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差末菩萨经七卷 内容: 大乘大集部·第0070部阿差末菩萨经七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如来所游居土,于宝严净巍巍道场,悉是正觉之所建立,大德庄严而依积累神妙行业,成佛报应诸菩萨宫,宣扬无量如来变化,入无底慧游于殊胜,心怀悦豫,剖判普等,所修圣行,咨嗟当来,无际功勋名称无限,平等正觉以成佛道,善转法轮,开化无数诸学门徒,而于诸法常得自在,知众生性晓了诸根度于彼岸,随时方便除诸挂碍,佛事无处住无所住。 与大比丘众六百万人俱,心行和安,消灭尘劳恩爱众弊,则是如来为法王子,修深奥法因正法生,威仪礼节进止光光,为大众祐亲归如来。 复与无极诸菩萨俱,其数甚多不可称限,一切大圣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碍,神智妙达不可攀喻,一心念顷游无量国,供养十方诸如来众,明识所奉听法无厌咨受奉宣,常怀勤修训诲群黎权智普备,所度无极立无盖门,皆越妄想无应不应,近一切智诸通慧地。 其名曰:天明菩萨、选战菩萨、照藏菩萨、除慢菩萨、勇步菩萨、眼根菩萨、离言菩萨、除冥菩萨。 如是等类菩萨会者,浩浩皓皓不可思议德皆如是。 尔时,世尊入诸菩萨所愿成行,其法名曰无阴盖门,净诸开士严妙道场,正觉法力具无所畏,圣慧之室游于诸法而得自在,摄总持印,晓了辩才,所入道门以大神通普至启明,讲畅分别不退法轮等御诸乘,通一法界无所破坏,颁宣众生诸根意性,敏达坚要决一切法,降伏魔场随应顺法皆能开化,尘劳结著迷惑邪见六十二疑,阐无碍智明解无际,所劝助业寻为发遣,入于诸佛平等道慧,无施无望无处所门,演说诸法如审真谛,等处有想及与无想,晓了深奥十二缘起,积功累德不可称限,庄严诸佛身口意行,志得由身所知无尽,修四圣谛,教授声闻身心静寂,化缘觉乘逮一切智,具阿惟颜兴大乘学,入一切法恣已独步,叹咏如来功勋之德,随时宣示委靡抚恤训诲以渐,导阐法藏显其处所,除斯微翳开示明曜。 世尊陶演讲释法教,使普流布周于十方。 于时,东方自然出现大金色光。 其光照此宝净道场,及曜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 大明暐晔皆蔽此土,日月释梵及四天王,所有威曜悉不复现;大神妙天诸尊巍巍,天、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光明悉歇;诸明月珠焰光宝珠,大火锭燎悉亦消灭。 如来至真无极大光,诸阿惟颜菩萨身明独显现耳! 其余一切所有光明皆没不现。 此大千国回远悬绝窈隐闇冥,日月光明虽为广大,威神巍巍不能及逮,照于彼乡悉蒙光晖。 其明不碍树木、墙壁、须弥大山、雪山、黑山、目邻山、大目邻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其明通过照于三千大千世界,至无择狱极于上方。 地狱、饿鬼、畜生中者,其身皆荷此道明曜,众苦悉除,恼痛休息,身心为安,各相庆贺自谓遭时。 于佛左侧宝净道场,寻自然生六十亿垓七宝莲华。 其香芬馥普悉流布,闻莫不欢。 其华柔软大如车轮,光色炜晔叶无数亿,百千宝成其形正圆,而斯华上施交露帐校饰珠盖。 其华所演甘美好熏,悉遍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千国诸天人民所有名香,值斯华香悉亦消索。 天上世间所游居类,荷此华香咸乐法香不好爱欲。 于时,贤者舍利弗,睹如是像无极光明清净莲华,惊喜无量,即从座起行诣佛所,长跪叉手问世尊曰:“今者所睹为何瑞应? 现如是像显大光明,清净莲华不可称计,自昔已来未曾见闻? ”   佛告舍利弗:“有一菩萨名阿差末从东方来,与六十亿菩萨俱,与眷属围绕欲至此土故前现瑞。 ”佛说未久,阿差末菩萨应时现身,与六十亿菩萨俱进,则以菩萨无极威神显大神足开士变化震动佛国,奋大晖曜雨众华香,亦复俱作百千伎乐,至于宝净广普道场,往诣佛所,住上虚空如处于地,叉手自归,以一音声请告三千大千世界,则以义偈赞世尊曰: “圣雄舍贪欲, 鲜洁无垢染,    其慧除窈冥, 施以清净眼。 断三垢劳惓, 消尽众瑕疵,    永灭诸尘劳, 今故稽首佛。 弃去所破坏, 化裂愚痴网,    圣主有十力, 畏者悉降伏。 超越于众会, 舍寂三放逸,    独步如师子, 所游无恐惧。 其离垢光明, 无所不照曜,    普念于一切, 济度众瑕秽。 无明在蔽隐, 消除诸闇塞,    其光所照曜, 如日出于云。 见众人孤苦, 则为兴愍哀,    蠲除老病死, 无救为设护。 导师诱众生, 弘慈常愍哀,    其所修行业, 如医疗诸疾。 尊舍利御众, 化无明愚憨,    闻已他人患, 度之如船师。 化无数尘劳, 所兴众妄想,    其所游居处, 无著如莲华。 了一切诸法, 本净是寂寞,    口所演音声, 悉从因缘生。 无本横造作, 由习而致此,    愍世怀慈哀, 降训于众生。 归命如虚空, 见一切如此,    处在于世法, 不动如大山。 众生因无觉, 习行不要业,    虽游习居处, 皆度生死难。 道眼甚鲜明, 犹如青莲华,    其威神巍巍, 如月之盛满。 一切世间人, 咸共咨嗟德,    舍恼不乐俗, 以故稽首佛。 ” 于是阿差末,与六十亿菩萨,颂此偈赞佛已,从虚空下稽首佛足,绕圣七匝却坐莲华。 时,舍利弗承佛威神,而前问言:“唯然,世尊,阿差末菩萨为从何来? 其佛所号? 国土何类? 世界远近去是几所? ”   佛言:“汝自以此问阿差末,当见发遣。 ”   时,舍利弗问阿差末:“仁族姓子,所从来处去此远近? 其佛所号? 世界云何? ”   时,阿差末报舍利弗:“耆年续有去来想乎? ”   舍利弗曰:“唯族姓子,吾想已断。 ”   阿差末曰:“唯舍利弗,其想断者志不怀二,何缘兴念而发此问从何所来?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为合会迹,假使去者为别离迹;若令不会无别离者,彼无去来,其无去来为圣道行。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自然造相,若有去者罪福尽相,计罪福者为自然相;若于罪福尽诸相者则无有相,无往相者圣道所趣。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谓所愿相,若有往者离于所愿;其所愿相离所往相则圣道相。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为起生相,若有往者则为灭相;除生往相不起不灭,无所往者则圣道相。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为训诲门,若有往者教授尽索;生无教授无尽之门则趣圣道。 唯舍利弗,若有往来则堕于俗,无有去来乃谓为道。 唯舍利弗,以消去来,除于当来及诸境界,乃趣圣道。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为现在相,若有去者为是离相;至于现在及去离相则趣圣道。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为是报应缘起之相,若有去者尽报应相;无有报应不起不灭,至于无相乃趣圣道。 唯舍利弗,其有来者随俗缘合而致径路,若有去者谓是音声言教文字为径路也;设除音声文字因缘径路则趣圣道。 ”   时,舍利弗问阿差末:“唯族姓子,吾今以此仁有辩才故欲相问。 所以然者? 欲得听采本所未闻。 犹族姓子,关尹主者,应得推问出入往反,设有重货,若复空行,欲得责税故宜难诘:‘卿何所赍? 以时输税! ’唯族姓子,吾亦如是鄙等徒类为声闻种,依倚他音而得解脱,合与缘响常宜咨受。 诸正士等以用护斯将养大乘,从是出生声闻、缘觉。 以是之故,善哉族姓子! 为分别说所从来处? 去此远近? 如来国土号字云何? ”   阿差末曰:“唯舍利弗,如来在前,便可启问! 当为发遣,众会被蒙决诸疑网。 ”   时,舍利弗前问佛言:“阿差末菩萨所从来处去是远近? 其佛所号? 国土何类? 其闻名者无央数人,咸发道意被大德铠。 ”   佛言:“舍利弗,谛听善思! 彼世界名有称功勋,及如来号若有闻者,勿得怀疑,悉共信之。 ”   “如来至真无所挂碍亦无阴盖,一切敏达靡不通畅。 ”咸言受教。 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江沙,诸佛国土满中诸尘,过若干刹有世界,名阿尼弥沙,彼有佛号三曼跋陀如来至真等正觉,现在说法。 不眴世界无有声闻、缘觉之名,世尊圣众纯诸菩萨,于往古世造行已备,布施调意,安庠圣哲,禁戒博闻寂无放逸,止足功勋建立闲静,以忍辱力心不怀害,坚固精进积功累德,每生勀励,普皆禅思脱门三昧而正受矣! 以神通慧而自娱乐,以无极智光明之曜随时分别班宣一切章句义理,所怀慈心等如虚空,其哀坚强愍于众生,知其志性而开化之。 其喜悦者,为雨甘露道法之味,雪除一切嗔恨怨结。 其行护者离于二乘,以空无想立无愿法,拔济尘劳众魔秽浊危害之患。 明识众生根本所趣十二缘起,观察其疾应病与药;执御斯心平等恒一,如地水火风无有憎爱;降弃一切众邪异学,若干法战坚跱幢幡,犹如勇将大军之师折伏严敌。 入于深觉诸佛正法,十力无畏,离二品会,顺从因缘有无之业,超越诸见中间之行,弃捐吾我及人寿命有无处所反真向伪倒见之本。 诸经典门,如来法王法印印之,所演辩才无所挂碍,于无央数亿百千劫所畅音辞无能障塞使不通流。 以佛神足感化无量佛国,周旋往反终而复始,晓了随时,蠲除一切恐惧嗔恚憍慢自大,所演音声如师子吼,亦如雷震。 察于众生上中下行,坚固亲友永立究竟灭度之地,兴无极云感法雷震,畅慧解电雨甘露水,宣道法珍不断三宝。 志性清净如明月珠表里通达,正觉照曜相好殊胜,则以禁戒而自庄严,以百千德而文饰体,以诸佛法至阿惟颜一生补处。 奉遵修行笃信众生闻化解脱,随其志性令各得所。 觉意总持为师子座严净道场,明识超入四无所畏,皆现诸佛所兴事业正觉圣体,取舍进退其心强勇而得自在,转于无上法轮之宝。 ”   尔时,众会闻诸菩萨功勋之德,欢喜踊跃不能自胜明心生焉! 则取天上青黄红白上好莲华及诸意华,佥共供养佛,散阿差末诸菩萨上,同俱举声称扬威德:“我等善利为获福庆,乃能遭值此等正士得睹晓遇,稽首归命而供养之! ”其有众生,得闻此党诸菩萨名德不可量,因斯所闻悉当兴发菩萨大心。 于时于彼三万六千诸来会人,咸发无上正真道意。 佛语舍利弗:“阿尼弥沙土者,无地狱、饿鬼、畜生众恶诸苦,无奉戒敕亦无犯禁,不闻见女人。 所以者何? 皆由化生莲华交露。 无有悭贪,亦无淫恚,离于痴畏,悉都无此三毒之名,何况余乎? 其土人民无上中下好丑差别,普等无殊,亦无是我及非我所,复不饮食。 所以者何? 喜法为食,解义为浆,常自坦然,了不念渴亦无饥想,亦非我故,亦无他故,亦无众魔恐难之患。 又其佛土甚极广大,一日月照六十亿四方之域。 所以者何? 诸菩萨本愿之所致也,由是之故共一日月。 又其土地无有丘墟高下斜倾,普悉平正,皆绀琉璃,皆以众宝而杂厕间。 其地柔软如天綩綖,以十八事庄严国界。 其树悉宝行伍相当,常生华实,冬夏恒茂,无沙砾石众秽之瑕。 黑山、雪山其土诸山,皆以诸宝杂合而成犹如须弥。 于彼佛土,天上天下适等无异,舍于世业以法为土则无王者,唯以如来普贤至真而为法王。 又其土法不用文辞告诲诸菩萨也,欲咨受经往诣佛所,观之无厌不以为惓。 所以者何? 其心欣然应时逮得佛心定意,寻则近至无所从生法忍,由是之故其土号曰不眴也。 “何谓得佛心定意? 不以色相,不以种好,亦复不以本宿行故而致是德,亦不希望作是致是。 所以者何? 不念过去当来之者,亦复不念今现在世,亦不由从五阴、六衰而致之也。 何谓为五? 其五阴者,谓思六根。 其六根者,谓眼、耳、鼻、口、身、意所别。 其六衰者,知色、声、香、味、细滑、法。 不用见闻心意识此众业之所致也,不以巧伪生灭之所致也,无等无邪亦不造意无所希望,亦非以是亦非不是之所致也,亦不从一二三之所致也,不因心意识,亦不以晓内外众念妄想是非之事而致之也,亦不色、痛、想、行、识之所由致,亦不用戒、定、意、慧、解度知见。 十力不护、四无所畏诸佛之法,不可以意想知之,不用见闻故之所致,不以想相亦无我想,不以五阴、六衰生灭之处,亦无所住亦无不住,无色、痛、想、行、识之处,亦不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软、心法之所致也,亦不得处。 所以者何? 不可以目而见众相,不可想处见不可见,不起不灭其不终者则不有始。 斯住处者,因缘所为乃致于是,消除归灭尘劳之秽。 所以者何? 用爱欲故,故曰当灭,由斯之故断于因缘。 用吾我故以是当灭,其净咸明不增不减,亦复不念是安是苦,作是计者不离于欲,亦不用念而以为烦,诸想本脱故行备悉,已能备悉达如无身,色何可得? 无有痛者,何从有痒? 常住如法,若不想道则非俗业,设无所闻,何从有识? 无所见者亦无所得,无所得者可谓脱矣! 亦复不得意念普思心所惟法,亦不赍持无所生矣! 不睹来者,不见往生,本不可得犹如诸法皆等无异。 譬如有人上向瞻空,其目所睹,不能别知何所是空、何非虚空。 佛意如是,菩萨得佛心定意时,知诸佛法,众相种好悉具足成道慧备悉;如来所宣,诸菩萨等皆能解畅,则寻启受讽诵通利,普能周备晓诸佛法。 ”   佛告舍利弗:“普贤如来,其所颁宣初无二言。 何谓为二? 一不讲著,二不说断,悉修平等无有适莫。 何谓为无? 未曾有念从人咨受,亦不自念己有所知。 斯诸菩萨适见佛已,辄则具足六度无极。 ”   佛言:“云何具足? 舍众色想无所希望,是则具足施度无极。 不想佛身达之本无,则已备悉戒度无极。 所以者何? 不自想故以得成就三十二相,计于诸法假有号耳! 相无有尽住是不起,是故名曰忍度无极。 一切诸法普不可见亦无所闻。 所以者何? 菩萨大士,见善不悦,见恶不戚,心无适莫,是故名曰进度无极。 心不想念,不可想者而寂恬怕,是故名曰寂度无极。 解色相空,不以此相而怀自大,是故名曰智度无极。 ”   佛言:“其诸菩萨在彼土者,因便具足六度无极,逮得无所从生法忍,遍察十方诸佛国土。 众菩萨学少有能逮不眴刹土普贤所诲诸菩萨者! ”   舍利弗谓阿差末菩萨:“快哉! 仁者,彼之佛土诸菩萨众功勋难量。 ”   阿差末寻问舍利弗:“贤者欲见不眴国土普贤如来乎? ”   舍利弗报:“唯欲见之,及众会者皆当被蒙,咸荷福庆功德转增。 ”   时,阿差末即于座上,三昧正受而现神足。 所入三昧其号名曰遍见诸佛土,使诸会者及舍利弗,皆得尽见不眴佛国普贤如来,莫不欣然为未曾有,咸共起住,佥为彼佛稽首作礼。 佛之圣旨使舍利弗及众会者,于衣裓上自然有天华香,则取东向散彼佛上。 其华至彼,于其国土在于佛上,遍诸菩萨普同佛界。 彼土菩萨自问其佛:“今此众华微妙殊特,为所从来光光若斯? ”   普贤如来告诸菩萨:“此之瑞应,是阿差末今到忍界,奉养咨受释迦文佛。 十方菩萨咸往会彼。 所以然者? 讲大乘故。 ”   彼土菩萨复问佛言:“此间显变,何佛威神之所恩化? ”   彼佛告曰:“释迦文佛十方菩萨咸往会彼。 所以者何? 讲大乘故。 ”   彼土菩萨复问佛言:“此间闻之? ”   彼佛告曰:“释迦文佛演畅分别大会缘品。 ”   时,彼菩萨复问其佛:“其忍世界去是远近? ”   佛言:“西方去此如十江沙,诸佛国土满中诸尘,设举一尘著一佛土。 如是尽取一一诸尘,次布西方诸佛世界,众尘悉索,过若干土,乃至忍界释迦文佛游居教处。 ”   彼土菩萨复白佛言:“唯愿欲见能仁大圣兴隆道化。 ”   时,普贤佛演身光明通照十方,彼诸菩萨及众会者皆睹此土。 彼诸菩萨寻时皆起遥自归命,为释迦文佛一心作礼。 彼众菩萨遥见忍界充满菩萨无空缺处,怪之惊喜自问其佛。 彼佛告曰:“十方佛国诸菩萨众不可称载,闻当颁宣大会缘品故往启受。 ”   舍利弗问阿差末菩萨:“谁字仁者名阿差末(阿差末者晋曰无尽意)? ”   答舍利弗:“用诸法故曰不可尽。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亦不可尽。 ”   舍利弗言:“愿以不可尽法而解说之。 ”   阿差末言:“本发意时亦不可尽。 所以者何? 悉遍诸欲淫怒痴醉而无所缚。 所以者何? 不与罗汉及缘觉乘而俱同尘故,发心已来坚固其志不可转移。 所以者何? 不为邪业之所迷误,一切众魔不能坏意,有是心者其诸功德悉为成办,游于无常而独总揽众之元首。 所以者何? 有计常者则生死业。 所以特尊解道有常,名曰为尊,出无常故,从发心来其心坦然无所缚著。 所以者何? 不离诸佛功德业故,所修事业无能得短。 所以然者? 一切众恶悉尽索故。 其心永安,不可动故,其心无侣。 所以然者? 希有逮故。 心如金刚。 所以然者? 皆知一切诸法之故所不可尽。 包裹诸法道慧之故,从发心来强若金刚;等众生故,其心质直而无谀谄,故号曰正而无偏颇。 从发心来常怀鲜明。 所以然者? 本清净故。 以去众垢悉消诸冥,其慧显曜窈隐皆明,从发心来沐浴众秽。 所以然者? 其信甚固无所舍故。 发心甚大无有边崖。 所以然者? 心若虚空。 发心旷然。 所以然者? 含受众生当因度故。 发心无尽。 所以然者? 其慧玄旷无所挂碍。 从初发心无所不入。 所以然者? 大慈无极亦无尽故。 其发心行无能断者。 所以然者? 功德愿故。 发心甚安极可爱敬。 所以然者? 为诸众生所喜乐故。 发心特尊与众超异。 所以然者? 一切外学、声闻、缘觉之所奉故。 其所发心无能知意。 所以然者? 非诸凡俗之所及逮,犹如农夫不能达知圣王之事。 发种类心。 所以然者? 各各从其本种之业皆获其果,一切诸法常存在故。 从初发心以为道本。 所以然者? 由是所致得大安故。 发心已来而自庄严。 所以然者? 成功勋故。 发心已来与众殊别。 所以然者? 达圣慧故。 发心已来甚为微妙。 所以然者? 用广布施普及众生。 发心已来建立至愿。 所以然者? 具足戒禁。 其发心已来而无等侣。 所以然者? 无所不忍。 其发心来无能抑制。 所以然者? 用精进行无懈废故。 其发心来无所慕乐。 所以然者? 寂度无极致定意故。 其发心来无所归趣,因其晓了智度无极。 其发心来永无所住。 所以然者? 用无极慈故。 其发心来根株坚强。 所以然者? 用行悲哀故。 其发心来常怀悦豫。 所以然者? 于诸众生怀等心故。 其发心来虽遇苦乐不以为动。 所以然者? 护一切故。 其发心来为诸如来所见将养。 所以然者? 用顺十方诸佛教故。 其发心来欲度一切五趣众难。 所以然者? 兴隆导化。 其发心来不舍三宝无所违废。 所以然者? 将顺佛戒成圣众故。 ”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一切智心宁可尽乎? ”   舍利弗报言:“不也。 犹如虚空不可穷极,其一切智心不可尽极亦复若斯。 如来禁戒亦不可尽。 所以者何? 戒是根源故不可尽。 如来定意由无有尽,智慧、解脱度知见无根故不可尽。 计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斯则是根,此亦心本故不可尽。 取要言之,一切诸佛法为元首,由斯心行故不可尽。 三宝无断,因是之心故不可尽。 犹如一切众生四大。 何谓四大? 地水火风亦不可尽。 计是智慧用一切故,咸复晓了不可思议众生心行,本愿不断故不可尽。 所以者何? 修奉道愿故不可尽。 皆无所生靡不恍惚,一切诸法根源无穷,故不可尽。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二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发菩萨心永无穷尽。 所以者何? 不文饰故。 亦不谀谄其心质直,故曰殊特。 不为绮辞用清净故,平正无邪。 其心柔软而无粗犷,笃信真要未曾变改,所立坚强而无动转正住不摇,无能憎嫉而娆害者。 以何等故无能娆者? 其行治业莫能逮故,有所建立无能诽者。 所以莫能讥谤者何? 敢所兴造无根源故,所以无根用中正故。 所言至诚终无有异,有所兴功无所希望不求名称,为众所叹咸共戴仰无能得短。 所以无能得其短者? 有所造作长安隐故。 所以自致永安隐何? 所兴功德无懈惓故。 所以不厌,用愍一切众生之故。 所以愍念众生者何? 用无极慈为懈惓者而兴精进。 所以者何? 欲以养育众生之故。 所以养育众生者何? 由斯之便成功德故。 所修效力不希望福,所以无求。 其心净故皆蒙法恩,故无所求人亦有力。 何谓为力? 曰是佛力,以是之义护一切故。 所以护之? 欲令群黎各得其所。 所以欲令各得所者? 使无恨故。 所以无恨? 所作事业极安谛故。 所以谛者? 由是之故,无能制止无能谏抑令止寂然,犹若紫金而无点污。 所以喻之如紫金色? 以无有秽。 所以无秽? 用本净故。 所以为净? 本行去秽故。 所以去秽? 内以净故。 所以消瑕? 瑕已尽故由是清净。 ”   阿差末谓舍利弗:“心已净者贪欲转消,其无贪欲是不可尽,其诸恶心不能复乱,又其心明护于恶意,由是之故曰不可尽。 其心嗔怒有所众贪,汲汲于欲贡高自大,诸所不可皆悉尽索。 将为菩萨常护是心,当晓是心而不可尽,舍无瞻势及诸垢浊,当达是心不令懈怠,则知其心为不可尽。 若愦乱者随时将护,其无智者养育使成计于一切众生之党,有功德法、无功德法,咸便度脱至于大安,则知其心而不可尽。 训诲一切众生之等诸在厄难,皆令兴立无极功德,则知是心永不可尽。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菩萨所习亦不可尽。 所以者何? 用所布施故不可尽,诸可惠与,是名曰习施度无极。 于一切物多少取足不以汲汲,是则名曰戒度无极。 一切有娆于菩萨身,不起嗔心如毛发者,是则曰习忍度无极。 所积功德常在众前而不在后,是则曰习进度无极。 一切所学悉勤用心,是则曰习寂度无极。 诸所听闻悉欲博达,是则曰习智度无极。 菩萨当学修于大慈。 何谓大慈? 若有厄难来自归者欲求救济,宁亡身命不负要誓是则习慈。 其行哀者等犹如称,若有加益不以忻悦,设诽谤者不以忧戚,是为菩萨随时等哀。 菩萨所学则以三事,净身、口、心终不传恶,未曾念邪愚蠢之业。 菩萨虽学独步无师亦不自大,其所学意不舍普智诸通敏慧,揽诸佛法菩萨之业,在人所求不逆其心无所短乏,致一切法而得自在。 又习悔过,身有罪恶未曾藏匿。 用无量福劝助功德,菩萨修学赞劝诸佛颁宣道义,奉习勤学正士之法。 所以学此正士之法? 欲成觉故。 其心坚固不舍弘誓无极德铠。 所以不舍? 欲化一切众生之故。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菩萨有四为不可尽。 何谓为四? 一曰、开示之心,二曰、法施,三曰、训诲众生,四曰、积累功德。 是为四。 复有四:一曰、习在闲居山岩独处,有施多少趣足而已;二曰、于众功德而无厌足;三曰、博学不惓;四曰、所愿智慧不以为劳。 是为四。 复有四:一曰、校计规度,二曰、思惟本末,三曰、智虑通达,四曰、所念普具。 是为四。 复有四:一曰、离于众恶而修上脱,二曰、其上脱者是菩萨教,三曰、解诸恶本,四曰、念于微妙无上之脱。 是为四。 复有四事:一曰、解于五阴,二曰、晓于四大地水火风,三曰、了六衰之原,四曰、其所睹见十二因缘无有边际。 是为四。 复有四事:一曰、无常生死之语而不可尽,二曰、苦痛之教,三曰、无吾我训,四曰、寂寞无为之业亦不可尽。 是为四。 ”   阿差末谓舍利弗:“举要言之,诸菩萨学皆近佛道,以是之故分别道俗悉不可尽。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菩萨修行心不可尽。 所以者何? 于诸功德而不懈怠,从次转上成就其处。 所云处者? 菩萨十地。 其所修行犹如大海所苞无厌。 所以然者? 多所救度一切众生,其所修行则为元首。 所以然者? 出其上故。 修行最上所可总揽,诸在下者令修专行一切法故持众善本。 所以者何? 用最尊故。 所以修度? 因则受决,皆由专精用不退故自致具足,因其专精所愿辄成。 以成大愿,其所修行永无所恃则是定意,依修柔软所造行者而不缺漏,修行伏意是其道业修行自守。 所以者何? 以不复与众恶从事故。 专精布施,菩萨不以身心有所贪爱,转增上故。 专精奉戒亦为甚难。 所以然者? 教犯戒者使不为恶故。 专精忍辱亦为甚难。 所以然者? 虽在尊位财富极乐,不轻贫贱羸劣弱者,是为忍辱。 所修专行精进难及,坐佛树下若有人来,言:‘起避去! 我坐其处,先取佛道。 ’即舍与处,是为精进。 专精禅思所以难者? 莫能及逮,所修专精辄能成办,无所希望故,是曰禅思。 专智慧难。 所以者何? 积功累德不以劳烦,是为智慧。 出入行步安庠和雅威仪备悉。 所以然者? 其功祚强无能危者。 修无所畏晓了深法,钩玄致远故奉修尊心。 所以然者? 其明极微无不达故行不可尽。 所以者何? 所住坚固。 何谓专精? 其意坦然常念一切,无所依者令得其依,若有闇冥使睹道明,无所归者悉受其归,其无善友为之善厚,其谀谄者令修质朴,见其粗犷显示忍辱柔软和雅。 所以者何? 以德化故。 在谲诡中而为列露真正之义,于校饰中不为绮大,在无反复行报恩德,在众恶处而修善行,在废退处奉修德祚,在欺慢处常行恭恪,在贡高处不怀自大,在求便处无能得短,不念人恶不宣缺漏,若在不正辄往将护使入正谛。 一切众生皆来到所,见之欣然无嗔恚心,其有谏喻示进退宜当然不然。 心无增减,笃信祸福所作归身。 若在旷野山居岩处如法无异,不贪利害,不惜身命,心净之故初不增减,常护其口不忘传语,不求奉敬。 所以者何? 恒知节限止足而已。 其心柔和,不随弊恶失礼义者,有功德故,度于生死息众苦患。 所以者何? 由是之故,菩萨慧意永不可尽,生死往反亦不可尽。 以权方便,明了随时训诲众生迷于终始。 不可尽者,使求佛道明不可尽。 ”   舍利弗问阿差末言:“乃有异不可尽乎? ”   阿差末言:“有。 ”   问:“何所是? ”   阿差末曰:“菩萨布施复不可尽。 所以者何? 六度无极不可尽故。 菩萨布施悉无有限,所谓限者某是某非,当施与某不施与某甲,施不普济不应为施。 ”   舍利弗问言:“菩萨之法当云何施? ”   阿差末曰:“饥者食之。 所以者何? 人依衣食乃得存命便能苏息,座起言语则为安隐,身体康宁气力强盛,渴者施浆除其消渴。 所以者何? 若在后世,周旋生死常不渴乏。 有求车者辄随意与,由是之报后所生处,神足飞行在所至到。 其无衣者因施与之,后世所生便不抵突常抱惭愧。 若于冥处施之灯火,则得道眼通见十方。 若于世尊师父寺舍、二亲长老前,而作倡伎以娱乐之,后世所生得道耳听彻闻无极。 若无香者则施与之,后世所生逮致戒香、慧定解脱知见品香,是身为被德熏之香。 若复有求杂香名熏,即与所好,后世所生身体香洁莫不悦豫。 所有甘美殊异之味,人来求者辄从意与,后世所生常得肴馔,若不甘者入口即美,宿之所植而得是相。 其无手巾因施与之,后世所生清净无垢,为人所护。 其无护者为之将护犹若屋室,所以喻室覆盖人故,随其所乏而施与之,后世所生悉获所当。 寻得周给病与医药,后世所生身常无病不生不死,无有众患恒获安隐,一切备足靡所不主。 其无仆使给与奴婢,后世所生自然具足,万乘帝主制上御下无所乏少。 其求众宝则能与之,后世所生备悉成就三十有二大人之相。 布施杂物若干种品,后世所生得八十种众好之姿。 象马施者,后得大乘无极之意。 以田施与,因得具足寂度无极。 妻子施与惠所珍爱,后无异心当得佛道。 所以者何? 佛者极上尊无俦匹。 假使有人从其菩萨,求满仓谷即能与之未曾贪吝,后逮法藏充备道慧无所匮乏。 菩萨设得为转轮王主四天下,七宝盈满。 若有来求而不爱惜辄能尽施,后所生处逮一切智,诸通圣慧广济一切。 以妙伎乐而施与者,后得经典乐以法乐莫不欢然。 若为势位有忠羽翼行菩萨法,犹如王者之忠臣,有人来求以自辅政即能与之,由是之故,后佛法教欲坐道场,于佛树下降伏魔兵。 以手施人,后为一切道法之首。 耳鼻施者,后身具足无一缺漏。 以眼施者,后逮法眼为一切首道法之眼。 以头施者,后所生处,三世特尊,独步无侣诸通敏慧。 肌肉施者,后成佛道人来听经,舍诸不善皆获真正。 菩萨破骨以髓施者,后得佛道,身如金刚无能动摇。 ”   阿差末曰:“菩萨不以色故而有所施,用修政故,若来求多后人求少,悉遍与之使各得足。 若施与时,不恐不怖不畏不懅,无贪行施,不怀悔恨心未曾变。 菩萨无轻慢施,专心而与;无谀谄施,不持恶物无所中者以与人也。 菩萨布施,未曾观察某有福祚、某有罪殃,无有狐疑不别好丑,不中断绝遗漏施也。 何谓中断遗漏施? 于大会中独与一人,不与一人。 悉欲遍济。 所以者何? 菩萨所施常怀笃信,不念懈惓无恼患施。 菩萨布施不呼人至前,目自见面乃与之也。 亦不思惟某善某恶,不必选求得成道者,来者便与,施人之后不作是念:‘某已得道,某不得道。 ’菩萨施与,见奉持戒人来受其物不以欣然,见无戒者亦无异心。 其所施与不望还报,有所施者不求名称使远近闻,不自咨嗟,不恶诽谤。 菩萨施与,不行烦扰,不怀恨施,无嗔恚施、不欢喜施。 菩萨布施,不念后世当得其福,不起忿心骂詈愚施,有来求者不前却彼乃施与之,不轻易施,不倩他人持物往与。 所以者何? 手自斟酌。 亦不念言‘值吾前施,不当前者不施与之’,不挂碍施,自用心施,不卒暴施,手自授之。 不沉吟施乍与乍不与,菩萨不念‘吾所可施疲惓劳极’。 施从来者不多不少,不选择物恶者与之、好者留之,若有来求,如本言要未曾减损。 菩萨所施愍念众生弘无偏党,欲令受者常获安隐。 若施与时,则念其人是吾国界。 所以者何? 一切皆是菩萨之道地也。 又所施者,少不轻己,多不欢喜。 虽布施多不自察言‘我今广施’,所与如法无希望故。 菩萨所施,不念是福当有所生受其功报。 所以者何? 施于一切众生蒙恩故。 所施人者亦不念之:‘吾于天上天下人中独致尊势’,其所施与普为众生,不以其福求慕四王、释、梵之位,亦复不贪转轮圣王,不习声闻、缘觉之心。 菩萨施与心不念言‘所施具足亦不惟少’,足与不足有所施者,使一切众不离于佛诸通敏慧。 所施与者,常得其时无有不应,不以兵仗毒药施与,以安施人不加娆害。 菩萨布施从佛法教,所可惠施知一切空。 所以施者? 以为因缘有所兴发,由斯之故而不可尽。 所施与者悉晓无想,为诸想者建其因缘故不可尽。 所可施者皆达无愿,为诸愿者作善因缘,由是之宜故不可尽。 以道法意而有所施,其心坚强完具甚安无所破坏。 菩萨所施其在三界无能逮者,所可施与欲令其福归流一切菩萨之业,其志常建一切智心,以是之故为不可尽。 所施与者以脱诸想,总揽众魔令不自在,离诸烦苛故不可尽。 菩萨所施与众超异,明泥洹故,所可施者决众疑心故不可尽,所施与者正住佛道不怀异心,所施等愿故不可尽。 菩萨所施坐佛树下得成正觉,所施与者及无央数不可称计众生之类,皆荷济度故不可尽。 所施与者不可尽矣! 其事广大,所施与者以得道处,无能动者无能超踰,况复施者! 故不可尽。 所施与者其心坦然,如一切智故不可尽。 ”   舍利弗言:“善哉! 善哉! 仁者阿差末,叹菩萨施及不可尽,快哉乃尔! 愿欲受听菩萨戒禁不可尽谊。 ”   阿差末曰:“菩萨戒净亦不可尽,有六十四事。 何谓六十四? 菩萨行仁不怀害心加于众生,身亦不杀,不取人物,不犯他妻。 若见菩萨及向众生,常行至诚未曾两舌,有诤讼者常和解之,终无骂詈不为恶口。 所以者何? 常有惭耻。 所言护舌不妄说事,于一切人不念嫉妒,不兴恚心向于众生。 所以者何? 由此能忍后世端正,常正其心不事余学,恒抱悦心在于佛道。 所以者何? 其心清净无有尘垢爱乐佛法。 所以然者? 解无异法能出上者,至心在道用慈仁故。 若见沙门、梵志,辄以五体而自归礼。 何谓为五? 两手、两膝及其头脑稽首足下。 所以者何? 因得佛道一切归故。 心常柔软,见人犯非慎己不为所不缺戒。 无有声闻、缘觉心故,于诸犯戒而无所犯。 所以者何? 后世不欲生在于鱼猎愚闇家故。 常修精进而不懈怠。 所以者何? 不与邪恶共从事故。 戒禁完具未曾阙漏,亲近智德解深法者,不违远故。 笃信禁戒,所奉正故。 顺戒如法,一切众生皆歌叹故。 其护戒禁清彻至真,本心快故。 行持戒要,无能传非说其瑕秽,无邪心故。 其戒完具,不复迷惑从六衰故。 所奉戒行莫不宣闻,诸佛正觉之所知故。 戒无所求,如己乐故。 戒知止足,无所贪故。 其戒纯淑不杂众恶,身意坦然无所乐故。 常好闲居,未曾喜乐于众闹故。 戒能备悉如道法训,不从他人有所受故。 谨慎禁戒,不以好服而为绮饰,德无能逮誓如本愿,不以甘美而乱意也。 所以者何? 以有道力制众恶故。 所行如戒,诸天人民莫不悦故。 行慈心戒,护众生故。 修悲哀戒,忍众苦故。 遵于护戒,不解怠故。 以等心戒为一切众,任于善恶无二心故。 常察禁戒不为损耗,不听其心为驰骋故。 戒不念恶,不传人非,护一切故。 坚执持戒,不听其意随所欲故。 顺布施戒,养育一切众生之故。 为忍辱戒,不起心故。 志精进戒,不回转故。 禅思之戒,得安定故。 奉智慧戒,博听正义无厌足故。 修广闻戒,觉要法故。 随善师戒,达诸法故。 舍恶师戒,离众邪学不真路故。 无倚身戒,知诸万物皆无常故。 不贪命戒,其功德业如紫金故。 无悔恨戒,其意净故。 无虚饰戒,学清净故。 不烦苛戒,其意鲜明无垢浊故。 不焦然戒,不烧身故。 不迷惑戒,不随欲故。 不危烧戒,无所害故。 无抵突戒,心不乱故。 伏心之戒,意无误故。 通寂静戒,不为俗业之所废故。 顺真正戒,智如教故。 具诸愿戒,本清净故。 如如来戒。 所以者何? 随本要故。 如佛定戒,常怀等心度众生故。 从一切智入道门戒。 所以者何? 不抱恨故。 是为菩萨六十四事,清净禁戒而不可尽。 ”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菩萨复有净戒,不自贪身,不念一切,不想我人,不计寿命,不思名、色、痛、想、行、识,不倚四种地、水、火、风,各有四大戒,不有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无身口心其戒向净,是相一心而不迷荒,谛观诸法戒以过空无想不愿,亦无形像过于三界不著不缚,其戒不念尔故不为已生。 所以者何? 无所生故。 所以为戒,无作不作本无所造,由是之故戒无部界。 此止中间亦无所止,意净为戒识无所住。 所以者何? 无想念故。 戒无所拘。 所以然者? 无欲力故。 亦不住色亦不无色而俱同尘,是名曰戒。 离淫怒痴因愚冥脱,是故曰戒。 不著不断舍十二缘,是故曰戒。 不念我所除我不我,不住欲故是故曰戒。 无作不求不住色想,亦不处在一切名色,是故曰戒。 不随因缘无烦无苛,无我非我不与疑合,是故曰戒。 亦不贪福不无功德,以越诸恶非法之事。 所以者何? 愚者非法是故曰戒。 无有扰恼,其身心止是故戒相。 奉慎戒者如病得愈,不断诸佛经典正籍,法身坦然不可尽故不断法身。 所以者何? 无二业故:一者、不著,二者、不断。 不断圣众因用脱故,不断诸学。 所以者何? 顺禁戒故。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因本清净故不可尽。 何谓俗戒? 谓生死处亦有尽矣! 所以者何? 在于五趣故名曰尽。 所以尽者? 有往反故不住一处。 其外神仙五通之戒世俗之智,求上长寿神足命尽。 所以者何? 戒禁尽故。 人戒十善亦复有尽。 所以者何? 违舍戒故。 诸欲天子戒亦有尽。 所以者何? 功德毕故。 诸色天子定戒亦尽。 所以者何? 其定乱故。 无色天子寂戒亦尽。 所以者何? 寂意荒故。 其道迹学无学罗汉戒亦有尽。 所以者何? 倚泥洹故。 其缘觉戒亦复有尽。 所以者何? 无大哀故。 ”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唯菩萨戒独不可尽。 ”   舍利弗问:“以何等故戒不可尽? ”   阿差末曰:“其戒尽者,斯皆非戒。 所以菩萨戒不可尽? 其心不舍一切智故,是正真戒,为不断种故不可尽。 何谓果实道果无尽? 所言种者谓菩萨心,所云果实则佛十力至不可尽,故曰菩萨戒不可尽。 ”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菩萨忍辱亦不可尽,有三十二事。 何谓三十二无尽? 不著欲者,不兴此念‘是我妻子身皆不犯不令他犯’,是故忍辱亦不可尽。 不念众恶不恨一切,不恚众生不惟人恶,不与人诤不忘助人,有所毁击亦不掩戏,自护身行将护众人,慎己心不随,常思善德无爱欲意,得庄严身,信作善恶当得报应,口不妄语其心清净。 菩萨心强不舍一切,谛自思计心所念邪,即觉知之。 心和柔软,将护其心令恶不生,修清净行生于梵天。 从天上下还在人间,具足德相众好八十,逮致和音犹如梵天,脱淫怒痴,不以恶颜恚恨向人,所作功德未曾亡失,降伏外学众邪异术,以舍众病不遭厄难,以顺具足诸佛道法。 是为忍辱悉不可尽三十二。 是菩萨忍辱。 何谓忍辱? 若骂詈身默不和之,若挝捶者不念报之,是谓忍辱。 所以者何? 不见挝者,不睹己身,杖本空故。 若有嗔者亦不怀恨,言若幻化其起意来不生心逆,能伏意故。 若念恶者,心若不知自思惟之:‘斯人赍恶,吾不宜效。 ’有称誉者不用悸喜。 所以者何? 不生此念得利益也,降伏心故。 若有衰耗不以忧戚,己知足故。 见人叹者不用为绮,若有诽谤不以为动。 所以者何? 智广大故。 有恭敬者不自贡高,修性安故。 设礼拜者不用悦豫,亦不说言卿宜当然,若得势位不以自大。 所以者何? 心不动故。 愍哀众生虽在勤苦不以患厌,在于乐处不用欢喜,晓了俗事皆无常故。 不以世八事而见倾动。 所以者何? 不处其中,为人所娆终不还报,无敢犯者,假使有人节节解身悉能忍之,因欲具足菩萨业故。 若害身者终无异意,了身四大合成,散灭何足可贪。 所以者何? 缘是忍故当得佛身,悉忍众恼不可计难。 所以者何? 缘是得致建立大安至道力故。 菩萨若在梵志学中,现身入火无所伤害,欲令其人知心清净,化于惑意使志反真因得上天,其梵志学好喜火祠。 菩萨所现无所不变,道德超殊莫能逮者。 所以者何? 诸梵、帝释、四方天王,稽首菩萨皆为作礼。 菩萨忍辱无有边底,以是之故曰不可尽。 其骂者忍不以为恨,亦不念之谁骂我者,因是寂然便入法忍。 不思惟之骂吾眼耳鼻口身意,若骂心乎? 骂所在耶? 则过诸衰便逮法忍。 不念一切谁来骂者,寻能得入无人之忍。 是诸忍者悉不为忍。 所以者何? 假有号耳! 谛计其忍犹山中响,有解此者入无常忍。 不念得我及得他人,逮中和忍亦不自念,身随法教某不住法,是名曰忍。 ‘我独住道,其余人者不建立道’不兴斯念。 我念空不念实,念无思想不念有想,念忍无余不念忍余,念忍无愿不念有愿,忍无生死不有终始,忍为可无不可,忍为有德不为无德,念忍无生不念所生,忍度于世不与世合,忍为入道不为无道,念忍为脱不为无脱,解忍泥洹不为生死,菩萨忍辱不生此念。 所以者何? 不平等故。 菩萨等忍为何谓也? 解入空无所断无所著,是菩萨忍,亦不念生不念不生,不念化生若无化生,不兴念言有之与无,晓了此义至不可尽,以是名曰不可尽。 忍悉无所作,不思当然及与不然,无有现者无缚无脱,亦无所生无造起者,故无所生而不可尽。 其忍如斯,是为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如计无所从生法忍,至于如来坐佛树下,入此忍者应得受决曰不可尽。 ”   说是法忍品时,其在会者咸皆赞曰:“善哉! 善哉! 如阿差末所说,诚无有异! ”   时,十万天悉以天华名香幡盖,供养奉散阿差末身诸菩萨上,诸天伎乐自然为鸣以娱乐之,心各旷然怀宽弘意,一切皆言:“令诸众生普悉得明若如来忍,其闻此音,不恐不惧心不在懅。 ”诸华名香幡盖充满,遍于三千大千佛土。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三佛告阿差末:“仁者于今为能苞裹一切众生乎? ”   阿差末言:“承佛圣旨,具悉任受。 ”   阿差末菩萨适入三昧,应时一切诸有色身,供养华香缯盖幢幡皆入脐中,其身如故不增不减。 有一菩萨号曰大净,问阿差末:“所入三昧名曰何耶? 显现变化乃能悉受一切色身华香幡盖,其身如故而不增减? ”   阿差末曰:“其定号名普受色身。 ”   大净复问:“是三昧者,但能受此,复受余乎? ”   阿差末曰:“三千大千国土悉入于身不见所在。 所以者何? 以威神故无所增损。 ”   时诸众会诸天人民,菩萨声闻皆各有念,犹如久渴望想饮矣,欲见大士所化神变。 佛知众心,语阿差末:“为一切人现是三昧。 ”   阿差末曰:“辄奉圣教。 ”应时十方诸会菩萨、佛及众僧,悉自见身坐阿差末脐。 阿差末脐现有国土名普庄严,诸菩萨服如庄严国众菩萨也,亦复皆现在其脐中,所显普严巍巍如是。 现威变已,众会各坐续复如故。 大净菩萨报阿差末:“三昧圣恩威德超殊光光乃尔! ”   阿差末曰:“是不足言。 所以者何? 三千大千天地山陵,悉受色身为微末耳,受江沙土不以为迮,况其余耶! ”   说忍辱品演神足时,七十垓仁和善人发大道心,万二千菩萨皆得无所从生法忍。 舍利弗问阿差末:“愿乐复闻菩萨精进而不可尽。 ”   阿差末曰:“菩萨有八精进无尽。 何谓为八? 一曰、被于弘誓大德之铠,是为精进而不可尽;二曰、合集精进而无所退;三曰、勤学长养一切功德;四曰、常欲养育普及众生;五曰、造立无数福庆之原;六曰、心元无求诸度无极;七曰、晓了智慧而无穷极;八曰、欲得备悉一切佛法以故无尽。 是八精进而不可尽。 ”   阿差末曰:“所以名曰被弘誓铠,不以生死用为劳苦故。 所以者何? 不计劫数当成佛道,亦不思念于若干劫行菩萨业,所以名曰为弘誓者,不限长远无量劫故。 菩萨犹为一切之本,方俗所更始数,一日至十五日、若三十日合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转进至十万岁、若百千万岁发意求道,悉却是数犹若干载,乃见一佛。 如是比数诸江河沙,初发意等一切众人,各皆发心,各悉包容。 江河沙等诸菩萨亦如是,无央数不可计一切人悉发意,意所知才及一事,其未所知不可称计。 犹如供养江沙等佛,然后乃具施度无极,戒、忍、精进、一心、智慧,三十七品亦复若斯。 菩萨闻是其心不懈,不舍弘誓大德之铠。 江沙等人皆发道意,合集此德乃能具足一大人相;一切如是各如前功,乃悉周备诸大人相。 其大人者,谓菩萨也。 菩萨闻是不以为劳。 所以者何? 未曾违舍弘誓铠故。 是为菩萨被弘誓铠而不可尽。 “何谓增长精进而不可尽? 若有菩萨勤欲闻法,不计远近,不恶水火。 所以者何? 无懈惓故。 菩萨增长合集功德不用退却,合会劝助众功德故。 何故合会? 欲以开化众生之故,令其度脱使入泥洹故,而般泥洹不以懈慢,有坚固心无能回者,常求功祚不用厌惓,恒住大哀故曰合集。 菩萨所至行步座起不忘道心,如一念顷念佛法教,护于一切不以为烦,故曰合集而不可尽。 何谓长养一切精进而不可尽? 所立功德志愿常存于诸通慧,以故名曰为不可尽。 犹如众龙还雨大海,不可别知渧数多少计之无尽。 诸通慧者功德如是至不可尽。 何谓造立无数功德? 所作用心为一切故常怀等意,所立功祚不离通慧,所修福愿欲使众生皆共蒙恩,以故名曰立无数德。 何谓心求诸度无极? 众生四大悉不可尽,不可数者入此诸数,一曰悉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之类,如是比像不可称载,阿僧祇人皆开化之无限如斯,百倍、千倍、万倍、亿倍、百亿万倍不可计喻,所教度者为少少耳! 闻是不恐亦不畏懅为应精进,是谓造立无数功德而不可尽。 “何谓晓了智慧而无穷极? 菩萨功德不可尽故。 如是悉计一切普智诸众生本所作功德,乃及道迹、往来、不还、无著、缘觉皆合此德,乃成于佛一毛功德合集计是。 各各悉成体诸毛孔巍巍众德,乃能成佛两眉间相。 若斯眉间千倍之福乃成顶相。 所以者何? 天上天下无能堪任见佛顶故,以是故曰德不可尽慧无穷极。 又复何谓慧无穷极?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笃信佛,如是信佛其信百倍,乃与奉信者同等功耳! 设奉信等周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及八等人。 若八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其智百倍不如道迹。 若三千大千世界充满中人,求道迹业、往来、不还及与无著,其智百倍不如一缘觉智。 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缘觉,犹不如一发意菩萨之智。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其中初发意菩萨,其智百倍不如阿惟越致。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不退转,其智百倍犹不如一一生补处菩萨之智。 正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为一生补处,其智百倍不如一如来处处慧力合诸力无所畏入佛法游要慧。 所以者何? 其一切智悉入佛意。 菩萨闻是不恐不惧不畏不难,是则名曰习无穷慧而不可尽。 何故习无穷慧而不可尽? 用入一切众生心故。 正使过去众生心念无限,其发道意,一人明解悉晓了知此诸过去众生心念,等于众生犹如一人,如斯比像不可称计,众生之党皆淫怒痴之所覆盖。 复有一人入淫怒痴惑乱之中,而为众尘见愦迷荒,菩萨发意恒以道慧皆知众生淫怒痴乱,是曰慧明之圣弘智。 若诸众生悉各发意,善恶因缘、因缘所为、起者灭者,如是慧者虽处其中心不以烦,皆能畅达犹如虚空。 其虚空者无不空处,圣慧者然,心所明解三世众生靡所不达,故名曰慧而无穷极亦不可尽。 “何谓一切佛法亦不可尽? 悉具一切六度无极求诸佛法。 若有菩萨从初发意所修方便,然后乃致坐佛树下,发心功德不可称计,普悉具足皆成佛法,故曰菩萨合诸佛法而不可尽。 复有菩萨合集精进亦不可尽,身所立德不以为难,口演功祚亦不以惓,意惟勤修,其身口心三事精进则是元首。 何谓意精进? 其意泰然。 何谓泰然? 用求佛道。 用求佛道为何谓也? 恢弘其心,寂无所为。 何谓发是? 发是意者,谓发道心是,此则菩萨之大哀也。 何谓菩萨地? 信乐无我是曰为忍。 何谓发是? 其发是者,悉能总摄一切众生故。 何谓为处? 用得备悉具诸法故,不以生死为勤劳也。 其发是者,不著三界。 其发是者,身诸所有无所爱吝。 又其处者所可施与,不叹宣已有斯德行。 所谓处者,不以禁戒而自称叹意存自大。 又其处者,忍众苦恼不以是业而怀憍慢。 所谓其处所获功德,转曰增益巍巍无量。 所谓处者是志度脱,不离布施伏心制意。 所谓处者,学问无厌如法习教。 所谓处者,如所闻义,奉行不改无有异意。 所谓处者,习学思惟不可讲法,权谋方便不以为难,习无希望所颁宣法,玩习讽诵念察晓了其义之所归趣,不用劳厌而懈废也。 学修元元无所想报,是有四事是为菩萨之所修行。 所以者何? 其能发此慈悲喜护。 又其处者,所瞻察意普怀大哀。 又其处者,缘是之故,具足五通习无生死。 又其处者,得四意止逮于顺理,不当所思而不惟之。 又其处者,知四意断不废功德,亦不抑制无福庆人。 所以者何? 修中间行。 又其处者,神足所习,如佛法教无所希望。 又其处者,习学善德诸根不乱,无限非法悉能分别。 又其处者谓十种力,无有能胜心怀圣智。 又其处者欲求佛觉,诸兴造行入众法义,而不自大成七觉意。 又其处者,求斯道德不念诸来,及住去者亦无所想。 又其处者慕求肃敬,寂静其志而无愦乱。 又其处者欲得正观,明察诸法求其所存。 又其处者,曾所博闻便能修习,常如法住务身德行。 又其处者,求于法身,而损众俗妄想之著,信达无形。 又其处者,谓彼音声常欲庄严,随时畅出通于十方。 又其处者乐如道行,脱不脱者使至永安。 又其处者,谓不合非劝化四魔。 何谓四魔? 一曰、身魔,二曰、罪尘魔,三曰、死魔,四曰、天魔。 又其处者,离诸恶习修众德本,诸秽寂然而不兴乱。 又其处者,普见道慧察众缘起。 又其处者,见诸所入世俗所作,消息方便因济度之。 又其处者,咸睹道法而随时化,是意精进而不可尽。 若有能具一切处者,终无诸难所作悉解,不以妄想住所行慧,亦不动转一切所行皆不离慧。 何谓菩萨行不离慧? 所行功德悉因是法,常为一切兴无极慈,无极慈者不尽世俗,因佛道慧不随无为,是名菩萨无尽精进。 ”   宣说精进不可尽时,九十六垓诸天世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天子悉得无所从生法忍。 舍利弗复问阿差末菩萨言:“岂复有义施度无极不可尽乎? ”   阿差末曰:“用十六事而不可尽,声闻、缘觉所不能及。 何谓十六? 一曰、所施不怀异心,而悉具足如来法施。 二曰、所施不兴斯念:‘吾缘是故当获福报。 ’三曰、所施普愍一切不怀异心。 四曰、所施不念望得三昧正受。 所以者何? 不乐生于净居天上,常好人间。 五曰、所施皆能达知众生心行。 六曰、所施其意清和。 所以者何? 欲使其心随己计故,亦令其身从心所念。 七曰、所施如受者意。 所以者何? 其德以过色无色天。 八曰、所施与寂寞俱亦复恬怕。 所以然者? 过诸声闻、缘觉上故。 九曰、所施不协恨心。 所以者何? 欲使究畅至成就故。 十曰、所施威神巍巍无能制断。 十一曰、以智慧施普等众生立度一切。 十二曰、其所施者,所施与人随意喜乐,而惠救之心常正安。 所以者何? 能御意故。 十三曰、其所施与不断三宝。 所以者何? 不舍如来至真之种。 十四曰、所施常明,不怀犹豫而不迷惑。 十五曰、所施与者顺如法教。 所以者何? 所行随义。 十六曰、所施与无所不知,有所兴造乐智慧本。 所以者何? 欲令其智,无有穷极甚广大故。 是为菩萨十六事业施度无极而不可尽。 “何谓为禅? 心寂静故。 何谓神通? 慧具足故。 何谓为慧? 所见诸色是则不通,睹诸色尽其意不随此名曰通。 所以者何? 而不中道行取证故。 其所听闻皆在不通,诸可有音悉无逮得此名曰通。 悉能晓知众生心行是则不通,心除此智不以尽心而造证矣! 所以者何? 不取罗汉此名曰通。 能自知本因所从来是则不通,不于三世而有挂碍此名曰通。 遍诸国土是则不通,虽遍诸国解无所有无刹土想此名曰通。 信向诸法是则不通,达见一切诸法本末此名曰通。 一切所作有妄想意是则不通,晓了众生无所希望此名曰通。 乐欲往生若过诸天、释、梵、四王是则不通,菩萨皆知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圣慧,悉能总揽此名曰通。 为众元首,所曰元首在于诸法最上之故,因是名曰通慧功德而不可尽。 ”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因诸乱意,菩萨以故习自伏心,是曰为禅。 其智慧者,悉舍众恶是曰禅定。 又菩萨行习住定意则无变心。 所以者何? 云修正住? 修正住故习六度无极,正诸法故。 习诸法者,用正故学。 习菩萨行等心众生,已等众生便等诸法,已等诸法知菩萨心,已知菩萨则能畅解众生志操,知众生已则知诸法,是名曰习弘等一切众生之类,悉等诸法而无适莫。 等住诸法,是名曰定意,为正受矣! 空无想愿谓等生死,等生死者便等诸法,其已平等坦无偏党,心普等者等众生心,等众生心已乃谓平等,故曰普等。 其心所行平若虚空,如地水火风无有爱憎。 其心等者无忧无喜,其身已住不眴佛土,定若三昧,不以谀谄如本际住,而不自大亦不贱己,不痴不恶亦不多辞,唯欲晓了法之本源,是时非时常随时宜,不从一切世俗之秽越世八事——利、衰、毁、誉、苦、乐、有名、失称,舍诸有为不好愦闹,随是法者不离三昧。 所以者何? 皆见天下所造立行,随其所行续在三昧莫能知者。 是曰菩萨善权方便,深入智慧寂度无极。 若欲三昧执御其心,由无极哀而随因缘。 所以者何? 用众生故。 斯义名曰善权方便,寂然恬怕三昧之业,此为圣慧。 已如三昧所建立者,依仰佛慧,是曰善权;而于诸法永无所求,是曰智慧。 奉执定意,又以功德化护诸法是曰善权;其心坦然不坏法身,是曰智慧。 以三昧定,住念佛身诸相种好,是曰善权;弘恩元元念佛法身,是曰智慧。 于三昧中,念佛诸音犹如梵声,是曰善权;思知诸法无有言辞,是曰智慧。 住于三昧心如金刚,是曰善权;虽获禅定,不忘世俗众生群党,是曰智慧。 而于三昧念备本愿长育一切,是为处处随时善权;又于禅思解于众生悉无吾我,是曰智慧。 游于三昧不舍诸法,是曰善权;晓无本末亦无根源,是曰智慧。 修于三昧,思诸佛土悉为清净,是曰善权;解诸佛土都无所有,是曰智慧。 在三昧住,惟有佛树修之庄严,是曰善权;身离众欲而无秽浊,是曰智慧。 又在三昧念转法轮,是为善权;遵行禅定转无所转,是曰智慧。 住于三昧欲见菩萨,以相庄严是曰善权;以济众苦无有烦恼,是如来禅。 如来禅者了一切法,永不贪欲不想尘劳,知诸情乐除众法想名曰禅思。 是为菩萨所生地慧,开士大士以诸一心与法不同尘是乃名曰不可尽禅,不为一切众魔得便,则为正觉造诸法器。 所以者何? 靡不含容。 ”   正士说此寂度无极不可尽时,四万菩萨得日明三昧。 何谓日明三昧定者? 犹日出时灯火炬耀,星宿月光闇蔽无明。 菩萨已逮是三昧者,一切众圣咸为覆蔽。 所以者何? 其慧巍巍明弘广故,一切声闻、缘觉智明皆为覆蔽,以故名曰日明三昧。 菩萨已住寂度无极,悉能逮成诸三昧定。 粗举都较,取要言之,演诸三昧名,有三昧名曰照明,有定名月光,有定名庄严,有定名严耀,有定名修严,有定名无极晖猛伏,有定名其明消冥,有定名如诸法教,有定名成光明,有定名无所忧,有定名立坚固,有定名等如太山,有定名法明,有定名法御,有定名法君,有定名法慧顺教,有定名感法宝,有定名法城总持御,有定名知人意行,有定名幢英弃众烦苛,有定名力制四魔,有定名已成十力,有定名断诸挂碍,有定名造灯光,有定名坚住若地,有定名如须弥,有定名犹安明,有定名智行光耀,有定名智不可计随具教,有定名心教柔软,有定名无所求脱,有定名如水日月光,有定名犹如佛身,有定名等诸无我,有定名调象随教,有定名见得诸佛念,有定名法意无碍,有定名无退不转,有定名众毒消净如月,有定名入空寂,有定名晓众想,有定名无愿,有定名住一心,有定名如金刚,有定名无极光莫能当,有定名自在净,有定名内诸劳烦尽,有定名广大如空,有定名入一切业,有定名心思得慧,有定名慧悦人无尽,有定名成圣慧,有定名总无所忘,有定名冥普见明皆多乐,有定名慈行,有定名心本净大哀,有定名入诸护,有定名心等入无所碍脱,有定名法法住,有定名智明达,有定名解畅,有定名不可数,有定名充饱众,有定名无不了,有定名脱慧随化众,有定名金刚莲华,有定名了无常,有定名尊智慧,有定名勇伏,有定名诸佛念,有定名随教明脱,有定名严佛土,有定名开辟静诸国,有定名入众生心喜,有定名正真直,有定名以菩萨道六度无极严,有定名觉解结,有定名觉意华,有定名施脱若天药,有定名光无不周,有定名明无住佛,有定名甚深妙,有定名积宝如海,有定名如山方面,有定名神足甚广无不总,有定名见无数佛,有定名总诸学,有定名如弹指顷无不知,有定名智不可限计如大海。 如是等定亿亿巨垓,菩萨以住寂度无极普备斯定。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言:“智度无极而不可尽为何谓也? 如所闻慧趣建立行故曰不可尽。 应如斯行有八十事。 何谓八十? 顺所闻(一),寻如意(二),如教习(三),从善友命(四),不自大(五),所作不忘(六),常恭恪(七),从经业(八),如言从(九),数习智(十),勤心受(十一),不失节(十二),不忘念(十三),意不乱(十四),兴宝意(十五),显药志(十六),除诸病(十七),是意器(十八),乐忍辱(十九),思乐谛(二十),入慧意(二十一),学无厌(二十二),施无所慕(二十三),施无适莫(二十四),所闻谛思(二十五),欢喜启受(二十六),心悦身轻(二十七),其意清和(二十八),而无烦苛(二十九),所学如本(三十),常喜说法(三十一),闻欲向道(三十二),法自守者(三十三),好闻正(三十四),不在异学(三十五),唯受雅智度无极(三十六),逮于菩萨方等经(三十七),但慕听权方便经(三十八),又好闻习四等心(三十九),复察解了无神通(四十),如初意耳无异念(四十一),心务于谛善方便(四十二),唯欲听之无生法(四十三),不贪世观但悦慈(四十四),了十二缘达无常(四十五),知于苦畅无我(四十六),欲知寂分别空(四十七),解无相体无愿(四十八),晓生死了功德(四十九),达众生知无忘(五十),严其音若城郭(五十一),所闻勤执乐听经宝(五十二),在俗知俗启于中意(五十三),以为伴侣(五十四),欲闻降伏(五十五),诸事业(五十六),常志思侥(五十七),普入诸法(五十八),慕断贫乏(五十九),所云贫乏(六十),谓智不足(六十一),念解遵通(六十二),晓解圣慧(六十三),悦受正道(六十四),晓无智者(六十五),悉化使知(六十六),了常遭苦(六十七),给不足者(六十八),别离一切(六十九),无功德业(七十),明识其本(七十一),众恶不为(七十二),畅益身义(七十三),达利众生(七十四),解安隐行(七十五),乐不怀恨(七十六),欲别至尊(七十七),无极之事(七十八),念诸佛法(七十九),所因获致(八十)。 是为名曰如所闻慧辄建立行。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言:“菩萨有三十二事所入随时。 何谓三十二? 随音响入(一)。 欲入于观(二)。 入心所行(三)。 入身求脱(四)。 而济众生(五)。 入不断无常(六)。 入无所著(七)。 入随因缘所可作为(八)。 所入无人(九)。 入于无寿(十)。 入于无命(十一)。 入去来今之所住处(十二)。 入功德业(十三)。 入空不懈(十四)。 入于无想(十五)。 而入无愿不废勤修,不以空取证无想不愿护已不堕(十六)。 欲入三昧而修正受,悉向成就三昧正受,以故不生无色天。 所以者何? 拥护所致(十七)。 又入诸通智慧之原,虽尔不入尽灭之径(十八)。 又入无生济诸所生(十九)。 复入本际思惟其义(二十)。 欲入无际而不取证。 所以者何? 有将护故。 所云无护则为声闻(二十一)。 欲入众生解无吾我不舍大哀(二十二)。 入一切畏生死之难(二十三)。 所可游入虽有生死无为生故(二十四)。 又入所厌众诸尘劳(二十五)。 入厌欲者亦不堕落。 所以者何? 不中取证(二十六)。 又入不思贪欲之党入不舍法(二十七)。 入诸犯法而不为非(二十八)。 入权方便。 所以者何? 由因众生意堕贪爱欲开化故(二十九缺三十)。 所入教授应病与药(三十一)。 菩萨所度各得其所(三十二)。 是为三十二事所导如事。 所以者何? 不失节故。 犹欲入城会从门入,欲畅众缘当眼察之,解缘业者则不诤讼,欲令无争莫如自守,欲知无言为佳快者不如莫语。 所以者何? 不喜语者自护身口,不欲所止勿在彼居,不欲动者慎勿得转,无希望者亦无所想,是故曰等。 欲不迷色当正坚住,已坚住者尔乃达至,不乐令变常自谨慎。 若慕寂静将养己者勿得称己,不欲下者莫自矜高,不高不下具足正法。 不喜损者无有能谴,若乐便安所作无失,无所失者则无有疑,无有疑者解无本故便无所失,等于三世而无差特,等三世者无所增损,不住于色痛想行识,亦无殊特。 眼见色识则无所住,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软识、意法识悉无所住,从本净行如法如慧。 如审谛行如无吾我,见诸法行无我曰慧。 解诸所有皆无所有,亦悉无本是名曰慧。 不以身绮而怀自大,是名曰慧。 知于菩萨习正真慧,达为一切众生之故;众生故者心常不舍不离诸法,是乃名曰菩萨习慧。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四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言:“菩萨习智入于诸法,故无所著是名曰慧。 有十六事不与慧合。 何谓十六? 用无明故而起阴阳,从生老死皆不与慧同。 诸所作为亦不同尘,亦复不与六十二见而杂错也。 不自贡高亦不卑己,有利无利、若誉若谤、若称失名、若苦若乐,过世八事贡高自大谦卑恭慎。 俗间有是二十一事不与合同,去众烦恼不为愚冥,觉寤睡眠脱诸恐惧,不与罪合及诸心垢,不除五阴故至生死,身魔、罪魔、死魔、天魔而共合也。 一切众生我人寿命,无所希望而造因缘,诸有希望俗间之念,当尔不尔是与非事皆缚著业。 有所贪慕与戒反矣! 不奉禁戒、奉禁戒者,忍辱嗔恚,精进懈怠,一心乱意,智慧愚冥,以度无极,贡高谦逊,皆离是事坚住不住谓梵志也。 定意坚强功德刚柔,消一切念使无有余,便属无为。 国土好丑、众生吉凶、一切善恶、愚慧识明、生死灭度、谛与不谛,离一切念,其智者无所睹、无有见、无有想不想泥洹。 何谓为慧? 察之计校八法功德,晓了八法。 何谓为八? 晓于五阴,了四大,解六衰,别四谛,达十二缘,畅明三世,识分别一切罗汉及缘觉至菩萨演诸法。 “何谓晓五阴? 诸所生灭犹如幻化、梦中所见、芭蕉、野马、山中之响、镜中之像、水中泡沫;观于诸色、我、人、寿命,解色如此;痛如水泡,想若野马,生死如芭蕉,识者如幻,计水泡沫、野马、芭蕉、幻化。 所以者何? 此微妙故。 其微妙者,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是晓五阴、我、人、寿命犹如幻矣! 识亦如幻,是晓五阴。 五阴堕俗,世俗相者闪现便无,是为世相。 其世相者,非常、苦、空,非身之业,其知是者曰晓五阴。 “何谓了四大地水火风? 其法界者不为刚强,水者法界则无有水,火亦法界不以自热,风者法界不用动摇。 其四大者,谓眼所识计于法界,不以眼视,视悉知之。 其法界者,不以耳而听声,鼻不向香,口不味味,身不细滑,意不著法,悉解法界悉以具足。 众生法界如讲授之,叹情志性法界平等平等如称,欲界法界亦等如称,色、无色界法界悉等如称,生死之界、泥洹之界、法身之界等称如空,法界亦如。 所以者何? 有德无德亦等如空而无有异,亦不可量悉叵称载。 其泥洹界亦复若兹不可讲说,此入法界是名曰智,号了四大。 “何谓解六衰? 如解言曰:其眼亦空,而无吾我,亦不无我,是亦悉空。 所以者何? 解我空者在于诸衰而不为衰,是则名曰解于六衰。 谛计六衰不著不断,是为菩萨解于六衰。 眼色为衰所视不堕。 所以者何? 不中道取证。 耳、鼻、口、身、意亦悉如是,是曰菩萨解于六衰。 何谓六衰? 其能分别六衰,别六衰已便入于道,不别衰者则非是道。 又如菩萨用大哀故不近不远,以众生故不舍大道亦不离施,是曰菩萨解于六衰。 “何谓别四谛? 知苦、习、尽、道。 不得五阴处是曰知苦,所生为习,色现寻灭名曰为尽,得道无道心以等住故曰为道。 菩萨知四谛而不取证。 所以者何? 护一切故,是曰别四谛。 复有三事。 何谓为三? 其真谛相审解如本,其世俗言假有号耳! 了真谛心不念有无,审解本者一切诸色悉为平等。 所以者何? 不中道取证以相为应,是则名曰别于四谛。 ”   阿差末菩萨曰:“其谛有一无有二也。 所以者何? 如来至真无所希望,亦不想求色与无色,无所希望适得其中,是别四谛。 复有五阴苦者是恼之相,好解空者,是曰苦谛。 畅达五阴所从缘起,是曰习谛。 所见万物皆有想求,别了其意而不贪慕,虽不求者亦复不忘,是曰等知尽灭之义。 不与去来今现在事而俱同尘亦不住中,是曰尽谛。 欲致道者,了苦习尽不在二事,所谓二事犹豫结网,是曰尽谛。 谛观察之知之为苦,是为菩萨别于四谛。 一切所见苦乐善恶,心睹世间悉了本末,是曰知苦。 诸缘皆苦,是名曰习。 解慕世苦不以为求,虽不求望不堕尽证。 所以者何? 不中取证故。 是曰菩萨因知求道。 犹欲渡水而不求船,不能横越;思惟其便,若得板木,乘骑其上可以得度。 所以者何? 不忧不度不愁在苦,作是行住如四谛教,不以色诤而堕取证,是曰菩萨别于谛矣! 意察生苦,苦从缘生亦不从缘,是曰知生。 一切所生亦无所生无有起者,亦不灭尽不兴灭意,是曰意寂而苦灭矣! 乐知求胜而伏其心意解入此,是曰知道不住其中。 所以者何? 慧无住故。 是曰菩萨别知四谛。 “何谓达于十二因缘? 谓因无明便致生死,如诸法教其有所生,了不可见亦不可知。 所以者何? 无有生故亦非不生,以了如斯因缘之事,缘求泥洹谛了众生,所行不等有上中下,缘作罪福故造行道,所当致者兴无生缘,修诸法业与道合者,是为名曰解十二缘。 设无是缘则消除矣! 所谓消除谓无明灭,无明灭者谓老病死灭,老死已灭,能达此者解十二缘。 诸所有因悉法所总,诸所有缘皆法所合,其因缘合非我非彼,亦复不是我、人、寿命,悉无所入,如是入者不在一切诸所有也,其意普解是十二缘。 菩萨悉欲具足诸法,具诸法已皆了无常不堕取证。 所以者何? 护众生故。 是曰菩萨解十二缘。 “何谓明三世? 悉知去意有德无德,观身他人等无有异。 所以者何? 身有误失他人有过,悉代悔之逮所作福,因此福祚发心求道,是为菩萨过去功德。 其当来意所作功德,悉用发心立菩萨愿,诸所发心以护制持,执心坚固不受浊意,是当来福。 今现在意所作求德,以正众缘是为功德,悉舍诸秽不随非教是不离德。 所以者何? 近佛道故,是现在福。 察去来今信三世空,观三世法,则以智慧无元劝助,去来今佛用善权故,曰则三世诸去法尽。 所以者何? 不可见故。 不以去德而变其心,诸当来法视无所生不以是疑,察现在法亦无所住则无处所。 所以者何? 不舍道心,是故名曰明于三世普达智慧。 过去已灭,当来未至,现在无住,智无破坏,菩萨兴德悉欲合同,是故名曰明于三世。 以慧悉念过去功德。 所以者何? 今者所作皆前世福,因发来心当来发心故,斯智慧业具足所愿。 其现作德不以为难。 所以者何? 菩萨愿故。 是则名曰明于三世。 为诸众生于过去世悉知作德。 所以者何? 护众生故。 往古所教今续化之,所教训者欲令其人见当来佛神足变化,于法道义便有增益,有增益已亦增福利益诸群黎。 佛以兴世多所饶益,其所誓愿悉无挂碍,是则名曰明于三世。 “何谓明解罗汉及缘觉乘、诸菩萨德? 若无佛者则无罗汉,佛兴于世有罗汉法,罗汉法者因声听解,得闻声者便备戒禁,戒禁已备谓以如戒,已如戒者具戒、定、慧、度、知见品,是则名曰明解声闻。 从是所缘得阿罗汉,知德无德而了非常得脱生死,在于三界悉厌众欲达非常苦。 所以者何? 诸法无常。 其泥洹寂亦无所有不求所生。 所以者何? 畏生死故。 畏生死者不信俗业,身如怨仇,四大若蚖,六衰空野不愿所生,五趣周旋受泥洹护,如是行者明解声闻。 “何谓识解缘觉者菩萨皆知? 云何缘觉所造立德,所兴功祚出罗汉上? 所以者何? 所行精进超越过上,施与持戒声闻不逮。 所以者何? 声闻所行其心局迮,所奉供佛慧不足言,既入佛法所学乐小不愚不慧。 所以者何? 闻众乐音而秽厌之,所学少少常喜怀恨,依大德勉而乐尊务,所兴施与思十二缘,由求得脱己身校计,独信守道从缘起行而建立功德,是则名曰识解缘觉。 “何谓畅解大乘之业? 所入晓德不可称载,其乘广大旷然无极,为众生党行权方便,其德庄严不以为难,皆惠众生之所钦乐,以度无极化成大乘,悉知一切人心所行,欲度脱之越众缘起,不谓佛道为难得也! 复以光明照于众生,其心特尊卓然无侣,度一切苦晓了诸法,无有阴盖,降伏众邪皆令清和,总摄道法三十七品,威德殊特犹跱幢幡,游十二缘不著不断,诸所可见忧戚睡眠、淫恚调戏不可之事悉远离之,真以佛慧、诸相种好而为绮饰,以乘严己身口意行。 所以者何? 无有罪咎,是则名曰大乘功德。 大乘功德则是天上天下众生之度。 何谓一切众生之度? 诸法悉合谓脱不脱。 脱不脱者,菩萨大士充续功祚,是名曰脱。 晓了生死所兴功德,谓身口心以明晓了,口作功德身立福祚,身口心行三事生死,菩萨以缘晓知脱便,愿萨云若诸通敏慧,是曰明达。 脱以复晓诸不脱者,五度无极入智度无极,谓为脱者不以为难,解度无极常悉总摄。 菩萨善权皆蒙光明照于一切。 所以者何? 则以四事总及他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执无舍,是故分别。 用脱之故造菩萨愿明解度脱,谓于生死稍稍得进以无所断,无所断者不灭生死,不灭生死者是为菩萨,无所破坏。 所以者何? 不与无瞻势者从事,以是故曰分别未脱,空无想愿以此法察,晓了诸见菩萨信故。 所以者何? 于三脱中能不堕者,是曰未脱;谓不取证,在于三界而无所著,是名曰脱。 虽在三界广施方便。 所以者何? 用明智故不堕取证,是则名曰晓了脱德。 所造功法皆以具足诸通敏慧,已具通慧不离普智,是晓诸法。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是八事法与智慧合而不可尽,是智慧法咸知分明,以能分明如佛法者无有殊异。 所以者何? 以去睡眠非法之故。 是则愿力便逮道法,诸经慧相、智慧光明照于本际已入于慧,诸欲见者悉以晓了能至泥洹,总持慧故不舍道法,以信智慧众垢悉除。 其大智者则是诸法之元首也! 自然慧者无有师主,皆解诸欲而无所著。 所以者何? 因逮道明以慧断根故不可尽,众想悉空所以造根,由痴冥故欲致圣明,则以慧药教守道者咸得正住。 其来学者以慧训诲各使得所,用智慧明悉照痴冥各令得明。 其无眼者悉获法眼佥得彻视,无余慧明皆越诸色,真谛之慧无复结网,以慧教告。 其不伏者悉令自降,为诸闇冥显智慧眼,不可尽慧靡所不入行莫不周。 所以者何? 畅十二缘,所宣智明,解诸缚著令无误失,不以生死而为迷荒。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菩萨大士以慧总揽,入众生心随其所行,皆见心念明解分别群黎之党,无功德者以慧导利。 菩萨智慧悉遍声闻、缘觉之乘上至正觉,是为慧处。 斯菩萨学名曰智慧而不可尽,演智度无极畅不可尽。 ”   说道品法时,三万二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忍。 阿差末菩萨复谓舍利弗:“慈氏菩萨而不可尽。 所以者何? 其慈旷大无边际故。 仁若虚空不可限量。 所以无边者? 犹若众生四大如空无所不周,以慈普覆亦如四大,地水火风不可称限故不可尽;菩萨弘慈亦复若兹不可穷极,故曰无际。 犹空无边一切四大悉不可量,众生无尽仁不可限,故曰菩萨大慈无尽。 ”   尔时,舍利弗问阿差末:“众生四大数不可尽为何谓也? ”   阿差末曰:“地水火风,其数过于药草丛林。 ”   时,舍利弗复问:“可为众生兴引譬乎? ”   阿差末曰:“可假借喻,不可以民庶为数极。 ”   舍利弗问:“所喻云何? ”   阿差末曰:“犹如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合为世界,各如江沙十方佛土合为大海,取一切人尽住海边,各以一毛取海水数,举一渧水为一江沙人,举二渧水为二江沙人;如是渧数大海水尽,众生之限不可尽极,群黎四大亦不可数亦复若斯,菩萨大慈靡所不周。 ”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若能弘慈,其德福庆不可尽极! ”   舍利弗言:“实不可尽。 ”   阿差末曰:“若有菩萨闻众生数不可穷尽,不恐不惧不以怀懅,尔乃应曰慈不可尽。 ”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其弘慈者是菩萨护,复为众生有功效业。 所以者何? 无有失故。 众恶粗犷悉永消除,伏众怒害及诸爱欲,其有见者莫不悦颜。 所以者何? 无有众邪,诸有恐惧咸悉尽爱。 其道正端而无偏邪,悉能化导诸乱心者,其有危难往就慰济。 所以者何? 欲度脱故。 诸有系缚莫不解散,诸谀谄者修备质朴,唯学道要不慕世荣,悉为释梵之所钦奉,常以智慧靡所不睹。 所以者何? 护众生故。 修四等心,不怀异意悉弃尘劳,入佛道要总持慧业,以德自严以超众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以具足诸不备悉,度脱快哉快哉泥洹显导众生,不在八懅不闲之地,乐以法乐以法自娱,总摄众欲不贪王土,等心众生所行无异净此普慧。 其犯戒者悉将护之,现忍辱力无得自用而怀慢恣。 不舍精进、禅思、一心,三昧正受其心不乱,以智慧业诸所听受,弘慈具足自从身出,不依仰人,不从魔教。 所以者何? 以获大安。 因智慧解耻诸非法,悉愈众病覆护众生,常自安身亦安一切。 罗汉法者,但欲自护不护众生。 当以大慈加哀一切! ”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慈有三事。 何谓为三? 一曰、慈施一切,晓了慈施法等;二曰、慈正真等;三曰、常以普慈加于众生。 所谓等者发菩萨心,慈与法等谓成就业,与慈普等因成忍辱,是谓三事慈不可尽。 ”   阿差末谓舍利弗言:“菩萨大士奉无极哀而不可尽。 何谓为人? 所云人者喘息为本,本者谓命。 菩萨至行以哀为本,成大乘故。 犹转轮王紫磨金轮以为始元,然后七宝辄来具足;菩萨大乘亦复若斯,以有大哀,诸佛法宝普悉周备。 犹如长者有一微妙清和之乐,其音哀美入于骨髓;菩萨大士逮致弘哀,愍念众生过于骨肉。 犹如长者而有一子爱之无极,菩萨之业大哀为本然后具足。 所以者何? 为一切教大哀无谄,无谄行者有弘哀故,便不自大专自用意,亦不虚饰以至真行,心中至直而无有异,是为弘哀。 所以者何? 无有邪心以逮愍哀,其心敦诚亦无憍慢而自放逸,顺随一切诱进开化而度脱之。 身无所损,以势力故不贪寿命,则自爱己众恶离散,覆护众生其心已净,不舍贫匮诸厄难者。 所以者何? 不以劳故其心坚固,是则愍哀。 其心不退因入大道,菩萨真意能勤将护,是为大哀。 若为诸佛作证解明,亦为自己证明供养,复至大哀其心清净所行无异。 所以者何? 能舍己安而安众生,见危厄者身欲代之,心不协恨,荷负一切不以为重,坚志精进,是名曰哀。 所以然者? 能忍辱故。 其羸劣者将护扶之,若有病者身体臭处其心不恶,欲以劳赉众厄难故,请讲法者不以为惓,具足道心随人所喜。 随人所喜者,谓入异学各得开解,常抱功德以为庄严,身诸根具而不堕苦,因成愍哀心等无余,以安一切所以曰哀,无人诤讼。 所以者何? 无所贪故乃能备哀,心无悔恨常护禁戒,悉乐导利一切众生,身若金刚不可毁伤,以身惠施无所吝惜,劝助他人令兴功德,是则愍哀。 虽身立德而怀欣然,不如劝人建立福祚不用禅悦。 所以者何? 常为一切既在欲中,思察道慧不以为劳,是则愍哀。 所造功德未曾懈惓,为无畏施舍贪吝心,欲使众生咸成所愿,思开达者辄令建立无极大哀。 所以者何? 为懈废护劝赞导首也。 若有犯戒及诽谤人,菩萨静定不念是言。 所以者何? 常以佛戒教训十方,有行恶者心哀伤之,以如来忍诲无瞻势及愚冥党。 所以者何? 化令其人内入佛法,菩萨普教令学于佛三十二相,哀亦不可尽。 ”   阿差末复谓舍利弗言:“菩萨大士一切所施以哀为本,故曰建立无极大哀,亦皆以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亦复备悉三十七品。 所以者何? 独能游步无能为师,所行安谛而无瑕秽,以慧愍成一切众生,曰菩萨哀为不可尽。 何谓菩萨喜不可尽? 所由等心为不可尽。 所以者何? 思察法典,其心悦豫不以为劳,舍诸音乐不以为乐,心普住法以法自娱身意降伏。 所谓伏者,见人所作不应义理,衣毛为竖心悲雨泪。 好菩萨道其心钦乐,愿如来身具诸种好三十二相以为庄严,诸法功勋常欲听经未曾厌饱,恒执经文常欲坚持。 以应法者不以世荣而在心怀,常以法乐而以自娱,等心一切随其所喜而开化之。 所以者何? 各令得所如佛法教,是曰行喜。 执意觉弘不违如来至真之法,究畅威灵。 其羸劣者心不慕法,诸贪餮者心不清净。 虽在三藏不怀自大,能谨慎者代之欢悦。 其犯非者加之愍哀显示道径,身心已越恶趣恐惧,坚奉戒法犹如来禁等无差别。 若骂詈者心不协恚伏令柔忍,尊敬长老谦逊年幼,颜色常和心无错乱,应人随顺先人问讯未曾谀谄,是则名曰菩萨行护而不可尽。 ”   阿差末谓舍利弗:“菩萨神通亦不可尽。 何谓神通? 一曰、天眼,二曰、天耳,三曰、知他心念,四曰、知往古,五曰、飞行,六曰、漏尽。 何谓天眼? 计诸天眼,龙、揵沓和及诸鬼神、罗汉、缘觉目所见者,不如菩萨目之所睹,悉超于彼,一切彻视无能及者,为尊为上为最殊妙巍巍无匹。 菩萨眼者,靡所不达睹诸径路,其眼所见周于十方无边世界,诸有色像粗细大小远近广狭,悉以天眼见之明了一一分别。 因彼天眼见十方已,睹于五趣所生住处,而察群黎生死所归,知其报应所当获果,识斯根源,亦复晓了诸根强弱。 其十方界诸佛世尊国土功勋清净鲜明,咸亦睹之察其戒净。 以此功勋劝助己土,常住禁戒所愿辄成。 以此天眼则观诸佛,不退转地诸菩萨众适见斯义,正士之党学其所行,威仪礼节举动进止,安庠和雅立于法门,总持辩才智慧善权,随时方便教学具足。 以真谛眼普见一切无所挂碍,察一切色悉为虚伪无一真正。 以至诚眼亦见解脱及与结缚。 以至诚眼见之本净显曜鲜明,于诸境界悉无所著。 以至诚眼不复起生尘劳结网,见若干冥不怀沉吟。 以至诚眼不住颠倒一切蔽碍不慎之法,所视明彻用法光晖而照曜之。 以至诚眼宣布圣慧,不慕饰著因缘诸行,未曾怀恨无结无望,不倚尘劳一切放逸。 以至诚眼剖判劳惓,厌贤圣者随根所由而开化之,不违失相皆遣光明等照众生。 以至诚眼其心清净,除诸根株永令无余,离于自大无有垢秽,心性清净而无所著。 以至诚眼逮见佛眼,舍心自在而不驰骋,除去虚伪不安诸疾众结之党。 以至诚眼达知义理进退所归,其法净者慧圣章句,行无挂碍执御众生,建立大哀刈弃乱法,谛度彼岸使无有挂,所见审谛亲近道场,无所依怙见乞求者不怀嗔恨,诲毁戒者护众恨心将养懈怠,其乱心者为现禅定,其邪智者施以慧眼,若失径者显以正路,志在小乘教以佛道微妙大法,令入普智顺从正觉不废神通。 是为菩萨天眼彻视无尽神通。 “何谓天耳无尽神通? 以此天耳普闻十方不可称限,诸佛世界所有形类,天、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睺勒所说音声,人与非人言语所趣,一切贤圣诸佛、声闻、缘觉言辞,诸菩萨等所畅音教,以此天耳咸悉得闻,所听了了无一蔽碍。 及复察闻地狱、饿鬼、畜生音声,么么小虫、蚊虻蚊蜂、[肖+毛]拂音声皆得闻之。 其心所乐善恶是非,皆从众生口之所演,悉亦知之口之所宣罪福报应:若有口说贪淫嗔恚愚痴系缚,或有怀结口辞粗犷,或口贪恚出现愚痴,或口讷钝所说粗犷弊恶之言,或口贪欲而演结染,或怀结怒演凶坚辞,或怀愚冥口演騃痴,或有心性清净和调口言侏张,或口言善心性怀害,或口柔和心性安隐所说清净,或身口意不相应者,悉天耳听神通无碍皆晓了之。 以此天耳闻诸仁贤及诸不贤,于贤不贤亦无所著。 耳听恶声不怀忧戚,常兴悲哀广大慈愍。 若遇恶声致无极慈,悉知去来现在众生一切所行达如审谛。 以此天耳闻十方佛所颁宣法,辄能受持念之不忘,如己所闻常乐道法,察如应器而训诲之,各令得所不但一反,闻如来法数数启受,无能妨废使心退忘。 又其菩萨本行道时,皆从诸佛启奉道教。 若干众会各各说法,悉察众生诸耳所听,辄能自然演其法教。 彼若群生识经义者听所说法,不识义者不肯听之。 假使耳根法界清净,其天耳界圣慧清净。 设使耳界自然净者,众生亦净。 若察耳界随其音声,文字言义悉能听了。 一切众生生在五趣,传若干响所语不同不可称载,随斯音畅而入说法。 其耳所听皆从真谛,咸以劝助如来道耳不乐余乘,是为菩萨天耳所听无尽神通。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五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神通知他心念亦不可尽。 何谓知心? 达诸群黎过去所念、当来所思、现在所想。 又其菩萨知心如幻,则随时宜劝诲众生,说报应行祸福所趣:某人心和所报善德,某人行中得中间报,某人行劣得劣弱报。 某人志性心喜布施,某人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某人志性爱乐慈心悲哀喜护,某人志性慕学大乘,某人志性好学声闻、缘觉之乘,某人体性本植所种各异不同,某人德本当以某药而疗治之,用修薄福故生贱处,某行净德心性不明,某人心净所行本清,某人心净所行了定。 如是比类,悉知众生古昔世时,心所念异所修不同,因其所行而为说法,是则名曰知他心念。 佛知当来众人所怀:某人当来因奉禁戒报应如是,布施所报亦复如是,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亦若兹,所行俗业得俗事报。 某人来世修学大乘,所行法则威仪礼节报应如是。 众生当来举动进止,威仪诸业心念各异,后当报受所种果实悉晓了之。 某人志性行不淳淑,当随颠倒众患之难,因其所知心行则解,从其法器而为演法。 所宣法者终不倒错,应病与药。 若演法时无所置思,咸复达睹现在众生心念是非审谛明了,知于某人怀贪欲心,某性多嗔,某挟痴冥,知某无欲,某无嗔恚愚騃之心,因其尘劳心性驰逸。 悉解此等众生所念,缘其劳秽而为说法各令解达。 所诣众会察其心本,应病与药各为宣畅。 假使众人心怀犹豫,志不自决迷惑驰骋,虽有进退怀抱沉疑,不明智慧惑心恶行,行来所念不能卒解,觉了心性断除尘劳,又去挂碍离垢清净,光明显曜而无所受,无所造立舍于瑕疵,以法光明照于一切众生心行,随时入教而为说法悉令普达。 是为菩萨知他心念无尽神通第三之业。 ”   阿差末言:“菩萨念往古知不可尽,敢可忆念思逮了本,群黎之类皆悉荷蒙,如来圣旨坚住法界,熟惟真宜而不可动,性不卒暴备悉禅定,不怀怨望住而审谛,知十、五十、百世、千世,识不可计亿载世事,天地成败合散进退,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了无数亿百千垓劫,名字种姓、言语、饮食、所更苦乐。 自知本原见他众际,古昔从来别已种德,众生善本身所立功,劝助佛道照众生心,使识善本劝发道意,前世宿命苦乐安危,忽已悉过皆归无常、苦、空、非身。 愚者迷惑,以色自倚贡高势富,憍恣眷属荒乱自大,恃怙贵位贪释梵职,慕四天王、转轮圣帝,乐诸所趣终如五旋,好于爱欲尊高之处,喜为己身求想安隐。 缘是欲得化于他人,设慕世位当察非常、苦、空、非身,畅过去劫所行本末,其现在事无有处所,宁失身命不犯非义。 古昔所立功德之本,咸用劝助悉具大道,现在善本执御众生,弃邪行业,不断三宝佛法圣众,发一切智。 是为菩萨知往古世而自证明第四神通不可尽谊。 “何谓菩萨神足飞行? 神通已达不可尽者,自察己心而好精进摄受法典,所修业行辄能成就,恒得由己常谛奉行,于四神足现在目前,诸通悉达无所复为。 以无数品显现神足,威变无量,则以一身化无数身,以无数身还复一体,飞行飘疾如一念顷,不碍墙壁铁围山川,经自通过如鸟游空,坐于虚空如处地上,履水而行如在陆土,出入无间如无门户。 以是神足观察人根而开化之,从其众生因可训诲而显神足,为现端正颜色无比,或因毛孔而演大光,或立威神随其形类而开度之,应病与药各令得所。 或声闻、缘觉像色貌立之,或现佛身而开化之,或现释梵色像形貌,亦如四镇、转轮圣王,种种异形教诲群生,或现畜生形貌像类,从其众人之所好喜,各为说法因而将养。 势力坚强多怀毒害嗔恚盛者,因其所宜而阐慈心,或显大力或四征力,或半钩锁或具钩锁力,其力无极势不可限。 须弥山王甚大巍巍,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广长入海其数亦等,以一指擎擎之挑掷他方佛国如投一果,其菩萨力终不损耗。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广长无边下尽地际,极于上方三十二天举著右掌,于若干劫擎之不劳。 建神足力显其圣慧,以此威德圣慧所致恣意所欲,能举大海投之牛迹,在于牛迹亦不逼迮亦不漏逸,能变牛迹以成大海。 假使劫烧天地欲坏,建立威神变为洪水,道化圣旨成为水灾,欲使为火辄如意念。 取要言之,在所显示无一蔽碍令变为幻,上中下法如意所欲无不成者,无能动移妨废之者。 释梵魔天及与他方,所作如法辄从经教,舍诸佛道威神无尽。 其余众人天上世间,无能作威移菩萨德。 以此威力,为诸民庶显若干变,悦豫功勋颁宣经道。 有是神足,其心坚强未曾退还,度魔境界尘劳之秽,入佛境土不烦扰人,应其所乏各令得所。 往古宿世所造德本,诸魔官属不能毁之。 是为菩萨神足变化第五神通而不可尽。 ”   阿差末复谓舍利弗言:“菩萨漏尽神通要者,不住有为,不处无为,以大慈故不造生死,以大悲故不住灭度,欲成道德不著终始,欲现佛身不住灭度,顾恋一切不迷尘欲,化度十方不取灭度,行施、戒、忍、精进、一心、智慧,随时不惑流润,行权方便不慕无为,欲具本愿志性清净,不违道慧方便开化,在于生死五道坦明,不乐无为,六通平正,不难五趣、六度、四等、四恩、四辩、三十七品,疗生病死成其佛土,严净三场不处有无,生死无为皆观自然等如虚空无进无退。 是为菩萨第六神通而不可尽。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大士有四恩行而不可尽。 何谓为四? 一曰、布施,二曰、仁爱,三曰、利益,四曰、等与。 其布施者谓有二品:一曰、衣食、金银珍宝、车马人从;二曰、法施,广布经典靡不周流。 其仁爱者亦有二品:若有求者恣意与之,欲听经者为讲说法。 其利益者亦有二品:自成己行,具他人愿。 其等与者亦有二品:如自己身所念思惟建立功德,来求衣食诸所可乏悉施与之;加复劝人令住道业。 又所谓施,见乞求者踊跃与之,面色不变益加熙怡。 彼仁爱者,见来乞求愍如赤子,彼利益者劝诸来求,令住坦然平等之地。 彼等与者,假使有人身行口言心念缺漏,训之令护三事相副令入大乘。 “复次,舍心贪嫉则曰布施,精进不断名曰仁爱,有所利益志性清和后不怀恨乃曰利益,劝入大乘不堕小意是曰等与。 复次,慈心顺穷则曰布施,兴发欢悦怀恕恋心乃曰仁爱,兴大悲哀被戒德铠为群黎故而忍众苦名曰利益,养护诸行令不损耗劝一切智是曰等与。 复次,若求法者亦能惠与,无所吝惜则曰布施。 其仁爱者有所施与,兼以法教使得坦然。 其利益者亦为己身,复为他人兴隆道化。 其等与者,为一切故,寻发道意诸通慧心。 复次,内外所有皆能放舍,不怀妄想则曰布施。 称誉一切功勋之慧,不违师友乃曰仁爱。 舍身之安所便身谊,念忧他人名曰利益。 合集要行若住苦恼,既自勤修思慧成道观之如掌,以惠他人不怀悒悒是曰等与。 “何谓法施? 如己闻法为他人说。 兴仁爱者,若有所演,不贪衣食利养之业。 彼利益者,若教他人讽诵经法,随时而授未曾劳惓。 何谓等与? 未曾违远一切智心,常随法训不以为患。 何谓布施? 爱喜法者不乏衣食,钵器履屣、诸床卧具、病瘦医药所当得者,他人所乏辄能与之,观其志性寻为说法各使得所。 其等与者,能加施人净三道场,不望想报则用劝助无上正真最正觉心。 复次,其法施者,于诸施中最第一尊,作是察已乃兴法施。 其仁爱者,斯心质朴显愍哀义。 其利益者,念道义理不受严饰。 其等与者,班宣佛法道慧具足。 复次,其布施者,具足备悉诸度无极。 其仁爱者,成于戒禁忍度无极。 其利益者进度无极,不堕颠倒退思补过。 其等与者,广大禅思智度无极。 复次,其布施者,则应初发菩萨心行。 其仁爱者,奉修正行顺菩萨本。 其利益者,成不退转菩萨法教。 其等与者,则谓一生补处菩萨之基业也。 复次,其布施者,立道根本。 其仁爱者,喻于备悉芽茎枝叶稍成道教。 其利益者,喻于道法究竟华茂芬葩炽盛。 其等与者,究竟果实道德之业。 是为名曰菩萨四恩。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大士有四辩才亦不可尽。 何谓为四? 一曰、义辩,二曰、法辩,三曰、应辩,四曰、辞辩。 “何谓义辩? 晓于诸法真谛之义,明己所达,识报应慧所知和雅,不自修功入因缘慧,不坏法界悉达本净,入于无本悉解本无,了住本际永无有际,晓解空义,奉修无想,在于无愿,晓无所求立无所行,明诸行者入一慧门,不计有人、不见吾我、无寿、无命,道智则一游正真慧,知于过去无央数劫,晓于当来无边际义,识于现在一切众行;悉解五阴犹如幻化、四种如蚖、诸入若空,灭寂内行外无所游,解诸国土无有境界,心意无形,其所行至为无所到;观其志性,明识审谛苦无处所,于诸所习而无所造,其灭尽者自然之相晓入径路;分别诸法句义所趣,通入诸根畅达五力建立寂然;明察所观一切所有,如幻、芭蕉、野马、形影、梦中所见、山中之响、水中之月,悉虚无实;以若干相了为一相,知合会者必当别离,今欣欣者后会忧戚。 晓声闻乘因音而解,知缘觉乘从十二缘寂静归一,畅大乘学积累无量一切德本乃成大道,是谓义辩。 复次,其义辩者唯归仰义,一切诸法皆趣于义亦无所归。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所归趣者悉皆空空,是谓为义;一切诸法悉无有想,其解无想是谓为义;一切诸法悉无有愿,其无有愿是谓为义;一切诸法悉归澹泊,其澹泊者是谓为义;一切诸法悉无有人、无寿、无命,其无寿命是谓为义。 若晓诸法分别如此,是谓义辩。 其讲说法无所住当言有处所,彼土所讲则不可尽,所演辩才无能障翳,诸佛世尊之所言教,悉遥劝助所宣圣慧,真谛无异无有罪衅,是谓义辩。 “何谓法辩? 若了诸法随时而入,善恶祸福、兴德罪衅、有漏无漏、在世度世、苦乐危害、尘劳嗔恨各有品类,入于生死若处泥洹,分别法界方俗之业,是谓法辩。 复次,其法辩者,晓诸贪欲心所恋慕,某人好色知当何药而疗治之,某淫泆盛,某贪欲强或有少欲,某可除欲某不可除,或从住本欲应欲来,或当来世习贪欲相,或于现世习贪欲相,或复有人内怀贪欲外无恩爱,或复有人外抱贪欲内无恩爱,或复有人内外有欲,或复有人睹其颜色而发情欲闻声不动,或复有人闻其音声而兴贪欲不以色动,或复有人因其声像而兴色欲,或复因香、诸味、细滑、由心诸法而起贪欲,或复有人无色声香味细滑之念。 是为贪欲众生所行,当作是入,其贪欲门所习,或欲二万一千,其嗔恚行亦二万一千,其愚痴行亦二万一千,其等分行亦二万一千。 若能解了于此诸行八万四千,便能随时而开化之无有损耗,其不入慧诱进令前,不失其节解知应器,殊特下劣有所颁宣无所侵抂,是谓法辩。 “何谓应辩? 若能普入一切音词,诸天之声,世间人声,诸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所有音声,悉能得闻五趣众生所说之响,随其音响而为黎庶讲说经法,是谓应辩。 如是随顺而为演法,是则应辩。 晓了经典,知其文字观所入义,如是品类解一种言十种百种,了男女言大小婴孩,亦知过去、当来、现在文字所趣,亦解一字,又了二字之所入处,亦知一字独而无侣,亦知二字而无有伴,是谓应辩。 应于真谛言无缺漏,了了分明而无误失,讷隧之言义理备悉,所在众人皆悦其辞无怨望者,颁宣深义文辞至质合宜文饰,自察其心从佛之教,观于众生志性所趣,而为应义使心开解,欢然踊跃各得其所,是谓应辩。 “何谓辞辩? 所说应时辞不乱错,言不中止无能制者,所可说义无能障塞,卒问寻对应机飘疾,答不迟晚如所问报,不失应节不违问者,辩才无诤,所说辩才应真谛法,立忍辱力,所宣深妙演若干义,辩才次第不越来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分别一切章句义理,讲说意止、意断、神足、根、力、觉意,发心成道观察寂然,解畅一切禅思脱门三昧正受,入于圣慧剖判三乘,悦可一切众生所念,言词和雅,语无瑕秽亦无粗言不合义者,口不卒暴,舌不迷荒恶言之教,所语柔软清净无病,言语徐详无不实词,随时事义所传辄正,不卒不暴方便随意,无有异词亦无细言窃微盗语,所语列露无屏处言,极高举声言词安隐,有所说者无能得短,诸贤圣众所共咨嗟,所称扬者通流他国,其音微妙亦如梵声闻者悉达,口所言词不违法教,皆见一切众生根本应其心念而为说法。 其闻法者,辄随平等断苦恼患,是为菩萨词辩无尽。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辩才复有四事而不可尽。 何谓为四? 一曰、取义不取识,二曰、归慧不取所识,三曰、归于要经而不迷惑,四曰、自归于法而不取人。 “何谓为义? 何谓为识? 入于世法是谓识著,度世之法乃谓为义。 所谓识者,布施调意明智安庠;所谓义者,化于调定寂寞澹泊归于圣慧。 所谓识者,咨嗟生死而不患厌;所谓义者,虽在生死不处颠倒,悉能越度终始之患。 所谓识者,咨嗟泥洹功德之勋;所谓义者,一切诸法本净灭度不怀望想。 所谓识者,随其本乘而为分别;所谓义者,入一法慧。 所谓识者,一切所有皆能布施无所爱惜;所谓义者,净三道场归一大道。 所谓识者,护身口意普学禁戒,叹誉止足功德之行;所谓义者,护身口意解不可得悉无所作,是谓禁戒能为清净。 所谓识者,见诸贡高自大憍慢放恣怀嗔含毒之士,为演安庠忍辱之德;所谓义者,行能自致无所从生法忍。 所谓识者,殷勤精进,分别一切德本之义;所谓义者,无应不应,无双无只,所行精进而无所住。 所谓识者,解脱禅思脱门安庠三昧正受;所谓义者,晓了灭尽定意正受。 所谓识者,一切所闻辄能受持智慧道原;所谓义者,观于智慧无有处所亦不可得。 所谓识者,颁宣于斯三十七品道义之训;所谓义者,奉行遵修诸佛道法,因诸报应致道果证。 所谓识者,剖判苦谛及习尽道;所谓义者,至于灭寂证明澹泊。 所谓识者,因其所生悉由无明至老病死;所谓义者,以灭无明及老病死亦无永除。 所谓识者,讲说所观寂然之本根源所归;所谓义者,因其慧明而得解脱至微妙智。 所谓识者,解淫怒痴分数适等本不可别;所谓义者,以得永消众恶诸想不念怀恨。 所谓识者,解脱一切诸阴盖法挂碍之难;所谓义者,游无蔽碍解脱慧门。 所谓识者,咨嗟三宝功德无量;所谓义者,以离于贪不与欲合奉宣功勋。 所谓识者,若有菩萨从初发意,常叹开士一切禁戒名称之美;所谓义者,一心念顷皆能晓了,寻得成就一切敏慧。 取要言之,悉能讲宣八万四千诸品法藏,是谓为识;于诸文字诸所识著,解无所得义无处所,是谓为义。 “何谓为慧? 何谓为识? 住于识者则有四事:一曰、识在于色心处其中,二曰、而怀妄想处在缚著,三曰、游于生死识在周旋,四曰、迷惑识著不能自拔。 是谓为四。 何谓为慧? 其识不处住五阴地,断诸阴盖色痛想行识,是谓为慧。 复次,所谓识者,晓了四大地水火风。 假使识行不住四种,识不驰骋不坏法界,是谓为慧。 复次,所云识者,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所识之著是谓为识。 设使消除外不游逸,慧之所导于一切法无所希望,是谓为慧。 有所倚著则生识矣! 亦从想念希望多求而生识矣! 是谓为识。 若无所受亦无希望,心不怀念无所慕乐,志不望报是谓为慧。 有为行法则住于识;修无为行识无所住,奉无为明乃谓为慧。 若住起分名谓为识,不起不灭识无所住乃谓为慧。 “何谓为取经义? 何谓为取? 殷勤元元求诸经典,是谓为取;若于经典致入道果,是谓取义。 若于诸经成就众行,是谓为取;若能分别诸经本末,是谓取义。 若在诸经入造行业,是谓为取;若于诸经灭尽罪福,永除尘劳是谓取义。 若于诸经采取要慧,而为他人说尘劳业,是谓为取;若于诸经了了分别清净章句,是谓取义。 若于诸经厌生死难,愁戚不乐是谓为取;其于诸经观察生死及与灭度不以为二,是谓取义。 若于诸经但宣杂句严饰之教,是谓为取;若于诸经爱乐深义,钩奥致远坦然无为,是谓取义。 若于诸经想识无数心念众生,是谓为取;若于诸经意于识知心无所生,是谓取义。 若于正经计吾我人及与寿命,含血之类怀可不可造立希望,所可说者悉无有主,强立本末君长之主,是谓为取;其于诸经解空无想无愿之法,不起不生悉无所行,不计吾我及与寿命,讲三脱门是谓取义。 “何谓为法? 何谓为人? 若著人者何从修法,是谓为人;若在于人不舍诸法而住境界,是谓取法。 复次,所谓人者,云诸凡夫凡庶性行乃谓为人。 若于凡夫奉真人义,修于笃信执持经典,合八等人、道迹人、往来人、不还人、无著人、缘觉人、菩萨人。 复有一人出现于世,多所愍伤多诸安隐,慈哀三界诸天世人,及三恶趣莫不蒙济,名曰如来。 如来正真普安一切,显示径路化于黎庶使入道义。 假使有人依倚著求则无有护,因欲开化此等迷惑,故为说是当归于法、莫取于人。 计于法者无所造作,无有同像无作不作,住无所住亦无根本,普行平等等于正真,亦等邪业以邪等正以正等邪,邪正无二无所希望悉无所行,于一切法逮致自然,其相究竟犹如虚空,是谓为法。 所开导法亦不思念以为恩德。 若入于此法门义者,观一切法皆为道法,悉御诸法不以劳惓。 是诸菩萨四归之义而不可尽。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六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功德业及圣慧业亦不可尽。 何谓德业? 若能布施出身所有,持戒之德道慧之业,常行慈心思惟定意,行无极哀奉众善本,为己身施亦为他人,合集功德劝施一切三世众生,普及诸学及与不学、诸缘觉乘,亦复劝助诸初发意学菩萨法逮入行者,不退转等、一生补处、过去当来诸现在佛普劝德本,所行休祚咸皆祝愿。 诸佛贤圣、讲经法师,以是功德使得长存寿命无极,劝众德本虽合福祚,其不发意劝发道心,已发心者使度无极,若有贫匮救摄以财,其身病者给与医药,随时供养不怀谀谄,其羸劣者劝立忍辱,其蔽藏罪令不匿过,常怀羞耻列露殃舋,奉敬现在诸过去佛,爱敬归命其师和尚,常行法施化无师主,勤修精进求法不懈,见诸法师视之如佛,听法无厌抱念心怀,闻远有经十四千里,故自举往不以为劳。 虽说经法不慕利养,孝顺父母夙夜供养不离左侧,常念反复乳哺之恩,不以怀恨,积德无厌,身行谨敕体无绮饰,常护口辞不演粗言,自守其意心不怀毒,建立佛寺讲说精舍,所获功报犹如梵天。 何谓梵福? 初成佛时寻欲灭度,诸天俨然皆来劝助:‘本为一切欲度十方,五江三源流泆不息,愿守本誓开度一切。 迷惑盲冥颠倒上下六十二见,沉塞闭在九十六径,唯须大圣以明济之! ’佛言:‘善哉! 天王怀慈。 五浊之世甚难开化,当分三乘开化诱进,然后能入无上大道。 ’此梵天福不可称限,其兴佛寺功德亦然积无量度,因此功勋具足诸相三十有二;奉行若干众善之本,由是周满八十种好;修行十善而不自大,庄严其身端正姝好;弃捐一切恶言粗辞,缘是庄严口演辩才;常有慈心不怀毒害,则庄严心净如明珠;庄严佛土神通变化,庄严经典为他人说,庄严众会令奉道教;弃除两舌恶口、谗言斗人;咨受经典而观察之,以何开度令至大道;有所颁宣未曾越次,亦无所抂;颜色和悦,众人见之莫不欢然;剪去阴盖一心听经,其意明利以为庄严;稽首归命诸佛正觉,庄严道场遵众德本以为元首;净所生处,将护罪福爱欲尘劳;逮得宝掌,皆能布施一切重宝故无所望;以无极财而施与者,得致无尽广大宝藏;面常和悦不兴戚颜,以故亲友伴党同学莫不喜欢;等心众生,缘是得致平坦如掌,不轻未学;喜燃灯火贡上佛寺,父母师友得净光明靡所不照;积德奉戒行无点污,世世所生在清净处不演他秽,若在胎藏常无垢染;奉行十善生于天上,还在人间未曾想念一切结网,以故独步而无虚妄;训无师法,故于诸法最极尊豪;志性清净,普世众人视之无厌;不惜身命未曾欺中无所侵枉,因本诸愿悉能具成诸佛道法,缘是之故备众德本。 是舍利弗薄立德本,将育随时获福无量,复过于此不可称限,吾粗举要不悉敷之。 “何谓慧业? 所从因由? 受其神识知五慧通。 何谓为因? 何谓为由? 其多欲者常求佛法,明慧亲友常与其俱咨受奉敬,执御佛慧不求声闻、缘觉之乘,离于自大奉如尊圣敬如正觉,志性和调睹诸亲友,遵于慧义不著言辞,见诸法师所行道品,不乐外形闻所说法勤修法教。 斯行法者是为慧业。 何谓法业? 希求少欲不在汲汲,少辞鲜言常自觉悟修行精进,有所闻义思惟称量,饥虚于法未曾懈惓,其心鲜明不为五盖之所覆蔽,悔其罪舋消化众殃,其意质朴而无谀谄,以行为要爱法乐法,以法为本举动为法,恒求经义如救头燃发索及肌,勤勤修身习行元元未曾违远,驰趣殊胜捐弃乱会,独在一处乐于闲居,习仁贤行限节知足未曾退还,乐于法乐不慕世荣,求度世法志不忽忘,举动进止常乐要义,求柔顺业积累坚要,常怀惭耻修敏念慧,遣诸无智弃除愚痴,盲冥罗网慧眼清净,其所觉了极为旷远,以无为慧圣意远照,现在智慧当来功勋,不自扬名叹他功勋,善修圣业不离罪福净修道慧。 复次,其慧业者,有四事施而得致之:一曰、施纸竹帛;二曰、以笔施惠令写经本;三曰、施与好墨及以上砚;四曰、法师所演讲若干法因从启受,一切世间诸可难致供养法师,或以颂偈施与于人,若有妙法授与法师,不怀谀谄至诚布施。 施此四事得致慧业,逮于五事信、戒、慧、解、度知见品,将护四慧而得自在。 何谓为四? 一曰、将护法师以为师主,二曰、将护种姓不起乱心,三曰、将护土地乡邑人意,四曰、自守护心令不驰骋。 是为四事。 复有四事亲近慧业令德成就。 何谓为四? 一曰、以深经典奉进法师,二曰、昼夜殷勤亲近慧义,三曰、衣食供给所乏,四曰、渐近道场而不退还。 是为四,缘是之故致五力慧。 何谓为五? 一曰、信力;二曰、解脱力,精进不废博闻无厌;三曰、意力,不舍道心;四曰、定力,等视诸法;五曰、智力,所闻不忘。 是为五力。 戒慧力业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一曰、以法安谛奉行禁本,二曰、思惟经典察义所归,三曰、以法劝助于正真道,四曰、务求要训以法为戒。 是为四慧。 忍行业复有四事。 何谓为四? 一曰、精进求法,若加恶者骂詈其身而皆忍之;二曰、爱乐法者,若遇斗讼饥渴寒热悉能忍之;三曰、奉敬善师顺和尚命;四曰、元元思法忍、空无想不愿之义。 是为四。 精进行业复有四事:一曰、勤求听经不以劳惓,二曰、闻则执持未曾遗忘,三曰、精修说法不以懈废,四曰、元元奉行以为正业。 是为四。 禅定行业复有四事:一曰、根心寂静而无愦闹,二曰、常一其意苦乐无二,三曰、一心精专求诸神通,四曰、入于佛慧消除俗智。 是为四。 智慧行业复有四事:一曰、不住断灭;二曰、不处有常;三曰、其心不迷,晓了不乱缘起之本;四曰、信无吾我。 是为四矣! 善权慧业复有四事:一曰、乐世法者随俗而化,二曰、计有人者随之牵来,三曰、复以经道因遂诱进,四曰、修慧解者因明而度之。 是为四。 道慧之业复有四事:一曰、修六度无极而得至道,二曰、以达归尽游于正化,三曰、其学调心调七觉意,四曰、常进遵行一切智慧之本。 是为四。 无厌圣业复有四事:一曰、闻法无厌,二曰、颁宣经典而无懈难,三曰、[言+戈]緫察原不以为劳,四曰、明达高节通利无惓。 是为四矣。 ”   阿差末复言:“其能周入,若布施者当正观业,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慈悲喜护。 所以者何? 菩萨一切虽未成就,演智慧首为圣土地,悉归于道住于正慧,化无慧义使归大乘,一切诸魔不得其便,皆为诸佛所见建立,至一切智无上正真,是为菩萨圣慧之业而不可尽。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意止亦不可尽。 彼自观身、观他人身,观身本行成精进业,察身报应所从合成,知身无主无可贪者,犹如观外草木众果丛林刍草,从因缘生悉无主名。 是身如是,犹如草木、墙壁瓦石、水中之影,五阴四大诸入所惑,观己身空无有吾我,不得久常无有坚固,危脆之物分离之法,以是之故不当计身是我所也! 以此危脆无坚固身当求要义。 何谓为要? 如来身者乃谓真要。 ‘吾当勤求成佛圣体无极法身,犹如金刚不可破坏,超越一切三界俗身。 ’纵使此体瑕疵无量,因是当除一切秽浊,当致如来空慧法身,以勤修力合集众德,真诚俱会察四大身:‘吾以此身皆为众生志求修道。 犹如察外所有四大地水火风成若干形,门户井窖造立屋宅,生活之业以安众人;吾四大身亦复如是,以若干事而依怙之,兴若干便无量财货,尔乃得安养身之业。 ’观身苦痛不可称限,观形无常生死往反,不当复贪无极受形。 观身无我,而众生类不解本末,当训诲之令患厌此。 观身寂然,将至一定令修静默。 当观身空无想无愿,便归澹泊清净本际。 彼自观身、观他人身,无所慕乐不计坚固知不长存,察内身行,不复听从内诸尘劳爱欲之患。 又观外身,未曾得与外尘俱合,身无劳秽所行清净,身以清净然后遂致,像好体严身像已成,为过诸天及世间人,颜容巍巍无有俦匹。 是为菩萨自观己身、观他人身建立意止。 “何谓菩萨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而得意止? 菩萨发意观察如是,所可经历皆是苦恼。 彼察痛痒采求圣慧,选择明智慕乐寂然,正使遭乐不系在欲,若存在欲缘致苦痛。 见诸众生堕诸恶趣三塗之难为兴大哀,不以结网而见系缚。 虽身以值不苦不乐诸痛痒者,不为痴冥结网而见系缚。 虽在痛痒意故寂定,从来所更不苦乐痛,则以圣慧显示众生,弃捐痛痒无益之义,蠲除一切众生痛痒被澹泊铠,心自念言:‘此等群黎归在痛痒不自觉知,缚在众苦痛痒之地常怀忧戚,依倚不苦不乐之痛为之迷荒,以是之故不入智慧。 ’摄大哀者入于智慧,晓了休息一切痛痒,因此大哀使诸众生免除众难为宣经典。 何谓名之为痛痒也? 心中怀恼或复成乐。 何谓选择此无痛痒无我人寿? 又彼菩萨不倚痛痒亦无贪护,所受痛痒无反覆行无倒痛痒,亦无妄想诸见痛痒,亦无眼耳鼻口身心之痛痒,亦无色声香味细滑之痛痒。 眼所属者从因缘起,计于苦乐无苦无乐是谓痛痒。 取要言之,内外亦然从因缘生以致痛痒、苦乐、善恶、不苦不乐。 其一痛痒,因一心识;二痛痒者,谓有内外;三痛痒者,随过去教,从当来行,因现在识;四痛痒者,谓从四种地、水、火、风;五痛痒者,从念五阴色、痛痒、思想、生死、识;六痛痒者,从六衰故;七痛痒者,从七识故;八痛痒者,或从八邪而迷荒故;九痛痒者,谓九神处;十痛痒者,谓十恶业。 取要言之,一切痛痒皆由贪乐,因从念欲而致众痛,是故言曰不可数人其痛无量。 菩萨于彼观己痛痒,观他人痛痒,知众群黎起分痛痒,当显慧业使诸众生因痛痒慧睹见德本除去诸罪。 是为菩萨观己痛痒、观他人痛痒心意止也。 “何谓菩萨自观己心、观他人心其意止也? 其菩萨心未曾忽忘,举动行步常自将护而复察之:‘心适起已寻便消灭,无常住处不住在内,亦不在外,不两间得。 吾从初始发菩萨心已来,彼心尽灭离别星散悉无有处,其无无处不可处之。 心在某处其心所集众德之本,是亦灭尽离别星散,无处不处不可分别,所可因劝发道意者亦复自然。 以是故曰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见心,心心不相待。 ’何谓其心而发无上正真道意成最正觉? 其道心者不与善合,其善本心不与劝助意共俱合,其清净心不舍道心,其人观此不恐不怖亦不怀懅,又复心念十二因缘甚为深妙不失报应所种果实,心亦不著于一切法:‘假使因缘从报应致,一切诸法无有真谛亦无君主,恣其所欲而自迷惑。 吾当精进执其一心使不回转。 ’何谓心法? 何谓迷惑? 心如幻化无能净者,是为心法。 假使皆舍解迷惑事,劝助佛国是亦迷惑。 心如夜梦觉不知处,是为心法。 若于禁戒而行谨慎然后自劝,是五神通是为化变。 心如野马本末灭尽,是为心法。 设以顺从一切忍力,安和正觉庄严其心而化变矣,用劝助之是为化变。 心如水月究竟自然,寂静澹泊是为心法。 若悉精进劝发具足,无数佛法是为化变。 心不可持亦不可见,是为心法。 若复备悉禅思脱门三昧正受,愿佛定意是为化变。 心者无形无比无教,亦无像色是为心法。 若能颁宣分别智慧,劝助佛道推往古世是为化变。 心无因缘终不起生,是为心法。 若能导御一切德本,是为化变。 设无有对心终不起,是为心法。 若因法报修于道心,是谓为变。 其心境界永离垢浊初无所生,是为心法。 若导御心得致报应,至于佛界是谓为变。 菩萨自观己心、观他人心,得神通已其心一定,寻见一切众生心念,因说罪福皆自然矣! 菩萨自见其心、见他心已则兴大哀,已兴大哀教化众生不以劳倦,其心不灭亦复不尽,坚住其心不与生死,而俱同尘能自制心,以此圣慧通达之心,入于不起无所生法,不堕声闻、缘觉之地,常自御心堪任具足诸佛道法,一心念顷以智慧心,逮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是为菩萨自察己心、观他人心得至意止。 “何谓菩萨自观其法、观他人法得法意止? 以明智眼普见诸法,未曾中忘至成佛道。 自观其法、观他人法,是时菩萨悉见诸法,其想于空令脱空义,脱无想愿度无所生,亦无所灭而离诸行,等见诸法舍于缘起十二牵连观法界行。 菩萨察法不随非法,不计吾我,亦不计人、寿命、处所,是谓为法。 何谓非法? 自见吾我,计人寿命,睹于断灭,计有常存,而见有无合散之事。 一切诸法皆亦是法,一切诸法亦复非法。 所以者何? 晓空、无想及无愿义,是一切法皆为应法;自计吾我缚在诸见,是一切法悉为非法。 彼自观法、观他人法,菩萨行此不见诸法何所佛法、谁非佛法,其无径路无有解脱亦无生死,皆能开导一切诸法,处于众生逮得无盖无极大哀,疗诸尘劳己心发念是无尘欲亦无不尘。 所以者何? 是所趣者开度平等,不疑尘劳不畏贪欲,晓了是者乃名曰佛。 尘欲自然,道亦自然,立心如是,虽有所住亦无处所,不住立意而名曰住,是谓为住。 立于法界,不住法界,不住人界,则无所住名曰虚空,一切诸法等如虚空。 若有菩萨自观身法、观他人法,则能导御诸佛道法。 一切诸法皆归解法,若晓了者乃能显发,尽于无为亦无所尽,道无生处、不生之处,观察众生未曾舍离,无生本际趣法意止,意在诸法而令坚住,不著声闻、缘觉、佛法。 何谓不著? 何谓处当? 心所在处常能坚住,其住不迷未曾忽忘,观已来际其法所由,亦观他法而得意止,颁宣无量分别章句,所行无际等御佛法,可悦一切众生心念,降伏众魔得自在慧乃谓道义。 是为菩萨自见己法、见他人法得至意止。 “何谓四意断而不可尽? 身诸恶法未兴起者令不起生,以生寻灭而修精进,自摄其心所念顺义益加精勤,是谓平等奉精进行,不失顺节习修平均,以能摄心观于正谛此之谓也。 所以者何? 所念顺义,恶不善法不复重来。 何谓不善? 毁戒、乱定、惑于智慧。 何谓毁戒? 欲生天上则谓毁戒,不从法教其缺戒品是谓毁戒。 何谓乱定? 违失礼谊行不专精,心在他念是乱定意。 何谓惑于智慧? 断诸邪见见若干品颠倒诸事,阴盖碍法其缺智慧是谓不善。 假使诸恶如是像法兴起来者而不听之,是一意断。 假使诸恶不善法兴即寻觉之,知之非法不善报应,了之损耗为行秽矣! 名之冥室修奉顺义消不净欲,则以慈心而除嗔恚,解十二因缘而灭愚冥,其尽尘劳是谓为断。 同因缘起观其所生,不得本末而无所断,一切诸法从习行致,是二意断。 设令善法未兴起者劝令兴发,显使精进自摄其心叹无量德。 所以者何? 善法无量,菩萨大士所应修行。 当乐慧根众德之本,皆由精进致诸福庆,显扬通致德祚之原,是三意断。 所可谓言善法若兴令得坚住,不畏失节不忽忘之,益乐元元夙夜精进,自摄其心以劝助道斯谓平等。 所以者何? 劝道心者德本不朽。 所以者何? 其心清净,虽处三界而无所著。 若有劝助德倚三界则谓尽索。 若能劝乐志一切智,谓通慧本终不损耗,是四意断。 “何谓菩萨而修神足? 神足有四,已自发乐殷勤精进。 彼以何习兴神足本? 当行四等慈悲喜护,常当遵习四无放逸,广大其心而不贪身,以能治心奉第一禅,如是至四以得禅定身心轻便,身心已便所谓入神通,以入神通即生神足,勤修精进元元志道,以勤乐故辄亲道义,以精进故能成此法,以勤修故而致此义,一心观察以方便法,晓致神通故谓神足。 常爱乐故能有所变,以精进故能使成就,以专精故能了广大,聊自修德辄成于道。 有计于彼菩萨神足,缘是之故而得亲近,有心自在所欲至到无能违者,谛行所致究竟根源众行备悉,魔不能制等如虚空,彻视无边,洞听无际,定意无限,神足无底,见一切根自睹其原。 是为菩萨行四神足而不可尽。 “何谓菩萨修于五根而不可尽? 何谓为五? 一曰、信根,二曰、精进根,三曰、意根,四曰、定根,五曰、慧根。 何谓信根? 常信诸法。 何谓为法? 其正见者信游生死,随其神足以成彼行,不乐他神而解第一真谛之义,脱于深妙十二因缘,无吾我人,空无想愿无所著相,普信诸法不堕诸见,信诸佛法,信于十力、四无所畏,不怀狐疑亦无犹豫,合集佛法令无限际,是谓信根。 何谓精进根? 所信法者因此精进,诸根益明踰日月光,是精进根。 所可用法修精进根,由是之故不失意根,其意广大不住崖际,是谓意根。 斯意静然,不违意根意广如空,以之意根专精不乱,是谓定根。 其定意根常住寂名而专守一,是谓慧根。 观察晓了,若于此法如是色像,分别无我是谓慧根。 如是五根能具足者具诸佛法,其能具者住受决地而不动移。 犹如外学五通仙人,虽视胎中不能豫别男女之根;诸佛世尊亦复如是,菩萨所学未成五根则不授决,五根已达然后受决。 是为菩萨五根无尽。 “何谓诸力则有五力而不可尽? 何谓为五? 一曰、信力,二曰、精进力,三曰、意力,四曰、定力,五曰、慧力。 何谓信力? 常怀笃心在一寂静而不迷荒,无有色像住见佛形,亦知他法一心寂静,所在信力未曾退转,是谓信力。 何谓精进力? 设常元元修于精进,在在修德勤于经典,所生之处其心坚强,所修德本天上世间无能毁者,亦不能制令不增益,由是之故德本兴盛至无限量,是精进力。 何谓意力? 所在念法心不懈废,爱欲众难无能犯者,以此意力越众尘劳。 其菩萨者意之所念,天上世间无能乱者,是谓意力。 何谓定力? 若在众会游愦闹中所在寂静,颁宣道力进止行步,第一禅者无能蔽碍,所修德本专精道行亦无能毁;第二禅者修于欢悦,内清澹泊而不有碍;第三禅者欲化众生,将护正法无所观察;逮于四禅者亦无所碍。 以此四禅修禅品类无能踰者,所修定意无能乱者,定意自在是谓定力。 何谓慧力? 若处俗法及度世法悉能晓了,所生之处无能为师,悉知世俗章句文字所造立业,神仙异术、五经六艺、方俗异书,菩萨不学自然知之,及度世法无所不通。 菩萨以此圣明之慧,心能通畅天上世间独步无侣,随时颁宣,是谓慧力而不可尽。 阿差末菩萨经卷第七“何谓觉意? 菩萨所行有七觉意。 何谓为七? 一曰、意觉意,二曰、法觉意,三曰、精进觉意,四曰、喜觉意,五曰、信觉意,六曰、定觉意,七曰、护觉意。 何谓意觉意? 所思念法而观察经,审于正典思惟经法,称扬专念自察其意,不得法相能晓了此。 何谓诸法无有相者? 其相自然诸法悉空,其能晓了如是觉念,是谓意觉意。 何谓法觉意? 若能分别八万四千诸经法藏,选择诸法应于藏义、若不应藏,归于正义、若无正义,近义远义、清义深义,若第一义晓了法力,合者散者、决不决者,悉能选择知其本末,是谓法觉意。 何谓精进觉意? 若以此意由是宣法,摄取信定所护圣慧,以微妙力乐于强识无能制远,精进修行此平等行,是精进觉意。 何谓喜觉意? 所爱乐法笃信不离,常怀喜悦而不怯弱,其身口心常得休息,思务道法消化尘劳爱欲之患,是谓喜觉意。 何谓信觉意? 若能所信永离身心,爱欲尘劳心住定意,是谓信觉意。 何谓定觉意? 由以意定达了诸法,分别圣慧心以专精,明识诸法诸根通利,断众倒见所住无处,皆由定故能致此耳! 解无吾我诸法平等,是谓定觉意。 何谓护觉意? 若能思惟分别法界,心不驰骋倚在俗法,心无边际,不为俗法之所迷惑,不住假号无能动者,无思无念无喜无戚,由是之故得至圣路柔顺法忍,是谓护觉意。 此七觉意而不可尽。 “何谓正见? 贤圣度世不住吾我,不住人寿命无所倚见,不住有见及与无见,不住德本不堕邪见六十二疑,是谓正见。 何谓正念? 凡夫所念淫怒痴病尘劳之弊,菩萨学者不想念此,唯念戒、定、慧、解、度知见事所示现品,常念道义恒一其志,谓心不邪是谓正念。 何谓正语? 所说言辞不自见身不见他人,言语柔和不演粗义,以此宣教入于圣道,不说世谈无益之言,是谓正语。 何谓正治? 所修行者罪福众义不行此法,唯修正道平等之义,是谓正治。 何谓正业? 演贤圣辞多所悦豫,而知止足不舍限节,不贪利养不怀谀谄,心不游逸所修辄善将养威仪,见他得供不怀嫉妒,己所得养安身而已,不犯殃衅随佛教训,是谓正业。 何谓正便? 若修方便从其正教,不从淫、怒、愚痴、爱欲而俱同尘,常远此便乐于圣道,至成灭度无为之义,常思念此是谓正便。 何谓正意? 其意所住真正不受不怀谀谄,而悉睹见生死之难,一心思惟无为之道,不忘圣路是谓正意。 何谓正定? 以定意故乃谓平等,由是之故诸法悉等,其于正定而立平等,若有菩萨住此定者,等度众生不越正慧,是谓正定而不可尽。 去来今佛皆游此路,若有菩萨顺从此教习学颁宣,是则名曰八道而不可尽。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寂然所观察者亦不可尽。 何谓寂然? 其心澹泊寂寞定然,诸根不乱专精无想,作性安隐不卒不暴,庠序静思舍不顺念,乐于一义除众愦闹,好喜闲静其身寂寞,心未曾乱思于闲居,无有众恶不匿其过,不堕邪见而知止足,志性清净威仪备悉,不越礼节知其随时,举动应宜供养顺教,合集德力而不自大,不倚名称功勋远闻,其心专精乐于独处,一心禅思兴于慈悲而行悲哀,修于喜悦奉行观护,从第一禅至八不思议定意之门,是谓寂然。 又其寂然业不可量,若能通达于此业者,是谓寂然。 “何谓为观? 分别智慧奉修道法,无我无人无寿无命,观五阴身四大法种,观诸衰入犹如空聚,分别具成而观察知,十二因缘顺无所乱,舍离诸见睹诸报应因缘果实晓识德果,所造证明入于正真,已能入中省众圣慧。 所谓观者平等法明,所见诸法而正谛观不见异法,空无想愿唯睹于此三脱之门。 所谓观者,不见处所屋室之宅,亦复不无不见起分,不得颠倒妄想之业。 所谓观者永无所见,设无所见是谓为观。 于诸所见而无所见是谓为观。 如是见者名真谛见,乃能晓了随佛之教。 如是见者为菩萨故,不堕无行不住正行是谓为观。 此则名曰菩萨寂然正观而不可尽。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总持辩不可尽。 何谓总持? 积累德本,思惟大业八万四千诸品法藏执持诵念,思之怀之不舍精进,是谓总持。 又总持者,皆能启受诸法所说,声闻、缘觉、诸菩萨众,一切群黎文辞言说,所讲义理悉能识念,是谓总持。 假使劫烧天地遇灾其身寿终,又彼菩萨虽遭此难,续识总持怀在心中,未曾忽忘亦不迷荒,以圣慧眼普见诸法如自察掌,是为总持亦不可尽。 “何谓辩才无有尽者? 所谓辩者所说无碍,若讲谊时无能制者,辩才通利无能断者,音辩无限节,卒问寻对应机无难,通达如水无一质碍。 前世宿命所造清净行,报应所致乃得此辩! 诸佛所护,诸天宿卫,所讲说者终不唐举,辞无所侵趣无为道,如是辩才皆为备悉。 恭恪谦下,相人之器而为宣法,其有闻者各得其所,不豫思惟有来问者吾当说此,所诣众会趣见人根发生心念而为说法。 本所从来生在人间志性真正,一劫宣经而不休息,所讲经典无所挂碍。 是为菩萨辩不可尽。 ”   阿差末言:“又有菩萨讲一切法皆归无常,物非我有,其慧所说而不可尽;一切皆苦诸法无我,菩萨宣此亦不可尽。 何谓无常? 观本末事悉归无常无有科律,其无常者不可令常,从始以来无不无常,是谓无常义。 何谓苦义? 虽有欢乐会当归尽,愿不久存论说众苦悉趣空无,其空无者亦虚无实,虚空苦义正等无异。 何谓非身? 于我不我永无本末,彼亦为虚寂静无要,有计其空及空义者悉无有身。 何谓寂义? 于寂无寂乃谓为寂,所解脱者而于澹泊亦无澹泊是谓为寂。 所谓脱者,修于静默除一切想,除诸想已斯曰无为泥洹之寂,此谓寂灭义。 是为菩萨行四谛之法而不可尽。 “菩萨所行常修一道不遵他行。 何谓一乘道? 菩萨独步而无有侣,唯一己身得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被大德铠,自摄精进无极势力,其身独立不从他教,超诸俗力一己游步,被于坚固非常德铠,以此开化一切众生是谓教化。 所训诲者诸贤圣教菩萨大士,所训诲者是谓教化。 施非我伴我是施侣,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则非我伴吾是慧侣,亦复不住六度无极。 吾顺奉行诸度无极四恩之行,不兴发我吾当建立摄诸四恩。 取要言之,诸善德本不能立我,吾当建立摄诸德本。 如是像法无有伴侣,当自独立而无二伴,住金刚场以己身力降伏众魔,一发心顷得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是为菩萨一乘之道而不可尽。 ”   阿差末言:“唯舍利弗,菩萨善权亦不可尽。 何谓善权? 诸佛世尊随时便宜,道法自遇有所开化,以权方便亲近道心。 其善权者因虚空生无有边际,志性随时令致殊特。 其善权者皆能具足诸度无极,所生之处因权行戒、布施、忍辱,护身口心得至佛道不废精进,若无权者违失精进。 善权一心转进圣慧不尔心乱,善权智慧不舍生死周旋之难,善权慈者多所养护除诸不仁,善权哀者不厌生死开化一切,善权喜者不乐一切诸所好慕,善权护者修众德本而不回还,善权天眼得佛十眼彻视十方而无边际,善权天耳得佛十耳闻十方声心所念形,善权知心见众生根悉晓本末,善权方便念过世事见于三世去来今义,善权神足在所至到而无限节多所开化十方黎庶,善权方便知众生性随以方便而诱恤之,善权修行晓众人相本末终始,善权所度过于此际令至彼岸,善权入尘化众爱欲令度诸垢,善权下担去诸五阴所负重殃,善权行限而所颁宣不可称载以诸有限说无边际,善权劝化诸弱劣根诱进退者使广无极。 以权方便知其时节,增减进退非时行时;以权方便因其正路,入于邪径众生之类,住于邪路化入正道;以权方便能使鲜少变为广大,其广大者能使无限;以权方便,诸诤乱者伴侣相憎劝令和合;以权方便其在下士小乘之党,使住微妙;以权方便得至灭度,还入生死免此余人;以权方便解诸系缚闭塞罗网;以权方便能使坏结心志忍辱;以权方便常在寂静不堕灭尽;以权方便悉能解达一切所修,威仪礼节不失仪式;以权方便观诸众生,而不毁戒常顺正禁;以权方便有所摄取而不诤讼;以权方便兴隆道法宣布十方;以权方便独步三界而无患难;以权方便得至脱门致无所行;以权方便弃不贤行,虽在其中不与同尘;以权方便与道者俱入不违训,善权方便舍于无为,能入生死济脱众患;以权方便入于魔界,照诸尘劳爱欲之根;以权方便计于一切无有一切亦不无有。 是则名曰菩萨所行善权,方便入不可尽。 ”   阿差末言:“是舍利弗,菩萨所行八十品第而不可尽。 诸佛世尊皆由此法,八十无尽而出生矣! ”   阿差末菩萨说是法门不可尽品时,七万八千人从本以来未发道心,应时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五万二千菩萨,寻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一切众会咸取众华,若干种香诸宝华盖,以用供散如来至真,及阿差末诸菩萨上,奉敬归此无极经要。 天于虚空鼓诸天乐,举声称叹:“佛者世尊,从无数劫所积德本,自致正觉广度一切。 今阿差末菩萨大士,称举经典宣扬本末不可尽谊。 若有人闻此不可尽经典要者,心不怀疑信持讽诵,为他人说笃佛言者,亦当逮得如是功德不可尽谊。 ”   佛取体衣赐阿差末,一时嗟叹阿差末菩萨言:“善哉! 善哉! 快说此经。 如来所劝代之悦豫,十方江沙今现在佛亦共咨嗟。 ”   时,阿差末取佛所赐,著其顶上而叹说言:“此世尊衣当以顶奉夙夜承事,为是天上世间拥护至尊无量佛之所服。 ”   应时,十方各有宝幢、宝盖、宝幡,各自然至,覆阿差末菩萨之上。 宝衣、宝盖、宝幢幡中,自然演教而出音言:“善哉! 善哉! 阿差末菩萨,快说此辞能讲颁宣无尽法门,十方诸佛咸共嗟叹。 ”   时,舍利弗前问佛言:“今此宝衣、宝盖、宝幢,从何所来乃演此音? ”   佛告舍利弗:“阿差末菩萨前所曾化众生之类,使发无上正真道意,各于十方皆成正觉。 此如来等故遣此来,供养报恩正士本德,颁宣洪业大会之品,供养经典故覆其上。 ”   时,诸众会见此变化,闻佛所说,益复加敬阿差末菩萨大士,欢喜踊跃:“我等善利宿本禄厚,乃得值见阿差末菩萨! ”   “稽首咨讲其闻此法福不可量! 假使有人闻阿差末菩萨名者,德无能限,况复面值得归闻经! 其佛大圣嗟叹劝之,岂况凡庶! ”佛告舍利弗:“若族姓子、族姓女学菩萨乘,诸佛世尊住世一劫,咸共供养布施所有,奉修禁戒而无所毁,假使众人加之痛害皆能忍之,元元精进行如救头所火燃炽,禅思一心不怀愦乱,观察智慧不失时节,奉敬诸佛如是终劫。 复有族姓子、族姓女,闻此经典笃信受持,而讽诵读专修奉行进退在心,佛叹此等六度无极,皆为备悉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 所以者何? 若有菩萨学此经典,心自发念我学斯经,具为人说颁宣悉周,是则名曰能悉备具施度无极。 所以者何? 受此经者计于法施,众施之上近于佛道。 若具禁戒所度无极无所犯负,众行周悉无一缺漏,是故名曰戒度无极。 所以者何? 菩萨若宣此经典时普备禁戒,一切众生不能称载,功德之勋所不能逮。 假使菩萨忍一切法,众所娆害而心不起,不如诵学此经典要,悉为人说以为行智,而得具足忍度无极。 其身口心常行精进,欲度一切未曾懈废,是则名曰进度无极。 其有专精于此经典,思惟不乱一心定意,是第一禅所度无极。 若于此经现在察慧,拾取其义知行所趣,是则名曰智度无极。 是舍利弗,若有精学此经典者,因少行故具足菩萨六度无极。 以是之故当作斯观:若有菩萨取此经典诵在心怀,若载竹帛上著经卷,为以得摄一切诸法,诸佛经典执在手掌,可使四大变之令异,无能作威转其道意。 所以者何? 是经名曰诸菩萨印,当求斯印。 假使有人奉是印者,则能遵奉一切佛法。 ”   时四天王与营从俱,皆执兵仗舍之一面,叉手白佛:“我等四天是佛弟子,以得道迹能共堪任,供养此等诸族姓子及族姓女周匝宿卫,受是经典持讽诵者奉之如佛。 所以者何? 一切诸乘皆由此生。 ”   于是天帝前白佛言:“数从如来咨受经典,其数百千未曾得闻如此经义,畅达进理无有遗疑。 我曾往昔与忉利天,数数闻经初未值斯。 若有郡国县邑村落州城大邦宣此经者,当诣其所听所咨讲,拥护法师益其气力,精进坚强勇猛不怯,辩才通利独步无畏,斯族姓子以无所畏独在众中、若在屏处广宣此经。 ”   佛言:“善哉! 善哉! 拘翼,若发勇意欲护法师,乐令气力精勤无难。 ”   佛言:“拘翼,若护法师则护经典,以护经典则能将护一切众生。 ”   时,梵忍天王前白佛言:“吾当舍离梵天之乐、禅思等心,往诣法师所说经处拥护法师,现四瑞应令觉知之,其梵天王来至斯会从诸天人。 何谓为四? 一者、令见微妙光明,二者、得闻天香,三者、法师所说流利而无质碍,四者、章句相次义不相越。 是谓四事。 说是经时,心无所忘口语辩慧,一切众会悉欲来试无能乱者,心怀念法一心听经。 以此四事所现慧意,当知梵天与诸眷属来诣彼会。 ”   时,魔波旬前白佛言:“因此经典,令我羸劣无一势力。 若有菩萨闻斯经典则为受决,所游诸国视之如佛。 唯然,世尊,我身于今见阿差末威神圣力,弃诸贡高不怀自大。 所以者何? 以此经典当兴拥护宿卫法师,从今自制不敢违教,所在流布行此经典,遥将养之不敢娆乱。 ”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当勤受于此经典,持讽诵读为他人说,当令正法永得久存。 ”   阿难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已启受讽诵已达,但不能堪令普流布如诸菩萨。 ”   佛告阿难:“汝且默安,自当有人普令流布。 今此会中,有诸菩萨主护正法,当令奉宣布此大化。 ”   干时,彼会有六十亿诸菩萨众,寻从座起应护正法,前白佛言:“唯然,大圣,吾等俱共当受此经大会法品,随时流布遍于十方,及此忍界皆当蒙恩。 弥勒菩萨护法王典,当广宣布斯经典要。 佛灭度后若有菩萨,在于末俗五浊之世,得闻此经持讽诵读,当知弥勒之所建立。 ”   时,佛赞告诸菩萨曰:“善哉! 善哉! 诸正士众,汝等佛前而自咨嗟欲护正法,则为拥护十方江沙诸佛正法。 ”   时,阿差末菩萨前白佛言:“唯然,大圣,当见原恕。 向者我身所讲经典,力少智薄,所宣句谊或能不备,是故归佛见舍罪衅,及诸菩萨奉无尽法。 ”   佛告阿差末:“卿所说法句谊相次,无一违理逮无挂碍。 若有菩萨无阴盖者,所宣道教无有缺漏,分别经义审如所言,况今正士畅此经典,表里通达所度无极岂不及乎? 今阿差末得四分别,辩才智慧所畅自在,而于大乘无所依仰独步无侣,宣决众疑度于彼岸。 若有菩萨住此道地,其身口心终无缺漏,于一切慧以为元首无所不通,身口心行而皆备悉。 十方无数百千亿佛,皆共咨叹卿所讲说。 今佛相恕表里通达无一遗漏,十方诸佛亦复俱然。 ”   于是阿难前白佛言:“此经典者,所号云何? 以何奉持? ”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阿差末菩萨之所讲说义理章句而不可尽》,其要名曰《阿差末品》。 阿难,若有人受此经法者,其心转明强识义理,功勋之正转百千倍,为他人说则立佛事。 ”   佛说如此,阿差末菩萨、贤者阿难、诸天龙神,莫不欢喜,稽首而去。 发布时间:2025-05-14 13:37:0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