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 内容: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17部妙臂菩萨所问经四卷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三藏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一得胜师助伴速获悉地分第一尔时药叉主金刚手菩萨。 有大慈悲愍于后世。 放千光明端心而住。 于是妙臂菩萨。 以持诵者于一切真言明。 得成就义不成就义。 一心敬礼彼药叉主金刚手菩萨。 而发问言。 菩萨我见世间有持诵人。 斋洁清净精勤修行。 于真言明而不成就。 菩萨如日舒光无所不照。 唯愿哀愍说彼因缘。 云何彼持诵人。 虽复精勤最上第一。 于诸真言上中下法由不能成。 云何修因而不得果。 莫是罪障而未灭除。 惟愿菩萨说彼修持。 得成就义及不成就义。 诸障难事。 菩萨如佛所言。 智慧之明能灭痴暗。 痴暗不灭明慧可弃。 云何能使诸持诵人。 于诸修行而无疑惑。 菩萨云何诵持。 及护摩等所作事业。 诸真言王及诸贤圣不与成就。 惟愿菩萨以大悲心。 一一显说令无疑惑。 菩萨为是法力无能耶。 为所作非时耶。 为种性非性耶。 为真言字句阙剩耶。 为修持轻慢耶。 为供养不具耶。 惟愿菩萨。 于种种事及彼障难一一开说。 使诸行人皆得晓了。 尔时金刚手菩萨。 闻妙臂菩萨发如是正心利益言已。 乃须臾间瞑。 光明焰莲花眼。 思惟观察已。 告妙臂菩萨言。 妙臂汝大慈悲利益众生。 此心清净如夜满月。 光明皎洁复无云翳。 使诸行人不失正道。 入佛境界到于彼岸。 菩萨所作非求己乐。 于他有情故无嫌害。 见他苦恼如自苦恼。 见他快乐自亦快乐。 妙臂我观汝意为于有情。 由若赤子问于此义。 汝可谛听为汝解说。 妙臂我今所说依于佛言。 若有修行最上事业。 修真言行求成就者。 当须离诸烦恼。 起于深信发菩提心。 重佛法众信重于我。 及复归命大金刚族。 又复远离十不善业。 于身口意凡所兴起。 常离愚迷邪见等行。 若求果报须有智慧。 譬如农夫务其稼穑。 于肥壤地而下焦种。 虽功夫以时雨泽滂霈。 以种子焦故无由得生。 愚痴邪见亦复如是。 凡诸行人所修事业。 先须自心离彼邪见愚痴等事。 不动不摇行十善法。 乃至恒行一切善法。 若有天魔阿修罗等。 乃至罗刹种种鬼神之类食血肉者。 以恶毒心行三界中恼害众生。 于修行人使令散乱。 若有行人乐于我法。 修持诵习真言行者。 彼等若见自然恐怖不能侵恼。 若欲令彼种种大力天魔。 及诸宿曜乃至种种鬼神。 不能为障而降伏者。 当须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罗。 以其入彼诸天大力圣众所安住处。 是故名为大曼拏罗。 亦复须入大明王大真言等最胜曼拏罗。 以其数入种种曼拏罗故。 是为入彼诸佛菩萨大金刚族大明王等福聚之所。 是为承事诸佛菩萨及明王等。 便得如是佛菩萨等影之覆护。 使彼作障天魔及阿修罗药叉。 并诸龙鬼等无能侵恼。 望持诵人所居之地不敢侵近。 自然退散不为障难。 所修上中下品成就之法。 世间出世间一切真言等而易成就。 盖以数数入彼诸曼拏罗及三昧耶等。 承彼圣力而加护故。 一切恶心自然破坏。 既能入彼三昧耶大曼拏罗。 仍须发勇猛心发菩提心。 唯信于佛不信外道天魔等。 若背此心持诵我法者。 当得自坏。 又复持诵行人求成就者先须求依阿阇梨戒德清净。 无诸缺犯福德最胜者。 若获此等阿阇梨禀受持诵。 复自决志勇猛精进于所修持易得成就速获灵验。 譬如种田须依好地。 地既肥壤子实易得。 若得胜师亦复如是。 若或灵验难得是有宿业。 应须随取胜地。 或印沙为塔或积土等为塔。 于中安像及藏舍利。 当以种种香花灯涂妙幢幡盖。 及以妓乐而为供养。 复伸赞叹专注虔诚而作忏悔。 忏悔毕已依前持诵。 专注不间定获灵验。 如是修行须具助伴。 若无助伴修持是阙。 譬如车行须全二轮。 若阙一者。 无由进趣。 修行助伴亦复如是。 若求助伴者。 当求种族尊胜。 形貌端严诸根不缺。 心性调柔好修善法。 智慧明利精勤勇猛。 有大悲心恒乐布施。 信重三宝承事供养。 不归信于诸余外道及天魔等。 此为住贤劫中。 具足功德修行助伴。 诸持诵人于诸修行。 速获成就如此应知。 选求胜处分第二复次持诵行人。 若欲修真言行求成就者。 先求诸佛所说。 佛及菩萨辟支声闻昔所住处。 是为胜地。 如是等处。 常有天龙阿修罗等。 而为守护供养恭敬。 何以故以有天上人间。 最圣丈夫曾所居止。 得此地已持诵行人。 亦要清净身心律仪具足。 常此居止。 若无此福地。 秖得大河岸边或小河边或泉池侧。 乃至陂泺有清流弥满。 无诸水族毒恶之类。 其侧亦得。 其处但有莲华。 乌钵罗花。 及诸名花异果软草遍布。 或是山中岩窟之所。 是处清净。 无诸师子猛兽可畏之类。 得是处已。 仍须垦掘深一肘量。 除去荆棘瓦砾灰炭碱卤糠骨毛发虫窟之类。 乃至掘深不能尽者。 亦可弃之更求别处。 如前垦掘一肘之量。 别填净土于上立舍。 用净土作埿内外埿饰。 复以衢摩夷涂地于中坐卧。 常在地上不用床榻之类。 其室开门唯得向东向西或向于北。 不得向南。 如是造立舍已。 随彼相应所作事业。 于彼方所安置尊像。 安尊像处先用种种妙香而涂饰之。 其所尊像或以雕刻。 或是铸成或是彩画。 若是彩画先求净缕。 拣去毛发织成其幅。 量其大小长短相称。 存两头缕不得截弃。 既织成已。 用香水渍渡复展令端正。 然令画人蔬食澡浴。 复受八戒内外清净运心起手。 凡所用彩色。 须求最上第一好者。 无用皮胶。 用诸香胶调和彩色。 画像成已随应方面安置定已。 用种种饮食香花灯涂作大供养。 如无力广办随有供养。 但要专注虔诚。 信重赞叹礼拜供养。 如是作已于此像前。 所作所求速得成就。 其持诵行人。 将欲起首持诵。 必先剃头澡浴着新净衣。 其衣非用蚕丝亦不得白色。 可用布及树皮草木之类。 仍用赤土染坏其色。 亦须受持乞食应器。 其器可用娑罗木及于瓦器。 乃至铜铁及匏瓠等。 事持端正滑净光洁。 不得疏漏及以缺坏。 执此应器巡行乞食。 凡乞食所可于聚落不近不远。 多首陀处信重三宝。 多有饮食之处。 兼无外道婆罗门处。 缘彼婆罗门执性无惭我慢所覆。 又复外道若见行人。 执持应器巡行乞食。 修于佛法诵念真言者。 便生嗔恚而欲障难。 谓行人言。 汝若本族婆罗门者。 可修婆罗门法。 奉行六法多闻净行。 信重诸天为臣事王。 亦须娶妻生男继种。 若行此者是汝解脱。 云何诵持释教真言信行佛法。 行人若是刹帝利种。 而作是言汝刹帝利种。 应可奉行王法。 绍继王位。 云何诵持佛教真言。 背自本宗而求解脱。 乃至毗舍首陀之类。 皆说本宗本事而得解脱。 不合持诵佛教真言以求解脱。 以嗔火烧心种种绮语。 多作方便而为障难。 恼乱行人使令退心。 修正道者依时乞食。 不同外道过午而食。 凡乞食处勿往外道之家。 及多外道之处。 若论善恶因果之法。 能造善法当证涅盘。 若作恶业终堕苦趣。 善恶之果非由种族。 但为世间妄分别故。 复次众生无始以来。 垢秽之身不由食净得身心净。 诸恶远离常修善法。 以此方得身心清净。 譬如有人。 身患疮故求药涂疮。 唯望除差不望余故。 行人吃食但为除饥不为适悦。 又如有人陷于难处。 饥饿所逼杀子而食。 为除饥苦非贪滋味。 行人吃食亦复如是。 吃食之法由如秤物。 物非轻重秤自平正。 行人吃食亦复如是。 不得过量亦勿减少。 但可支持勿伤饥饱。 又如朽舍换柱所免崩摧。 以油膏辖贵在前进。 行人吃食亦复如是。 但为支持非为滋味。 是故佛言欲界有情依食而住。 又复行人虽吃食饮支持于身。 恒观此身由如芭蕉无有坚实。 常此制心不住贪爱。 凡乞食时持钵巡行次第而乞。 常须思念世尊所说。 以智慧方便调伏六根勿令散乱。 所睹妙色及诸尘境。 是魔境界欲惑人心。 凡修行人而起方便。 宁以热铁烧刺两目。 不以乱心贪视妙色。 乃至殊常种种尘境。 随缘乞食而不住着。 常作比观调伏其心。 默然乞食巡行他舍。 无上中下远离取舍。 然不往新产之家及多人饮酒之处。 男女迷醉爱染之处。 众多小儿戏乐之处。 诸男女众聚会之处。 戏伎男女作音乐处。 乃至有恶犬处。 如是等处皆不应往。 乞得食已持还本处。 洗足敷座然后可吃。 其食未吃先分三分。 一分奉于本尊而为供养。 一施无碍。 一乃自食依时而食。 食毕盥漱使令清净。 又须日三澡浴先自清净。 然以香花灯涂。 种种供养赞叹礼拜。 所献尊像一切食饮。 切须洁净离诸荤秽。 每持诵时坐吉祥草。 凡所供养如不办广大。 但随力分奉于香花。 所谓零陵香阏哩迦(二合)吉祥果。 没哩(二合)贺帝吉祥草仍及莲花和合供养使得适意。 行人持诵或行或坐得通思念。 唯除卧时不许持念。 念诵讫已。 恒于六时思念功德。 心无间断祈于圆满。 分别数珠持心离障分第三复次欲等烦恼与心合故。 说为轮回。 根本烦恼若除。 由如清净玻胝迦宝。 若离轮回乃名解脱。 又如水本清净。 于一刹那间尘能浑浊。 亦如有情心源本净。 于刹那顷被诸烦恼而为染污。 复次说于数珠。 乃有多种。 所谓菩提子金刚子。 莲花子木患子。 及与[王*車]璖诸宝锡镴铜等。 随取一物为珠数一百八。 如是得已。 持诵行人常保重之。 凡持诵时于本尊前。 依法安坐调伏诸根。 端身自在不得隈倚。 系念本尊及真言印契。 收摄其心勿令散乱。 然取数珠右手执持左手仰承。 每诵真言一遍乃掐一珠。 所持遍数恒须克定勿令少剩。 持念之法令唇微动。 勿使有声亦不露齿。 一心专注勿令散动。 有情之界居凡夫位。 心如猿猴贪着诸境乐而不舍。 又如大海被风所激。 生起波涛不能自息。 凡夫睹境亦复如是。 常须收摄不令散动。 勿令心源而有波浪。 持诵行人若是疲倦。 将欲昏睡恐其失念。 即起经行或观四方以适神思。 或用冷水洗其面目。 既得醒爽复座持诵。 行人若是怖于劳苦。 心有移动便作是念。 此身无主因业所受。 无依无定随业流转。 轮回八苦何处得免。 至于寒暑饥渴蚤虱蚊虻。 如是苦恼处处皆有。 又复贪欲若盛。 作白骨及烂坏不净之观。 嗔恚若盛作慈悲观。 无明若盛作绿起观。 又复若遇冤家观如亲友知识。 或复亲友知识忽作冤家。 行者若是遇此冤亲境时。 莫起分别憎爱之心。 当住平等无著正念。 又出道场时。 不得与婆罗门吠舍首陀等语。 又复不应与不男之人女人等语。 何以故盖非乐法之侣。 可与助伴同事等语。 或是入触便利等事。 便须入水澡浴使其洁净。 或献香花灯涂赞叹供养。 乃至持戒精进持诵修行。 一切善法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譬如众流皆归于海。 既入海已咸成一味。 集诸善因总趣佛果。 无量福聚自然相随。 譬如有人耕田种谷唯望子实不为[葶-丁+呆]干。 既丰子实其于[葶-丁+呆]干自然而有。 求趣佛果亦复如是。 一切福乐不求自至。 又持诵人不应为小而妨于大。 或若有人来有来请便应答言。 待我自得长寿。 及其一切乐具此心满足。 然后能满一切有情之愿。 又复行人当要远离世之八法。 所谓善称恶称得利失利。 赞叹毁谤苦乐等事。 如是之法不得在心。 还如大海不宿死尸。 乃至刹那亦不同处。 又如室中然灯为防风。 故飘鼓若免光明即盛。 如持诵人持诵真言。 亦须勤勇加行若立。 善法增长亦复如是。 又持诵人要在摄心。 不得歌舞戏乐。 我人憍慢邪见邪染。 嫉妒懈怠懒惰睡眠。 及入喜会迷醉邪论及无义论。 以至嗔怒恶口两舌。 如是等事皆须远离。 又复不得吃供养残食及鬼神残食。 行人唯得食三白。 及树果菜根乳酪浆等。 及大麦面饼油麻滓。 及种种麋粥等。 又持诵行人当须昼夜精勤如法持诵。 常于诸佛法僧及遗身舍利。 恭信珍重诚心忏悔。 愿一切先罪悉皆消灭。 每持诵时先依法请召。 持诵了毕。 依法回向发愿讫。 然后发遣。 或至夜分将欲眠睡。 于本尊侧不近不远。 地上敷吉祥草于草上坐卧。 坐定后然。 于一切有情起利乐心。 作慈悲喜舍等观然后眠睡。 说金刚杵频那夜迦分第四之一我今分别说诸跋折罗量。 其量或长八指或长十指。 或十二指或十六指。 或最长者不过二十指。 如是五类无有过者。 造跋折罗物或金或木。 随所求事种种不同。 若欲求佛法真明成就。 用菩提木作跋折罗。 若降伏地天及持明天。 当用金作跋折罗。 若求大富贵用鋀石作跋折罗。 若降龙用熟铜作。 若降修罗入修罗窟用宝石作。 若欲成就一切法者。 可用金银铜相和作。 若欲成就长命吉祥及无病多财宝。 乃至降诸宿曜者。 可用佉祢啰木作。 若欲降伏夜叉女者。 可用末度木作。 若欲降伏冤家用刺木作。 若降害极恶冤敌者。 可用人骨作。 若欲成幻术者。 用玻璃宝作。 若欲令极相憎嫌者。 用苦栋木作。 若欲兴兵斗敌及降鬼神。 用吠鼻多迦木作。 若欲成就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者。 可用柏木及松木作。 若欲成就龙女爱重者。 当以龙木作。 若欲成就变形者。 可用土及银作。 若欲求财用无忧木作。 若欲成就对敌得胜者。 可用吉祥木及阿祖曩木柳木等作。 若欲求成就意乐者。 可用赤檀白檀作。 如上所说造跋折罗。 皆须五股不得缺减。 小有破损即法不成。 仍须事持光净殊妙端严可爱。 若念诵时。 先献涂香及妙香花而为供养。 然后发广大慈悲之心。 手执跋折罗依法专注。 持诵本部真言如数满毕。 不得少剩依时持诵。 满毕数已。 然将彼跋折罗安本尊足下。 复以诸妙香花涂香等。 乃至作礼而供养之。 若持诵时手不执跋折罗者。 其法终不成就。 如再持诵依前次第而作不得亏阙。 又若于供养具诸事法等有所阙者。 当须一一作印。 以供养之然可念诵。 凡成就法有多种物。 所谓雄黄雌黄牛黄黄丹。 及眼药菖蒲等药。 又有衣甲枪剑罥索三股叉诸器仗等。 如是等诸成就法有三等验。 所说本尊真言及仪轨中。 乃至诸真言中成就之法亦不越此。 复次世间有持明行人。 持诵真言求成就处。 便有作障频那夜迦。 随持诵人伺求其便入其身中。 使持诵人心如迷醉及发诸病。 如是种种而作障难。 彼作障者有其四部。 一曰摧坏二曰野干。 三曰一牙四曰龙象。 于此四部各有无量频那夜迦而为眷属。 于大地中随彼处处而作障难。 第一摧坏部主名曰无忧。 其部眷属有七俱胝。 于其护世四王所说真言。 有持诵者彼作障难。 第二野干部主名曰象头。 其部眷属有十八俱胝。 于其大自在天所说真言而作障难。 第三一牙部主名曰垂髻。 其部眷属有六十俱胝。 于其大梵天及帝释天。 日天月天风天那罗延天。 如是天等所说真言。 有持诵者而作障难。 第四龙象部主名曰母哩达吒迦。 其部眷属有俱胝那由他千波头摩。 于其佛教所说真言。 有持诵者彼作障难。 又有呵利帝儿名曰爱子。 于其般支迦所说真言而作障难。 又摩尼贤将子名曰满贤。 于其自部所说真言有持诵者。 彼子满贤而作障难。 如是等诸频那夜迦。 各于本部而作障难。 不欲行人得其成就。 或时变化作本真言主。 来就行人之处而受供养。 而彼本真言主来至道场。 见是事已却还自宫而作是念。 云何如来与彼所愿。 不却此等。 令于行人正修行者而得恼乱。 使彼持诵功不成就。 正使梵王帝释诸天及龙。 不能破彼频那夜迦作障誓愿。 唯除大明真言有大功力。 能退如是诸作障者频那夜迦。 诸修行人当依法持诵。 得数满已。 然更成就妙曼拏罗及以护摩。 使作障难频那夜迦退散远离。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二说金刚杵频那夜迦分第四之二复次行人于持诵时。 及供养时乃至护摩时。 若不依法及阙仪则。 彼作障者而得其便。 又复行人心不决定。 而有疑惑。 谓此真言而可诵邪。 谓彼真言而可诵邪。 若作是念。 彼作障者即得其便。 又复行人谈说世俗闲事。 至于农田货易之类。 于自修行无有义利。 彼作障者而得其便。 彼频那夜迦入行人身。 步步相随伺求其短。 作诸障难令法不成。 譬如人行沿彼河岸。 身在岸上影落水中。 寸步相随不相弃舍。 彼作障者入行人身。 不相弃舍亦复如是。 或有频那夜迦。 于澡浴时得便入身。 或有频那夜迦。 于念诵时得便入身。 或有于睡眠时得便入身。 或有于献香花时得便入身。 或有于护摩时得便入身。 譬如日光照于火珠。 以因缘故而得火生。 彼频那夜迦在行人身。 因得其短令行人心乱。 遂起贪嗔无明之火。 若频那夜迦于澡浴时。 伺得其短入行人身。 遂令行人起种种过患。 忽觉饥渴思念饮食。 或起懈怠懒惰之念。 或耽眠睡或起嗔恚等事。 若频那夜迦于献涂香时。 伺得其短入行人身。 遂令行人起诸过患。 或思乡国生缘之处。 或起懈怠之念。 或起欲想分别妙境。 若频那夜迦于烧香时伺得其短。 破地而出入行人身。 遂令行人起诸过患。 或生嫉妒或发嗔恚。 或起邪见或思邪淫等事。 若频那夜迦于献灯时。 伺得其短入行人身。 遂令行人而发心病。 心闷痛苦以至损心。 若频那夜迦于献花时。 伺得其短入行人身。 遂令行人起诸过患。 或身壮热或肢节疼痛。 或与助伴相诤以至离散。 若频那夜迦于念诵时。 伺得其短入行人身。 遂令行人起诸过患。 或得病恼身体疼痛。 或患腹肚下痢无恒。 又复诸频那夜迦悉入身中。 遂令行人起种种过患。 魔既炽盛心遂迷惑。 不辩东西见诸异相。 或似念诵语不分明。 或无事缘行往不定。 或心不决便起邪见。 或说无有生天亦无得罪。 或言无有修行定无圣力。 虚念真言妄受辛苦。 无善无恶无因无果。 乱言绮语种种无恒。 或手折草木或弄土块。 或睡时咬齿或妄起欲想。 于彼女人而生爱乐。 彼之女人不乐行人。 或复彼乐自心不顺。 竟其夜分不能睡眠。 或复睡着即得恶梦。 乃见舍哩努(二合)攞及师子狼狗所趁。 或见驼驴猪豕猫儿野干之类。 又见鹫鸟鹭鸶及獯狐等飞怪之禽。 又复梦见裸形外道。 以干湿骨而为庄严。 或梦短小恶相之人。 或梦身体白癞之人。 或梦赤髭丑貌之人。 或梦髑髅骨聚枯井枯池。 或梦破坏屋舍人所舍弃。 或梦恶人手持枪剑及诸器仗欲来侵害。 若于梦中见如是事。 即定知彼等诸频那夜迦而作障难。 持诵行人即作甘露军拏利忿怒明王法。 及念真言以为护身。 使如上频那夜迦诸魔障等。 悉皆解脱不能侵恼。 若有常持此真言者。 一切魔障无由得便。 复次持诵行人。 欲作法解除魔障求解脱者。 先请清净有威德阿阇梨。 可就山中或是池侧或林树下。 或是聚落空闲之舍。 或是清净四衢之道。 得是处已。 然用五色粉作曼拏罗。 五色者即黄青赤白黑等。 其曼拏罗量方四肘作四门。 中作坑方二肘于坑内布吉祥草。 于坑外四面。 分布安置真言主明王座位。 又于八方粉作本方天神。 以四宝瓶或用四新瓦瓶代之。 其瓦瓶不得用黑色。 及太焦太生者。 瓶内盛五谷五宝及香水令满。 兼以赤莲花及杂树花枝等插于瓶内。 复以五色线缠瓶项。 安于四方为灌顶用。 安置已。 然可请召诸明王等。 以上妙香花饮食及供具等而供养之。 复以酒肉芦卜蔬果之类。 供养八方天神。 及诸作障频那夜迦等。 然后彼着障人。 于坛中坑内面东而坐。 其阿阇梨取四方瓶。 诵甘露军拏利忿怒明王真言百遍。 加持彼瓶诵数满已。 及依法作诸法事。 然后以此瓶水灌着障人顶。 彼着障人即得解脱。 此曼拏罗非独解脱魔障。 亦能灭一切罪增无量福。 若能依法修持。 无不获得果验者。 分别悉地相分第五尔时彼持诵行人。 被诸魔障种种恼乱欲令退心者。 既知是魔。 即须作法而为除解。 得除解已。 身心安静无恼无垢。 譬如明月得云退散。 离于障闭朗然天际。 住于空中照耀无碍。 彼之行人持诵修行。 获离魔障亦复如是。 又复持诵不获成就者。 譬如种子因地因时。 风雨不愆溉润无失。 乃可生芽以至成熟。 若或种子不以其时不植于地。 使彼芽茎无由得生何况枝叶及果实耶。 持诵行人若不依法又不清净。 于诸供养曾无虔洁。 于其所诵真言文字或有阙剩。 至於呼吸讹略不正。 是以种种悉地而不现前。 不获成就亦复如是。 又如兴云降其雨泽。 随众生福而有多少。 随持诵人所施功勤。 获得成就亦复如是。 若是行人获其胜地兼依法则。 至于所制亦无误犯。 黑业消灭白业渐增。 持诵所求即趣成就。 若其如是一一无失。 于诸成就得获无疑。 复次行人于持诵之中有所阙犯。 或是间断本诵别持真言。 或将所诵真言授非同志。 致其所诵虽满无成。 便应复更虔心倍前专注。 每日三时如法供养。 洁净内外不失仪则。 更诵一洛叉遍得数满已。 便可作护摩法而为供养。 当以大麦或用稻花。 或以脂麻或白芥子或是莲花。 随用一物以酥相和数足四千。 或七千或八千乃至十千。 又以忧昙钵罗木菩提树木。 白赤阿哩迦木龙树木。 无忧树木吉祥木。 尔虞噜驮檐没罗木。 佉儞啰舍弥木钵罗叉木。 阿波末里誐末度木阎浮木。 以如上木随取一木为柴。 当使湿润者若干枯虫窍。 或烧残者并不得用。 其柴粗细如指。 长十二指截已。 以酥蜜酪揾两头。 与稻花或脂麻芥子等。 随取一物同烧作护摩。 满上数已。 前所阙犯还得清净。 然后方可更求真言悉地得无障难。 复次行人所持真言明主。 或有余部而相禁缚。 或截断或破坏。 使其所求不得成就。 即作本尊形像置本部尊足下。 面相对诵诸部忿怒大威真言。 复以酥蜜酪灌沐本尊。 日日三时如是十日。 彼诸禁缚自然解脱。 复次行人于所持真言。 所修行法自审无阙。 所求悉地由不成者。 必于其法有所亏阙。 然非自知定得境界。 但加精进日夜不懈者。 本尊自然来于梦中说其障因。 感应可期如海潮限。 其实诸部真言明主。 定不相破必无禁缚。 譬如二人而作密友约其一言。 自今已去勿往某舍。 亦复与彼不交言话。 而彼友人以相重故。 终不往彼及与言话。 持诵之法亦复如是。 是故行人不得以真言明而相破坏。 亦复不应互相禁缚。 乃至护摩作非善业。 又复行人不应于真言曼拏罗加减传授。 亦复不得以此法彼法而相回换。 亦复不应无故打缚有情。 不应护摩损彼肢体。 乃至致死害于有情。 亦复不应摧灭鬼族及治罚龙类。 亦复不应于一切鬼神星宿。 妄作禁缚等事。 亦复不应咒法。 医治婴孩之病而妨大事。 复次持明天及持明诸宗。 所说得成就义具法不同。 或说当具十法乃得悉地。 所谓行人助伴所成就物精勤处所胜地时节本尊真言财力。 具此十法悉地乃成。 又余宗说具三种法悉地得成。 所谓真言行人助伴。 又一宗说四法得成。 所谓精勤好日好时并及处所。 又一宗说五法乃成。 所谓本尊真言处所财力所成就物。 又一宗说当具十法。 又一宗说当具八法。 乃至或说五法四法三法二法。 各于本宗而说定量。 唯佛教本宗我金刚族。 当具二法悉地乃成。 一者行人。 二者真言。 一行人者。 具足戒德正勤精进。 不于他人所有名利而生贪嫉。 于己财物。 乃至身命无所吝惜。 二真言者。 以所持诵本部真言之时。 当令文句满足声相分明。 所有欲求成就之法。 皆悉具足不得阙少。 又须得诸佛菩萨先所居处。 得是处已如法持诵。 决定获得意愿满足。 成是二法定得悉地。 复次行人持诵之法。 喻若师子为饥所逼捉象而食。 必先奋迅全施力势。 或捉羊鹿小兽之类。 所展力势与象皆同。 行人持诵求彼成就上中下事。 必须精勤勇猛如师子王。 无有二相亦复如是。 持诵行人于持诵时。 若住城隍阛阓之处。 当有蚤虱蚊虻[口*(一/巾)]啮身体。 又或见闻女人装严衣服环钏璎珞种种之声。 若住深山大林即有寒热无恒。 或发病苦逼恼身心。 又复或有猛恶之兽。 欲来害人使起惊怖。 若住海岸即见风鼓海水作大波涛。 恶声恐人令生怕怖。 若住江河陂池之侧。 即有蛇虫毒蠚害人之类。 持诵行人若在如是之处欲持诵者。 必先了知如是之事皆为魔难。 若遇是事当须可忍。 勿使心缘而有散乱。 或可别求胜处以进功行。 不得因逢此境而生退屈。 便须更发坚固勇猛之意。 若或退心恐起邪念。 邪念若起当被恶魔而得其便。 智者方便与有情乐。 勿令一切有情之类。 因斯获罪当受苦果。 复次持诵之者。 不得太急亦勿迟缓。 使声和畅勿高勿默。 又不得心缘异境。 及与人杂语令诵间断。 又于真言文句勿使阙失。 文句阙失。 义理乖违。 悉地难成因斯所致。 喻如路人背行求进。 离此过失速得灵验又如川流昼夜不息。 持诵行人亦复如是。 日夜不间功德增长。 如彼江河流奔大海。 又复行人或是心触染境。 便起着想遂成懈怠。 觉是魔事速须回心。 当瞑两目作于观想。 或缘真言文句或观本尊。 系束其心令不散乱。 后逢此境心若不动。 此之行人得观行成就。 又持诵行人欲求悉地。 要在摄心定住一境。 心若调伏身自安住。 身既无挠心转快乐。 身心一如名得三昧。 持诵行人得斯定念。 过现之罪悉皆消灭。 得罪灭已身心转净。 所作事业成就无疑。 佛佛所言一切诸法心为根本。 心不清净。 当感贫穷丑陋之果。 或堕地狱畜生。 若心清净当得生天。 及生人中受于快乐。 乃至远离地水火风生老病死。 无常无我败坏之乐。 后得解脱寂灭涅盘之乐。 又复诸法从心所生。 非自然有亦非时节。 非自在天生非无因缘。 但缘无明轮回生死。 四大和合假名为色。 色非有我我非有色。 色无我所我无色所。 如是四蕴毕竟皆空。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 想及行识如焰幻等。 若能于法得如是见。 名为正见。 若起异见名为邪见。 复次持诵行人。 所持真言若得数足。 争知所修近于悉地。 若于睡时必得好梦。 若是梦见自身得幢幡宝盖。 引入上妙宫殿。 或登楼阁或上高山或升大树。 又或梦骑师子白象白马白牛。 或犀牛黄牛舍里努罗等。 又或梦闻空中作大雷声。 又或梦中得人欢喜授与馨香花鬘鲜洁衣服。 或得水生果子或五色莲花。 或得佛像或得佛设利罗。 或得大乘经典。 或见自身处大会中。 与佛菩萨同坐而食。 又或见自身入于塔寺或入僧房。 或见如来处于宝座。 为天龙八部说法。 自入会中亦坐听法。 或见辟支佛说十二因缘法。 或见声闻僧说四果证法。 或见菩萨说六波罗蜜法。 或见诸天说天上快乐。 或见优婆塞说厌离家法。 或见优婆夷说厌女人法。 或见国王或见净行婆罗门。 或见殊异丈夫。 或见端严女人。 或见大富长者。 或见苦行仙人。 或见持明诸仙。 或见妙持诵人。 或见自身吞纳日月。 或见身渡大海及江河泉池。 或即饮如上水都尽无余。 或见头上火出。 或见入大火聚。 又复梦见大车满中载物。 有牛及犊而共牵驾。 或梦得白拂。 或得革屣。 或得刀剑或得妙扇。 或得金宝[王*車]璖真珠璎珞。 又复或见己之父母。 或见端正童女众宝严身。 乃至或得上妙饮食。 若或得此如上吉祥好梦。 应须策勤精进欢喜勇猛。 何以故应知或于一月半月。 或一日或一刹那间。 必定获得广大悉地。 知近悉地分第六复次行人自审持诵有力倍生爱乐。 于其染境心不攀缘。 于诸违犯罪不生起。 自无寒热饥渴苦恼等事。 至于蚊虻飞虫乃至毒蛇血食之类皆不能害。 又复饿鬼毗舍左羯吒布单曩等。 皆亦不敢侵近行人之影。 行人所有言教一一信受。 又复倍觉聪明智慧。 善解文字书疏言义。 唯乐一切善法策勤精进。 又复得见地中宝藏如无障隔。 身体无病尘垢不染。 身出香气一切爱乐。 见者闻者悉皆欢喜。 又复无诸乐欲女人来相媚惑。 以其身心清净。 得闻空中诸天言语。 或得见彼天身。 乃至得见阿修罗乾闼婆夜叉之类。 持诵行人。 若得如是吉祥相现便应喜庆。 自知已近真言悉地。 便须备办成就法事。 复次行人欲起首悉地。 先须具持八戒。 四日或三日或二昼夜。 仍须断食方求悉地。 尔时妙臂菩萨。 闻金刚手菩萨如是言已。 须臾默然。 即白金刚手菩萨言。 菩萨先言不由断食而得清净。 云何今日言令断食。 又如佛言人之吃食由如膏车。 车或不膏难以前进其事云何。 时金刚手菩萨。 以如雷音作如是言。 我今不为令心净故而有是说。 但为有情身本非净禀于精血。 为骨为髓为肉为皮。 头发身毛面目耳鼻。 脂肪脾胃涎沫唾洟。 乃至大小便利九漏交流。 如是身分种种垢秽。 皆依地水火风流转变化。 若求悉地先当清净。 不欲于成就时。 令彼大小便利而有流出。 故说断食而求清净。 非为妨道说如是事。 如是清净身得安乐。 于成就时免其薰污。 又复行人于此之时。 忽生烦恼而有贪欲。 便须以慧作其观想。 乃谓此身不净所成。 复假食味以为资持。 若作如是想时。 前所起念当时消灭。 乃至于身命财全无吝惜。 譬如夜分无量黑暗。 日光出时一切都尽亦复如是。 行者若是修持到此。 应当自知悉地不远。 复次如是知已。 于白月八日或十四日或十五日。 取净土及新净衢摩夷相和涂地。 次用香涂地洁净。 作贤圣位清净讫。 以彼贤圣皆面东坐。 以香花灯涂饮食等次第奉献。 先献佛次献大金刚族本部明主。 次献所持真言主。 如是次第佛及菩萨乃至明主。 一一供养赞叹已。 复更发起大菩提心大慈悲心。 为度一切生老病死苦恼众生。 作是念已。 复更转读摩贺三摩惹经及吉祥伽陀。 如来秘密大智灯经。 及转最上法轮经。 如是经等或遍转读或随读一经。 然后结八方界地界及虚空界等。 彼界如世人住处外墙用遮其恶。 结界防魔亦复如是。 当令恶心作障天魔阿修罗。 乃至一切鬼神等皆不得近。 兼复念被甲真言用护自身。 我先已说种种曼拏罗法。 当以五色粉随作一曼拏罗。 作已先随意作一护八方神。 彼神能摧诸作障难者。 又于曼拏罗四维。 画金刚杵三股叉等。 然后诵献师子座明咒茅座。 安曼拏罗中心以所成就物。 先用三菩提叶盛。 后用四菩提叶覆盖安于座上。 然用咒咒香水洒之以除魔障。 然自坐左边诵相应真言。 须臾间复用香水洒净。 然后复以相应法护摩一千遍。 专心诵持不得间断。 直至三种相现是为得法成就。 三种相者所谓热相烟相焰相。 若得热相者当得世间一切爱重。 若得烟相者当得隐身。 若得焰相者当得变成微妙之身成持明仙。 飞行虚空寿命长远。 得悉地相如人至死。 冷触入身周遍其体。 又如中阴至于胎藏孕者自觉。 又如世间诸有香气。 人忽闻者香虽可得无有形影。 又如火珠照以日光。 日光入故火遂流出。 诸有行人悉地入身亦复如是。 前所成就是外诸物像。 或是内心求成就者别有所表。 彼持诵行人专注不间。 必感灵验得悉地者。 或见所供养像而得振动。 或得像面毫光照耀。 或得像身振动。 或得空中降花。 或时无云降微细雨。 或降妙香或感地动。 或闻天鼓自然之音。 或见天人阿修罗等住虚空中。 或闻诸天人等言语之音。 或闻种种大庄严具璎珞环钏之响。 或见灯焰增长明净金色。 或其油尽灯焰转炽。 或闻空中有声令说所求之愿。 或觉身毛一切皆竖。 或现如是相已。 定审所求悉地成就。 当以上妙净器盛满生花。 及磨诸香水并着五宝。 和合作阏伽水。 [跳-兆+長]跪奉献本尊及诵真言。 乃至以妙伽陀而伸赞叹。 当发欢喜正信之心。 精进不懈礼拜供养。 如是作已。 将所求事一一言说。 圣心不间有求必应。 得如愿已一心专注。 而于本尊信乐赞叹。 再以阏伽奉献供养。 更念本尊真言。 又念诸部发遣真言。 当依仪轨诵真言已。 礼拜请诸贤圣各还本位。 说成就分第七复次行人专注持诵精勤不懈。 虽得如愿所作成就。 但一切时恒须用意。 何以故缘彼一切极恶鬼神以恶业故。 于诸行人不欲成就。 若其成就彼真言力威德及处。 或百由旬或千由旬。 诸魔鬼神不敢侵近。 彼作是念此之行人今世后世。 而于我所无饶益故。 由是行人常须在意。 譬如有人被甲乘象。 复持弓箭及诸器仗上大战阵。 彼诸怨敌见此威猛。 退散远避无敢当者。 持诵行人若常持诵于法无阙。 乃至戒律无少违犯。 戒喻于甲真言喻弓箭。 勇猛如乘象。 若具如是。 恶魔鬼神不敢侵近亦复如是。 复次行人求吠多拏成就者。 于尸陀林中求不坏者。 其尸仍须身分具足全丈夫相。 又不得用背伛挛躄痤陋之者。 亦复不用极肥极瘦诸不圆满。 乃至无上中品相人尸皆不堪用。 若是选得具上品相者最为第一。 又复不得用因患气患疟。 及患痢病及患恶疮。 乃至因被水中陆地蛇虫所蠚。 行毒遍身吐沫死者。 如是之类皆不堪用。 若是选得尸已。 便须令助伴人执棒守护。 尽日直至夜分。 或只就尸林或别求空舍。 或独树下或四衢道。 或泉池侧或宝山中。 若得如是上胜之地。 彼吠多拏必能速疾可得成就。 如上胜地随求一处可爱乐地。 其地如仪得清净已。 复以净土及衢摩夷。 相和涂地地清净已。 用青赤白黑及黄五色上妙之粉。 作三昧曼拏罗。 其曼拏罗种种名字我已先说。 于诸曼拏罗中随作一种曼拏罗。 于曼拏罗中排四贤瓶。 瓶中。 添水各各令满。 或用苦水。 然求随时蔓花。 或种种异花插于瓶内。 于曼拏罗如是作已。 令彼助伴发勇猛心不得怖畏。 先与尸净发。 复用贤瓶水沐浴令净。 然后用油涂摩。 涂讫又用上好白衣装裹。 如是毕已。 然于所作曼拏罗中。 铺吉祥草散种种花。 令彼助伴同舁此尸安曼拏罗中。 或头东或头北如法安置。 后以涂香烧香名花花鬘。 乃至酒肉种种之食而为供养。 如不能广办但随力分亦得。 然取与此曼拏罗相应之族。 本部真言而为咒诵。 又复于此本族真言明主。 当起信心精虔奉重。 依于仪轨专注持诵以求成就。 复有一切潜行作障部多及龙必里多等。 行人复以供养物等。 先散四方四维乃至上下。 施彼作障部多及龙必里多等。 及先诵真言而自拥护并护助伴。 令彼障等不能侵近。 然后持诵以求成就。 于持诵时若是尸立现诸恶相。 即知是魔种种作障之类。 行人审知是已。 取白芥子和灰。 诵佛顶王真言掷彼尸面。 以真言大威力故。 诸作障者驰散四方。 障魔去已尸卧如初。 若是尸立无诸恶相。 即知是真言功力。 所求成就决定无疑。 若得如是便须自心决定。 凡是行人先所求愿。 而于此时一一皆说。 或求示于伏藏。 或求入修罗窟取圣药。 或欲乘剑或求眼药。 及降鬼神乃至求啰惹爱重。 如是诸事并可成就。 行人常时当须行最上行。 用大真言力为自拥护。 方得成就吠多拏法。 何故如是。 譬如猛兽虽猛少智。 而被恶人之所伤害。 行人若是不起上行不自拥护。 当被诸恶魔障。 而得其便亦复如是。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三召请钵天说事分第八复次若欲召请钵天来下说事者。 彼钵天下处而有数种。 所谓手指铜镜清水火聚。 平正地琉璃地。 灯焰童子虚空中。 及诸供养器等处。 皆是钵天下处。 若有行人请得来已。 于前所说下处。 自说天上人间过去未来现在。 乃至具说超越三世善恶等事。 若是行人请召之时。 不依仪则于法有阙。 或所诵真言文字讹略。 或是阙剩又或不具正信。 不读大乘经法。 或不陈供养。 设有供养随于处所不求清净之地。 或时童子头面眼目或手或足。 及诸身分无端严相。 若如是者彼诸行人。 虽复勤劳而钵天不下。 非唯召请不来。 而亦返得不吉祥事。 若持诵行人欲作请召钵天者。 当须修先行法。 先行法者。 谓先持诵钵天真言。 一洛叉遍或三洛叉遍。 然后取白月吉祥之日其日不食。 求净土衢摩夷等相和。 涂地作坛如牛皮量。 此是下钵天处。 若欲于童子下者。 即将童子澡浴清净。 着新白衣与授八戒。 内外清净讫。 坐坛中心面西而坐。 以香花等而为供养。 行人自亦于坛内。 布吉祥草面东而坐。 诵本天真言一心祈请定获成就。 若欲令于镜中下者。 先取好镜圆满无损缺者。 用净灰揩拭七遍。 或八遍或十遍。 令其莹净安坛中心。 钵天若下即于镜中现世出世之事。 若欲令于指上下者。 即先用紫矿水洗染大指。 后用香油涂摩。 彼钵天乃下。 若欲令于水中下者。 即取新水仍须滤过添于瓶内。 钵天乃下于中现事。 若欲令于空地及诸尊像前。 灯焰火聚处下者。 即先持诵真言加持净水洒之钵天即下。 若于如上之处请得下已。 即奉种种香花而为供养。 令钵天欢喜。 天欢喜已乃于梦中说善恶等事。 若或具修诸法而天不下者。 当更发大慈大悲利乐之心。 一日不食复受八戒。 于殊妙尊像前或舍利塔前。 布吉祥草端身正坐。 不动不摇一心专注。 持诵本部母或本部主真言。 一洛叉遍或二洛叉遍。 得数满已再作此法。 当诵忿怒王真言。 及呼我唵字者。 至于枯木亦可令入。 何况人处。 若欲令于童子处下者。 当先求取童儿十人或童女十人。 如数不足或八或六或四或二并通。 须年十岁或十二岁。 又须是身相圆满遍身血脉。 及诸骨节悉皆不现。 肤色鲜白头顶端正。 发黑光润面如满月。 眼目修长牙齿齐密。 手臂纤长佣圆可爱。 两乳隆起身毛右旋。 心复之间有三约文。 脐深平正腰细端直。 乃至股肱膝腨踝指及跟。 诸相端严悉皆具足。 人所见者爱乐不舍。 若得如是童子或童女。 即取白月八日或十四日。 或十五日或别吉祥日。 即先令澡浴清净着新白衣。 或着真珠之衣而为庄严。 严饰毕已仍与授八戒讫。 将于坛中面东而坐。 行人其日自亦不食。 澡浴清净着新白衣。 具种种香花花鬘涂香烧香燃灯。 及上妙种种饮食。 供养本尊及护八方天神。 又别置供养。 奉献天人阿修罗及潜行鬼类。 如是作已持诵行人。 复以妙花。 散彼童子。 然后手执香炉念钵天真言。 其真言首当先呼吽字。 中间复加屹哩(二合)诃拏(二合)之句。 至此以花投于童子。 又呼阿鼻含字(三遍)又呼乞涩(二合)钵啰(二合)如是诵者。 彼钵天须臾即来入童子身。 亦须审知其相。 若是来者其童子颜容熙怡。 目视不瞬无出入息。 即知是其钵天来已。 便可烧香及献阏伽。 心中当须忆念最胜明王真言。 礼拜供养然可请问。 尊是何天劳屈至此。 我今于自于他。 有所疑事愿为速说。 仍须速问不得迟疑。 而彼钵天一一皆说。 多说三世善恶之事。 若苦若乐得利失利种种之事一一皆说。 如是说已宜应信受勿生疑惑。 所问事毕速须依法供养。 劳谢发遣请还本位。 复次钵天自身来下。 当有证验。 可知彼天作童子相两目圆莹。 于黑睛外微有赤色。 面首端正颜容熙怡。 视物不瞬无出入息。 有意气大人之相。 若如是者是真钵天来下。 若是障魔来下者。 其状亦如童子无出入息。 颜容丑恶眼圆多赤。 作嗔怒相张口怖畏。 若睹是相当知是魔。 罗刹及龙潜行鬼类。 既审知已速须作法除遣。 持诵行人即于坛所。 读诵吉祥伽陀或大力明王经。 及三摩惹经及秽迹忿怒明王真言。 乃至大乘诸陀罗尼而发遣之。 如是不去当诵师子座真言。 用阿里迦木及波罗舍木为柴。 [桿-干+皿]酥蜜酪并稻谷花或胡麻等。 护摩百遍。 然后诵忿怒军拏利真言护摩。 三遍或七遍。 彼障魔更不敢住自然退去。 诸有智者。 当须解了如是之法一一修行。 若为是事勿令辛勤无所灵应。 说诸遮难分第九复次妙臂菩萨问金刚手言。 行人修行持诵有何罪障不获悉地愿为宣说。 当令未来诸修行人一一了知。 于诸修行而无疑惑。 尔时金刚手菩萨告妙臂菩萨言。 妙臂若有行人。 于过去世乃至今生。 于身口意不能善护造诸重罪。 是故修行法难成就。 所谓杀阿罗汉及杀父母破和合僧。 以嗔怒心出佛身血。 及毁坏佛塔或杀菩萨。 或强以不净行污阿罗汉母或使人或自作逼夺三宝财物。 如是之过。 佛说此为五无间罪。 若有是过于法难成。 何以故以此重罪。 当堕地狱受苦一劫。 乃平先罪方得出离。 故说此人虽复勤苦。 以业障故于诸真言终不成就。 又复于诸如来所说经法。 以其嗔心或火烧。 或水溺或方便毁坏。 或谤法身或杀持戒僧尼。 或无故杀持戒男子女人。 或以嗔心纵火焚烧伽蓝。 若有此罪虽复勤劳亦不成就。 若或于佛法僧。 所兴损害心不限多少。 我今说彼受报少分。 如是之人当堕无间地狱。 毕是罪报复生人间。 以余业故设得人身生贫贱种。 或遇善友劝发无上菩提之心。 后又不定返却归依外道天等。 彼外道天虽见归依。 亦复不喜返生嗔害。 若此之人持诵修行终不成就。 若复有人从初发起无上菩提之心。 从是之后诸天。 及人宜应供养。 何以故彼人即是荷担一切有情。 能于有情施无畏故。 乃至于三宝种能继嗣故。 是以不应返礼诸天。 又复不得作猛害之过及杀仙人。 又复不应于真言明互相破坏。 又或以嗔心故不供养真言明主。 又或乃至以足践莲花及诸印契。 又或无故手折草木之类。 又复礼拜诸恶药叉之类。 或吃供养残食及供养鬼神残食。 或吃弃地之食。 又或于畜生女行不净事。 或与女人于伽蓝清净之处行不净事。 或以禁咒或用药力害诸蛇虫。 或乘象马牛驴。 欲令急速强鞭支之。 又于病患之人及苦难之人。 不发慈悲救济之心。 如是等人于真言明终不成就。 复次行人譬如虚空不可量度。 若复有人于三宝所而行损害。 后感其报不可度量亦复如是。 又复行人曾以罗网伤害有情。 畜养猫儿捉杀虫鼠。 乃至笼禁鹦鹉飞禽之类。 如是之人不得成就。 又不得受用供养佛物。 又不得礼拜大自在天。 及日天月天火天那罗延天。 设使遭其苦难亦不应礼拜。 彼诸天等所有教法不应持诵亦不应供养行彼法人。 于彼等法不嗔不喜。 亦不随喜彼法仪则。 或有财宝欲行惠施者。 即先发大慈悲心。 先当礼拜一切诸佛。 次礼菩萨缘觉声闻之众。 何以故彼菩萨等。 如月初生已超众曜。 后渐圆满明照世间。 彼菩萨等亦复如是。 虽在地位终当取证无上菩提。 是故应须礼拜如是之众。 又菩萨等乃是荷负一切有情之者。 所有发大慈悲欲救济者。 宜应先礼此菩萨等。 又复世间有可愍者。 愚痴下劣有情。 于菩萨等不肯礼拜。 彼菩萨等具大精进神通难测。 行人若不礼拜。 非只所持诵法不获成就。 亦乃轻于诸佛。 何以故譬如世间一切果实从花而得。 花喻菩萨果喻菩提。 是故行人宜应信礼。 若有菩萨为利益故。 于贪欲者示现行欲。 乃至于善人恶人实无爱憎之心。 以慈悲故方便赞毁。 云何行人于菩萨等不生信礼。 彼诸菩萨或复示以种种真言明主之相。 为欲随愿满足有情之心。 是故应须信礼一切真言明主之师。 说胜道分第十复次持诵行人。 于所修行勿生疑念。 当以八正道常为资持。 行此道者于真言行定获悉地。 又复当来常生天上人间胜妙之处。 过去诸佛修行此道得成正觉。 现在未来诸佛世尊亦复如是。 以身口意所修功德。 常依佛言不生疲劳。 如是修行名为正业。 以其饮食汤药衣服卧具。 诸所受用不生爱着是名正命。 于自于他不赞不毁。 远离嗔恚如避火聚。 又如猛虎见火惊怖。 惧诸过咎常令如此是名正行。 不学占相男女吉凶等事。 不学天文地理阴阳之法。 乃至降龙及调象马。 书算弧矢之艺。 能远斯过是名正分别。 不应往观斗象马牛羊鸡鹤飞禽之类。 及诸男子相扑之戏。 能离斯过是名正念。 乃至不应言说王法国政。 及地方论兵战相持之事。 淫坊淫女耽着之论。 亦不谈说谜语。 亦不谈说往昔所经之事。 乃至世间一切无益文字言论等事。 持诵行人当须远离如是种种之过。 又若持诵求悉地者。 至成就间。 不应时入城廓村落塔庙伽蓝。 及外道所居神祠宫观。 如是之处皆不应往。 若为持诵事不获免。 当于如上之处随求一处清净胜地。 或即别求山间或是池侧。 成就空舍或故神祠。 或树下或河岸。 乃至山泉之侧。 离诸喧杂无人之处专心持诵。 又复一年之内。 唯除三月夏安居时不行余外。 若春雨时并及余时。 随意游处山林泉池。 乃至如上一切胜处专心持诵。 行人若是修先行法诵数虽满。 夏安居时不得作成就之法。 譬如苾刍夏安居时。 一切不作安坐寂静。 持诵行人亦复如是。 唯于持诵不得间断。 夏满之后如法护身方作成就。 复次欲求悉地者。 持诵数满须作护摩。 作护摩炉亦有数种。 所谓莲花相团圆相。 三角相四方相。 如是四种所用不同。 并须虔心制造当令如法。 欲作炉者先求净土及衢摩夷。 相和作泥泥炉。 炉须有唇极令牢固。 亦须四面作基陛相。 为供养圣贤之位。 若作善事及求财宝。 乃至息灾及爱重法者。 须作圆炉。 若为求一切事。 至于童女给侍之类。 须作莲花炉。 若为调伏诸龙及一切鬼类。 或令火烧或令苦痛者。 须作四方炉。 若为作恶法欲令冤家心生怖畏。 驰走远避不敢来近者。 须作三角炉。 所造炉并须如法依仪制作。 讫于炉四面遍敷吉祥草。 应是护摩之物。 并须安置炉外基下。 有衢摩夷涂处。 然后于彼炉边散种种花。 涂香烧香诸饮食等。 供养三宝及本部大金刚族。 明主真言主等。 供养讫然后于炉内生火。 其火不得口吹。 用扇子扇火。 得火着已。 先用稻花或用胡麻与酥相和。 诵本部明主真言。 一诵一掷或七遍或八遍。 乃至或二十遍掷于火中。 此名护摩供养明主。 供养讫。 然后依法护摩以求悉地。 行人先自拥护。 用忿怒军拏利真言。 咒吉祥草或七遍或八遍或二十遍。 结作络腋护身讫。 然后敷吉祥草面东而坐。 将酥蜜酪和白芥子。 器内盛之以所用柴[桿-干+皿]两头诵本尊真言掷于火中一诵一掷。 火初盛着先观火焰。 知其吉祥及不吉祥之相。 其火若是不扇自然而着。 又得大炽无烟。 复无燠声焰峰众起。 一向右旋如日昭然无诸障蔽。 其色如金或如珊瑚。 或广或长相状多异。 或如虹霓或如电闪。 或如孔雀尾或如莲花朵。 或如护摩杓或如金刚杵。 或如三叉或如横刀。 或如幢幡或如瓶螺。 或如拂或如车。 又或如诸乐器鼓笛等声。 至于香气亦如烧酥。 若得如是种种吉祥之相。 当知速获广大悉地。 又复其火初便难着。 虽着多烟。 其焰不能广大炽盛。 渐却微劣以至烬灭。 设得不灭与烟相兼无红赤色。 又如日轮在于云中不能明显。 或得火焰上腾。 即作牛头之状或如驴马之状。 或即大燠迸烧行人。 或即火气如烧死尸。 行人若是得此相状了知不吉。 所求悉地定不成就。 行人便须再以稻花白芥子酥蜜相和。 即诵赤身大力明王真言。 及秽迹忿怒明王真言等作护摩。 前不吉祥相自然不现一切消灭。 又复行人不应以刀剃三处毛。 亦不应用药涂落。 亦不应以手拔弃。 譬如有人手持利刃。 若无智慧速当自损。 若人持诵不依仪法。 非唯法不成就。 亦当别招自损。 若是行人持诵修行不依仪则。 或不持戒或不清净。 彼大明主终不嗔害。 所有明主侍从眷属。 见其过故便即损害。 复次持诵行人。 若欲持诵速悉地者。 所有仪法不得纤毫阙犯。 使诸魔障而得其便。 当须随力办种种饮食香花果子等。 当祭天阿修罗药叉。 及龙揭路荼揭吒布单曩乾闼婆部多一切诸鬼魅等。 以祈拥护不为障难。 备祭食已。 即须虔心一一呼名。 启请愿各降临。 受于供养助成悉地。 即诵此启请真言真言曰。 祢(引)嚩(引)阿酥啰(引)夜叉部[外/曰]誐(引)悉驮(引)哆(引)叉也(二合)酥波啰拏(二合引)羯吒布怛曩(引)室左(二合)巘达里嚩(二合)啰刹仡啰(二合)贺惹多野室左(二合)曳(引)计(引)唧部冒(引)尾曩扇帝祢尾也(二合)儞也(二合)悉带(二合引)迦惹努必里(二合)体尾多隶(引)憾讫里(二合)怛嚩(二合引)拏隶尾惹拏(二合引)波夜(引)弭旦(引)睹补怛啰(二合)捺奶(引)娑贺部里(二合)怛也(二合)僧契(引)酥噜(二合)怛嚩(二合引)伊贺演(引)睹阿努誐啰(二合)贺(引)啰探(二合)喻弭不里(二合)瑟致(二合引)儞挽帝部哆(引)曳(引)难那儞(引)曳(引)左酥啰(引)罗曳(引)数曳(引)冒(引)那夜(引)悉帝(二合引)啰满祢里(引)数曩誐里(引)数萨里吠(二合引)数唧曳(引)嚩扇帝娑里醋萨里嚩(二合引)酥左僧誐弥(引)数啰怛曩(二合引)罗曳(引)左(引)闭讫里(二合)多(引)地嚩(引)娑(引)嚩(引)闭多拏(引)诣(引)数左波罗嚩(二合)隶(引)数俱吠数湿嚩(二合)部里(二合)数左儞里惹(二合引)里(引)数曳(引)誐啰(二合引)摩具(引)世(引)布啰迦(引)曩儞(引)嚩(引)输儞也(二合引)罗闭(引)祢(引)嚩誐里(二合)呬(引)数曳(引)左尾贺(引)啰唧(引)怛也(二合)嚩娑他(引)室啰(二合)弥(引)数摩滞(引)数舍(引)罗(引)左供惹啰(引)赧(引)曳(引)部部里(二合)哆(引)唧多誐里(二合)呬(引)数扇帝啰他也(二合)酥尾体数左左怛嚩(二合)里数曳(引)再迦没里(二合)刹(引)数摩贺(引)钵体(引)数摩贺(引)舍摩(二合)舍(引)儞(引)数摩贺(引)嚩儞(引)数僧呬(引)怛里娑(二合)乞叉(二合引)尾喻(二合)史哆(引)酥曳左嚩扇帝具(引)啰酥摩贺(引)吒尾酥祢尾(二合)闭(引)数祢尾曳(二合引)数讫里(二合)哆(引)罗夜(引)室左(二合)祢(引)噜(引)舍摩(二合)舍(引)儞(引)儞嚩扇帝曳(引)左诃哩(二合)瑟吒(二合引)钵啰(二合)娑怛曩(二合引)娑啰(二合)惹巘驮摩(引)罗焰(二合)度波末邻祢波努帝左婆讫怛也(二合引)誐里(二合)恨赧(二合)冻部[外/曰]睹闭挽睹再鑁伊难左迦里摩(二合)娑颇楞祖产睹[目*壹]鑁睹讫里(二合)怛嚩(二合引)誐啰(二合)贺布惹喃睹祢誐里左(二合)曩怛吠(二合引)迦摩曩(引)睹俱里也(二合)印捺啰(二合引)睹嚩日哩(二合)娑贺部多僧契(引)伊[牟*含]睹誐里(二合)恨赧(二合)睹末邻儞悉里(二合)瑟吒(二合引)阿诣儞(二合)里也(二合)冒(引)乃(引)里帝部钵帝室左(二合)阿鑁(引)波底里嚩(二合引)喻嚩曩(引)地嚩室左(二合)伊舍(引)曩部哆(引)地钵帝室左(二合)祢(引)冒(引)乌里叹(二合)睹赞捺啰(二合引)里迦(二合)闭哆(引)摩贺室左(二合)祢(引)嚩(引)三摩娑哆(二合引)部尾曳(引)左曩(引)誐(引)驮啰(引)玉呬也(二合)誐奶(引)娑弥(引)哆(引)钵罗(二合)底钵啰(二合)底怛吠(二合)曩儞吠(引)那难睹娑嚩(二合)迦娑嚩(二合)迦(引)岁(引)嚩祢舍(引)酥部怛嚩(二合引)誐里(二合)恨赧(二合)睹睹瑟吒(二合引)娑嚩罗(引)娑赛(引)儞也(二合引)娑补怛罗(二合)那(引)里(引)娑嚩(二合)惹乃(引)娑弥(引)哆(引)度波末邻补瑟波(二合)尾隶(引)波难左部[外/曰]睹惹也(二合)伽览(二合)睹闭挽睹再鑁昧(引)怛啰焰(二合引)弥剑(引)悉弟弥[牟*含](引)祢扇睹[目*壹]鑁睹药萨里嚩(二合)儞拏(引)左啰(引)赧(引)迦噜(引)怛也(二合)惹娑览(二合)末邻迦里摩(二合)迦(引)里焰(二合)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四分别诸部分第十一复次我今于持明藏。 分别佛菩萨等。 乃至诸部所说真言印契等。 如来所说三俱胝五洛叉真言。 及说明主名字故名持明藏。 又观自在菩萨亦说三俱胝五洛叉真言。 而此部中真言主名曰马首。 亦说自部。 种种曼拏罗名字。 复有七真言主。 此一一真言主皆十二臂。 或六臂或四臂。 持不空罥索随意变现。 或四面头戴宝冠。 以如意宝而为庄严。 光明晃耀如日照世。 此等真言主并是马首曼拏罗所管。 复有八明妃。 所谓目精妙白君白观一髻金颜名称苾刍俱胝。 此等皆是莲花部明妃。 亦说七俱胝真言。 并种种曼拏罗及诸手印。 为利益一切贫穷众生。 及摧伏一切作障潜行鬼类。 复有十七真言王六十四眷属。 又有八大心明王。 又有诸大忿怒明王。 甘露军拏利明王。 最胜明王。 大福德明王等。 我此部名曰广大金刚族说八洛叉真言。 复有大神名半支迦。 说二十千真言。 彼神有妃名弥伽罗。 说十千真言。 亦名半支迦部。 复有大神名摩尼跋陀罗。 说一洛叉真言。 又有财主说三洛叉真言名摩尼部。 复有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信佛者。 即于佛前说无量真言。 此等散入诸部。 或有入我大金刚部者。 或有入大莲花部者。 或有入阿閦毗也(二合)部者。 或入半支迦部者。 或入摩尼部者。 如是或入非部所摄。 如上所说种种真言之教。 于此五部之内。 诸有行人并可修行。 复次世尊所说。 有内胜最上妙宝。 又复于此流出究竟法宝。 从此转生八大丈夫不退众宝。 如是三宝于三界中。 最尊最胜为大福田。 是故行人欲得灭罪生福。 及本尊现前速成悉地者。 于念诵时先应归命如是三宝。 若有持诵我金刚部中真言者。 初应归命三宝。 次复先称那谟室战拏。 跋折啰皤拏曳。 摩诃药叉细那钵怛曳。 然后即诵真言。 其莲花部亦然。 半支迦部摩尼部亦尔。 复次持诵行人于持诵时。 必先归命三宝。 次复归命本部明主。 然可持诵本修真言。 若是行人不归信佛。 又复唯信辟支声闻等法。 信既不足及更内心。 常怀悭吝嫉妒者。 不得执持我教所说大跋折罗。 复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 以邪见谤此大乘妙真言教。 言非正说是魔所说。 我说此人是大愚痴。 复谓我大金刚手是药叉类。 非实本宗不肯信礼。 乃至复不信礼诸大菩萨。 若或持诵我妙真言者。 非久之间必招自损。 何以故然佛菩萨等。 岂有恶心损恼有情。 但缘部内一切眷属诸鬼神等。 见此痴人执我大金刚族大跋折罗。 兼持诵我教妙真言者。 彼诸眷属即当嗔目视之。 乃至破坏身命。 若有四众修行行人。 常时读诵方广大乘之教。 又能为诸有情分别解说。 具大精进转不退轮。 一心趣向无上菩提者。 当知是人持诵我教。 必定速得意乐成就。 复次我已前说佛菩萨等种种真言之教。 汝应专心信受勿生疑念。 我今复更为汝。 说彼世间出世间外道。 及天人魔梵等真言之教。 汝当谛听。 大自在天说十俱胝真言。 那罗延天说三十千真言。 大梵天说六十千真言。 日天说二洛叉真言。 帝释天众说一十八千真言。 赞尼迦说八千真言。 火天说三千七百真言。 俱尾啰说三千真言。 诸龙王说五千真言。 鬼主说十二千真言。 护世四大天王共说四洛叉真言。 阿修罗王说二洛叉真言。 忉利天主说二洛叉真言。 如是天等各各具说种种真言印契。 并曼拏罗仪轨等。 可依法受持。 若违本教。 不唯真言不得成就。 亦乃自招过咎。 说八法分第十二复次成就之法总有八种。 所谓成真言法。 成长年法。 药成就法。 出伏藏法。 入修罗宫法。 合成金法。 土成金法。 成无价宝法。 此之八法说为三品。 成真言成长年入修罗宫。 此三为上品。 成无价宝出伏藏土成金。 此三为中品。 合成金药成就此二为下品。 若复有情智慧过人及有戒德。 亦复乐修大乘之法。 如是之人可求上品。 若复有情虽具修行。 未息贪欲可求中品。 若复有情在愚痴者必求下品。 诸有行人虽备受贫苦恒所不足者。 应求中品不应求下品。 若欲获得八法种种成就者。 当须修福以为资持。 若有福者求人天快乐。 及一切爱乐延长寿命。 威力特尊端正聪明法皆成就。 若有行人不恋世乐爱乐修行。 于三宝尊常在心念。 真言法则恒具修持。 复于念诵未尝间断。 如是之人必能成就。 及灭罪障解脱诸苦。 又复能于现在及彼未来成诸快乐。 唯佛所说真言威力更无异法。 譬如天火下降及降霜雹。 能伤草木无所免避。 真言威力。 能摧苦恼及诸罪障亦复如是。 又如劫树能满有情一切意愿。 真言之力能与有情一切悉地。 及以富贵色力长寿亦复如是。 又复菩萨观诸有情。 或遭王难或水火难。 乃至贼盗劫杀之难。 一切怖畏苦恼逼身。 菩萨于是即自变身。 为真言王种种色相。 救济有情令得解脱。 又复有情虽处居家爱着妙境。 于真言法及彼仪轨。 虽则日有持诵。 且非猛利精进。 于久久时乃成先行之数。 先行满已或验现前。 乃于是时方离五欲具戒清净。 入于静室更诵真言满一洛叉。 然后不久即得所乐悉地。 复次行人于持诵时或悉地时。 入曼拏罗近诸贤圣。 既修是法要须清净。 澡浴之法先以净水。 调和净土遍涂其身。 然后入大水中随意洗浴。 净手足已或面东或面西。 蹲踞而坐作护身法。 即以右手取水遍洒其身。 不得令水有声。 复以右手取水一掌。 掌中之水勿令有沫。 乃诵真言咒掌中水三遍吸三吸。 亦勿令有声。 然后用水以大指拭口两遍。 及洒身上以为护身。 如后忽觉齿中有其碜秽。 又以手触或即欬嗽洟唾。 或即觉气逆哕。 更须如前咒水吸水拭口漱口。 澡浴毕已即入静室。 此后不得辄与人语。 除助伴外应是男女在家出家之者。 及外道婆罗门净行之者。 童子童女及复耆年。 乃至诸不男等。 如是人等。 悉不得共相言语及相触着。 若相触着。 又须同前洗浴及拭口漱口。 若有行人恒乐清净。 澡浴其身及乐持诵。 及于有情普皆怜愍。 亦不于他利养心生贪爱。 乞食自居修真言行。 如是之人妙陀罗尼自然获得。 复次行人若求悉地。 于念诵时或有人来。 奉施上妙衣服金银珍宝。 装严骑乘涂香烧香。 乃至饮食及一切乐具。 或多或少悉不得受。 复次行人求成就时。 凡是大小便利毕已。 一一并须依法。 用其水土重重揩洗以求清净。 若其不食斯最为上。 免使触秽薰于贤圣。 复次行人将求成就。 虑其罪障不获现前。 即须预前重重念诵伸其忏悔。 譬如夏热之时风摇众树。 木相揩故火遂生着。 功用不加自焚众草。 如诸行人以精进风摇净戒树。 生念诵火焚烧罪草亦复如是。 又如冬时雪自凝积。 日所照故雪自消散。 行人清净戒日舒光。 罪雪尽消亦复如是。 又如室中千年黑闇。 一灯倏照黑闇都尽。 亦如行人千生之中所积黑业。 忽从慧火燃念诵灯。 明力威光烁黑闇业一切都尽。 复次行人持诵修行。 乃至护摩由不获悉地者。 当以香泥和于净砂。 或江河边或泉池侧。 选其胜处印造成塔满一洛叉。 想同如来舍利之塔。 以虔心故行人自无始已来。 所作罪障一切消灭。 所求真言悉地。 乃于今生定获现前。 复次持诵行人求悉地者。 以持戒为根本。 然后运菩提心。 发精进勇施正勤力。 持诵真言常不懈退。 于佛菩萨倍生恭信。 譬如轮王具足七宝。 方理国土而得安静。 持诵行人奉戒清净。 乃至于佛菩萨倍生恭信。 若具此者息灭罪障当获悉地。 复次行人修先行法以多为胜。 持诵数满然作护摩。 以护摩故即得本尊欢喜。 是故行人于所求事。 即得意乐成就。 若复行人作摄喜人法者。 意有所乐。 乃至极远迨百由旬。 自彼来者皆是药叉妇女。 若复有人欲成就药叉女者。 设得悉地非是殊胜。 譬如世人炫卖女色与人为欲。 本求财宝不求余故。 彼药叉女亦复如是。 变于身形求行人所。 承事供给一切不违。 本非情爱。 但以真言力之所摄故。 其药叉女来事行人。 虽即共居事无违者。 然恶心恒在常伺其短。 候得过失即便损害。 有愚痴者。 而为欲故求此悉地。 不唯自犯邪行之过。 亦乃上违诸佛菩萨辟支声闻一切圣贤四大愿心。 孰有智人坦作斯过。 所有一切天人阿修罗夜叉及龙乾闼婆。 乃至部多并诸鬼类。 以信重佛故为利益故。 于世尊前自说本明乞佛证许。 佛以悲愿一切摄受。 又复世尊为于未来一切有情无主无依。 分别解说修真言行。 使得上中及下三品之果。 上品果者得神通。 入修罗窟隐身自在。 及变身为药叉女夫主。 或成圣药。 或即变身为密迹等。 或作鬼国之主。 或现忿怒之相。 降诸鬼神及一切宿曜等。 中品者为求长年。 或求爱重或求贵位或求财富。 下品者以法威力及咒药力。 治诸天龙夜叉一切部多。 潜行鬼类作执魅之病。 或以咒力治一切毒。 或禁或缚袪一切毒类。 或除一切药毒之病。 又复佛言于诸世间有毒无毒。 蛇及众虫其类无量。 略而言之总有四类。 所谓一牙二牙三牙四牙。 于此四类分八十种。 内二十种举头而行。 六种住即盘身。 十二种虽蠚无毒。 十三种为蛇之王。 余外有半蛇半虫之类。 又复有毒虫之类。 所谓虾蟆蜘蛛及虞驮等。 如是之类其数尚多。 然此虫等毒有六种。 一者粪毒。 粪着于人即便毒发。 二者尿毒。 尿着人身即便毒发。 三者触毒。 随触人身即便毒发。 四者涎毒。 涎所沾人即便毒发。 五者眼毒。 眼视于人即便毒发。 六者牙毒。 随咬之处即便毒发。 前所说言蛇四类者毒有深浅。 一牙所咬者有一牙痕。 此微有毒名之曰伤。 二牙所咬者有二牙痕。 有血流出名曰血污。 三牙所咬有三牙痕。 将极所伤名之曰损。 此三类者虽毒可救。 四牙所咬者有四牙痕。 毒疾遍身定趣于死名曰命终。 此第四类或承法力而有差者。 然诸毒所中。 若用药救不及真言之力。 何以故譬如大火兴盛。 若遇大雨其火便息。 大真言力摄其毒类亦复如是。 诸有智者善知如是种种诸毒。 常时持诵大威真言。 与毒共戏无所怖畏。 何以故譬如师子与牛共戏亦复如是。 复次有天魅阿修罗魅。 药叉魅龙魅。 乾闼婆魅饿鬼魅。 乃至毗舍遮等种种之魅。 或求祭祀或复戏弄或欲杀害。 以如是故游行世间。 常啖血肉伺求人过。 又复或因嗔故击捉有情。 或因饥饿恼乱有情。 或令心乱或歌或舞或喜或悲。 或即愁恼或即乱语。 作如是等种种异相令人怪笑。 即以金刚钩或甘露忿怒金刚等真言治之即得除差。 又有预知彼等诸魅之性及疗治法。 然可无畏行摧伏事。 但以诸佛菩萨所说真言而加临之。 何以故无有诸天真言之力。 能破佛菩萨等真言之力。 复次我今更说灭罪之法。 若有行人欲修此法者。 应就幽深清净之处成近江河。 用香泥和砂造于制底。 中安法身妙偈。 彼梵天及一切天药叉持明大仙。 乃至迦楼罗乾闼婆部多等类。 若有见者恭信礼拜。 一切合掌作如是言。 希有希有大慈悲者。 愍念一切诸有情等。 无依无住作如是事。 希有希有微妙行人。 愍念有情作如是事。 以法威力故彼诸天等或见行人手执光明炽盛大金刚杵。 或见手执坚固铁杵。 或见手执猛利大轮。 或见手执不空罥索。 或见手执三钴大叉。 或见手执锋利之剑。 或见执棒或一钴叉。 或见具执种种器仗殊特可畏。 或见面相端严殊特。 凡有见者欢喜爱乐。 彼诸天等乃至部多等。 而作是言我等归命尊者。 不久必得持明大仙。 乃至下及富贵等事。 若有修行如是正法。 彼人速获罪障消灭不受大苦。 威耀世间如日出现。 我等护持如是行人勿令心乱。 乃至当获如意成就。 诸梵天等作是语已。 皆大欢喜头面礼足。 各乘本坐退散而去。 尔时金刚手菩萨告妙臂菩萨言。 妙臂我今所说汝已听闻。 可于世间流传救度。 时妙臂菩萨禀受奉行顶礼而退。 即于世间广为有情流传宣说。 发布时间:2025-05-14 16:05:3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