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第一卷~第十二卷) 内容: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922部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第一卷~第十二卷)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了知诸行相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阿罗汉。 一切漏尽无余烦恼。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大龙王。 诸有所作皆悉具足。 舍彼重担得大善利。 尽诸有结正智无碍。 心住寂静已得自在。 唯一尊者住补特伽罗。 所谓阿难。 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 随汝乐欲为诸菩萨摩诃萨。 如其所应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是时尊者舍利子即起是念。 今尊者须菩提为以自智慧辩才。 而为宣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耶。 为以佛威神及加持力而为说耶。 尔时尊者须菩提承佛威神知舍利子于如是色如是心有所思念。 既知是已即告舍利子言。 汝今当知。 世尊所有声闻弟子。 于诸法中若自宣说或为他说。 一切皆是佛威神力。 何以故。 佛所说法若于是中能修学者。 彼能证得诸法自性。 以证法故有所言说。 皆与诸法无所违背。 是故舍利子。 佛所说法顺诸法性。 诸善男子当如是知。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作是言。 令我随所乐欲。 如其所应宣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以何等义名为菩萨。 当说何法为菩萨法。 世尊。 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 亦不见有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 以是义故。 若菩萨及菩萨法。 皆无所有不可见不可得。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有不可见不可得。 我当为何等菩萨教何等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 心无所动不惊不怖亦不退没。 是即名为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是即了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即安住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世尊。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 应如是学。 而彼菩萨虽如是学。 不应生心我如是学。 何以故。 彼心非心心性净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云何须菩提。 有彼心非心不。 须菩提言。 舍利子。 于汝意云何。 若心非心于有于无为可得耶。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是时须菩提告舍利子言。 若心非心于有于无不可得者。 汝今何故作如是言有心非心耶。 舍利子言。 何名非心性。 须菩提言。 一切无所坏远离诸分别。 是为非心性。 尔时尊者舍利子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诚如佛说。 汝于无诤三昧行中最胜第一。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即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若有人欲学声闻法者。 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 是即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相应。 若欲学缘觉法者。 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 是即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相应。 若欲学菩萨法者。 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 是即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而得具足诸菩萨法聚集相应。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一切菩萨藏法。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于菩萨法是即相应。 若欲修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者。 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 是即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方便具足集诸佛法。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一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于无上法而得相应。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所言菩萨摩诃萨者。 我不可见亦不可得。 而菩萨但有名字。 世尊。 即此名字亦不可见不可得。 般若波罗蜜多亦但有名字不可见不可得。 当为何等菩萨教何等般若波罗蜜多。 以是义故我即生疑。 世尊。 我于名字中求菩萨摩诃萨毕竟不可得。 而彼名字无住处非无住处。 无决定无不决定。 何以故。 彼名字性无所有故。 是故无住处非无住处。 无决定无不决定。 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于无所动不惊不怖亦不退没。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住菩萨地而不退转。 善住无住相应。 复次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住于色不住受想行识。 何以故。 若住于色即行色行。 非行般若波罗蜜多。 若住受想行识即行受想行识。 非行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住于诸法即不能受般若波罗蜜多。 与般若波罗蜜多而不相应。 不能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不能成就一切智。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不受于色不受受想行识。 若不受色即非色。 不受受想行识即非受想行识。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受。 菩萨摩诃萨于无受法中当如是行。 此即名为菩萨摩诃萨。 一切法无受三摩地。 广大圆满无量决定。 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坏。 世尊。 彼一切智。 无有相无所取。 若有相可取者。 彼室哩尼迦波哩没啰惹迦。 如是等人于一切智不应生信。 何以故。 此人于一切智而生信解。 以有量智入如是法。 不受于色不受受想行识。 不以喜乐法为智所观。 不以内色为智所观。 不以外色为智所观。 不以内外色为智所观。 亦不离内外色为智所观。 如是不以内受想行识为智所观。 不以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 不以内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 亦不离内外受想行识为智所观。 而彼室哩尼迦等。 于如是法及一切智智深生信解。 于诸法性而得解脱。 又于一切法无取无非取。 乃至涅盘亦无取无非取。 世尊。 修菩萨法者。 虽于色受想行识而无所受。 彼未圆满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亦不中道取证涅盘。 是故世尊。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了知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想般若波罗蜜多时应作是观。 何法是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为何等相。 诸法无所生亦复无所得。 般若波罗蜜多其云何有。 若菩萨作是观时。 心无所动不惊不怖亦不退没。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若诸色法离色自性。 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自性。 般若波罗蜜多离般若波罗蜜多自性。 一切智复离般若波罗蜜多自性。 般若波罗蜜多复离一切智自性。 一切智离一切智自性者。 云何说。 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言。 舍利子。 如是如是。 一切色法离色自性。 受想行识离受想行识自性。 乃至一切智离一切智自性。 般若波罗蜜多相离般若波罗蜜多相自性。 诸相离诸相自性。 无性亦离自性。 尔时尊者舍利子复白须菩提言。 云何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是中学者彼能成就一切智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彼能成就一切智。 何以故。 诸法无生亦非无生。 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了知。 如是行者即能随顺亲近彼一切智。 身心清净诸相清净。 在在处处严净佛土。 成熟有情具诸佛法。 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近一切智。 复次尊者须菩提言。 若有菩萨摩诃萨行于色法此为行相。 若行色相此为行相。 若生色行此为行相。 若灭色行此为行相。 若坏色行此为行相。 若空色行此为行相。 我行诸行亦是行相。 我行菩萨行亦是行相。 于菩萨法我有所得亦是行相。 如是若行受想行识此为行相。 若行受想行识相此为行相。 若生受想行识此为行相。 若灭受想行识此为行相。 若坏受想行识此为行相。 若空受想行识此为行相。 我行诸行亦是行相。 我行菩萨行亦是行相。 于菩萨法我有所得亦是行相。 若作是念能如是行乃名行般若波罗蜜多亦是行相。 若如是行者当知此菩萨未能具足善巧方便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当云何行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言。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不行于色不行色相。 不行色生不行色灭。 不行色坏不行色空。 不行我行不起我行。 菩萨行如是。 不行受想行识。 不行受想行识相。 不行受想行识生。 不行受想行识灭。 不行受想行识坏。 不行受想行识空。 不行我行不起我行。 菩萨行不作是念。 若如是行乃名行般若波罗蜜多。 若如是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而彼菩萨摩诃萨虽如是行。 即不念我行不念我不行。 不念我亦行亦不行。 不念我非行非不行。 又复不念有所行。 不念无所行。 不念亦有所行亦无所行。 不念非有所行非无所行。 何以故。 一切法无念无取无非取。 此名菩萨摩诃萨一切法无受三摩地。 广大圆满无量决定。 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坏。 此三摩地遍入一切三摩地行。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者。 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尊者须菩提。 承佛威神作如是言。 若菩萨摩诃萨虽行无数三摩地而无行相。 虽见无数三摩地而无所见。 彼菩萨不作是念。 此三摩地我已入。 此三摩地我当入。 此三摩地我今入。 如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 离一切相而无所生。 若如是者当知是菩萨已从先佛。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于三摩地无所行相。 彼得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 而此三摩地为有所观不。 须菩提言。 不也舍利子。 何以故。 彼三摩地性无所有。 离诸分别及所了知。 尔时世尊赞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如佛世尊威神辩才及加持力。 如是宣说诸菩萨摩诃萨当如是行如是修学。 何以故。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是为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是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 是即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耶。 佛言。 舍利子。 如是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是为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修学当学何法。 佛言。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了法无所有亦复无所学。 是为修学。 何以故。 彼一切法皆无所有。 而诸愚异生于无法中分别执着。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法无所有今云何有。 佛言。 舍利子。 诸法无所有今如是有。 彼诸愚异生于无法中以不了故说为无明。 是故执着无明。 以执着故起分别心。 由分别故堕于二边。 如是展转于一切法。 种种分别起所得相。 彼分别已依于二边而生执着。 是故分别过去诸法。 分别未来诸法。 分别现在诸法。 以诸分别故执著名色。 舍利子。 彼诸异生不了诸法无所有性起分别者。 于如实道不能了知亦不能见。 由不知见故不出三界。 于实际法不能安住亦不生信。 是故堕彼愚异生数。 尔时尊者舍利子复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学一切智不。 佛言。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非学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亦学一切智。 如是学者亦学一切法。 得近一切智成就一切智。 是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有幻人作是问言。 云何修学一切智。 云何亲近一切智。 云何成就一切智。 彼若作是问我当云何答。 佛言。 须菩提。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须菩提言。 善哉世尊。 愿乐欲闻。 佛言。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幻异于色色异幻不。 如是幻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异于幻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异幻非色异色非幻。 彼幻即色彼色即幻。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言。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所有五取蕴是菩萨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佛告须菩提。 当知五取蕴即是幻人。 何以故。 说色如幻受想行识亦如幻。 彼色受想行识。 即是六根五蕴。 是故菩萨摩诃萨亦如幻。 若欲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 当如幻学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有初住大乘菩萨。 闻作是说得无惊怖耶。 佛言。 须菩提。 彼初住大乘菩萨若随恶知识。 即于是法闻已惊怖。 而彼菩萨若随善知识。 即闻是法不生惊怖。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佛言。 若有教令远离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为菩萨恶知识。 何名菩萨善知识。 佛言。 若于般若波罗蜜多。 自所宣说转教他人。 复为他人广示魔业及魔过失。 劝令觉了觉已复令远离。 又复劝令不离诸佛。 须菩提当知。 是人被大乘铠大乘庄严安住大乘。 是为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大乘庄严安住大乘。 世尊。 当说何句义是菩萨义。 佛言。 须菩提。 当知非句义是菩萨义。 何以故。 菩萨于一切法无所障碍。 于一切法如实了知。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障碍亦如实知。 此说为菩萨义。 又复世尊。 云何得名摩诃萨。 佛言。 于有情聚中而为最上。 以是义故名为摩诃萨。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我亦乐说摩诃萨义。 佛言。 随所乐说今正是时。 舍利子言所有我见。 众生见。 命者见。 补特伽罗见。 诸有趣见。 断见。 常见。 及有身见。 若离如是等见为众生说法者是为摩诃萨。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我亦乐说摩诃萨义。 佛言。 随所乐说今正是时。 须菩提言。 若菩提心。 一切智心。 无漏心。 无等心。 无等等心。 于如是心无碍无著。 不为一切声闻缘觉所坏。 以是义故名为摩诃萨。 由此入于菩萨摩诃萨数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云何彼心无碍无著须菩提言。 以无心故心无障碍亦无所著。 舍利子言。 心义云何。 须菩提言。 舍利子。 心于有无为可生耶。 为可得耶。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是时须菩提告舍利子言。 心于有无若不可得者。 何故于心有所说耶。 尊者舍利子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诚如佛说。 汝于无诤三昧行中最胜第一。 尔时尊者满慈子白佛言。 世尊。 我亦乐说摩诃萨义。 佛言。 随所乐说今正是时。 满慈子言。 摩诃萨者所谓被大乘铠以大乘法而自庄严安住大乘。 是故说为摩诃萨义。 是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所言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者。 以何义故名大乘铠。 佛言。 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 我应度无量无数众生令至涅盘。 虽度如是众生。 已于诸众生无所度想。 而无一众生得涅盘者。 何以故。 一切法性本如是故离诸起作。 须菩提。 譬如幻师于四衢道以其幻法出多人聚出已即隐。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诸幻人有所从来有其实不。 有所灭去有所坏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度无量无数众生令至涅盘。 而实无众生有所度者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生惊怖。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被大乘铠而自庄严。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了知者。 是为被大乘铠勇猛坚固而善庄严。 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何以故。 彼一切智是无为无作法。 为利众生故起诸方便。 而彼众生亦是无为无作法。 须菩提言。 诚如佛说。 所以者何。 色无缚无解。 受想行识亦无缚无解。 世尊。 色真如无缚无解。 受想行识真如亦无缚无解。 尔时尊者满慈子白须菩提言。 如尊者所说。 色无缚无解。 受想行识无缚无解。 色真如无缚无解。 受想行识真如无缚无解者。 此中何等是色无缚无解。 何等是受想行识无缚无解。 何等是色真如无缚无解。 何等是受想行识真如无缚无解。 须菩提答言。 满慈子。 汝今当知。 幻人色无缚无解。 幻人受想行识无缚无解。 幻人色真如无缚无解。 幻人受想行识真如无缚无解。 何以故。 无所有故无缚无解。 离故无缚无解。 不生故无缚无解。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者。 是即安住大乘被大乘铠大乘庄严。 即时尊者满慈子。 闻是说已默然而住。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菩萨摩诃萨安住大乘被大乘铠大乘庄严。 世尊以何义故为名大乘。 菩萨云何了知。 是乘从何所出。 出已于何所住。 佛告须菩提。 大乘者无限量无分数无边际。 以是义故名为大乘。 菩萨摩诃萨即如是了知。 又言大乘从何所出住何处者。 是乘从三界出住波罗蜜多。 彼无所著故即住一切智。 从是出生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若法无所出亦复无所住。 以无住故即一切智无住相应。 又此大乘亦无所有即无所出。 无出故如是出。 所以者何。 若有所出若无所出。 如是二法俱不可得而无所生。 乃至一切法中。 无法可出亦无非法可出。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如是出生。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彼大乘法于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中。 而为最胜与虚空等。 如彼虚空能受无量无数众生。 彼大乘法亦复如是。 能受无量无数众生。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不见有来不见有去亦无住处。 前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 三世平等无所生故。 是故大乘义如是说。 尔时世尊赞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如是修学。 彼菩萨摩诃萨即得成就一切智。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了知诸行相品第一之二尔时尊者满慈子白佛言。 世尊。 佛令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多。 何故于今说大乘法。 时尊者须菩提即白佛言。 世尊。 我所说大乘将无违彼般若波罗蜜多耶。 佛言。 不也须菩提。 如汝所说随顺般若波罗蜜多。 是时须菩提承佛神力白佛言。 世尊。 我于前后中际求菩萨摩诃萨了不可得。 何以故。 色无边。 故菩萨摩诃萨亦无边。 受想行识无边故菩萨摩诃萨亦无边。 色是菩萨无所有故不可得。 受想行识是菩萨无所有故不可得。 世尊。 如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 求菩萨摩诃萨毕竟不可得。 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见不可得。 乃至一切智亦不可见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 皆不可见不可得。 云何为法云何为非法。 当以何法教入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菩萨但有名字。 般若波罗蜜多亦但有名字。 而彼名字亦无所生。 世尊。 如说我我法毕竟无所生。 我无自性故一切法亦尔。 此中云何色无著无生。 云何受想行识无著无生。 一切法无性故无著无生。 以法无性故一切法无生。 是故无生亦无生。 我今即以无生法。 教入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若离无生法求一切法。 乃至佛菩萨法了不可得。 何以故。 若离无生法者。 菩萨摩诃萨无能成就彼菩提行。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心无所动。 不惊不怖亦不退没。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观想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 若行若观想时不受于色。 不见色生不见色灭。 如是不受受想行识。 不见受想行识生不见受想行识灭。 何以故。 若色无生即非色。 若色无灭即非色。 此无生与色无二无别。 无灭与色亦无二无别。 若说色即是无二法。 若受想行识无生即非受想行识。 若受想行识无灭即非受想行识。 此无生与受想行识无二无别。 无灭与受想行识亦无二无别。 若说受想行识即是无二法。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观已。 即于色受想行识。 无所受无所生无所灭。 乃至一切法一切相亦复如是。 何以故。 若色受想行识无生无灭即非色受想行识。 此色受想行识与无生无灭无二无别。 若说色受想行识即是无二法。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如我解尊者须菩提所说义。 菩萨即是无生法。 若如是者云何菩萨为利众生故。 有难行行及难行想。 须菩提言。 舍利子。 我不欲令菩萨摩诃萨有难行行及难行想。 何以故。 若有难行想即不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 若于一切众生。 生易想乐想父想母想及彼子想。 如是即能利益无量无数众生。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当生如是想。 我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 一切众生亦如是。 于一切时一切处解脱一切苦。 于一切处不舍众生。 普令众生解脱苦蕴。 于诸心意不生过失。 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若生如是心。 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 如我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 毕竟无所有不可得故。 彼一切法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种。 亦毕竟无所有不可得。 如是即于内外一切法生无所有想。 若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心行。 即无难行行无难行想。 复次尊者舍利子。 汝先所言菩萨无生。 如是如是。 菩萨实无生。 舍利子言。 若菩萨无生。 彼菩萨法岂无生耶。 须菩提言。 菩萨法亦无生。 舍利子言。 若菩萨法无生者。 彼一切智为无生不。 须菩提言。 一切智无生。 舍利子言一切智法为无生不。 须菩提言。 一切智法亦无生。 舍利子言。 若一切智法亦无生者。 彼诸异生是无生不。 须菩提言。 诸异生类亦复无生。 又言彼异生法为无生不。 须菩提言。 诸异生法亦即无生。 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若菩萨菩萨法。 一切智一切智法。 异生异生法皆无生者。 彼菩萨摩诃萨得一切智即是无生。 得无生耶。 尊者须菩提言。 舍利子。 我不欲令无生法有所得。 何以故。 无生法不可得故。 舍利子言。 无生法不得无生耶。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无生法不得无生。 舍利子言。 若彼法无生。 无生亦无生不。 须菩提言。 生法无生。 无生亦无生。 舍利子言。 若无生亦无生者。 汝所言所乐说为生为无生。 须菩提言。 乐说亦无生。 舍利子言。 若乐说无生者所言无生不。 须菩提言。 所言所乐说一切皆无生。 尊者舍利子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汝于说法人中最胜第一。 何以故。 随有所问而悉能答。 于诸法相无动无坏。 须菩提言。 舍利子。 法本如是。 佛诸弟子于无依止法中。 随有所问而悉能答于诸法相无动无坏。 何以故。 一切法无所依止。 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若一切法无所依止。 菩萨摩诃萨依何波罗蜜多。 须菩提言。 依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当如实知。 彼一切法无依止故。 诸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作是念。 无说无示无闻无得。 心无所动无所求相无所持相。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无数般若波罗蜜多行不离是念。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离是念。 若菩萨摩诃萨不离是念。 即得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行。 若菩萨摩诃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行。 即得不离是念。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不离是行不离是念者。 彼一切众生亦应得不离般若波罗蜜多行。 何以故。 一切众生亦不离是行不离是念。 须菩提言。 舍利子。 如汝所说成就我义。 何以故。 众生无性故当知念亦无性。 众生离故当知念亦离。 众生无心故当知念亦无心。 众生无觉了故当知念亦无觉了。 众生知如实义故念亦知如实义。 舍利子。 我欲令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帝释天主品第二尔时帝释天主。 与四十千天众俱来会中。 四大天王与二十千天众。 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与十千梵众。 净居天子与千天众。 如是等皆来集会。 彼诸天子所有业报光明。 以佛威神胜光明故皆悉不现。 是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 我等诸天乃至梵众。 皆悉来集乐欲听受。 尊者须菩提。 为诸菩萨摩诃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令诸菩萨云何安住。 云何修学云何相应。 须菩提言。 憍尸迦。 今此天子众中。 以佛威神加持力故。 若有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当发心。 若已入正位者。 即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 彼于轮回有所缚故。 如是等人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我亦随喜劝令发心。 于其善根使不断绝。 尔时世尊赞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汝善劝导诸菩萨摩诃萨。 令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相应。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于众生有大恩德。 我今为报佛恩故如是劝导。 何以故。 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有弟子。 亦为报佛恩故劝导诸菩萨摩诃萨。 令诸菩萨如其梵行住真实法。 亦教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以如是行故发生无上智。 世尊。 我今亦如是摄受护持诸菩萨摩诃萨。 以我如是摄受护持因缘力故诸菩萨摩诃萨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尊者须菩提告帝释天主言。 汝等谛听。 如理思惟。 我今宣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安住空法。 令诸菩萨被大乘铠大乘庄严。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所谓不住五蕴。 不住眼根不住色境。 不住眼识不住眼触亦复不住眼触所生诸受。 如是不住耳鼻舌身意根。 不住声香味触法境。 不住耳鼻舌身意识。 不住耳触乃至意触。 亦复不住耳触乃至意触所生诸受。 不住地水火风空识界。 不住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 不住须陀洹果。 不住斯陀含果。 不住阿那含果。 不住阿罗汉果。 不住缘觉果。 不住佛地。 以如是不住五蕴乃至不住佛地故。 不住色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 不住色受想行识若苦若乐。 不住色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 不住色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 不住色受想行识若净若染。 不住色法有所得空。 不住受想行识有所得空。 不住须陀洹无为果。 不住斯陀含无为果。 不住阿那含无为果。 不住阿罗汉无为果。 不住缘觉无为果。 不住佛法。 不住须陀洹福田。 不住须陀洹七往来身。 不住斯陀含福田。 不住斯陀含毕竟一来此世尽苦边际。 不住阿那含福田。 不住阿那含不还此世于彼涅盘。 不住阿罗汉福田。 不住阿罗汉现世入于无余涅盘。 不住缘觉福田。 不住缘觉出过声闻不及佛地而趣涅盘。 不住诸佛最上福田。 不住佛法出过异生及声闻缘觉地。 利益无量无数众生。 复令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众生。 不趣声闻缘觉无余涅盘。 决定趣证正等正觉无上涅盘建立佛事。 诸如是等皆悉不住。 尔时尊者舍利子即起是念。 若诸如来出过异生及声闻缘觉地。 利益无量无数众生。 复令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众生。 不趣声闻缘觉无余涅盘。 决定趣证正等正觉无上涅盘。 建立佛事。 于如是法皆不住者当于何住。 是时尊者须菩提。 承佛威神知其念已。 即谓尊者舍利子言。 舍利子。 于汝意云何。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有法可住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无法可住。 何以故。 彼无住心名为如来。 不住有为界不住无为界。 不住彼中故。 须菩提告言。 如是如是。 舍利子。 诸菩萨摩诃萨应当如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住而住。 如是住者非有所住非无所住。 非为决定非不决定。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而善安住无住相应。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行。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作是思惟。 诸夜叉众所有语言文字章句尚可了知。 而尊者须菩提所说诸法。 我等天众无能解了。 时须菩提知诸天子于其色心所思念已。 告诸天子言。 汝等当知。 彼一切法无说无示无闻无得。 离诸分别无所了知。 是时诸天子众复作是念。 如尊者须菩提所说转复难解。 广大深远最上微妙。 我等天众难可得入。 尔时尊者须菩提又复知诸天子心所念已。 即时告言。 汝等当知。 若欲得须陀洹果。 欲住须陀洹果者当住是忍。 若欲得斯陀含果欲住斯陀含果。 若欲得阿那含果欲住阿那含果。 若欲得阿罗汉果欲住阿罗汉果。 若欲得缘觉果欲住缘觉果。 若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欲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皆住是忍。 时诸天子闻是说已又复思惟。 当有何人能听受尊者须菩提说法。 时须菩提承佛威神。 又知其念。 重复告言。 诸天子众汝等当知。 彼诸幻人而能听受我所说法。 何以故。 彼于诸法无闻无证。 是时诸天子众白须菩提言。 云何尊者。 一切众生为如幻不。 须菩提言。 一切众生皆悉如幻亦复如梦。 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与其幻梦无二无别。 以如是故彼一切法亦如幻梦。 所有须陀洹须陀洹果。 斯陀含斯陀含果。 阿那含阿那含果。 阿罗汉阿罗汉果。 缘觉缘觉果。 皆如幻如梦。 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亦如幻如梦。 尔时诸天子众复白尊者须菩提言。 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如幻梦者。 彼涅盘法亦如幻梦耶。 须菩提言。 如是涅盘亦如幻梦况余法耶。 诸天子言。 彼涅盘法何故亦说如幻梦耶。 须菩提言。 若复有法过涅盘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 何以故。 而彼幻梦与涅盘法无二无别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 尊者满慈子。 尊者摩诃俱絺罗。 尊者摩诃迦旃延。 尊者摩诃迦葉。 如是等大声闻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众。 俱白尊者须菩提言。 如尊者所说般若波罗蜜多。 何人能受其义。 是时阿难。 即告众言。 所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具正见人。 及彼漏尽诸阿罗汉。 当知是等。 于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多能受其义。 尔时须菩提告诸众言。 我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无能受者。 何以故。 此中无法宣说。 无法表示无所分别无所了知。 以无说示无了知故。 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宣说如是听受。 是时帝释天主即作是念。 今尊者须菩提。 宣说如是甚深正法。 我当化诸妙华以散其上。 作是念已即时化出无数妙华。 散于尊者须菩提上。 是时须菩提即作是念。 此所化出无数妙华。 我于三十三天上曾所未见。 此华殊妙非树所生。 时帝释天主知尊者须菩提心所念已。 即白须菩提言。 此华非生法。 何以故。 不从心生不从树出。 须菩提言。 憍尸迦。 此华若不从树生又非心出者即是无生。 若其无生即不名华。 帝释天主即作是念。 此尊者须菩提智慧甚深。 于名句文而善宣说。 随其所说不坏假名说如实义。 作是念已即白须菩提言。 如尊者所说。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 尔时尊者须菩提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是如是。 菩萨摩诃萨当如是学。 如是学者不学须陀洹果。 不学斯陀含果。 不学阿那含果。 不学阿罗汉果。 不学缘觉果。 若不学如是果是即学一切智安住佛法。 如是安住者即学无量无边佛法。 如是学者虽学色法无所增减。 虽学受想行识亦无所增减。 若于色受想行识不增减学者。 即不取色学不取受想行识学。 不舍色学不舍受想行识学。 若法无取无舍即法无生无灭。 若了一切法无取无舍无生无灭。 如是学者是即名为学一切智。 出生一切智。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 于法无所取故。 学无生灭故。 学者彼一切智。 亦无所取故。 学无生灭故。 学菩萨摩诃萨。 若如是学者。 当为修学一切智不。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彼一切智乃至一切佛法。 无所取无生灭。 如是修学者。 是为菩萨摩诃萨学一切智。 尔时帝释天主。 白尊者舍利子言。 菩萨摩诃萨。 般若波罗蜜多当于何求。 舍利子言。 憍尸迦。 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当于须菩提所转中求。 帝释天主言。 尊者舍利子。 彼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多。 是何神力所加持故。 舍利子言。 憍尸迦。 当知是佛神力所加持故是时尊者须菩提。 告帝释天主言。 我所说般若波罗蜜多。 当知皆是如来神力所加持故。 所言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当于何求者。 当知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不应于色中求。 不应离色中求。 如是不应于受想行识中求。 不应离受想行识中求。 何以故。 色非般若波罗蜜多。 离色亦非般若波罗蜜多。 受想行识非般若波罗蜜多。 离受想行识亦非般若波罗蜜多。 帝释天主言。 尊者须菩提。 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耶。 无量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耶。 无边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耶。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大波罗蜜多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无量波罗蜜多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无边波罗蜜多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色广大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广大。 受想行识广大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广大。 色受想行识无量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量。 色受想行识无边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复次憍尸迦。 缘无边故即般若波罗蜜多无边。 以般若波罗蜜多无边故众生亦无边。 以何义故名缘无边。 所谓色受想行识。 前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 乃至一切法于前后中际亦不可得。 以是义故名缘无边。 即般若波罗蜜多无边。 又复以何义故说众生无边。 憍尸迦当知。 前后中际无众生可得。 帝释天主言。 云何须菩提。 彼众生界岂无边耶。 须菩提言。 众生无量算数不及。 以是义故众生无边。 帝释天主。 复白尊者须菩提言。 所言众生者以何义故名为众生。 须菩提言。 一切法义是众生义。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当说何义为众生义。 帝释天主言。 如我意者。 非法义是众生义。 非非法义是众生义。 当知众生无本无因无我无缘。 而以方便立彼名字。 须菩提言。 憍尸迦。 我先所说众生无边。 于汝意云何。 实有众生可说可示不。 帝释天主言。 不也须菩提。 时须菩提言。 若诸众生无有其实不可说示者。 是故我说众生无边。 憍尸迦。 假使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住寿如兢伽沙劫。 以方便语言。 说一切众生若已生若现生若当生。 若已灭若现灭若当灭。 而能说其边际不。 帝释天主言。 不也须菩提。 何以故。 一切众生本来清净。 须菩提言。 如是众生无边故。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是时会中帝释天主大梵天王。 及大世主并余诸天。 天女神仙众等。 俱白佛言。 快哉善哉。 如来出世。 尊者须菩提。 能善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受持此法。 若不离诸佛如来般若波罗蜜多者。 我当尊敬如诸佛想。 尔时世尊。 告帝释天主大梵天王并余一切天仙众言。 如是如是。 汝等当知。 我于往昔最上灯城燃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修菩提行。 我于尔时亦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彼燃灯如来。 即为我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作如是言。 汝于来世过阿僧祇劫当得成佛。 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时帝释天主并诸天众。 俱白佛言。 希有世尊。 希有善逝。 此般若波罗蜜多能摄一切智。 菩萨摩诃萨当如是学。 宝塔功德品第三之一尔时世尊。 普告四众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帝释天主等。 欲界诸天众。 大梵天王等。 色界诸天众。 乃至色究竟天。 一切天子众。 汝等当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能听受读诵。 如说修行者。 是人不为魔及魔民人非人等伺得其便。 不为恶毒所能伤害。 不以横夭舍其寿命。 复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未能听受读诵者。 所有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诸天子众往彼人所为作护念。 劝令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听受读诵如说修行。 复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 是人若在空室若入众中。 若在树下及旷野处。 若行道路及非道中乃至大海。 如是等处若行若住若坐若卧。 离诸怖畏诸天护念。 尔时四大天王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听受读诵如说修行者。 我当往彼护念其人。 使令精进不生退屈。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听受读诵如说修行者。 我亦往护其人令无衰恼。 尔时大梵天王并诸梵众。 俱白佛言。 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听受读诵如说修行者。 我当往护其人令无衰恼。 尔时帝释天主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者。 于现世中获如是功德。 云何世尊。 若人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 而能摄诸波罗蜜多不。 佛言。 憍尸迦如是。 若人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 即能摄诸波罗蜜多。 憍尸迦。 此般若波罗蜜多。 若人受持读诵者。 所有功德广大甚深。 汝当谛听。 如善作意。 当为汝说。 帝释天主言。 善哉世尊。 愿为宣说。 佛言。 憍尸迦。 我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为一切恶法损恼破坏。 若诸恶法起时欲生损恼。 彼法即当渐自销灭。 虽复暂起而不为害。 何以故。 憍尸迦当知。 此善男子善女人。 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力故。 恶法虽生而自销灭。 憍尸迦。 譬如世间有诸毒蛇周行求食。 见诸小虫即欲食啖。 是时有药名为末只能销诸毒。 而彼小虫即诣药所。 是时毒蛇闻是药气即自退还。 彼诸小虫不为所食。 何以故。 此末只药能销诸毒。 憍尸迦。 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受持读诵。 自所宣说或为他说如说修行。 是人不为一切恶法所能伤害恶法虽生即自销灭。 何以故。 当知皆是般若波罗蜜多功德力故。 在在处处无所动转。 般若波罗蜜多。 能除贪等一切烦恼。 而能趣证无上涅盘。 憍尸迦。 若有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彼四大天王。 帝释天主。 大梵天王。 乃至诸佛菩萨。 常护是人令无衰恼。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人常出信顺语言。 柔软语言。 白净语言。 不杂语言。 不生忿怒。 不为我慢所覆。 常生慈心。 不起恨恚忿等烦恼不令增长。 彼善男子善女人常作是念。 我为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于损恼法不应生嗔。 何以故。 嗔法若生诸根变异。 调善色相非所和合。 作是念已安住正念。 憍尸迦。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故。 于现世中获如是功德。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宝塔功德品第三之二尔时帝释天主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 菩萨摩诃萨。 为回向故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不以高心而生取相。 佛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自所宣说。 或令他说如说修行者。 是人以其功德力故。 若入军阵无所怯惧。 勇猛坚固胜伏他军。 乃至行住坐卧皆得吉祥。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人于一切处。 若行若止或遇刀杖等难。 于彼人身无所伤害。 乃至将失寿命不生怖畏。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无量明。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明。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明。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明。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学如是明者。 不念自恶不念他恶不念自他恶。 憍尸迦当知。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受持读诵者。 于现世中获是功德。 又复菩萨摩诃萨学是明者。 即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一切智智。 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即能观达一切众生种种心行。 所言一切智智者谓诸明法。 菩萨摩诃萨是中学者。 无有少法而不能入。 无有少法不能了知。 无有少法不能证悟。 是故得名一切智智。 复次憍尸迦。 若有人能以此般若波罗蜜多。 书写经卷供养受持。 若自读诵或复转劝他人。 乃至为人解说其义。 是人不为一切人非人等伺得其便。 诸佛菩萨常所护念。 唯除过去诸业报应。 憍尸迦。 譬如大菩提场及菩提树周匝方隅。 若人非人乃至傍生异类。 皆不能入亦不能住。 不能破坏作其过恶。 何以故。 所有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于是处证佛菩提。 憍尸迦。 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若人非人不得其便。 不能破坏出其过恶。 何以故。 若供养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处。 随其方地即同造诸宝塔尊重供养瞻礼称赞憍尸迦当知。 此般若波罗蜜多。 于现世中有是功德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尊重恭敬。 置诸妙华烧香涂香末香及诸华鬘。 乃至诸妙幡盖燃诸油灯。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般涅盘后。 收取舍利起妙宝塔。 尊重恭敬瞻礼称赞。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福德。 与前福德何者为多。 佛言。 憍尸迦。 我今问汝随汝意说。 于意云何。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当学何法得如是身。 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一切智智。 是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法故。 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一切智智。 佛言憍尸迦。 是故当知。 佛不以是身故得如来果。 以成就一切智智故得成如来。 当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所有一切智智。 从般若波罗蜜多生。 复从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生如来身。 是故此身与一切智智而为依止。 由一切智智为所依故即得佛身即得法身得僧伽身。 是故一切众生。 于如来身得瞻礼供养。 乃至般涅盘后以佛舍利起塔供养。 憍尸迦。 彼善男子善女人。 虽复如是起塔供养如来舍利。 不如有人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尊重恭敬。 以香华灯涂幢幡宝盖种种供养。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供养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即供养一切智智。 是故善男子善女人。 若欲供养一切智智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常当书写尊敬受持作诸供养。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阎浮提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不能书写受持读诵。 不自宣说不令他说。 又复不能以诸香华幢幡宝盖尊敬供养。 世尊。 如是等人失大善利。 不能成就广大果报。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阎浮提中有几所人。 于佛法僧得不坏信。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此阎浮提人于佛法僧。 得不坏信者其数甚少。 佛言憍尸迦。 如是如是。 阎浮提人。 少有能于佛法僧宝得不坏信。 若于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果。 及缘觉果。 其所证者。 而亦甚少。 于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已发者能住不退。 若现发者勇猛精进。 若未发者当能发起。 如是等人转复甚少。 又复阎浮提人。 少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善住相应。 少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依法修行。 少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心不退转住菩萨地。 少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修行趣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 若有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听受读诵。 自所宣说。 或令他说如说修行。 乃至尊重恭敬。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种种供养者。 当知皆是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住不退转菩萨地者。 又复憍尸迦。 此阎浮提中有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 于汝意云何。 憍尸迦。 汝今当知。 虽复有如是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于其中间若一若二住不退转地。 何以故。 此阎浮提有诸众生起下劣心生下劣想。 智慧信解亦复下劣。 是故起劣精进。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难得想。 不能起求而生懈怠。 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乐欲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成就最上乐者。 是故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猛利心听受读诵。 何以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应作是念。 此般若波罗蜜多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往昔修菩萨行时亦如是学。 我今亦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所师。 憍尸迦。 若佛住世若涅盘后。 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依止此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般涅盘后。 以佛舍利造俱胝数七宝妙塔。 是人乃至尽寿已来。 以香华灯涂幢幡宝盖诸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供养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 各各受持宣布演说。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 置清净处生尊重心。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当知。 此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如前所说俱胝宝塔。 且置是数。 假使有人以佛舍利造七宝塔满阎浮提。 是人乃至尽寿已来。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 各各受持宣布演说。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 置清净处生尊重心。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 当知此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如前所说造七宝塔满阎浮提。 且置是数。 假使有人以佛舍利造七宝塔满四大洲。 是人乃至尽寿已来。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 各各受持宣布演说。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 置清净处生尊重心。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当知。 此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如前所说造七宝塔满四大洲。 且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有人以佛舍利造七宝塔满小千世界。 是人乃至尽寿已来。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 各各受持宣布演说。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置清净处。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当知。 此善男子善女人。 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如前所说造七宝塔满小千世界。 且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有人以佛舍利造七宝塔满中千世界。 是人乃至尽寿已来。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各各受持。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置清净处。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当知。 此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如前所说造七宝塔满中千世界。 且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有人以佛舍利造七宝塔满三千大千世界。 是人乃至尽寿已来。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各各受持。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置清净处。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 当知此善男子善女人。 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如前所说造七宝塔。 满三千大千世界。 且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 各各以佛舍利造七宝塔。 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乃至种种伎乐歌舞。 作如是等广大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诸众生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各各受持。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置清净处。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憍尸迦当知。 此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如是如是。 诚如佛说。 若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尊重供养者。 当知是人即同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了诸佛智。 即同于彼一切世界广作最极无边供养。 世尊。 如佛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如前数量。 我今复置是数。 世尊。 假使如彼兢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而彼世界满中众生。 一一众生各各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若住一劫若减一劫。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乃至种种伎乐歌舞。 如是供养。 又复尊重瞻礼称赞。 世尊。 彼诸众生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发信解心。 自当受持读诵记念。 复为他人广说流布。 普令众生得大善利。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各各受持。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经置清净处。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如是等种种供养。 尔时世尊告帝释天主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尊重供养者。 当知是人所获福德无量无数。 无有边际无等无比。 乃至其福不可思议。 何以故。 当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一切智。 从般若波罗蜜多生。 复从一切智生如来身。 憍尸迦。 是故当知。 若人以佛舍利起塔供养。 与彼受持读诵尊重供养般若波罗蜜多经者。 所作福行所获功德。 较量是数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俱胝分不及一。 百俱胝分。 千俱胝分。 百千俱胝分。 百千俱胝那庾多分。 不及其一。 数分算分。 及譬喻分乃至乌波尼杀昙分不及其一。 尔时先从帝释天主同来会者。 四十千天子众。 俱白帝释天主言。 今当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是时世尊。 即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诸天言。 汝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 何以故。 憍尸迦。 若阿修罗与彼三十三天子众共相斗战。 是时汝当思念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彼阿修罗即当退屈而自隐没。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此般若波罗蜜多。 是广大明。 此般若波罗蜜多。 是无量明。 是无上明。 是最胜明。 是无等明。 是无等等明。 尔时佛告帝释天主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此般若波罗蜜多。 是广大明。 是无量明。 是无上明。 是最胜明。 是无等明。 是无等等明。 何以故。 所有过去未来现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从是大明所出生故。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是大明得成就故。 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诸佛世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学是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明故而得成就。 憍尸迦当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中来。 所有十善法。 因是大明故出现于世。 四禅定分。 四无量分。 四无色定分。 五神通分。 三十七菩提分。 如是等法皆因是大明故出现于世。 如是略说。 乃至八万四千法蕴。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明句所出生故。 所有佛智。 自然智。 不思议智。 亦复由此大明生故。 复次憍尸迦。 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出世时。 彼诸菩萨摩诃萨众出现世间。 从先所闻般若波罗蜜多。 出生种种善巧方便。 悲愍世间诸众生故为作利益。 是故十善法。 四禅定分。 四无量分。 四无色定分。 五神通分。 三十七菩提分。 如是等法出现世间开示众生。 憍尸迦。 譬如月不出时众星出现。 如其力势光照世间。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出世时。 所有正法亦不隐灭。 何以故。 若诸法行。 若平等行。 若诸善行。 一一皆从诸菩萨摩诃萨所出生故。 于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中随顺而转。 是诸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 当知皆从般若波罗蜜多生。 复次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书写供养受持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者。 是人以是缘故。 于现世中得大利益。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是人于现世中当得何所利益。 佛言。 憍尸迦当知。 是善男子善女人。 不为诸毒损伤其命。 不为火焚不为水溺。 不遭刀剑杖苦乃至不为他力损伤其命。 又复不为王法所加。 设有是难。 若能诵念般若波罗蜜多者即得解脱。 又复憍尸迦。 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若诣国王及其王子王大臣所。 时彼国王王大臣等见已欢喜。 随其所欲一切如意。 何以故。 憍尸迦。 此般若波罗蜜多。 于一切众生是大慈心行。 大慈行。 是大悲心行大悲行。 又复憍尸迦。 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于一切处不为一切虎狼虫兽所能伤害。 乃至人非人等。 伺求短者不得其便。 唯除先业定应受者。 尔时有诸外道。 于彼法中久出家者。 数满百人来入会中。 于佛世尊欲生恼乱。 是时帝释天主。 远见此人渐近佛会。 即时天主观察彼心。 知其所欲而作是念。 此诸外道今来佛会欲生恼乱。 我先从佛所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宜应诵念。 帝释天主作是思惟已。 即诵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时诸外道既入会中远见世尊。 是时各各右绕世尊已。 即离佛会复道而还。 尔时尊者舍利子。 即作是念。 云何此诸外道来入会中。 向佛世尊右绕而退。 是时世尊。 知舍利子心所思念。 即告尊者舍利子言。 汝今当知彼诸外道。 于彼法中而各出家。 今来佛会欲生破坏违诤损恼。 帝释天主以诵般若波罗蜜多故。 彼诸外道自生惭退。 舍利子。 是故当知。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有大威力。 能除一切外道邪恶。 尔时复有诸恶魔众咸作是念。 今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与其四众并欲色界诸天子等而共集会。 彼佛世尊与诸菩萨摩诃萨。 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我等今者宜应往彼。 时诸魔众。 作是念已即化四兵。 种种庄严诣于佛所。 是时帝释天主。 见是四兵严整妙好来入佛会。 即作是念。 此四兵众庄严殊丽。 非彼频婆娑罗王之所有。 亦非胜军大王所有。 又非诸余国王所有。 亦复非其长者子有。 此即是彼诸恶魔众化现故尔。 何以故。 彼诸魔众。 于长夜中违背佛法。 伺求其短欲生破坏。 我今宜应诵佛所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帝释天主作是念已。 即诵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彼诸魔众。 即时各各摄其化现复道而还。 尔时三十三天子众。 即于会中。 化现无数天曼陀罗华等种种妙华散于佛上。 其所散华住虚空中。 时诸天子众散妙华已作如是言。 愿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久住世间。 与阎浮提众生作大利益。 发是言已重复散华。 散已又言。 唯愿一切众生。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宣布演说如说修行。 一切魔及魔天人与非人。 伺求短者不得其便。 普令众生善根具足。 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随喜听受者。 当知是人已曾供养过去诸佛。 何况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转为他人解说其义。 如其所说依法修学。 如所修行成就相应。 何以故。 诸佛一切智。 皆于般若波罗蜜多法中求。 从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世尊。 譬如有人欲求妙宝须入大海勤苦而求。 方获无价诸妙珍宝。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一切智宝亦复如是。 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大海中求。 佛告帝释天主言。 如是如是。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一切智宝。 若欲求者。 当于般若波罗蜜多大法海中勤苦而求。 如是求者皆得如意。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宝塔功德品第三之三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 云何世尊。 而不称赞宣说布施波罗蜜多。 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如是名字。 何故唯说般若波罗蜜多称赞功德。 佛告阿难言。 如是如是。 我于诸波罗蜜多中。 唯说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称赞。 何以故。 阿难。 汝今当知此般若波罗蜜多与五波罗蜜多为导首故。 阿难。 于汝意云何。 若布施不回向一切智。 得成波罗蜜多不。 阿难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言阿难。 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回向一切智。 得成波罗蜜多不。 即此般若不回向一切智得成波罗蜜多不。 阿难白佛言。 不也世尊。 佛言阿难。 于汝意云何。 所有不思议智慧善根。 回向一切智不。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是如是。 所有最上不思议智慧善根。 而悉回向一切智。 佛告阿难。 是故当知。 以诸善根回向一切智故。 得诸波罗蜜多名。 以第一义法回向一切智故。 得般若波罗蜜多名。 是故阿难。 彼诸善根回向一切智故。 般若波罗蜜多。 与五波罗蜜多而为导首。 彼五波罗蜜多。 住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中。 由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诸波罗蜜多皆悉圆满。 阿难。 是故我于般若波罗蜜多而最称赞。 譬如大地散诸种子。 如其时处随所和合各得生长。 彼诸种子依地而住。 若不依地不能生长。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而能摄彼五波罗蜜多。 如是五法皆依般若波罗蜜多而住。 由般若波罗蜜多而得增长。 是故五法皆得名为波罗蜜多。 阿难。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 与彼五法而为导首。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有大功德。 假使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以种种言词称扬赞叹亦不能尽。 是故诸善男子善女人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如说修行。 佛言。 憍尸迦。 善哉善哉。 如汝所言。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我不但说能受持读诵宣布演说者有大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但能以此般若波罗蜜多。 书写经卷置清净处尊重恭敬。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作诸供养者。 当知是人宣布佛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 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各各受持。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憍尸迦。 彼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于现世中获是功德。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但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书写经卷置清净处。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等随力供养者。 我当往彼护念其人令无衰恼。 何况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转为他人解说其义。 是人功德无量无边。 佛告帝释天主言。 善哉善哉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诸方处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时。 有无数百千天子。 为听法故往诣其所听受正法。 若说法人。 有疲倦心不乐说者。 彼诸天子。 增益其力使不退没。 令其精进乐欲宣说。 憍尸迦。 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于现世中获是功德。 复次憍尸迦。 若受持此正法者。 善男子善女人。 于四众中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时。 心无怯惧不畏难问。 随问能答离诸过失。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诸求过失者不得其便。 所以者何。 是般若波罗蜜多离诸过失。 是故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者。 亦复不见有其过失。 以如是故。 彼善男子善女人。 于说法时不生惊怖。 憍尸迦。 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于现世中获是功德。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人即为父母亲友。 乃至沙门婆罗门等尊重敬爱。 若已起若未起一切言讼斗诤衰恼等事皆悉远离。 憍尸迦。 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于现世中获是功德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 书写经卷安置供养。 随诸方地有是经处即有。 四大王天。 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诸天子众为敬法故往诣其所。 瞻礼称赞随喜顶受。 得瞻礼顶受已即还彼天。 所有三十三天中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夜摩天中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喜足天中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化乐天中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他化自在天中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如是等欲界诸天子众。 各各为敬法故往诣其所。 瞻礼称赞随喜顶受。 得瞻礼顶受已。 各各还复彼彼天中。 又复憍尸迦。 所有色界诸天。 所谓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如是等诸天中住菩提心者。 诸天子众。 为敬法故往诣其所。 瞻礼称赞随喜顶受。 得瞻礼顶受已。 各各还复彼彼天中。 复次憍尸迦。 诸有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善男子善女人应生如是心。 所有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 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人非人等。 皆悉为敬法故。 来诣般若波罗蜜多经所瞻礼听受。 彼等若来我当以其法施。 使令得法各各还复。 憍尸迦。 若有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处。 我不但说一四大洲欲色界中。 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为敬法故。 往诣其所瞻礼顶受。 憍尸迦。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诸欲色界中。 住菩提心诸天子众。 各各为敬法故。 有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处。 往诣其所瞻礼称赞随喜顶受。 得瞻礼顶受已。 各各还复彼彼天中。 复次憍尸迦。 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者。 诸善男子善女人。 随所住处有是经卷。 若诸殿堂及诸房舍。 坚固安隐不能破坏。 是处即有大威力者。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常来其所听受正法。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诸天龙神等众若来。 彼善男子善女人当云何知。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受持此正法者。 善男子善女人。 若见有大光明。 当知即是诸天龙神等众。 来至其所听受正法。 又复若闻诸微妙香。 当知此相亦是诸天龙神等众来至其所。 是故憍尸迦。 受持此正法者。 善男子善女人。 随所住处常应清净严洁其舍。 去除一切秽恶等物。 若彼诸天龙神等众。 或时来至其所。 见是清净等相。 彼天龙神心生欢喜适悦快乐。 是中有诸先住小力鬼神。 皆悉远避出离其舍。 何以故。 彼小力鬼神。 常所依附大威力者诸天龙神而彼小力诸鬼神等。 常所随从大力诸天龙神等众往诸方处。 是故憍尸迦。 随有是般若波罗蜜多经处。 若诸持法者。 常能清净严洁其所。 是即尊重正法眼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尊敬受持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力故。 于现世中获大功德。 复次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般若波罗蜜多时。 身无疲倦心不懈怠。 离诸苦恼适悦快乐卧安觉安。 于其梦中见胜境像。 或见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安处道场。 或见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转大法轮。 或见如来舍利宝塔。 或见诸声闻众。 或见诸菩萨摩诃萨众。 或闻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音。 或闻宣说菩提分法。 或复见诸菩萨摩诃萨。 方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见诸菩萨摩诃萨。 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或闻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摄一切智。 或见佛刹广大清净。 或闻诸佛世尊。 以善巧方便说菩萨法。 或见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于某方某处及某世界。 与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萨声闻众。 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于其梦中见是胜相。 觉已轻安身心适悦。 彼人得是适悦快乐已。 于诸甘美饮食不生贪想。 譬如修相应行苾刍。 从三摩地起。 于诸甘美饮食不生念想。 憍尸迦。 受持般若波罗蜜多者。 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 何以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 住般若波罗蜜多观行相应故。 即得天龙神等增益色力。 是故于诸饮食不生念想。 憍尸迦。 受持般若波罗蜜多者。 善男子善女人。 于现世中获是功德。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但能以此般若波罗蜜多。 书写经卷安置供养者。 当知是人获大功德。 况复有人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发信解心听受读诵。 广为他人解说其义。 使令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 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 各各受持宣布演说。 即得法眼不坏不灭。 又复尊重恭敬。 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当知是人以是因缘。 所获功德无量无边。 是故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乐欲成就如是最胜功德者。 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发信解心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乃至为人广说其义。 又复尊重恭敬。 以诸香华灯涂种种供养。 称赞功德品第四尔时世尊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若以满阎浮提如来舍利。 而为一分。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而为一分。 汝于此二分中当取何分。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以满阎浮提如来舍利。 及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各为一分者。 我于此二分中。 当取般若波罗蜜多分。 何以故。 诸佛如来所有化相身。 实义身。 说法身。 如是等身。 皆从法身所出生故。 从如实际所出现故。 如实际者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诸佛世尊所有诸身。 亦复从是般若波罗蜜多生。 是故得于如来舍利瞻礼供养。 虽复供养如来舍利。 不如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尊重供养。 所以者何。 诸如来身。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世尊。 譬如我于三十三天善法堂中我处其座。 为诸天子宣说法要。 若时我以因缘起离彼座。 有诸天子或时来者虽不见我。 但向其座瞻礼恭敬旋绕而去。 彼作是念。 帝释天主于此座中。 常为诸天宣说法要。 是故我今瞻礼此座。 世尊。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 如来所有一切智依如来身。 是身复由一切智得。 以是缘故。 从如实智出生如来一切智智。 是智复从般若波罗蜜多所生。 世尊。 是故我当于二分中。 但取般若波罗蜜多分。 世尊。 我非于佛舍利不生恭敬。 以其如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多所生。 是故我取般若波罗蜜多分。 是即供养如来舍利。 世尊。 置是满阎浮提如来舍利。 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如来舍利。 皆置是数。 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来舍利以为一分。 此般若波罗蜜多。 书写经卷以为一分。 世尊。 于二分中我亦但取般若波罗蜜多分。 世尊。 我于如来舍利非不恭敬。 以其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有舍利。 从般若波罗蜜多生故。 诸如来身与一切智为所依止。 即此一切智复从般若波罗蜜多生。 是故我于二分中。 但取般若波罗蜜多分。 世尊。 譬如大摩尼宝具诸色相有大功德。 在在处处诸非人类求不得便。 彼诸非人住处。 若有男子女人持是摩尼宝入其舍中。 彼非人类即当出离其舍。 又复此宝若人暂置身中。 是人即能息诸恶毒苦恼等事。 又复若有患风癀痰[病-丙+(企-止+(套-大))]等病者。 当以此宝置其身上。 是诸病苦皆悉销除。 此摩尼宝。 于夜闇中能为明照。 若诸地方盛炎热时。 此摩尼宝能作清凉。 若诸地方极寒冷时。 此摩尼宝而能温暖。 若诸地方大毒虫等作诸恶毒。 若有是大摩尼宝处。 自当远去不能为害。 又若有人为诸毒虫所伤害者。 是人若见此摩尼宝毒即销灭。 又复若人患诸眼病。 不能观视诸境相者。 当以此宝置其眼上。 是人即能明照离诸苦恼。 又复若以此宝置于水中。 是宝即与水同一色。 若以此宝置于青黄赤白众色水中。 是宝亦能随种种色各同其一。 又复若以此宝置于青黄赤白诸色衣中。 是宝亦能随诸衣色各同其一。 若以此宝置浊水中水即自清。 世尊。 彼摩尼宝具诸色相有是功德。 尔时尊者阿难谓帝释天主言。 如汝所说。 大摩尼宝具诸功德者。 此为天上所有宝耶。 此为人间所有宝耶。 帝释天主白阿难言。 此是天上大摩尼宝。 阎浮提人亦有是宝。 但人少生尊重敬爱。 唯天中宝人所爱重。 具诸色相胜功德故。 若或以其阎浮提宝比天宝者。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俱胝分不及一。 百俱胝分不及一。 千俱胝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分不及一。 算分数分及譬喻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 皆不及一。 是天摩尼宝圆满一切相。 若以宝函盛此妙宝。 若时取其宝去。 而此宝函亦具诸功德人所尊敬。 何以故。 以盛大宝殊妙器故。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具足一切智智功德。 所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般涅盘后所有舍利。 亦得瞻礼供养。 何以故。 一切智智依如来身。 是故如来舍利同彼宝器。 一切智智如所盛宝。 以是义故如来舍利得瞻礼供养。 世尊。 若佛如来于一切世界。 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有是即出生真实供养。 若说法师能为人说般若波罗蜜多者。 亦即出生真实供养。 世尊。 譬如王臣受王命出于多人聚中不生怖畏。 以依其王威德力故。 诸说法师亦复如是。 于一切众中宣说法要不生怖畏。 以依大法功德力故。 是故于说法师尊重供养。 以供养法师故如来舍利亦得供养。 世尊。 如前所说满三千大千世界如来舍利。 假使如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舍利。 以为一分。 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以为一分。 世尊。 我于是二分中。 亦取般若波罗蜜多分。 世尊。 我非于如来舍利不生尊重。 但为如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多生故。 与一切智而为所依。 是故我当尊重供养般若波罗蜜多。 是故世尊。 若供养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即同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复次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见彼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现住说法诸佛如来真实身者。 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如法修行。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安住相应如实观想。 尔时世尊。 告帝释天主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所有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因修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来世中。 所有无量无数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因修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憍尸迦。 我今现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亦修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大波罗蜜多。 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以修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心行。 佛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诸菩萨摩诃萨。 于长夜中修行此般若波罗蜜多。 而能了知一切众生种种心行。 尔时帝释天主复白佛言。 云何世尊。 菩萨摩诃萨但行般若波罗蜜多耶。 亦行余波罗蜜多耶。 佛言。 憍尸迦。 菩萨摩诃萨皆行六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 菩萨摩诃萨行此般若波罗蜜多。 与诸波罗蜜多而为导首。 所谓施波罗蜜多能舍。 戒波罗蜜多能护。 忍波罗蜜多能受。 精进波罗蜜多能增长。 禅定波罗蜜多能静住。 般若波罗蜜多能了知诸法。 以了诸法故而能开导诸波罗蜜多。 善巧方便而为摄受。 由般若波罗蜜多故。 回向一切智。 回向最胜清净法界。 憍尸迦。 譬如阎浮提中。 有种种树。 种种色相。 种种茎干。 种种枝叶。 种种华果。 虽复如是各各差别。 而诸树阴同一无异。 憍尸迦。 诸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虽复差别而以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皆悉回向彼一切智。 帝释天主白佛言。 希有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具大功德。 般若波罗蜜多具无量功德。 般若波罗蜜多具无边功德。 正福品第五之一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求大菩提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发信解心听受读诵。 乃至为人解释其义。 使其正法久住世间。 以是因缘能令佛眼不断正法不灭。 而诸菩萨摩诃萨众各各受持。 即得正法不坏不灭。 又复闻已作是称赞。 此般若波罗蜜多有大利益。 是大果报具足无量广大功德正所了知。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护持。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所尊重。 此般若波罗蜜多最上难得。 此般若波罗蜜多发生信解。 是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自所称赞尊重恭敬。 又复以诸香华灯涂幢幡宝盖上妙衣服。 作如是等种种供养。 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转授他人令其供养。 世尊。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 所获福德何者为多。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我当问汝随汝意答。 于意云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佛如来般涅盘后。 以其舍利尊重恭敬种种供养。 若复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佛舍利自供养已转授他人。 令其尊重恭敬供养。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 所获福德何者为多。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虽自供养如来舍利。 不如有人以佛舍利转授他人令其供养。 此所获福其数甚多。 佛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自所供养。 不如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转授他人令其供养。 此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彼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十善业。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置是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若人以满四大洲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十善业。 复置是数。 若满小千世界所有众生。 而复各各教修十善。 亦置是数。 若满中千世界所有众生。 各各教修十善。 亦置是数。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教修善。 亦置是数。 如是乃至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一教化令修十善。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得福甚多。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正福品第五之二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四禅定。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置是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若满四大洲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四禅定。 复置是数。 若满小千世界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四禅定。 亦置是数。 若满中千世界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四禅定。 亦置是数。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各各教令修四禅定。 亦置是数。 如是乃至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一教令修四禅定。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当知是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各各教修四无量行四无色定。 乃至普修一切神通梵行诸禅定法及诸福行。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置是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各各教修无量无边神通梵行诸禅定法及诸福行。 憍尸迦。 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各各教修无量无边神通梵行诸禅定法及诸福行。 一一皆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各各教修无量无边神通梵行诸禅定法及诸福行。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自当受持读诵。 转劝他人使其读诵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广为他人解释其义。 憍尸迦。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当为何等人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帝释天主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不能了知者当为彼说。 何以故。 憍尸迦。 未来世中当有人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欲趣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闻是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于中学者。 则为错乱非正了知。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未来世中云何说彼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又复云何悉能辩了。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未来世中有诸苾刍。 作如是说。 色是无常。 若身若心及戒定慧。 悉无所有离诸所观。 作是说者。 当知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憍尸迦。 云何名为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彼作是说。 坏色故观色无常。 坏受想行识故观受想行识无常。 若如是求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憍尸迦。 当知此说皆得名为相似般若波罗蜜多。 憍尸迦。 汝今当知不坏色故观色无常。 不坏受想行识故观受想行识无常。 作是说者。 是为如实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憍尸迦。 以是义故。 若善男子善女人。 能为他人如实解说般若波罗蜜多义者。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须陀洹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须陀洹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憍尸迦。 如前所说。 若人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须陀洹果。 所作福行。 且置是数。 假使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须陀洹果。 所作福行。 亦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须陀洹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须陀洹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复次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斯陀含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斯陀含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憍尸迦。 如前所说。 若人以满阎浮提所有众。 普令安住斯陀含果。 所作福行。 且置是数。 假使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斯陀含果。 皆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斯陀含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斯陀含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复次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那含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阿那含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憍尸迦。 如前所说。 若人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那含果。 所作福行。 且置是数。 假使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那含果。 皆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有人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那含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阿那含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复次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罗汉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阿罗汉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又此善男子善女人。 随所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能随转。 以随转故。 如其所说即能修学。 得先佛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所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 及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悉从是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如所出生如理而得。 憍尸迦。 如前所说。 若人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罗汉果。 且置是数。 假使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罗汉果。 皆置是数。 憍尸迦。 假使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阿罗汉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是善男子善女人。 其所得福转复甚多。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阿罗汉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又此善男子善女人。 随所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能随转。 以随转故。 如其所说即能修学。 得先佛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所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 及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悉从是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如所出生如理而得。 复次憍尸迦。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普令安住诸缘觉果。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甚多世尊。 佛言。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发信解心发菩提心住菩萨法。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受持读诵生欢喜心为人演说。 或复为人解释其义。 于此正法生清净心离诸疑惑。 转劝他人使其受持。 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道。 汝于是中如所宣说应当修学。 如是学者乃名得法。 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能尽一切诸有情界。 普令安住真如实际。 憍尸迦。 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所有缘觉果。 从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又此善男子善女人。 随所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能随转。 以随转故即能修学。 得先佛法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所有须陀洹乃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悉从是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如所出生如理而得。 复次憍尸迦。 若满阎浮提中所有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普施一切使其受持。 不如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与一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令其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修学相应坚固增长。 广大圆满成就佛法。 憍尸迦。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憍尸迦。 如前所说。 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且置是数。 假使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若满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普施一切使其受持。 憍尸迦。 不如有人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书写经卷。 与一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令其于此般若波罗蜜多。 修学相应坚固增长。 广大圆满成就佛法。 憍尸迦。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复次憍尸迦。 若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一切皆住不退转地。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普为一切解释其义。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获福德转复甚多无量无边。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言。 憍尸迦。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为一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解释其义。 当知是人得福甚多。 憍尸迦。 如前所说。 满阎浮提所有众生。 皆住不退转地。 若人普为解释其义。 且置是数。 假使若满四大洲。 若满小千世界。 若满中千世界。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若满。 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切皆住不退转地。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普为一切解释其义。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言。 憍尸迦。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为一将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解释其义。 当知是人得福甚多。 憍尸迦。 菩萨摩诃萨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随转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当随教受般若波罗蜜多。 如所教受故随近一切智。 是故当以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种种供养般若波罗蜜多。 随其所作一切福行。 彼获福德无量无边。 何以故。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一切智。 尔时尊者须菩提赞帝释天主言。 善哉善哉。 憍尸迦。 汝善开导诸菩萨摩诃萨。 复能护念诸菩萨摩诃萨。 憍尸迦。 佛诸弟子皆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护念诸菩萨摩诃萨。 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何以故。 过去诸菩萨摩诃萨。 皆因学是六波罗蜜多故。 发菩提心住菩提果。 今佛世尊亦学是六波罗蜜多故得菩提果。 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是故憍尸迦。 若菩萨摩诃萨不学是六波罗蜜多。 即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六随喜回向品第六之一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告尊者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随喜回向所获功德。 比余众生布施持戒修定功德。 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 是故于此甚深正法。 应当随喜如理回向。 是时尊者须菩提白慈氏菩萨言。 若菩萨摩诃萨。 于十方一切处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计三千大千世界。 一一世界中。 所有过法已入涅槃无量无数无边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是诸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入无余依大涅槃界。 乃至法灭已来。 于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 及彼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诸佛功德相应善根。 方便愿力智波罗蜜多广大神通相应善根。 一切智智正行相应出生善根。 乃至大慈大悲无量无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功德聚。 如是一切波罗蜜多法门。 生出一切最胜神通离障无著种种行法。 无能胜无等等无限量无所观。 如来如实智力如来知见。 乃至具足圆满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胜义法门。 所有如来转大法轮。 执大法炬。 击大法鼓。 吹大法螺。 作大法乐。 雨大法雨。 了大法智。 以大法财施诸众生。 说诸佛法诸缘觉法及声闻法。 普令众生于中修学所有一切最胜善根。 及彼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众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是诸菩萨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 而彼所有一切善根。 又复有诸声闻乘人。 行于布施持戒修定所有功德。 及诸有学无漏无学无漏如是善根。 又复所有诸愚异生所种善根。 及其四众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所行布施持戒修定功德。 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傍生异类。 闻佛说法所种善根。 乃至如来入涅槃后。 一切众生于佛法僧所种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 尽无尽相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修菩萨者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 以如是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言。 愿我以此善根。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而此修菩萨者。 所有诸缘诸事诸相。 从心所生如心取相为可得不。 尔时慈氏菩萨告尊者须菩提言。 不也须菩提。 所有诸缘诸事诸相。 从心所生如心取相皆不可得。 须菩提复白慈氏菩萨言。 若诸缘诸事诸相如心所取不可得者。 是人将无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耶。 何以故。 有所生故。 无常谓常。 以苦谓乐。 不净谓净。 无我谓我。 于疑惑心谓正思惟。 由是于想心见皆成颠倒。 若于诸缘诸事诸相。 一一皆住如实法者。 即无所生亦无所取。 由如是故。 心法亦然诸法亦然菩提亦然。 若诸缘诸事诸相。 菩提及心皆无异者。 即于何所缘取于何相。 当以何心随喜功德。 又复以何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谓尊者须菩提言。 如汝所说。 此回向法。 不应为彼新发意菩萨如是宣说。 何以故。 彼若闻是说已所有信解爱乐恭敬净心皆悉隐灭。 以是义故不应为说。 若有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随顺善知识者。 应当为彼如是宣说。 而彼菩萨闻是法已。 不惊不怖亦不退没。 如是菩萨摩诃萨。 能以随喜功德如实回向彼一切智。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慈氏菩萨言若菩萨起随喜心回向心。 是心。 即尽即灭即离。 当以何心而能随喜。 复以何心而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以心心能回向者。 是二心不俱亦无所有。 若诸心自性又不能回向。 即以何心能回向耶。 尔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 若有新发意菩萨。 闻作是说将无惊怖生退没耶。 尊者。 今云何是如实随喜如实回向。 应当云何是随喜法。 又复云何是回向心。 尔时尊者须菩提以慈氏菩萨摩诃萨威神加持力故。 复白慈氏菩萨言。 诸菩萨摩诃萨。 于过去诸佛道悉已修习。 已灭戏论去除棘刺。 舍诸重担得大善利。 诸有结缚皆悉已尽。 正智无碍心得自在诸心善寂。 是诸菩萨。 于十方一切处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一一世界中所有过去无量无数已入涅槃诸佛如来。 是诸如来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入无余依大涅槃界。 乃至法灭已来于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诸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及彼种种福行善根。 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乃至大慈大悲无量无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功德聚。 及佛所说种种法门。 一切众生于是中学。 信解安住所有善根。 及佛世尊为诸菩萨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是诸菩萨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 而彼所有一切善根。 又复有诸声闻乘人。 行于布施持戒修定所有功德。 及诸有学无漏无学无漏如是善根。 又复所有诸愚异生所种善根。 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傍生异类。 闻佛说法所种善根。 乃至如来入涅槃后。 一切众生所种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是诸菩萨一一随喜。 以此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慈氏。 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回向。 云何当得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尔时慈氏菩萨告尊者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 所用心随喜及回向时于是心中不生心想。 如实知心无所取相。 若菩萨摩诃萨。 能以如是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菩萨摩诃萨。 即得不堕想心见倒。 若复于心不如实知。 以有得想而回向者。 是菩萨摩诃萨。 不能远离想心见倒。 又复若诸菩萨摩诃萨。 以有得心而回向者。 是心即尽即灭即离。 彼尽灭心不能回向。 若以无所得心而回向者。 是即如实回向法性。 若法如是回向故即法性亦然。 法性如是回向故即诸法亦然。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回向者。 是为正回向。 不名邪回向。 而此回向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学。 复次尊者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如过去诸佛善根。 如是随喜回向。 若于未来诸佛道悉已修习。 已灭戏论得大善利。 是诸如来。 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入无余依大涅槃界。 乃至法灭已来。 于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诸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及彼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乃至大慈大悲无量无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佛功德聚。 及佛所说种种法门。 一切众生于是中学信解安住所有善根。 及佛世尊为诸菩萨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是诸菩萨所有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 而彼所有一切善根。 又复有诸声闻乘人。 行于布施持戒修定所有善根。 及诸有学无漏无学无漏如是善根。 又复所有诸愚异生所种善根。 乃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傍生异类。 闻佛说法所种善根。 乃至如来入涅槃后。 一切众生所种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是诸菩萨一一随喜。 以此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尊者须菩提。 而彼菩萨所用心。 随喜及回向时。 若于是心中不生心想。 如实知心无所取相。 能以如是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菩萨即得不堕想心见倒。 若复于心不如实知。 以有得想而回向者。 是菩萨不能远离想心见倒。 又复若诸菩萨。 以有得心而回向者。 是心即尽即灭即离。 彼尽灭心不能回向。 若以无所得心而回向者。 是即如实回向法性。 若法如是回向故即法性亦然。 法性如是回向故即诸法亦然。 若如是回向者。 是为正回向。 不名邪回向复次尊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如未来诸佛善根。 如是随喜回向。 若于现在诸佛如来。 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入无余依大涅槃界。 乃至法灭已来。 于其中间所有诸佛世尊一切善根。 乃至如来入涅槃后一切众生所种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是诸菩萨一一随喜。 以此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尊者须菩提。 而彼菩萨所用心。 随喜及回向时。 于是心中不生心想。 如实知心无所取相。 若能如是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菩萨即得不堕想心见倒。 若复以其有所得心而回向者。 是菩萨不能远离想心见倒。 而彼菩萨摩诃萨当如实知所用心。 回向时是心即尽即灭即离。 彼尽灭心即不能回向。 若以无所得心而回向者。 是即如实回向法性。 若法如是回向故即法性亦然。 法性如是回向故即诸法亦然。 若菩萨摩诃萨。 于如是过去未来现在法中。 能如实知如实回向者。 是为正回向。 不名邪回向。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若欲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观诸法犹如虚空离一切相。 何以故。 若于诸法如实了知。 即无心无非心。 是能知者。 无法无非法。 为所知相。 若菩萨于如是法中能回向者。 是名最上回向。 是故得名菩萨摩诃萨正修福行。 何以故。 若种种法及种种行皆寂静故。 所有随喜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 若如实知诸行皆寂无所动者。 是菩萨摩诃萨。 即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 于佛世尊入涅槃后。 所有善根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 皆如实知即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诸佛世尊所有一切相应行法非三世故。 若过去世彼法已离已灭已尽。 若未来世当所未至。 若现在世今即无住。 复无所得非境界相。 若取相者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住不平等邪念相应。 生疑惑想不能安住正念正意。 邪所思觉。 如是即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于诸善根无所取相无所得心。 以是心回向者。 是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回向法。 菩萨应当学。 若如是学者彼能具足善巧方便。 若诸善根有是善巧方便而用回向者。 即得近一切智。 若诸菩萨摩诃萨。 乐欲修学此方便者。 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听受读诵记念思惟请问其义。 如所解了广为他说。 是为般若波罗蜜多方便。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方便。 即不能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我相已灭诸行已寂。 远离种种有所得想。 若复有人。 于一切法而生取相堕疑惑见。 不能安住如实法中。 于如实法生有得想。 若以如是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诸佛如来非所印可亦不随喜。 何以故。 如是回向名为大贪。 于一切法生疑惑心。 复于诸相不能寂静生有得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亦不说为有大利益。 而此回向名为杂毒苦恼。 譬如世间上味饮食。 诸色香味皆悉具足。 而彼食中为毒所杂。 诸有智者知杂毒故而不取食。 愚痴无智不能觉了。 但取食之。 彼初食时。 色香美味虽所爱乐。 食力销已苦报现前。 以是缘故而趣命终。 尊者须菩提。 汝今当知。 诸有随喜善根发回向心者。 不能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何以故。 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多。 方便故不能解了甚深正义。 于如实道不能安住。 自不了知彼如实法。 复为他人展转教授作如是言。 汝善男子。 当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及彼所有过现未来诸佛世尊。 从初发心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入无余依大涅槃界。 于其中间所有功德。 及为诸菩萨摩诃萨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是诸菩萨所有善根。 又复为诸缘觉乘人授缘觉记。 是诸缘觉所有善根。 及诸声闻修施戒等。 于佛灭后法灭已来。 于其中间所种善根。 乃至愚夫异生所有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种种功德。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尽无尽相。 汝等应当一一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彼人若作是言。 劝令如是随喜回向者。 如美食中而杂诸毒。 此回向法名为杂毒苦恼。 诸修菩萨行者。 于自所行尚不应起此回向心。 况复如是转劝他人令修此法。 若于是相取为实者。 不名随喜诸佛功德。 不名受持不名回向。 若诸菩萨。 乐欲如实随喜诸佛如来所有最上一切善根。 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随顺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如其佛眼如实观察。 如其佛智如实了知。 于诸善根。 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 如实了知无所生无所得。 若能如是随喜善根。 佛所印可佛亦随喜。 诸菩萨摩诃萨如是随喜者是正随喜。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最上称赞。 如是回向名大回向。 回向法界善得圆满。 内心清净解脱无碍。 复次诸修菩萨乘善男子等。 修习如是回向法者。 于佛如来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无系无著。 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 亦复不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 不系诸法不系回向法。 修菩萨者如是知已不坏回向法。 是大回向善得圆满回向法界。 如是回向不取诸相。 远离邪法名正回向。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真实印可亦复随喜。 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学。 尔时世尊。 赞尊者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汝善作佛事。 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请问其义。 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若能如是回向法界法性。 如佛世尊所有知见。 于诸善根如实觉了。 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 了无所生复无所得如是回向我所印可。 我亦随喜如是福蕴。 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须菩提。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 一一皆修十善业道。 所获福蕴其数甚多。 而此菩萨摩诃萨。 发最胜心回向法界者所有福蕴。 比前福蕴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 复次须菩提。 且置是数。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 一一皆修四无量行。 一一皆得四禅定法四无色定及五神通。 如是福行其数甚多。 而此菩萨摩诃萨。 发最胜心回向法界所有福蕴。 比前福蕴最上最极。 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随喜回向品第六之二复次须菩提。 如前所说四无量行乃至五神通行。 皆置是数。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一一皆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如是福蕴亦置是数。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一一皆得彼缘觉果。 如是福蕴亦置是数。 须菩提。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诸众生即得名为发心菩萨。 而此菩萨一一皆于兢伽沙数劫中。 以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余乐具。 普施兢伽沙数世界一切众生。 而诸菩萨作是施时。 一一皆起最胜上心生尊重想。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诸菩萨得福多不。 须菩提。 白佛言。 甚多世尊。 而此福蕴无量无数无有边际。 算分数分及譬喻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能及。 佛言。 不也须菩提。 若有住菩萨乘诸善男子。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而能以少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即如实回向法界。 如是回向所有福蕴。 比前菩萨布施福蕴。 而彼百分不及此一。 千分不及一。 万亿俱胝那庾多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根。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布施行故。 以是福蕴不可等比。 尔时四大王天。 有二万天子。 在佛会中闻作是说。 合掌恭敬俱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以善根如实回向彼一切智。 如是回向是大回向。 所获福蕴。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布施福蕴。 尔时三十三天。 有十万天子。 即时雨众天华天香涂香及末香等。 并余种种幢幡宝盖天妙音乐。 乃至一切宝严天衣天诸珍宝。 以如是等恭敬供养而作是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以善根回向法界。 如是回向是大回向。 所获福蕴胜前菩萨有所得心布施福蕴。 世尊。 我等诸天子众。 皆于如是菩萨摩诃萨所生最胜心。 恭敬供养尊重称赞。 彼诸天子发是言时。 其声普闻一切世界。 是时夜摩天中十万天子。 知足天中十万天子。 化乐天中十万天子。 他化自在天中十万天子。 如是等欲界诸天子众。 复有色界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如是等天中诸天子众。 各各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以善根回向法界。 如是回向胜前菩萨有所得心布施福蕴。 尔时世尊。 告净居天等诸天子言。 如前所说。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广施众生。 如是福蕴且置是数。 天子假使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诸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 以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余乐具。 普施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及缘觉声闻所有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菩萨如是随喜福蕴。 比前菩萨布施福行。 而彼百分不及此一。 千分不及一。 万亿俱胝那庾多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 何以故。 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者。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布施行故。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菩萨摩诃萨。 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于诸善根能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 如实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当云何是最上最极。 乃至无等等心。 又复何名如实随喜。 佛告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 不取不舍无念无得。 离诸疑惑不生分别。 无过去法已生已灭无未来法未生未灭。 无现在法即生即灭。 当观诸法犹如虚空。 离一切相无所动转。 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彼诸法相即诸法性。 如其法性如实随喜。 如所随喜回向亦然。 须菩提。 若菩萨于一切法能起此心者。 是即名为最上最极最胜最妙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 即以此心而随喜者。 乃可得名如实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故名为如实回向。 复次须菩提。 如前所说。 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一切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修布施行。 且置是数。 须菩提。 若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诸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 修持净戒。 身善所作。 语善所作。 意善所作。 彼诸菩萨。 于兢伽沙数劫中。 如是持戒不生过失。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及缘觉声闻所有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菩萨如是随喜福蕴。 比前菩萨持戒福行。 而彼百分不及此一。 千分不及一。 万亿俱胝那庾多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 何以故。 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者。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持戒行故。 复次须菩提。 如前所说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持净戒行。 且置是数。 须菩提。 若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诸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 持忍辱行不忿不恚。 乃至不起一切恶念。 彼诸菩萨于兢伽沙数劫中。 如是忍辱不生忿恚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及缘觉声闻所有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菩萨如是随喜福蕴。 比前菩萨忍辱福行。 而彼百分不及此一。 千分不及一。 百亿俱胝那庾多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 皆不及一。 何以故。 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者。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忍辱行故。 复次须菩提。 如前所说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持忍辱行。 且置是数。 须菩提。 若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诸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修精进行。 勇猛坚固不退不失。 远离惛沉睡眠及诸障法。 彼诸菩萨于兢伽沙数劫中。 如是精进不生懈退。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及缘觉声闻所有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菩萨如是随喜福蕴。 比前菩萨精进福行。 而彼百分不及此一。 千分不及一。 万亿俱胝那庾多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 皆不及一。 何以故。 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者。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精进行故。 复次须菩提。 如前所说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修精进行。 且置是数。 须菩提。 若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诸发心菩萨。 一一于其兢伽沙数劫中。 修四禅定安住寂静。 彼诸菩萨于兢伽沙数劫中如是修定。 远离一切动乱等相。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能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及缘觉声闻所有善根。 如是等种种善根。 和合聚集称计较量。 以最上最极最胜最妙。 广大无量无等无等等心皆悉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菩萨如是随喜福蕴。 比前菩萨修定福行。 而彼百分不及此一。 千分不及一。 万亿俱胝那庾多分乃至乌波尼杀昙分。 皆不及一。 何以故。 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者。 胜前菩萨有所得心修定行故。 佛告须菩提。 若诸菩萨摩诃萨。 乐欲于其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六波罗蜜多法门。 如理修学如实随喜者。 当于诸法住如实义。 如实义者谓解脱性。 如所解脱布施亦如是。 如所解脱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亦如是。 如所解脱解脱亦如是。 如所解脱解脱知见亦如是。 如所解脱随喜心及随喜福行亦如是。 如所解脱回向心及回向法亦如是。 如所解脱过去已灭法。 未来未生法。 现在无住法皆亦如是。 如所解脱十方三世无量无数一切诸佛及诸佛法亦如是。 如所解脱所有菩萨缘觉声闻及彼诸法亦如是。 如是等乃至一切法。 无缚无解无住无著所解脱性即诸法性。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如是知者。 当于六波罗蜜多法门如是修学如是随喜。 以此随喜善根。 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地狱缘品第七之一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出生一切智智。 一切智性即般若波罗蜜多耶。 佛言舍利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舍利子复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所应敬礼。 般若波罗蜜多所应尊重。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光明。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染。 般若波罗蜜多广大照曜。 般若波罗蜜多摄三界相即三界性。 般若波罗蜜多为清净眼。 能照一切烦恼染法。 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依止。 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法。 般若波罗蜜多广摄一切菩提分法。 般若波罗蜜多为大法炬。 普照世间一切闇瞑。 般若波罗蜜多是无所畏。 能救一切怖畏众生。 般若波罗蜜多是即五眼。 能照一切世出世道。 般若波罗蜜多为智慧光。 照破一切痴闇等法。 般若波罗蜜多为诸导首。 引示众生趣入圣道。 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智藏。 普摄烦恼等障为作断灭。 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生法无灭法。 无起法无作法。 般若波罗蜜多自相本空。 般若波罗蜜多是诸菩萨母。 般若波罗蜜多为诸法眼。 照明诸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 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依怙。 能救一切无依众生。 般若波罗蜜多是安乐法。 能断众生生死苦恼。 般若波罗蜜多能示诸法真实自性。 般若波罗蜜多随顺法相。 圆满三转十二行轮。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有如是等种种功德。 诸菩萨摩诃萨于此法门应当云何瞻礼恭敬。 佛告尊者舍利子言。 菩萨摩诃萨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应如师想如诸佛想。 尊重恭敬瞻礼称赞。 如是瞻敬般若波罗蜜多故。 是即瞻敬诸佛世尊。 尔时帝释天主。 即起是念。 尊者舍利子。 今以何缘而生此问。 作是念已。 前白尊者舍利子言。 尊者。 有何因缘如是问佛。 舍利子言。 憍尸迦。 如佛所说。 诸菩萨摩诃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方便。 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护者。 即能于彼一切善根如实随喜如实回向。 彼一切智。 而此般若波罗蜜多有大功德。 胜诸菩萨有所得心。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福行。 以是缘故我作此问。 憍尸迦。 汝今当知。 此般若波罗蜜多与五波罗蜜多而为导首。 引示令入一切智道。 譬如世间有其盲人。 虽聚百千万众欲有所往而皆不能知所行道。 若无导师彼终不能进趣城邑聚落方处。 若有目人为作先导。 彼诸盲者即能达彼一切方处。 憍尸迦。 所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犹如盲人。 虽复修习无量福行。 欲至一切智果。 若不以此般若波罗蜜多而为导首。 毕竟不能如实趣向一切智道。 况复能得一切智果。 若此布施等法。 得般若波罗蜜多为导首者。 即得智慧之眼。 而能照达一切智道。 即得趣证一切智果。 又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为般若波罗蜜多力所助者。 是故此五即得名为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法故生。 佛言舍利子。 般若波罗蜜多。 不见有色不为色故生。 不见受想行识。 不为受想行识故生。 若此五蕴有所生相。 即般若波罗蜜多为彼故生。 而此五蕴既无所生。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诸法故生。 舍利子复白佛言。 世尊。 若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生者。 当于何法有所成耶。 佛言舍利子。 般若波罗蜜多。 虽如是生无少法可成。 由无法成故乃得名为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帝释天主。 闻是说已即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 岂不成于一切智耶。 佛言憍尸迦。 如汝所言。 般若波罗蜜多。 亦成一切智。 然非有所得故成。 亦非名相起作故成。 帝释天主言。 世尊。 当云何成。 佛言憍尸迦。 诸法无所成如是成。 帝释天主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 今此般若波罗蜜多。 无所生无所灭。 彼一切法亦无生无灭无住无著。 是即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生如是心有所分别者。 即远般若波罗蜜多。 即失般若波罗蜜多。 即不成就般若波罗蜜多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有是因缘。 即远般若波罗蜜多。 即失般若波罗蜜多。 即不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 于色无所表示。 受想行识亦无所表示。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菩萨及佛世尊。 皆悉无所表示故。 尊者须菩提复白佛言。 世尊。 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耶。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以何因缘谓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色无大无小无集无散离诸起作。 受想行识。 亦无大无小无集无散离诸起作。 所有如来十力等法。 不作有力不作无力亦无集散。 乃至一切智。 亦无大小集散诸起作等。 何以故。 一切法无大小无集散离起作住平等。 若菩萨于一切法有所分别而作是念。 我得具足一切智果。 我为众生说诸法门。 能度若干众生令至涅槃。 而彼菩萨作是念者。 即不名行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者何。 般若波罗蜜多无如是相。 不见众生有所度者有所得者。 以众生无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性。 众生离相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离相。 众生不生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生。 众生不灭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灭。 众生不思议故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思议。 众生无觉了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觉了。 众生如实知胜义故般若波罗蜜多亦如实知胜义。 众生力集故如来力亦集。 世尊。 我以如是因缘。 谓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诸菩萨摩诃萨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闻已谛受不疑不难生净信解者。 此诸菩萨于何处没而来生此。 佛告舍利子。 当知此菩萨已于他方诸佛刹中听受此法。 请问其义随顺解了。 从彼没已而来生此。 复次舍利子。 若人暂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即生信解踊跃欢喜。 尊重恭敬如佛想者。 当知是人已于无数佛世尊所听受此法。 久修菩萨最胜妙行。 如是等人佛所称赞。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八地狱缘品第七之二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可闻可得耶。 若声若相有所说耶。 佛言。 不也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 无说无示无闻无得。 非蕴处界有所见相。 何以故。 彼一切法离种种性。 而蕴处界即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由蕴处界空故离故寂灭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空亦离亦寂灭。 而般若波罗蜜多。 与蕴处界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于佛会中。 闻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生信解心无爱乐。 从法会起不能听受者。 彼人以何因缘起如是相。 佛告须菩提。 我今为汝如实分别。 若有人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生信解不乐听受。 当知是人虽于百千佛所修诸梵行。 而不爱乐听受此法。 于诸佛所。 若闻说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从会起者。 须菩提。 彼人于先佛所已种如是障法因缘。 是故今时于我法中。 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亦复不生爱乐信解。 无尊重想舍离而去。 当知是人若身若心不能和合。 是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生一念清净信解。 不起如实正知见想。 于甚深法生疑惑心造无智业由是积集无智业故。 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生违背心起毁谤业。 以违背毁谤般若波罗蜜多故。 是即违背毁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切智。 须菩提。 我说是人少智少慧无正福业。 不能成就净信善根。 于一切时一切处。 自坏其身复坏他身。 断诸众生大利乐因。 须菩提。 彼人以是谤法因缘故。 当来决定堕大地狱。 经多百岁。 多千岁。 多百千岁。 多俱胝百岁。 多俱胝千岁。 多俱胝百千岁。 多俱胝那庾多百千岁中。 受诸苦恼。 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 又复展转从一至一。 若此大地狱劫火烧时。 彼谤法人即于他方世界大地狱中受诸苦恼。 亦复从一大地狱至一大地狱。 若他方界所有地狱劫火烧时。 又复展转于他方界大地狱中。 受诸苦恼亦复如是。 从一至一。 又若彼界劫火烧时此界还成。 而复来此大地狱中。 亦复从一至一受诸苦恼。 如是展转此界他界。 一一狱中如前数量。 经尔所岁受诸苦恼。 乃至最后此界地狱劫火复起。 所焚烧时受苦方尽。 何以故。 须菩提。 彼人以语不善业。 毁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故获如是果。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所有众生造五无间极重罪业。 与此谤法罪业而相似耶。 佛言舍利子。 汝勿谓彼五无间业与此谤法重罪而得相似。 舍利子。 违背毁谤甚深正法者。 其罪甚重过五无间所有罪业。 何以故。 彼谤法者闻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即作是言此非佛说。 我今不能于是中学。 彼人自坏净信。 复坏他人所有净信。 自饮诸毒复令他人亦饮其毒。 自所破坏亦复令他作其破坏。 自于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信不受不知不解而不修习。 复令他人不生信受不正知解亦不修习。 舍利子。 我说是人为破法者。 其性浊黑而不清净。 于白法中为羯商摩毁坏净信。 又复得名为污法者。 舍利子。 以是因缘此谤法罪最极深重。 五无间业不可等比。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彼谤法人堕大地狱。 不知是人当受苦身其量云何。 佛言。 止舍利子。 不须问其受苦身量。 何以故。 彼人若闻所受苦身大小分量。 是时即有热血从口门出将及命终。 如是转生忧愁苦恼。 身分内外干枯销瘦生大怖畏。 是故我今不说彼人受苦身量。 舍利子重白佛言。 世尊。 愿为宣说彼谤法者受苦身量。 与末世中一切众生。 而为明照有所表示。 令于正法不生毁谤。 佛言舍利子。 止不须说。 尔时尊者舍利子。 如是殷勤第二第三重复劝请。 佛言。 舍利子止止。 是事汝今当知。 如我所说若谤法者堕大地狱。 尔所岁中受极重苦。 即以是缘与诸众生足为明照。 是故不应说其身量。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诸善男子善女人。 于一切时常当善护身语意业。 不令作诸不善业行。 何以故。 如佛所说堕地狱者。 由其语不善业。 能作如是最极广大非福蕴故。 世尊。 谤正法者实由语业感是罪报耶。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由彼语业起不善故。 即于正法而生毁谤。 以是因缘受斯罪报。 须菩提。 我说是人于我法中不应出家。 何以故。 彼人违背毁谤般若波罗蜜多故是即毁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即毁谤一切佛宝。 谤佛宝故即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一切智。 谤一切智故是即毁谤一切法宝。 谤法宝故即谤声闻一切僧宝。 如是即于一切种一切时一切处毁谤三宝。 积集无量无数不善业行。 当堕地狱受大苦恼。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彼人以何因缘。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生轻谤心。 佛告须菩提。 当知彼人有四种因。 何等为四。 一者为魔所使。 二者自所积集无智业因。 破坏所有清净信解。 三者随顺一切不善知识。 于非法中生和合想。 四者执着我相不生正见。 随彼邪心作诸过失。 须菩提。 由是四种因缘故。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生毁谤。 须菩提。 是故诸善男子善女人。 当于诸佛所说正法起净信解勿生轻谤。 谤正法者是即破法。 若破法者断灭寿命起无智业。 当堕地狱受大苦恼。 清净品第八之一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有随顺恶知识。 远离善根及不精进者。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极难信解耶。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如是等人。 少见少闻远离善根。 修劣智慧不能精进。 又复随顺诸恶知识。 是故于此甚深法门极难信解。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而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以何义故难信难解。 佛言。 须菩提。 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解。 何以故。 色自性是色故无缚无解。 受想行识自性是识故无缚无解。 色前际无缚无解。 何以故。 前际色自性即是色故。 色后际无缚无解。 后际色自性即是色故。 色中际无缚无解。 中际色自性即是色故。 受想行识前后中际无缚无解。 何以故。 前后中际识自性即是识故。 般若波罗蜜多以是义故甚深难解。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难信难解。 如佛所说最极甚深转复难解。 世尊。 若有懈怠劣精进者失念无智慧者。 应知此等于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难解难入。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复次须菩提。 色清净故即果清净。 果清净故即色清净。 若色清净若果清净。 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 受想行识清净故即果清净。 果清净故即识清净。 若识清净若果清净。 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 复次须菩提。 色清净故即一切智清净。 一切智清净故即色清净。 若色清净若一切智清净。 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 受想行识清净故即一切智清净。 一切智清净故即识清净。 若识清净若一切智清净。 无二无分别无断无坏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光明。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广大照曜。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无和合。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无所得。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无所证。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毕竟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毕竟不灭。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了知。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云何无所了知。 佛言。 舍利子。 般若波罗蜜多不知色不知受想行识。 何以故。 色受想行识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 于一切智无起无作。 佛言。 性清净故。 舍利子言。 般若波罗蜜多。 无法可取无法可舍。 佛言。 性清净故。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我清净故色清净。 佛言。 毕竟净故。 我清净故受想行识清净。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 我清净故果清净。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 我清净故一切智清净。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 我清净故无所得无所证。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 我无边故色亦无边。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 我无边故受想行识亦无边。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 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 无所觉了。 佛言。 毕竟净故。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多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自性无所住。 佛言。 毕竟净故。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有所分别者。 即失般若波罗蜜多。 即远般若波罗蜜多。 佛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何以故。 若于一切法起分别者是即名相。 有所著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于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名中有所分别此说为着。 是时尊者舍利子谓须菩提言。 云何名为着相。 须菩提言。 若菩萨分别色空。 分别受想行识空。 是为着相。 又若分别是过去法是未来法是现在法。 是初发菩提心者得若干福蕴。 是久修菩萨行者成几所功德。 作此分别者名为着相。 尔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 以何缘故菩萨得福蕴名为着相。 须菩提言。 憍尸迦。 若初发心菩萨以心分别此是菩提心。 即以发心。 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回向即不名回向。 如是分别乃为着相。 憍尸迦。 若有菩萨欲令诸善男子善女人安住菩萨乘者。 应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真实法如理表示如实教授如所利益如理生喜。 若菩萨能以如是法示教利喜者。 自无所伤诸佛所印诸佛所教。 彼善男子善女人亦复离着。 尔时佛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汝善宣说离着法门。 令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不生执着。 须菩提。 我复为汝宣说微妙离着法门。 汝当善听如善作意。 须菩提白佛言。 善哉世尊。 愿为宣说。 佛告须菩提。 若有人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作有得想而生取着。 此即名为大贪着法。 何以故。 不离诸相故。 须菩提。 若有菩萨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诸无漏法起随喜心。 以此随喜善根。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即是着。 何以故。 须菩提。 诸法非过去未来现在可得。 彼随喜心亦非三世。 当以何心随喜何法。 是故当知一切法无相。 无见无闻无觉无知。 须菩提。 白佛言。 世尊。 诸法性甚深。 佛言。 离种种性。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性甚深。 佛言。 般若波罗蜜多自性清净离种种性。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离性我今敬礼。 佛言。 一切法离性。 须菩提。 由一切法离性故即般若波罗蜜多离性。 何以故。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实证得一切法。 无性。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证法无性耶。 佛告须菩提。 无性亦非无性。 彼一切法若性若无性。 和合一相所谓无相。 须菩提。 是故诸佛如是证得彼一切法。 何以故。 诸佛法眼无分别故。 一切法性唯一无二。 彼一切法若性非性所谓无性。 彼无性性是名一性。 即此一性亦不可得。 须菩提。 若菩萨如是了知者得离诸着。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佛言。 如虚空甚深即般若波罗蜜多甚深。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难知。 佛言。 无知者故。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不可思议。 佛言。 非心所知出过心数故。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离诸所作。 佛言。 作者不可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多。 佛言。 若菩萨摩诃萨不行于色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受想行识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色无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受想行识无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色空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受想行识空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色满足不满足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若行色满足不满足相即非色。 不行受想行识满足不满足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若行受想行识满足不满足相即非识。 若如是不行诸法是名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善为诸菩萨摩诃萨于着法中说无著法。 佛言。 若不行色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受想行识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眼触乃至不行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地界乃至不行识界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多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功德聚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如来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行一切智有着无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于色不生着。 受想行识不生着。 眼触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生着。 地界乃至识界不生着。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蜜多不生着。 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功德聚皆不生着。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如来乃至一切智亦不生着。 何以故。 一切法无缚无解出过诸着。 是故得名离着无碍一切智。 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是甚深法。 若说不增不说亦不减。 说亦不减不说亦不增。 佛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尽其寿量称赞虚空。 而彼虚空赞亦不增不赞亦不减。 赞亦不减不赞亦不增。 譬如称赞幻所化人。 赞亦不喜不赞亦不恚。 赞亦不增不赞亦不减。 须菩提。 诸法性如是离说非说不增不减。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广大甚深。 菩萨摩诃萨所行甚难。 譬如虚空无动无转无相无作。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世尊。 菩萨为众生故。 被大铠甲而作庄严。 何以故。 菩萨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度诸众生。 是故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如人被甲与彼虚空共相斗战。 而彼虚空本来平等。 法界平等众生平等。 而诸菩萨虽复勇猛成就精进波罗蜜多。 毕竟不能战空得胜。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难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帝释天主白尊者须菩提言。 若如是者即般若波罗蜜多行而无所生。 云何相应。 须菩提言。 憍尸迦。 如虚空行所生。 般若波罗蜜多行亦如是生。 憍尸迦。 诸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多行者当如虚空行。 如是学者是即相应。 尔时会中有一苾刍闻是法已从座而起。 合掌向佛作如是言。 般若波罗蜜多。 无少法可生无少法可灭是故我今敬礼般若波罗蜜多。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清净品第八之二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 我当守护其人及此法门。 时尊者须菩提。 谓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汝见有法可守护耶。 帝释天主言。 不也须菩提。 时须菩提言。 天主。 若菩萨摩诃萨。 如所说般若波罗蜜多。 如理而行随顺相应者。 是即名为真实守护。 若时过离般若波罗蜜多。 于一切处即为人及非人伺得其便。 复次憍尸迦。 若菩萨摩诃萨。 为欲守护般若波罗蜜多者。 当如守护虚空。 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彼呼声响能守护耶。 帝释天主言。 尊者须菩提。 彼呼声响不能守护。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当知一切法如声响。 若如是知即于诸法无所观。 无所示无所生无所得。 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一一界中。 从四大王天。 乃至大梵王天。 彼彼所有娑婆界主大梵天王。 帝释天主。 并余天子。 以佛威神加持力故。 即时各各来诣佛所。 头面着地礼世尊足。 右绕三匝退住一面。 是时世尊以威神力。 令彼一切梵王帝释及诸梵众。 并余四天王天诸天子等。 各各得见千佛世尊。 于诸方处一一如应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如是名句文皆同一说相。 所有般若波罗蜜多。 法门品类章句皆悉无异。 彼受法者皆名须菩提。 其请问者亦如帝释天主。 尔时佛告彼诸梵王帝释天主等言。 汝等于此地方今见诸佛。 如是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所有慈氏菩萨摩诃萨。 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于此地方亦复如是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叹胜品第九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 于其名中毕竟不可得非彼语言。 而能宣说如般若波罗蜜多。 名不可得故。 般若波罗蜜多法亦不可得。 而此般若波罗蜜多。 名字及法无二差别。 皆无所生俱不可得。 世尊。 如佛所言。 慈氏菩萨摩诃萨。 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于此地方亦复如是。 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者。 此法甚深彼云何说。 尔时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彼慈氏菩萨摩诃萨。 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已于此地方。 说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说色若常若无常若解若缚。 不说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若解若缚说色受想行识毕竟清净。 须菩提。 彼菩萨以如是名句文。 如实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佛言。 须菩提。 色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受想行识清净故。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色不生不灭。 不着烦恼不出世间故清净。 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清净。 受想行识不生不灭。 不着烦恼不出世间故清净。 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清净。 色无染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受想行识无染故。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一切法无染故。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虚空清净故。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一切法如虚空如声响故清净。 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清净。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发清净心听受读诵为人演说。 当知是人得大善利。 眼耳鼻舌身根清净。 离诸病苦一切恶毒不能伤害。 寿命增长无中夭难。 常得千天子众或时导前或时从后。 于一切处密为守护。 世尊。 诸持法者善男子善女人。 应于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清净身语心业。 于诸方处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或为他人解说其义。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 佛告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一切处读诵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常有千天子众往彼持法人所。 为欲听受正法大利益故密护其人。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于天上人间为最胜宝。 以是缘故善男子善女人。 能受持者得福甚多。 复次须菩提。 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 于现世中得大善利获最胜宝。 天上人间共所尊重。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与众生广大利乐。 须菩提。 彼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染不净。 无取无舍无所有无所得。 般若波罗蜜多。 亦不生不灭不染不净。 无取无舍无所有无所得。 何以故。 色无染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染。 受想行识无染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染。 菩萨摩诃萨。 若于诸法不生分别。 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多。 非内非外不出不入。 无法可示无法可观。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 所来集会一切梵王帝释。 及诸天子。 各各踊跃欢喜咸作是言。 我等今日于阎浮提中。 得闻世尊第二。 转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轮。 彼当来世。 慈氏菩萨成正觉已转此法轮时。 愿我亦复得闻此法。 佛告须菩提言。 法非初转非第二转当知诸法毕竟无所有而不可转。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大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者何。 彼一切法离诸着故。 而诸菩萨摩诃萨修一切法。 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亦无法可证。 虽转法轮亦无法可示。 无法可得。 以无证无示无所得故。 一切法空毕竟离着。 由离着故即一切法无还无转。 何以故。 世尊。 一切法离性。 是故无还无转。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须菩提。 彼空解脱门无还无转。 无相无愿解脱门亦无还无转。 须菩提。 虽于诸法如是宣说。 而诸法性毕竟寂灭。 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无法可证。 以无所证故亦无证者。 是故诸法无灭无非灭。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无边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虚空无边故。 无等等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离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空故。 不可破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性不可得故。 无句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名无相故。 无性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来故。 无言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分别故。 无来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蕴不可得故。 无去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来故。 无集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取故。 无尽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尽相故。 无生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著故。 无作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作者不可得故。 无知者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主宰故。 无所至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无退没故。 不灭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前后中际不可得故。 梦幻影响阳焰等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不生故。 无烦恼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贪嗔痴等性清净故。 无出世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所依止不可得故。 无染污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虚空清净故。 无戏论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平等故。 无念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念不生故。 无动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性常住故。 离欲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性真实故。 无起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疑故。 寂静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相不可得故。 无过失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具足诸功德故。 无众生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众生际不可得故。 无断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不起故。 无二边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离着故。 无异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诸法无和合故。 无著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不分别声闻缘觉地故。 不分别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分别平等故。 无量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量法平等故。 如虚空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无障碍故。 无常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有为故。 苦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虚空平等故。 空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不可得故。 无我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我不可得故。 无相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不可转故。 空性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毕竟无边故。 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空无相无愿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三解脱门不可得故。 内有色观外色等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八解脱不可得故。 初禅定等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九先行法不可得故。 苦集灭道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四圣谛法不可得故。 布施等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十波罗蜜多不可得故。 十力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不可破坏故。 四无所畏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不怯不惧不退不没故。 离系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智智无著无碍故。 如来无量功德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过诸数法故。 如来真如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真如平等故。 自然智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自性平等故。 一切智智波罗蜜多。 是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 不可得不可知故。 赞持品第十之一尔时帝释天主作是念。 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得暂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 是人于诸佛所已种善根。 何况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受持读诵记念思惟为人演说。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 是人已于无量无数佛世尊所。 恭敬供养种诸善根。 又若有人。 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者。 是人久于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已曾听受此甚深法请问其义。 于是法中如理修习。 是故今闻不生惊怖。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 尔时尊者舍利子。 知帝释天主心所念已即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发信解心尊重恭敬。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者。 是人应如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功德无异。 何以故。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若人以少善根不能得闻。 又若于先佛所不曾修习者。 是故今时即不能生清净信解。 又复世尊。 若有人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生违背毁谤者。 当知是人于先佛所曾闻是法。 尔时已生违背毁谤。 何以故。 是人虽复以少善根。 先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而为懈怠所覆。 不起精进无信无忍。 于甚深法不生爱乐。 由不乐故不能解了。 以其不了又复不能请问诸佛及佛弟子。 由是缘故今闻此法起违谤者。 当知往昔已生违谤。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人敬礼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即敬礼诸佛一切智智。 佛告帝释天主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若人敬礼般若波罗蜜多。 是即敬礼诸佛一切智智。 何以故。 从一切智智。 生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复生一切智智。 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当如是住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习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帝释天主复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云何得名如是住如是习。 佛赞帝释天主言。 善哉善哉。 憍尸迦。 汝今善问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此甚深义。 然汝能问。 皆是如来神力护念。 憍尸迦。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住色不住色相。 菩萨若不住色不住色相。 是为习色。 不住受想行识不住识相。 菩萨若不住识不住识相是为习识。 憍尸迦。 菩萨若不习色不习色相。 是为不住色。 若不习受想行识不习识相。 是为不住识。 憍尸迦。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得名如是住如是习。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极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得其边际源底。 般若波罗蜜多广大无量。 佛言。 舍利子。 如是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住色甚深。 不住色相甚深。 菩萨若不住色甚深。 不住色相甚深。 是为习色甚深。 不住受想行识甚深。 不住识相甚深。 菩萨若不住识甚深。 不住识相甚深。 是为习识甚深。 舍利子。 菩萨若不习色甚深。 不习色相甚深。 是为不住色甚深。 若不习受想行识甚深。 不习识相甚深。 是为不住识甚深。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应为住不退转已得授记诸菩萨摩诃萨如理宣说。 何以故。 彼诸菩萨若闻所说。 不疑不悔离诸障碍。 帝释天主即白尊者舍利子言。 如尊者所说。 其事如是。 设复为彼未得授记菩萨说者当有何咎。 尊者舍利子言。 憍尸迦。 若为未授记菩萨说者而亦无咎。 何以故。 彼菩萨虽未授记。 若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随喜信受瞻礼恭敬。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 当知是菩萨久已安住大乘法中成熟善根。 不久当于一二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憍尸迦。 彼菩萨虽于现在佛世尊所未得授记。 未来世中决定得见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瞻礼供养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修诸善法。 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暂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瞻礼信受者。 尚说此菩萨久已安住大乘法中成熟善根。 何况有能于此法门读诵思惟为人演说如理修行者。 其事云何。 尔时佛告尊者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若菩萨暂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瞻礼信受者。 我说是菩萨久已安住大乘法中成熟善根。 况复有能于此法中读诵思惟为人演说如理修行者。 决定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我今乐说譬喻以明其义。 佛言。 舍利子。 随汝意说。 舍利子言。 世尊。 譬如有住菩萨乘者勤求菩提。 或时梦已处菩提座。 世尊。 彼菩萨得是梦已。 当知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诸求菩提者亦复如是。 若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随喜信受。 当知是人久已安住大乘法中成熟善根。 决定当得授菩提记。 何况有能读诵思惟为人演说如理修行者。 当知是人决定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何以故。 世尊。 有诸众生以业障故背如实智。 是故远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能发生清净信解。 由是不能成熟善根。 有诸众生久于此法。 听受信解安住实际成熟善根。 世尊。 当知是人住如实际不复退转。 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世尊。 又如有人欲过百由旬乃至五百由旬旷野险路。 于其路中若进若退怖畏疑惑是人渐行欲出险路。 忽见有诸守牛羊人。 即知此去城邑不远。 是人即时心得安隐。 无复起诸盗贼等怖。 何以故。 是人得见守牛羊者。 即知渐近城邑聚落。 世尊。 求菩提者亦复如是。 若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当知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不久得授大菩提记。 不复堕于声闻缘觉之地。 何以故。 得闻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瞻礼信受为前相故。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 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尊重恭敬如理修行。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赞持品第十之二尔时世尊赞尊者舍利子言。 善哉善哉。 舍利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善引譬喻。 汝今以佛神力。 复说譬喻而明此义。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又如有人欲见大海渐次而行。 若见有树或见树相。 若见有山或见山相。 当知是人去海尚远。 又复前行。 若不见树及树相。 不见山及山相。 当知是人去海渐近。 何以故。 大海深远广阔无涯。 近大海边无有一切山树等相。 是人虽未至海。 以不见彼山树相故。 即知渐次近于大海。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若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瞻礼供养者。 是人虽于现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未得授记。 当知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将授记。 何以故。 以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为前相故。 世尊。 又如世间有种种树。 于其春时枝叶繁茂青润可爱。 阎浮提人见是相已皆生欢喜。 即作是念。 此树不久开华结实。 何以故。 彼开敷相先已现故。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若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瞻礼供养者。 当知是菩萨久已成熟最胜善根。 以其宿世善因缘故。 今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会中亲所听受。 得见诸佛及众贤圣。 复得诸佛贤圣以欢喜心作如是念。 过去诸菩萨将得授记亦复如是。 闻此正法为前相故。 今此菩萨当知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得记。 何以故。 前相现故。 又如世间女人怀妊。 日月将满身力疲困心识动乱。 饮食减少坐卧懈怠。 凡诸所欲而不勤行。 苦恼悉生厌本所习。 见是相已。 当知此人将产不久。 何以故。 前相现故。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若得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瞻礼供养者。 当知是菩萨久已成熟善根。 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久得记。 何以故。 以闻正法为前相故。 尔时世尊复赞尊者舍利子言。 善哉善哉。 舍利子。 汝所乐说皆是如来神力所护。 是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善所护念诸菩萨众。 能善宣说诸菩萨法。 佛告须菩提言。 诸菩萨摩诃萨。 于长夜中多所饶益一切众生。 以善方便与其利乐。 悲愍世间为救度故。 而诸菩萨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得证果已。 欲为一切众生如其所应宣说法要。 是故诸佛共所护念。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当云何观即得般若波罗蜜多具足。 佛言。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见色法有所增相。 不见受想行识有所增相。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见色法有所减相。 不见受想行识有所减相。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乃至不见是法非法。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若如是观即得般若波罗蜜多具足。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不可思议。 佛言。 须菩提。 色受想行识不可思议。 若菩萨不分别色不可思议。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分别受想行识不可思议。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最上甚深。 何人当能如实信解。 佛告舍利子言。 若久行菩萨道者。 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即能信解。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久行菩萨道者。 佛言。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 不分别如来十力四无所畏。 不分别如来诸功德法。 乃至不分别一切智。 若如是不分别诸法。 是为久行菩萨道者。 何以故。 所有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不可思议。 诸功德法乃至一切智皆不可思议。 是故菩萨于一切法无所分别。 由如是故。 菩萨摩诃萨于法无所行而行。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是大宝聚最上无染般若波罗蜜多。 犹如虚空自性清净。 世尊。 有诸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乃至为人演说者。 云何多难事起而为障碍。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乃至为人说其义时。 多难事起而为障碍。 须菩提。 汝今当知。 难事起时是其恶魔作诸魔障。 是故善男子善女人。 诸有受持读诵乃至为人演说者。 应当速疾如理所作。 又复有诸善男子善女人。 若欲自书。 若使人书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者。 当于一月乃至一年速疾书成。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宝中。 多有怨贼常欲侵害。 复次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诸有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乃至书写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若诸魔众伺求其便欲生破坏。 当于尔时作何远离。 佛告须菩提。 汝今当知。 若有人受持读诵乃至书写此法门时。 但当志心如理所作。 彼诸恶魔虽复长时以坏法心于此法门欲作断灭。 及持法者欲生破坏。 纵经多劫彼终不能伺得其便。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诸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此正法时。 若得远离诸魔业者。 是人即能读诵通利。 乃至书写皆无障碍。 世尊。 如佛所说彼诸恶魔伺求其便不能得者。 当以何力能致如是。 佛告尊者舍利子言。 汝今当知。 皆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威神之力。 加持护念制伏诸魔不得其便。 是故能令诸持法者读诵通利。 乃至如所说学如所说行。 如理相应皆悉无碍。 何以故。 今此甚深正法摄诸法相即诸法性。 所有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 现住说法诸佛如来。 皆同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是故诸佛如来。 以其神通威力共所护念。 诸持法者使令受持读诵通利。 乃至书写供养。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 如理相应皆得无碍。 舍利子。 诸有持法善男子善女人。 若为诸佛所护念者。 我不见有诸恶魔众而能为害。 是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诸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乃至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 而能远离诸魔障者。 亦是如来神通威力所护念耶。 佛告尊者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诸菩萨摩诃萨。 已得一切如来神通威力加持护念。 是故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而能受持读诵通利。 乃至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 悉得远离一切魔障。 舍利子当知。 是菩萨得诸如来神力加持。 是诸如来所知所念。 为诸如来共所观察。 复次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广为他人解释其义。 乃至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已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又舍利子。 若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但能受持读诵者。 是人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法门如所说学。 如所说行如理相应。 舍利子当知。 是人得诸如来神力加持。 是诸如来所知所念。 为诸如来共所观察。 是人现世有大威德有大名称。 当来决定获大果报。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胜妙法门。 与一切法如理相应。 普摄众生住真实际。 复次舍利子。 此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门。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以威神力加持护念。 后末世中先于南方广大流布。 从是南方流布西方。 复从西方流布北方。 如是展转流布诸方。 舍利子。 佛涅盘后法欲灭时。 为欲令诸善男子善女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转为他人解释其义。 乃至书写供养获大利益是故如来加持护念使令流布。 又舍利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正法者。 当知是人得诸如来神力加持。 是诸如来所知所念。 为诸如来共所观察。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最上甚深。 于后末世云何北方亦流布耶。 佛言。 舍利子。 后末世中此法亦当流布北方。 而彼方处有修菩萨行者诸善男子善女人。 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而能受持读诵记念思惟书写供养。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而彼北方有几所人。 当能受持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有几所人能读诵通利。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 佛言。 舍利子。 而彼北方虽多有诸修菩萨行者善男子善女人。 能受持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少能于中读诵通利如所说学如所说行如理相应者。 又舍利子。 彼方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者。 当知是人久住大乘修菩萨行已曾于其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请问其义。 是人久已修习具足菩萨道法。 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广修诸行。 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何以故。 我今已为是善男子善女人。 宣说一切智相应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是人转身亦复乐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欢喜信受。 勤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善住三摩呬多相应胜行。 乃至诸魔不能坏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况复一切人非人等能破坏耶。 何以故。 是人坚固勇猛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复是人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心大欢喜心得清净。 普令众生种诸善根如理修行。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何以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能于佛前作如是言我当以此法门为无量百千万亿俱胝那庾多众生。 如理表示如实教授。 如所利益如理生喜。 如实觉了无所退转。 普令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舍利子。 是善男子善女人住菩萨乘广大利益我观其心则生随喜我亦以此甚深正法。 示教利喜无量百千万亿俱胝那庾多众生。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广大信解爱乐大乘。 愿生诸佛刹中。 现在佛前闻说妙法。 相续得闻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于彼佛刹亦复以此甚深正法。 示教利喜无量百千万亿俱胝那庾多众生。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中。 无有少法不见不闻不知不解。 一切众生种种行相皆悉了知。 诸菩萨法无不通达。 乃至未来世中有诸菩萨摩诃萨众。 为菩提故发大精进。 勤求此般若波罗蜜多。 得是法门受持读诵。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 如理相应者如来悉知。 有诸菩萨摩诃萨众。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求而得者如来亦知。 佛告尊者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舍利子。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中。 无有少法不见不闻不知不解。 乃至未来世中诸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有求而得有不求而得者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于诸菩萨过去善根及所乐欲乃至菩萨所行道法皆悉了知。 复次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余诸深经与此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 亦不勤求而自得耶。 佛言。 如是如是。 舍利子。 所有余诸深经与此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 亦有不求而自获得。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所有余诸深经与六波罗蜜多相应者。 未来世中善男子善女人。 亦不勤求而自得耶。 佛言。 舍利子。 所有余诸深经与六波罗蜜多相应者。 未来世中亦有不求而自获得。 何以故。 法本如是。 诸修菩萨道者善男子善女人。 常当以法示教利喜无量百千万亿俱胝那庾多众生。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亦自于中如理修学。 是人转身于余深经与六波罗蜜多无所得相应。 与一切法自性相应者。 是人亦复不求自得。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一恶者障法品第十一之一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先已说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法者。 诸善男子善女人所有功德。 而彼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法门时。 将无恶魔为难事耶。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甚多须菩提。 有诸恶魔而为难事。 于一切时伺求其便。 须菩提复白佛言。 如佛所说诸难事者其相云何。 佛告须菩提。 若有住菩萨乘修习此般若波罗蜜多法者。 欲为他人说此法时。 不即为说及说不止。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说法者。 于说法时生其我慢贡高心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有人书持读诵此法门时。 生轻慢心而戏笑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有诸持法者心生散乱。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有诸持法者互相非说。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有诸持法者。 记念不明多所忘失。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有诸持法者。 互相障碍不能和合。 于此法门不生敬信。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人书持读诵此法门时。 于自诸根不能调伏。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若有诸听法者忽作是念。 我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 不得其味无所解了。 弃舍此法从座而起。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听法者若作是念。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 不为我等说授记事。 我不能生清净信解。 念已弃舍从座而起。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听法者若作是念。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不说我名。 不说我等所住城邑聚落方处。 及不说我所生族姓父母名字。 以是因缘不能听受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我当弃舍。 随所起念即于若干劫数有所退堕。 后复以其胜因缘故。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还得修习。 何以故。 诸菩萨摩诃萨若不听受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即不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 是故须菩提。 若起退失心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住菩萨乘者。 不能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求一切智智。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 修习趣求一切智智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人欲学欲成就世间出世间法。 而不学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返于声闻缘觉法中而生趣求。 须菩提。 若不学般若波罗蜜多法者。 即不能成就世间出世间法。 是人起颠倒慧。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中。 不能修习如实了知。 弃舍根本取其枝叶。 须菩提。 如世有人饥行求食。 弃舍其主而返于彼作务人所求索饮食。 须菩提。 未来世中所有退失菩萨法者。 诸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 弃舍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智智根本法门。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取其枝叶。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何以故。 是人少智少慧。 谓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不能至彼一切智智。 以是因缘而生弃舍。 返谓声闻缘觉法门。 即能成就一切智智。 是故于中取其枝叶。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当觉知。 如是等相觉已远离。 不应于中爱乐修学。 如是学者非所相应。 若有爱乐声闻缘觉法者即如是学。 云何彼等如是学耶。 须菩提。 所谓声闻法中而但修习调伏我相。 证得我空寂静涅盘。 自谓已得究竟果法。 不能于彼最上法中精进修行。 亦复不能广为众生作大利益。 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应如是学。 云何名为菩萨学耶。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所行所学。 皆自安住如实法已。 广修一切相应善根。 普摄世间无量无边一切众生。 悉令安住真如实际。 一一证得最上涅盘。 是即名为菩萨学法。 复次须菩提。 譬如有人欲观其象。 虽复得见不能真实观其形相是人即自返寻象迹观取象相。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人为智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未来世中所有退失菩萨法者亦复如是是人先已安住菩萨乘中。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虽复修习。 不能于中请问其义。 不能如实了知胜行。 于此法门生弃舍心。 以弃舍般若波罗蜜多故。 即不能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是故返于声闻缘觉法中取证涅盘。 自谓已得究竟果法。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譬如世间诸求宝人。 诣彼大海欲求珍宝。 到已不能于大海中采取其宝。 而返于彼牛迹水中求诸珍宝。 自谓与其海水相等。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人为智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未来世中所有退失菩萨法者亦复如是。 是人先已安住菩萨乘中。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虽复修习。 不能于中请问其义。 不能如实了知胜行。 于此法门生弃舍心。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 爱乐趣求调伏我相。 取证我空寂静涅盘。 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缘觉果。 于诸果中见如是法证如是理。 得诸漏尽心善解脱。 于彼果中而得离系。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即不生如是心。 何以故。 而诸菩萨已得安住大乘法中。 被精进铠作大庄严。 长时修习诸波罗蜜多相应法门。 悲愍世间广为众生作大利益。 是故须菩提。 所有心不调柔起颠倒慧。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不能修习。 不觉不知生弃舍心。 不能安住菩萨法中。 不与诸波罗蜜多胜行相应。 但乐声闻缘觉法者。 当知此等皆是善根未成熟者。 复次须菩提。 又如世间有巧业者。 本欲造立如天帝释殊胜宫殿。 而返度量日月宫殿大小分量。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彼日月宫殿。 能胜帝释妙宫殿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未来世中所有退失菩萨法者亦复如是。 是人先已安住菩萨乘中。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虽复听受修习。 不能于中请问其义。 不能如实了知胜行。 由不了故于此法门生弃舍心。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 爱乐趣求调伏我相。 取证我空寂静涅盘。 自谓已得究竟果法。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又如有人乐欲见彼转轮圣王。 虽复得见不能真实观其色相威神福德。 而返观彼诸小王等所有色相。 自谓与彼转轮圣王等无有异。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彼转轮圣王色相威德。 与诸小王为相等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未来世中。 所有退失菩萨法者亦复如是。 是人先已安住菩萨乘中。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虽复听受修习。 不能于中请问其义。 不能如实了知胜行。 由不了故于此法门生弃舍心。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爱乐趣求。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如来为诸菩萨摩诃萨故。 而以种种善巧方便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令诸菩萨于中修学即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 是故如来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为诸菩萨摩诃萨如理表示如实教授。 如所利益如理生喜。 趣入安住胜义法门。 令诸菩萨摩诃萨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 如是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于此大乘法中已安住者。 设复弃舍而返于彼声闻缘觉下劣乘中起趣求心。 于汝意云何。 是人为智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又如有人饥渴所逼周行求食。 见彼百味精妙饮食。 生弃舍心而不能取。 返取于彼六十日饭食已爱乐。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人为智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未来世中所有退失菩萨法者亦复如是。 是人先已安住菩萨乘中。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虽复听受修习。 不能于中请问其义。 不能如实了知胜行。 由不了故于此法门生弃舍心。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爱乐趣求。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又如有人见彼无价摩尼珠宝。 即不能取而返取其水精之宝。 自谓与彼摩尼珠宝等无有异。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人为智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 未来世中所有退失菩萨法者亦复如是。 是人先已安住菩萨乘中。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虽复听受修习。 不能于中请问其义。 不能如实了知胜行。 由不了故于此法门生弃舍心。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中求一切智。 自谓与彼菩萨法门等无有异。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人书写受持读诵演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若进若退其心散乱。 一一当知皆是魔事。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为可书写耶。 佛言。 不也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非文字可得。 所有文字但为显示此法门故。 而般若波罗蜜多离文字相。 毕竟于文字中求不可得。 若有人作是言。 我书文字即是书写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心不专一起诸思念。 所谓城邑聚落园林池沼。 父母师长及诸亲友。 自身他身若内若外。 一切所有饮食衣服。 卧具医药歌舞戏笑。 苦乐忧喜爱非爱境乃至贪嗔痴等。 如是种种起思念者。 一一当知皆是恶魔作诸障难。 使令行者心生散乱。 不得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书持读诵。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觉已远离。 不令诸魔伺得其便。 又复若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思念王事。 以此因缘而为障难。 是故不能于此法门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筹计财宝资生等物。 以此因缘而为障难。 是故不能于此法门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思念世间语言章句。 以此因缘而为障难。 是故不能于此法门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有诸恶魔现苾刍相。 来住其前作如是言。 我有法门汝等当学。 如是书写受持读诵如是修习。 即能至彼一切智果。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住菩萨乘者。 乐欲通达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者。 不能于其菩萨法中如实了知。 而返于彼声闻缘觉法门起趣求心。 是人知彼法中亦说空无相无愿。 谓与菩萨法门等无有异。 须菩提。 若欲了知菩萨摩诃萨善巧方便最胜智者。 应当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中如实趣求。 若复于余声闻缘觉法门而修习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若听者乐闻说者懈倦。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说者乐说听者懈倦。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听法者。 乐欲听受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听已书写读诵。 而说法者不即为说。 以戏论心说余经法。 由此因缘不能和合。 令听法者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说法者心不懈退。 乐欲宣说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而听法者住于异方。 以此因缘不能和合。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说法者少欲欢喜。 离无义语忻乐说法而听法者身力疲懈心识惛重。 以此因缘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听法者有信乐心欲闻此法。 而说法者作诸留难不欲为说。 以此因缘不能和合。 令听法者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听法者欲闻此法。 而说法者诵习不利。 听者不喜乐闻。 以此因缘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说法者乐欲为说。 而听法者以余缘故不乐听受。 由此因缘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应当觉知是为魔事又复若时彼说法者乐欲说法。 而听法者睡眠所覆惛重疲懈不能听受。 以此因缘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又复若时彼听法者乐欲闻法。 而说法者睡眠所覆惛重疲懈不乐说法。 以此因缘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或有人来作如是说。 汝等当知地狱饿鬼傍生及阿修罗。 彼彼趣中有种种苦。 如是苦受应当远离。 不如修习出诸趣类尽苦边际取证涅盘。 须菩提。 作此说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有人书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 或有人来作如是说。 诸天界中有胜妙乐。 所谓欲界有五欲乐。 色界有禅定乐。 无色界有寂灭定乐。 如是诸乐皆悉有为无常。 败坏诸相毕竟无实。 三界悉空诸法无我。 汝诸智者应当了知。 不如取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 得是果已不复更受后身。 须菩提。 作此说者即为障碍菩萨胜行。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说法者独止一处。 心念徒众即作是言。 若人有能随从我者。 我即当与般若波罗蜜多。 不随我者我不与其般若波罗蜜多。 有诸善男子等。 为求法故尊重正法。 尔时各往随从法师。 而彼法师忽于异时。 心不乐欲为诸徒众说般若波罗蜜多。 即当往诣饥馑枯涸虎狼虫兽盗贼怖畏诸险难处。 时彼法师告徒众言。 诸善男子。 此处饥馑险难极甚怖畏。 汝等何能受是苦耶。 应自筹量无宜后悔。 其说法者以此微细因缘方便。 远离诸听法众。 尔时诸人知是事已。 互相谓言。 此远离相非与般若波罗蜜多相。 是故诸人各各退还不复随从。 须菩提。 以是因缘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说法者或时欲诣极大怖畏诸恶虫兽非人聚中。 或诣饥馑枯涸险难等处。 谓听法者言。 诸善男子。 汝等当知。 我所往处极大险恶。 汝等不应随从于我。 须菩提。 说法者以是微细因缘方便远离。 诸听法者不能和合。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若说法者于亲友家常所往返。 而于后时谓听法者言。 我有亲族汝等应往求乞所须饮食衣服受用等物。 由此因缘妨废听受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是故不得书持读诵。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佛告须菩提。 如是等相一一当知皆是恶魔作诸方便而为障难。 欲令诸修菩萨法者。 不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听受修习书持读诵。 是故诸修菩萨法者。 于一切时常所觉知觉已远离。 令彼诸魔不得其便。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二恶者障法品第十一之二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故恶魔于其长时勤作方便起诸障难。 而令诸修菩萨法者不得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听受修习书持读诵。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汝今当知。 此般若波罗蜜多出生诸佛一切智。 从一切智而复出生诸佛正法。 从诸佛法出生无量无数众生。 诸佛以其方便智力。 普令众生断诸烦恼。 烦恼断故。 彼诸恶魔伺不得便。 由不得便作障难故。 心生苦恼。 以苦恼心是故长时勤作方便为诸难事。 而令诸修菩萨法者。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听受修习书持读诵。 复次须菩提。 彼诸恶魔或作方便。 于其初住大乘善男子前作如是言。 汝所听受非真般若波罗蜜多。 我有经法。 是真般若波罗蜜多。 汝当随我如是修学。 须菩提。 彼诸恶魔以是方便欲坏善法。 而初住大乘善男子等。 少智少信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其心怯弱为魔所摄。 魔所摄故。 即不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听受修习书持读诵。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彼诸恶魔或时现身。 作苾刍相以坏法心。 妄修菩萨甚深胜行。 而返于中以声闻果谓证实际。 须菩提。 此因缘者。 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复次须菩提。 彼诸恶魔。 以如是等种种方便。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作诸障难。 不令有人书持读诵。 是故修菩萨法者。 常当觉知觉已远离。 即起勇猛胜精进心。 坚固安住正念正知。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譬如大珍宝聚。 多有怨贼常欲伺求而为窃盗。 何以故。 珍宝难得价直无量。 以是因缘多诸怨贼。 今此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宝聚。 亦复如是多诸障难。 常有恶魔伺求其便。 是故所有初住大乘善男子等。 少智少信其心怯弱。 于此甚深广大法中。 不得听受修习书持读诵者。 知彼皆是魔力所加。 世尊。 若复有人于如是等诸难事中。 勇猛精进心不懈退。 于此法门坚固修习书持读诵者。 岂非诸佛神通威力所加持耶。 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若有人能于如是等诸难事中。 得此法门听受修习书持读诵者。 当知皆是诸佛如来神通威力共所护念。 何以故。 彼恶魔众虽复长时勤作方便。 于此法门起诸难事。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亦复长时勤作方便。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以威神力加持护念。 显示世间品第十二之一佛告须菩提。 如世母人生育诸子。 若一若十若百若千。 忽于一时其母有疾。 诸子各各勤求方便。 多所疗治。 咸作是念。 云何令母速得远离风癀痰[病-丙+(企-止+(套-大))]种种病苦。 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轻安调适。 云何令母饮食增进色力坚固。 离诸苦受得大快乐。 云何令母寿命长远久住世间。 何以故。 今我此身处于世间。 从母所生生育甚难。 以是因缘母恩为重。 须菩提。 所有十方现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 各各以其神通威力加持护念。 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门。 悲愍世间一切众生。 普令得闻书持读诵。 彼诸如来咸作是念。 云何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久住世间。 云何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离破坏相。 云何得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普令世间书持读诵宣通流布。 使诸恶魔不得其便。 须菩提。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于一切时勤作方便。 称赞护念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 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有一切智。 从般若波罗蜜多真实出生。 而此般若波罗蜜多。 能示诸佛及能显示诸世间相。 所有过去未来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若已得若当得。 皆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及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 一切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住世说法广为众生作利益者。 亦因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须菩提当知。 三世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来。 般若波罗蜜多能善出生。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 能示诸佛及能显示诸世间相。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而能显示世间相者。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当云何说为世间相。 愿佛世尊广为开示。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佛说五蕴为世间相。 所谓色受想行识。 般若波罗蜜多显示如是相。 须菩提复白佛言。 世尊。 云何般若波罗蜜多示五蕴法为世间耶。 佛告须菩提。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 显示五蕴坏无坏相。 五蕴自性无作无生坏无所坏。 何以故。 彼空自性无作无生坏无所坏。 无相无愿自性无作无生坏无所坏。 法界自性亦无作无生坏无所坏。 而此五蕴亦复如是。 是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说般若波罗蜜多示世间相。 复次须菩提。 如来从般若波罗蜜多中来。 能随无量无数众生性悉如实知。 云何如来如实知耶。 所谓众生自性即如实性。 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如来亦复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是故如来能随无量无数众生性皆如实知。 由实了知众生性故。 乃至无量无数众生一切心行亦如实知。 以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心行故。 是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多示世间相。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摄心乱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摄心耶。 所谓若集若散住法性中如实了知。 若如实知是即了知众生摄心。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摄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乱心耶。 所谓住法性中知心无相。 心无相故即无尽无不尽。 若如实了知尽无尽相。 是即了知众生乱心。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乱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无尽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无尽心耶。 须菩提。 所谓知心无坏。 心无坏故即心无生灭。 无生灭故即无住无依。 无有尽相犹如虚空广大无尽。 而心相亦然。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尽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染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染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染心如实相即非染心。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染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染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离染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染心自性。 即离染心中无离染心相。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染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能缘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能缘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阿赖耶等诸能缘心。 无能缘心相。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能缘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能取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能取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无所取相。 取相离故即不可取。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能取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有漏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有漏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自性。 无自性故即无分别。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有漏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诸无漏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无漏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自性即非心分。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漏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贪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贪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若住贪即心不如实。 若心如实即不住贪。 于平等法中无贪心可得。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贪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贪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离贪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如实相。 若贪若离贪俱不可得。 由不可得故即无离贪心相。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贪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恚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恚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住空寂。 离所缘相无诸分别。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恚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恚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离恚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法无二从真实生。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恚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痴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痴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若心住于痴即心不如实。 若心如实即不住于痴。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痴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痴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离痴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若心有所著即心随痴相若心住如实即不随痴相。 由如是故无离痴心相可得。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痴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过失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过失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若心生过失即心不如实。 若心如实即不生过失。 于平等法中无过失心可得。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过失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离过失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离过失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若心有所著即过失随生。 若心住如实即不生过失。 由如是故无离过失心相可得。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离过失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广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广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是心不增不减无住无著。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广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广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非广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处所。 无处所故即无起作亦无增广。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广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大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大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是心平等自性无差别。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大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大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非大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来去。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大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无量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无量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依止。 无依止故即无限量。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量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现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现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诸心自性无所显现。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现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现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非现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形相自性离故。 由性离故非现非不现。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现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胜上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胜上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若心住如实即无所生亦无所有是为胜上。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胜上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无上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无上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所得离诸戏论。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无上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定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定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是心平等。 平等法中无定乱相。 犹如虚空寂无所动。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定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定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非定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无等等即心平等。 心平等故而不可得非定心相。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定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解脱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解脱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众生自性解脱。 彼众生性即解脱性。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解脱心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非解脱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非解脱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心性无来无去无住非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可得解脱性离即不可得非解脱相。 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非解脱心。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不可见心。 云何如来知众生不可见心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彼众生心。 无所生无所成。 无分别无所取。 离诸相不可见。 慧眼天眼尚不能观。 岂况肉眼是故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如是不可见心。 佛告须菩提。 如是等诸心。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一一如实了知。 以是义故。 般若波罗蜜多而能显示诸世间相。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三显示世间品第十二之二佛告须菩提。 又复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 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 云何如来知诸众生。 及诸异见补特伽罗诸行出没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众生所起诸行出没。 依色而生依受想行识而生。 云何依色受想行识生耶。 谓诸异见补特伽罗起。 如是见我及世间是常。 色是常我及世间是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如是我及世间是常。 受想行识是常。 我及世间是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受想行识是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又复我及世间是有边。 色是有边。 我及世间是无边亦有边。 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色是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如是我及世间是有边。 受想行识是有边。 我及世间是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受想行识是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又复死后色如去不如去。 亦如去亦不如去。 非如去非不如去。 如是受想行识死后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 又复身即是神。 身异神异。 如是色受想行识即身即神。 色受想行识异身异神。 是见皆依五蕴所起。 此等皆是补特伽罗别异痴见。 如来一一如实了知。 须菩提。 以是义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知无量无数众生。 及诸异见补特伽罗如是出没。 复次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了知无量无数众生色受想行识相。 云何如来知众生色相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色如如。 云何如来知众生受想行识相耶。 须菩提。 所谓了知受想行识如如。 须菩提。 以是义故如来所说众生出没如即五蕴如。 五蕴如即世间如。 何以故。 五蕴及世间如无异故。 是故五蕴如如世间如。 世间如如一切法如。 一切法如如须陀洹果如。 须陀洹果如如斯陀含果如。 斯陀含果如如阿那含果如。 阿那含果如如阿罗汉果如。 阿罗汉果如如。 缘觉果如。 缘觉果如如如来如。 是故如来与彼声闻缘觉果。 及五蕴世间。 乃至一切法。 同一如。 如是诸如如非一性非多性。 即种种性离种种性。 无二无分别无作而无尽。 须菩提。 如来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是如如。 证是如故故名如来。 以是因缘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 般若波罗蜜多为诸佛母出生诸佛。 由从是生故即如实了知彼一切法如如无异。 证是如故出现世间。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如如法者最上甚深。 佛因是如故得菩提果。 世尊。 此法甚深何人能信解。 岂非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满愿阿罗汉。 正见补特伽罗。 乃能信解耶。 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复次须菩提。 如如法者是无尽相最胜甚深。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如实宣说彼无尽相。 尔时帝释天主及欲界中余天子众。 色界二万梵众天子来诣佛所。 到已头面礼佛双足退住一面。 时诸天子各白佛言。 世尊。 佛所说法最上甚深。 此中云何作相耶。 佛言。 诸天子。 诸法以空为相无相无愿为相。 是相无生无灭无染无净。 法界寂静犹如虚空。 无所依止即相无相。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说色受想行识亦如是相。 即相无相。 而此诸相相不能坏。 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不能坏。 何以故。 彼天人阿修罗等是有相故。 诸天子。 若有人问虚空谁所作。 是人为正问不。 诸天子白佛言。 不也世尊。 虚空无所作。 何以故。 虚空无为谁能作者。 佛告诸天子言。 如是如是。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从无二法生。 说诸法相亦无二相。 何以故。 如来得是相故即无所住。 是故佛说诸法无作相。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是相甚深。 如来得是相故成等正觉。 以无碍智说般若波罗蜜多。 而此般若波罗蜜多乃是诸佛之所行处。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如实显示彼世间相。 须菩提。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依止于法。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于法。 所谓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 有佛无佛此法常住。 是故如来依止般若波罗蜜多。 由依止故如来修习般若波罗蜜多。 以修习故得一切智。 复次须菩提。 汝今当知。 佛是知恩能报恩者。 正使有人作是问言。 谁是知恩能报恩者。 应当答言。 佛是知恩能报恩者。 何以故。 如来因所行道所学法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复护念是道是法。 须菩提。 如来所行所学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以是义故如来名为真报恩者。 复次须菩提。 如来知一切法无作。 无作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复如实说一切法无作无作相。 亦是如来真报恩者。 复次须菩提。 如来知一切法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来。 今复如实说般若波罗蜜多显示世间。 亦是如来真报恩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彼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云何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说般若波罗蜜多显示世间。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汝能问佛此甚深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一切法无知者。 一切法无见者。 云何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所谓一切法空一切法无依止。 是故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得是法故。 乃说般若波罗蜜多能示世间。 云何示世间耶。 须菩提。 若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是为显示世间。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 佛言。 须菩提。 若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 若不缘受想行识生识。 是名不见受想行识。 须菩提。 若不见色受想行识即不见世间。 若如是不见世间是名真见世间。 云何真见世间耶。 所谓世间空故。 世间离相故。 世间寂静故。 世间无染故。 般若波罗蜜多如是显示。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如是说。 不思议品第十三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此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为大事故出。 为不可思议事不可称事不可量事不可数事无等等事故出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为大事故出。 为不可思议事不可称事不可量事不可数事无等等事故出。 须菩提。 云何为不可思议事故出。 所谓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如是诸法不可思议。 非心非心数法可转。 此中无分别。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 为不可思议事故出。 须菩提。 云何为不可称事故出。 所谓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如是诸法非心所称。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为不可称事故出。 须菩提。 云何为不可量事故出。 所谓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如是诸法出过诸量无有限量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为不可量事故出。 须菩提。 云何为不可数事故出。 所谓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如是诸法出过诸数非数所及。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为不可数事故出。 须菩提。 云何为无等等事故出。 所谓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如是诸法无有等者况复过上。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为无等等事故出。 复次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如是诸法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者。 彼色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 受想行识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耶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色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故。 受想行识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 乃至一切法亦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 何以故。 色于法性中无心无心数法故。 受想行识于法性中无心无心数法。 乃至一切法于法性中亦无心无心数法。 须菩提。 色受想行识。 于法性中以无心无心数法故。 不可思议不可称。 乃至一切法亦不可思议不可称。 须菩提。 色受想行识不可量故。 乃至一切法亦不可量。 何以故。 色受想行识量不可得。 乃至一切法量亦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即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法无所作。 以无所作故。 即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法无所生。 以无所生故。 是故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切法皆不可量。 须菩提。 色受想行识不可数故。 乃至一切法亦不可数。 何以故。 出过数分故。 须菩提。 色受想行识无等等故。 乃至一切法亦无等等。 何以故。 如虚空平等故。 一切法亦然。 复次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虚空有心心数法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彼一切法亦复如是。 虚空不可思议故一切法亦不可思议。 虚空不可称故一切法亦不可称。 虚空不可量故一切法亦不可量。 虚空不可数故一切法亦不可数。 虚空无等等故一切法亦无等等。 是故诸法离诸分别。 若分别者皆是识业。 须菩提。 灭诸筹量名不可思议。 非所称故名不可称。 无有量故名不可量。 过诸数故名不可数。 如虚空故名无等等。 以是缘故。 当知如来法佛法自然智法一切智法。 乃至一切法皆如虚空。 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数无等等。 说是不可思议乃至无等等法门时。 会中有五百苾刍二十苾刍尼。 不受诸法得诸漏尽心善解脱。 六十优婆塞三十优婆夷。 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即于佛前皆得授记。 二十菩萨悉证无生法忍。 而诸菩萨于此贤劫。 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佛先所说为大事故出。 其相云何。 佛言。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为大事故出者。 汝今当知。 所谓佛法缘觉法声闻法。 皆住般若波罗蜜多中。 须菩提。 譬如世间刹帝利王子。 得灌顶已处于王位。 所有王事及国城事人民事等皆付大臣。 臣受命已统摄而行。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所有佛法缘觉法声闻法。 皆住般若波罗蜜多中。 而般若波罗蜜多统摄诸法。 如是等法名为大事。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为大事故出。 复次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不受不着色故出。 不受不着受想行识故出。 不受不着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故出。 不受不着缘觉果故出。 不受不着一切智故出。 须菩提。 白佛言。 世尊。 云何般若波罗蜜多不受不着一切智故出耶。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汝所证得阿罗汉法有所见耶可受可着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我所证法是中无见亦不可受亦不可着。 佛言。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所有如来法乃至一切智法。 是诸法中悉无所见不受不着。 是故般若波罗蜜多。 不受不着一切智故出。 尔时尊者须菩提。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不受不着。 最上甚深希有难得。 世尊。 彼初住大乘菩萨摩诃萨。 若闻是说不惊不怖亦不退失生信解者。 当知是菩萨具足正因。 于先佛所已种善根。 是故于今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亦复不生惊怖心净信解。 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等。 白佛言。 世尊。 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最上甚深难解难入。 若人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生信解者。 当知是人于先佛所已种善根。 世尊。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一已住信行地者。 是诸众生若满一劫若减一劫如理修行。 不如有人能一日中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如理思惟安住忍法。 是人功德倍胜于前。 佛告诸天子言。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最上甚深。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一已住信行地者。 若满一劫若减一劫如理修行。 不如有人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如理思惟安住忍法。 是人功德倍胜于前。 是故汝等于此正法。 尊重恭敬如理修行。 是时欲色界中诸天子等各白佛言。 世尊。 大波罗蜜多是般若波罗蜜多。 最上甚深希有难得。 我等各各随喜顶受。 彼诸天子如是称赞已。 即各头面礼世尊足。 右绕三匝出离佛会。 去此不远隐身不现。 各各还复彼彼天中。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四譬喻品第十四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 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不惊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难不悔不没心生信解者。 是菩萨于何处没而来生此。 佛告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不惊不怖不退不失不疑不难不悔不没。 心生信解者。 是菩萨于彼最上人中没已而来生此。 复得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爱乐听受不暂舍离彼说法者。 譬如新生犊子不离其母。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心净信解爱乐听受。 而不暂离彼说法者。 以不离其说法者故。 即不弃舍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有菩萨摩诃萨。 具足如是功德者。 岂不从于他方佛刹没已生此耶。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若有菩萨摩诃萨。 具足如是功德者。 当知已于他方佛刹彼彼佛所。 恭敬听受此甚深法。 而复于中请问其义。 从彼没已而来生此。 以是因缘。 今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 亦复具足如是功德。 复次须菩提。 有诸菩萨。 于知足天上慈氏菩萨摩诃萨所。 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不疑不难。 而复于中请问其义。 以是因缘。 于彼没已而来生此。 今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 亦复具足如是功德。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于先世中虽复曾闻此甚深法。 不能如实请问其义。 心生疑悔者。 当知是菩萨转身生此。 设得闻是甚深正法。 亦复于中心生疑悔。 何以故。 以其先世不问所致故。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于先世中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 能一日二日三四五日。 发生净信请问其义者。 是菩萨转身生此。 闻是正法心即信解离诸疑悔。 亦复于中请问其义。 何以故。 法尔如是故。 复次须菩提。 若有菩萨于先世中。 虽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不能决定请问其义。 亦复不能随所说行。 是故今时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或时乐闻或不乐闻。 其心轻动不能决定。 犹如轻妙氎衣随风所转。 须菩提。 当知此菩萨初住大乘法中心不清净不能发生决定信解。 不取般若波罗蜜多。 不随般若波罗蜜多行。 是故于彼声闻缘觉二地之中随堕一处。 复次须菩提。 譬如有人乘船入海船忽破坏。 是人若不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 当知是人即于中路没水而死。 由此因缘不到彼岸。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有爱有欲。 有解有行有喜有乐有舍有精进。 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 离放逸不散乱。 虽具如是功德。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是菩萨即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于其中路有所退失。 须菩提。 云何名为中路。 又复退失何法。 须菩提。 中路者所谓声闻缘觉之地。 所退失者谓一切智果。 须菩提。 又如有人乘船入海。 于其中路船忽破坏。 是人即时取彼浮囊或木或板等。 当知是人得离难事。 不为海水所溺而死。 获大安隐到于彼岸。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有爱有欲。 有解有行有喜有乐。 有舍有精进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 离放逸不散乱。 具足如是功德已。 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 不堕声闻缘觉之地。 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复次须菩提。 又如有人持以坏瓶诣于河池井泉欲取其水。 是瓶不久中路破坏。 以是因缘水不能得。 何以故。 瓶未成熟。 是故破坏还归于地。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有爱有欲。 有解有行有喜有乐。 有舍有精进。 有尊重有深心有净心。 离放逸不散乱。 虽具如是功德。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是菩萨于其中路有所退失。 堕于声闻缘觉之地。 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须菩提。 又如有人持以熟瓶诣于河池井泉欲取其水。 是人随所往处即能得水得已持归。 是瓶坚牢无所破坏。 何以故。 瓶已熟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有欲有爱。 有解有行有喜有乐。 有舍有精进有尊重。 有净心有深心。 离放逸不散乱。 具足如是功德已。 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 不堕声闻缘觉之地。 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复次须菩提。 又如世间有诸商人少智少慧。 于大海边随取一船。 载诸财物入于海中。 是船不久疏漏破坏。 何以故。 本所造作不能坚牢。 船诸所用亦不能备。 由彼商人无智慧故。 不能觉了取以载物。 于其中路船既破坏财复散没。 商人尔时徒自忧恼。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忍有信乃至离放逸不散乱。 虽具如是功德。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有所退失。 须菩提。 中路退者所谓堕于声闻缘觉之地。 失者所谓失彼一切智宝。 于自利行及利他行皆不成就。 须菩提。 又如有诸商人有智有慧。 于大海边求妙好船。 知本造作坚固圆满。 船诸所用悉已备者取以载物。 入于大海。 是船无难。 随所往处皆悉得至。 而彼财物亦不散没。 何以故。 由彼商人有智慧故。 于其中路不生忧恼。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 乃至离放逸不散乱。 具足如是功德已。 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 不堕声闻缘觉之地。 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复次须菩提。 又如世间百二十岁老人。 忽于一时为彼风癀痰[病-丙+(企-止+(套-大))]诸病侵恼。 以是因缘忍苦于床。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若时无人扶侍。 当能从床而自起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是人设或能从床起。 亦不能行一里二里乃至由旬。 何以故。 已为老病所侵恼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信有忍。 乃至离放逸不散乱。 虽具如是功德。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 于其中路有所退失。 堕于声闻缘觉之地。 不能成就一切智果。 又须菩提。 而彼百二十岁老人。 虽复有疾忍苦于床。 若时有二力士。 来谓其言。 我等二人各于左右扶侍于汝。 汝速当起随有所往。 令汝得至勿忧中路有所退失。 时老病人受其语故。 能从床起随往得至。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乃至离放逸不散乱。 具足如是功德已。 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于其中路无所退失。 不堕声闻缘觉之地。 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何以故。 法尔如是故。 须菩提。 若诸菩萨摩诃萨。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信有忍。 乃至离放逸不散乱。 具足如是功德已。 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决定不堕声闻缘觉之地。 即能成就一切智果。 皆悉以是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圣品第十五之一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彼初学菩萨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云何学。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诸初学菩萨。 若欲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 应当亲近彼善知识。 尊重恭敬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是善知识应当为彼初学菩萨如理教授。 如实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义。 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所修习布施波罗蜜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所有功德。 皆当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 汝以布施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不应取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勿取着色谓是菩提。 勿取着受想行识谓是菩提。 何以故。 彼一切智无取着故。 善男子。 汝所修习于戒能护。 于忍能受。 精进不懈。 禅定寂静。 智慧胜解。 以如是等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不应取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勿取着色谓是菩提。 勿取着受想行识谓是菩提。 何以故。 彼一切智无取着故。 善男子。 以是义故汝亦不应取着声闻缘觉之地。 须菩提。 彼善知识应为初学菩萨如是教授。 使令渐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中。 须菩提复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欲普令一切众生断诸苦恼安住涅盘。 而诸菩萨所为甚难。 谓布施波罗蜜多如是相。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如是相。 诸相甚深所为甚难。 是故菩萨摩诃萨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于轮回中当发精进勿生惊怖。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 须菩提。 而诸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安乐悲愍诸世间故。 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彼作是念。 我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当为世间作大救护。 当为世间作所归向。 当为世间作所住舍。 当为世间作究竟道。 当为世间作广大洲。 当为世间作大光明。 当为世间作善导师。 当为世间作真实趣。 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精进。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大救护。 所谓菩萨摩诃萨欲令世间一切众生断轮回苦。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大救护。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所归向。 所谓菩萨摩诃萨欲令世间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等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所归向。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所住舍。 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 为诸众生以不着故说法。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不着耶。 佛言须菩提。 若色不缚即色不着。 若色不着即色不缚。 色不缚故即色不生不灭。 由色不生不灭故即无所著。 以无所著故无缚亦无解。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若识不缚即识不着。 若识不着即识不缚。 识不缚故即识不生不灭。 由识不生不灭故即无所著。 以无所著故无缚亦无解。 彼一切法亦复如是。 于诸知见悉无所著。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为诸众生如是说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所住舍。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究竟道。 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 为诸众生作如是说。 若色究竟即非色。 若受想行识究竟即非识。 由色受想行识如是故一切法亦然。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色受想行识究竟一切法亦然者。 彼菩萨摩诃萨皆不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何以故。 一切法中无分别故。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彼一切法无所分别及分别者。 由如是故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一切法最上甚深微妙难入。 安住寂静无得无证无动无转。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为诸众生如是说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究竟道。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广大洲。 此复云何名为洲耶。 须菩提。 譬如水中陆地断流之处故名为洲。 彼一切法亦复如是。 色前际断故后际亦断。 受想行识前际断故后际亦断。 乃至一切法前际断故后际亦断。 以如是断故即一切法皆断。 而此断相非颠倒相。 涅盘寂静。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为诸众生如是说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广大洲。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大光明。 所谓菩萨摩诃萨于长夜中广为众生作大方便。 欲令众生拔无明箭出生死苦。 以一切智光破诸痴暗。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大光明。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善导师。 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 为诸众生说色自性不生不灭。 说受想行识自性不生不灭。 说异生法自性不生不灭。 说声闻缘觉法自性不生不灭。 说菩萨法自性不生不灭。 说诸佛法自性不生不灭。 乃至说一切法自性不生不灭。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为诸众生如是说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善导师。 须菩提。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能为世间作真实趣。 所谓菩萨摩诃萨得菩提时。 说色趣空。 说受想行识趣空。 说一切法趣空。 即一切法不来不去。 如彼虚空不来不去无作无相无住无所住无住法无生无灭。 而一切法亦不来不去无作无相无住无所住无住法无生无灭。 以是义故即无分别及分别者。 何以故。 色住空性故不来不去。 受想行识住空性故不来不去。 乃至一切法住空性故不来不去。 此中云何而彼空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相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愿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作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生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趣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性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梦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我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我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边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寂静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涅盘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起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还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无往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不动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色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受想行识趣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阿罗汉果趣。 缘觉果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趣。 即一切法趣是趣无转。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为诸众生如是宣说诸法趣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此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何人当能如实信解。 佛告须菩提言。 若有菩萨摩诃萨。 已于过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成熟善根。 久修菩萨甚深胜行者。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即能信解。 须菩提言。 能信解者当云何相。 佛言须菩提。 若离贪嗔痴性是信解相。 具是相者即能信解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所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趣。 得是趣已为诸众生如实宣说。 令诸众生亦得是趣。 佛告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趣。 菩萨摩诃萨得是趣已。 为诸众生如实宣说。 令诸众生亦得是趣。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为诸众生如是说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能为世间作真实趣。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五贤圣品第十五之二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 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 普令众生得大涅盘。 而众生相了不可得。 佛告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 为无量无数众生故被精进铠作大庄严。 普令众生得大涅盘。 而众生相了不可得。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不为色若解若缚故作大庄严。 不为受想行识若解若缚故作大庄严。 不为声闻地缘觉地佛地若解若缚故作大庄严。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不为庄严一切法故而作庄严。 是名作大庄严。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是即菩萨摩诃萨作大庄严。 而诸菩萨摩诃萨虽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不于三处而生取着。 何等为三。 所谓声闻地缘觉地佛地。 佛言须菩提。 如汝所说。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大庄严而诸菩萨摩诃萨虽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不于声闻地缘觉地佛地而生取著者。 须菩提。 汝见何义作如是说。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无有少法可得修习无所修无修者。 何以故。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是中无法可出生故。 即无所修。 如修虚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不修一切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修无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修无边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即修无修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修无取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此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 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能修习者当以此法而为试验表示其相。 若有菩萨摩诃萨。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不生贪着无所希望。 亦复不随他所言论。 其心清净不起异信。 闻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惊不怖不退不失。 不疑不难不悔不没。 心大欢喜清净信解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于先佛所已曾得闻此甚深法。 而复于中请问其义。 由此因缘今复得闻此甚深法。 不惊不怖乃至心生欢喜信解。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惊怖已。 应当云何。 观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佛言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欲观般若波罗蜜多者。 当随一切智心观。 须菩提言。 云何名为随一切智心观。 佛言须菩提。 若随虚空观即随一切智心观。 云何名为随虚空观。 须菩提。 随虚空观者即无所观。 由如是故乃得名为随一切智心观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无量是一切智。 须菩提。 若无量即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得无证无道法无道果。 无智无识无生无灭。 无成无坏无观无所观。 无作无作者无去无来。 无方无趣无住非无住是即无量。 若见是无量即堕无量数。 若不见是无量。 即如虚空无量。 一切智亦无量。 如是无量即无得无证。 是故不可以色得。 不可以受想行识得。 不可以布施波罗蜜多得。 不可以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得。 此中云何。 所谓色即是一切智。 受想行识即是一切智。 布施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 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 与色界天子众俱。 帝释天王与欲界天子众俱来诣佛所。 到已头面各礼佛足。 右绕三匝退住一面。 各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不能得其边际源底难见难解。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以何义故安处道场。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耶。 佛告梵王帝释诸天子言。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不能得其边际源底难见难解。 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见是义故安处道场。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诸天子。 如来虽得菩提。 而无得者及无所得。 虽说般若波罗蜜多。 无能说者无法可说。 何以故。 我法甚深非所演说如虚空甚深故此法甚深。 我甚深故此法甚深。 一切法无来故此法甚深。 一切法无去故此法甚深。 是时梵王帝释及诸天子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 希有善逝。 佛所说法世间诸行。 难可得信难可得解。 何以故。 世间行有着。 佛说法无著。 是故一切法离诸有着。 真如品第十六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所说法随顺一切法离诸障碍。 而一切法了不可得。 犹如虚空离障碍相。 世尊。 诸法如虚空故一切句不可得。 诸法平等故二法不可得。 诸法无生故生法不可得。 诸法无灭故灭法不可得。 诸法无相故取相不可得。 诸法无处故一切处不可得。 尔时梵王帝释及诸天子俱白佛言。 世尊。 长老须菩提。 随如来生。 何以故。 长老须菩提。 诸所说法皆悉空故。 是时长老须菩提。 即谓梵王帝释及诸天子言。 汝等所言须菩提。 随如来生者。 当知随如如行故如如无生。 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诸天子。 如如来真如不来不去故。 须菩提真如亦不来不去。 如来真如本来不生故。 须菩提真如亦本来不生。 何以故。 如来真如即是一切法真如。 一切法真如即是如来真如。 一切法真如亦是须菩提真如。 是诸真如无所生故。 是故须菩提。 于是真如法中随如来生。 而彼真如即非真如。 诸天子。 如如来真如无住非无住须菩提真如亦无住非无住。 如如来真如无作非无作。 无分别非无分别。 须菩提真如亦无作非无作。 无分别非无分别。 以须菩提真如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故。 即如来真如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无障碍以无障碍故。 一切法亦无作非无作无分别非无分别离诸障碍。 何以故。 以如来真如以一切法真如。 同一真如。 是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彼无二真如即非真如非不真如。 即彼非真如非不真如。 是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诸天子。 如来无作真如非无作真如。 无所有真如非无所有真如。 是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诸天子。 如如来真如一切处常不断不坏。 须菩提真如亦一切处常不断不坏。 一切法真如亦一切处常不断不坏。 如来真如无相无动无所得。 须菩提真如亦无相无动无所得。 一切法真如亦无相无动无所得。 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诸天子。 如来真如不异一切法真如。 须菩提真如不异一切法真如。 彼一切法不异真如即非真如。 彼非真如即一切法真如。 如是真如无来无去无二无别。 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诸天子。 如如来真如非过去未来现在。 须菩提真如亦非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法真如亦非过去未来现在。 是故须菩提随如来生。 诸天子。 如来真如即不来不去不住真如。 如来真如即过去真如不去。 过去真如即如来真如不去。 如来真如即未来真如不来。 未来真如即如来真如不来。 如来真如即现在真如不住。 现在真如即如来真如不住。 如来真如即过去未来现在真如。 过去未来现在真如即如来真如。 若如来真如。 若过去未来现在真如。 若须菩提真如。 是诸真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一切法真如亦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诸天子。 若如来真如。 若菩萨地真如。 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如。 是诸真如无二无二分无相无分别。 了不可得。 皆是名字所分别故。 须菩提复谓诸天子言。 汝等当知。 须菩提随如来生者。 不随色生。 不随受想行识生。 不随须陀洹果生。 不随斯陀含果生。 不随阿那含果生。 不随阿罗汉果生。 不随缘觉果生。 不随佛果生。 何以故。 诸法无生非无所生。 诸法无得非无所得。 诸天子。 以是义故。 须菩提随如来生。 须菩提说是真如法时。 而此大地六种震动。 有十八相。 所谓震遍震等遍震。 动遍动等遍动。 踊遍等等遍击。 爆遍爆等遍爆。 吼遍吼等遍吼。 现如是等十八相已。 即时大地还复如故。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真如法者。 最上甚深微妙难解。 佛告尊者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真如法者。 最上最胜甚深微妙难解难入。 当佛赞是真如法时。 会中有三百苾刍。 不受诸法证得漏尽心善解脱。 五百苾刍尼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五千天子得无生法忍。 六千菩萨不受诸法证得漏尽心善解脱。 尔时尊者舍利子。 知彼六千菩萨证得漏尽心解脱已。 即白佛言。 世尊。 此诸菩萨修菩萨行。 以何因缘今此会中返得漏尽心解脱耶。 佛言舍利子。 汝今当知。 此诸菩萨往昔曾于五百佛所亲近供养。 而各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法。 虽复如是修诸行法。 而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故。 以是因缘返证此果。 又舍利子。 有诸菩萨虽修空无相无愿法门行菩萨道。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当知是菩萨得声闻果谓证实际。 舍利子。 譬如世间有彼飞鸟其身长大。 或一由旬至五由旬。 翅羽未成飞不能远。 而欲从彼三十三天上投身下至阎浮提地。 而彼飞鸟于其中道心生是念。 我今欲还三十三天上。 或作是念。 愿我得至阎浮提地。 身无损伤离诸苦恼。 舍利子于汝意云何。 而彼飞鸟欲还天上可得还不。 愿至阎浮提地身无损伤。 可得如愿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而彼飞鸟身量既大翅复未成。 身必损伤或复至死。 佛告舍利子言。 菩萨亦复如是。 虽复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已于兢沙伽沙数劫中广修诸行。 于施能舍于戒能护于忍能受精进不懈禅定寂静。 而复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心大愿。 若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是菩萨必堕声闻缘觉之地。 复次舍利子。 有诸菩萨。 虽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是菩萨取相念故。 即不能知亦不能见诸佛世尊所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蕴善根。 以不知不见故。 闻说一切法空。 是菩萨取音声相而生信解。 即以是取相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必堕声闻缘觉之地。 何以故。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故。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有诸菩萨。 虽复长时广修诸行。 若或远离彼善知识。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所护念者。 是菩萨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是故诸菩萨若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 应当修习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佛告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若诸菩萨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者。 应当亲近彼善知识。 即能修习此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以是义故乃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尔时梵王帝释及诸天子俱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甚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 尔时世尊告梵王帝释及诸天子言。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甚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 若诸无智起劣精进生劣信解。 无善巧方便亲近恶知识者。 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复甚难。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得者。 如我解佛所说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 何以故。 一切法空无法可得无能得者。 佛所宣说诸法皆空。 为有所断而所断法是法亦空。 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所得法若所用法若知若解。 一切皆空无得无证。 是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 佛告须菩提言。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得故难得。 无得者故难得。 无分别故难得。 尔时尊者舍利子。 即谓尊者须菩提言。 如汝所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者彼兢沙伽沙数求菩提者。 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 何以故。 汝说菩提不难得故。 须菩提言尊者舍利子。 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色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真如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真如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须菩提言。 色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真如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真如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色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真如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真如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觉了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乃至一切法一切法真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舍利子于汝意云何。 若有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退转者。 是法即有所住。 以一切法无住。 当有何法而可退转。 舍利子。 真如可退转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舍利子。 如是一切法实求不可得。 即无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退转。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尊者须菩提言。 如尊者所说义。 即无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 须菩提。 若如是者如佛所说求三乘人应无差别耶。 尔时尊者满慈子。 语尊者舍利子言。 汝当问尊者须菩提。 如须菩提意。 欲令唯有一乘人耶。 是时舍利子即如所说语尊者须菩提言。 汝须菩提。 欲令唯有一乘人耶。 须菩提言。 舍利子。 汝于真如法中有一乘人而可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又舍利子。 汝于真如法中有三乘人而可见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舍利子。 真如法中有一相三相而可得不。 舍利子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舍利子汝今当知。 真如法中一菩萨法尚不可得。 何况声闻缘觉之法而可得耶。 是故无有少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 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退失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能成就菩提。 尔时世尊赞尊者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汝所乐说皆是如来威神护念。 如汝所说。 如是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不怖不退失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即能成就菩提。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不惊怖退失者。 当得成就何等菩提。 佛言舍利子。 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云何住云何修学。 佛言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于一切众生起平等心。 无毒心慈心利益心善知识心无障碍心谦下心无恼心不害心。 当生如是等心。 又于一切众生作父想母想诸亲友想。 又复长时广修诸行。 所谓于施能舍于戒能护于忍能受精进无懈禅定寂静智慧胜解。 修如是等种种胜行。 随顺缘生观察诸法。 不于诸法取断灭相。 如是了知诸法真实。 即能过菩萨地具诸佛法。 成熟无量无数有情。 普令安住大涅盘界。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修学即无障碍相。 乃至一切法亦得无障碍。 须菩提。 是故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如是住如是修学。 如是学者。 能为一切众生作大依怙。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六不退转菩萨相品第十七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当有何相。 我等云何而能识知是不退转者。 佛告须菩提言。 汝今当知。 不退转菩萨摩诃萨有种种相。 须菩提。 所有异生地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如来地。 如是诸地于真如中无二无别无疑无坏。 菩萨从是真如入诸法性。 虽入是法而亦于中不生分别。 此是真如此真如相。 出是如已设闻余法。 亦复于中不疑不难不悔不没。 无是法无非法。 菩萨随诸法相入诸法性。 须菩提。 当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时诸所言说有义有利。 而终不说无益语言。 亦不观察他人美恶长短。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当知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虽闻诸余沙门婆罗门外道等众所说语言。 而不取为实知实见。 是菩萨亦不礼事诸余天等。 不以香华灯涂饮食衣服种种供具供养彼等。 亦复于彼不生信敬。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毕竟不堕诸恶趣中。 不受女人之身。 又须菩提。 是菩萨于一切时常行十善道。 所谓自不杀生复教他人持不杀生。 自不偷盗复教他人持不偷盗。 自不邪染复教他人持不邪染。 自不妄言复教他人持不妄言。 自不两舌复教他人持不两舌。 自不恶口复教他人持不恶口。 自不无义语复教他人持不无义语。 自不贪爱复教他人持不贪爱。 自不嗔恚复教他人持不嗔恚。 自不邪见复教他人不起邪见。 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自行十善道。 复以此法广为他人如理表示如实教授。 如所利益如理生喜。 是菩萨于十善法坚固而行无所退失。 于一切行一切种一切时一切处不生嗔恚心。 乃至梦中亦行十善。 而不暂起十不善行。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随自所闻所得一切法门。 即为一切众生如理宣说。 令诸众生得大利乐。 菩萨以是法施随诸众生心所乐欲。 普令众生圆满意愿。 菩萨自所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闻甚深法不疑不悔心生信解。 是菩萨于一切时语言柔和善顺少于惛沉睡眠。 行住坐卧威仪具足。 诸根调寂离诸动乱。 行不卒疾平足履地。 安详徐步视地而行。 所向方处离诸过失。 又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身所著衣及诸卧具。 清净香洁无有垢秽。 身得安隐离诸病恼。 又人身中有八万户大小诸虫。 菩萨身中无是诸虫。 何以故。 菩萨善根超出世间广大增长。 随其善根所增长已。 菩萨即得身清净。 身既清净心亦清净。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菩萨心清净。 佛言须菩提。 随其菩萨所有善根既增长已。 即彼一切谄曲欺诳诸不善法而自销灭。 以是灭故得心清净。 由心清净故即能过于声闻缘觉之地。 如是名为菩萨心清净。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远离贪爱无悭嫉心。 不求世间名闻利养。 不乐多畜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余资具。 而但爱乐甚深正法。 于深法门能一心听不生惊怖。 智慧坚固谛信谛受。 随所闻法皆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菩萨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乃至世间一切种事。 而不见有与般若波罗蜜多不相应者。 皆悉安住实相法中。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有诸恶魔来菩萨所。 化作八大地狱。 一一地狱。 其中各有百千万数不退转菩萨。 魔作是言。 汝今当知此诸菩萨皆是住不退转者。 如来一一已为授记。 今还生此大地狱中。 汝今亦复如是住不退转地如来已为授记。 汝亦当生此大地狱。 汝今若能悔是心者。 当得不堕地狱转生天上。 须菩提。 若菩萨闻是语已。 心不动转即作是念。 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堕地狱者无有是处。 我今觉知斯为魔事。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有诸恶魔化沙门相。 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汝先所闻可读诵者。 皆不真实非佛所说。 汝应悔舍勿复受持。 汝今若能悔先所闻。 我当常时来诣汝所。 以我所闻共相习诵。 我所闻者真是佛说。 若菩萨闻是说已心动转者。 当知是菩萨未从诸佛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未能安住不退转性。 若有菩萨闻是说已。 心不动转住法实相。 不生不灭不起不作。 其心坚固不随他语。 譬如漏尽阿罗汉现前证法实相。 不生不灭不起不作。 不随他语不为恶魔所能动转。 菩萨亦然。 已得安住不退转者。 不为声闻缘觉法门而能动转。 终不取证声闻缘觉之果。 决定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一切智安住不退转性。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有诸恶魔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汝所修行是轮回行非菩萨行。 汝今宜应于现生中尽苦边际取证涅盘。 勿复于是生死法中受诸苦恼。 汝今若不此生尽苦取涅盘乐。 何能更受后世身耶。 须菩提。 若菩萨闻是说已觉知魔事心无动转。 其魔即时复作是言。 汝岂不见彼诸菩萨摩诃萨众。 各各于其兢伽沙数劫中亲近诸佛。 以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供养兢伽沙数诸佛世尊。 于诸佛所修持梵行。 敬事诸佛听受正法。 为菩提故于诸佛所。 请问菩萨所行道法。 应云何住云何行云何学。 随其所应诸佛为说。 菩萨当如是住如是行如是学。 是诸菩萨随诸佛教。 如理修行求一切智。 如是勤行尚不能得。 况复汝今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 若菩萨闻是说已。 觉知魔事心无动转。 其魔即时复化作彼诸苾刍众。 住菩萨前魔作是言。 此等苾刍皆是漏尽阿罗汉。 先发道意各各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得。 今还取证如是阿罗汉果。 况复汝今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 是菩萨闻是说已无所动转不生异想。 而能觉知斯为魔事。 即作是念。 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佛教如理修学如实安住。 诸有所作应诸波罗蜜多。 不离是道不离是念。 若不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 菩萨作是思惟已。 其心决定转复坚固。 而诸恶魔不得其便。 是菩萨觉知如是诸魔事已。 于彼所闻而无所失。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于诸法中不作色想。 不生色想。 不作受想行识想。 不生受想行识想。 何以故。 是菩萨了知诸法自相空故。 于一切法毕竟无所得无作无生。 于诸法中得无生忍。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有诸恶魔化苾刍相。 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当知一切智同彼虚空。 无所生无所成无所得法无所用法。 无知者无证者无得法者无用法者。 如是观一切智同虚空已。 汝所趣求为无义利。 若有人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知彼说是为魔事非佛所说。 须菩提。 彼菩萨闻是说已即起是念。 今此说者令我远离一切智果是为魔事。 菩萨即时起坚固心无动心无坏心。 彼诸魔众不得其便。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为求一切智故。 不随声闻缘觉地转。 是菩萨若欲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诸定。 于是诸定心转调柔随意能入。 虽入是诸定而不随禅生还取欲界法。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不着世间名闻利养。 亦不爱乐称扬赞叹。 于诸众生心无恚碍。 常于众生起利乐心。 若来若去若动若止。 心不散乱威仪具足。 菩萨虽复在家不着诸欲。 于诸欲境不生爱乐。 设受诸欲常生怖畏。 譬如有人经过险难多诸贼盗。 于险难中虽有饮食常生怖畏。 但念何时过斯险难。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复在家受诸欲境。 而常觉知诸欲过失为众苦本。 不生爱乐常所怖畏而生厌舍。 不以邪命非法自活。 宁失身命于诸众生而不损恼。 何以故。 在家菩萨是名正士。 亦名大丈夫。 亦名可爱士夫。 亦名最上士夫。 亦名善相士夫。 亦名士夫中仙。 亦名吉祥士夫。 亦名士夫中众色莲华。 亦名士夫中白莲华。 亦名士夫正知者。 亦名人中龙。 亦名人中师子。 亦名调御者。 菩萨虽复在家而能成就种种功德。 常乐利乐一切众生。 菩萨以其般若波罗蜜多力故。 获得一切胜相成就。 须菩提。 若有具足。 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时有执金刚大药叉主常随卫护。 不令非人伺得其便。 是菩萨心不散乱威仪寂静。 诸根具足无所缺减。 人中牛王诸相圆满。 修贤善行常行正法。 不以世间邪幻咒术药草等事引接于人。 不为他人占相所有若吉祥事不吉祥事。 亦不与人占相世间男女生长如是相如是事若善若恶。 亦复不于女人而生敬爱。 常修净命不邪命活。 远离一切斗战诤讼。 不坏正见戒行具足。 菩萨于诸恶法不自所作。 不劝他作。 于一切时离诸过失。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时不说世间种种杂事。 所谓不说王事。 不说盗贼事。 不说军众事。 不说战阵事。 不说国城聚落方处等事。 不说父母亲族男女等事。 不说园林台观池沼诸悦意事。 不说龙神夜叉鬼魅非人等事。 不说饮食衣服香华璎珞庄严等事。 不说歌舞倡伎嬉戏等事。 不说大海洲渚江河等事。 不说诸异生事。 菩萨不说如是世间种种杂事。 但乐宣说蕴处界等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诸法。 常不离一切智如理作意。 常乐正法不乐非法。 乐和诤讼不乐谗谤。 乐近善友不乐怨恶。 乐说利益语。 不说无义语。 乐生他方清净佛刹。 亲近诸佛如来瞻礼恭敬尊重供养。 常得见佛不暂远离。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当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多从欲界色界诸天命终。 而来生此阎浮提中。 当知是菩萨少生边地。 设复生者亦在大国。 明解世间经书伎术工巧等事无不通达。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不自生疑。 我是不退转者我非不退转者。 菩萨于其自地所证法中决定无疑。 譬如须陀洹人于自地中证所得果决定无疑。 须菩提。 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自所证法已得安住决定不退无复生疑。 随诸魔事悉能觉知。 觉已不随。 须菩提。 又如有人造无间罪。 常生疑惧乃至命尽。 不能舍离如是罪心。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已得安住不退转性。 于其自地所证法中。 决定坚固无所退失。 不为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而能动转。 随诸魔事悉能觉知。 觉已不随。 乃至转身亦复不疑。 更发声闻缘觉之心。 乃至转身亦复不疑。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萨已得不坏智已住不坏心故。 又须菩提。 若诸恶魔化作佛身。 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汝当取证阿罗汉果。 何用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何以故。 诸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有菩提相。 汝今无如是相。 唐设其功终不可得。 是菩萨闻作是说。 若于自心有异转者。 当知未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而得授记。 未能安住不退转性。 须菩提。 若菩萨闻作是说心无异转。 即作是念。 此为异相非佛所说。 是佛说者应无有异。 当知皆是彼恶魔众。 化作佛身来住我前作如是说。 意欲令我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作是念已。 其魔即时伺不得便隐复魔身。 须菩提当知。 是菩萨已从先佛如来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已能安住不退转性。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作是念。 我常护持过去现在诸佛正法为菩提故。 勤行精进为正法故。 不惜身命以守护正法故。 是即尊重恭敬诸佛法身。 须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而不但护过去现在诸佛正法。 亦护未来诸佛正法。 何以故。 彼菩萨作是念。 我亦在于未来数中。 亦当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是故我当守护未来诸佛正法。 纵经长时亦不懈怠。 乃至不惜身命而不退转。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复次须菩提。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得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宣说正法。 随所闻已不疑不悔深生信解。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彼菩萨摩诃萨但闻佛所说法不生疑悔。 亦闻余法不疑悔耶。 佛告须菩提言。 彼菩萨摩诃萨设闻声闻人所说诸法亦不疑悔。 何以故。 彼菩萨摩诃萨已得无生法忍。 于一切法离诸疑悔。 入诸法性住法平等。 须菩提。 若有具足如是相者。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等种种相者。 当知是菩萨佛所护念。 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为授记。 而能决定坚固安住不退转性。 何以故。 恶魔所作皆为异相。 菩萨随诸异相悉能觉知觉已不随。 不为诸魔而能动转。 须菩提。 以是相故汝当识知。 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七空性品第十八尔时尊者须菩提复白佛言。 希有世尊。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乃能成就如是功德。 又复世尊能善宣说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退转相。 佛告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何以故。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已能成就无边智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兢伽沙等不退转相。 是即显示诸菩萨摩诃萨甚深胜相。 甚深相者即般若波罗蜜多相。 佛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甚深相者即般若波罗蜜多相。 般若波罗蜜多相者即是空义无相无愿无生无作无性无染涅槃寂静等义。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甚深相者。 但是空义乃至涅槃寂静等义。 非一切法义耶。 佛言须菩提。 一切法义亦即甚深相。 何以故。 色甚深受想行识甚深。 云何名为色甚深。 如如甚深故色甚深。 云何名为受想行识甚深。 如如甚深故受想行识甚深。 须菩提。 若无色是为色甚深。 若无受想行识是为受想行识甚深。 须菩提言。 希有世尊。 能以微妙方便。 障色显示涅槃。 障受想行识显示涅槃。 佛言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 如般若波罗蜜多住如是住。 如般若波罗蜜多教如是学。 如般若波罗蜜多行如是行。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能一日中如是思惟如是观察。 如是修习如是相应。 是菩萨摩诃萨一日所有功德。 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须菩提。 譬如世间有多欲人欲觉亦多。 而于一时与端正女人共为期会。 是时女人以余缘故障碍失期。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彼多欲人当于是时为与何法相应。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是人但与欲觉邪思而共相应。 彼作是念。 我于何时当得此女而为集会。 快哉相与嬉戏娱乐。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彼人于一日中所起欲念而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佛言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一日中如是思惟如是观察。 如是修习如是相应者。 能舍若干劫数轮回苦恼。 复得远离诸退转失。 毕竟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能一日中思惟修习般若波罗蜜多不离是念。 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 是菩萨一日所有最胜功德。 过余菩萨于兢伽沙数劫中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普于一切广行布施所有功德。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兢伽沙数劫中远离般若波罗蜜多。 布施供养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菩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不如菩萨能一日中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思惟修习如所说行。 此所获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兢伽沙数劫中远离般若波罗蜜多。 于须陀洹乃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布施供养已。 又复修持戒行具足。 不如菩萨能一日中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行。 如理作意思惟修习宣说是法。 此所获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兢伽沙数劫中远离般若波罗蜜多。 于须陀洹乃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布施持戒已。 复能修习忍辱精进禅定等法。 不如菩萨能一日中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行法施众生。 此所获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兢伽沙数劫中远离般若波罗蜜多。 于须陀洹乃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是法已。 又复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 不如菩萨能一日中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行。 以是法施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所获福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一日中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行。 以是法施功德如般若波罗蜜多相。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一日中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行。 以是法施功德如般若波罗蜜多相。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复能如所说行修习相应。 是菩萨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一日中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行。 以是法施功德如般若波罗蜜多相。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所说行修习相应已。 复能护持般若波罗蜜多。 不暂远离般若波罗蜜多。 是菩萨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诸起作法是相分别。 云何世尊。 作如是说得福多耶。 佛言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而自了知诸起作法是相分别。 虚妄不实空无所有。 于是法中无所分别。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了一切法求不可得。 随其菩萨了一切法求不可得故。 即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随其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多故。 是即无量无数。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无量与无数有何差别。 佛言须菩提。 无量者过诸分量。 无数者不可数尽。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因缘。 色无量受想行识亦无量。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色无量受想行识亦无量。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无量者何义。 佛言须菩提。 无量者是空义无相义无愿义。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无量者但是空无相无愿义。 非一切法义耶。 佛言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岂不闻佛说一切法空耶。 须菩提白佛言。 如是世尊。 佛说一切法空。 佛言须菩提。 空即是无量。 是故此中一切法义。 无所分别离诸所作。 须菩提。 如是说者是佛所说。 何以故。 若如是说即是无量。 无量即无数。 无数即空。 空即无相。 无相即无愿。 无愿即无生。 无生即无灭。 无灭即无作。 无作即无知。 无知即无性。 无性即无染。 无染即涅槃寂静。 如是法门是即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说。 如是说者是即一切法无所说。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彼一切法皆不可说。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一切法无说。 何以故。 一切法空性不可以言说。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不可说义有增减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不可说义无增无减。 须菩提白佛言。 若不可说义无增无减者。 即布施波罗蜜多。 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 智慧波罗蜜多。 亦无增无减。 世尊。 若诸波罗蜜多无增无减者。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是无增无减诸波罗蜜多法。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不圆满诸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即不能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诸波罗蜜多义无所增减。 何以故。 须菩提。 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能行布施波罗蜜多而不作念。 我行布施波罗蜜多有所增减。 作是念。 彼布施波罗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别故。 而不见彼施相可得。 菩萨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回向故名为真实回向。 复次须菩提。 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能行净戒波罗蜜多而不作念。 我行净戒波罗蜜多有所增减。 作是念。 彼净戒波罗蜜多。 但以名字所分别故。 而不见彼戒相可得。 菩萨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回向故名为真实回向。 复次须菩提。 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能行忍辱波罗蜜多而不作念。 我行忍辱波罗蜜多有所增减。 作是念。 彼忍辱波罗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别故。 而不见彼忍相可得。 菩萨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回向故名为真实回向。 复次须菩提。 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能行精进波罗蜜多而不作念。 我行精进波罗蜜多有所增减。 作是念。 彼精进波罗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别故。 而不见彼有相可得。 菩萨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回向故名为真实回向。 复次须菩提。 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能行禅定波罗蜜多而不作念。 我行禅定波罗蜜多有所增减。 作是念。 彼禅定波罗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别故。 而不见彼定相可得。 菩萨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回向故名为真实回向。 复次须菩提。 具善巧方便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而不作念。 是法有所增减。 作是念。 彼般若波罗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别故。 而不见彼可修可行。 菩萨以是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相回向故名为真实回向。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何义。 佛言须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如如义。 如如者无所增无所减菩萨摩诃萨于是法中应如实住。 如理作意修习相应。 是菩萨即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增减。 须菩提是故当知。 不可说义无增无减。 乃至一切法亦无增无减。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知如是相如是作意如是修行。 即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甚深义品第十九之一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前心得耶为后心得耶。 世尊。 若前心得者。 彼前心后心而各不俱。 若后心得者。 后心前心亦各不俱。 云何菩萨摩诃萨而能增长诸善根耶。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譬如世间燃以灯炷。 为前焰燃为后焰燃。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非前焰燃亦不离前焰。 非后焰燃亦不离后焰。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是炷实燃不。 须菩提言。 是炷实燃。 佛言须菩提。 如是如是。 菩萨摩诃萨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亦然。 菩萨非前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前心。 非后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离后心。 又非此心得非异心得亦非无得。 于中亦复不坏善根。 尔时尊者须菩提。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菩萨摩诃萨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非前心得亦不离前心。 非后心得亦不离后心。 又非此心得非异心得亦非无得不坏善根。 是缘生法微妙甚深最上甚深。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于汝意云何。 若心灭已是心更生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若心生已是灭相不。 须菩提言。 是灭相。 佛言须菩提。 彼灭相法而可灭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是心有法可生可灭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心无法可生亦无法可灭。 佛言须菩提。 即心生法及心灭法是二可灭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一切法自性而可灭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如如所住汝亦如是住耶。 须菩提言。 如如所住亦如是住。 佛言须菩提。 若如如所住亦如是住者即是常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真如甚深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真如即是心耶。 心即是真如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异真如是心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汝于真如有所见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是甚深行不。 须菩提言。 若如是行是无处所行。 何以故。 菩萨不行一切行如是行。 佛言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当于何处行。 须菩提言。 当于第一义中行。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菩萨摩诃萨若于第一义中行是菩萨相行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菩萨坏诸相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菩萨不坏诸相。 佛言须菩提。 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得不坏诸相。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 我修菩萨行而断诸相者。 当知是菩萨未能具足诸佛法分。 若菩萨摩诃萨有善巧方便心不住相。 虽了是诸相。 菩萨过诸相而不取无相。 是为菩萨不坏诸相。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尊者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修三解脱门。 所谓空无相无愿。 以是善根能增益般若波罗蜜多不。 须菩提言。 尊者舍利子。 若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 即有般若波罗蜜多相。 是故于其梦中亦可增益。 又舍利子。 若昼日增益梦中亦增益。 何以故。 佛说昼夜梦中等无异故。 舍利子言。 若有男子女人于其梦中作善恶业。 是人当有善恶报不。 须菩提言。 如佛所说。 一切法如梦即不应有报。 若复是人于梦觉已有分别想生。 彼善恶报而亦应有。 舍利子。 若人梦中造杀生业。 是人当得杀生罪不。 舍利子言须菩提。 是人从梦觉已有分别想生。 作如是言。 我于梦中所杀是快。 当知是人随梦所杀亦得杀罪。 舍利子言。 尊者须菩提。 如佛所说乃至一切法不应分别。 若起分别即有想生。 想从分别生罪从想心现。 须菩提言。 尊者舍利子。 若彼一切分别断故即心如虚空。 是故当知有缘则有业有缘则思生。 无缘则无业无缘思不生。 若心行于见闻觉知法中。 有心取垢有心取净。 即有因缘起业非无因缘。 有因缘思生非无因缘。 舍利子言尊者须菩提。 如佛所说一切法离诸所缘。 云何今说有因缘思生非无因缘耶。 须菩提言。 佛所说者离所作相故。 说有因缘思生非无因缘。 舍利子。 诸缘法离相是相亦离。 如是无明缘行行缘识。 乃至生缘老死等。 因缘诸法皆悉离相。 是故佛说一切法离诸所缘。 舍利子言尊者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而行布施。 以是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回向不。 须菩提言尊者舍利子。 今慈氏菩萨在此会中。 如来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知如是义证如是法。 汝今以如是义而自请问。 是时尊者舍利子即白慈氏菩萨言。 如我所问须菩提法。 彼尊者作是言。 慈氏菩萨知如是义。 遣我伸问唯愿菩萨为我宣说。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告尊者须菩提言。 彼舍利子所问。 如汝所言我知是义。 我今不知以何法答。 须菩提。 不可以慈氏名字而答。 不可以色空答。 不可以受想行识空答。 须菩提。 彼色受想行识空中悉无所答。 须菩提。 我不见有能答法及能答者。 亦不见有所答法及所答者。 乃至所用答法皆不可见。 乃至一切法皆无所见。 法无见故而无所答。 亦无法可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尔时尊者舍利子白慈氏菩萨摩诃萨言。 如菩萨所说证是法耶。 慈氏菩萨言。 舍利子。 我不证是法。 我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而可得证。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亦非语言分别思惟可得。 于是义中毕竟无得。 是故舍利子。 一切法无性法自性如是。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八甚深义品第十九之二尔时尊者舍利子作是念。 慈氏菩萨摩诃萨已得甚深智慧。 于长夜中勤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知舍利子心所念已。 即告舍利子言。 汝今何故起如是念。 汝于自法中有法可见。 而取证阿罗汉果耶。 舍利子言。 无法可见亦无所证。 佛言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行般若波罗蜜多。 而无法可得授记。 亦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不应有法取甚深相。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惊不怖诸力具足。 应作是念。 我于法无所得无所证。 是中如理修习相应。 若有如是行者。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在恶兽难中不生惊怖。 何以故。 菩萨一切皆悉能舍。 普为众生作大利益。 是菩萨当于尔时作如是念。 若诸恶兽欲食啖我。 我当施与。 愿我当得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勤行精进。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 国土无有诸恶虫兽牛畜等类。 一切众生不相食啖。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在怨贼难中不生惊怖。 何以故。 菩萨一切所有乃至己身。 皆悉能舍无所吝惜。 是菩萨当于尔时作如是念。 若诸怨贼来相劫取。 一切所有随彼所欲我悉施与。 乃至于我夺命我亦不生嗔恨怨恶。 尔时不起身业不发语业不动意业。 于是三业离诸过失。 愿我当得圆满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勤行精进。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国土无有一切怨贼及余诸恶。 而彼众生不相劫夺。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在无水难中不生惊怖。 何以故。 菩萨善为众生说法除渴。 是菩萨当于尔时作如是念。 我应为众生宣说法要。 令诸众生断除渴爱心得清净。 设我此身为渴所逼趣命终者。 我转生于他世界中。 亦复于彼一切众生起大悲心作如是念。 此诸众生薄福德故。 还复生此无水难中。 我时为诸众生说法除渴。 如是坚固勤行精进。 愿我当得圆满精进波罗蜜多。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勤行精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国土众生无所渴乏。 彼诸众生福德具足。 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适悦充足。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在饥馑难中不生惊怖。 何以故。 菩萨被精进铠身心清净。 是菩萨当于尔时作如是念。 今此众生受饥馑苦深所悲愍。 愿我当得圆满禅定波罗蜜多。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勤行精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国土众生无饥馑苦。 随意所欲一切皆得适悦快乐。 譬如三十三天自在快乐。 一切所欲随心即现。 愿我当来彼土众生。 亦得成就如是乐事。 于一切时身心清净。 正命坚固不邪命活。 心住寂静离诸散乱。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在疾疫难中不生惊怖。 何以故。 菩萨已能思惟观察。 是中无法可病。 是菩萨当于尔时作如是念。 今此众生受诸病苦深所悲愍。 愿我当得圆满智慧波罗蜜多。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勤行精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国土众生离诸病苦。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勤修众行。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不应。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如是心。 久远修习乃得成就。 又复于中。 不应惊怖。 何以故。 世界前际即是久远前际。 菩萨若心刹那相应。 虽为久远而非久远。 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应生难行想。 不应起久远念又复于中不应退没。 又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于如是法及余诸法。 若见若闻不应惊怖。 是诸菩萨摩诃萨。 应当坚固发精进行如所说学如所说行。 即得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圆满。 尔时会中有一女人名昂誐襧嚩。 从座而起前诣佛所。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 如所闻法我于是中不生惊怖。 于未来世我亦当为一切众生说如是法。 作是语已即持金华散于佛上。 佛神力故其华自然住虚空中。 尔时世尊即放金色净妙光明。 普遍无量无边一切刹土。 乃至梵界广大照耀。 其光旋复绕佛三匝。 还从世尊顶门而入。 尔时尊者阿难从座而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世尊。 何因何缘放是光明。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若无因缘不放光明。 佛言。 阿难。 今此昂誐襧嚩女人终此身已。 转生当得男子之身生于妙乐世界阿閦佛刹中。 于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恭敬供养修持梵行。 于彼没已复生他方诸佛刹中。 如是从一佛刹至一佛刹。 世世所生不离诸佛常得瞻礼亲近供养。 譬如转轮圣王尊贵自在。 从一宫殿至一宫殿。 自生至终足不履地。 今此女人亦复如是。 从一佛刹至一佛刹不离诸佛。 乃至于未来世星宿劫中当得成佛。 号金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世间。 尔时尊者阿难作如是念。 今此女人当成佛时。 于彼刹中所有众会诸菩萨等。 如诸佛会等无异不。 尔时世尊知彼阿难心所念已。 告阿难言。 汝今当知。 此昂誐襧嚩女人得成佛已。 彼佛刹中所有菩萨声闻众会其数甚多。 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如诸佛会等无有异。 又复阿难。 彼佛刹中所有众生。 安隐快乐无诸恶兽盗贼饥馑诸恶病恼枯涸等难。 于一切时离诸怖畏。 阿难。 是金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而能成就如是功德。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 世尊。 此昂誐襧嚩女人最初于何佛世尊所。 发菩提心种诸善根。 佛言。 阿难。 此昂誐襧嚩女人最初于彼燃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我于燃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持以五茎优钵罗华而为供养。 我时证得无生法忍。 彼燃灯如来知我善根成熟。 即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作是言。 善男子。 汝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阿难。 尔时此女在彼佛会。 闻佛授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时彼女人即持金华亦供养佛。 华供养已即作是念。 快哉此善男子今得授记。 愿我当来得授记时。 亦如此人今日无异。 阿难。 是故当知此昂誐襧嚩女人发菩提心而甚久远。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善哉善哉。 今此女人久已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佛言。 阿难。 如是如是。 今此女人久已修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是故我今为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善巧方便品第二十之一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多。 应云何学空云何入空三摩地。 佛言。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多。 应观色空观受想行识空。 应以不散乱心谛观诸法空无所有。 若一切法若一切法性悉不可见。 虽复如是观法性空。 不应于中证空实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菩萨摩诃萨不应证空者。 世尊。 菩萨住空三摩地。 而复云何不证空耶。 佛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虽于一切相具足观空。 但修学空而不于中取空为证。 彼菩萨如是观时应作是念。 我今但是学时非是证时。 是故不住三摩呬多。 不深摄心系于缘中。 彼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 虽不证空亦不退失菩提分法。 亦不尽漏住寂灭心。 是故菩萨摩诃萨虽行空三摩地解脱门而不证空。 虽入无相三摩地解脱门亦不证无相不住有相。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智慧甚深善根具足能作是念。 今是学时非是证时。 是故虽复观空而无所碍。 虽住空三摩地亦不于中证空实际。 以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 须菩提。 譬如有人色相端正最上勇猛。 精进坚固富乐自在。 自他语言有所义利。 辩才无碍智慧明了。 知时知方知处所向所行。 通达善恶明解算数一切伎术善能成就。 勇健多力能敌他军。 乃至世间一切种事而悉晓了。 人所爱乐瞻视亲近尊重恭敬。 此人以是缘故一切所向皆得大利。 心意调柔适悦快乐。 是人一时有小因缘。 与其父母妻子眷属。 经过旷野极大怖畏险恶道中。 彼有盗贼非人等类。 时诸眷属皆悉惊怖毛竖战掉。 是人即时谓其父母诸眷属言。 汝诸眷属勿生惊怖。 我有方便能令安乐过诸险难。 即化多人执持种种锋利器仗。 卫护眷属过是险难。 彼诸盗贼非人等类。 皆悉退散无所侵恼。 彼诸眷属过是难已。 安乐吉祥到彼所向州城聚落。 何以故。 是人有智有慧最胜勇猛。 大力成就坚固不退。 彼盗贼等不能敌故。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悲愍利乐一切众生。 常行慈悲喜舍四无量行。 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具善巧方便。 以诸善根回向一切智。 虽修空无相无作三摩地解脱门而不证实际。 菩萨摩诃萨过诸烦恼及烦恼分。 过诸恶魔及助魔者。 过声闻地及缘觉地。 住三摩地亦不尽漏。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诸力具足精进坚固。 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 菩萨不舍一切众生。 普令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菩萨摩诃萨缘一切众生入慈心三昧。 复入最上无缘慈三昧。 修习最上波罗蜜多。 又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虽行空三摩地解脱门。 而于是中不证无相不堕有相。 须菩提。 譬如飞鸟行于虚空而不堕地。 虽行于空而不依空亦不住空。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虽行空学空行无相学无相行无作学无作。 未具足佛法终不堕空无相无作。 须菩提。 又如有人于射师所学彼射法。 学已精熟而复巧妙。 即时仰射虚空。 初箭发已后箭即发箭箭相注随意久近是箭不堕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根。 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 若未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根终不取证实际。 乃至善根成已得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尔时乃证实际。 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修般若波罗蜜多时。 应如是谛观诸法甚深实相。 虽复观已而不取证。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最上甚难。 虽行空学空入空三摩地。 而不于中证空实际。 世尊。 甚为希有。 甚为希有。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菩萨摩诃萨虽行空学空入空三摩地。 而不于中证空实际。 斯为甚难最上甚难。 斯为希有最上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彼菩萨发如是最胜大愿。 我应度一切众生。 不舍一切众生。 菩萨发是愿已。 即入空三摩地解脱门。 无相三摩地解脱门。 无作三摩地解脱门。 菩萨虽入是诸解脱门。 而不于中取证实际。 何以故。 是菩萨已得善巧方便力所护故。 能作是念。 我不舍一切众生。 未具足佛法。 终不于中证空实际。 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若欲入甚深空性者。 所谓应入空三摩地解脱门。 无相三摩地解脱门。 无作三摩地解脱门。 菩萨若欲入是诸三摩地解脱门者应生如是心。 一切众生于长夜中。 着众生相起有所得见。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当为众生宣说法要断除是相。 即入空三摩地解脱门。 无相三摩地解脱门。 无作三摩地解脱门。 菩萨以如是心及先方便力故。 不于诸三摩地中取证实际。 亦不减失慈悲喜舍诸三昧法。 何以故。 是菩萨已得善巧方便力所护故。 转复增益所有善法诸根通利。 诸力觉道亦悉增益。 复次须菩提。 又菩萨摩诃萨若欲入空三摩地解脱门者应生如是心。 一切众生于长夜中。 而生我相著有所得。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当为众生宣说法要断除我相。 即入空三摩地解脱门。 菩萨以如是心及先方便力故。 不证实际亦不减失慈悲喜舍诸三昧法。 何以故。 是菩萨已得善巧方便力所护故。 转复增益所有善法诸根通利。 诸力觉道亦悉增益。 复次须菩提。 又菩萨摩诃萨若欲入无相三摩地解脱门者应生如是心。 一切众生于长夜中。 着诸有相生取相想。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当为众生宣说法要断除有相。 即入无相三摩地解脱门。 菩萨以如是心及先方便力故。 不证实际亦不减失慈悲喜舍诸三昧法。 何以故。 是菩萨已得善巧方便力所护故。 转复增益所有善法诸根通利。 诸力觉道亦悉增益。 复次须菩提。 又菩萨摩诃萨若欲入无作三摩地解脱门者应生如是心。 一切众生于长夜中。 着常想乐想我想净想。 起如是等诸颠倒想是所作相。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当为众生宣说法要。 所谓是无常非常是苦非乐是无我非我是不净非净。 如是当令断除常想乐想我想净想。 离所作相即入无作三摩地解脱门。 菩萨以如是心及先方便力故不证实际。 亦不减失慈悲喜舍诸三昧法。 何以故。 是菩萨已得善巧方便力所护故。 转复增益所有善法诸根通利。 诸力觉道亦悉增益。 又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 一切众生于长夜中着诸有相。 所谓先行有所得今行有所得。 先行常想今行常想。 先行颠倒行今行颠倒行。 先行和合想今行和合想。 先行不实想今行不实想。 先起邪见今起邪见。 先作诸过失行今作诸过失行。 如是一切众生。 于一切时一切处作如是行。 我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故具足善巧方便。 如是勤行精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为众生说如是法。 令诸众生得入诸法甚深实相。 所谓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起无生无性。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具足是智慧。 返堕起作法住三界者无有是处。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修相应行者。 应问余菩萨言。 若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云何学空当云何生心。 即得入空不证空。 入无相无愿无作无起无生无性。 不证无相乃至无性。 而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耶。 若菩萨作是言。 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但应念空念无相无愿无作无起无生无性。 如是答者是即舍离一切众生。 未能具足善巧方便。 当知是菩萨未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未住不退转地。 何以故。 是菩萨不能宣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不共相。 不能于其所问法中正示正答。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应云何知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佛言。 须菩提。 当知彼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者。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若闻若不闻。 随有所问皆能于中正示正答。 具是相者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多行菩提少能正答。 佛言。 须菩提。 少有住不退转者。 是故不能正答。 须菩提。 若有已住不退转者彼能正答。 当知是菩萨善根明净具足方便。 不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而能动坏。 是菩萨能善观察一切法如梦。 而于是中不证实际。 须菩提当知。 此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十九善巧方便品第二十之二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 我今复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种种相貌。 汝当谛听如善作意。 须菩提言。 善哉世尊。 愿乐欲闻。 佛言。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乃至梦中亦不爱乐声闻缘觉之地。 亦不生彼住三界心。 须菩提。 有是相者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见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菩萨声闻人天大众。 恭敬围绕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听其说法。 须菩提。 若彼梦中见是相者。 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自见其身。 处虚空中为人说法。 及见自身放大光明。 化苾刍相往彼他方诸世界中。 施作佛事及为说法。 须菩提。 若彼梦中见是相者。 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见州城聚落。 悉为火焚一切破坏。 诸恶虫兽四散驰走。 一切人众皆大惊怖生苦恼。 心菩萨见已不惊不怖。 从梦觉已作是思惟。 三界无实皆悉如梦。 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以如是法为众生说。 须菩提。 若彼梦中见是相者。 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见地狱中有诸众生随受众苦。 菩萨见已作是思惟。 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无有地狱。 乃至不闻其名况复可见。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见诸饿鬼受饥渴苦。 菩萨见已作是思惟。 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无有饿鬼。 乃至不闻其名况复可见。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其梦中见诸畜生受极重苦。 菩萨见已作是思惟。 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佛刹清净无有畜生。 乃至不闻其名况复可见。 须菩提。 若彼梦中见是相者。 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方处或见州城聚落忽为火焚。 菩萨见已即作是言。 如我梦中先所见相等无有异。 我若已得安住不退转者。 愿我以是实语力故。 速令此火自然息灭。 不复展转遍诸方处。 须菩提。 彼菩萨作是言已。 即时若能火自息灭。 当知是菩萨已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住不退转地。 若菩萨作是言已火不灭者。 当知是菩萨未得授记。 未能安住不退转地。 又须菩提。 若或是火不能灭。 已而复焚烧诸余方处。 从一舍至一舍。 从一里至一里。 如是展转火不灭者。 当知是处众生先世有破法重罪。 彼之余殃今世现受。 须菩提。 以是因缘。 若菩萨摩诃萨随愿能满者。 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相。 复次须菩提。 若有男子女人等。 或为非人所执魅者。 是时菩萨见是事已即作是言。 若我已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深心清净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远离声闻缘觉之心所行清净。 我当决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所应得非不应得。 又今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世尊现住说法者。 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了。 无所不证无所不得。 是诸佛世尊。 若知我深心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愿我以是实语力故。 令彼非人舍离远去。 其所执魅若男若女速得解脱。 若菩萨作是语时。 而彼非人不即远去。 其所执魅未得解脱者。 当知是菩萨未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未住不退转地。 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语时。 而彼非人即速远去。 其所执魅即得解脱者。 当知是菩萨已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已得安住不退转地。 辩魔相品第二十一复次须菩提。 亦有初住大乘诸菩萨等。 见是男子女人为彼非人所执魅时即作是言。 若我已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 愿我以是实语力故。 令彼非人舍离远去。 其所执魅若男若女速得解脱。 作是语已。 时彼恶魔隐伏其形来菩萨所。 潜以魔力即令非人舍离而去。 何以故。 诸恶魔力胜非人故。 由是非人力不能为舍离而去。 尔时菩萨不能觉知斯为魔力。 但作是念。 我从先佛已得授记已能安住不退转地。 何以故。 随我所愿即得成就。 彼诸菩萨未得授记无是力故。 菩萨于此起增上慢及诸慢心。 由慢心故增长贡高。 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余菩萨。 自谓已从先佛得记。 余悉未得从佛授记。 由此因缘。 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 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于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 不得善法而为开导。 为诸恶友共所护助。 于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 增上慢心转复坚固。 以是因缘为魔所缚不能解脱。 于二地中随堕一处。 若声闻地若缘觉地。 须菩提。 如是相者是彼初住大乘诸菩萨等。 以少见少闻故。 不能亲近诸善知识。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力所护故。 以小因缘增长慢心。 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是故当知斯亦名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 有诸恶魔复以名字因缘坏乱诸菩萨摩诃萨。 云何为名字因缘。 所谓恶魔化诸异相。 或时来诣彼菩萨所作如是言。 菩萨当知。 汝父如是名母如是名。 余亲里朋友各各如是名字。 乃至七世大祖父母各如是名。 汝于某方某处某国某城。 某族所生其。 姓某氏。 又复若性柔软刚猛。 性缓性急根利根钝。 恶魔即时一一能说。 又作是言。 汝于先世亦曾修习头陀功德。 所谓受阿啰拏法。 常行乞食着粪扫衣。 饭食已后不复饮浆。 常一坐食常随敷座。 但持三衣住尸陀林。 坐于树下坐于空地。 常节量食常坐不卧。 具修如是头陀功德。 又复少语喜足远离愦闹。 若语言时柔软可爱。 乃至不受涂足油等。 汝于先世具修如是种种功德。 今世亦有如是功德见法知法。 汝已决定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安住不退转地。 何以故。 汝已具有诸功德故。 汝既具足如是功德相貌。 是故应知于先佛所已得授记。 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即作是念。 我已从彼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 是安住不退转者。 何以故。 今此所说我有如是头陀功德诚无异故。 是时恶魔知彼心所念已。 又复别化种种异相。 所谓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婆罗门长者。 乃至菩萨父母兄弟亲里朋友。 随所化已住菩萨前咸作是言。 汝从先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已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已。 住不退转地。 何以故。 汝已具足如是功德相貌故。 须菩提。 彼菩萨闻诸化人如是语已。 不能觉知是魔所化。 即时起增上慢及诸慢心。 由慢心故增长贡高。 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余菩萨。 自谓已从先佛得记。 余诸菩萨悉所未得从佛授记。 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 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于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 不得善法而为开导。 为诸恶友共所护助于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 增上慢心转复坚固。 是菩萨于二地中随堕一处。 若声闻地若缘觉地。 须菩提。 我先所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真实相貌。 而此菩萨不能成就不能安住。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助。 由此因缘为魔所缚。 须菩提。 是故当知斯亦名为菩萨魔事。 复次须菩提。 有诸恶魔复以名字因缘坏乱诸菩萨摩诃萨。 此复云何。 所谓恶魔或时化现诸苾刍相。 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汝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字如是。 而彼苾刍所说名字。 与其菩萨本所愿乐得菩提时名字无异。 是菩萨以无智故。 又复不具善巧方便。 闻此语已即作是念。 今此苾刍快哉所说。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字。 如我所愿无异无别。 我今无复起诸疑惑。 是时菩萨作是念已。 随魔所化苾刍语言而生信受。 以是因缘为魔所著。 魔所著故起增上慢及诸慢心。 由慢心故增长贡高。 以贡高故轻易恶贱诸余菩萨。 自谓已从先佛得记。 余诸菩萨悉所未得从佛受记。 由此因缘远离佛无上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智智。 乃至远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于此若不亲近诸善知识。 不得善法而为开导。 为诸恶友共所护助。 于自身心又复不具善巧方便增上慢心。 转复坚固。 是菩萨于二地中随堕一处。 若声闻地若缘觉地。 须菩提。 我先所说不退转菩萨摩诃萨真实相貌。 而此菩萨不能成就不能安住。 不得般若波罗蜜多力所护助。 由此因缘为魔所缚。 须菩提。 是菩萨应当悔舍如先所起种种慢心。 菩萨设能悔是心已。 亦复久久堕生死中。 若复后时得善知识而为开导。 还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渐能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菩萨起诸慢心罪极重故。 譬如苾刍犯四根本最极重罪若一若二。 即非沙门非释种子。 菩萨以名字因缘起诸慢心。 其所获罪亦复如是。 须菩提。 且置是四根本罪。 当知所有五无间罪最极深重。 若菩萨以名字因缘起诸慢心者。 其所获罪过复深重。 而此菩萨是即名为大无方便。 不能如应觉了魔事。 须菩提。 是故当知彼诸恶魔。 能以如是微细因缘。 作彼魔业坏乱诸菩萨摩诃萨。 菩萨于此应当觉知觉已远离。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厌彼愦闹乐欲远离时。 诸恶魔即化异相。 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若远离者应当往彼山岩树下空寂旷野。 如是修习是真远离。 此远离行佛所称赞。 须菩提。 我不说诸菩萨摩诃萨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 是真远离。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不名远离者。 复有何相说名菩萨摩诃萨是真远离。 佛告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有善巧方便。 为一切众生行大慈大悲行。 远离声闻缘觉之心。 虽近聚落亦名远离。 或在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亦名远离。 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远离声闻缘觉心者是真远离。 如是远离我所听许。 菩萨应当于昼夜中。 常修如是真远离行。 须菩提。 若如恶魔所赞。 菩萨但住山岩树下空寂旷野为远离者。 而彼菩萨虽如是远离。 不能远离声闻缘觉之心非真远离虽修般若波罗蜜多。 不能圆满一切智智。 当知是为杂乱行者。 身语心业不得清净。 无慧方便无大悲行。 由自三业不清净故。 而返于彼近聚落住者生轻慢心。 须菩提。 彼菩萨虽近聚落非杂乱行。 何以故。 以能远离声闻缘觉心故。 身语心业皆悉清净。 有慧方便具大悲行。 虽近聚落是真远离。 若于如是修真远离行者返生轻慢。 当知是菩萨虽得禅定解脱神通智慧三昧等法。 而亦不具善巧方便。 须菩提。 菩萨虽在百由旬外旷野空寂等处。 纵经一岁百岁乃至百千俱胝那庾多岁。 设过是岁修远离行终无利益。 如我所说真远离行彼不能知。 不能深固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善巧方便但以寂静为真远离。 若求佛道者贪着依止。 如是远离我不听许。 亦不能令我心生喜。 何以故。 如我所说远离行中即不见有如是远离行人名真远离。 又须菩提。 有诸恶魔见彼住空寂处修远离行者。 即到其所于虚空中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所修者真远离行。 如来称赞汝修是行故。 令汝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闻空中声所称赞已。 从彼空寂旷野等处来至聚落。 见余菩萨柔和善顺修持梵行。 远离声闻缘觉之心三业清净者。 即起轻慢作如是言。 汝等是为愦闹行者。 汝所修行非远离行。 须菩提。 彼住空寂菩萨以真远离行为愦闹行。 以愦闹行为真远离行。 以其过恶故所应恭敬者而返轻慢。 不应恭敬者而返恭敬。 何以故。 彼作是念。 我住空寂旷野等处有诸非人念我故来助我故来。 汝近聚落住者。 何有非人来助念汝。 作是念已于余菩萨起轻慢心。 须菩提。 当知此人是为菩萨中旃陀罗。 菩萨中过恶者。 菩萨中污行者。 是为形像菩萨。 亦名贼住沙门。 亦名沙门形贼。 亦名不净法者。 亦名非礼法者。 以是相故当知是为初发心者。 是故一切世间诸天人等所不恭敬。 何以故。 我说彼人是增上慢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于如是人不应亲近。 又须菩提。 若诸菩萨摩诃萨不舍一切众生爱乐一切智。 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 不应亲近如是等人。 须菩提。 求菩提者于诸魔事常应觉知觉已远离。 于一切时常生厌离怖三界心。 但为利乐一切众生。 引示众生所有正道。 令诸众生圆满正果住法实性。 又复于诸众生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 菩萨常作是愿。 愿我当于一切时一切处远离如是一切魔事。 设或暂起速令除灭。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 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智力。 须菩提当知如是等皆说菩萨摩诃萨觉知魔事真远离相。 善知识品第二十二之一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亲近恭敬诸善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有诸菩萨摩诃萨深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爱乐善知识者。 云何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耶。 佛言。 须菩提。 当知诸佛如来是菩萨善知识。 何以故。 诸佛能说菩萨行法及诸波罗蜜多。 教示菩萨入般若波罗蜜多。 是故诸佛如来为菩萨善知识。 又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善知识。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是诸波罗蜜多毕竟处。 以般若波罗蜜多为菩萨善知识故。 即六波罗蜜多皆为菩萨善知识。 又复六波罗蜜多是菩萨大师。 六波罗蜜多为所行正道。 六波罗蜜多为世间光明六波罗蜜多为大法炬。 六波罗蜜多为大法光明。 六波罗蜜多为真救护。 六波罗蜜多为所归趣。 六波罗蜜多为所住舍。 六波罗蜜多为究竟道。 六波罗蜜多为大洲渚。 六波罗蜜多为父为母。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因六波罗蜜多故而能成就。 又须菩提。 所有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入涅盘者。 是诸如来皆从六波罗蜜多生。 所有未来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诸如来亦从六波罗蜜多生。 于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 教化众生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诸如来亦从六波罗蜜多生。 又三世诸佛一切智亦从六波罗蜜多生。 何以故。 诸佛本行菩萨道时皆修习是六波罗蜜多。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无量行。 四摄法。 乃至一切佛法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佛法皆从六波罗蜜多生。 又佛智自然智。 不可思议智。 不可称量智。 无等智无等等智。 亦复从是六波罗蜜多生。 须菩提。 是故六波罗蜜多为菩萨善知识。 六波罗蜜多为菩萨大师。 为所行正道。 为世间光明。 为大法炬。 为大法光明。 为真救护。 为所归趣。 为所住舍。 为究竟道。 为大洲渚。 为父为母。 乃至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 应学是六波罗蜜多。 若欲学是诸波罗蜜多者。 应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如理修学。 解了其义如实思惟如实观察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与五波罗蜜多而为先导开示显了故。 又五波罗蜜多若离般若波罗蜜多。 即不得波罗蜜多名。 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若欲不起他信不随他语者。 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相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言。 须菩提。 无著相是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言。 颇有因缘如般若波罗蜜多无著相。 一切法亦无著相耶。 佛言。 须菩提。 有因缘如般若波罗蜜多无著相。 一切法亦无著相。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法空故离故。 是故须菩提。 如一切法无著相空故离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著相亦空亦离。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空故离故者。 云何佛说一切众生有染有净。 世尊。 空法中无染无净。 离法中无染无净。 世尊。 即此空法离法不可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异此空法离法。 亦无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我今不能解如是义。 愿佛世尊。 为我宣说。 佛言。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一切众生于长夜中着我我所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众生长夜着我我所。 佛言。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我我所空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我我所空。 佛言。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众生着我我所故轮转生死不。 须菩提言。 如是世尊。 众生着我我所故轮转生死。 佛言。 须菩提。 当知诸染法者。 但随众生所受所著故说名为染。 若诸众生不受不着。 即无染可得亦无受染者。 是故无我我所。 以无我我所故说名为净。 若诸众生不受不着。 亦无净可得亦无受净者。 须菩提。 以是义故于一切法空中一切法离中。 说名为染说名为净。 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行。 须菩提白佛言。 希有世尊。 善说斯义。 于一切法空中一切法离中。 说染说净不受不着。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行。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 是为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 普令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共敬伏。 不为彼等而能动乱。 又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者。 不杂声闻缘觉行。 不住声闻缘觉地。 何以故。 如是行者是无所行而行无所住而住。 能入佛性入如来性自然智性一切智性。 世尊。 如是行者最上无胜。 与般若波罗蜜多胜行相应。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昼夜中如是勤行。 即能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善知识品第二十二之二尔时世尊告尊者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若如是行者是为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 如是行者普令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共敬伏。 不为彼等而能动乱。 如是行者不杂声闻缘觉行。 不住声闻缘觉地。 如是行者是无所行而行无所住而住。 能入佛性入如来性自然智性一切智性。 如是行者最上无胜。 与般若波罗蜜多胜行相应。 若诸菩萨摩诃萨于昼夜中如是勤行。 即能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须菩提。 假使阎浮提中一切众生一一皆得人身。 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是心已乃至尽寿。 尊重恭敬供养诸佛。 又复普于一切广行布施。 即以如是布施功德。 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此诸人等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甚多善逝。 佛言。 须菩提。 此诸人等以是因缘得福虽多。 不如菩萨摩诃萨。 能一日中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 随其菩萨所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故。 能为一切众生作大福田。 何以故。 菩萨能起平等慈心。 余诸众生无有是心如菩萨摩诃萨者。 唯除如来慈心具足。 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已能圆满不思议法。 而常不离慈悲喜舍。 须菩提。 云何菩萨能为众生作大福田。 须菩提。 所谓菩萨因般若波罗蜜多故具足正慧。 得是慧已见诸众生。 如在牢狱受彼系缚。 菩萨尔时得大悲心所护助故。 即复以净天眼普遍观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见有众生造无间业者。 当受苦报堕诸见网不得出离。 菩萨如是观已。 深发大慈心大悲心怜愍众生以是大慈大悲光明普遍照耀。 而彼菩萨作如是念。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大依怙。 广为一切众生解脱诸苦。 作是念已不住是相亦不住余相。 须菩提。 此名菩萨摩诃萨大慧光明。 是即能为众生作大福田。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者。 即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堪受一切世间信心所施。 谓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菩萨虽复受施。 以一心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故。 于彼施者受者及其所施皆悉清净得近一切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欲不虚受其国中信施。 若欲引示众生所行正道。 若欲救度众生脱三界缚。 若欲拔济众生出轮回苦。 若欲开导众生清净慧眼者。 应当发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 若起是念即与般若波罗蜜多言说相应。 何以故。 菩萨有所言说皆随顺般若波罗蜜多念。 若有所念亦随顺言说。 即得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是故菩萨于昼夜中不应离是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 须菩提。 譬如有人得未曾有大摩尼宝。 得是宝已心大欢喜。 后于异时或有因缘而失此宝。 须菩提。 彼人以是缘故心生愁恼。 忧苦追悔常作是念。 我今何故失此大宝。 如是思念无有间断。 须菩提。 菩萨亦复如是。 大法宝者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宝故。 常起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 常不离一切智心。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自性空故离故。 一切念亦空亦离者。 云何佛说菩萨摩诃萨常不离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念耶。 佛言。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知一切法自性空故离故。 一切念亦空亦离者。 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正念。 即是不离一切智心。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空中无增无减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空中无增无减者。 菩萨摩诃萨云何能增长般若波罗蜜多。 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于是中有增有减。 即般若波罗蜜多空中亦增亦减。 若菩萨摩诃萨空中无增无减者。 即般若波罗蜜多空中亦无增无减。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空中无所增减故。 菩萨摩诃萨以是无增减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闻是说已不惊不怖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名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般若波罗蜜多空相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般若波罗蜜多空相有法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空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空有法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空可行空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色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受想行识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色有法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离受想行识有法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佛言。 须菩提。 汝见有法可行般若波罗蜜多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汝见般若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所行处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若法无所得即法不可见。 是中有生可生有灭可灭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了如是相即得无生法忍。 菩萨摩诃萨具是忍者。 即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须菩提。 此名如来无所畏行。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 即得佛无上智广大智最上利智一切智智。 如是行者是无处所行。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以是无生法可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佛言。 不也须菩提。 须菩提言。 当以何法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言。 须菩提。 汝见有法可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汝见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记不。 须菩提言。 我不见是法有所记别。 亦复不见有授记法。 何以故。 一切法无所得故。 世尊。 以是义故。 我知一切法无证是中无证者。 一切法无得是中无所得。 帝释天主赞叹品第二十三尔时帝释天主在大会中。 即从座起前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难可得见难可得闻。 亦复于中难解难入。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是如是。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难见难闻难解难入。 憍尸迦。 如虚空甚深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甚深。 虚空空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空。 虚空离故般若波罗蜜多亦离。 虚空难见故般若波罗蜜多亦难见。 虚空难解故般若波罗蜜多亦难解。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得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听受读诵为人演说乃至书写者。 当知是人具足最上善根。 佛言。 憍尸迦。 如是如是。 若有人得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听受读诵为人演说乃至书写者。 我说是人已能具足最上善根。 憍尸迦。 于汝意云何。 正使阎浮提一切众生皆得人身。 一一众生具修十善。 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 以是缘故得福多不。 帝释天主言。 甚多世尊。 甚多善逝。 佛言。 憍尸迦。 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虽多。 不如有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听受读诵为人演说乃至书写者。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那庾多分。 算分数分及譬喻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尔时会中有一苾刍。 闻是说已谓帝释天主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暂得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而能一念生净信者。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胜过仁者。 是时帝释天主谓彼苾刍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一发心顷生净信者尚胜于我。 何况广能听受读诵为人演说乃至书写。 又复何况随听受已。 如所说学如所说行修习相应。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修菩萨行。 胜过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苾刍非但胜彼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亦复胜于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其缘觉。 非但胜于须陀洹乃至缘觉。 亦复胜余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无善巧方便行布施者。 非但胜彼菩萨如是布施。 亦复胜余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无善巧方便持净戒者。 非但胜彼菩萨如是持戒。 亦复胜余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无善巧方便修忍辱者。 非但胜彼菩萨如是忍辱。 亦复胜余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无善巧方便发精进者。 非但胜彼菩萨如是精进。 亦复胜余菩萨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无善巧方便修禅定者。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如说学能如说行。 而能具足善巧方便。 是故胜过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乃至声闻缘觉及余菩萨。 当知是菩萨善行般若波罗蜜多。 是菩萨能近一切智不远离诸佛。 是菩萨成熟善根当坐道场。 是菩萨能断众生诸烦恼苦。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 是为学菩萨法不学声闻缘觉法。 是学般若波罗蜜多。 又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 当有护世四大天王。 来菩萨所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当精勤疾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疾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当坐道场时。 我等四王各持宝钵奉上于汝。 世尊。 非但护世四王现菩萨前作如是说。 我亦常往彼菩萨所而为护助况复诸余天子。 何以故。 是菩萨能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 学已能行甚为希有。 世间众生有诸苦恼。 菩萨已能远离诸苦。 于一切处作大利乐。 世尊。 此为菩萨学般若波罗蜜多。 现世功德。 尔时尊者阿难即作是念。 此帝释天主快说是语。 为自辩才如是说耶。 为佛威神所护念耶。 尔时帝释天主承佛威神知其念。 即谓言尊者当知。 如我所说皆是世尊威神建立。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言。 如是如是。 如帝释天主此所乐说当知皆是佛威神力而为护念。 增上慢品第二十四尔时世尊复告尊者阿难言。 当知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恶魔皆生疑念。 菩萨摩诃萨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 为当中道取证声闻缘觉果耶。 为当决定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阿难。 彼诸恶魔或时若见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 决定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诸魔即时忧愁苦恼如箭入心。 复次阿难。 菩萨摩诃萨修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有诸恶魔来菩萨所生娆乱心。 以彼魔力化诸雷雹风雨等相。 周遍方处欲令菩萨怖畏散乱。 乃至欲令菩萨于一念中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难当知。 恶魔不必普能娆乱一切菩萨。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何等菩萨为魔所娆。 佛言。 阿难。 若菩萨于先世中。 曾得闻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虽复闻已不生信解。 阿难当知。 是菩萨即有恶魔而来娆乱。 为彼诸魔伺得其便。 复次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心生疑念。 有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耶。 无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耶。 阿难当知。 是菩萨即有恶魔而来娆乱。 为彼诸魔伺得其便。 复次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远离善知识亲近恶知识。 以近恶知识故。 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不生信解。 又复不能请问其义。 但作是念。 我今何能修此般若波罗蜜多。 阿难当知。 是菩萨即有恶魔而来娆乱。 为彼诸魔伺得其便。 复次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受彼邪法随邪法行。 彼诸恶魔知是事已心生欢喜。 即作是念。 此人助我亦令余人同来助我。 而复令我圆满所愿随顺我意。 阿难当知。 是菩萨即有恶魔而来娆乱。 为彼诸魔伺得其便。 复次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已。 谓余菩萨言。 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难解。 我尚不能得其源底。 汝今何用更修习耶。 但于余经佛所说者。 听受修习必当于彼而得法味。 由此菩萨作是说已。 诸余菩萨即起远离般若波罗蜜多心。 阿难当知。 作是说者即有恶魔而来娆乱。 为彼诸魔伺得其便。 复次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 我是修真远离行者。 余诸菩萨非远离行。 即时恶魔知是念已。 生大欢喜适悦庆快。 何以故。 彼菩萨随所起念。 即退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如是退失故魔心生喜。 又复阿难。 有诸恶魔来菩萨所。 称赞菩萨名字族氏。 头陀功德乃至种种功德相貌。 菩萨闻是称赞已随有所著。 起增上慢及诸慢心。 贡高自大轻余菩萨。 由是因缘增长烦恼。 而此菩萨为彼恶魔力所加故。 诸有言说人皆信受。 随信受已如所说学如所说行。 若见若闻如是学者。 如是行者皆不真实。 以不实故起颠倒心。 由是心故身语心业皆不清净。 以此因缘而能增长地狱饿鬼畜生等趣。 彼恶魔众见是利故。 心大欢喜适悦庆快即作是念。 今我宫殿诚所不空。 由彼因缘能增长故。 阿难当知。 是菩萨不能具足功德相貌。 非行般若波罗蜜多。 非是住不退转者。 何以故。 增上慢心起诸过失。 是菩萨当有恶魔而来娆乱。 为彼诸魔伺得其便。 复次阿难。 若菩萨乘人与声闻乘人共相斗诤。 互出恶言轻易呵毁。 尔时恶魔知是事已即作是念。 彼菩萨乘人由此因缘虽复远离一切智。 其所远离非大非久。 若菩萨乘人与菩萨乘人共相斗诤。 互出恶言轻易呵毁者。 尔时恶魔知是事已。 心大欢喜适悦庆快而作是念。 此菩萨乘人由是因缘。 久久远离彼一切智。 复次阿难。 若有未得授记菩萨。 于余已得授记菩萨起嗔恨心。 随所起心有退转失。 起一念退一劫而后毕是随念劫数。 若不舍一切智心。 或遇善知识故还复发起被精进铠。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起是罪者佛听悔不。 佛言阿难。 今我法中说有出罪法。 所有声闻缘觉菩萨乘中。 我各说有彼出罪法。 阿难当知。 若菩萨乘人与菩萨乘人共相斗诤。 互出恶言轻易呵毁已。 不相悔舍复怀嗔恨结缚于心者。 我不说彼有出罪法。 阿难。 若菩萨乘人与菩萨乘人共相斗诤。 乃至呵毁已即相悔舍者。 我当为彼说出罪法阿难。 又菩萨应作是念。 我于一切众生当行慈忍。 设彼起恶来相陵辱。 我尚不生一念嗔心况复加报。 我或暂起嗔恨心者深为大失。 何以故。 我当为一切众生作大桥梁普令得度。 我常于彼一切众生如善作意。 设闻恶言不生恚心。 于自于他皆悉平等。 自有过失勿加于他。 他有过失如自所作常生悔惧。 何以故。 我欲普令一切众生得大安乐。 若有众生多嗔恼者。 愿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度脱彼等。 我于一切处见彼所有求菩提者。 我于尔时欢喜瞻视。 面目熙怡无颦蹙相。 我心坚固不为一切嗔恼所动。 阿难。 若菩萨乘人能生如是心者。 当知是为修菩萨行者。 又复阿难。 诸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人所不应生起诸轻慢心。 乃至一切众生亦复不应生轻慢想。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菩萨与菩萨云何共住。 佛言阿难。 菩萨共住当互观视犹如佛想。 是我大师同载一乘同行一道。 彼菩萨摩诃萨若有所学我亦随学。 平等安住菩萨乘中。 如菩萨法如理修学。 彼若杂学非我所学。 彼若清净学能与一切智如理相应者。 我亦如是学。 阿难。 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 是为同学所应共住。 如是学者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一学品第二十五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欲学一切智当云何学。 佛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若尽学则学一切智。 若离学则学一切智。 若无生无灭无起无染无性。 如虚空法界寂静等学则学一切智。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尽学离学乃至法界寂静等学。 则学一切智者。 是等当云何作。 佛言。 须菩提。 汝若如是说是等云何作者。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如来证如如故得名如来。 是如有尽有所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如无尽相亦无所作。 佛言。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如来证如如故得名如来。 是如有生有灭有起有染有得有证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学一切智亦复如是。 须菩提。 是故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者不尽如相。 如是学者是学一切智。 如是学者是学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学者是学佛地。 如是学者是学佛十力四无所畏等一切佛法乃至一切智智。 如是学者能到诸学彼岸。 如是。 学者普能降伏魔及魔众。 如是学者速得不退转法。 如是学者速坐道场。 如是学者是学三转十二行相法轮。 如是学者学自所行。 如是学者学为他作所依怙法。 如是学者是学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如是学者学度众生界如是学者是学不断佛种。 如是学者学开甘露门。 须菩提。 此广大学是最上学。 凡夫下劣人不能如是学。 若有能调御一切众生。 欲与一切众生为依怙者。 欲出过一切众生界者彼能如是学。 若如是学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等趣。 不生阿修罗界。 不生边地。 不生旃陀罗族。 不生下姓种族。 不生种种卑贱巧业等族。 如是学者不失一目不盲两目。 亦不角睐。 不聋不哑不伛偻不挛躄。 不丑陋不粗恶不形残不异相。 亦无疥癞痈疽干痟等病。 不坏诸根人相圆满。 音声清巧众所爱乐。 须菩提。 又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不害他命不盗他物。 不行邪染不虚妄言。 亦不两舌复不恶口。 不无义语。 不生贪着。 不起嗔恼。 不住邪见。 不邪命活。 不修邪命法。 不畜破戒眷属。 不近非法者。 不生长寿天。 虽入诸禅而不随禅生。 何以故。 菩萨以能成就善巧方便故。 而菩萨成就何等善巧方便。 所谓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出生善巧方便。 是故菩萨虽入诸禅而不随禅生。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能如是学者即得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 菩萨摩诃萨云何复得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耶。 佛告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 菩萨摩诃萨于是一切法自性本来清净中。 如理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 须菩提。 彼诸愚异生等于如是法不知不见。 以不知不见故无所觉了。 是故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于中修学。 自所学已令诸异生等于是法中如理修学实知实见。 菩萨摩诃萨由如是学故。 即得清净十力清净四无所畏乃至清净一切佛法。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悉能了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 须菩提。 譬如大地少出阎浮檀金多诸荆棘砂砾草木等类。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于众生聚中少能爱乐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者。 多有爱乐修学声闻缘觉法门。 须菩提。 又如众生聚中少有修彼轮王业者。 但多修彼诸小王业。 须菩提当知。 众生聚中少有行于般若波罗蜜多道者。 多有行于声闻缘觉道者亦复如是。 须菩提。 又如众生聚中少有修彼帝释福业。 但多修彼诸天子业。 须菩提当知。 众生聚中少有修习般若波罗蜜多行者。 多有修习声闻缘觉行者。 亦复如是。 须菩提。 又如众生聚中少有修彼梵王福业。 但多修彼诸梵众业。 须菩提当知。 众生聚中少有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多有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复如是。 须菩提。 以是义故当知众生聚中。 少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少能发心中又复少能如理修行者。 于少能修行中。 又复少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者。 于少能修习相应行中。 又复少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转者。 须菩提。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在少中少者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不生杂染心。 不生疑惑心。 不生憎嫉心。 不生悭吝心。 不生破戒心。 不生嗔恼心。 不生懈怠心。 不生散乱心。 不生愚痴心。 又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应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能护诸波罗蜜多。 能受诸波罗蜜多。 能取诸波罗蜜多。 能集诸波罗蜜多。 能摄诸波罗蜜多。 须菩提。 譬如六十二见身见中摄诸波罗蜜多。 于般若波罗蜜多中摄亦复如是。 须菩提。 又如士夫所有诸根。 皆悉于其命根中摄。 一切善法皆于般若波罗蜜多中摄。 亦复如是。 须菩提。 又如士夫命根灭时诸根皆灭。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若智慧灭时一切善法而亦随灭。 须菩提。 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护诸波罗蜜多。 若欲摄诸波罗蜜多者。 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又菩萨摩诃萨若欲于一切众生中福德最胜为上首者。 应当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佛言。 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是为多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但此阎浮提中所有众生尚多无数。 何况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佛言。 须菩提。 假使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一一修行皆住菩萨地。 或有一人尽其寿命。 以诸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及余乐具。 供养如是三千大千世界诸菩萨众。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甚多善逝。 佛言。 须菩提。 若复有人于一弹指顷。 能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其所得福倍胜于前。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广大利益诸菩萨摩诃萨复能护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须菩提。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无上。 若欲与一切众生为所依怙。 若欲偏入诸佛境界。 若欲具足佛功德法。 若欲得佛游戏神通。 若欲作佛大师子吼。 若欲得佛诸所行处。 若欲普以三千大千世界大会说法。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若欲成就如是等功德利者。 应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不能圆满诸功德利者无有是处。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菩萨摩诃萨亦具足声闻功德利耶。 佛言。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亦学是声闻法。 亦具足声闻功德之利。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虽如是学如是知得如是利。 而不于中生住着心。 菩萨摩诃萨亦说彼声闻法而不取是法。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 能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作大福田。 而菩萨所作福田最上最胜。 过余声闻缘觉所有福田。 须菩提。 如是学者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得近一切智。 不舍般若波罗蜜多。 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学者不退失一切智。 远离声闻缘觉心。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 此是般若波罗蜜多。 此名般若波罗蜜多。 学是般若波罗蜜多故当得一切智。 须菩提。 若如是分别者不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于般若波罗蜜多不生分别。 无知无见亦无所得。 以如是不分别无知见无所得故。 是名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幻喻品第二十六尔时帝释天主即起是念。 若菩萨摩诃萨修学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尚能胜过一切众生。 何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是故当知若有人爱乐一切智者。 彼人得大善利善自活命。 何况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知是人为一切众生共所敬爱。 普能调御一切众生。 帝释天主作是念已。 即时化诸曼陀罗华。 满自掌中散于佛上。 华散佛已合掌向佛作如是言。 世尊。 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普愿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普愿圆满一切佛法。 圆满一切智相应之法。 圆满自然智法。 圆满无漏法。 普愿一切众生度生死岸证涅槃道。 摄众生心普令圆满。 世尊。 我见生死中有种种苦。 我不欲令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念中有所退转。 又不欲令已得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于一念中或生退转。 是故我欲普令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能发心者广大利益。 悲愍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自得度已复于一切众生起如是心。 未解脱者普令解脱。 未得度者普令得度。 未涅槃者普令涅槃。 世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初发心菩萨所。 以彼所有诸功德法生随喜心。 若于久修习菩萨所生随喜心。 若于住不退转菩萨所生随喜心。 若于一生补处菩萨所生随喜心。 于如是等能生随喜心。 善男子善女人。 当说何者得福德多。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妙高山王尚可称量知其限数。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 不可称量知其限数。 憍尸迦。 又如四大洲界。 亦可称量知其限数。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 不可称量知其限数。 憍尸迦。 又如小千世界。 亦可称量知其限数。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 不可称量知其限数。 憍尸迦。 又如中千世界亦可称量知其限数。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 不可称量知其限数。 憍尸迦。 又如三千大千世界亦可称量知其限数。 彼善男子善女人。 以是诸随喜心所获福德。 不可称量知其限数。 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若有人不能于初发心菩萨所。 乃至不能于一生补处菩萨所生随喜心者。 当知是人恶魔所著为魔眷属。 从彼魔天命终而来生此。 何以故。 是诸随喜心而能破坏诸恶魔故。 又复若人能生诸随喜心者。 是人应以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回向故而能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当知。 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 是人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 增长一切最胜功德。 佛告帝释天主言。 如是如是。 憍尸迦。 若有人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 是人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 增长一切最胜功德。 又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速得值佛。 帝释天主白佛言。 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善男子善女人。 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 是善男子善女人速得值佛。 又复以是随喜善根力故。 在在所生人所尊重恭敬赞叹。 是善男子善女人。 眼根清净不观恶色。 耳根清净不闻恶声。 鼻根清净不嗅恶香。 舌根清净不了恶味。 身根清净不染非触。 又复不堕恶趣生人天道。 何以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 成就无量无数随喜善根故。 常乐利乐一切众生。 以能生是随喜心故。 而能增长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渐渐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善男子善女人。 得菩提已广度无量无数众生普令涅槃。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汝所说皆是如来威神护念。 若善男子善女人。 能生如是诸随喜心者。 是善男子善女人深种善根。 以是善根广为无量无数众生作大利益。 此因缘故而能增长一切善法。 渐渐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尊者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心如幻故。 云何以是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尊者须菩提言。 于意云何。 汝见有心如幻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 须菩提。 汝见幻相可得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我不见有心如幻。 亦不见幻相可得。 佛言。 须菩提。 言汝以是心相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不见有心。 如幻。 及幻相者。 离是心是相。 汝见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离如幻心及彼幻相。 亦不见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 若离如幻心及离幻相有法可见者。 是法亦不可说是有是无。 是故一切法毕竟离中不可说有不可说无。 若一切法毕竟离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 般若波罗蜜多亦毕竟离。 以一切法毕竟离故。 即无法可修亦无法可得。 以一切法无所得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 以是毕竟离故菩萨摩诃萨亦毕竟离。 世尊。 菩萨摩诃萨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菩萨摩诃萨毕竟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 若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云何以离得离耶。 佛赞须菩提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是如是。 一切法毕竟离。 般若波罗蜜多亦毕竟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毕竟离。 菩萨摩诃萨亦毕竟离。 而诸菩萨摩诃萨于是法中。 如实了知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离故。 即非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 虽因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于是中无法可取。 无法可得。 以无取无得故。 菩萨摩诃萨。 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非以离得离。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此甚深义菩萨摩诃萨行者是为甚难。 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此甚深义菩萨摩诃萨行者是为甚难。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行此甚深义者。 不于中道取证声闻缘觉之果斯为甚难。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菩萨摩诃萨所为非难。 何以故。 一切法无所得无所证。 以无得无证故。 是中无证者无所证无所用证法。 是故菩萨摩诃萨所为非难。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者。 当知彼菩萨摩诃萨。 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虽如是行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多。 若如是不见所行般若波罗蜜多相故。 是菩萨摩诃萨。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能远离声闻缘觉之地。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譬如虚空不作是念。 是远是近。 何以故。 虚空无分别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声闻缘觉地去我远。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又如幻所化人不作是念。 彼幻师去我近余观者去我远。 何以故。 幻所化人无分别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声闻缘觉地去我远。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又如诸影不作是念。 影所因者去我近。 非所因者去我远。 何以故。 影无分别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声闻缘觉地去我远。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又如如来于一切众生无憎无爱。 何以故。 如来一切憎爱断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无憎无爱。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非憎爱法。 又如如来离诸分别。 何以故。 如来一切分别断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离诸分别。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又如佛所化人不作是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声闻缘觉地去我远。 何以故。 化人无分别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不作是念。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去我近。 声闻缘觉地去我远。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又如佛所化人随所作事悉能成办。 虽所成办而无分别。 何以故。 化人无分别故。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若一切法随所修习悉能成办。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又如工巧师。 以其方便用机关木作男女相。 随所作事悉能成办。 虽所成办而无分别。 何以故。 巧幻所作故。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若一切法随所修习悉能成办。 虽有所成而无分别。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故。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二坚固义品第二十七尔时尊者舍利子。 谓尊者须菩提言。 若菩萨摩诃萨。 行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行坚固义。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舍利子。 菩萨摩诃萨行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行坚固义。 尔时有欲界千天子众作如是念。 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行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虽复了诸法相入诸法性。 而不安住声闻缘觉所证实际。 以是缘故所应敬礼。 尔时尊者须菩提。 知其念即谓言诸天子。 菩萨摩诃萨行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而不证彼声闻缘觉实际者亦未足为难。 何以故。 若菩萨摩诃萨。 被精进铠欲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普令安住大般涅槃斯为难事。 所以者何。 众生毕竟离故无所有。 以无所有故不可得众生相。 是故众生不可得度。 诸天子。 若菩萨欲度众生者为欲度虚空。 何以故。 虚空离故众生亦离。 虚空无所有故众生亦无所有。 毕竟无有众生可得。 诸菩萨摩诃萨。 为欲度者是为难事。 诸天子。 如人与彼虚空共斗佛说众生相不可得亦复如是。 何以故。 众生离故色亦离。 众生离故受想行识亦离。 众生离故乃至一切法亦离。 诸天子。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者。 当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 告尊者须菩提言。 何因缘故。 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耶。 须菩提言。 一切法离故不没。 何以故。 世尊。 没者不可得没法不可得。 而所没处亦不可得。 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 佛言。 须菩提。 如是如是。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 不惊不怖不退不没者。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摩诃萨。 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常得大梵天王。 帝释天主。 大自在天。 并余欲界诸天子众。 尊重恭敬顶礼称赞佛言。 须菩提。 非但大梵天王帝释天主。 大自在天。 并余欲界诸天子众。 尊重恭敬顶礼称赞。 所有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如是等天上诸天子众。 亦常尊重恭敬顶礼称赞。 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 又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现住说法者。 常以佛眼观察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 又复以佛威神常所护念。 须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 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 即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恶魔众伺不得便。 须菩提。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一皆化作诸恶魔。 是诸魔众亦复不能于彼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所伺得其便。 又须菩提。 且置是三千大千世界。 如前所说。 假使如兢伽沙数世界一切众生。 一一皆化作诸恶魔。 是诸魔众亦复不能于彼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所伺得其便。 须菩提当知。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 成就二法不为诸魔伺得其便。 何等为二。 所谓观一切法空。 不舍一切众生。 是为二法。 须菩提。 复有二法。 菩萨摩诃萨能成就故。 不为诸魔伺得其便。 何等为二。 所谓如说能行。 诸佛称赞。 是为二法。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者。 有诸天子常来其所。 瞻礼恭敬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速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 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善男子。 汝修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能与无依众生而作依怙。 无救众生而为救度。 无归众生为作所归。 无舍众生为作住舍。 无趣众生而为作趣。 无洲众生而为作洲。 不识毕竟道者为示毕竟道。 不识正道者为示正道。 在黑闇者为作光明。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者。 成就如是功德。 须菩提。 又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世尊。 与彼菩萨声闻大众围绕演说法时。 常所称赞是菩萨所有功德。 及其名字族氏色相威力。 须菩提。 如我今时集会说法。 常所称赞阿閦佛刹中。 宝幢菩萨及彼刹中余诸菩萨修梵行者。 所有功德名字族氏色相威力。 须菩提。 诸佛刹中亦复如是。 彼彼佛会演说法时。 亦常称赞我刹土中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 及余菩萨修梵行者所有功德名字族氏色相威力。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诸佛世尊演说法时。 普皆称赞诸菩萨摩诃萨所有功德名字族氏色相威力耶。 佛言。 不也须菩提。 诸佛世尊演说法时。 于诸菩萨摩诃萨。 有称赞者有不称赞者。 须菩提言。 何等菩萨是称赞者。 佛言。 须菩提。 所有住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诸佛世尊常所称赞。 须菩提言。 若未住不退转者。 诸佛世尊所称赞不。 佛言。 须菩提。 有菩萨摩诃萨。 虽未安住不退转地。 诸佛世尊亦常称赞。 彼复云何。 所谓菩萨摩诃萨。 若学阿閦如来本为菩萨时所行道法者。 是菩萨虽未安住不退转地。 亦为诸佛常所称赞。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学宝幢菩萨所行道法者。 是菩萨虽未安住不退转地。 亦为诸佛常所称赞。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故。 信解一切法无生。 而未能证得无生法忍。 又信解一切法寂静。 而于不退转地中。 未能自在得一切法寂静。 是菩萨亦为诸佛常所称赞。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得诸佛世尊共所称赞者。 必当安住不退转地。 远离声闻缘觉之心。 决定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何故菩萨摩诃萨。 得彼诸佛共称赞耶。 为菩萨摩诃萨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复次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不疑不悔不难不没者。 是菩萨摩诃萨。 当于阿閦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及彼刹中诸菩萨所。 亦得闻是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闻已信解随信解已得不退转。 须菩提。 若有闻是法门生信解者尚获如是功德。 何况若能随所信解。 如理安住如理而行。 如如所住住一切智。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离如无法可得。 当以何法于如中住。 当以何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以何法可说。 佛言。 须菩提。 如汝所说离如无法可得。 当以何法于如中住。 当以何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以何法可说者。 如是如是。 须菩提。 离如无法可得。 于如中住如尚不可得。 何况有住如者。 如中尚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况。 有证者。 是故无所证无证者无所用证法。 如中尚无法可得。 何况有说法者。 尔时帝释天主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最上甚深。 若菩萨摩诃萨。 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若闻是说无法可住无法可证无法可说。 于是中不疑不悔不难不没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所为甚难。 时尊者须菩提。 即谓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汝所言。 菩萨摩诃萨若闻此甚深法。 不疑不悔不难不没是为甚难者。 憍尸迦。 于一切法空中有何法可得疑悔难没耶。 帝释天主。 白尊者须菩提言。 尊者有所乐说皆因于空。 而于是中亦无所碍。 譬如仰射虚空箭去无碍。 尊者所说无碍亦然。 帝释天主作是说已即白佛言。 世尊。 如我所说是随如来说是随法语答不。 佛告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是随如来说名为正说。 是随法语答名为正答。 憍尸迦。 彼须菩提有所乐说皆因于空。 而般若波罗蜜多尚不可得。 何况有行般若波罗蜜多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可得。 何况有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一切智尚不可得。 何况有证一切智者。 真如尚不可得。 何况有住如者。 无生法尚不可得。 何况有证无生者。 菩萨尚不可得。 何况有求菩提者。 十力尚不可得。 何况有具是力者。 四无所畏尚不可得。 何况有成就无所畏者。 法尚不可得。 何况有说法者。 憍尸迦。 彼须菩提如是乐行一切法远离。 行一切法无所得行。 须菩提。 行如是行。 比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行。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 俱胝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分不及一。 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不及一。 算分数分及譬喻分。 乃至乌波尼杀昙分皆不及一。 憍尸迦。 唯除如来所行。 余诸菩萨摩诃萨。 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行者。 于一切行中最上最大最胜最妙。 无上中无上无等无等等。 非一切声闻缘觉而能等比。 是故憍尸迦。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于一切众生中。 最上最大最胜最妙。 无上中无上无等无等等者。 当学菩萨摩诃萨行。 是般若波罗蜜多。 散华缘品第二十八之一尔时复有三十三天诸天子众。 各各持以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来诣佛所而散是华。 即时会中有六万苾刍俱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住立佛前。 时诸苾刍以佛威神力故。 各各掌中自然盈满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即以此华散于佛上。 华散佛已咸作是言。 世尊。 我等皆修是般若波罗蜜多。 皆行如是无上胜行。 尔时世尊。 即从口门放大光明。 所谓青黄赤白等种种色光。 遍照无量无边佛刹乃至梵界。 普遍照耀已其光旋还。 绕佛三匝却从世尊顶门而入。 尔时尊者阿难。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作如是言。 何因何缘放斯光明。 若无因缘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放光明。 佛告尊者阿难言。 汝今当知此六万苾刍。 于未来世星宿劫中皆得成佛。 同名散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出现世间。 是诸如来所有寿量二万劫数皆悉同等。 正法住世亦二万劫。 是诸佛会有声闻众。 彼彼数量亦复相等。 阿难当知。 此六万苾刍从是已后在在所生。 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所向方处王城聚落。 悉以正法为人演说。 随说法处彼彼世界。 常雨五色种种妙华而为供养。 是诸苾刍在在处处作大利益。 乃至最后得成正觉。 是故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乐欲行彼最上行者。 应当行是般若波罗蜜多。 又复阿难。 若能行是般若波罗蜜多者。 当知皆从人间命终。 或知足天命终已后而来生此。 何以故。 人间及知足天。 于般若波罗蜜多易所修行故。 又复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行此般若波罗蜜多者。 当知是菩萨摩萨。 常得诸佛共所观察。 又复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乃至书写已。 复为他人如理表示如实教授。 如所利益如理生喜。 如是行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 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深种善根。 非于声闻缘觉所而种善根。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善根胜故。 又复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为人演说乃至书写者。 是菩萨摩诃萨常得亲近现在诸佛听受正法。 又复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而于是中不违不逆不毁不谤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 于先佛所已种善根。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阿难。 我今于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众中。 以是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嘱累于汝汝当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忆念受持宣通流布。 令得久住而不断灭。 阿难于我所说一切法中。 唯除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忘失。 若有人受持此法门时。 乃至一字一句错误忘失者其罪甚重。 是人不令我心生喜。 若于余法有所忘失其罪乃轻。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 若人于此法门。 不生尊重恭敬。 不能瞻礼供养者。 当知是人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 不生尊重恭敬。 不能瞻礼供养。 是人不令我心生喜。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 即是过去未来现在佛母。 出生诸佛及一切智。 是故阿难。 我今以是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嘱累于汝。 若此正法欲断灭时。 汝当受持宣通流布使不断灭。 又复汝于此法所有文字章句。 分明记忆无令忘失。 如理作意思惟修习。 广为他人解释其义。 劝令受持读诵书写。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 即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法身故。 又复阿难。 若人于我生欢喜心尊重恭敬瞻礼供养者。 是人即以此心。 当于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尊重恭敬瞻礼供养。 即同供养于我。 亦同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又复阿难。 若人于我爱乐不舍者。 当于般若波罗蜜多爱乐不舍。 忆念受持宣通流布使不断灭。 阿难。 我今以是嘱累因缘付嘱于汝但且略说。 欲广说者若一劫若过一劫。 乃至百千俱胝劫数说不能尽。 又复阿难。 所有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 于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众中而为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 于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众中而为大师。 何以故。 此般若波罗蜜多。 有大因缘能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作大利益。 又复阿难。 若人不离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于其中受持读诵记念思惟。 为人演说乃至书写者。 此即是我所行教化。 是人即为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 而能护助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所有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所出生故。 阿难。 若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从是般若波罗蜜多生。 若未来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从是般若波罗蜜多生。 于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现住说法者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从是般若波罗蜜多生。 是故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善学诸波罗蜜多。 学是诸波罗蜜多者。 即学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而能出生诸波罗蜜多故。 又此般若波罗蜜多。 是诸菩萨母。 而能出生诸菩萨故。 而诸波罗蜜多亦能出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诸波罗蜜多。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中来。 由是般若波罗蜜多所生诸波罗蜜多。 亦能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善学诸波罗蜜多。 复次阿难。 汝当谛听。 我今以是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第二第三重。 复嘱累于汝。 汝当忆念受持慎勿忘失。 此法若欲灭时。 汝可护助宣通流布无令断灭。 阿难。 此般若波罗蜜多。 是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无尽法藏。 何以故。 所有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广为一切众生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无尽法藏。 令诸众生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来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亦为一切众生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无尽法藏。 令诸众生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现住说法者。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亦为一切众生。 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无尽法藏。 令诸众生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复阿难。 若声闻乘人以声闻法。 普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 如应宣说悉令证得阿罗汉果是利不虚。 阿难。 彼诸阿罗汉所有布施持戒修定功德。 于汝意云何。 是为多不。 阿难白佛言。 甚多世尊。 甚多善逝。 佛言阿难。 彼福虽多。 不如菩萨以此般若波罗蜜多中相应一法。 普为众生如理宣说。 是菩萨摩诃萨得福甚多。 又菩萨摩诃萨。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能一日中为余菩萨摩诃萨如理宣说者得福倍多。 阿难。 且置一日。 若能从旦至于食时。 复置从旦至于食时。 若能一漏刻间。 置是一漏刻间。 若能一须臾。 置一须臾。 若能一罗嚩。 置一罗嚩。 若能一刹那。 如是一刹那间。 以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为余菩萨摩诃萨如理宣说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 其所得福亦复倍多。 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能如是法施众生者。 不可以声闻缘觉善根福德而相等比。 何以故。 是菩萨摩诃萨。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三散华缘品第二十八之二尔时世尊。 说是般若波罗蜜多正法时。 于大会中现神通相。 而此众会菩萨摩诃萨。 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以佛威神力故。 忽然得见阿閦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在此会中。 犹如大海深固无动。 有无量无数具足不可思议种种功德。 菩萨摩诃萨并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如大龙王所作已办。 舍诸重担善得己利尽诸有结。 正智无碍心得自在。 一切功德皆悉具足者诸大声闻。 又有无量无数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 及诸天龙八部。 如是等众而共围绕。 乃至阿閦佛国庄严等相皆悉得见。 此诸众会。 虽于是相起希有心。 但乐瞻睹而悉不知其所从来。 于是世尊摄其神力。 此诸众会忽然不见阿閦如来及彼诸相。 尔时世尊。 告阿难言。 此诸大众皆不复见阿閦如来及诸相者。 当知一切法亦复如是。 不与眼作对法不可对法。 法不可见法。 是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何以故。 阿难。 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 无造者无作者。 何以故。 一切法如虚空无分别故。 一切法甚深不可思议。 譬如幻士不受诸法。 无坚牢故。 一切法无所受亦复如是。 阿难。 诸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行。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而于是中亦无法可着。 若如是学是学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学者能到诸学彼岸。 又复阿难。 若菩萨摩诃萨。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学是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是般若波罗蜜多学。 于诸学中最上最大最胜最妙无上中无上无等无等等。 而能利益安乐一切世间。 无依怙者为作依怙。 如是学者诸佛许可诸佛称赞。 阿难。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学是法已能以足指按地。 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举足下足皆悉能现诸神通相。 何以故。 诸佛具足无量无数胜功德故。 又复阿难。 诸佛学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 是故阿难。 我说般若波罗蜜多学。 最上最大最胜最妙无上中无上无等无等等。 阿难当知。 般若波罗蜜多无量无尽无有边际。 若人欲称量般若波罗蜜多者。 是即称量虚空。 何以故。 虚空无量故般若波罗蜜多无量。 虚空无尽故般若波罗蜜多无尽。 虚空无边际故般若波罗蜜多无边际。 阿难。 我不说般若波罗蜜多有所限量。 何以故。 若名句文是有量法。 般若波罗蜜多非名句文即无限量。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何因缘故佛说般若波罗蜜多无量。 佛言阿难。 般若波罗蜜多无尽故无量。 般若波罗蜜多离故无量。 以无尽故离故即法不可得。 不可得中当何有量。 是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无量。 阿难。 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是般若波罗蜜多即无尽。 未来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是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尽。 于今现在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现住说法者。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是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尽。 阿难。 我亦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 是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尽。 以是缘故般若波罗蜜多。 已无尽当无尽今无尽。 何以故。 若能尽虚空。 即能尽般若波罗蜜多。 是故阿难。 般若波罗蜜多无尽。 尔时尊者须菩提作是念。 如佛所说是义甚深我当问佛。 作是念已即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多无尽耶。 佛言。 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多无尽。 何以故。 一切法无生。 如虚空故无尽。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若一切法无生者。 般若波罗蜜多当云何生。 佛言。 须菩提。 色无尽故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生。 受想行识无尽故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生。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了知。 即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生。 又菩萨摩诃萨。 当观无明无尽故。 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生。 如是行无尽。 识无尽。 名色无尽。 六处无尽。 触无尽。 受无尽。 爱无尽。 取无尽。 有无尽。 生无尽。 老死忧悲苦恼等无尽故。 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生。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以如是无尽法观诸缘生者。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即不住声闻缘觉之地。 必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一切智。 菩萨坐道场时。 应当如是观缘生法。 如是观已不堕二边不住中道。 是为菩萨不共之法。 如是观者得一切智智。 又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退转者。 是菩萨摩诃萨。 即不能成就如是善巧方便。 亦不能知。 云何是菩萨摩诃萨。 行般若波罗蜜多云何是无尽法生般若波罗蜜多。 云何是无尽法观诸缘生。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即能成就如是善巧方便。 亦能了知。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以如是无尽法生般若波罗蜜多。 以如是无尽法观诸缘生。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能如是观诸缘生时。 即不见有法非因缘生。 亦不见有法是常是究竟是坚牢。 亦不见法有作者有受者。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念无尽法。 如理出生般若波罗蜜多。 以如是无尽法观诸缘生时。 即不见色。 不见受想行识。 亦复不见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 不见此佛刹亦不见彼佛刹。 不见有法是此佛刹。 亦不见有法是彼佛刹。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魔心大怖忧愁苦恼。 须菩提。 譬如有人丧失父母。 极大悲痛忧愁苦恼。 魔心生苦亦复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但有一魔心生苦恼。 为多恶魔皆苦恼耶。 佛告须菩提言。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恶魔。 皆悉心生忧愁苦恼。 各各不能安处其座。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 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不能动。 一切恶魔伺不得便。 是故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行是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 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 即能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 如是圆满诸波罗蜜多已。 即能圆满一切善法。 具足一切方便愿力。 又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若欲摄诸善巧方便者。 当行是般若波罗蜜多。 又复当念无尽法。 如理出生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摩诃萨。 如是行如是念时应生如是心。 所有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现住说法者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及诸佛一切智。 皆从是般若波罗蜜多生。 如诸佛所得法我悉应得。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于一弹指间能生如是心者。 胜余菩萨摩诃萨。 于兢伽沙数劫中布施功德。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 已得安住不退转地诸佛护念。 须菩提。 当知。 菩萨摩诃萨。 于一弹指间能生如是心者。 具足如是一切功德。 又菩萨摩诃萨。 于一日中若过一日能生如是心者。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诸佛护念。 在在所生生诸佛刹。 具诸功德诸佛称赞。 于一切处。 广为众生作大利乐。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能生如是心又复念无尽法。 如理出生般若波罗蜜多者。 譬如香象菩萨。 于阿閦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所。 行般若波罗蜜多。 及修梵行。 我诸菩萨亦复如是。 随知品第二十九复次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应随知般若波罗蜜多相。 所谓一切法无碍。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分别。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坏。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作相。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我无表慧所觉了。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但有假名字。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语言分别。 即此语言无所有不可得。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说。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色无量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受想行识无量。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量。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相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是通达相。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自性清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寂默。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灭同于断。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得涅槃同真如。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来无去无生无所生。 毕竟生不可得。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自相无他相。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贤圣自性清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舍诸誓愿。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方无处。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何以故。 色无方无处自性清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受想行识无方无处自性清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喜乐性。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染无离染。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非爱非离爱。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色非尘非离尘自性清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受想行识非尘非离尘自性清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系着。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菩萨一切法佛智所觉了。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空无相无愿。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是大良药慈心为首。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住慈悲喜舍行。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净行住离诸过失。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大海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须弥山庄严。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色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受想行识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日轮光明照耀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音声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集一切佛法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众生界福智生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地界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善不善法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佛法藏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空性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心心所法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心所行无边。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集一切法无量。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三摩地无量不可得。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善不善法无量。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如师子吼。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一切法不可坏。 当知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何以故。 色如大海受想行识如大海。 色如须弥山庄严。 受想行识如须弥山庄严。 色如日轮光明照耀无边。 受想行识如日轮光明照耀无边。 色如一切音声无边。 受想行识如一切音声无边。 色如集一切佛法无边。 受想行识如集一切佛法无边。 色如众生界无边。 受想行识如众生界无边。 色如地界无边。 受想行识如地界无边。 色如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边。 受想行识如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边。 色离集善相。 受想行识离集善相。 色离和合相受想行识离和合相。 色如一切法三摩地无边。 受想行识如一切法三摩地无边。 色色离色自性。 色真如是为佛法。 受想行识识离识自性。 识真如是为佛法。 色相无边受想行识相无边。 色空无边受想行识空无边。 色于心心所法无边。 受想行识于心心所法无边。 色于心所行无生。 受想行识于心所行无生。 色于善不善法中不可得。 受想行识于善不善法中不可得。 色如师子吼受想行识如师子吼。 色毕竟不可坏。 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坏。 以如是义故一切法不可坏。 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是。 须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 能如是随知般若波罗蜜多。 即于般若波罗蜜多中。 无所行无所作无所证。 非思惟观察筹量可及。 远离一切谄诳作意。 远离一切懈怠作意。 远离一切悭嫉作意。 远离我取作意。 远离自他作意。 远离我想人想众生想等。 远离世间名闻利养。 远离五盖等法。 乃至远离一切非理作意。 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若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即于诸法中难得而得乃能圆满一切功德。 生诸佛刹成无上智。 常啼菩萨品第三十之一复次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欲求般若波罗蜜多者。 当如常啼菩萨摩诃萨。 往昔于雷吼音王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法中修习梵行。 勤求般若波罗蜜多。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常啼菩萨摩诃萨。 作何方便而能求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告须菩提言。 汝今当知。 常啼菩萨摩诃萨。 往昔求般若波罗蜜多时。 不怖时长不念世事不惜身命。 不乐世间名闻利养。 于诸世间不生依着。 但一心念求般若波罗蜜多。 即于林中思惟方便。 尔时空中有声作如是言。 善男子。 汝可东行求是般若波罗蜜多。 汝当往时若身若心勿生疲倦。 勿念睡眠勿念饮食。 勿念昼夜勿念寒热。 勿念一切违碍等事。 又复勿念内法外法。 勿念于前亦勿念后。 勿念四方四维上下。 又复行时不得左右顾视。 但一心念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念时不应动色。 不应动受想行识。 若动五蕴即不行佛法是行生死行。 若行生死行即不行般若波罗蜜多即不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是故汝今离如是相但一心求。 须菩提。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闻是空中声已即答空中声言。 我今如所教行。 何以故。 我欲为一切众生作大光明。 欲集一切佛法故。 时空中声即复赞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若东行求是般若波罗蜜多时。 应信解一切法空无相无愿。 当离诸相远离我见人见众生等见。 远离恶知识亲近善知识。 随所亲近应当尊重恭敬供养善知识者。 能为汝说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生无灭无性。 汝若生如是尊重恭敬供养心者。 应当不久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若于经卷中闻。 若于法师所闻。 汝随所闻般若波罗蜜多处。 当生大师想尊重恭敬承事供养。 是即知恩为报恩者。 应作是念此即是我真善知识。 我闻此般若波罗蜜多故。 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离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生诸佛刹不生无佛刹中。 远离诸难不生难处。 善男子。 汝应为求如是功德利故随从法师。 不应为世间财利名誉故随从法师。 又复以重法心故于法师所尊重恭敬。 承事供养如大师想。 常应觉知所有魔事。 或时恶魔有因缘故。 于说法者以好上妙色声香味触而为供养。 彼说法者以方便力故受是五欲。 汝于尔时不应生起不清净心而为障碍。 但作是念。 我无如是方便力故。 而说法师为欲利乐一切众生令种善根故。 虽受是五欲。 于菩萨摩诃萨。 无有少法可为障碍。 善男子。 汝于尔时应当安住诸法实相。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 所谓一切法无染无净。 何以故。 一切法自性空故。 是中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 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影如响。 如是名为诸法实相。 汝若如是安住。 即不久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善男子。 又复应当觉知魔事。 或时魔因缘故。 令说法者于听法者心生嫌恶。 汝于尔时为求法故。 不应暂起诸违碍想。 于其法师益加尊重爱乐恭敬。 汝当不久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闻空中声为教示已。 即随所教东行求般若波罗蜜多。 东行未久即作是念。 我于向者云何。 不能问空中声东行远近至何方处。 从谁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作是念已忧愁啼泣。 即于彼住复作念言。 我住于此一日二日乃至七日。 若身若心无疲倦想。 不念睡眠不念饮食。 不念寒热不念昼夜。 但一心念般若波罗蜜多。 譬如有人唯生一子爱念甚重而忽丧殁。 是时父母无复余念唯大苦恼忧愁啼泣。 须菩提。 常啼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当于尔时无复余念。 但念何时于何方处。 从谁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四常啼菩萨品第三十之二尔时佛告须菩提。 彼常啼菩萨摩诃萨。 如是忧愁啼泣时忽然见有如来形像住立其前作是赞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本行菩萨道时。 求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汝今。 如是勤求等无有异。 是故汝应益加精进勇猛坚固。 从此东行五百由旬。 有一大城名曰众香。 其城七重。 七重垣墙纵广十二由旬。 广博清净妙好殊丽。 人民炽盛安隐丰乐。 有五百街道处处连接。 桥津平正人所爱乐。 其七重城七宝严饰。 一一城上皆以阎浮檀金而为楼阁。 七宝行树周匝围绕。 复有七多罗树。 彼七宝行树各有种种宝华宝果。 一一树间众宝间错。 有诸宝网互映交络。 弥覆城上垂诸宝铃。 风吹铃声甚可爱乐。 如五种乐巧出音声。 清妙和雅闻者适悦。 其城四边流泉浴池清净具足。 中有诸船七宝装铰。 池水自然冷暖调适人所爱乐。 是诸池中有众色华。 所谓优钵罗华。 俱母陀华。 奔拏利迦华等。 及余种种妙色香华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妙华等皆悉具足。 其城四边有五百园一一园中有五百池。 其池纵广一俱卢舍。 彼一一池七宝装铰甚可爱乐。 是诸池中亦有种种妙色香华。 所谓优钵罗华俱母陀华奔拏利迦华等是一一华大如车轮。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 赤色赤光白色白光。 一一池中复有白鹤凫雁鸳鸯等种种异鸟游集其上。 是诸园林浴池。 城中人民自在游适无所系属。 但以众生先业所感。 彼诸众生于长夜中。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清净信解甚深法门故。 获如是最胜果报。 善男子。 彼众香城中有大高台。 法上菩萨摩诃萨所止宫舍在于其上。 其台分量纵广正等各一由旬。 七重垣墙七宝庄严殊特妙好。 七重行树周匝围绕。 复有七多罗树。 于其宫中有四大园。 一名常喜。 二名无忧。 三名适悦。 四名华庄严。 一一园中有八大池。 一名贤。 二名贤上。 三名欢喜。 四名喜上。 五名安乐。 六名妙乐。 七名决定。 八名阿嚩诃。 彼一一池四边皆以四宝庄严。 东黄金宝南白银宝。 西吠琉璃宝北颇胝迦宝。 玟瑰为底金沙布上。 一一池侧有八梯陛七宝庄严。 以众宝物而为层级。 其层级间有阎浮檀金芭蕉行树。 彼诸池中亦有种种妙色香华。 所谓优钵罗华俱母陀华奔拏利迦华等。 亦复有诸白鹤凫雁鸳鸯等种种异鸟游集其上。 彼一一池四边各有妙香华树香如栴檀色味具足。 风吹其华堕池水中。 而彼宫舍园林池沼如是严饰。 法上菩萨摩诃萨处其宫内。 与六万八千婇女眷属俱。 于如是等园林池沼游玩适悦。 五欲娱乐嬉戏自在。 众香城中所有人民。 若男若女亦复皆入常喜等园贤等诸池游戏娱乐。 彼法上菩萨摩诃萨既娱乐已。 于自宫内日三时中。 说般若波罗蜜多又复众香城中一切人民。 于其城内多人聚处。 为法上菩萨摩诃萨敷大法座。 其座四足黄金白银吠琉璃颇胝迦四宝所成。 复有种种真珠璎珞而为装铰。 座高半俱卢舍。 于其座上敷以茵褥。 及憍尸迦衣上妙细氎种种严饰。 于座周匝散五色华。 烧众妙香严好殊特清净可爱。 法上菩萨摩诃萨处其法座。 天人四众集会一处恭敬围绕以重法故。 各各烧香散华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是时菩萨广为一切天人四众。 宣说般若波罗蜜多随应说已。 中有受持者有读诵者。 有思惟者有书写者有如说行者。 有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善男子。 彼法上菩萨摩诃萨。 说法会中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是故汝今宜应东行往彼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汝当从彼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而彼菩萨摩诃萨。 能以此法为汝示教利喜。 汝今东行勿计昼夜。 勇猛精进一心勤求。 即当不久决定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闻是说已心生欢喜适悦庆快。 譬如有人为箭所中苦痛斯甚。 是人尔时无复余念。 但念何时得大良药而为救疗。 使我得脱如是苦恼。 须菩提。 常啼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而无余念。 但念何时得瞻礼亲近法上菩萨摩诃萨。 从彼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即于是处一心谛想法上菩萨摩诃萨。 思惟般若波罗蜜多。 常啼菩萨摩诃萨作是思惟时。 于一切法中生无所依想。 得入无量无数三摩地门。 所谓观一切法自性三摩地。 一切法自性无所得三摩地。 一切法自性智生三摩地。 破一切法无明三摩地。 一切法不坏见三摩地。 一切法作光明三摩地。 一切法离痴瞑三摩地。 破一切法无智三摩地。 一切法离闇三摩地。 一切法相不可得三摩地。 散华三摩地。 一切法无我相三摩地。 离幻三摩地。 如镜像出生三摩地。 一切众生语言三摩地。 离尘三摩地。 一切众生欢喜三摩地。 随一切众生善巧语言三摩地。 种种语言文字章句出生三摩地。 无畏三摩地。 自性三摩地。 离障得解脱三摩地。 无染三摩地。 名句文庄严三摩地。 等观一切法三摩地。 一切法离境界相三摩地。 一切法无碍际三摩地。 如虚空三摩地。 金刚喻三摩地。 清净相王三摩地。 无负三摩地。 得胜三摩地。 不退观三摩地法界决定三摩地。 法界寂静三摩地。 安隐三摩地。 师子吼三摩地。 胜一切众生三摩地。 离垢三摩地。 清净三摩地。 莲华庄严三摩地。 断爱三摩地。 随一切坚固三摩地。 一切法最上三摩地。 得神通力无所畏三摩地。 一切法通达三摩地。 坏一切法印三摩地。 一切法无差别见三摩地。 离一切见三摩地。 大法光明三摩地。 一切法离相三摩地。 解脱一切着三摩地。 一切法无懈三摩地。 甚深法光明三摩地。 等高三摩地。 不可夺三摩地。 破魔境界三摩地。 三界最胜三摩地。 光明门三摩地。 见一切如来三摩地。 须菩提。 彼常啼菩萨摩诃萨。 得入如是等诸三摩地门。 于三摩地中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如来。 各各为诸菩萨摩诃萨。 说般若波罗蜜多。 是诸如来皆悉安慰赞叹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勤求般若波罗蜜多。 我等本行菩萨道时。 求般若波罗蜜多。 亦如汝今。 得是诸三摩地等无有异。 汝今得是诸三摩地已。 而能通达般若波罗蜜多。 方便安住不退转法。 我等得是诸三摩地已。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于诸三摩地中。 观察自性无法可见。 从诸三摩地出已。 于一切法生无住想。 善男子。 无住法者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我等于是无住法中。 得金色身种种光明。 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皆悉具足。 得不思议佛无上智佛无上慧。 成就一切佛法功德。 到一切法彼岸。 善男子。 如是功德诸佛如来犹尚不能称量赞叹说其边际。 何况声闻缘觉。 是故汝今于是法中。 益加恭敬尊重爱乐精进勤求。 以是义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 又善男子。 汝今宜应于善知识极生恭敬尊重爱乐。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 为善知识所护助者。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白诸如来言。 谁当是我真善知识。 愿诸如来示教于我。 即时诸佛如来谓言。 善男子当知。 法上菩萨摩诃萨者是汝善知识。 而彼菩萨世世已来常教化汝。 今汝通达般若波罗蜜多方便。 学诸佛法成就。 汝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应知彼重恩当念报恩。 善男子。 汝于法上菩萨摩诃萨欲报恩者。 假使一劫百劫。 乃至百千劫中恭敬顶戴。 以一切乐具。 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上妙色声香味触等而为供养。 亦未能报一少分恩。 何以故。 汝以法上菩萨摩诃萨因缘故。 令汝得入诸三摩地门。 通达般若波罗蜜多方便是故当知彼恩深重尔时如来作是说已忽然不现。 彼常啼菩萨摩诃萨。 从三摩地出已。 不复见彼诸佛如来。 心生悲恼啼泣而住。 即作是念。 向者如来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彼为我说法上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 而彼菩萨摩诃萨。 已得陀罗尼及五神通。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彼即是我真善知识。 世世已来常所教化利益于我。 我今于彼益加恭敬尊重爱乐。 是故宜应往彼瞻礼亲近供养听受般若波罗蜜多。 及问向者如来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然我今者自念贫乏一无所有。 金银珍宝衣服卧具。 幢幡宝盖香华灯涂。 如是等物悉不能办。 乃至一华亦不能及。 当以何物而为供养我若空往心非所安。 如是忧愁思惟方计。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作是念已未即东行。 且于中路别入一城。 于其城中静住思惟。 我欲东行为求法故。 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是大利益。 我今宜应自卖其身。 随所得价当买香华。 自持往彼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何以故。 我从世世已来。 为欲因缘故于轮回中受生死身。 历无量苦流转诸趣。 破坏其身终无利益。 不曾为此清净法故舍自身命。 是故我今为求法故无所吝惜。 作是思惟已。 即于城中多人聚处如是唱言。 我今卖身。 谁当买我谁当买我。 尔时诸魔知是事已即作是念。 今常啼菩萨以乐法故自卖其身。 欲买香华供养法上菩萨。 为求般若波罗蜜多。 何故诸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多。 皆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犹如大海无所倾动。 我等诸魔不能坏乱。 彼因缘故空我境界。 是故我今宜设方便坏其道意。 尔时恶魔如是念已。 当彼常啼菩萨作此唱时。 即以魔力隐蔽城中一切人众。 皆不令闻常啼菩萨所唱之声。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如是三唱皆无买者。 菩萨尔时心生愁恼啼泣而言。 苦哉苦哉。 我所卖身为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今无买者故知我身深为罪咎。 尔时帝释天主。 知是事已即作是念。 我应往彼常啼菩萨摩诃萨所。 当诚其心可能坚固深心乐法。 真实能舍如是身不。 帝释天主作是念已。 即是变身为婆罗门。 来住常啼菩萨摩诃萨前作是问言。 汝今何故如是忧愁啼泣苦恼。 常啼菩萨言。 我今欲卖此身无有买者。 以是缘故啼泣而住。 婆罗门言。 汝所卖身欲何所作。 常啼菩萨言。 我为爱乐法故。 今自卖身买诸香华。 欲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为求般若波罗蜜多。 而我此身薄福德故卖无售者。 尔时婆罗门谓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我不须人无所施作。 我于今时将欲大祠。 须用人心人血人髓。 汝今可能而相与不。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闻此语已。 踊跃欢喜即作是念。 我于今时得最上利。 定当得闻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所愿。 此婆罗门而肯须我心及血髓。 我应欢喜一一授与。 作是念已即谓婆罗门言。 仁者所须我当相奉。 婆罗门言汝欲价直其数几何。 常啼菩萨言。 随所相与我即当受。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即执利刀刺其右臂出血。 次欲于其右髀破骨出髓。 是时有一长者女在高楼上。 遥见常啼菩萨摩诃萨先自刺臂出血又欲破骨出髓。 即作是念。 此善男子何故如是苦楚其身。 我应往彼询问其故。 时长者女作是念已。 即下高楼来菩萨所发是问言。 善男子。 汝何缘故于其自身受是苦楚所出血髓欲将何用。 常啼菩萨言。 善女人当知。 我今贫乏无有财宝。 所出血髓卖与此婆罗门。 所得价直当买香华。 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长者女言。 汝以香华供养彼菩萨摩诃萨。 当有何等功德利益。 常啼菩萨言。 汝善女人当知。 彼法上菩萨摩诃萨。 能为我说般若波罗蜜多及方便门。 学彼法已能为众生作所归趣。 即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金色身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 常光无量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 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佛功德法悉能圆满。 及以一切无上法宝。 分布施与一切众生。 是故我今为欲成就如是功德故。 往供养彼菩萨摩诃萨。 听受般若波罗蜜多及方便门。 尔时长者女白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 如汝所说甚为希有。 若人为求如是法故。 假使如兢伽沙数身命尽以供养是所应作。 功不唐捐有大利益。 善男子。 我家具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及颇胝迦等种种珍宝。 乃至衣服卧具幢幡宝盖香华灯涂。 随汝所须我悉当与。 汝当持以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勿复卖身受诸苦楚。 我今亦欲同汝往彼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瞻礼亲近随喜供养种诸善根。 时长者女作是说已住于一面。 尔时帝释天主。 隐其婆罗门身还复本相。 住常啼菩萨摩诃萨前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能坚固深心乐法勇猛勤求。 善男子。 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本行菩萨道时。 求般若波罗蜜多。 亦如汝今等无有异。 汝当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满一切佛功德法。 善男子。 我实不须人心血髓故来相试。 汝今有何所须我当授汝。 常啼菩萨言。 天主。 汝可与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帝释天主言。 善男子。 此是诸佛境界非我境界。 诸佛如来可能成办我不能辨。 余有所须我皆相奉。 常啼菩萨言。 我今无复余愿。 以汝帝释天主实语力故。 又复以我自所愿力自实语力。 及佛世尊威神力故。 若我决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知我深心者。 愿我此身平复如故。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发是言已。 于须臾间身即平复。 乃至无有瘢痕等相。 尔时帝释天主见是相已。 赞叹希有隐身不现。 尔时彼长者女即白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 汝今应可同往。 我舍。 白我父母求索所须。 持以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谓长者女言。 善哉同往今正是时。 于是彼长者女。 与常啼菩萨摩诃萨同诣父舍。 到其舍已。 常啼菩萨摩诃萨住于门侧。 彼长者女。 即入其舍白父母言。 父母我家具有金银珍宝及种种物。 愿以少分见赐于我。 及所供给我五百侍女听许从我。 我当与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常啼。 同往供养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法上。 而彼法上菩萨摩诃萨。 能为我等说甚深法。 闻彼法已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功德利益。 是故父母愿赐听许。 是时父母即告女言。 汝所说者常啼菩萨摩诃萨今在何处。 彼女答言。 今在门外。 父母当知。 彼菩萨摩诃萨者。 深心乐法勇猛坚固。 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 欲往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求般若波罗蜜多故自卖其身。 于此城中高声唱言。 谁当买我。 如是三唱无有买者。 是时常啼菩萨。 忧愁苦恼。 啼泣而住。 我于尔时在高楼上。 见一婆罗门来菩萨所互言。 谓已即时菩萨手执利刀刺其右臂出血。 复欲割其右髀破骨出髓。 我时见是事已即作是念。 此善男子。 何故如是苦楚其身。 我宜往彼询问其故。 念已即往。 我问彼言。 汝何缘故受斯苦楚。 所出血髓欲将何用。 彼答我言。 我欲买诸香华持往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我贫乏故无有财宝。 故出血髓卖与此婆罗门。 其得价直当买香华供养菩萨。 父母我闻彼说深所赞叹。 复问彼言。 汝今如是供养彼菩萨。 当有何等功德利益。 彼答我言。 供养彼菩萨故。 从彼得闻般若波罗蜜多及方便门。 学是法已乃能成就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佛功德法。 我闻是说已心生欢喜即谓彼言。 善男子。 为求法故行难行行。 甚为希有。 汝今不须如是苦楚其身。 我家具有金银珍宝及种种物。 随汝所欲我当相与。 我亦乐欲同汝往彼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瞻礼亲近随喜供养。 我复谓言。 今且同汝往我父舍。 白我父母求索财宝。 与汝俱持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彼即答言。 善哉可行今正是时。 父母以是缘故。 常啼菩萨摩诃萨同我至此。 是故父母若欲令我成就一切无上功德法者。 如我所欲种种财宝及侍女等。 愿赐见听。 勿复为碍。 尔时父母即告女言。 汝所说者彼善男子甚为希有。 为求法故行难行行。 而欲成就不可思议佛功德法。 欲为一切众生作大利益。 此因缘者。 是为一切世间胜上事业。 今听汝往。 凡诸所欲自当随意。 我等亦欲往彼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瞻礼亲近随喜供养。 尔时彼长者女。 为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因缘故白父母言。 我亦不敢障人功德。 父母欲往自当随意。 尔时长者女。 即时严整五百乘车众宝庄严。 令五百侍女各严身已人乘一车。 所有金银珍宝衣服卧具幢幡宝盖香华灯涂。 及种种物载以一车。 时长者女与常啼菩萨摩诃萨共乘一车。 父母眷属亦乘宝车。 如是庄严导从围绕出所住舍。 东行往诣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如是行经五百由旬。 常啼菩萨摩诃萨与长者女。 遥见一城。 其城七重七重垣墙。 七宝行树周匝围绕。 其城纵广十二由旬。 广博清净。 五百街巷处处连接。 桥津平正安隐丰乐。 人民炽盛甚可爱乐。 于其城中多人聚处。 有大法座高广妙好众宝庄严。 遥见法上菩萨摩诃萨处于座上。 有无量百千天人四众。 恭敬围绕听受说法。 如是见已。 常啼菩萨摩诃萨。 心生庆快踊跃欢喜。 譬如苾刍得第三禅乐。 一心专注尊重恭敬。 即谓长者女言。 此城名为众香。 彼菩萨者。 是谓法上菩萨摩诃萨。 我等今时不应乘车前诣其所。 发是言已即各下车。 欢喜肃恭步进于前。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十五常啼菩萨品第三十之三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与长者女及诸侍女父母眷属等导从围绕。 并持种种珍宝供具入众香城。 一心渴仰欲见法上菩萨摩诃萨。 是时常啼菩萨摩诃萨等。 既入城已诣菩萨所。 其去不远。 常啼菩萨摩诃萨。 见帝释天主与无数百千天子。 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 及余种种殊妙天华天金银华等散于虚空。 及散栴檀香末。 又复广作微妙天乐。 其所散华住在空中。 常啼菩萨摩诃萨。 如是见已即问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汝何缘故于虚空中。 与无数百千天子。 散众天华。 及散栴檀香末。 广作天乐。 帝释天主白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 汝不知耶。 有法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是诸佛母。 亦是诸菩萨母。 学是法者即能成就一切智。 圆满一切佛功德法。 汝今当知。 于法上菩萨摩诃萨演说法处。 别有七宝台高广妙好种种严饰。 真珠宝网间错垂布。 于其台中有七宝床。 而彼床上安七宝函。 以黄金鍱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正法置于函内。 种种珍宝周匝围绕。 其台四角安四白银香炉烧黑沉水香。 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以是缘故我等诸天于虚空中散华供养。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白帝释天主言。 憍尸迦。 如汝所说是诸佛母及菩萨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正法。 微妙甚深最上希有。 汝以方便可能示我。 帝释天主言。 善男子。 彼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在七宝函内。 彼法上菩萨摩诃萨以七宝印印之。 我无方便可能示汝。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与长者女等。 渐复前行到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即以所持金银珍宝衣服卧具幢幡宝盖香华灯涂等。 分作二分。 先持一分而共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次持一分亦共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作是供养已。 复以种种妙色香华。 向法上菩萨摩诃萨所而用散掷。 以法上菩萨摩诃萨。 威神力故。 其所散华于菩萨上住虚空中。 变成种种妙宝楼阁。 是诸楼阁自然皆有真珠璎珞间错垂布。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并长者女。 见是相已咸作是念。 善哉此相。 甚为希有。 法上菩萨摩诃萨现住菩萨地。 神通威德尚能如是。 何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彼诸功德不可称计。 尔时长者女作是念已。 于法上菩萨摩诃萨。 益加恭敬尊重爱乐。 并五百侍女亦各恭敬尊重爱乐。 时长者女及五百。 侍女。 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咸作是言。 愿我以此善根因缘。 于未来世当得成佛。 为菩萨时亦如法上菩萨摩诃萨。 爱乐尊重般若波罗蜜多等无有异。 及广为人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成就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皆如法上菩萨摩诃萨今日无异。 作是言已。 彼长者女并五百侍女。 即时头面礼菩萨足。 礼已合掌退住一面。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如前所作供养事已。 即时头面礼菩萨足。 礼已旋绕种种称赞。 欢喜瞻仰合掌而住。 问法上菩萨摩诃萨言。 大士当知。 我善因缘故来至此。 我本为求般若波罗蜜多故。 于空寂林中思惟方便。 时空中有声而谓我言。 汝可东行求般若波罗蜜多。 我如所教寻即东行。 东行未久我复作念。 向者云何而不能问彼空中声。 东行远近于何方处。 从谁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我于尔时忧愁啼泣即于彼住经七昼夜。 当是忧愁啼泣之时。 忽然见有如来形像。 住于我前作如是言。 善男子。 从是东行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 彼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法上。 汝可往彼。 当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我时闻是说已心大欢喜。 即于彼处一心谛想大士。 思惟般若波罗蜜多。 我于尔时住一切法无依止想。 即时得入无量无数三摩地门。 于三摩地中。 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各各为诸菩萨摩诃萨。 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是诸如来咸赞我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以求般若波罗蜜多因缘故。 得入诸三摩地门。 时诸如来如是乃至种种示教利喜。 安慰我已忽然不现。 我于尔时从三摩地出已。 不复得见诸佛如来。 我心苦恼。 即作是念。 向者如来。 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我复思惟。 彼法上菩萨摩诃萨。 于先佛所深种善根。 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具诸方便。 我当往彼听受般若波罗蜜多及问斯义。 以是缘故我今至此。 而得瞻礼菩萨大士。 我心欢喜深自庆快。 犹如苾刍得第三禅乐。 大士。 如我向于三摩地中所见如来。 而不知彼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唯愿大士。 示教于我。 令我常得见佛世尊。 法上菩萨品第三十一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谓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 如来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何以故。 真如无动。 真如即是如来。 不生法无来无去。 不生法即是如来。 实际无来无去。 实际即是如来。 空性无来无去。 空性即是如来。 无染法无来无去无染法即是如来。 寂灭无来无去。 寂灭即是如来。 虚空无来无去。 虚空即是如来。 善男子。 离如是等法无别有法可名如来。 此复云何。 所谓如来真如。 一切法真如。 同是一真如。 是如无分别无二亦无三。 善男子。 譬如春末夏初。 于日中分阳焰动发。 若时有人于中求水于汝意云何。 彼水从何所来。 为从东海来耶。 南西北海来耶。 其去亦然。 常啼菩萨言。 彼阳焰中无水可得。 况复有来及有去耶。 但是愚痴无智虚妄所见。 法上菩萨言。 善男子。 一切如来亦复如是。 若人着于色相及以音声。 观诸如来若来若去起分别者。 当知是人愚痴无智虚妄所见。 何以故。 如来者是即法身。 非色身可见。 善男子。 法性无来无去。 一切如来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又如幻师幻化所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如是四兵幻所作故无来无去。 一切如来亦复如是无来无去。 又如有人于其梦中。 或见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百千诸佛。 善男子。 而彼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常啼菩萨言。 大士。 梦所不实无决定法。 于是法中何有去来。 法上菩萨言。 一切如来亦复如是。 如佛所说。 一切法如梦。 有人不能如实了知一切法如梦故。 即以色相音声语言名字。 执着分别诸佛如来若来若去。 善男子。 若于是法中不如实知虚妄分别者。 当知是等名愚异生。 受生死身轮转诸趣。 远离般若波罗蜜多。 远离一切佛法。 善男子。 若人如实了知。 如佛所说一切法如梦。 于是法中即无有法若来若去。 是故无所分别。 如实了知一切如来无来无去不生不灭。 如是知者。 是为见法。 是为知法。 是人即近阿耨多罗三藐菩提。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不虚受其国中信施。 能与世间作大福田。 善男子。 又如大海出种种宝。 是宝不从东方而来。 亦复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方而来。 但是一切众生所作福业共感报应。 是故大海出诸珍宝是宝一一从因缘生。 亦不无因缘生。 因缘和合即有。 因缘散灭即无。 有亦不从十方来。 无亦不至十方去。 诸如来身亦复如是。 不从十方来不至十方去。 但以因缘和合。 所生不住。 因缘法亦不无因缘生。 因缘和合即生。 因缘离散即灭。 生亦不从十方来。 灭亦不至十方去。 善男子。 又如箜篌有弦有槽有棍。 若人以手鼓击出声。 是声无所从来。 不从弦出不从槽出。 不从棍出不从手出。 但以因缘和合有声。 因缘散灭即无有声。 是声灭已亦无所至。 善男子。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从一切相应善根种种因缘如理出生。 非一因一缘一善根生。 亦不无因缘生。 缘合故生。 生而无来。 缘散故灭。 灭而无去。 善男子。 汝当如是如实了知诸佛如来无来无去。 若知诸佛无来去故。 即住一切法无生无灭。 如是知者。 是行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 说是诸佛如来无来无去法时。 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现十八相。 所谓动遍动等遍动。 吼遍吼等遍吼。 震遍震等遍震。 踊遍踊等遍踊。 爆遍爆等遍爆。 击遍击等遍击。 现如是等十八相已。 一切魔宫隐蔽不现。 非时开敷种种异华。 大地一切华树果树皆悉倾向法上菩萨摩诃萨。 帝释天主四大天王。 及欲界诸天子众。 于虚空中雨天妙华。 向法上菩萨摩诃萨散掷供养。 又复以诸天华散于常啼菩萨摩诃萨上。 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 常啼菩萨。 我等因仁者故。 今日于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得闻最上甚深正法。 我等今日得大善利。 斯为世间第一希有。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白法上菩萨摩诃萨言。 以何因缘大地震动及现诸相。 法上菩萨言。 善男子。 我向为汝说诸佛如来无来去法乃有是相。 尔时有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八十千那庾多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六万四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闻此法已心大庆快踊跃欢喜。 作如是言。 我于今日得最上利。 以求般若波罗蜜多因缘故。 于善知识所得闻诸佛如来无来去法。 我今已得圆满如是善根。 决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是语已转复欢喜。 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 于虚空中作是思惟。 我今复从何得上妙香华。 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尔时帝释天主知常啼菩萨心所念已。 即以天曼陀罗华。 奉上常啼菩萨摩诃萨。 天主作是言。 善男子。 汝可持此妙华供养法上菩萨摩诃萨。 我今助成于汝。 利益无量无数众生。 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受帝释天主所奉华已。 即以此华向法上菩萨摩诃萨散掷供养。 华供养已合掌恭敬作如是言。 菩萨大士。 我从今日当以己身。 奉事菩萨给侍供养。 作是说已从空中下住菩萨前。 尔时长者女并五百侍女。 俱白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我等各以己身奉上于汝给侍供养。 并其五百乘车亦同奉上。 愿我世世所生。 常得与汝同种善根常相值遇。 常同亲近诸佛菩萨恭敬供养。 我所献身愿垂纳受。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告长者女等言。 汝等若以诚心奉我。 我有所行皆随顺者我即纳受。 长者女等言。 我等诚心奉上于汝。 凡诸所作我等随顺。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为纳受已。 即白法上菩萨摩诃萨言。 今此长者女并五百侍女。 乃至宝严五百乘车。 悉回奉上。 菩萨大士愿垂纳受。 尔时帝释天主赞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是喜舍甚为希有。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舍者。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通达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善男子。 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本行菩萨道时。 皆如汝今行是舍行。 勤求般若波罗蜜多因缘。 亦如汝今等无有异。 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 为欲成就常啼菩萨摩诃萨善根故。 即受是长者女等。 受已即时复与常啼菩萨摩诃萨。 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 过日后分。 从法座起即入宫舍。 是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即作是念。 我今为求法故宜应精进。 当于二事若行若立。 待法上菩萨摩诃萨还出宫舍复登法座。 我当听受甚深正法。 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 常入般若波罗蜜多三摩地。 及无量无数菩萨三摩地。 于是诸三摩地中住经七岁。 常啼菩萨摩诃萨。 亦于七岁中。 若行若立未尝坐卧。 不念饮食不生疲倦。 但念法上菩萨摩诃萨。 当于何时出三摩地还登法座。 令我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是时常啼菩萨于法座所散种种华。 彼长者女及五百侍女。 亦学常啼菩萨。 于七岁中若行若立未尝坐卧。 不念饮食不生疲倦。 亦复一心待彼菩萨出三摩地。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以乐法心勤精进故。 忽闻空中有声告曰。 法上菩萨后当七日出三摩地。 常啼菩萨闻是空中声已。 心大庆快踊跃欢喜。 于法座所。 与长者女并五百侍女。 以种种宝清净严饰。 时长者女等各各脱身所著妙衣积以为座。 当令法上菩萨摩诃萨安处其座。 尔时常啼菩萨即于是处周行求水为洒其地。 是时诸魔隐蔽诸水悉令不现。 魔作是念。 常啼菩萨求水不得心当生苦。 心生苦故退失道意善根不增。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知是魔力所隐蔽已即作是念。 我今应自破身出血。 于法座所为洒其地。 何以故。 尘土坌污菩萨当座非所清净。 我今为求无上法故。 设破己身何所吝惜。 又复我从世世已来。 以欲因缘受生死身轮转诸趣。 唐捐其功终无利益。 不曾为此清净法故舍自身命。 是故今时宜应精进。 作是念已即执利刀破身出血而洒其地。 彼长者女并五百侍女。 亦学常啼菩萨。 破身出血而洒其地。 彼常啼菩萨并长者女等勇猛坚固。 作是事已善根增长。 彼诸恶魔不得其便。 尔时帝释天主。 以其天眼观是事已即作是念。 常啼菩萨摩诃萨。 甚为希有。 发大勇猛被坚固铠不惜身命。 为求法故。 为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广度一切众生出轮回苦。 发大精进甚为希有。 帝释天主作是念已。 即令其地血所洒处。 变成赤栴檀香水。 面百由旬皆栴檀香。 尔时帝释天主。 即赞常啼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为求无上法故发大精进。 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本行菩萨道时。 亦如汝今等无有异。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 法上菩萨摩诃萨当说法时。 我无香华将何供养。 帝释天主知所念已。 即以千斛天曼陀罗华。 奉上常啼菩萨摩诃萨。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受是华已。 等分其半先散座侧。 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 过是七岁已从三摩地出。 还诣法座安处其上。 与无数百千大众恭敬围绕。 时常啼菩萨摩诃萨。 见法上菩萨摩诃萨处于座已心大欢喜。 譬如苾刍得第三禅乐。 即持帝释所奉天曼陀罗华先所分者。 向法上菩萨摩诃萨散掷供养已。 合掌谛心听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 尔时法上菩萨摩诃萨。 因常啼菩萨摩诃萨故谓诸众言。 汝等当知。 一切法平等。 般若波罗蜜多亦平等。 一切法离。 般若波罗蜜多亦离。 一切法无动。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动。 一切法无念。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念。 一切法无畏。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畏。 一切法无味。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味。 一切法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一切法无生。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生。 一切法无灭。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灭。 虚空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大海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须弥山庄严。 般若波罗蜜多亦庄严。 虚空无分别。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分别。 色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受想行识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地界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边。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 金刚喻法平等般若波罗蜜多亦平等。 一切法无分别。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分别。 一切法无所得。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所得。 一切法平等无性。 般若波罗蜜多亦平等无性。 一切法无坏。 般若波罗蜜多亦无坏。 一切法不可思议。 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思议。 尔时常啼菩萨摩诃萨闻是法已。 即于会中得入一切法平等三摩地。 一切法离三摩地。 一切法无动三摩地。 一切法无。 念三摩地。 一切法无畏三摩地。 一切法无味三摩地。 一切法无边三摩地。 一切法无生三摩地。 一切法无灭三摩地。 虚空无边三摩地。 大海无边三摩地。 须弥山庄严三摩地。 虚空无分别三摩地。 色无边三摩地。 受想行识无边三摩地。 地界无边三摩地。 水火风空识界无边三摩地。 金刚喻法平等三摩地。 一切法无分别三摩地。 一切法无所得三摩地。 一切法平等无性三摩地。 一切法无坏三摩地。 一切法不可思议三摩地。 常啼菩萨摩诃萨得入如是等六万三摩地门。 于是诸三摩地中得见十方如兢伽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如兢伽沙数诸佛。 世尊。 各与菩萨声闻人天大众。 以如是名字如是章句。 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如法上菩萨摩诃萨。 今此会中有诸大众恭敬围绕。 以如是名字如是章句。 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等无有异。 尔时佛告须菩提言。 如我所说。 彼常啼菩萨摩诃萨。 以如是等种种方便精进坚固。 勤求般若波罗蜜多。 而彼菩萨于彼法上菩萨摩诃萨所。 得闻般若波罗蜜多。 得入诸三摩地门。 从三摩地出已即得多闻具足。 如大海水深广无边。 于现生中常得见佛。 世世所生生诸佛刹。 乃至于刹那间亦不暂离诸佛世尊。 须菩提。 当知求般若波罗蜜多者。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是故今我法中菩萨摩诃萨。 诸求般若波罗蜜多者。 亦应如是求。 嘱累品第三十二尔时佛告尊者阿难言。 汝今当知。 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诸佛母。 出生诸佛一切智智。 阿难。 若欲行般若波罗蜜多者。 应当于此甚深正法受持读诵记念思惟为人演说。 乃至书写一句一偈置清净处。 以宝函盛尊重恭敬。 即以种种金银珍宝香华灯涂幢幡宝盖等广大供养。 乃至一香一华一礼一赞。 随其所应恭敬供养。 当知是人则受我教我所称赞。 阿难。 佛是汝大师不。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佛是我大师。 我是佛弟子。 佛言。 阿难。 汝今是我弟子。 汝于现世给侍恭敬尊重于我。 我涅槃后汝当恭敬尊重供养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 是即恭敬尊重于我。 是为最大报佛恩者。 阿难。 我今以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付嘱于汝。 汝当受持慎勿忘失。 宣通流布使不断绝。 阿难。 汝当精进助宣此法。 莫作末后断佛种人。 第二第三如是嘱累。 阿难白佛言。 如世尊敕。 我当奉持。 如世尊敕。 我当奉持。 如是三白已。 佛言。 阿难。 当知随尔所时此般若波罗蜜多正法在世。 即尔所时诸佛世尊在世说法。 又复阿难。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正法。 爱乐恭敬受持读诵。 记念思惟为人演说。 乃至书写尊重供养者。 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 世世所生常得见佛听受正法。 佛说此经已。 慈氏等诸菩萨摩诃萨。 尊者须菩提。 尊者舍利子。 尊者阿难等。 诸大声闻众。 并帝释天主等。 乃至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发布时间:2025-05-14 16:25: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