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758 85.P0236 十地义记卷第一 (1卷) 内容: 大正藏 No. 2758 十地义记卷第一1卷十地义记卷第一严故寄天住以障□□□□□□□□□□有去来引缘以入实故。 寄在□□□□□□处待无污境。 余实性实相品此处□□□□□□即应以明报身。 以法为体得知。 亦有□身□□然 与大菩萨俱者。 证信序中第六句明同闻众。 就中有二文。 初略叹其意。 第二从此诸菩萨已下广叹其意。 今解广略有三。 一者教广略。 二者方便行广略。 三者自体广略。 言教广略者。 前两行一注略举宗本略叹其意故名为略。 此已下广叹其意名之为广。 言方便行者。 对治显体名为略德。 □□□□□广身体者。 方便虽称体。 此是对治中自体真行不□□名为略。 即体外障名为广也。 就前略叹中有其四句。 □□与大菩萨众数同会。 第二不退转者。 此一句明行坚固。 第三□□者。 此一句明行功用。 四者从他方世界来者。 此一句所从来处。 今言与者。 一佛与二阿难与。 今就佛解与。 阿难在怀抱中不得言与。 就理教解阿难影向大士得言与。 就行教佛与者自体因名为与。 就行教阿难与者阿难得闻持智摄自体方便行故言与。 大菩萨众俱者有三种。 一者影向众。 二者教所被众。 三者当几众。 今问几众所教被众有差别。 今解有异教可被之人有于少解可双咨发故。 寄问答所辨于教故言教所被人。 当几之人虽有几无解发故言当几。 若就位者教所被人在道种终心。 初地已上真无漏法影现心原可有咨发故。 寄问答外辨于理。 十住十行未得真无漏相。 可以咨发故当几。 如是次第。 若说在道种教所被人在十行当几在十住。 此可以类知更不烦文。 然此菩萨数所被影向二众为是新众为是旧众。 又解云。 新旧俱有。 但可有间善根者。 见佛道起树之六天道过。 若据无间善根知不起道树遍亦六天菩萨亦尔。 身八处现。 然影向众助扬佛法无现不现一切皆现当几受法。 若次第见即渐教相 若一时见即顿教相。 若据行教。 一自体众。 二方便行众。 道场会众。 法界法明满足无缺。 从体起修寄在方便方便在缘。 缘相是别故。 不得俱游故。 言从他方来也。 若据自体行道场会法界法门体会平等何会不在也。 大者出过三乘。 通教乃至通宗中对治之上故言大也。 菩萨者秦言道心众生。 正以此人问意于道故言道心也。 亦有大道二乘之人生死涅槃不能寂用俱行名之为小菩萨。 大士寂用俱行自他俱利圆通无碍名大道心众生也。 又菩萨有二种。 一假名。 二真实义。 假名菩萨虽有解行取著名相不能圆通。 □□□□实义菩萨体会法界圆通无碍故言大也。 若□□言地前阿含教修如临镜观像名为方便身。 真实身□□离于虚妄证真法界性名为真身。 假实二众集故言与大□□众俱也 一切不退转者有二种。 一者一切不退。 二者一切中明一切不□□抱罗无不□不退他分不转自分。 既满起胜进行。 欲入他分喜起余心。 今明菩萨起胜进行。 能入他分名为不转自分不□他分。 不退者不转自分为下。 自分既成能入胜进。 广而大□□种不退。 又一解。 不退始入法界解彻穷原坚固不坏□□□除□障。 一切佛法种子在于身中功意备满三解□□者世间道满超世道立解行融同。 即以金刚幢为名罗□□□退者初地断除妄想体会法界。 生在佛家种性尊贵无可讥嫌故。 言圣种不□□□用不退者八地已上入法流水念念向萨婆若海。 六第十地中诸佛法明云中雨说法故名学中穷满不退。 一生者有四种。 一对治生。 二行生。 三位生。 四应化生。 言对治生者。 一分数生。 二变易生。 三自性不成实生。 今言一生名分段变易已除唯自性不成实一生在也。 行一生者实生。 今言一者三昧乐行意生身。 二者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三者种类俱□住无行作意生身。 今言一生者无行位中一生者。 十一地金刚设一生也。 应化一生者。 菩萨□浅善巧方便受生调伏故。 在兜率天生。 若下生人中即得成佛。 唯有兜率一生故言一生得菩提。 菩提者名为无上正真道。 无上者出过三乘通教故言无上。 正者理绝□□为正。 真者离于虚妄无明垢浊故言真也。 道者自体圆通为道也。 从他方来者。 从体起用。 为他方摄用。 从体亦是他也。 佛者智正觉世间自在行。 世界者器世间自在行。 俱者三种缘集也。 来者显行无不集。 即是众生世间。 集者三种圆备。 会者圆同一味。 亦可集者行集。 会者位融也。 此诸菩萨已下第二广叹德。 就中有四段。 初明菩萨德行。 第二从其名曰已下列德者之名。 第三如是等已下列数。 □□金刚藏而为上首明上首之人。 就初段中有四坚固。 初明位坚固。 第二善能教化已下明行坚固。 第三常能修集已下明业坚固。 第四如是诸菩萨已下明广坚固也。 初明位坚固者。 位不虚成揽行为体行无独运托位而进次辨行也。 行无别作正身口意业为体故次辨业也。 然行德旷周穷尽法性次明广坚固也。 就位中有二。 初明自分位行相。 第二一切如来境界已下明他分位行相也。 诸菩萨者上一生菩萨也。 一切菩萨者始显于先际自体因一切行也。 智惠境界者体显外朗圆照法界故名为智也。 体照内平等一味故称为惠也。 境界者分齐义也。 亦可因行分齐也。 自在者障尽绝羁淳熟无碍行也。 一切如来境界者。 他分善成也。 皆悉得入者。 胜分深入体实觉相应行也。 此明解入勤行。 不息者炽燃无闻行也。 是故维摩经云。 于一切菩萨法式悉知即自分行也。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易。 是他分行也。 皆据智惠者。 智惠是万行之宗也。 就行坚固中有两段。 初明自分行相。 第二从于一念顷已下明他分行相也。 就自分中有二子段。 初明始修行相。 第二如意神足已下明终熟行相也。 就始修中有六句。 初三句明利他行。 次三句明自利行也。 然菩萨之行。 或先自利然后利他如说。 若人自不行善教他行善无有是处。 要先自行善然后为他说法斯有是处。 此据始行菩萨行未又立要先修行也。 或先行利他然后自利者如说。 若众生不成佛我终不取正觉。 此据又住行菩萨行已淳熟也。 亦可初据智惠门入断烦恼障道摄自德相应行也。 故以自利为初。 后以大悲门入断智障道摄缘入实故也。 善能教化者此明口业也。 随时普示者明身业也。 于刹那中者明意业也。 此明三轮行益。 能令众生断除妄想尽生死障也。 口业能令众生得决定解也。 身业能令众生得决定信也。 意业令众生成胜进行也。 今言善者体顺之极也。 无障碍德名为能教化也。 一切世间者有为缘集行无为缘集行自体缘集行三种缘集在相。 皆据方便修入言世间也。 随时普示者。 此明身业。 随机摄益故言随时也。 亦可实性法身常与众生作觉知无觉知益也。 神通者身无不现。 是故经言。 若有众生应见我为声闻者即现声闻乃至大乘者我为大乘。 此明无待对大乘非缘照相应行也。 亦可神通者迅疾无碍行也。 等事者理融缘起非一也。 法界无碍行故曰事也。 于刹那中者此明意业。 刹那者念念之中断一切烦恼成一切行也。 亦可实证法性分分成实称缘起道故言成辨也。 具足不舍一切菩萨者此明自利行。 今具足者菩提。 是一切行体。 得此体者众行圆具尽未来际故言具足也。 不舍者是故经言。 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诸菩提心也。 所起者菩萨心为法性理为起者理事俱融故曰起。 故经标之品名为宝王如来性起品。 非同相空一相无相守一凝然不为缘起也。 大愿者真识体显根太上期故称为愿也。 于一切世者世谓世世也。 一切劫者谓时节也。 国土者谓处所也。 常修者菩萨于世劫国常修一切菩萨行也。 若依行诠法无不契故曰世。 即是寿命品广明此义。 劫者时无不统如阿僧祇品说。 国土者处无不善。 如菩萨行者常行顿行备集无闻也。 具足功德智惠者。 菩萨之行虽复无量不出福智繁兴德备一切随顺正起萨婆若道故。 言功德福智也。 如意神足者。 此第二段明终熟行相。 就中亦有二子句。 初有三句明利他行相。 后三句明自利行。 前明始修利他亦菩萨力用相。 此明与力。 若分别者。 始修中身业与信此明实用无尽。 前口业与解此明解彻。 能尽一切相得大涅槃。 前意业与八成胜进道此明行成缘起。 能入后际。 今言如是者意有三种。 一速疾一念能至十方。 二遍到随意所缘无不周遍。 三无碍缘一切法而无障碍。 法身身业况同于此而无穷尽者。 皆是真性缘起而成菩萨法身何竭之有。 此明身业淳熟利他行相。 能到菩萨智惠者。 深契实性能尽后际。 此明解入也。 方便者不舍世间用。 而善巧故言方便。 此明行用缘起也。 彼折者行满德穷。 此明行彻明意业淳熟利他行相也。 能令众生背世间道向涅槃者。 断三种妄想故云背世间也。 云修圆寂契融法性。 正趣大寂故言故言向涅槃行也。 此口业淳熟利他行相也。 不断菩萨已下明自利淳熟行相世间涅槃无障碍俱兴也。 此明自利淳熟行成彰不住道满也。 善游者明圆得行资体真法性故云善游也。 禅者四禅也。 定者四空定也。 解脱者八解脱也。 三昧者三三昧也。 神通者六通也。 明者三明也。 一者宿命明。 二者天眼明。 三者漏尽明。 如别章释也。 亦可一者无明所谓十一空。 二者菩萨明所谓波若波罗蜜。 波若波罗蜜者名不放逸根。 三者诸佛明所谓佛眼也。 诸所者圆兴也。 施为者德用也。 善能示现者体顺相无不斑也。 此明助道行成也。 无作者圆寂证道。 即本非今故曰无作也。 自在者妙寂无碍行也。 此上自利利他始修淳熟一段竟也。 于一念顷第二大段明他分胜进行相。 他分者诸佛行也。 修则他分成则自分故。 涅槃经云。 我昔见诸佛躯身殊大。 今见悉为菩萨摩诃萨。 即是二种行相。 欲明菩萨行佛行无二无差别。 但满不满为异也。 就中有三。 初明身业。 第二劝发已下明其口业。 第三常以大心已下明意业。 亦可初明集法行。 第二劝发已下明护法行。 此二是闻惠中成也。 第三常以大心已下明修行趣胜进道也。 于一念顷能至十方者。 会无不在障法身不动。 而无所不至法。 无彼此能显殊方实无去来。 而相无不现故言能至十方也。 劝发咨请者受持者。 正兴对治摄教诠相应也。 行摄胜进法在已永固不迁故曰受持也。 法轮者。 实相真诠显斑缘因也。 常以大心者。 中实显用旷周法界也。 供养佛者。 秘密缘起妙寂解脱充满萨婆若海。 与圆觉道相应无二故曰供养佛也。 此明思修二惠也。 常能修习者。 第三次明业坚固。 就中有三。 初总学三业。 第二从其身普示已下别释三业。 第三一切菩萨已下总结三业也。 所行事业者。 备集明一也。 其身普示者。 体无不斑也。 其音边国者。 教无不障也。 明见三世者。 自体真明无不朗也。 具足修集者。 行无不集德无不达也。 如是诸菩萨功德者。 第四显明广坚固。 无量者穷深实际也。 无边者旷周法界也。 于无数劫说不能尽者。 菩萨行德广大非证能说故言说不能尽也。 其名曰已下次解第。 德者之名有三种释。 一依化教随众生宜闻相应不相应者。 如说于正语中置随语义。 如以想断结想实不断结。 要以惠断。 如佛说但观想能除贪欲。 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如惠断烦恼。 此是正义语也。 此菩萨名如是如观世音菩萨。 随善众生彰德号。 而菩萨实德不必正此明语中置义也。 然即菩萨实德此明正义语也。 二者若依理教依义语也。 知味衣味知义寄事表义随相知实以彰菩萨实德故也。 三者若依行教意欲明人显示。 于法闻者解法亦即知人意欲明法晓示。 于人闻者解人。 即亦知法如似维摩诘名无垢称。 即知不思议无障碍解脱法门。 但闻普贤菩萨即知法界行法门。 文殊师利天女等皆是妙惠行法门。 金刚藏等亦欲明菩萨之行。 皆广大如法界。 究竟如虚空。 平等无二。 显自体真实圆奥法门也。 故称金刚藏等菩萨名别者。 解云。 大判有五种。 一者因缘立名。 如菩陀波论菩萨名为常啼菩萨。 本作小儿时常父母号之为萨陀波论。 今得菩萨常哀伤众生故曰常啼菩萨。 二者本修行法门如弥勒菩萨。 昔为国王时。 至僧伽蓝中见诸比丘坐禅皆有光明。 唯一比丘光明独胜。 即问比丘修何三昧光明殊胜逾于比丘。 比丘答言。 我修慈三昧藏。 是众善之本。 所以殊胜。 王因即发愿愿我未来世中常修慈三昧今日得佛。 即曰慈氏。 亦如燃灯佛昔作国王女。 在高楼上见一比丘至于里巷乞油。 即问比丘乞油何为。 比丘言。 我供养佛因即发愿。 愿未来常以灯明供养佛。 今日得佛号曰定光。 若据本因名为燃灯也。 三者自利修入对治不同。 四者德摄益随化缘差别。 如多能何匠随用立名。 五者自体法门皆体会法界以彰因行不同也。 德穷海奥名金刚藏菩萨也。 利润无穷名曰宝藏如宝利用也。 自体因行入法界如莲华藏也。 妄想勋修明其断离不名为胜要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性。 离非缘饰故名胜藏。 是故维摩经云。 譬如胜登乃可为勇。 如是菩萨兼除一切生老病死。 是菩萨之谓明。 此菩萨于一切烦恼违烦得无障碍故曰为胜也。 曰藏者无为之行能除生死之闇故云曰藏也。 圆藏者有为缘集不舍世间行即闇之明故名圆藏也。 净圆藏者自体世间即闇而常明净中胜出故云净圆藏也。 照一切世间庄严藏者。 自体内明圆净大智尔炎殊流故曰照一切世间也。 巧妙殊特故曰庄严也。 德出生故曰庄严也。 故名为藏也。 自体因行名菩萨也。 解脱月菩萨者。 是解行终心菩萨。 未成实证是教所被人请发之首故独檦其名也。 如是菩萨者。 第三大段次明德者之数。 无量者位穷有际也。 无边者行周法界也。 阿僧祇者。 出于□限也。 不可思议者。 明体非分别离于分别也。 不可称者。 释无量深重不可称也。 不可量者。 释无边广大不可量也。 无有分齐者。 □阿僧祇不可说者。 释体非分别非一一也。 不可说者释离于分别明非异异也。 寻之未必尔。 如华严经阿僧祇品云。 尔时心王菩萨问。 云何阿僧祇不可量无分齐无周边。 不可数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说也。 佛告心王菩萨言。 百千百千为一拘梨。 拘梨拘梨为一不变。 不变不变名一那由他。 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鞞婆逻。 鞞婆逻鞞婆罗名一作。 作作名一胜。 来来名一胜。 胜胜名一复次。 复次复次名一阿婆罗。 乃至受受等有一百重数。 然后至阿僧祇。 阿僧祇后复有二十四重数。 此皆是诸佛菩萨法界行用法乃一行旷周。 岂可以此相释无于行数相也。 若据起相成义亦无伤也。 故世尊为心王菩萨以偈颂曰。 不可言说不可说。 不可言说诸劫中。 说不可说不可尽。 此明自体法门。 不可言说微尘中。 悉有众生不可说。 皆共赞叹普贤德。 犹尚不能令穷尽。 此明行用德备法门。 于彼一一毛道中。 有不可说净佛刹。 以不可说庄严具。 庄严彼彼诸佛刹。 明理融缘起真性集用法门。 于彼一一异色中。 放妙光明不可说。 于彼一一光明中。 出宝莲华不可说。 智慧法门。 于彼一一宝莲华。 □□宝叶不可说。 于彼一一宝华叶。 有微妙色不可说。 □□因行法门。 金刚宝藏如须弥。 清净具足而庄严。 □□一一须弥中。 有不可说不可说。 明功德法门。 于彼一一梵音中。 □□可说清净轮。 于彼一一法轮中。 是不可说修多罗。 明真诠法门 此皆明法界行用差别之相。 上世尊以长行答心王菩萨。 据修对治行集在缘故分数相差别故百千等数也。 下以偈答。 据自体法界法门行用广大旷周法界故。 有不可说不可说等。 岂可以名而俟之。 若依三教。 此菩萨数者。 若据化教直是其事无所表彰也。 若依行教悉是菩萨自体法门法也。 种种佛国土者。 三种世间来故言种种也。 集者菩萨行备圆德相著故言集也。 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者有二义。 一者位穷行檦德盖大众故为首也。 二者是一切菩萨行德体实故云为首也。 复为首者。 宗致兴发事由其人故檦之说法。 显化益时彰之在初故。 言金刚藏菩萨而为上首也。 宝藏写十地义记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14 11:49:1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