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 内容: 小乘律·第1142部佛说大爱道比丘尼经二卷北凉失译师名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上尔时佛游于迦维罗卫释氏精卢。 与诸大比丘众俱。 是时大爱道裘昙弥。 行到佛所。 稽首作礼迁住一面。 叉手白佛言。 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 愿得受佛法律。 我以居家有信有乐。 欲出家为道。 佛言。 且止裘昙弥。 无乐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 当尽寿命清净洁己。 究畅梵行静意自守。 未曾起想。 如道憺然。 无邪念欲。 心与空寂为娱乐。 时大爱道。 即复求哀言。 如是行者为可不乎。 愿佛见过度得至泥洹。 如是至三。 佛不肯听之。 便复前作礼绕佛而去。 去后未久。 佛与诸大比丘俱。 从释氏精卢行入迦维罗卫。 时大爱道。 闻佛从诸弟子来入国中。 心大欢喜。 即行到佛所。 叉手前稽首。 礼佛足下却坐。 须臾起长跪叉手。 前复白佛言。 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 愿得受佛法律。 使得无上正真之道。 我以居家有信有乐。 晓知无常。 如是乐欲出家为道。 佛言。 止止裘昙弥。 无乐以母人入我法律服我法衣者。 当尽寿命清净洁己。 究畅梵行静意自守。 未曾起想。 如道憺然。 无邪念欲。 心与空寂为娱乐。 时大爱道。 即复求哀言。 如是行者为可不乎。 愿佛见过度得至泥洹。 如是至三。 佛复不肯听之。 前后作礼绕佛而去。 自感愁毒悔过悲哀。 泪出不能自止。 自念。 作女人情态罪患乃当如是。 即便作大愿。 愿一切诸菩萨及人非人。 莫复更此女人想态也。 今要当求佛。 尽形寿终不懈倦。 佛时与大比丘留止是国。 避雨三月补纳成衣已着衣持钵出国而去。 大爱道即与诸老母等。 俱行追佛。 佛转到那和县顿止河上。 大爱道便前稽首作礼迁住。 白佛言。 我闻女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 愿得受佛法律。 我以居家有信有乐。 晓知无常。 如是乐欲出家为道。 佛言。 止止裘昙弥。 无乐令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 当尽寿命清净洁己。 究畅梵行静意自守。 未曾起想。 如道憺然。 无邪念欲。 心与空寂为娱乐。 时大爱道。 即复求哀言。 如是行者为可不乎。 愿佛见过度得至泥洹。 如是至三。 佛复不肯听之。 便复前作礼绕佛而去。 退住于外门被弊败之衣。 踱跣而立。 泪出如雨。 面目颜色垢秽流离。 衣服污尘身体疲劳。 歔欷悲啼不能自胜。 自悔恣态恶有八十四。 迷乱丈夫使失道德。 佛知深谛实如是审。 天下男子。 无不为女人所惑者。 甚难甚难。 我今用是态欲故。 要当洁己不敢厥废也。 唯子当度母耳。 终不失子本愿也。 贤者阿难。 见母大爱道如是不乐。 即问言。 裘昙弥。 何因着弊衣踱跣。 面目流离身上蒙尘。 疲劳悲涕乃尔耶。 大爱道答言。 贤者阿难。 今我用母人。 故不得受佛法律。 是故自悲伤耳。 阿难言。 止止裘昙弥。 且自宽意。 莫复悲怀乎。 待我今入当向佛说是事。 令母得安隐。 使母欢喜。 大爱道报言。 阿难。 唯贤者当见过度使得成立。 贤者阿难即入。 叉手长跪稽首佛足下。 三自归命。 前白佛言。 我从佛闻。 母人精进可得沙门四道。 今大爱道。 以至心欲受佛法律。 其以居家有信有乐。 晓知无常。 自审欲态。 深知已谛。 今欲出家为道。 愿佛许之。 佛言。 止止阿难。 无乐使母人入我法律为沙门也。 所以者何。 必危清高之士故。 譬如阿难族姓之家生子。 多女少男者。 当知其家欲微矣。 为已弱衰。 不得大强盛也。 今使母人入我法律者。 必令佛法地清净梵行不得久住也。 复譬如稻田禾稼且熟而有恶露灾气。 则令善谷伤败。 令使母人入我法律者。 必令佛法地清净梵行大道不得久兴盛。 何以故。 阿难。 复譬如好良田持蒺[卄/梨]种散其中。 必败良田。 今使母人入我法。 譬如是。 母人入我法律中者。 无有成我法时。 但猗我法欲坏败清净梵行。 使堕欲中立罪之根耳。 阿难复言。 今大爱道。 多有善意于佛。 佛初生时乃自育养至于长大。 皆从大爱道善乐之德也。 佛言阿难。 有是。 大爱道信多有善意。 于我有大恩。 我生七日而母亡。 大爱道育养我至于长大。 今我天上天下最尊。 自致作佛。 号名如来无上正真觉。 亦念多有恩德于我。 我念大爱道其恩大重。 大爱道。 但由是恩故。 得来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 又信佛信法信比丘僧。 不复疑苦。 不复疑习。 不复疑尽。 不复疑谛。 乃成其道成其信。 成其禁戒。 成其名闻。 成其布施。 成其智慧。 亦能自禁制。 不杀生。 不盗窃于他人。 不淫劮于女欲。 不妄语证人罪。 不饮酒迷乱。 如是阿难。 正使人终身相给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因缘医药。 不及此恩德也。 亿百千分也。 佛告阿难。 假使母人欲作沙门者。 有八敬之法不得踰越。 当尽形寿学而持之。 自纪信解专心行之。 譬如防水善治堤塘。 勿令漏泆。 其已能如是者。 可得入我法律戒中也。 何谓为八敬。 一者比丘持大戒母人比丘尼。 当从受正法。 不得戏故轻慢之。 调欺咳笑说不急之事。 用自欢乐也。 二者比丘持大戒。 半月以上。 比丘尼当礼事之。 不得故言新沙门劳精进乎。 今日寒热乃尔耶。 设有是语者。 便为乱新学比丘意。 常自恭敬谨敕自修。 劝乐新学远离防欲憺然自守。 三者比丘比丘尼。 不得相与并居同止。 设相与并居同止者。 为不清净。 为欲所缠。 不免罪根。 坚当自制明断欲情憺然自守。 四者三月止一处自相捡挍。 所闻所见当自省察。 若邪语受而不报。 闻若不闻。 见若不见。 亦无往反之缘憺而自守。 五者比丘尼不得讼问自了。 设比丘以所闻所见。 若比丘有所闻见讼问比丘尼。 比丘尼即当自省过恶。 不得高声大语自现其欲态也。 当自捡挍憺而自守。 六者比丘尼有庶几于道法者得问比丘僧经律之事。 但得说般若波罗蜜。 不得共说世间不急之事也。 设说不急之事者。 知是人非为道也。 是为世间放逸之人耳。 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七者比丘尼自未得道。 若犯法律之戒。 当半月诣众僧中自首过忏悔。 以弃憍慢之态。 今复如是自耻惭愧。 深自省察憺而自守。 八者比丘尼虽百岁持大戒。 当处新受大戒比丘下坐。 当以谦敬为作礼。 是为八敬之法。 我教女人。 当自束修不得踰越。 当以尽寿学而行之。 假令大爱道。 审能持此八敬法者。 听为沙门。 贤者阿难受佛语已。 以熟谛思惟深而且要。 便起作礼而出。 报大爱道言。 裘昙弥。 勿可复愁忧也。 已得舍家之信。 去家就道。 亦甚安隐矣。 佛说。 女人作沙门者。 有八敬之法。 不得踰越。 但当终身勤意学而行之耳。 持意当如防水善治堤塘。 勿令漏泆。 尔时阿难。 便一一为母说佛教敕八敬之事言。 能如是者。 可得入佛法律。 于是大爱道。 闻是语即大欢喜而言。 唯诺阿难。 听我一言。 譬如四姓家女。 沐浴涂香衣被庄严之事。 而人复欲利之。 如是宁当益安隐不。 对曰无不安隐也。 复以好华香珍宝结为步瑶。 持与女人。 岂不爱乐头首受乎。 今佛所教敕八敬法者。 我亦观心。 愿以头顶受而行之。 遂乐所业万不惟恨。 自约如是无不悦豫。 尔时佛便授大爱道十戒为沙弥尼。 沙弥尼奉戒者。 断之根也。 不得杀生禽兽虫蛾斫树生折草华。 终无害心。 不得盗不得偷。 不得贪人财物。 或娱色欲。 软细语言令人迷乱。 贪得布施以为家业。 此利堕贪盗之中。 比丘尼当慎莫豫也。 尔时大爱道。 便受十戒为沙弥尼。 何等为十戒。 为贤者道。 当以慈心不起毒意。 尽形寿不得残杀群生伤害人物。 常念所生当慈念之。 精进行道。 欲度父母及一切人。 慎无温讼求直害彼。 蜎飞蠕动蚑行之类。 一不得伤害。 恒欲济生慈心于道。 及见杀者为其堕泪。 闻声不食。 常当悲哀之。 自誓淫欲之根。 乃致是哉乎。 作是得是不与他人。 有犯斯戒。 非沙弥尼也。 二者尽形寿不得偷盗。 不得贪财。 买贱卖贵圭合铢两。 一不得欺人。 心存于道静志自守。 口不教人买使奴婢借倩僮客。 或人惠施财宝及男子衣被。 一不得取。 若受者为不清净。 是为勃乱。 不得服饰衣珍宝之衣。 不得着珠环璎珞。 不得坐高床帏帐之中。 若有此想为不清净。 衣取盖形。 莫用文采。 饭取充口。 立其四大。 莫着味。 积秽恶宝人与莫受。 恶从何得前耶。 若设受者为不清净。 为人说经。 前叹罪恶地狱之患。 贤者当知。 天上之福不可称量。 违说世间生死之事也。 若设布施者。 宁就斩手不取非财也。 寂然自守坚离色欲。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三者沙弥尼。 尽形寿不得淫。 不得畜夫婿。 不得思夫婿。 不得念夫婿。 房远男子禁闭情态。 心无存淫。 口无言调。 华香脂粉无以近身。 常念欲态垢浊不净。 自念淫恶万事百端。 宁破骨碎心焚烧身体死死无淫。 非淫劮而生。 不如守贞洁而死。 淫劮之态。 譬如须弥山。 溺在海中无有出期。 淫劮之欲。 没在泥犁中。 甚于须弥山。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四者沙弥尼。 尽形寿至诚有信。 心直为本。 口无二言。 不得两舌说道奸非。 不得恶骂詈中伤他人。 妄言绮语前誉后毁证入人罪。 不得诽谤于他人。 是不是好不好。 徐语惟正乃宣。 不正无宣也。 若人说法一心听之。 思念要义意以为庆。 大士处世。 斧在口中。 所以杀身皆由恶言。 恣心快语乃致祸患。 捡身口意灾当何缘。 智者所达自守节一心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五者沙弥尼尽形寿不得饮酒。 不得尝酒。 不得嗅酒。 不得粥酒。 以酒饮人。 不得言有欺药酒。 不得至酒家。 不得与酒客共语言。 夫酒为毒药。 酒为毒水。 酒为毒气。 众失之原众恶之本。 残贤毁圣败乱道德。 轻毁致灾立祸根本。 四大枯朽去福就祸。 靡不更之。 宁饮焬铜。 不饮酒味。 所以者何。 酒令人失志迷乱颠狂。 令人不觉入泥犁中。 是故防酒耳。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六者沙弥尼尽形寿。 不得乘车马舆快心恣意可口骂詈咒咀自可。 不得戏故五岁男儿。 不得引掌触雄畜生。 不得挝捶雄畜生。 不得摸[打-丁+索]雄畜生阴。 静志自守思念经道。 常以空寂为娱乐。 一切群生无快死者。 欲买其肉五肉不得食。 常自惭愧恶露不净。 忏悔慈心无所伤害。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七者沙弥尼尽形寿不得采画。 不得金缕绣。 不作织成衣与他人。 不得坐高床上低帷而坐。 不得照镜自现其形相好不好。 不得施床襜衣。 不得倨床而吟。 不得大笑而语。 不得高声大语。 语时当软声。 不得弹琴手执乐器。 不得歌舞自摇身体。 不得顾视而行。 不得邪视而行。 不得市买百姓诤欲利害使人诽谤。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八者沙弥尼尽形寿不得学习巫师不得作医蛊饮人不得说道日好日不好。 占视吉凶仰观历数。 推布盈虚日月薄蚀。 星宿变殒山崩地动。 风雨水旱占岁寒热。 有多病疾一不得知。 不得论说国家政事。 某国强某国弱。 某国人健某国人劣。 可出军行师攻伐胜负。 可得财利以为家业。 不得道说某家富乐某家贫苦。 不得相人某相富某相贫。 不得行伐生树自治屋室。 不得自手折生华以散佛上。 若人持华来上佛应受。 当为三反咒愿。 当愍伤于人。 此华化华耳。 不得久立。 一切人亦复如化。 皆从女人生形。 而不久立。 坐之苦痛。 生老病死更相哭吊。 忧恼意乱。 善神日远邪鬼复娆。 身当复死。 是以如化而不久立。 有犯斯者非沙弥尼也。 九者沙弥尼尽形寿男女各别不得同室而止。 行迹不与男子迹相寻。 不得与男子同舟车而载。 不得与男子衣同色。 不得与男子同席而坐。 不得与男子同器而食。 不得与男子染作采色。 不得与男子裁割作衣。 不得与男子浣濯衣服。 不得从男子有所求乞。 若男子进贡好物。 当重察观之。 当远嫌避疑慎所思名。 不得书疏往来。 假借倩人使。 若有布施亦不宜受。 若欲行者必。 须年耆。 慎莫独行。 行必有所视。 视设见色为不清净。 不得别行。 独止一室而宿也。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十者沙弥尼尽形寿身不犯恶。 口不犯恶。 心不犯恶。 言行相应。 非贤不友非圣不宗。 何以故。 非贤不友也。 夫贤者心无起灭故。 何以故。 非圣不宗也。 夫圣无缚着之色。 灭断种姓贪垢已尽故。 不宗不孝之子。 屠儿贼寇嗜酒之徒。 志趣邪冥履行凶危。 慎莫交游往来。 往来者与之滓浊毁损道行。 坚当自持无大笑戏调。 不得犇走着长者前。 不得仰头而行。 不得数与国王相见。 若道街里有伎乐。 不得攀垣墙视之。 不得倚壁而视。 不得交脚而坐。 不得展脚而坐。 不得伏坐上而语。 常当自羞耻女人恶露。 有犯斯戒非沙弥尼也。 尔时比丘尼裘昙弥。 受佛十戒。 一一不失。 如十戒行之。 无有漏缺。 常在佛左右。 遂尔三年。 聪明智慧博览众经。 欢喜不乱志如大山。 心端意正平直无邪。 恒自愍伤及一切人。 蜎飞蠕动蚑行之类。 莫不悲叹。 劝化善法终离恼患。 三年之中未常短愆。 复还诣佛稽首陈情。 叩头悔过靡所不言。 佛有慈慧告诉罪患。 以见成立以脱恶愆。 万不惟恨。 愿启一言。 十戒便止。 复有残余十戒。 微少不足设心。 愿告异戒令心酸勤。 当学问无有懈慢。 当如法律行菩萨焉。 佛告比丘尼裘昙弥。 汝行十戒如法者。 有大戒名具足。 真谛行之疾得作佛。 凡有五百要事。 若且复行十事可得道场。 若不能行者不得至。 终不能得是大具足戒也。 尔时裘昙弥。 见佛说是语。 大欢喜。 前以头面着地。 稽首礼佛足下。 却长跪叉手。 白佛言。 受恩使复受十戒之慧。 佛告沙弥尼。 已作沙弥尼。 依其法律。 奉行十事。 可疾得入。 何等十。 一者常有慈心。 内外清白无伤害意。 二者思念布施无爱悭惜。 不畜余遗无窃盗意。 三者常自净洁。 静志自守无淫邪垢。 四者常当至诚。 口无异言。 五者常当自清净。 终离蜜酒无醉乱意。 六者常自守志。 无恶口骂人。 七者常谦卑。 无贡高坐珍宝高床。 八者常持斋日中乃食。 九者常持等心无嫉妒意。 十者当观菩萨及诸师如视佛想。 心常柔软无嗔怒意。 是为沙弥尼十事法律也。 沙弥尼复有十事法。 何谓为十。 一者当敬佛至心无邪。 持头脑着地。 常自忏悔宿世罪行恶。 二者常敬法心存于道慈孝于经。 三者常敬于僧心平不废至诚有信。 四者昼夜事师心不懈惓如事佛。 五者视一切众生。 心皆平等如自视其师。 六者还自视诸沙弥尼。 心敬爱之如视父母。 七者视一切悉以等心。 如视兄弟姊妹。 八者视一切畜兽。 心愍伤敬爱。 如视夫主儿子。 九者视一切置心树草木芭蕉。 敬之视之无厌如视身。 十者当念十方天下蠕动蚑行勤苦不可言。 是为沙弥尼十事法律也。 沙弥尼事师。 有十事。 何等为十。 一者当敬于师常附近之如法律行。 二者当如师教常当和顺。 三者常当早起勿后师起。 自敬其心勿令师呼。 四者常诚信于师心直有实。 五者慈孝于师。 心存左右不去食息。 六者若行国中见怪异之事。 当启语师问其变异。 七者从师受经。 当端心至实。 身心口意无差特如毛发。 八者师设使行所至到。 当疾去疾来还。 设有人问。 沙弥尼汝师在不。 当默然而去。 不当共相应和也。 九者设有过恶。 寻当疾向师首过言无状。 十者一切当信向师。 若闻人说师即当呵之。 是为沙弥尼十事法律。 行之得道。 佛言。 已说沙弥尼十戒。 复说行十事具足。 无毛发之缺。 可师意无增无减。 一心持之。 时沙弥尼裘昙弥。 即头脑着地作礼而去。 尔时裘昙弥。 自检挍奉持十行事。 无一缺减行。 如中事一心行之。 终无差特。 意无退转。 精进诚感应时。 佛知沙弥尼至诚有信。 佛语阿难。 汝见是沙弥尼瑞应百鸟侍之不也。 阿难对曰。 蒙佛恩。 时沙弥尼复来到佛所。 稽首作礼却住一面。 须臾前叉手头脑着佛足下。 复白佛言。 佛道恩慈多所过道。 前受佛十戒为沙弥尼。 次行十事悉具足。 不审如行不也。 佛言。 大爱道。 汝自当知之。 大佳耳。 大爱道复白佛言。 人命无常恍惚之间。 如大爱道辈。 旦日当过去。 恐不及佛时。 愿佛愍念。 授我大戒。 令至无上之觉一切蒙度也。 佛告沙弥尼裘昙弥。 汝欲受具足戒大善。 尔时大爱道便更正衣服。 叉手作礼绕佛十匝却住一面。 尔时佛便授大爱道裘昙弥大具足戒。 为比丘尼奉行法律。 遂得应真道。 且睹生死本际。 所见已谛。 眼能彻视。 耳能通听。 鼻能禅息。 心知他人意所念。 身能飞行。 然后大爱道比丘尼与诸长老比丘尼俱。 行诣佛贤者阿难。 而问言。 阿难。 是诸长老比丘尼。 受大戒皆已久矣。 勤修梵行且已见谛。 云何阿难。 甫当使我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作礼也。 阿难言。 小住且待。 须我问之。 须臾阿难即入稽首佛足下白佛言。 大爱道比丘尼言。 是诸长老比丘尼皆久修梵行。 且以见谛。 云何甫使当为新受大戒幼少比丘作礼也。 佛言。 止止阿难。 当慎此言。 勿得说。 是汝所知。 何以薄少也。 汝尚未知一焉能知二。 汝所知似不如我知谛耶。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 外诸梵志及诸居士。 皆当以衣被用持布施。 以头脑着地求哀于诸沙门。 当言。 贤者有净戒志。 愿以足行此衣上。 令我长夜得其福德。 不可称量皆从心计。 如其所愿皆得其证。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 天下人民皆当解发布地。 以头脑着地。 求哀于诸沙门。 皆言。 贤者有净戒闻慧之行。 愿以足行此发上。 令我长夜身得安隐福德。 无量。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 天下人民当豫具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因缘医药赈给。 愿诸沙门当自来取之。 使我国土人民无啼哭者。 若使女人不于我道作沙门者。 天下人民奉事诸沙门。 当如事日月。 当如事天神。 过踰于外道异学者上。 沙门亦清净不可沾污。 如摩尼珠。 若国中有沙门者。 国中常安隐。 胜于余国土。 若使女人。 不于我道作沙门者。 佛之正法当住千岁兴盛流布。 归留一切悉蒙得度。 今以女人在我法中为沙门故。 当除减五百岁寿法消衰微。 所以者何。 阿难女人有五处。 不得作沙门。 何等为五处。 女人不得作如来至真等正觉。 女人不得作转轮圣王。 女人不得作第七梵天王。 女人不得作飞行皇帝女人不得作魔天王。 如是五处者。 当皆丈夫得作为之尊。 丈夫得作佛。 得作转轮圣王。 得作天帝释。 得作魔天王。 得作梵天王。 得作人中王。 如是阿难。 诸女人譬如毒蛇。 人虽取杀之。 破其身出其脑。 是蛇以死。 复有人见之。 心中惊怖。 如此女人虽得沙门。 恶露故存。 一切男子为之回转。 用是故。 令一切人不得道。 佛言。 如是女人。 政使作沙门持具足戒。 百岁乃至得阿罗汉故。 当为八岁沙弥作礼。 何以故。 沙弥具足亦得阿罗汉。 身中能出水火。 以足指按须弥山顶。 三千大千国土皆为六反震动。 如是女人虽得阿罗汉道。 不能动摇一针大如毛发也。 云何阿难。 女人坐贡高。 以阴不净。 以倰男子。 用是故不得道也。 佛言。 夙夜不学。 目无所见。 动入罪中。 宛转益深自没其体。 其亦苦辛往而不反。 投命太山地狱之罪。 难可堪任。 生时不学死当入渊。 老不止淫尘灭世门。 呼吸而尽何足自珍。 能自改悔守身良真。 今世灭罪后世得申。 有财不施世世受贫。 常多疾病面目萎黄。 行步须人卧亦不安。 甫能自悔深远之端。 今入我法律。 得全人身。 却后无数亦得自然。 尔时大爱道比丘尼与诸长老比丘尼。 闻佛说经如是。 皆大愁忧不乐。 泪下如雨。 前头面着佛足下。 白佛言。 如是女人为不可度耶。 佛报言。 有女人作沙门。 精进持戒具足无缺减。 不犯如毛发。 现世得化成男子身。 便得无量决得作佛。 无所挂碍自恣所作。 若所求者皆可得。 大爱道裘昙弥比丘尼。 复问佛言。 宁有比乎。 佛言有。 乃前过去佛时。 有女人持金花散佛上佛即授决。 却后如恒沙数劫。 当得作佛。 号名金花佛。 其女人名恒竭优婆夷。 受决已大欢喜。 踊在虚空中。 化成男子身。 时我上佛华五茎。 佛亦授我决。 却后无数劫。 当得作佛号字释迦文。 今我身是也。 我为释迦文佛时。 尔时恒竭优婆夷来生我国土。 为女人身。 号字须摩提。 谁能当此慧为文殊师利瑞应故。 化成男子。 为作八岁沙弥。 如是分明当勤精进。 可得无上正真之道。 佛言。 复有明比前过去迦葉佛时。 国王家有七女人。 从生至长大。 不乐绮饰。 六情断灭无余垢欲。 行观死人。 分别身中恶露。 愁悲不乐。 乃彻第七梵天。 时第二释提桓因来下问讯之。 欲求何愿乎。 吾皆能得之。 时七女各各说愿。 乃愿摩诃衍不可思议事。 尔时释提桓因了不能得是愿。 天神语之。 迦葉佛近在此。 可往问之也。 七女即从诸女人。 共到佛所。 稽首佛足下。 释提桓因叉手白佛言。 七女愿如是我不能得之。 愿佛开解之使得安隐。 佛言。 如是七女前过去佛时。 世世作功德。 今得生国王家。 当得受决此愿。 阿罗汉辟支佛尚不能及知。 何况诸天释梵也。 尔时七女踊跃欢喜。 踊在虚空中。 皆成男子身。 却后亦当受决。 当得作佛。 今大爱道辈。 常行大慈大悲。 却后亦当成男子受决作佛。 大爱道闻佛说是语。 头脑着地作礼而去。 大爱道比丘尼经卷下尔时大爱道。 及长老比丘尼。 语阿难言。 如是佛以为授我决已。 愿佛当复授我法律。 入出房室。 行步威仪。 止住处所。 檀越请食之法。 入禅思之慧。 大行小行之禁。 愿乐欲闻。 当奉行之。 贤者阿难言。 且待。 我须臾入白之。 阿难入稽首佛足下。 白佛言。 大爱道裘昙弥比丘尼。 与诸长老比丘尼言。 佛以为授我决。 以其恩无量。 愿佛复授我法律。 入出房室。 行步威仪法则。 止住处所。 檀越请食之法。 入禅思之慧。 大行小行之禁。 愿乐欲闻当奉持之。 佛言阿难。 是法律大重甚难甚难。 能持者自然成男子身。 可得作佛。 贤者阿难即出语大爱道比丘尼。 佛说法律。 大重甚难甚难。 持之疾得作男子。 可得作佛。 大爱道欢喜。 即礼阿难而去。 佛告比丘尼。 出家求道灭断阳欲。 阴气已尽。 既隆劝进建立大乘。 修恂道德精修佛戒。 行如佛行住如佛住。 视如佛视无以虚危捐除俗网正修进度。 可勉女身受金刚志。 作福一日受无量德。 无以绮饰幽妙之姿。 育养媚色迷惑丈夫。 自缠入罪十死有余。 不念道法专作罪根。 思之思之慎莫复淫。 积功累德可得全身。 是为比丘尼立德之本法也。 比丘尼以舍家立法。 当如法行如法立德。 如法立志如法立行。 却情欲态心常良洁。 灭除妖惑。 入深微妙之法。 窥及大法。 若能自分别本能之原。 一切绝灭与色永然。 是为比丘尼立法之本也。 比丘尼以舍家立志除去恶露。 常自惭愧羞耻。 罪患受女人身。 不得纵意迷惑于众。 欲破败道意展转生死与罪相值。 自省态恶无过是患因拔罪根求金刚体。 终离女身求鲜洁志。 是故舍家行作沙门。 断诸恶论远离罪患。 是为比丘尼立德之本也。 比丘尼已受具足戒有三法。 何等为三。 一者常供养于佛。 无有懈惓心。 常用大悲大慈救济众生。 二者常敬慎于法行无失宜。 直言至诚所说常谛。 依按法律不以憍慢。 三者当敬比丘僧。 视之如见佛。 至心恭敬是为三尊也。 敬之得道终离恼患。 不更三处自然生天。 莫不离欲其福永安。 是为比丘尼立德之本也。 比丘尼已受具足戒。 有三事。 何谓为三。 一者自念恶露不净洁。 二者自念多欲。 妖惑一切人。 皆令意乱。 三者自念多恣态。 娆乱正法皆令败坏。 自谓姝好天下无双。 不知罪至欲来缠身。 是为比丘尼观欲之本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请食。 当如法行当如法食。 有三事。 一者不得与比丘僧共会坐而食。 二者不得与优婆塞共会坐食。 三者不得贪持食用啖年少优婆塞也。 是为比丘尼食法也。 比丘尼若檀越请食。 不得受宿请。 何以故。 有宿昔思想故。 受请即当进道。 不得留迟。 若失一时。 不应复往也。 违时行者。 是为犯盗食。 为犯禁法。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诣檀越家。 当大小更相捡挍行。 当低头直去。 不得在右顾视戏笑直行也。 若于道上见大比丘若沙弥平等观之。 当直作礼而去。 不得与相视颜色。 若视颜色者。 心为不净。 亦不得问讯起居。 欲至何所。 设相问讯者。 必有情态起。 何以故。 用心意识想故。 虽不得交其心乱矣。 正尔为两堕已。 若有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请食。 当先净心无余结恨。 静修斋戒无缺如毛发。 心思经道无懈怠意。 当自洗心无起灭意。 常有慈心无嗔怒意。 是为比丘尼。 为行大慈食也。 犯者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若受檀越请食。 当如法食。 若时到当食。 上坐当令下坐皆起。 呼檀越来各布香讫。 三偈礼佛讫还坐。 檀越下手巾竟下食讫。 悉平等乃咒愿达嚫而食。 食不得有声。 不得左右顾视也。 不得含饭而戏笑。 亦无含饭而语。 犯者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受檀越食讫。 上座当教语下坐。 各出澡手漱口还坐。 各说一偈讫乃辞去。 行当低头视地。 不得过三尺。 口诵咒愿徐徐安详而行。 行不得踰地而行。 不得跳地而行。 不得双脚而行。 不得一脚而行。 不得摇头行。 不得摇身行。 不得掉两臂行。 不得跳尻行。 不得邪身行。 不得语笑行。 不得与男子并行。 不得与男子语行。 不得与男子笑行。 行当如佛行。 住当如佛住。 视当如佛视。 语如佛语。 不得高足行。 不得犇走行。 不得迟行。 不得卑足行。 行应举足足去地三寸半。 应三为一步。 还到塔寺当礼佛。 礼佛竟还室。 礼经像自忏悔恶露不净。 今食檀越某食。 当使十方天下人非人无女之态。 檀越家门现世得安隐。 早得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十力具足一切蒙度。 得福无量皆发大道意等正觉乘。 作是愿者。 乃是比丘尼耳。 犯者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受檀越食讫。 还归入室静修厥德。 学六度无极。 共相捡敕绝欲情态。 无有沾污意在空寂。 无余结缚志净如是。 可疾得道。 若无请者。 自头其食亦无惊怪。 今日无食非道不言。 非时不食过日中后。 无得行来经于街里。 过中之后一不得复食。 深密在室经行如法。 有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 有十三事法。 何等为十三事法。 一者常当自念恶露不净。 迷惑于人纯缠罪根。 不能自勉二者常当自念过恶。 不能自还。 三者常当自念罪原。 深不能自出四者常当自念多淫欲态。 不能自净。 五者常当自念淫欲。 乃乱清净道志。 不能自拔。 六者常当自念破坏道意。 不能远离。 七者常当自念心。 如水中船多欲载人。 忽然没水中。 尽亡其人不能自全。 八者常当自念。 口舌丹赤迷惑人心。 心乱意惑目无所见。 九者常当自念。 身体是锦彩之囊。 用盛臭屎表甚姝好。 其人利之近之必污。 不净流出臭不可当。 十者常当自念态恶妖治姿。 则贡高自快欲动人心。 十一者常当自念弱态。 欲令人哀之。 不能自止。 十二者常当自念。 受女人形为欲态自缠不能自免。 十三者常当自念恃怙。 恶露不净不能自解。 是为入室十三者。 匿事真为极大罪。 若有勇猛[角*京]戾女人。 自观态欲无离此患。 深思见谛能断态欲。 自拔为道行如戒行。 依按法律礼节安详。 言如威仪。 可疾得作男子身。 宿识故存。 复加劝助。 灭诸思想。 可得须陀洹。 亦可得斯陀含阿那含阿难汉辟支佛道。 若不取证。 无数劫中当成作佛。 比丘尼入室。 有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当自伏意。 无起灭心。 心存于道。 二者当自捡挍心。 常束修志存于法。 三者当自念恶露欲灭意患。 无放逸心自捐睡卧。 谨敕修身不自憍恣约己自守。 四者当建立戒法。 使众人乐从无猗着佛法放纵其心。 迷乱色欲。 或于清净道士。 妖冶自媚求豫声名。 令人堕坠遭值凶患。 当自慎护众获大安。 有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 有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当直低头而前。 不得左右顾视有所比像。 二者不得欬唾室中净地及四壁。 三者不得却踞所止床。 不得傍卧床上。 不得伏床上。 不得偃卧床上。 四者不得背所止床立。 不得背经像立。 不得背火立。 是为。 比丘尼入室四事。 谛自挍计可得自然。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 有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当礼经像及自所止床。 二者当安坐自思念恣态。 多当自惭愧。 三者当读经行道无懈倦。 时断诸邪念。 四者淡然自守身口心意亦尔。 常念欲除此恶露之患。 是为四。 有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 复有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常端坐不得猗卧熟视户中。 二者当默然静息思念经道。 三者当闭目闭耳闭鼻闭口闭身闭意安心着空中。 四者当坚自持。 不得放心恣意。 身伏坐上发衣爬搔。 现露形体及诸垢恶不净。 令鬼神见。 设鬼神见为无礼敬。 是为四。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入室。 复有四事法。 何等为四。 一者当直视其前。 端正心意无有邪想。 二者当端正而坐。 不得自摇身体。 不得摇头摇手。 不得摇足。 若自摇者。 其心悉摇情态起矣。 三者当自守志守眼守耳守鼻守口守身守意守心。 守是八者。 能自致得道。 四者不得与伴辈相呼谈笑论说世间不急之事。 小语大笑动乱道德清净之志。 常当自重不妄出户三尺。 罪何从得入耶。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 小便大便当树铃师。 即遣沙弥尼二人往整衣服。 沙弥尼乘掌袈裟里。 识还头出。 当礼师下漏而去。 行不得留迟。 还至师所漏。 无余阙失礼师而去。 还到室户当三弹指。 沙弥尼皆还至师所坐当经行。 是为比丘尼出室法。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至舍后。 有十事。 一者欲大小便即当行。 不得自难滀在身中。 二者行不得左右顾视及自身阴。 三者至圊厕上。 当三弹指。 四者当先问沙弥尼。 此无人耶。 沙弥尼言无也。 乃当前。 若有人不得迫促人也。 五者已至厕上。 当三弹指。 便讫复三弹指乃下。 六者不得大咽。 七者不得低头熟自视阴。 八者不得弄厕上掘土。 九者不得持澡水浇壁。 十者已澡手未燥不得持物。 若犯斯者。 是为非法。 比丘尼。 若小便还当澡手漱口。 礼经像深自忏悔。 及自礼床。 乃当还坐经行。 如法思寻要义。 自己行之。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 有三事应得出。 何等为三。 一者诣师受经。 二者若人欲来见者。 被师教即当出礼师徐与相见。 不得离师所二丈。 三者日中食讫。 当起礼师。 三事应出。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比丘尼出室户。 有三事法。 何等为三。 一者出户当低头直出。 不得举头四向顾望。 二者当默声而行。 不得自纵大咳唾。 三者当徐出户。 当自惭愧受女人身恶露不净。 欲态怨仇为之患厌苦。 如是女人甚难。 若犯斯者。 非贤者比丘尼也。 已说出入房室三十九事。 如初从月至月。 受持戒法无令有失。 默然而持之。 次说奉之。 令人疾得道。 贤者阿难叉手长跪。 前白佛言。 佛所说比丘尼法律亦自备足。 莫不得度者。 恐佛般泥洹后。 当复有女人沙门者。 便可比丘尼作师不也。 佛语阿难。 若长老比丘尼戒法具足可尔。 虽尔当由比丘僧。 若众可得耳。 一比丘不肯。 不得作沙门也。 阿难复问佛言。 尔为故为故。 当得比丘僧以成女沙门乎。 佛言尔。 阿难。 所以者何。 女人多欲态。 但欲惑色。 益畜弟子。 亦不欲学问。 但知须臾之事。 是故当须比丘僧耳。 阿难复问佛言。 便当令比丘作师耶。 佛言不也。 当令大比丘尼作师。 若无比丘尼者。 比丘僧可。 阿难复问佛言。 愿佛说女沙门几岁应受大戒。 几岁应作沙弥尼师。 几岁应作沙弥尼和上。 几岁作小阿只梨。 几岁应作大阿只梨。 几岁应作和上也。 几岁应就檀越请食。 所止处所为。 可在塔寺中不也。 佛告阿难。 汝所问大深多所过度。 谛听谛听。 我当具为若说之。 阿难言。 当谛受思。 是时阿难及诸长老比丘尼。 大爱道裘昙弥。 志性比丘尼。 皆一心叉手而听。 佛告阿难已受女人作沙门。 缘是后世。 亦当有女人作沙门。 今为汝说沙弥尼法。 教授当来及新发意者。 欲作沙门念欲度已远离罪门。 当得众比丘僧五十人比丘尼三十人。 若无比丘尼者不满其数。 从师所请比丘众皆会坐。 其女人皆作礼毕竟叉手却住。 师呼女人剃头竟。 授袈裟及履鞙讫。 即授十戒为沙弥尼。 皆礼众僧当言。 不直众付。 便其师。 年满七十应具足。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五年。 应作沙弥尼阿只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 应作沙弥尼和上。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年。 应具足戒作威仪阿只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十五年。 应具足戒作大阿只梨。 比丘尼受三般具足戒二十年。 应具足戒作和上。 佛言。 比丘尼正使年过七十。 有若干事不得受具足戒。 何等为若干事不应具足戒。 情欲未断。 不应得具足戒。 喜嗔恚。 不应受具足戒。 喜行来。 不应受具足戒。 喜美酒食。 不应受具足戒。 喜贡高洪声大呼。 不应受具足戒。 能自慎如法律者。 疾得男子身转当作佛。 阿难复问言如是诚为难矣。 佛言。 不难也。 但女人自作挂碍耳。 阿难复问佛言。 如是大爱道裘昙弥志性比丘尼。 为应在山中树下。 若石窟中止不也。 应在丘泽冢间人中私寺止不乎。 应受檀越请归食不。 应疗救劳一切人病不。 愿佛一一解说其大要。 使立生死之本。 令后世当来悉皆闻知。 成立大法如佛在时。 莫不得度。 佛告阿难。 亦有二因缘谛听谛听。 我当具为汝说之。 善持内着心中。 若比丘尼倚来在我法中。 因不能自还。 若居山中树下。 树即枯死。 若居石窟中。 举石燋旱。 树木枯燥禽兽饥饿。 水泉竭尽众魔乱矣。 若居丘泽。 草木园果悉闭不生。 若居冢中。 死人更相刻校。 天地为动。 若居人中。 国土不安贼寇撗出。 兵不息甲。 人民呼嗟皆有饥色。 若居私寺。 使诸沙门迷惑于色。 贪着财宝饮酒啖肉。 身衣缯彩欲令身好。 绮行雅步亡失经道。 转相诽谤更相愁恼。 若受檀越请食。 檀越不得福德。 便多疾病钱财消散。 若劳人病。 鬼神更兴。 灾祸日增。 何以故。 用是两罪相向故。 疾者当何从得愈也。 是故裘昙弥志性比丘尼等。 入我法中却五百岁寿。 如是阿难。 女人过患如是。 汝谛奉持。 阿难复更长跪叉手白佛言。 甚可怪之怪哉。 何以故。 比丘尼罪乃如是乎。 佛语阿难。 此是我小说耳。 女人凡有八万四千匿态。 迷惑清净道士。 使堕泥犁中。 动有劫数。 不能自免。 然外态有八十四。 乱清净道士。 迷愦惑欲亡失经道。 夫为女人所惑者。 皆是泥犁薜荔禽兽地狱也。 尔时阿难闻佛说是语。 大惊怪恐怖。 不如是何言。 低头不乐泪下如雨。 不能复自动摇。 佛告阿难。 莫恐怖也。 我当具为若说之。 使汝开解得至泥洹。 佛告阿难。 若比丘尼居山中树下。 树为枯死者。 用女人多恣态嫈嫇。 细视丹唇赤口坐树下亦不念道。 但念身好。 欲惑他人。 坏人善心。 令其颠狂亡失道德。 用是故。 树死不生。 比丘尼若居山窟中。 举山燋旱树木枯燥禽兽饥饿水泉竭尽者。 用女人多欲态愚惑自痴。 不念思道。 但念淫欲之事。 心不自安。 嗟叹涕泣剧于念道。 外说经中义。 内有情欲之心。 有人嗟叹者。 是愚者所见也。 夫智者深知此女人不念大道也。 但念他男子耳。 是故致干旱水泉竭尽不生。 比丘尼若居泽中。 泽中禽兽更相啖食。 荆棘百草悉枯不生。 何以故。 用女人多恣态专行妖惑。 思念卧起之原本末。 其心意起永不见道。 亡失本业从欲致结毒意一起目无所见。 诸魔悉作皆为震动。 用是之故。 并令荆棘草木枯死不生。 比丘尼若居冢间。 冢中死人悉坐榜笞丘墓柏柏皆便枯死。 何以故。 用女人多恣态静不念道。 但念色欲。 淫劮之心淫态一起。 天地悉动。 鬼神百兽悉为恐惧。 用是故。 丘墓松柏死不生。 比丘尼若居人间。 国中不安蟥虫数出。 贼寇数起兵甲不息。 人民呼嗟皆有饥色。 何以故。 用女人多恣态。 贪着色欲淫劮之垢。 欲令人敬。 都不念道。 但念男子相好不好。 某男子健某男子不健。 昼则谈笑。 暮则思卧起之事。 用是故令人民穷困不安隐。 比丘尼若居私寺。 使诸沙门迷惑于色。 贪着财宝饮酒啖肉。 身衣缯彩欲令身好。 绮行雅步亡失经道。 转相诽谤更相愁恼。 何以故。 用女人多恣态亦不读经行道。 但作细软音声。 迷惑丈夫使令心动。 未得道者其心乱矣。 更相占视睹其恶露。 剧于洞视悉见所有。 其心欢喜计利一时。 即堕生死。 十五劫中当作黄门。 用是使比丘相憎耳。 比丘尼若受檀越请食。 檀越不得其福。 钱财日尽。 又多疾病何以故。 用是女人多恣态亦不如法食。 但作恣则欲令人观。 亦不以食为味。 但相他人男子中婿不中婿也。 如是檀越欲作福施。 更合大罪。 所以者何。 用此比丘尼心意。 亦不用法来食。 而但持淫劮意来食耳。 用是故。 使檀越不得安隐也。 比丘尼若行劳疾病者不愈。 鬼神更兴灾祸日增。 何以故。 用女人多恣态。 不能自端心。 焉能端他人心。 尚不能自度。 焉能度人身。 自在罪中。 焉能脱他人罪也。 何以故。 用多欲有所希望故。 用是故。 不能愈人病。 令鬼神乱。 佛告阿难。 我法中今有比丘尼。 即却寿五百岁。 我般泥洹后。 当复有三千比丘尼有千八百比丘。 奉持是法律。 皆得阿罗汉。 未世时当有八万比丘尼。 有七百六十比丘尼。 奉是法律经皆得阿罗汉。 其余者却后百三十劫。 当复奉是法律。 当复得阿罗汉。 尔时阿难问佛言。 比丘尼当云何行得道也。 当用何法行之乎。 佛语阿难。 夫天下欲淫垢大重。 若能断是态者。 便可得道。 女人身譬如珠宝。 其像大好不可久立。 迷乱道德亡失人身。 何以故。 用珠宝好故。 当入深海中。 求之不止。 杀身不久。 女人求道。 但坐外八十四态。 还自缠身。 有堕八十四态者。 如入大深海。 必没其身。 有能除此八十四态者。 即是阿罗汉也。 阿难。 复叉手长跪前白佛言。 何等为八十四态。 令人不得道也。 愿佛加威神解说。 威德现敬。 使众人开解信乐其义。 终日习闻令脱罪患。 使得正真即皆欢喜。 及后当来皆使开解。 佛言阿难。 谛听善思念之。 内着心中。 我当具为若说之。 如是阿难。 谛受奉持之。 为当来过去今现在比丘尼。 布说其要使奉持之。 行如是法者。 疾令人得道。 佛言。 女人八十四态者。 迷惑于人使不得道。 何等为八十四态女人喜摩眉目自庄。 是为一态。 女人喜梳头剃[月*樂]。 是为二态。 女人喜。 傅脂粉迷惑丈夫。 是为三态。 女人喜嫈嫇细视。 是为四态。 女人喜丹唇赤口。 是为五态。 女人喜耳中着珠玑。 是为六态。 女人颈下喜着璎珞金珠是为七态。 女人喜着珠宝缯彩之衣。 是为八态。 女人喜着糸履。 是九态。 女人喜掉两臂行。 是十态。 女人喜邪视。 是十一态。 女人喜盗视。 是十二态。 女人欲视男子见之复却缩。 是十三态。 女人见男子去复在后视之。 是十四态。 女人欲见男子见之复低头不语。 是十五态。 女人行喜摇头摇身。 是十六态。 女人坐喜摇头摇身。 是十七态。 女人坐低头摩手爪。 是十八态。 女人坐喜含笑语。 是十九态。 女人喜细软声语。 是二十态。 女人喜扪两眉。 是二十一态。 女人坐喜大声呵狗。 是二十二态。 女人设见男子来外大嗔恚内自喜欢。 是二十三态。 女人贡高自可憎妒他人。 是二十四态女人欲得夫婿适见阳嗔怒。 是二十五态。 女人见夫婿阳嗔恚之。 设去复愁忧心悔。 是二十六态。 女人见男子来。 共语阳嗔怒骂詈。 内心欢喜。 是二十七态。 女人设见男子去。 口诽谤之。 其心甚哀。 是二十八态。 女人轻口喜骂詈疾快遂非。 是二十九态。 女人喜欢纵撗非他自。 是为三十态。 女人慢易孤弱以力胜人。 是三十一态。 女人威势迫胁语欲得胜。 是三十二态。 女人借不念还贷不念偿。 是三十三态。 女人喜曲人自直恶人自善。 是三十四态。 女人怒喜无常愚人自贤。 是三十五态。 女人以贤自着恶与他人。 是三十六态。 女人以功自与专己自可名他人功。 是三十七态。 女人己劳自怨他劳欢喜。 是三十八态。 女人以实为虚喜说人过。 是三十九态。 女人喜以富憍人以贵陵人。 是四十态。 女人以贫妒富以贱讪贵。 是四十一态。 女人喜谗人自媚以德自显。 是四十二态。 女人喜败人成功破坏道德。 是四十三态。 女人喜私乱妖迷正道。 是四十四态。 女人喜阴怀嫉妒激厉谤勃。 是四十五态。 女人论评诽议推负与人。 是四十六态。 女人又巨说谤正道清净之士欲令坏乱。 是四十七态。 女人喜持人长短迷乱丈夫。 是四十八态。 女人喜要人自誓施人望报。 是四十九态。 女人喜与人施追悔责人毁訾高才。 是五十态。 女人喜自怨诉骂詈虫畜。 是五十一态。 女人喜作妖媚蛊道厌人。 是五十二态女人憎人胜己欲令早死。 是五十三态。 女人喜持毒药酖饵中人心不平等。 是五十四态。 女人喜追念旧恶常在心怀。 是五十五态。 女人喜自用不受他人谏谀谄[怡-台+龍]悷自可。 是五十六态。 女人喜疏内亲外伏匿之事发露于邻落。 是五十七态。 女人喜自健烦苛轻躁不由丈夫。 是五十八态。 女人喜自憍挝捶无理。 自嗔自喜欲令人畏之。 是五十九态。 女人喜贪欲之行。 威设自由。 欲作正法违戾丈夫。 是六十态。 女人喜贪淫心怀嫉妒。 多疑少信怨憎澌地。 是六十一态。 女人喜惟怒蹲踞无礼自谓是法。 是六十二态。 女人喜丑言恶语不避亲属。 是六十三态。 女人喜憍踺自恣。 轻易老小无有上下是六十四态。 女人喜自可恶态丑怼言语无次。 是六十五态。 女人喜好嗜笑不避禁法。 是六十六态。 女人喜禁固丈夫不得与人言语戏调。 是六十七态。 女人喜缭戾自用。 轻毁丈夫言不逊慎。 是六十八态。 女人喜危人自安。 以为欢喜。 是六十九态。 女人喜咀赖弊恶毁伤贤士。 谄诡姿则惑乱道德。 是七十态。 女人喜诡黠谀谄谓人不觉。 是七十一态。 女人喜贪者得恶亡。 得便欢喜亡便愁恼。 呼嗟怨天语言喠口。 是七十二态。 女人喜骂詈风雨向窖咒咀。 恶生好杀无有慈心。 是七十三态。 女人喜教人堕胎不欲令生。 是七十四态。 女人喜孔穴窃视。 相人长短有钱财不。 是七十五态。 女人喜调戏必固迷误人意。 是七十六态。 女人喜擿烧丈夫令意回转不能自还。 是七十八态。 女人喜刳胎剖形视其恶露。 是七十九态。 女人喜笑盲聋喑哑蹇躄自快恶他人。 是八十态。 女人喜教人去妇欲令穷困。 是八十一态。 女人喜教人相挝捶合祸证受。 是八十二态。 女人喜教人作恶斗讼。 相言县官牢狱系闭。 是八十三态。 女人喜倡祸导非。 大笑颠狂人见便欲得。 以猗狂勃强夺人物。 令人呼嗟言。 女人甚可畏也。 是为八十四态。 明当知之。 女人能除此八十四态者。 无不得度。 无不得道。 无不得佛也。 贤者阿难白佛言。 如是女人淫欲态。 为可除不乎。 佛告阿难。 此态自是女人所作耳。 女人能自灭者。 极可得灭耳。 灭者。 是现世阿罗汉也。 阿难复白佛言。 天上天下莫不愍济。 群黎之类皆得度脱。 愿佛当复解说灭除态欲之患。 使大爱道等比丘尼皆得开解。 佛言。 善哉阿难。 谛听我所说。 善思念之内着心中。 奉持如法为报佛恩。 不如法者劳女人耳。 谛听谛听。 阿难及诸长老比丘尼。 皆同声言诺。 受思欢喜。 叉手而听。 发布时间:2025-05-14 17:07:1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