意无挂碍。 复次,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是菩萨未得佛道,未得一切智,云何于诸法中心无碍? 答曰:是菩萨得无量清净智慧故,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诸菩萨未得佛道故,不应有无量智;有残结故,不应有清净智。 答曰:是诸菩萨,非三界中结业肉身,皆得法身自在,过老病死;怜愍众生故,在世界中行;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问曰:如法身菩萨,则与佛无异,何以名为菩萨? 何以礼佛听法? 若与佛异,云何有无量清净智? 答曰:是菩萨虽为法身,无老病死,与佛小异。 譬如月十四日,众人生疑,若满若不满;菩萨亦如是,虽能作佛,能说法,然未实成佛。 佛如月十五日,满足无疑。 复次,无量清净有二种:一者、实有量,于不能量者谓之无量。 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不能量,名为无量;于诸佛菩萨,非为无量。 菩萨无量清净智亦复如是,于诸天人及声闻、辟支佛所不能量,名为无量智;菩萨得无生道时,诸结使断故,得清净智。 问曰:若尔时已断诸结,成佛时复何所断? 答曰:是清净有二种:一者、得佛时余结都尽,得实清净;二者、菩萨舍肉身得法身时,断诸结清净。 譬如一灯能除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灯,倍复明了。 佛及菩萨断诸结使,亦复如是;菩萨所断,虽曰已断,于佛所断犹为未尽。 是名得无量清净智故,于诸法中意无挂碍。 【经】大忍成就。 【论】问曰:先已说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复说大忍成就? 答曰: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 复次,等忍在众生中一切能忍;柔顺法忍于深法中忍。 此二忍增长作证,得无生忍;最后肉身,悉见十方诸佛化现在前于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 譬如声闻法中:暖法增长名为顶法,顶法增长名为忍法,更无异法增长为异。 等忍、大忍,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忍:生忍、法忍。 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 复次,观众生无初,若有初则无因缘,若有因缘则无初。 若无初,亦应无后。 何以故? 初后相待故。 若无初、后,中亦应无。 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众生,不生邪见,是名生忍。 甚深法中心无挂碍,是名法忍。 问曰:何等甚深法? 答曰:如先甚深法忍中说。 复次,甚深法者,于十二因缘中展转生果,因中非有果,亦非无果,从是中出,是名甚深法。 复次,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则得涅槃常乐故,是名甚深法。 复次,观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无相,非有作非无作。 如是观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 如偈说:   “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 若法实有,不应还无,今无先有,是名为断。 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 ”   于此深法信心无碍,不悔不没,是名大忍成就。 【经】如实巧度。 【论】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 何以故? 种种邪见结使残故。 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 何以故? 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 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 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栰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度众生亦如是。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 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如文殊师利本缘: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 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 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 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 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 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 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 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 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 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 ’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 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 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 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 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 ’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 ’答言:‘淫欲是烦恼相。 ’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 在外耶? ’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 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 ’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 ’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 ’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 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 何以故? 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 ’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 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 ’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 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 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 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 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 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 ”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 ”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 ”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 ”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大智度论卷第七释初品中佛世界愿【经】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论】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 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 ”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 ”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 ”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 譬如田家得榖,岂复待愿? 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 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 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著,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 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专念色欲,化来从已)、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与之行欲,展转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 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 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 复次,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 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 答曰:虽得,不如有愿。 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 问曰:若作愿得报,如人作十恶,不愿地狱,亦不应得地狱报? 答曰:罪福虽有定报,但作愿者修少福,有愿力故得大果报。 如先说罪中报苦,一切众生皆愿得乐,无愿苦者,是故不愿地狱。 以是故,福有无量报,罪报有量。 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狱,一劫受报;最大福在非有想非无想处,受八万大劫报。 ”诸菩萨净世界愿,亦无量劫,入道得涅槃,是为常乐。 问曰:如泥梨品中,谤般若波罗蜜罪,此间劫尽,复至他方泥梨中。 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狱中一劫报? 答曰:佛法为众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 声闻道中作五逆罪人,佛说受地狱一劫;菩萨道中破佛法人,说此间劫尽复至他方受无量罪。 声闻法最第一福,受八万劫;菩萨道中大福,受无量阿僧祇劫。 以是故福德须愿,是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经】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论】无量佛土,名十方诸佛土。 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 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 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 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 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问曰:如菩萨三昧种种无量,何以故赞是菩萨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答曰: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复次,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 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 如说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中,船去驶疾。 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 ”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 ”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 我曹了矣! 各各求诸天神以自救济! ”是时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无所益。 中有五戒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南无佛! 佛为无上,能救苦厄! ”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 是鱼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闻称佛声,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脱。 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济诸苦厄,何况念佛三昧!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 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 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 汝言云何常念佛,不行余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 复次,先虽说空、无相、无作三昧,未说念佛三昧,是故今说。 【经】能请无量诸佛。 【论】请有二种:一者、佛初成道,菩萨夜三、昼三,六时礼请,遍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无量诸佛初成道时,未转法轮;我某甲请一切诸佛,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 ”二者、诸佛欲舍无量寿命入涅槃时,菩萨亦夜三时、昼三时,遍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无量诸佛;我某甲请令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利益众生。 ”是名能请无量诸佛。 问曰:诸佛之法,必应说法广度众生,其法自应尔,何以须请? 若于目前面请诸佛则可,今十方无量佛土诸佛,亦不目见,云何可请? 答曰:诸佛虽必应说法,不待人请,请者亦应得福。 如大国王虽多美膳,有人请者,必得恩福,录其心故。 又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 请佛说法,亦复如是。 复次,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 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 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亦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众生。 今是释迦文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 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 ”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 佛时默然受请,后到波罗柰鹿林中转法轮。 如是,云何言请无所益! 复次,佛法等视众生,无贵无贱,无轻无重;有人请者,为其请故便为说法。 虽众生不见佛,佛常见其心,亦闻彼请;假令诸佛不闻不见,请佛亦有福德,何况佛悉闻见而无所益? 问曰:既知请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请? 答曰:余不须请,此二事要必须请。 若不请而说,有外道辈言:“体道常定,何以著法,多言多事? ”以是故,须请而说。 若有人言:“若知诸法相,不应贪寿,久住世间而不早入涅槃。 ”以是故须请。 若不请而说,人当谓佛爱著于法,欲令人知。 以是故,要待人请而转法轮。 诸外道辈自著于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 佛于诸法不著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佛说者,佛便为说,诸佛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 如偈说:   “诸佛说何实,何者是不实,实之与不实,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不戏于诸法,怜愍众生故,方便转法轮。 ”   复次,佛若无请而自说法者,是为自显自执法,应必答十四难。 今诸天请佛说法,但为断老病死无戏论处,是故不答十四难无咎。 以是因缘,须请而转法轮。 复次,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虽有大悲,不请不说;若不请而说,外道所讥。 以是故,初要须请。 又复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请,则外道心伏。 复次,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遍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 ”中、暮、夜三亦如是。 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 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法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 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以是故须请。 【经】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 【论】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 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 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 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 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 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 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 有死后如去,有死后不如去,有死后如去不如去,有死后亦不如去亦不不如去。 复有五种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如是等种种诸见,乃至六十二见断。 如是诸见,种种因缘生,种种智门观,种种师边闻;如是种种相,能为种种结使作因,能与众生种种苦,是名种种见。 见义,后当广说。 缠者,十缠:瞋缠,覆罪缠、睡缠、眠缠、戏缠、掉缠、无惭缠、无愧缠、悭缠、嫉缠。 复次,一切烦恼结绕心故,尽名为缠。 烦恼者,能令心烦,能作恼故,名为烦恼。 烦恼有二种:内著,外著。 内著者,五见、疑、慢等;外著者,淫、瞋等;无明内外共。 复有二种结:一、属爱,二、属见。 复有三种:属淫,属瞋,属痴。 是名烦恼。 缠者,有人言十缠,有人言五百缠。 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 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 犊子儿阿毗昙中,结使亦同,缠有五百。 如是诸烦恼,菩萨能种种方便自断,亦能巧方便断他人诸烦恼。 如佛在时,三人为伯、仲、季;闻毗耶离国淫女人,名庵罗婆利;舍婆提有淫女人,名须蔓那;王舍城淫女人,名优钵罗槃那。 有三人各各闻人赞三女人端正无比,昼夜专念,心著不舍,便于梦中梦与从事。 觉已心念:“彼女不来,我亦不往,而淫事得办。 ”因是而悟:“一切诸法皆如是耶? ”于是往到颰陀婆罗菩萨所,问是事。 颰陀婆罗答言:“诸法实尔,皆从念生。 ”如是种种为此三人方便巧说诸法空,是时三人即得阿鞞跋致。 是诸菩萨亦复如是,为诸众生种种巧说法,断诸见、缠、烦恼。 是名能断种种见、缠及诸烦恼。 【经】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论】诸菩萨禅定心调,清净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种种诸三昧。 何等为三昧?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复有三种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 复有四种三昧:欲界系三昧,色界系三昧,无色界系三昧,不系三昧。 是中所用菩萨三昧,如先说于佛三昧中未满,勤行勤修故,言能出生。 问曰:诸菩萨何以故,出生游戏是百千种三昧? 答曰: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于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 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乃能济诸贫者。 又复如人欲广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 菩萨亦如是,欲广度众生故,行种种百千三昧。 问曰:但当出生此三昧,何以故复游戏其中? 答曰:菩萨心生诸三昧,欣乐出入自在,名之为戏,非结爱戏也。 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 是诸菩萨于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复如是。 余人于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自在出;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 是诸菩萨能三种自在故,言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经】诸菩萨如是等种种无量功德成就。 【论】诸菩萨如是等无量功德成就者,是诸菩萨共佛住,欲赞其功德,无量亿劫不可得尽。 以是故,言无量功德成就。 【经】其名曰:颰陀婆罗菩萨(秦言善守)、剌那那伽罗菩萨(秦言宝积)、导师菩萨、那罗达菩萨、星得菩萨、水天菩萨、主天菩萨、大意菩萨、益意菩萨、增意菩萨、不虚见菩萨、善进菩萨、势胜菩萨、常勤菩萨、不舍精进菩萨、日藏菩萨、不缺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尸利菩萨(秦言妙德)、执宝印菩萨、常举手菩萨、弥勒菩萨。 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皆是补处绍尊位者。 【论】如是等诸菩萨,共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问曰:如是菩萨众多,何以独说二十二菩萨名? 答曰:诸菩萨无量千万亿,说不可尽。 若都说者,文字所不能载。 复次,是中二种菩萨:居家、出家。 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颰陀婆罗居士菩萨,是王舍城旧人;宝积王子菩萨,是毗耶离国人;星得长者子菩萨,是瞻波国人;导师居士菩萨,是舍婆提国人;那罗达婆罗门菩萨,是弥梯罗国人;水天优婆塞菩萨,慈氏、妙德菩萨等,是出家菩萨。 观世音菩萨等,从他方佛土来。 若说居家,摄一切居家菩萨;出家、他方亦如是。 问曰:善守菩萨有何殊胜,最在前说? 若最大在前,应说遍吉、观世音、得大势菩萨等;若最小在前,应说肉身初发意菩萨等。 答曰:不以大,不以小,以善守菩萨是王舍城旧人,白衣菩萨中最大。 佛在王舍城欲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最在前说。 复次,是善守菩萨,无量种种功德,如般舟三昧中,佛自现前赞其功德。 问曰:若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诸余菩萨何以复言绍尊位者? 答曰:是诸菩萨,于十方佛土,皆补佛处。 释初品三昧【经】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论】问曰:佛有侍者及诸菩萨,何以故自敷师子座? 答曰: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适大众,以是故,阿难不能得敷。 复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 问曰:何以名师子座? 为佛化作师子,为实师子来,为金银木石作师子耶? 又师子非善兽故,佛所不须,亦无因缘,故不应来! 答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 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譬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 复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师子;人称国王,亦名人师子。 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 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 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隐,不疲极。 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 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隐。 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 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树下结跏趺坐,众人见之皆大欢喜,知此道人必当取道。 如偈说:   “若结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除睡懒覆心,身轻不疲懈;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 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   以是故,结跏趺坐。 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 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隐;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 何以故直身? 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 欲入三昧故,种种驰念皆亦摄之;如此系念,入三昧王三昧。 云何名三昧王三昧? 是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 如诸人中王第一,王中转轮圣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于诸三昧中最第一。 问曰: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应第一,何以故独称三昧王为第一? 答曰:虽应以佛神力故,佛所行诸三昧皆第一,然诸法中应有差降。 如转轮圣王众宝,虽胜一切诸王宝,然此珍宝中自有差别,贵贱悬殊。 是三昧王三昧,何定摄? 何等相? 有人言:“三昧王三昧名为自在相,善五众摄,在第四禅中。 何以故? 一切诸佛于第四禅中行见谛道,得阿那含,即时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禅中舍寿,于第四禅中起,入无余涅槃。 第四禅中有八生住处,背舍、胜处、一切入,多在第四禅中;第四禅名不动,无遮禅定法。 欲界中诸欲遮禅定心,初禅中觉观心动,二禅中大喜动,三禅中大乐动,四禅中无动。 ”   复次,初禅火所烧,二禅水所及,三禅风所至,四禅无此三患;无出入息,舍念清净。 以是故,王三昧应在第四禅中;如好宝物,置之好藏。 更有人言:“佛三昧谁能知其相? 一切诸佛法,一相无相,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诸余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数、不可思议,何况三昧王三昧! 如此三昧,唯佛能知。 如佛神足、持戒,尚不可知,何况三昧王三昧! ”   复次,三昧王三昧,一切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 譬如阎浮提,众川万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民皆属国王。 问曰:佛一切智无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后能知? 答曰:欲明智慧从因缘生故,止外道六师辈言“我等智慧一切时常有常知”故。 以是故,言佛入王三昧故知,不入则不知。 问曰:若如是者,佛力减劣! 答曰:入是三昧王三昧时,不以为难,应念即得;非如声闻、辟支佛、诸小菩萨,方便求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彻十方,无限无量。 复次,佛入三昧王三昧,种种变化,现大神力。 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现神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咒术力,或是大力龙神,或是天,非是人。 何以故? 一身出无量身,种种光明变化故,谓为非人。 ”断此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佛若入余三昧中,诸天、声闻、辟支佛或能测知;虽言佛神力大而犹可知,敬心不重。 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诸众圣,乃至十住菩萨不能测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缘。 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佛有时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如生时,得道时,初转法轮时,诸天圣人大集和合时,若破外道时,皆放大光明。 今欲现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人众生,及诸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得见知。 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光明神力,有下、中、上:咒术、幻术能作光明变化,下也;诸天龙神报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现大神力,上也。 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问曰:如诸三昧各各相,云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答曰:得是三昧王三昧时,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其中。 是三昧力故,一切诸三昧皆得,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以是故,名为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一切三昧欲入即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能观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观下。 复次,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中,能观一切十方世界,亦能观一切众生。 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经】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 【论】问曰: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无所施作,而从定起,观视世界? 答曰: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宝藏,悉开悉看。 是三昧王三昧中观已,自念:“我此法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然后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众生,知众生贫苦。 此法藏者从因缘得,一切众生皆亦可得,但坐痴冥,不求不索。 以是故,举身微笑。 问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胜于天眼,何以用天眼观视世界? 答曰:肉眼所见不遍故;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 今天眼缘世界及众生,无障无碍,余眼不尔。 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 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观。 问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为天眼? 答曰: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见,不碍山壁树木。 若人精进、持戒、禅定行力得,非是生分。 以是故,名为天眼。 复次,人多贵天,以天为主,佛随人心,以是故名为天眼。 复次,天有三种:名天、生天、净天。 名天,天王、天子是也。 生天,释、梵诸天是也。 净天,佛、辟支佛、阿罗汉是也。 净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无咎也。 天眼观视世界者,以世界众生,常求安乐而更得苦;心著吾我,是中实无吾我。 众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堕深坑。 如是等种种观已,举身微笑。 问曰:笑从口出,或时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 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复次,一切毛孔皆开,故名为笑;由口笑欢喜故,一切毛孔皆开。 问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 答曰:如大地,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佛亦如是,若无事及小因缘,则不笑,今大因缘故,一切身笑。 云何为大? 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因缘。 复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虫、恶人,渐渐集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无量,最上最大。 一切众生亦可得尔,云何空受勤苦而堕小处? ”以是故笑。 复次,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 如求佛道,赞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 以是事故笑。 复次,般若波罗蜜相,清净如虚空,不可与,不可取。 佛种种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众生,令心调柔,然后能信受般若波罗蜜。 以是故,因笑放光。 笑有种种因缘;有人欢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轻人而笑,有见异事而笑,有见可羞耻事而笑,有见殊方异俗而笑,有见希有难事而笑。 今是第一希有难事:诸法相不生不灭,真空无字无名,无言无说;而欲作名立字,为众生说,令得解脱,是第一难事。 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负干草,入火中过,不烧一叶,是为甚难。 佛亦如是,持八万法众名字草,入诸法实相中,不为染著火所烧,直过无碍,是为甚难,以是难事故笑。 如是种种希有难事,故举身微笑。 释初品中放光【经】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 【论】问曰:佛何以故先放身光? 答曰:上笑因缘中已答,今当更说。 有人见佛无量身,放大光明,心信清净恭敬故,知非常人。 复次,佛欲现智慧光明初相故,先出身光;众生知佛身光既现,智慧光明亦应当出。 复次,一切众生常著欲乐,五欲中第一者色;见此妙光,心必爱著,舍本所乐;令其心渐离欲,然后为说智慧。 问曰:其余天人亦能放光,佛放光明,有何等异? 答曰:诸天人虽能放光,有限有量;日月所照,唯四天下;佛放光明,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中出,遍至下方。 余人光明,唯能令人欢喜而已;佛放光明,能令一切闻法得度,以是为异。 问曰:如一身中,头为最上,何以故先从足下放光? 答曰:身得住处,皆由于足。 复次,一身中虽头贵而足贱,佛不自贵光,不为利养,以是故于贱处放光。 复次,诸龙、大蛇、鬼神,从口中出光,毒害前物,若佛口放光明,众生怖畏:“是何大光? ”复恐被害,是故从足下放光。 问曰:足下六百万亿光明,乃至肉髻,是皆可数;三千大千世界尚不可满,何况十方? 答曰:此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枝流无量无数。 譬如迦罗求罗虫,其身微细,得风转大,乃至能吞食一切;光明亦如是,得可度众生,转增无限。 【经】足十指、两踝、两[跳-兆+尃]、两膝、两髀、腰、脊、腹、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鼻两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论】问曰:足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及十方世界,何用身分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答曰:我先言足下光明照下方,余方不满,是故更放身分光明。 有人言:“一切身分,足为立处故最大,余不尔。 是故佛初放足下六百万亿光明以示众生。 ”如三十二相中,初种足下安住相;一切身分皆有神力。 问曰:依何三昧,依何神通,依何禅定中放此光明? 答曰:三昧王三昧中放此光明;六通中如意通,四禅中第四禅,放此光明。 第四禅中火胜处,火一切入,此中放光明。 复次,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放无量光明满十方;何况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时而不放光? 譬如转轮圣王珠宝,常有光明照王军众,四边各一由旬;佛亦如是,众生缘故,若不入三昧,恒放常光。 何以故? 佛众法宝成故。 【经】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从三千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如火相上焰,水相下润,风相旁行;是光明火气应当上去,云何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世界? 答曰:光明有二种:一者、火气,二者、水气。 日珠火气,月珠水气;火相虽焰上,而人身中火,上下遍到。 日火亦尔,是故夏月地水尽热。 以是故,知火不皆上。 复次,是光明佛力故,遍至十方。 譬如强弓遣箭,随所向至。 问曰:何以先照东方,南、西、北后? 答曰:以日出东方为上故,佛随众生意,先照东方。 复次,俱有一难,若先照南方,当言何以不先照东、西、北方? 若先照西方、北方,亦尔。 问曰:光明几时当灭? 答曰:佛用神力,欲住便住,舍神力便灭。 佛光如灯,神力如脂,若佛不舍神力,光不灭也。 【经】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论】问曰: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佛杂阿含中分别说:千日,千月,千阎浮提,千瞿陀尼,千郁怛罗越,千弗婆提,千须弥山,千四天王天处,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千大梵天,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 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 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三千大千世界。 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名大千。 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言三千,是合集名。 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有人言:“住时一劫,灭时一劫,还生时一劫。 ”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劫亦三种破,水、火、风;小劫亦三种破,刀、病、饥。 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人。 须弥山有二天处:四天处、三十三天处。 余残夜摩天等,福德因缘七宝地,风举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 是三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照竟,余光过出,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问曰:是光远照,云何不灭? 答曰:光明以佛神力为本,本在故不灭。 譬如龙泉,龙力故水不竭;是诸光明,以佛心力故,遍照十方,中间不灭。 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 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 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 复次,佛出阎浮提,阎浮提四大河,北边出,入四方大海中。 北边雪山中,有阿那婆达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宝莲华,大如车盖。 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 是池四边有四水流:东方象头,南方牛头,西方马头,北方师子头。 东方象头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头出辛头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马头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 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东海,辛头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 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 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 复次,余河名字喜转,此恒河世世不转。 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问曰:恒河中沙,为有几许? 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 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尘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河沙? 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此树林有几叶? ”佛即时便答:“有若干数。 ”婆罗门心疑:“谁证知者? ”婆罗门去至一树边,取一树上少叶藏还,问佛:“此树林定有几叶? ”即答:“今少若干叶。 ”如其所取语之。 婆罗门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后得阿罗汉道。 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 问曰:有几许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 何须持戒、禅定、智慧,然后得道? 答曰: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 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 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有若见光明、若触身不得度者。 【经】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今何以故复一切毛孔皆笑? 答曰:举身微笑是粗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细分。 复次,先举身微笑,光明有数,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无数。 复次,先举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 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复后摇。 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 笑因缘,如上说。 大智度论卷第八释初品中放光余【经】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复放常光而照十方? 答曰:有人见异光明,谓非佛光,见佛常光转大,心则欢喜。 此实佛光,便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云何为常光? 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 问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 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 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或一丈、百丈、千丈、万亿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诸佛常法。 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 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 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 复次,有人见佛常光,欢喜得度。 譬如国王以常食之余,赐诸群下,得者大喜;佛亦如是,有人见佛种种余光,心不欢喜,见佛常光,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 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 答曰:上三种放光,照十方众生令得度脱。 今欲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难可信受;是故出广长舌为证,舌相如是,语必真实。 如昔一时,佛于舍婆提国受岁竟,阿难从佛游行诸国,欲到婆罗门城。 婆罗门城王知佛神德,能化众生,感动群心,“今来到此,谁复乐我? ”便作制限:“若有与佛食、听佛语者,输五百金钱。 ”作制限后,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 城中众人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 是时,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潘淀,出门弃之。 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老使人见佛相好,金色白毫,肉髻丈光,钵空无食。 见已思惟:“如此神人,应食天厨。 今自降身持钵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 ”信心清净,欲好供养,无由如愿,惭愧白佛:“思欲设供,更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可取! ”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以钵受其施食。 佛时即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还从眉间相入。 阿难合掌长跪白佛:“唯然! 世尊,今笑因缘,愿闻其意! ”佛告阿难:“汝见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 ”阿难言:“见。 ”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入无余涅槃。 ”   尔时,佛边有一婆罗门立,说偈言:   “汝是日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语,如此臭食报何重? ”   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 ”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 我心信佛,必不妄语;不解小施,报多如是! ”佛告婆罗门:“汝颇曾见世所希有难见事不? ”婆罗门言:“见! 我曾共婆罗门道中行,见一尼拘卢陀树,荫覆贾客五百乘车,荫犹不尽,是谓希有难见事也! ”佛言:“此树种子,其形大小? ”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 ”佛言:“谁当信汝言者,树大乃尔,而种子甚小! ”婆罗门言:“实尔! 世尊,我眼见之,非虚妄也。 ”佛言:“我亦如是,见老女人净信心施,得大果报,亦如此树,因少报多;又是如来福田良美之所致也。 ”婆罗门心开意解,五体投地,悔过向佛:“我心无状,愚不信佛。 ”佛为种种说法,得初道果,即时举手大发声言:“一切众人,甘露门开,如何不出? ”城中一切诸婆罗门,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迎佛供养,皆言:“得甘露味,谁当惜此五百金钱! ”众人皆去,制限法破。 是婆罗门王,亦共臣民归命佛法,城中人一切皆得净信。 如是佛出广长舌相,为不信者故。 问曰:如为婆罗门出舌相覆面,今舌相光明,何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覆面发际,为小信故;今为般若波罗蜜大事兴故,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 问曰:是一城中人,尽得见此覆面舌相,犹尚为难;何况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一切大会,此及他方无量众集而得尽见? 又以人目所睹,不过数里,今言遍三千大千世界,无乃大而难信! 答曰: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见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 若不加神力,虽复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 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一切众人皆见阿閦佛会,与眼作对。 亦如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 ”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 见佛舌相,亦复如是。 佛以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然后便笑。 笑因缘,如上说。 问曰:前已出舌相光明,今何以故舌根复放光明? 答曰:欲令一切得重信故。 又以舌相色如珊瑚,金光明净,共相发起,故复放光。 复次,是诸光明,变成千叶金色宝华。 从舌相出此千叶金色宝华,光明彻照,如日初出。 问曰:何以故光明中变化作此宝华? 答曰:佛欲坐故。 问曰:诸床可坐,何必莲华? 答曰:床为世界白衣坐法。 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 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 又如此莲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复次,劫尽烧时,一切皆空。 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 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 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 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 此梵天王心生八子。 八子生天地人民。 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 ”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 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释迦文尼佛,化作无量千万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 如阿毗昙说:一时无二心,若化佛语时,化主应默;化主语时,化亦应默。 云何一时皆说六波罗蜜? 答曰:如此说者,外道及声闻变化法耳! 如佛变化,无量三昧力不可思议,是故佛自语时,无量千万亿化佛亦一时皆语。 又诸外道及声闻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复作化。 诸外道及声闻灭后,不能留化;如佛世尊身灭度后,复能留化如佛无异。 复次,阿毗昙中,一时无二心;今佛亦如是,当化语时,亦不有心。 佛心念化,欲令化语,即便皆语。 问曰:佛今欲说般若波罗蜜,何以令化佛说六波罗蜜? 答曰:是六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一法无异。 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 如檀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没在世界有尽法中,或得阿罗汉、辟支佛道般涅槃。 若得般若波罗蜜共合,是名波罗蜜,能至佛道。 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与六波罗蜜,一法无异。 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庄严,二者、未庄严。 如人著好缨络庄严其身,有人不著,名未庄严。 亦如国王将诸营从,是名王来;若无营从,是名独身。 如是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尔。 问曰:若佛有如是大神力,无数千万亿化佛,乃至十方说六波罗蜜,度脱一切,应尽得度,不应有残! 答曰:有三障、三恶道中众生,不能解知;人中天上,若大小,若大老,若大病,及上无色、无想天,皆不能闻、不能知。 问曰:诸能闻、能知者,何以不皆得道? 答曰:是亦不应尽得道。 何以故? 结使业障故。 有人于结使重,常为结使覆心,以是故不尽得道。 问曰:当今十方诸佛,亦应遣化说六波罗蜜,我等亦无三障,何以不闻? 答曰:当今众生,生在恶世,则入三障中! 生在佛后,不善业报,或有世界恶罪业障,或有厚重结使障。 堕在佛后,人多为厚重结使所障:或淫欲薄而瞋恚厚,瞋恚薄而淫欲厚,淫欲薄而愚痴厚,愚痴薄而瞋恚厚,如是等展转互有厚薄。 是结使障故,不闻不知化佛说法,不见诸佛光明,何况得道? 譬如日出,盲人不见,便谓世间无有日月,日有何咎? 又如雷电震地,聋人不闻声,声有何过? 今十方诸佛常说经法,常遣化佛至十方世界说六波罗蜜。 罪业盲聋故,不闻法声,以是故不尽闻见。 虽复圣人有大慈心,不能令皆闻皆见。 若罪欲灭,福将生者,是时乃得见佛闻法。 【经】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论】问曰:此三昧何以名师子游戏? 答曰:譬如师子搏鹿,自在戏乐;佛亦如是,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 复次,师子游戏,譬如师子戏日,诸兽安隐;佛亦如是,入是三昧时,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三恶众生一时得息,皆得安隐。 复次,佛名人师子,师子游戏三昧,是佛戏三昧也。 入此三昧时,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一切地狱恶道众生,皆蒙解脱,得生天上,是名为戏。 问曰:佛何以入此三昧? 答曰:欲动三千大千世界,出三恶道众生,著二善道中故。 复次,上三种变化,出自佛身。 人或信心不深,今动大地,欲令众生知佛神力无量,能令外物皆动,信净心喜,皆得离苦。 问曰:有诸阿罗汉及诸天亦能动地,何以独言是佛神力? 答曰:诸阿罗汉及诸天,不能具足动,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种震动。 问曰: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 有诸人言:大地及日月、须弥、大海,是皆有常。 是以世尊六种动地,示此因缘,令知无常。 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 云何六种动? 【经】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论】问曰:何以故正有六种动? 答曰:地动有上、中、下。 下者,二种动:或东涌西没,或南北,或边中。 中者有四:或东、西、南、北,或东、西、边、中,或南,北、边、中。 上者,六种动。 有种种因缘令地大动,如佛告阿难:“八因八缘,令地震动。 ”如别说。 复次,有人言:“四种地动,火动、龙动、金翅鸟动、天王动。 ”二十八宿,月月一周绕:若月至昴宿、张宿、氐宿、娄宿、室宿、胃宿,是六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火神;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柳宿、尾宿、箕宿、壁宿、奎宿、危宿,是六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龙神;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参宿、鬼宿、星宿、轸宿、亢宿、翼宿、是六种宿中,尔时,若地动若崩,是动属金翅鸟;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 若心宿、角宿、房宿、女宿、虚宿、井宿、毕宿、觜宿、斗宿,是九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天帝;是时安隐风雨,宜五榖,天子吉,大臣受福,万民安隐。 复次,地动因缘有小有大,有动一阎浮提,有动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 小动以小因缘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国地动,是为小动。 大动大因缘故:如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将灭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是为大动。 今佛欲大集众生故,令此地六动震动。 复次,般若波罗蜜中授诸菩萨记,当得作佛;佛为天地大主,是时地神大喜:“我今得主。 ”是故地动。 譬如国主初立,臣民喜庆,皆称万岁,踊跃歌舞。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福德因缘故,有此大地、山河、树木、一切众物,而众生不知无常! 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动此世界众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灭,皆归无常。 【经】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 【论】问曰:地动,云何能令众生心得和悦? 答曰:心随身故,身得乐事,心则欣悦。 悦者,共住之人及便身之具,能令心悦。 今以是三千大千世界杂恶众生,其心粗犷,无有善事;是故世尊动此大地,令皆柔软,心得利益。 譬如三十三天王欢乐园中,诸天入者,心皆柔软,欢乐和悦,粗心不生;若阿修罗起兵来时,都无斗心。 是时,释提婆那民,将诸天众入粗涩园中;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诸天人众斗心即生。 佛亦如是,以此大地粗涩弊恶故,变令柔软,使一切众生心得喜悦。 又如咒术药草熏人鼻时,恚心便生,即时斗诤;复有咒术药草令人心和悦欢喜,敬心相向。 咒术草药尚能如此,何况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 【经】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 【论】问曰:若佛入师子游戏三昧,能令地狱、饿鬼、畜生及余八难皆得解脱,生四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者,复何用修福行善,乃得果报? 答曰:此如上说,福德多者,见光得度;罪垢深者,地动乃度。 譬如日出照莲华池,熟者先开,生者未敷。 佛亦如是,先放光明,福熟智利,先得解脱;其福未熟,智心不利,是故未得。 佛大慈悲,等度一切,无憎爱也。 亦如树果,人动其树,熟者先堕。 佛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树,动之者佛;先度者果熟,未度者果生。 问曰:何以故善心因缘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无色界? 答曰:佛欲度此众生令得道证;无色界中以无身故,不可为说法;色界中则无厌心,难可得道,禅乐多故,慧心则钝。 复次,佛以神通感,动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众生心信得欢喜故,生欲界天;不得四禅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无色界。 问曰:五阴,无常、空、无我,云何生天人中? 谁死谁生者? 答曰:是事,赞菩萨品中已广说,今当略答:汝言五众无常、空、无我者,是般若波罗蜜中五阴,无有常无常、有空无空、有我无我。 若如外道求索实我,是不可得;但有假名,种种因缘和合而有,有此名字。 譬如幻人相杀,人见其死;幻术令起,人见其生;生死名字,有而无实。 世界法中实有生死,实相法中无有生死。 复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无生死。 何以故? 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 如偈说:   “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 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若有人念空,是则非道行;诸法不生灭,念有故失相。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 【经】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论】问曰:诸天生时,有三事自知:知所来处,知所修福田处,知本所作福德。 是人生时,无此三事,云何识宿命? 答曰:人道不定,或有识者,或不识者。 复次,假佛神力,则识宿命。 问曰:诸天有报五神通,自识宿命,能到佛所;人虽蒙佛神力,得知宿命,所住处远,云何能至佛所? 答曰:或有人生报得神通,如转轮王、圣人等,或有人假佛神力。 问曰:人生十月,三年乳哺,十岁后能自出。 今蒙佛威神,三恶、八难皆得解脱,生天、人中,即至佛所。 天则可尔,人法未成,云何得来? 答曰: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诸天、地狱皆化生;饿鬼二种生,若胎、若化生;人道、畜生四种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 卵生者,如毗舍佉、弥伽罗母三十二子(毗舍佉母人,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弥伽罗大儿字也,此母人得三道),如是等名卵生人。 湿生者,如掩罗婆利淫女、顶生转轮圣王,如是等名湿生。 化生者,如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时,人皆化生,如是等名为化生。 胎生者,如常人生。 化生人即时长大,能到佛所。 有人报得神通故,能到佛所。 复次,佛借神力故,能到佛所。 【经】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余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论】问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数,众生甚多,何以复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 答曰:佛力无量,虽度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犹以为少,以是故复及十方。 问曰:若释迦文尼佛以大神力广度十方,复何须余佛? 答曰:众生无量,不一时熟故。 又众生因缘各各不同,如声闻法中说:舍利弗因缘弟子,除舍利弗,诸佛尚不能度,何况余人? 复次,今但说东方一恒河沙等,不说若二、三、四乃至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世界。 又以世界无边无量,若有边有量,众生可尽。 以是故,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应度。 【经】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论】问曰:众生苦患有百千种,若佛神力,何以不遍令得解脱? 答曰:一切皆救,今但略说粗者;如种种结使,略说为三毒。 问曰:但言盲者得视则足,何以故言生盲? 答曰: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犹尚能令得视,何况轻者? 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 答曰: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 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眼。 今世若病、若打故失眼,是今世因缘。 复次,九十六种眼病,阇那迦药王所不能治者,唯佛世尊能令得视。 复次,先令得视,复令得智慧眼。 聋者得听,亦如是。 问曰:若有生盲,何以不说生聋? 答曰:多有生盲,生聋者少,是故不说。 问曰:以何因缘故聋? 答曰: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聋。 复次,截众生耳,若破众生耳,若盗佛塔、僧塔、诸善人福田中揵椎、铃、贝及鼓,故得此罪。 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今世因缘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缘得聋。 问曰:哑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哑? 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受地狱罪出,生世为人,哑不能言。 如是种种因缘故哑。 问曰:狂者得正,云何为狂? 答曰:先世作罪,破他坐禅,破坐禅舍,以诸咒术咒人令瞋斗诤淫欲;今世诸结使厚重。 如婆罗门失其稻田,其妇复死,即时狂发,裸形而走。 又如翅舍伽憍昙比丘尼,本白衣时,七子皆死,大忧愁故,失心发狂。 有人大瞋不能自制,成大痴狂;有愚痴人恶邪故,以灰涂身,拔发裸形,狂痴食粪;有人若风病、若热病,病重成狂;有人恶鬼所著;或有人痴,饮雨水而狂。 如是失心,如是种种名为狂。 得见佛故,狂即得正。 问曰:乱者得定,狂则是乱,以何事别? 答曰:有人不狂而心多散乱,志如猕猴,不能专住,是名乱心。 复有遽务怱怱,心著众事,则失心力,不堪受道。 问曰:乱心有何因缘? 答曰:善心转薄,随逐不善,是名心乱。 复次,是人不观无常,不观死相,不观世空;爱著寿命,计念事务,种种驰散,是故心乱。 复次,不得佛法中内乐,外求乐事,随逐乐因,是故心乱。 如是乱人得见佛故,其心得定。 问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 除狂,云何更有裸? 答曰:狂有二种: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恶邪故自裸,人不知狂。 如说:南天竺国中有法师,高座说五戒义,是众中多有外道来听。 是时国王难曰:“若如所说,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当今世人应狂者多,正者少。 而今狂者更少,不狂者多,何以故尔? ”是时,诸外道辈言:“善哉! 斯难甚深! 是秃高座,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 ”是时,法师以指指诸外道,而更说余事,王时即解。 诸外道语王言:“王难甚深! 是不知答,耻所不知,而但举指更说余事? ”王语外道:“高座法师指答已讫,将护汝故,不以言说。 向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 汝等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髅盛粪而食,拔头发,卧刺上,倒悬熏鼻,冬则入水,夏则火炙。 如是种种所行非道,皆是狂相。 复次,汝等法以卖肉、卖盐,即时失婆罗门法;于天祠中得牛布施,即时卖之,自言得法。 牛则是肉,是诳惑人,岂非失耶? 又言入吉河水中,罪垢皆除,是为罪福无因无缘。 卖肉、卖盐此有何罪? 入吉河水中言能除罪,若能除罪,亦能除福,谁有吉者? 如此诸事,无因无缘,强为因缘,是则为狂。 如是种种狂相,皆是汝等。 法师将护汝故,指而不说。 ”是名为裸形狂。 复次,有人贫穷无衣,或弊衣褴褛,以佛力故,令其得衣。 问曰:饥者得饱,渴者得饮,云何饥渴? 答曰:福德薄故,先世无因,今世无缘,是故饥渴。 复次,是人先世夺佛、阿罗汉、辟支佛食,及父母所亲食;虽值佛世,犹故饥渴,以罪重故。 问曰:今有恶世生人得好饮食,值佛世生而更饥渴。 若罪人不应生值佛世,若福人不应生恶世,何以故尔? 答曰:业报因缘,各各不同。 或有人有见佛因缘,无饮食因缘;或有饮食因缘,无见佛因缘。 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 又如迦葉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 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 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 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 ”象即感结,三日不食。 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咒,令王白象病不能食? ”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葉佛时出家学道。 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 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 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 ”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 问曰:此诸众生云何饱满? 答曰:有人言:“佛以神力变作食,令得饱满。 ”复有人言:“佛光触身,令不饥渴。 譬如如意摩尼珠,有人心念,则不饥渴,何况值佛! ”   病者得愈,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 今世病有二种:一者、内病,五脏不调,结坚宿疾;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堆压坠落,兵刃刀仗,种种诸病。 问曰:以何因缘得病? 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恼故,今世得病。 现世病,不知将身,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诸病。 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 如说:佛在舍婆提国,有一居士请佛及僧于舍饭食,佛住精舍迎食。 有五因缘:一者、欲入定,二者、欲为诸天说法,三者、欲游行观诸比丘房,四者、看诸病比丘,五者、若未结戒欲为诸比丘结戒。 是时佛持户排,入诸比丘房,见一比丘病苦,无人瞻视,卧大小便,不能起居。 佛问比丘:“汝何所苦? 独无人看? ”比丘答言:“大德,我性懒,他人有病,初不看视,是故我病,他亦不看! ”佛言:“善男子,我当看汝。 ”时释提婆那民盥水,佛以手摩其身。 摩其身时,一切苦痛即皆除愈,身心安隐。 是时,世尊安徐扶此病比丘起,将出房澡洗著衣,安徐将入,更与敷蓐令坐。 佛语病比丘:“汝久来不勤求未得事令得,未到事令到,未识事令识,受诸苦患,如是方当更有大苦痛! ”比丘闻已,心自思念:“佛恩无量,神力无数,以手摩我,苦痛即除,身心快乐! ”以是故,佛以神力令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云何名形残? 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头,斩其手足,破种种身分;或坏佛像,毁佛像鼻,及诸贤圣形像;或破父母形像。 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 复次,不善法报,受身丑陋。 若今世被贼,或被刑戮,种种因缘,以致残毁。 或风寒热病,身生恶疮,体分烂坏,是名形残! 蒙佛大恩,皆得具足。 譬如祇桓中奴,字犍抵,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 王大夫人见之心著,即微呼之,欲令从己。 犍抵不从,夫人大怒,向王谗之,反状其罪。 王闻,即节节解之,弃于冢间;命未绝顷,其夜虎、狼、罗刹来欲食之。 时佛到其边,光明照之,身即平复,其心大喜,佛为说法,即得三道。 佛牵其手将至祇桓。 是人言:“我身已破已弃,佛续我身,今当尽此形寿,以身布施佛及比丘僧。 ”明日波斯匿王闻如是事,来至祇桓,语犍抵言:“向汝悔过! 汝实无罪,枉相刑害,今当与汝分国半治。 ”犍抵言:“我已厌矣,王亦无罪! 我宿世殃咎,罪报应尔! 我今以身施佛及僧,不复还也。 ”如是若有众生形残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即时平复。 是故言:乃至形残皆得具足,蒙佛光明,即时平复。 【经】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亲及善知识。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论】问曰:是诸众生未离欲,无禅定,不得四无量心,云何得等心? 答曰:是等,非禅中等,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 以此等故,善心相视。 复次,等心者,经中有言。 云何等心? 相视如父如母,是名等心。 问曰:视一切众生便是父母、兄弟、姊妹不? 答曰:不也。 见老者如父母,长者如兄,少者如弟,姊妹亦尔。 等心力故,皆如亲亲。 问曰:云何非父母言父母? 乃至非亲亲言亲亲? 不堕妄语耶? 答曰:一切众生无量世中,无非父母、兄弟、姊妹、亲亲者。 复次,实相法中,无父母、兄弟;人著吾我,颠倒计故,名为父母、兄弟。 今以善心力故,相视如父如母,非妄语也。 复次,如人以义相亲,非父事之为父,非母事之为母,兄弟、儿子亦复如是。 如人有子行恶,黜而弃之;他姓善行,养以为子,如是相视,则为等心。 如说偈:   “视他妇如母,见他财如火,一切如亲亲,如是名等见。 ”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者,身业道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道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道三种:不贪、不恼害、不邪见。 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者,见人不杀代其欢喜;乃至邪见亦有四种。 问曰:后三业道非业,前七业道亦业,云何言十善业道? 答曰:没少从多故,通名业道。 后三虽非业,能起业,又复为业故生,是故总名业道。 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问曰:上说行十善业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复言净修梵行? 答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 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者,   问曰:此何等乐? 答曰:是乐二种:内乐、涅槃乐。 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 心乐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业道,清净无秽,是名内乐。 问曰:此乐何界系? 欲界系、色界、无色界系耶? 答曰:是乐欲界系,亦不系;非色、无色界系。 今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若是色界系,不应言譬如比丘得第三禅;以是事故,知非色界系。 此欲界心生喜乐,一切满身;譬如暖苏渍身,柔软和乐。 不系者,得般若波罗蜜相,观诸法不生不灭,得实智慧,心无所著,无相之乐,是为不系。 问曰: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乐? 答曰: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 受尽乐,一切五阴尽更不生,是无余涅槃乐。 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 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 问曰:初禅、二禅亦有乐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禅? 答曰:乐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三禅。 初禅有二种:乐根、喜根。 五识相应乐根,意识相应喜根。 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 三禅意识相应乐根。 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乐根。 是五识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 以是故,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 以是故,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无背舍、胜处、一切入。 过是三禅更无乐,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一切众生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者。 问曰:何以故次乐后,言皆得好慧? 答曰:人未得乐,能作功德;既得乐已,心著乐多故,不作功德! 是故乐后次第心得好慧。 好慧者,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问曰:持戒是名自守,亦名不娆众生,何以故复言自守不娆众生耶? 答曰:身口善,是名持戒;检心就善,是名自守,亦名不娆众生。 一切诸功德,皆戒身、定身、慧身所摄。 言好持戒,是戒身摄;好自守,是定身摄;不娆众生,禅中慈等诸功德,是慧身摄。 问曰:亦无有人言不好持戒者,今何以言好持戒? 答曰:有如婆罗门著世界法者言:“舍家好持戒,是为断种人。 又以自力得财,广作功德,如是有福。 出家乞食,自身不给,何能作诸功德? ”如是为诃好持戒。 亦有著世界治道人,诃好自守者言:“人当以法治世,赏善罚恶,法不可犯,不舍尊亲,立法济世,所益者大,何用独善其身,自守无事? 世乱而不理,人急而不救! ”如是名为诃好自守。 亦有人诃好不娆众生者言:“有怨不能报,有贼不能击,恶人不能治,有罪无以肃,不能却患救难,默然无益,何用此为? ”如是为诃好不娆众生。 如偈说:   “人而无勇健,何用生世间? 亲难而不救,如木人在地! ”   如是等种种不善语,名为诃不娆众生。 是诸天人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行是善法,身心安隐,无所畏难,无热无恼,有好名善誉,人所爱敬,是为向涅槃门。 命欲终时,见福心喜,无忧无悔。 若未得涅槃,生诸佛世界,若生天上,以是故言: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大智度论卷第九释初品中现普身【经】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 【论】问曰:佛以何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其德特尊,光明威德巍巍,乃如是耶? 如转轮圣王、诸天、圣人,亦有大力光明威德,何以独言佛德特尊? 答曰:此诸贤圣虽有光明威德,有量有限。 譬如众星,日光既出,则没不现。 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缘大故,果报亦大,余人无此。 复次,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岂唯国财、妻子而已! 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 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 以是故,言因缘大故,果报亦大。 问曰: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者、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毗楼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者、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者、冷风动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 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 若佛神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东方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何以故受诸罪报? 答曰:佛在人中生,有父母,受人身力,一指节力胜千万亿那由他白象力,神通力无量无数,不可思议。 是净饭王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得佛道,是人岂受罪报,为寒热等所困? 如佛神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中,何有寒热诸患?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 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 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 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 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众生。 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 以有二种佛故,受诸罪无咎。 复次,佛即得道时,一切不善法尽断,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实有不善法报可受? 但怜愍未来世众生故,现方便受此诸罪。 复次,如阿泥卢豆,与一辟支佛食故,受无量世乐,心念饮食,应意即得;何况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众生,而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以是事故,知佛方便,为度众生故,受此诸罪。 云何方便怜愍未来世? 五众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种种自活之具不能得。 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于人? ”是五众当答:“我等虽无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 我等今日众苦,是先身罪报;今之功德,利在将来。 我等大师佛入婆罗门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钵而还。 佛亦有诸病,释子毕罪时,佛亦头痛,何况我等薄福下人! ”诸白衣闻已,瞋心则息,便以四种供养供给比丘,身得安隐,坐禅得道。 是为方便故,非实受罪。 如毗摩罗诘经中说:佛在毗耶离国,是时佛语阿难:“我身中热风气发,当用牛乳,汝持我钵乞牛乳来! ”阿难持佛钵,晨朝入毗耶离,至一居士门下立。 是时毗摩罗诘在是中行,见阿难持佛钵而立,问阿难:“汝何以晨朝持钵立此? ”阿难答曰:“佛身小疾,当用牛乳,故我到此。 ”毗摩罗诘言:“止! 止! 阿难,勿谤如来! 佛为世尊,已过一切诸不善法,当有何病? 勿使外道闻此粗语,彼当轻佛! 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 ”阿难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当须牛乳! ”毗摩罗诘言:“此虽佛敕,是为方便,以今五恶之世故,以是像度脱一切。 若未来世有诸病比丘,当从白衣求诸汤药。 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余人? ’诸比丘言:‘我等大师犹尚有病,况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 ’以是事故,诸白衣等以诸汤药供给比丘,使得安隐,坐禅行道。 有外道仙人,能以药草、咒术除他人病,何况如来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 汝且默然! 持钵取乳,勿令余人异学得闻知也。 ”以是故,知佛为方便,非实病也。 诸罪因缘,皆亦如是。 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经】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是时,首陀会天、梵众天、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与非人,以诸天华、天缨络、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论】问曰:佛何以故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 答曰: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入三昧王三昧,从足下相轮光明,上至肉髻光炎大明。 譬如劫尽烧时,诸须弥山王随次燃尽。 是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悉大明。 众生见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欲说般若波罗蜜初神力。 第二、一切毛孔皆悉微笑。 第三、放常光明,面各一丈。 第四、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笑。 第五、入师子游戏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 第六、佛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以此神力,感动众生。 其有信者,皆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中疑者,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说言:“今所见者,是佛真身。 ”以佛力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见佛常身,远近无碍。 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大欢喜言:“此真是佛身! ”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以此身;如是思惟,此真是佛身。 问曰:何以故名为净居天、梵世天? 答曰: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名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 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 梵世天者,生处有三种:一者、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者、梵辅天,贵梵生处;三者、大梵天,是名中间禅生处。 问曰:离欲是同,何以故有贵贱异处? 答曰:初禅三种:下、中、上。 若修下禅,生梵众;若修中禅,生梵辅;若修上禅,生大梵。 慈行亦如是。 如妙眼师念言:“我为众人说法,皆生梵天中。 我今不应与弟子同处,当修上慈。 ”修上慈故,生大梵天中。 复次,第一清净心故,生大梵天中。 问曰:何以故于四禅中但说初、后,不说中间? 答曰:初门离欲难故,最后微妙难得故,中间易入故不说。 复次,言梵世已摄色界,以第四禅第一妙故别说。 复次,以人多识梵天,不识余天,是故但说梵天。 以净居天常怜愍众生,常劝请佛故。 复次,佛说法声至梵天。 佛得道时,诸天展转唱告,乃至净居天。 以是故,说初、后,不说中。 复次,梵天近欲界故应闻,净居天是色界主,是故应闻。 譬如守门人识客;客至其主,主则识之,中间无事故不说。 复次,二禅大喜,三禅大乐,喜、乐放逸,是故不说。 问曰:何以名他化自在? 答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 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 兜率名知足天,夜摩名善分天,第二名三十三天,最下天是四天王诸天。 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 须弥山边有山,名由揵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 此山有四头,头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 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 如是诸天见佛身清净,大光明净,持诸供具水陆诸华,陆地生华,须曼提为第一;水中生华,青莲华为第;若树生华;若蔓生华。 是诸名华,种种异色,种种香薰,各持天华来诣佛所。 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具。 云何为天华? 天华芬薰,香气逆风。 诸天缨络,悬在佛上。 天泽香以途佛地,天末香以散佛上。 天莲华青、赤、红、白,何以无黄? 黄属火,火非水华所宜故。 天宝莲华,琉璃为茎,金刚为台,阎浮那陀金为叶,柔软且香;并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问曰:若诸天供养,应持天华,人及非人,云何得天华? 答曰:佛以神足放大光明,地六种震动,诸天雨种种妙华,满三千大千世界,以供养佛;是人非人,或取此华而以供养。 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 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 是故言人非人持诸天华,是则无咎。 【经】是诸天华乃至天树叶香,以散佛上。 【论】问曰:何以以华散佛身上? 答曰:恭敬供养故。 又佛光照,皆遥见佛,心大欢喜。 供养佛故,皆以诸华而散佛上。 复次,佛于三界第一福田,以是故华散佛上。 【经】所散宝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虚空中化成大台。 【论】问曰:何以化作此台在虚空中? 答曰:所散华少而化为大台,以示众生因少果多。 问曰:何以故台在虚空中住而不堕落? 答曰:佛以神力欲示众生,令知佛为福田,得报不失,乃至成佛,其福不灭。 【经】是华台四边垂诸缨络,杂色华盖五色缤纷,是诸华盖、缨络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论】问曰:若佛自有神力,何以因所散华而变为台? 答曰:欲令人心信清净故,是人见所供养变成此台,心大欢喜,因欢喜故,大得福德。 【经】以是华盖、缨络严饰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有人言:“转轮圣王四世界主,梵天王千世界主,佛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语非实! 以是故佛所变化,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 【经】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   【论】问曰:佛以一身示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今诸众生何以各各见佛在前说法? 答曰:佛有二种神力:一者、一处坐说法,令诸众生远处皆见,远处皆闻;二者、佛在一处说法,能令一一众生,各自见佛在前说法,譬如日出影现众水。 复次,众生不同。 有人见佛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净信;有人各各见佛在前说法,得心清净,信乐欢喜。 以是故,佛今各各在前而为说法。 【经】尔时,世尊在师子座,熙怡而笑,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以此光故,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见东方如恒河沙诸佛及僧;彼间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皆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论】问曰:佛上已多放光明,今以何故复放斯光? 答曰:先放光明,各各有事,如先说。 今以彼此众会,两未相见故,以光明神力,令彼此世界一切大会,两得相见。 问曰:如弟子中天眼第一,大阿罗汉长老阿泥卢豆,暂观见小千世界,谛观见二千世界;大辟支佛暂观见二千世界,谛观见三千大千世界。 今一切人,云何能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见,非众生力也。 设阿罗汉及余处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见无限。 譬如转轮圣王飞行,一切营从及诸象马众畜,皆亦随去。 今佛神力故,众生虽在远处,亦得相见。 又如般舟三昧力故,虽不得天眼,而见十方佛,眼耳(耳乃见字之形误)无碍。 亦如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得天眼、天耳。 佛以神力令一切众生皆得远见,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在师子座而笑,笑如先说,余未说者今当说。 问曰:此间众生远见彼方,是佛神力。 彼间众生亦见此方,是谁力耶? 答曰:是释迦牟尼佛力,令彼得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及见释迦牟尼佛,并一切众会;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经】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如佛所说一切世界,无量无边,云何言其世界最在边? 最在边者,是堕有边相;若世界有边,众生应尽。 何以故? 无量诸佛,一一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更无新众生,故者应尽! 答曰:佛经虽言世界无量,此方便说,非是实教。 如实无神,方便故说言有神。 此十四难,世界有边、无边,俱为邪见。 若无边,佛不应有一切智。 何以故? 智慧普知,无物不尽,是名一切智。 若世界无边,是有所不尽;若有边,如先说咎。 此二俱邪见。 何以故? 依无边以破有边故。 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 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 若无边,佛不应一切知者。 如上佛义中答,佛智无量故应知,譬如函大故盖亦大。 问曰:世界名多宝,宝有二种:财宝、法宝。 何等宝多,名为多宝世界? 答曰:二种皆有。 又多菩萨照法性等诸宝(言此宝大菩萨所有,以为宝冠。 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多故名为多宝。 是中有佛名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若尔者,一切佛皆应号宝积,何以独称彼佛为宝积? 答曰:虽一切诸佛皆有此宝,但彼佛即以此宝为名。 如弥勒名为慈氏,诸佛虽皆有慈,但弥勒即以慈为名。 复次,如宝华佛生时,一切身边有种种华色光明故,名宝华太子。 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旧名锭光佛。 宝积佛亦如是,应当初生时,亦多诸宝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种种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唯有释迦牟尼一佛,无十方佛。 何以故? 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威力,无量神通,能度一切众生,更无余佛。 如说:阿难一心思惟过去诸佛:“宝华、燃灯等皆生好世,寿命极长,能度一切众生。 今释迦牟尼佛恶世生,寿命短,将无不能度一切弟子耶? ”如是心疑,佛时即知阿难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时,入日出三昧。 尔时,佛身一切毛孔出诸光明,亦如日边出诸光明,其光遍照阎浮提内;其明满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满已,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满已,照十方无量世界。 尔时,世尊从脐边出诸宝莲华,如偈说:   “青光琉璃茎,千叶黄金色,金刚为华台,琥珀为华饰。 茎软不粗曲,其高十余丈,真青琉璃茎,在佛脐中立。 其叶广而长,白光间妙色,无量宝庄严,其华有千叶。 妙华色如是,从佛脐中出。 是四华台上,宝座曜天日,    一一诸宝座,座各有坐佛。 如金山四首,光曜等如一。 从四佛脐中,各出妙宝华;华上有宝座,其座各有佛。 从是佛脐中,展转出宝华,华华皆有座,座座各有佛。 如是展转化,乃至净居天,若欲知近远,当以譬喻说。 有一大方石,纵广如大山,从上放令下,直过无所碍。 万八千三百,八十有三岁,如是年岁数,尔乃得到地。 于是两中间,化佛满其中,其光大盛明,逾于火日月。 有佛身出水,亦有身出火,或复现经行,有时静默坐,    有佛行乞食,以此福众生。 或复说经法,有时放光明,    或到三恶趣,冰暗火地狱。 和气济寒冰,光明照暗狱,    热处施凉风,随事救其苦,安之以无患,度之以法乐! ”   如是种种方便,一时顿能度十方无量众生;度众生已,还入本处住佛脐中。 尔时,世尊从日出三昧起,问阿难言:“汝见此三昧神通力不? ”阿难白佛:“唯然! 已见! ”重白佛言:“若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满虚空,何况在世八十余年! ”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无量,现化十方,无异佛也。 复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 转轮圣王不得一处并治,十力世尊亦无一世二佛。 ”又佛说言:“佛言不虚,世无二佛;一法难值,佛世尊也,无量亿劫时时一有。 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 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此言种种见)。 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此言火),二名鞞恕婆附(此言一切胜)。 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此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释迦牟尼。 除此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 ”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余劫无佛,甚可怜愍? 答曰:虽释迦牟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亦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 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更有余佛。 复次,汝言佛自说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转轮圣王不得同时出世;佛亦如是,同时一世亦无二佛。 汝不解此义。 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 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 ”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 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 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 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 ”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 以是故,不应依语。 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 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经。 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后得涅槃,是为未了义。 云何未了? 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 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 是多持经方便说,非实义。 是经中佛虽言世无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虽言世无二转轮圣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无,但言四天下世界中无二转轮圣王。 作福清净故,独王一世,无诸怨敌;若有二王,不名清净。 虽佛无嫉妒心,然以行业世世清净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 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 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诸佛,种种法门、种种身、种种因缘、种种方便,以度众生。 以是故,多持经中一时一世界无二佛,不言十方无佛。 复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难值,是佛世尊。 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 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 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 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 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 ”佛语阿难:“是无因缘! ”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 ”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 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 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 ”以是故佛言:“阿难,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 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为一佛世界故,不为一切余诸世界。 是处劫空无有佛出,甚可怜愍者,亦是此间一佛世界,非为一切余诸世界也。 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 如杂阿含经中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诸世界亦如是。 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 是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淫、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 一切世界皆有三种人:下、中、上。 下人,著现世乐;中人,求后世乐;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怜愍众生。 有因缘,云何无果报? ”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 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 ’”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 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 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瞋、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 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 复次,盲人无量,而言唯须一医,此亦不然。 以是故,应更有十方佛。 复次,长阿含中有经言:有鬼神王守北方,与众多百千万鬼神后夜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住,放清净光,普照祇桓,皆令大明;合掌赞佛,说此二偈:   “大精进人我归命! 佛二足中尊最上,智慧眼人能知见,诸天不解此慧事。 过去未来今诸佛,一切我皆稽首礼! 如是我今归命佛,亦如恭敬三世尊。 ”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后别归命释迦牟尼佛。 若无十方现在佛,当应但归命释迦牟尼佛,不应言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过去世,有无量佛;未来世,亦有无量佛;以是故,现在亦应有无量佛。 复次,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数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 若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 譬如鹿未被箭时,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围而出;人亦如是,有老病死苦,闻唯有一佛,甚难可遇,心便怖畏,勤行精进,疾得度苦。 以是故,佛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 若有十方佛,汝言无,得无限罪。 若无十方佛而我言有,生无量佛想,得恭敬福。 所以者何? 善心因缘福德力大故。 譬如慈心三昧力,观一切众生皆见受乐,虽无实益,以慈观,故是人得无量福;十方佛想,亦复如是。 若实有十方佛而言无,得破十方佛无量重罪。 何以故? 破实事故。 肉眼人虽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无量! 若实有佛而意谓无,其罪甚重! 人自用心,尚应信有,何况佛自说摩诃衍中,言实有十方佛而不信耶?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 答曰: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 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 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 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 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 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 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复次,如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毗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 有时飞到南天竺,亿耳居士舍,受供养。 有时暂来北天竺月氏国,降阿波罗罗龙王。 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 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人就内看之则不见,出孔遥观光明相如佛。 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 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 ”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也)。 人与佛同国而生,犹不遍见,何况异处? 以是故,不可以不见十方佛故而言无也。 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 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 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 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 如偈说:   “诸佛先观知有人,一切方便不可度,或有难度或易化,或复有迟或有疾。 或以光明或神足,种种因缘度众生;有欲作逆佛愍除,或欲作逆佛不遮。 刚强难化用粗言,心柔易度用软言;虽有慈悲平等心,知时智慧用方便。 ”   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 复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人? 复次,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 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自归,念遍吉菩萨功德,愿除此病! 是时遍吉菩萨像,即以右手宝渠光明摩其身,病即除愈。 复一国中有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布发令蹈上而过。 有比丘语王言:“此人摩诃罗,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 ”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掌供养,我转近便灭。 ”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 ”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 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读诵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 ’我诵法华经故,遍吉自来(遍吉法华经名为普贤)。 ”复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 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 ”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 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 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 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 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 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 【经】尔时,彼世界有菩萨,名曰普明。 【论】菩萨义,如赞菩萨品中已说。 问曰:云何名普明? 答曰:其明常照一切世界,是故名普明。 【经】见此大光,见地大动,又见佛身,到宝积佛所白佛言:“世尊,今何因缘,有此光明照于世间,地大震动,又见佛身? ”     【论】地动,佛身光明,如先说。 问曰:是普明菩萨,于诸菩萨中最尊第一,应自知因缘,何以问佛? 答曰:是普明菩萨虽大,不能知诸佛智慧、神力,譬如月光虽大,日出则灭,以是故问佛。 复次,菩萨常欲见佛,心无厌足,无因缘尚欲见佛,何况有大因缘? 复次,是事不应疑! 譬如犊子随母,未足怪也。 又如小王朝宗大王,法应尔故。 诸大菩萨亦如是,得利大故,常欲随佛。 是菩萨见是事,心即觉知,是必大事;见无数无量世界,皆得相见,以是故问。 复次,有人言:“是菩萨自有神力能知,亦是释迦牟尼佛力令知,但为诸小菩萨不知故问佛。 诸小菩萨怖难未除,不能问佛,是故为之发问。 ”是普明菩萨发其世界,与诸小男子、小女人俱,以是故知不能问佛。 譬如大象能躄大树,令诸小象得食枝叶,是故问佛:大德,何因何缘有此大光明,大地震动,又见佛身? 大智度论卷第十释初品中十方菩萨来之余【经】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 【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何以答普明? 是则动相。 摄心则无语,散心则有说。 说法从觉观生,觉观粗事,佛不应有此粗事! 答曰:佛虽入深禅定,不为世事所动,今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为之说法断疑。 如须弥山王,小风则不能动,若随岚风至则大动散。 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风来,怜愍心动,散身无数,入五道教化众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 复次,佛实不动,常入禅定。 先世福德因缘故,身遍出声,应物如响,如天伎乐,自然发声。 又如摩尼珠,随人所欲种种与之,若欲衣被、饮食、医药,自恣所须,自然皆得。 佛亦如是,从其身边诸毛孔中自然有声,随心说法,是中佛无忆想,亦无分别。 如说密迹金刚经中,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 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 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 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即时以己神足力,去无量千万亿佛世界而息,闻佛音声如近不异。 所息世界,其佛与大众方食。 彼土人见目连立其钵缘,彼佛弟子问其佛言:“此人头虫从何所来? 著沙门被服而行! ”其佛报言:“勿轻此人! 此是东方过无量佛界,有佛名释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 ”彼佛问:“目度伽略子! 汝何以来此? ”目连答言:“我寻佛音声故来至此。 ”彼佛告目连:“汝寻佛声,过无量亿劫,不能得其边际。 ”   复次,佛出世,为断众生疑故为说法,此不应难! 汝不应问:“日何以除暗? ”佛亦如是,不应问佛何以故答。 问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今何以称言是彼神力? 答曰:示无吾我,彼此灭嫉慢故。 复次,世界有天,常求尊胜,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 如梵天王谓诸梵言:“我作汝等。 ”毗纽天言:“世间有大富贵名闻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 我能成就世间,亦能破坏世间,世间威德皆是我作。 ”有如是天破因缘法相;诸佛实语不坏因缘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经】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中而得自在”。 【论】问曰:若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萨何以欲来见释迦牟尼佛? 答曰: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 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于上三事心无厌足。 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 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 ”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地相,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佛问居士:“汝几事无厌生净居天? ”答言:“我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 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是我净居诸天,亦常从我听法问法。 ”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 以是故,普明菩萨来见释迦牟尼佛,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于诸三昧而得自在者,问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萨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 答曰:有二种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萨三昧。 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 如说诸佛要集经中,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 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 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 ”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 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 ”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 ”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 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 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 ”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以是故,汝不能令觉。 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 ”是诸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经】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 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     【论】问曰:佛何以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答曰:佛于弟子爱断故,于弟子中心不著故。 复次,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 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语言欲往随意。 复次,是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 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 ”   复次,是世界离娑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 是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 复次,先世因缘故,虽远处生,应来听法。 譬如绳系雀脚,虽复远飞,摄之则还。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见普明远来听法,便作是念:“彼从远来,况我生此世界中而不听法? ”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   问曰: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华为信? 答曰:随世间法行故。 如二国王力势虽同,亦相赠遗。 复次,示善软心故,以华为信。 世间法中,使从远来,必应有信;佛随世法,是故致信。 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 何以故? 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问曰:何以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他法? 答曰:随世间法,如比丘欲供养法宝,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余持法、知法、解法者。 佛亦如是,虽身中有法,而供养余佛法。 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 答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 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 ”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 ”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 ”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报、功德力。 今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 ”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 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 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 ”如技家百岁老公而舞,有人诃之言:“老公年已百岁,何用是舞? ”公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 ”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不自遥散释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养? 答曰:为此间诸菩萨信普明故。 复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种害,终不能伤;道里悬远,欲令安隐故。 问曰:何故不以好宝深经,若佛菩萨宝(言此宝诸天所不见能出种种妙物,如摩尼珠,故名佛宝也)为信,而以莲华? 莲华小物,何足为信? 答曰:佛不须物,佛宝、天宝尚亦不须,何况人宝? 以不须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 深经亦尔。 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 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 复次,华香清妙,宜为供养。 如人献赠,必以异物。 问曰:何故正以莲华,不以余物? 答曰:供养唯以华香、幡盖。 华有二事,有色、有香。 问曰:余华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莲华供养? 答曰:如华手经中说:十方佛皆以华供养释迦文佛。 复次,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 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 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虽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 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 问曰:佛何以令普明以华散佛上? 答曰:供养法,华香、幡盖:幡盖应上,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 问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 答曰:自手供养是身业,软言问讯是口业,能起身、口业是意业。 是三业得功德牢固,与佛道作因缘。 问曰:何以言“汝当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诸菩萨难及难胜”? 答曰: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 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 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 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 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 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 如是事,皆从一心得。 如佛般涅槃后一百岁,有一比丘,名忧波毱,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 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少时见佛。 忧波毱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 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忧波毱,欲来见汝,问佛容仪。 ”是时,比丘尼以钵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 忧波毱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 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 容貌何似? 为我说之! ”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少,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 头上金钗堕地,在大暗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 我自是后,乃作比丘尼。 ”忧波毱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 ”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 何以知之? 六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 此虽弊恶,如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 汝虽是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 ”忧波毱毱闻是语,大自惭愧! 以是故,言一心敬慎。 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复次,何以故言一心敬慎,是菩萨难胜难及、难破难近? 譬如大师子王,难胜难破;亦如白象王及龙王,如大火炎,皆难可近。 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故,若人欲胜欲破,是不可得,正可自破,是故言难近。 问曰:一切大菩萨皆大功德,智慧利根,一切难近,何以独言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答曰:实如所言。 但以多宝世界中菩萨远来,见此世界不如,石沙秽恶,菩萨身小,一切众事皆亦不如,必生轻慢,是故佛言一心敬慎,彼诸菩萨难近。 复次,乐处生人,多不勇猛,不聪明,少智慧。 如郁怛罗越人,以大乐故,无出家,无受戒;诸天中亦尔。 是娑婆世界中,是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难,以是故,易得厌心。 见老病死至,心大厌患;见贫穷人,知先世因缘所致,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利根。 彼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 譬如利刀,著好饮食中,刀便生垢,饮食虽好而与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莹治,垢除刀利。 是菩萨亦如是,生杂世界中,利智难近。 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养马不乘,则无所任。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多方便故难近,余处不尔。 如佛说:“我自忆念宿世,一日施人千命。 ”度众生故,虽诸功德、六波罗蜜、一切佛事具足,而不作佛,恒以方便度脱众生。 以是事故,是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经】尔时,普明菩萨从宝积佛受千叶金色莲华,与无数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俱共发引。 【论】问曰:是普明菩萨大力神通故应能来,是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云何自致? 多宝世界最在东边,道里悠远,是自用力行? 为宝积佛力? 是普明菩萨力耶? 为释迦牟尼佛力? 答曰:尽是四种人力。 是出家、居家菩萨,或是不退五通成就菩萨,四如意足好修,先世释迦牟尼佛因缘,亦自用己力,亦是普明菩萨力。 何以故? 是中力势薄者,是普明菩萨力故得来。 如转轮圣王飞上天时,四种兵及诸宫观、畜兽,一切皆飞;转轮圣王功德大故,能令一切随而飞从。 此亦如是,力势薄者,以普明菩萨力故皆亦得来。 亦是宝积佛力,及释迦牟尼光明照之。 若自无力,但释迦牟尼佛光明照之,亦应能来,何况有三! 问曰:是普明菩萨,何不独来而多将众人? 答曰:翼从所宜故。 譬如国王出时,必有营从。 复次,是普明菩萨,及释迦牟尼佛因缘人故。 所以者何? 彼大众中二众共来,是故知有因缘者来,无因缘者住。 问曰:是菩萨何以故与诸居家、出家,童男、童女俱来? 答曰:佛弟子七众:比丘、比丘尼、学戒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优婆塞、优婆夷是居家,余五众是出家。 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种: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余者为大。 问曰:大者应行,小者何以能来? 答曰:在功德,不在大小。 若失功德利,行不善法,虽老而小;若有功德利,行善法,虽小而大。 复次,见此小者远来,人见则叹:“小而能尔,为法远来! ”亦显佛法小、大皆得奉行。 外道法中,婆罗门得行其法,非婆罗门不得行;佛法无大无小,无内无外,一切皆得修行。 譬如服药,以除病为主,不择贵贱大小。 【经】皆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东方诸佛。 【论】问曰:若皆供养东方诸佛,诸佛甚多,何时当讫,得来此间? 答曰:是诸菩萨非作人天法供养,自行菩萨供养法。 菩萨供养法,身入禅定,其身直进,从其身边出无量身,化作种种供养之物,满诸佛世界。 譬如龙王行时,从身出水,普雨天下。 问曰:此诸菩萨欲诣释迦牟尼佛,何以中道供养诸佛? 答曰:诸佛第一福田,若供养者得大果报。 譬如人广修田业,为多得榖故。 诸菩萨见诸佛供养,得佛果报,是故供养。 复次,菩萨常敬重于佛,如人敬重父母。 诸菩萨蒙佛说法,得种种三昧、种种陀罗尼、种种神力,知恩故广供养。 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从佛得一切变现色身三昧,作是思惟:“我当云何供养佛及法华三昧? ”即时飞到天上,以三昧力,雨七宝、华香、幡盖,供养于佛。 出三昧已,意犹不足,于千二百岁,服食众香,饮诸香油,然后以天白毡缠身而烧。 自作誓言:“使我身光明,照八十恒河沙等佛世界! ”是八十恒河沙等世界中诸佛赞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以身供养,是为第一! 胜以国财妻子供养百千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 ”于千二百岁,身燃不灭。 复次,是供养佛,得无量名闻福德利益,诸不善事皆悉灭除,诸善根得增长,今世后世常得供养报,久后得作佛。 如是供养佛,得种种无量利,以是故,诸菩萨供养佛。 【经】持诸华香、缨络、末香、泽香、烧香、涂香、衣服、幢盖,向释迦牟尼佛所。 到已,头面礼佛足,一面立。 【论】问曰:应言礼,何以名头面礼足? 答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贱,履不净处,最在下故。 是故以所贵礼所贱,贵重供养故。 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 头面礼足,是上供养。 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两手捉上座两足,以头面礼。 问曰:四种身仪:若坐、若立、若行、若卧。 何以故一面立? 答曰:为来故不应行,为恭敬供养故不应卧。 此事易明,何足问耶? 应问或坐、或立。 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重。 复次,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 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 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 譬如王臣,大有功勋故得坐。 是诸菩萨中,虽有白衣,以从远来供养佛故立。 【经】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论】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答曰:诸佛法尔,知而故问。 如毗尼中,达贰迦比丘作赤色瓦窟,佛见已知而故问:“阿难,此作何物? ”阿难白佛:“是陶家子出家,字达贰迦,作小草舍,常为放牛人所坏,三作三破,是故作此瓦舍。 ”佛语阿难:“破此瓦窟! 何以故? 外道辈当言,佛大师在时,漏处法出! ”如是等处处知而故问。 复次,佛虽一切智,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亦问讯。 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 复次,世界中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力等故,应相问讯。 复次,是多宝世界清净庄严,佛身色像光明亦大,若不问讯,人谓轻慢。 又复欲示佛世界身色光明,种种虽胜,智慧、神力俱等无异,是故问讯。 问曰:何以问少恼、少病不? 答曰: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 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堕落、推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恼。 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 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问少恼、少患不? 问曰:何以不问无恼、无病,而问少恼、少患? 答曰:圣人实知身为苦本,无不病时。 何以故? 是四大合而为身,地、水、火、风,性不相宜,各各相害。 譬如疽疮,无不痛时,若以药涂,可得少瘥而不可得愈。 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 以是故,不得问无恼、无病。 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 复有身四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 以是故,问少恼、少患。 问曰:问少恼、少患则足,何以复言兴居轻利? 答曰:人虽病瘥,未得平复,以是故,问兴居轻利。 问曰:何以故言气力安乐不? 答曰:有人病瘥,虽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携轻举重,故问气力。 有人虽病得瘥,能举重携轻,而未受安乐,是故问安乐不! 问曰:若无病有力,何以未受安乐? 答曰:有人贫穷、恐怖、忧愁,不得安乐。 以是故,问得安乐不。 复次,有二种问讯法:问讯身,问讯心。 若言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是问讯身。 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 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 是二病问讯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   问曰:人问讯则应尔,诸天尚不应如此问讯,何况于佛? 答曰:佛身二种:一、神通变化身,二、父母生身。 父母生身,受人法故,不如天,是故应如人法问讯。 问曰:一切贤圣,心无所著,不贪身,不惜寿,不恶死,不悦生,若如是者,何用问讯? 答曰:随世界法故,受人法问讯。 遣问讯,亦以人法。 千叶金色莲华,如上说。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论】问曰:佛无胜如,今何以故向东方诸佛散华供养? 如佛初得道时,自念:“人无所尊,则事业不成。 今十方天地谁可尊事者? 我欲师而事之! ”是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佛为无上,无过佛者。 ”佛亦自以天眼观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胜佛者,心自念言:“我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今自致作佛,是我所尊,即是我师,我当恭敬供养尊事是法。 ”譬如有树名为好坚,是树在地中百岁,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其身。 是时林中有神,语好坚树言:“世中无大汝者,诸树皆当在汝荫中。 ”佛亦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在菩萨地中生,一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坐,实知一切诸法相,得成佛道。 是时自念:“谁可尊事以为师者,我当承事恭敬供养。 ”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言:“佛为无上,无过佛者。 ”今何以故复供养东方诸佛? 答曰:佛虽无上,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过佛者,而行供养。 供养有上、中、下:下于己者而供养之,是下供养;供养胜己,是上供养;供养与己等者,是中供养。 诸佛供养,是中供养。 如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阿罗汉比丘尼,一日中一时入涅槃。 是时,诸得三道优婆塞,举五百床;四天王举佛乳母大爱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罏,烧香供养。 佛语比丘:“汝等助我供养乳母身! ”尔时,诸阿罗汉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梨山上,取牛头栴檀香薪,助佛作[艹/积],是为下供养。 以是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 复次,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 如偈说:   “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   以是故,诸佛一切智,能供养一切智。 复次,是十方佛,世世劝助释迦牟尼佛。 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 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 譬如人梦中作栰,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 在中流中梦觉,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 ”是时,勤心都放。 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 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 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 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莫入涅槃! 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三十二业。 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 ”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 如是等初得佛道时,得是佐助。 又佛初得道时,心自思惟:“是法甚深,众生愚蒙薄福,我亦五恶世生,念当云何? ”念已:“我当于一法中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 ”作是思惟时,十方诸佛皆现光明,赞言:“善哉! 善哉! 我等亦在五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以度众生。 ”是时,佛闻十方诸佛语声,即大欢喜,称言:“南无佛! ”如是十方佛处处劝助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华供养十方佛。 最上福德,无过此德。 何以故? 是华宝积佛功德力所生,非是水生华。 普明是十住法身菩萨,送此华来,上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养,是福倍多。 何以故? 佛自供养佛故。 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者清净,受者亦净;四、施者不净,受者不净。 今施东方诸佛,是为二俱清净,是福最大。 以是故,佛自供养十方佛。 问曰:一切圣人不受报果,后更不生,云何言是施福最大? 答曰:是福虽无人受,其相自大;若有人受者,其报无量。 诸圣人知有为法,皆无常、空故,舍入涅槃,是福亦舍。 譬如烧金丸,虽眼见其好,不可以手触,烧人手故。 复次,如人有疮,则须药涂;若无疮者,药无所施。 人有身亦如是,常为饥渴、寒热所逼,亦如疮发;以衣被、饮食、温暖将适,如药涂疮。 如愚痴人,为贪药故,不用涂疮;若其无疮,药亦无用。 诸佛以身为疮,舍放身疮故,亦不受报药。 以是故,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经】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论】问曰:华少而世界多,云何满? 答曰:佛神通力故,如上八种自恣变化法:大能令小,小能令大,轻能令重,重能令轻,自在无碍,随意所到,能动大地,所愿能办。 诸大圣人皆得是八种自在,是故佛能以少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 又复以示众生未来福报,如此少华,满东方世界。 又劝东方菩萨,言植福于佛田中,所得果报,亦如此华弥满无量;汝虽远来,应当欢喜! 遇此大福田,果报无量! 【经】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 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佛以舌相光明,化作千叶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今何以故一一华上,皆有坐菩萨? 答曰:上是佛所化华,故有坐佛。 此是普明菩萨所供养华,是故有坐菩萨。 复次,上诸众生应见坐佛得度,今此众生应见坐菩萨得度,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先说。 【经】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 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论】如说偈:   “诸圣所来道,佛亦如是来;实相及所去,佛亦尔无异;    诸圣如实语,佛亦如实说:以是故名佛,多陀阿伽度。 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 应受天世人,一切诸供养,以是故名佛,以为阿罗诃。 正知苦实相,亦实知苦集,知苦灭实相,亦知苦灭道。 真正解四谛,定实不可变,是故十方中,号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清净行亦具,是故号世尊,鞞阇遮罗那。 解知一切法,自得妙道去,或时方便说,愍念一切故。 灭除老病死,令到安隐处,以是故名佛,以为修伽陀。 知世所从来,亦知世灭道,以是故名佛,为路迦鞞陀。 禅戒智等眼,无及况出上,以是故名佛,为阿耨多罗。 大悲度众生,软善教调御,以是故名佛,富楼沙昙藐。 智慧无烦恼,说最上解脱,以是故名佛,提婆摩菟舍。 三世动不动,尽及不尽法,道树下悉知,是故名为佛。 ” 【经】南方度如恒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离一切忧,佛号无忧德,菩萨名离忧。 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灭恶,佛号宝山,菩萨名义意。 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胜,佛号胜王,菩萨名得胜。 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善,佛号善德,菩萨名华上。 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喜,佛号喜德,菩萨名德喜。 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论】问曰:如佛法中,实无诸方名。 何以故? 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所不摄,四法藏中亦无,说方是实法,因缘求亦不可得。 今何以故此中说十方诸佛、十方菩萨来? 答曰:随世俗法所传,故说方,求方实不可得。 问曰:何以言无方? 汝四法藏中不说,我六法藏中说。 汝众、入、界中不摄,我陀罗骠中摄。 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 如经中说: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日不行处是北方。 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后合。 随方日分,初合是东方,南方、西方亦如是。 日不行处是无分。 彼间此,此间彼,是方相;若无方,无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 答曰:不然! 须弥山在四域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郁怛罗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于弗婆提人是东方;弗婆提日中,是阎浮提日出,于阎浮提人是东方。 是实无初。 何以故? 一切方皆东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 汝言日出处是东方,日行处是南方,日没处是西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是事不然! 复次,有处日不合,是为非方,无方相故。 问曰:我说一国中方相,汝以四国为难,以是故,东方非无初。 答曰:若一国中日与东方合,是为有边,有边故无常,无常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无实。 【经】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皆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 【论】问曰:此谁神力令地为宝? 答曰:是佛无量神力变化所为。 有人咒术、幻法,及诸鬼神、龙王、诸天等能变少物。 令三千大千世界皆为珍宝,余人及梵天王皆所不能。 佛入四禅中十四变化心,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华香、树木、一切土地,皆悉庄严;一切众生皆悉和同,心转为善。 何以故? 庄严此世界,为说般若波罗蜜故。 亦为十方诸菩萨客来,及诸天世人故庄严。 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庄严三千大千世界。 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 亦为此彼众人见此变化庄严,则生大心,生清净欢喜心,从大心发大业,从大业得大报,受大报时更生大心,如是展转增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变此世界皆悉为宝。 云何名宝? 宝有四种:金、银、毗琉璃、玻璃。 更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玻璃、砗磲、玛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 更复有宝: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也)、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罗(大青珠)、钵摩罗伽(赤光珠)、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玉贝、珊瑚、琥珀等,种种名为宝。 是宝有三种:有人宝、天宝、菩萨宝。 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除毒、除鬼、除暗,亦除饥渴、寒热种种苦事。 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语,轻而不重。 菩萨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宝、天宝事,又能令一切众生知死此生彼因缘本末,譬如明镜见其面像。 复次,菩萨宝能出种种法音。 若为首饰宝冠,则雨十方无量世界诸佛上,幢幡、华盖种种供养之具以供养佛。 又雨衣被、卧具、生活之物,种种众事,随众生所须,皆悉雨之,给施众生。 如是等种种众宝,以除众生贫穷苦厄。 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 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树,玉贝出虫甲中,银出烧石,余琉璃、玻璃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 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 譬如过千岁冰,化为玻璃珠。 如是等诸宝,是人中常宝。 佛所庄严一切世界,是最殊胜,诸天所不能得。 何以故? 是从大功德所生。 种种华幡,如先说。 香树者,名阿伽楼(蜜香树)、多伽楼(木香树)、栴檀,如是等种种香树。 华树名瞻卜(黄华树)、阿输迦(无忧华树)、婆诃迦罗(赤华树),如是等种种华树。 【经】譬如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妙德菩萨、善住意菩萨,及余大威神诸菩萨,皆在彼住。 【论】问曰:何以言譬如华积世界? 答曰:彼世界常有净华,此世界变化一时,故以喻也。 譬喻法,以小喻大。 如人面好,譬如满月。 问曰:更有十方诸清净世界,如阿弥陀佛安乐世界等,何故但以普华世界为喻? 答曰: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 何以故? 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 复次,当佛变化此世界时,正与华积世界相似。 以是故,言譬如华积世界。 问曰:更有余大菩萨,如毗摩罗鞊、观世音、遍吉菩萨等,何以不言此诸菩萨在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萨,   答曰:是遍吉菩萨,一一毛孔常出诸佛世界及诸佛菩萨,遍满十方以化众生,无适住处。 文殊尸利分身变化入五道中,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佛身,如首楞严三昧经中说。 文殊尸利菩萨,过去世作龙种尊佛,七十二亿世作辟支迦佛,是可言可说。 遍吉菩萨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若住应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说。 复次,及诸大威神菩萨,亦应总说遍吉等诸大菩萨。 【经】尔时,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揵闼婆、人、阿修罗等,及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一切皆集。 【论】问曰:佛神力无量,一切十方众生,若尽来在会者,一切世界应空;若不来者,佛无量神力有所不能! 答曰:不应尽来。 何以故? 诸佛世界无边无量,若尽来者,便为有边。 又复十方各各有佛,亦说般若波罗蜜。 如般若波罗蜜四十三品中,十方面各千佛现,皆说般若波罗蜜。 以是故不应尽来。 问曰:若有十方诸佛,皆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菩萨何以故来? 答曰:如普明菩萨来章中已说,与释迦牟尼佛因缘故来。 复次,是诸菩萨本愿故,若有说般若波罗蜜处,我当听受供养,是以远来。 欲以身力积功德故;亦以示诸众生,我从远来供养法故,云何汝在此世界而不供养? 问曰:佛于法不著,何以故七现神力而令众生大集? 答曰: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知难解,不可思议,是故广集诸大菩萨,令新发意者心得信乐。 譬如小人所语,不为人信;贵重大人,人必信受。 问曰:何以故言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 但应言天世界、人世界则足。 何以故? 十号中言天、人师,以是故应言天、人而已。 答曰:诸天有天眼、天耳,利根智慧多,自知来,以是故言天世界。 问曰:若天世界,已摄魔、梵,何以别说若魔、若梵? 答曰:天中有三大主:释提婆那民二处天主,魔王六欲天主,梵世界中梵天王为主。 问曰:如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有主,何以但有三主? 答曰:释提婆那民依地住,佛亦依地住,常来佛所,大有名称,人多识故。 魔王常来娆佛,又是一切欲界中主。 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属魔王。 复次,天世界,则三界天皆摄是天中;一切欲界魔为主,是故别说。 复次,魔常娆佛,今来听般若波罗蜜,余人增益信故。 问曰:色界中大有天,何以但言梵世界集? 答曰:上诸天无觉观,不喜散心,又难闻故。 梵世界有四识,易闻故,又梵世界近故。 复次,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 复次,余天未有人民,劫初生时,梵天王独在梵宫,寂寞无人。 其心不悦而自生念:“此间何以不生人民? ”是时光音天命尽者,应念来生。 梵王便自生念:“此诸天先无,随我念故生,我能生此诸天。 ”诸天是时亦各自念:“我从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 ”以是故,但说梵世界。 复次,二禅、三禅、四禅天,于欲界见佛听法,若劝助菩萨,眼识、耳识、身识,皆在梵世界中取。 以是故,别说梵世界。 问曰:何以故独说诸沙门、婆罗门,不说国王及长者诸余人众? 答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门、婆罗门。 出家名沙门,在家名婆罗门。 余人心存世乐,是故不说。 婆罗门多学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是故但说沙门、婆罗门。 在家中七世清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 是沙门、婆罗门中,有道德智慧,以是故说。 问曰:先以说天世界,今何以复说天? 答曰:天世界是四天王、忉利天;魔是他化自在天;梵是色界。 今说天,是欲界中夜摩、兜率陀、化乐、爱身天等。 爱身在六天上,形色绝妙,故言爱身。 问曰:何以但说揵闼婆,不说诸余鬼神及龙王? 答曰:是揵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其心柔软,福德力小减诸天。 诸鬼神,鬼神道中摄;龙王,畜生道中摄。 甄陀罗亦是天伎,皆属天,与天同住共坐,饮食伎乐皆与天同。 是揵闼婆王名童笼磨,此言树。 是揵闼婆、甄陀罗,恒在二处住,常所居止在十宝山间;有时天上为诸天作乐,此二种常番休上下。 人在四天下生,生有四种,极长寿乃至无量岁,极短寿乃至十岁。 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边住,亦有城郭宫殿。 是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婆梨罗睺罗,如是等名阿修罗王。 如说:一时,罗睺罗阿修罗王欲啖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说偈:   “大智精进佛世尊,我今归命稽首礼! 是罗睺罗恼乱我,愿佛怜愍见救护! ”   佛与罗睺罗而说偈言:   “月能照暗而清凉,是虚空中天灯明,其色白净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 ”   是时,罗睺罗怖懅流汗,即疾放月。 波梨阿修罗王见罗睺罗惶怖放月,说偈问曰:   “汝罗睺罗何以故,惶怖战栗疾放月? 汝身流汗如病人,心怖不安乃如是! ”   罗睺罗尔时说偈答曰:   “世尊以偈而敕我,我不放月头七分,设得生活不安隐,以故我今放此月! ”   波梨阿修罗王说此偈言:   “诸佛甚难值,久远乃出世,说此清净偈,罗睺即放月。 ” 问曰:何以不说地狱、畜生、饿鬼? 答曰:地狱大苦,心乱不能受法;畜生愚痴覆心,不能受化;饿鬼为饥渴火烧身故,不得受法。 复次,畜生、饿鬼中,少多有来听法者,生福德心而已,不堪受道,是故不说。 问曰:若尔者,揵闼婆、阿修罗亦不应说。 何以故? 鬼神道中已摄故。 答曰:佛不说摄,今何以言摄? 此是迦旃延子等说。 如阿修罗力与天等,或时战斗胜天。 揵闼婆是诸天伎,与天同受福乐,有智慧能别好丑,何以故不得受道法? 如杂阿含天品中说:富那婆薮鬼神母,佛游行宿其处。 尔时,世尊说上妙法甘露,女男二人啼泣,母为说偈止之:   “汝郁怛罗勿作声,富那婆薮亦莫啼! 我今闻法得道证,汝亦当得必如我。 ”   以是事故,知鬼神中有得道者。 复次,摩诃衍中密迹金刚力士,于诸菩萨中胜,何况余人! 如屯仑摩甄陀罗王、揵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葉不安其坐。 如此人等,云何不能得道? 如诸阿修罗王、龙王,皆到佛所,问佛深法,佛随其问而答深义,何以言不能得道? 问曰:于五道众生中,佛是天人师,不说三恶道,以其无福,无受道分故。 是诸龙、鬼,皆堕恶道中。 答曰: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 婆蹉佛妒路部僧说有六道。 复次,应有六道。 何以故? 三恶道一向是罪处,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罗、揵闼婆等,生处应别。 以是故,应言六趣。 复次,三恶道亦有受道福,少故言无。 及诸菩萨绍尊位者,如先说。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经】佛告舍利弗: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萨? 答曰: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说:   “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   复次,舍利弗智慧多闻,有大功德。 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 是时,摩伽陀国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和罗。 降雨以时,国无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龙住处,为设大会,作乐谈义,终此一日。 自古及今,斯集未替,遂以龙名以名此会。 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 尔时,舍利弗以八岁之身,问众人言:“此四高座,为谁敷之? ”众人答曰:“为国王、太子、大臣、论士。 ”是时,舍利弗观察时人婆罗门等,神情瞻向,无胜己者,便升论床,结跏趺坐。 众人疑怪,或谓愚小无知,或谓智量过人。 虽复嘉其神异,而犹各怀自矜,耻其年小,不自与语,皆遣年少弟子传言问之。 其答酬旨趣,辞理超绝! 时诸论师叹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 王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给之。 王乘象舆,振铃告言,宣示一切,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 是时,吉占师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连,舍利弗友而亲之。 舍利弗才明见贵,目揵连豪爽取重。 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住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终始。 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征,以问于师。 师名删阇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弥历年岁,不知为道果无耶? 我非其人耶? 而亦不得! ”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喘喘然其命将终,乃愍尔而笑。 二人同心,俱问笑意,师答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 我见金地国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艹/积],求同一处,而此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 ”是时,二人笔受师意,欲以验其虚实。 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伽陀国,二人以疏验之,果如师语。 乃怃然叹曰:“我等非其人耶? 为是师隐我耶? ”二人相与誓曰:“若先得甘露,要必同味。 ”是时,佛度迦葉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止竹园。 二梵志师闻佛出世,俱入王舍城,欲知消息。 尔时,有一比丘,名阿说示(五人之一),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舍利弗见其仪服异容,诸根静默,就而问言:“汝谁弟子? 师是何人? ”答言:“释种太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学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师也。 ”舍利弗言:“汝师教授为我说之! ”即答偈曰:   “我年既幼稚,受戒日初浅,岂能演至真,广说如来义! ”   舍利弗言:“略说其要! ”   尔时,阿说示比丘说此偈言: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 ”   舍利弗闻此偈已,即得初道,还报目连。 目连见其颜色和悦,迎谓之言:“汝得甘露味耶? 为我说之! ”舍利弗即为其说向所闻偈,目连言:“更为重说! ”即复为说,亦得初道。 二师与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 佛遥见二人与弟子俱来,告诸比丘:“汝等见此二人,在诸梵志前者不? ”诸比丘言:“已见! ”佛言:“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 ”大众俱来,以渐近佛,既到稽首,在一面立,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法中欲出家受戒! ”佛言:“善来比丘! ”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 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时,舍利弗得阿罗汉道。 所以半月后得道者,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应在学地,现前自入诸法,种种具知,是故半月后得阿罗汉道。 如是等种种功德甚多,是故舍利弗虽是阿罗汉,佛以是般若波罗蜜甚深法,为舍利弗说。 问曰:若尔者,何以初少为舍利弗说? 后多为须菩提说? 若以智慧第一故应为多说,复何以为须菩提说? 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 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 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 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 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 不至佛所耶? ”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 ”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 坐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 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 ”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 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 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 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 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 所以者何? 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以众生信敬阿罗汉诸漏已尽,命之为说,众得净信故。 诸菩萨漏未尽,若以为说,诸人不信。 以是故,与舍利弗、须菩提,共说般若波罗蜜。 问曰:何以名舍利弗? 为是父母所作字? 为是依行功德立名? 答曰:是父母所作名字。 于阎浮提中第一安乐,有摩伽陀国,是中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频婆娑罗,有婆罗门论议师,名摩陀罗。 王以其人善能论故,赐封一邑,去城不远。 是摩陀罗遂有居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 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拘絺罗(拘絺罗此言大膝)。 是婆罗门既有居家,畜养男女,所学经书,皆已陈故,不复业新。 是时,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大论议师,字提舍,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 是人入王舍城,头上戴火,以铁鍱鍱腹。 人问其故,便言:“我所学经书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 ”又问:“头上何以戴火? ”答言:“以大闇故。 ”众人言:“日出照明,何以言闇? ”答言:“闇有二种:一曰、日光不照,二者、愚痴闇蔽。 今虽有日明,而愚痴犹黑。 ”众人言:“汝但未见婆罗门摩陀罗,汝若见者,腹当缩,明当闇。 ”是婆罗门径至鼓边,打论议鼓。 国王闻之,问:“是何人? ”众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名提舍,大论议师,欲求论处,故打论鼓。 ”王大欢喜,即集众人而告之曰:“有能难者,与之论议! ”摩陀罗闻之自疑:“我以陈故,不复业新,不知我今能与论不? ”僶俯而来。 于道中见二特牛,方相抵触,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为占,知谁得胜? ”此牛不如,便大愁忧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将不如。 ”欲入众时,见有母人,挟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瓶,复作是念:“是亦不吉。 ”甚大不乐。 既入众中,见彼论师颜貌意色,胜相具足,自知不如。 事不获已,与共论议。 论议既交,便堕负处。 王大欢喜:“大智明人远入我国,复欲为之封一聚落。 ”诸臣议言:“一聪明人来,便封一邑,功臣不赏,但宠语论,恐非安国全家之道! 今摩陀罗论议不如,应夺其封以与胜者。 若更有胜人,复以与之。 ”王用其言,即夺与后人。 是时,摩陀罗语提舍言:“汝是聪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儿相累。 今欲远出他国,以求本志。 ”提舍纳其女为妇。 其妇怀妊,梦见一人,身披甲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在大山边立。 觉已,白其夫言:“我梦如是。 ”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论议师。 唯不胜一人,当与作弟子。 ”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 其弟拘絺罗,与姊谈论,每屈不如;知姊所怀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况出生? 即舍家学问,至南天竺,不暇剪爪,读十八种经书,皆令通利,是故时人名为长爪梵志。 姊子既生,七日之后,裹以白毡,以示其父。 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忧波提舍(忧波此言逐提舍星名)。 ”是为父母作字。 众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者秦言子也)。 复次,舍利弗世世本愿,于释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 是为本愿因缘名字,以是故名舍利弗。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言忧波提舍,而但言舍利弗? 答曰:时人贵重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是因缘故称舍利弗。 【经】“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     【论】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问曰:云何名一切种? 云何名一切法? 答曰:智慧门名为种。 有人以一智慧门观,有人以二、三、十、百、千、万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智慧门观诸法。 今以一切智慧门入一切种,观一切法,是名一切种。 如凡夫人三种观,欲、离欲、离色故:观欲色界粗恶、诳惑、浊重。 佛弟子八种观: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箭入体、恼患。 是八种圣观,入四圣谛中,为十六行之四。 十六者,观苦四种:无常、苦、空、无我。 观苦因四种:集、因、缘、生。 观苦尽四种:尽、灭、妙、出。 观道四种:道、正、行、迹。 出入息中复有十六行:一、观入息,二、观出息,三、观息长息短,四、观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者、受诸心行,九、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散坏,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 复有六种念: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等十号;五念如后说。 世智、出世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智,如是等智慧知诸法,名为一切种。 一切法者,识所缘法,是一切法。 所谓眼识缘色、耳识缘声、鼻识缘香、舌识缘味、身识缘触、意识缘法,缘眼、缘色、缘眼识,乃至缘意、缘法、缘意识,是名一切法,是为识所缘法。 复次,智所缘法,是一切法。 所谓苦智知苦、集智知集、尽智知尽、道智知道,世智知苦、集、尽、道及虚空、非数缘灭,是为智所缘法。 复次,二法摄一切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相应、心不相应,业相应、业不相应(心法中除思余尽相应业即是思故除),近法、远法等。 如是种种二法,摄一切法(现在及无为是为近法,未来、过去是名远法)。 复次,三种法摄一切法: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断、思惟断、不断。 复有三种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 持如是等种种三法,摄一切法复有四种法:过去、未来、现在法,非过去、未来、现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从善因法、从不善因法、从无记因法、从非善非不善无记因法;缘缘法、缘不缘法、缘缘不缘法、非缘缘非缘不缘法。 如是等四种法,摄一切法。 有五种法:色、心、心相应、心不相应、无为法。 如是等种种五法,摄一切法。 有六种法:见苦断法,见集、尽、道断法,思惟断法,不断法。 如是等种种六法,乃至无量法摄一切法,是为一切法。 问曰: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尚不能得知,何况一人欲尽知一切法? 譬如有人欲量大地,及数大海水渧,欲称须弥山,欲知虚空边际,如是等皆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 答曰:愚痴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为乐! 一切众生皆不用苦,但欲求乐。 是故菩萨求一切第一大智慧,观一切种,欲知一切法。 是菩萨发大心,普为一切众生求大智慧,是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 如医为一人、二人,用一种、二种药则足;若欲治一切众生病者,当须一切种药。 菩萨亦如是,欲度一切众生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 如诸法甚深微妙无量,菩萨智慧亦甚深微妙无量,先答破一切智人中已广说,如函大盖亦大。 复次,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不得。 譬如钻火以木,则火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 如大地有边际,非一切智人,无大神力,则不能知;若神通力大,则知三千大千世界地边际。 今此大地在金刚上,三千大千世界四边则虚空,如是名地边。 欲称须弥山,亦如是。 欲量虚空,非不能量,虚空无法,故不可量。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     【论】问曰:佛欲说般若波罗蜜故,种种现神变,现已应即说,何以故令舍利弗问而后说? 答曰:问而后答,佛法应尔。 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无相之法,难解难知。 自以智力种种思惟:若观诸法无常,是般若波罗蜜耶? 不是耶? 不能自了,以是故问。 复次,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 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 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 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颤怖如初。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 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 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栗如初? ”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 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 ”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 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 ”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 ”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 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 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 ”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 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 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 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 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 ”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 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 ”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 答曰:有人言:“无漏慧根是般若波罗蜜相。 何以故? 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 ”   问曰:若菩萨未断结,云何得行无漏慧? 答曰:菩萨虽未断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是故得名行无漏般若波罗蜜。 譬如声闻人行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先行相似无漏法,后易得生苦法智忍。 有人言:“菩萨有二种,有断结使清净,有未断结不清净。 断结清净菩萨,能行无漏般若波罗蜜。 ”   问曰:若菩萨断结清净,复何以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虽断结使,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教化众生,是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断结有二种:一者、断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虽不著人天中五欲,于菩萨功德果报五欲未能舍离,如是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譬如长老阿泥卢豆,在林中坐禅时,净爱天女等,以净妙之身来试阿泥卢豆。 阿泥卢豆言:“诸姊作青色来,不用杂色。 ”欲观不净,不能得观,黄、赤、白色,亦复如是。 时阿泥卢豆闭目不视,语言:“诸姊远去! ”是时天女即灭不现。 天福报形,犹尚如是,何况菩萨无量功德果报五欲! 又如甄陀罗王,与八万四千甄陀罗来到佛所,弹琴歌颂,以供养佛。 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木、人民、禽兽,一切皆舞。 佛边大众,乃至大迦葉,皆于座上不能自安。 是时,天须菩萨问长老大迦葉:“耆年旧宿,行十二头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 ”大迦葉言:“三界五欲,不能动我。 是菩萨神通功德果报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也。 ”譬如须弥山,四边风起,不能令动;至大劫尽时,毗蓝风起,如吹烂草。 以是事故,知二种结中一种未断,如是菩萨等,应行般若波罗蜜。 是阿毗昙中说:复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慧。 何以故? 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先虽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 是故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智慧。 ”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 ”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菩萨观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 ”复有人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 ”复有人言:“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 是般若波罗蜜,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无所著。 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 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 ”   问曰:上种种人说般若波罗蜜,何者为实? 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 ”如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皆有道理。 有人言:“末后答者为实。 ”所以者何? 不可破、不可坏故。 若有法如毫厘许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 此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量无戏论法。 是故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最胜无过者。 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 复次,从此已后,品品中种种义门,说般若波罗蜜,皆是实相。 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问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答曰:如是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于般若波罗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 若取般若波罗蜜相,是为住法住。 问曰:若不取般若波罗蜜相,心无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诸法,欲为其本。 ”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罗蜜? 答曰:菩萨怜愍众生故,先立誓愿:“我必当度脱一切众生。 ”以精进波罗蜜力故,虽知诸法不生不灭如涅槃相,复行诸功德,具足六波罗蜜。 所以者何? 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故。 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 释赞檀波罗蜜义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 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 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 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 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 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复次,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 遇良福田,值好时节(时应施之时也,遇而不作是名失时),觉事应心,能大布施。 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 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 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 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 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 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所染著,得涅槃道。 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观生灭无常故得道。 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 是为檀种种功德。 释檀相义问曰:云何名檀? 答曰:檀名布施,心相应善思,是名为檀。 有人言:“从善思起身、口业,亦名为檀。 ”有人言:“有信、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 ”譬如慈法,观众生无乐,心生慈;布施心数法,亦复如是,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 檀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圣人行施故名不系)。 心相应法,随心行,共心生,非色法,能作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共业生,非先世业报生。 二种修应修:行修、得修。 二种证:身证、慧证。 若思惟断,若不断,二见断(欲界、色界尽断)。 有觉有观法,凡夫圣人共行,如是等,阿毗昙中广分别说。 复次,施有二种:有净,有不净。 不净施者,愚痴施无所分别。 或有为求财故施,或愧人故施,或为嫌责故施,或畏惧故施,或欲求他意故施,或畏死故施,或诳人令喜故施,或自以富贵故应施,或诤胜故施,或妒瞋故施,或憍慢自高故施,或为名誉故施,或为咒愿故施,或解除衰求吉故施,或为聚众故施,或轻贱不敬施;如是等种种,名为不净施。 净施者与上相违,名为净施。 复次,为道故施,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世报,恭敬怜愍故,是名净施。 净施是趣涅槃道之资粮,是故言为道故施。 若未得涅槃,时施是人天报乐之因。 如华缨络,初成未坏,香洁鲜明;为涅槃净施,得果报香,亦复如是。 如佛说:“世有二人为难得:一者、出家中非时解脱比丘,二者、在家白衣能清净布施。 ”是净施相,乃至无量世,世世不失;譬如券要,终无失时。 是布施果,因缘和合时便有。 譬如树得时节会,便有华叶果实;若时节未至,有因而无果。 是布施法,若以求道,能与人道。 何以故? 结使灭名涅槃。 当布施时,诸烦恼薄故,能助涅槃。 于所施物中不惜故除悭,敬念受者故除嫉妒,直心布施故除谄曲,一心施故除掉,深思惟施故除悔,观受者功德故除不恭敬,自摄心故除不惭,知人好功德故除不愧,不著财物故除爱,慈愍受者故除瞋,恭敬受者故除憍慢,知行善法故除无明,信有果报故除邪见,知决定有报故除疑。 如是等种种不善诸烦恼,布施时悉皆薄,种种善法悉皆得。 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观果报功德故信心生,身心柔软故喜乐生,喜乐生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实智慧生。 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 复次,布施时心中生相似八正道:信布施果故得正见;正见中思惟不乱故得正思惟,清净说故得正语,净身行故得正业,不求报故得正命,勤心施故得正方便,念施不废故得正念,心住不散故得正定。 如是等相似三十七品善法,心中生。 复次,有人布施,是三十二相因缘。 所以者何? 施时与心坚固,得足下安立相;布施时五事围绕,受者是眷属业因缘故,得足下轮相;大勇猛力施故,得足跟广平相;施摄人故,得手足缦网相;美味饮食施故,得手足柔软、七处满相;施以益命故,得长指、身不曲、大直相;施时言我当相与,施心转增故,得足趺高、毛上向相;施时受者求之,一心好听,殷勤约敕,令必疾得故,得伊泥延膞相;不瞋不轻求者故,得臂长过膝相;如求者意施,不待言故,得阴藏相;好衣服、卧具、金银、珍宝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起自在业因缘故,得一一孔一毛生、眉间白毫相;乞者求之,即言当与,以是业故,得上身如师子肩圆相;病者施药,饥渴者与饮食,起少病业因缘故,得两腋下满相、最上味相;施时劝人行施而安慰之,开布施道故,得肉髻相、身圆如尼拘卢相;有乞求者,意欲与时,柔软实语,必与不虚故,得广长舌相、梵音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相;施时如实语,利益语故,得师子颊相;施时供养受者,心清净故,得牙白齿齐相;施时实语、和合语故,得齿密相、四十齿相;施时不瞋不著,等心视彼故,得青眼相、眼[目+妾]如牛王相。 是为种三十二相因缘。 复次,以七宝、人民、车乘、金银、灯烛、房舍、香华布施故,得作转轮王,七宝具足。 复次,施得时故,报亦增多。 如佛说:“施远行人、远来人、病人、看病人,风寒众难时施,是为时施。 ”   复次,布施时随土地所须施故,得报增多。 复次,旷路中施故,得福增多;常施不废故,得报增多;如求者所欲施故,得福增多;施物重故,得福增多,如以精舍、园林、浴池等;若施善人故,得报增多;若施僧故,得报增多;若施者、受者俱有德故,得报增多;种种将迎恭敬受者故,得福增多;难得物施故,得福增多;随所有物尽能布施故,得福增多。 譬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千那。 到东方多利陀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 于弗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会声,往见众僧,信心清净。 即问维那:“此众中几许物,得作一日食? ”维那答曰:“三十两金,足得一日食。 ”即以所有三十两金付维那:“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当来。 ”空手而归,其妇问曰:“十二年作得何等物? ”答言:“我得三十两金。 ”即问:“三十两金今在何所? ”答言:“已在福田中种。 ”妇言:“何等福田? ”答言:“施与众僧。 ”妇便缚夫送官治罪,断事大官问以何事故? 妇言:“我夫狂痴,十二年作得三十两金,不怜愍妇儿,尽以与他人;依如官制,辄缚送来。 ”大官问其夫:“汝何以不供给妇儿,乃以与他? ”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贫穷,受诸辛苦。 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种福,后世复贫,贫贫相续,无得脱时。 我今欲顿舍贫穷,以是故,尽以金施众僧。 ”大官是优婆塞,信佛清净,闻是语已,赞言:“是为甚难! 勤苦得此少物,尽以施僧,汝是善人! ”即脱身缨络及所乘马,并一聚落,以施贫人,而语之言:“汝始施众僧,众僧未食,是为谷子未种,芽已得生,大果方在后耳! ”以是故,言难得之物尽用布施,其福最多。 复次,有世间檀,有出世间檀;有圣人所称誉檀,有圣人所不称誉檀;有佛菩萨檀,有声闻檀。 何等世间檀? 凡夫人布施,亦圣人作有漏心布施,是名世间檀。 复次,有人言:“凡夫人布施,是为世间檀。 圣人虽有漏心布施,以结使断故,名出世间檀。 何以故? 是圣人得无作三昧故。 ”   复次,世间檀者不净,出世间檀者清净。 二种结使:一种属爱,一种属见。 为二种结使所使,是为世间檀;无此二种结使,是为出世间檀。 若三碍系心,是为世间檀。 何以故? 因缘诸法,实无吾我,而言我与彼取,是故名世间檀。 复次,我无定处,我以为彼,彼以为非,彼以为我,我以为非,以是不定故,无实我也。 所施财者,从因缘合有,无有一法独可得者。 如绢、如布,众缘合故成,除丝除缕,则无绢、布。 诸法亦如是,一相无相,相常自空。 人作想念,计以为有,颠倒不实,是为世间檀。 心无三碍,实知法相,心不颠倒,是为出世间檀。 出世间檀为圣人所称誉,世间檀圣人所不称誉。 复次,清净檀不杂诸垢,如诸法实相,是圣人所称誉;不清净,杂结使,颠倒心著,是圣人所不称誉。 复次,实相智慧和合布施,是圣人所称誉;若不尔者,圣人所不称誉。 复次,不为众生,亦不为知诸法实相故施,但求脱生、老、病、死,是为声闻檀;为一切众生故施,亦为知诸法实相故施,是为诸佛菩萨檀。 于诸功德不能具足,但欲得少许分,是为声闻檀;一切诸功德欲具足满,是为诸佛菩萨檀。 畏老病死故施,是为声闻檀;为助佛道,为化众生,不畏老病死,是为诸佛菩萨檀。 是中应说菩萨本生经,如说阿婆陀那经中:昔阎浮提中有王,名婆罗婆。 尔时,有婆罗门菩萨,名韦罗摩,是国王师,教王作转轮圣王法。 韦罗摩财富无量,珍宝具足,作是思惟:“人谓我为贵,财富无量,饶益众生,今正是时,应当大施。 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譬如猕猴不能暂住;人命逝速,疾于电灭,人身无常,众苦之薮,以是之故,应行布施。 ”如是思惟已,自作手疏,普告阎浮提诸婆罗门,及一切出家人:“愿各屈德,来集我舍,欲设大施。 ”满十二岁,饭汁行船,以酪为池,米面为山,酥油为渠,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皆令极妙,过十二岁,欲以布施。 八万四千白象,犀甲金饰,络以名宝,建大金幢,四宝庄严。 八万四千马,亦以犀甲金饰,四宝校络。 八万四千车,皆以金、银、琉璃、玻璃、宝饰,覆以师子、虎豹之皮,若白剑婆罗宝幰杂饰,以为庄严。 八万四千四宝床,杂色綩綖,种种茵蓐,柔软细滑,以为校饰,丹枕锦被置床两头,妙衣盛服,皆亦备有。 八万四千金钵盛满银粟,银钵盛金粟,琉璃钵盛玻璃粟,玻璃钵盛琉璃粟。 八万四千乳牛,牛出乳一斛,金饰其甲角,衣以白毡。 八万四千美女,端正福德,皆以白珠名宝缨络其身。 略举其要,如是种种,不可胜记。 尔时,婆罗婆王及八万四千小国王,并诸臣民豪杰长者,各以十万旧金钱,赠遗劝助,设此法祠。 具足施已,释提婆那民来语韦罗摩菩萨,说此偈言:   “天地难得物,能喜悦一切;汝今皆已得,为佛道布施! ”   尔时,净居诸天现身而赞,说此偈言:   “开门大布施,汝所为者是;怜愍众生故,为之求佛道! ”   是时,诸天作是思惟:“我当闭其金瓶,令水不下。 所以者何? 有施者,无福田故。 ”是时,魔王语净居天:“此诸婆罗门,皆出家持戒,清净入道,何以乃言无有福田? ”净居天言:“是菩萨为佛道故布施,今此诸人皆是邪见,是故我言无有福田。 ”魔王语天言:“云何知是人为佛道故布施? ”是时,净居天化作婆罗门身,持金瓶,执金杖,至韦罗摩菩萨所,语言:“汝大布施,难舍能舍,欲求何等? 欲作转轮圣王,七宝、千子、王四天下耶? ”菩萨答言:“不求此事! ”“汝求释提婆那民,为八十那由他天女主耶? ”答言:“不! ”“汝求六欲天主耶? ”答言:“不! ”“汝求梵天王,主三千大千世界,为众生祖父耶? ”答言:“不! ”“汝欲何所求? ”是时,菩萨说此偈言:   “我求无欲处,离生老病死,能度诸众生,求如是佛道! ”   化婆罗门问言:“布施主,佛道难得,当大辛苦。 汝心软串乐,必不能求,成办此道。 如我先语转轮圣王、释提婆那民、六欲天王、梵天王,是易可得,不如求此! ”菩萨答言:“汝听我一心誓:   “假令热铁轮,在我头上转,一心求佛道,终不怀悔恨! 若使三恶道,人中无量苦,一心求佛道,终不为此转! ”   化婆罗门言:“布施主,善哉! 善哉! 求佛如是。 ”便赞偈言:   “汝精进力大,慈愍于一切,智慧无挂碍,成佛在不久! ”   是时,天雨众华,供养菩萨。 诸净居天闭瓶水者,即隐不现。 菩萨是时至婆罗门上座前,以金瓶行水,水闭不下。 众人疑怪! 此种种大施,一切具足,布施主人功德亦大,今何以故瓶水不下? 菩萨自念:“此非他事,将无我心不清净耶? 得无施物不具足乎? 何以致此? ”自观祠经十六种书,清净无瑕。 是时,诸天语菩萨言:“汝莫疑悔! 汝无不办! 是诸婆罗门恶邪不净故也。 ”即说偈言:   “是人邪见网,烦恼破正智,离诸清净戒,唐苦堕异道! “以是故,水闭不下。 ”如是语已,忽然不现。 尔时,六欲天放种种光明,照诸众会,语菩萨而说偈言:   “恶邪海中行,不顺汝正道,诸受施人中,无有如汝者! ”   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是时,菩萨闻说此偈,自念:“会中实自无有与我等者,水闭不下,其将为此? ”即说偈言:   “若有十方天地中,诸有好人清净者,我今归命稽首礼! 右手执瓶灌左手,    而自立愿我一人,应受如是大布施! ”   是时,瓶水涌在虚空,从上来下而灌其左手。 是时,婆罗婆王见是感应,心生恭敬而说偈言:   “大婆罗门主,清琉璃色水,从上流注下,来堕汝手中! ”   是时,大婆罗门众恭敬心生,合手作礼,归命菩萨。 菩萨是时说此偈言:   “今我所布施,不求三界福;为诸众生故,以用求佛道! ”   说此偈已,一切大地、山川、树木,皆六反震动。 韦罗摩本谓此众应受供养故与,既知无堪受者,今以怜愍故,以所受物施之。 如是种种檀本生因缘,是中应广说。 是为外布施。 云何名内布施? 不惜身命,施诸众生。 如本生因缘说:释迦文佛本为菩萨,为大国王时,世无佛、无法、无比丘僧。 是王四出求索佛法,了不能得。 时有一婆罗门言:“我知佛偈,供养我者,当以与汝。 ”王即问言:“索何等供养? ”答曰:“汝能就汝身上,破肉为灯炷供养我者,当以与汝。 ”王心念言:“我今此身危脆不净,世世受苦,不可复数,未曾为法,今始得用,甚不惜也! ”如是念已,唤旃陀罗,遍割身上以作灯炷,而以白毡缠肉,酥油灌之,一时遍烧,举身火燃,乃与一偈。 又复,释迦文佛本作一鸽,在雪山中。 时大雨雪,有一人失道,穷厄辛苦,饥寒并至,命在须臾。 鸽见此人,即飞求火,为其聚薪燃之;又复以身投火,施此饥人。 如是等头目髓脑给施众生,种种本生因缘经,此中应广说。 如是等种种,是名内布施。 如是内、外布施无量,是名檀相。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问曰:云何名法布施? 答曰:有人言:“常以好语,有所利益,是为法施。 ”   复次,有人言:“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 ”   复次,有人言:“以三种法教人:一、修妒路,二、毗尼,三、阿毗昙,是为法施。 ”   复次,有人言:“以四种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是为法施。 ”   复次,有人言:“略说以二种法教人:一、声闻法,二、摩诃衍法,是为法施。 ”   问曰:如提婆达、呵多等,亦以三藏、四藏、声闻法、摩诃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狱,是事云何? 答曰:提婆达邪见罪多,呵多妄语罪多,非是为道清净法施,但求名利恭敬供养。 恶心罪故,提婆达生入地狱,呵多死堕恶道。 复次,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常以净心、善心以教一切,是名法施。 譬如财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法施亦尔,不以净心善思,则非法施。 复次,说法者,能以净心善思,赞叹三宝,开罪福门,示四真谛,教化众生,令入佛道,是为真净法施。 复次,略说法有二种:一者、不恼众生,善心慈愍,是为佛道因缘;二者、观知诸法真空,是为涅槃道因缘。 在大众中兴愍哀心,说此二法,不为名闻利养恭敬,是为清净佛道法施。 如说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虽未见道,于佛法中少有信乐,日日请诸比丘入宫供养,日日次第留法师说法。 有一三藏年少法师,聪明端正,次应说法,在王边坐,口有异香。 王甚疑怪,谓为不端,欲以香气动王宫人,语比丘言:“口中何等? 开口看之! ”即为开口,了无所有;与水令漱,香气如故。 王问:“大德,新有此香? 旧有之耶? ”比丘答言:“如此久有,非适今也。 ”又问:“有此久如? ”以偈答曰:   “迦葉佛时,集此香法,如是久久,常若新出。 ”   王言:“大德,略说未解,为我广演! ”答曰:“王当一心,善听我说:我昔于迦葉佛法中,作说法比丘。 常在大众之中,欢喜演说迦葉世尊无量功德,诸法实相,无量法门,殷勤赞讲,教诲一切。 自是以来,常有妙香从口中出,世世不绝,恒如今日。 ”而说此偈:   “草木诸华香,此香气超绝,能悦一切心,世世常不灭。 ”   于时国王愧喜交集,白比丘言:“未曾有也! 说法功德,大果乃尔! ”比丘言:“此名为华,未是果也。 ”王言:“其果云何? 愿为演说! ”答言:“果,略说有十,王谛听之! 即为说偈:   “大名闻端正,得乐及恭敬,威光如日明,为一切所爱,    辩才有大智,能尽一切结,苦灭得涅槃,如是名为十。 ”   王言:“大德,赞佛功德,云何而得如是果报? ”尔时,比丘以偈答曰:   “赞佛诸功德,令一切普闻,以此果报故,而得大名誉。 赞佛实功德,令一切欢喜,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 为人说罪福,令得安乐所,以此之功德,受乐常欢豫。 赞佛功德力,令一切心伏,以此功德故,常获恭敬报。 显现说法灯,照悟诸众生,以此之功德,威光如日曜。 种种赞佛德,能悦于一切,以此功德故,常为人所爱。 巧言赞佛德,无量无穷已,以此功德故,辩才不可尽。 赞佛诸妙法,一切无过者,以此功德故,大智慧清净。 赞佛功德时,令人烦恼薄,以此功德故,结尽诸垢灭。 二种结尽故,涅槃身已毕,譬如澍大雨,火灭无余热。 ”   重告王言:“若有未悟,今是问时,当以智箭破汝疑军。 ”王白法师:“我心悦悟,无所疑也。 大德福人,善能赞佛。 ”如是等种种因缘,说法度人,名为法施。 问曰:财施、法施,何等为胜? 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 ”所以者何? 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复次,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有尽,法施无尽,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转多。 复次,财施之报,净少垢多;法施之报,垢少净多。 复次,若作大施,必待众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也。 复次,财施能令四大诸根增长;法施能令无漏根、力、觉、道具足。 复次,财施之法,有佛无佛,世间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当有耳! 是故当知法施甚难! 云何为难? 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说法,直行乞食,飞腾变化而以度人。 复次,从法施中能出生财施,及诸声闻、辟支佛、菩萨及佛。 复次,法施能分别诸法:有漏、无漏法,色法、无色法,有为、无为法,善、不善、无记法,常法、无常法,有法、无法。 一切诸法实相清净,不可破,不可坏。 如是等法,略说则八万四千法藏,广说则无量。 如是等种种,皆从法施分别了知。 以是故,法施为胜。 是二施和合,名为檀行。 是二施愿求作佛,则能令人得至佛道,何况其余! 问曰:四种舍,名为檀,所谓财舍、法舍、无畏舍、烦恼舍。 此中何以不说二种舍? 答曰:无畏舍与尸罗无别,故不说。 有般若故,不说烦恼舍。 若不说六波罗蜜,则应具说四舍。 大智度论卷第十二释初品中檀波罗蜜法施之余问曰:云何名檀波罗蜜? 答曰:檀义如上说。 波罗(此言彼岸)蜜(此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 问曰:云何名不到彼岸? 答曰:譬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 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 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住,何以索之? 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 ”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 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 ”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 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 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 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 如此人辈,不可度也。 不如自调,早脱生死。 ”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 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复次,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 复次,此岸名悭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 复次,有无见名此岸,破有无见智慧名彼岸,勤修布施是名河中。 复次,檀有二种:一者、魔檀,二者、佛檀。 若为结使贼所夺,忧恼怖畏,是为魔檀,名曰此岸。 若有清净布施,无结使贼,无所怖畏,得至佛道,是为佛檀,名曰到彼岸,是为波罗蜜。 如佛说毒蛇喻经中:有人得罪于王,王令掌护一箧,箧中有四毒蛇。 王敕罪人,令看视养育。 此人思惟:“四蛇难近,近则害人,一犹叵养,而况于四? ”便弃箧而走,王令五人拔刀追之。 复有一人,口言附顺,心欲中伤,而语之言:“养之以理,此亦无苦! ”其人觉之,驰走逃命,至一空聚。 有一善人,方便语之:“此聚虽空,是贼所止处。 汝今住此,必为贼害,慎勿住也! ”于是复去,至一大河,河之彼岸,即是异国。 其国安乐,坦然清净,无诸患难。 于是集众草木,缚以为栰,进以手足,竭力求渡,既到彼岸,安乐无患。 王者魔王,箧者人身,四毒蛇者四大,五拔刀贼者五阴,一人口善心恶者是染著,空聚是六情,贼是六尘,一人愍而语之是为善师,大河是爱,栰是八正道,手足勤渡是精进,此岸是世间,彼岸是涅槃,度者漏尽阿罗汉。 菩萨法中亦如是,若施有三碍:我与,彼受,所施者财。 是为堕魔境界,未离众难。 如菩萨布施,三种清净无碍,为诸佛所赞,是名到彼岸。 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于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亦能到彼岸,何以不名波罗蜜?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渡彼岸,与佛渡彼岸,名同而实异。 彼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而不能度檀之彼岸。 所以者何? 不能以一切物、一切时、一切种布施;设能布施,亦无大心,或以无记心,或有漏善心,或无漏心施,无大悲心,不能为一切众生施。 菩萨施者,知布施不生不灭,无漏无为,如涅槃相,为一切众生故施,是名檀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一切物、一切种内外物,尽以布施,不求果报,如是布施,名檀波罗蜜。 ”   复次,不可尽故,名檀波罗蜜。 所以者何? 知所施物毕竟空,如涅槃相,以是心施众生,是故施报不可尽,名檀波罗蜜。 如五通仙人,以好宝物,藏著石中。 欲护此宝,磨金刚涂之,令不可破。 菩萨布施亦复如是,以涅槃实相智慧磨涂布施,令不可尽。 复次,菩萨为一切众生故布施,众生数不可尽故,布施亦不可尽。 复次,菩萨为佛法布施,佛法无量无边,布施亦无量无边。 以是故,阿罗汉、辟支佛,虽俱到彼岸,不名波罗蜜。 问曰:云何名具足满? 答曰:如先说,菩萨能一切布施,内外大小,多少粗细,著不著,用不用,如是等种种物,一切能舍,心无所惜,等与一切众生,不作是观:“大人应与,小人不应与。 出家人应与,不出家人不应与。 人应与,禽兽不应与。 ”于一切众生平等心施,施不求报,又得施实相,是名具足满。 亦不观时,无昼无夜,无冬无夏,无吉无衰,一切时常等施;心无悔惜,乃至头目髓脑,施而无吝,是为具足满。 复次,有人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提树下三十四心,于是中间,名为布施具足满。 ”   复次,七住菩萨得一切诸法实相智慧,是时,庄严佛土,教化众生,供养诸佛,得大神通。 能分一身作无数身,一一身皆雨七宝、华香、幡盖,化作大灯如须弥山,供养十方佛及菩萨僧;复以妙音赞颂佛德,礼拜供养,恭敬将迎。 复次,是菩萨于一切十方无量饿鬼国中,雨种种饮食、衣被,令其充满;得满足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复至畜生道中,令其自善,无相害意,除其畏怖,随其所须,各令充足;得满足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于地狱无量苦中,能令地狱火灭汤冷,罪息心善,除其饥渴,得生天上人中;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十方人,贫穷者给之以财,富贵者施以异味异色,令其欢喜;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至欲天中,令其除却天上欲乐,施以妙宝法乐,令其欢喜;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至色天中,除其乐著,以菩萨禅法而娱乐之;以此因缘故,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乃至十住,是名檀波罗蜜具足满。 复次,菩萨有二种身:一者、结业生身,二者、法身。 是二种身中,檀波罗蜜满,是名具足檀波罗蜜。 问曰:云何名结业生身檀波罗蜜满? 答曰:未得法身,结使未尽,能以一切宝物、头目髓脑、国财、妻子,内外所有,尽以布施,心不动转。 如须提犁拏太子(秦言好爱),以其二子布施婆罗门,次以妻施,其心不转。 又如萨婆达王(秦言一切施),为敌国所灭,身窜穷林。 见有远国婆罗门来,欲从己乞。 自以国破家亡,一身藏窜,愍其辛苦,故从远来而无所得,语婆罗门言:“我是萨婆达王,新王募人,求我甚重。 ”即时自缚以身施之,送与新王,大得财物。 亦如月光太子,出行游观。 癞人见之要车,白言:“我身重病,辛苦懊恼。 太子嬉游,独自欢耶? 大慈愍念,愿见救疗! ”太子闻之,以问诸医,医言:“当须从生长大无瞋之人血髓,涂而饮之,如是可愈。 ”太子念言:“设有此人,贪生惜寿,何可得耶? 自除我身,无可得处。 ”即命旃陀罗,令除身肉。 破骨出髓以涂病人,以血饮之。 如是等种种,身及妻子,施而无吝,如弃草木。 观所施物,知从缘有,推求其实,都无所得,一切清净,如涅槃相,乃至得无生法忍,是为结业生身行檀波罗蜜满。 云何法身菩萨行檀波罗蜜满? 菩萨末后肉身得无生法忍,舍肉身得法身。 于十方六道中,变身应适以化众生,种种珍宝、衣服、饮食,给施一切。 又以头目髓脑、国财、妻子,内外所有,尽以布施。 譬如释迦文佛,曾为六牙白象。 猎者伺便,以毒箭射之。 诸象竞至,欲来蹈杀猎者。 白象以身捍之,拥护其人,愍之如子,喻遣群象。 徐问猎人:“何故射我? ”答曰:“我须汝牙! ”即时以六牙内石孔中,血肉俱出,以鼻举牙,授与猎者。 虽曰象身,用心如是,当知此象非畜生行报。 阿罗汉法中,都无此心,当知此为法身菩萨。 有时阎浮提人,不知礼敬耆旧有德,以言化之,未可得度。 是时菩萨自变其身,作迦频阇罗鸟。 是鸟有二亲友:一者、大象,二者、猕猴。 共在必钵罗树下住,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大? ”象言:“我昔见此树在我腹下,今大如是。 以此推之,我应为长! ”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树头。 以此推之,我应为长! ”鸟言:“我于必钵罗林中,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 以是推之,我应最大! ”象复说言:“先生宿旧,礼应供养! ”即时大象背负猕猴,鸟在猴上,周游而行。 一切禽兽见而问之:“何以如此? ”答曰:“以此恭敬供养长老! ”禽兽受化,皆行礼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 众人疑怪,一切禽兽不复为害。 猎师入林,见象负猕猴、复戴鸟,行敬化物,物皆修善。 传告国人,人各庆曰:“时将太平,鸟兽而仁! ”人亦效之,皆行礼敬。 自古及今,化流万世,当知是为法身菩萨。 复次,法身菩萨,一时之顷,化作无央数身,供养十方诸佛;一时能化无量财宝,给足众生;能随一切上中下声,一时之顷,普为说法;乃至坐佛树下。 如是等种种,名为法身菩萨行檀波罗蜜满。 复次,檀有三种:一者、物施,二者、供养恭敬施,三者、法施。 云何物施? 珍宝、衣食,头目髓脑,如是等一切内外所有,尽以布施,是名物施。 恭敬施者,信心清净,恭敬礼拜,将送迎逆,赞绕供养,如是等种种,名为恭敬施。 法施者,为道德故,语言论议,诵读讲说,除疑问答,授人五戒,如是等种种,为佛道故施,是名法施。 是三种施满,是名檀波罗蜜满。 复次,三事因缘生檀:一者、信心清净,二者、财物,三者、福田。 心有三种:若怜愍,若恭敬,若怜愍恭敬。 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是为怜愍施;施佛及诸法身菩萨等,是为恭敬施;施诸老病贫乏阿罗汉、辟支佛,是为恭敬怜愍施。 施物清净,非盗非劫,以时而施,不求名誉,不求利养。 或时从心大得福德,或从福田大得功德,或从妙物大得功德。 第一从心,如四等心,念佛三昧,以身施虎,如是名从心大得功德。 福田有二种:一者、怜愍福田,二者、恭敬福田。 怜愍福田,能生怜愍心;恭敬福田,能生恭敬心,如阿输伽王(此言无忧)以土上佛。 复次,物施中,如一女人,酒醉没心,以七宝缨络布施迦葉佛塔,以福德故,生三十三天。 如是种种,名为物施。 问曰:檀名舍财,何以言具足无所舍法? 答曰:檀有二种:一者、出世间,二者、不出世间。 今说出世间檀无相,无相故无所舍,是故言具足无所舍法。 复次,财物不可得故,名为无所舍。 是物未来、过去空,现在分别,无一定法,以是故言无所舍。 复次,行者舍财时,心念此施大有功德,倚是而生憍慢爱结等。 以是故言无所舍,以无所舍故无憍慢,无憍慢故爱结等不生。 复次,施者有二种:一者、世间人,二者、出世间人。 世间人能舍财,不能舍施;出世间人能舍财,能舍施。 何以故? 以财物、施心,俱不可得故。 以是故言具足无所舍法。 复次,檀波罗蜜中,言财、施、受者,三事不可得。 问曰:三事和合,故名为檀。 今言三事不可得,云何名檀波罗蜜具足满? 今有财、有施、有受者,云何三事不可得? 如所施毡实有。 何以故? 毡有名,则有毡法;若无毡法,亦无毡名;以有名故,应实有毡。 复次,毡有长、有短,粗、细、白、黑、黄、赤,有因有缘,有作有破,有果报,随法生心。 十尺为长,五尺为短;缕大为粗,缕小为细;随染有色;有缕为因,织具为缘,是因缘和合故为毡。 人成为作,人坏为破;御寒暑,蔽身体,名果报。 人得之大喜,失之大忧。 以之施故,得福助道;若盗若劫,戮之都市,死入地狱。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知有此毡,是名毡法,云何言施物不可得? 答曰:汝言有名故有,是事不然。 何以知之? 名有二种:有实,有不实。 不实名,如有一草名株利,株利(此言贼)草亦不盗不劫,实非贼而名为贼。 又如兔角、龟毛,亦但有名而无实。 毡虽不如兔角、龟毛无,然因缘会故有,因缘散故无;如林、如军,是皆有名而无实。 譬如木人,虽有人名,不应求其人法。 毡中虽有名,亦不应求毡真实。 毡能生人心念因缘,得之便喜,失之便忧,是为念因缘。 心生有二因缘:有从实而生,有从不实而生。 如梦中所见,如水中月,如夜见杌树谓为人,如是名从不实中能令心生。 是缘不定,不应言心生有故便是有。 若心生因缘故有,更不应求实有。 如眼见水中月,心生谓是月,若从心便是月者,则无复真月。 复次,有,三种: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 相待者,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有名。 长因短有,短亦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东,则以为西,在西则以为东;一物未异而有东、西之别,此皆有名而无实也。 如是等,名为相待有,是中无实法,不如色、香、味、触等。 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合故,假名为酪。 虽有,不同因缘法有;虽无,亦不如兔角、龟毛无;但以因缘合故,假名有酪;毡亦如是。 复次,有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毛分因缘故有毛,毛因缘故有毳,毳因缘故有缕,缕因缘故有毡,毡因缘故有衣。 若无极微色、香、味、触因缘,亦无毛分,毛分无故亦无毛,毛无故亦无毳,毳无故亦无缕,缕无故亦无毡,毡无故亦无衣。 问曰:亦不必一切物皆从因缘和合故有,如微尘至细故无分,无分故无和合。 毡粗故可破,微尘中无分,云何可破? 答曰:至微无实,强为之名。 何以故? 粗细相待,因粗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 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 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 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味、触作分,是不名极微。 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 如经言:色若粗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 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复有观空:是毡随心,如坐禅人观毡或作地,或作水,或作火,或作风,或青,或黄,或白,或赤,或都空,如十一切入观。 如佛在耆阇崛山中,与比丘僧俱,入王舍城。 道中见大木,佛于木上敷尼师坛坐,告诸比丘:“若比丘入禅,心得自在,能令大木作地,即成实地。 何以故? 是木中有地分故。 如是水、火、风、金、银种种宝物即皆成实。 何以故? 是木中皆有其分。 ”   复次,如一美色,淫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著;不净观人视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等妇见之,妒瞋增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 淫人观之为乐,妒人观之为苦,净行人观之得道,无豫之人观之,无所适莫,如见土木。 若此美色实净,四种人观,皆应见净;若实不净,四种人观,皆应不净。 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无定也。 观空亦如是。 复次,是毡中有十八空相故,观之便空,空故不可得。 如是种种因缘财物空,决定不可得。 云何施人不可得? 如毡因缘和合故有,分分推之,毡不可得;施者亦如是,四大围虚空,名为身,是身识动作来往坐起,假名为人。 分分求之,亦不可得。 复次,一切众、界、入中,我不可得;我不可得故,施人不可得。 何以故? 我,有种种名字:人、天、男、女,施人、受人,受苦人、受乐人,畜生等;是但有名,而实法不可得。 问曰:若施者不可得,云何有菩萨行檀波罗蜜? 答曰:因缘和合故有名字,如屋、如车,实法不可得。 问曰:云何我不可得? 答曰:如上我闻一时中已说,今当更说。 佛说六识:眼识及眼识相应法,共缘色,不缘屋舍、城郭种种诸名。 耳、鼻、舌、身识,亦如是。 意识及意识相应法,知眼、知色、知眼识,乃至知意、知法、知意识。 是识所缘法,皆空无我,生灭故,不自在故。 无为法中亦不计我,苦乐不受故。 是中若强有我法,应当有第七识识我;而今不尔,以是故知无我。 问曰:何以说无我? 一切人各各自身中生计我,不于他身中生我;若自身中无我,而妄见为我者,他身无我,亦应于他身而妄见为我。 复次,若内无我,色识念念生灭,云何分别知是色青、黄、赤、白? 复次,若无我,今现在人识,新新生灭,身命断时亦尽,诸行罪福,谁随谁受? 谁受苦乐? 谁解脱者? 如是种种因缘故知有我。 答曰:此俱有难! 若于他身生计我者,复当言何以不自身中生计我? 复次,五众因缘生故空无我,从无明因缘生二十身见,是我见,自于五阴相续生。 以从此五众缘生故,即计此五众为我,不在他身,以其习故。 复次,若有神者,可有彼我,汝神有无未了,而问彼我! 其犹人问兔角,答似马角。 马角若实有,可以证兔角,马角犹尚未了,而欲以证兔角。 复次,自于身生我故,便自谓有神。 汝言神遍,亦应计他身为我。 以是故,不应言自身中生计我心,于他身不生,故知有神。 复次,有人于他物中我心生,如外道坐禅人,用地一切入观时,见地则是我,我则是地,水、火、风、空,亦如是。 颠倒故,于他身中亦计我。 复次,有时于他身生我。 如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 夜中有鬼担一死人来著其前,复有一鬼逐来,瞋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 ”先鬼言:“是我物,我自持来。 ”后鬼言:“是死人实我担来! ”二鬼各捉一手争之。 前鬼言:“此中有人可问。 ”后鬼即问:“是死人谁担来? ”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俱不免死,何为妄语? ”言:“前鬼担来。 ”后鬼大瞋,捉人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附之即著。 如是两臂、两脚、头、胁,举身皆易。 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 其人思惟:“我父母生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肉。 我今定有身耶? 为无身耶? 若以为有,尽是他身;若以为无,今现有身。 ”如是思惟,其心迷闷,譬如狂人。 明朝寻路而去,到前国土,见有佛塔众僧,不论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 诸比丘问:“汝是何人? ”答言:“我亦不自知是人非人? ”即为众僧广说上事。 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 ”而语之言:“汝身从本已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 但以四大和合故,计为我身,如汝本身,与今无异。 ”诸比丘度之为道,断诸烦恼,即得阿罗汉。 是为有时他身亦计为我。 不可以有彼此故,谓有神。 复次,是神实性,决定不可得。 若常相、非常相,自在相、不自在相,作相、不作相,色相、非色相,如是等种种皆不可得。 若有相则有法,无相则无法,神今无相,则知无神。 若神是常,不应有杀罪。 何以故? 身可杀,非常故;神不可杀,常故。 问曰:神虽常故不可杀,但杀身则有杀罪。 答曰:若杀身有杀罪者,毗尼中言:自杀无杀罪,罪福从恼他、益他生,非自供养身、自杀身故有罪有福。 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杀身无杀罪,有愚痴、贪欲、瞋恚之咎。 若神常者,不应死,不应生。 何以故? 汝等法神常,一切遍满五道中,云何有死生? 死名此处失,生名彼处出。 以是故,不得言神常。 若神常者,亦应不受苦乐。 何以故? 苦来则忧,乐至则喜,若为忧喜所变者,则非常也,若常应如虚空,雨不能湿,热不能干,亦无今世、后世,不应有后世生、今世死。 若神常者,则常有我见,不应得涅槃。 若神常者,则无起无灭,不应有忘失;以其无神,识无常故,有忘有失,是故神非常也! 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神非常相。 若神无常相者,亦无罪无福。 若身无常,神亦无常,二事俱灭,则堕断灭边。 堕断灭,则无到后世受罪福者。 若断灭,则得涅槃不须断结,亦不用后世罪福因缘。 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神非无常。 若神自在相、作相者,则应随所欲得皆得;今所欲更不得,非所欲更得。 若神自在,亦不应有作恶行,堕畜生恶道中。 复次,一切众生皆不乐苦,谁当好乐而更得苦? 以是故,知神不自在,亦不自作。 又如人畏罪故,自强行善;若自在者,何以畏罪而自强修福? 又诸众生不得如意,常为烦恼爱缚所牵。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神不自在,不自作。 若神不自在、不自作者,是为无神相,汝言我者,即是识,更无异事。 复次,若不作者,云何阎罗王问罪人:“谁使汝作此罪者? ”罪人答言:“是我自作。 ”以是故,知非不自作。 若神色相者,是事不然。 何以故? 一切色无常故。 问曰:人云何言色是我相? 答曰: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身。 ”更有人言如麦,有言如豆,有言半寸,有言一寸。 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 有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时,此亦前出。 ”如此事,皆不尔也! 何以故? 一切色,四大所造,因缘生故无常。 若神是色,色无常,神亦无常。 若无常者,如上所说。 问曰:身有二种:粗身及细身。 粗身无常,细身是神,世世常去入五道中。 答曰:此细身不可得。 若有细身,应有处所可得,如五藏、四体一一处中求,皆不可得。 问曰:此细身微细,初死时已去,若活时则不可得求,汝云何能见? 又此细身,非五情能见能知,唯有神通圣人,乃能得见。 答曰:若尔者,与无无异。 如人死时,舍此生阴,入中阴中。 是时,今世身灭,受中阴身,此无前后,灭时即生。 譬如蜡印印泥,泥中受印,印即时坏,成坏一时,亦无前后。 是时,受中阴中有,舍此中阴,受生阴有。 汝言细身,即此中阴,中阴身无出无入。 譬如燃灯,生灭相续,不常不断。 佛言:“一切色众,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皆悉无常。 ”汝神微细色者,亦应无常断灭。 如是等种种因缘,可知非色相。 神非无色相,无色者,四众及无为。 四众无常故,不自在故,属因缘故,不应是神。 三无为中,不计有神,无所受故。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神非无色相。 如是天地间,若内若外,三世十方,求神不可得。 但十二入和合生六识,三事和合名触,触生受、想、思等心数法。 是法中,无明力故身见生,身见生故谓有神。 是身见,见苦谛,苦法智及苦比智则断,断时则不见有神。 汝先言,若内无神,色识念念生灭,云何分别知色青、黄、赤、白? 汝若有神,亦不能独知,要依眼识故能知。 若尔者,神无用也。 眼识知色,色生灭,相似生,相似灭,然后心中有法生,名为念。 是念相有为法,虽灭过去而能知。 如圣人智慧力,能知未来世事。 念念亦如是,能知过去法。 若前眼识灭,生后眼识,后眼识转利有力。 色虽暂有不住,以念力利故能知。 以是事故,虽念念生灭无常,能分别知色。 又汝言,今现在人识新新生灭,身命断时亦尽,诸行罪福,谁随谁受? 谁受苦乐? 谁解脱者? 今当答汝:今未得实道,是人诸烦恼覆心,作生因缘业,死时次第相续五阴生,譬如一灯更燃一灯。 又如谷子生,有三因缘:地、水、种子。 后世身生,亦复如是。 有身,有漏业,有结使,三事故后身生。 是中身、业因缘,不可断,不可破,但诸结使可断。 结使断时,虽有残身、残业,可得解脱。 如有谷子、有地,无水故不生。 如是虽有身、有业,无爱结水润则不生。 是名虽无神,亦名得解脱。 无明故缚,智慧故解,则神无用。 复次,是名色和合,假名为人。 是人为诸结所系,得无漏智慧爪,解此诸结,是时,名人得解脱。 如绳结、绳解,绳即是结,结无异法,世界中说结绳、解绳。 名色亦如是,名色二法和合,假名为人。 是结使与名色不异,但名为名色结、名色解。 受罪福亦如是,虽无一法为人空,名色故受罪福果,而人得名。 譬如车载物,一一推之,竟无车实,然车受载物之名。 人受罪福亦如是,名色受罪福,而人受其名。 受苦乐亦如是。 如是种种因缘,神不可得。 神即是施者,受者亦如是。 汝以神为人,以是故,施人不可得,受人不可得。 如是种种因缘,是名财物、施人、受人不可得。 问曰:若诸佛但说如实法相于诸法,无所破、无所灭、无所生、无所作,何以故言三事破析不可得? 答曰:如凡夫人见施人,见受人,见财物,是为颠倒妄见,生世间受乐,福尽转还。 是故佛欲令菩萨行实道,得实果报,实果报则是佛道。 佛为破妄见故,言三事不可得,实无所破。 何以故? 诸法从本已来,毕竟空故。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不可得故,名为檀波罗蜜具足满。 复次,若菩萨行檀波罗蜜,能生六波罗蜜,是时,名为檀波罗蜜具足满。 云何布施生檀波罗蜜? 檀有上、中、下:从下生中,从中生上。 若以饮食粗物,软心布施,是名为下;习施转增,能以衣服宝物布施,是为从下生中;施心转增,无所爱惜,能以头目血肉、国财、妻子,尽用布施,是为从中生上。 如释迦牟尼佛初发心时,作大国王,名曰光明,求索佛道,少多布施。 转受后身作陶师,能以澡浴之具及石蜜浆,布施异释迦牟尼佛及比丘僧。 其后转身作大长者女,以灯供养憍陈若佛。 如是等种种,名为菩萨下布施。 如释迦文尼佛本身作长者子,以衣布施大音声佛;佛灭度后,起九十塔。 后更转身作大国王,以七宝盖供养师子佛。 后复受身作大长者,供养妙因佛上好房舍及七宝妙华。 如是等种种,名为菩萨中布施。 如释迦文尼佛本身作仙人,见憍陈若佛端正殊妙,便从高山上自投佛前,其身安隐,在一面立。 又如众生喜见菩萨,以身为灯,供养日月光德佛。 如是等种种,不惜身命,供养诸佛,是为菩萨上布施。 是名菩萨三种布施。 若有初发佛心,布施众生,亦复如是;初以饮食布施,施心转增,能以身肉与之。 先以种种好浆布施,后心转增,能以身血与之。 先以纸墨经书布施,及以衣服、饮食、四种供养,供养法师,后得法身,为无量众生说种种法,而为法施。 如是等种种,从檀波罗蜜中生檀波罗蜜。 云何菩萨布施生尸波罗蜜? 菩萨思惟:“众生不知布施,后世贫穷。 以贫穷故,劫盗心生;以劫盗故,而有杀害。 以贫穷故,不足于色;色不足故,而行邪淫。 又以贫故,为人下贱;下贱畏怖,而生妄语。 如是等贫穷因缘故,行十不善道。 若行布施,生有财物;有财物故,不为非法。 何以故? 五欲充足,无所乏短故。 ”如提婆达本生曾为一蛇,与一虾蟆、一龟,在一池中,共结亲友。 其后池水竭尽,饥穷困乏,无所控告。 时蛇遣龟以呼虾蟆,虾蟆说偈遣龟言:   “若遭贫穷失本心,不惟本义食为先。 汝持我声以语蛇,虾蟆终不到汝边! ”   若修布施,后生有福,无所短乏,则能持戒,无此众恶,是为布施能生尸罗波罗蜜。 复次,布施时,能令破戒诸结使薄,益持戒心,令得坚固,是为布施因缘增益于戒。 复次,菩萨布施,常于受者生慈悲心,不著于财,自物不惜,何况劫盗? 慈悲受者,何有杀意? 如是等能遮破戒,是为布施生戒。 若能布施以破悭心,然后持戒、忍辱等,易可得行。 如文殊师利,在昔过去久远劫时,曾为比丘,入城乞食,得满钵百味欢喜丸。 城中一小儿,追而从乞,不即与之,乃至佛图。 手捉二丸而要之言:“汝若能自食一丸,以一丸施僧者,当以施汝! ”即相然可,以一欢喜丸布施众僧,然后于文殊师利许受戒,发心作佛。 如是布施,能令受戒发心作佛,是为布施生尸罗波罗蜜。 复次,布施之报,得四事供养,好国善师,无所乏少,故能持戒。 又布施之报,其心调柔,心调柔故,能生持戒,能生持戒故,从不善法中能自制心。 如是种种因缘,从布施生尸罗波罗蜜。 云何布施生羼提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受者逆骂,若大求索,若不时索,或不应索而索。 是时,菩萨自思惟言:“我今布施,欲求佛道,亦无有人使我布施。 我自为故,云何生瞋? ”如是思惟已,而行忍辱,是名布施生羼提波罗蜜。 复次,菩萨布施时,若受者瞋恼,便自思惟:“我今布施内外财物,难舍能舍,何况空声而不能忍? 若我不忍,所可布施则为不净。 譬如白象,入池澡浴,出已还复以土坌身;布施不忍,亦复如是。 ”如是思惟已,行于忍辱。 如是等种种布施因缘,生羼提波罗蜜。 云何布施生毗黎耶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常行精进。 何以故? 菩萨初发心时,功德未大,尔时欲行二施,充满一切众生之愿。 以物不足故,勤求财法,以给足之。 如释迦文尼佛本身,作大医王,疗一切病,不求名利,为怜愍众生故。 病者甚多,力不周救,忧念一切而不从心,懊恼而死,即生忉利天上。 自思惟言:“我今生天,但食福报,无所长益。 ”即自方便,自取灭身,舍此天寿,生娑伽陀龙王宫中为龙太子。 其身长大,父母爱重,欲自取死,就金翅鸟王,鸟即取此龙子于舍摩利树上吞之。 父母号啕,啼哭懊恼。 龙子既死,生阎浮提中为大国王太子,名曰能施。 生而能言,问诸左右:“今此国中有何等物,尽皆持来以用布施! ”众人怖畏,皆舍之走。 其母怜爱,独自守之。 语其母言:“我非罗刹,众人何以故走? 我本宿命常好布施,我为一切人之檀越。 ”母闻其言,以语众人,众人即还。 母好养育,及年长大,自身所有,尽以施尽;至父王所,索物布施,父与其分,复以施尽。 见阎浮提人贫穷辛苦,思惟给施而财物不足,便自啼泣,问诸人言:“作何方便,当令一切满足于财? ”诸宿人言:“我等曾闻有如意宝珠,若得此珠,则能随心所索,无不必得。 ”菩萨闻是语已,白其父母:“欲入大海求龙王头上如意宝珠。 ”父母报言:“我唯有汝一儿耳! 若入大海,众难难度。 一旦失汝,我等亦当何用活为? 不须去也! 我今藏中犹亦有物,当以给汝! ”儿言:“藏中有限,我意无量。 我欲以财充满一切,令无乏短,愿见听许,得遂本心,使阎浮提人一切充足! ”父母知其志大,不敢制之,遂放令去。 是时,五百贾客,以其福德大人,皆乐随从;知其行日,集海道口。 菩萨先闻娑伽陀龙王头上有如意宝珠,问众人言:“谁知水道,至彼龙宫? ”有一盲人名陀舍,曾以七返入大海中,具知海道。 菩萨即命共行。 答言:“我年既老,两目失明,曾虽数入,今不能去! ”菩萨言:“我今此行,不自为身,普为一切求如意宝珠,欲给足众生令身无乏;次以道法因缘而教化之。 汝是智人,何得辞耶? 我愿得成,岂非汝力! ”陀舍闻其要言,欣然同怀,语菩萨言:“我今共汝俱入大海,我必不全。 汝当安我尸骸,著大海之中金沙洲上。 ”行事都集,断第七绳,船去如驰,到众宝渚。 众贾竞取七宝,各各已足,语菩萨言:“何以不取? ”菩萨报言:“我所求者,如意宝珠。 此有尽物,我不须也。 汝等各当知足知量,无令船重,不自免也! ”是时,众贾白菩萨言:“大德,为我咒愿,令得安隐! ”于是辞去。 陀舍是时语菩萨言:“别留艇舟,当随是别道而去。 待风七日,搏海南岸,至一险处,当有绝崖,枣林枝皆覆水。 大风吹船,船当摧覆! 汝当仰攀枣枝,可以自济。 我身无目,于此当死。 过此隘岸,当有金沙洲,可以我身置此沙中,金沙清净,是我愿也! ”即如其言,风至而去。 既到绝岸,如陀舍语。 菩萨仰攀枣枝,得以自免。 置陀舍尸,安厝金地,于是独去。 如其先教,深水中浮七日,齐咽水中行七日,齐腰水中行七日,齐膝水中行七日,涂泥中行七日。 见好莲华,鲜洁柔软,自思惟言:“此华软脆,当入虚空三昧自轻其身。 ”行莲华上七日,见诸毒蛇,念言:“含毒之虫,甚可畏也! ”即入慈心三昧,行毒蛇头上七日,蛇皆擎头授与菩萨,令蹈上而过。 过此难已,见有七重宝城,有七重堑,堑中皆满毒蛇,有二大龙守门。 龙见菩萨形容端正,相好严仪,能度众难得来至此,念言:“此非凡夫,必是菩萨大功德人! ”即听令前,径得入宫。 龙王夫妇丧儿未久,犹故哀泣。 见菩萨来,龙王妇有神通,知是其子,两乳流出。 命之令坐,而问之言:“汝是我子,舍我命终,生在何处? ”菩萨亦自识宿命,知是父母,而答母言:“我生阎浮提上,为大国王太子。 怜愍贫人,饥寒勤苦,不得自在,故来至此,欲求如意宝珠! ”母言:“汝父头上有此宝珠,以为首饰,难可得也! 必当将汝入诸宝藏,随汝所欲,必欲与汝。 汝当报言:‘其余杂宝,我不须也,唯欲大王头上宝珠;若见怜愍,愿以与我。 ’如此可得。 ”即往见父,父大悲喜,欣庆无量,愍念其子,远涉艰难,乃来至此,指示妙宝:“随意与汝,须者取之。 ”菩萨言:“我从远来,愿见大王,求王头上如意宝珠。 若见怜愍,当以与我;若不见与,不须余物! ”龙王报言:“我唯有一珠,常为首饰,阎浮提人薄福下贱,不应见也! ”菩萨白言:“我以此故,远涉艰难,冒死远来,为阎浮提人薄福贫贱,欲以如意宝珠济其所愿,然后以佛道因缘而教化之! ”龙王与珠而要之言:“今以此珠与汝,汝既去世,当以还我! ”答言:“敬如王言! ”菩萨得珠,飞腾虚空,如屈申臂顷,到阎浮提。 人王父母见儿吉还,欢悦踊跃,抱而问言:“汝得何物? ”答言:“得如意宝珠。 ”问言:“今在何许? ”白言:“在此衣角里中。 ”父母言:“何其太小? ”白言:“在其神德,不在大也。 ”白父母言:“当敕城中内外,扫洒烧香,悬缯幡盖,持斋受戒。 明日清旦,以长木为表,以珠著上。 ”菩萨是时自立誓愿:“若我当成佛道,度脱一切者,珠当如我意愿,出一切宝物,随人所须,尽皆备有! ”是时,阴云普遍,雨种种宝物,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人之所须,一切具足。 至其命尽,常尔不绝。 如是等,名为菩萨布施生精进波罗蜜。 云何菩萨布施生禅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能除悭贪;除悭贪已,因此布施而行一心,渐除五盖;能除五盖,是名为禅。 复次,心依布施,入于初禅,乃至灭定禅。 云何为依? 若施行禅人时,心自念言:“我以此人行禅定故,净心供养,我今何为自替于禅? ”即自检心,思惟行禅。 若施贫人,念此宿命作诸不善,不求一心,不修福业,今世贫穷。 以是自勉修善,一心以入禅定。 如说喜见转轮圣王,八万四千小王来朝,皆持七宝妙物来献。 王言:“我不须也,汝等各可自以修福! ”诸王自念:“大王虽不肯取,我等亦复不宜自用。 ”即共造工,立七宝殿,植七宝行树,作七宝浴池。 于大殿中造八万四千七宝楼,楼中皆有七宝床座,杂色被枕置床两头,悬缯幡盖,香熏涂地。 众事备已,白大王言:“愿受法殿、宝树、浴池! ”王默然受之,而自念言:“我今不应先处新殿以自娱乐,当求善人、诸沙门、婆罗门等先入供养,然后我当处之! ”即集善人先入宝殿,种种供养,微妙具足。 诸人出已,王入宝殿,登金楼,坐银床,念布施,除五盖,摄六情,却六尘,受喜乐,入初禅。 次登银楼,坐金床,入二禅。 次登毗琉璃楼,坐玻璃宝床,入三禅。 次登玻璃宝楼,坐毗琉璃床,入四禅。 独坐思惟,终竟三月。 玉女宝后,与八万四千诸侍女俱,皆以白珠名宝缨络其身,来白大王:“久违亲觐,敢来问讯! ”王告:“诸妹,汝等各当端心,当为我知识,勿为我怨! ”玉女宝后垂泪而言:“大王,何为谓我为妹? 必有异心,愿闻其意! 云何见敕,当为知识,勿为我怨? ”王告之言:“汝若以我为世因缘,共行欲事以为欢乐,是为我怨。 若能觉悟非常,知身如幻,修福行善,绝去欲情,是为知识。 ”诸玉女言:“敬如王敕! ”说此语已,各遣令还。 诸女出已,王登金楼,坐银床,行慈三昧。 登银楼,坐金床,行悲三昧。 登毗琉璃楼,坐玻璃床,行喜三昧。 登玻璃宝楼,坐毗琉璃床,行舍三昧。 是为菩萨布施生禅波罗蜜。 云何菩萨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菩萨布施时,知此布施必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邪见无明,是为布施生般若。 复次,菩萨布施时,能分别知:不持戒人,若鞭打拷掠、闭系枉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常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 又知恶人多怀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 又知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缨络,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 又知宰官之人,枉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槃荼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 又知多瞋狠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行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 又知有人刚愎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 又知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 如是种种,当布施时能分别知,是为菩萨布施生般若。 复次,布施饮食,得力、色、命、乐、赡。 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惭愧,威德端正,身心安乐。 若施房舍,则种种七宝宫观,自然而有,五欲自娱;若施井池泉水种种好浆,所生则得无饥无渴,五欲备有。 若施桥船及诸履屣,生有种种车马具足。 若施园林,则得豪尊,为一切依止,受身端正,心乐无忧。 如是等种种人中,因缘布施所得。 若人布施修作福德,不好有为作业生活,则得生四天王处;若人布施,加以供养父母,及诸伯叔兄姊,无瞋无恨,不好诤讼,又不喜见诤讼之人,得生忉利天上焰摩、兜率、化自在、他化自在。 如是种种分别布施,是为菩萨布施生般若。 若人布施,心不染著,厌患世间,求涅槃乐,是为阿罗汉、辟支佛布施。 若人布施为佛道,为众生故,是为菩萨布施。 如是等种种布施中分别知,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菩萨布施时,思惟三事实相,如上说。 如是能知,是为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一切智慧功德因缘,皆由布施。 如千佛始发意时,种种财物布施诸佛,或以华香,或以衣服,或以杨枝布施而以发意。 如是等种种布施,是为菩萨布施生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经】“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     【论】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 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是名戒。 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 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 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 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 不著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 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将来至佛道。 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 何以故? 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 或有人但服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发,或长发,或顶上留少许发;或著袈裟,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水,或夏火炙;若自坠高岩,若于恒河中洗;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祠祀,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所得。 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 若贵若贱,若小若大,能行此净戒,皆得大利。 若破此戒,无贵无贱,无大无小,皆不得随意生善处。 复次,破戒之人,譬如清凉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如好华果树,而多逆刺。 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正,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愍心,亦复如是。 如偈说:   “贵而无智则为衰,智而憍慢亦为衰,持戒之人而毁戒,今世后世一切衰! ”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 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 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拷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 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 ”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 如偈说: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 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 ”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 ”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 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 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何由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 ”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 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 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 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 若人持戒清净,禅定、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 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 持戒之财,无能夺者。 持戒亲亲,虽死不离。 持戒庄严,胜于七宝。 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 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 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 云何名为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华,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火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啖。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中。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中。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卒守人;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 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 ”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释戒相义问曰:已知如是种种功德果报,云何名为戒相? 答曰:恶止不更作,是名为戒。 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 云何名为恶? 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 其余系闭、鞭打等,是助杀法。 复次,杀他得杀罪,非自杀身。 心知众生而杀是杀罪,不如夜中见人,谓为杌树而杀者,故杀生得杀罪,非不故也。 快心杀生得杀罪,非狂痴。 命根断,是杀罪,非作疮。 身业是杀罪,非但口教敕。 口教是杀罪,非但心生恶。 如是等名杀罪相;不作是罪,名为戒。 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 ”若身不动,口不言,而独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 ”是名不杀生戒。 有人言:“是不杀生戒,或善、或无记。 ”   问曰:如阿毗昙中说:一切戒律仪皆善。 今何以言无记? 答曰: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中,言一切善;如余阿毗昙中,言不杀戒,或善、或无记。 何以故? 若不杀戒常善者,持此戒人,应如得道人,常不堕恶道。 以是故,或时应无记;无记无报故,不生天上人中。 问曰:不以戒无记故堕地狱,更有恶心生故堕地狱? 答曰:不杀生,得无量善法,作、无作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 何以故随有量而不随无量? 以是故,知不杀戒中,或有无记。 复次,有人不从师受戒,而但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 ”如是不杀,或时无记。 问曰:是不杀戒何界系? 答曰:如迦旃延子阿毗昙中言:一切受戒律仪,皆欲界系。 余阿毗昙中言:或欲界系,或不系。 以实言之,应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 杀生法虽欲界,不杀戒,应随杀在欲界;但色界不杀,无漏不杀,远遮故,是真不杀戒。 复次,有人不受戒,而从生已来,不好杀生,或善、或无记,是名无记。 是不杀生法,非心、非心数法,亦非心相应;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迦旃延子阿毗昙中言:不杀生是身、口业,或作色,或无作色,或随心行,或不随心行,非先世业报。 二种修应修,二种证应证。 思惟断,一切欲界最后得;见断、时断,凡夫圣人所得。 是色法,或可见,或不可见法;或有对法,或无对法;有报法,有果法,有漏法,有为法,有上法,非相应因。 如是等分别,是名不杀戒。 问曰:八直道中戒,亦不杀生,何以独言不杀生戒有报、有漏? 答曰:此中但说受戒律仪法,不说无漏戒律仪。 复次,余阿毗昙中言:不杀法常不逐心行,非身口业;不随心业行,或有报,或无报;或有漏,或无漏;是为异法,余者皆同。 复有言:“诸佛贤圣不戏论诸法,现前众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莫夺他命;夺他命,世世受诸苦痛。 ”众生有、无后当说。 问曰: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田猎皮肉,所济处大;今不杀生,得何等利? 答曰:得无所畏,安乐无怖。 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 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独游行,无所畏难。 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 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 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 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 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 以是之故,不应杀生。 ”   复次,若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 何以故? 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 复次,杀为罪中之重。 何以故? 人有死急,不惜重宝,但以活命为先。 譬如贾客入海采宝,垂出大海,其船卒坏,珍宝失尽,而自喜庆,举手而言:“几失大宝! ”众人怪言:“汝失财物,裸形得脱,云何喜言几失大宝? ”答言:“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 ”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杀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 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 何以故? 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 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 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拷掠以护寿命。 复次,若有人受戒,心生口言:“从今日不杀一切众生。 ”是于无量众生中,以所爱重物施与,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如佛说:“有五大施。 何等五? 一者、不杀生,是为最大施;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   复次,行慈三昧,其福无量,水火不害,刀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 复次,三世十方中尊,佛为第一。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杀生有十罪。 何等为十? 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犁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   复次,行者心念:“一切有命,乃至蜫虫,皆自惜身;云何以衣服、饮食自为身故而杀众生? ”   复次,行者当学大人法。 一切大人中,佛为最大。 何以故? 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能度众生,常行慈愍,持不杀戒,自致得佛,亦教弟子行此慈愍。 行者欲学大人行故,亦当不杀。 问曰:不侵我者,杀心可息;若为侵害、强夺、逼迫,是当云何? 答曰:应当量其轻重。 若人杀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 全身为重? 破戒为失? 丧身为失? ”如是思惟已,知持戒为重,全身为轻。 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 是身名为老病死薮,必当坏败! 若为持戒失身,其利甚重。 又复思惟:“我前后失身,世世无数,或作恶贼、禽兽之身,但为财利诸不善事;今乃得为持净戒故,不惜此身,舍命持戒,胜于毁禁全身百千万倍,不可为喻。 ”如是定心,应当舍身以护净戒。 如一须陀洹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家业而不肯杀生。 父母与刀,并一口羊,闭著屋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生活饮食! ”儿自思惟言:“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此业,岂以身故为此大罪? ”便以刀自杀。 父母开户,见羊在一面立,儿已命绝。 当自杀时,即生天上。 若如此者,是为不惜寿命,全护净戒。 如是等义,是名不杀生戒。 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 若不作,是名不盗。 其余方便校计,乃至手捉未离地者,是名助盗法。 财物有二种:有属他,有不属他。 取属他物,是盗罪。 属他物亦有二种:一者、聚落中,二者、空地。 此二处物,盗心取,得盗罪。 若物在空地,当检校知是物近谁国? 是物应当有属,不应取。 如毗尼中说种种不盗,是名不盗相。 问曰:不盗有何等利? 答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 何以故? 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 如偈说:   “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 ”   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应劫夺。 复次,当自思惟:“劫夺得物,以自供养,虽身充足,会亦当死;死入地狱,家室亲属虽共受乐,独自受罪,亦不能救。 ”已得此观,应当不盗。 复次,是不与取有二种:一者、偷,二者、劫,此二共名不与取。 于不与取中,盗为最重。 何以故? 一切人以财自活,而或穿窬盗取,是最不净。 何以故? 无力胜人,畏死盗取故。 劫夺之中,盗为重罪,如偈说:   “饥饿身羸瘦,受罪大苦处;他物不可触,譬如大火聚。 若盗取他物,其主泣懊恼,假使天王等,犹亦以为苦。 ”   杀生人罪虽重,然于所杀者是贼,偷盗人于一切有物人中贼。 若犯余戒,于异国中有不以为罪者;偷盗人,一切诸国无不治罪。 问曰:劫夺之人,今世有人赞美其健,于此劫夺,何以放舍? 答曰:不与而偷盗,是不善相;劫盗之中,虽有差降,俱为不善。 譬如美食杂毒,恶食杂毒,美恶虽殊,杂毒不异。 亦如明闇蹈火,昼夜虽异,烧足一也。 今世愚人,不识罪、福二世果报,无仁慈心;见人能以力相侵,强夺他财,赞以为强。 诸佛贤圣,慈愍一切,了达三世殃祸不朽,所不称誉。 以是故,知劫盗之罪,俱为不善,善人行者之所不为。 如佛说:“不与取有十罪。 何等为十? 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重罪人疑);三者、非时行,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 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 云何法守? 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 若以力,若以财,若诱诳;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 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 问曰: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 人自有妻,何以为邪? 答曰: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 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 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著淫欲,不复护儿。 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 是事不作,名为不邪淫。 问曰:若夫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 答曰: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 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 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诃,罪中之罪。 复次,淫泆之人,当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 ”邪淫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好名善誉,身心安乐,今世得也。 生天得道,涅槃之利,后世得也)。 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毒;若我侵彼,彼亦何异? ”恕己自制,故应不作。 复次,如佛说:“邪淫之人,后堕剑树地狱,众苦备受;得出为人,家道不穆,常值淫妇,邪僻残贼,邪淫为患。 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祸害将及! ”如佛所说:“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斗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喜爱;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如是等种种因缘不作,是名不邪淫。 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无妄语罪。 是妄语,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是名妄语。 若不作,是名不妄语。 问曰:妄语有何等罪? 答曰: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 譬如覆瓶,水不得入。 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 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出家人力。 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 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 问曰: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 答曰: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 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瞋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 复有人虽不贪恚,而妄证人罪,心谓实尔,死堕地狱。 如提婆达多弟子俱伽离,常求舍利弗、目揵连过失。 是时,二人夏安居竟,游行诸国,值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 此舍中先有一女人在暗中宿,二人不知。 此女人其夜梦失不净,晨朝趣水澡洗。 是时,俱伽离偶行见之。 俱伽离能相,知人交会情状,而不知梦与不梦。 是时,俱伽离顾语弟子:“此女人昨夜与人情通。 ”即问女人:“汝在何处卧? ”答言:“我在陶师屋中寄宿。 ”又问:“共谁? ”答言:“二比丘。 ”是时,二人从屋中出,俱伽离见已,又以相验之,意谓二人必为不净。 先怀嫉妒,既见此事,遍诸城邑聚落告之;次到祇洹,唱此恶声。 于是中间,梵天王来欲见佛。 佛入静室,寂然三昧;诸比丘众,亦各闭房三昧,皆不可觉。 即自思惟:“我故来见佛,佛入三昧,且欲还去。 ”即复念言:“佛从定起,亦将不久。 ”于是小住,到俱伽离房前,扣其户而言:“俱伽离! 俱伽离! 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之而长夜受苦! ”俱伽离问言:“汝是何人? ”答言:“我是梵天王。 ”问言:“佛说汝得阿那含道,汝何以故来? ”梵王心念而说偈言:   “无量法欲量,不应以相取;无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没! ”   说是偈已,到佛所,具说其意。 佛言:“善哉! 善哉! 快说此偈! ”尔时,世尊复说此偈:   “无量法欲量,不应以相取;无量法欲量,是野人覆没! ”   梵天王听佛说已,忽然不现,即还天上。 尔时,俱伽离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佛告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之而长夜受苦! ”俱伽离白佛言:“我于佛语不敢不信,但自目见了了,定知二人实行不净。 ”佛如是三诃,俱伽离亦三不受,即从座起而去。 还其房中,举身生疮,始如芥子,渐大如豆、如枣、如柰,转大如瓜,翕然烂坏;如大火烧,叫唤号啕,其夜即死,入大莲华地狱。 有一梵天夜来白佛:“俱伽离已死。 ”复有一梵天言:“堕大莲华地狱。 ”其夜过已,佛命僧集而告之言:“汝等欲知俱伽离所堕地狱寿命长短不? ”诸比丘言:“愿乐欲闻! ”佛言:“有六十斛胡麻,有人过百岁取一胡麻,如是至尽,阿浮陀地狱中寿故未尽。 二十阿浮陀地狱中寿,为一尼罗浮陀地狱中寿。 如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中寿,为一呵罗逻地狱中寿。 二十呵罗逻地狱中寿,为一呵婆婆地狱中寿。 二十呵婆婆地狱中寿,为一休休地狱中寿。 二十休休地狱中寿,为一沤波罗地狱中寿。 二十沤波罗地狱中寿,为一分陀黎迦地狱中寿。 二十分陀黎迦地狱中寿,为一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寿。 俱伽离堕是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出其大舌,以五百钉钉之,五百具犁耕之。 ”尔时,世尊说此偈言: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应呵而赞,应赞而呵;口集诸恶,终不见乐! 心口业生恶,堕尼罗浮狱;具满百千世,受诸苦毒痛。 若生阿浮陀,具满三十六;别更有五世,皆受诸苦毒。 心依邪见,破贤圣语;如竹生实,自毁其形。 ”   如是等心生疑谤,遂至决定,亦是妄语。 妄语人,乃至佛语而不信受,受罪如是! 以是故,不应妄语。 复次,如佛子罗睺罗,其年幼稚,未知慎口。 人来问之:“世尊在不? ”诡言不在。 若不在时,人问罗睺罗:“世尊在不? ”诡言佛在。 有人语佛,佛语罗睺罗:“澡盘取水,与吾洗足! ”洗足已,语罗睺罗:“覆此澡盘! ”如敕即覆。 佛言:“以水注之! ”注已,问言:“水入中不? ”答言:“不入! ”佛告罗睺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如佛说:“妄语有十罪。 何等为十? 一者、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谋议,常不参预;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者、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者、常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如是种种不作,是为不妄语,名口善律仪。 不饮酒者,酒有三种:一者、榖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 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 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 略说若干、若湿,若清、若浊,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 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 问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故不饮? 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 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 何等三十五? 一者、现在世财物虚竭,何以故? 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疾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 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 醉闷恍惚,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疏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己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 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犁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 ”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 如偈说:   “酒失觉知相,身色浊而恶,智心动而乱,惭愧已被劫。 失念增瞋心,失欢毁宗族;如是虽名饮,实为饮死毒。 不应瞋而瞋,不应笑而笑,不应哭而哭,不应打而打,    不应语而语,与狂人无异;夺诸善功德,知愧者不饮。 ”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言不作,是口善律仪;名为优婆塞五戒律仪。 问曰:若八种律仪及净命,是名为戒,何以故优婆塞于口律仪中无三律仪,及净命? 答曰: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 复次,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 复次,妄语心生故作;余者或故作,或不故作。 复次,但说妄语,已摄三事。 复次,诸善法中,实为最大;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 复次,白衣处世,当官理务,家业作使,是故难持不恶口法。 妄语故作,重事故不应作。 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 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 ”是名五戒。 如佛偈说:   “不杀亦不盗,亦不有邪淫,实语不饮酒,正命以净心。 若能行此者,二世忧畏除,戒福恒随身,常与天人俱。 世间六时华,荣耀色相发,以此一岁华,天上一日具。 天树自然生,华鬘及缨络,丹葩如灯照,众色相间错。 天衣无央数,其色若干种,鲜白映天日,轻密无间垄。 金色照文绣,斐亹如云气,如是上妙服,悉从天树出。 明珠天耳珰,宝磲耀手足,随心所好服,亦从天树出。 金华琉璃茎,金刚为华须,柔软香芬熏,悉从宝池出。 琴瑟筝箜篌,七宝为校饰,器妙故音清,皆亦从树出。 波[颖-页+籴]质妒树,天上树中王,在彼欢喜园,一切无有比。 持戒为耕田,天树从中出,天厨甘露味,饮食除饥渴。 天女无监碍,亦无妊身难,熙怡纵逸乐,食无便利患。 持戒常摄心,得生自恣地,无事亦无难,常得肆乐志。 诸天得自在,忧苦不复生,所欲应念至,身光照幽冥。 如是种种乐,皆由施与戒,若欲得此报,当勤自勉励! ” 问曰:今说尸罗波罗蜜,当以成佛,何以乃赞天福? 答曰: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福,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 若单行尸罗,得生好处;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 今但赞持戒现世功德,名闻、安乐后世得报,如偈所赞。 譬如小儿,蜜涂苦药,然后能服;今先赞戒福,然后人能持戒。 持戒已,立大誓愿,得至佛道,是为尸罗生尸罗波罗蜜。 又以一切人皆著乐,世间之乐天上为最。 若闻天上种种快乐,便能受行尸罗;后闻天上无常,厌患心生,能求解脱;更闻佛无量功德,若慈悲心生,依尸罗波罗蜜得至佛道。 以是故,虽说尸罗报无咎。 问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 答曰: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 问曰:云何受一日戒? 答曰: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是二、如是三归依。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如是二、如是三归依竟。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 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 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 是则布萨,此言善宿。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著华缨络、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华缨络、不香涂身、不著香熏衣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亦如是。 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 愿持是布萨福报,生生不堕三恶八难。 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萨婆若,成就佛道。 ”   问曰:云何受五戒? 答曰:受五戒法,长跪合掌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是二、如是三。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如是二、如是三。 “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证知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 ”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 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汝尽寿持! 何等五? 尽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盗;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邪淫;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诺。 是优婆塞五戒尽寿受持。 当供养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勤修福德,以求佛道! ”   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 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 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 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 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 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少。 ”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 ”是时,释提婆那民见诸天欢喜,说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受持清净戒;是人寿终后,功德必如我! ”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不应说如是偈。 所以者何? 释提桓因,五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 若受持此戒,必应如佛,是则实说。 ”诸大尊天欢喜因缘故,得福增多。 复次,此六斋日,恶鬼害人,恼乱一切。 若所在丘聚、郡县、国邑,有持斋受戒善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 以是故,六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何以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 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 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 问曰: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 答曰: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有日分。 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 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 其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 摩醯首罗为诸神主,又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斋;二日是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 是故诸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力势。 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 ”答言:“我求有子! ”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血、肉著火中,如罪恶法? 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 ”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 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 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著火中而得势力。 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戒。 问曰: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 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 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 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 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 譬如软夫为将,虽复持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功盖天下。 是二种戒,名居家优婆塞法。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有下、中、上,有上上。 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故;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故;或避苦役,求离厄难故。 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 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福乐,克己自勉,为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坚固持戒。 譬如商人,远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后世福乐,亦复如是。 上人持戒,为涅槃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欲求离苦,常乐无为故。 复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 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 复次,持戒为八正道初门,入道初门,必至涅槃。 释赞尸罗波罗蜜义问曰:如八正道,正语、正业在中,正见、正行在初,今何以言戒为八正道初门? 答曰:以数言之,大者为始,正见最大,是故在初。 复次,行道故,以见为先;诸法次第,故戒在前。 譬如作屋,栋梁虽大,以地为先。 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求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 如是种种,是上上人持戒。 是四,总名优婆塞戒。 出家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 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 答曰:虽俱得度,然有难易。 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 若出家离俗,绝诸忿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 复次,居家愦闹,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 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 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 ”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复次,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 以是故,白衣等应出家受戒。 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 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 ”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 ”又问:“出家何等难? ”答曰:“出家乐法为难。 ”“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 ”“修诸善法难。 ”以是故,应出家。 复次,若人出家时,魔王惊疑言:“此人诸结使欲薄,必得涅槃,堕僧宝数中。 ”   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形堕罪,罪毕得解脱。 如郁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 ”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 ”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 ”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 ”答言:“堕地狱便堕! ”诸贵妇女皆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 ”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著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著比丘尼衣以为戏笑。 以是因缘故,迦葉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 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 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 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 ”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 佛敕阿难与剃头,著法衣。 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 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当出家得道。 ”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 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 是出家律仪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 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法? 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尚,一阿阇黎。 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 著袈裟衣,剃除须发,应两手捉和尚两足。 何以捉足? 天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 阿阇黎应教十戒,如受戒法。 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尚。 式叉摩那受六法二岁。 问曰:沙弥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后得受具足戒? 答曰:佛在世时,有一长者妇,不觉怀妊,出家受具足戒。 其后身大转现,诸长者讥嫌比丘;因此制有二年学戒,受六法,然后受具足戒。 问曰:若为讥嫌,式叉摩那岂不致讥? 答曰:式叉摩那未受具足,譬如小儿,亦如给使;虽有罪秽,人不讥嫌。 是式叉摩那有二种:一者、十八岁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岁得受六法。 若受具足戒,应二部僧中用五衣钵盂;比丘尼为和尚及教师,比丘为戒师,余如受戒法。 略说则五百戒,广说则八万戒。 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成就比丘尼。 比丘则有三衣钵盂,三师十僧,如受戒法。 略说二百五十,广说则八万。 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法。 是总名为戒,是为尸罗。 大智度论卷第十四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之余问曰:已知尸罗相,云何为尸罗波罗蜜? 答曰:有人言:“菩萨持戒,宁自失身,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 ”如上苏陀苏摩王经中说,不惜身命以全禁戒。 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 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往而死。 是龙受一日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懈而睡。 龙法,睡时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 猎者见之惊喜,言曰:“以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服饰,不亦宜乎? ”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 龙自念言:“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 此人小物,岂能困我? 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 ”于是自忍,眼目不视,闭气不息;怜愍此人,为持戒故,一心受剥,不生悔意。 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持戒故,不复敢动。 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 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 ”如是誓已,身干命终,即生第二忉利天上。 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也;时猎者,提婆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辈,释迦文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为佛道故,作大要誓:“必度众生! 不求今世、后世之乐,不为名闻称誉法故,亦不自为早求涅槃,但为众生没在长流,恩爱所欺,愚惑所误,我当渡之令到彼岸。 ”一心持戒,为生善处,生善处故见善人,见善人故生善智,生善智故得行六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故得佛道。 如是持戒,名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心乐善清净,不为畏恶道,亦不为生天,但求善清净;以戒熏心,令心乐善,是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道,是名尸罗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能生六波罗蜜,是则名为尸罗波罗蜜。 云何持戒能生戒? 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 云何持戒能生于檀? 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 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则财施。 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 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 ”如是种种,名为法施。 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 复次,菩萨自念:“我当持戒,以此戒报,为诸众生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诸众生满足于财,无所乏短;然后坐佛树下,降伏魔王,破诸魔军,成无上道,为诸众生说清净法,令无量众生渡老病死海。 ”是为持戒因缘生檀波罗蜜。 云何持戒生忍辱? 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治心故。 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 何可纵忿不自制心? ”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 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 所以者何? 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 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 宜自勉励,以忍调心。 ”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 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 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 “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 唯当忍辱,众戒自得。 ”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若能持身,不为刀伤,是则杀而不死。 持戒之人,亦复如是,戒为利刀,忍为持身,若忍心不固,戒亦伤人。 又复譬如老人夜行,无杖则蹶,忍为戒杖,扶人至道,福乐因缘不能动摇。 如是种种,名为持戒生羼提波罗蜜。 云何持戒而生精进? 持戒之人,除去放逸,自力勤修,习无上法,舍世间乐,入于善道,志求涅槃以度一切,大心不懈,以求佛为本,是为持戒能生精进。 复次,持戒之人,疲厌世苦、老病死患,心生精进,必自求脱,亦以度人。 譬如野干在林树间,依随师子及诸虎豹,求其残肉以自存活。 时间空乏,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屏处睡息,不觉夜竟;惶怖无计,走则虑不自免,住则惧畏死痛;便自定心,诈死在地。 众人来见,有一人言:“我须野干耳,即便截取。 ”野干自念:“截耳虽痛,但令身在。 ”次有一人言:“我须野干尾,便复截去。 ”野干复念:“截尾虽痛,犹是小事。 ”次有一人言:“我须野干牙。 ”野干心念:“取者转多,傥取我头,则无活路。 ”即从地起,奋其智力,绝踊间关,径得自济。 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若老至时,犹故自宽,不能殷勤决断精进;病亦如是,以有瘥期,未能决计;死欲至时,自知无冀,便能自勉,果敢殷勤,大修精进,从死地中得至涅槃。 复次,持戒之法,譬如人射,先得平地,地平然后心安,心安然后挽满,挽满然后陷深。 戒为平地,定意为弓,挽满为精进,箭为智慧,贼是无明。 若能如是展力精进,必至大道,以度众生。 复次,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去,能摄令还,是为于戒能护诸根。 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毗梨耶波罗蜜。 云何持戒生禅? 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 持戒之力,能羸诸结使。 云何能羸? 若不持戒,瞋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心即成。 若持戒者,虽有微瞋,不生杀心;虽有淫念,淫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羸。 诸结使羸,禅定易得。 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结使羸故,禅定易得。 复次,人心未息,常求实乐;行者持戒,弃舍世福,心不放逸,是故易得禅定。 复次,持戒之人,得生人中,次生六欲天上,次至色界,破色相生无色界;持戒清净,断诸结使,得阿罗汉道;大心持戒,愍念众生,是为菩萨。 复次,戒为检粗,禅为摄细。 复次,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 复次,破戒之人,结使风强,散乱其心;其心散乱,则禅不可得。 持戒之人,烦恼风软,心不大散,禅定易得。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为持戒生禅波罗蜜。 云何持戒能生智慧? 持戒之人,观此戒相从何而有,知从众罪而生;若无众罪,则亦无戒。 戒相如是从因缘有,何故生著? 譬如莲华出自淤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以是悟心,不令生著,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持戒之人,心自思惟:“若我以持戒贵而可取,破戒贱而可舍,若有此心,不应般若。 ”以智筹量,心不著戒,无取、无舍,是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复次,不持戒人,虽有利智,以营世务,种种欲求生业之事,慧根渐钝;譬如利刀以割泥土,遂成钝器。 若出家持戒,不营世业,常观诸法实相无相;先虽钝根,以渐转利。 如是等种种因缘,名为持戒生般若波罗蜜。 如是等名为尸罗波罗蜜生六波罗蜜。 复次,菩萨持戒不以畏故,亦非愚痴,非疑、非戒盗,亦不自为涅槃故持戒,但为一切众生故,为得佛道故,为得一切佛法故。 如是相,名为尸罗波罗蜜。 复次,若菩萨于罪不罪不可得,是时,名为尸罗波罗蜜。 问曰:若人舍恶行善,是为持戒,云何言罪不罪不可得? 答曰:非为邪见粗心言不可得。 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罪不可得;罪无故,不罪亦不可得。 复次,众生不可得故,杀罪亦不可得;罪不可得故,戒亦不可得。 何以故? 以有杀罪故,则有戒;若无杀罪,则亦无戒。 问曰:今众生现有,云何言众生不可得? 答曰:肉眼所见,是为非见;若以慧眼观,则不得众生。 如上檀中说无施者、无受者、无财物,此亦如是。 复次,若有众生,是五众耶? 离五众耶? 若是五众,五众有五,众生为一;如是者,五不可为一,一不可为五。 譬如市易物值五匹,以一匹取之,则不可得。 何以故? 一不可得作五故,以是故,知五众不可得作一众生。 复次,五众生灭无常相。 众生法,从先世来,至后世,受罪福于三界。 若五众是众生,譬如草木自生自灭,如是则无罪缚,亦无解脱。 以是故,知非五众是众生;若离五众有众生,如先说神常遍中已破。 复次,离五众则我见心不生。 若离五众有众生,是为堕常;若堕常者,是则无生、无死。 何以故? 生名先无今有;死名已生便灭。 若众生常者,应遍五道中先已常有,云何今复来生? 若不有生,则无有死。 问曰:定有众生,何以故言无? 五众因缘,有众生法;譬如五指因缘,拳法生。 答曰:此言非也! 若五众因缘有众生法者,除五众,则别有众生法,然不可得;眼自见色,耳自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触,意知法,空无我法;离此六事,更无众生。 诸外道辈倒见故,言眼能见色,是为众生;乃至意能知法,是为众生;又能忆念能受苦乐,是为众生;但作是见,不知众生实。 譬如一长老大德比丘,人谓是阿罗汉,多致供养。 其后病死,诸弟子惧失供养故,夜盗出之;于其卧处安施被枕,令如师在,其状如卧。 人来问疾:“师在何许? ”诸弟子言:“汝不见床上被枕耶? ”愚者不审察之,谓师病卧,大送供养而去,如是非一。 复有智人来而问之,诸弟子亦如是答。 智人言:“我不问被枕、床褥,我自求人。 ”发被求之,竟无人可得。 除六事相,更无我人;知者、见者,亦复如是。 复次,若众生于五众因缘有者,五众无常,众生亦无常。 何以故? 因果相似故;若众生无常,则不至后世。 复次,若如汝言,众生从本已来常有;若尔者,众生应生五众,五众不应生众生;今五众因缘生众生名字,无智之人,逐名求实。 以是故,众生实无。 若无众生,亦无杀罪,无杀罪故,亦无持戒。 复次,是五众,深入观之,分别知空,如梦所见,如镜中像;若杀梦中所见,及镜中像,无有杀罪。 杀五阴空相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若人不乐杀罪,贪著无罪,是人见破戒罪人则轻慢,见持戒善人则爱敬;如是持戒,则是起罪因缘。 以是故,言于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经】“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     【论】问曰:云何名羼提? 答曰:羼提,此言忍辱。 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 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 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 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 得是忍法故,忍智牢固,譬如画彩,得胶则坚著。 有人言:“善心有二种,有粗、有细;粗名忍辱,细名禅定。 未得禅定心乐,能遮众恶,是名忍辱;心得禅定乐,不为众恶,是名禅定。 是忍,是心数法,与心相应随心行;非业,非业报,随业行。 ”有人言:“二界系。 ”有人言:“但欲界系,或不系。 ”色界无外恶可忍故;亦有漏亦无漏,凡夫、圣人俱得故。 障己心、他心不善法故名为善,善故或思惟断,或不断。 如是等种种,阿毗昙广分别。 问曰:云何名为生忍? 答曰:有二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 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 问曰:云何恭敬供养,名之为忍? 答曰:有二种结使:一者、属爱结使,二者、属恚结使。 恭敬供养虽不生恚,令心爱著,是名软贼;是故于此应当自忍,不著不爱。 云何能忍? 观其无常,是结使生处。 如佛所说:“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 人著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如佛初游迦毗罗婆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悉是梵志之身。 供养火故,形容憔悴;绝食苦行故,肤体瘦黑。 净饭王心念言:“我子侍从,虽复心清净洁,并无容貌。 我当择取累重多子孙者,家出一人,为佛弟子。 ”如是思惟已,敕下国中:“拣择诸释贵族子弟,应书之身,皆令出家。 ”是时,斛饭王子提婆达多,出家学道,诵六万法聚,精进修行,满十二年。 其后为供养利故,来至佛所,求学神通。 佛告憍昙:“以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亦得神通。 ”而不为说取通之法。 出求舍利弗、目揵连,乃至五百阿罗汉,皆不为说,言:“汝当观五阴无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 ”不得所求,涕泣不乐;到阿难所,求学神通。 是时,阿难未得他心智,以其兄故,如佛所言以授。 提婆达多受学通法,入山不久,便得五神通。 得五神通已,自念:“谁当与我作檀越者? 如王子阿阇世,有大王相。 ”欲与为亲厚,到天上取天食;还到郁怛罗越,取自然粳米;至阎浮林中,取阎浮果,与王子阿阇世。 或时自变其身,作象宝、马宝,以惑其心;或作婴孩坐其膝上,王子抱之,呜嗽与唾;时时自说己名,令太子知之,种种变态以动其心。 王子意惑,于柰园中立大精舍,四种供养,并种种杂供,无物不备,以给提婆达多;日日率诸大臣,自为送五百釜羹饭。 提婆达多大得供养,而徒众鲜少,自念:“我有三十相,减佛未几,直以弟子未集。 若大众围绕,与佛何异? ”如是思惟已,生心破僧,得五百弟子;舍利弗、目揵连说法教化,僧还和合。 尔时,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 华色比丘尼诃之,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作三逆罪。 与恶邪师富兰那外道等为亲厚,断诸善根,心无愧悔。 复以恶毒著指爪中,欲因礼佛以中伤佛;欲去未到王舍城中,地自然破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提婆达多身有三十相,而不能忍伏其心,为供养利故,而作大罪,生入地狱。 以是故言利养疮深,破皮至髓,当应除却爱供养人心。 是为菩萨忍,心不爱著供养恭敬人。 复次,供养有三种:一者、先世因缘福德故;二者、今世功德,修戒、禅定、智慧故,为人敬养;三者、虚妄欺惑,内无实德,外如清白,以诳时人而得供养。 于此三种供养中,心自思惟:“若先世因缘勤修福德,今得供养,是为勤身作之而自得耳! 何为于此而生贡高? 譬如春种秋获,自以力得,何足自憍? ”如是思惟已,忍伏其心,不著不憍。 若今世功德故而得供养,当自思惟:“我以智慧,若知诸法实相,若能断结,以此功德故,是人供养,于我无事。 ”如是思惟已,自伏其心,不自憍高:“此实爱乐功德,不爱我也。 ”譬如罽宾三藏比丘,行阿兰若法,至一王寺,寺设大会,守门人见其衣服粗弊,遮门不前。 如是数数,以衣服弊故,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来,门家见之,听前不禁;既至会坐,得种种好食,先以与衣。 众人问言:“何以尔也? ”答言:“我比数来,每不得入。 今以衣故得在此坐,得种种好食,实是衣故得之,故以与衣。 ”行者以修行功德,持戒智慧故而得供养,自念:“此为功德,非为我也。 ”如是思惟,能自伏心,是名为忍。 若虚妄欺伪而得供养,是为自害,不可近也。 当自思惟:“若我以此虚妄而得供养,与恶贼劫盗得食无异,是为堕欺妄罪。 ”如是于三种供养人中,心不爱著,亦不自高,是名生忍。 问曰:人未得道,衣食为急,云何方便能得忍,心不著不爱给施之人? 答曰:以智慧力,观无常相、苦相、无我相,心常厌患。 譬如罪人临当受戮,虽复美味在前,家室劝喻,以忧死故,虽欲饮食肴膳,不觉滋味;行者亦尔,常观无常相、苦相,虽得供养,心亦不著。 又如獐鹿为虎搏逐,追之不舍,虽得好草、美水饮食,心无染著;行者亦尔,常为无常虎逐,不舍须臾,思惟厌恶,虽得美味,亦不染著。 是故行者于供养人中,心得自忍。 复次,若有女人来欲娱乐,诳惑菩萨,菩萨是时当自伏心,忍不令起。 如释迦文尼佛在菩提树下,魔王忧愁,遣三玉女,一名乐见,二名悦彼,三名渴爱,来现其身,作种种姿态,欲坏菩萨。 菩萨是时心不倾动,目不暂视。 三女念言:“人心不同,好爱各异;或有好少,或爱中年,或好长好短,好白好黑,如是众好,各有所爱。 ”是时三女,各各化作五百美女,一一化女作无量变态,从林中出。 譬如黑云,电光暂现,或扬眉顿[目+妾],嫈嫇细视,作众伎乐,种种姿媚,来迎菩萨,欲以态身触逼菩萨。 尔时,密迹金刚力士瞋目叱之:“此是何人? 而汝妖媚敢来触娆! ”尔时,密迹说偈呵之:   “汝不知天帝,失好而黄髯;大海水清美,今日尽苦咸。 汝不知月减,婆薮诸天堕;火本为天口,而今一切啖。 汝不知此事,敢轻此圣人! ” 是时,众女逡巡小退,语菩萨言:“今此众女端严无比,可自娱意,端坐何为? ”菩萨言:“汝等不净,臭秽可恶,去勿妄谈! ”菩萨是时,即说偈言:   “是身为秽薮,不净物腐积,是实为行厕,何足以乐意! ”   女闻此偈,自念:“此人不知我等清净天身而说此偈。 ”即自变身,还复本形,光耀煜爚,照林树间,作天妓乐,语菩萨言:“我身如是,有何可呵? ”菩萨答言:“时至自知! ”问曰:“此言何谓? ”以偈答言:   “诸天园林中,七宝莲华池,天人相娱乐,失时汝自知! 是时见无常,天上乐皆苦,汝当厌欲乐,爱乐正真道! ”   女闻偈已,心念:“此人大智无量,天乐清净,犹知其恶,不可当也。 ”即时灭去。 菩萨如是观淫欲乐,能自制心,忍不倾动。 复次,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 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瞋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 何以故? 女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 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是犹易开;女锁系人,染固根深,无智没之,难可得脱。 众病之中,女病最重。 如佛偈言:   “宁以赤铁,宛转眼中;不以散心,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憍慢羞惭;回面摄眼,美言妒瞋。 行步妖秽,以惑于人,淫罗弥网,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回眄巧媚;薄智愚人,为之心醉。 执剑向敌,是犹可胜;女贼害人,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犹可手捉;女情惑人,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所不应视;若欲观之,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不净填积;淫火不除,为之烧灭! ”   复次,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则令夫心高;若敬待情舍,则令夫心怖。 女人如是,恒以烦恼、忧怖与人,云何可近? 亲好乖离,女人之罪;巧察人恶,女人之智。 大火烧人,是犹可近;清风无形,是亦可捉;蚖蛇含毒,犹亦可触;女人之心,不可得实。 何以故? 女人之相,不观富贵、端正、名闻、智德、族姓、技艺、辩言、亲厚、爱重,都不在心,唯欲是亲。 譬如蛟龙,不择好丑,唯欲杀人。 又复人不瞻视,忧苦憔悴;给养敬待,憍奢叵制。 复次,若在善人之中,则自畜心高;无智人中,视之如怨;富贵人中,追之敬爱;贫贱人中,视之如狗。 常随欲心,不随功德。 如说:国王有女,名曰拘牟头。 有捕鱼师,名怵波伽,随道而行,遥见王女在高楼上。 窗中见面,想像染著,心不暂舍,弥历日月,不能饮食。 母问其故,以情答母:“我见王女,心不能忘! ”母喻儿言:“汝是小人,王女尊贵,不可得也! ”儿言:“我心愿乐,不能暂忘,若不如意,不能活也。 ”母为子故,入王宫中,常送肥鱼鸟肉,以遗王女而不取价。 王女怪而问之:“欲求何愿? ”母白王女:“愿却左右,当以情告。 我唯有一子,敬慕王女,情结成病,命不云远;愿垂愍念,赐其生命! ”王女言:“汝去! 月十五日,于某甲天祠中,住天像后。 ”母还语子:“汝愿已得。 ”告之如上。 沐浴新衣,在天像后住。 王女至时,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须至天祠以求吉福。 ”王言:“大善! ”即严车五百乘,出至天祠。 既到,敕诸从者齐门而止,独入天祠。 天神思惟:“此不应尔! 王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毁辱王女! ”即厌此人,令睡不觉。 王女既入,见其睡重,推之不悟,即以缨络值十万两金,遗之而去。 去后,此人得觉,见有缨络。 又问众人,知王女来。 情愿不遂,忧恨懊恼,淫火内发,自烧而死。 以是证故,知女人之心不择贵贱,唯欲是从。 复次,昔有国王女,逐旃陀罗,共为不净。 又有仙人女,随逐师子。 如是等种种,女人之心无所选择。 以是种种因缘,于女人中除去情欲,忍不爱著。 云何瞋恼人中而得忍辱? 当自思惟:“一切众生有罪因缘,更相侵害。 我今受恼,亦本行因缘,虽非今世所作,是我先世恶报。 我今偿之,应当甘受,何可逆也! ”譬如负债,债主索之,应当欢喜偿债,不可瞋也。 复次,行者常行慈心,虽有恼乱逼身,必能忍受。 譬如羼提仙人在大林中,修忍行慈。 时,迦利王将诸婇女,入林游戏;饮食既讫,王小睡息。 诸婇女辈采华林间,见此仙人,加敬礼拜,在一面立。 仙人尔时为诸婇女赞说慈忍,其言美妙,听者无厌,久而不去。 迦利王觉,不见婇女,拔剑追踪;见在仙人前立,憍妒隆盛,瞋目奋剑而问仙人:“汝作何物? ”仙人答言:“我今在此修忍行慈。 ”王言:“我今试汝,当以利剑截汝耳鼻,斩汝手足。 若不瞋者,知汝修忍! ”仙人言:“任意! ”王即拔剑截其耳鼻,斩其手足,而问之言:“汝心动不? ”答言:“我修慈忍,心不动也。 ”王言:“汝一身在此,无有势力,虽口言不动,谁当信者? ”是时仙人即作誓言:“若我实修慈忍,血当为乳! ”即时血变为乳。 王大惊喜,将诸婇女而去。 是时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雷电霹雳,王被毒害,没不还宫。 以是故,言于恼乱中能行忍辱。 复次,菩萨修行慈心,一切众生常有众苦:处胎逼隘,受诸苦痛;生时迫迮,骨肉如破,冷风触身,甚于剑戟。 是故佛言一切苦中,生苦最重。 如是老病死苦,种种困厄,云何行人复加其苦? 是为疮中复以刀破! 复次,菩萨自念:“我不应如诸余人,常随生死水流。 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 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 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恼害不瞋,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当为众生兴大悲心! ”   复次,菩萨若见众生来为恼乱,当自念言:“是为我之亲厚,亦是我师,益加亲爱,敬心待之。 何以故? 彼若不加众恼,我则不成忍辱;以是故言是我亲厚,亦是我师。 ”   复次,菩萨心知:“如佛所说:‘众生无始,世界无际,往来五道,轮转无量。 ’我亦曾为众生父母兄弟,众生亦皆曾为我父母兄弟,当来亦尔。 以是推之,不应恶心而怀瞋害。 ”   复次,思惟众生之中,佛种甚多:“若我瞋意向之,则为瞋佛;若我瞋佛,则为已了! ”如说鸽鸟当得作佛,今虽是鸟,不可轻也。 复次,诸烦恼中,瞋为最重;不善报中,瞋报最大;余结无此重罪。 如释提婆那民问佛偈言: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不悔? 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何物杀而赞? 何物杀无忧? ”   佛答言:   “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    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 ”   菩萨思惟:“我今行悲,欲令众生得乐。 瞋为吞灭诸善,毒害一切,我当云何行此重罪? 若有瞋恚,自失乐利,云何能令众生得乐? ”   复次,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本,从悲而出;瞋为灭悲之毒,特不相宜,若坏悲本,何名菩萨? 菩萨从何而出? 以是之故,应修忍辱。 若众生加诸瞋恼,当念其功德:“今此众生虽有一罪,更自别有诸妙功德,以其功德故,不应瞋之。 ”   复次,“此人若骂若打,是为治我;譬如金师炼金,垢随火去,真金独在,此亦如是。 若我有罪,是从先世因缘,今当偿之,不应瞋也,当修忍辱! ”   复次,菩萨慈念众生,犹如赤子:“阎浮提人多诸忧愁,少有欢日;若来骂詈,或加谗贼,心得欢乐,此乐难得,恣汝骂之! 何以故? 我本发心,欲令众生得欢喜故。 ”   复次,世间众生,常为众病所恼,又为死贼常随伺之,譬如怨家恒伺人便;云何善人而不慈愍复欲加苦? 苦未及彼,先自受害。 如是思惟,不应瞋彼,当修忍辱。 复次,当观瞋恚,其咎最深。 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善言忘失,不惜名称,不知他恼,亦不自计身心疲恼;瞋覆慧眼,专行恼他。 如一五通仙人,以瞋恚故,虽修净行,杀害一国,如旃陀罗。 复次,瞋恚之人,譬如虎狼,难可共止;又如恶疮,易发易坏。 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见。 积瞋之人,恶心渐大,至不可至,杀父杀君,恶意向佛。 如拘睒弥国比丘,以小因缘,瞋心转大,分为二部。 若欲断当,终竟三月,犹不可了。 佛来在众,举相轮手,遮而告之言:“汝诸比丘,勿起斗诤! 恶心相续,苦报甚重! 汝求涅槃,弃舍世利,在善法中,云何瞋诤? 世人忿诤,是犹可恕;出家之人,何可斗诤? 出家心中,怀毒自害;如冷云中,火出烧身! ”诸比丘白佛言:“佛为法王,愿小默然! 是辈侵我,不可不答! ”佛念是人不可度也,于众僧中凌虚而去,入林树间寂然三昧。 瞋罪如是,乃至不受佛语。 以是之故,应当除瞋,修行忍辱。 复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则至佛道。 问曰:忍辱法皆好,而有一事不可:小人轻慢,谓为怖畏;以是之故,不应皆忍。 答曰:若以小人轻慢,谓为怖畏而欲不忍,不忍之罪甚于此也! 何以故? 不忍之人,贤圣善人之所轻贱;忍辱之人,为小人所慢。 二轻之中,宁为无智所慢,不为贤圣所贱。 何以故? 无知之人,轻所不轻;贤圣之人,贱所可贱。 以是之故,当修忍辱。 复次,忍辱之人,虽不布施、禅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后得佛道。 何以故? 心柔软故。 复次,菩萨思惟:“若人今世恼我,毁辱、夺利、轻骂、系缚,且当含忍。 若我不忍,当堕地狱、铁垣热地,受无量苦,烧炙煏煮,不可具说! ”以是故,知小人无智,虽轻而贵;不忍用威,虽快而贱。 是故菩萨应当忍辱。 复次,菩萨思惟:“我初发心,誓为众生治其心病。 今此众生为瞋恚结使所病,我当治之,云何而复以之自病? 应当忍辱! ”譬如药师疗治众病,若鬼狂病,拔刀骂詈,不识好丑,医知鬼病,但为治之而不瞋恚。 菩萨若为众生瞋恼骂詈,知其为瞋恚烦恼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无所嫌责,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育养一切,爱之如子;若众生瞋恼菩萨,菩萨愍之,不瞋不责。 譬如慈父抚育子孙,子孙幼稚未有所识,或时骂詈、打掷、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小,爱之逾至,虽有过罪,不瞋不恚。 菩萨忍辱,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思惟:“若众生瞋恼加我,我当忍辱。 若我不忍,今世心悔,后入地狱,受苦无量:若在畜生,作毒龙、恶蛇、师子、虎、狼;若为饿鬼,火从口出。 譬如人被火烧,烧时痛轻,后痛转重。 ”   复次,菩萨思惟:“我为菩萨,欲为众生益利。 若我不能忍辱,不名菩萨,名为恶人。 ”   复次,菩萨思惟:“世有二种:一者、众生数,二者、非众生数。 我初发心,誓为一切众生。 若有非众生数:山石、树木、风寒、冷热、水雨侵害,但求御之,初不瞋恚。 今此众生是我所为,加恶于我,我当受之,云何而瞋? ”   复次,菩萨知从久远已来,因缘和合,假名为人,无实人法,谁可瞋者? 是中但有骨血、皮肉,譬如垒墼;又如木人,机关动作,有去有来。 知其如此,不应有瞋! “若我瞋者,是则愚痴,自受罪苦。 ”以是之故,应修忍辱。 复次,菩萨思惟:“过去无量恒河沙等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先行生忍,然后修行法忍。 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魔境界法。 以是故,应当忍辱。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能忍,是名生忍。 大智度论卷第十五释初品中羼提波罗蜜之余云何名法忍? 忍诸恭敬、供养众生,及诸瞋恼、淫欲之人,是名生忍。 忍其供养、恭敬法,及瞋恼、淫欲法,是为法忍。 复次,法忍者,于内六情不著,于外六尘不受,能于此二不作分别。 何以故? 内相如外,外相如内,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缘合故,其实空故,一切法相常清净故,如真际法性相故,不二入故,虽无二亦不一。 如是观诸法,心信不转,是名法忍。 如毗摩罗诘经中,法作菩萨说:“生、灭为二;不生、不灭是不二入法门。 ”乃至文殊师利说:“无闻、无见,一切心灭,无说、无语,是不二入法门。 ”毗摩罗诘默然无言,诸菩萨赞言:“善哉! 善哉! 是真不二入法门。 ”   复次,一切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诸法。 菩萨于众生中忍,如先说;今说法中忍。 法有二种:心法、非心法。 非心法中有内、有外:外有寒热、风雨等;内有饥渴、老病死等。 如是等种种,名为非心法。 心法中有二种:一者、瞋恚、忧愁、疑等,二者、淫欲、憍慢等。 是二名为心法。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问曰:于众生中若瞋恼害命得罪,怜愍得福;寒热、风雨,无有增损,云何而忍? 答曰:虽无增损,自生恼乱忧苦,害菩萨道,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非但杀恼众生故得罪,为恶心作因缘故有罪。 所以者何? 虽杀众生而无记心,是便无罪;慈念众生,虽无所与而大得福;寒热、风雨,虽无增损,然以能生恶意故得罪。 以是故,应当忍。 复次,菩萨自知宿罪因缘,生此苦处,“此我自作,我应自受。 ”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复次,菩萨思惟国土有二种:有净,有不净。 菩萨若生不净国中,受此辛苦、饥寒众恼,自发净愿:“我成佛时,国中无此众苦。 此虽不净,乃是我利。 ”   复次,菩萨思惟:“世间八法,贤圣所不能免,何况于我? 以是故,应当忍。 ”   复次,菩萨思惟:“知此人身无牢无强,为老病死所逐;虽复天身清净,无老无病,耽著天乐,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离欲。 以是故,于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众生。 ”   复次,菩萨思惟:“我受此四大五众身,应有种种苦分,无有受身而不苦者。 富贵、贫贱,出家、在家,愚智、明暗,无得免者。 何以故? 富贵之人,常有怖畏,守护财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机;如乌衔肉,众乌逐之。 贫贱之人,有饥寒之苦。 出家之人,今世虽苦,后世受福得道。 在家之人,今世虽乐,后世受苦。 愚人先求今世乐,无常对至,后则受苦。 智人先思惟无常苦,后则受乐。 如是等受身之人,无不有苦,是故菩萨应当行忍。 ”   复次,菩萨思惟:“一切世间皆苦,我当云何于中而欲求乐? ”   复次,菩萨思惟:“我于无量劫中常受众苦,无所利益,未曾为法。 今日为众生求佛道,虽受此苦,当得大利。 是故外、内诸苦,悉当忍受。 ”   复次,菩萨大心誓愿:“若阿鼻泥犁苦,我当忍之,何况小苦而不能忍? 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 ”如是种种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问曰:云何内心法中能忍? 答曰:菩萨思惟:“我虽未得道,诸结未断。 若当不忍,与凡人不异,非为菩萨。 ”复自思惟:“若我得道,断诸结使,则无法可忍。 ”   复次,饥渴、寒热,是外魔军;结使、烦恼,是内魔贼。 当破此二军以成佛道;若不尔者,佛道不成。 如说佛苦行六年,魔王来言:“刹利贵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 速起还国,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后世,人中天上之乐。 道不可得,汝唐勤苦! 汝若不受软言,守迷不起,我当将大军众来击破汝! ”菩萨言:“我今当破汝大力内军,何况外军! ”魔言:“何等是我内军? ”答曰: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瞋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自高憍慢十。 如是等军众,厌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   菩萨于此诸军虽未能破,著忍辱铠,捉智慧剑,执禅定盾,遮诸烦恼箭,是名内忍。 复次,菩萨于诸烦恼中,应当修忍,不应断结。 何以故? 若断结者,所失甚多,堕阿罗汉道中,与根败无异。 是故遮而不断,以修忍辱,不随结使。 问曰:云何结使未断而能不随? 答曰:正思惟故,虽有烦恼而能不随。 复次,思惟观空、无常相故,虽有妙好五欲,不生诸结。 譬如国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 王言:“取无脂肥羊来,汝若不得者,当与汝罪。 ”大臣有智,系一大羊,以草榖好养,日以三狼而畏怖之;羊虽得养,肥而无脂。 牵羊与王,王遣人杀之,肥而无脂。 王问:“云何得尔? ”答以上事。 菩萨亦如是,见无常、苦、空狼,令诸结使脂消,诸功德肉肥。 复次,菩萨功德福报无量故,其心柔软,诸结使薄,易修忍辱。 譬如师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见之,叩头求请,则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尔也。 何以故? 师子王贵兽,有智分别故;虎豹贱虫,不知分别故。 又如坏军,得值大将则活,遇小兵则死。 复次,菩萨智慧力,观瞋恚有种种诸恶,观忍辱有种种功德,是故能忍结使。 复次,菩萨心有智力,能断结使,为众生故久住世间;知结使是贼,是故忍而不随。 菩萨系此结贼,不令纵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贼,以因缘故不杀,坚闭一处而自修事业。 复次,菩萨实知诸法相故,不以诸结使为恶,不以功德为妙;是故于结不瞋,功德不爱。 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 如偈说:   “菩萨断除诸不善,乃至极微灭无余;大功德福无有量,所造事业无不办。 菩萨大智慧力故,于诸结使不能恼;是故能知诸法相,生死涅槃一无二。 ”   如是种种因缘,虽未得道,于诸烦恼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于一切法,知一相无二。 一切法可识相法,故言一。 眼识识色,乃至意识识法,是可识相法,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可知相,故言一。 苦法智、苦比智,知苦谛;集法智、集比智,知集谛;灭法智、灭比智,知灭谛;道法智、道比智,知道谛。 及善世智,亦知苦、集、灭、道,虚空非智缘灭,是可知相法,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可缘相,故言一。 眼识及眼识相应法缘色;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亦如是;意识及意识相应法,亦缘眼、亦缘色、亦缘眼识,乃至缘意、缘法、缘意识。 一切法可缘相,故言一。 复次,一切法各皆一,一复有一名为二,三一名为三,如是乃至千万,皆是一而假名为千万。 复次,一切法中有相,故言一;一相故,名为一。 一切物,名为法;法相故,名为一。 如是等无量一门,破异相,不著一,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为二。 何等二? 二名内、外相。 内、外相故,内非外相,外非内相。 复次,一切法有、无相故为二。 空、不空,常、非常,我、非我,色、非色,可见、不可见,有对、非有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法、非心法,心数法、非心数法,心相应法、非心相应法。 如是无量二门,破一不著二,是名为法忍。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为三。 何等为三? 下、中、上;善、不善、无记;有、无、非有非无;见谛断、思惟断、无断;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报、有报、非报非有报。 如是无量三门,破一不著异,是名为法忍。 复次,菩萨虽未得无漏道,结使未断,能信无漏圣法,及三种法印:一者、一切有为生法无常等印,二者、一切法无我印,三者、涅槃实法印。 得道贤圣人,自得自知;菩萨虽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复次,于十四难不答法中,有常、无常等,观察无碍,不失中道,是法能忍,是为法忍。 如一比丘,于此十四难思惟观察,不能通达,心不能忍,持衣钵至佛所,白佛言:“佛能为我解十四难,使我意了者,当作弟子。 若不能解,我当更求余道! ”佛告:“痴人! 汝本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难,汝作我弟子耶? ”比丘言:“不也。 ”佛言:“汝痴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 我为老病死人说法济度;此十四难是斗诤法,于法无益,但是戏论,何用问为? 若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脱生老病死。 譬如有人身被毒箭,亲属呼医,欲为出箭涂药,便言:‘未可出箭! 我先当知汝姓字、亲里、父母、年岁;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镞者为是何人,是何等铁;复欲知弓何山木,何虫角;复欲知药是何处生,是何种名。 如是等事,尽了了知之,然后听汝出箭涂药。 ’”佛问比丘:“此人可得知此众事,然后出箭不? ”比丘言:“不可得知! 若待尽知,此则已死。 ”佛言:“汝亦如是! 为邪见箭爱毒涂,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 而不欲出箭,方欲求尽世间常无常、边无边等,求之未得,则失慧命,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比丘惭愧,深识佛语,即得阿罗汉道。 复次,菩萨欲作一切智人,应推求一切法,知其实相;于十四难中不滞不碍,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 复次,佛法甚深,清净微妙,演畅种种无量法门,能一心信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如佛所言:“诸法虽空,亦不断,亦不灭;诸法因缘相续生,亦非常;诸法虽无神,亦不失罪福。 心一念顷,身诸法、诸根、诸慧,转灭不停,不至后念;新新生灭,亦不失无量世中因缘业。 诸众、界、入中皆空无神,而众生轮转五道中受生死。 ”如是等种种甚深微妙法,虽未得佛道,能信受、不疑不悔,是为法忍。 复次,阿罗汉、辟支佛,畏恶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萨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怜愍众生,欲了了分别知诸法实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问曰:云何观诸法得实相? 答曰:观知诸法无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坏。 是为实相。 问曰:一切语,皆可答、可破、可坏,云何言不可破坏是为实相? 答曰:以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语道过,心行处灭,常不生不灭,如涅槃相。 何以故? 若诸法相实有,后不应无;若诸法先有今无,即是断灭。 复次,诸法不应是常。 何以故? 若常即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亦无修行利益,亦无缚无解,世间则是涅槃。 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常。 若诸法无常,则是断灭,亦无罪无福,亦无增损功业,因缘果报亦失。 如是等因缘故,诸法不应无常。 问曰:汝言佛法中常亦不实,无常亦不实,是事不然! 何以故? 佛法中常亦实,无常亦实。 常者,数缘尽、非数缘尽,虚空,不生、不住、不灭故,是常相;无常相者,五众生、住、灭故,无常相。 汝何以言:常、无常皆不实? 答曰:圣人有二种语:一者、方便语,二者、直语。 方便语者,为人、为因缘故。 为人者,为众生说是常、是无常,如对治悉檀中说。 若说无常,欲拔众生三界著乐;佛思惟以何令众生得离欲,是故说无常法。 如偈说:   “若观无生法,于生法得离:若观无为法,于有为得离。 ”   云何生? 生名因缘和合,无常,不自在,属因缘有者;有老病死相、欺诳相、破坏相,是名生;生则是有为法。 如对治悉檀说:常、无常,非实相,二俱过故。 若诸法非有常、非无常,是为愚痴论。 所以者何? 若非有则破无,若非无则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说? 问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无;空以除有,空空遮无,是为非有、非无,何以言愚痴论? 答曰:佛法实相,不受不著。 汝非有、非无受著故,是痴论。 若言非有、非无,则可说、可破,是心生处,是斗诤处。 佛法则不然,虽因缘故说非有非无,不生著;不生著则不可坏、不可破。 诸法若有边,若无边,若有无边,若非有无边;若死后有去,若死后无去,若死后有去无去,若死后非有去非无去;是身是神,身异神异,亦如是,皆不实。 于六十二见中观诸法,亦皆不实。 如是一切除却,信佛法清净不坏相,心不悔不转,是名法忍。 复次,有、无二边,观诸法生时、住时,则为有见相;观诸法老时、坏时,则为无见相;三界众生,多著此二见相。 是二种法,虚诳不实。 有相则不应无。 何以故? 今无先有,则堕断中,若断是则不然。 复次,一切诸法,名字和合故,谓之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 问曰:名字所生法,虽不可得,则有名字和合! 答曰:若无法,名字为谁而和合? 是则无名字。 复次,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故知有;若以心识故有,是则非有。 如地坚相,以身根、身识知故有,若无身根、身识知,则无坚相。 问曰:身根,身识,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坚相? 答曰:若先自知有坚相,若从他闻则知有坚相;若先不知、不闻,则无坚相。 复次,地若常是坚相,不应舍其相,如凝酥、蜡蜜、树胶,融则舍其坚相,堕湿相中;金、银、铜、铁等亦尔。 如水为湿相,寒则转为坚相。 如是等种种,悉皆舍相。 复次,诸论议师辈,有能令无,无能令有;诸贤圣人、坐禅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诸法皆可转。 如十一切入中说。 复次,是有见,为贪欲、瞋恚、愚痴、结缚、斗诤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处,是非佛法。 何以故? 佛法相善净故,以是故非实。 复次,一切有法二种:色法、无色法。 色法分析乃至微尘,散灭无余,如檀波罗蜜品破施物中说。 无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灭时观故,知心有分,有分故无常,无常故空,空故非有。 弹指顷有六十时,一一时中,心有生、灭;相续生故,知是贪心,是瞋心,是痴心,是信心,清净智慧禅定心。 行者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 何以故? 若一时生,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 何以故? 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 复次,佛说有为法,皆有三相。 若极少时中生而无灭者,是为非有为法。 若极少时中心生、住、灭者,何以但先生而后灭,不先灭而后生? 复次,若先有心后有生,则心不待生。 何以故? 先以有心故。 若先有生,则生无所生。 又生、灭性相违,生则不应有灭,灭时不应有生。 以是故,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即无生。 若无生,则无住、灭。 若无生、住、灭,则无心数法。 无心数法,则无心不相应诸行;色、无色法无故,无为法亦无。 何以故? 因有为故有无为;若无有为,则亦无无为。 复次,见作法无常故,知不作法常。 若然者,今见作法是有法,不作法应是无法。 以是故,常法不可得。 复次,外道及佛弟子,说常法法有同、有异:同者,虚空、涅槃;外道言有神、时、方、微尘、冥初,如是等名为异。 有佛弟子说;“非数缘灭常。 ”又言:“因缘法常,因缘生法无常。 ”摩诃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际,如是种种,名为常法;虚空、涅槃,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神及时、方、微尘,亦如上说。 以是故,不应言诸法有。 若诸法无者,有二种:一者、常无,二者、断灭故无。 若先有今无,若今有后无,是则断灭。 若然者,则无因缘;无因缘者,应一物中出一切物,亦应一物中都无所出。 后世中亦如是,若断罪、福因缘,则不应有贫富、贵贱之异,及堕恶道、畜生中。 若言常无,则无苦、集、尽、道。 若无四谛,则无法宝,则无八贤圣道;若无法宝、僧宝,则无佛宝。 若如是者,则破三宝。 复次,若一切法实空者,则无罪福,亦无父母,亦无世间礼法,亦无善无恶。 然则善、恶同门,是、非一贯,一切物尽无,如梦中所见。 若言实无,有如是失,此言谁当信者? 若言颠倒故见有者,当见一人时,何以不见二三? 以其实无而颠倒见故。 若不堕此有、无见,得中道实相。 云何知实? 如过去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未来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现在恒河沙等诸佛菩萨所知所说。 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 是名法忍。 复次,禅定力故,心柔软清净,闻诸法实相,应心与会,信著深入,无疑、无悔。 所以者何? 疑悔是欲界系法,粗恶故不入柔软心中,是名法忍。 复次,智慧力故,于一切诸法中种种观,无有一法可得者。 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复次,菩萨思惟:“凡夫人以无明毒故,于一切诸法中作转相:非常作常想,苦作乐想,无我有我想,空谓有实,非有为有,有为非有;如是等种种法中作转相。 得圣实智慧,破无明毒,知诸法实相,得无常、苦、空、无我智慧,弃舍不著,是法能忍,是名法忍。 ”   复次,观一切诸法,从本已来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为法忍。 问曰:若从本已来常空,今世亦空,是为恶邪,云何言法忍? 答曰:若观诸法毕竟空,取相心著,是为恶邪见;若观空不著,不生邪见,是为法忍。 如偈说:   “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   如是等种种入智慧门,观诸法实相,心不退不悔,不随诸观;亦无所忧,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 是法忍有三种行清净:不见忍辱法,不见己身,不见骂辱人。 不戏诸法,是时名清净法忍。 以是事故,说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不动不退故。 云何名不动不退? 瞋恚不生,不出恶言,身不加恶,心无所疑。 菩萨知般若波罗蜜实相,不见诸法,心无所著故;若人来骂,若加楚毒杀害,一切能忍。 以是故说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罗蜜。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经】“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     【论】问曰:如精进是一切善法本,应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答曰:布施、持戒、忍辱,世间常有。 如客主之义,法应供给,乃至畜生亦知布施;或有人种种因缘故能布施,若为今世,若为后世,若为道故布施,不须精进。 如持戒者,见为恶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惧,不敢为非;或有性善,不作诸恶;有人闻今世作恶,后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闻持戒因缘故,得离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 ”如是等即是戒,岂须精进波罗蜜而能行耶? 如忍辱中,若骂、若打、若杀,或畏故不报;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为求道故,默然不报;皆不必须精进波罗蜜乃能忍也。 今欲得知诸法实相,行般若波罗蜜故,修行禅定;禅定是实智慧之门,是中应勤修精进,一心行禅。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所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 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见烟,倍复力励,必望得火。 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 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 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 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 何以故? 欲界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 譬如风中燃灯,不能照物;灯在密室,明必能照。 是禅定、智慧,不可以福愿求,亦非粗观能得,要须身心精勤,急著不懈,尔乃成办。 如佛所说:“血、肉、脂、髓,皆使竭尽,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进,如是乃能得禅定、智慧。 得是二事,则众事皆办。 ”以是故,精进第四,名为禅定,实智慧之根。 上三中虽有精进,少故不说。 问曰:有人言:“但行布施、持戒、忍辱故,得大福德;福德力故,所愿皆得,禅定、智慧自然而至,复何用精进波罗蜜? ”   答曰:佛道甚深难得,虽有布施、持戒、忍辱力,要须精进,得甚深禅定、实智慧,及无量诸佛法。 若不行精进,则不生禅定;禅定不生,则不得生梵天王处,何况欲求佛道? 复次,有人如民大居士等,欲得无量宝物,则应意皆得。 如顶生王王四天下,天雨七宝及所须之物,释提婆那民分座与坐,虽有是福,然不能得道。 如罗频珠比丘,虽得阿罗汉道,乞食七日不得,空钵而还;后以禅定火,自烧其身而般涅槃。 以是故知,非但福德力故得道;欲成佛道,要须勤大精进。 问曰:菩萨观精进,有何利益而勤修不懈? 答曰:一切今世、后世,道德利益,皆由精进得。 复次,若人欲自度身,尚当勤急精进,何况菩萨誓愿欲度一切! 如赞精进偈中说:   “人有不惜身,智慧心决定,如法行精进,所求事无难! 如农夫勤修,所收必丰实;亦如涉远路,勤行必能达。 若得生天上,及得涅槃乐,如是之因缘,皆由精进力。 非天非无因,自作故自得,谁有智慧人,而不自勉励? 三界火炽然,譬如大火焰,有智决断人,乃能得免离! 以是故佛告:阿难正精进,如是不懈怠,直至于佛道。 勉强而勤修,穿地能通泉;精进亦如是,无求而不得。 能如行道法,精进不懈者,无量果必得,此报终不失! ”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小利! 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 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 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 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 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 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根、力,余处则无。 如精进者,无处不有;既总众法而别自有门。 譬如无明使,遍在一切诸使中,而别有不共无明。 问曰:菩萨欲得一切佛法,欲度一切众生,欲灭一切烦恼,皆得如意,云何增益精进而能得佛? 譬如小火不能烧大林,火势增益,能烧一切。 答曰:菩萨从初发心,作誓愿,当令一切众生得欢乐,常为一切,不自惜身;若惜身者,于诸善法不能成办,以是故增益精进。 复次,菩萨种种因缘,呵懈怠心,令乐著精进。 懈怠黑云,覆诸明慧,吞灭功德,增长不善;懈怠之人,初虽小乐,后则大苦。 譬如毒食,初虽香美,久则杀人。 懈怠之心,烧诸功德,譬如大火烧诸林野。 懈怠之人失诸功德,譬如被贼,无复遗余。 如偈说:   “应得而不得,已得而复失,既自轻其身,众人亦不敬。 常处大暗中,无有诸威德,尊贵智慧法,此事永以失。 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 虽闻增益法,不能得上及,如是之过罪,皆由懈怠心。 生业不修理,不入于道法,如是之过罪,皆由懈怠心。 上智所弃远,中人时复近,下愚为之没,如猪乐在溷。 若为世中人,三事皆废失,欲乐及财利,福德亦复没。 若为出家人,则不得二事,生天及涅槃,名誉二俱失。 如是诸废失,欲知其所由,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 以是众罪故,懒心不应作,马井二比丘,懈怠坠恶道;    虽见佛闻法,犹亦不自免! ”   如是等种种观懈怠之罪,精进增长。 复次,观精进之益,今世、后世,佛道、涅槃之利,皆由精进。 复次,菩萨知一切诸法,皆空无所有,而不证涅槃;怜愍众生,集诸善法,是精进波罗蜜力。 复次,菩萨一人独无等侣,以精进福德力故,能破魔军及结使贼,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诸法,一相无相,其实皆空;而为众生说诸法种种名字、种种方便,度脱众生生老病死苦。 将灭度时,以法身与弥勒菩萨、摩诃迦葉、阿难等;然后入金刚三昧,自碎身骨,令如芥子,以度众生而不舍精进力。 复次,如阿难为诸比丘,说七觉意,至精进觉意。 佛问阿难:“汝说精进觉意耶? ”阿难言:“说精进觉意。 ”如是三问、三答。 佛即从座起,告阿难:“人能爱乐修行精进,无事不得;得至佛道,终不虚也。 ”如是种种因缘,观精进利而得增益。 如是精进,佛有时说为欲,或时说精进,有时说不放逸。 譬如人欲远行,初欲去时,是名为欲;发行不住,是为精进;能自劝励,不令行事稽留,是为不放逸。 以是故,知欲生精进,精进生故不放逸,不放逸故能生诸法,乃至得成佛道。 复次,菩萨欲脱生老病死,欲度脱众生,常应精进一心不放逸。 如人擎油钵行大众中,现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 又如偏阁险道,若悬绳,若乘山崖;此诸恶道,以一心不放逸故,身得安隐,今世大得名利。 求道精进,亦复如是;若一心不放逸,所愿皆得。 复次,譬如水流,能决大石;不放逸心,亦复如是,专修方便,常行不废,能破烦恼诸结使山。 复次,菩萨有三种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报。 若我不自作,不从他来。 若我作者,终不失。 ”如是思惟,当必精进,为佛道故,勤修专精而不放逸。 如一小阿兰若,独在林中坐禅而生懈怠。 林中有神是佛弟子,入一死尸骨中,歌舞而来,说此偈言:   “林中小比丘,何以生懈废? 昼来若不畏,夜复如是来! ”   是比丘惊怖起坐,内自思惟,中夜复睡。 是神复现十头,口中出火,牙爪如剑,眼赤如焰。 顾语将从,捉此懈怠比丘:“此处不应懈怠,何以故尔! ”时比丘大怖,即起思惟,专精念法,得阿罗汉道。 是名自强精进不放逸力,能得道果。 复次,是精进不自惜身而惜果报;于身四仪,坐、卧、行、立,常勤精进,宁自失身,不废道业。 譬如失火,以瓶水救之,唯存灭火而不惜瓶。 如仙人师教弟子说偈言:   “决定心悦豫,如获大果报,如愿事得时,乃知此最妙! ”   如是种种因缘,观精进之利,能令精进增益。 复次,菩萨修诸苦行,若有人来求索头目髓脑,尽能与之。 而自念言:“我有忍辱、精进、智慧方便之力,受之尚苦,何况愚騃三塗众生! 我当为此众生故,勤修精进,早成佛道而度脱之。 ”大智度论卷第十六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之余问曰:云何名精进相? 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进相。 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 譬如释迦文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 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 ”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著鬼,挽不可离;复次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黏著;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著。 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 心休息未? ”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 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 ”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 ”行者如是,于善法中,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实相,不为诸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 是精进,名心数法,勤行不住相;随心行,共心生: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如阿毗昙法广说。 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 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进。 四念处中,能勤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足中,欲精进是精进;六波罗蜜中,名精进波罗蜜。 问曰:汝先赞精进,今说精进相,是名何精进? 答曰:是一切善法中精进相。 问曰: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论议中,应说精进波罗蜜,何以说一切善法中精进? 答曰:初发心菩萨,于一切善法中精进,渐渐次第得精进波罗蜜。 问曰:一切善法中精进多,今说精进波罗蜜,已入一切善法精进中。 答曰:为佛道精进,名为波罗蜜;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 问曰:一切善法中勤,何以不名精进波罗蜜,而独名菩萨精进为波罗蜜? 答曰:波罗蜜,名到彼岸。 世间人及声闻、辟支佛,不能具足行精进,是故不名为波罗蜜。 复次,是人无大慈大悲,弃舍众生,不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无碍解脱、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持戒禅定智慧等诸善法。 以是故,是人精进不名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 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 如好施菩萨求如意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尽,终不懈废;得如意珠,以给众生,济其身苦。 菩萨如是难为能为,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 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为财利、富贵、力势,亦不为身,不为生天、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亦不自为以求涅槃,但为佛道,利益众生。 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修行一切善法,大悲为首。 如慈父母,唯有一子而得重病,一心求药,救疗其疾;菩萨精进,以慈为首,亦复如是,救疗一切,心无暂舍。 复次,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问曰: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进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 答曰: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 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槃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 汝即不解诸法相。 复次,菩萨得神通力,以天眼见三界五道众生,以失乐为苦。 无色界天,乐定心著不觉,命尽堕在欲界中,受禽兽形。 色界诸天,亦复如是,从清净处堕,还受淫欲在不净中。 欲界六天,乐著五欲,还堕地狱,受诸苦痛。 见人道中,以十善福贸得人身,人身多苦少乐,寿尽多堕恶趣中。 见诸畜生,受诸苦恼,鞭杖驱驰,负重涉远,项领穿坏,热铁烧烙;此人宿行因缘,以系缚众生,鞭杖苦恼,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受象、马、牛、羊、獐鹿畜兽之形。 淫欲情重,无明偏多,受鹅、鸭、孔雀、鸳鸯、鸠、鸽、鸡鹜、鹦鹉百舌之属,受此众鸟种类百千,淫行罪故,身生毛羽,隔诸细滑,觜距粗硬,不别触味。 瞋恚偏多,受毒蛇、蝮蝎、蚑蜂、百足含毒之虫。 愚痴多故,受蚓蛾、蜣螂、蚁蝼、鸺鹠、角鵄之属,诸騃虫鸟。 憍慢瞋多故,受师子、虎、豹诸猛兽身。 邪慢缘故,受生驴、猪、骆驼之中。 悭贪、嫉妒、轻躁、短促故,受猕猴、[犭+哥]玃、熊罴之形。 邪贪、憎嫉业因缘故,受猫狸、土虎诸兽之身。 无愧无惭、饕餮因缘故,受乌鹊、鵄鹫诸鸟之形。 轻慢善人故,受鸡、狗、野干等身。 大作布施,瞋恚曲心,以此因缘故,受诸龙身。 大修布施,心高陵虐,苦恼众生,受金翅鸟形。 如是等种种结使业因缘故,受诸畜生禽兽之苦。 菩萨得天眼,观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生地狱中;地狱中死,生天上;天上死,生饿鬼中;饿鬼中死,还生天上;天上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天上;天上死,还生天上;地狱、饿鬼、畜生亦如是。 欲界中死,色界中生;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无色界中生;无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欲界中生;色界、无色界亦如是。 活地狱中死,黑绳地狱中生;黑绳地狱中死,活地狱中生;活地狱中死,还生活地狱中;合会地狱乃至阿鼻地狱,亦如是。 炭坑地狱中死,沸屎地狱中生;沸屎地狱中死,炭坑地狱中生;炭坑地狱中死,还生炭坑地狱中;烧林地狱乃至摩诃波头摩地狱,亦如是展转生其中。 卵生中死,胎生中生;胎生中死,卵生中生;卵生中死,还生卵生中;胎生、湿生、化生,亦如是。 阎浮提中死,弗婆提中生;弗婆提中死,阎浮提中生;阎浮提中死,还生阎浮提中;瞿陀尼、郁怛罗越,亦如是。 四天处死,忉利天中生;忉利天中死,四天处生;四天处死,还生四天处;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 梵众天中死,梵辅天中生;梵辅天中死,梵众天中生;梵众天中死,还生梵众天中;梵辅天、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无量净、遍净,阿那跋罗伽、得生、大果;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天中死,阿鼻地狱中生,如是展转生五道中。 菩萨见是已,生大悲心:“我于众生为无所益,虽与世乐,乐极则苦;当以佛道涅槃常乐,益于一切。 云何而益? 当勤大精进,乃得实智慧,得实智慧知诸法实相,以余波罗蜜助成,以益众生。 ”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见饿鬼中饥渴故,两眼陷,毛发长,东西驰走。 若欲趣水,护水诸鬼,以铁杖逆打;设无守鬼,水自然竭;或时天雨,雨化为炭。 或有饿鬼常被火烧,如劫尽时,诸山火出。 或有饿鬼羸瘦狂走,毛发髼乱,以覆其身。 或有饿鬼常食屎尿、涕唾、呕吐、荡涤余汁,或时至厕溷边立,伺求不净。 或有饿鬼常求产妇藏血饮之,形如烧树,咽如针孔;若与其水,千岁不足。 或有饿鬼自破其头,以手取脑而舐。 或有饿鬼形如黑山,铁锁锁颈,叩头求哀,归命狱卒。 或有饿鬼先世恶口,好以粗语加被众生,众生憎恶,见之如仇,以此罪故,堕饿鬼中。 如是等种种罪故,堕饿鬼趣中,受无量苦痛。 见八大地狱,苦毒万端。 活大地狱中诸受罪人,各各共斗,恶心瞋争,手捉利刀,互相割剥,以矟相刺,铁叉相叉,铁棒相棒,铁杖相捶,铁串相贯,而以利刀互相切脍,又以铁爪而相诶裂,各把身血而相涂漫。 痛毒逼切,闷无所觉;宿业因缘,冷风来吹,狱卒唤之:“咄! 诸罪人还活。 ”以是故名活地狱。 即时平复,复受苦毒。 此中众生,以宿行因缘,好杀物命牛羊禽兽,为田业、舍宅、奴婢、妻子、国土、钱财故,而相杀害。 如是等种种杀业报故,受此剧罪。 见黑绳大地狱中罪人,为恶罗刹、狱卒、鬼匠,常以黑热铁绳,拼度罪人。 以狱中铁斧,教人斫之:长者令短,短者令长;方者使圆,圆者使方。 斩截四支,却其耳鼻,落其手足。 以大铁锯,解析剸截,破其肉分,脔脔称之。 此人宿行因缘,谗贼忠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枉杀无辜,或作奸吏,酷暴侵害。 如是等种种恶口谗贼故,故受此罪。 见合会大地狱中,恶罗刹、狱卒作种种形:牛、马、猪、羊、獐鹿、狐、狗、虎、狼、师子、六驳、大象、雕鹫、鹑鸟,作此种种诸鸟兽头而来,吞啖咬啮,[齿+查]掣罪人。 两山相合,大热铁轮轹诸罪人,令身破碎;热铁臼中捣之令碎,如笮蒲萄,亦如压油;譬如蹂场,聚肉成[艹/积],积头如山,血流成池,雕、鹫、虎、狼各来争掣。 此人宿业因缘,多杀牛、马、猪、羊、獐鹿、狐、兔、虎、狼、师子、六[马+交]、大象、众鸟,多相残贼如是等种种鸟兽故,还受此众鸟兽头来害罪人。 又以力势相陵,枉押羸弱,受两山相合罪。 悭贪、瞋恚、愚痴、怖畏故,断事轻重,不以正理,或破正道,转易正法,受热铁轮轹,热铁臼捣。 第四、第五,名叫唤、大叫唤。 此大地狱,其中罪人,罗刹、狱卒头黄如金,眼中火出,著赭色衣,身肉坚劲,走疾如风,手足长大,口出恶声,捉三股叉,箭堕如雨,刺射罪人;罪人狂怖,叩头求哀,大将军小见放舍,小见怜愍;即时将入热铁地狱,纵广百由旬,驱打驰走,足皆焦燃,脂髓流出,如笮苏油。 铁棒棒头,头破脑出,如破酪瓶。 斫刺割剥,身体糜烂。 而复将入铁阁,屋闲黑烟来熏,互相推压,更相怨毒,皆言:“何以压我? ”才欲求出,其门已闭;大声号呼,音常不绝。 此人宿行因缘,皆由斗称欺诳,非法断事,受寄不还,侵陵下劣,恼诸穷贫,令其号哭;破他城郭,坏人聚落,伤害劫剥,室家怨毒,举城叫呼;有时谲诈欺诳,诱之令出而复害之。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受如此罪。 大叫唤地狱中人,皆坐熏杀穴居之类,幽闭囹圄,或闇烟窟中而熏杀之;或投井中,劫夺他财。 如是等种种因缘,受大叫唤地狱罪。 第六、第七,热、大热地狱中,有二大铜镬;一名难陀,二名跋难陀。 咸沸水满中,罗刹鬼狱卒以罪人投中,如厨士烹肉;人在镬中,脚上头下,譬如煮豆熟烂,骨节解散,皮肉相离;知其已烂,以叉叉出,行业因缘,冷风吹活。 复投炭坑,或著沸灰中,譬如鱼出于水而著热沙中,又以脓血而自煎熬。 从炭坑中出,投之炎床,强驱令坐,眼、耳、鼻、口及诸毛孔,一切火出。 此人宿世恼乱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于诸好人福田中恼令心热。 以此罪故,受热地狱罪。 或有宿世煮生茧,或生燂猪羊,或以木贯人而生炙之;或焚烧山野,及诸聚落、佛图、精舍等,或推众生著火坑中。 如是等种种因缘,生此地狱中。 见阿鼻地狱,纵广四千里,周回铁壁,于七地狱,其处最深。 狱卒罗刹以大铁槌,槌诸罪人,如锻师打铁,从头剥皮,乃至其足;以五百钉钉磔其身,如磔牛皮,互相掣挽,应手破裂。 热铁火车,以轹其身。 驱入火坑,令抱炭出。 热沸屎河,驱令入中;中有铁嘴毒虫,从鼻中入脚底出,从足下入口中出。 竖剑道中,驱令驰走,足下破碎,如厨脍肉;利刀剑[矛+肖],飞入身中,譬如霜树落叶,随风乱坠;罪人手、足、耳、鼻、支节,皆被斫剥割截在地,流血成池。 二大恶狗:一名赊摩,二名赊婆罗。 铁口猛毅,破碎人筋骨,力逾虎豹,猛如师子。 有大刺林,驱逼罪人,强令上树。 罪人上时,刺便下向,下时刺便上向。 大身毒蛇,蝮蝎恶虫,竞来啮之。 大鸟长觜,破头啖脑。 入咸河中,随流上下;出则蹈热铁地,行铁刺上;或坐铁弋,弋从下入。 以钳开口,灌以洋铜,吞热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腹燃,五藏皆焦,直过堕地,但见恶色,恒闻臭气。 常触粗涩,遭诸苦痛,迷闷萎顿;或狂逸搪揬,或藏窜投掷,或颠仆堕落。 此人宿行,多造大恶五逆重罪,断诸善根,法言非法,非法言法,实言非实,非实言实,破因破果,憎嫉善人。 以是罪故,入此地狱,受罪最剧。 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冰,八炎火,其中罪毒,不可见闻。 八炎火地狱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刺林;七名咸河;八名铜橛,是为八。 八寒冰地狱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呵罗罗(寒颤声也);四名呵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外壁似青莲华色);七名波头摩(红莲华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名摩诃波头摩,是为八。 若破清净戒出家法,令白衣轻贱佛道;或推众生著火坑中,或众生命未尽顷于火上炙之。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炭坑地狱中。 大火炎炭至膝,烧罪人身。 若沙门、婆罗门福田食,以不净手触,或先啖,或以不净物著中;或以热沸屎灌他身,破净命以邪命自活。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沸屎地狱中。 沸屎深广如大海水,中有细虫,以铁为觜,破罪人头啖脑,破骨食髓。 若焚烧草木,伤害诸虫,或烧林大猎,为害弥广。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烧林地狱中,草木火燃,以烧罪人。 若执持刀剑,斗诤伤杀;若斫树压人以报宿怨;若人以忠信诚告,而密相中陷。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剑林地狱中。 此地狱罪人入中,风吹剑叶,割截手足耳鼻,皆令堕落;是时,林中有鸟鹫、恶狗来食其肉。 若以利刀刺人,若橛若锵伤人;若断截道路,发撤桥梁,破正法道,示以非法道。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刀道地狱中。 刀道地狱中,于绝壁狭道中竖利刀,令罪人行上而过。 若犯邪淫,侵他妇女,贪受乐触。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铁刺林地狱中。 刺树高一由旬,上有大毒蛇,化作美女身,唤此罪人上来,共汝作乐;狱卒驱之令上,刺皆下向,贯刺罪人,身被刺害,入骨彻髓。 既至树上,化女还复蛇身,破头入腹,处处穿穴,皆悉破烂。 忽复还活,身体平复;化女复在树下唤之,狱卒以箭仰射,呼之令下,刺复仰刺;既得到地,化女身复作毒蛇,破罪人身。 如是久久,从热铁刺林出,遥见河水清凉快乐,走往趣之;入中变成热沸碱水,罪人在中,须臾之顷,皮肉离散,骨立水中;狱卒罗刹以叉钩出,持著岸上。 此人宿行因缘,伤杀水性鱼鳖之属,或时推人及诸众生令没水中;或投之沸汤,或投之冰水,如是等种种恶业因缘,故受此罪。 若在铜橛地狱,狱卒罗刹问诸罪人:“汝何处来? ”答言:“我苦闷不知来处,但患饥渴。 ”若言渴,是时,狱卒即驱逐罪人,令坐热铜橛上,以铁钳开口,灌以洋铜。 若言饥,坐之铜橛,吞以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焦燃,五藏烂坏,直过堕地。 此人宿行因缘,劫盗他财以自供口。 诸出家人,或时诈病,多求酥油、石蜜,或无戒、无禅、无有智慧,而多受人施,或恶口伤人。 如是等种种宿业因缘,堕铜橛地狱。 若人堕頞浮陀地狱中,其处积冰,毒风来吹,令诸罪人,皮毛裂落,筋肉断绝,骨破髓出。 即复完坚,受罪如初。 此人宿业因缘,寒月剥人,或劫盗冻人薪火;或作恶龙瞋毒忿恚,放大雹雨,冰冻害人;或轻贱谤毁若佛及佛弟子持戒之人,或口四业作众重罪。 如是等种种因缘,堕頞浮陀地狱中。 尼罗浮陀亦如是。 頞浮陀少时有闲,暂得休息;尼罗浮陀无闲、无休息时。 阿婆婆、呵罗罗、睺睺,此三地狱,寒风噤颤,口不能开,因其呼声而以名狱。 沤波罗狱中,冻冰浃渫,有似青莲华。 波头摩,状如此间赤莲华。 摩呵波头摩,是中拘伽离住处。 有智之人闻是惊言:“咄! 以此无明恚爱法故,乃受此苦。 出而复入,无穷无已! ”菩萨见此,如是思惟:“此苦业因缘,皆是无明诸烦恼所作。 我当精进勤修六度,集诸功德,断除众生五道中苦,兴发大哀,增益精进。 ”如见父母幽闭囹圄,拷掠搒笞,忧毒万端,方便求救,心不暂舍;菩萨见诸众生受五道苦,念之如父,亦复如是。 复次,菩萨精进,世世勤修,求诸财宝,给施众生,心无懈废。 自有财物,能尽施与,心亦不懈。 复次,精进持戒,若大若小,一切能受,一切能持,不毁不犯;大如毛发,设有违失,即时发露,初不覆藏。 复次,勤修忍辱,若人刀杖打害、骂詈毁辱,及恭敬供养,一切能忍,不受不著;于深法中,其心不没,亦不疑悔。 复次,专精一心,修诸禅定,能住能学,得五神通及四无量心、八胜处、八背舍、十一切处,具诸功德,得四念处及诸菩萨见佛三昧。 复次,菩萨精进求法,不懈身心,勤力供养法师,种种恭敬供给给施,初不违失,亦不废退,不惜身命,以为法故。 诵读问答,初中后夜,思惟忆念,筹量分别,求其因缘,选择同异,欲知实相;一切诸法自相、异相、总相、别相、一相、有相、无相、如实相,诸佛菩萨无量智慧,心不退不没,是名菩萨精进。 如是等种种因缘,能生能办种种善法,是故名为精进波罗蜜。 波罗蜜义,如先说。 复次,菩萨精进,名为精进波罗蜜;余人精进,不名波罗蜜。 问曰:云何为精进满足? 答曰:菩萨生身,法性身,能具功德,是为精进波罗蜜满足。 满足义,如上说。 身心精进,不废息故。 问曰:精进是心数法,经何以名身精进? 答曰:精进虽是心数法,从身力出,名为身精进。 如受是心数法,而有五识相应受,是名身受;意识相应受,是为心受。 精进亦如是,身力勤修,若手布施,口诵法言,若讲说法,如是等名为身精进。 复次,行布施、持戒,是为身精进;忍辱、禅定、智慧,是名心精进。 复次,外事勤修,是为身精进;内自专精,是为心精进。 粗精进名为身,细精进名为心;为福德精进名为身,为智慧精进是为心。 若菩萨初发心,乃至得无生忍,从是中间名身精进,生身未舍故;得无生忍,舍肉身得法性身,乃至成佛,是为心精进。 复次,菩萨初发心时,功德未足故,种三福因缘,布施、持戒、善心,渐得福报以施众生。 众生未足,更广修福,发大悲心:“一切众生不足于财,多作众恶。 我以少财不能满足其意;其意不满,不能勤受教诲,不受道教,不能得脱生老病死。 我当作大方便,给足于财,令其充满。 ”便入大海,求诸异宝;登山履危,以求妙药;入深石窟,求诸异物,石汁、珍宝,以给众生。 或作萨陀婆,冒涉险道,劫贼、师子、虎、狼、恶兽,为布施众生故,勤求财宝,不以为难。 药草、咒术,能令铜变为金,如是种种变化,致诸财物,及四方无主物,以给众生,是为身精进。 得五神通,能自变作,作诸美味,或至天上取自然食,如是等名为心精进。 能集财宝以用布施,是为身精进;以是布施之德,得至佛道,是为心精进。 生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身精进;法性身菩萨行六波罗蜜,是为心精进(未得法身,心则随身;已得法身,则心不随身,身不累心也)。 复次,一切法中皆能成办,不惜身命,是为身精进;求一切禅定、智慧时,心不懈倦,是为心精进。 复次,身精进者,受诸勤苦,终不懈废。 如说:波罗奈国梵摩达王,游猎于林中,见二鹿群。 群各有主,一主有五百群鹿。 一主身七宝色,是释迦文菩萨;一主是提婆达多。 菩萨鹿王见人王大众,杀其部党,起大悲心,径到王前。 王人竞射,飞矢如雨;王见此鹿直进趣己,无所忌惮;敕诸从人:“摄汝弓箭,无得断其来意。 ”鹿王既至,跪白王言:“君以嬉游逸乐小事故,群鹿一时皆受死苦。 若以供膳,当自差次,日送一鹿,以供王厨。 ”王善其言,听如其意。 于是二鹿群主,大集差次,各当一日。 是提婆达多鹿群中,有一鹿怀子,次至应送,来白其主:“我身今日应当送死,而我怀子,子非次也。 乞垂料理,使死者得次,生者不滥! ”鹿王怒之言:“谁不惜命? 次来但去,何得辞也? ”鹿母思惟:“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不察我辞,横见瞋怒,不足告也! ”即至菩萨王所,以情具白。 王问此鹿:“汝主何言? ”鹿曰:“我主不仁,不见料理,而见瞋怒。 大王仁及一切,故来归命。 如我今日,天地虽旷,无所控告! ”菩萨思惟:“此甚可愍! 若我不理,枉杀其子。 若非次更差,次未及之,如何可遣? 惟有我当代之。 ”思之既定,即自送身,遣鹿母还:“我今代汝,汝勿忧也! ”鹿王径到王门,众人见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 王亦怪之,而命令前,问言:“诸鹿尽耶? 汝何以来? ”鹿王言:“大王仁及群鹿,人无犯者,但有滋茂,何有尽时? 我以异部群中,有一鹿怀子,以子垂产,身当俎割,子亦并命;归告于我,我以愍之。 非分更差,是亦不可;若归而不救,无异木石。 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功德无量。 若人无慈,与虎狼亦何异? ”王闻是言,即从座起,而说偈曰:   “我实是畜生,名曰人头鹿;汝虽是鹿身,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非以形为人;若能有慈惠,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且可安汝意! ”   诸鹿得安,王得仁信。 复次,如爱法梵志,十二岁遍阎浮提求知圣法而不能得;时世无佛,佛法亦尽。 有一婆罗门言:“我有圣法一偈,若实爱法,当以与汝! ”答言:“实爱法! ”婆罗门言:“若实爱法,当以汝皮为纸,以身骨为笔,以血书之,当以与汝! ”即如其言,破骨、剥皮,以血写偈:   “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今世及后世,行法者安隐! ”   复次,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 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 ”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 此林荫育处广,清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并诸众生,皆依仰此。 我有身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 ”雉言:“以死为期! ”天帝言:“汝心虽尔,谁证知者? ”即自立誓:“我心至诚,信不虚者,火即当灭! ”是时,净居天知菩萨宏誓,即为灭火。 自古及今,唯有此林,常独蔚茂,不为火烧。 如是等种种宿世所行,难为能为,不惜身命,国财、妻子、象、马、七珍、头目髓脑,勤施不倦。 如说菩萨为诸众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如檀、尸、忍、禅、般若波罗蜜中所行如是。 菩萨本生经中种种因缘相,是为身精进。 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夫,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 问曰:心无厌足,是事不然! 所以者何? 若所求事办,所愿已成,是则应足。 若理不可求,事不可办,亦应舍废,云何恒无厌足? 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转多,转无水相,则应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应复行,云何恒无厌足? 答曰: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譬喻为比。 如穿井力少,则不能得水,非无水也;若此处无水,余处必有。 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倦,故言无厌。 复次,菩萨精进,志愿宏旷,誓度一切众生无尽,是故精进亦不可尽。 汝言事办应止,是事不然! 虽得至佛,众生未尽,不应休息。 譬如火相若不灭,终无不烧;菩萨精进亦复如是,未入灭度,终不休息。 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进,二事常修。 复次,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废精进,是菩萨精进,非佛精进。 复次,菩萨未得菩萨道,生死身以好事施众生,众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 或有众生,菩萨赞美反更毁辱,菩萨恭敬而反轻慢,菩萨慈念反求其过,谋欲中伤;此众生等,无有力势,来恼菩萨。 菩萨于此众生,发宏誓愿:“我得佛道,要当度此恶中之恶诸众生辈! ”于此恶中,其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怜其子病,忧念不舍。 如是相,是为菩萨精进。 复次,行布施波罗蜜时,十方种种乞儿来欲求索,不应索者皆来索之,及索所重难舍之物,语菩萨言:“与我两眼,与我头脑、骨髓、爱重妻子,及诸贵价珍宝。 ”如是等难舍之物,乞者强索,其心不动,悭瞋不起,见疑心不生,一心为佛道故布施;譬如须弥山,四方风吹所不能动。 如是种种相,是名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遍行五波罗蜜,是为精进波罗蜜,   问曰:若行戒波罗蜜时,若有人来乞三衣钵盂,若与之则毁戒。 何以故? 佛不听故。 若不与,则破檀波罗蜜,精进云何遍行五事? 答曰:若新行菩萨,则不能一世一时遍行五波罗蜜。 如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见饿虎饥急,欲食其子;菩萨是时兴大悲心,即以身施。 菩萨父母以失子故,忧愁懊恼,两目失明;虎杀菩萨,亦应得罪。 而不筹量父母忧苦,虎得杀罪;但欲满檀,自得福德。 又如持戒比丘随事轻重,摈诸犯法,被摈之人,愁苦懊恼;但欲持戒,不愍其苦。 或时行世俗般若,息慈悲心。 如释迦文尼菩萨,宿世为大国王太子。 父王有梵志师,诈以不食五榖,众人敬信,以为奇特。 太子思惟:“人有四体,必资五榖,而此人不食,必是曲取人心,非真法也! ”父母告子:“此人精进不食,是世希有,汝何愚甚而不敬之? ”太子答言:“愿小留意此人,不久证验自出! ”是时,太子求其住处,至林树间,问林中牧牛人:“此人何所食啖? ”牧牛者答言:“此人夜中,少多服酥以自全命。 ”太子知已还宫,欲出其证验,即以种种诸下药草,熏青莲华。 清旦梵志入宫,坐王边,太子手执此华来供养之,拜已授与。 梵志欢喜自念:“王及夫人,内外大小,皆服事我,唯太子不见敬信。 今日以好华供养,甚善无量! ”得此好华,敬所来处,举以向鼻嗅之。 华中药气入腹,须臾腹内药作,欲求下处。 太子言:“梵志不食,何缘向厕? ”急捉之,须臾便吐王边,吐中纯酥。 证验现已,王与夫人乃知其诈。 太子言:“此人真贼! 求名故以诳一国。 ”如是行世俗般若,但求满智,寝怜愍心,不畏人瞋。 或时菩萨行出世间般若,于持戒、布施心不染著。 何以故? 施者、受者、所施财物,于罪不罪,于瞋不瞋,于进于怠,摄心散心,不可得故。 复次,菩萨行精进波罗蜜,于一切诸法,不生不灭,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一非异,非有非无;尽知一切诸法,因缘和合,但有名字,实相不可得。 菩萨作如是观,知一切有为,皆是虚诳,心息无为,欲灭其心,唯以寂灭为安隐。 尔时,念本愿怜愍众生故,还行菩萨法,集诸功德。 菩萨自念:“我虽知诸法虚诳,众生不知是事,于五道中受诸苦痛,我今当具足行六波罗蜜。 ”菩萨得生报神通,亦得佛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智慧、大慈大悲、无碍解脱、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等无量诸佛法。 得是法时,一切众生皆得信净,皆能受行爱乐佛法,能办是事,皆是精进波罗蜜力,是为精进波罗蜜。 如佛所说:“菩萨精进,不见身,不见心;身无所作,心无所念,身心一等而无分别。 所求佛道以度众生,不见众生为此岸,佛道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梦所为,觉无所作。 ”是名寂灭诸精进故,名为波罗蜜。 所以者何? 知一切精进,皆是邪伪故。 以一切作法,皆是虚妄不实,如梦如幻;诸法平等,是为真实。 平等法中,不应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 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如佛言:“我于无量劫中,头目髓脑以施众生,令其愿满。 持戒、忍辱、禅定时,在山林中,身体干枯;或持斋节食,或绝诸色味,或忍詈辱、刀杖之患,是故身体焦枯。 又常坐禅,曝露勤苦以求智慧;诵读、思惟、问难、讲说一切诸法;以智分别好恶粗细,虚实多少。 供养无量诸佛,殷勤精进求此功德,欲具足五波罗蜜。 我是时未有所得,不得檀、尸、羼、精进、禅、智慧波罗蜜;见燃灯佛,以五华散佛,布发泥中,得无生法忍,即时六波罗蜜满,于空中立,赞燃灯佛,见十方无量诸佛,是时得实精进。 ”身精进平等故得心平等,心平等故得一切诸法平等。 如是种种因缘相,名为精进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第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经】“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波罗蜜。 ”     【论】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闲,独善其身,弃舍众生? 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 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 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 或在父母妻子,或师徒宗长,或天或人,下至畜生,种种语言,方便开导。 复次,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三事名为福德门。 于无量世中作天王、释提桓因、转轮圣王、阎浮提王,常施众生七宝衣服、五情所欲,今世后世皆令具足。 如经中说,转轮圣王以十善教民,后世皆生天上;世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 此乐无常,还复受苦;菩萨因此发大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 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譬如燃灯,灯虽能然,在大风中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 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禅定则实智慧生。 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 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 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 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 禅定名摄诸乱心;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 心相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 如偈说:   “禅为守智藏,功德之福田;禅为清净水,能洗诸欲尘;    禅为金刚铠,能遮烦恼箭;虽未得无余,涅槃分已得。 得金刚三昧,摧碎结使山;得六神通力,能度无量人。 嚣尘蔽天日,大雨能淹之;觉观风散心,禅定能灭之。 ”   复次,禅定难得,行者一心专求不废,乃当得之。 诸天及神仙尚不能得,何况凡夫懈怠者? 如佛在尼拘卢树下坐禅,魔王三女说偈问言:   “独坐林树闲,六根常寂默,有若失重宝,无援愁苦痛。 容貌世无比,而常闭目坐,我等心有疑,何求而在此? ”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得涅槃味,不乐处染爱;内外贼已除,汝父亦灭退。 我得甘露味,安乐坐林闲;恩爱之众生,为之起悲心。 ”   是时三女心生惭愧而自说言:“此人离欲,不可动也。 ”即灭去不现。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初禅五支)。 云何却五事? 当呵责五欲。 哀哉众生! 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 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 五欲无益,如狗咬骨。 五欲增争,如鸟竞肉。 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 五欲害人,如践恶蛇。 五欲无实,如梦所得。 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 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譬如愚人贪著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 又此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 好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 五欲法者与畜生共,有智者识之,能自远离。 如说有一优婆塞,与众估客远出治生。 是时寒雪,夜行失伴,在一石窟中住。 时山神变为一女来欲试之,说此偈言:   “白雪覆山地,鸟兽皆隐藏;我独无所恃,唯愿见愍伤! ”   优婆塞两手掩耳而答偈言:   “无羞弊恶人,说此不净言,水漂火烧去,不欲闻此声! 有妇心不欲,何况造邪淫! 诸欲乐甚浅,大苦患甚深。 诸欲得无厌,失之为大苦;未得愿欲得,得之为所恼。 诸欲乐甚少,忧苦毒甚多,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 ”   山神闻此偈已,即擎此人送至伴中,是为智者呵欲不可著。 五欲者,名为妙色、声、香、味、触;欲求禅定,皆应弃之。 云何弃色? 观色之患,若人著色,诸结使火尽皆炽然,烧害人身。 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急应舍之。 若人染著妙色、美味,亦复如是。 复次,好恶在人,色无定也。 何以知之? 如遥见所爱之人,即生喜爱心;若遥见怨家恶人,即生怨害心;若见中人,则无怒无喜。 若欲弃此喜怒,当除邪念及色,一时俱舍。 譬如洋金烧身,若欲除之,不得但欲弃火而留金,要当金火俱弃。 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忧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 云何呵声? 声相不停,暂闻即灭。 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著。 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 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歌声,柔软清净,生邪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 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 若斯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 云何呵香? 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一时坏之。 如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 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 其师去时,与绳床俱入龙宫。 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 ”师言不觉。 沙弥得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著,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 ”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 ”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 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 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 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 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 ”时师将诸众僧,就池观之。 如是因缘,由著香故。 复次,有一比丘在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著。 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中禅净坐处而偷我香? 以著香故,诸结使卧者,今皆觉起。 ”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籍而去;池神默无所言。 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取汝华,汝都无言。 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香! ”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 汝是禅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 譬如白毡鲜净而有黑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点墨,人所不见,谁问之者?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 云何呵味? 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故,当受众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 若不观食,嗜心坚著,堕不净虫中。 ”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 沙弥师得阿罗汉道,僧分酪时,语言:“徐! 徐! 莫伤此爱酪沙弥! ”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 ”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 ”师得酪分,虫在中来。 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 ”即以酪与之。 复次,如一国土,王名月分。 王有太子,爱著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 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鸟母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争之,一果堕地。 守园人晨朝见之,奇其非常,即送与王。 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 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著,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 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 ”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 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夺得果送,日日如是。 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全似前者。 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 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著味欲。 云何呵触? 此触是生诸结使之大因,系缚心之根本。 何以故? 余四情各当其分,此则遍满身识;生处广故,多生染著,此著难离。 何以知之? 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 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 复次,以其难舍,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地狱。 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 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 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道也。 复次,如罗睺罗母本生经中说: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 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 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 耶输陀罗以菩萨出家夜,自觉妊身。 菩萨出家多年苦行,耶输陀罗六年怀妊不产。 诸释诘之:“菩萨出家,何由有此? ”耶输陀罗言:“我无他罪,我所怀子,实是太子体胤。 ”诸释言:“何以久而不产? ”答言:“非我所知! ”诸释集议闻王,欲如法治罪。 瞿毗耶白王:“愿宽恕之! 我常与耶输陀罗共住,我为其证,知其无罪。 待其子生,知似父不,治之无晚! ”王即宽置。 佛六年苦行既满,初成佛时,其夜生罗睺罗。 王见其似父,爱乐忘忧,语群臣言:“我儿虽去,今得其子,与儿在无异! ”耶输陀罗虽免罪黜,恶声满国。 耶输陀罗欲除恶名,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婆度诸释子。 时净饭王及耶输陀罗,常请佛入宫食。 是时耶输陀罗,持一钵百味欢喜丸,与罗睺罗,令持上佛。 是时佛神力以变五百阿罗汉,令如佛身,无有别异。 罗睺罗以七岁身,持欢喜丸径至佛前,奉进世尊。 是时佛摄神力,诸比丘身复如故,皆空钵而坐,唯佛钵中盛满欢喜丸。 耶输陀罗即白王言:“以此证验,我无罪也! ”耶输陀罗即问佛言:“我有何因缘,怀妊六年? ”佛言:“汝子罗睺罗,过去久远世时,曾作国王。 时有一五通仙人来入王国,语王言:‘王法治贼,请治我罪! ’王言:‘汝有何罪? ’答言:‘我入王国,犯不与取,辄饮王水,用王杨枝! ’王言:‘我以相与,何罪之有? 我初登王位,皆以水及杨枝施于一切! ’仙人言:‘王虽已施,我心疑悔,罪不除也! 愿今见治,无令后罪。 ’王言:‘若必欲尔,小停,待我入还! ’王入宫中,六日不出。 此仙人在王园中,六日饥渴。 仙人思惟:‘此王正以此治我。 ’王过六日而出,辞谢仙人:‘我便相忘,莫见咎也! ’以是因缘故,受五百世三恶道罪,五百世常六年在母胎中。 以是证故,耶输陀罗无有罪也。 ”是时,世尊食已出去,耶输陀罗心生悔恨:“如此好人,世所希有,我得遭遇,而今永失! ”世尊坐时,谛视不眴;世尊出时,寻后观之,远没乃止。 心大懊恨,每一思至,躄地气绝;傍人以水洒之,乃得苏息。 常独思惟:“天下谁能善为咒术,能转其心令复本意,欢乐如初? ”即以七宝名珠,著金盘上,以持募人。 有一梵志应之,言:“我能咒之,令其意转。 当作百味欢喜丸,以药草和之,以咒语禁之,其心便转,必来无疑! ”耶输陀罗受其教法,遣人请佛:“愿与圣众,俱屈威神! ”佛入王宫,时耶输陀罗即进百味欢喜丸,著佛钵中。 佛既食之,耶输陀罗冀想如愿,欢娱如初。 佛食无异,心自澄静。 耶输陀罗言:“今不动者,药力未行故耳! 药势发时,必如我愿! ”佛饭食讫,而咒愿已,从座起去。 耶输陀罗冀药力晡时日入当发,必还宫中。 佛食如常,身心无异。 诸比丘明日食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具闻此事,增益恭敬。 佛力无量,神心难测,不可思议! 耶输陀罗药欢喜丸,其力甚大,而世尊食之,身心无异。 诸比丘食已出城,以是事具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汝欲闻不? 谛听之! 此耶输陀罗,非但今世以欢喜丸惑我,乃往过去世时,亦以欢喜丸惑我! ”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本生因缘:过去久远世时,波罗柰国山中有仙人。 以仲春之月,于澡盘中小便,见鹿麚麀合会,淫心即动,精流盘中。 麀鹿饮之,即时有身。 满月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 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 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 仙人出时,见此鹿子,自念本缘,知是己儿,取已养育。 及其年大,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 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 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军持,又伤其足;便大瞋恚,以军持盛水,咒令不雨。 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 不雨故,五榖、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无复生路。 波罗柰王忧愁懊恼,命诸大臣集议雨事。 明者议言:“我传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伤足,瞋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堕。 ”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 ”王即开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属我为民者,当与分国半治。 是波罗柰国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无双,来应王募。 问诸人言:“此是人非人? ”众人言:“是人耳! 仙人所生。 ”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坏之。 ”作是语已,取金盘盛好宝物,语王言:“我当骑此仙人项来! ”淫女即时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 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皆以众药草和之,以彩画令似杂果;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 服树皮,衣草衣,行林树间,以像仙人;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 一角仙人游行见之,诸女皆出迎逆,好华妙香供养仙人,仙人大喜。 诸女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褥,与好清酒以为净水,与欢喜丸以为果蓏。 食饮饱已,语诸女言:“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 ”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好水、好果。 ”仙人问诸女:“汝何以故肤色肥盛? ”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故肥如此! ”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间住? ”答曰:“亦可住耳! ”女言:“可共澡洗! ”即亦可之。 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便复与诸女更互相洗,欲心转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 七日七夜令得欢乐饮食,七日以后酒食皆尽,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 更索前者,答言:“已尽! 今当共行,去此不远,有可得处。 ”仙人言:“随意! ”即便共出。 去城不远,女便在道中卧,言:“我极,不能复行! ”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担汝去! ”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观我智能。 ”王敕严驾,出而观之,问言:“何由得尔? ”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无所复能。 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给足五欲,拜为大臣。 ”住城少日,身转羸瘦;念禅定心乐,厌此世欲。 王问仙人:“汝何不乐? 身转羸瘦? ”仙人答王:“我虽得五欲,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不能去心。 ”王自思惟:“若我强违其志,违志为苦,苦极则死。 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当复何缘强夺其志? ”即发遣之。 既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 佛告诸比丘:一角仙人,我身是也;淫女者,耶输陀罗是。 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 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 如是种种因缘,是名呵细滑欲。 如是呵五欲,除五盖。 复次,贪欲盖者,去道甚远。 所以者何? 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著贪欲,无由近道。 如除欲盖偈所说:   “入道惭愧人,持钵福众生;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著铠持刀仗,见敌而退走;如是怯弱人,举世所轻笑。 比丘为乞士,除发著袈裟;五情马所制,取笑亦如是。 又如豪贵人,盛服以严身;而行乞衣食,取笑于众人。 比丘除饰好,毁形以摄心;而更求欲乐,取笑亦如是! 已舍五欲乐,弃之而不顾;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如是贪欲人,不知观本愿,亦不识好丑,狂醉于渴爱。 惭愧尊重法,一切皆以弃,贤智所不亲,愚騃所爱近。 诸欲求时苦,得之多怖畏,失时怀热恼,一切无乐时。 诸欲患如是,以何当舍之? 得诸禅定乐,则不为所欺。 欲乐著无厌,以何能灭除? 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 著欲不自觉,以何悟其心? 当观老病死,尔乃出四渊。 诸欲难放舍,何以能远之? 若能乐善法,此欲自然息。 诸欲难可解,何以能释之? 观身得实相,则不为所缚。 如是诸观法,能灭诸欲火;譬如大澍雨,野火无不灭! ”   如是等种种因缘,灭除欲盖。 瞋恚盖者,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 如佛教瞋弟子偈言:   “汝当知思惟,受身及处胎,秽恶之幽苦,既生之艰难! 既思得此意,而复不灭瞋,则当知此辈,则是无心人! 若无罪果报,亦无诸诃责,犹当应慈忍,何况苦果剧! 当观老病死,一切无免者;当起慈悲心,云何恶加物? 众生相怨贼,斫刺受苦毒;云何修善人,而复加恼害? 常当行慈悲,定心修诸善;不当怀恶意,侵害于一切! 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如水火相背。 瞋恚来覆心,不知别好丑,亦不识利害,不知畏恶道,    不计他苦恼,不觉身心疲,先自受苦因,然后及他人。 若欲灭瞋恚,当思惟慈心,独处自清闲,息事灭因缘。 当畏老病死,九种瞋恼除,如是思惟慈,则得灭瞋毒! ”   如是等种种因缘,除瞋恚盖。 睡眠盖者,能破今世三事:欲乐、利乐、福德。 能破今世、后世究竟乐,与死无异,唯有气息。 如一菩萨以偈呵睡眠弟子言:   “汝起勿抱臭身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一切世间死火烧,汝当求出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宿,亦如临阵白刃间,尔时安可而睡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识,如是大失安可眠? ”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 掉、悔盖者,掉之为法,破出家心。 如人摄心,犹不能住,何况掉散? 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 如偈说:   “汝已剃头著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云何乐著戏掉法? 既无法利失世乐! ”   悔者,如犯大罪人,常怀畏怖,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已悔则放舍,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著! 若有二种悔,不作若已作,以是悔著心,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掉、悔盖。 疑盖者,以疑覆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 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 如说疑义偈言:   “如人在歧道,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是疑从痴生,恶中之弊恶!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生疑心,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妙善法,譬如观歧道,利好者应逐! ”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应舍疑。 弃是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瘥,饥饿之地得至丰国,如从狱得出,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 行者亦如是,除却五盖,其心安隐,清净快乐。 譬如日月,以五事覆曀,烟、云、尘、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 人心亦如是,为五盖所覆,自不能利,亦不能益人。 若能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 行此五法,得五枝,成就初禅。 欲名欲于欲界中出,欲得初禅。 精进,名离家持戒,初夜后夜,专精不懈,节食摄心,不令驰散。 念,名念初禅乐,知欲界不净,狂惑可贱,初禅为尊重可贵。 巧慧,名观察筹量欲界乐、初禅乐,轻重得失。 一心,名常系心缘中,不令分散。 复次,专求初禅,放舍欲乐,譬如患怨,常欲灭除,则不为怨之所害也。 如佛为著欲婆罗门说:“我本观欲:欲为怖畏、忧苦因缘;欲为少乐多苦;欲为魔网,缠绵难出;欲为烧热,干竭诸乐,譬如树林四边火起;欲为如临火坑,甚可怖畏;如逼毒蛇;如怨贼拔刀;如恶罗刹;如恶毒入口;如吞洋铜;如三流狂象;如临大深坑;如师子断道;如摩竭鱼开口。 诸欲亦如是,甚可怖畏! 若著诸欲,令人恼苦。 著欲之人,亦如狱囚,如鹿在围,如鸟入网,如鱼吞钩,如豹搏狗,如乌在鸱群,如蛇值野猪,如鼠在猫中,如群盲临坑,如蝇著热油,如儜人在阵,如躄人遭火,如入沸咸河,如舐蜜涂刀,如四衢脔肉,如薄覆刀林,如华覆不净,如蜜涂毒瓮,如毒蛇箧,如梦虚诳,如假借当归,如幻诳小儿,如焰无实,如没大水,如船入摩竭鱼口,如雹害榖,如霹雳临人。 诸欲亦如是,虚诳无实,无牢无强,乐少苦多。 欲为魔军,破善功德,常为劫害众生故出。 ”如是等种种诸喻。 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至初禅。 问曰: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四无量心,诸定三昧,如是等种种定,不名波罗蜜,何以但言禅波罗蜜? 答曰:此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 禅,此言思惟修。 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 复次,禅最大如王,说禅则摄一切,说余定则不摄。 何以故? 是四禅中智、定等而乐;未到地、中间地,智多而定少;无色界定多而智少,是处非乐。 譬如车一轮强,一轮弱,则不安稳;智、定不等,亦如是。 复次,是四禅处有四等心、五神通、背舍、胜处、一切处、无诤三昧,愿智、顶禅、自在定、练禅、十四变化心,般舟般;诸菩萨三昧首楞严等,略说则百二十;诸佛三昧不动等,略说则百八;及佛得道、舍寿,如是等种种功德妙定,皆在禅中。 以是故,禅名波罗蜜,余定不名波罗蜜。 问曰:汝先言呵五欲,除五盖,行五法,得初禅。 修何事,依何道,能得初禅? 答曰:依不净观、安那般那等诸定门。 如禅经禅义偈中说:   “离欲及恶法,有觉并有观,离生得喜乐,是人入初禅。 已得离淫火,则获清凉定;如人大热闷,入冷池则乐。 如贫得宝藏,大喜觉动心;分别则为观,入初禅亦然。 知二法乱心,虽善而应离,如大水澄静,波荡亦无见。 譬如人大极,安隐睡卧时;若有唤呼声,其心大恼乱。 摄心入禅时,以觉观为恼;是故除觉观,得入一识处。 内心清净故,定生得喜乐,得入此二禅,喜勇心大悦! 摄心第一定,寂然无所念,患喜欲弃之,亦如舍觉观。 由受故有喜,失喜则生忧,离喜乐身受,舍念及方便。 圣人得能舍,余人舍为难。 若能知乐患,见不动大安,    忧喜先已除,苦乐今亦断,舍念清净心,入第四禅中。 第三禅中乐,无常动故苦,欲界中断忧,初二禅除喜,    是故佛世尊,第四禅中说,先已断忧喜,今得除苦乐。 ”   复次,持戒清净,闲居独处,守摄诸根,初夜后夜,专精思惟,弃舍外乐,以禅自娱。 离诸欲不善法,依未到地,得初禅。 初禅,如阿毗昙说,禅有四种:一、味相应;二、净;三、无漏;四、初禅所摄报得五众。 是中行者入净无漏。 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 如佛所说:“若有比丘离诸欲及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诸欲者,所爱著色等五欲,思惟分别;呵欲如先说。 恶不善法者,贪欲等五盖。 离此内外二事故,得初禅。 初禅相有觉有观,喜乐一心。 有觉有观者,得初禅中未曾所得善法功德故,心大惊悟。 常为欲火所烧,得初禅时如入清凉池,又如贫人卒得宝藏。 行者思惟分别欲界过罪,知初禅利益功德甚多,心大欢喜,是名有觉有观。 问曰:有觉有观,为一法、为是二法耶? 答曰: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 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 问曰:如阿毗昙说:欲界乃至初禅,一心中觉、观相应。 今云何言粗心初念名为觉,细心分别名为观? 答曰:二法虽在一心,二相不俱;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 譬如日出,众星不现。 一切心心数法,随时受名,亦复如是。 如佛说:“若断一法,我证汝得阿那含。 一法者,所谓悭贪。 ”实应说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云何言但断一法? 以是人悭贪偏多,诸余结使皆从而生,是故悭尽,余结亦断。 觉、观随时受名,亦复如是。 行者知是觉观,虽是善法,而娆乱定心。 心欲离故,呵是觉观,作是念:“觉观娆动禅心,譬如清水,波荡则无所见;又如疲极之人,得息欲睡,傍人唤呼,种种恼乱。 摄心内定,觉观娆动,亦复如是。 ”如是等种种因缘呵觉观;觉观灭,内清净,系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 既得二禅,得二禅中未曾所得无比喜乐。 觉观灭者,知觉观过罪故灭。 内清净者,入深禅定,信舍初禅觉观,所得利重,所失甚少,所获大多;系心一缘,故名内清净。 行者观喜之过,亦如觉观;随所喜处,多喜多忧。 所以者何? 如贫人得宝,欢喜无量;一旦失之,其忧亦深。 喜即转而成忧,是故当舍。 离此喜故,行舍念智,受身乐。 是乐圣人能得能舍,一心在乐,入第三禅。 舍者,舍喜心,不复悔。 念智者,既得三禅中乐,不令于乐生患。 受身乐者,是三禅乐,遍身皆受。 圣人能得能舍者,此乐世间第一,能生心著,凡夫少能舍者。 以是故,佛说行慈果报,遍净地中第一。 行者观乐之失,亦如观喜,知心不动处,最为第一。 若有动处,是则有苦;行者以第三禅乐动故,求不动处。 以断苦乐,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是四禅中无苦无乐,但有不动智慧。 以是故,说第四禅舍念清净。 第三禅乐动故说苦,是故第四禅中说断苦乐。 如佛说:“过一切色相,不念别相,灭有对相,得入无边虚空处。 ”行者作是念:“若无色,则无饥、渴、寒、热之苦。 是身色粗重弊恶,虚诳非实,先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种种苦恼之所住处,云何当得免此身患? 当观此身,身中虚空,常观身空,如笼如甑,常念不舍,则得度色,不复见身。 ”如内空,外色亦尔,是时能观无量无边空;得此观已,无苦无乐,其心转增。 如鸟闭著瓶中,瓶破得出,是名空处定。 是空无量无边,以识缘之,缘多则散,能破于定。 行者观虚空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则有,非是实也。 如是念已,舍虚空缘,但缘识。 云何而缘? 现前识,缘过去、未来无量无边识。 是识无量无边,如虚空无量无边,是名识处定。 是识无量无边,以识缘之,识多则散,能破于定。 行者观是缘识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 如是观已,则破识相。 是呵识处,赞无所有处,破诸识相,系心在无所有中,是名无所有处定。 无所有处缘受、想、行、识,如病、如痈、如疮、如刺,无常、苦、空、无我,欺诳和合而有,非实有也。 如是思惟,无想处如痈,有想处如病、如痈、如疮、如刺;第一妙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 问曰:非有想非无想处,有受、想、行、识,云何言非有想非无想? 答曰:是中有想,微细难觉故,谓为非有想;有想故非无想。 凡夫心谓得诸法实相,是为涅槃;佛法中虽知有想,因其本名,名为非有想非无想处。 问曰:云何是无想? 答曰:无想有三种:一、无想定;二、灭受想定;三、无想天。 凡夫人欲灭心,入无想定。 佛弟子欲灭心,入灭受定。 是诸禅定有二种:若有漏、若无漏。 有漏,即是凡夫所行,如上说;无漏,行十六圣行。 若有漏道,依上地边,离下地欲;若无漏道,离自地欲及上地。 以是故,凡夫于有顶处不得离欲,更无上地边故。 若佛弟子欲离欲界欲,欲界烦恼思惟断九种,上中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断此九种故,佛弟子若依有漏道欲得初禅,是时于未到地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有漏道,未来修有漏、无漏道。 第九解脱道中,于未到地现在修有漏道,未来修未到地有漏、无漏道,及初禅边地有漏。 若无漏道欲得初禅,亦如是。 若依有漏道离初禅欲,于第二禅边地,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二禅边地有漏,未来修二禅边地有漏道,亦修无漏初禅无漏及眷属;第九解脱道中,于第二禅边地,现在修二禅边地有漏道,未来修二禅边地,初禅无漏及眷属,二禅净无漏。 若无漏道离初禅欲,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现在修自地无漏道,未来修初禅及眷属有漏、无漏道。 第九解脱道中,现在修自地无漏道,未来修初禅及眷属有漏、无漏道,及修二禅净无漏。 乃至无所有处离欲时,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离欲时,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中,但修一切无漏道;第九解脱道中,修三界善根及无漏道,除无心定。 修有二种:一、得修;二、行修。 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来世修自事,亦修余事。 行修,名曾得,于现前修,未来亦尔,不修余。 如是等种种诸禅定中修。 复次,禅定相,略说有二十三种:八味、八净、七无漏。 复有六因:相应因、共因、相似因、遍因、报因、名因。 一一无漏,七无漏因是相似因;自地中增相应、共有因。 初味定初味定因,乃至后味定后味定因。 净亦如是。 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 因缘如上说。 初禅无漏定,次第生六种定:一、初禅净;二、无漏;二禅、三禅亦如是。 二禅无漏定,次第生八种定:自地净、无漏;初禅净、无漏;三禅、四禅亦如是。 三禅无漏定,次第生十种: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第四禅、空处亦如是。 识处无漏定,次第生九种: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 无所有处无漏定,次第生七种: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 非有想非无想处,次第生六心:自地二,下地四。 诸净地亦如是。 又皆益自地味。 初禅味,次第二种:味、净。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味,亦如是。 净、无漏禅,一切处缘;味禅缘自地中味,亦缘净爱。 无无漏缘故,不缘无漏。 净、无漏根本无色定,不缘下地有漏。 名因、增上缘,通一切。 四无量心、三背舍、八胜处、八一切处,皆缘欲界。 五神通缘欲、色界,余各随所缘。 灭受想定无所缘。 四禅中有练法,以无漏练有漏故,得四禅心自在。 能以无漏第四禅练有漏第四禅,然后第三、第二、第一禅,皆以自地无漏练自地有漏。 问曰:何以名练禅? 答曰:诸圣人乐无漏定,不乐有漏;离欲时,净有漏不乐而自得;今欲除其滓秽故,以无漏练之。 譬如练金去其秽,无漏练有漏亦复如是,从无漏禅起入净禅,如是数数,是名为练。 复次,诸禅中有顶禅,何以故名顶? 有二种阿罗汉:坏法、不坏法。 不坏法阿罗汉,于一切深禅定得自在,能起顶禅。 得是顶禅,能转寿为富,转富为寿;复有愿智、四辩、无诤三昧。 愿智者,愿欲知三世事,随所愿则知。 此愿智二处摄:欲界、第四禅。 四辩者,法辩、辞辩,二处摄,欲界、初禅;余二辩,九地摄,欲界、四禅、四无色定。 无诤三昧者,令他心不起诤,五处摄,欲界及四禅。 问曰:得诸禅更有余法耶? 答曰:味定生亦得,退亦得;净禅生时得,离欲时得;无漏离欲时得,退时得。 九地无漏定:四禅、三无色定、未到地禅、中间,能断结使。 未到地禅、中间,舍根相应。 若人成就禅,下地变化心亦成就。 如初禅成就,有种种变化心:一者、初禅,二者、欲界。 二禅三种,三禅四种,四禅五种。 若二禅、三禅、四禅中欲闻、见、触时,皆用梵世识,识灭时则止。 四无量意、五神通、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定、九想、十想、三三昧、三解脱门、三无漏根、三十七品,如是等诸功德,皆禅波罗蜜中生,是中应广说。 问曰:应说禅波罗蜜,何以但说禅? 答曰:禅是波罗蜜之本。 得是禅已,怜愍众生,内心中有种种禅定妙乐而不知求,乃在外法不净苦中求乐。 如是观已,生大悲心,立宏誓愿:“我当令众生皆得禅定内乐,离不净乐;依此禅乐已,次令得佛道乐。 ”是时禅得名波罗蜜。 复次,于此禅中不受味,不求报,不随报生,为调心故入禅;以智慧方便,还生欲界,度脱一切众生,是时禅名为波罗蜜。 复次,菩萨入深禅定,一切天人不能知其心所依、所缘,见闻觉知法中心不动。 如毗摩罗诘经中,为舍利弗说宴坐法: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 复次,若人闻禅定乐胜于人天乐,便舍欲乐求禅定,是为自求乐利,不足奇也。 菩萨则不然,但乐众生故,令慈悲心净,不舍众生。 菩萨禅,禅中皆发大悲心。 禅有极妙内乐,而众生舍之而求外乐。 譬如大富盲人,多有伏藏,不知不见而行乞求。 智者愍之,其人自有妙物,不能知见而从他乞。 众生亦如是,心中自有种种禅定乐而不知发,反求外乐。 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著味;诸余外道,虽入禅定,心不安隐,不知诸法实故,著禅味。 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俱不著味,何以不得禅波罗蜜?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著味,无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罗蜜。 又复不能尽行诸禅;菩萨尽行诸禅,粗细、大小、深浅、内缘、外缘,一切尽行。 以是故,菩萨心中名禅波罗蜜,余人但名禅。 复次,外道、声闻、菩萨皆得禅定。 而外道禅中有三种患:或味著,或邪见,或憍慢;声闻禅中慈悲薄,于诸法中,不能以利智贯达诸法实相,独善其身,断诸佛种;菩萨禅中无此事,欲集一切诸佛法故,于诸禅中不忘众生,乃至蜫虫常加慈念。 如释迦文尼佛,本为螺髻仙人,名尚阇梨,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坐,兀然不动。 鸟见如此,谓之为木,即于髻中生卵。 是菩萨从禅觉,知顶上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母必不复来;鸟母不来,鸟卵必坏。 ”即还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 复次,除菩萨,余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禅。 菩萨行禅波罗蜜,于欲界心次第入禅。 何以故? 菩萨世世修诸功德,结使心薄,心柔软故。 复次,余人得总相智慧能离欲,如无常观、苦观、不净观;菩萨于一切法中,能别相分别离欲。 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 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以诸法实相赞佛。 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大迦葉等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 天鬘菩萨问大迦葉:“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 ”大迦葉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 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又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 ”若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劫尽时毗蓝风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 以是故,知菩萨于一切法中,别相观得离诸欲。 诸余人等但得禅之名字,不得波罗蜜。 复次,余人知菩萨入出禅心,不能知住禅心所缘所到、知诸法深浅。 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知,何况余人? 譬如象王渡水,入时出时,足迹可见;在水中时,不可得知。 若得初禅,同得初禅人能知,而不能知菩萨入初禅。 有人得二禅,观知得初禅心,了了知,不能知菩萨入初禅心。 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复次,超越三昧中,从初禅起入第三禅,三禅中起入虚空处,虚空处起入无所有处。 二乘唯能超一,不能超二;菩萨自在超,从初禅起,或入三禅如常法,或时入第四禅,或入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或非有想非无想处,或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或入无所有处,或识处、空处,四禅乃至初禅。 或时超一,或时超二,乃至超九。 声闻不能超二。 何以故? 智慧、功德、禅定力薄故。 譬如二种师子:一、黄师子,二、白髦师子。 黄师子虽亦能踔,不如白髦师子王。 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禅波罗蜜。 复次,尔时菩萨常入禅定,摄心不动,不生觉观,亦能为十方一切众生,以无量音声说法而度脱之,是名禅波罗蜜。 问曰:如经中说,先有觉观思惟,然后说法。 入禅定中,无语、觉观,不应得说法;汝今云何言常在禅定中,不生觉观而为众生说法? 答曰:生死人法,入禅定,先以语、觉观,然后说法。 法身菩萨离生死身,知一切诸法常住,如禅定相,不见有乱;法身菩萨变化无量身为众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 如阿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 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人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 是无量福德、禅定、智慧因缘故,是法身菩萨,种种法音随应而出。 悭贪心多,闻说布施之声;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之人,各各闻说持戒、忍辱、禅定、智慧之声。 闻是法已,各各思惟,渐以三乘而得度脱。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若乱、若定,皆是不二相。 余人于乱求定。 何以故? 以乱法中起瞋想,于定法中生著想。 如郁陀罗迦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王宫中食。 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接足而礼。 夫人手触,即失神通。 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 入林树间,更求五通,一心专至;垂当得时,有鸟在树上急鸣,以乱其意。 舍树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之声。 此人求禅不得,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 ”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彼寿尽,下生作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 是为禅定中著心因缘。 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 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时,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 恃是而止,不复求进。 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 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 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何处? ”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 ”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由尔耶? ”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 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 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 ”是时佛说偈言:   “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   是比丘受是恶道苦,是故知取乱相,能生瞋等烦恼;取定相,能生著。 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 如初禅相,离欲除盖,摄心一处。 是菩萨利根智慧观故,于五盖无所舍,于禅定相无所取,诸法相空故。 云何于五盖无所舍? 贪欲盖非内非外,亦不两中间。 何以故? 若内法有,不应待外生。 若外法有,于我亦无患。 若两中间有,两间则无处所,亦不从先世来。 何以故? 一切法无来故。 如童子无有欲,若先世有者,小亦应有。 以是故知先世不来,亦不至后世;不从诸方来,亦不常自有;非一分中,非遍身中;亦不从五尘来,亦不从五情出。 无所从生,无所从灭。 是贪欲若先生,若后生,若一时生,是事不然。 何以故? 若先有生,后有贪欲,是中不应贪欲生,未有贪欲故;若后有生,先有贪欲,则生无所生;若一时生,则无生者,无生处,生者、生处无分别故。 复次,是贪欲、贪欲者,不一不异。 何以故? 离贪欲,贪欲者不可得;离贪欲者,贪欲不可得,是但从和合因缘生。 和合因缘生法,即是自性空。 如是贪欲、贪欲者,异不可得。 若一,贪欲、贪欲者,则无分别。 如是等种种因缘,贪欲生不可得。 若法无生,是法亦无灭,不生不灭故,则无定、无乱。 如是观贪欲盖,则与禅为一。 余盖亦如是。 若得诸法实相,观五盖则无所有,是时便知五盖实相即是禅实相,禅实相即是五盖。 菩萨如是能知五欲及五盖,禅定及枝相,无所依入禅定,是为禅波罗蜜。 复次,若菩萨行禅波罗蜜时,五波罗蜜和合助成,是名禅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得神通,一念之顷,不起于定,能供养十方诸佛,华香、珍宝种种供养。 复次,菩萨以禅波罗蜜力,变身无数,遍入五道,以三乘法教化众生。 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除诸恶不善法,入初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 其心调柔,一一禅中行大慈悲,以慈悲因缘,拔无量劫中罪;得诸法实相智故,为十方诸佛及大菩萨所念。 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以天眼观十方五道中众生:见生色界中者,受禅定乐味,还堕禽兽中受种种苦。 复见欲界诸天,七宝池中华香自娱,后堕咸沸屎地狱中。 又见人中多闻,世智辩聪,不得道故,还堕猪羊畜兽中,无所别知。 如是等身,种种失大乐、得大苦,失大利、得大衰,失尊贵、得卑贱。 于此众生生悲心,渐渐增广,得成大悲;不惜身命,为众生故,勤行精进,以求佛道。 复次,不乱不味故,名禅波罗蜜。 如佛告舍利弗:菩萨般若波罗蜜中住,具足禅波罗蜜,不乱不味故。 问曰:云何名乱? 答:乱有二种:一者、微,二者、粗。 微者有三种:一、爱多,二、慢多,三、见多。 云何爱多? 得禅定乐,其心乐著爱多。 云何慢多? 得禅时,自谓难事已得,而以自高。 云何见多? 以我见等入禅定,分别取相,是实余妄语。 是三,名为微细乱。 从是因缘,于禅定退,起三毒,是为粗乱。 味者,初得禅定,一心爱乐,是为味。 问曰:一切烦恼皆能染著,何以但名爱为味? 答曰:爱与禅相似。 何以故? 禅则摄心坚住,爱亦专著难舍。 又初求禅时,心专欲得,爱之为性,欲乐专求,欲与禅定不相违故。 既得禅定,染著不舍,则坏禅定。 譬如施人物,必望现报,则无福德。 于禅爱身,爱著于禅,亦复如是。 是故但以爱名味,不以余结为味。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     【论】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 何以故? 未到智慧边故。 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 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 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 问曰:佛一切诸烦恼及习已断,智慧眼净,应如实得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菩萨未尽诸漏,慧眼未净,云何能得诸法实相? 答曰:此义后品中当广说,今但略说。 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尽其源底者,深浅虽异,俱名为入。 佛、菩萨亦如是,佛则穷尽其底;菩萨未断诸烦恼习,势力少故,不能深入。 如后品中说譬喻:如人于暗室燃灯,照诸器物,皆悉分了,更有大灯,益复明审。 则知后灯所破之闇,与前灯合住;前灯虽与暗共住,而亦能照物。 若前灯无暗,则后灯无所增益。 诸佛、菩萨智慧亦如是;菩萨智慧虽与烦恼习合,而能得诸法实相,亦如前灯亦能照物;佛智慧尽诸烦恼习,亦得诸法实相,如后灯倍复明了。 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 答曰:众人各各说诸法实相,自以为是。 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 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如赞般若波罗蜜偈言: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则为般若主,般若中不著,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亦复无所去,智者一切处,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 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 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 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 ”释般若相义问曰:何以独称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而不称五波罗蜜? 答曰:摩诃此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 一切世间、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名为大。 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余五波罗蜜不能尔。 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但能与世间果报,是故不得名大。 问曰:何者是智慧? 答曰: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故。 所以者何? 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佛智慧。 是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非学非无学智者,如干慧地、不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等。 学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罗汉、第九无碍道中金刚三昧慧。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智,如尽智、无生智等。 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 问曰: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云何分别声闻、辟支佛? 答曰:道虽一种,而用智有异。 若诸佛不出,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故,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 如一国王,出在园中游戏。 清朝见林树花果蔚茂,甚可爱乐。 王食已而卧,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花,毁折林树。 王觉已,见林毁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 ”思惟是已,无漏道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林间。 如是等因缘,先世福德、愿行、果报,今世见少因缘,成辟支佛道,如是为异。 复次,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 因缘觉如上说。 独觉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是名独觉辟支迦佛。 独觉辟支迦佛有二种:一、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佛法灭。 是须陀洹已满七生,不应第八生,自得成道。 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罗汉,名为小辟支迦佛,与阿罗汉无异;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者。 二、大辟支佛,于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相,或二十九相,乃至一相。 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 于诸深法中总相、别相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 如是相,名为大辟支迦佛,以是为异。 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 ”随本愿行,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名佛道智慧。 是三种智慧尽能知,尽到其边,以是故言到智慧边。 问曰:若如所说一切智慧尽应入,若世间、若出世间,何以但言三乘智慧尽到其边,不说余智? 答曰:三乘是实智慧,余者皆是虚妄,菩萨虽知而不专行。 如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若余处或有好语,皆从佛法中得。 自非佛法,初闻似好,久则不妙。 譬如牛乳、驴乳,其色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 佛法语及外道语: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观空虽同;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 一切外道皆著我见。 若实有我,应堕二种:若坏相、若不坏相。 若坏相,应如牛皮;若不坏相,应如虚空。 此二处无杀罪,无不杀福。 若如虚空,雨露不能润,风热不能干,是则堕常相;若常者,苦不能恼,乐不能悦;若不受苦、乐,不应避祸就福。 若如牛皮为风雨所坏,则堕无常,若无常则无罪、福。 外道语若实如是,何有不杀为福、杀生为罪? 问曰: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禅定、智慧复云何? 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禅故,多爱、见、慢故,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 问曰:汝言外道观空,观空则舍一切法,云何言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 答曰:外道虽观空而取空相,虽知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爱著观空智慧故。 问曰:外道有无想定,心心数法都灭;都灭故,无有取相爱著智慧咎! 答曰:无想定力,强令心灭,非实智慧力。 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堕颠倒中! 是中心虽暂灭,得因缘还生。 譬如人无梦睡时,心想不行,寤则还有。 问曰:无想定其失如是,更有非有想非无想定,是中无一切妄想,亦不如强作无想定灭想,是中以智慧力故无想! 答曰:是中有想,细微故不觉。 若无想,佛弟子复何缘更求实智慧? 佛法中,是非有想非无想中识,依三众住。 是四众属因缘故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空,空故无我,空无我故可舍。 汝等爱著智慧故,不得涅槃。 譬如尺蠖,屈安后足,然后进前足;所缘尽,无复进处而还。 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复依,则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 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故。 复次,外道经中,有听杀、盗、淫、妄语、饮酒,言为天祠咒杀无罪;为行道故,若遭急难,欲自全身而杀小人无罪。 又有急难,为行道故除金,余者得盗取以自全济,后当除此殃罪。 除师妇、国王夫人、善知识妻、童女,余者逼迫急难,得邪淫。 为师及父母,为牛、为身、为媒故,听妄语。 寒乡听饮石蜜酒,天祠中或听尝一滴、二滴酒。 佛法中则不然,于一切众生慈心等视,乃至蚁子亦不夺命,何况杀人? 一针一缕不取,何况多物? 无主淫女,不以指触,何况人之妻女? 戏笑不得妄语,何况故作妄语? 一切酒,一切时,常不得饮,何况寒乡、天祠? 汝等外道与佛法悬殊,有若天地! 汝等外道法,是生诸烦恼处;佛法则是灭诸烦恼处,是为大异。 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 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 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 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 何等是三门? 一者、蜫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问曰:云何名蜫勒? 云何名阿毗昙? 云何名空门? 答曰: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 若人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 随相门者,如佛说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   是中心数法尽应说,今但说自净其意,则知诸心数法已说。 何以故? 同相、同缘故。 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何以故? 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 佛虽不说余门,但说四念处,当知已说余门。 如佛于四谛中,或说一谛,或二、或三。 如马星比丘为舍利弗说偈:   “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主,是义如是说! ”   此偈但说三谛,当知道谛已在中,不相离故。 譬如一人犯事,举家受罪。 如是等,名为随相门。 对治门者,如佛但说四颠倒:常颠倒、乐颠倒、我颠倒、净颠倒。 是中虽不说四念处,当知已有四念处义。 譬如说药,已知其病,说病则知其药。 若说四念处,则知已说四倒,四倒则是邪相。 若说四倒,则已说诸结。 所以者何? 说其根本,则知枝条皆得。 如佛说一切世间有三毒,说三毒当知已说三分、八正道。 若说三毒,当知已说一切诸烦恼毒。 十五种爱是贪欲毒,五种瞋是瞋恚毒,十五种无明是愚痴毒,诸邪见、憍、慢、疑属无明。 如是一切诸使,皆入三毒。 以何灭之? 三分、八正道。 若说三分、八正道,当知已说一切三十七品。 如是等种种相,名为对治门。 是等诸法,名为蜫勒门。 云何名阿毗昙门? 或佛自说诸法义,或佛自说诸法名,诸弟子种种集述解其义。 如佛说:“有比丘于诸有为法,不能正忆念,欲得世间第一法,无有是处。 若不得世间第一法,欲入正位中,无有是处。 若不入正位,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无有是处。 有比丘于诸有为法正忆念,得世间第一法,斯有是处。 若得世间第一法,入正位;入正位,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必有是处。 ”如佛直说世间第一法,不说相义、何界系、何因缘、何果报。 从世间第一法,种种声闻所行法,乃至无余涅槃,一一分别相义,是名阿毗昙门。 空门者,生空、法空。 如频婆娑罗王迎经中,佛告大王:“色生时但空生,色灭时但空灭。 诸行生时但空生,灭时但空灭。 是中无吾我,无人、无神,无人从今世至后世,除因缘和合名字等众生,凡夫愚人逐名求实。 ”如是等经中,佛说生空。 法空者,如佛说大空经中:十二因缘,无明乃至老死。 若有人言是老死,若言谁老死,皆是邪见。 生、有、取、受、爱、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亦如是。 若有人言身即是神,若言身异于神,是二虽异,同为邪见。 佛言:“身即是神,如是邪见,非我弟子。 身异于神,亦是邪见,非我弟子。 ”是经中佛说法空。 若说谁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生空;若说是老死,当知是虚妄,是名法空。 乃至无明亦如是。 复次,佛说梵网经中,六十二见:若有人言神常,世间亦常,是为邪见;若言神无常,世间无常,是亦邪见;神及世间常亦无常;神及世间非常亦非非常,皆是邪见。 以是故,知诸法皆空,是为实。 问曰:若言神常,应是邪见。 何以故? 神性无故。 若言世间常,亦应是邪见。 何以故? 世间实皆无常,颠倒故言有常。 若言神无常,亦应是邪见。 何以故? 神性无故,不应言无常。 若言世间无常,不应是邪见。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性,实皆无常。 答曰:若一切法实皆无常,佛云何说世间无常是名邪见? 是故可知非实是无常。 问曰:佛处处说观有为法,无常、苦、空、无我,令人得道,云何言无常堕邪见? 答曰:佛处处说无常,处处说不灭。 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便失念佛心。 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 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 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 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若一切法念念生灭无常,佛云何言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 以是故,知非无常性。 问曰:若无常不实,佛何以说无常? 答曰:佛随众生所应而说法,佛破常颠倒故,说无常;以人不知不信后世故,说心去后世,上生天上,罪福业因缘,百千万劫不失。 是对治悉檀,非第一义悉檀。 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 佛亦处处说诸法空,诸法空中亦无无常。 以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是故名为法空。 复次,毗耶离梵志,名论力,诸利昌等大雇其宝物,令与佛论。 取其雇已,即以其夜思撰五百难,明旦与诸利昌至佛所,问佛言:“一究竟道? 为众多究竟道? ”佛言:“一究竟道,无众多也。 ”梵志言:“佛说一道,诸外道师各各有究竟道,是为众多非一! ”佛言:“是虽名有众多,皆非实道。 何以故? 一切皆以邪见著故,不名究竟道。 ”佛问梵志:“鹿头梵志得道不? ”答言:“一切得道中,是为第一。 ”是时,长老鹿头梵志比丘,在佛后扇佛。 佛问梵志:“汝识是比丘不? ”梵志识之,惭愧低头。 是时佛说义品偈:   “各各谓究竟,而各自爱著,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 是人入论众,辩明义理时,各各相是非,胜负怀忧喜。 胜者堕憍坑,负者坠忧狱;是故有智者,不随此二法。 论力汝当知! 我诸弟子法,无虚亦无实,汝欲何所求? 汝欲坏我论,终已无此处,一切智难胜,适足自毁坏! ”   如是等处处声闻经中,说诸法空。 摩诃衍空门者,一切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 如佛为须菩提说:“色、色自空,受想行识、识自空;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萨婆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自空。 ”   问曰:若一切诸法性,常自空无所有者,云何不堕邪见? 邪见名无罪无福,无今世后世,与此无异! 答曰:无罪无福人,不言无今世,但言无后世;如草木之类,自生自灭。 或人生、或人杀,止于现在,更无后世生;而不知观身内外所有自相皆空,以是为异。 复次,邪见人多行众恶,断诸善事;观空人善法尚不欲作,何况作恶? 问曰:邪见有二种:有破因破果,有破果不破因。 如汝所说,破果不破因。 破果破因者:言无因无缘,无罪无福,则是破因;无今世、后世罪福报,是则破果。 观空人言皆空,则罪福、因果皆无,与此有何等异? 答曰:邪见人于诸法断灭令空;摩诃衍人知诸法真空,不破不坏。 问曰:是邪见三种:一者、破罪福报,不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不破因缘;破后世,不破今世。 二者、破罪福报亦破罪福;破因缘果报,亦破因缘;破后世,亦破今世,不破一切法。 三者、破一切法,皆令无所有。 观空人亦言真空无所有,与第三邪见人有何等异? 答曰:邪见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法真空,不破不坏。 复次,邪见人,言诸法皆空无所有,取诸法空相戏论;观空人,知诸法空,不取相,不戏论。 复次,邪见人虽口说一切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 如佛弟子实知空,心不动,一切结使生处不复生。 譬如虚空,烟火不能染,大雨不能湿。 如是观空,种种烦恼不复著其心。 复次,邪见人言无所有,不从爱因缘出,真空名从爱因缘生,是为异。 四无量心诸清净法,以所缘不实故,犹尚不与真空智慧等,何况此邪见? 复次,是见名为邪见,真空见名为正见。 行邪见人,今世名为弊恶人,后世当入地狱;行真空智慧人,今世致誉,后世得作佛。 譬如水、火之异,亦如甘露、毒药,天食须陀以比臭粪! 复次,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见空虽有空,而无空空三昧。 复次,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 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著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 ”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 ”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 ”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 ”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 ”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如是等义,名为空门。 若人入此三门,则知佛法义不相违背。 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蜫勒门则堕有无中。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相,亦能知一切法一相。 菩萨如是智慧,名为般若波罗蜜。 问曰:菩萨摩诃萨云何知一切法种种相? 云何知一切法一相? 答曰:菩萨观诸法一相,所谓有相。 因是有,诸法中有心生,如是等一切有。 问曰:无法中云何有心生? 答曰:若言无,是事即是有。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 如牛中无羊相,羊中无牛相;如是诸法中,各各无他相。 如先言因有故有心生,是法异于有,异故应无。 若有法是牛,羊亦应是牛。 何以故? 有法不异故。 若异则无,如是等一切皆无。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一,因是一法,诸法中一心生。 诸法各各有一相,合众一故名为二,名为三。 一为实,二、三为虚。 复次,菩萨观诸法有所因故有,如人身无常。 何以故? 生灭相故。 一切法皆如是,有所因故有。 复次,一切法无所因故有,如人身无常生灭故,因生灭故知无常;此因复应有因,如是则无穷,若无穷则无因;若是因更无因,是无常因亦非因,如是等一切无因。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有相,无有法无相者,如地坚重相,水冷湿相,火热照相,风轻动相,虚空容受相,分别觉知是为识相。 有此有彼,是为方相;有久有近,是为时相;浊恶心恼众生,是为罪相;净善心愍众生,是为福相;著诸法,是为缚相;不著诸法,是为解脱相;现前知一切法无碍,是为佛相。 如是等一切各有相。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皆无相,是诸相从因缘和合生,无自性故无。 如地,色、香、味、触四法和合故名地,不但色故名地,亦不但香、但味、但触故名为地。 何以故? 若但色是地,余三则不应是地,地则无香、味、触;香、味、触亦如是。 复次,是四法云何为一法? 一法云何为四法? 以是故,不得以四为地,亦不得离四为地。 问曰:我不以四为地,但因四法故地法生,此地在四法中住! 答曰:若从四法生地,地与四法异。 如父母生子,子则异父母。 若尔者,今眼见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地若异此四法者,应更有异根、异识知。 若更无异根、异识知,则无有地。 问曰:若上说地相有失,应如阿毗昙说地相。 地名四大造色,但地种是坚相,地是可见色! 答曰:若地但是色,先已说失。 又地为坚相,但眼见色,如水中月,镜中像,草木影,则无坚相,坚相身根触知故。 复次,若眼见色是地,坚相是地种;眼见色亦是水、火,湿、热相是水、火种。 若尔者,风、风种,亦应分别而不分别。 如说:何等是风? 风种。 何等风种? 风。 若是一物,不应作二种答。 若是不异者,地及地种不应异。 问曰:是四大各各不相离,地中有四种,水、火、风各有四种。 但地中地多故,以地为名;水、火、风亦尔。 答曰:不然。 何以故? 若火中有四大,应都是热,无不热火故。 若三大在火中不热,则不名为火;若热,则舍自性,皆名为火。 若谓细故不可知,则与无无异。 若有粗可得,则知有细;若无粗,亦无细。 如是种种因缘,地相不可得;若地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是故一切法皆一相。 问曰:不应言无相。 何以故? 于诸法无相即是相。 若无无相,则不破一切法相。 何以故? 无无相故。 若有是无相,则不应言一切法无相! 答曰:以无相破诸法相,若有无相相,则堕诸法相中;若不入诸法中,则不应难! 无相皆破诸法相,亦自灭相。 譬如前火木,燃诸薪已,亦复自燃。 是故圣人行无相无相三昧,破无相故。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无示、无说,一相所谓无相。 如是等诸法一相。 云何观种种相? 一切法摄入二法中,所谓名、色,色、无色,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二百二法门,如千难品中说。 复次,有二法:忍辱、柔和。 又二法:亲敬、供养。 二施:财施、法施。 二力:慧分别力、修道力。 二具足:戒具足、正见具足。 二相:质直相、柔软相。 二法:定、智。 二法:明、解脱。 二法:世间法、第一义法。 二法:念、巧慧。 二谛:世谛、第一义谛。 二解脱:待时解脱、不坏心解脱。 二种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二究竟:事究竟、愿究竟。 二见:知见、断见。 二具足:义具足、语具足。 二法:少欲、知足。 二法:易养、易满。 二法:法随、法行。 二智:尽智、无生智。 如是等无量二法门。 复次,知三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三性:断性、离性、灭性。 三修:戒修、定修、慧修。 三菩提:佛菩提、辟支迦佛菩提、声闻菩提(更不复学智满足之名也)。 三乘:佛乘、辟支迦佛乘、声闻乘。 三归依:佛、法、僧。 三住:梵住、天住、圣住。 三增上:自增上、他增上、法增上。 诸佛三不护:身业不护、口业不护、意业不护。 三福处:施、戒、善心。 三器杖:闻器杖、离欲器杖、慧器杖。 三轮:变化轮、示他心轮、教化轮。 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如是等无量三法门。 复知四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圣谛、四圣种、四沙门果、四知、四信、四道、四摄法、四依、四通达善根、四道、四天人轮、四坚法、四无所畏、四无量心,如是等无量四法门。 复知五无学众、五出性、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大施、五智、五阿那含、五净居天处、五治道、五智三昧、五圣分支三昧、五如法语道,如是等无量五法门。 复知六舍法、六爱敬法、六神通、六种阿罗汉、六地见谛道、六随顺念、六三昧、六定、六波罗蜜,如是等无量六法门。 复知七觉意、七财、七依止、七想定、七妙法、七知、七善人去处、七净、七财福、七非财福、七助定法,如是等无量七法门。 复知八圣道分、八背舍、八胜处、八大人念、八种精进、八丈夫、八阿罗汉力,如是等无量八法门。 复知九次第定、九名色等灭(从名至生死为九也)、九无漏智、九无漏地、九地思惟道,如是等无量九法门。 复知十无学法、十想、十智、十一切入、十善大地、佛十力,如是等无量十法门。 复知十一助圣道法。 复知十二因缘法。 复知十三出法、十四变化心、十五心见谛道、十六安那般那行、十七圣行、十八不共法、十九离地。 思惟道中一百六十二道,思惟道能破烦恼贼。 百七十八沙门果,八十九有为果,八十九无为果。 如是等种种无量异相法,生、灭、增、减,得、失、垢、净,悉能知之。 菩萨摩诃萨知是诸法已,能令诸法入自性空,而于诸法无所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 入菩萨位中已,以大悲怜愍故,以方便力分别诸法种种名字,度众生令得三乘。 譬如工巧之人,以药力故,能令银变为金,金变为银。 问曰:若诸法性真空,云何分别诸法种种名字? 何以不但说真空性? 答曰:菩萨摩诃萨,不说空是可得可著;若可得可著,不应说诸法种种异相。 不可得空者,无所挂碍;若有挂碍,是为可得,非不可得空。 若菩萨摩诃萨,知不可得空,还能分别诸法,怜愍度脱众生,是为般若波罗蜜力。 取要言之,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 问曰:一切世俗经书,及九十六种出家经中,皆说有诸法实相;又声闻法三藏中,亦有诸法实相,何以不名为般若波罗蜜? 而此经中诸法实相,独名般若波罗蜜! 答曰:世俗经书中,为安国全家、身命寿乐故非实。 外道出家堕邪见法中,心爱著故,是亦非实。 声闻法中虽有四谛,以无常、苦、空、无我观诸法实相,以智慧不具足不利,不能为一切众生,不为得佛法故,虽有实智慧,不名般若波罗蜜。 如说:佛入出诸三昧,舍利弗等乃不闻其名,何况能知? 何以故? 诸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时,无大愿,无大慈大悲,不求一切诸功德,不供养一切三世十方佛,不审谛求知诸法实相;但欲求脱老病死苦。 诸菩萨从初发心,宏大誓愿,有大慈悲,求一切诸功德,供养一切三世十方诸佛,有大利智,求诸法实相。 除种种诸观,所谓净观、不净观,常观、无常观,乐观、苦观,空观、实观,我观、无我观。 舍如是等妄见心力诸观,但观外缘中实相,非净、非不净,非常、非非常,非乐、非苦,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 如是等诸观,不著不得;世俗法故,非第一实义。 周遍清净,不破不坏诸圣人行处,是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已知般若体相,是无相无得法,行者云何能得是法? 答曰:佛以方便说法,行者如所说行则得。 譬如绝崖险道,假梯能上;又如深水,因船得度。 初发心菩萨,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一切法毕竟空,无有决定性可取可著,第一实法灭诸戏论,涅槃相是最安隐。 ”“我欲度脱一切众生,云何独取涅槃? 我今福德、智慧、神通力未具足故,不能引导众生,当具足是诸因缘,行布施等五波罗蜜。 ”财施因缘故得大富,法施因缘故得智慧,能以此二施,引导贫穷众生,令入三乘道。 以持戒因缘故,生人天尊贵,自脱三恶道,亦令众生免三恶道。 以忍辱因缘故,障瞋恚毒,得身色端正,威德第一,见者欢喜,敬信心伏,况复说法! 以精进因缘故,能破今世后世福德、道法懈怠、得金刚身、不动心。 以是身心,破凡夫憍慢,令得涅槃。 以禅定因缘故,破散乱心,离五欲罪乐,能为众生说离欲法。 禅是般若波罗蜜依止处,依是禅,般若波罗蜜自然而生。 如经中说:比丘一心专定,能观诸法实相。 复次,知欲界中多以悭、贪罪业,闭诸善门;行檀波罗蜜时,破是二事,开诸善门。 欲令常开故,行十善道尸罗波罗蜜。 未得禅定、智慧,未离欲故,破尸罗波罗蜜,以是故行忍辱。 知上三事能开福门,又知是福德果报无常,天人受乐,还复堕苦;厌是无常福德故,求实相般若波罗蜜。 是云何当得? 必以一心,乃当可得。 如贯龙王宝珠,一心观察,能不触龙,则价值阎浮提。 一心禅定,除却五欲、五盖,欲得心乐,大用精进,是故次忍辱说精进波罗蜜。 如经中说:行者端身直坐,系念在前,专精求定;正使肌骨枯朽,终不懈退,是故精进修禅。 若有财而施,不足为难;畏堕恶道,恐失好名,持戒、忍辱亦不为难。 以是故,上三度中不说精进。 今为般若波罗蜜实相,从心求定,是事难故,应须精进。 如是行,能得般若波罗蜜。 问曰:要行五波罗蜜,然后得般若波罗蜜;亦有行一二波罗蜜得般若耶? 答曰:诸波罗蜜有二种:一者、一波罗蜜中相应随行,具诸波罗蜜;二者、随时别行波罗蜜,多者受名。 譬如四大共合,虽不相离,以多者为名。 相应随行者,一波罗蜜中具五波罗蜜,是不离五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随时得名者,或因一因二,得般若波罗蜜。 若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施,是时求布施相,不一不异,非常非无常,非有非无等,如彼布施中说。 因布施实相,解一切法亦如是,是名因布施得般若波罗蜜。 或有持戒不恼众生,心无有悔,若取相生著,则起诤竞。 是人虽先不瞋众生,于法有憎爱心故而瞋众生。 是故若欲不恼众生,当行诸法平等;若分别是罪是无罪,则非行尸罗波罗蜜。 何以故? 憎罪、爱不罪,心则自高,还堕恼众生道中。 是故菩萨观罪者、不罪者,心无憎爱;如是观者,是为但行尸罗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菩萨作是念:“若不得法忍,则不能常忍。 一切众生未有逼迫能忍,苦来切已,则不能忍。 譬如囚畏杖楚,而就死苦。 以是因缘故,当生法忍:无有打者、骂者,亦无受者,但从先世颠倒果报因缘故名为受。 ”是时不分别,是名事忍。 法忍者,深入毕竟空故,是名法忍。 得是法忍,常不复瞋恼众生;法忍相应慧,是般若波罗蜜。 精进常在一切善法中,能成就一切善法。 若智慧筹量分别诸法,通达法性,是时精进助成智慧。 又知精进实相,离身心,如实不动,如是精进能生般若波罗蜜。 余精进如幻、如梦,虚诳非实,是故不说。 若深心摄念,能如实见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者,不可以见闻念知能得。 何以故? 六情、六尘,皆是虚诳因缘果报;是中所知所见,皆亦虚诳。 是虚诳知,都不可信;所可信者,唯有诸佛于阿僧祇劫所得实相智慧。 以是智慧,依禅定一心,观诸法实相,是名禅定中生般若波罗蜜。 或有离五波罗蜜,但闻、读诵、思惟、筹量通达诸法实相,是方便智中生般若波罗蜜。 或从二、或三、四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如闻说一谛而成道果,或闻二三四谛而得道果。 有人于苦谛多惑故,为说苦谛而得道;余三谛亦如是。 或有都惑四谛故,为说四谛而得道。 如佛语比丘:“汝若能断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 ”若断贪欲,当知恚痴亦断。 六波罗蜜中亦如是,为破多悭贪故,说布施法,当知余恶亦破。 为破杂恶故,具为说六。 是故或一一行,或合行,普为一切人故说六波罗蜜,非为一人。 复次,若菩萨不行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故,得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 诸行皆虚妄不实,或近有过,或远有过:如不善法近有过罪;善法久后变异时,著者能生忧苦,是远有过罪。 譬如美食、恶食,俱有杂毒,食恶食即时不悦,食美食即时甘悦,久后俱夺命故,二不应食! 善、恶诸行亦如是。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说三行? 梵行、天行、圣行。 答曰:行无行故,名为圣行。 何以故? 一切圣行中,不离三解脱门故。 梵行、天行中,因取众生相故生,虽行时无过,后皆有失。 又即今求实,皆是虚妄;若贤圣以无著心行此二行,则无咎。 若能如是行无行法,皆无所得,颠倒虚妄烦恼毕竟不生。 如虚空清净故,得诸法实相,以无所得为得,如无所得般若中说。 色等法非以空故空;从本已来常自空。 色等法非以智慧不及故无所得,从本已来常自无所得。 是故不应问行几波罗蜜得般若! 诸佛怜愍众生,随俗故说行,非第一义。 问曰:若无所得、无所行,行者何以求之? 答曰:无所得有二种:一者、世间欲有所求,不如意,是无所得;二者、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 如凡夫人,分别世间法故有所得;诸善功德亦如是,随世间心故说有所得,诸佛心中则无所得。 是略说般若波罗蜜义,后当广说。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释初品中三十七品【经】“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   【论】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 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 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 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   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道? 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 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 随其本愿,诸根利钝,有大悲、无大悲。 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 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少受。 问曰:三十七品,虽无处说独是声闻、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以义推之可知:菩萨久住生死,往来五道,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说涅槃法,不说波罗蜜,亦不说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萨道。 答曰:菩萨虽久住生死中,亦应知实道、非实道,是世间、是涅槃。 知是已,立大愿:“众生可愍,我当拔出著无为处。 ”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能到佛道。 菩萨虽学,虽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 如佛说:“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拄,不令落地;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箭,射三解脱门空中,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堕涅槃地。 ”   复次,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 何以故? 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 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 复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 何以故? 智慧不深入诸法故。 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 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 ”中论中亦说:   “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 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 ”   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 问曰:四念处则能具足得道,何以说三十七? 若汝以略说故四念处,广说故三十七,此则不然! 何以故? 若广应无量! 答曰: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 何以故? 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 佛法虽一实一相,为众生故,于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分别说。 若不尔,初转法轮说四谛则足,不须余法。 以有众生厌苦著乐,为是众生故说四谛。 身心得诸法皆是苦,无有乐;是苦因缘,由爱等诸烦恼;是苦所尽处,名涅槃;方便至涅槃,是名为道。 有众生多念,乱心颠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中作邪行,为是人故说四念处。 如是等诸道法,各各为众生说。 譬如药师,不得以一药治众病;众病不同,药亦不一。 佛亦如是,随众生心病种种,以众药治之。 或说一法度众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 ”比丘言:“知已! 世尊! ”佛言:“云何知? ”比丘言:“诸法非我物,不应取。 ”或以二法度众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戒、定、慧;或以四法,四念处。 是故四念处虽可得道,余法行异,分别少异,观亦异,以是故应说四正勤诸余法。 复次,诸菩萨摩诃萨信力大故,为度一切众生故,是中佛为一时说三十七品;若说异法道门,十想等皆摄在三十七品中。 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是故不用多说。 如佛虽有无量力,但说十力,于度众生事足。 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 何等十? 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 信者,信根、信力;戒者,正语、正业、正命;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正精进;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正念;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正定;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正见。 是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正住,是时名念处;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摄心安隐于缘中,故名如意足;软智心得,故名根;利智心得,故名力;修道用,故名觉;见道用,故名道。 问曰:应先说道。 何以故? 行道然后得诸善法。 譬如人先行道,然后得所至处;今何以颠倒,先说四念处,后说八正道? 答曰:不颠倒也。 三十七品,是初欲入道时名字。 如行者到师所,听道法时,先用念持是法,是时名念处。 持已,从法中求果,故精进行,是时名正勤。 多精进故心散乱,摄心调柔故,名如意足。 心调柔已,生五根。 诸法实相,甚深难解,信根故能信,是名信根;不惜身命,一心求道,是名精进根;常念道,不念余事,是名念根;常摄心在道,是名定根;观四谛实相,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长,能遮烦恼。 如大树力能遮水,是五根增长时,能转入深法,是名为力。 得力已,分别道法有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此三法,行道时若心没,能令起。 除觉、定觉、舍觉,此三法,若行道时心动散,能摄令定。 念觉在二处,能集善法,能遮恶法;如守门人,有利者令入,无益者除却。 若心没时,念三法起;若心散时,念三法摄。 无学实觉,此七事能到,故名为分。 得是法安隐具足已,欲入涅槃无为城故,行是诸法,是时名为道。 问曰:何等是四念处? 答曰:身念处,受、心、法念处,是为四念处。 观四法四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是四法虽各有四种,身应多观不净,受多观苦,心多观无常,法多观无我。 何以故? 凡夫人未入道时,是四法中,邪行起四颠倒:诸不净法中净颠倒,苦中乐颠倒,无常中常颠倒,无我中我颠倒。 破是四颠倒故,说是四念处:破净倒故说身念处,破乐倒故说受念处,破常倒故说心念处,破我倒故说法念处。 以是故说四,不少不多。 问曰:云何得是四念处? 答曰:行者依净戒住,一心行精进,观身五种不净相。 何等五? 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 云何名生处不净? 头、足、腹、脊、胁、肋诸不净物和合,名为女身。 内有生藏、熟藏,屎尿不净,外有烦恼业因缘风,吹识种令入二藏中间。 若八月,若九月,如在屎坑中。 如偈说:   “是身为臭秽,不从华开生,亦不从瞻卜,又不出宝山。 ”   是名生处不净。 种子不净者,父母以妄想邪忆念风,吹淫欲火故,肉髓膏流,热变为精。 宿业行因缘,识种子在赤白精中住,是名身种。 如偈说:   “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净白生,但从尿道出! ”   是名种子不净。 自性不净者,从足至顶,四边薄皮,其中所有不净充满;饰以衣服,澡浴华香,食以上馔,众味肴膳,经宿之间皆为不净。 假令衣以天衣,食以天食,以身性故亦为不净,何况人衣食? 如偈说:   “地水火风质,能变除不净,倾海净此身,不能令香洁! ”   是名自性不净。 自相不净者,是身九孔常流不净,眼流眵泪,耳出结聍,鼻中洟流,口出涎吐,厕道、水道常出屎、尿,及诸毛孔汗流不净。 如偈说: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 ”   是名自相不净。 究竟不净者,是身若投火则为灰,若虫食则为屎,在地则腐坏为土,在水则膨胀烂坏,或为水虫所食。 一切死尸中,人身最不净。 不净法,九想中当广说。 如偈说:   “审谛观此身,终必归死处。 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人。 ”   是名究竟不净。 复次,是身生时、死时,所近身物,所安身处,皆为不净;如香美净水,随百川流,既入大海,变成咸苦。 身所食啖种种美味,好色好香,细滑上馔,入腹海中,变成不净。 是身如是从生至终,常有不净,甚可患厌! 行者思惟:“是身虽复不净,若少有常者犹差,而复无常。 虽复不净、无常,有少乐者犹差,而复大苦。 是身是众苦生处,如水从地生,风从空出,火因木有,是身如是,内外诸苦皆从身出。 内苦名老病死等,外苦名刀杖、寒热、饥渴等,有此身故有是苦。 ”   问曰:身非但是苦性,亦从身有乐;若令无身,随意五欲,谁当受者? 答曰:四圣谛苦,圣人知实是苦,愚夫谓之为乐;圣实可依,愚惑宜弃。 是身实苦,以止大苦故,以小苦为乐。 譬如应死之人,得刑罚代命,甚大欢喜;罚实为苦,以代死故,谓之为乐。 复次,新苦为乐,故苦为苦:如初坐时乐,久则生苦;初行、立、卧亦乐,久亦为苦。 屈伸、俯仰,视眴、喘息,苦常随身;从初受胎,出生至死,无有乐时。 若汝以受淫欲为乐,淫病重故,求外女色,得之愈多,患至逾重;如患疥病,向火指炙,当时小乐,大痛转深。 如是小乐,亦是病因缘故有,非是实乐;无病观之,为生慈愍。 离欲之人观淫欲者,亦复如是,愍此狂惑为欲火所烧,多受多苦。 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身苦相、苦因。 行者知身但是不净、无常、苦物,不得已而养育之;譬如父母生子,子复弊暴,以从己生故,要当养育成就。 身实无我。 何以故? 不自在故。 譬如病风之人,不能俯仰行来;病咽塞者,不能语言。 以是故,知身不自在。 如人有物,随意取用;身不得尔,不自在故,审知无我。 行者思惟是身,如是不净、无常、苦、空、无我,有如是等无量过恶。 如是等种种观身,是名身念处。 得是身念处观已,复思惟众生以何因缘故贪著此身? 以乐受故。 所以者何? 从内六情、外六尘和合故,生六种识。 六种识中生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是乐受一切众生所欲,苦受一切众生所不欲,不苦不乐受不取、不弃。 如偈说:   “若作恶人及出家,诸天世人及蠕动,一切十方五道中,无不好乐而恶苦。 狂惑颠倒无智故,不知涅槃常乐处! ”   行者观是乐受,以实知之,无有乐也,但有众苦。 何以故? 乐名实乐,无有颠倒。 一切世间乐受,皆从颠倒生,无有实者。 复次,是乐受虽欲求乐,能得大苦。 如偈说:   “若人入海遭恶风,海浪崛起如黑山;若入大阵斗战中,经大险道恶山间。 豪贵长者降屈身,亲近小人为色欲,如是种种大苦事,皆为著乐贪心故! ”   以是故,知乐受能生种种苦。 复次,虽佛说三种受,有乐受,乐受少故名为苦;如一斗蜜,投之大河,则失气味。 问曰:若世间乐,颠倒因缘故苦;诸圣人禅定生无漏乐,应是实乐。 何以故? 此乐不从愚痴颠倒有故,此云何是苦? 答曰:非是苦也! 虽佛说无常即是苦,为有漏法故说苦。 何以故? 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著,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无漏法心不著故,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亦诸使不使故。 复次,若无漏乐是苦者,佛不别说道谛,苦谛摄故。 问曰:有二种乐:有漏乐、无漏乐。 有漏乐下贱弊恶,无漏乐上妙。 何以故于下贱乐中生著,上妙乐中而不生著? 上妙乐中生著应多,如金银宝物,贪著应重,岂同草木? 答曰: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离此著。 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爱为著本;实智慧能离,以是故不著。 复次,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 譬如羊近于虎,虽得好草美水而不能肥。 如是诸圣人虽受无漏乐,无常空观故,不生染著脂。 复次,无漏乐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常无众生相。 若有众生相,则生著心;以是故,无漏乐虽复上妙而不生著。 如是种种因缘,观世间乐受是苦,观苦受如箭,不苦不乐受观无常坏败相。 如是则乐受中不生欲著,苦受中不生恚,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是名受念处。 行者思惟:“以乐故贪身,谁受是乐? ”思惟已,知从心受,众生心狂颠倒故而受此乐。 当观是心无常生灭相,一念不住,无可受乐;人以颠倒故,谓得受乐。 何以故? 初欲受乐时心生异,乐生时心异,各各不相及,云何言心受乐? 过去心已灭故不受乐,未来心不生故不受乐,现在心一念住疾故不觉受乐。 问曰:过去、未来不应受乐,现在心一念住时应受乐,云何言不受? 答曰:我已说去疾,故不觉受乐。 复次,诸法无常相故无住时。 若心一念住,第二念时亦应住,是为常住,无有灭相。 如佛说:“一切有为法三相。 住中亦有灭相,若无灭者,不应是有为相。 ”   复次,若法后有灭,当知初已有灭。 譬如人著新衣,初著日若不故,第二日亦不应故,如是乃至十岁应常新;不应故而实已故,当知与新俱有;微故不觉,故事已成,方乃觉知。 以是故知诸法无有住时,云何心住时得受乐? 若无住而受乐,是事不然! 以是故,知无有实受乐者;但世俗法以诸心相续故,谓为一相受乐。 问曰:云何当知一切有为法无常? 答曰:我先已说,今当更答。 是有为法,一切属因缘故无常,先无今有故,今有后无故无常。 复次,无常相,常随逐有为法故,有为法无有增积故,一切有为法相侵克故无常。 复次,有为法有二种老,常随逐故:一者、将老,二者、坏老。 有二种死常逐故:一者、自死,二者、他杀。 以是故,知一切有为法皆无常。 于有为法中,心无常最易知。 如佛说:“凡夫人或时知身无常,而不能知心无常。 ”若凡夫言身有常犹差,以心为常是大惑! 何以故? 身住或十岁、二十岁;是心日月时顷,须臾过去,生、灭各异,念念不停,欲生异生,欲灭异灭,如幻事实相不可得。 如是无量因缘故,知心无常,是名心念处。 行者思惟:“是心属谁? 谁使是心? ”观已,不见有主;一切法因缘和合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我。 若无我,谁当使是心? 问曰:应有我。 何以故? 心能使身,亦应有我能使心。 譬如国主使将,将使兵;如是应有我使心,有心使身,为受五欲乐故。 复次,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 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故不他身中起我? 以是相故,各各有我。 答曰:若心使身,有我使心,应更有使我者! 若更有使我者,是则无穷。 又更有使我者,则有两神。 若更无我,我能使心,亦应但心能使身。 若汝以心属神,除心则神无所知;若无所知,云何能使心? 若神有知相,复何用心为? 以是故,知但心是识相故,自能使身,不待神也。 如火性能烧物,不假于人。 问曰:火虽有烧力,非人不用;心虽有识相,非神不使。 答曰:诸法有相故有,是神无相故无。 汝虽欲以气息出入、苦乐等为神相,是事不然! 何以故? 出入息等是身相,受苦乐等是心相,云何以身、心为神相? 复次,或时火自能烧,不待于人。 世但以名故,名为人烧。 汝论堕负处。 何以故? 神则是人,不应以人喻人。 又复汝言各各有我心故,知实有我,若但有身心颠倒故计我者,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汝于有我、无我未了,而问何以不他身中起我? 自身他身皆从我有,我亦不可得。 若色相、若无色相,若常、无常,有边、无边,有去者、不去者,自在者、不自在者,如是等我相,皆不可得;如上我闻品中说。 如是等种种因缘,观诸法和合因缘生,无有实法有我,是名法念处。 是四念处有三种: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 云何为性念处? 观身智慧,是身念处;观诸受智慧,是名受念处;观诸心智慧,是名心念处;观诸法智慧,是名法念处。 是为性念处。 云何名共念处? 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身念处;观受、观心、观法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是名受、心、法念处。 是为共念处。 云何为缘念处? 一切色法,所谓十入及法入少分,是名身念处;六种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念处;六种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名心念处;想众、行众及三无为,是名法念处。 是名缘念处。 是性念处,智慧性故无色,不可见,无对。 或有漏,或无漏;有漏有报,无漏无报。 皆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 以慧知。 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是可断,无漏非可断。 是修法,无垢,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 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 皆是相应因。 四念处摄六种善中一种行众善分,行众善分摄四念处;不善,无记漏中不相摄。 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是无漏性四念处。 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性四念处,余残有漏分。 四念处亦有漏法者,有漏性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有漏法者,除无漏性四念处,余残无漏法。 无漏四句亦如是。 共念处,是共念处中身业、口业,是为色,余残非色;一切不可见;皆无对。 或有漏,或无漏。 皆有为。 有漏念处有报,无漏念处无报。 因缘生,三世摄,身、口业色摄,余残名摄。 心意识内入摄;余残外入摄。 以慧知。 有漏是断知,无漏非断知;有漏可断,无漏非可断。 皆修法;皆无垢。 是果亦有果;一切非受法。 身、口业是四大造,余残非四大造。 皆有上法。 有漏念处是有,无漏念处是非有。 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余残是相应因。 五善分摄四念处,四念处亦摄五善分,余残不相摄;不善,无记漏法不摄。 或有四念处非有漏,或有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有漏,或非四念处亦非有漏。 有四念处非有漏者,无漏四念处。 有漏非四念处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四念处亦有漏者,有漏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有漏者,虚空、数缘尽、非数缘尽。 或有四念处非无漏,或有无漏非四念处;或有四念处亦无漏,或非四念处非无漏。 有四念处非无漏者,有漏四念处。 有无漏非四念处者,三无为法。 有四念处有无漏者,无漏四念处。 非四念处非无漏者,除有漏四念处,余残有漏法。 是缘念处,缘念处中,一念处是色,三念处非色。 三不可见,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者一入,不可见者九入及一入少分。 三无对,一当分别:身念处有对十入,无对一入少分。 身念处有漏十入及一入少分,无漏一入少分;受念处有漏意相应是有漏,无漏意相应是无漏,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漏想众、行众,是有漏;无漏想众、行众及无为法,是无漏。 三是有为,一当分别:法念处想众、行众是有为,三无为法是无为。 不善身念处及善有漏身念处是有报,无记身念处及无漏是无报;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如是。 三从因缘生,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从因缘生,无为不从因缘生。 三三世摄,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是三世摄,无为非三世摄。 一念处摄色,三摄名。 一念处内入摄;受念处、法念处,外入摄;一当分别:身念处,或内入摄,或外入摄;五内入是内入摄,五外入及一入少分是外入摄。 以慧知。 有漏者是一断见,无漏者非断见。 有漏者可断,无漏者非可断。 修当分别:身念处善应修,不善及无记不应修;受、心念处亦如是;法念处有为善法应修,不善及无记及数缘尽,不应修。 垢当分别:身念处隐没是垢,不隐没非垢;受、心法念处亦如是。 三念处是果亦有果;一当分别:法念处或果非有果,或果亦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数缘尽,是果非有果;有为法念处,是果亦有果;虚空、非数缘尽,是非果非有果。 三不受;一当分别:身念处堕身数是受,不堕身数非受。 三非四大造,一当分别:身念处九入及二入少分,四大造;一入少分,非四大造。 三念处有上,一当分别:法念处有为及虚空、非数缘尽,是有上;涅槃是无上。 四念处若有漏是有,若无漏是非有。 二念处相应因,一念处不相应因,一当分别:受念处、心念处,相应因;身念处不相应因;法念处想众及相应行众,是相应因;余残是不相应因。 四念处分摄六善法,六善法亦摄四念处分。 不善分、无记分,亦如是随种相摄。 三漏摄一念处分,一念处分亦摄三漏。 有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有漏。 无漏摄四念处分,四念处分亦摄无漏。 如是等义,千难中广说。 问曰:何等为内身? 何等为外身? 如内身、外身皆已摄尽,何以复说内外身观? 答曰:内名自身,外名他身。 自身有二种:一者、身内不净,二者、身外皮毛爪发等。 复次,行者观死尸胮胀烂坏,取是相,自观身亦如是相,如是事我未离此法。 死尸是外身,行者身是内身。 如行者或时见端正女人心著,即时观其身不净,是为外;自知我身亦尔,是为内。 复次,眼等五情为内身,色等五尘为外身;四大为内身,四大造色为外身;觉苦乐处为内身,不觉苦乐处为外身;自身及眼等诸根,是为内身,妻子财宝田宅所用之物,是为外身。 所以者何? 一切色法,尽是身念处故。 行者求是内身,有净、常、乐、我不? 审悉求之,都不可得,如先说观法。 内观不可得,外或当有耶? 何以故? 外物是一切众生著处。 外身观时,亦不可得。 复作是念:“我内观不得,外或有耶? ”外观亦复不得! 自念“我或误错”,今当总观内外。 观内、观外,是为别相;一时俱观,是为总相。 总观、别观,了不可得,所观已竟。 问曰:身念处可得内外,诸受是外入摄,云何分别有内受、外受? 答曰:佛说有二种受:身受、心受。 身受是外,心受是内。 复有五识相应受是外,意识相应受是内。 十二入因缘故诸受生,内六入分生受是为内,外六入分生受是为外。 粗受是为外,细受是为内。 二种苦:内苦、外苦。 内苦有二种:身苦、心苦。 身苦者,身痛头痛等四百四种病,是为身苦;心苦者,忧、愁、瞋、怖、嫉妒、疑,如是等是为心苦。 二苦和合,是为内苦。 外苦有二种:一者、王者胜己,恶贼、师子、虎狼、蚖蛇等逼害;二者、风雨、寒热、雷电、霹雳等。 是二种苦,名为外受。 乐受、不苦不乐受,亦如是。 复次,缘内法,是为内受;缘外法,是为外受。 复次,一百八受,是为内受;余残是外受。 问曰:心是内入摄,云何言观外心? 答曰:心虽内入摄,缘外法故名为外心,缘内法故是为内心。 意识是内心,五识是外心。 摄心入禅是内心,散乱心是外心。 内五盖、内七觉相应心,是为内心;外五盖、外七觉相应心,是为外心。 如是等种种分别内、外,是为内、外心。 问曰:法念处是外入摄,云何言观内法? 答曰:除受,余心数法能缘内法心数法是内法;缘外法心数法及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为外法。 复次,意识所缘法,是名为内法。 如佛所说:“依缘生意识。 ”是中除受,余心数法是为内法;余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是为外法。 四正勤有二种:一者、性正勤,二者、共正勤。 性正勤者,为道故四种精进,遮二种不善法,集二种善法。 四念处观时,若有懈怠心,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五种信等善根时,不善法若已生为断故,未生不令生故,勤精进。 信等善根未生为生故,已生为增长故,勤精进。 精进法于四念处多故,得名正勤。 问曰:何以故于七种法中,此四名正勤? 后八名正道,余者不名正? 答曰: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行道趣法故,畏堕邪法故言正道。 性者,四种精进性;共者,四种精进各为首因缘生道。 若有漏,若无漏,若色、若无色,如上说。 行四正勤时,心小散故,以定摄心故,名如意足。 譬如美食,少盐则无味,得盐则味足如意。 又如人有二足,复得好马好车,如意所至。 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 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 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 四种定者,欲为主得定,精进为主得定,定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 心为主得定,思惟为主得定,定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 共善五众,名为共如意。 欲生等四种定,名为性如意。 四正勤、四如意足,如性念处、共念处中,广分别说。 五根者,信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一心念不散,是名定根;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 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如五根中说。 是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 若有是法,必随正定;若无是法,必堕邪定。 七觉,如先说义。 问曰:先虽说义,非以阿毗昙法说。 答曰:今当更说,如四念处义。 是七觉分,无色,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因缘生,三世摄,名摄,外入摄。 慧知,非断见,非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非四大造,有上法,非有,相应因。 二善分摄七觉分,七觉分摄二善分,不善、无记、漏、有漏法不相摄。 无漏二分摄七觉分,七觉分摄无漏二分。 如是等种种,如千难中广说。 八圣道分,如先说。 正见是智慧,如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中说。 正思惟,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 正方便,如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中说。 正念,如念根、念力、念觉中说。 正定,如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中说。 正语、正业、正命,今当说。 除四种邪命,摄口业,以无漏智慧除舍,离余口邪业,是名正语。 正业亦如是。 五种邪命,以无漏智慧除舍离,是为正命。 问曰:何等是五种邪命? 答曰: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是八正道有三分:三种为戒分,三种为定分,二种为慧分。 慧分、定分分别,如先说,戒分今当说。 戒分是色性,不可见,无对,无漏,有为,无报,因缘生,三世摄,色摄非名摄,外入摄,慧知,非断见,不可断,修法,无垢法,是果亦有果,非受法,四大造,有上法,非有法,非相应因。 一善分摄三正,三正摄一善分;不善、无记、法有漏不相摄。 无漏一法摄三正,三正亦摄无漏一法,如是等种种分别,如阿毗昙广说。 是三十七品,初禅地具有;未到地中三十六,除喜觉;第二禅中亦三十六,除正行;禅中间、第三、第四禅三十五,除喜觉,除正行。 三无色定中三十二,除喜觉、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有项中二十二,除七觉分、八圣道分。 欲界中二十二,亦如是。 是为声闻法中分别义。 问曰:摩诃衍所说三十七品义云何?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四念处,观是内身无常、苦,如病如痈,肉聚败坏,不净充满,九孔流出,是为行厕。 如是观身恶露无一净处,骨干肉涂,筋缠皮裹。 先世受有漏业因缘,今世沐浴、华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所成。 如车有两轮,牛力牵故能有所至。 二世因缘以成身车,识牛所牵,周旋往反。 是身四大和合造,如水沫聚,虚无坚固。 是身无常,久必破坏。 是身相,身中不可得,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身不自觉,无知无作,如墙壁瓦石。 是身中无定身相,无有作是身者,亦无使作者。 是身先际、后际、中际,皆不可得。 八万户虫,无量诸病,及诸饥渴、寒热、形残等,常恼此身。 菩萨摩诃萨观身如是,知非我身,亦非他有;不得自在,有作及所不作。 是身身相空,从虚妄因缘生;是身假有,属本业因缘。 菩萨自念:“我不应惜身命。 何以故? 是身相不合不散,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依猗。 ”循身观是身无我、无我所故空,空故无男女等诸相,无相故不作愿。 如是观者,得入无作智门。 知身无作、无作者,但从诸法因缘和合生。 是诸因缘作是身者,亦从虚妄颠倒故有,是因缘中亦无因缘相,是因缘生亦无生相。 如是思惟,知是身从本以来,无有生相,知是身无相无可取。 无生故无相,无相故无生;但诳凡夫故名为身。 菩萨如是观身实相时,离诸染欲著,心常系念在身。 循身观如是,名为菩萨身念处。 观外身、观内外身亦如是。 菩萨云何观诸受? 观内受,是受有三种: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 是诸受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但从虚诳颠倒妄想生,是报果,属先世业因缘。 是菩萨如是求诸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知是诸受空、无我、无我所,无常破坏法。 观是三世诸受,空、无相、无作入解脱门。 亦观诸受生灭,亦知诸受不合不散,不生不灭;如是入不生门。 知诸受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 若有苦、乐、不苦不乐来,心不受不著,不作依止。 如是等因缘观诸受,是名受念处。 观外受、观内外受亦如是。 菩萨云何观心念处? 菩萨观内心,是内心有三相:生、住、灭。 作是念:“是心无所从来,灭亦无所至,但从内外因缘和合生。 是心无有定实相,亦无实生、住、灭,亦不在过去、未来、现在世中。 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是心亦无性无相;亦无生者,无使生者。 外有种种杂六尘因缘,内有颠倒心想;生灭相续故,强名为心。 ”如是心中实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灭,常是净相,客尘烦恼相著故,名为不净心,心不自知。 何以故? 是心,心相空故。 是心本末无有实法,是心与诸法无合无散,亦无前际、后际、中际,无色无形无对,但颠倒虚诳生。 是心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实,是名随顺心观。 知心相无生,入无生法中。 何以故? 是心无生,无性无相,智者能知。 智者虽观是心生灭相,亦不得实生灭法,不分别垢净而得心清净。 以是心清净故,不为客尘烦恼所染。 如是等观内心,观外心、观内外心,亦如是。 菩萨云何观法念处? 观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过去、未来、现在世中;但从因缘和合妄见生,无有实定,无有是法、是谁法。 诸法中法相不可得,亦无法若合若散。 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一切法虚诳如幻;诸法性净,不相污染。 诸法无所受,诸法无所有故;诸法无所知,心心数法虚诳故。 如是观时,不见有法,若一相、若异相,观一切法空无我。 是时作是念:“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实空故无有相,无有相故无作,无作故不见法若生若灭。 ”住是智慧中,入无生法忍门。 尔时虽观诸法生灭,亦入无相门。 何以故? 一切法离诸相,智者之所解。 如是观时,系心缘中,随顺诸法相,不念身、受、心、法,知是四法无处所,是为内法念处。 外法念处、内外法念处亦如是。 四正勤,四如意足,亦应如是分别,观空无处所。 云何为菩萨所行五根? 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信根者,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 信诸法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 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 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 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作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 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 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余语,但受佛法,信众僧。 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精进根者,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 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诵、欲读,乃至欲闻。 若诸不善恶法,起令疾灭,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广。 亦不恶不善法,亦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 得正精进定心故,名为精进根。 念根者,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 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 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定根者,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 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 于定不著不味,不作依止。 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知无缘定,不随他语。 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 慧根者,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 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槃。 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 观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 一心求佛法,如救头燃。 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于三界无所依,于随意五欲中心常离。 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于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 于世间无忧,于涅槃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菩萨得是五根,善知众生诸根相:知染欲众生根,知离欲众生根;知瞋恚众生根,亦知离瞋恚众生根;知愚痴众生根,亦知离愚痴众生根;知欲堕恶道众生根,知欲生人中众生根,知欲生天上众生根;知钝众生根,知利众生根;知上、中、下众生根;知罪众生根,知无罪众生根;知逆顺众生根;知当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根;知厚善根、薄善根、众生根;知正定、邪定、不定众生根;知轻躁众生根,知持重众生根;知悭贪众生根,知能舍众生根;知恭敬众生根,知不恭敬众生根;知净戒、不净戒众生根;知瞋恚、忍辱众生根;知精进、懈怠众生根;知乱心、摄心,愚痴、智慧众生根;知无畏、有畏众生根;知增上慢、不增上慢众生根;知正道、邪道众生根;知守根、不守根众生根;知求声闻众生根,知求辟支佛众生根,知求佛道众生根。 于知众生根中,得自在方便力故,名为知根。 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 复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名为力。 七觉分者,菩萨于一切法,不忆不念,是名念觉分。 一切法中,求索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不可得,是名择法觉分。 不入三界破坏诸界相,是名精进觉分。 于一切作法,不生乐著,忧喜相坏故,是名喜觉分。 于一切法中,除心缘不可得故,是名除觉分。 知一切法常定相,不乱不散,是名定觉分。 于一切法不著不依止,亦不见是舍心,是名舍觉分。 菩萨观七觉分空如是。 问曰:此七觉分何以略说? 答曰:七觉分中念、慧、精进、定,上已广说。 三觉今当说:菩萨行喜觉分,观是喜非实。 何以故? 是喜从因缘生,作法、有法、无常法,生著法。 若生著,是无常相,变坏则生忧,凡夫人以颠倒故心著。 若知诸法实空,是时心悔,我则受虚诳。 如人暗中饥渴所逼,食不净物,昼日观知,乃觉其非。 若如是观,于实智慧中生喜,是为真喜。 得是真喜,先除身粗,次除心粗,然后除一切法相,得快乐遍身心中,是为除觉分。 既得喜除,舍诸观行,所谓无常观、苦观、空无我观、生灭观、不生不灭观,有观无观,非有非无观,如是等戏论尽舍。 何以故? 无相、无缘、无作、无戏论,常寂灭是实法相。 若不行舍,便有诸诤。 若以有为实,则以无为虚;若以无为实,则以有为虚;若以非有非无为实,则以有无为虚;于实爱著,于虚恚增,生忧喜处,云何不舍? 得如是喜、除、舍,七觉分则具足满。 八圣道分者,正见、正方便、正念、正定,上已说。 正思惟今当说: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住如是正见中,观正思惟相。 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 何以故? 断一切思惟分别,是名正思惟。 诸思惟分别,皆从不实虚诳颠倒故有,分别思惟相皆无。 菩萨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见是正是邪,过诸思惟分别,是为正思惟。 一切思惟分别皆悉平等,悉平等故心不著,如是等名为菩萨正思惟相。 正语者,菩萨知一切语,皆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 是时菩萨作是念:“语中无语相。 ”一切口业灭,知诸语实相,是为正语。 是诸语等,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是菩萨行正语。 诸有所语,皆住实相中说。 以是故诸经说:菩萨住正语中,能作清净口业。 知一切语言真相,虽有所说,不堕邪语。 正业者,菩萨知一切业邪相,虚妄无实,皆无作相。 何以故? 无有一业可得定相。 问曰:若一切业皆空,云何佛说布施等是善业? 杀害等是不善业? 余事动作是无记业? 答曰:诸业中尚无有一,何况有三? 何以故? 如行时已过则无去业,未至亦无去业,现在去时亦无去业,以是故无去业。 问曰:已过处则应无,未至处亦应无,今去处应是有去! 答曰:今去处亦无去。 何以故? 除去业,今去处不可得。 若除去业,今去处可得者,是中应有去,而不然。 除今去处则无去业,除去业则无今去处;是相与共缘故,不得但言今去处有去。 复次,若今去处有去业,离去业应当有今去处,离今去处应当有去业。 问曰:若尔者,有何咎? 答曰:一时有二去业故。 若有二去业,则有二去者。 何以故? 除去者则无去。 若除去者,今去处不可得,无今去处故,亦无去者。 复次,不去者亦不去,故无去业。 若除去者不去者,更无第三去者。 问曰:不去者不去应尔,去者何以言不去? 答曰:除去业,去者不可得;除去者,去业不可得。 如是等一切业空,是名正业。 诸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即是正业。 复次,诸法等中,无正无邪,如实知诸业。 如实知已,不造不休,如是智人常有正业,无邪业,是名为菩萨正业。 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 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 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 行如是实智慧,以是故名正命。 若菩萨摩诃萨,能观是三十七品,得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释初品中三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经】“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     【论】问曰:何以故次三十七品后,说八种法? 答曰: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 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 已说道,次应说到处门。 四禅等是助开门法。 复次,三十七品是上妙法,欲界心散乱,行者依何地、何方便得? 当依色界、无色界诸禅定。 于四无量心、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中,试心知得柔软自在随意不? 譬如御者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十一切处亦如是,观取少许青色,视一切物皆能使青;一切黄、一切赤、一切白皆如是。 复于八胜处缘中自在。 初、二背舍,观身不净;第三背舍,观身还使净。 四无量心:慈观众生皆乐,悲观众生皆苦,喜观众生皆喜;舍是三心,但观众生无有憎爱。 复次,有二种观:一者、得解观,二者、实观。 实观者,是三十七品。 以实观难得故,次第说得解观。 得解观中心柔软,易得实观,用实观得入三涅槃门。 问曰:何等空涅槃门? 答曰:观诸法我、我所空,诸法从因缘和合生,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是名空门。 复次,空门,如忍智品中说。 知是无我、我所已,众生云何于诸法中心著? 行者思惟作是念:“诸法从因缘生,无有实法,但有相,而诸众生取是相,著我、我所。 我今当观是相有实可得不? ”审谛观之,都不可得;若男相、女相、一、异相等,是相实皆不可得。 何以故? 诸法无我、我所故空,空故无男、无女、一、异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一、是异;以是故,男、女、一、异法实不可得。 复次,四大及造色,围虚空故名为身;是中内外入因缘和合生识种。 身得是种和合,作种种事,言语、坐起、去来。 于空六种和合中,强名为男,强名为女。 若六种是男,应有六男,不可以一作六,六作一。 亦于地种中无男女相,乃至识种亦无男女相。 若各各中无,和合中亦无,如六狗各各不能生师子,和合亦不能生,无性故。 问曰:何以无男女? 虽神无有别,即身分别有男女之异。 是身不得离身分,身分亦不得离身;如见身分足,知有有分法,名为身;足等身分异身,身即是男女相。 答曰:神已先破,身相亦坏,今当重说。 若有是有分名身,为各各分中具足有? 为身分分在诸分中? 若诸分中具足有身者,头中应有脚。 何以故? 头中具足有身故。 若身分分在诸分中,是身与分无有异,有分者随诸分故。 问曰:若足等身分,与有分异,是有咎;今足等身分,与有分身法不异,故无咎! 答曰:若足等身分与有分不异,头即是足。 何以故? 二事是身不异故。 又身分多,有分一,不应多作一,一作多。 复次,因无故果无,非果无故因无。 身分与有分不异,应果无故因无。 何以故? 因果一故。 若一、若异中,求身不可得;身无故,何处有男女? 若有男女,为即是身? 为异身? 身则不可得。 若在余法,余法非色故,无男女之别。 但二世因缘和合,以颠倒心故,谓为男女。 如偈说:   “俯仰屈伸立去来,视瞻言语中无实,风依识故有所作,是识灭相念念无。 彼此男女生我心,无智慧故妄见有,骨锁相连皮肉覆,机关动作如木人。 内虽无实外似人,譬如洋金投水中,亦如野火焚竹林,因缘合故有声出。 ”   如是等诸相,如先所说。 此中应广说,是名无相门。 无作者,既知无相都无作,是名无作门。 问曰:是三种,以智慧观空,观无相、无作;是智慧,何以故名三昧? 答曰: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 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得诸法实相。 复次,是道异一切世间,与世间相违。 诸圣人在定中得实相说,非是狂心语。 复次,诸禅定中无此三法,不名为三昧。 何以故? 还退失堕生死故。 如佛说:   “能持净戒名比丘,能观空名行定人,一心常勤精进者,是名真实行道人! 于诸乐中第一者,断诸渴爱灭狂法,舍五众身及道法,是为常乐得涅槃。 ”   以是故,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 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 答曰:行是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 无余涅槃是真解脱,于身心苦得脱;有余涅槃为作门。 此三法虽非涅槃,涅槃因故,名为涅槃。 世间有因中说果,果中说因。 是空、无相、无作,是定性,是定相应心心数法,随行身业、口业,此中起心不相应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譬如王来,必有大臣营从。 三昧如王,智慧如大臣,余法如营从。 余法名虽不说,必应有。 何以故? 定力不独生,不能独有所作故。 是诸法共生、共住、共灭、共成事,互相利益。 是空三昧二行:一者、观五受众,一相、异相无故空;二者、观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我。 无相三昧四行:观涅槃种种苦尽故名为尽,三毒等诸烦恼火灭故名为灭,一切法中第一故名为妙,离世间故名为出。 无作三昧十行:观五受众因缘生故无常,身心恼故苦。 观五受众因四行:烦恼、有漏业和合能生苦果,故名为集;以六因生苦果,故名为因;四缘生苦果,故名为缘;不多不少等因缘生果,故名为生。 观五不受众四行:是八圣道分,能到涅槃故道;不颠倒故正;一切圣人去处故迹;爱见烦恼不遮故必到。 是三解脱门,在九地中:四禅,未到地,禅中间,三无色,无漏性故。 或有说者:三解脱门一向无漏,三三昧或有漏或无漏;以是故,三昧解脱有二名。 如是说者:在十一地,六地、三无色、欲界及有顶地。 若有漏者,系在十一地;无漏者不系。 喜根、乐根、舍根相应。 初学在欲界中,成就在色、无色界中。 如是等成就不成就,修不修,如阿毗昙中广说。 复次,有二种空义,观一切法空,所谓众生空、法空。 众生空,如上说。 法空者,诸法自相空。 如佛告须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 ”   问曰:众生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 何以故? 若法自相空,则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何用学道? 答曰:有法空故有罪福,若无法空,不应有罪福。 何以故? 若诸法实有自性,则无可坏。 性相不从因缘生,若从因缘生,便是作法;若法性是作法,则可破。 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 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缘有。 诸法自性有,自性有则无生者,性先有故。 若无生则无灭,生灭无故无罪福,无罪福故,何用学道? 若众生有真性者,则无能害,无能利,自性定故。 如是等人,则不知恩义,破业果报。 法空中亦无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难。 是法空,诸佛以怜愍心,为断爱结,除邪见故说。 复次,诸法实相能灭诸苦,诸圣人真实行处。 若是法空有性者,说一切法空时,云何亦自空? 若无法空性,汝何所难? 以是二空,能观诸法空,心得离诸法,知世间虚诳如幻。 如是观空,若取是诸法空相,从是因缘生憍慢等诸结使,言“我能知诸法实相”,是时应学无相门,以灭取空相故。 若于无相中生戏论,欲分别有所作,著是无相。 是时复自思惟:“我为谬错,诸法空无相中云何得相、取相作戏论? ”是时应随空、无相行,身口意不应有所作,应观无作相,灭三毒,不应起身口意业,不应求三界中生身。 如是思惟时,还入无作解脱门。 是三解脱门,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缘故,说有三种。 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 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 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 若入是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得为门,通途更塞。 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 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是时除取无相相,入无作门。 阿毗昙义中:是空解脱门,缘苦谛摄五众;无相解脱门,缘一法,所谓数缘尽;无作解脱门,缘三谛摄五众。 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 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 何以故? 涅槃空、无相、无作,世间亦如是。 问曰:如经说涅槃一门,今何以说三? 答曰:先已说,法虽一而义有三。 复次,应度者有三种:爱多者,见多者,爱、见等者。 见多者,为说空解脱门;见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诸见灭。 爱多者,为说无作解脱门;见一切法无常苦,从因缘生,见已心厌离爱,即得入道。 爱、见等者,为说无相解脱门;闻是男女等相无故断爱,一异等相无故断见。 佛或一时说二门,或一时说三门。 菩萨应遍学,知一切道,故说三门。 更欲说行余事故,三解脱门义略说。 四禅有二种:一者、净禅,二者、无漏禅。 云何名净? 有漏善五众;云何名无漏? 无漏五众;是四禅中所摄。 身、口业是色法,余残非色法。 一切不可见,无对。 或有漏,或无漏:有漏者,善有漏五众;无漏者,无漏五众;皆是有为。 有漏者色界系,无漏者不系。 禅摄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非心,非心数法,非心相应;禅摄受众、想众,及相应行众,是心数法,亦心相应;禅摄心意识,但心。 四禅或有随心行非受相应,或受相应非随心行,或随心行亦受相应,或非随心行非受相应。 随心行非受相应者,四禅摄身业、口业。 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及受。 受相应非随心行者,四禅摄心意识。 随心行亦受相应者,四禅摄想众及相应行众。 非随心行亦非受相应者,除四禅中摄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想、行相应,亦如是,四禅中、三禅中、二禅非随觉行亦非观相应。 初禅或有随觉行非观相应,或观相应非随觉行,或有随觉行亦观相应,或有非随觉行非观相应。 随觉行非观相应者,初禅摄身业、口业,及随觉行心不相应诸行,及观。 观相应非随觉行者,谓觉。 随觉行亦观相应者,觉观相应诸心心数法。 非随觉行亦非观相应者,除随觉行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四禅皆有因缘,亦与因缘。 四禅中初禅,或次第非与次等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 次第非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过去、现在心心数法。 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欲生心心数法,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法,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 第二、第三禅亦如是。 第四禅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及无想定若生若欲生。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过去现在心心数法。 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法,余残未来世心心数法;除心次第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 四禅中摄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 是与缘非缘;余残亦缘亦与缘。 是四禅亦增上缘,亦与增上缘。 如是等,阿毗昙分中广分别。 菩萨得禅方便,及禅相、禅枝,禅波罗蜜中已广说。 问曰:是般若波罗蜜论议中,但说诸法相空,菩萨云何于空法中能起禅定? 答曰;菩萨知诸五欲及五盖,从因缘生无自性,空无所有,舍之甚易。 众生颠倒因缘故,著此少弊乐,而离禅中深妙乐。 菩萨为是众生故,起大悲心,修行禅定,系心缘中,离五欲,除五盖,入大喜初禅;灭觉观,摄心深入内清净,得微妙喜,入第二禅;以深喜散定故,离一切喜,得遍满乐,入第三禅;离一切苦乐,除一切忧喜,及出入息,以清净微妙舍而自庄严,入第四禅。 是菩萨虽知诸法空无相,以众生不知故,以禅相教化众生。 若实有诸法空,是不名为空,亦不应舍五欲而得禅;无舍无得故,今诸法空相亦不可得,不应作是难言:“若诸法空,云何能得禅? ”   复次,是菩萨不以取相爱著得故行禅;如人服药,欲以除病,不以美也。 为戒清净,智慧成就故行禅。 菩萨于一一禅中,行大慈观空,于禅无所依止;以五欲粗诳颠倒故,以细微妙虚妄法治。 譬如有毒,能治诸毒。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舍名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修慈心,为除众生中瞋觉故;修悲心,为除众生中恼觉故;修喜心,为除众生不悦乐故;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 问曰:四禅中已有四无量心,乃至十一切处,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虽四禅中皆有是法,若不别说名字,则不知其功德;譬如囊中宝物,不开出则人不知。 若欲得大福德者,为说四无量心;患厌色如在牢狱,为说四无色定;于缘中不能得自在,随意观所缘,为说八胜处;若有遮道不得通达,为说八背舍;心不调柔,不能从禅起次第入禅,为说九次第定;不能得一切缘遍照,随意得解,为说十一切处。 若念十方众生令得乐时,心数法中生法,名为慈;是慈相应受、想、行、识众,是名心数法,起身业、口业及心不相应诸行:是法和合,皆名为慈。 为慈故是法生,以慈为主,是故慈得名。 譬如一切心心数法,虽皆是后世业因缘,而但思得名,于作业中,思最有力故。 悲、喜、舍亦如是。 是慈在色界。 或有漏,或无漏。 或可断,或不可断。 亦在根本禅中,亦禅中间。 三根相应,除苦根、忧根。 如是等,阿毗昙分别说。 取众生相故有漏,取相已入诸法实相故无漏。 以是故,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 问曰:是四无量心云何行? 答曰:如佛处处经中说:有比丘以慈相应心,无恚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遍满东方世界众生,慈心得解遍满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 以悲、喜、舍相应心,亦如是。 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烦恼。 譬如净水珠著浊水中,水即清。 无恚恨者,于众生中,若有因缘、若无因缘而瞋,若欲恶口骂詈、杀害劫夺,是名瞋;待时节,得处所,有势力,当加害,是名恨。 以慈除此二事故,名无瞋恨。 无怨无恼,恨即是怨,初嫌为恨,恨久成怨,身口业加害,是名恼。 复次,初生瞋结名为瞋;瞋增长筹量,持著心中未决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无所畏忌,是名恼。 以慈心力除舍,离此三事,是名无瞋无恨、无怨无恼。 此无瞋无恨、无怨无恼,佛以是赞叹慈心。 一切众生皆畏于苦,贪著于乐;瞋为苦因缘,慈是乐因缘。 众生闻是慈三昧,能除苦能与乐故,一心勤精进,行是三昧。 以是故无瞋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者,一心分别有三名:广名一方,大名高远,无量名下方及九方。 复次,下名广,中名大,上名无量。 复次,缘四方众生心是名广,缘四维众生心是名大,缘上下方众生心是名无量。 复次,破瞋恨心是名广,破怨心是名大,破恼心是名无量。 复次,一切烦恼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为小;复小于此,故名瞋恨、怨恼。 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广大无量。 所以者何? 大因缘常能破小事故。 广心者,畏罪畏堕地狱故,除心中恶法。 大心者,信乐福德果报,除恶心。 无量心者,为欲得涅槃故,除恶心。 复次,行者持戒清净故,是心广;禅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成就故,是心无量。 以是慈心,念得道圣人,是名无量心。 用无量法分别圣人故,念诸天及人尊贵处故,名为大心;念诸余下贱众生及三恶道,是名广心。 于所爱众生中,以慈念广于念己故,名为广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憎,其功多故,名无量心。 复次,为狭缘心,故名为广;为小缘心,故名为大;为有量心,故名为无量。 如是等,分别义。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为修。 非但爱念众生中,非但好众生中,非但益己众生中,非但一方众生中,名为善修。 久行得深爱乐,爱憎及中三种众生,正等无异。 十方五道众生中,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知识,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隐。 如是心遍满十方众生中,如是慈心,名众生缘,多在凡夫人行处,或有学人未漏尽者行。 法缘者,诸漏尽阿罗汉、辟支佛、诸佛。 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 诸欲心慈念众生时,从和合因缘相续生,但空五众即是众生,念是五众。 以慈念众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乐。 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为世俗法故,名为法缘。 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 何以故? 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 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著诸法,分别取舍,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譬如给赐贫人,或与财物,或与金银宝物,或与如意真珠。 缘众生、缘法、缘无缘,亦复如是。 是为略说慈心义。 悲心亦如是,以怜愍心,遍观十方众生苦,作是念:“众生可愍,莫令受是种种苦。 ”无瞋、无恨、无怨、无恼心,乃至十方亦如是。 问曰:有三种众生:有受乐,如诸天及人少分;有受苦,如三恶道及人中少分;有受不苦不乐,五道中少分。 云何行慈,观一切众生皆受乐? 行悲者,观一切众生皆受苦? 答曰:行者欲学是慈无量心时,先作愿:“愿众生受种种乐。 ”取受乐人相,摄心入禅,是相渐渐增广,即见众生皆受乐。 譬如钻火,先以软草、干牛屎,火势转大,能烧大湿木。 慈三昧亦如是,初生慈愿时,唯及诸亲族知识;慈心转广,怨亲同等,皆见得乐,是慈禅定增长成就故。 悲、喜、舍心亦如是。 问曰:悲心中取受苦人相,喜心中取受喜人相,舍心中取何等相? 答曰:取受不苦不乐人相,行者以是心渐渐增广,尽见一切受不苦不乐。 问曰:是三种心中,应有福德,是舍心于众生不苦不乐,有何等饶益? 答曰:行者作是念:“一切众生离乐时得苦,苦时即是苦,得不苦不乐则安隐。 ”以是饶益。 行者行慈喜心,或时贪著心生;行悲心,或时忧愁心生;以是贪忧故心乱,入是舍心,除此贪忧,贪忧除故名为舍心。 问曰:悲心、舍心,可知有别,慈心令众生乐,喜心令众生喜,乐与喜有何等异? 答曰:身乐名乐,心乐名喜;五识相应乐名乐,意识相应乐名喜;五尘中生乐名乐,法尘中生乐名喜;先求乐,愿令众生得,从乐因令众生得喜。 如人怜愍贫人,先施宝物,是名乐;后教令卖买得受五欲乐,是名喜。 复次,欲界乐愿令众生得,是名乐;色界乐愿令众生得,是名喜。 复次,欲界中五识相应乐,初禅中三识相应乐,三禅中一切乐,是名乐;欲界及初禅意识相应乐,二禅中一切乐,是名喜;粗乐名乐,细乐名喜;因时名乐,果时名喜;初得乐时是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 譬如初服药时,是名乐;药发遍身时,是名喜。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和合二心作一无量,而分为二法? 答曰:行者初心未摄,未能深爱众生故,但与乐;摄心深爱众生,故与喜。 以是故,先乐而后喜。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慈喜次第? 答曰:行慈心时,爱众生如儿子,愿与乐。 出慈三昧故,见众生受种种苦,发深爱心怜愍众生,令得深乐。 譬如父母虽常爱子,若得病急,是时爱心转重;菩萨亦如是,入悲心观众生苦,怜愍心生,便与深乐,以是故悲心在中。 问曰:若如是深爱众生,复何以行舍心? 答曰:行者如是观,常不舍众生,但舍是三种心。 何以故? 妨废余法故。 亦以是慈心欲令众生乐,而不能令得乐;悲心欲令众生离苦,亦不能令得离苦;行喜心时,亦不能令众生得大喜。 此但忆想,未有实事,欲令众生得实事,当发心作佛,行六波罗蜜具足佛法,令众生得是实乐。 以是故,舍是三心,入是舍心。 复次,如慈、悲、喜心爱深故,舍众生难入是舍心故,易得出离。 问曰:菩萨行六波罗蜜,乃至成佛,亦不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何以但言是三心忆想心生无有实事? 答曰:是菩萨作佛时,虽不能令一切众生得乐,但菩萨发大誓愿;从是大愿,得大福德果报;得大报故,能大饶益。 凡夫、声闻行是四无量,为自调自利故,亦但空念众生。 诸菩萨行是慈心,欲令众生离苦得乐,从此慈心因缘,亦自作福德,亦教他作福德,受果报时,或作转轮圣王,多所饶益;菩萨或出家行禅,引导众生,教令行禅,得生清净界,受无量心乐;若作佛时,共无量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涅槃;比于空心愿益,是为大利! 乃至舍利余法,多所饶益。 复次,若一佛尽度一切众生,余佛则无所复度,是则无未来佛,为断佛种,有如是等过。 以是故,一佛不度一切众生。 复次,是众生性,从痴而有,非实定法。 三世十方诸佛,求众生实不可得,云何尽度一切? 问曰:若空不可尽度者,少亦俱空,何以度少? 答曰:我言三世十方佛,求一切众生不可得故无所度,汝难言何以不尽度,是为堕负处! 汝于负处不能自拔,而难言无众生中,多少一种,何以度少,是为重堕负处! 复次,诸法实相第一义中,则无众生,亦无度,但以世俗法故,说言有度。 汝于世俗中求第一义,是事不可得,譬如瓦石中求珍宝不可得。 复次,诸佛从初发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有功德,皆是作法,有限有量,有初有后,故所度众生亦应有量,不应以随因缘果报有量法,尽度无量众生。 如大力士,弓势虽大,箭远必堕。 亦如劫尽大火,烧三千世界,明照无量,虽久必灭。 菩萨成佛亦如是,从初发意,执精进弓,用智慧箭,深入佛法,大作佛事,亦必当灭。 菩萨得一切种智时,身出光明,照无量世界,一一光明变化作无量身,度十方无量众生,涅槃后八万四千法聚舍利,化度众生;如劫尽火照,久亦复灭。 问曰:汝自言光明变化作无量身,度十方无量众生,今何以言有量因缘故,所度亦应有量? 答曰: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譬如虚空、涅槃、众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譬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 佛度众生亦如是,诸佛能知,但非汝等所及,故言无量。 复次,诸法因缘和合生故,无有自性,自性无故常空,常空中众生不可得。 如佛说:“我坐道场时,智慧不可得,空拳诳小儿,以度于一切。 ”诸法之实相,则是众生相;若取众生相,则远离实道。 常念常空相,是人非行道,不生灭法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 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 问曰:若乐有二分,慈心、喜心;悲心观苦,何以不作二分? 答曰:乐是一切众生所爱重故,作二分,是苦不爱不念故,不作二分。 又受乐时心软,受苦时心坚。 如阿育王弟韦陀输,七日作阎浮提王,得上妙自恣五欲。 过七日已,阿育王问言:“阎浮提主,受乐欢畅不? ”答言:“我不见、不闻、不觉。 何以故? 旃陀罗日日振铃高声唱:‘七日中已尔许日过,过七日已,汝当死! ’我闻是声,虽作阎浮提王,上妙五欲,忧苦深故,不闻、不见。 ”以是故知苦力多,乐力弱。 若人遍身受乐,得一处针刺,众乐都失,但觉刺苦。 乐力弱故,二分乃强;苦力多故,一处足明。 问曰:行是四无量心,得何等果报? 答曰:佛说入是慈三昧,现在得五功德:入火不烧,中毒不死,兵刃不伤,终不横死,善神拥护。 以利益无量众生故,得是无量福德。 以是有漏无量心缘众生故,生清净处,所谓色界。 问曰:何以故佛说慈报生梵天上? 答曰:以梵天众生所尊贵,皆闻皆识故。 佛在天竺国,天竺国常多婆罗门。 婆罗门法,所有福德尽愿生梵天。 若众生闻行慈生梵天,皆多信向行慈法,以是故说行慈生梵天。 复次,断淫欲天,皆名为梵,说梵皆摄色界。 以是故,断淫欲法,名为梵行。 离欲亦名梵。 若说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 复次,觉观难灭故,不说上地名。 譬如五戒中,口律仪,但说一种不妄语,则摄三事。 问曰:慈有五功德,悲、喜、舍何以不说有功德? 答曰:如上譬喻,说一则摄三事。 此亦如是,若说慈,则已说悲、喜、舍。 复次,慈是真无量,慈为如王,余三随从如人民。 所以者何? 先以慈心欲令众生得乐,见有不得乐者,故生悲心;欲令众生离苦,心得法乐,故生喜心;于三事中,无憎无爱,无贪无忧,故生舍心。 复次,慈以乐与众生故,增一阿含中说有五功德。 悲心于摩诃衍经,处处说其功德,如网明菩萨经中,说菩萨处众生中,行三十二种悲,渐渐增广,转成大悲。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 菩萨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故得作佛。 如是等种种赞大悲。 喜、舍心,余处亦有赞,慈、悲二事偏大故,佛赞其功德。 慈以功德难有故,悲以能成大业故。 问曰:佛说四无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极遍净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极虚空处;喜心好修、善修,福极识处;舍心好修、善修,福极无所有处。 云何言慈果报应生梵天上? 答曰:诸佛法不可思议,随众生应度者如是说。 复次,从慈定起回向第三禅易,从悲定起向虚空处,从喜定起入识处,从舍定起入无所有处易故。 复次,慈心愿令众生得乐,此果报自应受乐,三界中遍净最为乐故,言福极遍净。 悲心观众生老、病、残害苦,行者怜愍心生,云何令得离苦? 若为除内苦,外苦复来;若为除外苦,内苦复来。 行者思惟:“有身必有苦,唯有无身,乃得无苦。 ”虚空能破色,是故福极虚空处。 喜心欲与众生心识乐,心识乐者,心得离身,如鸟出笼;虚空处心,虽得出身,犹系心虚空;识处无量,于一切法中皆有心识,识得自在无边,以是故喜福极在识处。 舍心者,舍众生中苦乐,苦乐舍故,得真舍法,所谓无所有处;以是故,舍心福极无所有处。 如是四无量,但圣人所得,非凡夫。 复次,佛知未来世诸弟子钝根故,分别著诸法,错说四无量相:“是四无量心众生缘故,但是有漏;但缘欲界故,无色界中无。 何以故? 无色界不缘欲界故。 ”为断如是人妄见故,说四无量心无色界中。 佛以四无量心,普缘十方众生故,亦应缘无色界中。 如无尽意菩萨问中说,慈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 论者言:众生缘是有漏,无缘是无漏,法缘或有漏或无漏。 如是种种,略说四无量心。 四无色定者,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是四无色有三种:一者、有垢,二者、生得,三者、行得。 有垢者,无色中摄,三十一结及此结使中起心相应行。 生得者,行是无色定,业报因缘故,生无色界,得不隐没无记四众。 行得者,观是色粗恶、重苦、老病、杀害等,种种苦恼因缘。 如重病、如痈疮、如毒刺,皆是虚诳妄语,应当除却。 如是思惟已,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定。 问曰:云何能灭是三种相? 答曰:是三种相,皆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自性无故,是三种虚诳无实,易可得灭。 复次,是色分别分分破散,后皆无,以是故,若后无今亦无。 众生颠倒故,于和合色中取一相、异相,心著色相,我今不应随愚人学;当求实事,实事中无是一相、异相。 复次,行者作是念:“我若除却离诸法,得利为深。 我先舍财物、妻子出家,得清净持戒心安隐,不怖不畏。 离诸欲、诸恶不善法,离生喜乐得初禅;离觉观内清净故,得第二禅中大喜乐;离喜在第三禅地,于诸乐中最第一;舍是乐,得念舍清净第四禅。 今舍是四禅,应更得妙定。 ”以是故,过是色相,灭有对相,不念异相。 佛说三种色:有色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有对,有色不可见无对。 过色相者,是可见有对色;灭有对相者,是不可见有对色;不念异相者,是不可见无对色。 复次,眼见色坏故,名过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坏故,过有对相;于二种余色,无教色种种分别故,名异相。 如是观离色界中染,得无边虚空处。 得三无色因缘方便,如禅波罗蜜品中说。 是四无色,一常有漏,三当分别。 虚空处,或有漏,或无漏。 有漏者,虚空处摄有漏四众;无漏者,虚空处摄无漏四众;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一切皆有为。 善有漏虚空处是有报,无记及无漏虚空处是无报;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善非有想非无想处有报,无记非有想无想处是无报。 善四无色是可修,无记四无色定非可修。 隐没者是有垢,不隐没者是无垢。 一是有;三中有漏者有,无漏者非有。 四无色定摄心心数法,是相应因;心不相应诸行,是非相应因。 有善法非四无色中,有四无色中非善法,有亦善法亦四无色中,有非善法亦非四无色中,有善法非四无色者,一切善色众,及四无色不摄善四众,及智缘尽。 有四无色中非善法者,无记四无色。 有善法亦有四无色者,善四无色。 非善法亦非四无色者,一切不善五众,及无记色众,及四无色不摄无记四众,虚空及非智缘尽。 不善法中不相摄。 有无记法非四无色,有四无色非无记法,有亦无记法亦四无色,有非无记亦非四无色。 有无记法非四无色者,无记色众,及四无色不摄无记四众,虚空及非智缘尽。 有四无色中非无记法者,善四无色。 亦无记法亦四无色者,无记四无色。 亦非无记法亦非四无色者,不善五众,善色众,无色不摄善四众及智缘尽。 或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漏,或漏亦四无色,或非漏亦非四无色。 漏非四无色者,一漏及二漏少分。 四无色非漏者,漏不摄四无色。 亦漏亦四无色者,二漏少分。 非漏非四无色者,色众及漏无色不摄四众,及无为法。 或有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有漏,或有漏亦四无色,或非有漏非四无色。 有漏非四无色者,有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有漏四众。 四无色非有漏者,三无色少分。 亦有漏亦四无色者,一无色及三无色少分。 亦非有漏非四无色者,无漏色众,无色不摄无漏四众及三无为。 或无漏非四无色,或四无色非无漏,或无漏亦四无色,或非无漏亦非四无色。 无漏非四无色者,无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无漏四众。 及三无为。 四无色非无漏者,一无色及三无色少分。 亦无漏亦四无色者,三无色少分。 非无漏非四无色者,有漏色众,及无色不摄有漏四众。 虚空处,或见谛断,或思惟断,或不断。 见谛断者,信行、法行人,用见谛忍断。 何者是? 二十八使;及二十八使相应虚空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 思惟断者,学见道用思惟断。 何者是? 思惟所断三使;及此相应虚空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及无垢有漏虚空处。 不断者,无漏虚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或见谛断,或思惟断。 见谛断者,信行、法行人,用见谛忍断。 何者是? 二十八使;及此相应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 思惟断者,学见道用思惟断。 何者是? 思惟所断三使;及此相应非有想非无想处;及此起心不相应诸行;及无垢非有想非无想处。 四无色中摄心不相应诸行,是非心非心数法,非心相应;受众、想众及此相应行众,心数法,亦心相应;心意识独心。 四无色,或有随心行非受相应,或受相应非随心行,或随心行亦受相应,或非随心行非受相应。 随心行非受相应者,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及受。 受相应不随心行者,心是。 随心行亦受相应者,想众及此相应行众。 非随心行非受相应者,除随心行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想相应,行相应,亦应如是说。 虚空处,或从身见因。 不还与身见作因,或从身见因亦还与身见作因,或不从身见因亦不还与身见作因。 从身见因不还与身见作因者,除过去、现在见苦断诸使,及此相应虚空处;亦除过去、现在见集断诸遍结,及此相应虚空处;及除未来世中身见相应虚空处,亦除身见生老住灭,余残有垢虚空处。 从身见因亦还与身见作因者,上所除者是。 亦不从身见因亦不还与身见作因者,无垢虚空处。 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 四无色一切有因缘,亦与因缘。 虚空处,或次第不与次第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 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虚空处,及阿罗汉过去、现在最后灭时心心数虚空处。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灭时心心数虚空处,余残过去、现在心心数虚空处。 非次第亦不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虚空处,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虚空处,及心不相应诸行。 识处、无所有处,亦如是。 非有想非无想处,或次第不与次第缘,或次第亦与次第缘,或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 次第不与次第缘者,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及阿罗汉过去、现在最后灭时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及灭受想若生若欲生。 次第亦与次第缘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灭时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余残过去现在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 非次第亦非与次第缘者,除未来世中欲生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余残未来世中心心数非有想非无想处,除心次第心不相应诸行,余残心不相应诸行。 四无色中摄诸心心数法,有缘亦与缘缘;四无色摄心不相应诸行,非缘与缘缘。 四无色皆是增上,亦与增上缘。 如是等种种分别四无色,如阿毗昙分中说,此中应广说。 问曰:摩诃衍中四无色云何? 答曰:与诸法实相共智慧行,是摩诃衍中四无色。 问曰:何等是诸法实相? 答曰:诸法、诸法自性空。 问曰:色法和合分别因缘故空,此无色中云何空? 答曰:色是眼见、耳闻粗事能令空,何况不可见,无有对,不觉苦乐而不空? 复次,色法分别乃至微尘,皆散灭归空;是心心数法,在日月、时节、须臾顷,乃至一念中不可得。 是名四无色定义。 如是等种种,略说四无色。 发布时间:2025-05-14 17:10:5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