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 内容: 小乘律·第1140部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 以人为贵。 立身处世。 以礼仪之。 本君臣父子非礼不立。 防邪止奸非礼不禁。 和国崇婚非礼不定。 逊悌乡邑。 非礼不通。 师徒朋友非礼不敬。 吊丧问疾非礼不行。 昔先贤垂范。 永以为轨则。 丧祭之仪世务之急。 是以信行之机旦夕之要。 今世浮游。 或轻或重。 或深或浅。 不谐法则。 以致讥论。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佛语舍利弗。 汝去度罗睺罗出家。 舍利弗言。 我当云何度。 佛教言。 我罗睺罗。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 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尽形寿不杀生。 尽形寿不盗。 尽形寿不邪淫。 尽形寿不妄语。 尽形寿不饮酒佛婆伽婆出家。 我某甲因和上某甲。 随佛出家(如是三说)佛婆伽婆出家。 舍俗服着袈裟。 我某甲。 因和上某甲。 随佛出家。 舍俗服着袈裟。 尽形寿不杀生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盗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淫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妄语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饮酒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非时食持沙弥戒。 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持沙弥戒。 汝今已受沙弥十戒竟。 当尽形寿顶戴奉持。 终身不得犯。 应供养三宝。 和上阿阇梨一切如法教。 不得违逆。 上中下坐心常恭敬。 勤求方便坐禅诵经学问劝助作福。 闭三恶道开涅槃门。 于比丘法中增长正业。 得四道果沙弥之戒。 尽形寿不得残杀伤害人物。 当念所生及师友恩。 精进行道欲度父母。 慎无愠讼。 推直于人。 引曲向己。 蠉飞蠕动蚑行之类。 无所克伤。 施恩济乏使其得安。 心念为人。 言无及杀。 见杀不食。 闻声不食。 疑杀不食。 若见杀时当起慈心。 誓吾得道国无杀者。 草木不用慎无毁伤。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不得偷盗。 圭合铢两一无欺人。 心存于义口不教取。 贩卖仆使奴婢。 借赁僮客。 或有惠施一不得取。 无服饰珍玩高床帏帐。 衣趣蔽形无以文彩。 食趣支命不得嗜味。 无得贮畜谷粮。 藏积秽宝人与不受。 受则不留转济穷乏。 常为人说不贪之德。 宁就断手不取非财。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不得取妇畜养继嗣。 防远女色禁闭六情。 莫睹美色。 目不瞻眄。 心无念淫。 口无言调。 华香脂粉无以近身。 好声邪色一无视听。 宁破骨碎心焚烧身体不得为淫。 虽淫劮而生垢秽。 不如贞洁而死。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诚信为本。 不得两舌恶骂妄言绮语。 前誉后毁证人入罪。 徐言持政无宣人短。 为人说法思合议理。 见有诤者两说和善。 夫士处世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不慎言者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不得饮酒。 无得尝酒。 无得嗅酒。 亦无粥酒。 无以酒饮人。 无饮药酒。 无止酒舍。 酒为毒水众失之原。 残贤毁圣招致祸殃。 四等枯朽去福就罪。 靡不由之。 宁饮洋铜。 慎无犯酒。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 不得习弄兵仗手执利器。 畜养六畜笼系飞鸟。 车舆骑乘快心恣意。 驰骋游猎弹射禽兽。 无得放火焚烧山林伤害众生。 无得破决湖池堰塞泒渎。 钩钓鱼网残害水性。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不得习弄棋局摴蒲博塞。 诤于胜负弄舞调戏。 吟咏歌音手执乐器。 琴瑟箜篌筝笛竽笙。 以乱道意。 无得垦掘山泽耕犁田亩。 修治园圃种殖五谷。 船车贾作于市贩买。 与百姓诤利。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 不得学习奇技巫医蛊道。 时日卜筮占相吉凶。 仰观历数推步盈虚。 日月薄蚀星宿变怪。 山崩地动风雨旱涝。 岁熟不熟有疫无疫。 一不得知不得论说。 国家政事平量优劣。 出军行师攻伐胜负。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 男女有别居。 不同寺迹不相寻。 无同船车俱载。 逢无道谈。 若持异物无察视之。 远嫌避疑。 无书疏往来。 假借裁割浣濯衣服及所乞求。 彼若惠己亦不宜受。 若欲往时必须耆年。 慎无独行。 无止坐宿。 有犯斯戒非沙弥也。 沙弥之戒。 尽形寿。 非贤不友。 非圣不宗。 不孝之子。 屠儿猎者。 偷盗嗜酒之徒。 志趣邪僻。 履行凶崄。 不得交游往来之艺浊亏损道行。 法服应器常与身俱。 非时不食。 非法不言。 食则无语卧则无谈。 精勤思义温故知新。 坐则禅思。 起则讽诵。 戒行如是真佛弟子(说戒已竟次说威仪) 已受沙弥十戒。 为贤者道人。 次教之当用。 渐渐稍从小起。 当知威仪施行所应。 当知和上几岁三师名字。 当教识知初受戒时岁日月数。 当知事和上有几事。 亦当知随事阿阇梨有几事。 亦当知给杨枝澡水有几事。 亦当知授袈裟摄袈裟及持钵有几事亦当知捉锡杖持履有几事。 与和上阿阇梨俱应请时。 若至国王家时。 若至迦罗越家时。 若至婆罗门家时。 若连坐饭时。 若别坐饭时。 若俱入城乞食时。 若俱还时。 至故处时。 若日晚时。 若止水边饭时。 若道边时。 若树下饭时。 若自先去住相待时。 若合钵食时。 若转贸钵时。 若俱共对饭时。 若前后饭时。 若饭已澡漱时。 若澡钵去时。 各当具知有几事。 当知给众僧作直日时。 各当知有几事。 年满二十欲受具足戒时。 皆悉当知设为贤者。 比丘所问不具对者。 不应与受具足戒。 何以故。 作沙弥乃不知沙弥事所应施行。 沙门事大难作甚微妙。 贤者沙弥。 卿且去熟学当悉闻知。 乃应授与具足戒。 所以卿不知沙弥法者。 但未谛知身苦故。 不伏意耳。 而反欲受具足戒。 今授卿具足戒者。 人谓佛法易行沙门易作。 不知佛道至妙。 罪福运行法律交互。 以是数日之中相之。 是故当先问。 设能具对能如法者。 三师易得耳师教沙弥有五事。 一者当敬大沙门。 二者不得呼大沙门名字。 三者大沙门说戒经时不得盗听。 四者不得求大沙门长短。 五者大沙门误失时。 不得转行说。 是为沙弥威仪。 又教沙弥有五事。 一者不得屏处骂大沙门。 二者不得轻易大沙门于前戏笑。 效其语言形相行步。 三者见大沙门过。 即当起住若读诵经。 若饭时若作众事。 不应得起。 四者行与大沙门相逢。 当下道止住避之。 五者若调戏时。 若见大沙门即当止谢言不及。 是为施行所应尔。 沙弥事和上有十事。 一者当早起。 二者欲入户当先三弹指。 三者具杨枝澡水。 四者当授袈裟却授履。 五者当扫地益澡水。 六者当襞被[木*尤]拂拭床席。 七者师出未还不得舍房中去。 师还当逆取袈裟内襞之。 八者若有过和上阿阇梨教诫。 不得还逆语。 九者当低头受师语去。 当思念行之。 十者出户当还牵户闭之。 是为事和上法。 教沙弥事阿阇梨有五事。 一者视阿阇梨。 一切当如视我。 二者不得调戏。 三者设呵骂汝。 不得还语。 四者若使汝出不净器。 不得唾恶怒。 五者暮当按摩之。 是为事阿阇梨法也。 事阿阇梨法。 沙弥事师。 当早起具杨枝澡水。 有六事。 一者断杨枝当随度数。 二者当破头。 三者当洗使令净。 四者当易故宿水。 五者当净澡军持。 六者当满中水。 持入不得使有污湔有声。 是为具杨枝澡水法。 授袈裟有四事。 一者当徐徐一手排一手捉下授之。 二者当次视上下。 三者当止住持师衣已。 四者当上着师肩上。 是为授袈裟法。 摄袈裟有四事。 一者当视上下。 二者不得使着地。 三者当着安常处。 四者覆上。 是为摄袈裟法。 持钵有四事。 一者当洗令净。 二者拭令燥。 三者带令坚。 四者不得使有声。 是为持钵法。 持锡杖有四事。 一者取拭去生垢。 二者不得着地使有声。 三者师出户乃当授。 四者师出还当受取。 若俱行若入众若礼佛。 亦当取持。 是为持锡杖法。 持履有四事。 一者当先抖擞之。 二者当视次比之。 三者当澡手。 不得便持袈裟。 四者师坐当取次比之。 是为持履法。 若俱应请连坐饭时。 有四事。 一者坐当离师六尺。 二者当视师达嚫竟乃应授钵。 三者不得先师食饭。 四者师饭已当起取钵自近。 是为连坐饭时法也。 别坐饭时有四事。 一者当立住师边。 二者师教食去乃当坐去。 三者头面着地作礼。 四者食饭不得倨坐。 上戏饭已当至师边住。 师教还坐乃应坐。 是为别坐饭时法也。 入城乞食时有四事。 一者当持师钵。 二者当随师后。 不得以足蹈师影。 三者于城外当取钵授师。 四者入城欲别行当报师。 是为行乞食时法。 俱行还至故处有四事。 一者当先徐开户出坐具敷之。 二者澡师手已乃却自澡。 三者当授师钵自却叉手住。 四者当豫具澡豆手巾等。 是为还归饭时法。 过水边饭时有四事。 一者当求净地。 二者当求草作坐。 三者当取水澡师手已还自洗手。 已乃却授师钵。 四者师教使饭。 当作礼却坐。 是为水边饭时法。 止阴树下饭时法。 有四事。 一者当持钵挂着树上采取叶作坐。 二者取水澡师手。 设不得水。 取净草授与师。 三者还取钵授师四者当豫具净草澡师钵已。 却以草熟拭钵乃去。 是为树下饭时法。 道中相待有三事。 一者持钵着净地作礼如事说。 二者当视日早晚。 可疾还归若道止。 三者当取师钵。 并持随师后去。 是为道中相待时法。 合钵饭时有二事。 一者若师钵中无酪酥浆。 当自取所得钵饭授师。 若师不取。 旦当却住。 二者徐取师钵中半饭。 出着净地树叶上。 却自取钵中半饭。 着师钵中却住。 是为合钵饭时法。 转贸钵饭时有三事。 一者若师钵中得美膳者。 自得不如者便当授师。 二者师欲贸钵当让不受。 三者师坚呼贸钵当取再餐。 便当拭钵还授师。 是为贸钵饭时法。 对饭时有三事。 一者当授师钵乃却坐饭。 二者当数视师所欲得。 即当起取与。 三者食不得大疾亦不得后竟以起。 当复问欲得何等。 师言持去乃当取去。 是为对饭时法。 前后饭时有三事。 一者授师钵具已。 当却至屏处住。 听师呼声即当应之。 二者当豫取澡水着一边。 三者师饭毕当澡师手却住。 师教去饭。 乃当作礼去饭。 是为前后饭时法。 饭已澡钵有三事。 一者澡漱已。 当先取师钵澡。 令净已着树叶上。 二者却自澡钵已。 亦着树叶上。 先取师钵已手摩令净。 燥内着囊中付师。 三者还自取钵拭令燥。 亦内着囊中带之止住。 是为燥钵时法。 澡钵去时法有三事。 一者师言我今欲过某许贤者某自先归。 二者头面着地作礼便去。 三者独还去。 不得过余聚落中戏笑。 直归故处诵经。 是为澡钵去时法。 沙弥入众有五事。 一者当明学。 二者当习事。 三者当给众。 四者当授大沙门物。 五者欲受大戒时。 三师易得耳。 复有五事。 一者当礼佛。 二者当礼比丘僧。 三者当问讯上下坐。 四者当留上座坐处。 五者不得诤坐处。 复有五事。 一者不得于坐上遥相呼语笑。 二者不得数起出。 三者若众中呼沙弥某甲。 即当起应。 四者当随众僧命。 五者摩摩帝呼有所作。 当还白师。 是名入众时法用。 沙弥作直日有五事。 一者当惜众僧物。 二者不得当道作事。 三者作事未讫。 不得中起舍去。 四者若和上阿阇梨呼不得便往。 应当报摩摩帝。 五者当随摩摩帝教令不得违戾。 是为作直日法。 择菜有五事。 一者当却根。 二者当齐头。 三者不得使有青黄合。 四者洗菜。 当三易水令净。 已当三振去水。 五者作事毕竟。 当扫处令净。 复有五事。 一者不得私取众僧物。 二者若有所欲取。 当报摩摩帝。 三者尽力作众僧事。 四者当扫除食堂中。 乃却布席空案。 五者当朝暮扫除舍后。 益水弃灰土。 汲水有十事。 一者手不净。 不得便用汲水。 当先澡手。 二者不得大投罐井中使有声。 三者当徐徐下罐。 不得大挑击左右着使有声。 四者不得使绳头还入井中使有声。 五者不得持履覆井栏上。 六者不得持罐水着入釜中。 七者不得持罐置地。 八者当洗澡器令净。 九者举水入当徐徐行。 十者着屏处不得妨人道中。 澡釜有五事。 一者当澡釜缘口上。 二者当澡釜缘里三者当洗腰腹。 四者澡里底。 五者当三易水。 吹窖有五事。 一者不得蹲吹火。 二者不得然生薪。 三者不得倒然湿薪。 四者不得然腐薪。 五者不得以热汤浇火灭。 扫地有五事。 一者当顺行。 二者洒地不得有厚薄三者不得有污湔四壁。 四者不得蹈湿地坏。 五者扫已即当自撮草粪弃之。 比丘僧饭时沙弥扫地。 有五事。 一者常却行。 二者不得挑手持。 三者过六人土作聚。 四者悉扫令遍为善。 五者即当自手扫除持出弃之。 持水澡罐泻水。 有五事。 一者一手持上。 一手持下。 不得转易二者当近左面坚持直视前。 三者当视人手浇下水。 不得多不得少。 正当投人手中。 四者下水当去人手四寸。 不得高不得下。 当相视水多少。 设水少不足一人。 当益水不得住人手。 五者以澡手还着袈裟如法。 持当盘有五事。 一者不得曳盘使有声。 二者当两手坚持左面。 三者当随人手高下。 不得左右顾视。 四者澡盘中水满当出弃之。 不得浇人前地。 五者已当过澡手还着袈裟如法。 持手巾有五事。 一者当左手持下头右手持上头授人。 二者去坐二尺。 不得倚人膝。 三者持手巾。 不得随障人口。 四者人拭手未放巾不得引去。 以下竟当持付主若着故处。 五者已当澡手还着袈裟如法。 布履有五事。 一者当先抖擞去中所有。 二者当从上座起。 三者当从澡盘后示主令自识。 四者不得持左着右。 皆当下意沙弥。 五者已竟当还澡手着袈裟如法。 沙弥澡钵有七事。 一者钵中有余饭。 不得便取弃之。 二者欲弃中饭当着净地。 三者当用澡豆若草叶。 四者澡钵不得于净地当人道中。 五者澡钵当使下有枝。 六者当更益净水。 不得远弃污湔人。 七者欲弃钵中水。 当去地四寸。 不得使有高下。 拭钵有五事。 一者当更澡手拭令燥。 二者当持净手巾着膝上。 三者当拭里使燥。 四者手已拭表。 不复得拭里。 五者钵已燥。 即当持净手巾并覆。 着囊中安常处。 行会饭时教沙弥持钵。 有五事。 一者不得置地。 二者不得累使有声。 三者不得持杨枝着钵中。 四者人来授案。 不得持钵榰着人案上。 五者不得从人后授钵。 当正从前亦不行众中。 视师饭已当起取钵还坐。 是为持钵法。 为师遣行答谢人。 有七事。 一者当直往二者当直还。 三者当识师所语。 亦当识人报语。 四者不得妄有所过。 五者若所索不得止留宿。 六者不得调譺。 七者出行当有法则。 沙弥给比丘僧使未竟。 不得妄入大沙门户。 有三事得入。 一者若和上阿阇梨暂使往。 二者若倩有所取。 三者欲往问经应得入。 欲入门户有七事。 一者当三弹指乃得入。 二者不得当人道住坐若障火光。 三者不得妄语他事。 四者当叉手如法说。 五者若教坐不得交脚。 六者不得调譺。 七者不得障人先。 欲出户当向户出。 回面向户却行而出。 不得背去。 独使沙弥远出行当教上头。 有三事。 一者彼人问卿和上名何等。 便报言字某甲。 二者复问卿和上作沙门来几岁。 便报言若干岁。 三者复问卿和上是何许人。 便报言某郡县人。 设复问卿阿阇梨名何等人。 便报言字某甲。 复问卿阿阇梨年几许。 便报言年若干。 复问卿阿阇梨是何许人。 便报言是某国县人。 若复问贤者名何等字。 便报言字某甲。 复问卿作沙弥已来几时。 便报言若干岁若干月若干日若干时。 是为知和上阿阇梨亦自知时名字岁日月数。 入浴室有五事。 一者低头入。 二者入当避上座处。 三者上座读经时不得狂语。 四者不得以水互相浇。 五者不得以水浇火灭。 复有五事。 一者不得调譺。 二者不得破中盆[央/瓦]。 三者用水不得大费。 四者不得潘中澡豆麻油。 五者当疾出去不得止中浣衣。 沙弥至舍后行有十事。 一者欲大小便即当行。 二者行不得左右顾视。 三者至当三弹指。 四者不得迫促中人使出。 五者已至上复三弹指。 六者不得大咽。 七者不得低头视阴。 八者不得弄上灰土。 九者不得持水浇壁。 十者已还当澡手。 未澡手不应持物。 复有五事。 一者不得正唾前壁。 二者不得左右顾视望。 三者不得持草画壁地。 四者不得持火[火*曹]画地及壁。 五者不得久固圊厕上。 当自下去。 设当逢人不得为作礼。 当避道去。 说沙弥威仪式竟。 沙弥七十二威仪。 总有十四事。 师与语有二事。 一者不得报语。 二者不得自理。 沙弥为师作礼有十事。 一者师头前有盘不应作礼。 二者师坐禅不应作礼。 三者师经行不应作礼。 四者师食不应作礼。 五者师说经不应作礼。 六者与师相逢左面不应作礼。 七者师梳齿不应作礼。 八者欲入户。 作礼应弹指三返。 师不应应去。 九者不得离师七步。 十者师户开应作礼。 早起入户有五事。 一者整理衣被。 二者出瓯。 三者扫地。 四者问经五者与物。 襞三衣有五事。 一者不得当前。 二者当于左面。 三者当识衣表里。 四者不得倒襞。 五者当置常处。 随师行有五事。 一者不得过历人家。 二者不得止住道与人共语。 三者不得左右顾视。 四者当低头随师后。 五者到檀越家。 当住一面师教应坐。 给师所须有五事。 一者当得杨枝。 二者当得澡豆。 三者不得宿水。 四者当更汲。 五者手巾用应浣净。 沙弥洗有五事。 一者不得向塔。 二者不得向和上。 三者不得向阿阇梨。 四者当于屏处。 五者当自取水。 不得取他人成事水。 暮入户有五事。 一者当扫除床。 二者当理衣被。 三者当内瓯。 四者当然灯。 五者教卧应去出者当背向。 牵户闭。 沙弥从师受经。 有五事。 一者整衣服。 二者当叉手作礼。 三者不得前却。 四者两足当齐。 五者当小偻。 沙弥授师三衣。 有五事。 一者当洗手。 二者当与安陀卫。 三者当与忧多罗僧。 四者当与僧伽梨。 五者当与手巾。 沙弥洗钵有五事。 一者当得牛粪灰。 二者当得澡豆。 三者去地七寸。 四者不得有声三易水欲捐水不得洒地。 五者当令燥。 沙弥扫地有五事。 一者不得背师。 二者不得逆扫。 三者当令净。 四者不得有迹。 五者当即时弃却。 沙弥随师至檀越家。 有五事。 一者当持钵。 二者当持手巾。 三者当搏户。 四者到檀越家索净水洗钵。 五者师坐捉手巾钵授与师。 乃应还自坐。 沙弥入浴室。 有五事。 一者不得先师入。 二者不得在坐前。 三者师未获水不得动。 四者设欲揩背先当拟之。 五者浴已当先取可着衣。 沙弥礼节威仪又朝晡。 问讯礼敬。 有十三事。 一者当早起澡漱。 二者当整顿衣服。 三者问讯起居。 四者师若在内欲进之法。 当先脱头上所著物及足所著物。 五者不得蹑迹。 六者当住外立三弹指呼前乃进入。 七者当头面着地稽首为礼。 八者若命令坐三让乃坐。 九者坐必端严。 十者有问即对应声分明。 十一者无云即默。 十二者事必宜退稽首如初。 十三者欲出户时。 当回身还向去。 沙弥又持师澡罐。 有十五事。 一者净洗澡瓶。 二者当有常处。 三者当令净水满器。 四者不得宿水。 五者豫具杨枝。 六者治杨枝当令如法。 七者澡瓶去膝一尺。 八者执澡瓶。 当左手持上右手捧下。 九者泻水调适当得其多少。 十者不得令有声。 十一者手巾必有常处。 十二者持巾左执其手巾右以授师。 十三者弃不净水当有常处。 十四者无令浇灒净地。 十五者用巾已当复常处。 又洒扫拂拭床有八事。 一者常向于尊。 二者不得背。 三者洒地当轻手裁水多少。 四者用粪箕当以自向。 五者弃粪当有常处。 六者扫拭床席。 七者襞衣被[木*尤]。 八者扫拭床不令有声。 又持师食有十四事。 一者当具净巾。 二者所欲进食皆当两手捧下。 三者当直进。 四者跪以授师。 五者不得道中与人言笑。 六者进食不得有声。 七者凡所进饮食当适其寒温。 八者匙[木*著]当令净洁。 九者若有所益必令调均。 十者住必有常处。 十一者宜端严。 十二者食毕敛器务令徐徐。 十三者随次所举。 十四者扫洒澡器一如常法。 又取法衣及履。 有十事。 一者当左执其上右执其下。 二者当跪以授师。 三者当襞袈裟。 不得以口衔之。 四者不得振令有声。 五者还复其常处。 六者以巾覆上。 七者取履当先抖擞之。 八者不得使有大声。 九者着地当令端正。 十者还当复其常处。 若取应器及澡瓶。 有八事。 一者先摩拭令净。 二者当两手捧其下。 三者跪取师钵。 四者洗当用皂荚豆末。 五者毕令于手中澡。 六者有急事当行宜着日中。 七者若向火令其燥。 八者毕令复其常处。 若取锡杖有七事。 一者当扫拭令净。 二者不得下拄地。 三者不得以有所指拟。 四者无使有声。 五者当两手捧之。 六者当跪以授师。 七者毕还复常处。 又侍师沐浴剃头朝当着法衣。 有十二事。 一者务当恭敬执所宜作。 二者随时寒温。 三者拂除浴室。 四者具净汤水。 五者当先具皂荚澡豆及麻油。 六者豫取净手巾。 七者寒具炉火。 八者当端住于外无令人入。 九者若去发必令有常处。 十者若曝法衣当待干燥。 十一者急事行当有所付。 不得使忘去。 十二者执事必宜复其常处。 又持香赋花有七事。 一者当净拭香炉。 二者当舍去宿花。 三者当裁火多少。 四者赋香花从上座始。 五者赋香时手相离五寸。 六者执香炉无以自薰。 七者毕竟当着常处。 又然灯有八事。 一者去故炷。 二者梳洗灯炉令净。 三者当调适盛油。 四者求净炷。 五者不令欲尽数往益之。 六者朝当早起视护。 七者油未尽当扶出余炷聚着倚处别然令尽。 八者毕竟徐还着本处。 若行采花及取杨枝。 有九事。 一者有主问其主。 二者无主当咒愿山泽树神。 三者取花及杨枝。 不得拔其根株。 四者于道路当直往还。 五者不得慢惰语戏。 六者设为人所犯。 慎无与人交通。 七者低头内自克责。 勿令有恨心。 八者若欲赋花当于上座始。 九者当去萎花。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 有十八事。 一者出入行来当先白师。 二者若欲宿行当先白师。 三者若作新法衣当先白师。 四者若欲着新法衣。 当先白师从受。 五者若欲浣法衣裳当先白师。 六者若欲剃头先当白师。 七者若疾病服药当先白师。 八者若作众僧事当先白师去。 九者若欲私有具纸笔之辈当先白师。 十者若讽起经呗当先白师。 十一者若人以物惠施。 先白师已受取。 十二者己物惠施人。 当先白师。 师听然后与。 十三者人从己假借。 一一当先白师。 师听然后有与。 十四者己欲从人假借。 皆当白师。 师听得去。 十五者欲白之仪先整衣服稽首为礼。 十六者若其听或不听。 皆当恭敬稽首作礼。 十七者陈所欲知。 十八者不得有恨意有所应辞报。 又从师行先后还。 有十六事。 一者当整衣服。 二者识所言趣常报应答。 随持锡杖手巾之辈。 三者寻师后。 四者无蹑其影。 五者无锡杖戏其前。 六者不得道中与人语。 七者不得恶师有过。 八者师若遣还有所取当寻其来道。 九者即当如其教行。 十者慎无淹留。 十一者师若使住为檀越说经。 即当稽首承受节度。 十二者暮当早还。 十三者慎无留宿。 十四者还到请礼问事先整衣服。 十五者当五体投地稽首作礼。 十六者礼师自如常法。 若独行送死问疾。 有九事。 一者当主人门。 当相进退之仪。 有异座当坐。 设无异座不宜杂坐。 二者当视其座席无犯宜忌端坐。 三者人若欲问经当宜知时。 四者慎无为非时之说。 五者主人设食。 虽非时法会之食。 无令失其仪轨。 六者宜还及日。 七者无犯夜行。 八者若逼暮疾风雨临时制宜。 九者还毕如旧。 若于道路与师相逢。 有六事。 一者当先整衣服。 二者当脱革屣。 三者礼师当稽首足下。 四者身寻师后。 五者师若自别去当稽首承受节度。 六者虽不与师相随。 所行礼节必令如常。 若众僧食饭时。 十六事。 一者闻揵稚声即当整衣服。 二者当务脱革往住塔下。 三者住必端严。 四者若从师后到便位住。 慎勿言笑有所及。 五者若上人说经咒愿。 皆当恭敬慎无失仪。 六者欲食之初。 当先瞻望上下。 七者食无众人前食止无后众。 八者无诃食好恶。 九者不得大餐小餐。 十者慎无大咽。 十一者不得大挠刮钵中。 十二者不得[木*著]叩案上。 十三者不得求益。 十四者不得以食私所与若摘与狗。 十五者有来益食不得言不用。 十六者说已饱当以手让却之。 又众僧说经。 有十三事。 若法会说经在温室及清凉室若浴室。 一者当整理衣服。 二者当平视直进。 三者无得道中与人语笑。 四者以次礼所尊。 五者却入偶坐席。 六者上座说经及位便坐。 七者坐必端严。 八者慎无乱语。 九者无大欬唾。 十者无唾净地违礼律。 十一者若次应说经即当说。 十二者为众人所差上高座。 当先审所举措慎莫失仪。 十三者若坐中有失义。 当遏恶扬善。 慎无苟且现之过。 又众僧说经十三事。 若番次直日朝晡行礼。 一者闻揵稚声豫具香火。 二者赋香如旧。 三者整所宜次四者净拂床席。 五者扫洒如法。 六者若法会出所领分明付授檀越诸宜用。 七者事毕领受毕令如初。 八者门钥相付。 早关晚开一以为常。 九者若有异宾当师边听所须当付。 十者若有宾宿皆当整衣服住其常位。 十一者有即对应声分明。 十二者住必端严无令失仪。 十三者若欲暂出辄者。 令人自代无令处空重呼。 又直日所领知后十事。 若为直日宜轨所修。 其有众事功夫。 一者起塔。 二者讲堂设僧诸事。 三者若作佛像常早起忧识事。 四者当选所宜。 用错斧锯必使常处。 五者若所画朱彩胶墨豫具所得。 无令临时有乏。 六者毕宜选录复有常处(经本元少七者)八者数所领受。 分明付授无令差趺。 九者居有所市求。 皆问于摩摩帝。 十者出用令余宣陈列令有本末。 又独行分卫十六事。 若行分卫。 一者务与人俱。 二者若无人俱当知所可行处。 三者应器常在左胁。 四者带应器之宜出时当以外向。 五者以食来还当以内向。 六者到人门户宜审举措。 七者家无男子慎无入门。 八者若欲坐当先瞻视座席。 九者设座有刀兵不应坐。 十者设有宝物不应坐。 十一者若设有妇女衣被严具之辈不应坐。 都无此者然有及坐。 十二者主人设食。 十三所食者便当咒愿。 十四者不得问食好丑。 十五者不先食说经。 十六者虽欲说经。 当知所应说时不宜说时。 又市所求有九事。 一者当低头直往直还。 二者若睹异物慎无察视。 三者无诤贵贱。 四者无坐女肆。 五者若为人所犯方便避之。 勿从求直。 六者卖买若于诚谛送直。 无言来取致及反覆。 七者已许某甲物。 虽复更贱。 无舍彼取此令主有恨。 八者若见四辈人有卖买贱直。 不令己任如当言法不得尔。 九者慎无保任致愆负。 又到比丘尼寺中有九事。 若师使到比丘尼寺中。 一者当与俱。 二者绕塔作礼一如常法。 三者若有异座讫无异座不得坐。 四者疾病欲问经。 当说所宜说。 五者不得为非时之说。 六者不得反人之非。 七者若坐以珍异衣服巾履施惠一不得受。 八者若还不得说其好丑。 九者余人不得言但用供养某。 又讲经诵法有八事。 一者必令详审所见不同。 或左右各有所习。 二者慎无专知据言此是彼非。 三者同学变诤务令和解无令颇。 四者众事役劳。 慎无自代显己之功。 五者大沙门说戒慎无瞩之。 六者知己有过犯于众人。 即当言悔与共和解。 七者师若问言。 某说卿有过。 即当如事道之。 八者无得隐蔽以成愆负。 有论语有十事。 常昼夜三时诵经行道。 一者整衣服。 二者若经行必令有常处。 三者当于中。 四者讲堂中。 五者或于塔下。 六者亦饭堂中。 七者不得蹑革屣。 八者不得木履。 九者不得持杖。 十者慎无卧诵经。 又诵经行有十事。 房室中常法。 一者寝息各异不相涉入。 二者受经句读。 三者论经义。 四者问讯疾病。 五者或为便往。 六者不得说不急之事。 七者不得示人之非。 八者不得转相评论。 九者借取与必分明。 十者无违期约以失道信。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一卷五德者。 一者发心离俗。 怀佩道故。 二者毁其形好。 应法服故。 三者永割亲爱。 无适莫故。 四者委弃身命。 遵崇道故。 五者志求大乘。 为度人故。 十数者。 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而存。 二者名色。 三者三受。 四者四谛。 五者五阴。 六者六入。 七者七觉分。 八者八正道。 九者九众生居。 十者十一切入。 发布时间:2025-05-14 17:06: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