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阴持入经二卷 内容: 小乘单译经·第0775部阴持入经二卷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阴持入经卷上佛经所行示教诫。 皆在三部为合行。 何等为三。 一为五阴。 二为六本。 三为所入。 五阴为何等。 一为色。 二为痛。 三为想。 四为行。 五为识。 是为五阴。 色阴名为十现色入。 十现色入为何等。 一眼。 二色。 三耳。 四声。 五鼻。 六香。 七舌。 八味。 九身。 十乐。 是为十现色入。 是名为色种。 痛种为何等。 痛种为身六痛。 一眼知痛。 二耳知痛。 三鼻知痛。 四舌知痛。 五身知痛。 六心知痛。 是为身六痛。 名为痛种。 思想种为何等。 思想种为身六思想。 一色想。 二声想三香想。 四味想。 五更想。 六法想。 是为身六思想。 名为思想种。 行种为何等。 行种名为身六更。 一色所更。 二声所更。 三香所更。 四味所更。 五触所更。 六法所更。 是为身六更。 是名为行种。 识种为何等。 识种名为身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 是为身六识。 是名为识种。 名为五阴种。 当知。 是是从何知。 为非常苦空非身。 从是知亦有二知。 一为慧知。 二为断知。 从慧知为何等。 为非常苦空非身。 是为从慧知。 从断知为何等。 爱欲已断是为从断知。 阴根为何等。 积为阴根。 足为阴根。 譬如物种名为物种。 木种名为木种。 火种名为火种。 水种名为水种。 一切五阴亦如是。 有十八本持。 十八本持为何等。 一眼二色三识。 四耳五声六识。 七鼻八香九识。 十舌。 十一味。 十二识。 十三身。 十四更。 十五识。 十六心。 十七法。 十八识。 是名为十八本持。 已知是从何。 知为非常。 苦空非身。 是为知。 从是知亦有二知。 一为从慧知。 二为从已断知。 从慧知为何等。 为非常苦空非身。 是为从慧知。 从断知为何等。 爱欲已断是为从断知。 彼为具足。 具足为何等。 或言无有余具足。 已无有余。 令眼明见明。 一行者。 说是已为断眼本耳本。 遍说如是。 为本持。 譬是人为多热如是名遍。 譬喻是为具足。 亦有十二入。 何等为十二。 自身六。 外有六。 自身六为何等。 眼耳鼻舌身心。 是为自身六入。 外有六为何等。 色声香味更法。 是为十二入。 一切从何知。 为非常苦空非身。 是从是知。 亦有二知。 一从慧知。 二从断知。 从慧解知为何等。 为非常苦空非身。 是为从慧知。 从断知为何等。 爱欲已断是为从断知。 何等为入。 解从是致名为入。 从入解。 譬从金入名为金地。 从银入名为银地。 如是各各应是譬喻所从所入。 是从是有。 如是从所意念。 有行罪苦法如是。 从所致。 是名为从是入。 亦有从是入。 譬如王有入所有名。 是亦如是。 为有四谛苦习尽道。 苦名为要语。 身亦念。 习名为要。 痴亦所世间爱。 尽名为要。 慧亦解脱。 道名为要止亦观。 亦有三十七品经法。 四意止。 四意断。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觉意。 贤者八种道行。 是为三十七品经法。 过去佛亦有是。 现在佛亦有是。 未来佛亦有是。 辟支佛亦从是得度世道。 佛弟子亦从是。 是为度世无为道。 四意止为何等。 或见比丘自身身相观行止。 外身身相观行止。 内外身身相观行止。 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方便。 自痛痛相观行止。 外痛痛相观行止。 内外痛痛相观行止。 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方便。 自意意相观行止。 外意意相观行止。 内外意意相观行止。 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方便。 自法法相观行止。 外法法相观行止。 内外法法相观行止。 尽意念以却世间痴心方便。 何等为从四意正断。 或比丘有未生弊恶意法。 发方便令不生。 勤意不舍方便行。 精进摄制意。 舍散恶意。 是为一断意。 已生弊恶意。 发清净法欲断。 勤意求方便行。 精进摄制意。 舍散恶意。 是为二断意。 未生清净法。 勤意发方便令生行。 精进摄制意。 舍散恶意。 是为三断意。 已生清净法。 令止不忘令不减。 令行不啻令行足。 发方便行。 精进摄制意。 舍散恶意。 是为四意正断。 何等为四神足。 或有比丘。 为欲定断生死。 随行增神足。 恶生死猗。 却欲猗。 从方便意往遣离去。 是为一神足。 精进定断生死。 随行增神足。 恶生死猗。 却欲猗尽猗。 从方便意往遣离去。 是为二神足。 意定断生死。 随行增神足。 恶生死猗。 却欲猗尽猗。 从方便意往遣离去。 是为三神足。 戒定断生死。 随行增神足。 恶生死猗。 却欲猗尽猗。 从方便意往遣离去。 是为四神足。 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 为已说具。 何等为五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名为五根。 彼根应何义。 根为根义。 属为根义。 可喜为根义。 不为同事为根义。 是名为根义。 何等为五力。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是名为五力。 彼力应何义。 无有能得坏为力义。 有所益为力义。 有胆为力义。 能得依为力义。 是名为力义。 有七觉意。 何等为七觉意。 一念觉意。 二法分别观觉意。 三精进觉意。 四爱可觉意。 五猗觉意。 六定觉意。 七护觉意。 是名为七觉意。 有得道者八种道行。 何等为八。 一直见。 二直行。 三直语。 四直治。 五直利。 六直方便。 七直意。 八直定。 是名为八道行。 八种道行为堕合三种。 一戒种。 二定种。 三慧种。 彼所直语直业直治。 是名为戒种。 彼所直方便直念直定。 是名为定种。 彼所直见直行。 是名为慧种。 皆从是教诫。 令不啻教诫。 令不啻教意。 令不啻慧教诫。 彼戒种比丘。 为拔嗔恚惡本。 为散嗔恚结。 为合恚疮。 为识苦痛。 为度欲界。 彼定种比丘。 为拔悭惡本。 为散欲结。 为合欲疮。 为知乐痛。 为度色界。 彼慧种比丘。 为拔痴惡本。 为散痴结。 为合憍慢疮。 为知不乐不苦痛。 为得度无色界。 是为三种。 比丘止为拔三惡本。 散三惡使。 合四疮。 知三痛。 度三界。 何等为十二种。 从求如求等生。 从痴因缘令有行。 从行令有识。 从识令有名字。 从名字令有六入。 从六入令有致。 从致令有痛痒。 从痛痒令有爱。 从爱令有受。 从受令后有。 从有令有生。 从生令有老死忧悲苦。 不可心致恼。 如是具足苦种。 为致习。 痴已尽便行尽。 已行尽便识尽。 已识尽便名字尽。 已名字尽便六入尽。 已六入尽便致尽。 已致尽便痛痒尽。 已痛痒尽便爱尽。 已爱尽便受尽。 已受尽便有尽。 已有尽便生尽。 已生尽便老死尽。 已老死尽。 忧悲苦不可心恼便尽。 如是具足苦种便得尽。 彼痴名为不知四谛如有。 不解不见。 不相应不受。 不解不解貌。 是名为痴。 彼痴因缘行为何等。 为六望受。 何等为六。 色声香味触法。 是为身六望受。 是名为行。 彼行因缘识为六身识。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为六身识。 彼识因缘名字。 字为色名为四不色阴。 痛想行识是为名。 色为四大本。 谓地水火风是。 上为名。 是四为色。 是二相连共为名字。 彼名字因缘身六入受。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身六入受。 彼六入因缘身六思望。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为身六思望。 彼思望因缘身六痛。 眼耳鼻舌身心。 是名为身六痛。 彼痛因缘六身爱。 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是名为六身爱。 彼爱因缘受为四受。 一欲受。 二见结受。 三戒愿受。 四身结行受。 是名为四受。 彼受因缘有为三有。 一欲界。 二色界。 三无色界。 是名为三有。 彼有因缘生。 为上五阴六持六入。 己有如有生。 聚已住堕致分别根。 已入得有。 是名为生死。 为何等名。 为人人所在。 在所住已。 住坏已过。 死时是命六根已闭塞是为死。 上本为老。 后要为死。 是故名为老死。 痴相为何等。 为冥中见冥。 如有不解。 令从是致堕行相处。 行相为何等。 为令后复有是为行相。 上从是发起。 令从是致堕识处。 识相为何等。 为识物识事是为识相。 令从是致堕名字处。 名字相为何等。 为俱猗。 是为名字相。 令从是致堕六入处。 六入相为何等。 为分别根是为六入相。 令从是致堕思望处。 思望相为何等。 为相会更生。 是为思望相。 令从是致堕痛处。 痛相为何等。 为更觉是为痛相。 令从是致堕爱处。 爱相为何等。 为发生是为爱相。 令从是致堕受处。 受相为何等。 为受持是为受相。 令从是致堕有处。 有相为何等。 令堕若干处。 是为有相。 令从是致堕生处。 生相为何等。 为已有五阴是为生相。 令从是致堕老处。 老相为何等。 为转熟是为老相。 令从是致堕死处。 死相为何等。 为命根尽。 是为死相。 令从是致堕苦处。 苦相为何等。 为身急是为苦相。 令从是致堕不可处。 不可相为何等。 为心意急。 是为不可相。 令干从是致堕悒悒忧。 悒悒相为何等。 为忧五阴。 令从是致堕愁恼处。 悲愁相为何等。 口出声言。 令致悲恼懑。 懑为恼恼亦为懑。 九绝处。 为一切惡行合部伴从流行。 为有二本从有结罪。 为三惡本。 亦有四倒。 彼二本罪恼为何等。 一为痴。 二为堕。 有爱名为二本。 三惡本为何等。 一为贪欲。 二为嗔恚。 三为痴惑。 是名为三惡本。 有四倒。 四倒为何等。 非常念常。 是为思想倒。 为意倒。 为见倒。 是为一倒。 计苦为乐。 非身为身。 不净为净。 思想意见倒如上说。 是名为四倒。 彼痴名为不解四谛。 不慧。 不见。 不相应。 不解受为惡。 是为痴。 彼有爱为何等。 为所世间欲发生不舍。 是为有爱。 是名为二本。 彼欲贪本为何等。 为在所所种贪。 为奇珍宝。 为奇财产。 为奇严事。 为有嫉在奇贪可贪。 欲可生爱相。 爱哀相生不舍。 是为贪惡本。 是本为谁。 为所有贪。 为身非法行。 口非法行。 心非法行。 亦余俱相连。 惡种所作。 意念是法本。 是故名为贪惡本。 彼嗔恚非法本为何等。 为在人为。 在行恚想。 恚不忍不识因缘。 嗔恚发讦諦念。 不可说不可所念。 念不好令意却。 是为恚非法本。 是本为谁。 为非法本。 所身罪。 所言罪。 所心罪。 亦余所相连。 意念为是法本。 是故为嗔。 名为非法本。 彼痴惑非法本为何等。 不知四贤者谛。 如有不解不见。 不相应不解受。 非法或随或受。 或在或不识。 或痴冥在冥。 蔽覆令冥令无眼。 令慧坏尽。 不能致无为度世。 是痴惑非法行本。 是本为谁。 为惑非法。 身行作。 口行作。 心行作。 亦所共相助非法。 意所念非法本。 是名为痴惑非法本。 彼当知。 倒亦当知。 所倒当知。 从所倒当知是。 彼有一倒。 从一倒为四倒。 从所有为三倒。 何等为一倒。 为对或受。 非常为常。 苦为乐。 非身为身。 不净为净。 是为一倒。 何等为四倒。 所有身痛意法。 是为四倒。 何等为三倒。 一为想。 二为意。 三为见。 是为三倒使。 彼所可意根相连著。 若色若像为受想。 是为欲想。 以为有欲想。 相随久不断。 在意念是为欲念种。 若彼所想分别受。 是名为想倒。 彼或意不如有受。 所从不应受解。 是名为意倒。 以所受不舍。 在意念在色。 不净意计净。 听可意念已。 快所见受生。 是名为见倒。 彼所见已为相分别。 应当为十二倒。 何等为十二。 在身有三。 在痛有三。 在意有三。 在法有三。 有四想倒。 意倒亦有四。 见倒亦有四。 亦为在入因缘相会色。 令为十二倒。 身三痛三意三法三。 合为十二倒。 为如是六。 为七十二倒。 从本得因缘。 起随因缘。 多少无有量。 不可数在人无有数无有数倒。 彼五阴为四身有。 从所有色阴是属身。 从有痛阴是属痛身。 从有识阴是属意身。 从有想阴亦行阴。 是属法身。 从有是五阴。 令受四身因缘有。 彼身不净计净。 是为身倒。 彼痛苦计为乐。 是为痛倒。 彼意非常计为常。 是为意倒。 彼法不为身计为身。 是为法倒。 为欲正四倒故。 佛为现四意止为说分别。 彼为身。 身相观行止为不净意念。 净倒得解。 彼为痛。 痛相观为苦计。 为乐倒得解。 彼为意。 意相观非常计。 为常倒得解。 彼为法。 法相观非身计。 为身倒得解。 彼冥中冥如有不解是为痴相。 令堕所倒处。 欲得住是为受相。 令从是受色为身。 故令欺奇。 是为贪相。 令堕不与取。 所可不如意是为恚相。 令堕杀处。 为不解事。 是为痴惑相。 令受邪堕邪处。 为作从所行法不却受相。 是为令堕有常想。 不知身体物。 为更相会相。 令计乐想为堕身处。 为不解所法相。 为有身想。 令堕是为是我所处。 为堕受色像相令计是为净想。 令从是堕不摄守根处。 是为九品。 为已分别为一切不可行非法伴已说竟。 是多闻者能解。 不多闻者卒不解。 是为慧人能解。 不慧卒不解。 是行者能解。 不堕行不解有。 阴持入经卷下九绝处。 令一切净法部堕聚合。 何等为九。 一止二观三不贪四不恚五不痴六非常七为苦八非身九不净。 是为九。 彼止名为意止。 在处能止已。 止正止摄止不失止不忘心。 寂然一一向念。 是名为止。 何等为观。 观名为了阴。 为了持。 为了入。 了名字。 了从本生。 了从本法已生。 了苦了习了尽。 了道行了从善惡。 从是法生。 了增复增。 了白黑。 了是可随不可随。 如有分别。 为施不施。 为下复下。 为念复念。 为思观为识。 为慧为眼。 为谋为满。 为解为慧。 为明为欲。 为光为敢不离。 为观法为觉意。 为直见为道种。 是名为观。 亦有若干二辈观。 一为净观。 二为不净观。 三为清净观。 四为不清净观。 五为黑观。 六为白观。 七为可行观。 八为不可行观。 九为罪行观。 十为殃福观。 十一为缚观。 十二为解脱观。 十三为有所益观。 十四为失无所益观。 十五为住观。 十六为还观。 十七为受罪观。 十八为除罪观。 是故名为观。 亦为二因缘令有是说止。 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 何等为二。 一为痴。 二为爱。 是二病故佛现二药。 何等为二。 一为止。 二为观。 若用二药为愈二病。 令自证贪爱欲不复贪念。 意得解脱。 痴已解令从慧得解脱。 彼爱欲药为何等。 为止。 爱已解意。 亦解意已解病便愈。 彼痴药为何等。 为观。 痴已却解。 从慧解脱为病愈。 如是佛说如是二法。 当知一为字。 二为色。 二法当舍。 一为痴。 二为爱。 二法当自知。 一为慧。 二为解脱。 二法可行。 一为止。 二为观。 彼止已行。 令识色已识。 令爱得舍。 爱已解意。 便得解脱。 自证知止。 已行满足。 便得舍痴。 已得舍痴。 便从慧得解脱。 自证知。 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 亦色已二法舍痴亦爱。 如是齐是便无所著。 痴行毕。 欲度世。 是为尚有余无为未度。 已无为竟。 命已竟毕。 便为苦尽。 令后无苦。 彼以有是阴。 亦持亦入。 已尽止寂然。 从后无阴亦持亦入。 无相连不复起。 是为无余。 已得度世无为。 毕是为二无为种。 彼不贪清净本为何等。 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 是名为不贪清净本。 是本为谁。 为不贪身清净言清净。 亦余相连清净法意所念为本。 是为不贪清净本。 亦有清净本。 佛说为八种行。 是清净本。 彼为三清净道种。 是为不贪本。 何等为三。 一为直方便治。 二为直念。 三为直定。 是为三清净道种本。 是故名为不贪清净本。 彼无恚不犯法本为何等。 若忍所行。 未来为不出恚忍因缘。 为不恚不恚不受殃。 无恚无嗔亦不嗔。 无怨亦不想怨。 是为无恚不犯法本。 是故名为无恚不犯法本。 亦有三清净道种。 一无恚不犯法本。 为正语。 二为正业。 三为正致利。 是为三清净道种。 是故名为无恚不犯法本。 彼不惑清净本为何等。 为从慧见四谛如有如有应受清净。 不愚不惑不随惑。 亦不堕惑慧明明相见。 从清净法。 是为不惑清净本。 是本为谁。 为不惑清净。 所身行。 所言行。 所心行。 亦所相连清净法。 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 亦为从二清净道种。 为不惑本。 一为直见。 二为直行。 是为从二清净道种本。 是故名为不惑清净本。 是为三清净。 为八种道。 已份在所随应。 非常为如是。 彼非常想为何等。 一切所行是非常想。 所想计知是为受。 是为非常想。 亦从有世间八法。 何等为八。 有利。 无利。 名闻。 不名闻。 有论议。 无论议。 若苦(植志守道而艰患相绍。 或有厌灭之祸。 三塗之罪谓之苦)。 若乐。 为意不堕不受。 从若干思不受。 止护观思恶得止。 是名为非常想。 彼苦想为何等。 为一切世间行是为苦。 所想觉知受是名为苦想。 从是要为何等。 望苦想为已习已增。 所念已多。 为贪已足(贪从万物生望。 从危生嗔。 从嫉生愚。 从不问生痴。 从冥生贪望。 嗔恚愚痴是为足也)。 为不堕贪(谓人从贪望得老。 从嗔恚从病从愚痴得死。 从福得生。 故行家已得三十七品妙行即不堕贪)。 为意不受不堕。 相牵不堕不念。 若干意护观。 为已得为得止。 从是思望致是要。 彼非身想为何等。 为一切法不计身不堕身(言一切四大法不计为身。 身者非常之物。 明者不堕身想也)。 为想知想受。 是名为非身想。 从是为何等。 望致非身想。 已为念为思为已增。 令是是自计我。 为是为意不受舍。 若干态不受跓。 为观秽恶得止(不受跓者。 不跓息也。 所以能却八十四态者。 正从观恶露得止息也)。 是为从是要致。 彼恶不净想为何等。 为一切世间行。 为不净所想。 自知受是名为不净想。 从是想为何等。 望致不净想已为念为思为已增。 令世间五乐意却。 舍意不牵不受。 不复堕若干念以得护为秽恶得跓。 是为从是要致。 彼为四思想念行。 何以故。 令知五阴。 故佛说是分别见彼不净想行。 为令色阴从是解。 彼苦想行令痛阴从是解。 彼非身想行。 令思想阴亦行阴从是解。 彼非常想行。 令识阴从是解。 彼从止行。 令爱从是解。 彼从观行。 令痴从是解。 彼从不贪为舍贪。 彼从不恚为舍恚。 彼从不惑为舍痴。 彼从非常想。 令解有常。 彼从苦想为解乐想。 彼从非身想为解身想。 彼从不净想。 为解净想。 彼从止摄意能得还。 是为止想。 令从是止禅。 彼从一切法。 寂然能得解受。 是为观想。 令止跓一切知。 从欲能得还想。 是为不贪相。 令还不与取止(色声香味细滑邪念名之曰不与取也。 行家已得四禅还六情不复受外六欲。 故言还不与取止)。 已后不复生痴。 是为无有恚想。 令从杀还得止。 识事亦物是为不惑相。 为令得止。 止所世间所行所法能受相。 是为非常想。 令知从生。 亦知从灭。 识为是处。 为世间行。 作世间更。 所识想是为苦。 为所思想。 是为痛种处。 一切所法不住想。 是为非身想。 是为思想。 是已见身尸已坏。 青膖为受是相。 是为不净思想。 从是为悔。 却令寂然。 止是为九品处。 已分别说见。 为一切无为部。 说具足是。 为谁知多闻少闻不为慧者。 不慧不为常意在经为意相连生。 为从不分别观。 令不得非常想。 不受非常想。 令从是堕五乐。 令五乐覆盖。 从所应行。 失令不解苦想。 令堕五阴受入。 令为意计是身。 若干本非一本。 不舍不观令不堕非身想。 为意在颜色。 乐计是身为净。 不计是皮肌覆。 令不堕不净想。 不生受止。 是想不信令无有想。 不受喜。 为从是四种已除。 堕得无为种处。 佛说信根比丘欲见知。 当求在四沟港种为清净法。 不舍方便相。 令致清净。 从清净发起令堕四意止。 佛说精进根比丘欲见知。 当在四意断过去所更相念不忘。 为从不忘发生堕四意止。 佛说念根比丘欲见知。 当观在四意止为一意想。 是为定从不惑起。 令堕四禅处。 佛说是比丘欲知定根。 当知在四禅(数息为身。 意止相随。 为痛痒意止。 止为意。 意止观。 为法慧止。 是四身止。 五阴便止。 是为还。 还净是应四禅也)。 从本校计为慧。 如有能得持。 从是发起令堕四谛。 佛说慧根比丘欲见。 当在四谛。 为有四轮。 好郡县居轮。 依慧人轮。 自本正愿轮。 宿命有福轮(轮者喻车轮也。 能载致物。 言人有是四轮亦载致人于道也。 四轮应四谛。 四禅为道行也。 百法四轮义同也)。 彼为道德共居相。 是为好郡县居。 令贤贤者依止处。 以得道德依猗相。 是为依慧人。 从是为堕有正愿处。 以得正愿相。 是为身正愿。 令堕福处。 从清净行有所入相。 是名为福。 令致堕五乐处。 彼为戒法十一本。 一为色持戒无悔。 二为已不悔令得喜意。 三为已有喜令爱生。 四为已意得爱为身得猗。 五为已身得猗便得乐。 六为已意得乐。 便得正止。 七为已意得正止。 便知如有。 八为已知如有便寂然。 九为已寂然便得离。 十为已得离便得解脱。 十一为已得解脱便见慧。 有慧便知生死已尽。 道行已毕。 所作行已竟。 不复还受苦(得三活谓之毕竟行足意。 漏尽谓之直入泥洹。 不还三界受众苦也)。 戒相为何等。 至命尽持戒。 令从是致无悔。 身不增罪相为无悔。 从是致喜令得喜处。 可意相为喜。 令致爱处。 喜足相为处。 令致有猗处。 从行为是为得猗相。 令致乐处。 已无恼为乐相。 令从是致定处(致定处者。 谓在所得定处也。 一说言灭去恶意致善意著之处)。 意随使不忘为定相。 令致如有慧处。 不惑如有相随相。 是为寂然处。 若知非身是为寂然相。 令从是致相别离处。 不近会为相别离。 为从是致解脱。 已为非行法不受殃。 是为解脱相。 令致解脱慧见。 为有四道德地。 何等为四行者。 福彼若如有知智。 是为见地。 为得道迹。 是为得道福。 彼如如有知是为德。 却离是名为薄地。 为有往来福。 彼以德却为不用。 是名为相离地。 彼已相离。 是为不复还福。 是名为欲竟地无所著。 亦行者福是何义。 为道弟子有八种道行。 是名为行者。 为是是福。 是故名为行者福。 何以故。 为行清净为名。 是为清净福。 是为道德有八种清净道行。 为是是福。 是故名为清净福。 彼为应得道迹。 云何已谛相应道。 弟子便断三缚结。 彼为三缚结为何等。 一为知身非身。 二为无疑。 三为不贸易行戒。 已断是三缚结。 道弟子便堕道迹。 不复堕恶道。 毕竟道七更天上。 亦人间已更。 所在往来便断苦。 从苦得解。 是名为见地为得道迹福。 彼何等为令意堕是身。 亦知是身(问何行令心或存身以为有乎。 答曰五阴令惑矣)。 痴为以不闻。 为世间人。 不见觉者。 亦不从闻者。 受教戒闻者。 亦为未分别。 现正法为意念。 是色为身。 遍睹色为身。 是色亦为身。 色亦是我身。 痛想行识。 亦如上说。 已如是得观。 便受五乐(得观谓愚者。 邪见堕五阴为身。 即悦五欲以为乐也。 了本曰为在疑中。 令疑正要。 如是佛说为疑。 斯其义矣)。 令为受是身(愚者以五欲乐为荣乐。 受身想如是舍身受身轮转苦也)。 为堕身。 令意念我为是我。 为以是着相连。 不得自在。 牵相随如是。 有所忍(自可以为已志之所尚者是也。 缚著于俗。 随之生死。 忍受罪庶。 无所颜矣)。 所可为意。 为可受。 已受见随行。 是为邪见。 堕受是身。 彼为见是五邪令堕疑无有。 何等为五。 若为所色为见。 是身比前。 更想行识亦尔。 是为五邪见。 令堕无有。 后有余十五。 令堕常。 如是见。 是身已断。 便六十二邪见已舍(谓已得道者。 五阴断已。 五阴断六十二邪见便灭也)。 令不堕常非常。 已非常常为舍。 便道弟子无倒邪见。 但为度世(夫五阴灭者。 诸念寂尽。 无常非常之想。 大明度经曰。 汝无念者。 今睹明度。 明度所谓度世者也)。 直见为何等。 令不堕邪见身。 若道弟子为闻。 为直见。 见通经家。 为已受度世无为。 为已解度世法。 不复见是色为身。 遍睹色为身。 是色亦为身色。 色亦是我身。 痛想行识已不见如是(如上所说五阴之害。 得四意止者五阴即灭。 下三结便都解矣)。 便解三结使。 何等为三。 一为不见是身。 二为不恚。 三为不疑。 已如是道弟子为无疑。 在佛亦无疑(在佛者。 佛巍巍至尊。 其为无量净行弟子亦无疑焉。 故偈云。 已无所复净然始。 不疑不转斯义如之也)。 为信为喜为佛。 如是如来无所著正觉慧行已足为乐。 为世间已解。 无有过。 是法驭法随为师。 为教天上天下为佛最上。 是得信不疑。 为随是法行为在法。 无结无疑为信为喜。 佛说是法。 现可学可致。 现自更见。 已解为慧。 为是所贪饥渴。 相近已断随已断。 空无所应得(空其心。 净其内志。 与补违故曰不应。 不应邪也。 得受不受。 不受祸也)。 爱已坏。 已离已尽。 为无为(谓欲无欲志寂无三界想矣。 法镜经曰。 不以意存求于泥洹。 何况有劳想哉。 斯无为之云矣)。 以是第二无结(一谓饥渴二相延比。 第二结为无。 有无十二因缘。 五阴之结也)。 无疑得法随法行。 为同学聚。 为无结无疑。 已有受有喜。 如是受得道弟子。 为学聚(聚会也。 谓与同志尚偕三界。 欲学还本无之聚会也)。 正受行为如应受。 戒已立。 定已定。 慧已得解脱。 已成解脱慧。 已现已致(正受行谓受止行也。 如如下事相应受之。 谓戒定慧解脱度知见事行者。 正受也)。 是为佛弟子行者。 聚为四人。 从行四双。 名为八人道行(四双八人者。 谓以得应仪向应仪。 道已得不还向不还得者。 得频来向。 频来者得沟巷向沟巷者。 是谓四双八人者也)。 为世间所重所尊(谓斯八人为世明者。 所重爱敬而尊之)。 为无有比。 可祠可事可恭。 为福地无过。 是天亦人所事(祠神以望福。 莫若供养斯人圣其福大也)。 是为第三。 已为无疑法(安般解曰。 频来在欲果中已舍四广倒。 无余疑结也)。 随法行一切行为苦。 已无疑结。 已受已喜。 从爱为习(信佛言。 即结解。 受法喜。 爱之无倦为习。 习道习也。 道德道也)。 苦亦从爱习(苦有爱欲生。 不知苦之为苦者。 以其习之久矣)。 已无疑结。 已受已解。 已喜已爱尽。 是为苦尽。 便无疑无结。 已得是受。 便得喜已爱尽。 是为苦尽。 无疑结。 已解受便得喜。 为八种道行。 从是受行令苦尽。 便不疑。 不疑不复结。 堕解得喜。 若本有疑不解。 在佛不解。 在法不解。 在行者聚。 若本有疑。 在苦在习在尽在道。 行所惑所不解。 随志所疑惑。 是如是云何是疮。 为是已解本已断。 树不复住(疮疑惑疮也。 谓是五阴六衰三毒。 经曰六衰所向。 夫受之者。 剧被三百豸疮。 人不但不觉之耳。 一人身中凡千八百豸疮。 谓眼受色。 命身得苦。 为眼罪也。 六情俱尔如是无数。 五阴本已解断。 比如树已离地不复住立也)。 已散不复现。 从来本法不复生。 彼持行戒转摸贸为二辈。 一为渴爱堕。 二为不解避持行戒转模贸(当以戒行道。 而转意贸易天上。 故言不解避也。 又安般解曰。 转戒本愿。 当以戒求道。 反求天上安乐了。 是谓转戒矣。 本愿求道而违道就邪。 不还之行无复有之。 故曰尽也)。 为意向。 从是行戒摄守。 从是当为得天。 亦天比当为天上。 彼字为甲玉女。 当为是俱相乐共居。 如是望。 如是可。 如是思结相见意向。 是为渴爱。 虽持行戒。 为堕摸贸。 彼为不解持行戒。 转摸贸为何等。 戒行者为转贸戒。 转贸为何等。 为意生从戒得净。 从戒得解脱。 从戒得要。 为从苦乐得度。 或意生从愿得度。 是为不解持行戒转摸贸(已行戒当转上行三十七品。 而止戒愿求望度世故言不辞)。 何因缘为不解转摸贸。 意生从被服。 亦从愿得度世。 从苦乐得却离。 为从是二业被服。 亦愿为摸。 何等为摸。 为是二戒被服。 愿意计。 从是得解脱。 从是得要。 从是得过苦乐。 从是苦乐为得无为。 从是不正计法。 不从是解脱。 意计从是解脱。 不正计为是正。 随是行如是有。 忍可意望结见。 是从是为解。 是为不解持戒转摸贸。 是为二结。 得道弟子已舍。 为无有本已断。 树已拔不复现。 从后不复生。 是法便为已净。 戒如得道戒。 随行不为破。 不为穿(穿漏者谓已已。 具足三十七品其行不漏。 又安般解曰。 精进在行首尾相属。 邪念不得入其中间。 谓之不漏是之谓矣)。 不为失。 不为悔。 但有增如。 慧者可无有能夺。 为得从是致定。 是为三缚结。 道弟子为已断。 已堕道迹。 不复堕恶法。 必度世在七往来。 天上亦人中。 往来期毕(谓沟巷七生七死往来天上人中。 如是七返乃得应仪也。 言往来生死期毕)。 便得出苦要。 有四相应。 何谓四相应。 一为已解相应。 二为已断舍相应。 三为自证相应。 四为增满相应。 彼道德弟子。 从苦为已解相应。 从习为已断舍相应。 从尽为自证相应。 从道为增满相应。 彼为止观俱随行。 一处一时一意。 本来有是有意。 令为作四事。 何等为四。 一为苦。 从苦已解为苦相应。 二为习。 从习已断舍为习相应。 三为尽。 从尽自证为尽相应。 四为道。 从道增满令道相应。 何以故。 从苦已解相应。 何以故。 从习已断舍相应。 何以故。 从尽已自证相应。 何以故。 从道已增满相应。 为有譬喻。 如水中沫行。 上至竟为有四行。 从是岸边。 致度岸边。 度就断脉。 是亦如是。 止观双俱行。 一处一时一意。 上要至竟(谓行家以止观二剑断十二因缘脉。 截流取道矣。 一处者泥洹。 一时一意亦然)。 为成四事。 譬如日出。 上至竟。 为现作四事。 致明坏冥现色现竟。 譬如船渡。 舍是岸边致渡岸边(谓菩萨作行。 如度船师致人物于彼岸也。 菩萨所度亦如是)。 致物断脉。 止观亦如是。 双发行。 为一处一时一意。 上要至竟为作四事为解苦。 如应相烛为断习。 如应相应为尽自证。 如应解相应为行道。 要如应相应。 何以故。 为苦从更解相应。 习从断解相应。 尽从苦证解相应。 道行要解相应。 止观亦如是双相连行。 一处一时一意。 止要至竟为行竟四事为苦。 更为习断。 为尽自证为行道满。 譬如燃灯烛。 上至竟为作四事。 为作明。 为去冥。 为现色。 为却疑。 止观亦如是。 为作四事。 为识苦。 为断集。 为尽自证。 为行道满。 譬如燃灯上至竟。 为有四义。 为现明。 为去冥。 为现色。 为尽膏炷。 止观亦如是。 双随行。 一处一时一意止至竟。 为作四事。 为识苦苦相应。 为断习习相应。 为尽自证尽相应。 为行道满道相应。 何以故。 为识苦苦相应。 何以故。 为断习习相应。 何以故。 为尽自证尽相应。 何以故。 为行道满道相应。 为从谁应为从止观。 何等为应。 应云何持。 意系观已意系观。 便见五阴苦。 彼所意系是为止。 已见五阴为苦。 是为观。 彼所为五阴相近。 可发生欲着。 愿得相住不舍习所。 是已断已尽。 止观道亦如是。 令是道德四谛。 一处一时一意上至竟。 为令四谛相应。 如是道。 道德弟子为是法相。 法已应是名为见地。 已得道脉。 至道迹跓。 为复止观。 令是欲恚使缚为复除。 得道弟子为往来受。 以是行足。 已从往来便坏苦。 本是为薄地。 便已竟往来。 福已来复得在得止。 复增止观。 令余爱欲恚所使为毕舍。 欲恚未毕舍。 使结令毕已毕。 为得道弟子。 便解下五结已毕。 何等为五。 一为见身是非。 二为解疑。 三为不惑不贸戒。 四为不望。 五为不恚。 是为五结已毕。 便得道弟子。 不复还世间。 彼度世不复还。 是世间是名为却地。 是为不还福。 已致得止不还福。 复增翅止观。 令为解舍上五结。 何等为五。 一为色欲。 二为不色欲。 三为痴。 四为憍慢。 五为不解。 已上五行足。 为已舍五结。 便无所著。 已度世无有漏。 已竟从正得解脱。 是为毕地(言应仪处。 世如虚空。 故曰无所著。 上五结行皆已消尽。 故曰解脱毕)。 无所著尚有妙无为。 为毕舍已。 世间命根尽。 亦世间苦尽。 不复生苦。 彼以为是阴持入。 已尽寂然。 不有阴持入。 不相连不复发(解之不复相连者。 谓与五阴六入绝不复发者。 不复发起五阴六入也。 是谓寂然矣。 故曰不复发矣)。 是名为已毕无为。 为已说谛相应。 亦说份相应。 亦说地。 亦说福说断。 说罪说离。 说二无为。 为一切如是说。 佛已更度世毕。 若人欲度世。 当行是彼。 何等为九次第思惟正定。 为四禅亦无色正四定亦已尽毕定。 为九次第正定。 彼第一禅已舍五种。 随正五种。 已舍五种为何等。 为五盖。 一爱欲。 二嗔恚。 三睡眠。 四不了悔。 五为疑。 是为五种。 上禅已舍彼爱欲盖。 为何等。 爱欲名为所为。 五乐爱着。 发生可求。 随愿发不舍使发起。 是名为爱欲盖。 彼嗔恚盖为何等。 若人为发行地恼恚相。 恚非法本所使所从起。 是名为嗔恚盖。 彼睡瞑盖为何等。 睡为身跓。 为意跓。 为身止。 为意止。 为身痴。 为意痴。 为身重。 为意重。 为身不便。 为意不便。 为身不使。 为意不使。 是为睡瞑。 为何等为意相。 从令瞑动相动。 令不作事。 是为瞑。 上头为睡后为瞑。 是共名为睡瞑盖。 彼不了悔盖为何等。 为身不止。 悔为何等。 为所念可不可不得。 悔是上头。 为不了后为悔。 是共名为不了悔盖。 彼疑盖为何等。 若不信佛。 不信法。 不信行者聚。 不解苦习尽道比结使。 亦从发是名为疑盖。 亦有五疑。 有县聚疑。 有发教疑。 有道分别疑。 有欲行定疑。 有得道福疑。 如是是为说定疑。 是为五盖。 盖说为何等。 盖为却对。 为却一切清净法。 却云何。 爱欲为却清净。 嗔恚为却等意。 睡为却止。 瞑为却精进。 五乐为却行。 亦止结为却不悔。 疑为却慧。 不知本从起。 为却解明。 发布时间:2025-05-14 15:58:0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