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 内容: 大乘单译经·第0434部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二卷后汉安息三藏法师安世高译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卷上佛在王舍国法清净处时。 自然师子座交络帐。 佛时坐现三十二相。 光影表现十方。 诸菩萨皆来谒问佛。 菩萨何因缘。 有痴者。 有黠者。 有慧者。 有能飞者。 有能坐行三昧禅者。 有能彻视者。 有不能飞者。 有不能坐行禅行三昧得定意不能久者。 智慧有厚薄者。 同菩萨行。 何因缘有薄厚。 同有心意识。 同眼耳鼻口身。 何因缘得行异。 佛言。 善哉善哉。 十方过去佛现在佛诸当来佛。 皆说人能计心意识眼耳鼻口身。 皆说为同法。 佛言。 人能校计六情为一切。 得十方佛智慧。 佛告诸菩萨言。 诸菩萨有薄厚。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薄厚。 佛言。 菩萨。 厚者谓菩萨行道随道行深。 菩萨薄者。 行道不能悉随行。 谓行有多少随道少。 是为菩萨薄。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菩萨常随道不失行。 佛言。 谓菩萨常守心意识令不动。 归灭尽种道栽。 谓菩萨能守眼令色不着。 归灭尽种道栽。 谓菩萨能守耳令声不着。 归灭尽种道栽。 谓菩萨能守鼻令香不着。 归灭尽种道栽。 谓菩萨能守口令味不着。 归灭尽种道栽。 谓菩萨守身令细滑不着。 归灭尽种道栽。 菩萨如是能守六情得好恶不动常守灭尽。 是为厚随道深。 菩萨复问佛。 何等为菩萨行薄。 佛言。 谓菩萨失行。 有时得行有时不得行。 有时菩萨能守心意识随道。 有时眼不能守。 便失行不随道。 有时守眼不能守耳。 有时能守耳不能守鼻。 有时守鼻不能守口。 有时能守口不能守身。 有时能守身不能坐禅。 有时能坐禅不能校计。 有时能校计不能行。 有时能行不能分别。 有时能分别不能知细软微意。 用是故。 菩萨随道有失行有得行。 用是故。 菩萨行道有薄厚不等。 菩萨问佛。 如是当作何等行。 佛言。 要菩萨当自行校计。 当自知堕校计。 不堕校计堕校计者。 菩萨为黠不知校计为痴。 问曰。 当校计黠。 当校计痴者云何。 佛言。 已校计痴。 便能校计黠。 佛言。 人有百八爱令痴。 欲校计得黠者。 有五十校计。 知五十校计中细微罪便得黠。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五十校计。 佛言。 五十校计者谓从心本起。 欲知者。 第一当校计百八痴。 第二当校计百八疑。 第三当校计百八颠倒。 第四当校计百八欲。 第五当校计百八堕。 第六当校计百八爱。 第七当校计百八栽。 第八当校计百八识。 第九当校计百八因缘着。 第十当校计百八种。 是为十校计。 佛言。 菩萨复有十校计。 第一当校计百八关生。 第二当校计百八止行。 第三当校计百八断生死。 第四当校计百八灭不灭。 第五当校计百八罪入空不见。 第六当校计百八不舍尽。 第七当校计百八不舍净入净。 第八当校计百八精还戒。 第九当校计百八进入道。 第十当校计百八忍戒。 是为菩萨十校计。 菩萨复有十校计。 第一当校计百八辱道。 第二当校计百八合道愿。 第三当校计百八本信入道。 第四当校计百八出痴入慧。 第五当校计百八欢喜灭。 第六当校计百八未得佛悲。 第七当校计百八未得佛愁第八当校计百八未得佛恼。 第九当校计百八未得佛经黠未得佛泥洹要。 第十当校计百八出罪要未得入泥洹要。 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 菩萨复有十校计。 第一当校计百八求入慧出罪法。 第二当校计百八求入空法度出空。 第三当校计百八罪法起空时当知灭时归空。 第四当校计百八持空法解尽法。 第五当校计百八尽法不复生。 第六当校计百八泥洹长生不灭。 第七当校计百八应相念。 第八当校计百八舍相念。 第九当校计百八杂相念当知杂相。 第十当校计百八受相长生不灭。 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 菩萨复有十校计。 第一当校计百八十方生死万物本末成败。 第二当校计百八十方成败作证。 第三当校计百八十方人所有皆痴。 第四当校计百八牵十方痴作证。 第五当校计百八十方阿罗汉泥洹去无所有作证。 第六当校计百八牵十方辟支佛泥洹去作证。 第七当校计百八牵十方过去若师泥洹去当牵作证。 第八当校计百八十方今现在佛亦当泥洹去今我作释迦文佛所主天地自在变化要当复泥洹去若当牵我用作证。 第九当校计百八十方当来佛亦当泥洹去当牵作证。 第十当校计百八尽力却贪求佛如我亦当般泥洹去。 是为合菩萨五十校计。 诸菩萨皆稽首受教。 诸菩萨问佛言。 当校计百八痴从心本起者云何。 佛告诸菩萨言。 若有菩萨心有所念。 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转入意。 意有所念。 不自知意生意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自知为痴。 转入识。 识有所识。 不自知识生识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转入眼。 眼见好色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眼所见中色。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眼所见恶色。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转入耳。 耳闻好声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耳所闻中声。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耳所闻恶声。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鼻所闻中香。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鼻所闻恶臭。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身所得中细软。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身所得恶坚苦痛不可身。 不自知着不自知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痴。 菩萨行道要当数息校计如是。 菩萨即稽首受行。 诸菩萨言。 佛虽为我说痴我未解。 诸菩萨问佛言。 设我知百八痴着知灭灭。 当为痴为黠。 佛报诸菩萨言。 虽知着知灭。 续尚痴未解。 诸菩萨复问佛。 我未闻佛说数息时痴。 我闻佛说已知。 何以故为痴。 佛告诸菩萨。 譬喻如新学菩萨未能飞。 但耳闻十方佛欲愿往。 要未能飞。 如是为见十方佛未。 诸菩萨报言。 如是为但有愿。 要为不见十方佛。 佛告诸菩萨言。 若曹今虽闻我说百八痴着灭。 譬如新学菩萨但愿欲到十方佛国不能飞往。 佛复问诸菩萨言。 新学菩萨。 何以故愿到十方佛国不能飞往。 诸菩萨报佛言。 用不能坏痴未灭罪故。 未能飞行至十方佛国。 佛言。 譬喻诸菩萨但能说着说灭。 但说不行名为痴。 诸菩萨问佛。 何从当得黠。 佛告诸菩萨言。 所著为痴要当灭。 不着乃为不痴要未为黠。 诸菩萨问佛言。 何以故复未为黠。 佛告诸菩萨言。 复有百八疑不解故。 诸菩萨问佛言。 何等为百八疑。 佛言。 菩萨不自知心生心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不自知意生意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不自知识生识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转入眼眼所见好色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眼所见中色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眼所见恶色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耳所闻中声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耳所闻恶声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鼻所闻中香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鼻所闻恶臭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自知为疑。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身所得中细软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不自知生灭。 中有五阴中有习。 不知为疑。 佛言。 菩萨不去是未应为菩萨。 诸菩萨问佛。 何以故。 不应为菩萨。 佛言。 用不行安般守意不校计百八颠倒故。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百八颠倒。 佛言。 谓菩萨心所多念为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转作意。 意所多念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颠倒。 意转作识。 所多识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转入眼。 眼所多视好色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眼所多视中色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眼所多视恶色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转入耳。 耳所多闻好声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耳所多闻中声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为颠倒。 耳所多闻恶声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转入鼻。 鼻所多闻好香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鼻所多闻中香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鼻所多闻恶臭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转入口。 口所多得美味好语言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口、所多得中味中语言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口所多得恶味恶语言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转入身。 身所多得好细软可身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身所多得中细软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身所多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生死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 自言我无罪。 如是生死无数劫是为颠倒。 佛言。 是为百八颠倒。 如是菩萨为不解。 诸菩萨报佛言。 我虽生死颠倒。 我欲依经法度人。 佛问诸菩萨言。 汝度人欲求使人作何等道。 诸菩萨报佛言。 我欲使人悉得佛道。 佛言。 若曹辈众多。 何以故。 不自取佛但群辈相随。 诸菩萨言。 我虽相随不离经行。 佛问诸菩萨言。 若曹辈宁能一日俱得佛不。 诸菩萨报佛言。 我不能俱得佛。 佛问诸菩萨。 何以故。 诸菩萨报佛言。 我辈中有相未具者。 我曹辈中有功德未满者。 我曹辈有生死罪未尽者。 佛告诸菩萨。 若曹辈有相未具者。 有功德未满者。 有罪未尽者。 如若曹言。 相未具者自不能得佛。 何能使他人得佛。 若曹功德未满不能自得佛。 何能使他人得佛。 佛言。 若曹生死罪意未尽不能自得佛。 何能使他人得佛。 诸菩萨皆稽首惭。 诸菩萨复问佛言。 如是我何因缘不得佛。 佛报诸菩萨言。 若曹坐不行安般若守意校计百八欲欲不舍故。 诸菩萨言。 行安般守意校计舍百八欲欲者云何。 佛报诸菩萨言。 若曹心所念念复念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欲欲。 转入意。 意复念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识。 识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眼所见中色为欲欲。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眼所见恶色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耳所闻中声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耳所闻恶声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鼻所闻中香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鼻所闻恶臭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语言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口所得中味语言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身所得中细软可身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身所得恶粗坚痛不可身为欲。 欲中有五阴中有习为欲欲。 佛言。 诸菩萨。 若曹但坐不解欲欲。 诸菩萨报佛言。 我曹无有欲欲。 佛问诸菩萨若曹欲求佛度十方人不。 诸菩萨言然。 我曹欲求佛度十方人。 佛报诸菩萨言。 如是为欲欲。 何以故言无欲。 佛问诸菩萨。 若意宁念十方勤苦人不。 诸菩萨言然。 我曹念勤苦人。 佛言。 若念诸勤苦人为欲。 何以故言无欲。 佛问诸菩萨言。 若曹至十方佛所问经。 若今为忘不。 诸菩萨报言。 我所问经我皆识不忘。 佛问诸菩萨。 汝识十方佛说经。 宁传为人说经不。 诸菩萨言然。 我日行为人说经。 佛言。 若为人说经。 宁欲使人解不。 诸菩萨言然。 欲使人解。 佛言。 如若为人说经。 为欲使人解如是为欲欲。 何以故言无欲。 佛复问菩萨。 若为人说经。 宁教人布施不。 诸菩萨言然。 我曹教人布施。 佛问诸菩萨。 若教人布施。 持何等与佛。 诸菩萨报言。 我第一欲使人持好色华。 佛言。 汝曹不欲色。 何以故使人持五色好华可眼与佛。 如是汝为欲色。 何以故言我曹不欲色。 佛复问诸菩萨。 若宁闻十方佛说经为可耳不。 诸菩萨报言。 十方佛为我说经可耳。 我曹皆欢喜。 佛言。 如汝闻经欢喜为欲。 何以故言无欲。 佛复问诸菩萨言。 若欲教人为佛烧香不。 诸菩萨报佛。 我日自行采众华名香持用上佛。 佛言。 如汝行采众华香。 欲得可鼻持行上佛。 佛言。 如若欲得香华可鼻如是为欲。 何以故言无欲。 佛复问诸菩萨言。 若曹为人说经宁欲可口不。 诸菩萨言。 我曹为人说经。 欲分别可口。 欲使人意解。 佛言。 如若可口为欲。 何以故言不欲。 佛复问诸菩萨言。 汝宁欲具三十二相可身不。 诸菩萨言。 我勤苦具相但欲可身耳。 佛言。 如若可身为欲。 何以故言不欲。 诸菩萨稽首各自惭。 佛言。 如是菩萨尚未有所怙。 诸菩萨稽首言。 愿佛哀我当为说。 佛因为说。 行菩萨道若数息行禅。 若自怙定意。 当校计百八堕。 灭者应禅不灭者不应禅。 诸菩萨问佛言。 禅为弃恶。 百八堕灭者为弃恶。 不灭者不为弃恶。 若从禅觉起。 若行步坐起。 得因缘为人说经。 所见万物能自校计百八堕能使不着。 能使不堕罪。 是为菩萨校计行。 诸菩萨问佛言。 校计百八堕。 当从何所起。 佛告诸菩萨。 校计百八堕者。 菩萨心所念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心转作意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意转作识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眼所见中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眼所见恶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耳所闻中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耳所闻恶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鼻所闻中香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鼻所闻恶臭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身所得中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堕。 是为百八堕行。 佛告诸菩萨言。 校计百八堕。 不自知堕罪。 苦痛当在后。 亦不知羞惭。 自说言能断百八堕道行。 佛言。 是人譬如淫泆妒女上头淫泆自可己妊身。 不知胞胎儿在腹中日大几所。 淫泆妒女为复淫泆自可。 至儿成就十月当生。 儿当转未转。 当生未生。 其母腹痛自惭自悔。 当堕痛时妒女啼声闻第七天。 儿生已后其母痛愈。 便复念淫泆。 便不念惭不念痛。 便复淫泆如故。 如是苦不可言。 妒女亦不能自觉苦痛。 佛言。 菩萨行道不校计百八堕。 譬如淫泆妒女不自知罪多少。 亦不厌苦痛。 亦不自校计还惭罪。 不知生死五道苦痛。 不自知堕三恶道。 不自惭行言我堕道。 如是世世自受殃。 还自惭斯无有利。 学道弟子谛学。 是诸菩萨皆欢喜稽首受行。 佛言。 菩萨如是尚未应为解。 诸菩萨问佛言。 何以故为未解。 佛言。 谓菩萨不能校计百八爱故。 诸菩萨问佛。 校计百八爱者云何。 佛言。 菩萨行禅不能一意一心令灭。 但坐着百八故。 一者菩萨心有所念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心转作意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五意转作识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眼所见中色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眼所见恶色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耳所闻中声不能灭。 是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耳所闻恶声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鼻所闻中香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鼻所闻恶臭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身所得中细软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痒不可身不能灭为爱。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爱。 佛言。 菩萨行道不校计却百八爱。 不自知百八爱堕罪。 譬如新生小儿从小至大不能自知日增几所大。 菩萨行道不能觉罪多少。 譬如是。 若菩萨行道觉百八爱堕罪。 便当自惭。 便当自断。 便当自离。 便当自灭。 如是爱断为应菩萨。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稽首受行。 佛言。 菩萨行道当校计百八栽。 行道不校计百八栽。 不应为菩萨行。 去栽者乃应菩萨行。 诸菩萨问佛言。 当去栽者云何。 佛告诸菩萨言。 菩萨独处一处当坐行禅。 数息相随止观还净。 得净为除栽。 不净者为不除栽。 如是从禅起若在人中。 当行校计当断去栽。 诸菩萨问佛言。 当校计去栽者云何。 佛言。 行道不得一心定意。 为不灭栽。 佛言。 不得一心定意者。 心有所念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意。 意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识。 识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眼。 眼见好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眼所见中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眼所见恶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耳所闻中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耳所闻恶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鼻所闻中香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鼻所闻恶臭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身所得中细软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便生栽。 如是为栽不断。 佛言。 若有菩萨行道言我无是栽。 如是为贡高。 为自种栽。 便不能自度脱。 便无有黠意。 不能知栽罪多少。 譬如身生毛。 其人亦不能自校计一一数。 不能自知毛多少。 诸菩萨行道不能自除罪。 反言我求佛道欲度十方。 如是尚不能自度。 何能度十方。 菩萨行道能去栽者。 便能度十方。 不去栽便不能度十方。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欢喜受行。 佛言。 如是菩萨尚未应解。 诸菩萨复稽首言。 如是未解。 愿佛为我解。 佛言。 菩萨有百八罪识。 不灭者不应为菩萨。 诸菩萨问佛言。 何等为百八罪识。 佛言。 谓菩萨心所念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意。 意所念复念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识。 识所念不忘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眼所见中色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眼所见恶色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耳所闻中声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耳所闻恶声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鼻所闻中香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鼻所闻恶臭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身所得中细软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为罪。 中有五阴中有习为识。 是为罪识。 佛问诸菩萨。 若曹有是罪不。 诸菩萨言。 我但有五阴无有罪。 佛复问诸菩萨言。 天下何等为使人有罪不得道者。 诸菩萨报佛言。 天下人皆坐贪不得道。 佛言。 天下人贪生死。 为有五阴习不。 诸菩萨言有罪。 佛问诸菩萨言。 若曹持见身取佛当复生死。 诸菩萨报佛言。 我曹当复生死。 不从是现在身得佛。 佛问诸菩萨。 若曹要当更几生死当得佛。 诸菩萨报佛言。 我曹生死尚未有要。 佛复问诸菩萨。 何以故无有要。 诸菩萨言。 我不自知罪福多少。 用是故我不知要。 佛告诸菩萨。 如是若曹与天下人有何等异。 诸菩萨报佛言。 我能飞到十方佛国。 我能晓佛所语。 佛言。 若曹能飞到十方佛国。 能晓十方佛所语。 若曹何以不应时取佛。 何以故复生死要。 诸菩萨报佛言。 我曹尚有本罪未尽故。 用本愿功德福未满故。 用是故我曹不应时得佛。 佛言。 若曹言天下人但坐五阴生死习故有罪。 今若曹亦当复生死习有罪。 若曹何以故语我言无罪。 诸菩萨皆惭稽首受行。 佛言。 我虽说是菩萨尚未解。 诸菩萨稽首言。 愿佛当复为我解。 佛言。 菩萨有百八因缘着痛。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百八因缘着痛。 佛言。 菩萨心有所念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意。 意有所念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识。 识有所识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眼所见中色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眼所见恶色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耳。 耳闻好声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耳所闻中声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耳所闻恶声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鼻所闻中香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鼻所闻恶臭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因缘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身所得中细软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为因缘着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当坐因缘生死痛。 佛言。 诸菩萨尚未厌因缘生死痛。 诸菩萨言。 我用厌因缘生死痛故作菩萨耳。 佛言。 汝曹厌生死痛。 何以故不种道栽。 何以故种因缘生死痛罪罪栽。 诸菩萨报佛言。 我日种道栽。 佛言。 如若种道栽。 何以故有因缘生死百八痛。 诸菩萨即惭稽首受行。 诸菩萨皆稽首问佛言。 佛虽为我说经我不解是。 佛言。 我见若曹种百八痛。 我知汝曹不解。 诸菩萨复稽首言。 愿佛解我。 佛言。 菩萨心有所念。 欲得心不能。 以时得坐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意。 意有所念复念可意不可意为种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识。 识有所识不可我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眼所见中色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眼所见恶色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耳所闻中声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耳所闻恶声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鼻所闻中香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鼻所闻恶臭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转入身。 身所得细软可身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身所得中细软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为痛。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种痛。 佛言。 菩萨断是百八痛。 乃应为菩萨行。 不断痛者不应为菩萨行。 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 诸菩萨如是尚未解。 当复校计。 诸菩萨问佛。 当复校计何等。 佛言。 菩萨当校计百八关生。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百八关生。 佛言。 菩萨心所贯痛痒思想生死识。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 佛言。 关心不使入痛痒思想生死识。 便无五阴无有习。 佛言。 关五阴习令心不动。 为断生死痛关者。 为贯地水火风空痛痒思想生死识。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 关意便不动。 不受地水火风空痛痒思想生死识。 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 关意便不动。 不受地水火风空痛痒思想生死识。 不受五阴习。 不关者堕罪。 关意不动者堕道。 是为关生。 转入识。 识亦贯地水火风空色痛痒思想生死识。 便有五阴习便贯生死。 不关者堕生死痛。 关者为堕道不为生死。 转入眼。 眼所贯好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眼所贯中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堕罪。 眼所贯恶色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转入耳。 耳所贯好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耳所贯中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耳所贯恶声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转入鼻。 鼻所贯好香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鼻所贯中香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鼻所贯恶臭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转入口。 口所贯美味好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口所贯中味中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口所贯恶味恶语言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转入身。 身所贯好细软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身所贯中细软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身所贯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中有五阴中有习。 是为贯生死。 关令不动者堕道。 不关者堕罪。 佛言。 菩萨行要当关令不动。 动者为未解。 诸菩萨报佛言。 我曹当坐禅令不动。 佛问诸菩萨言。 禅已复动不。 诸菩萨报佛言。 禅觉复动。 佛问诸菩萨。 何以故复动。 诸菩萨言。 自然动。 佛问诸菩萨。 何以故自然动。 诸菩萨言。 我不解不知从何因缘动。 佛言。 如是诸菩萨尚未解。 诸菩萨言。 愿佛当复为我解。 佛言。 菩萨所以禅自然动觉者。 菩萨有百八关生。 动不动不止故。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稽首受行。 佛言。 菩萨如是尚未应解。 诸菩萨言。 何以故复未解。 佛言。 但坐菩萨有本不止守百八行故。 诸菩萨皆稽首言。 愿佛当复为我解。 佛言。 菩萨心本多所念不止守故。 心本罪百八行。 转入意。 意本多所念。 不止守故意本罪百八行。 转入识。 识本多所念。 不止守故识本罪百八行。 转入眼。 眼本多所见好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眼本多所见中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眼本多所见恶色。 不止守故眼本罪百八行。 转入耳。 耳本多所闻好声。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耳本多所闻中声。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耳本多所闻恶声。 不止守故耳本罪百八行。 转入鼻。 鼻本多所闻好香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鼻本多所闻中香。 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鼻本多所闻恶臭。 不止守故鼻本罪百八行。 转入口。 口本多所得美味好语言。 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口本多所得中味中语言。 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口本多所得恶味恶语言。 不止守故口本罪百八行。 转入身。 身本多所得好细软可身。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身本多所得中细软。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身本多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 不止守故身本罪百八行。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欢喜受行。 佛说明度五十校计经卷下佛言。 菩萨坐禅数息不得定意。 得定意不久。 但坐不断本罪故使禅不安。 菩萨自言。 我何因缘本罪不断。 佛言。 用菩萨坐不校计断生死故。 令本罪不断。 佛言。 欲断本罪者。 当断当来生死意。 当灭本罪生死意。 诸菩萨问佛言。 何等当断当来生死意。 当灭本罪生死意。 佛言。 心所动为本罪转得因缘。 为当来生死罪。 要当断当来生死乃应菩萨。 诸菩萨皆稽首言。 愿佛当复为我解当来生死罪。 佛告诸菩萨。 心所动得因缘合。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菩萨意所动得因缘。 不能远意。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菩萨为本识动。 复欲识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转入眼。 菩萨眼所见好色为本。 好色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眼所见中色为本。 中色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眼所见恶色为本。 恶色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转入耳。 菩萨耳所闻好声为本。 好声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耳所闻中声为本。 中声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耳所闻恶声为本。 恶声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转入鼻。 菩萨鼻所闻好香为本。 好香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鼻所闻中香为本。 中香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鼻所闻恶臭为本恶臭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转入口。 菩萨口所得美味好语言为本。 美味好语言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为本。 中味中语言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为本。 恶味恶语言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为本。 细软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身所得中细软为本中细软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为本。 恶粗坚苦痛不可身动欲分别。 中有盛百八生死。 菩萨要当断是盛百八生死。 佛言。 菩萨要当断是乃应菩萨。 不断者不应为菩萨。 如是尚未解。 诸菩萨报佛言。 我已解因缘。 诸菩萨言。 我闻佛所说。 我一切不堕罪中。 佛问诸菩萨。 汝宁见菩萨髡头剔须作沙门者不。 诸菩萨言然。 见作沙门。 佛问诸菩萨。 沙门当髡头剔须时。 沙门头须了尽[歹*斯]不。 诸菩萨言尽[歹*斯]。 佛言。 当尽[歹*斯]时。 沙门宁愿复欲使头须生不。 诸菩萨言。 沙门不愿使生。 佛问诸菩萨。 头须发何以故复生。 诸菩萨言。 自然生。 沙门亦不使生。 佛言。 沙门头须发生。 宁能自知日长几分。 诸菩萨报佛言。 沙门头须发生不能自知日长几分。 佛言。 菩萨不能自觉微微盛百八罪行。 譬如沙门自有头发生不知日长几分。 如是菩萨罪坐不能自知。 言我无罪者云何。 佛问诸菩萨。 宁有是不。 诸菩萨即稽首惭受行。 诸菩萨报佛言。 愿佛当复为我解。 佛言。 菩萨不可自怙言我无罪罪灭。 佛言。 要校计百八本罪灭不灭。 菩萨问佛。 何等为百八本罪灭不灭。 佛言。 菩萨心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意。 意生转复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识。 识生转复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眼所见中色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眼所见恶色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耳所闻中声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耳所闻恶声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鼻所闻中香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鼻所闻恶臭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身所得中细软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生转便灭。 灭中有百八后世当复生受不灭。 菩萨言。 我何以故罪生复灭。 何以故我了不见。 佛问诸菩萨。 汝曹心宁转不。 诸菩萨报佛言。 我心转生。 设我心不转生。 亦不能与佛共语。 佛问诸菩萨言。 若心生时宁还自觉心生不。 诸菩萨言。 我但识见因缘时。 不觉初起生时。 佛言。 如汝所说尚不能知心初生时。 何能无罪。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惭稽首受行。 诸菩萨报佛言。 为我解微太促。 愿佛更复为我解。 佛问诸菩萨言。 汝曹生以来。 宁能觉身中温热有几所火。 觉身中寒有几所风。 合身中有几所水。 诸菩萨言。 我不能还自具分别知多少。 佛言。 若不知多少。 宁知寒热为水火不。 诸菩萨报佛言。 我知寒热有水火。 佛言。 汝尚知寒热水火。 何以故不知多少。 诸菩萨言。 我但能觉寒热。 不能知多少。 佛言。 菩萨不自觉心生正受罪百八罪多少。 譬如不觉寒热水火不知火生以来多少。 菩萨不自知心转生以来多少。 如是菩萨但能觉枝不能觉根。 如是菩萨罪入空中尚未解。 诸菩萨皆稽首问佛。 愿更为我解罪入空中。 佛言。 菩萨有百八罪入空中不可见。 何等为百八罪。 若菩萨心有所念。 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心生灭。 譬如人语有声不可见。 要为有声在空中但不可见。 转入意。 意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转入识。 识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眼所见中色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眼所见恶色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耳所闻中声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耳所闻恶声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鼻所闻中香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鼻所闻恶臭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身所得中细软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生空中复灭空中。 中有百八罪不可见。 佛告诸菩萨。 若不见罪生空中。 亦不见灭空中。 如是诸菩萨尚未应解。 诸菩萨言。 如是我为觉知解。 佛问诸菩萨。 若何因缘觉。 诸菩萨何以故。 不常坐禅。 何以故。 复飞行到十方佛所。 菩萨言。 用我有本愿故。 不得不行耳。 佛言。 如若有本愿到十方佛所。 何因缘坐禅弃罪。 设令汝坐禅弃罪本愿当灭。 诸菩萨言。 我坐禅但灭当来罪耳。 我未灭本愿罪。 佛问诸菩萨。 若曹从无数劫以来所作。 过去生死罪当灭不。 诸菩萨言。 我当灭过去无数劫本罪。 佛言。 若尚能灭无数劫本罪。 何以故。 独不灭本愿罪。 诸菩萨言。 佛问我是我不能卒解。 佛言。 如是若曹为未解。 何以故言我解。 诸菩萨皆稽首惭受行。 诸菩萨报佛言。 佛虽为我解我尚未解。 愿佛当复为我解。 当复何等行。 佛言。 诸菩萨行道无数劫以来意生死本意。 譬如果实种着土中生大树。 已成大树。 树上生百种亿亿枝枝。 生亿亿万叶枝。 枝生亿亿万实。 一实者当复转生一树。 菩萨坐禅弃我本罪。 譬如取树叶一一灭之。 取实一一灭之。 便不复种生。 取枝一一灭之。 如是叶实枝灭尽了[歹*斯]但有根。 根者为譬如本愿一意所起本罪意。 譬如树根枝叶生当复灭之。 不灭者当长养实复生。 灭者不复生。 菩萨守意。 譬如守树根不得使树枝叶实生。 生为增当来罪。 灭者为不增当来罪。 为灭本罪。 如是菩萨本罪未尽者。 常当念百八不舍尽。 诸菩萨稽首言。 愿佛为我解我不解。 佛言。 不舍尽心有所念。 生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意。 意生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识。 识生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眼所见中色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眼所见恶色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耳所闻中声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耳所闻恶声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鼻所闻中香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鼻所闻恶臭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身所得中细软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念还尽百八便尽。 是为不舍尽。 如是菩萨不舍尽。 便入百八净。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欢喜稽首受行。 诸菩萨复稽首问佛言。 为何等为百八净。 佛言。 若有菩萨心起生出念。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意。 意生出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识识生出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生出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眼所见中色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眼所见恶色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耳所闻中声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耳所闻恶声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鼻所得中香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鼻所闻。 恶臭生出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身所得中细软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生出。 即还入灭为入净。 为灭百八不舍净。 菩萨行如是不舍净。 便能精还百八应戒。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欢喜受行。 诸菩萨复稽首问佛言。 何等精还百八应戒。 佛言。 诸菩萨行道心起。 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入意。 意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入识。 识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眼所见中色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眼所见恶色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耳所闻中声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耳所闻恶声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鼻。 鼻所闻好香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鼻所闻中香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鼻所闻恶臭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身所得中细软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生即精还灭百八。 为还应戒。 佛说如是。 诸菩萨皆欢喜受行。 佛言。 诸菩萨以精还应戒便进行入道。 诸菩萨问佛言。 何等为精还戒便进行入道。 佛言。 菩萨心有所念从心尽力。 尽所念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意。 意有所念从意尽力。 尽所念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识。 识有所识从识尽力。 尽所识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从好色尽力。 尽好色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眼所见中色从中色尽力。 尽中色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眼所见恶色从恶色尽力。 尽恶色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从好声尽力。 尽好声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耳所闻中声从中声尽力。 尽中声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耳所闻恶声从恶声尽力。 尽恶声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从好香尽力。 尽好香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鼻所闻中香从中香尽力。 尽中香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鼻所闻恶臭从恶臭尽力。 尽恶臭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 从美味好语言尽力。 尽美味好语言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 从中味中语言尽力。 尽中味中语言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 从恶味恶语言尽力。 尽恶味恶语言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 从好细濡可身尽力。 尽好细软可身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身所得中细软。 从中细软尽力。 尽中细软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 从恶粗坚苦痛不可身尽力。 尽恶粗坚苦痛不可身灭百八。 是为进行入道。 佛言。 进行入道便能忍持行戒。 诸菩萨问佛言。 何等为忍持行戒。 佛言。 菩萨已能当能忍持戒不离戒。 如是乃应菩萨行。 菩萨心动当忍百八不得令转。 是为忍心忍行戒。 转入意。 意有所念。 当从意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行戒。 转入识。 识有所识。 当从识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识忍行戒。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 从好色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好色忍行戒。 眼所见中色。 从中色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中色忍行戒。 眼所见恶色。 从恶色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恶色忍行戒。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 从好声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好声忍行戒。 耳所闻中声。 从中声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中声忍行戒。 耳所闻恶声。 从恶声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恶声忍行戒。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 从好香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好香忍行戒。 鼻所闻中香。 从中香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中香忍行戒。 鼻所闻恶臭。 从恶臭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恶臭忍行戒。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美味好语言忍行戒。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 从中味中语言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中味中语言忍行戒。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恶味恶语言忍行戒。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 从好细软可身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忍好细软可身忍行戒。 身所得中细软。 从中细软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是为忍中细软忍行戒。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 从恶粗坚苦痛不可身当忍不得令转。 百八便不得行。 是为恶粗坚苦痛不可身忍行戒。 佛言。 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 菩萨复有十校计。 诸菩萨稽首问佛。 何等为十校计。 佛言。 菩萨当能耐辱。 能耐辱便入道。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耐辱入道。 佛言。 菩萨心有所念。 当辱心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罪不得胜。 是为辱心入道。 转入意。 意有所念当辱意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罪不得胜。 是为辱意入道。 转入识。 识有所念当辱识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罪不得胜。 是为辱识入道。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 当辱好色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好色入道。 眼所见中色。 当辱中色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中色入道。 眼所见恶色。 当辱恶色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恶色入道。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 当辱好声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好声入道。 耳所闻中声。 当辱中声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中声入道。 耳所闻恶声。 当辱恶声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恶声入道。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 当辱好香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好香入道。 鼻所闻中香。 当辱中香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中香入道。 鼻所闻恶臭。 当辱恶臭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恶臭入道。 转入口。 口所得美味好语言。 当辱美味好语言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美味好语言入道。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 当辱中味中语言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中味中语言入道。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恶味恶语言入道。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 当辱好细软可身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细软可身入道。 身所得中细软。 当辱中细软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中细软入道。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 当辱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不得令念。 便辱百八不得胜。 是为辱恶粗坚苦痛不可身入道。 佛言。 菩萨行如是。 为应菩萨忍戒行。 菩萨以忍辱便得百八合道愿。 便得百八本信入道。 便得百八出痴入慧。 便得百八欢喜还灭。 便得百八佛悲心。 便得百八未得佛道愁。 何等为佛百八悲心。 何等为百八未得佛道愁。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十方泥犁中人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禽兽蜎飞蠕动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薜荔中饿鬼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二十八天及诸天长寿憍乐不知苦习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世间帝王豪贵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世间痴人不解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世间人多痴难得度脱。 谓菩萨得佛悲心。 念十方五道一切五道一切同法难得度脱。 如是菩萨为得佛悲心。 便得佛愁。 谓菩萨念十方五道勤苦难得度脱愁。 菩萨已悲已愁百八爱复增多。 如是菩萨不可用百八爱增多故不悲愁。 佛言。 我但用十方五道勤苦悲愁故得佛。 是为菩萨未得佛百八悲。 是为菩萨未得佛百八愁。 佛言。 复有菩萨未得佛百八恼。 诸菩萨问佛言。 何等为菩萨百八恼。 佛言。 谓菩萨未得佛。 见十方泥犁中人拷掠毒痛。 欲往度脱不能度脱便生恼。 谓菩萨未得佛。 见禽兽蜎飞蠕动及人民转相拷掠毒痛相杀。 菩萨欲度不能度便生恼。 谓菩萨未得佛。 见薜荔饿鬼无所食。 欲度脱不能度便生恼。 谓菩萨未得作佛。 见世间人所作恶贪淫嗔恚烹杀祠祀贪利强盗快心恣意。 见是曹人死生五道苦痛无有断绝。 虽上为诸天无有别异。 要五道死生苦痛。 便不时得佛便生恼。 便增盛百八爱行。 是为菩萨未得佛百八恼。 谓菩萨未得佛经要百八黠。 未得佛泥洹要。 诸菩萨复问佛。 何等为百八得佛经黠。 佛言。 谓菩萨能自护六情百八不行。 为得佛经黠。 何等为未得佛泥洹要。 佛言。 谓菩萨未得佛。 未得泥洹要。 佛言。 诸菩萨当校计百八出罪要。 便得入泥洹要。 菩萨复问。 佛言。 何等为出罪要便得入泥洹要。 佛言。 谓菩萨所念为罪出要当灭。 灭者为得入泥洹要。 一切六情百八灭。 亦为入泥洹要。 是为菩萨出百八罪入泥洹要。 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 菩萨复有十校计。 第一菩萨相聚会。 但当校计百八当令尽。 当求入慧出罪。 便应菩萨法。 二者当校计菩萨百八求入空法。 便出罪空法。 是为菩萨百八校计出罪入道空。 三者菩萨当校计百八罪法初起空生时。 当知校计灭归空时。 是为菩萨校计百八生灭。 为合空以知生灭是为菩萨谛校计。 四者菩萨当校计百八持空法解尽法。 诸菩萨复问佛。 何等为持空法解尽法。 佛言。 菩萨一切知十方所有本末皆空已。 知空知所有当复灭尽。 菩萨知尽以为谛。 即不复贪百八。 不复行着欲。 菩萨能自解当知尽。 是为菩萨校计持空法解尽法。 是为菩萨校计百八解尽应法。 五者菩萨当校计百八尽法不复生。 已知不复生。 是为菩萨校计尽法不复生已知不复生法。 六者菩萨当校计百八尽。 当得泥洹长生不复灭不死。 菩萨得是校计自知苦。 是为菩萨法知泥洹乐校计法。 七者菩萨当校计知百八尽泥洹念。 是为菩萨知泥洹校计相念。 八者菩萨当校计百八灭尽舍相念不复念。 是为菩萨百八舍相念不复念校计。 九者菩萨当校计所念不尽便生杂相念。 以知杂相念。 当校计泥洹无所有何以故复有杂相念当复灭。 是为菩萨知杂相念校计。 十者菩萨当校计自知灭无所有。 长受泥洹相。 泥洹长生不复灭。 是为菩萨校计受泥洹相。 是为菩萨十校计。 佛言。 菩萨复有十校计。 诸菩萨问佛。 何等为菩萨十校计佛言。 一者菩萨自知百八罪。 亦当为十方人说百八罪亦当为人说十方生死五道苦痛。 常当为十方人说万物成败本末生死无所有。 是为菩萨一校计。 二者菩萨当校计十方成败牵证用示人。 是为菩萨牵证校计解人法。 三者菩萨当校计十方人所有皆坐贪故着以贪着皆为痴。 菩萨常当为人解贪着解人痴。 菩萨亦当持贪痴还自况。 我未知菩萨道时贪痴亦剧。 是菩萨得是校计。 常当慈心解人贪痴。 是为菩萨校计。 四者菩萨常当校计百八牵十方痴人作证。 诸菩萨复问佛。 何等为牵十方痴人作证。 佛言。 十方人所念皆坐百八痴故。 菩萨去百八乃为不痴。 菩萨失行百八行便为痴。 常当牵十方痴人作证不得失。 是为菩萨校计法。 五者菩萨当复校计百八牵十方阿罗汉作证者。 诸菩萨言。 复校计百八牵阿罗汉作证云何。 佛言。 菩萨失行但坐贪着故。 当牵阿罗汉泥洹去无所有。 我何为所念失行。 何为当坐是苦所念。 牵阿罗汉泥洹常作证。 是为菩萨校计法。 六者若复失行。 当校计百八牵辟支佛泥洹无所有作证。 是为菩萨校计法。 七者菩萨若失行。 当复校计百八无所有。 当牵十方过去佛泥洹无所有。 十方过去佛皆我师。 皆取泥洹去。 我何为失行行在世间。 菩萨已牵证便还摄行。 是为菩萨牵证校计法。 八者菩萨复失行。 当复牵现在十方佛亦当泥洹去。 常当牵自证已自证当即还行。 是为菩萨百八牵证还行校计法。 九者菩萨当校计百八复失行。 佛言。 我今作释迦文佛。 我所主天地帝王人民皆属我。 自在飞行大威神。 我要般泥洹去归无所有。 常当牵我作证。 常当坚意求佛。 持我作证意不转。 转者为失行。 便堕盛百八爱行中。 是为菩萨校计。 十者菩萨常当尽力却贪令不得受求。 受求者为不应菩萨。 菩萨谛求分别思惟我所校计。 是为菩萨五十校计。 佛言。 诸菩萨行安般守意常苦失行。 无有不失行。 时诸菩萨问佛。 何以故。 我曹作菩萨常苦失行。 佛言。 菩萨不厌生死苦习故。 不自觉生死习故。 不谛知生死尽无所有。 不谛知有佛泥洹道故。 佛言。 诸菩萨不可自用作菩萨道故。 贡高胜十方人。 佛言。 未得佛生死苦习未与尽合未与道合。 常有身体苦痛。 亦有寒热苦。 亦有饥渴苦恼不能断。 如是菩萨未可自怙其善。 佛言。 我未得佛时。 自谓智慧无能及者。 自谓知禅无能及者。 自谓知细微灭心无有及者。 佛言。 我已立身作释迦文佛。 还自校计作菩萨时所知譬如一菩萨智。 今已作佛有所知譬如十方佛国中所有万物菩萨。 佛言。 十方佛所有菩萨智慧。 未能得一方佛一小尘智。 菩萨即稽首问佛言。 我曹痴何以多不能及佛一尘智佛言。 用汝不厌生死苦习故。 不早取佛故。 不知细微意故。 不知灭本断根故。 汝曹尽力精进行。 亦当知十方佛智慧。 诸菩萨问佛。 我何因缘生死多如是。 佛言。 汝曹不谛行安般守意三十七品经十二问三向中微意。 不知分别校计生死百八中细微意故。 使生死多难得佛。 佛言。 汝心未起时。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心转作意。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意转作识。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转入眼。 眼所见好色。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眼所见中色。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眼所见恶色。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转入耳。 耳所闻好声。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耳所闻中声。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耳所闻恶声。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转入鼻。 鼻所闻好香。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鼻所闻中香。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鼻所闻恶臭。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转入口。 口所得好味美好语言。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口所得中味中语言。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口所得恶味恶语言。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转入身。 身所得好细软可身。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身所得中细软。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身所得恶粗坚苦痛不可身。 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佛言。 一心中有五百四十百八爱行。 五百四十百八爱行中。 一爱者当受一生死。 一爱者当受一身。 如是不尽五百四十为受。 五百四十生死身。 意亦尔识亦尔。 好色亦尔中色亦尔恶色亦尔。 好声亦尔中声亦尔恶声亦尔。 好香亦尔中香亦尔恶臭亦尔。 美味好语言亦尔。 中味中语言亦尔。 恶味恶语言亦尔。 好细软可身亦尔。 中细软亦尔。 恶粗坚苦痛不可身亦尔。 佛问诸菩萨。 宁知是不。 诸菩萨言。 闻佛说皆知。 佛言诸菩萨。 汝曹宁信有是无。 诸菩萨言。 信有是众不疑但不解。 佛问诸菩萨汝曹发起来至我所。 宁知汝意中几转。 汝闻我造说经以来。 知汝意几转。 诸菩萨报佛言。 不知几转。 佛问诸菩萨。 何以故不知几转。 诸菩萨言。 我闻佛说经。 欢喜不知觉几转。 佛言。 汝曹来至今不觉意转堕生死。 譬如是摩竭国中尘不知多少。 菩萨但坐失行。 不自知觉生死多少。 是故不即时得佛。 诸菩萨各各稽首欢喜受行。 诸菩萨各各稽首言。 未闻佛五十校计时。 自用不失行。 闻佛解五十校计。 自知失行。 佛言。 汝亦失行亦不失行。 菩萨复问。 何以失行亦不失行。 佛言。 汝至十方佛前自贡高自誉言。 我解无有是五十校计罪。 便堕罪失行。 是为亦失行。 佛言。 不失行者。 菩萨至十方佛前。 常当自惭身体自惭生死自惭。 生堕罪不能校计知。 常持五十校计还自惭是为菩萨不失行。 不自惭者常失行。 佛说如是。 诸菩萨各各自惭。 各各自悔。 各各自念灭尽非常苦空非身。 诸菩萨闻经皆大欢喜。 前为佛作礼头面着佛足。 受行而去。 发布时间:2025-05-14 14:51: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