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 内容: 大乘华严部·第0107部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上一名普贤菩萨定意大感动品第一闻如是。 一时世尊。 游于摩竭境界法静道场。 初始得佛。 光炜明曜。 宣真谛藏。 演如来慧。 畅三世要。 布无挂碍道宝之定。 佛时以此普智无极[火*霍]然正受。 其定惔怕。 忽无形像。 亦无中外。 静无见闻。 所居正受。 乃大旷荡。 汪洋无极。 难遇难闻。 亿世之遇。 时逮此定。 佛定无量。 无不昉彻。 以悉通慧。 得普智力。 无限清净。 斑赞如来。 以无巢窟。 陶现佛身。 得大空寂微妙之句。 乃弘无极佛诸感动。 等无所住。 而转慧行。 名称普世光扬如来。 应时之兴。 为现佛土。 以其一相。 了达无相。 无相无行。 亦复无相。 威炎亘然。 照于十方。 无上佛定。 震曜如斯。 尽极诸土。 同时现变。 都世一切。 莫不雅奇。 尔时会场。 有一菩萨。 名曰普贤。 承佛圣旨。 而自念曰。 今日如来。 所现感变。 从往古来。 所未闻睹。 如是瑞应。 必有殊特无尽之要。 当使他方诸大菩萨咸共受持。 即如其像。 而为正受。 放大金光。 照十方土。 于光明中。 散天华香。 而作天乐。 其乐柔和。 同一洪音。 普贤菩萨。 告诸族姓子。 释迦文佛。 今日当演未曾有法。 族姓子等。 所欲者成。 寻顷之时。 菩萨大士。 如尘之数。 普悉来会。 是时世尊。 以大正受。 靡不贯焉睹于诸众。 无不明尽生者终者。 及其成灭。 以所正受。 悉无不达。 旷定普至。 无窈不彻。 察众来会。 纯悉菩萨。 皆大童真。 为摩诃萨。 如十方土尘埃之数。 志悉高妙。 独步殊特。 悉在最署。 封拜无上法身无量。 而皆具足。 名流显称。 普至十方。 各住要行。 所住如佛。 势力无敌。 猛喻师子。 得金刚志。 慧无挂碍。 智德纯厚。 重过须弥。 心喻虚空。 而不可量。 揽总持慧。 而自娱乐。 晓了诸法本无之界。 尽得诸佛相好庄严。 皆能分身。 十方现化。 悉于极世。 如佛感动。 游步无侣。 威神独尊。 能于十方。 大师子吼。 以金刚志。 陷碎魔怨。 伏之以慈。 降顺唯德。 却众外道。 进退自由。 道德正想。 祐济一切。 皆雷法鼓。 已举法幡。 震鸣法珂。 列竖法幢。 其所游居。 莫不信解。 尔时于是来会菩萨。 各随行立字。 其名曰刚意菩萨。 过意菩萨。 说意菩萨。 上意菩萨。 施意菩萨。 龙意菩萨。 果意菩萨。 调意菩萨。 力意菩萨。 旷意菩萨。 无限意菩萨。 解意菩萨。 最意菩萨。 天意菩萨。 祠意菩萨。 处意菩萨。 事意菩萨。 尊意菩萨。 法意菩萨。 寂意菩萨。 德意菩萨。 一意菩萨。 一相菩萨。 善意菩萨。 幻意菩萨。 大意菩萨。 势意菩萨。 人意菩萨。 佛意菩萨。 达意菩萨。 长意菩萨。 无思菩萨。 无边菩萨。 严志菩萨。 无际菩萨。 严本菩萨。 深界菩萨。 普便菩萨。 龙明菩萨。 持曜菩萨。 佛土菩萨。 心王菩萨。 一行菩萨。 升通菩萨。 达慧菩萨。 福行菩萨。 法炽菩萨。 明世菩萨。 持世菩萨。 兴安菩萨。 最上菩萨。 无上菩萨。 无比菩萨。 无等菩萨。 明光菩萨。 光曜菩萨。 美光菩萨。 一王菩萨。 势业菩萨。 法雨菩萨。 持妙菩萨。 普严菩萨。 慧眼菩萨。 法首菩萨。 慧云菩萨。 持地菩萨。 法王菩萨。 善建菩萨。 最愿菩萨。 行妙菩萨。 慧藏菩萨。 意王菩萨。 修内意菩萨。 普智菩萨。 持过地力菩萨。 土力势菩萨。 善月菩萨。 大山顶首菩萨。 宝山顶菩萨。 放光菩萨。 上场王菩萨。 无当势场菩萨。 无胜威菩萨。 大龙首菩萨。 道首菩萨。 普调菩萨。 无退进菩萨。 持佛英轮菩萨。 无惑菩萨。 威行菩萨。 无思意菩萨。 无量意菩萨。 佛变菩萨。 无尽藏菩萨。 慧首菩萨。 法耀菩萨。 慧茂藏菩萨。 雨觉雨菩萨。 边现菩萨。 无愚现菩萨。 刚通菩萨。 慧刚菩萨。 金刚耀菩萨。 慧刚意菩萨普目菩萨。 广目菩萨。 吉首菩萨。 如佛威菩萨。 持佛金刚菩萨。 严普智菩萨。 慧庄菩萨。 普贤慧藏菩萨。 如是等十方佛土。 如虚空等尘菩萨摩诃萨。 一切悉与堕楼近菩萨。 (丹本随楼延菩萨)宿共等行。 修菩萨德。 德皆具足。 尔时等目菩萨。 承佛威神。 忽从坐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向佛叉手。 白世尊曰。 欲问如来平等正觉。 若当听许乃敢自陈。 佛告等目。 随若所问。 恣问如来。 佛从汝意。 当为发遣。 令汝欢喜。 于时等目。 寻白佛言。 云何世尊。 菩萨。 为以几无思议之定。 得应普贤菩萨之行。 而致与等勇世誓愿。 及其所修。 庄严定行。 于定自在。 而以娱乐。 以其定力。 感动诸定。 唯愿如来解说议归。 于是世尊。 告等目曰。 善哉善哉。 等目菩萨。 乃为去来现在诸佛菩萨。 广其道场。 宣畅要议而质是问耳。 若是等目。 普贤菩萨。 今在此会。 得无思议菩萨感动。 为修无量菩萨之行。 得无思议菩萨变化。 已净菩萨难值之愿。 致无退还。 菩萨生行。 修诸无量。 广德净行。 等越无量。 辩才无碍。 以大悲于诸无厌。 以诸愿于际无扰。 咸当共请此彼。 当说诸定正受卓变之行。 于时众会。 闻彼正士所入名称。 皆与恭敬。 普有瞻望。 欲见普贤菩萨而不睹之。 不闻言音及坐处所。 所以者何。 如来威神。 普贤菩萨力之所致。 尔时等目菩萨。 前白佛言。 普贤菩萨。 今所游在佛告之曰。 普贤菩萨。 在斯会场吾膝左右。 游居不动。 时等目菩萨及与大众。 以其神力悉观察之。 不知所在。 重白佛言。 吾等不睹普贤菩萨及其坐处。 世尊告曰。 如是族姓子。 汝等不见普贤菩萨身及坐处。 所以者何。 其普贤菩萨。 处深行故。 不可得以。 其慧行住无碍。 得如师子强猛之故。 得佛无上感变。 寂无碍际。 住佛十力法界首藏。 致佛威神。 严无毁慧。 于三世等。 诸佛法身。 普贤菩萨。 净一心界时。 等目菩萨。 于如来所。 闻普贤菩萨德行。 修菩萨十定。 皆愿见普贤菩萨。 思侥推求。 等目菩萨。 及一切众。 都不见普贤菩萨。 时等目菩萨。 从定寤起。 而白佛言。 吾以十无数千三昧。 而正受。 亦不见普贤菩萨身口意行及其处所。 亦复不睹所住游行之地。 佛告等目。 如是如是。 汝等不见普贤菩萨。 所以者何。 已学菩萨行无尽地。 又是等目。 其于明慧幻化字说。 宁可分别慧幻色不。 曰不可。 世尊。 其幻化不可处别。 况其普贤菩萨。 身口意行。 见可入处。 所以者何。 以其深邃无思议德备之故。 亦以无量敷演无尽故。 解达金刚之慧。 取要言之。 晓了无量诸法性界。 于诸刹土。 而无所著。 于一切身。 解无体行。 无所入。 无所有法等吾我神足境界。 而无毁坏诸住际者。 而无著财。 以神通解本无。 诸族姓子。 欲见普贤菩萨者。 彼无蔽碍。 闻亦无碍。 礼敬无碍。 心敬无碍。 意念无碍。 趣向无碍。 睹见无碍。 修入无碍。 求索无碍。 普贤菩萨志愿。 彼无缚碍。 时等目菩萨。 及诸菩萨众。 咸悕乐欲见普贤菩萨。 并共叉手向顶。 作是言曰。 自归诸佛。 自归普贤。 三称如是。 于是世尊。 告等目曰。 当察此菩萨大会。 吾告敕汝。 汝当请普贤菩萨。 都向诸方。 以其明目。 正在身中。 以求索普贤。 以诸法本而定正受。 解法无欲。 当以一心。 向普贤菩萨。 当解本无之际。 身之吾我使立诸土。 当分别诸根。 普使所至。 永致普贤。 作是行者。 乃见普贤。 时等目菩萨及会大众。 从世尊闻即以头面为礼。 咸请普贤。 其请之顷。 普贤菩萨。 兴为感动。 使其大众咸见普贤。 于世尊足左右。 坐大莲华上。 其此众会。 一切菩萨。 出现其身中。 于诸国土。 莫不见者。 其去来普土诸佛。 展转相见。 诸佛之音。 畅三世慧。 尔时等目及菩萨众。 见是变化。 咸悦欢喜。 率礼普贤。 尔时以佛威神亦普贤菩萨宿德所致。 天雨众华。 纷纷而降。 诸天璎珞。 箜篌乐器。 相和而鸣。 天雨泽香。 遍诸佛界于虚空中。 有天鸾音。 诸三恶趣。 一时休息。 无量大脱菩萨之众。 登时悉解普贤菩萨诸德之行。 尔时等目。 而白佛言。 此普贤菩萨之德。 为无有量。 不可限行。 为无称限之行。 为无断行。 为无转行。 普流之行。 为无所不周至。 为无回还之行。 分别诸法行明。 无分别随一切方便之行。 等过口行。 世尊告曰。 如是。 等目。 如尔之言。 普贤菩萨。 以净无数众生。 无极清净。 无量功德。 兴无数福。 修无数相。 德备无限。 行无等伦。 名流无外。 无得之行。 普益三世。 有佛名誉。 普而流着。 普贤菩萨。 行绩若斯。 说行定品第二尔时佛告普贤菩萨。 当为发遣等目菩萨所欲。 并诸菩萨畅诸菩萨场。 当说菩萨摩诃萨十定方便。 普贤菩萨本行功德。 咸修当行。 何等十。 一曰。 得初始大德之明。 菩萨摩诃萨方便之善。 二名悦向大定之行。 得菩萨摩诃萨方便之行。 三名明度诸刹之清净。 四名修内性之清净。 五名过去藏之清净。 六名照明慧藏。 七名诸佛慧音清净之声彻诸佛土。 八名分别一切众生身行法界而得自在。 九名得无著旷荡之行。 十名得致菩萨摩诃萨大行方便。 此为菩萨摩诃萨十大定。 此为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已说今说当说。 其诸菩萨。 能行十定心。 入是者。 此名为觉。 此名为正觉。 此谓如来为持十力。 此名为导师。 名为大师。 名为普智。 名为显现。 名无尽行。 名无限行。 名最法导。 其得是三昧。 为普现诸佛国。 于诸国土。 游乐自在。 彼则督住众生之界。 为达众生所入。 为致无疑之藏。 为入法界要行。 为觉明无量法界。 为达去来现在诸如来行。 为见诸如来法。 为述解达诸言说利偶。 为得音声字句之行。 为具足菩萨清净之行。 为得住菩萨诸愿之行。 彼于三世。 明一时行。 了一切无二之行。 能说诸佛法。 以方便行。 转诸法轮。 而不回还。 悉觉去来现在诸佛之要行。 以一佛之觉寤。 说诸佛之要。 此则诸菩萨法要。 彼觉此慧。 明了普智。 无胜踰者。 为具足普贤之行。 为明利菩萨诸定慧行。 得诸总持。 分别三世。 得睹去来现在诸佛。 成立一切于普智之慧。 此则菩萨诸土清净。 此则得睹诸佛行处。 菩萨得是法要者。 于菩萨法界。 而有强力。 以此十定。 畅无边德。 德如虚空。 为无限之边际。 明照无量。 为世法王。 普于众生。 得无量慧。 广分十力。 明畅闲居。 修静之心。 普入于寂静之行。 以大慈如师子。 为慧丈夫。 为显法炬。 诸德之名。 而无断尽。 普世声闻缘觉。 而无思议。 通达法界。 已住法积。 晓种种说权方便行。 明达一切诸音声说。 得持无像。 解像方便。 得净所生。 则净佛种分别法等。 则与慧等晓解法施。 入常方便畅有顺实。 普化慧道。 明净内性。 能普受众行。 兴诸道场。 慧寤觉道。 于菩萨处。 而无限尽。 普能示现诸大变化。 明普智行。 觉寤方便。 此谓普贤之说。 是为菩萨十定广普之行分别之说。 此谓菩萨之要行。 于是等目菩萨。 从佛闻知。 当应请其彼菩萨。 咸乐等目菩萨。 所与告诸菩萨众。 是族姓子等。 有十正受。 为应菩萨无余之法。 何谓十。 兴于佛法以顺慧行。 化度众生顺入慧行。 明诸国土了声慧行。 惟法界慧。 受菩萨方便慧行。 入不退转菩萨之慧。 为诸众生观法慧便。 制持心力方便之慧。 广入菩萨心行之慧。 诸佛普智法兴愿之慧。 是族姓子。 此谓菩萨摩诃萨十无余荡尽之法。 又族姓子。 复有菩萨摩诃萨十法兴无量心慧。 何谓十。 谓为明解众生境界。 度诸兴起。 自了心起。 谓过诸佛。 兴无数心。 奉诸佛德。 兴心众养。 谓睹佛而有无量。 目所见者。 兴无量心。 谓遇诸佛所入音声。 而受度之显无数心。 谓诸佛之限。 分别遇其方便之慧。 是谓贤圣兴无数心。 谓如来道入无著之力为兴无数心。 谓普智力。 当行微妙。 兴致佛法。 以善分布兴无量心旷荡之行。 谓佛境界。 而无有量普入之行。 为兴无数明心之行。 谓佛辩才。 内性所愿。 皆获而致。 求诸佛法兴无数心。 谓如来会场。 普而入现诸身处兴无数心。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兴十无数心。 又族姓子。 菩萨大士。 复有十德入定意慧。 何谓为十。 一者在东正受。 忽南起寤。 二者处南正受。 在东觉寤。 三者东北正受。 西南而寤。 四者西南正定。 东北为寤。 五者在南慧定。 忽北现寤。 六者于北现定。 出南而觉。 七者西北入定。 东南现寤。 八者东南而定。 西北兴寤。 九者居下正受。 忽上方寤。 十者上方正受。 下方亘寤。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入十定意分别之慧。 又族姓子。 菩萨大士。 有十大定方便之慧。 何谓为十。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现三千大千之土在一莲华之上。 自见己身。 在其华上。 结加趺坐。 于三千大千。 而现其身。 于三千大千。 而现其明。 于一一方。 而立其身。 以一一之身。 入三千大千之土。 于诸刹土。 一一四天下。 现亿百千菩萨。 于一一菩萨行。 现亿亿顺度之化。 于一一所化。 复现亿亿分别。 具满诸根。 于一一分别诸根。 而得具满亿千菩萨。 皆是不退转法者。 不为一身。 亦不多身。 亦不入正受。 亦不觉寤。 譬如族姓子。 阿须轮王。 其本身长七百由延。 神力现身。 六十八百千由延。 立于大海。 出现半身头与须弥山为齐。 所现化身。 六十八百千由延。 于其本体。 不有毁减。 如本王体。 四大之身。 亦无疑惑。 又于大体。 想若他身。 于本身者。 不想终没。 以所王身。 憎然一常。 以化为乐。 化为旷力。 以尊能化。 所现不疑。 亦复无惑。 彼阿须伦。 怀有贪淫嗔恚愚痴垢毒诸秽。 兴邪贡高。 处于大海。 止有宫殿。 由能兴立化身如是。 况其菩萨。 大士之等。 晓了幻化诸法要者。 明解睹世。 皆如梦耳。 知诸佛兴。 明达普世。 悉了了之。 亦如化矣。 解诸音声。 皆如响耳。 观于诸法。 而顺度之。 又如法身。 本之清净。 晓入诸法。 亦复如是。 明了身心。 旷无所有。 解无数身所入之处。 皆发为佛。 行道清净。 其得住于斯大定者。 岂应有疑。 况当惑哉。 何得闻耶。 其行如是。 致大定场。 睹世现身。 身入普世。 如彼水神。 立于本位。 因所受体。 变化大身。 譬如族姓子。 比丘观身。 内外不净。 亦观色识悉皆如之。 精勤修行。 菩萨大士。 亦复如是。 以观法身。 而建显行。 其所入者。 彼悉睹世。 亦见世法。 于其世法。 净无所著。 此则菩萨。 感动境界。 由斯大士。 得正定故。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入于普世。 世所不动也。 神变品第三又族姓子。 菩萨大士现三千大千土其数如尘。 一一尘土。 入而现身。 于一一身。 现明普照。 于一一明。 现众色像。 复一一相。 现有宣畅。 一一宣畅。 现化众生。 而于彼此。 菩萨悉知诸土所有。 解土欲着。 明土清净。 晓入诸土。 知土所处。 了土住止。 明晓诸土。 知诸土行。 如其菩萨。 入土如之。 如其土菩萨入如之。 不以想土。 而现所生。 不以法本。 有所毁土。 譬如族姓子。 日欲出时。 日光先照于七宝山。 其七宝山。 绕须弥山者。 明复次彻七山之间。 日炎转[火*霍]。 山之金精。 其明展转。 相晃昱昱。 夫日行照。 从次悉明。 日之宫殿。 普遍明昺。 又日宫殿。 弗有其限。 亦无所碍。 不念所照。 亦无所照。 又其日光不着于山。 亦不离山。 其日明者。 不在虚空。 不离虚空。 如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以此之明。 人普等住于大定者。 斯须一时。 一日一夜。 半月一月。 一岁百岁。 及劫兴衰。 有着无著。 广狭粗细。 喜有佛世。 及菩萨众。 有遇佛时。 一切所止。 佛土清净。 诸所住处。 种种类行。 普无数众。 生死无量。 不可思议。 有去来见。 无去来见。 及种种宝。 至无量宝。 种罪种罪复报。 应清净人彼国土处。 普念诸土。 诸所有土。 极于众刹人是菩萨。 尽悉现之。 都入了现。 游之教之。 如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以住此定。 于诸土不想所止。 于诸法不离法本。 亦不入土。 亦无所想人彼菩萨不想刹外。 不想有土。 不想无土。 不坏土想。 亦无所毁。 又彼菩萨。 于诸法。 不一想。 不非想。 亦不求法。 亦不毁法。 法界本无皆悉了之。 幻事品第四譬如族姓子。 幻名帝父。 帝界所行。 其有善学行此幻者。 明晓术已。 于四幻道。 现此帝父大幻之事。 普众咸住。 共观视之。 诸天都聚。 在于一处。 现一日七日。 半月一月。 一岁百岁。 复现城墎。 县邑聚落。 复现江湖渊海。 河流诸水。 现云兴雨。 作此大变。 现严诸土。 不以所现与岁月诤毁。 所现幻化。 兴天欢乐。 而于幻体。 亦无所损。 诸天见之。 亦无疑怪。 是菩萨大士之等。 以此大定而为正受。 于一刹土。 现无数土。 有其诸大地水火风。 如海宝山。 及须弥山。 铁围山大铁围山。 尽人境界。 城墎县邑。 及诸聚落。 像天宫殿。 诸龙宫室。 众神所处。 香神所居。 水神所游。 瘿神所之。 伎神所乐。 恬神所安。 又像极世诸所宫殿。 及欲色界。 至无色界。 又小千土中千土。 三千大千土。 有罪无福。 一切众类。 转身生死。 明达尽之。 于彼等念。 入以明慧。 审见无见。 于诸刹土。 不有疲劳。 弃此刹劳。 不有斯劳。 弃诸土行。 无土无行。 所以者何。 伏入法故。 又彼菩萨。 于诸法入无著法。 于诸法界。 不想有念。 空无所行。 于诸刹土。 不想空行。 于诸受身。 亦无寿行。 因缘诸法。 如审谛见。 亦无命行。 于诸起灭。 化转以法。 于化无化。 菩萨以法。 具愿入故。 菩萨行寂诸法静故。 菩萨行化不想化故。 普度众生等如来法之清净故。 菩萨法界。 行无思议法无取故。 菩萨行悲。 普悉善权化众生故。 菩萨如是。 处于一刹。 明无数刹所住行处。 了无数类众生身行。 现于无数菩萨修立。 念于无数佛之兴显。 受诸如来平等正觉。 法要之说。 于彼自修菩萨行。 于此寂没。 而彼等现。 于彼寂没。 忽此等现。 行不毁吾。 入于法界。 明入寂静。 忆念于慧。 以益于冥。 如彼幻师住于此地。 而现幻化。 不以现幻。 有损于地。 所现幻事。 依因于地。 幻不念昼夜。 不坏时节。 菩萨如是。 以无刹界而入于土。 以无国土明了于国。 又以国土而晓无国。 以无色处现住于色。 不以一而毁于二。 亦不以二而毁于一。 譬如幻名解普土法。 入于法幻。 明入慧幻。 已入慧幻。 晓入行幻。 已入行幻。 而兴慧幻。 而以慧幻。 了别诸行。 如彼幻士。 不于地外。 而现其幻。 亦不在众观人之外。 菩萨如是不以虚空入诸国土。 不以土外而入虚空所以者何。 土入虚空而无毁故。 能入国土则入虚空。 是彼菩萨。 普严庄校。 以土境界。 入文诸行。 等见无见。 致以无怀。 修明解了。 行而观之。 一弹指顷。 遍无数土。 悉了诸所。 生于劫过。 劫所可行者。 以一时间。 于无量劫。 复过是数。 过所兴积。 不有惟想此之过劫。 一弹指顷。 广所现作。 不以意念。 乐慧幻故。 是菩萨学明度无极。 以过慧幻。 达入世幻。 明越法幻。 与世幻无诤。 普遍慧行。 幻极三世。 而过无数。 幻过通慧。 入于心幻。 过亿无限。 过诸佛幻。 普度无极。 菩萨如是。 解入诸土。 都土都悉晓了。 永无所著。 都亦无念。 如彼幻士因帝网幻。 普现诸幻。 不处于幻。 亦无所惑。 菩萨如是。 得入诸法度无极者。 不念入法。 入法不惑。 是菩萨名广普大定。 菩萨乐定品第五又复诸族姓子。 等目菩萨摩诃萨。 东方去此。 过无数佛刹。 于彼有土。 名最上度无极。 于彼有定正受。 号无上度无极。 如其所过本土。 乃得最上之土。 其土或有土而正受。 或早时。 或中时。 或复晡时。 或西时。 或晚时。 或念之顷。 或斯须之顷。 或时节之顷。 或五夜间。 或十五日间。 或一月间。 或复一岁间。 或百岁间。 或千岁间。 或千万岁时。 或亿万岁时。 或亿百千万岁时。 或亿那术百千万岁时。 或一劫时。 或百劫时。 或千劫时。 或百千劫。 或亿千那术劫时。 或无数劫时。 或无量劫时。 或无边幅劫。 或复无限劫。 或无尽劫时。 或无思议劫时。 或无限如虚空劫时。 或有无限念劫时。 或有无限量而过量劫时。 而彼菩萨。 不以法之时故有住而有欲想。 亦不以时节之住而有欲想。 又彼菩萨。 不以种种之时而起疲劳想。 亦不于中而起想。 亦无二行。 亦无吾作。 亦不有念。 亦不无念。 亦无想念。 亦不念坐定。 亦不有起想。 以一切诸法无限量故。 譬如日天子。 与诸天而有所照道。 日者行之。 诸天亦无行止。 日亦不夜出。 亦不念昼。 日日已没。 乃知耳。 亦非彼天所知也。 亦不坏败于夜。 菩萨摩诃萨。 亦如是。 以通此定。 于无数国土。 而定正受。 亦无时节之念。 亦无其念想。 是谓族姓子。 菩萨摩诃萨。 所名土最上度无极之定。 为无上无比权慧之行也。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中大权慧定品第六又族姓子。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众生之身佛身。 而等解之。 彼以此。 多观如来。 于无数国土。 如尘数。 于诸如来一切。 而供养。 一切众花。 一切极世众宝。 以供养。 一切众宝供养。 散其上。 一切众饰供养。 种种经行之处供养。 以无央数一切摩尼宝。 起塔精舍。 而供养所可供养。 过天之所作所为供养。 皆佛之威神。 一切佛土清净。 种种供养。 皆佛所念佐接。 而以此供养佛。 亦以供养诸佛礼足。 彼诸如来。 以尽身之化。 而[打-丁+(目*夬)]以其恭肃。 而问诸佛法。 愿说诸佛平等法。 敷演诸佛大法。 入诸佛要行。 行于大悲。 入于无限顺行等力。 思诸佛入诸众生要。 明入本积。 亦不知佛之兴。 亦不觉诸如来灭。 譬心之兴念。 亦不知所由起。 亦不知其所归。 菩萨亦不觉如来起。 亦不觉如来灭。 譬如于昼日时。 野马之河。 亦不由阴有。 亦不出于彼泉。 亦不处于地。 亦不从东嵎来。 亦不有。 亦不无。 亦不善。 亦不不善。 亦不清亦不浊。 亦不可饮。 亦不可污。 亦不有。 亦不无。 亦不味。 亦不可味。 有形如水之像。 缘此而兴念。 如野马之河。 便有河想之念此去想念。 而远于近。 而无所毁。 野马之河。 亦不可处。 菩萨亦如是。 于诸如来不兴。 亦不识如来兴。 亦不识如来灭。 以相想诸佛有耳。 以无相而无想。 是诸族姓子。 诸菩萨大士。 名曰清净之定。 以此定正受。 而觉寤。 而不失其定。 譬如明了人寝寐。 于梦中所行。 知皆无因缘。 悟以皆识知之。 菩萨大士。 亦如是见诸佛而忘其识。 持诸佛法。 知诸如来众坐之场。 胜致诸佛土清净。 解了谊理。 明了分别诸法之要。 广显诸法之因缘。 显益佛种行净诸佛威神。 广演诸佛辩才。 是族姓子。 诸菩萨大士大定之权慧也。 无量如品第七又族姓子。 菩萨大士行。 念过去诸佛如来。 兴度无极。 至劫过劫。 过诸土尽无极。 明知诸土尽劫过劫。 当明知诸佛之兴。 尽劫过劫。 明了诸佛。 兴敷说经。 度无极法。 从劫过劫。 说法度无极。 明知意行度无极。 明诸情度无极。 于情度无极。 知行种种。 乃明了种种如来寿命。 彼此皆知。 于诸寿命。 过岁亿那术。 彼此皆知。 彼以此慧而行。 知无量如来贤行。 本无无量贤。 明知过去诸土。 本无无量。 明知过去诸劫。 本无无量。 如过去明知如法本无无量如。 知过去心本无无量如。 知过去脱本无无量如。 知过去众生行本无无量如。 知过去所说本无无量如。 知过去起本无无量如。 以其定正受。 名曰过庄严藏。 以发一心。 能过百千劫本无无量。 以其心。 过亿百千那术劫。 复过无数劫。 复无思议劫。 复过无称限劫。 复无边劫。 复无量劫。 复过阿僧祇劫。 复过不可思议劫复过无望劫无望。 复过无望劫。 其因缘。 而无有灭。 过去无所因定正受。 而立其十法。 为彼定。 复有悟。 亦立其十法。 于诸如来。 得入不思议。 亦清净而起。 亦无住修立。 得之督致之。 受满奉持。 求平等入三场。 何谓十。 一者解了本痴之行。 二者辩解无尽法。 三者分别无毁无诤。 四者分别无住。 五者辩才无动。 六者已所说而至诚。 七者为一切依住。 八者悦向三界。 九者为诸德本之上。 十者于诸法而无轻慢。 此族姓子。 是为十无限定之行。 其是十定而悟。 譬如族姓子。 身在胞胎。 当应生者。 神识已入。 其此时间。 菩萨亦如是从定悟。 以此十。 而流注于法。 其时得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得过去清净也。 权慧清净品第八又复族姓子。 菩萨大士。 以一一国净故。 便入一一土。 乃已修一一土。 而现于一一土。 顺持一一土。 则住一一佛国土便明一一佛国土已。 晓了一一土。 便游转一一土。 则了知一一土清净。 于彼诸土。 于诸当来。 为人之上。 于诸土。 在诸劫数。 而有所说。 于诸劫。 明了诸像。 于诸劫而悉分别之。 于诸劫。 而顺导之。 于诸劫。 而念平等。 于诸劫。 莫不兴发。 于诸劫。 而行无量。 于诸劫。 香有普美。 于诸劫。 而有伤愍。 于诸劫。 无有过去诸佛世尊。 当来所说。 或无所说。 有所授决。 无所授决。 众异名号。 无数名号。 无量名号。 无限名号。 无边名号。 阿僧祇名号。 无思议名号。 无际名号。 无望名号。 其当兴起。 愍度众生。 现为法王。 修行为导故。 而当普说三十七品。 广叹诸功德行。 当广演说明显之行。 又当清净其意。 性行修立。 当成众德之行。 当广宣布。 要上之行。 又当建立普智之议。 亦当过度诸如来行。 亦当修成具足诸愿。 又亦行过具足之慧。 晓了明尽成德之善。 又过于最上庄严。 明晓之行。 立上眷属。 亦复晓了。 具足于法。 又复修晓罪福之应。 又复修观成相具足。 晓了解知具足之善。 晓了解达平等之德。 亦晓了诸佛世尊意。 亦知其种姓。 解其权行。 亦知方便。 知其变化及所趣向。 亦知成佛。 知度人物。 知度无数众生。 知诸如来般泥洹。 知诸佛时节。 而其发心顷。 明了劫事。 复过百劫千劫。 百千劫亿劫。 又过阎浮提如尘数劫。 复过四天下如尘数劫。 过千天下如尘数劫。 过大千如尘数劫。 过三千大千刹土如尘数劫。 过如诸佛国尘数之劫。 复过如千佛国如尘数劫。 复过如百千佛国尘数之劫。 复过亿那术佛国如尘数之劫。 复过无数佛国如尘数之劫。 复过不可计劫。 复过无量如尘数之劫。 复过无边际如尘数之劫。 复过无称限尘数之劫。 复过阿僧祇尘数之劫。 复过无思议尘数之劫。 复过无我限尘数之劫。 复过无限乐尘数之劫。 复过乐无乐尘数之劫。 菩萨以住慧明藏三昧。 受持一一国土之说。 如是亦入一一国土种姓如一一国土。 于无限乐尘数之国。 亦尔。 明知当来无限国土。 菩萨以慧定。 而普入意所向念。 有十依住处。 何谓十。 一者谓思乐佛土。 如尘数如来所建立。 其菩萨。 为佛威神所立。 二者菩萨为法所住立。 于世明达十总持。 已得十总持。 究竟无尽辩才。 三者菩萨依行。 为行所立。 究竟最愿。 而行具足。 四者菩萨依德力而得立。 而无能过胜者。 五者菩萨依慧而立。 于佛法行无碍故。 六者菩萨依大悲立。 转于法轮。 以无回还故。 七者依彼众行而立。 于众文字诸法之行。 善修立故。 八者菩萨依诸所生最上法立。 开甘露门。 闭诸恶之门故。 九者菩萨依慧力立。 行菩萨行。 而无断故。 十者其菩萨依等力立。 具足于施力。 度无数众。 使行清净菩萨所依无数力故。 明了无限数劫。 菩萨得依法力。 以诸法本清净故。 诸所生无数故。 此谓菩萨摩诃萨第六最大慧定之行。 其菩萨住是得致晓了无限数劫行。 明了分别无限数劫权便之行。 晓了无限数众生所行权行之相。 于无限数罪福之行。 分别已达。 而得权行。 复于无限数所行精进。 现入众生于行无行之权。 便于行无行。 于善恶有无限数之权行。 于行无行诸法。 解达权行。 于行无行。 于诸时佛兴。 如其像。 如其说。 如其起尽诸佛行解了诸佛种姓权行。 于行无行。 解说无量慧门。 回转权行。 于行无行。 普智感动。 无数变化。 如时示现之权行。 譬如族姓子。 日天出时。 有目之人。 展转见诸郡国县邑聚落。 亦知高下山川崄峪。 知诸树木种稷。 知诸好丑。 亦知净不净。 世之所有。 亦知之。 明目解达。 有了意当观。 族姓子。 日光之无异。 而其明照。 现有目者。 因其光普见众色。 如是族姓子。 其菩萨已达无异之定。 明了一切有行无行。 亿百千那术。 知其种稷。 明之识之。 以其明了。 以十无惑。 充满十方一切众生。 何谓十。 一者现于众生。 不惑德本。 二者无惑化度于众生。 三者无惑处度众生。 四者无惑于众生所兴行如应如言。 究竟诸议。 五者所行无惑。 于诸国土而清净。 六者诸所入无惑。 于诸佛土。 所行无行。 于行无行。 决众生狐疑。 七者无惑所誓愿。 如所请众生济度于行而具足诸愿。 八者无惑权行之法无限碍清净慧门。 九者无惑法说。 能普法雨。 罔制诸情。 于行无行。 于普智行。 使立佛道。 十者无惑慧之重任。 无限清净慧门之行。 无惑出现无冥。 而明照普世菩萨已住十无惑行法已。 住是定。 其菩萨。 寻从定起。 为诸天帝所礼为诸龙帝所敬。 而雨美香。 为诸神帝所见礼。 奉为诸谅帝所见宗敬。 为诸凤凰帝神所见归向。 为诸梵帝稽请。 为诸乐神帝所见叹美。 为恬神帝所见赞叹。 为诸香神帝所见追寻。 为诸人帝所见供养。 是族姓子。 诸菩萨。 以慧明藏定。 名为第六兴显大慧方便行也。 兴显品第九又复族姓子。 菩萨大士有定。 名诸佛明显国土清净。 云何族姓子。 诸菩萨诸佛明显国土清净定而正受乎。 于是菩萨。 入于东方世界。 从一国土。 至一国土。 于西南北方及四隅上下方。 亦从一国土至一国土。 于彼诸土。 普现兴佛事。 于诸如来前。 现佛感动。 现佛娱乐。 现佛显尊现佛境界。 现佛自在。 现佛师子吼。 现佛诸行。 现佛庄严。 现佛神足。 现诸佛众会。 现众会清净。 现众平等。 现众如一。 现众众大。 现众所依。 现众止处。 现众教化。 现众如应。 现众雄大。 现阎浮提众等会。 四域。 亦如是。 千国土亦如是。 于二千国土亦如是于三千大千国土亦如是。 具于亿那术百千国土。 具现众会之场于无央数国土。 现具众会之场。 如百千佛土尘数之国。 现众会场。 举要言之。 乃至无数无量佛土尘数诸国。 普现众会之场。 于彼众会之场。 现诸佛种种所见。 现诸佛种种身相。 现诸佛种种之时。 现诸佛种种之处。 现诸佛种种变化。 现诸佛种种之感动。 现诸佛种种庄严。 现诸佛种种威仪。 现诸佛种种色像。 现诸佛种种事。 菩萨于彼。 在在众会。 自见而普同现。 亦自见于彼。 而普说经。 亦自见普持诸法。 亦自知有诸法之权。 亦自知解。 诸义理。 亦自知解达虚空。 亦自知明了法身。 亦自知而无恐怯。 亦自知不处于有常。 亦自知不处有想念。 亦自知而无劳想。 亦自知晓了诸慧。 亦自知晓诸义。 亦自知念诸行地。 亦自知等念偶义。 亦自知复无所念。 亦自知专念诸佛。 亦自知等念诸力。 亦自知等念诸情。 亦自知等念空行。 亦自知等了闲静。 以知如是。 不念于土。 不念有人。 亦不念佛义。 亦不造法。 亦不坏身。 亦不坏身行。 亦不意念。 亦不入心行。 亦不念寿命。 亦不念我人处所。 譬如以法知法。 亦不兴有无菩萨行。 亦无念。 亦不念游诸土。 彼能现佛无数色像。 具满诸行。 能行等清净。 得致其处。 能具畅现佛之色相。 亦现佛所有光明。 所现平等。 而过清净。 以升致之。 而畅现之。 能具现如佛像色。 具现如佛光明。 亦现如佛意像。 亦现佛身无极相好。 亦现佛最威神之明。 亦现佛最身相之好。 亦现佛身金刚之色。 亦现佛身清净色像。 亦现佛身无量色像。 亦现佛身大清摩尼宝色像。 亦现如来身如七刃。 亦现如来身如八刃亦现如来身如九刃。 亦现如来身如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二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三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四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五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六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七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八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九十刃。 亦现如来身如百刃。 亦现如来身如十里。 亦现如来身如半喻旬。 亦现如来身如一喻旬。 亦现如来身如十喻旬。 亦现如来身如百喻旬。 亦现如来身如千喻旬。 亦现如来身如一阎浮利。 亦现如来身如四天下。 亦现如来身如千天下。 亦现如来身如三千大千天下。 或复现如来身如百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千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百千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亿那术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量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限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阿僧祇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边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际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思议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称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过意思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处所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可思议佛刹。 或复现如来身如无望过望佛刹。 如是菩萨。 现彼如来身。 如此无数色。 无数相。 现美无数。 现无数光。 无数网。 明现无数法本无。 现无数法。 本无吾我。 现诸法本慧。 所从起。 现无尽之身。 现无行之清净。 如是菩萨。 现彼诸如来。 于诸如来身。 亦无增亦无减。 譬如虚空。 而无疲厌亦无大小。 于无数土。 诸土窈冥处。 不以冥大。 其如来身。 亦如是。 以其弘大示无小大。 譬如月像。 照于阎浮提。 亦无大小。 其月像住明无往来。 其菩萨。 亦如是。 得致现如佛住是定。 亦不妄坏。 如来色像。 所现诸佛。 亦如梦耳。 于此无所见。 而有见。 而现诸佛如来音声。 所现诸佛如来音声。 于法空。 无所有耳。 而皆受法。 宣传此。 悉在无惑之法。 譬如众生。 死所归向。 而心由走。 菩萨亦如是。 于是三昧而住。 庄严诸土。 以佛慧。 度脱。 而清净。 菩萨以十速疾而应普等。 何谓十。 疾满具足诸愿行故。 疾明诸土照以佛法。 疾度众生法轮权慧故。 疾净诸土随一切行应故。 疾成于慧十力等故。 疾成平等以诸如来故。 疾欲降魔以大慈力故。 疾欲悦众生当断狐疑故。 疾现感动随应所度故。 疾向法门种种音声。 净诸土故。 菩萨有十印。 以诸法而印彼菩萨。 何谓十。 彼菩萨。 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 而行一德本。 彼菩萨合为一身。 以法身无踰者。 彼菩萨以一行。 如来无二故。 彼菩萨为无数场。 从无二生故。 彼菩萨为无限行。 与法身等故。 彼菩萨为无挂碍。 于世得十力故。 彼菩萨行空净法。 无二行故。 彼菩萨无漏。 为世极度故。 彼菩萨意无内。 普智权慧故。 彼菩萨为有护。 以诸佛故。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有大慧定。 名曰诸佛音声普照国土。 彼菩萨。 行此定正受。 无能为师者。 入诸佛法。 为无疑惑故。 为极世慧丈夫。 为清净故。 心本净明。 为最尊大故。 为极世唱导以自敬重故。 兴最猛健立。 当来诸佛。 普智本种故。 修慧成信。 言无二故。 过去慧无挂碍。 成法藏故。 以诸佛法。 为兴法雨。 如应众生行故。 譬如族姓子。 释提桓因。 摩尼释天王所处最尊。 其摩尼威明天帝释。 以此为威神。 其有得此摩尼宝。 威尊最大释天王。 以十事。 于忉利。 而致尊。 何谓十。 以天最色。 而喻于诸天子。 以天最像。 以天相现天最眷属。 以天极欲。 以天最乐。 以天服信。 以天最自在。 以天上意。 以天大智慧其摩尼宝德。 这得之者。 而致天之上尊。 菩萨亦如是。 这得定正受。 便得广大无极十慧。 何谓十。 谓于佛刹得无挂碍慧。 谓于诸众生本得起慧行。 谓依三世得如应慧。 谓于诸佛身得所依慧。 谓诸佛法而得慧行。 谓一切法而得一法慧行。 谓一切极世得入法身慧。 谓一切法本得平等慧行。 谓一切自在得所依慧。 谓一切法得致悦慧方。 得此定。 以诸佛音声。 于世界而清净。 菩萨复有十事。 而得身威清净。 何谓十。 谓以无得之得。 无限之行。 不处于土。 谓以无望之望。 以种色像于诸国土。 而住清净。 谓以无悕之悕。 而放光场。 为住度众生。 谓以无想之想。 而住其身。 以行兴诸佛。 谓以无求之求。 而雨无数华香。 以供养诸佛。 谓以无念之念。 而设种种音乐之供养诸佛。 以度众生。 谓以无著之着。 清净众事。 众饰无数以供养诸佛应如所度。 而度众生。 谓以无行之行。 而现种种色相。 得身清净。 现以无惑。 使众生知之。 谓以无所有之有。 而放种种清妙音声。 使众明知种种异语。 菩萨亦如是。 得是十分清净。 彼菩萨亦具满处。 何谓十处众生导见佛事。 谓住众生得信向诸佛。 谓安众生以佛法音声。 谓度众生得生于有佛土。 谓安济众生使信诸佛。 谓导利众生闻诸佛法音。 谓度济众生现佛感动。 谓宁众生念如其行应。 而具满一心。 谓安顺众生庄严诸佛。 谓利安众生以发菩萨心故。 谓永安众生具满佛慧故。 以此族姓子。 彼菩萨以此十事。 具安利众生。 其菩萨。 如是以满十度。 安众生已。 普为众生行佛十事。 何谓十。 一者谓彼菩萨。 以音声为众。 而作佛事。 以度诸会故。 二者谓见彼菩萨。 而兴佛事。 以顺导众生故。 三者谓彼菩萨。 方动之顷。 行佛事。 用心清净故。 四者谓彼菩萨。 振动诸土。 而行佛事。 齐转三恶道故。 五者谓彼菩萨。 方所现生。 而行佛事。 正悦众生意故。 六者谓彼菩萨诸所行宜。 而作佛事。 导利众生。 使意无惑故。 七者谓彼菩萨。 方升光明。 而行佛事。 秉持度无数众生故。 八者谓彼菩萨。 现修众德。 而行佛事。 劝立众生无数诸德故。 九者谓彼菩萨。 至成平等觉。 而行佛事。 使诸众生解一切法如幻故。 十者谓彼菩萨。 转其法轮。 而行佛事。 为普世说法。 兴贤圣宝久住故。 是族姓子。 彼菩萨大士。 行佛十事。 以度无数人。 济无数众生。 成满无量愿。 安立一切众意行。 永立佛事也。 外身现化品第十又复族姓子。 菩萨大士。 有定正受。 名身无毁。 使其菩萨。 得住此意。 而身无毁。 得满十无望。 何谓十。 一者谓于诸土。 而无望。 二者普于诸方。 而无望。 三者于诸想念。 而无望。 四者于诸众生而无望五者于诸法。 而无望。 六者于诸菩萨行。 亦无望。 七者于诸菩萨所愿。 亦无望。 八者于诸定。 而无望。 九者于诸像。 而无望。 十者于诸行地。 而亦无望。 是为十。 菩萨得致十无望。 便得住一切身无毁行之定。 云何菩萨。 得致众生身无毁定。 是族姓子。 菩萨于内身而正受于外身而觉悟。 于外身而正受于内身而觉悟。 以一身而正受以多身而觉悟。 以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 以人身而正受以鬼神身而觉悟。 以鬼神身而正受以龙身而觉悟。 以龙身而正受以质谅神身而觉悟。 以质谅神身而正受以天身而觉悟。 或以天身而正受以梵身而觉悟。 或以梵身而正受于欲界而觉悟。 或于欲界而正受于色界而觉悟。 或于色界而正受于无色界而觉悟。 或于无色界而正受现于地狱而觉悟。 或于地狱而正受现于饿鬼而觉悟。 或于饿鬼而正受现畜生而觉悟。 或于静而正受于众普而觉悟。 或于千身而正受于无身而觉悟。 或于有身而正受于无数身而觉悟。 或于无数亿那术身而正受现于空身而觉悟。 或于阎浮利而正受于瞿耶匿而觉悟。 或于瞿耶匿而正受于郁单越而觉悟。 或于郁单越而正受于弗于逮而觉悟。 或于弗于逮而正受于三天下而觉悟。 或于三天下而正受普于四天下而觉悟。 或于四天下而正受普于三处众生而觉悟。 普于海之境界而正受亦尽于海之境界。 与众生而觉悟。 或于须弥山上而正受亦复于山下而觉悟。 或于须弥山下而正受亦复于山上而觉悟。 或于七宝山间而正受亦复于山上而觉悟。 或于种种类而正受亦复于种种杂类而觉悟。 或于清净种种华香众宝庄严之间而正受亦复现于清净种种香华众宝之间而觉悟。 尽于四天下之境界。 与诸众生。 随其心意而正受复现于四天下之境界。 与诸众生随其心意而觉悟。 于千国土。 尽其境界而正受亦复现于千国土而觉悟。 于三千大千国土尽其境界而正受亦复现于三千大千国土而觉悟。 于亿那术百千刹土中而正受亦复现于亿那术百千刹土而觉悟。 于无数刹土而正受亦复现于无数刹土而觉悟。 于阿僧祇刹土而正受亦复现于阿僧祇刹土而觉悟。 于无量之量无限之佛刹土而正受。 取要言之。 如是等刹土普于其中。 而现觉悟。 从一天下如尘数。 至四天下。 复千天下。 复至三千大千天下。 复至亿那术刹土。 复至阿僧祇刹土。 乃至无限无数。 复过无限无数之刹土。 如是之数。 普于其中而正受。 亦于其中而觉悟。 于一尘中而正受复现于如此上刹土尘中而觉悟。 从如此上刹土尘而正受。 复现一尘而觉悟。 于一声闻中而正受。 复现无数声闻而觉悟。 于一辟支佛中而正受。 复现无数辟支佛而觉悟。 于己身中而正受。 复现于无数佛身中而觉悟。 于无数佛身中而正受。 复现于己身中而觉悟。 于一心念之顷而正受。 现于亿劫而觉悟。 于亿劫之中而正受。 现如心起念顷而觉悟。 或时觉悟或时正受。 或同时正受而觉悟。 或于本积而正受。 现于末积而觉悟。 或于末积而正受。 现于本积而觉悟。 或于现积而正受。 复于现积而觉悟。 于本积而正受。 于三世而觉悟。 于时积而觉悟。 于时积而正受。 于三世而正受。 于本无而觉悟。 或于本无见正受。 复于本无而忽觉。 譬如族姓子。 有人为鬼神所见娆时。 已为鬼神所得。 自在取参动。 亦不得自在。 唯从其鬼神耳。 便为随之于他身也。 己身不复得自在。 菩萨亦如是。 以得是定。 或内正受。 外而觉悟。 于外正受。 内而觉悟。 譬如死人。 其尸为他神所役。 而其事为他所追逐。 其所回转皆化耳。 其役之者。 是他神力。 如是族姓子。 以得此定。 而是菩萨。 而兴正受。 以分别而正受。 复以分别而悟。 以平等分别而正受。 以平等分别而悟。 譬如心自在。 魔变化自由。 或化为一。 或复为多。 或化为多。 或复为一。 不以一身而终亡而现其多。 亦不以多身而终亡而化现一身。 于时其一身。 亦不有一身。 不以知一而现多。 不以现多而知一。 若一若多。 从一而兴耳。 菩萨亦如是。 于一身而正受。 多身而觉悟。 或多身而正受。 以一身而觉悟。 譬如一类之地。 地而一味。 于其一地。 而诸聚落县邑。 所种各异。 味味不同。 地亦不想。 是味亦无种种识。 菩萨亦如是。 得此定意。 以一而正受。 而多觉悟。 于多正受。 而一觉悟。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名曰分别一切诸身第八菩萨之定。 其菩萨。 得所住宅处。 致十名誉法名誉常流。 何谓十。 一者为如来所称叹。 二者得如来平等威。 三者谓为佛明晓诸法。 而无挂碍。 四者谓为最尊用。 诸极世所供养故。 五者谓为普知用。 明晓一切诸法故。 六者谓为导师用。 一切极世。 所依凭故。 七者谓为唱导用。 晓了明入诸法故。 八者谓无上师。 众生法本。 普智无故。 九者谓为兴明用顺慧一切极世施大明故。 十者谓为十力。 得致最吉。 诸所作行故。 分别诸法。 以其慧达念。 具足无著之行。 谓为普现于正法轮。 得自在。 以此十名誉之法。 菩萨以此。 有最名闻。 菩萨复有十明显。 而甚威曜。 何谓十。 一者谓诸佛而等其明。 二者谓于其极世。 以法本明说兴造慧曜。 显振诸法。 三者于诸众生。 以明照曜。 种种明说。 四者以无数明。 进导以法场之明。 五者以法界之明。 兴显振说。 六者以感动诸法。 而不坏其明。 七者诸法无欲等。 以其无所作。 而不坏明故。 八者众生无欲等。 念世一切感动无挂碍故。 九者诸佛所立而无断绝。 善明照故。 十者诸佛之境界。 而度无极。 诸法本无。 明极世一切无所坏故。 菩萨以此十明。 而得光曜也。 菩萨复有十事。 于无所著句说觉而明了。 何谓十。 一者善修调柔于身行。 二者无粗口行。 三者柔软心性。 四者处无所住。 五者谓情无作。 六者谓行无所作。 七者于法无所毁。 八者慧无所起九者于法无觉。 十者顺彼以慧。 是谓菩萨大士降魔之定。 以众行伏之。 以一为多。 正受而悟。 无行行。 而于行而行。 于己尊大。 与佛等大。 以小而广泰。 以旷荡而狭小。 所趣亦无所至。 所至亦无所趣。 以无身为身。 于有身而无身。 以觉悟而正受。 以正受而觉悟。 于见无见。 于无见而有见。 是谓十也。 复有十事。 而为变化。 何谓十。 一者谓。 一切变化境界。 是皆定意。 譬如大神咒言行之通告。 现种种诸色。 明建无过者所现喻绝于咒之言。 而随足于幻。 而猛建慧了时节。 于幻名显。 行学知术。 慧而通达。 菩萨亦如是。 以平等正受。 现以无等而觉悟。 以无等而正受。 以平等而觉悟。 譬如天与阿须伦共斗。 天而得胜阿须伦而不如。 质谅帝以七百喻旬之身。 与四种之兵。 而自围绕。 阿须伦乃更自化身。 为百千喻旬。 忉利诸天皆共见之。 其众严整。 又阿须伦。 学玄明了菩萨大士。 亦如是。 悉明于慧幻行。 而慧无尽。 彼菩萨者。 乃为菩萨耳。 彼慧幻菩萨。 以无毁断而正受。 于毁而悟。 譬如有大咒。 名曰妖惑。 以此咒言。 取诸种物。 散种于地。 便随得茎枝叶华果实而食之。 菩萨亦如是。 得致专一之定。 能现种种而觉悟。 譬如男女之会同久久。 毕致怀妊。 以成就胞胎。 而满十月。 便生完具。 菩萨亦如是。 长养普智之胞胎。 具足成满诸愿。 以广大内性。 得致慧明。 而处无毁定。 普悟于诸趣。 在诸趣而正受。 于无毁定而觉悟。 譬如龙宫殿。 依因于地。 亦现于虚空。 亦不动虚空。 亦不惊诸龙。 虚空亦有乾陀罗。 亦有诸龙。 其虚空。 而无增减。 或欲晴荫。 于虚空而无动。 而其宫殿。 续依于地。 或依虚空。 菩萨亦如是。 以得是如幻定。 于有相而正受。 于无相而觉悟。 于无相而正受。 于无相而觉悟。 譬如梵天之宫号持世清净藏。 最上梵所处之宫。 或现千天下。 或现十千天下。 或现百千天下。 或现三千大千天下。 或现于天龙神。 乾陀罗。 阿须伦。 迦留罗。 真陀罗。 摩休勒。 诸人。 鬼神宫及世人间。 或现须弥。 及七宝山间。 铁围山宝黑山雪山。 及四天下。 郡国县邑聚落。 君王人间。 梵所之至。 无所不遍。 譬如明镜。 见其面像。 菩萨如是。 处于此定。 于诸一切慧。 无不明彻也。 靡所不入而悉平等。 一切普往。 慧照明彻。 彼菩萨亦如是。 以此分别一切身定国土自在之明悉见佛种而化一切诸种。 而过法种。 具满解脱行种。 亦以定种。 而感动起悟之种。 而普现以得慧种。 以住智种菩萨于十感动。 而致度无极。 何谓十。 一者谓成佛感动。 若如虚空。 二者尽于法际。 三者以菩萨感动。 至于无毁。 于毁自在。 而度无极。 四者菩萨之行。 大愿感动。 五者行入如来行。 佛事度无极。 六者于诸土感动。 现一切种种闲居之行。 七者动摇一切诸土。 依于明显。 八者感动一切众生。 以无思议行。 悉了玄事。 感动以慧。 九者感动分别诸定。 十者以金刚定。 以玄化正受。 觉悟以慧。 菩萨以此十定之行。 具满诸种也。 又复族姓子。 菩萨能化为佛。 能住如佛。 能化法轮。 建立应化。 普现如来之光明。 度志大乘。 于彼而降化。 于心尊大。 神足感动。 而度无极。 于菩萨中。 而尊大。 明了菩萨无著慧定。 以无得之得。 亿百千以诸法门感动。 而转法轮。 菩萨无挂碍。 明知一切行。 皆晓知无想念。 以其明慧。 一时悉能晓了。 现感动三世。 亦无挂碍。 以此十事。 而大感动。 诸佛菩萨所行。 而致度无极。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分别身行。 所可依住。 而致。 大德权定之慧达也。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下分别身行大慧空品第十一又复族姓子。 菩萨大士。 于己身尽其身。 等如幻。 眼之所见。 随于法界。 菩萨之定兴。 亦等于身诸毛孔。 一一之毛。 现诸法界。 而菩萨居之正受。 彼亦住于幻法耳。 及所知诸国土。 亦如彼法俗。 以知诸法。 便知亿那术。 无数国土。 复知无得之得。 佛刹尘数之国土。 于彼诸国土。 等现有佛菩萨围绕。 而皆具足。 净复清净。 皆悉勇猛。 贤行辩才。 而大庄严。 无量觉饰。 如日明曜。 众宝严好。 于彼若十劫。 若百若千。 若百千若亿。 若亿千那术。 若无数无限。 无边无际。 极尽无尽之数。 至如佛刹尘劫之数。 行菩萨诸行。 所依住者。 而不可尽极。 菩萨于彼。 作是定正受。 而复觉悟。 于此而正受。 于彼定而觉悟。 彼普入诸国土。 于彼而化众。 化众生界。 皆使悉入法界。 而晓了过去诸慧。 而复现处说于经法。 明晓无具。 无挂碍眼所分别。 于法而自在。 卓然而过。 耳所分别。 致度无极。 鼻所分别。 亦复以权。 口所分别。 悉之明了。 身所分别。 亦具晓解。 心所分别。 慧念满具。 彼以此慧。 作是明了。 便得十亿千总持。 何谓十。 以法普顺诸土。 得成十亿千清净之行。 解了十亿千神诸顺。 入普智行。 得具满十亿千神通。 得入十亿千定意行。 得十亿千神足。 而致具满。 得致增益十亿千力。 得具满十亿千诚性。 得显现十亿千所依住处。 得致十亿千感动。 是为十。 菩萨复有十体。 以致成就亿千。 菩萨有十行处。 具满亿千。 菩萨有十藏。 以过平等亿千。 菩萨有十行。 于亿千而显光曜。 菩萨有十住。 以宣亿千之教说。 菩萨有十愿。 而过亿千德善之行。 菩萨有十悔过诚。 立亿千修德之行。 菩萨有十明显。 得致亿千清净之行。 菩萨有十向胜。 致亿千以自明显。 菩萨有十说。 以得亿千照明之德。 菩萨有十清净果。 达亿千而致清净。 是谓菩萨大士行具无数身。 成就无数德。 满无吾我德。 成致无数行。 修无思议德。 行无称限德。 满无我我行。 致无德之获。 无尽念无我德行。 菩萨以此行。 而具足诸德。 得致平等行。 而自庄严。 得致显豫调和柔弱。 得致奉持得致供养。 而为殊增。 得无喻者。 得为勇捍。 菩萨于是法。 得自在。 菩萨依是定。 于东方乃十佛刹无数千尘数如来所。 建立以一一名字。 一一名字。 彼十佛刹如尘之等。 无能念限者。 从彼一尘。 分为佛刹无数千如尘数。 以遍其中。 亦无觉知。 而无增减。 如一之不觉。 而无增减。 普于诸刹如尘数。 亦如是。 如东之所为。 南西北隅上下。 亦如是。 其一尘分破之所可着处。 其数亦如上。 其菩萨。 能建立之。 普能现其身。 是彼菩萨。 于诸佛刹。 普能清净所建置也。 以如来身无限故。 又于光明。 而得自在。 复以无思议故。 得有感动。 使普现耳。 如来耳之所宣。 亦复无量。 如来鼻之分别。 亦无限量。 如来口所分别。 而现平等。 如来身于细滑。 而顺行之。 如来心所现。 而不可限。 如来正觉所知念。 亦无限量。 宣如来音声清净。 普显现如来法轮。 而无回还。 使一切普知如来圣众而无限数。 如来法觉。 而亦无限。 而普顺导。 普现兴显如来功德之本。 现入如来之定。 如来之德。 于三世修行。 而无数如来现兴显诸法。 如来所建立宣音声说。 是为十。 现建立如来之土。 以佛音声。 而普雨诸法。 使其音声。 普闻诸土。 广宣传佛之正受。 亦复普宣诸佛世尊。 贤圣之众。 建立诸佛无思议法。 所宣诸法。 悉如幻化。 宣演诸法。 而无所著。 悉明显一切法场。 普悉畅现如来众德之行。 是为十。 一切诸定。 顺导如幻。 建立心如幻。 解无挂碍。 菩萨于此法界。 而悉自在。 乃为建立菩萨耳。 彼诸佛世尊。 于诸种种心意。 以一一名字。 而现无数佛土。 无数千如尘数诸如来。 以一一名字。 如尘之数。 以一一之尘。 立置如十佛刹。 至九数如尘数佛刹。 亦无增减。 无能知所取着之者。 是菩萨所建立也。 修应无遍数行。 亦心所建立。 以无著行意所建立。 于诸法而无惑故。 念所建立。 于诸法慧分别故。 行所建立。 诸法所受处故。 行所建立。 顺奉诸法故。 亦觉道所建立。 修行普宣传法故。 亦建立无数诸情。 以建神通分别于法用权慧故为无起行。 所建立明了。 法界无所著故。 亦住修入慧行。 无限慧清净故。 亦住于等正觉。 普于诸国土。 而现感动故。 菩萨以此。 而住诸定故。 得充十海之门。 何谓为十。 一者谓现充佛海。 顺导诸海故。 二者以过法海。 行了慧海故。 三者住诸明曜。 于情无所著故。 四者以慧感动。 用敷音声故。 五者念诸情之海。 顺以权慧故。 六者晓了心海。 一切无种种之观。 而知无数心故。 七者满于行海。 具足愿故。 八者具满一切行愿海故。 (少第九一法)十者成致一切于觉道故。 是为十。 菩萨成满一切道德之海也。 菩萨有十事。 得致上尊。 何谓十。 一者以上尊。 顺导一切。 二者求于最上。 化导众生。 三者求向上尊。 则达诸梵行。 四者致最上力。 求具得之。 五者求无伦侣。 于一切极世。 六者求无过踰。 胜魔故。 七者求以明畅。 度一切恶道故。 八者求无所依。 于诸所生。 九者为尊于诸佛法。 十者求为自在。 于诸众生。 将有勇健。 是为菩萨最上十尊法也。 菩萨复有十事。 兴起于众生之界。 何谓为十。 一者常志出家。 欲度众生故。 二者无其回转进最猛力故。 三者求依诸佛。 受行行故。 四者有无限力。 进诸法故。 五者寂定之力。 于诸法自在故。 六者心无回还。 顺导力故。 七者于义自在。 本无法力故。 八者为大智慧。 宣法无挂碍力故。 九者勇猛力。 法所建立故。 十者分别力。 宣布无量慧故。 是谓十种之力。 而复致十大勇力。 何谓十。 一者最健之力。 二者无过踰之力。 三者无量之力。 四者善修之力。 五者无动之力。 六者无起之力。 七者无怒之力。 八者慧常之力。 九者勤建之力。 十者弘慈之力。 是为十力。 复有十力。 何谓十。 一者修调行力。 二者慧清净力。 三者过清净法力。 四者法身之力。 五者诸法土力。 六者法明曜力。 七者法情之力。 八者无所坏力。 九者善行修力。 十者修勤入力。 是为十大力。 复有十力。 何谓十。 一者大丈夫力。 二者正雄勇力。 三者等正觉所建力。 四者前世所修德本之力。 五者无量德本如应之力。 六者如来之力。 七者普应入力。 八者于三世等力。 九者得菩萨如地行力。 十者得菩萨信向清净行力。 是为十力。 复有十力。 何谓十力。 一者菩萨离转力。 二者菩萨顺缘之力。 三者菩萨于性得自在力。 四者菩萨修于内性清净力。 五者菩萨修诸德本从诸行力。 六者菩萨行法最力。 七者身无著力。 八者菩萨以是致成之力。 九者菩萨入权慧力。 十者菩萨诸法本清净信向之力。 是为十。 复有十力。 何谓十。 一者住于普世。 清闲无处力故。 二者于诸众。 无双力故。 三者普于一切。 无等力故。 四者以诸德行。 化众生力故。 五者在于生死。 无倾动力故。 六者度诸生死。 清净如莲华力故。 七者普现诸导。 降诸魔力故。 八者将顺魔党。 成大乘力故。 九者化于三界。 无所处力故。 十者普劝进十方。 无挂碍力故。 是为十。 菩萨以此无数之法。 成其德化也又菩萨兴起满众愿行。 明曜之。 显照之。 而普应现。 皆成就之。 以致弘大增进慧。 益之而广清净。 是为十顺清净定。 彼众德而无边际。 其慧亦无挂碍。 其菩萨行。 亦无限量。 彼菩萨德乘。 过量难称。 又其菩萨行处。 难可断量。 其菩萨所入。 而不可测度。 彼菩萨所兴化。 亦无边际。 是菩萨之清净。 亦难思议。 其菩萨所修。 亦难可尽。 又其菩萨贤圣法。 亦无能极。 以无可得。 亦无念限。 其菩萨所可得者。 其菩萨所可因起。 其诸菩萨。 所应现行。 其诸菩萨。 所当得。 又其菩萨。 明彻所至处。 又其菩萨。 所可彻见。 又彼菩萨慧明所过。 又是菩萨法行所可知见。 又其菩萨行。 应所当得。 又其菩萨一切法行慧处。 皆达之。 是为十。 其住于此大定者。 无数无限。 无量无边际。 无尽无称限。 无思议无我得之得。 是为十。 菩萨以此定正受。 入于一一诸行。 或定或悟。 而悉晓知诸定行。 明达无数诸定。 亦了具满诸定。 亦晓定之增损又了定诸幻化。 晓了定所见行。 亦知定之由行。 亦知定之际处。 亦明晓定之闲静。 亦知定寂寞。 亦知定念行。 譬如无热龙王池之宫殿。 有四大河而流出。 盈溢清澄。 无垢无浊无秽。 清净无瑕。 甘美香洁。 周回四出。 有四目口。 所从流出。 一目名和。 二目名拔叉。 三目名蛇未。 四目名恒。 其和北流。 拔叉南流。 其蛇东流。 恒水西流。 一一而回旋。 四周亦如是。 而充大而以满之。 又彼大河。 绕之七匝。 此河之间。 有青莲华红莲华。 白莲华黄莲华。 以天众宝之光色。 精明妙净。 展转而照曜。 现而鲜洁。 永无污秽。 其间了了。 曜而明彻。 叶叶分异。 现而明显。 画者所不图像。 软动之色。 既照曜。 音声彻妙。 慧善之色。 图之难极色力。 无数天句文。 普行乐。 诸叶交错。 色发姝妙。 香美异丽色照曜。 以无数种种诸宝所挍饰。 众色无数。 如日天出于宫殿。 光而彻照。 彼诸华之郁曜。 相照焜煌。 能夺日之精光。 彼诸杂花。 在河之流。 有诸天。 应在河回转浮没。 乃游于种种诸华间。 而此诸华。 上下低仰。 妙色炜炜。 照曜宝色的的。 日光曲照。 玄黄乃遏。 日光精如彼众华之动。 流河音声。 乃踰天伎乐。 菩萨大士。 亦如是。 有四辩才而流出。 以充满普智之海。 如香大河。 有银妙色。 从马口而出。 其底皆有银沙。 菩萨亦如是。 清净之智。 顺随众行。 而从口出依顺之义。 一切诸如来行。 一切诸义行。 善施之法。 诸法慧明。 分别了竟无挂碍慧。 而归智海。 如和之大河。 金刚之色。 从师子口而流出。 底沙亦金刚色。 菩萨亦如是。 出法之光曜。 有佛金刚之色。 而自娱乐。 用照曜于普世。 以金刚之慧。 而自娱乐。 而充无尽之海。 如彼二大河。 紫磨金色。 明而光曜。 亦紫磨金色之沙。 菩萨亦如是。 以发遣之辩。 而从口出。 一切众生。 攀慕慧身。 而悦一切普世。 以金刚之慧。 而有所照曜。 普度一切。 常慕顺导因缘。 使归于智海。 又若拔叉之大河。 青而琉璃色从牛口而出。 精明流之洁色。 菩萨亦如是。 以无尽明曜辩才。 而流出。 以无碍之法。 亿那术百千威猛。 从念而雨。 流进至于法河。 转充于普智之海。 成致诸佛法藏之海。 如彼河之目。 而四面回旋围绕。 归充大海。 菩萨亦如是。 顺回身行。 顺回意行。 身口意回。 皆以备具。 亦如彼四川之流而归于海。 菩萨亦如是。 以四庄严。 归普智海。 何谓四。 一者见诸佛而为庄严。 二者见佛分别慧。 三者以诸佛法之光曜而为庄严。 四者揽诸总持而无疑惑。 是为四。 复有四。 一者以诸度无极而为庄严。 二者以诸菩萨而为庄严行。 三者以大悲行而为庄严。 四者于诸众生满以法轮之行而为庄严。 是为四。 如彼大河。 回旋七匝。 以其四华。 青红黄白而为庄严。 菩萨亦如是。 以大乘心。 于其间。 诸未度者。 而为说法。 以兴起之。 其诸定正受。 亿那术百千。 而分布之。 普见佛德。 以于三世。 于诸佛刹。 清净行无垢秽。 如彼无起而静定。 以众宝树而围绕。 菩萨亦如是。 以诸刹庄严。 而为围绕。 得致正觉。 而现悦乐。 如彼水潭定。 而无动静。 然清澄清彻。 其菩萨亦如是。 彼菩萨以道德御心。 静然清澄清彻。 具满无数诸德之本。 如彼无热池。 以众宝为岸。 内外而照彻。 清净无垢。 菩萨亦如是。 其菩萨心。 以十宝慧。 至亿那术百千行。 致最愿慧。 而普得之。 晓了清净诸德之本。 如彼之无回。 内外清彻。 底有紫磨金沙。 以众宝而挍饰。 菩萨亦如是。 得致彻慧。 以意无念。 明菩萨境界。 以诸菩萨德行。 而自庄严。 于诸法而无挂碍。 一切诸佛行无处所。 知一切行明了时节。 如彼居有诸龙。 菩萨亦如是。 顺导一切恐怖之世。 亦悉显明。 普悉诸等护极世。 如彼流水从四目出而进流。 归诸佛德。 渐舟津流。 归至于海。 菩萨亦如是。 以四大慧河流。 为诸天梵魔界。 尽世沙门梵志。 极世人类。 而普津润之。 渐舟归至佛无上慧海。 以四种力。 而自庄严。 何谓为四。 一者谓本愿之慧。 普悉救济一切极世。 二者向无断慧。 化度一切极世。 三者具满诸度无极之慧。 使依菩萨之行。 而顺清净。 四者明持一切众生之本。 明达诸念。 使归无断之流。 得至三世海慧。 是为四。 蠲除止处。 谓以菩萨定慧之行也。 以无央数诸定。 为众宝之庄严挍。 觐睹诸佛。 以无见之慧。 流归诸佛之海。 以大悲之慧行。 其行亦有大慈。 顺导一切。 而无回还。 兴起极也。 以无数权慧。 而归十力之海。 如彼四河。 从无热之渊出。 而归无极之大海。 菩萨亦如是。 行上头之大愿。 具菩萨诸行。 成得一切无尽大慧众行亦无尽。 常见诸佛。 以为娱乐。 如彼四大河。 而无回还。 归至于大海。 而无毁断。 菩萨亦如是。 菩萨之愿。 而无挂碍。 得修具足普贤菩萨行愿之光曜。 得入普智之行诸法觉道行。 以无念。 以无著。 修如来行。 如彼四大河。 无懈无止处之劫数。 流归于海。 菩萨亦如是。 修入普贤菩萨之行。 于无数劫。 修菩萨行。 而无懈惓。 以成归诸如来海。 归于无想行。 如彼无回还之大河。 以众宝为明。 以紫金沙为照。 以银沙为晃煜。 以金沙为曜灼。 以琉璃沙为遏灼灼。 日光住照。 而悉夺日之明曜。 明曜至时。 焰彻过日。 诸所造住。 无所烦娆。 彼之光曜。 度之无喻。 合会众宝。 用所成为其菩萨亦如是。 于法身得自由。 建立于定。 于其身一一毛孔。 以无限量。 普出诸佛光明。 而见诸国土。 晓入众会之场。 而闻法能悉奉持。 晓了如来无数身行。 明达彼诸佛国土。 见如来会场。 闻其法说。 以无得之得。 消除亿那术劫有长想。 又无短念。 于其身毛。 数亦无减。 及诸土如来众会场。 于种种人界。 不处分别。 所以者何。 以入法界故。 用解无我微妙故。 亦不入于毁。 行无数定。 修无数行。 普现于诸佛所。 为无数诸佛所建为无数诸佛感动。 普远所归普贤菩萨所行愿。 以清净菩萨所行。 如来十力。 而无挂碍。 修普贤菩萨之行。 建立具满。 晓达诸感动。 而无限碍。 菩萨如是。 以一时心正受。 而觉悟现己极长。 不堕所入行。 不着一切诸行以离于有无之间。 为一切故。 现佛土所兴耳。 于法界不见有土处所。 亦不住限齐。 亦不住于两际之间。 而修入普智之慧。 乐慕于慧住。 无自大。 晓入诸众生类。 于诸土而清净。 皆以具满诸土之行。 种种所想。 皆悉达知。 不止生诸想之处。 而皆悉过于种种色像。 悉了而无染污。 菩萨权慧。 所具满。 至永清净。 悉无想念。 普建诸行地。 譬如至虚空。 以离诸趣。 于诸趣。 永无所趣。 菩萨于国土行。 亦如是。 了达诸国土修行。 度众生。 永离一切众生想。 晓了一切法界。 以除一切法想。 见诸佛而无厌依仰欲睹诸佛。 解达诸定。 分别权行。 一切诸法本清净。 而无所著。 无尽法句。 慧无量辩才。 晓了无句无字。 得诸音声行。 了音声之清净。 逮无得法际。 现种种色。 彼顺导境界。 一切法本清净。 而究竟以大慈矜。 济度一切众生之界。 无因无所因。 一切界本清净。 了所住法界而无所起。 了诸趣而无所住三场而清净。 晓达如来行。 于种种法。 而无念权行种种辩说。 清净宣法。 得致法行。 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于法界得庄而尊大。 大权慧品第十二何谓族姓子。 诸菩萨大士。 第十最德大定权慧行。 是族姓子。 诸菩萨有大定。 名无尽场。 其以此定正受者。 得住身口意行无尽。 等住诸佛刹亦无尽。 致度众生行亦无尽。 住导众生之慧。 而亦无尽。 放于光明而亦无尽。 放于明网亦无尽。 现出诸化亦无尽得过转法轮而亦无尽。 其身能现菩萨现佛。 于诸国土而亦无尽。 其身悉达诸佛之力。 其身志愿诸佛之慧。 显如佛之兴行。 于诸刹以佛感动佛声。 以普彻。 以行佛圣。 以过佛行。 其身以过佛之限量。 修治佛事。 佛行自在。 是为十最德之定也。 又其菩萨。 住是定者。 观于普智。 明了普智。 晓解普智。 以达普智。 分别普智。 现于普智。 以辨普智。 睹于普智。 以入普智广显普智。 是为十。 又其菩萨。 亦不愿普贤菩萨之行。 及其大菩萨心。 及大菩萨行。 及其所现行。 及所入所现大世。 及其所趣并所建立。 其大菩萨所润泽。 其大菩萨亦无断。 是为十。 复有十行。 一曰无回还。 亦无长养。 亦无还反。 亦无疲劳。 亦不念不念我。 亦不放舍。 亦无动摇。 亦不断绝。 不以音声为菩萨。 是为十。 何则然者如彼菩萨。 于诸法致大愿。 而具足于诸行。 所兴大道。 悉善修学佛法大海最大等愿菩萨之行。 显学权慧方便之明。 以善学菩萨幻化。 善明达一切音声。 而得建立。 以善建立去来现在及诸佛一切之世。 以得大悲之行。 以诸行而成佛法之业兴佛法。 而无挂碍。 是为十。 何则然者。 譬如有人。 得如意宝。 所念无不建立。 如其像而光明。 其摩尼宝。 与本无异也。 菩萨亦如是。 得建立如意宝。 于慧无厌。 反复明晓普智之慧。 于普贤菩萨之行。 而无懈。 如其摩尼。 尽自现其色像。 不毁摩尼本体。 菩萨亦如是。 致成普智之像。 然不毁本行之体。 所以者何。 以其菩萨发义。 为一切故。 欲度一切故。 而发愿修诸佛行。 而无回还。 欲净诸佛无懈惓许。 任一切故。 而无懈退。 于一切无数法。 无我想念。 无却无懈。 普现一切感动。 于众生得清净。 而无厌倦。 利养普世。 亦无懈退。 普照明于世。 己无劳退。 入无数诸法幻间。 而无回还。 心永无却退。 是谓十。 譬如红黄。 在所虚空。 无所住止处。 而所持者。 不起劳疲。 亦无损弱。 亦不得一切意。 亦无所处。 亦无系缚。 亦无所见。 亦不处中。 亦不外。 观内无所处。 不坏本净。 所以者何。 其虚空法。 本清净故。 菩萨亦如是。 修行广大无极之愿故。 不起劳疲。 为以兴发。 普度众生故。 譬如有灭度者。 此为何人而当灭度。 于三世而无尽限。 亦无疲劳。 亦不恐惧。 亦无回还。 所以者何。 诸法无二故。 而归灭度者。 何则而劳耶也。 菩萨亦如是。 为普世众生。 而兴于世耳。 当何以而回还。 用度众生故。 譬如为普智故也。 菩萨行亦如是。 道无有疲。 亦无劳故。 过去无住。 其现在者。 住佛种种当趣(有本作起)所以者何。 彼无二法故。 何缘而有劳。 于诸法如幻。 而无所入故。 其无殆。 菩萨如是。 故有其身修入普智。 彼何由而有懈。 其彼菩萨以是其光明。 普遍至于诸方明曜。 至诸国土。 而无挂碍。 诸色无数。 种种之藏。 难得之叶。 无极之宝。 无得之香。 无量清净。 振动庄严。 大音雷震。 而普遍以交露而严饰。 其色甚殊好。 以琦妙众宝。 以为挍藏。 以众宝现严净。 又各处立绮栏楯。 其间而有众色。 如来清净而为光饰。 以诸德本。 外致光曜。 如来吉祥所接。 逮诸如来所现建立。 是为十。 等住一莲华。 无得无限。 极于十方。 十德无厌千之清净。 菩萨所行。 由生普智之明。 所可由生。 持诸佛法之明。 除灭普世之火。 为世所礼敬。 明达普现幻法。 于极世行有喻无喻。 是谓十。 又菩萨所坐处。 足其结加趺。 满其中莲花。 而无空缺。 悉遍菩萨所坐之处。 是其威神所致。 为诸佛而建于十无得。 佛刹亿那术百千如尘之数。 于一一之毛。 放诸光明。 如一一之毛孔。 目亦普然。 于一一之光明之目。 现十无得佛刹亿那术百千如尘之数。 有摩尼宝。 名曰明显藏。 无数异色。 种种庄严。 无数德所合。 宝网所覆。 众华交庄。 而为光显。 以住最尊之地。 但以是定。 而为其行。 无余之行。 行无厌足。 心无放散。 以一心念。 作是而行。 作是无懈退。 作是无恚。 作是修立。 作是之行。 作是究竟行。 所以者何。 菩萨终无异行。 菩萨亦无他行。 菩萨言行相应。 所以者何。 譬如金刚。 叹其无能坏。 其金刚体无坏。 终不失本性菩萨亦如是。 以此诸法。 而为光显。 不越断是法之所住。 譬如紫磨金。 叹其焰光。 而不毁其体之精明。 菩萨亦如是。 以精明之法。 而自明显。 不毁修善之行。 譬如日天子。 显以明场。 不毁光曜。 菩萨亦如是。 普明极世。 不毁菩萨曜德。 譬如须弥山王。 以四宝之积美。 其最高从海而现出。 菩萨亦如是。 美其普显于世。 其菩萨德本。 以显于世。 而不远离。 譬如大地美。 能普持于世。 不毁所持之本。 菩萨亦如是。 显以度众生。 不离大悲。 譬如大海美有众宝。 不毁海水。 菩萨亦如是。 美其诸德之本。 不离为众之重任而度一切。 譬如便习兵师。 知刀高下。 举刀之轻重。 便习悉了。 如其形习所入战。 而无难于所习。 亦无误失。 用晓了战慧故。 菩萨亦如是。 于诸如此像。 修诸定门之处。 而兴显之。 以普智慧。 而为光曜。 譬如遮迦越王。 至于尽寿命。 其诸人类。 而致究竟。 菩萨亦如是。 至于修菩萨之行。 以是像大定正受。 至致众生之界。 而得究竟之清洁。 譬如五通。 自见宿命。 并见他人。 菩萨亦如是。 至于兴修普贤菩萨之行。 而致众生之界亦清净。 以其德本。 譬如大云降雨。 慧泽而以时节。 普益于众生。 菩萨亦如是。 至于兴法云雨。 普润以菩萨之德行。 以此像大定正受至于一切众生。 究竟清净。 然致众敬。 而永安快。 而永度无极。 永然度于普世。 永然悦于普世。 永然能断一切狐疑。 永然施行福田。 常求来受明显受圣。 永然与菩萨。 普智和同等分数。 而建立不退之轮。 永然致慧言。 莫不受。 普为三世众生。 而作依凭。 永然为法。 而致固义普智兴众生无诤。 所以者何。 菩萨修具此诸法。 为佛所建。 开法门界。 无思无量。 菩萨诸所言行。 修慧之善为普智故。 为众生修善度一切故。 修土之善以誓愿故。 修法之善建立之故。 修其无畏无恐怯故。 修其辩才宣布之故。 以修于法广演说故。 修其总持于法自在故。 修诸佛座顺诸佛故。 菩萨如是。 住于此大定。 于此诸德及余众多。 无得复无得。 众德亿那术百千。 而得清净。 以此大定之场。 而显威曜。 承诸威神。 己之德本。 兴显以力。 其慧之地。 顺入以力。 于诸善友。 兴显以力。 一切魔事。 转之以力。 于诸等行诸德之本。 以其一力。 于诸誓愿。 固以被铠力。 如其种德本兴起之力。 过无尽世。 以众福以无降身之力。 彼以此定正受。 而行有十等像。 去来现在一切诸佛而等像也。 何谓十。 一者谓色相众好。 以庄严身。 彼菩萨而得等像。 二者又彼菩萨光明幔网清净。 而得等像。 三者其彼菩萨神足感动。 诸所化应。 随顺众生所应度。 而示现等像。 四者是菩萨无称限身。 无量色像。 一切音声。 行应清净。 皆而等像。 五者是彼菩萨建立诸佛土之清净德。 随彼众生罪福之行。 顺之普现等像。 六者此彼菩萨随一切众生。 诸所作行。 以德力摄持。 以无惑意。 被服德铠。 而现等像七者又彼菩萨以无尽辩才。 随诸众生语言音声。 所知色行。 顺转法轮。 而现等像。 八者又彼菩萨无断无畏。 极师子吼。 为一切众生。 说法以梵音声。 普悉等像。 九者又彼菩萨所入句说。 于三世之积。 明了神通。 而亦等像。 十者又彼菩萨以佛清净力如来之境界。 为众生而示现等像诸如来。 是谓十也。 尔时等目菩萨。 而谓普贤菩萨。 若此族姓子其菩萨。 以此像法。 而得与俱者而致等像。 于诸如来。 岂非为佛。 岂非为十力。 岂非为普智。 岂非于诸法觉而等觉。 岂非普眼。 岂非于诸法本际而过慧。 岂谁不信普贤菩萨誓愿之行。 岂非法界尽其所处。 菩萨所兴。 而审谛。 时普贤菩萨谓等目曰。 善哉善哉。 是族姓子。 若此。 如卿所言。 其菩萨而现等像诸如来。 岂非佛之谓也。 如其族姓子。 一切菩萨之场。 去来现在而为誓愿为有异发起耶。 其慧处所。 而不可得。 于彼而有起佛耶。 菩萨所修行。 而无断于诸如来。 彼菩萨而有起耶。 其力为入诸如来不。 其十力为彼此耶。 又其力。 为念想诸如来不。 亦无止住普贤菩萨之行。 彼此而兴菩萨如彼诸法界所演说。 而为入边际而云普智。 如彼诸法之说。 种种所入。 为从外权行耳。 亦无回还。 又彼菩萨之谓。 如其菩萨诸法之印。 而知等行。 若诸法为有觉之觉。 如彼菩萨于二无二行。 了诸法之权慧。 入诸法度无极权慧。 而无回还。 是乃谓菩萨。 如彼菩萨。 为普眼之境界。 晓普门之慧。 为从色生耶。 而谓普眼之言耶。 如彼菩萨普眼境界。 而晓慧门。 为从色生耶。 而谓普眼。 如彼菩萨为普眼境界之行。 意无所行。 如心起起而增益。 而无远离。 是乃谓菩萨如彼菩萨。 诸法以光曜而明显。 若以等地为现。 以无碍慧而念。 念诸佛而谓菩萨。 如彼菩萨。 得致诸如来慧眼。 可谓诸法致于正觉。 如其菩萨。 致如来正觉慧眼。 而思观之。 而不限量。 是谓菩萨。 如其菩萨。 行如来行。 用一切如来。 为无二故。 为过去当来现在诸佛。 亦无二之谓。 如其菩萨。 修如来神通。 己自所建行。 而无所行。 是乃谓菩萨。 如其菩萨。 得住极世。 至于有积。 乃谓慧之积。 如其菩萨。 住于本积。 除而分别。 亦不求其本积。 亦不妄有妄想。 于诸法分别而行。 此谓菩萨。 如其菩萨。 无动不动。 无念不念。 此乃谓兴致德本。 如彼菩萨。 而具满之兴造广大。 而致清净。 亦无回还。 于是而无断绝。 是乃普贤菩萨誓愿之谓。 如彼菩萨。 于法界。 解了无量以法本无。 用一相行。 以诸法无相。 又彼菩萨。 于法界住止之谓。 其妄想菩萨在于流转。 如彼菩萨。 于法界明了。 无量晓达。 入于法界。 诸法各各。 异相明晓。 以无相。 不起疲厌。 至无数亿劫。 亦不懈退。 以大悲心。 悉济普世。 顺化众生。 又是菩萨大士。 为普贤菩萨之谓也。 悦乐龙王品第十三譬如族姓子。 悦乐龙王。 处于金山之面七宝之藏。 以七宝而造作。 周匝亦以七宝。 以雪而覆之。 其悦乐龙王悉白而皎洁。 如雪之色。 金色明曜。 金色若画色。 庄饰白妙以覆之。 垂以交露。 以众宝清净网。 而覆之。 垂众宝为旒苏。 以七体而止立。 是谓柔之所乐。 是无秽之色像。 睹者无厌。 清净无瑕。 调柔性之谓也。 彼则天帝释。 于忉利自在者。 方这有念。 金色面山众宝之藏。 于彼忽不现。 而住忉利帝释天王之前。 尔时天帝。 即乘悦乐龙王。 天帝释寻随上此龙王。 尔时悦乐龙王。 于其时。 为若干变。 而种种行现有三十三头。 于一一头。 各各有七牙。 于一一之牙。 而有七浴池。 于一一浴池而现七百莲华。 于一一莲华。 现有七百玉女。 如其一玉女。 而悉叹歌。 如天礼仪。 雅同一商。 而作音乐。 帝释天王。 于其天堂。 乘此一象。 而至妙树园。 悦乐尽欢。 在意驰游。 尔时帝释天王。 于一象上。 在园观而戏。 从悦乐龙而下。 至众宝庄珓之堂。 与诸玉女。 和歌作乐。 极意欢喜。 快相娱乐。 尔时悦乐龙王。 现其威神。 在忉利天。 尽彼园观。 为一象身耳。 与诸玉女。 而相围绕。 娱乐欢喜。 尔时悦乐龙王。 娱乐已极。 与诸天人。 皆共交错。 皆与悦乐。 龙威神被服而无异。 及众身相色像神炜。 以无异。 及其珓饰。 所衣服。 诸所一切。 屈伸坐起。 悦乐龙王。 众诸所有亦同无异。 彼诸天人。 与悦乐龙王。 众诸所有。 亦同无异。 如悦乐龙王所有。 诸天人亦悉如之。 如诸天所有。 悦乐龙王亦悉如之。 如忉利天人所食器。 悦乐龙王复悉如之悦乐龙王亦不现化。 而有紫金之像色。 在于七宝之藏。 天所化致此众所有。 至忉利天。 而来为帝释天王。 供养之故。 悦豫而供养之。 天乐而自有。 以忉利众所有悉有之。 以众化德。 而无异。 如是族姓子。 菩萨大士。 以普贤菩萨之行。 修立誓愿菩萨之定。 众宝珓庄。 以菩萨七体之藏。 而以趾立。 从身放诸焰网明。 击法铃以显法幡。 普悉化现那罗延身。 致最无上誓愿。 为师子步。 以转诸慧。 整以法彩。 而住诸藏。 于诸菩萨。 为最上行。 具满诸行。 而致誓愿。 以趣佛树。 修行誓愿。 而无断绝。 为欲致普智之慧故。 致普贤菩萨行愿。 修增广大。 以觉觉之故。 于菩萨愿行。 而无回还。 亦无懈止。 又无断息。 亦无退转。 增益无量之大悲。 以大乘愿行。 于一切无身。 以上普贤之乘。 行不舍精进。 为度当来一切众生故。 不断普贤菩萨之德行。 亦不见致道之时。 道为无得不得之门。 无得之得。 转法之门。 无得之得。 种种行性之门。 无得之得。 种种众生。 至诸土处所。 感动之门。 又彼以无得之得。 普入于诸土。 现其生。 亦悉现普贤之行。 以无得之得。 于如来道树。 而致正觉。 以无得之得。 为诸菩萨众。 围绕而行。 以无得之得。 至诸种种处所。 于诸十方佛土现种种身像。 寻时致正觉斯须致正觉。 时间致正觉。 以日致正觉。 旬月致正觉。 岁数无限。 至于一劫。 于其时。 无得之得。 于此诸数。 而致正觉。 觐诣诸如来足下。 如是比诸土如来。 而皆稽首。 敬而礼之。 供养承事。 问诸佛事。 于诸幻场。 而有增益。 以清净修诸菩萨无量清净行。 以无得之得。 修菩萨慧行。 以菩萨种种感动。 种种菩萨处所。 菩萨种种慧方等。 菩萨种种之微妙。 菩萨种种神足无量之意。 菩萨种种至诸处所。 菩萨种种游乐感动。 菩萨种种法修其明显。 菩萨种种顺导之化。 彼普而示现菩萨之愿行。 亦不毁其本际。 其普贤菩萨化一切众生。 诸情所有。 以无得之得。 修行清净。 以断生死之轮。 以声听闻语而清净。 以如来之耳。 闻诸佛兴佛法之音。 受而行之。 而皆过于三世而无二。 诸佛之种。 皆而念之。 普智之音声佛法。 而以分别。 于诸处而无处。 彼以法身。 而以念之。 一切菩萨诸行。 以音声受之。 具满其行。 普贤之音声。 以等觉普智慧处。 是族姓子。 当观普贤之行。 以无懈断菩萨之行。 而无断。 以智之慧。 而见诸佛。 普贤菩萨之行。 而无休息。 而致普智之境界。 如彼悦乐龙王。 莫能动者。 升于忉利。 于彼兴起。 行至负乘。 而甚娱乐。 食天之快乐。 不失众诸极快之养。 与诸婇女。 而娱乐。 悉现众变。 与忉利诸天。 悉等一类。 如是族姓子。 菩萨以普贤之行。 无毁大乘之场。 不舍誓愿。 受诸佛境界。 以普智而自乐。 明了诸佛之行。 晓解于无数无数无得。 而悉清净于诸土。 而无住于佛法。 而无我。 亦无想念。 等诸佛法。 不起兴二。 明诸佛土。 菩萨如是。 现与诸佛等其去来现在菩萨之行。 音声无断。 其悦乐龙。 为若此处龙境界。 复现天上。 受彼极乐。 如是族姓子。 是像大德之法。 立志以普贤大士行。 菩萨无上誓愿。 当奉勤修。 净其内性。 是谓族姓子。 第十大定场广博明显无量菩萨之行。 得其净性。 广其大乘。 此族姓子。 普贤菩萨十定之场也。 佛说是普贤菩萨十德大道之定十无上要慧。 普于十方诸佛国土。 皆悉旷明。 自然感动诸土。 都悉率自庄严诸土菩萨及诸天人。 悉作天上。 无量倡乐。 咸悉歌叹普贤菩萨无量之德。 明照诸土。 众冥莫不开避。 十方诸地狱诸苦痛。 登尔之时。 莫不懈息。 十方诸土如尘之数。 诸众生之类。 咸悉各各所在。 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那术百千之众。 皆得无所从生法乐之忍。 佛说是已。 普贤大士等目菩萨。 一切菩萨。 及一切众会。 天龙鬼神。 阿须伦。 人与非人。 闻佛所说。 莫不欢喜。 为佛作礼而退。 发布时间:2025-05-14 13:47:1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