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 内容: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50部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刘宋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如相续解脱经说。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 世尊。 菩萨有十地。 所谓欢喜地离垢地明地焰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佛地第十一。 此诸地几种清净摄。 为有几分。 佛告观世音菩萨。 有四种清净十一分。 摄此诸地。 观世音。 悕望清净摄初地。 增上戒净摄第二地。 增上心清净摄第三地。 增上慧净增上上上妙净。 摄第四地乃至佛地。 是四种净摄彼诸地。 云何十一分。 观世音。 解行地菩萨有十法行。 善修习菩萨解脱忍。 度此地已菩萨超升离生彼分满足。 而未能于微细犯戒行正知住。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具足世俗三昧正受。 及满足闻持陀罗尼。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如所得菩提分法数数修习。 亦未能舍正受法爱心。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观察真谛。 不能舍一向背生死向涅槃意。 行方便摄修菩提分法。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现前观诸行生。 多住厌离多住无相。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多住不断无间无相思惟。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舍离无相有行及得相力。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究竟分别众相分别诸名。 一切种说法得自在。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受得满足法身。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而未能得一切尔焰无碍无障知见。 此则分不满足。 为满足故方便进求到已满足。 彼分满足故一切分满足。 观世音。 是名四种清净十一种分摄一切诸地。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初地名欢喜地。 乃至佛地名为佛地。 佛告观世音。 出升大义。 得出世间心胜妙欢喜故。 初地名欢喜地。 离一切细微犯戒故。 第二地名离垢地。 彼三昧闻持依无量智光明故。 第三地名明地。 以智火焰烧诸烦恼。 修习菩提分法故。 第四地名焰地。 彼方便修习诸菩提分法。 艰难勤苦而得自在故。 第五地名难胜地。 现前观察诸行生及多相思惟故。 第六地名现前地。 不断无间无相思惟。 远入近清净地故。 第七地名远行地。 无相无开发相烦恼。 不行不动故。 第八地名不动地。 一切种说法自在。 得无过广大智故。 第九地名善慧地。 如虚空等过恶。 以如大云法身周遍覆故。 第十地名法云地。 细微烦恼尔焰障断。 得无碍无障尔焰一切种觉故。 第十一地名佛地。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地有几种愚几种所治过。 佛告观世音。 有二十二种愚十一种所治过。 初地众生。 及法计着愚。 恶趣烦恼愚。 彼即所治过。 第二地微细犯戒行愚。 种种业趣愚。 彼即所治过。 第三地欲爱愚。 满足闻持愚。 彼即所治过。 第四地正受爱愚。 及法爱愚。 彼即所治过。 第五地一向生死向背思惟愚。 一向涅槃向背思惟愚。 彼即所治过。 第六地现前观察诸行生愚。 多行相愚。 彼即所治过。 第七地微细相行愚。 一向无相思惟方便行愚。 彼即所治过。 第八地无相无开发愚。 相自在愚。 彼即所治过。 第九地无量说法。 无量法字句上上智慧。 乐说总持自在愚。 乐说自在愚。 彼即所治过。 第十地大神通愚。 入微细秘密愚。 彼即所治过。 佛地一切尔焰微细正受愚。 障碍愚。 彼即所治过。 观世音。 是名二十二愚十一种所治过。 于彼诸地建立。 不与无上菩提相应。 观世音白佛言。 奇哉世尊。 无上菩提大利大果。 彼诸菩萨破大痴网度大罪过。 得无上菩提。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于此诸地建立几种殊胜。 佛告观世音。 有八事。 谓悕望清净。 心清净。 悲清净。 波罗蜜清净。 见佛供养清净。 成熟众生清净。 生清净。 力清净。 观世音。 于初地中增悕望清净。 乃至力清净。 乃至上上地。 乃至佛地增悕望清净。 乃至力清净。 当知彼是清净。 彼佛地中唯除生清净。 从初地至上上地彼功德等。 当知自地功德殊胜一切菩萨地。 是有上功德。 唯如来地功德无上。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以何等故。 菩萨于一切有生最胜。 佛告观世音。 有四种。 谓快净善根等集故。 随智慧取故。 慈悲救一切众生故。 自离染污亦令他离故。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萨何故发妙愿胜愿名力愿。 佛告观世音。 有四事。 彼菩萨巧住涅槃乐。 及堪能疾得舍疾得。 及乐住无所因无所为。 久受众苦为众生故发愿。 是故妙愿胜愿名力愿。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萨学有几事。 佛告观世音。 菩萨学有六事。 所谓六波罗蜜。 檀波罗蜜。 乃至般若波罗蜜。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六学事。 几增上戒学。 几增上心学。 几增上慧学。 佛告观世音。 施戒忍此三事。 是增上戒学。 禅是增上心学。 慧是增上慧学。 精进通一切。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六事几是福德众具几是智慧众具。 佛告观世音。 增上戒学是福德众具。 增上慧学是智慧众具。 禅及精进通一切。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萨于此六学事云何学。 佛告观世音。 有五种。 与波罗蜜相应。 谓说正法菩萨藏先极信解。 于彼行十法行。 闻思修慧随护菩提心。 习近善知识。 方便修学无间善业。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此诸学事六种施设。 佛告观世音。 有二事。 一者摄取众生。 二者对治烦恼。 彼三学摄取众生三学对治烦恼。 菩萨布施众具。 众具饶益摄取众生。 菩萨持戒不行恼害亦不恐迫。 无畏饶益摄取众生。 菩萨忍辱。 于彼恼害逼迫恐怖。 堪忍饶益摄取众生。 以此三学摄取众生。 以勤精进折伏烦恼。 生断烦恼修学善业。 修学善业不为一切烦恼所动。 以禅伏烦恼。 以慧断诸使。 以此三学对治烦恼。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施设余四波罗蜜。 佛告观世音。 此等是六波罗蜜伴故。 彼三波罗蜜摄取众生。 菩萨摄事方便善业建立。 是故我说方便波罗蜜是三波罗蜜伴。 复次观世音菩萨。 现法多行烦恼。 不能堪任常修习忍。 贪乐下界故。 悕望羸劣不能内一其心。 及菩萨藏闻缘修习。 不能开引出世间慧。 受行少福。 愿未来世烦恼微薄。 是愿波罗蜜。 烦恼薄已能勤精进。 是故我说愿波罗蜜是精进波罗蜜伴。 亲近善知识听闻善法。 内正思惟。 转劣悕望得力悕望。 殊胜上界能内一心。 是故我说力波罗蜜是禅波罗蜜伴。 于菩萨藏闻缘修禅。 是智波罗蜜。 堪能开引出世间慧。 是故我说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伴。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 世尊。 何故六波罗蜜作如是次第说。 佛告观世音。 彼上上招引依故。 菩萨弃舍身财受持净戒。 护戒故忍。 忍已精进。 进已能禅。 禅具足已得出世间慧。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彼诸波罗蜜。 有几种分别。 佛告观世音。 各有三种。 檀波罗蜜三种者。 谓法施财施无畏施。 尸波罗蜜三种者。 谓转舍不善戒。 转生善戒。 转利众生戒。 羼提波罗蜜三种者。 谓不饶益忍。 安苦忍观法忍。 毗梨耶波罗蜜三种者。 谓弘誓精进。 善方便精进。 利众生精进。 禅波罗蜜三种者。 谓离妄想寂静烦恼苦对治乐住禅。 开引功德禅。 开引利众生禅。 般若波罗蜜三种者。 谓世谛缘。 第一义谛缘。 利众生缘。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以故。 此诸波罗蜜名波罗蜜。 佛告观世音有五种。 一者无碍。 二者无顾。 三者无过。 四者无妄想。 五者回向。 无碍者。 谓于波罗蜜相违事不染着。 无顾者。 谓于波罗蜜果报及现世利心不系缚。 无过者。 谓于诸波罗蜜。 离杂染污无方便法。 无妄想者。 谓于诸波罗蜜。 不如言说计着自相。 回向者。 谓此诸波罗蜜。 已作已长养。 为求无上大菩提果。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等为违波罗蜜事。 佛告观世音。 当知有六事。 一者欲乐钱财。 自在增上主。 自见安乐功德福利。 二者随其所欲纵身口意。 三者于他轻慢心不堪忍。 四者于诸善法不勤方便。 五者习近世间杂乱众事见闻觉识。 六者世间戏论作福利见。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波罗蜜有何果报。 佛告观世音。 彼亦有六种。 一者大财。 二者善趣。 三者无怨。 四者不坏。 五者多喜乐众生增上主。 六者不害自身有大堪能。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波罗蜜有何染污法杂。 佛告观世音。 当知有四种。 一者无悲方便。 二者不正思惟方便。 三者不常方便。 四者不顿方便。 不正思惟方便者。 于此诸波罗蜜。 余波罗蜜杂乱修习。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云何非方便佛告观世音。 于此诸波罗蜜已作长养。 摄取众生。 少财饶益心则欢喜。 不令众生觉悟不善。 安立善处。 是名非方便。 所以者何。 此非菩萨饶益众生。 如不净物若多若少。 无有方便能令其香。 如是诸行性苦众生。 非少利饶益能令安乐第一。 摄取者安立善处。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波罗蜜有几种清净。 佛告观世音。 我不说此诸波罗蜜。 离彼五种更有清净。 然我今日即于彼事总别分别。 总说者。 一切波罗蜜清净。 当知有七种何等为七。 谓菩萨于此法不求人知。 于此法不执着。 见于此菩提乘法不生疑惑。 若是若非不自举不下他。 不高不放逸。 不以少劣生知足想。 不于此法起悭嫉心。 今当别相说波罗蜜净。 当知七种。 何等为七。 谓菩萨于我所说七种净施受持修行。 施物清净。 清净施。 戒清净。 见清净。 心清净。 语清净。 智清净。 垢清净。 清净施。 是七种名檀波罗蜜净。 谓菩萨善制一切种律仪戒。 善于出罪戒。 彼恒戒。 坚固戒。 常作戒。 常转戒。 受学戒。 是七种名尸波罗蜜净。 谓菩萨自依业报。 于一切不饶益事心不嗔恨。 若骂若嗔若打若诤。 诸不饶益悉不反报。 于诸怨憎心不怀结。 若彼求悔虚受无碍。 若他触犯不望忏谢。 如法哀受无畏无求。 常行饶益心不废舍。 是七种名羼提波罗蜜净。 谓菩萨善知平等精进。 不以精进自举下人。 于诸善法专著精进。 堪能坚固不舍。 是七种名毗梨耶波罗蜜净。 谓菩萨善入无相三昧禅。 满足三昧禅。 戒俱三昧禅。 大三昧禅。 无依三昧禅。 善修治三昧禅。 于菩萨藏闻缘修习无量三昧禅。 是七种名禅波罗蜜净。 谓菩萨建立及谤二俱舍离。 中道慧出。 即以彼慧解脱门义如实了知。 空无相无作三脱门自性义如实了知。 若妄想。 若缘起。 若成。 此三种自性离自性义。 如实了知。 若相。 若因缘。 若第一义。 此三种离自性及世谛义如实了知。 五明处第一义谛义如实了知。 多住七种如不妄想。 离虚伪一度门。 起无量下地法缘。 观法次法向是七种。 名般若波罗蜜净。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彼五种各有何业。 佛告观世音。 当知有五业。 菩萨无阂者。 现法波罗蜜。 常顿方便不放逸。 无顾者。 摄受未来不放逸因。 无过者。 修满净波罗蜜。 无妄想者。 彼巧方便疾满足波罗蜜。 回向者。 于一切生常得善受果报无尽波罗蜜。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波罗蜜何者最胜。 佛告观世音。 谓无碍无顾回向。 何者不染污。 谓无过无妄想。 何者炽燃。 谓不计数。 何者不动谓入不退法地。 何者快净。 谓住十地求佛地。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菩萨常得无尽波罗蜜受果报及无尽波罗蜜。 佛告观世音。 展转相依舍修习故。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何故菩萨深乐波罗蜜受果报。 佛告观世音。 菩萨有五事。 一者诸波罗蜜增上喜乐真实因。 二者摄取自他因。 三者来世受果报因。 四者离烦恼事。 五者不住恶趣。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波罗蜜各有何德力。 佛告观世音。 当知各有四种。 一者菩萨修诸波罗蜜时。 舍离悭贪犯戒懈怠乱心诸见。 二者为无上菩提真实众具。 三者于现法中摄取自他。 四者于未来世。 得广大无尽受果报。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波罗蜜。 何因何果何义。 佛告观世音。 此诸波罗蜜。 悲为因。 受报摄众生为果。 满足大菩提为大义。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若菩萨有无尽财及有悲心者。 何故世间有贫穷众生。 佛告观世音此是众生自业过耳。 若异者他常为作。 彼则应有无尽之财。 世间何有贫穷众生。 若然者。 众生作恶不应为障。 观世音。 譬如饿鬼为渴所逼唯见空壑。 非彼海过。 但彼饿鬼自业过耳。 如彼大海无有过咎。 菩萨无过亦复如是。 如彼饿鬼自业果报。 众生业报亦复如是。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一切诸法悉无自性。 菩萨以何等波罗蜜取。 佛告观世音。 般若波罗蜜。 观世音。 白佛言。 世尊。 般若波罗蜜取无自性者。 何故不取自性。 佛告观世音。 我不说无自性取无自性。 然无自性无字自知。 彼不能离字说而说。 以是故。 离自性取离自性。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所说波罗蜜。 上波罗蜜。 大波罗蜜。 何等为波罗蜜。 何等为上波罗蜜。 何等为大波罗蜜。 佛告观世音菩萨。 于无量时修习檀等。 善法成就而烦恼亦行而能降伏。 非彼所胜。 谓解行地软中解转名波罗蜜。 复无量时修如是等。 善法成就烦恼亦行。 而能断烦恼。 非彼所胜。 谓从初地起名上波罗蜜。 复无量时修如是等。 善法成就。 一切烦恼一切不行。 谓第八地起是名大波罗蜜。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地几种烦恼使。 佛告观世音。 有三种。 一者害伴。 谓五地。 观世音。 不俱生烦恼行。 俱生烦恼行伴彼尔时无。 是故名害伴。 二者羸使。 谓六地七地细微行修。 抑止不行三者细微使。 谓第八地彼上上。 一切烦恼一切不行。 及尔焰障依少故。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萨几种过断名断彼使。 佛告观世音。 有三种。 初皮过断。 第二肤过断。 第三骨过断。 离一切使者。 我说唯佛地。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菩萨几阿僧祇劫断彼诸过。 佛告观世音。 有三无量。 或刹那。 罗婆摩睺妒路。 半时一时日夜。 半月一月离兜(二月为一节。 一节名离兜)。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此诸地菩萨烦恼起。 有何相何过何德。 佛告观世音。 不染污相。 所以者何。 谓菩萨于初地入一切法界。 彼知烦恼起非不知。 是故名不染污相。 不能令自身生苦故无过。 为众生界作离苦因。 故菩萨起烦恼。 有无量功德。 观世音白佛言。 奇哉世尊。 乃至大义菩提令诸菩萨起烦恼。 胜一切众生声闻缘觉善根功德。 况余功德。 观世音白佛言。 世尊。 世尊所说声闻乘及大乘即是一乘。 有何义。 佛告观世音。 我说声闻乘法。 所谓五阴内六入外六入。 如是等我说即是大乘一法界一道。 是故我不说有种种乘。 而彼如所说义而起妄想。 或建立或诽谤说种种乘。 彼见相违各各诤论故作是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说种种自性  是皆同一道  下劣上妙乘  无有种种异  如说随妄想  建立或诽谤  彼见义相违  愚惑种种解  地摄想所治  胜生及愿学  此说大乘道  勤修速成佛 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 世尊。 相续解脱经中。 此经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观世音。 此经名地波罗蜜了义说。 如是奉持。 说是地波罗蜜了义说时。 七万五千菩萨。 得大乘光三昧。 发布时间:2025-05-14 13:56:2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