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163 55.P1068 常晓和尚请来目录 (1卷)〖日本 常晓撰〗 内容: 大正藏 No. 2163 常晓和尚请来目录日本 常晓撰1卷常晓和尚请来目录入唐学法沙门常晓言。 常晓以去承和三年五月。 衔命留学远期万里之外。 其年漂回。 四年亦不果渡海。 五年六月进发。 同年八月到淮南城广绫馆安置。 孟冬使等入朝。 常晓不得随使入京。 徒留馆里。 空经多日。 至于岁尽敕命未有爰。 则周游郡内访择师依。 幸遇栖灵寺灌顶阿阇梨法号文璨和尚。 并华林寺三教讲论大德元照座主。 其文璨和尚则不空三藏弟子。 兼惠应阿阇梨付法人也。 妙钩经律深通密藏。 法之栋梁。 国之所归。 同年腊月。 请节度使处分。 配住栖灵寺。 文璨和尚以为师主。 始学法仪。 兼往花林寺。 元照座主边问本宗义。 并得文书也。 然大师尚佛法之流。 叹生民之可拔。 授我以金刚大法。 许我以阿阇梨位也。 膝步知未知。 接足得得。 幸赖国家之大造大师之慈悲。 学金刚瑜伽。 习大元帅秘法。 斯法也则如来之肝心。 众生之父母。 于国城堑。 于人筋脉。 是大元帅者。 都内不传于十供奉以外。 诸州无出于节度使宅。 以表缘其灵验不可思议也。 诸佛菩萨金刚天等像虽在前来。 此像未曾请来。 今则大元帅诸身曼荼罗并诸灵像所要文书等请来见到。 虽云涛波猛沷。 新罗贼畔。 越彼厄难平达圣境。 是则圣力之所能也。 伏惟皇帝陛下。 极德如天。 佛日高转。 人之父。 佛之化悲群生而濡足。 助佛嘱而垂衣。 以陛下慈育效。 祥灵像教希自远新来。 恰似符契。 非圣谁测矣。 常晓本谓。 果三十年经历汉里。 求佛法来。 事护国家。 而缘唐朝不听留住。 随使回归。 窃以一喜此法教生而请来。 不任一喜一惧之至。 谨附准判官藤原朝臣贞敏。 奉表以闻。 并请来法门等目录一通且以奉进。 轻黩威严伏增战越。 常晓诚恐诚惶谨言。 承和六年九月二日入唐学法沙门传灯大法师位常晓(上表)。 入唐学法沙门常晓谨言。 上新请来法门并佛像道具事·  百论疏一部三卷(元康法师造)·  三论玄枢一部二卷(元康法师造)·  中论三十六门势疏一卷(元康法师造)·  百论疏略记一部二卷(义持法师造)·  大佛顶经疏一部六卷(弘抗法师造)·  大佛顶经玄赞一部三卷(惟悫法师造)已上六部。 依三论宗学头法师等申求请来。 凡如来说称经。 菩萨说称论。 人师说名疏章传记等。 何以故。 唯以佛说经钝根难解了。 是故菩萨作论释此。 最钝根之类。 犹未得精旨。 因而人师作疏章等。 细演经论之广旨。 于疏师数般。 但邪正异耳。 今件疏等。 释经论尤微微。 解义理绝细细。 此土有名彼实未渡。 诸学徒等之所疑滞。 夫以。 百论者。 真谛津途。 在前以嘉祥寺疏解释文义。 有少不足。 今以元康法师疏将定义理也。 又空有两宗论真性理。 大佛顶经以为本模。 经本虽先来。 其疏未有。 于义难决。 如今以此将正空有两家诤论义。 夫一翼若阙。 空行何飞。 况乃一乘奥理。 义与文违。 不假疏记微微无显。 虽有劳载车。 冀以此俾补乎圣典。 ·  四分律羯磨疏一部四卷(道宣律师撰)已上一部依律宗学头法师等之觅来。 右律羯磨者。 众行手足。 佛法寿命也。 律家轨则。 虽先备来。 少有不全。 岂非是文乎。 然则以此使补其尸罗阙目。 ·  释摩诃衍论疏一部三卷(法敏法师造)已上一部。 依真言宗传法阿阇梨等申求来。 右释摩诃衍论者。 横释显教。 竖括秘藏。 本论虽先来。 左右未定。 今以此疏证彼大乘。 ·  维摩经疏一部四卷(开中道液法师造)·  维摩经释批一部三卷(开中道液法师造)·  维摩经开中疏记一部五卷(文袭禅师造)·  维摩经略例一部二卷(智深法师造)·  维摩经玄旨一卷(汉涌法师造)·  维摩经中疏科文一卷(开中道液法师造)·  维摩经五教义一卷(文袭禅师造)右维摩经。 穷微尽化。 妙绝之称也。 造疏之人。 数般论旨。 左右词疏。 [王*果]塞于是。 至开中液公。 大宗芜蔓真极而开。 今见大唐真典近代兴盛讲文学义之类。 总此疏等以为指南。 是故每寺讲净名典化度白衣。 以液公疏提。 撕缁徒。 皆云。 虽有论师注疏。 惠底未足。 乍学此文。 法镜转明。 惠灯益照者。 金刚般若疏一部二卷(开中道液法师造也)  ·  仁王般若经疏二部二卷·  金刚般若经注一卷(金刚藏注)·  金刚般若经注一卷(南岳王洁注)右疏等。 解义妙微行耆那国。 此等师疏近代多兴。 皆以余师为傍。 以此等疏为正。 夫以佛教兴转依能宣人圻古请寄新实。 于经本非所改。 于义方用相传告耳。 ·  千光王佛威德要法一卷·  六童子威德要法一卷·  金毗罗童子威德要法一卷·  大元帅念诵仪轨一卷·  阿吒薄拘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一卷·  大日经持诵次第仪一卷·  大毗卢遮那三种悉地法一卷·  唐梵对歒尊胜真言效天下本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念要法经二卷·  毗补罗天母启请法护一卷·  深沙神记并念诵法一卷·  菩提王记一卷所受学诸尊瑜伽灌顶仪轨等如先渡来无殊更不注之。 右显密之法门。 若学得。 若未学得。 其数不少。 唯当代要有耳。 至秘密之宗大体与常无相违。 ·  千光王佛像一躯右恒沙如来有恒沙土。 随其本行得称各异。 唯佛与佛乃所究尽。 今千光王佛者。 此是观音本师。 其事灼然。 此像未见。 因而请来如件。 ·  水月观世音菩萨像一躯右大悲之用。 化形万方。 观思众生。 拔苦与乐。 故示像相使物生信。 今见唐朝世人。 总以为除灾因。 天下以为生福缘也。 是像此间未流行。 故请来如件。 ·  大元帅本身将部曼荼罗一铺(总五十余身)·  大元帅大悲身像一躯·  大元帅忿怒身像一躯·  大元帅化身像一躯右大元帅者。 如来之教令轮也。 佛为含情作救作护。 示大元帅形。 群邪见形头破七分。 众恶听名魔道尘散。 本经云。 佛告阿难。 若有国王大臣敬礼诵咒者。 其人境土。 无有恶贼怖难灾横疾疫水旱风霜。 国王倍威德。 诸民平秦。 若有城邑村落持此经者。 莫不蒙利等者。 又云。 若国土襄祸。 雨泽不调。 以此大元帅咒安四城门上。 即得风雨顺时。 将镇国土。 四方邻歒不起逆心等者。 然则如法行。 国长存安宁。 刹那妇人固得十利不可思议也。 大元帅之力。 今见唐朝皆依此为治国之宝。 胜歒之要。 是以定自在王菩萨偈赞曰。 我闻元帅名。 世间救苦厄。 一切大神中。 奇特无有比。 种种变化身。 而拔众生苦。 我今闻往昔。 宝不可思议。 此法也。 吾朝不多流行。 以是略要法仪图像请求。 息灾招福无比法。 谁非归依耶。 ·  大圣千臂千头金毗罗童子像一躯右金毗罗童子者。 此释迦之化现也。 经云。 佛在欢喜园中为诸众生说法。 是时外道波旬起诸恶障。 令诸众生受大苦恼。 尔时如来密化自身作金毗罗童子。 调伏外道诸魔。 于恶世中饶益众生。 此法也尤镇国利物之宝。 法力之奇特也不思议。 此像并法仪。 持明者所秘。 本朝未见。 请来如件。 ·  大圣六童子像一躯右六童子者。 经云。 并是过去诸佛之所化身。 为救护一切有情故。 若有国土作此法者。 即至而现其身护国利人等者。 今见唐朝世人。 多修此法。 其力见奥。 是灵像此间未有流行。 因而请来。 其修行之仪。 亦甚疏略。 ·  大圣迦毗罗神王像一躯右神者。 此是如来化身。 秦代罗什三藏。 昔周五天感得此神相随送来。 今见唐中皆贵此神为权法护国之凭若有病人称名即除。 贫穷之人依愿必富。 灵验见显。 无有一人不归依者。 夫佛化从西东流。 应时利物。 岂非如来未化乎。 ·  三光天子像一躯·  二十八宿像一躯右三光者日月五星名七耀。 四四方七星合二十八宿此土之人唯闻名见光。 未知其形量。 今此耀宿之形像尤秘尤密。 实有灵验。 唐国犹不多传。 况乎日朝所未曾见。 但阴阳师等意推作像。 以传式用是不契当耳。 今所请像各有可轨也。 ·  圣者菩提王像一躯右菩提王者。 大唐山神也。 润州楼山有一比丘。 修练禅业现感此神现形表灵受戒修道故名菩提王。 随人祈请加护成愿。 遂为国镇人归也。 因兹处处作像人人尊重亲见其事甚可轨也。 ·  深沙神王像一躯右唐代玄奘三藏远涉五天感得此神。 此是北方多闻天王化身也。 今唐国人总重此神救灾成益。 其验现前。 无有一人不依行者。 寺里人家皆在此神。 自见灵验实不思议。 具事如记文。 请来如件。 ·  菩萨像一躯·  护摩炉坛样一十五种右像唐朝示现。 其灵验奥也。 人举归。 息灾增福无过此者。 具事如记文。 请来如件。 夫至道无言。 非言不显。 真际绝形。 待形乃悟。 绝形者是真如三宝。 示形者其住持三宝也。 如来本愿顺机变相。 大圣慈悲应时济物。 经云。 应以佛身得度者。 即现佛身。 乃至八部身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等也。 凡正法之世。 魔伴无威。 所以佛多住慈悲。 像末之时。 邪使竞兴。 所以如来。 多形忿怒。 佛力如是。 实镇国利人之宝也。 受持顶戴。 福利无极。 外以摧魔军。 内以调伏烦恼。 诸佛智悲如此。 传法阿阇梨耶付物·  五钴金刚杵一·  三钴金刚杵一·  铜钹一具·  铜铙一口·  金刚树子念珠一贯·  多罗梵夹一口·  金刚海三十七尊种子曼荼罗一面·  君茶坛样十七种·  西天供养白叠巾一条·  西天檀褥一面·  传法阿阇梨授弟子灌顶法二卷右道具。 并栖灵寺阿阇梨之所传付也。 常晓去承和五年仲夏之月。 随入唐判官菅原朝臣善主。 同上第四舶发赴尸那。 其年六月到扬州著岸。 八月下旬到淮南大都督府广绫馆安置。 同年十二月住栖灵寺大悲持念院。 随同寺灌顶阿阇梨文璨和尚。 并华林寺三教讲论大德元照座主。 显密两法颇以兼习。 六年正月四日设二百僧斋。 普供四众。 于此日诸寺大德纲维并临斋会应供随喜。 常晓夜就师边受学瑜伽。 昼周诸寺觅问法门。 则唤供奉李全等图绘大元帅将部曼荼罗等诸尊像。 并写文书。 渐有次第。 二月十九日受传法阿阇梨位灌顶。 于此日设大斋普供大众。 留后判官藤原朝臣贞敏。 别请丹墀真人高主知乘安墀宿祢良栋等。 同临道场。 抛花定本尊。 受五智灌顶。 二十一日准敕离州却赴本朝。 常晓本业三论之枝。 兼真言之条。 而才能不闻。 言无取。 逢时之人留学员限以三十年。 寻以一乘。 任重人弱。 夙夜勤愿。 虽然国命难乖忘亲万里住心远境。 且颇受学显密两道。 比未见及太知有敕不听留住。 而随使却回。 少间所成此法仪注显如件。 承和六年九月五日。 入唐学法沙门传灯大法师位常晓上。 发布时间:2025-05-14 11:26: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