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868 85.P1328 决罪福经 (2卷) 内容: 大正藏 No. 2868 决罪福经2卷佛说决罪福经卷上明师守□□□□□□□□□□□□□□自济度命应早□□□□□□□□□□□□命也。 天之精人之命也。 □□□□□寿也。 益烧香然灯为益。 寿命施□□□□□彩幡五丈三枚。 自上名字著幡上。 所以五丈者。 用人犯五戒有五罪故。 故五丈也。 所以三枚者。 用救三恶道有三尊来出三界故。 罪大难救者。 作七味饮食饭诸圣众具三法衣。 持斋戒七日。 日三过自责已过身口意所行。 自归三尊奉持八佛名。 受烧香散花燃灯供养。 具满七日布恩种德。 慈心众生养育穷志。 若与清净道士。 即得增寿除灭宿罪。 应为县官水火所中亡失财产者。 亦当斋戒自责本罪。 速立福施用当灭之。 一若灭满再至三。 罪即消灭。 又当随师教敕不当疑师。 师深入经藏。 不可以生死常意度量师也。 为人师法大难。 师为重任亦为保证。 不得随弟子低仰令失道法。 现世不利死入地狱。 如是为纵人作罪。 为无大慈。 为不示人大明。 为不救人之命。 令人作德亡失寿命。 皆是师过。 师教弟子。 不随师教不信不受。 后日弟子死入地狱。 虽欲引师天神证之。 师教不行。 其人自作罪了不豫师事。 慧法菩萨白佛言。 世尊佛泥洹后当五乱世。 一者人民乱。 二者王道乱。 三者鬼神乱。 四者人心忧怖乱。 五者道法乱。 当尔之时四辈弟子用法。 云何能获度世不。 佛告慧法。 当尔之时四部弟子。 皆志弱戒羸。 不守根门放咨六情。 散心乱意杂学外经。 口腹辞烦。 心秽行贫竞求华名。 色色相遂。 富富相从。 澄澄行安。 心不存道口说杂语。 众欲迷心众熊自随。 言行相违。 死诣太山宫。 罪福已定。 将欲自悔不肯听之。 入三涂者众。 获人者少。 慧法白佛言。 尔时四部弟子。 懆绕秽浊。 浊翳不聪。 奈中人师云何救人。 何能得佛意也。 即不得佛意。 亦不能致下天神。 常不能自度。 安能度人。 佛告慧法。 尔时众生求佛者多。 犹如众星。 得道者少。 能持戒守道者犹如日月。 破我法者。 是我弟子。 非他人也。 饮食行步生起服饰故。 与世间人无有异也。 诸天不乐不复降屈。 灾乘流行。 水草不调五谷不收。 梨庶饥觐。 水谷不滋。 食之无味。 面无精光。 民多疾病。 腹肠不和。 诸躬恶鬼因衰病之。 遂便卜解诸祷神秡。 牛羊鸡豚酒腩[月*(癸-天+示)]腏。 魉魍鬼神因得饭食随行入出。 变其身形作死者像。 假托名字。 因其衰耗病人示小。 或时杀人。 耗人寂居所向不利。 其人终不自知行违佛教谓事佛已。 及更衰食。 不知行违所致。 不能自责反怨天神。 止不作善祷羊祠祀。 忽不全命死入地狱。 其有守戒如法修行。 不随沉浮。 正身执行法服少欲。 能行四等心愍念十方人。 此皆大菩萨也。 虽在衰乱之世故有是辈。 真人处处教化。 由有是人万民各得驰诣咨受圣化。 远地狱行求度世道。 如是守行之人则能豫知吉凶。 天神语之不得自大言。 天神来与我语来。 得道者皆当有病者知为宿罪所致。 当自灭之。 成我法者是我弟子。 破我法者是我弟子。 实非他人也。 慧法白佛言。 后世人民及诸弟子。 行违礼戒天灾运行。 众生受殃。 痛当奈何。 由师不明教戒不功。 不如佛语故使尔耳。 佛告慧法。 如汝语无异。 若有明师教戒男女。 宣佛正法教戒人民。 习学者众。 众共诽之。 或憎嫉之。 今佛法衰落正教隐弊。 而无长益。 是佛法中大魔令法毁坏。 慧法白佛言。 复末世时师法不明。 可止不学佛法耶。 佛告慧法。 人身难得。 经道难闻。 当远求明师。 从受五戒。 慈孝奉事给与衣食。 病给医药。 香花灯明无令乏少。 六斋顺命可从得福得道得果。 慧法白佛言。 欲受戒法当须行入经律清净。 明师善能通知佛言教者。 所以者何。 师者犹父。 父健事官得中彻哒。 公卿及二千石诸家宗亲。 中外眷属莫不蒙荣。 户口所受郡县小吏不敢娆近。 若子犯罪皆除灭之。 何况常人耶。 佛法亦尔。 师之戒净疾得作佛。 弟子蒙光除重就轻。 戒越三恶超度无量。 亦如国王第一太子起就高位。 不与民庶小吏同也。 佛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语无有异也。 慧法菩萨白佛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或病或衰。 若有县官事。 为宿罪所追。 欲悔过求救。 或欲求后世福报。 应以花香财宝衣服以用布施。 若缯彩幡盖上佛求福。 宁复持戒道士耶。 为随意所喜兮。 佛言。 我还问汝。 汝随意答。 我譬如大国王。 王有数子。 太子以下皆悉不肖。 唯穷小子聪明慈仁。 王百年后国当付谁。 慧法对曰。 与小子。 所任重故。 不肖子者不能为国重任。 佛言。 迦罗越王财富无量。 家有数十子。 长子小子皆悉不肖。 中子黠慧慈仁孝顺。 财藏内门户当付与谁。 慧法白佛言。 不肖子者破坏门户。 不可任信。 必持父母财宝向不肖地用之。 不益父母。 佛言。 如是如是。 于我法中亦复如是。 若善男子善女人。 欲布施幡彩花盖衣服珍宝财货。 罪当得清净。 戒持入律道士最急给乃成福德。 乃堕三尊地。 与不持戒者便不成福德。 或用饮食或欲意用之。 身合不肖饮啖不时。 不念施家。 自废身口妻子之分。 以佛法故布施道人。 然道人不惟佛恩受人信施。 身得财利。 不计罪福不时用之。 又彻神明不得大富。 非为无福也。 慧法菩萨白佛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为鬼所病。 若呼沙门读经。 为从意所好将须清净耶。 佛言。 益须清净。 乃能除伏诸魔鬼耳。 亦须至心。 佛时时头痛。 呼舍利弗为我读经。 时大迦叶白佛言。 经本从佛闻受。 舍利弗所不知。 不及佛一毛之智。 云何反更为佛说经。 佛告迦叶。 我欲闻经。 我身甚极苦。 舍利弗速来为我说经。 若我度世后。 诸弟子等失于覆护。 未得道者皆在魔界。 亦当为魔所饶。 我不欲令诸弟子共相轻易贱慢经法故也。 决罪福经卷上佛说决罪福经卷下慧法菩萨白佛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佛五戒。 或受十戒。 或作沙门受二百五十戒。 欲求度世道宿罪所庶不得如意。 或宿命行恶怨憎四起。 或短命或处乱世横为时乘。 行鬼所病命在呼吸。 其人至心归命求救。 宿罪所追当云何灭之耶。 佛言。 汝所问大善。 为求一切凶祸之殃除灭宿罪劫灾灭患。 示人大明。 为安一切无不蒙。 汝得福得度。 善思念之。 内著心中广度一切。 若人奉佛戒法。 欲求度世道有宿罪所追。 或命短应救之者。 若有瑞应鸟鸣人名字者。 名已上计。 宜十味饮食供养圣众。 作三法衣五色幡盖五丈燃灯上佛。 上鬼王母七灯。 上四天王各一灯。 上帝释一灯。 烧香散花受持斋戒。 三时悔过自责本罪。 用七种香著油中。 用好麻油。 新布作柱。 鲜洁好土。 于净食器中和用新。 给一投好水澡手器物务令鲜净。 除去勋辛内著心中终不历口。 处于宗庙昼夜精进七日七夜。 天曹鬼官记注大功。 以功除罪即白帝释。 增寿益算除罪定名祸灭福生即得如须。 上富者千人施。 中富者五百人施。 下富者二百人施。 幡亦三品。 上品者五丈。 中品者三丈。 下者一丈五尺。 法衣亦三品。 上者七具。 中者五具。 下者三具。 慧法白佛言。 若有贫穷之人。 衣食不续。 众罪所追。 应须檀施。 幡彩法衣不能得者法当云何。 佛言。 贫亦三品。 下贫者作七人施幡五尺三枚。 中贫者幡一枚法衣一具。 至困贫者花香灯明随力所辨。 尽心尽意守持斋戒。 经十五日亦得解脱。 从心所须。 慧法菩萨白佛言。 世尊瑞应云何知之轻重耶。 佛言。 道俗俱有瑞应。 菩萨初生时有三十二瑞应。 菩萨十道地有十梦瑞应为证。 俗人生时无有瑞应。 欲死之时乃有瑞应。 亦有三十二瑞应。 亦有十种恶梦为瑞应。 何等三十二瑞应。 一者大鸟悲鸣。 二者小鸟入人舍。 三者见白光。 四者狗看井中。 五者狗卧人床蓐上。 六者狗向人涕。 七者狗嗥。 八者梁折。 九者屋暴。 十者屋椽白。 十一者釜历赤。 十二者釜底白。 十三者突白。 十四者面见鬼持兵杖入人舍。 十五者饭中虫生。 十六者举作鸡鸣。 十七者犬亡去若他人犬亡来。 十八者镜中面像不现。 十九者人身渐自损廋。 二十者卒大肥好。 二十一者人身易常。 二十二者舍中自大晓。 二十三者鬼呼人名字。 二十四者灶中烟火反出。 二十五者举于门户边作土坟。 二十六者举身草于门户井灶边。 二十七者举堕窗中。 二十八者甑自上釜。 二十九者衣冠自裁。 三十者野虫鸣。 三十一者野虫入人舍中。 三十二者饮自裁。 是为三十二瑞应也。 十种梦者。 一者梦入狱。 二者梦为吏所缚。 三者梦一切幽随洛。 四者梦载车而去。 五者梦堕大水不出。 六者梦堕井不出。 七者梦屋颠著地。 八者梦门户堕地。 九者梦为垣所填若堕梁坑者。 十梦为火所烧。 是为十梦。 皆为凶瑞。 是可救者也。 唯有余瑞甚多无量不可救者故不记之也。 若有小应亡失财产者。 教令疾出财货速作福施。 是人宿世福尽罪来违人。 当今勤修德本以助身神。 若福生者其身则利。 若遭遇水火县官事者皆宿命罪。 当以福德除之。 是人宿命福尽身则不利。 身不利者当修福德则利其身。 慧法白佛言。 须说利身之法。 佛告慧法。 自觉不利不偕偶者。 当益持斋戒益修诸善。 慈心孝顺。 益布恩种德。 当勤布施。 烧香燃灯散花供养。 自责己过不记人恶。 见人之非如闻父母之讳。 唯当守护身口意业。 若三业常善。 灾殃不复生。 悔过即除罪。 万恶终不来。 所在即偕偶。 慧法菩萨白佛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宿世作罪今世未得道。 当何以知之。 佛告慧法。 先世借他人财布施。 若窃人财。 若劫人财。 若遗地物用布施者。 今世为人虽得大福。 财物不久过手便去。 或逢怨家诸恶。 责主为人所劫。 盗贼所诈。 诳人取钱。 常当忧怖。 遭逢悬官水火盗贼。 宿世喜杀生。 今世短命。 宿世持痛施于众世。 今世恒多病痛。 随先世所种今世自受其报。 如种谷获报。 种福得福。 种贫得贫。 先世不布施。 今世则贫穷。 先世恶口。 今世不得念佛经之至味。 多逢非祸。 宿世随分杀生。 今世多逢疾疫。 宿世探巢破卵。 今世胞胎而死。 或堕地而死。 先世贪利众生衣毛引角而杀者。 今世当为蚕虫。 先世焚烧山泽。 今世数逢水火危害。 先世以水溉灌狐举及城杜坞舍。 今世数逢洪水没溺而死。 种病得病。 种短命得短命。 种殃得殃。 种祸得祸。 种福得福。 随某所种而获其报。 如种果获实。 终不离本种。 其身虽灭而殃祸不朽。 如影随人。 祸欲来时皆有瑞应。 不审罪欲来时复有瑞应不。 佛告慧法。 罪可却者皆有瑞应。 复有无者。 亦复鸟鸣犬嗥忘见赤光狐猫为或恶梦忿忿不可一一申说。 若其有者。 宜速建福建福之时当发心言。 今所作福用偿宿责。 亦用除罪亦使其后得无极福。 今十方一切诸天人民。 皆因我福当得解脱。 能如是皆得拥护。 应当亡失财业者宿命罪故。 即当出家财作福。 当之有失。 不施不受佛语。 先不止淫。 习行邪道。 事彼盖鬼。 祭神求福。 为自侵欺。 开三恶道。 背正入邪。 去福就罪。 居衰事神。 招祸塞咎。 厌活杀亲。 厌乐劫人。 厌苦行仁。 厌贫惠施。 厌贱行敬。 厌丑行思。 厌富行悭。 厌寿杀生。 厌长不起。 厌饱弃散。 厌先咒咀。 厌安行危。 厌危行安。 厌安行善。 厌善不施。 厌死行道。 数息入禅行灭乃安。 心灭乃得泥洹。 日照昼月照于夜。 禅照于道。 镜明照形。 甲兵照军。 禅照道。 人日为人。 日月为天精。 道为人民父。 戒德为人母。 同师则兄弟。 道法之亲重于血脉。 是故人当忠信孝顺累劫无患。 忠信孝顺人所睹见学在一意事事应冥。 贤者精进可得脱。 身不奉戒法恣心放意。 罪生如云。 四道闭塞三涂开张。 罪根弥大受报无竟。 人心念善即有善报。 心中念恶即有恶报。 心念道后即得道。 心为罪福君。 亦为道子。 亦为万物之母。 亦为大泥梨。 善恶好丑贫贱富贵贤愚苦乐。 皆从心生。 自在所作自得其报。 黠人见谛计生时之日非死日之寿谛自计念。 我身不久。 亦当归死。 罪福所录不得自在。 不如正心定意一心向佛奉事明师。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一心智慧勤行四恩。 惠施仁爱利人等利。 又当行四等心。 一慈众生如母爱子。 二悲世间欲令度堕。 三解脱意心常欢喜。 四护一切使不堕罪。 身自能尔。 又悔他人唯此为快。 终远恶道。 死得生天。 坐呼立到五欲在前。 未脱死地甫近道陌。 惠法白佛言。 如世尊所说。 众生盲冥不知罪福。 随人运行追人不置。 若善男子善女人。 先世愚痴杀父母伯叔或外祖父母。 或杀沙门道士。 或杀君主。 或杀夫或女。 杀母及兄弟子或奴婢。 杀大家。 先世犯此罪故死入地狱。 不可计劫刑罪乃竟。 因前余福得生为人。 或尊或贱或男或女。 生于恶世。 或逢县官。 或遭疫病毒然之世。 残罪所追命在呼吸。 欲救之法与上同不。 须闻其意。 佛告慧法。 所问甚善。 多所度脱慈心乃尔。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内著心中。 佛当为汝分别说之。 慧法菩萨与诸四众。 唯唯诺诺一心听受顺乐欲闻。 佛告慧法。 汝今所问不与上同。 上者罪小。 今所问者是为大罪。 是五逆不请之罪。 虽刑竟得出为人。 会当遭死。 或遇县官囹圄系闭。 或得重病。 如是人辈非这一类。 或尊或卑或贵或贱。 或信道或信俗。 或用法或不用法。 用法者皆应立塔庙。 出身中所爱之物以用上佛。 及故檀施奉上幡彩燃灯烧香。 乃可勉危还年服寿耳。 慧法白佛言。 若人有急之际。 发心许设当立寺庙及诸福事。 以因发意作功德故。 寻时得差。 差后心悔不作云。 佛言。 其人发意彻达神明。 诸天尊神司命司录承佛圣旨。 因其大功便为除死藉定生名。 下至地狱语狱鬼言。 囚罪之人某甲等辈。 已与大福起立塔庙。 施行六处功续可赏。 今当还其本寿等。 共听之解放某甲魂魄。 若系闭牢狱。 若重病命在呼吸。 天曹使者络绎分布文书风行周遍。 天宫来下遍地狱中。 以因佛法立功德故。 即平书听放罪人即得度脱。 差后魔复持之。 或令其人心悔相悔信悔。 父母兄弟妻子外家为作留难。 或沙门婆罗门亦作留难。 或有沙门依因法律教戒立功德者。 其人不计久长度世大福。 趣求目前可意之利。 随家之便因共前却两不和合。 便不施立。 当觉知魔为或适施设。 横过县官水火亡失财物。 因止不立欺负诸天神明自重前罪。 当知是人命不久存亦不得终本寿命。 慧法菩萨白佛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许心以后沙门相违不得自从。 更索随意所喜沙门为可不乎。 佛言。 末世奉道人戒持律者少。 慢法者多。 五乱之世与福大难多有魔事。 大福有三难。 何等三。 一者发意欲作沙门难。 二者欲立塔寺难。 三者欲无极大施槃遮[竺-二+(圬-土)]瑟难。 是为三难。 是三事中多有魔事。 须得入律持戒之人。 及能降伏魔事。 乃能使御人心人心趣向道门成其功德。 若前人奉律守戒者。 是为依佛律藏财只所宜。 应显佛德令立士女大福之心。 不可自随心意而遗忽沙门也。 若前人不奉法律。 更可索持戒人法者。 慧法白佛言。 沙门乐净。 俗人乐众。 鸡枭乐冢。 群举墦居志趣不同。 沙门或欲在屏处山中田泽立塔者。 或有欲广度男女与显佛德益主人福者。 处在大国之中立塔庙者。 或有善男子善女人。 或欲自出其地而作塔者。 或欲因故坞舍作塔庙者。 欲得自近朝夕礼拜者。 香花供养者。 尔不和合当复云何。 佛言。 末世时人民富各各竞起塔寺。 但求名闻不求久长大福。 有请沙门欲作久长大益。 然诸居士求目前小利不计道之大利益。 所以作佛图。 佛图献形像者。 使人礼拜。 燃灯烧香幡彩花盖供养奉献度人为福。 又道场沙门止住精进行道灭恶守善。 犹如治谷粪壤取子。 是故为场。 场之与道二事相须。 欲多住沙门于中诵经久长有沙门者福德大多。 私作塔者不住沙门但为白衣舍不得大富非为无福也。 后末世时人多卖福。 云何卖福。 尔时人民父母起起私寺庙。 子孙肖或多穷乏而卖伏图。 则为卖福。 复自烧身用伏图钱入身故也。 慧法白佛言。 买福者有罪无也。 若知情者有罪。 慧法白佛。 买者修治供养。 何缘有罪。 佛言。 汝不买者何缘得罪。 若有人许立塔。 后不能独成。 欲买修治为可不也。 佛言。 不当也。 譬如有人身自罪。 后复更共他人重罪者。 从事知情。 云何曰毕。 为人所引其主贫穷不能供养布施者可受不。 佛言。 可受不当主人分罪不除也。 慧法曰。 男子女人。 若牢狱系闭。 若病困许心建福已。 后得须为己罪除。 云何不除。 佛言。 宿命余罪追之故。 得县官疾病。 发意作福当得解脱。 当新立神室像庙乃可灭宿罪。 令得尽本寿因故。 塔修治者这可得福。 不当得罪也。 舍利弗退座叉手白佛言。 末世时人心意秽浊。 未得道者云何知是福罪也。 佛言。 彼过非新则观其故。 若系闭囹圄法应死者。 人事不通道穷首死。 若病医药不救。 与心立福德力流行天下赦书尔乃得脱者。 当知是人先世犯五不请罪。 虽地狱刑竟得生为人。 微罪所追故致艰难。 大功德生乃得解脱。 则知是宿罪。 舍利弗白佛言。 四辈弟子自可生心起福因得自救。 愚夫俗士独不蒙大恩。 是义云何。 佛告舍利弗。 得善知识教戒者。 亦得蒙度。 不得善知识者则不得救也。 阿难白佛言。 新作佛像得何等福。 佛告阿难。 作佛形像世世端政。 死后生天为诸天所尊。 天中端政。 作佛形像世世尊贵豪富人无及者。 聪明智慧众人中王。 百国之王。 皆悉属之。 作佛形像世世不生边地。 常生中国大王之家。 常得父母兄弟伯叔中第一爱敬。 作佛形像世世不堕三涂八难。 常遇三尊世世无病。 不为鬼神之所触饶。 求作沙门则得从顺。 阿难作佛形像其福大多。 今我少说耳。 可灭大罪。 作佛形像世世身黄金色。 一一毛孔各出种种微妙异香。 世世自识宿命。 阿难白佛言。 甚善甚善。 要须清净沙门及诸白衣深笠信者可共作乎。 佛言。 如是作佛精舍图列形像。 令四辈礼拜劝动人心。 其福弘大。 要须沙门乃得成就深大功德。 慧法白佛言。 人作五逆罪已。 起于塔寺作佛形像福。 能灭不。 佛言。 五逆罪火不可卒灭也。 死入地狱具受众罪。 天地破坏地狱破灭。 从著他方余地狱中天地破坏。 复从著余他方地狱中受罪劫寿不可复数。 如是当更数千万岁。 地狱刑竟当堕畜生下贱奴婢数千万劫。 罪毕乃出得生为人。 先世福禄便为贵人。 先世无福则为贱人。 其福薄者则为中人。 虽得为人。 微罪所追不尽受命中彼口舌囹圄系闭水火盗贼怨家困病。 应立塔庙作佛形像。 青白道士咒颂劝莂。 此福乃当灭之。 尔乃能灭残微罪耳。 未转身者所有大罪。 乃当心解空慧晓了本无。 要须深入善师乃能解心之结。 若心结解乃能除灭重罪法。 言之士乃能得佛意。 如文殊师利等。 乃能解心之迷结除人之重罪耳。 阿难白佛言。 世尊在世文殊师利出。 世尊泥洹后文殊师利去。 世人民若犯五逆大罪了不蒙救邪浊不勉大罪。 一何痛哉。 天中天。 佛告阿难。 汝莫忧也。 本无汝心。 心如本无自在心耳。 我灭度后文殊师利怀四等心。 所在变化或为国师道士。 或为明经居士。 或为沙门梵志。 心乐因居无为。 隐士自见容颜不足。 内有权慧无事无晓无物。 不知心清意净等。 救一切无物不济。 如是人辈当知即是文殊师利现生浊世。 清净自守守法护。 或深解深入智度无极。 外如顽愚内有圣智。 则可依仰。 能勉大罪。 处处有是真人。 阿难白佛言。 后末世时当何以知是文殊师利正士。 佛言。 其人守戒清白。 心无憎爱有忧愁呴尸罗晓了。 是经自归是经执在心坏能广度一切。 以此经法化度人民莫不信用。 当知是沙门梵志则是文殊师利。 于是文殊师利即从坐起长跪叉手白佛言。 我于末世现为白衣。 正非法者现为沙门。 处在乱之中。 独处困居休息六神。 处在众中我独淹湛。 若眠众人有智而我独顽。 众人六醉我独六明。 众人乐苦我独乐洛。 众人习危我独习安。 众人多事我独无为。 所以尔者。 欲为一切作导首故。 未得道者皆当一切静坐无为无事守戒清净少欲易可乃可得道。 我于末世为众导首。 证佛无上正真大道。 当令人民咸知法禁。 当清净学之无世求道之法像。 我现有道人证令乐行道者。 真人菩萨有能教我等戒无欲无为。 六情休息自致泥洹。 佛告慧法。 如文殊师利所为为益一切为正大法证于法律清净持戒慎护威仪之表也。 令法久存为有长益。 若后末世有能守护戒闲居无欲无事少缘行来不处秽浊青白守真者。 皆文殊师利。 当远求之承事供养从受五戒。 若有衰丧不利疾瘦死亡县官口舌。 当从求福随其教令所当与为唯顺从命随所当得以福除罪。 所有物出皆当衰灭。 道德之人言必致神可不从笃信。 信之获大福。 诽之致殃咎世人难开化。 蒙朦不识真如。 聋听五音语之不入耳。 教之不肯行。 生死本从痴生。 十二相因缘衰苦不断绝。 五道如车轮。 正言正似反谁肯信用者。 唯有应天种乃能信受。 行生不力行善死后甫悔。 及水不可收罪福身自当。 譬如人形影不可复负易。 行善得善行恶得恶。 恶世不可行恶。 恶人先胜后负。 先吉后凶。 善世不可失善。 失善者为自罚。 勿系小善以为无福。 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小善不积无以成身。 无轻小恶以为无罪。 水渧唯微渐成大器。 小恶不积不足灭身。 吉凶祸福皆由心生。 不可不顺。 五戒为人本。 十善福之根。 五戒德之根。 十善天之种。 佛为一切父。 经为一切母。 同师者则兄弟累劫常亲。 善五戒者是人五体。 五戒具者乃成人身。 若缺一戒则不成人。 若人不具五戒故为人者少。 作畜狩蜚鸟者多。 所以有三恶故。 复有三事恶令人入三恶道。 何谓为三事。 一者口言恶。 二者心念恶。 三恶身行恶。 已此六事若灭法人形死不复生也。 凡人皆有是六恶。 凡人身与此六恶合故不得道也。 下入三涂罪苦难当受之无量。 愚夫求名誉快心求所欲不固。 后咎积罪如太山。 肉眼无觉见。 后诣阎罗王地狱。 不问余但验生时事。 神识自守服不敢怀隐欺。 天神明善恶毛发不差错。 听其根故能行禁戒。 不违背礼教故致命早终夭贤者观始终不敢自放恣。 贤人乐戒死不肯犯戒。 生世间有二事是人所贪利。 一事者不能益人神。 二事者能益人神。 一事者官爵禄位。 此但空名字之耳。 不能益人神。 身死神远逝。 譬如鸟孚皮弃地子不因卵形变化。 亦复如是。 譬如蚕虫茧中穿糸出飞变形易身。 其神故一。 人亦如是。 身为所土神走于五道。 身神各别去。 所以不相知。 二事者财货。 财货可与福。 福德可除罪。 福德可度难。 福德可救危。 福德除殃祸。 福德可致道。 是故知财货胜于爵位。 能因道用财货者。 是则于神有益。 不能因道作福德者。 与爵位不异。 皆由世间病死之后重官厚禄群臣百官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爱彻骨髓。 谁肯他者。 不可以爵位用却命。 不可契力用却命。 不可言辞却无形之对强留神住命也。 唯有与福施德乃有益神之效增寿益算。 如世间人有钱财饶使用得自觅。 我法中亦复如是。 世人福尽罪至者。 黠人便能施立大福。 大福皆用财货乃得成耳。 夫布施者。 今现在世有十倍报。 后世受时有亿倍报。 不可计数复倍亿万。 我常但说万倍报者略少说耳。 恐人不信少说。 乃倍其实不翅。 如种果树种示小子后生茎节实不可计。 布施之福现世有十倍之报。 今人所向偕偶常得拥护。 后世受福亿亿万倍不可计倍。 譬如种树后成大树根脉茎节枝叶花实不可称数。 种恶得罪倍亦如是。 佛说是时。 八万菩萨得起法忍。 八万比丘漏尽意解。 六万沙门得阿罗汉。 八亿天人发无上正真道意。 二万优婆塞皆得须陀洹。 六万四千凡人下发为沙门。 八千人具受五戒。 百三十人起福除罪。 唯有三人残罪所追病著床蓐发意立福。 病者皆差。 阿难白佛言。 此为何经。 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 此名决罪福经。 常奉持之。 广为一切诸天人民布施说之。 诸天龙鬼神阿须伦等。 菩萨大众诸比丘僧及阿难等。 国王人民莫不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决罪福经上下二卷元二年岁次水酉三月四日丙寅僧尼道建辉自惟福浅无所施造。 窃闻经云修福田莫立塔写经今怖崇三宝写决罪福经二卷。 以用将来之因。 又愿师长父母先死后亡所生知识尽蒙度招远离三途八难之处。 恒值佛闻法发菩提心愚善知识又愿含华众普同斯愿。 发布时间:2025-05-14 12:42:1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