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111 52.P0551 十门辩惑论 (3卷)〖唐 复礼撰〗 内容: 大正藏 No. 2111 十门辩惑论唐 复礼撰3卷十门辩惑论卷上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答大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序曰。 权文学声冠应徐地参园绮。 搢绅嘉其令望。 缁素挹其芳猷。 而顷著十疑干我二谛。 公孙生之骏辩。 自昔难酬。 舍利子之雄才。 嗟今莫拟。 岂当仁而抗议。 试言志以成文。 必也[缶-午+千]名乎。 称之曰十门辩惑。 虽诗云劝诫蔽之。 可几乎一言。 而法惟秘密。 述之敢忘乎三转。 遂取类观象再盈卷轴。 烦而无当。 有愧知音者焉。 ·通力上感门一·应形俯化门二·净秽土别门三·迷悟见殊门四·显实得记门五·反经赞道门六·观业救舍门七·随教抑杨门八·化佛隐显门九·圣王兴替门十通力上感门第一稽疑曰。 窃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 如来尚隔罗縠。 如何一掌之内能容十号之尊乎。 非独以卑移尊于理非顺。 寔亦佛与菩萨岂无等差。 如有等差安能运佛。 如无等差何须成佛也。 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 未知何名何号何论何经。 请烦上智以示下愚也。 辩惑曰。 尝闻逆情而取。 匹夫虽贱而难夺。 顺理而求。 万乘虽尊而可降。 山泽通气。 未始一其崇卑。 金石同声。 何必均其小大。 况惟诸佛有平等誓愿乘时应物。 菩萨能游戏神通坐忘致远。 递相影响咸赴机缘哉。 维摩罗诘者。 盖是法身大士。 德超群圣。 启权智以有生。 示居家而弘道。 莲花总持之力来自他方。 芥子解脱之门开于此国。 未曾有室括囊无外。 不思议道利用无方。 是以五百声闻咸辞问疾。 八千菩萨莫能造命。 弥勒居一生之地。 服其悬解。 文殊是众佛之师。 谢其真入而庵园之集。 因净名而发兴。 净名之迹藉无动而方明。 故如来乃眷于此方。 居士敬延于右掌。 三昧之力有感必通。 十号之尊不行而至矣。 然则至諴感神者。 莫知神之巨细。 孝德动天者。 孰知天之高下。 矧乎慧眼遐观。 见牟尼于实相。 神足甫运。 持妙喜于花鬘。 而不能屈彼仁尊入兹国界。 岂唯罗縠之喻比而可通。 亦将金粟之名传而有据者也(吉藏师云金粟事出思惟三昧经自云未见其本今捡诸经目录无此经名窃谓西国有经东方未译者矣)。 应形俯化门第二稽疑曰。 龙女成佛少选之间。 若其真者佛道甚易。 何云勤苦无量方得成佛也。 如其化者化是不实。 岂以不实化群生也。 佛无不实语何为若斯哉。 且文殊乃燃灯之师。 释迦又燃灯弟子。 文殊既为诸佛之母。 应成佛在燃灯之前。 况弥勒未通文殊已悟。 龙女成道文殊之力。 今龙女成佛于前。 弥勒成佛于后。 而文殊不成。 安能无惑。 若先成者成在何经。 经云何。 佛若未成者何事淹留。 请示淹留之意也。 如文殊未成为是。 则诸佛成者应非。 如以成者非。 非则文殊岂是。 是非之理。 请为言之。 辩惑曰。 至人无己为物有形。 高卑不可以迹定。 隐显不可以情测。 龙女虽身游五道。 而位光十地。 文殊虽名称菩萨。 而实是如来。 何以明之。 按法花经云。 有娑竭罗龙王女。 年始八岁。 智慧利根。 善知众生诸根行业。 乃至辩才无碍能至菩提。 详夫智慧利根者。 非下趣之有也。 知诸根行业者。 非小乘之事也。 辩才无碍者。 善慧之地也。 能至菩提者。 等觉之道也。 斯则三祇劫毕十度因满。 献宝珠而转女形。 坐莲花而升觉位。 义殊早计事同俯拾。 而惑者见龙女。 即谓是三涂而婴五障。 闻发心即谓自凡位而希圣果。 殊不知五道有示生之义。 四发有补处之文。 智积所以怀疑。 身子由其致诘。 蓬之心也。 何其曲哉。 又按首楞严经云。 文殊是过去平等国。 龙种上尊如来。 央崛魔罗经云。 是北方常喜世界。 摩尼宝积佛。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云。 未来作佛名曰普见。 窃以文殊智包权实体兼真应。 或成道先劫。 已为龙种之尊。 或流形此界。 尚号法王之子。 或[缶-午+千]位北方久名宝积。 或受记来劫将称普见。 变化十方而无碍。 周行三际而不动。 无取无得而成果。 不去不来而见身。 岂可以一相求。 未可以一名定。 故遇燃灯而函丈。 逢释迦而避席。 慈氏造之以决疑。 龙女师之而进道。 然龙女自垢身而明速疾。 诱物持经。 文殊处因位而示淹留。 劝人后己。 并曲成方便实为利益。 且君子之道贞而不谅。 圣人之事巽以行权。 同许车而不与。 类化城而复进。 既信彼之非妄。 仍疑此之不实。 吁嗟七窍一犹未达乎。 净秽土别门第三稽疑曰。 佛说法花经之时五十小劫。 但春秋夜明以为释迦生也。 正法五百。 像法一千。 并谓灭度之后。 同斯一劫。 若西域听法之人。 神力促为食顷。 则此不听之人。 已隔五十小劫。 何则初未闻佛神力岂加神力。 不加合成煨烬。 今既不成煨烬。 则是千余年耳。 苟知千余非谬。 安有五十小劫。 若以虽不闻佛神力亦加则佛成道之初大小俱合得果。 何止频婆一国十二万人哉。 持此相况不加明矣(沙门复礼曰。 法花序品云。 日月灯明佛说法花经。 经六十小劫。 谓如食顷踊出品云五十小劫谓如半日今发难在释迦之佛引文兼灯明之事。 但取意而直通不依文以反诘者矣)。 辩惑曰。 佛有真身焉应身焉。 真土焉应土焉。 真身真土绝名相而独立。 应形应国随物感而多状。 净者见之谓之净。 秽者见之谓之秽。 久者见之谓之久。 近者见之谓之近。 各滞所封罕能达观。 故身子睹秽而迷净。 空承日月之谈。 弥勒执近而疑久。 仍生父子之喻。 及其按地显庄严之国。 下尘比僧祇之寿。 执秽之情始去。 封近之见方除。 然示净所以除秽。 秽去而净可留乎。 说久所以破近。 近亡而久可存乎。 非净非秽方为妙土。 非久非近始曰真身。 然则四十余年者。 秽土化身也。 五十小劫者。 净土报身也。 化身迁动。 自可以年月测。 报体圆常。 讵可以时代限。 既报化分迹久近殊归。 以久难近得无为谬。 法花寿量之品。 维摩佛国之文。 斯义朗然。 岂俟多述。 惑曰。 释迦利见元是化身。 娑婆尽野本非净国。 耆阇秽国之灵镇。 法花化身之妙典。 今乃以报身而述化身。 将净国而明秽国。 其为谬也不亦大哉。 释曰。 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 先岂不云乎。 净秽久近生于所见。 生于所见者同处而异见。 非别处而异见也。 且释迦一佛也。 或以之见久。 或以之见近。 娑婆一界也。 或以之见净。 或以之见秽。 久与净菩萨上人之见也。 近与秽凡夫下乘之见也。 若然者秽既娑婆矣。 而净得非乎。 近既释迦矣。 而久得异乎。 而云释迦但是化身。 娑婆唯曰秽土。 义符偏著理异玄同。 况乎法花数品灵山一集。 初则会二归一。 回小道以入大乘。 次则三变八方。 引秽心而观净土。 大乘已入无复小乘。 净国已观何有秽国。 故始自集分身之佛。 至乎说寿量之经。 并于净土之中。 而演常身之义。 故经云。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 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故知圣寿遐长。 非界尘之能数。 妙境安固。 岂劫火之所焚。 何乃推始起于春秋。 以五十小劫为焉有核。 未经于水火。 将一千余年为指实。 不见履霜者必疑坚冰乎。 迷悟见殊门第四稽疑曰。 说法花之时。 神光远照他界。 说涅槃之日。 宝盖广覆大千。 未知此方何为不见。 若以无缘不得见者。 无缘则罪人也。 有缘则福人也。 达多杀父及母。 岂福人哉。 而许其出家也。 阇王害父囚母。 岂福人哉。 而照月光三昧也。 此地万里为国贤哲相。 仍岂无一人有缘何为独隔。 不言林放反胜太山乎。 辩惑曰。 苍旻信广醯鸡瓮游而不见。 白日盖明仙鼠昼伏而奚睹。 岂资始之有外而照临之不及哉。 固以近物为之覆。 则不能远察倒情为之惑。 则不能顺辩。 假使语之曰。 有天焉有日焉。 天周三百度广而覆下。 日径一千里明而照外。 瞻彼二虫必以狂而不信也。 今未披业障者。 何异瓮游乎。 未开慧目者。 孰非昼伏乎。 虽宝盖曾悬百亿四天之上。 毫光溥照万八千国之中。 而有漏宵昏方驰大梦。 无明被覆何阶彻视。 若不见则无者。 苍旻白日可无耶。 若不见而有者。 宝盖毫光非有耶。 反覆相明言而足矣。 况乎鲁史直书。 记祥晖于卯夜。 孔君多识。 推圣德于西方。 并纷纶而有据。 岂寂寞而无朕。 故知君子或默已昭彰而感通。 中士若存尚河汉而惊怖。 其有饰智凭凌之伍。 怀愚混沌之流。 将抚掌而大噱。 或绝膂而曾毁非其人也。 道可虚行者哉。 故仲尼体无化之先涉于有。 季路问死对之反诘于生。 仁义稍捡其性灵。 道德粗明其徼妙。 然后应真西举像教东来。 八万法门吞纳九流而微显。 三千宝塔充满四瀛而轮焕。 若先霞而后日。 类始云而终雨。 教之有渐。 不亦宜乎。 然则有缘无缘者。 三乘菩提之性也。 福人罪人者。 六趣生死之业也。 业有轻重性分生熟。 性犹生。 福虽多而难启。 缘既熟。 罪虽重而可化。 福尚难启。 而况于罪者乎。 罪犹可化。 而况于福者乎。 故有远得四禅矜小功而背诞。 具行三逆知昨非而回向。 回向生于正解。 [缶-午+千]解生而罪可灭。 背诞兴于邪见。 邪见兴而福自亡。 福亡永劫而沉沦。 罪灭即身而解脱。 故语曰。 蹈道则为君子。 违之则为小人。 仁远乎哉。 行之即是借以明义。 谁曰不然。 老子曰。 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又曰。 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 况大悲平等而有所弃哉。 譬夫良工相木名医瞻病。 可用而用之。 不简木之美恶。 可疗而疗之。 不择病之轻重。 人或问之曰。 伊兰恶木也。 汝何以用之。 迦摩重病也。 汝何以疗之。 仁将此为是问乎为非问乎。 必以为非问也。 如来善别机根巧知药病。 虽达多行卫顽之恶。 阇王有楚穆之罪。 然以曾发菩提之心可用也。 今兴悔解之念可疗也。 可疗而疗之。 可用而用之。 引使归心化令入道。 开其与进之路。 塞彼为乱之源。 俾有罪者自新于孝慈。 无过者守卒于纯至。 善权方便。 其利博哉。 然阇王问道而反迷。 自同于林放。 夫子知几而仰圣。 可比于泰山。 贤哲相仍。 虽三复而无失。 何为独隔。 请再思而可矣。 显实得记门第五稽疑曰。 提婆是佛弟。 劝阇王害佛尚为天王如来。 善星是佛子。 罪轻于提婆。 何为生入地狱。 但害者应重谤者应轻。 今乃重者为如来。 轻者入地狱。 以斯示后。 何以安哉。 若以善星是化者。 后应成佛。 有授记乎无授记乎。 如有授记。 请指言之也。 如无授记。 安得为化哉。 若以善星为真者。 何不同之。 昆季升天宫以诱之。 入地狱以惧之。 忍其入狱岂慈悲也。 但拯树提于烈火之中。 飞巨石于高旻之上。 惧旷野之鬼神。 伏阇王之醉象。 何为于善星也。 不若斯以救之哉。 辩惑曰。 盖闻如来设教有大小二乘。 调达所行有权实两事。 大乘阐其实。 小乘语其权。 若晦实论权。 有害佛之逆。 而招地狱之苦。 若废权谈实无破僧之罪。 故受天王之记。 权也。 有报与善星可得异乎。 实也。 无罪与善星可得同乎。 不同非设难之地。 不异又无难可设。 来论疑旨于何而致耶。 况谤害重轻更殊高议。 何者夫害虽是逆。 或不坏于见。 谤则坏见而不成于逆。 成逆但婴业障。 近招无间之殃。 坏见斯断善根。 乃受阐提之号。 所以诃骂调达唯曰痴人。 题目善星则云邪见。 断可知矣。 又问。 善星为真为化者。 凡化之为理。 必当以混真为妙。 真之为事。 自然以似化为恒。 真化相涉鱼鲁难辩。 然则绠短汲深。 清泉无以上济。 智小谋大。 美餗固其停覆。 轻而议之则吾岂敢。 聊复稽之圣典。 匪曰攻乎异端。 试论之曰。 夫牟尼一代。 涅槃为最后之说。 迦叶载请。 善星是斯下之人。 秽溷嗟其永坠。 苦狱见其生入。 又恶友行恶。 报恩已明其是权。 善星断善。 涅槃不言其为化。 岂无为化之理。 曾无是化之文。 以此而推。 真亦可矣。 至若广持众部。 守筌而讵得鱼。 遍习诸禅。 为山而已止篑。 同石鼠之为技。 若飞鸟之能言。 虽簉门人还如伯缭。 空称佛子更甚商均。 中夜披衣。 发怖小男之语。 通衢扫迹。 灭表大人之相。 逢餔糟之人言其证道。 见食吐之鬼唱已生天。 彼何人斯顽之甚也。 夫以辩才第一。 尚招萤火之讥。 智慧无双。 未免金师之误。 故知有根力解力照往照今俾化者不可逃其真。 愚者不能隐其智。 斯大圣之分也。 非常人之所及也。 嗟夫玉毫已翳金口莫宣。 但可禀教而为解。 庸讵弃文而生意。 若斯而已哉。 夫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者上智也。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者下愚也。 与善而善与恶而恶者中人也。 语曰。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明中人则可移也。 故宣父至圣。 不回盗跖之心。 清河中贤。 能变周处之节。 今难陀之等者中人也。 若善星之辈者至愚也。 故可诱可逼。 困而学之乃成罗汉。 谤因谤果人斯下矣。 能作阐提。 岂大圣忍其苦哉。 盖下愚不可救耳。 譬夫厥田上上。 讵可使燋种生芽。 有渰凄凄。 不能遣枯条布叶。 岂可间然。 于时雨有望于良畴者哉。 洎乎力士之慢可降。 婴儿之厄可拯。 旷野之神可化。 宫城之象可伏。 连类虽广一以贯之。 方于阐提固无等级。 故经云。 害蚁子有罪。 杀阐提无过。 尚复引使出家置之左右。 譬羸老之马未可先乘。 同荆棘之田宁忘后种。 知现在之无益。 冀将来之有因。 毕下趣而向人天。 发广心而成福智。 是知慈悲之大方便之巧。 天地不足俦。 阴阳无以测。 回向者若子之事父。 行莫之大。 诽谤者犹臣之叛君。 恶不可解。 然不解本乎灭趾。 莫大始自因心。 初有其微卒成其著。 枢机之发。 可不慎欤。 十门辩惑论卷上十门辩惑论卷中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反经赞道门第六稽疑曰。 提婆达多后为如来者。 则是菩萨也。 岂有菩萨而劝人害父乎。 若业合害者。 阇王必应自害。 何为待劝而害也。 若业非害者。 菩萨初无害心。 不应劝人令害也。 圣人设教何至斯哉。 辩惑曰。 山非自高。 所以高者泽下。 夏非自暑。 所以暑者冬寒。 故水火相革而变生。 盐梅相糅而功著。 相糅也者相异也。 为功则大同。 相革也者相反也。 在变则咸顺。 故可否相济损益相成。 殊途而同归。 何莫由斯道。 详夫大权菩萨住不思议。 应物而游。 从人之利害。 放情而动。 忘己之得失。 人之利矣。 己虽失而行之。 人之害矣。 己虽得而违之。 而大智若愚正言似反。 见之者诽毁。 闻之者听莹。 然则凡夫之行有否有臧。 圣人之道或逆或顺。 凡夫之行褊。 否臧不足以训时。 圣人之道弘。 逆顺咸可以匠物。 顺而匠物者文殊之等也。 逆而匠物者调达之流也。 惑曰。 顺以化人久事斯语。 逆而教俗深异所闻。 将以书绅希更指掌。 释曰。 起予者商也。 聊为子言之。 夫善著则显恶。 恶著则明善。 必然之分其理不忒。 故圣人之用权道也。 恶既著矣。 善自明矣。 恶著俾人之内省。 善明使物之思齐。 思齐既可以劝善。 内省又可以止恶。 顺而弘道者亦以止劝也。 逆而行事者亦以止劝也。 止劝既均矣。 优劣可得乎。 而人闻师利是圣人。 即扣头申敬。 谓达多为菩萨。 即扼腕不平。 斯盖朝三暮四识五迷十。 可为受化之人耳。 安知为化之理哉。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善为师兹理久著。 仲尼既称善诱矣。 调达何用不臧耶。 故经云。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令我具足六波罗蜜。 即其义也。 惑人又曰。 若顺道不能劝善也。 可须反经以劝之。 顺道不能止恶也。 可须反经以止之。 今顺而为化既足矣。 何用反而为化乎。 释曰。 夫二仪覆载四序生成。 夏气长羸陇麦。 以之憔悴。 秋风凄紧岩桂。 以之芳菲。 春日迟迟。 未可使菊华荣曜。 冬霜凛凛。 讵能遣松贞摇落。 惟夫大悲运物。 若两仪之覆载。 因机设教。 犹四序之生成。 禀悟各殊。 似数物之荣悴。 智者因喻而得解。 庶几沿浅及深乎。 又曰。 为恶可以化人者。 恶人为恶亦化乎。 恶人若已能化者。 何用善人为化乎。 释曰。 恶人为逆。 果或赊而未受。 大士行权。 报在今而必验。 今则斯须可睹物恐怖而能悛赊则冥寞难知。 人侥幸而冀免。 故恶人不足以化物。 必俟大权为化焉。 然调达始终行事权实双辩。 经云。 恶友犹是权名。 论曰。 大宾方为实称。 故鹫山会上。 天王记十号之尊。 奈国经中。 地狱比三禅之乐。 至仁不遗应同颖叔。 小恶无犯岂作潘崇。 固以父王定业不移必遇其逆。 佛弟因之有劝示受其殃实也。 未始劝人权也。 令人见劝。 既令人见劝也。 亦令人见殃也。 殃生于劝。 劝止则殃息。 见劝故怖殃。 怖殃而止劝。 斯则调达之劝。 欲令人不劝耳。 令不劝故劝则劝为不劝乎。 权有劝尚为不劝。 实无劝安得有劝哉。 此乃锡类之义本全。 同恶之疑可息。 仁而能反。 兼四子以为师。 非道可行。 驾一乘而通达。 子夏既其默识。 师利曾何致疑。 介如石焉。 岂俟终日矣。 观业救舍门第七稽疑曰。 频婆娑罗首供养佛。 佛见提希之时。 频婆幽而未死。 以佛大悲神力。 芥子尚纳须弥。 如何不救频婆。 令其遇害。 至于阇王疮痏特照神光。 将入地狱遂延遐寿。 于逆子何幸独得延龄。 于贤父何幸独不延也。 但频婆证果贤王也。 应救而不救之。 阇王贼臣逆子也。 不应救而救之。 何以劝将来。 何以示人子。 颠而不扶焉。 用彼相任子害父佛何为哉。 辩惑曰。 夫业之为理也。 大矣哉。 深焉不测。 广焉不极。 眇眇绵绵变化消息。 夷兮无形希兮无声。 无形无声庶类以生。 生极之谓命。 习成之谓性。 其体也若无而有。 其用也不疾而速。 方其来也不可排。 方其谢也不可止。 至若天地之广。 阴阳之灵。 日月贞明于上。 山川纪理于下。 幽显异致而云为。 动植殊途而布濩。 人咸见其然也。 而莫知所以然也。 故或推之于自然。 或付之于造化。 或言始生于元气。 或云稍长于盘古。 或谓中有神我傍兴众物。 或执上有梵天下生群类。 或道冥为自性。 从无形而变有形。 或计体是微尘。 从不化而生所化。 斯皆失其本而迷其末。 昧其源而惑其流。 所以异见纷驰殊情竞举。 岂知业因心起。 心为业用。 业引心而受形。 心随业而作境。 六道升降财成而不越。 二仪上下剖判而斯分。 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 从心作境境复生心。 无始无终譬之于轮转。 非空非有喻之于幻化。 四生易其滋漫。 三界难以归根然而业之以善恶分流。 报之以苦乐殊应。 积善余庆。 为善所以致乐。 积恶余殃。 作恶所以阶苦。 若影随形而曲直。 虽离朱督绳。 不能比其定。 若向随声而大小。 虽师旷调轸。 未可喻其均。 不见形直而影斜。 岂有善修而报苦。 不闻声小而向著。 讵有恶成而果乐。 亦犹田畯勉职黍稷盈畴。 农夫失时茨棘遍野。 借使耕而卤莽其事耘而灭裂其业欲望不稂不莠如坻如京。 采薜荔于水中。 搴芙蓉于木末也。 或曰。 善为福始恶是罪源。 同影向之无违。 类耕耘之有报。 敬闻命矣。 何乃频婆为善翻以祸终。 阿阇积衅仍蒙福末。 释曰。 不亦善乎。 而问之也。 子闻业之有报也。 未闻报之有时也。 夫业之感报。 有三时不同焉。 有见报业者。 此身作业即身而受也。 有生报业者。 今身造业次生而受也。 有后报业者。 此生未受后后生方受也。 初犹禾菽之类也。 经时即熟焉。 次犹[禾*來]麰之等也。 易岁乃登焉。 后犹桃李之辈也。 积年方实焉。 故昔勤今堕者。 野无秋实之望。 家有岁积之盈。 昔堕今勤者。 朝无数粒之资。 夕有余粮之畜。 岂可以见勤者不足谓不足非始于惰乎。 见堕者有余谓有余非始于勤乎。 冀以象而申意。 更借事而明理。 曰有二人相与为邻筑室焉。 一人先拙而后巧。 一人先巧而后废。 先拙者筑室甚陋。 居而习伎。 伎成而思巧。 既巧而变其拙矣。 先巧者筑室甚精。 居而自养。 养过而业废。 既废而失其巧矣。 虽失其巧其屋尚精焉。 虽变其拙其居犹陋焉。 及乎岁序绵移风雨飘浸。 旧宇既废新构聿兴。 即工拙所营。 精陋复反矣。 因斯而谈。 身者心之宅。 而业之果也。 业者心之用。 而身之因也。 工拙相代者。 善恶更习也。 旧宇新构者。 前身后生也。 频婆虽今无遗行而昔有不臧。 阿阇虽现见恶人而往修善业不臧。 所以遇祸修善。 所以延龄其致。 可寻何足多怪。 来论曰。 以佛大悲神力。 芥子尚纳须弥。 如何不救频婆。 令其遇害。 释曰。 夫业有决定也者。 有不定也者。 不定则易转。 其业可亡。 决定则难移。 其报必受。 频婆定业也。 如何可救乎。 故良医不能愈命尽之人。 慈母不能乳口噤之子矣。 然则人而有业。 物也无心。 无心则我心能制。 山大或可入于小。 有业则彼业为主。 命促不可引而长。 今乃以无心而例有心。 将有业而齐无业。 北辕适越相去。 不亦渐遥哉。 又曰。 于逆子何幸独得延龄于。 贤父何幸独不延也。 释曰。 按涅槃经。 频婆娑罗往于毗富罗山游行射猎。 周遍旷野悉无所得。 唯见一仙五通具足。 即敕左右而令杀之。 其仙誓言。 我于未来亦当如是而害汝命。 又云。 佛语阇王。 汝昔已于毗婆尸佛。 初发阿耨菩提之心。 窃以驰骋发狂肆虐于五通之上景行。 行止归心。 于七佛之初。 或宿善不亡因忏浣而延寿。 或余殃未殄。 遭杀逆而非命。 非命由乎肆虐。 讵是无辜延寿。 始乎归心宁称有幸。 请修三报之理。 当反一隅之惑。 又曰。 频婆得果贤王也。 应救而不救之。 阇王贼臣逆子也。 不应救而救之。 释曰。 观无量寿经云。 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诸经论并云。 阿那含者名为不还。 更不还生欲界故。 涅槃云。 阿阇唯见现在不见未来。 父王无辜横加逆害。 心生悔热遍体生疮。 又云。 若不随顺耆婆语者。 来月七日堕阿鼻狱。 详夫幽愤而升上果。 虽外凶而内吉。 冥目而超下界。 虽名死而实生。 救之即翻损。 任之则自益。 至若身疮而心热。 罔知回向之路。 业深而报近。 将坠泥犁之城。 救之则为益。 任之则为损。 斯则观其所应救。 救之以为益。 察其所应舍。 舍之以为利。 而曰应救而不救之。 所不应救而救之。 圣心虽微知之何陋矣。 然定报受之而不易。 明业之难犯也。 重罪悔之而以轻。 明行之可革也。 行可革。 恶人迁善于滥觞。 业难犯。 善人止恶于探汤。 恶止善行即有耻且格。 斯盖导之以德也。 岂若齐之以刑也。 父子咸已进于道。 何颠不扶乎。 贤愚并可从于化。 何来不劝乎。 知我者希则我贵矣。 在旃在旃。 随教抑扬门第八稽疑曰。 涅槃章门总括群品。 不依涅槃恐难成佛。 何为赞功德之处。 轻于般若法花乎。 若以般若舍执著为优。 则涅槃为半偈舍身。 岂劣于般若也。 若以法花证大乘为优。 则涅槃以大空为门。 岂劣于法花也。 法门不二。 何为二之哉。 辩惑曰。 真身寂静岂存言说。 至理希微本亡性相。 虽无言说。 不违言说之道。 虽无性相。 而为性相之津。 譬夫明镜无为。 形来而像著。 幽谷不挠。 声及而向盈。 然则众籁参差。 无谷不能以玫向。 群物络绎。 无镜何若而生像。 故知形声为之感。 镜谷为之应。 感应一亏视听兼失矣。 窃以如来有无缘大慈。 不思弘愿者。 明镜幽谷也。 众生有闻熏习之种。 发菩提之心者。 群形众声也。 玉毫明而三十二相著镜中之像也。 金口发而一十二部宣谷中之响也。 自波罗苑内明苦集灭道。 坚固林中说常乐我净。 其间八藏咸阐三乘竞驰。 甘露之味不殊。 大云之泽无别。 然而小草大草受之者少多。 有缘无缘服之者生死。 渐顿于焉百虑。 半满所以多门。 本乎其源莫非一致。 故自本而观也。 泯然平等矣。 自末而观也。 森然不同矣。 不同所以各解。 平等所以一音。 一音故法门以之不二。 各解故教迹以之非一。 若乃演六度之法。 谈四绝之理。 即有以明空。 依空而起行。 斯般若之为义也。 明七种譬喻。 辩三法平等。 破二以归一。 回小以从大。 斯法花之为旨也。 弘三点之奥。 阐四德之妙。 异客出其家珍。 新医用其旧乳。 斯涅槃之为致也。 此并大乘之秘府。 方等之妙门。 贤圣仰止之崇山。 经论朝宗之巨海。 得之者咸可以致远。 失之者谁能以不泥。 来论云。 不依涅槃恐难成佛。 仁欲谓不依法花般若而可成佛者乎。 然则法花是众经之王。 般若为诸佛之母。 孰见无母而孕子。 无王而统人哉。 义无优劣断可知矣。 来论又云。 何因赞功德之处。 轻于般若法花乎。 夫以随时之义沿革。 不可守其常。 唯变所适取舍必贵存其会和扁随病而授药。 班倕任物而施巧。 岂寒温不变规矩有恒哉。 况寻绎成文有异来旨。 经云。 上语亦善中下亦善。 金刚宝藏满足无缺。 又云。 如诸药中醍醐第一。 又云。 亦如日出放千光明。 又云。 譬如众流皆归于海。 又云。 修行是经即得具足十事功德。 夫以分流设险。 海君为百谷之王。 列曜成文。 日天作三光之主。 金刚宝中之第一。 醍醐药中之最上。 三语佥善。 何句义而非玄。 十事以成。 何功业而不备。 其比兴也如彼。 其称扬也如此。 静而详校谅已非轻。 矧如涅槃。 梵本偈逾三万。 震旦所译才出十千。 法镜开而未全。 玄珠得而方半也。 惑曰。 教迹非一法门不二。 辩功德之有无。 明经本之广略。 怡然理顺矣。 但高下相倾长短相形。 既法花云。 此经第一。 余经得非其亚乎。 涅槃云。 此经尊胜。 余经得非卑劣乎。 般若云。 此法门不可思议。 余法门得非可思议者乎。 斯义不明。 前疑复振也。 释曰。 夫以利涉大川舟楫为之最。 载驰广陆车骑为之先。 燕处超然宫观为之长。 虽水陆殊位动静异宜。 而万国非止一人也。 九州非止一地也。 故画鹢芳桡周流而莫辍。 腾驹绣毂驰骋而未已。 跱凤华居寝处而宁废。 斯则舟楫未尝不为最。 车骑未尝不为先。 宫观未尝不为长也。 其有局于水乡者。 得车即破之。 专于山野者。 与舟即剖之。 身不下堂者莫辩舟车之所用。 心务行迈者。 罔知栋宇之所适。 若斯人者。 何足与言于道哉。 孔子曰。 教人亲爱莫善于孝。 教人礼顺莫善于悌。 又曰。 法象莫大乎天地。 著明莫大乎日月。 此亦各随其义以称莫善也。 以云莫大也。 诸经言乎第一者。 盖亦从此而明欤。 十门辩惑论卷中十门辩惑论卷下大慈恩寺沙门释复礼撰化佛隐显门第九稽疑曰。 二月十五日。 佛将涅槃。 促纯陀献食。 为灭时将至。 又却后三月正应此期。 圣众劝请佛云。 当灭但佛无虚语。 则此灭非虚。 何为犊子梵志月余方乃报。 佛便似未灭。 其故何哉。 如其已灭。 梵志不应遣报。 如其未灭。 不知灭在何时。 其灭时之经。 灭时之日。 伫承高旨。 可得闻乎(沙门复礼曰。 涅槃云。 犊子梵志。 满十五日得须陀洹果于娑罗林修行二法不久得阿罗汉。 遣信报佛。 入般涅槃月余之言异乎。 吾所闻也)。 辩惑曰。 原夫佛陀以圆觉为义。 涅槃以至寂为体。 圆觉者。 道无不穷理无不照。 至寂者。 累无不遣功无不忘。 忘功而遣累。 不可谓之有。 照理而穷道。 不可谓之无。 然而有以无生无因有立。 或亏其一必丧其两。 既至寂不可谓之有矣。 而可谓之无乎。 圆觉不可谓之无矣。 而可谓之有乎。 不可谓有而不无寂之极也。 不可谓无而不有觉之妙也。 恍兮惚兮若存若没。 窅兮冥兮不灭不生。 夫生者法之始兴也。 灭者法之初谢也。 初谢则本有今无。 始兴则本无今有。 如来非本无今有也。 恶乎而谓生涅槃非本有今无也。 恶乎而谓灭有生灭然后有始终。 有始终然后有久近。 有久近然后分岁月。 生灭尚无矣。 岁月何寄哉。 故舍利问于没生。 居士诘而莫对。 迦叶疑于坏灭。 大师诃而后辩。 是知解脱之理。 涅槃之性。 不可以生灭求。 不可以有无取。 子何乃以生灭心行而问涅槃实相欤。 仁今问涅槃以时日。 亦犹量虚空以尺丈。 虚空无尺丈。 不可以尺丈量。 可以尺丈量非是虚空也。 涅槃无时日。 不可以时日定。 可以时日定非是涅槃也。 何者夫尺丈生于形质。 时日本乎始终。 无形质则无尺丈。 无始终固无时日明矣。 无而致问。 何其迂哉。 经云。 夫如来者天上人中最尊最胜。 岂是行耶。 又云。 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金刚之身则是法身。 又云。 非身是身不生不灭。 又云。 常法之中虚空第一。 如来亦尔。 寿命之中最为第一。 富哉圣教。 画然妙理。 自可悟之以真常。 奚更疑之以生灭。 惑曰。 闻真常之义故。 甘于夕死。 听涅槃之名。 尚昧于朝彻。 若如来常住不灭者。 何故称般涅槃耶。 释曰。 涅槃有四种。 子未闻无住之义欤。 夫无住涅槃者。 真如妙性为之体。 大悲般若为之助。 般若故不住生死。 大悲故不住涅槃。 不住涅槃故虽证而不取。 不住生死故虽在而不著。 证而不取故有感。 所以即兴在而不著。 故无缘所以即谢。 斯则寂然不动形遍十方。 澹尔无思智周万物。 应现不疲而寂灭。 隐显无恒而常住。 岂若声闻离苦永入无余。 缘觉厌身长辞有患。 形同槁木遽已烧然。 心类死灰曾微觉了。 均绝圣之独善。 违博施之兼仁乎。 故涅槃经云。 我以久住大般涅槃。 种种示现神通变化。 又云。 大般涅槃能建大义。 斯无住涅槃之用也。 岂乖真常之义哉。 惑人又曰。 涅槃之道若常者。 何有双林之事耶。 释曰。 佛有三身之义矣。 法身也。 报身也。 化身也。 法身以性净真如为之体。 出缠被了为之义。 报身以酬因果德为之性。 冥真照俗为之业。 化身以内依胜智为之本。 外应群情为之相。 法身犹虚空之性。 云蒸则翳雾敛即明。 其性本常矣。 报身若乘空之日赫矣。 高升朗焉。 大照其体恒在矣。 化身如鉴水之影。 沚清则现流浊乃昏。 显晦不恒往来无定。 至若七莲承足圣业肇而开图。 双树恬神能事终而息驾。 其中或离经辩志晦明于幼学。 或纳采问名同尘于始礼。 金轮至而罗七宝。 朱鬣腾而出九重。 纵神力而降魔凶邪革面。 扬辩才而伏众圣贤稽颡。 一一国土处处分身。 遍他方而不穷。 尽未来而无替。 斯皆应情之化。 鉴水之影。 也。 亦何伤于涅槃常住之义夫惑人又曰。 二身蕴粹而圆常。 八相逐情而兴废。 是则真为寂静化是权迁。 鹤林之事不无犊子之疑伫决。 释曰。 向辩真化之不一。 未明真化之不异。 夫化佛者岂他欤。 报身圆应之用也。 报身者何哉。 悲智所成之体也。 悲以广济为理。 智以善权为业。 所以因时降迹随物现身。 身迹者用也。 悲智者体也。 体是其本用是其末。 依体起用摄末归本。 欲求其异理可然乎。 而乃定化体之权迁。 异真身之寂静。 斯为未得矣。 斯为未得矣。 然此且明报身起化也。 未明化身即法也。 化身即法理微矣。 还寄影喻而述焉。 夫水中之日影也。 不从外来不从内出。 不此不彼不异不一不无其状不有其质。 倏焉而存忽焉而失。 像著而动性虚而谧。 执实者为妄。 知妄者了实。 日何谓也。 日若从外来者。 水外宁在乎。 若从内出者。 水内先有乎。 若言在此者。 于彼不见乎。 若言在彼者。 于此不睹乎。 若言是异者。 一见有二乎。 若言是一者。 二见岂一乎。 若言是无者。 于是可亡乎。 若言是有者。 求体曾得乎。 谓其生生无所从。 谓其灭灭无所往。 不生矣不灭矣。 性相寂然心言路断。 斯可谓见水影之实性也。 见水影之实性者。 可见化身实性也。 见化身之实性者。 则证法身之体也。 故净名经云。 佛身者即法身也。 又云。 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般若云。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又云。 离一切诸相。 则名诸佛。 引而申之类而长之。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何不寂灭。 于何不清净。 是以举足下足。 道场触处而无尽。 开眼闭眼。 诸佛现前而不灭。 故须菩提之宴坐常见法身。 莲华色之争前。 暂窥形相。 迷悟之分优劣若此。 岂可以有无生灭而见于化身哉。 夫知剑者。 忘其质器俟其光彩。 识马者。 略其形色视其骏异。 然后切玉似泥。 一日千里。 反是者。 岂曰知剑识马乎。 钻仰于法门。 研精于佛事。 亦犹于是矣。 至若闻诞于右胁谓之生。 化于北首谓之灭。 坐于莲花谓之有。 焚于香木谓之无。 此盖寻常之流。 雷同之见。 亦何足以抂于高门欤。 经云。 持戒比丘不应于佛生有为想。 若言有为则是妄语。 又云。 宁以利刀自割其舌。 终不说言如来无常。 又云。 不可算数般涅槃时及不般涅槃若也。 随问而即对。 逐事而同执。 会经文之同别。 定灭时之远近。 使二字智聋而不闻。 八味口爽而常失。 吁可畏矣。 非所敢言。 惑人率尔而兴。 喟然而叹曰。 前言之过也。 驷不及舌也。 尝闻井蛙栖甃。 莫辩括地之深。 泽鷃枪榆。 讵识垂天之广。 物既然矣。 人亦有诸。 至若涅槃四门不生不灭。 佛身三种非一非异。 比空性而难量。 方水影而常妙。 并得其所未得。 闻其所未闻。 而今而后奉之无斁。 故知同凡偃卧示迹弥留。 出自尘劳之情。 何预金刚之体。 体唯一相。 始终不可措其词。 情也多端。 前后不可齐其见。 遍知示灭之日。 梵志遣报之期。 存而不论置之莫答者。 不亦以是乎。 对曰然。 子得之矣。 余无所隐乎子矣。 圣王兴替门第十稽疑曰。 轮王抚运之日化四天下。 又说法花之时。 轮王预听。 但两仪开辟载籍详焉。 唯闻玉环西献。 岂见金轮东转。 虽缁素有殊而闻见无别。 未悟轮王圣躬何为不至于此。 若以乘虚来往非人所知。 人既不知焉用王也。 何不肆觐东后风伯前驱。 宝马共天马争飞。 金轮与日轮竞曜。 千乘万骑杂沓清汉之间。 振鼓鸣萧嘈囋丹霞之表。 发号令抚茕厘。 恤饥寒理冤滞。 使轩羲之帝仰霄际以承风。 尧舜之君望天衢而慕德。 然后下碧空而朝万国。 乘白云以礼百神。 举玉匮之仙樽。 奏钧天之广乐。 岂非圣王之盛事欤。 又蚩尤作乱追风召雨。 共工触山倾天绝地。 八年九潦。 伊耆致昏垫之忧。 铄石流金。 成汤有剪发之厄。 两汉之末八埏云扰。 二晋之间万方鼎沸。 而王远游西域。 无拯溺之心。 遥视东方。 无巡抚之意。 为圣王者其若斯哉。 遂使疑亿兆之心。 失人神之望。 不知有王耶无王耶。 控铁围而三十二相者。 其道合然耶不合然耶。 倾心远听伫闻嘉旨。 辩惑曰。 夫以勾芒司春。 不能于隆冬发煦。 羲和驭日。 未常于静夜舒景。 故若华照曜。 将列宿而分时。 兰风披拂。 与零霜而别候。 寒温甫尔也。 昏旦顷焉也。 而物既谢。 不可以覆追。 时未臻。 不可以预睹。 况乎今昔之辽哉。 夫轮王之兴也。 七宝应图十善裁化。 铁围所界。 君天下而光宅。 金轮所游。 大域中而利往。 千马伏轭。 自空表而飞来。 四龙守藏。 从地中而踊出。 宝田气色。 讵别于寒暑。 珠柱光明。 莫分于晓夜。 家给人足俗阜时雍。 下有知于上。 上无事于下。 至若孕质奇表卜年景历。 三十二相。 不独于日角珠衡。 八十千龄。 岂兼于畏神用教。 虽巍巍矣荡荡矣。 圣王之盛事矣。 盖是劫增之日。 殊非寿减之辰。 求古于今。 闻其难得(按诸经论。 三千国。 土同时而成。 成已住同时而坏。 坏已空成住怀空各二十劫。 如是循环终而复始。 于住劫之中。 从阎浮提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 其间有转轮王出兴焉。 故俱舍论。 轮王八万上杂心论云。 劫增轮王出矣)若乃庖羲结网黄帝垂衣。 共工乱常蚩尤作暴。 并望古非绵邈之代。 形今是斯须之间。 故皇王继踵。 不逢宝马之巡狩。 大盗排肩。 莫遇神兵之戡剪。 唐虞已下从而可知焉。 来论云。 佛说法花之时轮王预听。 释曰。 窃以圣人作万物睹。 诸佛兴十方萃。 是知四兵扈从。 宁此界之飞皇。 千子陪游。 乃他方之圣帝。 故彼经偈云。 又千万亿国转轮圣王至请原始要终。 取其义矣。 来论又云。 两仪开辟载籍详焉。 唯闻玉环西献。 岂见金轮东转。 释曰。 夫载籍之兴本乎书契。 书契之作源乎易象。 因三才而画卦。 布六位以重爻。 泽上于天。 后圣取而成则。 鸟行于地。 前哲像以为文。 斯乃书契兆之于皇雄。 文字成之于仓颉。 故云。 易之上古是曰羲爻。 书之首篇不过尧典。 载籍远近昭然可明。 而乃谓经史之文详开辟之事。 理不然矣。 若博采图牒傍存子记。 则元神是巨灵所契。 昆陵为大帝所居。 华胥柱州依稀得其地。 容成太上仿佛臻其道。 而文物并阙而不论。 圣政粗论而不备。 但龙师已下之日浅。 经诰盈车而未周。 人皇已上之岁多。 图书数卷而便尽。 以时比事。 义可通乎。 然则昔有圣王。 金轮屡其东转。 近无哲后。 玉环遂以西献。 人逐时而兴替。 物随人而去来。 取类虚舟异夫胶柱者矣。 惑曰。 若轮王但生于八万岁时者。 何故玉毫在家之日七宝咸臻。 铁轮当宇之辰百年已减。 释曰。 有化而为瑞者。 有假以为名者。 化而为瑞。 不君于万国。 假以为名。 莫征于七宝。 故仙人相融金之质。 必成十号之尊。 如来记献土之童。 但王一分之地。 铁轮王之事未闻实录矣(或曰佛记作轮王四分之。 一者谓金轮王四分之一也。 若然者铁轮可非一轮王乎。 但言作铁轮王则明矣。 何故。 须言四分之一乎。 夫轮王者降七宝之祥行十善之化何故。 始行十恶终无七宝者乎)惑人又曰。 皇王者所以理人也。 人不自理。 故立主以理之。 至如二十住劫之初八万增年之极。 俗淳和而有道。 人朴略而无竞。 当斯时也。 何用圣王哉。 释曰。 三界受形。 莫离于苦宅。 六情对境。 悉婴于惑网。 是非因而互反。 善恶所以相攻。 假令有顶地之高升。 三灾不及。 非想天之寂静。 四空为上。 苦蕴犹其逼迫。 使法尚以驱驰。 况乎欲界之人哉。 若也闻太古谓无为之极。 称遂初言有道之最。 此盖醉于巫咸耳。 安知真谛之妙欤。 沙门复礼曰。 言者所以出意。 非意也。 迹者所以明本。 非本也。 故大圣之垂教。 或迹浅而本深。 或为乖而意合。 未得其门者。 能无岐路乎。 但不远而复。 斯则善矣。 檀越曩构淳因福履遐而日用。 今资异气贞襟秀而天挺。 蔼君子之松柏。 湛人伦之水镜。 文场翘楚。 称其雅论高才。 学肆英髦。 许其博闻强记。 何其美矣。 至若开邃键而探赜。 振芳毫而讨论。 理尚违于得象。 言将涉于非圣。 若疑而叙意。 异三子而何伤。 若谤以为睽。 载一车而可怪。 然敬寻来翰云。 晚披释典捧卷竭诚。 斯言讱乎。 亦勤之至也。 幸甚幸甚。 贫道不涯贱质。 滥齿玄门。 若春露之轻滋。 学惭泻器。 同秋萤之末景。 业谢传灯。 夫以闻斯行诸。 是仲尼之所释。 离乎毕矣。 非有若之能对。 况一乘妙义三藏微言者欤。 涉兔未足以穷深。 奔蜂岂期于化大。 于时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孟秋之朔日也。 十门辩惑论卷下权文学答书弟子。 权无二敬致书于大兴善寺。 礼法师侍者。 昔菩萨之问如来断几生命。 以佛速灭乃发斯言。 岂有十地之人于圣起谤。 但为理资索隐义在钩深前致稽疑意亦如此。 且宣尼将圣之德。 尚问老聃。 慈氏次佛之尊。 犹询师利。 况以下愚之蔽披上圣之文。 千门万户触涂多惑。 所以罄肝胆露昏曚竭鄙诚请高德。 遂引三车之驾开八正之涂。 续晨凫之足凿混沌之窍。 百年之疑一朝顿尽。 方当永遵觉路长悟迷源爇烦恼之薪餐涅槃之饭。 请事斯语以卒余年。 谨遣尺书敢谢不敏弟子权无二和南。 发布时间:2025-05-14 11:00: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book/5421.html