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三百一十一卷~第三百二十卷) 内容: 大乘般若部·第000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三百一十一卷~第三百二十卷)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一初分办事品第四十三之二佛言:“善现,善哉! 善哉!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善现,我亦不见色可取可著,不见受、想、行、识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眼处可取可著,不见耳、鼻、舌、身、意处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色处可取可著,不见声、香、味、触、法处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眼界可取可著,不见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耳界可取可著,不见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鼻界可取可著,不见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舌界可取可著,不见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身界可取可著,不见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意界可取可著,不见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地界可取可著,不见水、火、风、空、识界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无明可取可著,不见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布施波罗蜜多可取可著,不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内空可取可著,不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真如可取可著,不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苦圣谛可取可著,不见集、灭、道圣谛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四静虑可取可著,不见四无量、四无色定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八解脱可取可著,不见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四念住可取可著,不见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空解脱门可取可著,不见无相、无愿解脱门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菩萨十地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五眼可取可著,不见六神通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佛十力可取可著,不见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无忘失法可取可著,不见恒住舍性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一切智可取可著,不见道相智、一切相智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一切陀罗尼门可取可著,不见一切三摩地门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预流果可取可著,不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可取可著。 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独觉菩提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善现,我亦不见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可取可著,我亦不见有法能取能著,亦不见由是法有取有著。 由不见故不取,不取故不著。 “是故,善现,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色,不应取著受、想、行、识;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眼处,不应取著耳、鼻、舌、身、意处;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色处,不应取著声、香、味、触、法处;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眼界,不应取著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耳界,不应取著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鼻界,不应取著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舌界,不应取著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身界,不应取著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意界,不应取著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地界,不应取著水、火、风、空、识界;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无明,不应取著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布施波罗蜜多,不应取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内空,不应取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真如,不应取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苦圣谛,不应取著集、灭、道圣谛;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四静虑,不应取著四无量、四无色定;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八解脱,不应取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四念住,不应取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空解脱门,不应取著无相、无愿解脱门;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菩萨十地;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五眼,不应取著六神通;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佛十力,不应取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无忘失法,不应取著恒住舍性;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一切智,不应取著道相智、一切相智;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一切陀罗尼门,不应取著一切三摩地门;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预流果,不应取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独觉菩提;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菩萨摩诃萨亦不应取著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佛性、如来性、自然法性、一切智智性。 ” 尔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超寻思境,寂静微妙,审谛沉密,聪睿智者乃能了知。 世尊,若诸有情能深信解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已曾供养过去无量诸佛,于诸佛所发弘誓愿,多种善根,已为无量诸善知识之所摄受,乃能信解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诸有情类,一切皆成随信行、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彼所成就若智若断,不如有人一日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忍乐思惟、称量观察。 是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成就忍,胜彼智断无量无边。 何以故? 世尊,诸随信行所有智断,皆是已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忍少分故。 世尊,诸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所有智断,皆是已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忍少分故。 ”   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随信行、若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所有智断,皆是已得无生法忍菩萨摩诃萨忍之少分。 “天子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暂听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闻已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速出生死证得涅槃;胜余欣求声闻、独觉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远离般若波罗蜜多,学余经典若经一劫若一劫余。 何以故? 诸天子,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广说一切微妙胜法。 诸随信行、若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摩诃萨,皆应于此精勤修学。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依此学,已证、当证、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   时,诸天子俱发声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波罗蜜多。 “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思议波罗蜜多。 “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称量波罗蜜多。 “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数量波罗蜜多。 “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等等波罗蜜多。 “世尊,诸随信行、若随法行、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皆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速出生死证得涅槃。 一切菩萨摩诃萨,皆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世尊,虽诸声闻、独觉、菩萨,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各得究竟,而是般若波罗蜜多不增不减。 ”   时,欲、色界诸天子众说是语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辞佛还宫,去会不远,忽然不现。 初分众喻品第四十四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 是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 ”   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不怯不弱、不忌不惮、不疑不惑、欢喜爱乐,系念思惟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有义趣,若行、若立、若坐、若卧曾无暂舍,常随法师恭敬请问,如新生犊不离其母。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为求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趣,终不远离般若法师,乃至未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在手,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究竟通利,常随法师未曾暂舍。 “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从人趣没来生人中。 何以故? 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先世乐听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闻已受持、读诵思惟、精勤修习,复能书写众宝妆饰,又以种种上妙华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伎乐、灯明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由此善根,从人趣没还生人中,闻是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 ”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颇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殊胜功德,供养承事他方诸佛,从彼处没来生此间,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无懈倦不? ”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殊胜功德,供养承事他方诸佛,从彼处没来生此间,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无有懈倦。 所以者何? 是菩萨摩诃萨先从他方无量佛所,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无有懈倦。 彼乘如是善根力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 “复次,善现,亦有菩萨摩诃萨从睹史多天众同分没来生人中,当知彼亦成就如是殊胜功德。 所以者何? 是菩萨摩诃萨先世已于睹史多天弥勒菩萨摩诃萨所,请问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趣。 彼乘如是善根力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深生信解,复能书写、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无有懈倦。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般若波罗蜜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静虑波罗蜜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精进波罗蜜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安忍波罗蜜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净戒波罗蜜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布施波罗蜜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苦、集、灭、道圣谛,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静虑,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无量,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无色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八解脱、八胜处,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九次第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十遍处,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念住,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正断,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神足,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五根,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五力,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七等觉支,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八圣道支,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菩萨十地,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五眼,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六神通,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佛十力,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无所畏,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四无碍解,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十八佛不共法,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无忘失法,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恒住舍性,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一切智,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道相智,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一切相智,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一切陀罗尼门,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一切三摩地门,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而不请问甚深义趣;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 “复次,善现,有菩萨乘补特伽罗,虽于先世得闻般若波罗蜜多,亦曾请问甚深义趣,而不能经一日、二日、三、四、五日随顺修行。 今生人中,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设经一日乃至五日,其心坚固无能坏者;若离所闻,寻便退失。 何以故? 善现,是菩萨乘补特伽罗,由于先世得闻般若波罗蜜多,虽复请问甚深义趣,而不如说随顺修行故。 于今生若遇善友殷勤劝励,便乐听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无善友殷勤劝励,便于此经不乐听受。 彼于般若波罗蜜多,或时乐闻、或时不乐,或时坚固、或时退失,其心轻动进退非恒,如堵罗绵随风飘扬。 “善现当知,如是补特伽罗发趣大乘经时未久,未多亲近真善知识,未曾供养诸佛世尊,未曾受持、读诵书写、思惟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未曾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未曾修学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未曾修学内空,未曾修学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未曾修学真如,未曾修学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未曾修学苦圣谛,未曾修学集、灭、道圣谛;未曾修学四静虑,未曾修学四无量、四无色定;未曾修学八解脱,未曾修学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未曾修学四念住,未曾修学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未曾修学空解脱门,未曾修学无相、无愿解脱门;未曾修学菩萨十地;未曾修学五眼,未曾修学六神通;未曾修学佛十力,未曾修学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未曾修学无忘失法,未曾修学恒住舍性;未曾修学一切智,未曾修学道相智、一切相智;未曾修学一切陀罗尼门,未曾修学一切三摩地门;未曾修学预流果法,未曾修学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法、未曾修学独觉菩提法;未曾修学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未曾修学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新趣大乘,于大乘法成就少分信敬爱乐,未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二初分众喻品第四十四之二“复次,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不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摄他有情,若不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摄他有情;若不以内空摄他有情,若不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摄他有情;若不以真如摄他有情,若不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摄他有情;若不以苦圣谛摄他有情,若不以集、灭、道圣谛摄他有情;若不以四静虑摄他有情,若不以四无量、四无色定摄他有情;若不以八解脱摄他有情,若不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摄他有情;若不以四念住摄他有情,若不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摄他有情;若不以空解脱门摄他有情,若不以无相、无愿解脱门摄他有情;若不以菩萨十地摄他有情;若不以五眼摄他有情,若不以六神通摄他有情;若不以佛十力摄他有情,若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摄他有情;若不以无忘失法摄他有情,若不以恒住舍性摄他有情;若不以一切智摄他有情,若不以道相智、一切相智摄他有情;若不以一切陀罗尼门摄他有情,若不以一切三摩地门摄他有情;若不以预流果法摄他有情,若不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法摄他有情;若不以独觉菩提法摄他有情;若不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摄他有情;若不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摄他有情。 “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不随顺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不随顺修行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若不随顺修行内空,若不随顺修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不随顺修行真如,若不随顺修行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不随顺修行苦圣谛,若不随顺修行集、灭、道圣谛;若不随顺修行四静虑,若不随顺修行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不随顺修行八解脱,若不随顺修行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不随顺修行四念住,若不随顺修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不随顺修行空解脱门,若不随顺修行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不随顺修行菩萨十地;若不随顺修行五眼,若不随顺修行六神通;若不随顺修行佛十力,若不随顺修行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不随顺修行无忘失法,若不随顺修行恒住舍性;若不随顺修行一切智,若不随顺修行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不随顺修行一切陀罗尼门,若不随顺修行一切三摩地门;若不随顺修行预流果法,若不随顺修行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法;若不随顺修行独觉菩提法;若不随顺修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不随顺修行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或堕二处二地随一,谓声闻地或独觉地。 所以者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不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摄他有情,复不能随顺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由此因缘,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或堕二处二地随一,谓声闻地或独觉地。 “复次,善现,如泛大海,所乘船破,其中诸人若不取木、不取器物、不取浮囊、不取板片、不取死尸为依附者,定知溺死不至彼岸。 善现,有泛大海,其船虽破,而中诸人若能取木、器物、浮囊、板片、死尸以为依附,当知是类终不没死,得至安隐大海彼岸,无损无害受诸妙乐。 “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虽于大乘成就少分信敬爱乐,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内空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真如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苦圣谛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集、灭、道圣谛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静虑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无量、四无色定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八解脱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念住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空解脱门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无相、无愿解脱门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菩萨十地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五眼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六神通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佛十力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无忘失法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恒住舍性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智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道相智、一切相智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三摩地门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以为依附;若不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以为依附。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中道衰败不证无上正等菩提,退入声闻或独觉地。 “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于大乘成就圆满信敬爱乐,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内空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真如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苦圣谛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集、灭、道圣谛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静虑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无量、四无色定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八解脱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念住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空解脱门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无相、无愿解脱门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菩萨十地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五眼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六神通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佛十力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无忘失法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恒住舍性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智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道相智、一切相智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陀罗尼门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三摩地门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以为依附;若能书写、受持读诵、思惟修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以为依附。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中道退入声闻或独觉地,定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如人欲度险恶旷野,若不摄受资粮器具,不能达到安乐国土,于其中道遭苦失命。 “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设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若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不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若不摄受内空,若不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不摄受真如,若不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不摄受苦圣谛,若不摄受集、灭、道圣谛;若不摄受四静虑,若不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不摄受八解脱,若不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不摄受四念住,若不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不摄受空解脱门,若不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不摄受菩萨十地;若不摄受五眼,若不摄受六神通;若不摄受佛十力,若不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不摄受无忘失法,若不摄受恒住舍性;若不摄受一切智、若不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不摄受一切陀罗尼门,若不摄受一切三摩地门;若不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不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中道衰败不证无上正等菩提,退入声闻或独觉地。 “善现,如人欲度险恶旷野,若能摄受资粮器具,必当达到安乐国土,终不中道遭苦舍命。 “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复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复能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复能摄受内空,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复能摄受真如,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复能摄受苦圣谛,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复能摄受四静虑,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复能摄受八解脱,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复能摄受四念住,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复能摄受空解脱门,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复能摄受菩萨十地;复能摄受五眼,复能摄受六神通;复能摄受佛十力,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复能摄受无忘失法,复能摄受恒住舍性;复能摄受一切智,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中道衰耗退败,超声闻地及独觉地,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譬如男子或诸女人,执持坏瓶诣河取水,若池、若井、若泉、若渠,当知此瓶不久烂坏。 何以故? 是瓶未熟,不堪盛水,终归坏故。 “如是,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设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若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若不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若不摄受内空,若不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不摄受真如,若不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不摄受苦圣谛,若不摄受集、灭、道圣谛;若不摄受四静虑,若不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不摄受八解脱,若不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不摄受四念住,若不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不摄受空解脱门,若不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不摄受菩萨十地;若不摄受五眼,若不摄受六神通;若不摄受佛十力,若不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不摄受无忘失法,若不摄受恒住舍性;若不摄受一切智,若不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不摄受一切陀罗尼门,若不摄受一切三摩地门;若不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不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中道衰败不证无上正等菩提,退入声闻或独觉地。 “善现,譬如男子或诸女人,持烧熟瓶诣河取水,若池、若井、若泉、若渠,当知此瓶终不烂坏。 何以故? 是瓶善熟,堪任盛水,极坚牢故。 “如是,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复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复能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复能摄受内空,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复能摄受真如,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复能摄受苦圣谛,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复能摄受四静虑,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复能摄受八解脱,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复能摄受四念住,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复能摄受空解脱门,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复能摄受菩萨十地;复能摄受五眼,复能摄受六神通;复能摄受佛十力,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复能摄受无忘失法,复能摄受恒住舍性;复能摄受一切智,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中道衰耗退败,超声闻地及独觉地,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如有商人无巧便智,船在海岸未具装治,即持财物安置其上,推著水中速便进发。 善现当知,是船中道坏没,人船财物各散异处。 如是商人无巧便智,丧失身命及大财宝。 “如是,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设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若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若不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若不摄受内空,若不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不摄受真如,若不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不摄受苦圣谛,若不摄受集、灭、道圣谛;若不摄受四静虑,若不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不摄受八解脱,若不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不摄受四念住,若不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不摄受空解脱门,若不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不摄受菩萨十地;若不摄受五眼,若不摄受六神通;若不摄受佛十力,若不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不摄受无忘失法,若不摄受恒住舍性;若不摄受一切智,若不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不摄受一切陀罗尼门,若不摄受一切三摩地门;若不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不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中道衰败,丧失身命及大财宝。 丧身命者,谓堕声闻或独觉地;失财宝者,谓失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譬如商人有巧便智,先在海岸装治船已,方牵入水,知无穿穴,后持财物置上而去。 善现当知,是船必不坏没,人物安隐,达所至处。 “如是,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复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复能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复能摄受内空,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复能摄受真如,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复能摄受苦圣谛,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复能摄受四静虑,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复能摄受八解脱,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复能摄受四念住,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复能摄受空解脱门,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复能摄受菩萨十地;复能摄受五眼,复能摄受六神通;复能摄受佛十力,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复能摄受无忘失法,复能摄受恒住舍性;复能摄受一切智,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中道衰耗退败,超声闻地及独觉地,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譬如有人年百二十,老耄衰朽又加众病,所谓风病、热病、痰病或三杂病。 善现,于意云何? 是老病人,颇从床座能自起不? ”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 ”   佛言:“善现,是人设有扶令起立,亦无力行一俱卢舍、二俱卢舍、三俱卢舍。 所以者何? 老病甚故。 “如是,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设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若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若不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若不摄受内空,若不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若不摄受真如,若不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若不摄受苦圣谛,若不摄受集、灭、道圣谛;若不摄受四静虑,若不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若不摄受八解脱,若不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若不摄受四念住,若不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若不摄受空解脱门,若不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若不摄受菩萨十地;若不摄受五眼,若不摄受六神通;若不摄受佛十力,若不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不摄受无忘失法,若不摄受恒住舍性;若不摄受一切智,若不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不摄受一切陀罗尼门,若不摄受一切三摩地门;若不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不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中道衰败不证无上正等菩提,退入声闻或独觉地。 何以故? 以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善巧方便故。 “善现,譬如有人年百二十,老耄衰朽又加众病,所谓风病、热病、痰病或三杂病。 是老病人欲从床座起往他处而自不能,有两健人各扶一腋,徐策令起而告之言:‘莫有所难,随意欲往。 我等二人终不相弃,必达所趣,安隐无损。 ’   “如是,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信、有忍、有净心、有深心、有乐欲、有胜解、有舍、有精进,复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复能摄受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复能摄受内空,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复能摄受真如,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复能摄受苦圣谛,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复能摄受四静虑,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复能摄受八解脱,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复能摄受四念住,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复能摄受空解脱门,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复能摄受菩萨十地;复能摄受五眼,复能摄受六神通;复能摄受佛十力,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复能摄受无忘失法,复能摄受恒住舍性;复能摄受一切智,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当知,如是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终不中道衰耗退败,超声闻地及独觉地,成熟有情、严净佛土,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何以故? 以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有善巧方便故。 ”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由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摄受方便善巧故,退堕声闻及独觉地? ”   佛言:“善现,善哉! 善哉! 汝为利乐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请问如来如是要事。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从初发心住我、我所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住我、我所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住我、我所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住我、我所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住我、我所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住我、我所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修布施时作如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 ’修净戒时作如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 ’修安忍时作如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 ’修精进时作如是念:‘我能修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 ’修静虑时作如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 ’修般若时作如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 ’   “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布施时执有是布施,执由此布施,执布施为我所;修净戒时执有是净戒,执由此净戒,执净戒为我所;修安忍时执有是安忍,执由此安忍,执安忍为我所;修精进时执有是精进,执由此精进,执精进为我所;修静虑时执有是静虑,执由此静虑,执静虑为我所;修般若时执有是般若,执由此般若,执般若为我所。 所以者何? 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 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 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 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 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 “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不知此岸、彼岸相故,不能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不能摄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摄受内空,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能摄受真如,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能摄受苦圣谛,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不能摄受四静虑,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不能摄受八解脱,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能摄受四念住,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能摄受空解脱门,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能摄受五眼,不能摄受六神通;不能摄受佛十力,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能摄受无忘失法,不能摄受恒住舍性;不能摄受一切智,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由是因缘,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堕声闻地或独觉地,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三初分众喻品第四十四之三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补特伽罗无方便善巧? ”   佛言:“善现,若菩萨乘补特伽罗,从初发心无方便善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无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作如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 ’修净戒时作如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 ’修安忍时作如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 ’修精进时作如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 ’修静虑时作如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 ’修般若时作如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 ’   “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执有是布施,执由此布施,执布施为我所而生憍慢;修净戒时执有是净戒,执由此净戒,执净戒为我所而生憍慢;修安忍时执有是安忍,执由此安忍,执安忍为我所而生憍慢;修精进时执有是精进,执由此精进,执精进为我所而生憍慢;修静虑时执有是静虑,执由此静虑,执静虑为我所而生憍慢;修般若时执有是般若,执由此般若,执般若为我所而生憍慢。 所以者何? 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 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 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 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 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 “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不知此岸、彼岸相故,不能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不能摄受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摄受方便善巧;不能摄受内空,不能摄受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能摄受真如,不能摄受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能摄受苦圣谛,不能摄受集、灭、道圣谛;不能摄受四静虑,不能摄受四无量、四无色定;不能摄受八解脱,不能摄受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能摄受四念住,不能摄受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能摄受空解脱门,不能摄受无相、无愿解脱门;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能摄受五眼,不能摄受六神通;不能摄受佛十力,不能摄受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能摄受无忘失法,不能摄受恒住舍性;不能摄受一切智,不能摄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不能摄受一切三摩地门;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由是因缘,此菩萨乘补特伽罗,堕声闻地或独觉地,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由不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摄受方便善巧故,退堕声闻及独觉地,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能摄受方便善巧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有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从初发心离我、我所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离我、我所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修布施时不作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 ’修净戒时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 ’修安忍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 ’修精进时不作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 ’修静虑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 ’修般若时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 ’   “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修布施时不执有布施,不执由此布施,不执布施为我所;修净戒时不执有净戒,不执由此净戒,不执净戒为我所;修安忍时不执有安忍,不执由此安忍,不执安忍为我所;修精进时不执有精进,不执由此精进,不执精进为我所;修静虑时不执有静虑,不执由此静虑,不执静虑为我所;修般若时不执有般若,不执由此般若,不执般若为我所。 所以者何? 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 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 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 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 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可起此执。 何以故? 远离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 “善现,此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了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摄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五眼、六神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云何住菩萨乘补特伽罗有方便善巧? ”   佛言:“善现,若菩萨乘补特伽罗,从初发心有方便善巧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净戒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安忍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精进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有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不作是念:‘我能行施,彼受我所施,我施如是物。 ’修净戒时不作是念:‘我能持戒,戒是我所持,我成就是戒。 ’修安忍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忍,彼是我所忍,我成就是忍。 ’修精进时不作是念:‘我能精进,我为此精进,我具是精进。 ’修静虑时不作是念:‘我能修定,我为此修定,我成就是定。 ’修般若时不作是念:‘我能修慧,我为此修慧,我成就是慧。 ’   “复次,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修布施时不执有布施,不执由此布施,不执布施为我所亦不憍慢;修净戒时不执有净戒,不执由此净戒,不执净戒为我所亦不憍慢;修安忍时不执有安忍,不执由此安忍,不执安忍为我所亦不憍慢;修精进时不执有精进,不执由此精进,不执精进为我所亦不憍慢;修静虑时不执有静虑,不执由此静虑,不执静虑为我所亦不憍慢;修般若时不执有般若,不执由此般若,不执般若为我所亦不憍慢。 所以者何? 布施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布施波罗蜜多相故。 净戒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净戒波罗蜜多相故。 安忍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安忍波罗蜜多相故。 精进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精进波罗蜜多相故。 静虑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静虑波罗蜜多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中无如是分别,亦不如彼所分别。 何以故? 非至此、彼岸是般若波罗蜜多相故。 “善现,此菩萨乘补特伽罗,了知此岸、彼岸相故,便能摄受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方便善巧,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菩萨十地,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五眼、六神通,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复能摄受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如是,善现,住菩萨乘诸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能摄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能摄受方便善巧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初分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摩诃萨,应云何学般若波罗蜜多? 应云何学静虑波罗蜜多? 应云何学精进波罗蜜多? 应云何学安忍波罗蜜多? 应云何学净戒波罗蜜多? 应云何学布施波罗蜜多? ”   佛言:“善现,初业菩萨摩诃萨,若欲修学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应先亲近供养恭敬能善宣说般若、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真善知识,谓说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作如是言:‘来! 善男子,汝布施时应作是念:“所修布施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汝持戒时应作是念:“所修净戒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汝修忍时应作是念:“所修安忍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汝精进时应作是念:“所修精进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汝修定时应作是念:“所修静虑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汝修慧时应作是念:“所修般若普施一切有情,同共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   “‘善男子,汝不应以色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受、想、行、识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色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受、想、行、识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眼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耳、鼻、舌、身、意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眼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耳、鼻、舌、身、意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色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声、香、味、触、法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色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声、香、味、触、法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眼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眼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耳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耳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鼻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鼻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舌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舌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身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身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意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意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地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水、火、风、空、识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地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水、火、风、空、识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无明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无明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布施波罗蜜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布施波罗蜜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内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内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真如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真如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苦圣谛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集、灭、道圣谛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苦圣谛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集、灭、道圣谛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四静虑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四无量、四无色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四静虑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四无量、四无色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八解脱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八解脱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四念住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四念住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空解脱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无相、无愿解脱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空解脱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无相、无愿解脱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菩萨十地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菩萨十地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五眼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六神通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五眼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六神通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佛十力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佛十力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无忘失法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恒住舍性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无忘失法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恒住舍性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一切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道相智、一切相智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一切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道相智、一切相智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一切陀罗尼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一切三摩地门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一切陀罗尼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一切三摩地门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预流果而取无上正等菩提,亦不应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预流果便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取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独觉菩提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独觉菩提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不应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而取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不取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便得无上正等菩提故。 “‘善男子,汝勿于色而生贪爱,亦勿于受、想、行、识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色、受、想、行、识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眼处而生贪爱,亦勿于耳、鼻、舌、身、意处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眼、耳、鼻、舌、身、意处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色处而生贪爱,亦勿于声、香、味、触、法处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色、声、香、味、触、法处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眼界而生贪爱,亦勿于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眼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耳界而生贪爱,亦勿于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耳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鼻界而生贪爱,亦勿于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鼻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舌界而生贪爱,亦勿于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舌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身界而生贪爱,亦勿于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身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意界而生贪爱,亦勿于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意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地界而生贪爱,亦勿于水、火、风、空、识界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地、水、火、风、空、识界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无明而生贪爱,亦勿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无明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布施波罗蜜多而生贪爱,亦勿于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内空而生贪爱,亦勿于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真如而生贪爱,亦勿于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真如乃至不思议界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苦圣谛而生贪爱,亦勿于集、灭、道圣谛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苦、集、灭、道圣谛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四静虑而生贪爱,亦勿于四无量、四无色定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八解脱而生贪爱,亦勿于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四念住而生贪爱,亦勿于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空解脱门而生贪爱,亦勿于无相、无愿解脱门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菩萨十地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菩萨十地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五眼而生贪爱,亦勿于六神通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五眼、六神通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佛十力而生贪爱,亦勿于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无忘失法而生贪爱,亦勿于恒住舍性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一切智而生贪爱,亦勿于道相智、一切相智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一切陀罗尼门而生贪爱,亦勿于一切三摩地门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预流果而生贪爱,亦勿于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独觉菩提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独觉菩提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善男子,汝勿于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而生贪爱。 所以者何? 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可贪爱。 何以故?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四初分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之二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法自性空中,希求无上正等菩提,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于一切法自性空中,希求无上正等菩提,欲证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虽知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变化事、如寻香城,自性皆空,而为世间得义利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令世间得利益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令世间得安乐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欲救拔诸世间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归依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舍宅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欲作世间究竟道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洲渚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光明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焰炬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导师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将帅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与世间作所趣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令世间得义利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为欲解脱一切有情众苦恼事,修行布施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欲解脱一切有情众苦恼事,修行净戒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欲解脱一切有情众苦恼事,修行安忍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欲解脱一切有情众苦恼事,修行精进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欲解脱一切有情众苦恼事,修行静虑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为欲解脱一切有情众苦恼事,修行般若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令世间得义利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令世间得利益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为拔五趣怖畏有情置于涅槃无畏彼岸,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令世间得利益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令世间得安乐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为拔忧苦愁恼有情置于涅槃安隐彼岸,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令世间得安乐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欲救拔诸世间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为拔有情生死众苦,发趣无上正等菩提;得菩提时乃能如实说断苦法,有情闻已依三乘教渐次修行而得解脱。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救拔诸世间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归依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为令一切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叹法、苦法、忧法、恼法有情,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恼法,住无余依般涅槃界,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归依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舍宅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欲为有情说一切法皆不和合,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舍宅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善现复言:“世尊,云何一切法皆不和合? ”   佛言:“善现,色不和合即色不相属,色不相属即色无生,色无生即色无灭,色无灭即色不和合;受、想、行、识不和合即受、想、行、识不相属,受、想、行、识不相属即受、想、行、识无生,受、想、行、识无生即受、想、行、识无灭,受、想、行、识无灭即受、想、行、识不和合。 “善现,眼处不和合即眼处不相属,眼处不相属即眼处无生,眼处无生即眼处无灭,眼处无灭即眼处不和合;耳、鼻、舌、身、意处不和合即耳、鼻、舌、身、意处不相属,耳、鼻、舌、身、意处不相属即耳、鼻、舌、身、意处无生,耳、鼻、舌、身、意处无生即耳、鼻、舌、身、意处无灭,耳、鼻、舌、身、意处无灭即耳、鼻、舌、身、意处不和合。 “善现,色处不和合即色处不相属,色处不相属即色处无生,色处无生即色处无灭,色处无灭即色处不和合;声、香、味、触、法处不和合即声、香、味、触、法处不相属,声、香、味、触、法处不相属即声、香、味、触、法处无生,声、香、味、触、法处无生即声、香、味、触、法处无灭,声、香、味、触、法处无灭即声、香、味、触、法处不和合。 “善现,眼界不和合即眼界不相属,眼界不相属即眼界无生,眼界无生即眼界无灭,眼界无灭即眼界不和合;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即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即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即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即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 “善现,耳界不和合即耳界不相属,耳界不相属即耳界无生,耳界无生即耳界无灭,耳界无灭即耳界不和合;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即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即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即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即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 “善现,鼻界不和合即鼻界不相属,鼻界不相属即鼻界无生,鼻界无生即鼻界无灭,鼻界无灭即鼻界不和合;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即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即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即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即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 “善现,舌界不和合即舌界不相属,舌界不相属即舌界无生,舌界无生即舌界无灭,舌界无灭即舌界不和合;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即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即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即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即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 “善现,身界不和合即身界不相属,身界不相属即身界无生,身界无生即身界无灭,身界无灭即身界不和合;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即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即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即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即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 “善现,意界不和合即意界不相属,意界不相属即意界无生,意界无生即意界无灭,意界无灭即意界不和合;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即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相属即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即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灭即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和合。 “善现,地界不和合即地界不相属,地界不相属即地界无生,地界无生即地界无灭,地界无灭即地界不和合;水、火、风、空、识界不和合即水、火、风、空、识界不相属,水、火、风、空、识界不相属即水、火、风、空、识界无生,水、火、风、空、识界无生即水、火、风、空、识界无灭,水、火、风、空、识界无灭即水、火、风、空、识界不和合。 “善现,无明不和合即无明不相属,无明不相属即无明无生,无明无生即无明无灭,无明无灭即无明不和合;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不和合即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不相属,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不相属即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无生,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无生即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无灭,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无灭即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不和合。 “善现,布施波罗蜜多不和合即布施波罗蜜多不相属,布施波罗蜜多不相属即布施波罗蜜多无生,布施波罗蜜多无生即布施波罗蜜多无灭,布施波罗蜜多无灭即布施波罗蜜多不和合;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和合即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相属,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相属即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无生,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无生即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无灭,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无灭即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和合。 “善现,内空不和合即内空不相属,内空不相属即内空无生,内空无生即内空无灭,内空无灭即内空不和合;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和合即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相属,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相属即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无生,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无生即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无灭,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无灭即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和合。 “善现,真如不和合即真如不相属,真如不相属即真如无生,真如无生即真如无灭,真如无灭即真如不和合;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和合即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不相属,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不相属即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无生,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无生即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无灭,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无灭即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不和合。 “善现,苦圣谛不和合即苦圣谛不相属,苦圣谛不相属即苦圣谛无生,苦圣谛无生即苦圣谛无灭,苦圣谛无灭即苦圣谛不和合;集、灭、道圣谛不和合即集、灭、道圣谛不相属,集、灭、道圣谛不相属即集、灭、道圣谛无生,集、灭、道圣谛无生即集、灭、道圣谛无灭,集、灭、道圣谛无灭即集、灭、道圣谛不和合。 “善现,四静虑不和合即四静虑不相属,四静虑不相属即四静虑无生,四静虑无生即四静虑无灭,四静虑无灭即四静虑不和合;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和合即四无量、四无色定不相属,四无量、四无色定不相属即四无量、四无色定无生,四无量、四无色定无生即四无量、四无色定无灭,四无量、四无色定无灭即四无量、四无色定不和合。 “善现,八解脱不和合即八解脱不相属,八解脱不相属即八解脱无生,八解脱无生即八解脱无灭,八解脱无灭即八解脱不和合;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和合即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相属,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相属即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生,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生即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灭,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灭即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不和合。 “善现,四念住不和合即四念住不相属,四念住不相属即四念住无生,四念住无生即四念住无灭,四念住无灭即四念住不和合;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和合即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不相属,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不相属即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无生,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无生即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无灭,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无灭即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不和合。 “善现,空解脱门不和合即空解脱门不相属,空解脱门不相属即空解脱门无生,空解脱门无生即空解脱门无灭,空解脱门无灭即空解脱门不和合;无相、无愿解脱门不和合即无相、无愿解脱门不相属,无相、无愿解脱门不相属即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生,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生即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灭,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灭即无相、无愿解脱门不和合。 “善现,菩萨十地不和合即菩萨十地不相属,菩萨十地不相属即菩萨十地无生,菩萨十地无生即菩萨十地无灭,菩萨十地无灭即菩萨十地不和合。 “善现,五眼不和合即五眼不相属,五眼不相属即五眼无生,五眼无生即五眼无灭,五眼无灭即五眼不和合;六神通不和合即六神通不相属,六神通不相属即六神通无生,六神通无生即六神通无灭,六神通无灭即六神通不和合。 “善现,佛十力不和合即佛十力不相属,佛十力不相属即佛十力无生,佛十力无生即佛十力无灭,佛十力无灭即佛十力不和合;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和合即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相属,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相属即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无生,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无生即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无灭,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无灭即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和合。 “善现,无忘失法不和合即无忘失法不相属,无忘失法不相属即无忘失法无生,无忘失法无生即无忘失法无灭,无忘失法无灭即无忘失法不和合;恒住舍性不和合即恒住舍性不相属,恒住舍性不相属即恒住舍性无生,恒住舍性无生即恒住舍性无灭,恒住舍性无灭即恒住舍性不和合。 “善现,一切智不和合即一切智不相属,一切智不相属即一切智无生,一切智无生即一切智无灭,一切智无灭即一切智不和合;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和合即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相属,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相属即道相智、一切相智无生,道相智、一切相智无生即道相智、一切相智无灭,道相智、一切相智无灭即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和合。 “善现,一切陀罗尼门不和合即一切陀罗尼门不相属,一切陀罗尼门不相属即一切陀罗尼门无生,一切陀罗尼门无生即一切陀罗尼门无灭,一切陀罗尼门无灭即一切陀罗尼门不和合;一切三摩地门不和合即一切三摩地门不相属,一切三摩地门不相属即一切三摩地门无生,一切三摩地门无生即一切三摩地门无灭,一切三摩地门无灭即一切三摩地门不和合。 “善现,预流果不和合即预流果不相属,预流果不相属即预流果无生,预流果无生即预流果无灭,预流果无灭即预流果不和合;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不和合即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不相属,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不相属即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无生,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无生即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无灭,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无灭即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不和合。 “善现,独觉菩提不和合即独觉菩提不相属,独觉菩提不相属即独觉菩提无生,独觉菩提无生即独觉菩提无灭,独觉菩提无灭即独觉菩提不和合。 “善现,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和合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相属,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相属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生,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生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灭,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灭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和合。 “善现,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和合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相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相属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生,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生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灭,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灭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和合。 “善现,菩萨摩诃萨欲为有情说一切法,皆有如是不和合相,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欲作世间究竟道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发趣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说如是法:色究竟即非色,受、想、行、识究竟即非受、想、行、识;眼处究竟即非眼处,耳、鼻、舌、身、意处究竟即非耳、鼻、舌、身、意处;色处究竟即非色处,声、香、味、触、法处究竟即非声、香、味、触、法处;眼界究竟即非眼界,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即非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界究竟即非耳界,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即非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鼻界究竟即非鼻界,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即非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舌界究竟即非舌界,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即非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身界究竟即非身界,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即非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意界究竟即非意界,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即非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地界究竟即非地界,水、火、风、空、识界究竟即非水、火、风、空、识界;无明究竟即非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究竟即非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布施波罗蜜多究竟即非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究竟即非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内空究竟即非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究竟即非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真如究竟即非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究竟即非法界乃至不思议界;苦圣谛究竟即非苦圣谛,集、灭、道圣谛究竟即非集、灭、道圣谛;四静虑究竟即非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究竟即非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究竟即非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究竟即非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四念住究竟即非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究竟即非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空解脱门究竟即非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究竟即非无相、无愿解脱门;菩萨十地究竟即非菩萨十地;五眼究竟即非五眼,六神通究竟即非六神通;佛十力究竟即非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究竟即非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无忘失法究竟即非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究竟即非恒住舍性;一切智究竟即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究竟即非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陀罗尼门究竟即非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究竟即非一切三摩地门;预流果究竟即非预流果,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究竟即非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究竟即非独觉菩提;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究竟即非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究竟即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现,如此诸法究竟相,一切法相亦如是。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相如究竟相者,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应现等觉? 所以者何? “世尊,非色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色;亦非受、想、行、识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受、想、行、识。 “世尊,非眼处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眼处;亦非耳、鼻、舌、身、意处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耳、鼻、舌、身、意处。 “世尊,非色处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色处;亦非声、香、味、触、法处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声、香、味、触、法处。 “世尊,非眼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眼界;亦非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世尊,非耳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耳界;亦非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 “世尊,非鼻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鼻界;亦非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 “世尊,非舌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舌界;亦非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 “世尊,非身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身界;亦非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 “世尊,非意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意界;亦非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世尊,非地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地界;亦非水、火、风、空、识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水、火、风、空、识界。 “世尊,非无明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无明;亦非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 “世尊,非布施波罗蜜多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布施波罗蜜多;亦非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非内空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内空;亦非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世尊,非真如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真如;亦非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法界乃至不思议界。 “世尊,非苦圣谛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苦圣谛;亦非集、灭、道圣谛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集、灭、道圣谛。 “世尊,非四静虑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四静虑;亦非四无量、四无色定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四无量、四无色定。 “世尊,非八解脱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八解脱;亦非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世尊,非四念住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四念住;亦非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世尊,非空解脱门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空解脱门;亦非无相、无愿解脱门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无相、无愿解脱门。 “世尊,非菩萨十地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菩萨十地。 “世尊,非五眼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五眼;亦非六神通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六神通。 “世尊,非佛十力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佛十力;亦非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世尊,非无忘失法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无忘失法;亦非恒住舍性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恒住舍性。 “世尊,非一切智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智;亦非道相智、一切相智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道相智、一切相智。 “世尊,非一切陀罗尼门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陀罗尼门;亦非一切三摩地门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三摩地门。 “世尊,非预流果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预流果;亦非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一来、不还、阿罗汉果。 “世尊,非独觉菩提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独觉菩提。 “世尊,非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世尊,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究竟中有如是分别,谓此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五初分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之三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善现,色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色;受、想、行、识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受、想、行、识。 “善现,眼处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眼处;耳、鼻、舌、身、意处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耳、鼻、舌、身、意处。 “善现,色处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色处;声、香、味、触、法处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声、香、味、触、法处。 “善现,眼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眼界;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耳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耳界;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鼻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鼻界;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舌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舌界;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身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身界;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意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意界;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地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地界;水、火、风、空、识界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水、火、风、空、识界。 “善现,无明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 “善现,布施波罗蜜多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内空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善现,真如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法界乃至不思议界。 “善现,苦圣谛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苦圣谛;集、灭、道圣谛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集、灭、道圣谛。 “善现,四静虑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四无量、四无色定。 “善现,八解脱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 “善现,四念住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善现,空解脱门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无相、无愿解脱门。 “善现,菩萨十地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菩萨十地。 “善现,五眼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五眼;六神通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六神通。 “善现,佛十力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善现,无忘失法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恒住舍性。 “善现,一切智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现,一切陀罗尼门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陀罗尼门;一切三摩地门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三摩地门。 “善现,预流果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预流果;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究竟中亦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一来、不还、阿罗汉果。 “善现,独觉菩提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独觉菩提。 “善现,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 “善现,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究竟中无如是分别,谓此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难事,谓虽观一切法皆寂灭相而心不沉没,作是念言:‘我于是法现等觉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如是寂灭微妙之法。 ’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欲作世间究竟道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洲渚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譬如巨海、大小河中高显可居,周回水断,说名洲渚。 如是,善现,色前后际断,受、想、行、识前后际断;眼处前后际断,耳、鼻、舌、身、意处前后际断;色处前后际断,声、香、味、触、法处前后际断;眼界前后际断,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前后际断;耳界前后际断,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前后际断;鼻界前后际断,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前后际断;舌界前后际断,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前后际断;身界前后际断,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前后际断;意界前后际断,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前后际断;地界前后际断,水、火、风、空、识界前后际断;无明前后际断,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前后际断;布施波罗蜜多前后际断,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前后际断;内空前后际断,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前后际断;真如前后际断,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前后际断;苦圣谛前后际断,集、灭、道圣谛前后际断;四静虑前后际断,四无量、四无色定前后际断;八解脱前后际断,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前后际断;四念住前后际断,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前后际断;空解脱门前后际断,无相、无愿解脱门前后际断;菩萨十地前后际断;五眼前后际断,六神通前后际断;佛十力前后际断,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前后际断;无忘失法前后际断,恒住舍性前后际断;一切智前后际断,道相智、一切相智前后际断;一切陀罗尼门前后际断,一切三摩地门前后际断;预流果前后际断,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前后际断;独觉菩提前后际断;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前后际断;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前后际断。 “善现,由此前际后际断故,一切法断。 善现,此一切法前后际断,即是寂灭,即是微妙,即是如实,谓空无所得、道断、爱尽无余、离染永灭、涅槃。 善现,菩萨摩诃萨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如是寂灭微妙之法。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洲渚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光明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为破长夜无明[穀-禾+卵]卵所覆有情重黑暗故,为疗有情无知翳目令清朗故,为与一切愚冥有情作照明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光明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灯炬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欲为有情宣说六种波罗蜜多,及四摄事相应经典真实义趣,方便教导劝令修学,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焰炬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导师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欲令趣向邪道有情,离行四种不应行处,为说一道令归正故,为杂染者得清净故,为愁恼者得欢悦故,为忧苦者得喜乐故,为非理有情证如理法故,为流转有情得般涅槃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导师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将帅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希求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色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受、想、行、识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眼处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耳、鼻、舌、身、意处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色处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声、香、味、触、法处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眼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耳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鼻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舌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身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意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地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水、火、风、空、识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无明无生无灭、无染无净,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布施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净戒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安忍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精进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静虑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般若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愿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力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智波罗蜜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内空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真如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苦圣谛无生无灭、无染无净;集、灭、道圣谛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四静虑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四无量、四无色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八解脱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四念住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空解脱门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无相、无愿解脱门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菩萨十地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五眼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六神通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佛十力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无忘失法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恒住舍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一切智无生无灭、无染无净,道相智、一切相智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一切陀罗尼门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一切三摩地门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预流果无生无灭、无染无净,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独觉菩提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无生无灭、无染无净。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将帅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所趣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   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希求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色以虚空为所趣,受、想、行、识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眼处以虚空为所趣,耳、鼻、舌、身、意处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色处以虚空为所趣,声、香、味、触、法处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眼界以虚空为所趣,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耳界以虚空为所趣,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鼻界以虚空为所趣,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舌界以虚空为所趣,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身界以虚空为所趣,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意界以虚空为所趣,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地界以虚空为所趣,水、火、风、空、识界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无明以虚空为所趣,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布施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净戒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安忍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精进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静虑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般若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愿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力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智波罗蜜多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内空以虚空为所趣,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真如以虚空为所趣,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苦圣谛以虚空为所趣,集、灭、道圣谛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四静虑以虚空为所趣,四无量、四无色定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八解脱以虚空为所趣,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四念住以虚空为所趣,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空解脱门以虚空为所趣,无相、无愿解脱门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菩萨十地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五眼以虚空为所趣,六神通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佛十力以虚空为所趣,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无忘失法以虚空为所趣,恒住舍性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一切智以虚空为所趣,道相智、一切相智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一切陀罗尼门以虚空为所趣,一切三摩地门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预流果以虚空为所趣,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亦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独觉菩提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以虚空为所趣;欲为有情宣说开示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以虚空为所趣。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色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色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受、想、行、识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受、想、行、识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眼处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眼处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耳、鼻、舌、身、意处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耳、鼻、舌、身、意处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色处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色处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声、香、味、触、法处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声、香、味、触、法处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眼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眼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色界、眼识界及眼触、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色界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耳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耳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声界、耳识界及耳触、耳触为缘所生诸受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声界乃至耳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鼻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鼻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香界、鼻识界及鼻触、鼻触为缘所生诸受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香界乃至鼻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舌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舌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味界、舌识界及舌触、舌触为缘所生诸受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味界乃至舌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身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身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触界、身识界及身触、身触为缘所生诸受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触界乃至身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意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意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法界、意识界及意触、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法界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地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地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水、火、风、空、识界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水、火、风、空、识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无明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无明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叹苦忧恼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行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布施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布施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净戒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净戒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安忍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安忍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精进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精进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静虑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静虑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般若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般若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愿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愿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力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力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智波罗蜜多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智波罗蜜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内空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内空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真如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真如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苦圣谛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苦圣谛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集、灭、道圣谛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集、灭、道圣谛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四静虑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四静虑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四无量、四无色定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四无量、四无色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八解脱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八解脱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四念住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四念住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空解脱门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空解脱门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无相、无愿解脱门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无相、无愿解脱门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菩萨十地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菩萨十地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五眼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五眼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六神通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六神通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佛十力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佛十力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无忘失法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无忘失法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恒住舍性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恒住舍性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一切智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一切智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道相智、一切相智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道相智、一切相智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一切陀罗尼门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一切陀罗尼门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一切三摩地门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一切三摩地门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预流果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预流果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亦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独觉菩提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独觉菩提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一切菩萨摩诃萨行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为诸有情宣说开示诸佛无上正等菩提非趣非不趣。 何以故? 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性空,空中无趣无不趣故。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所趣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六初分真善友品第四十五之四“所以者何? 善现,一切法皆以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相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愿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愿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起无作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起无作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生无灭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生无灭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染无净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染无净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所有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所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幻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幻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梦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梦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响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响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像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像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光影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光影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阳焰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阳焰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变化事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变化事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寻香城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寻香城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量无边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量无边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与不取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与不取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举不下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举不下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去无来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去无来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增无减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增无减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入不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入不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集不散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集不散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合不离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合不离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我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我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有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有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命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命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生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生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养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养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士夫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士夫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补特伽罗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补特伽罗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意生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意生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儒童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儒童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作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作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使作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使作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受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受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使受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使受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起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起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使起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使起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知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知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见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见者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常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常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乐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乐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我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我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净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净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常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常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苦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苦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我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我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净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净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贪事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贪事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瞋事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瞋事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痴事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痴事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见所作事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见所作事尚毕竟无所有,况有趣非趣可得? “善现,一切法皆以真如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真如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法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法界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法性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法性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虚妄性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虚妄性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变异性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变异性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平等性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平等性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离生性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离生性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法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法定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法住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法住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实际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实际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虚空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虚空界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思议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思议界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动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动中趣非趣毕竟不可得故。 “善现,一切法皆以色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色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受、想、行、识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受、想、行、识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眼处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眼处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耳、鼻、舌、身、意处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处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色处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色处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声、香、味、触、法处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声、香、味、触、法处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眼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眼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耳、鼻、舌、身、意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色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色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声、香、味、触、法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声、香、味、触、法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眼识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眼识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耳、鼻、舌、身、意识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识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眼触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眼触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耳、鼻、舌、身、意触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触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地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地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水、火、风、空、识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水、火、风、空、识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明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明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行乃至老死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布施波罗蜜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布施波罗蜜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净戒波罗蜜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净戒波罗蜜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安忍波罗蜜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安忍波罗蜜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精进波罗蜜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精进波罗蜜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静虑波罗蜜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静虑波罗蜜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般若波罗蜜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内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内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外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外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内外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内外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空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空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大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大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胜义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胜义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有为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有为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为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为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毕竟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毕竟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际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际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散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散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变异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变异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本性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本性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自相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自相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共相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共相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切法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切法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不可得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不可得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性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性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自性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自性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性自性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性自性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念住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念住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正断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正断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神足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神足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五根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五根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五力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五力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七等觉支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七等觉支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八圣道支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八圣道支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苦圣谛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苦圣谛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集圣谛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集圣谛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灭圣谛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灭圣谛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道圣谛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道圣谛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静虑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静虑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无量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无量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无色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无色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八解脱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八解脱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八胜处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八胜处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九次第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九次第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十遍处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十遍处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空解脱门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空解脱门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无相、无愿解脱门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无相、无愿解脱门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五眼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五眼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六神通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六神通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三摩地门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三摩地门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陀罗尼门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陀罗尼门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佛十力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佛十力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无所畏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无所畏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四无碍解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四无碍解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大慈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大慈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大悲、大喜、大舍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大悲、大喜、大舍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十八佛不共法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十八佛不共法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预流果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预流果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预流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预流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来、不还、阿罗汉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来、不还、阿罗汉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独觉菩提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独觉菩提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独觉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独觉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切菩萨摩诃萨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切菩萨摩诃萨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切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切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道相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道相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善现,一切法皆以一切相智为趣,彼于是趣不可超越。 何以故? 一切相智尚毕竟不可得,况有趣非趣? “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为与世间作所趣故,发趣无上正等菩提。 ”初分趣智品第四十六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谁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信解? ”   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久于无上正等菩提发意趣求,精勤修行,已曾供养百千俱胝那庾多佛,于诸佛所发弘誓愿,善根淳熟,无量善友所摄受故,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信解。 ”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生信解者,何性? 何相? 何状? 何貌? ”   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调伏贪、瞋、痴性为性,远离贪、瞋、痴相为相,远离贪、瞋、痴状为状,远离贪、瞋、痴貌为貌。 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调伏贪无贪、瞋无瞋、痴无痴性为性,远离贪无贪、瞋无瞋、痴无痴相为相,远离贪无贪、瞋无瞋、痴无痴状为状,远离贪无贪、瞋无瞋、痴无痴貌为貌。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性、相、状、貌,乃于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信解。 ” 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信解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何所趣? ”   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当趣一切智智。 ”   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趣一切智智者,能与一切有情为所归趣。 ”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若菩萨摩诃萨能信解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趣向一切智智;若能趣向一切智智,是则能与一切有情为所归趣。 ”   善现复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谓擐如是坚固甲胄:‘我当度脱一切有情,皆令证得究竟涅槃。 ’虽于有情作如是事,而都不见有情施设。 ”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谓擐如是坚固甲胄:‘我当度脱一切有情,皆令证得究竟涅槃。 ’虽于有情作如是事,而都不见有情施设。 “复次,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色。 何以故? 色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色。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受、想、行、识。 何以故? 受、想、行、识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受、想、行、识。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眼处。 何以故? 眼处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眼处。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处。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处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色处。 何以故? 色处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色处。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声、香、味、触、法处。 何以故? 声、香、味、触、法处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声、香、味、触、法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眼界。 何以故? 眼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眼界。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界。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色界。 何以故? 色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色界。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声、香、味、触、法界。 何以故? 声、香、味、触、法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声、香、味、触、法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眼识界。 何以故? 眼识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眼识界。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识界。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识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识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眼触。 何以故? 眼触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眼触。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触。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触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触。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何以故? 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眼触为缘所生诸受。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何以故? 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地界。 何以故? 地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地界。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水、火、风、空、识界。 何以故? 水、火、风、空、识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水、火、风、空、识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无明。 何以故? 无明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无明。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何以故? 行乃至老死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行乃至老死。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我。 何以故? 我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我。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 何以故? 有情乃至见者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有情乃至见者。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七初分趣智品第四十六之二“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布施波罗蜜多。 何以故? 布施波罗蜜多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布施波罗蜜多。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何以故? 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内空。 何以故? 内空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内空。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何以故? 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真如。 何以故? 真如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真如。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 何以故? 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法界乃至不思议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四念住。 何以故? 四念住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四念住。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何以故? 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苦圣谛。 何以故? 苦圣谛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苦圣谛。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集、灭、道圣谛。 何以故? 集、灭、道圣谛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集、灭、道圣谛。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四静虑。 何以故? 四静虑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四静虑。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四无量。 何以故? 四无量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四无量。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四无色定。 何以故? 四无色定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四无色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八解脱。 何以故? 八解脱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八解脱。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八胜处。 何以故? 八胜处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八胜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九次第定。 何以故? 九次第定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九次第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十遍处。 何以故? 十遍处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十遍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空解脱门。 何以故? 空解脱门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空解脱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无相、无愿解脱门。 何以故? 无相、无愿解脱门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无相、无愿解脱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五眼。 何以故? 五眼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五眼。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六神通。 何以故? 六神通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六神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三摩地门。 何以故? 三摩地门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三摩地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陀罗尼门。 何以故? 陀罗尼门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陀罗尼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佛十力。 何以故? 佛十力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佛十力。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何以故? 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预流果。 何以故? 预流果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预流果。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一来、不还、阿罗汉果。 何以故? 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一来、不还、阿罗汉果。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独觉菩提。 何以故? 独觉菩提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独觉菩提。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一切智。 何以故? 一切智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一切智。 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道相智,一切相智。 何以故? 道相智、一切相智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擐甲胄不属一切法。 何以故? 一切法毕竟无所有,非菩萨非甲胄故,说彼甲胄不属一切法。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擐如是坚固甲胄,谓我当度一切有情,皆令证得究竟涅槃。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擐如是坚固甲胄,谓我当度一切有情,皆令证得般涅槃者,不堕声闻、独觉二地。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擐如是坚固甲胄,谓我当度一切有情,皆令证得般涅槃者,是菩萨摩诃萨无处无容当堕二地,谓声闻地及独觉地。 所以者何?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不于有情安立分限,而擐如是坚固甲胄。 ”   佛言:“善现,汝观何义而作是说:若菩萨摩诃萨能擐如是坚固甲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堕声闻、独觉二地? ”   善现答言:“世尊,由是菩萨摩诃萨非为度脱少分有情而擐甲胄,亦非为求少分智故而擐甲胄。 所以者何?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普为救拔一切有情令般涅槃而擐甲胄,是菩萨摩诃萨但为求得一切智智而擐甲胄,由此因缘不堕声闻及独觉地。 ”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菩萨摩诃萨非为度脱少分有情而擐甲胄,亦非为求少分智故而擐甲胄。 是菩萨摩诃萨然为救拔一切有情令般涅槃而擐甲胄,是菩萨摩诃萨但为求得一切智智而擐甲胄,由此因缘,是菩萨摩诃萨不堕声闻及独觉地。 ”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无能修者、无所修法、亦无修处、亦无由此而得修习。 所以者何? 世尊,非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中,而有少分实法可得名能修者及所修法、若修习处、若由此修。 “世尊,若修虚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修一切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修不实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修无所有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修无摄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若修除遣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   佛言:“善现,修何除遣为修般若波罗蜜多? ”   善现答言:“世尊,修除遣色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受、想、行、识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眼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色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声、香、味、触、法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眼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色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声、香、味、触、法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眼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眼触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触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地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水、火、风、空、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无明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我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布施波罗蜜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内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真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四念住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苦圣谛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集、灭、道圣谛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四静虑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四无量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四无色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八解脱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八胜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九次第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十遍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空解脱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无相、无愿解脱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五眼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六神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三摩地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陀罗尼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佛十力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预流果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独觉菩提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修除遣一切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道相智、一切相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   佛言:“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善现,修除遣色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受、想、行、识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眼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色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声、香、味、触、法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眼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色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声、香、味、触、法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眼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眼触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触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地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水、火、风、空、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无明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我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布施波罗蜜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内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真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四念住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苦圣谛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集、灭、道圣谛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四静虑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四无量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四无色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八解脱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八胜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九次第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十遍处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空解脱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无相、无愿解脱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五眼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六神通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三摩地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陀罗尼门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佛十力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预流果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独觉菩提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修除遣一切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修除遣道相智、一切相智是修般若波罗蜜多。 ” 尔时,佛告具寿善现言:“善现,应依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甚深静虑波罗蜜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深静虑波罗蜜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甚深精进波罗蜜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深精进波罗蜜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甚深安忍波罗蜜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深安忍波罗蜜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甚深净戒波罗蜜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深净戒波罗蜜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甚深布施波罗蜜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深布施波罗蜜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内空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内空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真如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真如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法界乃至不思议界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四念住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四念住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苦圣谛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苦圣谛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集、灭、道圣谛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集、灭、道圣谛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四静虑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四静虑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四无量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四无量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四无色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四无色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八解脱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八解脱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八胜处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八胜处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九次第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九次第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十遍处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十遍处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空解脱门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空解脱门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无相、无愿解脱门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无相、无愿解脱门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五眼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五眼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六神通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六神通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三摩地门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三摩地门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陀罗尼门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陀罗尼门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佛十力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佛十力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应依一切智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智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应依道相智、一切相智验知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于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生执著,当知是为不退转菩萨摩诃萨。 “善现,诸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观他语及他教敕以为真要。 “善现,诸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非但信他而有所作。 “善现,诸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贪心之所牵引,不为瞋心之所牵引,不为痴心之所牵引,不为慢心之所牵引,不为种种余杂染心之所牵引。 “善现,诸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离布施波罗蜜多,不离净戒波罗蜜多,不离安忍波罗蜜多,不离精进波罗蜜多,不离静虑波罗蜜多,不离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诸有不退转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不沉、不没亦不退舍,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欢喜乐闻、受持读诵、究竟通利、系念思惟、如说修行,曾无厌倦。 “善现当知,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先世已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所有义趣,受持读诵、如理思惟。 何以故? 善现,由此不退转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不沉、不没亦不退舍,于深般若波罗蜜多,欢喜乐闻、受持读诵、究竟通利、系念思惟、如说修行,无厌倦故。 ”   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不沉、不没亦不退舍,是菩萨摩诃萨云何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   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应作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云何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无相,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无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虚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无所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无生无灭,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无染无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真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法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法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不虚妄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不变异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平等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离生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法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法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实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虚空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不思议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无造作,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梦,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光影,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阳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变化事,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寻香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八初分趣智品第四十六之三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若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空、无相、无愿、虚空、无所有、无生无灭、无染无净、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无造作、幻、梦、响、像、光影、阳焰、变化事、寻香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为菩萨摩诃萨相续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色不? 为行受、想、行、识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眼处不? 为行耳、鼻、舌、身、意处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色处不? 为行声、香、味、触、法处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眼界不? 为行耳、鼻、舌、身、意界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色界不? 为行声、香、味、触、法界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眼识界不? 为行耳、鼻、舌、身、意识界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眼触不? 为行耳、鼻、舌、身、意触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 为行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地界不? 为行水、火、风、空、识界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无明不? 为行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布施波罗蜜多不? 为行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内空不? 为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真如不? 为行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四念住不? 为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苦圣谛不? 为行集、灭、道圣谛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四静虑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四无量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四无色定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八解脱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八胜处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九次第定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十遍处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空解脱门不? 为行无相、无愿解脱门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五眼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六神通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三摩地门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陀罗尼门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佛十力不? 为行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不?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行一切智不? 为行道相智、一切相智不? ”   佛言:“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眼处,不行耳、鼻、舌、身、意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色处,不行声、香、味、触、法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眼界,不行耳、鼻、舌、身、意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色界,不行声、香、味、触、法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眼识界,不行耳、鼻、舌、身、意识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眼触,不行耳、鼻、舌、身、意触。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不行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地界,不行水、火、风、空、识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无明,不行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布施波罗蜜多,不行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内空,不行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真如,不行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四念住,不行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苦圣谛,不行集、灭、道圣谛。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四静虑。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四无量。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四无色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八解脱。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八胜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九次第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十遍处。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空解脱门,不行无相、无愿解脱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五眼。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六神通。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三摩地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陀罗尼门。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佛十力,不行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不行一切智,不行道相智、一切相智。 “所以者何? 善现,是菩萨摩诃萨所随顺趣向临入一切智智,无能作、无能坏,无所从来、无所去处、亦无所住,无方无域、无数无量、无往无来。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既无数量、往来可得,亦无能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色证,不可以受、想、行、识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眼处证,不可以耳、鼻、舌、身、意处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色处证,不可以声、香、味、触、法处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眼界证,不可以耳、鼻、舌、身、意界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眼识界证,不可以耳、鼻、舌、身、意识界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眼触证,不可以耳、鼻、舌、身、意触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证,不可以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地界证,不可以水、火、风、空、识界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无明证,不可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布施波罗蜜多证,不可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内空证,不可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真如证,不可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四念住证,不可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苦圣谛证,不可以集、灭、道圣谛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四静虑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四无量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四无色定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八解脱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八胜处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九次第定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十遍处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空解脱门证,不可以无相、无愿解脱门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五眼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六神通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三摩地门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陀罗尼门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佛十力证,不可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预流果证,不可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独觉菩提证。 “善现,如是一切智智,不可以一切智证,不可以道相智、一切相智证。 何以故? “善现,色即是一切智智,受、想、行、识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眼处即是一切智智,耳、鼻、舌、身、意处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色处即是一切智智,声、香、味、触、法处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眼界即是一切智智,耳、鼻、舌、身、意界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色界即是一切智智,声、香、味、触、法界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眼识界即是一切智智,耳、鼻、舌、身、意识界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眼触即是一切智智,耳、鼻、舌、身、意触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即是一切智智,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地界即是一切智智,水、火、风、空、识界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无明即是一切智智,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布施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智,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内空即是一切智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真如即是一切智智,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四念住即是一切智智,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苦圣谛即是一切智智,集、灭、道圣谛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四静虑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四无量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四无色定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八解脱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八胜处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九次第定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十遍处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空解脱门即是一切智智,无相、无愿解脱门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五眼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六神通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三摩地门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陀罗尼门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佛十力即是一切智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预流果即是一切智智,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独觉菩提即是一切智智。 “善现,一切智即是一切智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即是一切智智。 “所以者何? 善现,若色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受、想、行、识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眼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耳、鼻、舌、身、意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色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声、香、味、触、法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眼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耳、鼻、舌、身、意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色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声、香、味、触、法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眼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耳、鼻、舌、身、意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眼触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耳、鼻、舌、身、意触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地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水、火、风、空、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无明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布施波罗蜜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内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真如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四念住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苦圣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集、灭、道圣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四静虑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四无量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四无色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八解脱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八胜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九次第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十遍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空解脱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若无相、无愿解脱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五眼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六神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三摩地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陀罗尼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佛十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预流果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独觉菩提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善现,若一切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若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 ”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一尔时,欲、色界诸天子,各持天上多揭罗香、多摩罗香、旃檀香末,复持天上嗢钵罗华、钵特摩华、拘某陀华、奔荼利华、美妙香华、美妙音华、大美妙音华,遥散佛上,来诣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白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过寻思境,微妙冲寂,聪敏智者之所能知,非诸世间卒能信受,即佛无上正等菩提。 “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中,皆作是说:   “色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受、想、行、识。 “眼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处。 “色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处;声、香、味、触、法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声、香、味、触、法处。 “眼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界;耳、鼻、舌、身、意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界。 “色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界;声、香、味、触、法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声、香、味、触、法界。 “眼识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识界;耳、鼻、舌、身、意识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识界。 “眼触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触;耳、鼻、舌、身、意触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触。 “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地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水、火、风、空、识界。 “无明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行乃至老死。 “布施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内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真如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法界乃至不思议界。 “四念住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苦圣谛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苦圣谛;集、灭、道圣谛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集、灭,道圣谛。 “四静虑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静虑;四无量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无量;四无色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无色定。 “八解脱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八解脱;八胜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八胜处;九次第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九次第定;十遍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十遍处。 “空解脱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无相、无愿解脱门。 “五眼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五眼;六神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六神通。 “三摩地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三摩地门;陀罗尼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陀罗尼门。 “佛十力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预流果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预流果;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一来、不还、阿罗汉果。 “独觉菩提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独觉菩提。 “一切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若色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受、想、行、识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眼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色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声、香、味、触、法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眼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色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声、香、味、触、法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眼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眼触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触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地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水、火、风、空、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无明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布施波罗蜜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内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真如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四念住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苦圣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集、灭、道圣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四静虑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四无量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四无色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八解脱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八胜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九次第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十遍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空解脱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无相、无愿解脱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五眼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六神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三摩地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陀罗尼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佛十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预流果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独觉菩提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一切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一十九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二尔时,世尊告欲、色界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诸天子,色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受、想、行、识。 “诸天子,眼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处。 “诸天子,色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处;声、香、味、触、法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声、香、味、触、法处。 “诸天子,眼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界;耳、鼻、舌、身、意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界。 “诸天子,色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色界;声、香、味、触、法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声、香、味、触、法界。 “诸天子,眼识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识界;耳、鼻、舌、身、意识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识界。 “诸天子,眼触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触;耳、鼻、舌、身、意触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触。 “诸天子,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眼触为缘所生诸受;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 “诸天子,地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地界;水、火、风、空、识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水、火、风、空、识界。 “诸天子,无明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行乃至老死。 “诸天子,布施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布施波罗蜜多;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 “诸天子,内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 “诸天子,真如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法界乃至不思议界。 “诸天子,四念住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 “诸天子,苦圣谛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苦圣谛;集、灭、道圣谛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集、灭、道圣谛。 “诸天子,四静虑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静虑。 “诸天子,四无量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无量。 “诸天子,四无色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无色定。 “诸天子,八解脱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八解脱。 “诸天子,八胜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八胜处。 “诸天子,九次第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九次第定。 “诸天子,十遍处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十遍处。 “诸天子,空解脱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无相、无愿解脱门。 “诸天子,五眼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五眼。 “诸天子,六神通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六神通。 “诸天子,三摩地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三摩地门。 “诸天子,陀罗尼门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陀罗尼门。 “诸天子,佛十力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 “诸天子,预流果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预流果;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一来、不还、阿罗汉果。 “诸天子,独觉菩提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独觉菩提。 “诸天子,一切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诸天子,若色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受、想、行、识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眼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色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声、香、味、触、法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眼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色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声、香、味、触、法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眼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眼触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触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地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水、火、风、空、识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无明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布施波罗蜜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内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真如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四念住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苦圣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集、灭、道圣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四静虑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四无量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四无色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八解脱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八胜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九次第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十遍处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空解脱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无相、无愿解脱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五眼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六神通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三摩地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陀罗尼门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佛十力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预流果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独觉菩提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一切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若道相智、一切相智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若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真如,若一切智智真如,若一切法真如,皆一真如无二无别,亦无穷尽。 “诸天子,我观此义,心恒趣寂,不乐说法。 所以者何? 此法甚深,难见难觉,不可寻思,过寻思境,微妙冲寂,聪敏智者之所能知,非诸世间卒能信受,谓深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无上正等菩提。 “诸天子,如是无上正等菩提,无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 诸天子,此法深妙,不二现行,非诸世间所能比度。 “诸天子,虚空甚深故此法甚深,真如甚深故此法甚深,法界甚深故此法甚深,法性甚深故此法甚深,不虚妄性甚深故此法甚深,不变异性甚深故此法甚深,平等性甚深故此法甚深,离生性甚深故此法甚深,法定甚深故此法甚深,法住甚深故此法甚深,实际甚深故此法甚深,虚空界甚深故此法甚深,不思议界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无量无边甚深故此法甚深,无来无去甚深故此法甚深,无生无灭甚深故此法甚深,无染无净甚深故此法甚深,无知无得甚深故此法甚深,无造无作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我甚深故此法甚深,有情甚深故此法甚深,命者甚深故此法甚深,生者甚深故此法甚深,养者甚深故此法甚深,士夫甚深故此法甚深,补特伽罗甚深故此法甚深,意生甚深故此法甚深,儒童甚深故此法甚深,作者甚深故此法甚深,受者甚深故此法甚深,知者甚深故此法甚深,见者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色甚深故此法甚深,受、想、行、识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眼处甚深故此法甚深,耳、鼻、舌、身、意处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色处甚深故此法甚深,声、香、味、触、法处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眼界甚深故此法甚深,耳、鼻、舌、身、意界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色界甚深故此法甚深,声、香、味、触、法界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眼识界甚深故此法甚深,耳、鼻、舌、身、意识界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眼触甚深故此法甚深,耳、鼻、舌、身、意触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甚深故此法甚深,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地界甚深故此法甚深,水、火、风、空、识界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无明甚深故此法甚深,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布施波罗蜜多甚深故此法甚深,净戒波罗蜜多甚深故此法甚深,安忍波罗蜜多甚深故此法甚深,精进波罗蜜多甚深故此法甚深,静虑波罗蜜多甚深故此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内空甚深故此法甚深,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四念住甚深故此法甚深,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苦圣谛甚深故此法甚深,集、灭、道圣谛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四静虑甚深故此法甚深,四无量甚深故此法甚深,四无色定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八解脱甚深故此法甚深,八胜处甚深故此法甚深,九次第定甚深故此法甚深,十遍处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空解脱门甚深故此法甚深,无相、无愿解脱门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五眼甚深故此法甚深,六神通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三摩地门甚深故此法甚深,陀罗尼门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佛十力甚深故此法甚深,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预流果甚深故此法甚深,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独觉菩提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一切智甚深故此法甚深,道相智、一切相智甚深故此法甚深。 “诸天子,一切佛法甚深故此法甚深。 时,欲、色界诸天子白佛言:“世尊,此所说法甚深微妙,非诸世间卒能信受。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色故说,不为弃舍色故说;不为摄取受、想、行、识故说,不为弃舍受、想、行、识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处故说,不为弃舍眼处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处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处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色处故说,不为弃舍色处故说;不为摄取声、香、味、触、法处故说,不为弃舍声、香、味、触、法处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界故说,不为弃舍眼界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界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界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色界故说,不为弃舍色界故说;不为摄取声、香、味、触、法界故说,不为弃舍声、香、味、触、法界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识界故说,不为弃舍眼识界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识界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识界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触故说,不为弃舍眼触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触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触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不为弃舍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地界故说,不为弃舍地界故说;不为摄取水、火、风、空、识界故说,不为弃舍水、火、风、空、识界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无明故说,不为弃舍无明故说;不为摄取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故说,不为弃舍行乃至老死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布施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布施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净戒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净戒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安忍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安忍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精进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精进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静虑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静虑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般若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般若波罗蜜多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内空故说,不为弃舍内空故说;不为摄取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说,不为弃舍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真如故说,不为弃舍真如故说;不为摄取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故说,不为弃舍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四念住故说,不为弃舍四念住故说;不为摄取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说,不为弃舍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苦圣谛故说,不为弃舍苦圣谛故说;不为摄取集、灭、道圣谛故说,不为弃舍集、灭、道圣谛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四静虑故说,不为弃舍四静虑故说;不为摄取四无量故说,不为弃舍四无量故说;不为摄取四无色定故说,不为弃舍四无色定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八解脱故说,不为弃舍八解脱故说;不为摄取八胜处故说,不为弃舍八胜处故说;不为摄取九次第定故说,不为弃舍九次第定故说;不为摄取十遍处故说,不为弃舍十遍处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空解脱门故说,不为弃舍空解脱门故说;不为摄取无相、无愿解脱门故说,不为弃舍无相、无愿解脱门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五眼故说,不为弃舍五眼故说;不为摄取六神通故说,不为弃舍六神通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三摩地门故说,不为弃舍三摩地门故说;不为摄取陀罗尼门故说,不为弃舍陀罗尼门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佛十力故说,不为弃舍佛十力故说;不为摄取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故说,不为弃舍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预流果故说,不为弃舍预流果故说;不为摄取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故说,不为弃舍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独觉菩提故说,不为弃舍独觉菩提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一切智故说,不为弃舍一切智故说;不为摄取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说,不为弃舍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说。 “世尊,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一切佛法故说,不为弃舍一切佛法故说。 “世尊,诸世间有情多行摄取行,起我、我所执,谓色是我是我所,受、想、行、识是我是我所;眼处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处是我是我所;色处是我是我所,声、香、味、触、法处是我是我所;眼界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界是我是我所;色界是我是我所,声、香、味、触、法界是我是我所;眼识界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识界是我是我所;眼触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触是我是我所;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我是我所;地界是我是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是我所;无明是我是我所,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我是我所;布施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净戒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安忍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精进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静虑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内空是我是我所,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我是我所;真如是我是我所,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我是我所;四念住是我是我所,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我是我所;苦圣谛是我是我所,集、灭、道圣谛是我是我所;四静虑是我是我所,四无量是我是我所,四无色定是我是我所;八解脱是我是我所,八胜处是我是我所,九次第定是我是我所,十遍处是我是我所;空解脱门是我是我所,无相、无愿解脱门是我是我所;五眼是我是我所,六神通是我是我所;三摩地门是我是我所,陀罗尼门是我是我所;佛十力是我是我所,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我是我所;预流果是我是我所,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是我是我所;独觉菩提是我是我所;一切智是我是我所,道相智、一切相智是我是我所。 ” 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色故说,不为弃舍色故说;不为摄取受、想、行、识故说,不为弃舍受、想、行、识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处故说,不为弃舍眼处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处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处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色处故说,不为弃舍色处故说;不为摄取声、香、味、触、法处故说,不为弃舍声、香、味、触、法处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界故说,不为弃舍眼界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界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界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色界故说,不为弃舍色界故说;不为摄取声、香、味、触、法界故说,不为弃舍声、香、味、触、法界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识界故说,不为弃舍眼识界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识界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识界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触故说,不为弃舍眼触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触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触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不为弃舍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不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不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地界故说,不为弃舍地界故说;不为摄取水、火、风、空、识界故说,不为弃舍水、火、风、空、识界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无明故说,不为弃舍无明故说;不为摄取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故说,不为弃舍行乃至老死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布施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布施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净戒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净戒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安忍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安忍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精进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精进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静虑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静虑波罗蜜多故说;不为摄取般若波罗蜜多故说,不为弃舍般若波罗蜜多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内空故说,不为弃舍内空故说;不为摄取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说,不为弃舍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真如故说,不为弃舍真如故说;不为摄取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故说,不为弃舍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四念住故说,不为弃舍四念住故说;不为摄取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说,不为弃舍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苦圣谛故说,不为弃舍苦圣谛故说;不为摄取集、灭、道圣谛故说,不为弃舍集、灭、道圣谛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四静虑故说,不为弃舍四静虑故说;不为摄取四无量故说,不为弃舍四无量故说;不为摄取四无色定故说,不为弃舍四无色定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八解脱故说,不为弃舍八解脱故说;不为摄取八胜处故说,不为弃舍八胜处故说;不为摄取九次第定故说,不为弃舍九次第定故说;不为摄取十遍处故说,不为弃舍十遍处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空解脱门故说,不为弃舍空解脱门故说;不为摄取无相、无愿解脱门故说,不为弃舍无相、无愿解脱门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五眼故说,不为弃舍五眼故说;不为摄取六神通故说,不为弃舍六神通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三摩地门故说,不为弃舍三摩地门故说;不为摄取陀罗尼门故说,不为弃舍陀罗尼门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佛十力故说,不为弃舍佛十力故说;不为摄取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故说,不为弃舍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预流果故说,不为弃舍预流果故说;不为摄取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故说,不为弃舍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独觉菩提故说,不为弃舍独觉菩提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一切智故说,不为弃舍一切智故说;不为摄取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说,不为弃舍道相智、一切相智故说。 “诸天子,此深妙法不为摄取一切佛法故说,不为弃舍一切佛法故说。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二十初分真如品第四十七之三“诸天子,然世间有情多行摄取行,起我、我所执,谓色是我是我所,受、想、行、识是我是我所;眼处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处是我是我所;色处是我是我所,声、香、味、触、法处是我是我所;眼界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界是我是我所;色界是我是我所,声、香、味、触、法界是我是我所;眼识界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识界是我是我所;眼触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触是我是我所;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是我是我所,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是我是我所;地界是我是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是我所;无明是我是我所,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我是我所;布施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净戒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安忍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精进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静虑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是我所;内空是我是我所,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我是我所;真如是我是我所,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我是我所;四念住是我是我所,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我是我所;苦圣谛是我是我所,集、灭、道圣谛是我是我所;四静虑是我是我所,四无量是我是我所,四无色定是我是我所;八解脱是我是我所,八胜处是我是我所,九次第定是我是我所,十遍处是我是我所;空解脱门是我是我所,无相、无愿解脱门是我是我所;五眼是我是我所,六神通是我是我所,三摩地门是我是我所,陀罗尼门是我是我所;佛十力是我是我所,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我是我所;预流果是我是我所,一来、不还、阿罗汉果是我是我所;独觉菩提是我是我所;一切智是我是我所,道相智、一切相智是我是我所。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色故行,为弃舍色故行,为摄取受、想、行、识故行,为弃舍受、想、行、识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眼处故行,为弃舍眼处故行,为摄取耳、鼻、舌、身、意处故行,为弃舍耳、鼻、舌、身、意处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色处故行,为弃舍色处故行,为摄取声、香、味、触、法处故行,为弃舍声、香、味、触、法处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眼界故行,为弃舍眼界故行,为摄取耳、鼻、舌、身、意界故行,为弃舍耳、鼻、舌、身、意界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色界故行,为弃舍色界故行,为摄取声、香、味、触、法界故行,为弃舍声、香、味、触、法界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眼识界故行,为弃舍眼识界故行,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识界故行,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识界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眼触故行,为弃舍眼触故行,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触故行,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触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行,为弃舍眼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行,为摄取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行,为弃舍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地界故行,为弃舍地界故行,为摄取水、火、风、空、识界故行,为弃舍水、火、风、空、识界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无明故行,为弃舍无明故行,为摄取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故行,为弃舍行乃至老死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布施波罗蜜多故行,为弃舍布施波罗蜜多故行,为摄取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故行,为弃舍净戒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内空故行,为弃舍内空故行,为摄取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行,为弃舍外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真如故行,为弃舍真如故行,为摄取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故行,为弃舍法界乃至不思议界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四念住故行,为弃舍四念住故行,为摄取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行,为弃舍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苦圣谛故行,为弃舍苦圣谛故行,为摄取集、灭、道圣谛故行,为弃舍集、灭、道圣谛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四静虑故行,为弃舍四静虑故行,为摄取四无量、四无色定故行,为弃舍四无量、四无色定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八解脱故行,为弃舍八解脱故行,为摄取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故行,为弃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空解脱门故行,为弃舍空解脱门故行,为摄取无相、无愿解脱门故行,为弃舍无相、无愿解脱门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诸天子,若菩萨为摄取五眼故行,为弃舍五眼故行,为摄取六神通故行,为弃舍六神通故行,是菩萨不能修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能修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是菩萨不能证内空,亦不能证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是菩萨不能证真如,亦不能证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是菩萨不能修四念住,亦不能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是菩萨不能证苦圣谛,亦不能证集、灭、道圣谛;是菩萨不能修四静虑,亦不能修四无量、四无色定;是菩萨不能修八解脱,亦不能修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是菩萨不能修空解脱门,亦不能修无相、无愿解脱门;是菩萨不能修五眼,亦不能修六神通;是菩萨不能修三摩地门,亦不能修陀罗尼门;是菩萨不能修佛十力,亦不能修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是菩萨不能修一切智,亦不能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发布时间:2025-05-14 13:15: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