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寂调音所问经一卷 内容: 大乘律·第1084部寂调音所问经一卷刘宋沙门释法海第四译寂调音所问经(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 游王舍城耆阇崛山。 与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菩萨摩诃萨万二千人。 及欲界色界净居诸天子等。 尔时世尊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众中有一天子。 名寂调音。 承佛威神从坐而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世尊。 文殊师利法王子今在何所。 此诸大众为闻法故。 渴仰欲得见彼贤士。 尔时世尊告寂调音。 东方去此过万佛土。 有世界名曰宝住。 佛号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 今现在。 文殊师利法王子为彼诸菩萨摩诃萨如应说法。 时寂调音天子白佛言。 世尊。 愿现微相令彼贤士而来会此。 所以者何。 世尊。 唯除如来一切声闻辟支佛。 无能说法如彼文殊师利法王子者。 何以故。 以世尊文殊师利法王子说法力故魔不得便。 令诸魔宫隐蔽不现。 悉能降伏群邪异学增上慢者离于慢心。 未发菩提心者令其发心。 已发心者得不退转。 可摄受者即便摄受。 未任摄受方便调伏。 令佛正法得久住世。 尔时世尊受寂调音天子请已。 于大丈夫白毫相中放一光明。 此胜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彻照万佛刹已遍照宝住世界。 彼诸菩萨摩诃萨见此光已。 白宝相佛言。 是何瑞相。 令此世界大光普照。 彼佛告言。 善男子等。 西方去此过万佛土。 有世界名曰娑婆。 彼有如来名释迦牟尼应供正遍知。 今现在说法。 是彼如来所放白毫相光。 此光彻过万佛刹已。 来照此世界。 彼诸菩萨白其佛言。 释迦牟尼如来。 以何缘故放此光明。 彼佛告大众言。 善男子等。 释迦如来与无量百千亿菩萨释梵护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众。 为听法故渴仰欲见文殊师利闻其说法。 是故彼佛放此光明。 尔时宝相如来应正遍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善男子。 汝诣娑婆世界。 彼释迦牟尼如来及诸大众。 迟欲见汝闻所说法。 时文殊师利白彼佛言。 唯然世尊。 已见光明。 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即与万菩萨俱。 顶礼彼佛右绕三匝已。 犹如力士屈申臂顷。 与万菩萨于彼世界忽然不现。 至娑婆界住于空中。 为供佛故即雨第一净花。 其花香气普遍大众积至于膝。 是时大众怪未曾有。 而白佛言。 世尊。 是谁神力雨此妙花。 佛告大众。 此是文殊师利法王子与万菩萨。 从宝住世界来至娑婆。 为供佛故于上空中雨此妙花寂调音天子白佛言。 世尊。 愿乐欲见文殊师利及彼菩萨摩诃萨众。 世尊。 彼善丈夫是无救者救。 作是语已。 即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与万菩萨。 从上空中忽然而下。 顶礼佛足绕七匝已。 文殊师利即坐己力所化莲花师子座上。 及万菩萨亦顶礼佛足右绕七匝。 于世尊前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世尊。 宝相如来应正遍知敬问世尊。 少病少恼气力康耶。 时彼菩萨作是语已。 各坐己力所化座上。 是时寂调音天子白佛言。 世尊。 今此大众渴仰欲闻文殊师利法王子所说妙法。 唯愿世尊。 听我少问。 佛告天子。 有所疑者恣听汝问。 时寂调音天子以恭敬心向文殊师利。 作是问言。 宝相如来世界以何说法仁者乐彼。 文殊师利言。 天子。 彼所说法不为生贪欲故。 不为尽贪欲故。 不为生嗔恚故。 不为尽嗔恚故。 不为生愚痴故。 不为尽愚痴故。 不为生烦恼故。 不为尽烦恼故。 所以者何。 夫法无生则无有尽。 天子言。 文殊师利。 彼土众生无贪欲等诸结使生与灭耶。 文殊师利言。 如是。 天子言。 若如是者。 彼佛说法为何所断。 文殊师利言。 法本无生为何所尽。 所以者何。 彼佛世界众生无知无断无修无证。 彼界众生贵第一义谛。 不贵方便谛。 天子言。 文殊师利。 何者第一义谛。 何者方便谛。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义者不以生故得称。 不以坏故得称。 无处所相无非处相。 非一相非无相。 无影响相。 不可相非不可相。 不可尽非不可尽。 非堕落非不堕落。 是名第一义谛。 天子。 义者无心无心相续。 非迹非不迹。 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 是名第一义谛。 无名称无文字处。 是名第一义。 所以者何。 世尊说一切音声悉皆虚妄。 天子言。 文殊师利世尊所说亦尽虚妄耶。 文殊师利言。 世尊。 不说实不说虚妄。 所以者何。 世尊。 住离二边离心意言。 说于有为无为法中。 不说实不说虚。 是故无二。 天子。 于汝意云何。 如来所化化人。 若有所说为实为虚。 天子言。 二俱无也。 所以者何。 如来所化化人无身无成就。 文殊师利言。 如是天子。 如来说一切法同于化性。 不说实不说虚。 是故无二。 天子言。 文殊师利。 如来云何说第一义谛。 文殊师利言。 天子。 第一义谛不可言说。 何以故。 不可言说。 何以故。 不可喻不可说不可名。 是名第一义谛。 说此第一义谛时。 五百比丘远尘离垢。 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寂调音天子复问文殊师利。 第一义者难可究尽。 文殊师利言。 如是天子。 第一义谛不正精进者难可究尽。 天子言。 云何菩萨正精进耶。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不为知不为断不为修不为证而精进者。 是名正精进。 所以者何。 若谓此应知此应断此应修此应证者。 此则有相。 此则取着。 此则戏论。 此则有作。 若如是行不名正精进。 天子言。 若如是者。 复云何名正精进耶。 文殊师利言。 如如等法界等即与无闻等。 如如等法界等即与见等。 凡夫法等学法无学法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佛法等。 即诸行等涅槃等垢等净等。 如是平等精进者名正精进。 天子言。 文殊师利。 何等如与垢净等。 文殊师利言。 空无相无愿如。 所以者何。 涅槃空故。 天子。 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无二无别。 如是天子。 垢空净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 天子言。 文殊师利。 菩萨于诸圣谛应精进不。 文殊师利言。 天子。 若菩萨不于诸谛起精进者。 云何当为声闻说法。 所以者何。 菩萨修谛必有所为。 声闻修谛则无所为。 菩萨修谛有善方便。 声闻修谛无善方便。 菩萨修谛有所观察。 声闻修谛无所观察。 菩萨修谛为一切众生而不证实际。 菩萨修谛方便坚固。 而不舍生死及涅槃门。 菩萨修谛为一切佛法故。 天子。 喻如有人离大商主独度旷野心怀惊怖劣乃得过。 天子。 声闻之人亦复如是。 畏惧生死心怀惊怖。 于此世界无有还心。 亦复无有为众生心观生死旷远。 于诸佛法无有方便。 独一无二而修诸谛。 天子。 如彼商主多诸财宝资产丰实。 度旷野已广利众生。 如是天子。 菩萨之人如大商主。 具足大慈大悲。 成就法利具于寂灭。 善御巧便调伏资产。 乘六度船。 执四摄弓箭。 成就方便。 为于佛法而修诸谛。 天子喻如狗皮以须漫瞻卜婆师迦而用熏之。 虽变为香一切人天所不爱乐。 声闻修谛亦复如是。 愿不满足中般涅槃。 不能出生多闻定慧解脱知见之香。 亦不能断依烦恼习绪。 不为人天之所爱乐。 天子。 喻如天迦尸迦衣。 以多竭流阿竭流旃檀婆师迦等百千种净香常以熏之。 一切人天之所爱乐。 菩萨亦复如是。 于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以修谛法而自熏修。 于其中间不般涅槃。 诸愿满足。 广能出生无上净香多闻定慧解脱知见功德之香。 断依烦恼习绪。 一切人天阿修罗等之所爱乐。 寂调音天子复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文殊师利。 彼宝相如来世界诸声闻众德行云何。 仁能与其俱共乐彼。 文殊师利言。 彼声闻众非坚信。 非不随他信。 非坚法。 非异法界。 非八人而度八邪。 非须陀洹而离一切恶道畏。 非斯陀含为化众生示有去来。 非阿那含去至过去一切法中。 非阿罗汉应受三千世界利养实。 非声闻而能解了诸佛所说。 不离欲染然复不为欲火所热。 于取着处离诸希望。 不离嗔恚不为恚恼所恼。 于一切众生不起恚碍。 不离愚痴不为愚痴所蔽。 于一切法离诸暗冥。 不离烦恼勤为众生断诸烦恼。 未升决定而不受生。 化度众生而无我相。 无所受取而毕报施恩。 无恩无念而修诸念处。 无生无灭而修诸正勤。 离于身心而起诸神足。 为满足一切众生神通故而修诸通。 为增长一切众生根故而修诸根。 为摧灭一切烦恼故而修诸力。 为觉了平等智故而修诸觉。 为度一切邪径故而修诸道。 为得道故而证无为。 为入实际故而修于通。 为入法界故而起知见。 为尽无明故而起于明。 为离二边故而修解脱。 能以肉眼悉见诸佛及世界世界众生。 以天眼见一切众生生死。 以慧眼领知一切众生心行。 以法眼见诸法平等。 观三世一切众生平等。 以佛眼照明佛法。 以天耳解一切佛所说。 以一心知一切众生心行。 以忆念智念过去劫际。 以神足过无边佛刹。 诸漏已尽而于无生心得解脱。 虽复可见而不成就色身。 虽有文字而无言说。 心不思议言辞无碍。 颜色端严善可乐见。 具诸相好功德庄严。 威德难视名闻高远。 体具称誉。 世法不染。 不为众恼所恼。 不为恶言所污。 游戏诸通多闻应辩。 智见诵悦灭暗冥黑。 炽然智慧说法无碍。 深入总持诸佛顾念。 非声闻辟支佛所见念如大海。 定如须弥。 堪任如地。 神足变现如因陀罗。 心得自在喻如梵王。 无等等与空等。 遍一切处入一切处。 天子。 彼宝相如来世界诸声闻众德皆如是复更成就无量功德说此法时五百比丘。 五百比丘尼。 五百优婆塞。 五百优婆夷。 五千天子等。 未升决定者各作是言。 我等愿欲乐往彼土宝相如来诸声闻众。 文殊师利言。 善男子等。 不可以声闻心得生彼土。 是故汝等宜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乃可得生。 时诸大众为生彼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土。 世尊即说当得往生。 寂调音天子复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文殊师利。 彼土以何法调伏声闻调伏菩萨。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以三乘性调伏声闻。 以摄无量生死等安慰一切众生故受身调伏菩萨。 以毁呰功德资产调伏声闻。 以不厌广积功德资产利益众生调伏菩萨。 以不愿断一切众生烦恼调伏声闻。 以乐断一切众生烦恼调伏菩萨。 以舍一切众生不为成就一切佛法调伏声闻。 以大悲心念一切众生为成就诸佛之法调伏菩萨。 以少分行调伏声闻以遍一切世间行调伏菩萨。 以舍众魔调伏声闻。 以怖一切世界众魔摧伏异论调伏菩萨。 以成就已心调伏声闻。 以成就无上菩提心调伏菩萨。 以照明已照调伏声闻。 以照明一切世界众生身及佛法调伏菩萨。 以次第方便调伏声闻。 以一刹那心方便调伏菩萨。 以断三宝种调伏声闻。 以长养三宝种调伏菩萨。 以治破瓦石器调伏声闻。 以治破金银器调伏菩萨。 以不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调伏声闻。 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调伏菩萨。 以不成就六波罗蜜方便四摄调伏声闻。 以成就六波罗蜜方便四摄调伏菩萨。 以独处林薮乐于远离调伏声闻。 以乐园林台观乐于法乐调伏菩萨。 以断烦恼习调伏声闻。 以不断烦恼习调伏菩萨。 以有量有思议有等有数调伏声闻。 以无量不思议无等无数调伏菩萨。 是名调伏。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善哉善哉。 汝善说此菩萨调伏。 汝今听我说喻更明此义。 文殊师利。 喻如一人终身叹说牛迹中水。 复有一人叹大海水。 文殊师利。 于汝意云何。 如此二水可相比不。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牛迹甚少其叹亦少。 大海无量叹亦无量。 佛言如是。 文殊师利。 喻如牛迹水少其叹亦少。 声闻调伏亦复如是。 喻如大海水既无量叹亦无量。 菩萨调伏亦复如是。 说是法时万二千天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而作是言。 世尊。 我等亦欲学菩萨调伏。 当以调伏无量众生。 寂调音天子复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文殊师利。 仁者学何调伏。 为学声闻调伏缘觉调伏菩萨调伏耶。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于汝意云何。 颇有大海不受众流者不。 天子言。 无也。 文殊师利言。 如是天子。 诸菩萨调伏喻如大海。 于诸调伏勤作方便。 修声闻调伏缘觉调伏菩萨调伏。 天子言。 文殊师利。 调伏句者是何义耶。 文殊师利言。 若知烦恼断烦恼者。 谓是调伏。 天子言。 文殊师利。 云何调伏烦恼。 云何知烦恼。 文殊师利言。 若妄想分别忆想。 不善顺思惟计有彼我。 断俱行见缠颠倒无明等。 如是为烦恼缚着。 若不妄想不分别不忆想善顺思惟。 不计彼我俱行见缠颠倒。 离无明等。 是名灭烦恼。 无忆想及究竟调伏。 天子。 是名究竟调伏。 菩萨若复以智如是知烦恼微小。 虚诳不坚牢。 空无主无我无所属。 无所从来去无所至无方处。 非内非外非两中间。 非积聚物。 无色无形无相无貌无处所。 如是烦恼究竟灭。 天子。 喻如有人能识毒蛇种性所生则能灭毒。 如是天子。 若知烦恼种性所生能灭烦恼。 天子言。 文殊师利。 云何为烦恼种性所生。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从妄想生烦恼。 若无妄想则无烦恼。 无烦恼故则无禅窟。 无禅窟故则无所住。 无所住故则无恼害。 无恼害故则究竟调伏。 天子言。 文殊师利。 为有烦恼故调伏。 为无烦恼故调伏。 文殊师利言。 天子。 喻如有人梦为毒蛇所螫。 此人为苦所逼。 即于梦中而服解药。 以服药故毒气得除。 天子。 于汝意云何。 此人实为蛇所螫不耶。 天子言。 不也。 文殊师利言。 彼毒实为除不耶。 天子言。 文殊师利。 如实不被螫除亦如是。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一切贤圣调伏亦复如是。 天子。 汝作是言。 为有烦恼故调伏无故调伏者。 天子。 如我与无我。 有烦恼无烦恼亦如是。 如我无我亦无。 如是有烦恼无烦恼亦尔。 以我即无我故。 有烦恼无烦恼。 此处余处无有烦恼可调伏。 所以者何。 一切法寂静。 不可爱故。 一切法寂静。 不可取故。 一切法究竟寂静。 不可生故。 一切法无尽。 以不生故。 一切法无生。 无成就故。 一切法无成就。 无作者故。 一切法无我作者。 以无我故。 一切法无我。 以无主故。 一切法无主。 与虚空等故。 一切法无来。 无所依故。 一切法无去。 无禅窟故。 一切法无住。 无所安立故。 一切法无安立。 生即灭故。 一切法无为。 以无漏故。 一切法无受。 究竟调伏故。 寂调音天子复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诸法以何为最。 文殊师利言。 生死所习不善顺为最。 趣涅槃界善顺为最。 于障碍中不精进为最。 于正觉中精进为最。 于诸盖中疑网为最。 种种相中得解观为最。 诸烦恼中妄想为最。 无烦恼中不妄想为最。 于诸觉中多事为最。 于灭心中禅定为最。 于诸见中增上慢为最。 于空法中无增上慢为最。 诸不善法中恶知识为最。 诸善法中善知识为最。 一切苦法中邪见为最。 一切乐法中正见为最。 于贫穷中悭贪为最。 于大富中布施为最。 于恶趣中破戒为最。 于胜趣中持戒为最。 于垢心中嗔恚为最。 于净心中忍辱为最。 于退善法中懈怠为最。 于修善法中精进为最。 于散乱中诸觉为最。 于一心中禅定为最。 无智慧中愚痴为最。 于三十七助道法中般若为最。 于慈心中无碍为最。 于悲心中专念不谄为最。 于喜心中乐法乐为最。 于舍心中离爱憎为最。 于念处中不忘宿善根为最。 于正勤中正方便为最。 于如意足中身心轻为最。 于诸根中信首为最。 于诸力中摧伏烦恼为最。 于诸觉中悟平等为最。 于八圣道度一切邪道为最。 于佛法中菩提心为最。 于摄法中财法为最。 导化众生中说法为最。 于方便中处非处智为最。 于般若波罗蜜中知一切众生心行相续到彼岸为最。 于六波罗蜜中大乘为最。 于求空中慧明为最。 于法忍出离中不由他为最。 寂调音天子复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文殊师利。 法界以何为最。 文殊师利言。 天子法界以平等为最。 天子言。 文殊师利法界以何为界。 文殊师利言。 法界以一切众生界为界。 天子言。 文殊师利。 法界颇有分齐不。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于汝意云何。 空界颇有分齐不。 天子言无也。 文殊师利言。 天子。 如空界无分齐。 法界亦如是。 无有分齐。 天子言。 文殊师利。 法界若尔。 仁者云何知法界耶。 文殊师利言。 法界即无法界。 法界不知法界。 天子言。 文殊师利。 若如是者仁知何法辩乃如是。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于汝意云何。 呼声响为知何法而有应声。 天子言。 呼声响无所知。 但以因缘合故便有声出。 文殊师利言。 如是天子。 以缘众生为境界故。 诸菩萨便有应辩。 天子言。 仁者。 为住何处而说法耶。 文殊师利言。 天子。 如如来所作化人所住说法。 我所说法亦复如是。 天子言。 文殊师利。 如来所化无所住故而有所说。 文殊师利言。 我亦如是。 无所住故而有所说。 天子言。 文殊师利。 若一切处无所住者。 仁住何处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 我住无间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子言。 彼无间复何所住。 文殊师利言。 天子。 无间者无根本无所住。 天子言。 文殊师利。 成就无间业者。 如来不说趣无间狱耶。 文殊师利言。 天子。 有无间业者如来说趣无间狱。 如是天子。 菩萨住五无间。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等为五。 若菩萨专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 于其中间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复次若废舍一切所有心时。 于其中间不与悭垢心俱。 复次我应当救一切众生。 于其中间不生下劣心。 复次知一切法无生已。 我生法中得忍。 于其中间不与诸见俱。 复次所应知应见应证处应正觉了。 如是一切悉以一心一刹那勤方便慧。 正觉了至得一切智。 于其中间终不懈废。 天子。 是名五无间。 菩萨住是无间。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子言。 文殊师利。 颇有凡夫愚人住无间罪趣无间狱。 菩萨即住是无间。 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耶。 文殊师利言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天子。 一切法以诸入空空故。 空无相无愿。 无生无起无作无为。 顺缘起故则是菩提。 天子言。 文殊师利。 此法不可见。 谁当信耶。 文殊师利言。 若不信顺如来者。 云何当信声闻耶。 天子言。 若如是者。 云何当得解脱耶。 文殊师利言。 若不行我者。 若不受一切烦恼者。 若复受持如是经典者。 若以大悲授一切众生法手者。 曰彼等有何相貌。 曰彼等当有相貌阴界入相貌。 曰彼等当有何行。 曰当有空无相无愿行。 曰彼等当何所趣。 曰彼等当趣一切智。 当趣一切众生心行。 曰文殊师利。 退转菩萨云何。 曰天子。 若退转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无有是处。 曰于何退转。 曰于一切烦恼及声闻辟支佛地。 曰云何不退。 曰若与平等等。 曰文殊师利。 平等句者有何义。 曰此是不异之说。 曰文殊师利。 若如是者云何知一切法差别。 曰天子。 不知平等者。 于平等中生差别。 行差别故趣于差别。 若知平等者则不行差别。 以不行差别故即趣平等。 谓趣无差别。 天子言。 文殊师利。 颇有有烦恼菩萨有菩提不。 曰有。 曰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无烦恼如声闻者则无受生。 天子。 菩萨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 起大悲发菩提心。 名有菩提。 文殊师利。 颇有菩萨有悭有菩提不耶。 曰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不舍菩提心。 而化度众生摄受诸法。 是菩萨有悭成就檀波罗蜜。 天子言。 文殊师利。 颇有菩萨舍戒成就尸波罗蜜不。 曰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以化度众生故为于众生是菩萨无戒成就尸波罗蜜。 天子言。 文殊师利。 颇有菩萨舍忍成就羼提波罗蜜不。 曰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舍一切异道忍修佛法忍。 是菩萨舍忍成就羼提波罗蜜。 天子言。 文殊师利。 颇有菩萨舍于精进成就毗梨耶波罗蜜不。 曰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舍声闻辟支佛精进趣等正觉菩提。 是菩萨舍精进成就毗梨耶波罗蜜。 天子言文殊师利。 颇有菩萨忘念成就禅波罗蜜不。 曰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乃至梦中不生声闻辟支佛念。 常定不舍等正觉心。 是菩萨忘念成就禅波罗蜜。 天子言。 文殊师利。 颇有菩萨无智慧成就般若波罗蜜不。 曰有。 天子言。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若菩萨一切世间蛊道起尸诸恶咒术。 于中无慧。 唯为成就摄一切智。 是菩萨无慧成就般若波罗蜜。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 善说菩萨摩诃萨所应行所不应行。 又文殊师利。 吾当为汝说喻重明此义。 文殊师利。 譬如有人饥渴羸瘦。 彼人宁忍饥渴终不食于杂毒之食。 何以故。 食。 可畏故。 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宁悭嫉破戒恶名懒惰忘念无慧。 终不希求声闻辟支佛地。 所以者何。 以可畏故。 天子白佛言。 世尊。 诸菩萨不畏烦恼耶。 佛告天子。 应畏烦恼。 畏声闻辟支佛地复过于彼。 又天子。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天子。 于汝云何。 乐生之人当畏何处。 为畏斩首斩支节耶。 天子白佛言。 世尊。 畏于斩首。 所以者何。 斩支节能修福业生于胜处。 其斩首者无有寿命不能修福。 佛告天子。 如是菩萨宁毁禁戒终不舍见。 宁有烦恼终不升于声闻决定。 天子白佛言。 希有世尊。 菩萨所行世所难信。 所以者何。 声闻之人持戒精进。 乃是菩萨破戒懒惰。 佛告天子。 如汝所言。 如贫人食是转轮王毒。 如是天子。 声闻之人持戒精进。 即是菩萨破戒懒惰。 天子。 喻如有人庸作自活。 其人尚自不能资众眷属令得快乐。 况复余人。 如是天子。 声闻精进为自断结以此精进。 不能令阎浮提人得乐。 况余一切。 天子。 如大商主多饶财宝。 常乐赈给精进不息。 则能利益一切众生。 如是天子。 菩萨专心精进成就悲愍。 则能利益一切众生。 为无量众生而作乐因。 能授世间出世间之乐。 尔时长老摩诃迦葉白佛言。 世尊。 声闻之人证无为法。 菩萨之人到于有为。 到有为者。 云何轻蔑到无为者。 佛告迦葉。 吾当为汝说喻以明此义。 迦葉。 喻四大海满中生酥。 有人析于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取酥一渧。 迦葉。 于汝意云何。 一分毛渧能轻满四海生酥不。 迦葉白佛言。 世尊。 不能轻也。 佛告迦葉。 于汝意云何。 此二酥中何者为多。 何者价贵。 迦葉复白佛言。 世尊。 一大海生酥亿百千分之一尚多尚胜。 况复四海。 迦葉。 如百分毛一所举酥渧。 当知声闻无为智亦尔。 迦葉。 如四大海生酥。 当知菩萨有为善根百千阿僧祇劫回向一切智亦复如是迦葉喻如蚁子取一粒谷比秋月谷成熟之时。 一切大地所有诸谷。 迦葉。 于意云何。 如此二谷何者多胜。 迦葉白佛言。 世尊。 秋月熟时无量众生各得受用。 此为多胜。 如是迦葉。 如蚁子所取一粒之谷。 当知声闻解脱果亦复如是。 迦葉。 犹如秋月一切大地苗稼成熟。 当知菩萨具六波罗蜜。 四摄善根此成熟已则能利益无量众生亦复如是。 迦葉。 喻如百千驮水精器来入城邑。 复有一无价琉璃宝珠。 于大海中载船舫上。 安隐得至阎浮提界到已则能除人贫乏穷患。 迦葉。 于汝意云何。 诸水精器颇能轻此无价琉璃宝不。 迦葉白佛言。 不敢轻也。 迦葉。 如水精驮入城邑者。 当知声闻无为亦复如是。 如无价琉璃大宝。 当知菩萨绍三宝种使不断绝。 生一切智宝心亦复如是。 尔时长老摩诃迦葉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说一萨婆若心宝。 菩萨则胜一切声闻辟支佛。 尔时宝相如来刹土诸来菩萨。 闻说此法已咸怀希有。 白佛言。 世尊。 此诸所说皆是戏论。 有种种垢净起诸异说。 彼宝相如来刹土。 唯说菩萨不退转法。 无烦恼缠希有难及。 释迦如来应正遍知乃能堪忍如是烦恼。 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 显示三乘差别之异。 尔时诸菩萨以诸天花供养如来已。 谓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文殊师利。 我等欲还宝住世界。 文殊师利言。 善男子等。 宜知是时。 诸菩萨言。 仁者。 不俱去耶。 文殊师利言。 善男子。 刹土平等。 佛法及众生平等处。 我欲乐是当趣是处。 诸菩萨曰。 文殊师利。 以何方便。 文殊师利言。 一切刹土平等无尽故。 诸佛等正觉不可思议。 一切法空众生自性无我。 诸善男子。 我观平等性如是故。 作是说言。 一切刹土平等。 一切佛法众生平等。 故我趣是处。 于是文殊师利即入三昧。 变此世界如宝住世界。 一切大众咸悉得见无增无减。 亦见世尊释迦牟尼色貌形体如宝相如来诸声闻众皆如彼菩萨形色相貌。 时彼菩萨见是相已。 皆谓已到宝住世界。 咸谓释迦牟尼佛即是宝相如来。 而白佛言。 世尊。 谁将我等还此世界。 佛告诸菩萨。 善男子等。 云汝等去时谁将汝去。 诸菩萨言。 文殊师利法王子。 佛告诸菩萨。 亦彼将还。 时文殊师利从三昧出谓诸菩萨言。 善男子。 各念三昧。 时诸菩萨各各念已。 所得三昧现在前已。 而作是念。 希有希有。 我等今者犹在于此。 乃谓已到宝住世界。 时诸菩萨怪未曾有。 而白佛言。 甚奇世尊。 文殊师利法王子乃能有是不可思议神通定力。 世尊。 愿诸众生得神通力。 如文殊师利。 佛告诸菩萨言。 善男子等。 喻如金银颇梨金刚栴檀等宝器及瓦器等。 是诸器等皆受空界。 空界遍在诸器。 以空界平等故。 如是善男子等。 若法如际及空。 此等诸法即一无差。 入第一义空故。 而彼众生以作种种行故。 受种种生示现千种。 我分化成若干千色。 所受地狱畜生饿鬼人天色。 声闻辟支佛菩萨佛色。 此等诸色虽皆可见。 平等色如色空等一无差无有别异。 善男子等。 以是义故当如是知。 文殊师利法王子言。 一切刹土等无别异故。 一切佛等一切法等。 一切众生等。 无差别故。 时诸菩萨受世尊如法教法。 深生厌离心得喜悦。 顶礼佛足右绕三匝。 离世尊已。 即于娑婆世界不现。 还至宝住世界。 尔时世尊告慧命阿难言。 阿难。 此胜经典汝当受持读诵广令通利。 所以者何。 若能以此经典广为人说。 若能故听受者则得无量福聚。 阿难白佛言。 唯然世尊。 我已受持。 当何名此经。 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 此经当名寂调音所问。 如是受持。 又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受持。 佛说经竟。 寂调音天子文殊师利法王子。 长老摩诃迦葉慧命阿难。 及诸时会大众。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护世等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发布时间:2025-05-14 16:54:5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