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859 85.P1314 惠远外传 (1卷) 内容: 大正藏 No. 2859 惠远外传1卷惠远外传题梵音远向向渐历耳□□□□□□□□远公日不知甚生道安讲赞得尔许多能解。 愿我一朝再登高座。 重政十他之果与一切众生。 □灾有邪无邪。 有相无相皆因涅槃而灭度。 须臾之间便□下讲男女齐散。 相公归宅厅中歇息既定升坐厅。 而夫掩袂直至相公面前。 启相公曰。 只如相公数并于称光寺内听道安上人讲涅槃经。 还听得何法。 见说涅槃经。 义无量无边。 相公记得多少来经文。 何得默然而不言。 并不为妾说一句半句之偈。 相公曰。 夫人众赞法华经已否。 夫人曰。 曾读法华经。 相公言。 经中道不请说之闻必不听。 夫人曰。 愿相公为宅内良贱略说多少令心开悟解。 相公言。 道得为夫人说涅槃经中之义。 夫人便处分家人扫洒厅馆。 高设床座唤大小良贱三百余口齐至厅前。 请相公说涅槃经中之义。 应是诸人默然而听。 相公是夜先为夫人说其八苦。 交煎第一说其生苦。 生苦者生身。 托母荫在胎中。 临月之间由如苏酪。 九十日内然可成形。 男在阿娘左边。 女在阿娘右胁。 贴著俯近心肝禀气成形。 乃受诸苦。 贤愚一等贵贱。 亦同慈母之恩应无两种。 母吃热饭不异镬汤煮身。 母吃冷物恰如寒冰地狱。 母若食饱由如夹□之中。 母若饥时生受倒悬之苦。 十月满足生产欲临。 百骨节开张由如锯解。 直得四支体折五藏疼痛。 不异刀伤。 何殊剑切。 千生万死便即闷绝莫知命。 若悬丝不忘再活。 须臾母子分解。 血似屠羊。 阿娘迷闷之间乃问是男是女。 若言是女。 且得母子分解平善。 若是道儿。 总忘却百骨节疼痛迷闷之中便即含笑。 此即名为孝顺之男。 若是吾逆之子如何分娩。 在其阿娘腹内令母不安。 蹴踏阿娘无时暂歇。 忽居心上忽至腰间。 五藏之中无处不到。 十月满足乃生。 是时手把阿娘心肝。 脚踏阿娘胯骨。 三朝五日不肯平安。 从此阿娘大命转然。 其母看看是死叫声动地似剑到心。 兄弟阿娘□知为计。 怨家债主得命方休。 既先忍子还须后死。 即此为生。 相公是也。 又为夫人说其老苦老苦者。 人受百岁由如星火须臾之间。 七十八十气力衰微。 昔时声少貌似春花。 今既老来阿殊秋草。 筋皮鹤发当欲枯干。 明暗耳聋青黄不辩。 四支沉重百骨酸疼。 去天渐远去地应近。 夜卧床枕千转万回。 是时不能世间之事如由梦里。 若不路傍桃李年年花发。 曜日江颜伏今何在。 若也老病来侵。 白发无缘再黑。 昔时壮气随八节而雕残。 旧日红颜随四时而改变。 是人皆老。 贵贱亦同。 不拣贤愚。 是共老苦不如闻。 早须造福田。 人命刹那看看过世。 大须用意。 便乃修行。 一失身无由再复。 此即名为老苦。 相公是夜乃为夫人说其病苦。 夫人又闻。 何名为者。 四处大之何曾有实。 众缘假合地水火风。 一脉不调是病。 俱起忽然用重著床。 魂魄不安五神俱失。 干舌缩脑痛头疼。 百骨节之间由如锯解。 晓夜受苦无有休期。 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世间妙术只治有命之人。 毕死如何救得能疗。 药不能痊损。 累日连宵受诸大苦。 假使祁婆浓药鶣鹊行针。 死病到来无能勉得。 世人狂受邪言未病病在床便冤神鬼烧钱解禁狂杀众生。 如是之人堕于地狱。 大限不过百岁。 其十中七早希三人同受百岁能得几时人生在世。 若有妙术。 合有千岁之人何不用意。 三思狂受师人诳赫。 此即名为病苦。 相公是夜为夫人苦者。 四大欲将归灭魂魄逐风摧。 兄弟长辞那娘永隔。 妻儿男女无由再会。 支期朋友往还一刹。 无由再见。 金银钱物一任分将。 底店庄园不能将去。 贪爱死苦四大分离。 魂魄飞飏莫知何在。 三寸去断即是来生。 一人死了何时再生。 生闻英雄死论福得。 随业受之任地所配。 或居地狱或在天堂或为畜生或为饿鬼。 六道轮回无有休期。 再得人身万中希一。 即此名为死苦。 相公是也。 又为夫人说五荫苦。 五荫苦者。 人生在世由如昼夜。 浓血皮肤绮罗缠体。 五阴之内七孔常流。 内怀粪秽之膻腥游血骨外且看脓囊。 涕唾日夜长流处处不堪。 全无实相所欲。 皆从三寸气生。 是三毒之苗。 五脏五欲之本。 所以大师有偈。 薄皮裹脓血筋缠臭骨头。 从头观至足。 遍体是浓流。 如是名般众苦。 逼迫其身此即名为五荫苦。 相公是夜又为夫人说求不得苦者。 人生在世各有所有。 愿有福者求无上菩提。 且三世之中。 求得人生天之福。 几个能受世荣。 求得人间资财。 中路便遭身夭。 若求金银疋帛劫劫荣心。 纵得衣食自充不足。 那娘兄弟各自救疗。 生男养女分头自求。 前生不种累劫不修。 欲得世上荣。 须是今生修福。 今朝苦劝听众总知衣食是宿生住定所已师有偈。 今年定是有。 来年如何不种来年谷。 今生定是有。 来生如何不修。 来生福多如是般。 此即名为求不得苦。 相公是夜又为夫人说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者。 人生在世贪欲在心。 见他有妻便欲求妻。 既得妻子不经三二年间。 便即生男种女。 此即喻于何等预探。 若采花胡蝶般旋只在虚空。 忽见一巢庄丹。 将身便捒芳蕊。 不觉蜘蛛在于其上。 团团结就百匝千遭。 胡蝶被裹在于其中。 万计无由出得。 此者预苦。 凡夫爱色亦复如是。 见他年少便生爱慕之心。 岁月年深遂便有男有女。 既乃长大成人不孝父母五逆弥天。 不近智者伴涉徒出语不解三思呆唇六亲兼及尊长。 若在家中便即费人心力。 或若出外常须忧惧。 此即是名多生冤家。 世世无休期。 善因苦劝听众便知。 欲得后世无冤。 不如今生修于净行。 冤家永隔不绕心胀。 男女因缘其中多少。 所已大师有偈。 自从旷劫受深流。 六道轮回处处周。 若不今生猛断却。 冤家相报几时休。 此即名为冤憎会苦。 相公是夜又为夫人说其爱别离苦者。 如是家中养得一男。 父母看如珠玉。 长大成人才辩东西。 便即离乡别邑。 父母日夜悬心而望。 朝朝倚户而至啼悲。 从此意念病成。 看承眠药何时得见。 忽至冬年节岁六亲悉在眼前。 忽忆在外之男遂即气咽填凶。 此即名为爱别离苦。 相公是夜说八苦交煎已了。 应是宅中大小良贱三百余口悉皆拜谢。 相公为有善庆纷纷下泪。 善庆口即不言。 心里思量。 我忆昔在[山*盧]山之日。 初讲此经题日便敢得。 大石摇动百草亚身。 瑞鸟灵禽飞来。 满似祥震不散常游紫殿之傍。 瑞气盘旋不离朱楼之侧。 诸天闻法十类闻经有形无形无相皆为涅槃而行灭度。 善庆思惟既毕满目是泪。 相公怪之问善庆曰。 吾为你讲经。 有何事理频啼泣。 汝且为复怨恨阿谁解事速说情由不说眼看吃杖。 善庆进步向前启相公曰。 贱奴并不怨恨他别人。 只为人道安上人说法总不能平等。 相公曰。 是他道安上人自到凉中讲赞。 王侯将相每日听他说法。 汝且不曾见他说法。 争得知道他讲赞不能平等。 善庆进步向前启相公曰。 善庆昨夜随从阿郎入寺隔在门外不得闻经。 便知道安上人说法不能平等。 贱奴身虽居下贱。 佛法薄会紫紫缁眠不同。 法应无二。 从此道安说法不能平等不解传法入三等之人耳。 及四生十类相公曰。 何者名为四生十类及三等之人耳。 与我子细说看令我心开悟解得佛法分明。 善庆曰。 三等之人者弟子一是床上。 病儿第二是因徒系闭。 第三不自由人法师高座上不解方便。 遍达传说入三等之人耳。 有如是之过。 是以说法不解平等。 相公曰。 何者是四生十类。 善庆启相公。 四生者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是为四生。 十类者是有形无形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四足二足多足无足。 此者名为十类。 相公语善庆曰。 我缘不会为我子细说。 看我便舍邪归。 政善庆曰胎生者是法之人。 北来两人入寺听经。 一人无是入得寺中听经。 一人有是贪性。 当即却回而去。 其人入得寺中。 一人于善法堂中坐定听得一自之妙法入于心身便即心生欢喜。 忽忆不来之人即便心生肺忘。 纵有言而能听受闷闷不已。 如母胎中之子被浮云之障日。 萑苒之间便堕在胎生之中。 卵生者亦是听法之人。 故来入寺听经。 在善法堂前坐心欲属著。 法师不解。 且说外缘便将甚生法说与众生迷朦。 难会难知。 闷闷不已。 遂即堕在卵生之中。 湿生者。 如是之人多受匿法。 得一句一偈不曾沈向之人贪爱润己。 不解为众宣扬。 以是因缘便堕在湿生之中。 化生者。 北入寺中听法得一句妙法。 分别得无量无边。 宣义文牵教化。 而恒河沙等如一然灯于十灯亦百灯于千灯亦百千万亿之灯。 灯灯不绝此即名为化生。 于是相公问。 十类者何。 善庆曰。 第一有形者见泥龛塑像便即虚心礼拜直云。 佛如须弥山见形发心此即名为有形。 第二是无形者。 不立性处不见性。 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 万法皆无一无所有。 此即名为无形。 第三是有相者。 著街衢见端正之人。 便言前境修来来入寺中。 听法见法师肥白。 便即心生爱恋。 即被缠缚。 既有缠缚。 即有忘想。 既有忘想即有无明。 既有无明即有烦恼。 既有烦恼即有沈轮。 既有沈轮即有地狱累劫犯之身心。 不定即受其苦。 此即名为有相。 第四无相者。 万法皆虚。 何曾有实。 东西无迹。 南北无踪。 是事不于身心。 一体迥超三界。 此即名为无相。 第五非有相者。 当说即有说罢还无当立。 即有不立即还无当信。 即有不信即还无万法。 不于心身。 此即名为非有相。 第六非无相者。 无言无语无去无来无动无念。 不生不灭即是真如。 无去无来便为佛性。 此即名为非无相。 第七二足者。 人生在世有身智。 浮名为二足。 忽即有身而无知。 忽即有智而无身。 只此身智不愚相逢所已。 沈轮恶道身智若也相逢。 便乃生于佛道所。 已大师有偈。 身生智未生智生。 身已老身恨智生迟智恨。 身生早身智不相逢。 曾经几度老身智。 若相逢即得成佛道。 有此身智此即名为二足。 第八四足者。 人生四大属地水火风。 四方四海此即名为四足。 第九多足者。 万法皆通是无不会世间之事尽总皆之一切经书问无不答。 十二部尊经记在心中。 此即名为多足。 第十无足者。 虽即为人是事不困不辩。 东西与畜生无异。 此即名为无足。 上来十类各各不同。 更若有疑。 任相公所问。 相公闻语由如甘露入心。 夫人开之也似醍醐灌顶。 相公唤善庆。 近前适来。 据汝宣扬也。 不若于道安与我更说少多。 令我心开悟解得佛法分明。 于是善庆为相公说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 无名灭即行灭。 即识灭即名色灭即六入灭即触灭即受灭即爱灭即取灭即生灭即老病死忧悲苦恼灭。 此十二因缘相公闻之频称善哉。 夫人此时叹念得无量福田。 善庆此时遂下高坐启相公。 只如道安法师。 如虚空中造立堂殿终不能成就。 临欲成就还当堕落。 贱奴身虽为下贱。 佛法一般衣服不同体无两种。 贱奴今者欲拟从相公于入寺中与法师道安同时。 故义相公曰。 汝若有心。 吾也不障。 于是相公与夫人令善庆西院内香汤沐浴重换衣装放善庆。 且归房中歇息待来日。 侵晨别有处分。 善庆既归房中。 澄心净意直至天明。 更无睡眠。 须臾入朝之时。 善庆亦从相公入内。 相公朝却退归宅内歇息。 遂唤善庆相公曰。 是他道安是国内高僧。 汝须子细思量。 善庆启相公曰。 俗彦云。 有语。 入山不避狼虎者是樵父之勇也。 入水不避蛟龙者是鱼父之勇也。 但贱奴若得道安论义。 如渴得浆如寒得火。 请相公高枕无忧。 只时讲降时便去。 须臾之间已至。 相公先遣钱二百贯文。 然后将善庆来入寺内。 其时听众如云。 施利若钟声。 既动即上讲都讲举维那作梵。 四众瞻仰如登灵鹫山中。 道安欲拟忻心若座奄罗会上。 于是道安手把如意身座宝台。 广焚无价宝香。 即宣妙义。 发声乃唱。 便举经题云。 大涅槃经如来寿量品第一。 开经已了叹佛威仪。 先表圣贤后谈帝德。 伏愿今皇帝道应龙駼德光金园握金镜如曜九天从神光而临八表。 愿诸王太子金支永固玉叶恒春公主贵肥贞华永曜朝庭。 卿相尽孝尽忠郡县官寮唯清唯直。 座下善男善女千灾雾卷瘴逐云宵。 灾害不侵功德圆满。 三涂地狱悉苦停酸。 法界众生同沾此福。 叹之已了拟入经题。 其时善庆亦其堂内起来高声便唤止住经题。 四众见之无不惊愕。 善庆渐近前来指云。 道安上人大能说法。 阇梨开经讲赞。 渲佛真宗广度愚迷。 宣扬圣教文词璨[王*蘭]。 城内无双利益众生。 莫知其数。 长于苦海。 如作法船。 结大果因渡人生死。 未审所讲是何经文。 为诸众生宣扬。 何涉谁家章疏。 演唱真宗欲委根元。 乞垂请说。 法师讲赞海内知名。 人主称传国中第一。 相公在此聊述声扬暖道场将为法乐。 上人若垂大造立仪。 将来不弃刍尧。 即当恩幸。 于是道安闻语作色动容啧善庆曰。 亡空便额我佛。 如来妙典义理幽玄。 佛法难思非君所会。 不辞与汝解脱。 似顽石安在水中。 水体姓本润。 顽石无由入得。 汝见今身且为下贱。 如何即得自由佛法付嘱。 国王大臣智者方能了义。 汝可不闻道外书。 言堪与言即言不堪与言失言。 夫子留教上遣如思。 不与你下愚之人解脱。 维那检校莫遣喧嚣。 听经时光可昔汝不解。 低头莫语用意专听。 上座讲筵听众宣扬。 普皆闻法不事在作一个问法之人。 但知会下座者不逆其意。 若是诸人即怕你。 道安是他善庆阿谁怕你。 于是善庆闻语转更高声。 遥指道安怒声责曰。 阇梨去就也是一个志道。 宵像所出言问不合圣意。 我如来留教经乃分明蠢动含灵皆沾佛性。 公还诵金刚经以否。 胎卵湿化十类四生有形无形有相无相皆得涅槃而言灭度。 我乃是人岂得不合闻法。 我为下贱。 佛性无殊。 缁眠不同。 法应无二。 不见道孔丘虽圣著久迷对曰之言大觉世尊上有金枪之难。 维摩居士由遭光严童子唱责。 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 君子不欺闇室盖俗事之常谈。 贱奴拟问经文座主忘空便额。 只如峻山却生毒药。 淤泥之中乃生莲华。 彼布袋里有明珠。 锦袋里成糠。 何用座主莫望山采木以貌取之。 若作如思还失其子羽。 只如佛法大体均平。 似降甘泽普其总润。 不可平田残草下频滋。 沆坎丘陵不蒙惠泽。 两元平等自然莫杀。 彼我之心一切无异。 不见药王菩萨皆标四时五果。 桃李皆从八节因地而生。 药草喻中分明乃说。 大根大树大枝大叶。 各逐根基因地而所有不可不甘甜果子两便甘。 甜苦涩果子两便苦涩。 两元一味受性自殊。 但行平等之心法界自然安乐。 相公在于座主莫谩生人但之好好立义将来愿好相祗对。 于是道安被数摩罗非常。 耻见相公羞看四众。 遂搅典尺抛在一边。 渐近前来怒声责曰。 善庆汝岂不闻道斗不著底死亦难当。 岂缘一鼠之谦劳发千均之弩。 汝若见吾之鼓不辞对答往来。 蟭蟟共雕鸟如同飞对汝灵抛气力解事低故。 莫语用意专听这遍。 若不取我指撝不免相公边。 请杖决了趁出寺门。 不得闻经谩说抂词。 悔将何及。 善庆闻语转更高□。 摇指道安。 许公辄行操次座主。 身披法服常宣直经。 合兴无量之心具六波罗蜜行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出于三界。 何得心无慈慜毒害尤深。 欺诳平人拟于相公边。 请杖据思行即不合真宗。 所出言辞何殊外道。 阇梨自称雕鸟直拟举翼摩天。 叹他乃作蟭蟟栖宿常居小草。 不见道心粗者失欺敲者忘意。 况今朝莫语便须用意。 莫难谩粗疏词。 理若乖便为弟子劳把绳故莫交失乎。 若也只对一一字参差却到贱奴。 向相公边请杖就高座上。 拽下决了趁出寺门。 不得为众宣扬莫言不道。 道安备难度口无词。 耻见相公羞看四众。 量久之间乃唤善庆近前。 上来言语总是共汝作剧。 汝也莫生颇我之心。 吾也不见汝过。 初见汝说实载惊疑。 将将为脑乱讲延有烦听众。 吾今知汝实是能人。 若问经题吾能奉答。 善庆曰。 阇梨自称却道莫生颇我之心。 如来留教随经皆因阿阇世尊谈宣是人总会今言许问不见敢有违。 但知且问经名。 后乃必当有问。 道安曰。 商来问贫道所讲经文当是大涅槃经。 善庆闻之分明记取。 善庆问曰。 何者名为涅。 何者名为槃。 道安答曰。 大者是广也。 要广利一切众生。 出于苦海。 涅者是不生之义。 不生不灭即契真如。 无去无来便为佛性。 槃之一字般运众生出于三界令达彼岸。 善庆曰。 上来三字义七般。 善庆闻之切须记当。 一者喻若春杨既动万草皆生。 不论浅谷深溪处处尽皆也。 发妙法经名记立如来宣说流行众生不拣高低。 闻经例皆发善。 二者喻如绳木之义。 便即去邪归正。 三者喻荡泉之义。 湛湛不灭不流。 经文长在世间流转无休无歇。 四者喻如江海能通万斛之船。 众生欲过江潮第一须凭高掉。 经文流转于世间。 能超出离之人欲拟进道修行。 第一须凭经力。 五者喻于天地覆载众生若也。 天地全无万像凭。 何如立涅槃经文。 既有众生于此修行若若也。 经法全无凭行。 何如出世。 六者喻如经纬能成锦彩罗纨。 直绕大绢与绫皆总因他经纬妙法经名既立。 修道者因此如成直至无上菩提。 尽总凭他经力。 七者喻如路迳解通往来之人。 欲行千里之人起发因他通路众生发心修道先须读诵经文。 所已后圣道从资取众。 上来七义各各不同。 共识经之字。 善庆闻之还须记取。 善庆曰。 经之一字还有多般。 更有经名已否。 道安答曰。 涅槃之义无量无边。 □说经名如何得尽。 譬如世间百姓万户千门凭何而处理遂乃立期州县县各自列土分疆。 经之一字分宣万法。 因此各异州县。 要藉官长妙法须立经名。 三十县若无官人。 百姓凭何而理。 经文制其疏。 抄者梳也。 譬如乱发□其梳理。 万法既立经名。 众圣因兹成道。 上来所答并总依经。 更若有疑任君再问。 善庆曰。 经之七义且放。 阇梨更问少多许之已否。 道安答曰。 贫道天以人为师。 义若涌泉。 法如流水。 汝若要问。 但请问之。 今对与前疑速说。 善庆曰。 若夫佛法师书总归依轻尘岳坠露添流依莫恻其凭敬之□穷其济但贱奴。 今问法师似萤光竞日螗螂巨辙。 自知鸿鸟敢登于凤台。 雷音之下有鼓□鸡鸣。 碧玉之前那逞寸铁。 只如佛性遍满有情。 再问我佛如来以何为体。 道安答曰。 善庆近前莫致谦词。 我佛以慈悲为体。 善庆又问曰。 既言我佛慈悲为体。 如何不度羼提众生。 道安答曰。 汝缘不会。 听我说著。 羼提众生缘自造恶业。 譬如人家养一男。 长大成人窃盗。 于乡党之内事既彰露。 便被三十县捉来遂即送人刑狱。 受他考楚文案既成。 招伏愆罪领上法场。 看看是死父母虽有恩慈。 王法如何救得。 我佛虽有慈悲。 争那佛力不以他业力。 如此之难为救度善庆问曰羼提众生虽造恶业。 我佛慈悲亦合救之。 上来所说总属外缘。 我佛如来以何为性。 道安答曰。 以平等为性。 善庆问曰。 既称平等为性。 缘何众生沈轮生死。 佛即证无余涅槃。 道安答曰。 众生沈轮恶道。 从无明妄想而生。 佛证无余涅槃。 从一切皆尽。 善庆又问曰。 众生无明有烦恼。 与佛性如何。 道安答曰。 无明烦恼是众生一切断处为佛性。 所以众生不离于佛色不离众生。 上来所说言词谨答例皆如是。 善庆曰。 阇梨适来所说言词大违讲赞。 经文大错总是信口落荒。 只要悦喻门徒顺耳。 且听。 如江潮大海其中有多少众生。 或即是鼋鼍。 或若是鰕[魚*解]龙鱼。 如是多般尽属于水。 虽然鱼水相同。 于其中间有异鱼不得水如便死。 水不得鱼湛然。 无生离佛即有沈轮。 佛离众生即有寂灭。 盖闻佛者出世独尊。 一相之中迥起三界。 为慈悲之故救度众生。 若佛与凡同。 所说例皆不是。 涅槃之经甚处譬喻幽玄。 今对众前略请上人一说。 道安答曰。 涅槃经譬喻其数最多。 大喻三千。 少喻八百。 于其中间。 善庆问曰。 黑风义者何。 道安答曰。 黑风义者是众生无明之风。 众生从无量劫来彼此风摇动不定。 将此风分为八般。 引义台友□说不尽。 于是善庆知道安不解。 解说不能。 善庆问曰。 阇梨既称国之大德。 即合问一答十。 虽有髑髅还无两眼。 凡人渡水第一须解怕浮不解徒劳入水。 黑风之义谁人所讲经文阿谁章疏于是道安心疑答口不能答口拟答心不能答手脚专颙唯称大罪。 愿汝慈悲。 与我解说说善庆曰。 涅槃经义大无恐怖但请安心勿令怀忧虑。 不问别余即问上人涅槃经疏抄从甚处得来。 道安答曰从[山*盧]山远大师处得来。 善庆曰。 如今者若见远公还相识已否。 道安曰。 如今若见远公实当不识。 善庆曰。 既言不识疏抄从甚处得来。 道安答曰。 向远公上足弟子云庆和尚处得来。 善庆曰。 若觅诸人实当不是。 若觅远公只这贱奴便是。 道安闻语由身自怀疑惑。 我闻大师身有异相。 腕有肉环。 若是大师现出其相。 于是远公为破疑情宣其左膊。 果然腕有肉环放大光明。 听众皆普见。 于是道安起下高座举身自扑。 七孔之中皆流鲜血。 步步向前已忏前悔拟。 将尖刀[剜-夗+死]眼自恨生盲不识。 上人雨泪悲啼。 伏愿上人慈悲忏悔。 远公曰。 汝莫心怀疑虑。 不用苦赐悲啼。 汝是具足凡夫。 如何得识于吾所讲涅槃之义。 早是入吾师位待我拜谢。 相公回来与汝宣扬政法。 于是远公直至相公面前启相公曰。 但贱奴伏事。 相公曰。 未浅施汗马之功。 辄入寺中有乱于法会。 蒙相公慈造未施罪愆。 今对众前请科痛杖。 于是相公闻语举身自扑。 匐面在地更不再起。 良久乃苏进步向前启上人曰。 但弟子虽宰相触时无堪。 济举三□朝定浆用。 凡夫肉眼岂辩圣贤。 负罪弥天且放免。 尤六载为奴驱使常在宅内。 或即粗语嗔喝。 于上人如是罪愆如何忏悔。 远公曰。 缘贫道宿世曾为保见。 有其债负未还。 欲得今世无冤合来此处计会一常百了事且无疑。 自今已后前眼相看更不用忧虑。 于是相公闻语转更悲啼。 伏愿上人慈悲与说宿生果。 远公曰。 相公前世作一个商人他家白庄也。 是一个商人。 相公遂于白庄边借钱五贯文。 是时贫道作保后。 乃相公身亡。 贫道欲拟填还不幸亦死。 轮回数遍不愚相逢。 已是因缘保债得债。 于是相公闻语进步向前。 雨泪悲啼自责愆过。 弟子自负他人债。 即合自己常用填劳使上人之身弟子若愚此生死后必沈地狱。 远公曰。 今债已常了勿致疑。 从今已后更不复作苦。 劝门徒弟子缺债。 直须还他贫道为作保人上自六载为奴不了凡夫浅识不且罪愆广造众罪。 如何忏悔。 是时听众雨泪悲啼嗟念。 远公尽怀惆怅。 千人瞻礼万众咨嗟。 是日听众悉断悭贪。 是时远公由未了遂被会下诸并及相公再请。 远公重升高座。 是日远公由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 亦似钩[金*罔]之鱼蒙放却归江海。 天生意气不与凡同。 骨貌神姿世人之罕有。 重声钟罄再举经题为众宣扬。 其时道安亦亦在会下而座。 是时远公才开经之题目。 便感得地皆六种震摇。 五色常云长空而遍。 百千天众共奏宫商。 无量圣贤同声梵音。 经声历历法韵珊珊。 大众睹此其希听众言罕有。 是时相公再在连宫之会重开香积之莚。 大集两街僧尼遂。 将金刀落发。 相公是日只于福光寺内具将此事写表奏上晋文皇帝。 皇帝揽表大悦。 龙颜频称美哉惟言罕有。 当时有敕令。 中书门下排比释道儒三教同至福光寺内。 迎请远公入其大内供养。 是时续有敕旨赐远公如意数珠串。 六环锡[金*丈]一条意著僧衣数对。 兼将御舆来迎。 远公入内敕既行下。 内外咸知卿宰相排比何铢[日/羽]佛威仪直入寺中。 便请大师上舆。 是时远公再三不肯。 贫道是一界凡僧。 每谢君王请命。 尼僧却拟归山。 即是贫道所愿。 崔相公进步向前启言。 和尚伏愿慈悲莫违所请。 皇帝于大内颙颙专望。 瞻仰上人一为法界众生。 二愿莫违皇帝请命。 远公既蒙再三邀请。 遂了进步而行。 百般伎艺仙乐前迎。 群宰喜贺当今万岁。 远公出得寺门约行百步已来忽然腾空而去。 莫知所在。 相公忧惧作礼云。 空虔诚启告。 大师有无边之力。 伏愿乞舍慈悲。 且依君王请命行行启告迤逦而行是日也。 远公早先至阁门谨取敕旨。 于是皇帝知道。 远公到来便出宫门。 千回瞻礼万遍虔恭。 亦见远公龙颜大悦喜也。 无尽。 于是帝曰。 朕之少国喜遇上人降临。 国人安泰皆因和尚。 只于大内供养数年。 六宫钦仰五院虔恭。 皇帝于和尚处受三归五戒。 无从不依自从。 远公于大内见诸宫□将字□秽用次厕之中悉嗔。 诸人以为偈曰。 儒童说五典。 释教立三宗。 视礼行忠孝。 □遣出九农。 长扬并五策。 字与藏经同。 不解生珍敬。 秽用在厕中。 悟灭恒沙罪。 多□忏不客。 陷身五百劫。 常作厕生虫。 是时大内因。 远公说偈尽皆修福。 远公忽因一日忆得阿閦如来有言遂便辞。 皇帝臣僧于大内蒙陛下供养数年。 今拟却归[山*盧]山。 伏乞陛下进旨。 皇帝闻语满目泪流。 良久乃言和尚曰。 朕之小国总无供养。 上入数年在其内中。 朕且无心轻慢。 朕虽为人主滥处乾坤。 每谢上人来过小国。 伏愿和尚慈悲更住三五日间得之已否。 远公曰。 若夫涅槃之义本无攀缘。 若有攀缘皆属忘想。 伏愿陛下莫怀惆怅。 贫道有愿归山。 皇帝见他远公语。 切便如情意难留。 有敕先报六宫。 闇里排比祖送。 是时皇帝慕恋辟宰冲冲。 合国大臣同时祖送。 远公上路离宫阙别龙楼。 望[山*盧]山而路远。 睹江河以逍遥。 是日远公能涉长路而行遂即密现神通。 远公既出长安。 足下云生如牡□□臂。 须臾之问便生[山*盧]山。 远公亦也不归。 旧寺相去十里。 已来于一峻岭上。 权时结一草庵。 彼中结跏敷坐。 便即重寻旧卷再举经声。 荏苒之间又经数月。 远公忽望高原乃唤此上。 其境峻峰鹤鸣涧下龙吟。 百谷千峰例皆花发。 地平长流之水园开不朽之花。 是如来修行之处。 于是远公正坐入其三昧。 然净意澄心思惟佛道。 念浮生不久想凡世而无堪。 便将自性心王造一法船。 归依上界。 远公造船不用凡间料物也。 不要诸般自持。 无漏大乘已为缆索。 菩提般若用作拘栏。 金刚密迹已为□□□。 开宝五年张长继书记 发布时间:2025-05-14 12:38:0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