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沙弥尼戒经一卷 内容: 小乘律·第1146部沙弥尼戒经一卷失译人名沙弥尼戒经沙弥尼初戒。 不得杀生。 慈愍群生如父母念子。 加哀蠕动犹如赤子。 何谓不杀。 护身口意。 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 而不手为亦不教人。 见杀不食。 闻杀不食疑杀不食。 为我杀不食。 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 亦不得言死快杀快。 某肥某瘦。 某肉多好。 某肉少也。 意亦不念当有所贼杀。 于某快乎。 某畜肥某瘦。 哀诸众生如己骨髓。 如父如母如子如身。 等无差特。 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是为沙弥尼始学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盗窃。 一钱以上草叶毛米。 不得取也。 主不手与不得取。 口不言取。 心不念取。 目不爱色。 耳不爱声。 鼻不盗香。 舌不偷味。 身不贪衣。 心不窃欲。 六情无著。 常立权慧。 则曰不盗。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淫泆。 何谓不得。 一心清洁身不淫泆。 口不说淫。 心不念淫。 执己鲜明。 如虚空风无所倚着。 身不行淫。 目不淫视。 耳不淫听。 鼻不淫香。 口不淫言。 心不存欲。 观身四大本无所有。 计地水火风无我无人无寿无命。 何所淫泆。 何所著乎。 志空无相愿。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两舌恶言。 言语安详。 不见莫言见。 不闻莫言闻。 见恶不传。 闻恶不宣。 恶言直避常行四等。 无有非言。 言辄说道。 不得论说俗事。 不讲王者臣吏贼事。 常叹经法菩萨正戒。 志于大乘不为小学。 行四等心。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饮酒。 不得嗜酒。 不得尝酒。 酒有三十六失。 失道破家危身丧命。 皆悉由之。 牵东引西。 持南着北。 不能讽经不敬三尊。 轻易师友不孝父母。 心闭意塞世世愚痴。 不值大道其心无识。 故不饮酒。 欲离五阴五欲五盖。 得五神通得度五道。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持香华自熏饰衣被履缕。 不得五色。 不得以众宝自璎珞。 不得着锦绣绫罗绮縠。 不得绮视。 当着粗服青黑木兰及泥洹里衣低头而行。 欲除六衰。 以戒为香。 求诵深法以为真宝。 三十二相以为璎珞。 得殖众好以为被服。 愿六神通无碍。 六度导人。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坐金银高床绮绣锦被宝綩綖。 不得念之。 不得教求索好床榻席五色画扇上好[肖*毛]拂。 不得着臂钏指镮。 直信戒惭愧施。 博闻智慧一心精专。 常求三昧以为床榻。 心不动摇。 众慧自然以为坐具。 七觉不转志于道心。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听歌舞音乐声拍手鼓节。 不得自为亦不教人。 常自修身顺行正法。 不为邪行。 一心归佛诵经行正。 以为法乐。 不为俗乐。 听经思惟深入大义。 自不有疾。 不得乘车马象。 当念轻举八不思议神通之达。 以为车乘度脱八难。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 不得积聚珍宝。 不得手取。 不得教人。 常自专精以道为宝。 以经为上。 以义为妙。 解空无相无愿为本。 至于三脱不求贪欲。 欲离九恼。 住道甚久无穷无极。 无有边际亦无所住。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戒食不失时。 常以时食不得失度。 过日中后不得复食。 虽有甘美无极之味。 终不复食。 亦不教人犯。 心亦不念。 假使无上自然食来。 亦不得食也。 若长者国王过日中后。 亦不服食。 终死不犯。 常思禅定。 一切饮食虽有所食。 裁自支命。 欲令一切解深达愿。 得十种力以为饮食。 是为沙弥尼戒也。 沙弥尼已受十戒。 原道思纯。 能行是十事。 五百戒自然具足。 譬如人头手足眼耳鼻口身意腹背不毁。 诸根具足肠胃肺肝五藏诸节筋脉悉具。 譬如树根安隐具足不枯腐朽。 茎节枝叶华实自然弘茂。 沙弥尼如是。 能备十戒之本。 其五百戒皆悉周满可逮神通无所不达。 譬如好田种不腐败。 风雨时节五谷丰熟。 人民得治。 沙弥尼如是能尊十戒。 五百戒则为举矣。 譬如国君风化普平万民安宁。 沙弥尼如是。 若能具十戒者。 五百之戒自然普备。 若父母慈和。 子孙眷属奴客婢使自然率从。 又沙弥尼常尊三宝敬师和上。 过于父母百千万倍。 父母一世。 和上度无极无限。 念报反复不造反逆。 常厌秽身如人闭狱堕坠溷厕。 不贪女身不烧色欲。 如于大火。 譬若处贼。 心念一切。 如父如母如子如身。 常惭本行怀态不快。 乃获斯身。 当解本无。 犹如幻化。 无男无女从行得之。 本无五道。 况男女乎。 求大乘者。 了一切空如幻化梦影响野马芭蕉深山之响缘对而生。 本无所有。 信色如影。 痛痒如芭蕉。 思想如野马。 生死如泡。 识如幻非我。 因缘合成无缘则无。 独来独去。 无一随者。 欲为道者。 权慧为父母乐法为兄弟。 不离深义以为和上。 慈悲喜护谛住正法。 以为男女。 六度无极以为伴党。 神通之慧以为车乘。 不违经戒思惟空义。 以为屋宅。 又沙弥尼不得独行。 同类为伴。 二人若三人。 若无沙弥尼。 当与清信女俱行。 若婢使不得与大沙弥男子同床座坐。 不妄语。 又不得比寺居止。 自不疾病。 不得数往反檀越。 请读经乃说。 不得自用。 等辈相教随年恭顺。 不得慢恣转相导说。 若有过失屏处相谏。 莫于众中说闻善见善乃可宣扬。 闻恶见恶不得传说。 唯可白和上。 不得语余人。 常自克责。 见善思及。 见恶自察。 悲哀彼人意不及故。 若作沙弥尼求和上者。 当得好聪明智慧奉顺法者。 世世能度人。 譬若有船完具牢坚在所能度至于彼岸。 若师不聪明。 行不应法。 非是大师。 持作和上。 譬如坏船乘欲度海中路而没。 既溺众人。 师亦并命无有遗余。 其初持法授人经戒。 正则为师。 闻大师欲以为和上。 本作沙弥尼。 不得彼者。 遥称名礼之以为师。 未必面见。 心近则近。 心远则远。 身虽相近心乖不同。 相去亿里沙弥尼行路。 不得与男子共行同道相随。 不得与男子沙门比房同寺。 各各别异法之大节焉。 发布时间:2025-05-14 17:08: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